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保險精準扶貧效率評價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在我們國家的農業保險精準扶貧體系還不夠完善,還沒有實現系統化,農業保險保障農民生產生活風險和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力度還并不足夠。本文以安徽省作為研究對象,對農業保險所涉及的精準扶貧效率問題作出分析,有利于完善精準扶貧體系,向全國的更多地區共享貧困試點地區精準扶貧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農業保險;精準扶貧;效率評價
一、農業保險精準扶貧
農業保險也被簡稱為“農險”,這是一種特別針對農業突發狀況而為農業生產者設置的特殊類型保險,比如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生天災、疫病等意外狀況,給農業生產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農業保險就可以對此給予經濟上的補償和補助。農業保險所保障的范圍很廣,日常所提到的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等等一些基本的農業都被包含在內,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保險精準扶貧具體來講,就是要通過農業保險這一舉措,來幫助貧困地區的重點扶貧居民實現脫貧致富,同時還要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可持續作用做出保障。以往的扶貧模式比較看重扶貧的“輸血”功能,卻沒有對扶貧的“造血”功能引起重視,也就是沒有發掘出可持續脫貧的能力。于是在農業保險精準扶貧的模式下,選擇的扶貧對象基本都是貧困地區的貧困農戶們,首先給予他們一定的保險費用補助,讓這些貧困農戶都能順利的獲得農業保險對于意外事故的保障。對所選區域范圍內的貧困農戶進行科學、合理和精確的審核,然后將貧困農戶進行分類,因地制宜的對它們進行扶貧,這種管理模式具有較高的精準度。具體應用起來就是根據貧困農戶的實際情況,給予他們援助,將區域內部的扶貧信息整合到一起,合理分配扶貧資源,進一步落實精準扶貧,讓扶貧工作真正進行到每一家貧困農戶當中去。
二、農業保險精準扶貧效率的評價指標
根據有關部門提出的系統、全面、相關、可操作性的原則,針對農業保險精準扶貧效率的評價指標問題,可以從投入效率還有產出效率這兩個方面做出分析。投入效率指標,從投入角度入手,可以選擇農戶投保率、理賠額賠付率財政資金補貼支出還有農險承保覆蓋率等作為評價指標,用這些評價指標來反映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實際掌握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比重、保險公司農業保險賠付率和農險風險發生率的水平和政府對農業保險進行財政補貼的力度。產出效率指標,從產出角度入手,可以選擇保障農作物產值占比、農作物單位產量、農險風險損失率等作為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可以良好的反映出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民生產生活、提高農作物收成還有降低農業風險問題上發揮的作用。
三、農業保險精準扶貧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建造工作
(一)圍繞精準扶貧效率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也可說是整體性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在選擇用于構建體系結構的指標時,一定要從整體出發,然后所選指標同時滿足能在構建體系結構時發揮關鍵作用,有標志性;能符合體系結構構建的大方向;選擇的指標最好保證擁有一種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邏輯結構三項原則。只有同時滿足了這三項原則,構建出來的體系結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體系結構才能體現出精準扶貧政策的重要內涵和精神。2.相關性原則。這項原則要求我國在構建體系結構時,一定不能偏離體系構建發展的大方向,思想上一定要有一致性。同時在選擇指標時,應該對指標的外部環境做出實地考察,因為政府在進行績效評價時都是遵照績效評估理論的,都是從多個維度和層次出發,幾乎將所有的相關指標都列入了評價范圍。所以類似于農戶人均農業保險保費支出占農戶年收入比重和政府給予農業保險的資金補貼支出之類的指標都應該納入的體系范圍當中來。3.全面性原則。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當中,圍繞農業保險扶貧效率做出的選擇,不僅僅需要考慮每個指標對體系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意義,還要把選取而來的各個指標進行結合后帶來的整體影響,把這些情況都考慮全面,所構建出的指標體系就可以把國家制定出的扶貧政策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方向全面化的展現出來。同時還對在選取構建指標的工作中提出了新要求,選擇的指標應該盡可能做到覆蓋面廣闊,還應該能夠從多個角度,全面的對精準扶貧效率做出評價,比如可以從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戶三方面同時入手。4.可操作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構建績效評價體系時,必不可少的關鍵性原則。無論構建出來的體系有多么周密、程序多么具有科學性、邏輯結構多么合理,不具有可操作性,整個體系都是不能使用的,即便不顧操作性強行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也是可以發現它根本不能幫助處理實際問題的,先前做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在收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所反饋回來的數據時,要挑選出那些具有代表性、能夠明顯對精準扶貧中農險效率做出反映的關鍵數據,重復多余的指標過濾掉就可以了。另外,在進行指標選取的時候,要考慮收集數據和獲取渠道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性,一般而言,指標數據的獲取渠道都來源于各個財政和保險匯總年鑒的具有權威性的官網。在收集到這些數據以后,就需要對這些數據做出高效的利用,這要求需要對整個指標數值統計和分析的過程做出嚴格規范,還要保證統計口徑和測算數據保持一致。做好這些工作以后,評價者就可以通過對評價指標體系做出的效率分析,來明確安徽省精準扶貧中農業保險的實際效率,以此來找出其中存在的績效問題,及時解決,從而更好地改進安徽省農業保險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不足。
(二)精準扶貧效率指標體系構建的具體內容
