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音樂差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交流與角色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誦讀英文詩歌,排練英文短劇。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戌林海. 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 外語教學與研究.
[2]張蓉.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羅明燕.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策略.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4]張紅玲. 跨文化外語教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劉道伍. 漢英文化對比與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池州師專學報,2001
音樂性 文化差異 童真 直譯 意譯
目前,我國翻譯界對兒童詩的翻譯研究工作還主要集中在英語兒童詩的翻譯。對中國兒童詩的翻譯和研究卻寥寥無幾。這一現狀從中國知網上發表的關于中、英兒童詩翻譯研究的論文的數量對比就可一目了然。中國有著大量優秀的兒童詩,作為譯者,我們有責任肩負起將他們傳播給外國孩子們的使命,讓中國兒童詩走向世界。
一、中國兒童詩翻譯研究的困難
提到兒童詩的翻譯,很多人會輕易地認為翻譯兒童詩很簡單,因為兒童詩用詞簡單,淺顯易懂,譯者只需用簡單明了的詞句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即可。可事實卻非如此,兒童詩的翻譯難度與一般詩歌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詩歌音樂性的傳達
詩歌講究韻律,兒童詩也不例外。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曾說 “詩歌的語言不但要求精煉、富有表現力,還要求它有和諧的音調,鮮明的節奏和韻律,及語言的音樂美。音樂美是隨著詩人感情的起伏波動產生的,它又可以激發讀者的感情,引起共鳴。詩歌的這種音樂美,對兒童有更強的吸引力。”①兒童最早對詩歌的接觸也往往源于母親口中的吟誦。因此,兒童詩要想和兒童心靈相通,使之感受到詩歌的意美,就必須注重詩歌音樂性的傳達,必須首先在聽覺上吸引“讀者”。一首兒童詩譯文能否瑯瑯上口也成為衡量兒童詩譯文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
遺憾的是,我們必須承認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特征的差異。漢語詩歌節奏以頓歇為節奏點, 節奏單元就是意義單元, 節奏整齊均勻。英語詩歌的節奏點則不是頓歇, 而是重音。由于英語音節的結構不那么整齊, 常常以輔音結尾, 又有連讀現象, 所以語音流中的頓歇就不那么整齊、鮮明,而且英語的單個音節并無一定的意義, 因而構成詞的音節數目很不規則,因此在構成詩歌節奏時很難劃分出數量足夠的、有規律的頓歇來。這也就是說, 英語詩歌很難以頓歇作為節奏點來構成音頓節奏。②以下面這首詩為例:
春媽媽
樊發稼
牽著柔和的輕風,
來啦,來啦;
帶著溫暖的陽光,
來了,來了春媽媽。
滴答,滴答,
落小雨啦-----
那是春媽媽用奶汁,
喂她心愛的娃娃。
小柳樹,小麥苗,
小青草,小紅花,
在春媽媽的懷里,
一天天長高、長大……
筆者拙譯:
Spring Mom
With soft breeze,
She is coming,
With warm sunshine,
Mother Spring is coming.
Trickling, trickling,
Drizzling, drizzling,
That is Mother Spring’s milk,
Feeding her babies.
Little willow, little wheat shoot,
Little grass and little red flower,
In Mother Spring’s arms,
Growing up day after day.
這首詩共有三小節,每小節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結尾都押a韻。前兩小節每句的結尾都是平仄平仄,最后一節每句的結尾是平平仄平,每節最后一句都使用了疊詞,“媽媽”、“娃娃”、“長高長大”。而譯文卻無法保留原詩的韻律,譯者只能盡量使譯文更加對稱、工整。
2.文化理解上的差異
>> 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表現及其成因 淺談中西方體育廣告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廣告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廣告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高校閱讀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研究 中西方廣告的創意差異 中西方廣告文化差異對廣告創意的影響 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看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設計的影響 中西方廣告翻譯傳播的文化差異及策略 淺析汽車廣告語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從廣告語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中西方建筑裝飾文化差異及其表現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異及其原因探究 從中西方情人節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課堂文化差異及其對口語教學方法的影響 淺談中西方婚禮習俗及其體現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在閱讀中的應用 中西方文化中“謙虛”的不同內涵及其成因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中西方廣告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 中西方廣告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孫豐國")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中西方廣告文化在外在表征上存在多種差異,中國廣告注重精確表達、動之以情、喜用傳統文化元素;西方廣告則表現為自主推理、寓教于樂、善于藝術化的表達。中西方在社會文化背景、社會經濟環境、公眾文化層次、廣告發展階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廣告文化差異形成的內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廣告的差異,并科學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廣告傳播的需要。 關鍵詞:中西方廣告;廣告文化;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1-0136-03
任何廣告的目標消費者和交流對象都是社會人,受經濟、文化、受教育程度、風俗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社會群體對廣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興趣點也不一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品牌國際化趨勢的增強,廣告所面對的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這種背景下,對中西方廣告的對比研究越顯重要,認識中西方廣告差異及其產生的根源,不僅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需要,更是市場拓展、跨國傳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廣告差異的外在表現
(一)致敬傳統與面向未來
中國廣告創作者熱衷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比如廣告中經常出現書法、水墨、剪紙、唐詩宋詞等,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深厚的底蘊,獨特的魅力,成為當代中國廣告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一方面,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創造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其它大多數國家不可比擬的,中國廣告創作具備這樣的先天條件。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帶給中國人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和推崇,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對于提升品牌形象和獲得受眾認可大有幫助。
崇尚科學、勇于冒險、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個性決定西方廣告更傾向于面向未來的表現,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會成為西方廣告信息傳播的載體,這在以青年人為受眾的產品上表現的尤為突出,這樣的廣告表現可以給受眾留下時尚、前衛、炫酷的形象。
(二)精準表達與自主推理
中國廣告大都會將廣告信息說白點透,不管是為了產品促銷還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說明證明形態還是選擇故事情節形態,總是會相對直白精準地向受眾表達信息。因此,即使發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國廣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為它有直接說明和準確傳情達意的作用。而西方則講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廣告都不會直接點破內容,給受眾留下足夠的空間去體味想象。廣告中直接說明性的文字較少,甚至整支廣告沒有一句關于產品的文案,主要通過情節的設計、畫面鋪陳或意境的塑造,讓受眾自己去發現關聯,推導和感悟廣告信息,進行準確解碼。
西方某語言學校的廣告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透明的玻璃缸,一條金魚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著。突然,一只大貓破門而入,朝金魚走了過去。廣告音樂從舒緩變為緊張,魚缸里的金魚慌亂起來。正當貓準備撲向魚缸的時候,金魚發出了“汪汪”的狗叫聲,貓聞聲而逃。電視屏幕上呈現畫龍點睛的字幕:“學一門外語非常重要”。另一個則更加簡潔,一對情侶羞澀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終按耐不住轉身與男孩接吻,男孩卻在激吻中癱軟倒地,這一幕不僅嚇到了身邊的女孩,也驚到了電視前的觀眾,當最后的標板出現治療鼻塞的某產品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動之以情與寓教于樂
中國廣告凸顯了中國的內斂文化,重情、重義、關愛他人是廣告表現的重要元素。動之以情是中國廣告創作的重要切入點,從親情、愛情、友情到鄉情、同情等,針對特定的受眾,附加到匹配的產品中,總會產生屢試不爽的感召效果。
近年臺灣大眾銀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電影廣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強烈共鳴。其中《母親的勇氣篇》講述的是63歲的母親蔡英妹,第一次出國,不會英文,沒人陪伴,一個人獨自飛行3天,3個國家,3萬2千公里,歷經波折去看望剛生產完的女兒的故事,讓人們為她的堅韌、勇敢和愛而折服。當類似的廣告陸續出現,一次又一次地沖擊受眾的情感和心靈時,人們開始堅信這是一家有情有義的銀行,而對于一家銀行而言,沒有比獲得用戶信賴更重要的事了。
相比于動之以情,西方廣告創作者更熱衷于寓教于樂,一貫崇尚自由開拓、喜歡標新立異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牽絆,卻非常享受幽默帶來的愉悅。幽默風趣、詼諧逗笑,往往是西方廣告創意慣用的手法。在國際廣告大賽中,獲獎作品中大約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詼諧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調侃總統和上帝來傳播廣告信息。曾在戛納廣告節獲金獎的一則平面廣告借克林頓的緋聞推銷某種治頭痛的藥品:畫面為克林頓頭痛的表情,他的太陽穴鑲著萊溫斯基的照片,廣告語為“TYLENOL,特強效力,醫治特別頭痛的問題”。這種結合現實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與針鋒相對
對比可以直接形象的體現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這一手法經常被運用到廣告創意中,即使是主張和諧相處的中國,對比廣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國市場,廣告中的對比更多是相對柔和的、間接的進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蓋中蓋“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實惠”的廣告播放不久,競爭對手蓋天力通過各大媒體鄭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補鈣也是一樣,少量多次,才是科學補鈣”,廣告雖然沒有點名點姓,但是關注補鈣產品的消費者也會心知肚明。
