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包裝設計中水墨元素的融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水墨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借此滿足當代人的多元化追求。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水墨藝術的主要特征,并通過突出包裝造型裝飾效果、展現包裝設計水墨肌理、增加產品包裝附加價值、詮釋包裝設計藝術美感等方法,進一步促使我國產品包裝設計趨于藝術化發展,提升包裝設計水平。
【關鍵詞】水墨元素;包裝設計;附加價值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消費市場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這也導致我國人們的消費觀念與追求與以往有所不同。通過在包裝設計中充分融入水墨元素有助于貼合當代人的審美標準,實現產品暢銷,讓企業借助包裝設計的途徑提升自身經濟效益,同時也能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為設計者提供新的設計思路。
一、水墨藝術的主要特征
水墨藝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從我國以往的水墨山水畫中不難看出,許多創作題材皆源于自然且重點體現的是大自然中的意境韻味,從而導致創作者往往依靠天性肆意揮灑,促使水墨相互交融;
(二)空靈。在水墨藝術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出創作者一般會利用虛實交替的方式渲染空靈氣氛,從而表現出創作者想要傳遞的精神情感;
(三)黑白。我們在水墨畫中一般只能看到黑白兩種顏色,水墨畫通常會借助水墨深淺、淡濃等方法體現藝術美感;
(四)簡潔。水墨藝術會以簡潔的創作形式描繪出創作者飽滿的藝術情感,并借助嫻熟的繪畫技巧充分地展現作品內容。
二、水墨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融入方式
(一)突出包裝造型裝飾效果在包裝設計中往往利用水墨相融的特性突出產品造型裝飾效果。在水墨元素的運用中一般所采用的是以墨代色的方法,不難看出,以往水墨藝術作品中會存在不同濃淡及干濕狀態的繪畫特點,從而體現出作品本身的節奏韻律。以“劍南春”劍南老窖包裝設計為例,在其包裝設計方面,借助藝術形式描繪了古跡的天氣背景,從而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韻味,這與其國酒的身份相匹配,并且在裝飾方面增加了些許國風元素,促使產品更加暢銷。而在它旗下生產的“谷小酒”整體包裝所采用的是白色背景,運用水墨元素的渲染風格將包裝劃分為三個部分,并將白色字體的名稱映襯在這水墨藝術之中,由此在造型方面體現出了較強的立體感,從而為產品的推廣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二)展現包裝設計水墨肌理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合理運用水墨元素不但能提升產品檔次,而且還能從視覺上為消費者帶來較大沖擊力。所以,包裝設計者需要根據產品的特性利用水墨肌理體現個性化設計形式。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設計者在運用水墨元素時,需要結合產品的實際性能及科學技術展現水墨肌理,從而增強產品包裝效果。以茶葉品牌包裝的設計為例,需要重點體現出它的環保性,故而在運用水墨元素設計產品包裝時,需要從運筆及線條描繪中展示出茶樹生產的自然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借助計算機系統適當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此在包裝方面體現出我國的民族特色文化精髓,從而促使茶葉包裝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茶韻氛圍,讓消費者從外觀上就產生強烈的購買欲[1]。
(三)增加產品包裝附加價值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品的推廣需要充分結合包裝設計特點,以此增加產品包裝優勢,而運用水墨元素可讓產品包裝體現出一種文化傳承的附加價值,既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實用價值的需求,又能從外觀上為其帶來較為舒適且易于引人深思的包裝樣式。如“大紅袍”茶葉包裝設計中有一款為“水墨茶壺”,它是借助水墨設計原理運用深淺不一的描繪方式展現出飲茶文化的悠久歷史,當消費者一眼望去看到熱氣騰騰的茶香從茶壺中飄出來時,似乎可以感受到由喝茶展現出的一種淡然的人生態度,由此讓產品的附加價值從包裝設計中得到有效展現,從而為產品增添了別樣的韻味[2]。
(四)詮釋包裝設計藝術美感水墨藝術一直都蘊含著較深的哲學思想與審美價值,正因為如此,設計者才更愿意在產品包裝中融入水墨元素,從而借助水墨藝術詮釋產品包裝的藝術美感。比如在我國海鮮包裝方面,以往過于簡單甚至只是作為保護作用包裝產品。而今隨著設計者的日益重視,在部分魚蝦等產品包裝方面,開始紛紛利用水墨元素體現產品的干凈美味等特點,以此為消費者帶來一定的藝術體驗。另外,為了保證產品包裝設計的藝術美感能夠得到更加充足的體現,部分設計者還在包裝設計中運用水墨元素中的書法技巧,進而打造出不一樣的藝術氛圍。
三、結論
綜上所述,水墨藝術在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發展進程,通過在包裝設計中融入水墨元素,可為現今包裝設計領域帶來新的活力,促使產品設計能夠滿足當代人的更高追求,這樣不但能讓產品為人們提供優質服務,而且能從包裝方面為消費者帶來藝術體驗,讓傳統文化從包裝設計中得到良好的發展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明.淺析水墨畫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設計,2019(06):92-93.
[2]王莉.試析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才智,2018(05):187-188.
作者:胡王穎 賀欣 廖星皓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