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
1)說明本課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理論意義: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生存和謀求發展壯大,除了技術領先,資金較充沛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成本控制恰恰是企業管理活動中永恒的主題。科學的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壯大。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有利于改善、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更好的適應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變化。不斷引進先進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企業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成本控制創新,才能獲取競爭優勢,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
實際意義:成本控制的直接結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現今市場多數是買方市場,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眾多企業競爭,而生產的往往是同質產品,差異不大,這時就要看哪家企業具有成本領先優勢,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企業只有不斷加強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獲利水平。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有利于企業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提高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從企業產品的設計、生產、交貨等基本活動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活動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才能真正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成本控制的創新可以改變陳舊落后的觀念,通過成本控制的創新來引進新的先進的成本管理和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才能尋求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徑,為企業創造更多利益,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綜述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國內研究動態:以來,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下,我國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迅速發展。二十余年來,我國成本控制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標志著我國成本控制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在觀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開始慢慢認識到進行成本控制改革應該認真學習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突出經驗,打開眼界,為我所用,同時結合我國現行的國情,加以吸納和改進。第二是成本控制不斷加強技術進步,成本控制滲透到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我國一些企業在開展目標成本控制時把目標成本作為價值的目標,從而使成本控制目標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為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辟了有效途徑。第三是成本控制推行了責任成本制度。責任成本制度是在企業內部通過劃分成本責任單位,實施責任目標成本控制,對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的可控成本進行核算、控制、監督與考核的一種內部經濟責任制度。第四是在成本控制中引入戰略控制思想形成戰略成本控制。中小企業開始重視制定競爭戰略,并隨時根據顧客需求與競爭者情況的變動,做出相應調整。這樣就進入了戰略成本控制階段。
國外研究動態:成本控制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它從事后控制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前控制的邏輯演進過程。第一階段---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較為漫長,大約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第二階段---以事中控制成本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大約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末,其主要標志是標準成本控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第三階段---以事前控制成本為主的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形成的成本控制理論與方法主要有目標成本控制法、責任成本控制法、質量成本控制法、作業成本控制法等。
自己的見解:中小民營企業,在整個經濟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中成本控制模式不夠科學,對成本控制不夠重視。而目前市場經濟又處在非常危險的金融危機中,成本控制仍然是企業獲得利潤和發展的重要話題,金融危機給中小型民營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只有通過加強企業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積累資本,建立合理有效地成本控制制度,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從危機中突圍出來,使企業的成本控制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使企業廣泛參與競爭并不斷地發展壯大。
課題的主要內容:
一、成本控制的含義
二、成本控制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三、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主要內容
(一)生產成本控制
(二)運營成本控制
四、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一)企業缺乏嚴謹的科學管理制度
(二)企業之間信息傳遞混亂
(三)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機制存在不足
(四)成本控制范圍過窄,管理難以到位
(五)缺乏戰略眼光
五、加強中小型民營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徑
(一)建立嚴謹科學的管理制度
(二)合理設置并建立創新型的成本控制模式
(三)通過標準成本核算方法進行差異分析
(四)將成本控制范圍向企業整體價值擴展
(五)增強并使用新的競爭戰略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閱讀大量與成本控制有關的資料,結合自己學習的知識和對過去的研究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借鑒其經驗,實施自己的創新研究。
2.比較研究法:通過往年的一些關于成本控制的經典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運用自己的見解,研究成本控制的途徑和方法。
3.舉證法,通過分析中小企業成本控制在生產經營中的實際意義,得出成本控制在中小型民營企業中的重要性,運用成本控制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2012年6月10日—6月15日: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選題開題并撰寫開題報告
2012年7月10日—9月1日:完成初稿
2012年9月5日—2012年11月30日: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修改畢業論文,完成第三稿
2012年12月1日—2013年3月30日:畢業論文定稿,修改論文直至定稿