西方市場中的競爭性廣告更加常見,在具體的表現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們更喜歡針鋒相對的直接攻擊。比如溫迪漢堡的廣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麥當勞里購買了牛肉漢堡,連咬幾口都沒見牛肉,開始驚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樂的廣告中,小男孩為了能拿到在雙層售貨機上部的百事可樂,不惜先購買兩瓶在下層的可口可樂來墊腳;奧迪的廣告簡單卻有震撼力,寶馬、奔馳、沃爾沃和阿爾法?羅密歐四個世界名車的圓形鑰匙扣組合成奧迪車標,傳達出它集阿爾法?羅密歐的時尚、寶馬的操控、奔馳的豪華和沃爾沃的安全于一體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與藝術的性暗示
性以其獨有的神秘感和誘惑力,能輕松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廣告大師奧格威在多年的廣告實踐中,把“性”稱之為對視覺和思維最具沖擊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廣告表現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為了讓廣告信息脫穎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國廣告已屢見不鮮,大量與性有關、無關的產品都試圖以此途徑進入消費者眼簾,就像被約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釋放,很多表現大膽又直接,諸如 “**腎寶,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嗎?”等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同時,中國大量的性表現手法廣告喜歡借力女色,廣告界甚至出現了“廣告無創意,美女來頂替”的現象[1],各種廣告中身體局部、動作誘惑等表現隨處可見,車展、樓展、商場“秀”等總把穿著性感、風姿百態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綁在一起。
西方社會在性的問題上相對于中國更加開放,但現在西方廣告人運用性元素進行廣告創作已經超越了直接的表現方式,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廣告中并不多見,大部分作品謹慎而富有技巧,講究藝術、巧妙的性暗示運用。英國某安全套廣告,畫面是一只寬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涼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沒有文字說明,只有該安全套的品牌名點綴在一側,十分簡潔,新穎,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而目標受眾看后則心明意會。
二、中西方廣告差異的內在成因
(一)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
不同國家的廣告創作人員,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下成長和成熟,思想和行為無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經驗的影響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區域內廣告創意人員所創作的廣告在整體風格上會有較大的差別,而他們的廣告也往往會更適合本文化區域內公眾的接受習慣。
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發展歷程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比如,中國自古以來崇尚仁、義、禮、智、信和集體主義,“重群體、輕個體”的意識非常突出,多數廣告作品帶有明顯的“民族意識”“大家庭觀念”和“鄉土情結”等價值傾向。喜歡營造合家團聚、喜慶溫馨的場面,常常將個體的喜好與家人、朋友或集體的價值標準密切相連。非常可樂自豪的宣稱“中國人自己的可樂”;榮威W5激情的主張“你不必擁有一輛中國車,但必須擁有一顆中國心”;“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的理由是“身體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麥斯威爾在中國市場的傳播也入鄉隨俗的變成了“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這些都無一不是群體意識的鮮明表現。
而西方社會更追求個人主義,注重人的個性,渴望表現自我,主張獨立而非依賴性[2]。深諳此道的西方廣告創作者很好地將這一特點反映在廣告文化中,強調自由的氛圍,更多的塑造個性、張揚自我、追求個人自由、凸顯個人價值,從而有效地迎合目標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 do it”、銳步的“Fit you well”等品牌廣告都在詮釋著西方的個性價值觀。
再比如,“重和諧,持中道”是儒家的處世原則,也是我國民族的傳統心理。《論語?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要達到“和”,需要每個人將實現社會平衡的要求作為調整個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論語?堯日》中所說的“允執其中”,這就是我們長期沉淀下來的“中庸”、“中和”的價值原則和人格標準。所以,與之對應的中國廣告作品也特別重視和諧美、強調統一感。我們也才會看到有為競爭對手進行“廣告宣傳”的廣告主,長沙的華銀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門口掛出橫幅――“熱烈歡迎沃爾瑪入駐雨花亭商圈”,這種大氣、寬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自然也成功地實現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鑄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廣告中常常會表現強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險精神。丹麥Borsen日報的廣告以“新經濟,新競爭規則”為訴求點,直接點出要在競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閱讀Borsen日報。廣告用一組觸目驚心的圖畫演繹了“弱肉強食”的事實,比如羚羊將獵豹叼在口中,雄獅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慘地哀嚎[3]。這對于中國公眾來說可能過于直接和血腥,但卻能贏得西方受眾的共鳴和認同。
對社會文化環境的了解和把握對廣告創作非常重要。首先,廣告創作只有迎合社會文化環境和公眾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負面傳播效果;其次,公眾文化背景影響他們對廣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讀,迎合公眾文化背景才能實現廣告信息的順利傳播,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第三,把握公眾文化特征才能將文化有效延伸到產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產品同質化趨強的背景下,文化內涵成為差異化營銷的關鍵。
(二)社會經濟環境的差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經濟環境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劃分也是以經濟條件作為主要參照因素。在不同經濟環境下和不同消費水平的消費者,對產品、品牌以及廣告的認識與需要有較大差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從人均角度來看還有較大的距離。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2013~2014年全球72個國家(地區)月薪排行榜,中國大陸為656美元,僅為美國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現實中,很多產品的絕對價格,比如汽車、電子產品、汽油、肉類、服裝等在中西方國家的差別并不大,這就意味著西方發達國家各階層工作者所獲得的報酬與商品價格的比率要比中國高出數倍。比如,一個中等收入美國人的月薪可以買5臺iPhone 6,而在中國只能勉強買到一臺。
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擁有不同社會財富的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地位是不同的,對購買這種商品的動機和心態也有很大差異的。同樣是iPhone,在多數美國人眼中它只是個通訊工具,選擇時考慮的因素相對較少,而在不少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卻還包含著財富、氣質和個性魅力這些概念在里面,這種情況在中小城市表現的尤為明顯,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況下也會購買,所以才會出現賣腎買蘋果手機的極端事件。
廣告是商業行為,以是否有較好的營銷效果為評價標準,而效果的形成取決于能否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公眾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意味著中西方廣告在策略、創意、媒體投放等方面必然會形成差異。
(三)公眾文化層次的差異
廣告要產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費者看懂廣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斷下決定自己的購買趨向。如果消費者對廣告本身都無法理解,所謂廣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譚。普通的廣告受眾不是企業主、不是廣告人,大部分情況下廣告對他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對廣告的接受大多是無意識狀態,幾乎沒有普通大眾專門去鉆研廣告。所以,廣告信息要順暢的傳播,發送者不僅僅要考慮自身的編碼工作,而且還要考慮考慮接受者的解碼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碼出現障礙,信息的傳播就無法順暢進行[4]。
影響受眾接受能力和解碼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對“世界各國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年限”進行了統計分析。當中,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規教育均超過12年,相當于大學一年級水平。而我國僅為7.5年,相當于初中二年級水平。我國的相關數據也從不同側面說明了這一問題,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8930人,不到10%,文盲(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卻超過4000人。
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層次就意味著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這也意味著中西方的廣告創作必須考慮本國受眾的文化水平,以他們的接受與理解能力為創作基點,形成獨具特色的各自國家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四)廣告發展階段不同
西方廣告在累積了200多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后,已進入成熟期。而中國廣告業相對起步較晚,特別是二戰之后的三十多年,在這個全球工業與科技突飛猛進、西方廣告業大發展的黃金階段,中國廣告業卻幾乎是空白。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廣告業是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過三十余年。中國廣告很多理論都在借鑒西方的成果,中國廣告實踐活動還處于摸索發展階段,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創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廣告差異的一個原因。
三、結 語
中西方廣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樣化的差異,對這種差異需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中國的廣告受眾和廣告創作者處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人們的收入和消費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國廣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因素是客觀的,復雜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這決定了中西方廣告必然會存在差異,而且會長期存在,同時差異具有客觀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產品和品牌會走出本土走向國際市場,跨文化廣告傳播將成為中外品牌的常態。當中,必須考慮當地的文化和環境,考慮當地受眾的信息接受特點以及中西方廣告的差異,從而使廣告更好地實現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文艷霞,文艷瓊.性表現手法廣告的論文探討[J].今傳媒,2012(1).
