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案例教學組織實踐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首先分析了高職教育和教學特點,然后闡述案例教學的含義、特點以及與其他傳統教學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最后給出高職院校組織和實施案例教學應包括根據需要選擇典型案例、依據案例創設情景、基于案例分析提煉理論三個基本環節。
關鍵詞:高職教育;案例教學
1高職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也簡稱高職教育,其培養的對象是面向基層和生產第一線、符合生產生活和服務實踐等崗位所需要的高級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中,明確將高職教育定位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既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別于一般職業技術教育,其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高職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高職教育是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是為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包含有:(1)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2)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3)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4)“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教學質量的關鍵;(5)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與其它教育類型和層次的教學相比,高職教育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學規律,也有其獨特的特點,總結有以下方面。(1)對象的較大差異性。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生源起點不一、差別較大,其教學對象呈現素質結構復雜、水平參差不齊。(2)目標的明確導向性。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等特點。(3)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根據就業崗位的多樣性,有針對地教授不同崗位需要的技能按需施教。同時也盡可能與學生的個性相適應、實行彈性課程組合。(4)方法的實踐性。具體體現在互動性,重視學生的參與;根據專業實際合理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比例;緊密結合學業、就業、創業。(5)組織的靈活多樣性。教學組織機動靈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要,最大限度促進學生個性與特長的和諧發展、實現專業與就業創業的貫通。如,在校學習時間的長短和組合方式,課程設置形式,等。(6)考核的技術技能性。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重點,注重培養考核學生的崗位技能,是高職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的顯著特點,也是其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7)隊伍的雙師型。由于高職教育是以就業導向、培養的是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是雙師型。這也是其有別其它高校之處。(8)教學產研的統一協調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產研的統一協調,發揮其各自的教育功能,才能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2案例教學概述
2.1案例教學的含義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有關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案例法等。其中,案例教學法(Case-BasedTeaching)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案例作為基本的教學素材,讓學習者在積極參與案例的閱讀、分析、思考和討論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受教者的思維、推理和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最早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首次提出。案例一詞源于醫學。所謂案例,是指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內容、情節、過程和處理方法所進行的客觀描述,以備查詢和再現。案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作用于實踐的載體。案例在案例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選擇必須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實踐性和針對性。案例教學以對具體事實的觀察和分析為前提,主張透徹地觀察個別事物,深入剖析事實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因此,案例教學所關注的不是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而是特殊性和多樣性。
2.2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廣泛應用于法學、醫學、工商管理、教育等領域,具有如下特點。(1)目的性。在案例教學中,無論是案例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都緊緊地圍繞著特定的教學目標展開。讓學生通過獨特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現和角色體驗,建立一套適合他們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維體系,以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啟發性。任何一個案例中都包含有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探尋的許多問題。案例教學的實施,就是有意識地讓學生透過可能表象不是直接關聯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觀察、分析、體驗,從而形成自己的概念,并以此為起點進一步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3)客觀性。案例是對已經發生典型事件的真實寫照。學生基于這些真實素材和所學的理論知識,在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與影響下對其進行客觀分析,結果必然也客觀真實。(4)實踐性。案例教學告訴學生的是,如何在已經實踐了的真實事件中扮演角色,進行實踐體驗,盡快完成從理論向實際的轉化。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在模擬實際決策過程中得到訓練,以彌補實踐經驗不足甚至空白。(5)綜合性。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組織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形勢,管理的成敗更多地取決于是否具有審時度勢、果斷決策的能力。案例教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讓其在角色的扮演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巧來處理各種問題,彌補理論學習中知識片面的弊端。
2.3與傳統教學的區別
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教材。傳統教學使用的是固定教科書;而案例教學使用具有針對性的案例。(2)授課方式。傳統教學是教師講和學生聽,課堂講授是教學的重點和中心;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和分析實際案例,案例構成課堂討論的基礎。(3)教師的角色和責任。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傳道授業;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和推動者,需要課前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課堂上領導案例討論過程、更新案例使之與時俱進。(4)學生的角色和責任。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是聽講者和知識的接受者,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是教學的主角。例如,課前必須仔細閱讀案例材料,課堂上積極發言,在獨立思考和與他人爭辯中,全方面多角度地體驗實踐問題。教與學是一對充滿了矛盾的辯證統一體。在案例教學中,從主體即教師的角度來看,其一般程序主要包括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案例、設計問題、歸納綜合評價、檢測反饋等。從客體即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其一般程序主要又包括知識準備、個人準備、小組討論、思考。只有主體、客體及案例之間達到了深度融合,該教學法才算是成功實施。
3高職院校案例教學組織和實施
案例教學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使參與者的認識從具體跨越到抽象,從個別擴展到一般,從而掌握事物內在的規律性。因而,案例教學形式比較適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在其組織和實施過程中,一般包含以下三個基本環節。(1)根據需要選擇典型案例。案例教學的效果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案例,其選擇應是與教學內容和目的密切相關的正面或者反面典型者,寓所學理論于案例之中。精選出的案例應能深刻揭示或者體現相應的基本理論。如果案例缺乏典型性,就難以起到對學生的聯系、啟發和引導,更不利于總結、升華、概括出具有普適的一般準則。這必然要求教師必須不僅要完全理解教材(甚至每個細節),而且還要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2)依據案例創設情景。案例教學實現了教學與現實情境的溝通與融合。老師根據來自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案例創設情境,學生從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案例的介紹應做到言簡意賅,還應選擇合適的方式。例如,可根據案例特點和實際條件采用口述、音頻、視頻、圖片等,盡量做到生動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3)基于案例分析提煉理論。這是案例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步。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切身體會,學生總結歸納出帶有普遍性規律的理論。要達到這些效果,一方面必須挖掘教材和案例之間的聯系精心設計問題,以及采用各種各樣的討論交流形式;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分析過程中的作用,如引導提示學生如何進行思考,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當評價,以保證分析沿著預定目標進行。案例教學始于“實踐”。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具體的、個體的、獨立的,要上升到普適的、一般的、相聯系的,必須進行相應的總結和歸納,相當于畫龍點睛。這可由教師完成或引導學生完成,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體系,以便于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參考文獻
[1]王慧.高職案例教學探析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4,(28):26-28.
[2]王玉芬.案例教學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15):118-119.
[3]朱瑞華.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07,19(2):69-70.
[4]孫秀偉.論高職教育案例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0,(24):117-118.
作者:李曉紅 單位: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