2013年4月25日:畢業論文答辯
采取的主要措施:文獻收集、閱讀期刊雜志、上網查閱資料
主要參考資料:
[1]陳冬妍.談企業成本控制[J].煤炭技術,2002;3
[2]任多魁,胡中艾.成本會計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5
[3]魯亮升.成本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易佩富.淺談中小型企業的成本控制[J].資產與產權,2003;5
[5]侯雪筠.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及其會計制度建設[M].北方經貿出版社,2004;8
[6]杜曉榮,路慶春.成本控制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于富生,王俊生.成本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劉恩,秦書華.企業財務成本控制技術[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一、文獻綜述
會計行業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誠信行業。如果會計行業失去誠信,弄虛作假,欺詐舞弊,會計關系得以存在的基礎就會隨之坍塌,會計行業的生命力亦會就此完結。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對于會計行業自身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構建會計職業道德系統、推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會計道德水平是不做假賬、根除假賬、徹底規范我國會計市場秩序、從源頭上根治腐敗的根本性措施。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會計職業道德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高峰期:一是1996年中注協《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以后;二是2002年我國“銀廣廈”、美國“安然”事件以后。
在這兩個階段都涌現了一大批針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999年8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陳漢文博士論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準則研究》,作者在書中比較了美國、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香港會計師聯合會、我國CPA職業道德規范,并提出了我國CPA行為準則的基本框架。
北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立彥等人所著的《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介紹了注冊會計師及會計職業的演變及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2002年4月東北財大出版社出版的陳剛的《會計道德研究》系統闡述了會計道德理論基礎并構建了包括會計道德原則、會計道德規范和會計道德范疇在內的會計道德規范體系。
2002年財政部重點會計科研課題《會計職業道德與自律機制研究》分析了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對各國及主要機構的會計職業道德
進行了比較,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建設的有關建議。
于增彪在《重新審視美國會計對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2004)一文中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他先從會計職業道德的歷史性、內容及其意義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進行了論述,然后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作了具有深刻性的表述,最后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重整戰略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韓洪靈等在《會計職業道德之性質與實施:契約理論視角下的解說》(2007)一文中在契約理論的視角下,提出會計職業道德合約的實施需要在自我履行和強制履行之間取得一種恰當的平衡。
吳水澎在《會計事項、準則公共領域與會計信息真實性》(2007)一文中從動因意義、影響因素和基本內容及現狀分析等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研究,但只注會計職業道德準則與評價體系研究重規范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從而在操作性和現實性上有一定的缺陷。
齊向陽、吳冬梅在《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2009)一文中指出:會計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是約束會計行為的兩大規范,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隨著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日益健全、完善,研究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已成為當前深化會計管理體制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認為,在構建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達成共識。因為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就會計職業道德的各個方面作出有效的規范,才能有一個評價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準則。
王書林在《試論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2009)一文中指出: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必須營造良好道德氛圍,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約束和監督機制,實行會計職業道德與健全法律法規相結合。
這些著作都對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構建起了積極的作用,并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解決對策,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二)國外研究現狀
從學術研究來看,國外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研究成果。邁克尼爾(1939)提出了真實性概念,并對真實性進行了解釋,指出真實性是會計的生命,是會計存在的價值所在,從而使真實性作為會計的一個信條,成為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
在此以后,仍然有許多會計學者致力于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研究。這其中,進行比較全面研究的是阿姆德(1992)的研究。他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的五個條例:公允、道德責任、誠實、社會責任和真實。在此基礎上他指出:“及時和可靠的會計信息是很必要的。不僅企業本身需要,市場一特別是投資群體更是依賴于會計信息。會計數據及披露的信息必須可靠,并能保證公司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相信會計人員是以很高的道德標準執業的。”這些學術研究對西方國家和國際會計組織制定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一些公認的條目也為我國制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從成文的規范和條例來看,國外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也很豐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是1977年成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協調會計師行業的團體。在理事會下設職業道德委員會,專門負責對職業道德的研究、制定和實施。其于1980年7月公布的《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中規定了制定會計準則的基礎原則:正直、客觀、獨立、保密、技術標準、業務能力以及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