[2] 黃婷婷,王琬.傳統文化視野下的中西方廣告音樂差異[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1 中醫對乳腺癌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的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學認為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多因藥毒為害,損傷胃氣,致胃虛失和,胃氣上逆而發生。病因病機當為久病正氣不足,毒邪乘虛侵犯中州之土,本虛標實,致使脾氣當升不升,胃氣應降不降,中焦運化失權、失司,遂見嘔吐。乳腺癌患者脾胃本虛,生化之源受損,化療后脾氣更受伐,治宜補益脾胃,和胃降逆。孫長崗[2]等提出化療過程中所產生的胃腸道反應多因藥毒為害,損傷脾胃,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困脾,蘊久化熱,致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而致。唐漢鈞[3]認為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 舌苔厚膩, 是由于脾胃受損,升降失調,運化失職, 治療應以和胃降逆 止嘔為法, 林毅[4]認為脾虛及濕阻是化療后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的主要病因病機, 治療應以健脾利濕 理氣和胃為法,楊教授認為乳腺癌患者素體正氣虧虛,又因化療藥為峻猛之品,易損傷脾胃,導致中焦運化 升降失調,脾氣虧虛 胃氣上逆,發為嘔吐,臨證可多用健脾和胃止嘔之法。
2 現代醫家對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辨證施治研究
林毅教授[5]認為中醫藥治療在乳腺癌圍化療期有著獨特增效減毒的作用,探索效高價廉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她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圍化療期多為脾胃不和證、氣血 (陰 )兩虛證、肝腎虧虛證、脾腎兩虛證,宜用健脾和胃,化痰燥濕、益氣養血、健脾補腎之法。林毅教授認為治療脾虛宜補,痰溫宜化, 氣逆宜降,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健脾醒胃,理氣燥濕。
羅雪冰[6]認為化療藥物為熱毒之藥,與余毒相合,可耗氣傷陰,導致氣陰兩傷,故乳腺癌化療引起之嘔吐多表現為脾胃虛弱兼胃陰不足或兼雜濕濁內蘊之征。嘔吐病機總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治當和胃降逆。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化濕;代赭石降逆止嘔;麥門冬、天門冬養陰清熱;砂仁、 制半夏、竹茹降逆化濁和胃。
周氏[7]將乳腺癌化療期間的患者分為兩型給予治療:脾胃濕熱型,治以清胃降逆止嘔,方用橘皮竹茹湯加減;脾胃虛寒型,治以溫脾健胃散寒,方用二陳湯加味,從而改善患者化療期間的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同時增強食欲,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化療療程。
3 中醫對乳腺癌化療引起胃腸道損傷臨床研究
3.1中藥方劑運用研究
3.1.1中藥臨床運用研究 胡永春等[8]應用六君子湯加味(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旋覆花、靈芝)治療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有確切的作用,治療組有效率達90%,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3.1.2特殊單方研究
3.1.2.1黑逍遙散 有研究證實黑逍遙散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強造血功能的作用,研究組患者血液白細胞含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3.1.2.2人參養榮湯 人參養榮湯具有提高免疫力 增強造血功能的作用, 化療后長期服用人參養榮湯可一定程度緩解消化道癥狀, 這可能與人參養榮湯中人參等中藥成分能有效止嘔有關[10]。
3.1.2.3旋覆代赭湯 王亞非[11]進行了旋覆代赭湯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嘔吐反應的研究。結論是該方能有效防治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的惡心嘔吐反應。邱氏[12]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湯對硫酸銅致家鴿的嘔吐潛伏期及頻率有明顯抑制作用,與冷水組比較P
3.1.3中成藥研究 柏氏[13]治療化療嘔吐選用半夏茯苓膠囊 及小半夏加茯苓湯, 患者惡心嘔吐程度降低 ,嘔吐次數減少,嘔吐潛伏期延長 ,療效優于對照組。紀氏[13]治療順鉑化療所致惡心嘔吐選用胃寧散(制半夏、生姜等份搗末)聯合內關、 足三里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 療效優于單純恩丹西酮與加胃復安對照組[14]。養正消積膠囊(黃芪、女貞子、人參、莪術、靈芝、絞股藍)聯合鹽酸昂丹司瓊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所致惡心嘔吐取得良好的效果。結果顯示:治療組中患者惡心嘔吐控制率即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
3.2針灸的運用
3.2.1針刺 李氏[15]治療使用順鉑后急性惡心嘔吐的患者,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內關。結果: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王氏[16]針灸治療乳腺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針刺主穴:脾俞、雙胃俞、雙足三里、雙上巨虛、雙公孫、雙艾灸穴位足三里,實驗表明:實施針灸的患者其惡心、嘔吐反應總有效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薄氏[17]腹針治療可減輕惡心和嘔吐癥狀,改善患者食欲情況。
3.2.2耳針 張氏[18]認為耳穴埋針聯合止吐藥防止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有一定優勢,而且耳針治療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刺激小并有持續刺激作用,又方便操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3.2.3皮內針 皮內針[19]是以特制的小型針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是由《靈樞官針篇》中所記載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針法發展而來。有報道表明內關穴皮內針埋針配合止吐藥物能較好地緩解乳腺癌化療患者惡心嘔吐癥狀。
3.3穴位運用 王氏[20]耳穴埋籽輔助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的療效觀察表明:治療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
3.4艾灸鐘氏[21]治療乳腺癌化療患者,取穴神闕、中脘、內關、雙足三里、采用溫和懸灸法。結果表明艾條可提高乳癌化療的惡心的完全控制率,縮短惡心發生的天數,可減少遲發性嘔吐的發生率。有研究報道隨身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具有調和脾胃、止吐降逆、寬胸理氣功能,可有效減輕化療后嘔吐。結果:兩組急性嘔吐發生程度及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86.66%對化療后急性嘔吐的緩解程度高于對照組。
3.5相關動物試驗 廖氏[22]等以家兔為研究對象,研究針刺不同穴位對化療藥順鉑致消化道反應的防治作用,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陰交、結果針刺可使順鉑所致的家兔紊亂的胃電圖趨于恢復,使血漿胃動素MLT水平降低。從而起到降低胃腸敏感性,減輕化療藥損傷。
3.6中藥敷臍 黃氏[23]治療乳腺癌患者化療后嘔吐,自化療第1 d開始前30 min給予中藥敷臍,2g/次,持續24 h用藥,1次/d~1 w化療結束,結果:對惡心、急性嘔吐遲發性嘔吐的控制率明顯優于較對照組。
3.7手法按摩 以中醫經絡學說、神經反射學說、生物全息學說為理論指導的手部按摩療法減輕乳腺癌化療患者胃腸道反應的作用[24]。結果:試驗組在化療第13 d的胃腸道反應均輕于對照組。結論:手部按摩療法可減輕乳腺癌患者化療后胃腸道反應。