圍繞保險公司設立農業保險業務的效率問題做出研究,實際上也是在研究設計此項業務在投入和產出之間進行比較的問題。因此,如果想評估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指標體系,可以分兩個角度來著手,一個是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一個是產出。先來從投入角度進行一下說明,所包含的因素有資本、勞動還有技術等等。再來說一下產出,從產出這方面分析,不僅要對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宏觀效應做出衡量,也就是衡量農業保險對全社會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的效應,同時還要對農業保險對公司本身的微觀效應做出衡量,根據這些評估結果,可以構建出的指標體系有以下幾種:1.投入類指標。有關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包含資本、勞動還有技術等方面。因此,根據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投入類指標進行分析,然后在對可得性數據進行考量,有助于選擇一些具體的指標:第一,實物資本。保險公司的實物資本實際上就是固定資產,這是用來衡量一家公司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選擇固定資產這項指標,能更好把我實物資本的投入情況。第二,金融資本。保險公司的金融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的規模做出了反映,保險公司在對經營農業保險業務進行資本投入的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指標的情況,選擇“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的模式,是可以反應出金融資本投入狀況的。第三,人力資本。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本可以被分為兩個大類進行分析,其一是內勤人員,其二是人。目前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還不夠強,向民眾普及保險知識、增加保險需求和幫助保險公司業務實現發展都離不開人,他們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我國的人群不夠穩定,獲得準確數據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以選擇用“員工人數”作為衡量人力資本的投入情況的標準。第四,技術因素。保險公司技術水平的高低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把握,一方面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精算技術。因此,可以把衡量保險公司技術水平的依據放在“碩士學歷以上員工數量”上。第五,經營管理費用。除了以上四個角度,保險公司拓展業務離不開人所發揮出的作用,保險公司在銷售保單和為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的工作中,免不了會產生維護、理賠之類的費用支出,這些費用支出也是生產投入的一部分。基于此,就可以選擇“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這項指標來反映經營管理費用支出情況。2.產出類指標。保險公司在經營期間所發生的產出,不僅包括經營保險業務對全社會和國民經濟帶來的宏觀效應,而且包括對保險公司本身產生的微觀效應。因此,產出類指標可以從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農業保險交易額還有農業保險營業利潤之間三種數據之間做出選擇。第一種,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能夠對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做出反映,這個指標反映的是賠款支出加上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其中賠款支出可以用來衡量保險公司籌集到基金后在當期分配給保險事故持保人的比重,這體現的是農業保險經濟賠償職能的輕重。具體的計算方法就是根據各個保險公司提供的年度財務報表,將報表上的賠款支出與分保賠款支出減去攤回賠款支出的數額相加。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就是財務報表中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減去攤回未決賠款準備金所得的差額。第二,農業保險成交額。這個指標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每年的“已賺保費”,簡單的來說,就是對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所產生的收入額做出反映。第三,農業保險營業利潤。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就是保險公司,那么它的營業利潤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在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中獲得的利潤收入,這個數據可以用各個年度的“承保利潤”進行表示。
四、結束語
農業這種行業受自然風險的影響最為直接,因此,想要加強風險管理、充分發揮出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民正常收入和幫助農業生產遭受風險后獲得恢復的作用,就要進一步對農業保險的業務范圍作出擴展。因此,保險公司作為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主體,應該根據農業保險的整體效率和技術效率為弱DEA有效的狀況,對自身的精算技術作出提升,同時還要提高管理水平,國內外先進的精算技術和管理經驗都是寶貴的學習來源。提高對投入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提高產出水平,以此讓技術效率的有效性和整體效率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薇,賈金榮.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額度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金融研究,2011,(10):132-134.
[2]姜麗媛,張櫻馨.我國農業保險效率實證研究[J].上海保險,2014,(06):88-89.
[3]高同彪,劉瑾.世界農業格局的演變與農業經濟效益理論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6):77-82.
[4]周文杰.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實證研究:基于交易成本角度[J].財政研究,2015,(01):45-47.
作者:韓勝男 單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