3.8其它
3.8.1音樂療法王惠英[25]認為有效止吐藥的同時配合音樂療法,并分別觀察、記錄乳腺癌化療患者的惡心嘔吐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化療期間嘔吐發生頻次、持續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音樂療法配合聯合用藥,可明顯降低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增強治療信心,提高化療效果。
3.8.2心理療法王芳[26]報道有關觀察心理治療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抑郁及化療時胃腸道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接受心理干預后,抑郁評分降低,胃腸道反應發生率降低,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常規化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干預,能減輕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
4展望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化療后引起惡心嘔吐不但方法多樣,療效顯著,價格低廉,而且還能對乳腺癌患者的全身心進行調節,從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的之處。比如還未被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接受、因為個體差異、辯證施治的藥物不同,難以存在統一有效的治療方案。加之近年來媒體關于中藥中有毒性藥物用于治療的負面報道,更讓一些人對中醫藥敬而遠之。動物實驗中,只能記錄動物的嘔吐次數,缺失癥狀描述。這對于療效評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時對于中藥止嘔研究特別是對全方的實驗研究尚局限在其對機體某系統生理,病理的影響,缺乏對細胞分子水平和機體多系統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應該更多重視中醫藥的實驗研究與臨床觀察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中醫藥在乳腺癌化療惡心嘔吐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爭取早日走出國門,成為全世界乳腺癌患者的福音。
參考文獻:
[1]李瑞明.肝脾腎同治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淺析[J].陜西中醫,2006,27(2):191-193.
[2]孫長崗.藍藤益髓湯恢復化療后骨髓抑制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3]秦海洗.唐漢鈞教授治療乳腺癌辨證思路與用藥經驗[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4):297-298.
[4]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一屆全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乳腺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
[5]鐘少文,林毅辨治乳腺癌圍化療期并發癥的經驗體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8):860-861.
[6]羅雪冰.補氣降逆法治療乳腺癌化療惡心嘔吐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9):1074-1075.
[7]池慧珍,林勝友.中醫中藥在乳腺癌化療中的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32(2):70-72.
[8]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藥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60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3):60.
[9]成云水.加味理中湯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惡心嘔吐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醫,2013,31(05):90-91.
[10]徐達穩,夏建華.參術和胃湯預防化療胃腸道反應80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10):911-912.
[11]王亞非.旋覆代赭湯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嘔吐反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18(5):273.
[12]邱明義.旋覆代赭湯止嘔作用實驗研究[J],時珍國藥研究.1996,7(1):21.
[13]施俊.化療嘔吐的中醫臨床治療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2):97-100.
[14]張瑩,等.養正消積膠囊聯合昂丹司瓊預防乳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2(32):5524-5525.
[15]李寶珍.電針治療順鉑所致機型惡心嘔吐的臨床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D],中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16]王瑜蒙姍莫小勤.針灸治療乳腺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4):241-242.
[17]賴米林,劉丹.薄氏腹針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的療效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5,28(9):1295-1296.
[18]張詠梅.耳穴埋針預防乳腺癌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反應4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20(2):143.
[19]鄭蔚.內關穴皮內針埋針對乳腺癌患者化療惡心p嘔吐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10):2641-2642.
[20]王軼.耳穴埋籽輔助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11):2268-2269.
[21]許素文.艾灸防止乳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臨床研究[D].廣西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2]廖威裴景春.針針刺不同穴位對順鉑致家兔消化道反應的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0,1(6):35-36.
[23]毛燕.臍療聯合托烷司瓊防治含順鉑方案所致嘔吐p食欲減退的臨床研究[D].中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4]張一敏,孫秋華.手部按摩減輕乳腺癌化療患者胃腸道反應的作用[J].護理雜志,2013,30(23):22-23.
一
錢德明,字若瑟,1718年出生于法國土倫,1737年加入耶穌會,1750年到達澳門,翌年奉乾隆皇帝諭令進京供職于朝廷,此后居留北京42年直至去世,為耶穌會中國傳教團最后一任會長。他曾在法國受過良好教育,來華后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上,是一位罕見的多才多藝的傳教士漢學家。錢德明頗具音樂天分,擅長吹奏橫笛、彈羽管鍵琴,1751年進京后秉承利瑪竇(Matteo Ricci)等前輩耶穌會士的“學術傳教”路線,將音樂作為他與中國士人聯系的紐帶。在與宮廷權貴和上層文人的交往中,他意識到中西音樂之間的巨大差異――“你們的音樂不適于我們的耳朵,我們的音樂也不適于你們的耳朵,你們不能像你們感覺你們最美麗的作品一樣感覺我們認為最美麗的作品”,于是萌發了研究、介紹中國古代音樂及其樂理的強烈愿望。
1754年,錢德明將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所撰《古樂經傳》一書譯為法文,并將譯稿連同中文原本一起寄往法國。《古樂經傳》西傳后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法文譯稿不僅始終沒有出版,還遭到當時法國音樂界的幾位著名人士如拉莫(dean-Phijippe Rameau)、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魯西埃(Pierre Joseph Roussier)修道院長的嚴重曲解和篡改,最后竟然不翼而飛;中文原本則深藏皇家文庫,一直無人問津,不失為中西音樂交流史上的一大缺憾。1774年,即《古樂經傳》西傳20年后,法國皇家文庫圖書管理員比尼翁(Bignon)先生將魯西埃修道院長的著作《論古人的音樂》寄給錢德明。錢德明從該書中得知《古樂經傳》譯稿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于是,他在一名中國文人的幫助下撰寫了《中國古今音樂考》(Mdmoire sur la musiquedes Chinois tant anciens que modernes)。錢德明在前言中表達了他的寫作宗旨:“我希望通過我這部對中國音樂介紹的著作,使這些人能夠得出對中國音樂的正確評價。”該書于1776年完成,1779年在巴黎出版,1780年又被收入Mg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les sciences,les arts,les moeus,les usages,etc.des Chi-nois,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北京傳教士關于中國歷史、科學、藝術、風俗、習慣的論文集》)第6卷。
二
《中國古今音樂考》主要參考李光地的《古樂經傳》和明宗室鄭恭王厚烷之子朱載值摹堵陜讕義》寫成,全書除前言外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照中國傳統分類法介紹八類中國樂器,即“八音”――革、石、金、土、絲、木、竹、匏,代表樂器分別為鼓、磬、鐘、塤、琴、、管子和笙。書中對每種樂器的歷史、制作和用法都有詳細說明,并附大量圖例,是西方最早具有音樂圖像學意義的中國樂器介紹。第二部分探討中國律學理論,涉及中國傳統的三分損益律及生律方法、中國管律的長度和口徑的數據、朱載執戳⒌氖二平均律理論等,并特別指出歐洲當時流行的十二律是朱載值難芯砍曬。第三部分論述中國音樂的“調”,即調式理論,還收錄了三節《先祖頌》,即中國祭祀儀式中贊頌祖先榮耀的歌曲,并附五線譜曲譜。
錢德明之前來華的耶穌會士著作中也有一些對中國音樂的零星記載,但多半持否定態度,如利瑪竇就在其名著《中國札記》中寫道:“中國音樂的全部藝術似乎只在于產生一些單調的節拍,因為他們一點不懂把不同的音符組合起來以產生變奏與和聲。然而他們自己非常夸耀他們的音樂,但對外國人來說,它卻只是嘈雜刺耳而已。”錢德明的《中國古今音樂考》卻對中國音樂作出積極的評價,同樣是和聲問題,錢德明表達了與利瑪竇截然不同的觀點:“假如有人直截了當地問我中國人是否早就具有了關于和聲的概念,我敢十分肯定地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通曉和聲學的民族,他們最廣泛地吸取了這門科學的精華。那么有人又要問他們是如何吸取這門科學的精華的,我這樣回答,他們的和聲學是包括在一個總括萬物的“和弦”中的,它存在于物質力量之間、精神力量之間、政治力量之間,存在于構成其與政府機構的一切無形的事物之間。所謂聲音的科學只不過是對于這一總括萬物的和弦的展現形式。
他還反復強調中國音樂體系的獨創性及其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早在埃及的祭司制度確立之前,更不用說早在墨科利神出現之前,在東方中國,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將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問題,中國人稱之為‘十二律’。”“在古老的中國,伶倫已經創造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精彩無比的音樂,并不見得遜色于――其實是完全可以與赫爾墨斯神、恩弗伊神相媲美的。中國哲學音樂家用他們的琴和瑟再加上磬,用他們樂律千古不衰的方法能夠使最為兇悍的野獸為之馴服,使那些常常比猛禽還要兇殘的人變得溫良恭儉讓。”“中國人是這些大才子們所探索研究的音樂體系的真正創始人……這一體系問世之日便是他們部落制成立之時――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前2637年。”
三
《中國古今音樂考》是向西方人系統介紹中國音樂的開山之作,可以躋身子第一批采用西方治學方法研究非西方音樂的著作創列。由于錢德明并非職業音樂家,書中還存在諸如音樂術語使用不當、對漢文典籍解釋不夠確切等缺陷,但它卻向歐洲人展示了中國特有的音樂體系,自刊印以來一直是西方中國音樂研究者的必讀文獻,被譽為中西音樂交流史上的一頁“重大資源”。正如法籍華裔漢學家陳艷霞所說的那樣,“錢德明神父有關中國人音樂的著作在18世紀下半葉就如同滿月一般閃爍光芒。與它相比,這一時代的其它著作僅僅如同一閃即逝的小流星一般,沒有產生過多大影響。”直到18世紀末,法國研究中國音樂的一些主要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引自《中國古今音樂考》。
1780年,即《中國古今音樂考》出版次年,拉莫的學生、法國作曲家德拉博爾德(Jean-Benjamin de La Borde)就在其著作《論古代和現代的音樂》第1卷“論中國現代樂器”部分轉載了《中國古今音樂考》中的相關內容。1785年,格魯賢(jean-Bap-tiste Grosier)修道院長在所著《志》中也引用了《中國古 今音樂考》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大量文字。1791年,法國詩人、評論家甘格納(Pierre-Louis Ginguene)在其《入門百科全書》第1卷中寫了一條很長的有關中國音樂的辭條,標題為《中國人的音樂》。在該條目的第一部分,甘格納對《中國古今音樂考》作了長篇綜述,并在其后轉引了收錄于《中國古今音樂考》中的《先祖頌》。
上述作者在引征錢德明作品的同時,也對他提出的中國音樂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音樂體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位滿腹經綸的傳教士由此而在其珍貴的《中國古今音樂考》中得出結論認為,希臘人和埃及人從比他們更古老的中國人中汲取了科學和藝術的內容。他斷言這一真理是由一系列的證據向他證明的……習慣于遠足世界的埃及人很可能,甚至是肯定利用了中國人的知識,而不會是幾乎從不離其國土一步的中國人從埃及人那里學習其科學和藝術。”“錢德明神父所斷言的真理,只在那些不用心傾聽他的說教,或從不試圖深入了解其論斷的人眼中看來,才是奇談怪論。我們對他獲得如此富有見地的研究成果,以及為我們所作的非常清楚而又極富判斷力的介紹所花費的心血,表示衷心的感謝。”“中國人的音樂體系是他們自己獨創的,與其他東方民族的音樂體系沒有任何關系。他們與埃及人和古希臘人的音樂體系具有同樣的優越性。甚至據某些學者認為,埃及和希臘也借鑒了中國的音樂體系以及中國藝術中的許多其他內容。”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肝硬化 腹水 心理護理 飲食宣教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部分患者經傳統的限水限鈉和利尿治療效果欠佳,形成頑固性腹水。大量腹水影響心肺功能,易合并腹腔感染、肝腎綜合征而危及生命。反復放腹水療效差,副作用多,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我科自2004年以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肝硬化腹水50例,同時與使用西醫治療的對照組32例比較,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2例均為住院患者,診斷符合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32例。男58例,女24例,年齡39~68歲,病程5~16年。82例肝硬化腹水的病例中,肝炎后肝硬化46例,酒精性肝硬化22例,血吸蟲性肝硬化8例,隱匿性肝硬化6例。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西醫常規對癥支持治療。保肝用谷胱甘肽,利尿用速尿和安體舒通,根據腹水量調整劑量;調整腸道菌群用培菲康、乳果糖等;補充消化酶用胰酶腸溶膠囊;支持治療用白蛋白,同時補鉀,注意電解質平衡。治療組采用中醫傳統方劑中滿分消飲,取健脾行氣、瀉熱利水之法。組方:黨參12g,白術12g,豬茯苓各15g,姜黃4.5g,干姜4.5g,砂仁3g,澤瀉12g,炒黃芩12g,陳皮9g,知母12g,黃連3g,半夏12g,炒枳實12g,川樸12g,炙甘草6g。加減:有黃疸甚者加茵陳、梔子;熱甚者加黃柏。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兩組療程均為2周。
1.3療效觀察與評價標準根據腹脹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記分。
1.3.1 評分標準輕度:患者需經提醒方能記起有癥狀,記1分;中度:有癥狀主訴,但不影響生活,記2分;重度:有癥狀主訴且影響日常生活,記3分。
1.3.2療效標準2周后根據癥狀總積分變化評定療效。顯效:癥狀總積分下降百分率75%;有效:癥狀總積分下降百分率高于50%,但低于75%;無效:癥狀總積分下降百分率25%。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觀察項目同時觀察谷丙轉氨酶(ALT)、白蛋白(ALB)、膽紅素(TBiL)治療前后的變化以及腹部立臥位攝片。
1.4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治療后癥狀變化及療效:兩組患者治療前各癥狀積分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2周腹水積分下降值差異有顯著性(P
3護理措施
3.1病情觀察(1)觀察大便顏色是否柏油樣,如有異常疑有出血立即送驗。(2)觀察嘔吐物的色、質、量。(3)定期測量體重和腹圍。治療過程中,每日測1次,以觀察腹水消退情況。(4)觀察尿量尤為重要,準確記錄24h出入量;使用排鉀利尿劑時,適當補充鉀鹽。在治療過程中,尿量不應少于每小時40~50ml,如小于此量,應及時查找原因或處理,如尿量過多,應注意補K+,防止電解質紊亂,并注意血容量銳減所致血壓下降。(5)便秘者多食水果、蔬菜或口服緩瀉劑,也可用開塞露通便,但忌用肥皂水灌腸。(6)注射后要嚴密觀察患者全身情況,以防高血壓、心率、神志變化等嚴重并發癥。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3.2一般護理(1)一般取平臥位或適當舒適,大量腹水者采取半臥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2)保持床單位的平整、清潔、干燥,注意水腫皮膚的清潔及護理,臀部、陰囊、足部及水腫部位可用棉墊托起,減少受壓時間,必要時給予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的發生。(3)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無塵,調節室內溫度在24℃左右,避免患者受涼。非工作人員嚴禁入內。工作人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4)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
3.2心理護理(1)因肝病患者病史長,性情暴躁、愛發脾氣,治療過程中須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解除其思想顧慮,并向其講解治療方法和預期效果,增強治療的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護理過程中應以人為本,予以關心、理解,采取個性化宣教和舉辦講座,通過指導、幫助、支持、交流及鼓勵,消除患者的孤獨無助感。(2)指導患者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可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愛好,如:下棋、聽音樂、書法等,有助于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消除不良的情緒干擾,增強生活的信心,有利于康復。
3.3飲食指導按病情給予低鹽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適當脂肪、柔軟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對于難治性腹水,應限鈉限水,氯化鈉每日攝量0.6~1.2g,每日攝水500~700ml;合并腹水、水腫者應低鹽飲食,攝鹽量3~6g/d;應用利尿劑的患者血鉀低時可適當補充鈉、鉀高的食品;合并肝昏迷者,應低蛋白飲食;合并消化道出血應暫禁食,出血停止24h后進冷流質飲食,以少量多餐為宜。嚴格禁酒,避免進食粗糙、堅硬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引起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轉型;合唱指揮實踐課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49-01
一、我國合唱與指揮實踐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歸納
現階段,從各院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來看,合唱與指揮課程還在音樂選修課、音樂鑒賞課程中,沒有獨立成為專業課程,因此就其實踐性而言,也多流于音準的練習、聲部的配合、合唱與指揮的配合等簡單流程的操作。
作為技能型課程,合唱與指揮也需要像其他專業實踐課程一樣,設立實訓基地,與一些常年有演出的文藝團體或文化單位,建立起長期合作,產學結合的模式。合唱與指揮是音樂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舞臺演出是檢驗合唱的效果以及合唱與指揮的配合程度的實踐方法。合唱與指揮實踐課程教材選定和利用,是轉型提高課程實踐與創新認識的前提和基礎。教材內容要囊括基礎聲樂訓練內容,又要針對不同類型高校對應用型的限定和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對理論和實踐的分配比率做到適中,可執行。
二、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合唱指揮課程實踐需求
(一)學校基本功訓練中應用能力培養,成為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目標。本科院校在合唱指揮課程的時間分配,大致安排為第一學年上學期,以理論知識、作品欣賞、音準與聲音訓練為主,指揮技法的基本圖式也安排在內,合唱演唱排練的曲目以二聲部合唱作品為主。而音準練習和指揮技法練習主要安排在下學期。第二年,課程實踐性主要體現在合唱作品進行指揮的實踐練習,指揮實踐以小組和集體結合的形式進行。直至課程學習和訓練的第三年,作為選修課程,提高與興趣結合,讓合唱與指揮教學深入,側重于對作品的理解和選擇。
(二)實踐課程中舞臺演出的功能發揮。合唱團的排練與演出是日常教學管理的內容組成,排練和演出曲目安排就要在教學課程上體現出來,主要體現的就是聲部的由少到多、循序漸進。排練的作品也要根據演出的曲目,對日常教學進行安排,兼顧到中西方作品的各自特點和表演方式的差異,特別是歐洲各個時期的合唱作品,盡量用原文演唱。
高校轉型對于合唱與指揮實踐課程的轉型也是有具體條件的,到現在為止,高校學生合唱團的發展已進入半專業化的道路,許多高校合唱團已經是具有專業水準,如天津大學合唱團、南開大學合唱團、新疆師范大學合唱團等,這些成熟的高校合唱指揮團體,給轉型中的高校及合唱指揮實踐課程,提供良好的范例。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經驗,為自身的發展,尤其是社會應用價值的體現和開發,打下基礎,找到出路,是每一所轉型期高校應當為自己著重考慮,并為合唱指揮量身定做實踐課程的內容。
三、合唱指揮實踐課程轉型發展
合唱指揮實踐課程轉型發展,對于專業音樂院校可以從師資優化配置、實踐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演習和中外合唱文化及經驗比較幾個方面進行。
合唱指揮實踐課程轉型的實現,還要有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作為依托。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具備一定知識和能力的人,而教學評價的存在和實施就是培養過程的調節和控制,即調節教學狀態中不符合應用的理論框架,以實際訓練和操作作為應用學習的重點,平衡樂理知識考核、基礎技能考察、學生藝術特點發揮程度等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之間的關系,力求做到合唱能力訓練與個體藝術品質的融合與發揮。
關于教學考核的形式可以采用常規教學中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的辦法,按照三七比例、四六比例分配成績。這樣操作的缺陷是,學生仍然會把期末成績當做最終考核成績,對平時訓練和出勤有所懈怠。所以,可以根據轉型院校的培養方案,對合唱指揮實踐課程增加學生實力加分項考核,例如,對合唱多個聲部的熟悉和表現,指揮對某一曲作家作品的理解與發揮,可以為有加分空間的學生設定學分增加,與所修音樂專業年限掛鉤,達到學分即可提前畢業,如同其他學術專業的彈性學制。
應用型對合唱指揮實踐課程的要求仍然是學有所用,既是指在學業上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有就業的出路;也是指實踐課程本身在改革后,有潛力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類型課程,讓合唱指揮課程成為有教學科研空間、社會服務空間和自身藝術發展空間三位一體的體系。
參考文獻:
[1]孫相根.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4(2):24-28.
關鍵詞:音樂藝術;演奏;民樂合奏;聲融度;色融度;表演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
民族器樂合奏是一種民族音樂表演形式,有人簡稱其為“民樂合奏”也有人稱其為“民族管弦樂合奏”。它和西方的管弦樂以及交響樂都屬同一性質,亦即都是以多種樂器協同演奏同一樂曲的音樂演奏形式。其不同處只不過是民樂用民族樂器,而管弦樂和交響樂用的是西洋樂器而已。
既然“合奏”是一種多人多種樂器協同演奏的形式,那么他們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融合乃是“合奏”最低也是最高的技術要求。眾所周知,從物理學角度說,諧和的聲音不僅使人感到悅耳動聽,而且在空氣振動中聲音會更顯得通亮透明,傳輸得更遠、更清晰。相反,不諧和的聲音,只能產生噪音,讓人感到煩躁不安。而且不同的振動頻率互相干擾,既無法產生美的聲音也不可能傳輸得更遠。從藝術學角度說,各種樂器的協調融合可以改變單一樂器的特質,而產生一種全新而又整一的音質,并可在需要的章節中,突出表現任一種樂器自身的特色,使整個樂曲變得完整統一、宏闊飽滿而又豐富多彩、愉人身心。
一般專業音樂工作者都有這樣一個經驗,即同是技術水平相當的三十人建制的西方管弦樂隊和中國民族樂隊,在不用任何擴音設備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會覺得管弦樂隊比民族樂隊的音量更大、更響、也傳輸得更遠。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摒除掉樂器材質不同的原因外,它還同時提醒我們對中國民族樂器的協調性和融合度兩方面作出必要的檢測。那么,民族樂器的性能以及演奏技術上有哪些值得我們斟酌的地方呢?本文即打算從樂隊以及樂器的“聲融度”和“色融度”兩個方面,通過和西洋樂器的對比,來檢視一下“民樂合奏”中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希望能為今后的民樂改革和技術提升提供一些參考。
一、關于“聲融度”
所謂“聲融度”,簡言之,就是指器樂合奏中樂器所發樂音之間的融合度。
器樂合奏中的“聲融度”大體包括兩方面的指標:一曰樂音振動頻率的一致性;二曰樂音振動頻率的穩定性。
所謂“振動頻率的一致性”,就是我們所常說的“音準”。大家知道,音樂就是不同樂音有秩序、有規律的組合,不同樂音都有自己固定的振動頻率,不同樂器同奏一段樂曲,就要保證每件樂器所奏的每一個樂音的振動頻率達到充分一致,這樣才能使聲音融合、純凈。達到“聲融度”的第一個指標。當然,關于“音準”,乃是一般演奏員最基本的常識,這里就不再多說。
“聲融度”的第二個指標是“樂音振動頻率的穩定性”,該指標是指在保證樂音振動頻率一致性的前提下,在樂曲規定的時值中,達到每個樂音振動頻率的充分穩定與完整。
我們不妨選取中西樂隊中最重要的“弦樂聲部”來加以比較說明。小提琴是西樂中最重要的弦樂器,它四根弦,有箱式共鳴腔,有指板。我們在剔除了技術和材質因素、單純從“聲融度”和樂器科學構造上來看,指板的設置無疑為小提琴樂音頻率的一致性與穩定性提供了保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中國的弦樂器二胡,則是兩根弦,無指板,樂音主要靠手指按壓來控制,由于沒有指板支撐,演奏者力度不同,在觸弦和離弦的微小間隙中,頻率就會產生些許改變,致使樂音頻率震動達不到完全穩定,因而影響了聲音的充分共鳴。尤其是二胡因沒有指板,而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揉弦方式(常見的有摳揉、搖揉、壓揉、滑揉等等),沒有一個基本標準,因而在共同演奏中,各人自行其是,聲音頻率極不穩定,互相打架、互相干擾,影響了樂音之間的充分融合與共鳴,也影響了聲音的傳輸,甚至出現了四把二胡齊奏還不如一把二胡響的情況。其原因就是破壞、降低了“聲融度”。
尤其在樂隊的和聲結構中,樂音的不穩定使和弦無法做到充分諧和,大大削弱了和聲效果。
再如,民樂的“打擊樂組”用的都是無固定音高的鼓、鑼、鈸、磬等等,其音量雖大,但聲音振動頻率無規則可循,只能制造熱鬧氣氛,而對音樂無補,甚而在“聲融度”方面產生相反效果。而西樂中的打擊樂如定音鼓等,都有固定音高,可根據音樂需要融入總體,為塑造總體音樂形象作出應有貢獻。(現不少民樂隊已作了改進,開始使用定音鼓。)
再一個影響“聲融度”的因素,是使用樂律的問題。西洋管弦樂和交響樂的演奏,多使用純律和十二平均律,而這兩種音律差別不大,易于調整。而中國民族樂隊,因受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影響,更多地使用五度相生律。例如中國的吹管樂器所開的音孔,大多遵循五度相生律,因而它在同一樂器轉調的時候,就會在音階排列上發生改變,給人聽覺上造成一絲怪異和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如果是高明的演奏者,他可以從口風上作些調整)。而民樂隊中的有“品”、“相”的樂器(如琵琶、阮、揚琴等),為了轉調的方便,其“品”“相”的排列又大多選擇平均律。其中,只有弦樂器較為自由靈活,對不同音律可以隨時調整適應,但由于受到長期、大量演奏中國民族曲調的影響,不少人潛在自然地具有使用五度相生律的傾向。而更糟的是,一個完整的“弦樂聲部”,一部分人追隨管樂使用五度相生律,一部分人追隨彈撥樂使用平均律,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音律之間的差異是非常細微的,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察覺,但因音律差異造成的調式調性以及風格上的差異,便會擴大到讓所有聽眾都能感覺出來,影響到作品演奏的質量。可見,不同音律的混用,不僅破壞了樂曲的風格表現,也同樣會造成聲音振動頻率的混亂,使聲音之間互相干擾、互相抵消,大大降低了樂音的“聲融度”。
當然,樂隊的音量大小以及傳輸的遠近,并不完全取決于“聲融度”的高低,也同時受到樂器的材質及構造的制約,例如提琴的木質箱式共鳴腔就遠大于二胡蟒皮筒式共鳴腔;西樂的銅管樂也比民樂的木竹管樂音量更大。但這些都是傳統既定的客觀存在,不可能咄嗟之間做出改變,而我們所討論的“聲融度”,則是演奏者主觀可控的以及可以認知的樂理及技術問題。掌握了“聲融度”,則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樂器的性能,更可以使音樂達到美聲、美聽的效果!
二、關于“色融度”
在器樂合奏中,除有上述“聲融度”的問題,同時還存在一個“色融度”的問題。所謂“色融度”,乃指合奏中各種樂器之間在音色上的融合程度。不同樂器有不同音色,甚至同一種樂器也有不同音色,在多人多樂器協同合作的合奏藝術中,要求各種樂器協同共造一曲聲音協調音色融合的音樂,乃是不易的真理。而“色融度”則是達成這一目標不可缺少的條件。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民族樂器大多都是個性突出、特色鮮明的,這在展現樂器自身特點的獨奏中,無疑具有很大優勢。但我們也應看到,恰恰是這一點在合奏中卻變成了很難克服的劣勢。因為合奏是一個團體項目,更看重的是整齊劃一、和諧共融,它往往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個性,要求所有個性特色必須服從于總體特色。而單從音色融合即“色融度”上來說,民族樂器便因其各自獨特的音色,而難于達到高度的“色融”,故而也難于在合奏上創造出精品。
我們不妨將中西樂隊在“色融度”方面的表現,作一些對比: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西洋樂隊的“弦樂聲部”,它的基本排列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司(低音提琴),其器型統一,音色接近,從高音到低音猶如一件樂器在演奏,“色融度”極高。再看民樂的“弦樂聲部”。一般配置是二胡、中胡、(革)胡(或用大提琴)、倍司(低音提琴)。且不說其聲部不全,低音樂器不得不借用西洋樂器,而且主奏樂器二胡由于自身的局限,只有在第一、第二把位可以較好發揮,到第三把位以下,音色便愈細愈弱,失掉高音響亮明快的特點,無法充任“弦樂”的高音聲部。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有的樂隊便增加了高胡來充任高音樂器,但高胡剛硬激越、明亮刺激的音色,和二胡沉郁陰柔的音色完全無法融合、無法接續,在“色融度”上大打了折扣。更不要說二胡、中胡和大提琴、倍司的非族屬融合接續,那更是南轅北轍了。
再來看“管樂聲部”。民樂隊無銅管樂器只有木竹管樂,我們可拿它和西樂中的“木管聲部”作出對比:西樂木管組從高到低的樂器配置是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大管)。從音序到音色,都能做到統一融合,音序銜接完整流暢,樂器音色接近和融,給人一種協調一致的美感。而民樂的管樂聲部,則相對雜亂,雖然也有簫、梆笛、曲笛、笙、嗩吶、低音嗩吶和管子等多種樂器,但其規制各異,音色各別,音序銜接也無章法。例如從音色上看,簫的音色婉約幽咽,低沉細弱,而梆笛的音色卻高亢明亮,聲如裂帛,它們之間既難相融,更難銜接。梆笛在管樂中被作為高音樂器使用,但作為中音的 曲笛,卻很難和它接續,甚至由于它們音色上的差異,根本無法同時使用。而嗩吶的特殊音色,更使它“一聲既出,滿座皆驚”,無任何樂器可與之匹敵。在民族管樂中唯一具有相融性的樂器,只有笙,這是因為第一它和其他管樂材質相同,第二它是多管和鳴樂器,有較大的包容度,第三它本身的音序較為統一,高音明亮,低音飽滿,勉強可以和梆笛相融相接。不難想象,如果民族管樂中沒有笙這件樂器,“管樂聲部”將會是怎樣一種“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
另一方面,民族樂隊在聲部與聲部之間,也缺少較好的“色融度”。例如“弦樂聲部”以二胡為主,缺少高音樂器;而“管樂聲部”,以梆笛為主,缺少中音的接續。按理說這兩個聲部正好互相彌補,達成一個完整的音樂序列,可是,由于這兩個聲部巨大的音色差異,而無法做到相容相接,它們的合作往往讓人覺得“涇渭分明”,很難融成一個整體,更難達到一種美聽的效果。這其中,只有曲笛沉穩厚重的音色較能和二胡相融,但由于它們都是中音樂器,音域狹窄,只適合演奏類似“江南絲竹”這樣音區適中的作品,而缺少更大的適應性。
在民樂合奏中,“色融度”最好的聲部,應該說是“彈撥樂聲部”。(西樂無彈撥樂聲部,如需表現彈撥效果,一般均由弦樂組撥弦代替。)它們的基本配置是:柳葉琴、琵琶、楊琴、古箏、小阮、中阮、大阮、倍司。它們都是木質材料,都是使用彈撥技術,從高到低有較一致的音序,因而它們之間較易達到互融互補以及相互銜接,音色的接近和融通,使它們較易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相對不同聲部來說,彈撥樂和弦樂的音色較為接近,這兩個聲部在“色融度”上可以達成較高默契,因而,在民樂中,常會出現弦樂與彈撥樂的組合。
在中國的民樂合奏作品中,最為成功的例子恐怕只有《春江花月夜》,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選擇了“聲融度”和“色融度”相對較好的組合:管樂只用了簫和曲笛(有時也加入和融度最好的排笙),弦樂用了二胡、中胡,彈撥樂用了琵琶、揚琴、古箏。它們的合作,營造了一種幽閑寬松、和諧清麗的場景,讓人聽了如沐春風、如入禪境,充分展示了民樂合奏的魅力。
三、結語
【論文摘 要】 我們今天的教育是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高中英語校本教材開發與實施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教學大綱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現象,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要求學校在執行課程計劃的時,注意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的各種資源,組織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到當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我校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就顯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語課程的開發在實施中地探討
2.1我校校本英語課程的開發原則
當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統一性與人才培養多樣性的結合,國家統編教材更多地關注人才培養的基本質量,要求教育的統一性。因而,在滿足社會多樣化需要方面,就給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使學校在這一領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語校本教材開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在校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化需求,使得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校本教材與國家統編教材相互補充就能較好地滿足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這一要求,使學校教育服務社會。
從2009年起我校積極推動特色教學,從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師的特點出發,幫助學生發展興趣,形成特長, 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始編寫校本課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選擇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思維能力的知識。選擇學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識,并將人文主義思想滲透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環節之中。基于這個原則,在人教版的基礎上,我們選編了一套英語校本教材。課程的內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榮春、何秀娟、郭建主編的《高中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周勤紅、蔣紅梅、馬馨馨主編的《寫作教程概況》,靳愛新主編的《高中英語綜合技能的培養》內容范圍為:A.關于英語國家風情習俗;B.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C.關于中西方國家節日的差異;D.關于英語國家的音樂文化;E.關于世界主要問題;F.關于英語國家的科技發展; G.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H.關于中英宗教信仰的差異。總體目標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們的學習英語的水平。
2.2我校英語課程校本的教學形式
2.2.1講座和討論
主要介紹英語學習策略;制定學習計劃;如何獲得學習資源;采取先讓學生討論再講解。在討論中或討論后及時做總結
2.2.2開設英語口語班、英語聽力班,
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著重培養他們的口語和 聽力。
2.2.3觀察和訪談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時刻對學生做觀察,了解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中、回答問題時的表現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記錄。
2.2.4問卷及測試
對參加英語學習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培訓前培訓后對研究對象都進行綜合語言能力測試。進行對比分析。
2.3校本英語課程的開發的實用性
我們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語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內容,力圖在教材外給學生開發出一本適合我校校情英語課程。在編寫中,我們考慮到學生英語能力的分層實際,以三個層次開展校本英語教學編寫,盡量在內容的選擇,編寫體例的設計符合我校高中學生實際特點,努力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情景。 英語校本課程確定后,學校對授課時間、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評價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國家課程英語每周安排4課時,校本課程每周1課時。校本課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記入學生學分認定中。
三、對英語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啟發
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我們充分認識到我校的優勢和風格,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特色。實施后有如下啟示:
3.1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我們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精神與技能,需要教師具有課程開發的能力。過去我們所使用的都是別人編好的參考書,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教師的惰性,阻礙了自身的專業發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使教師全面了解課程編制的過程和把握課程的縱向和橫向結構,為教師提供了發揮自己教育智慧的廣闊空間。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實了學校的課程資源
課程的設置基于社區和學校的現有課程資源,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我校開辦特色化教育,與李陽《瘋狂英語》有著經常性的往來合作,因此在師資和對外信息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學校許多教室都有多媒體隨時可以利用。所以學校英語教學資源很理想,因此,學校自身的課程資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課程的開發的途徑。校本教研將學校發展和教師個人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學校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3.3給學校創造了一個英語學習的環境
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語課堂教學,突破了“學校-教室-課本”三位一體的封閉狀態,我們創設一個個英語文化場景,協調好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處在輕松愉快學習氛圍中。
3.4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大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校本課程實施以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學好英語,這就給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動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一旦有了學英語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思維能力得到拓展,潛能也充分發掘。因此,他們的英語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進了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
英語校園網使信息技術和其它文化課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經過學習校本課程,學生對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擴大了知識視野,加大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這對語文,政治等學科是有幫助的。
四、提升英語校本課程的質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編排有待完善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于異域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已不滿足于簡單的社交禮儀和風土人情,他們渴望諸如異域政治、歷史、經濟、教育、時事等更高層次的文化學習和吸收。因此,在編排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多開些介紹英語國家知識,和時事閱讀的課程。
4.2協調國家英語課程與英語校本課程的關系
國家課程應屬于第一課堂,英語校本課程為第二課堂,二者相互彌補,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國家課程教學活動,占據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使教師沒有額外的時間從事課程開發工作,校本課程的開發會帶給他們壓力,造成過度疲勞,因此視其為額外的負擔,影響了他們對課程開發的興趣和教學質量。
4.3合理兼顧學生興趣和學科能力培養
我們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往往會過分重視學生的興趣,忽視教學目的。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選擇英文原版影片欣賞、英語視聽的學生較多,大部分人選擇的原因是這些課要求不高,情節有趣,比較輕松,很容易拿到分數。而一些要求相對過高的科目,如英文寫作、英語聽力則不盡人意。
我們深切感受到,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課程綜合化的關鍵是教師的綜合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緊密地結合身邊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愛好以及學科教學,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有價值,否則將使校本課程走入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