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作手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征、聯想、想象、以小見大、類比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 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區別?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只用于表示有關人類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一般適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質,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比方說,要你寫一個以生命為話題的文章,如果你總是談什么生命的意義之類的,這就很難去 寫好.而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卻可以繞過這些說教,給人以更生動可感的形象,如寫與病魔作斗爭的中學生,如寫時時刻刻給予你關心的父母,如寫下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體的形象來給生命著色,象語文課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這樣細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戀》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來對生命進行探討。采 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辦法,這樣在你的筆下,就會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寫愛國,你可以寫一個小學生對紅旗的愛護,看到別人對紅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話題時就可以采用(就是當你感覺到你要寫的觀點和你政治書上的觀點相同),如"人生觀""價值"等等啊.
采用這種辦法應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觀點有相似性,能統一起來.二是要注意運用小的材料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議論.三是要注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聯想和想象?
聯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見玻璃上的霜花,就會想起美麗的孔雀開屏;看見老花 鏡,就會想起奶奶給自己縫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見卷面上鮮紅的墨水跡,就想起老師為同學們補課批改作業的情景;看見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樂時光; 看見一本舊書,就想起與同學相處的一件往事……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把這些內容寫進作文里,就會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再說想象。想象與聯想就像一對親兄弟,它們相似卻不相同。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想,聯想是想起關聯的事,而想象則是重新組合編排頭腦中的形象、材料,創造出新的內容來。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加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
知渲染極 難,畫至著色,加入爐篝,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焙嫱惺怯盟虻试谖锵蟮耐廨喞秩疽r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類比是一種推理的方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這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并舉例說:“如光和影 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象等,由于聲呈波動狀態,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動狀態。”我認為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誤以為類比就是同類相比,其不謬哉!“同類相比”是什么?請看《現代漢語詞典》關于“比較”的解釋:“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務辨別異同或高下?!?原來如此!
什么是諷刺?
“ 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边@種表現手法,即為諷刺。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針對敵人或者落后、錯誤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兩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然后描寫陋室環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閑適,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風貌,表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 和抱負。引用孔子的話結尾,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形象的描繪,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從生長環境,寫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種描寫,是將蓮人格化,是把她作為
一 種高貴品質的象征,贊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如于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 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又如《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病梅館記》等都是出色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敖杈笆闱椤笔侵附柚诿枥L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于寫景之中。如魯迅《故鄉》開頭一段,作者并沒有直接抒發“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的心境:壓抑、窒悶、悲涼。借景抒情的例子數不勝數,如《風景談》《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點。師生,都是間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們借助于敘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于
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們都可以使用象征、變形等藝術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以增強藝術感染力。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過詠 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敖杈笆闱椤笔墙柚?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愿望、要求等?!敖杈笆闱椤敝械摹扒椤?,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 傷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內容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敖杈笆闱椤币筮_到思與境諧, 情與景會,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區別?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對某種物的記敘、描寫之中。比如“愛蓮說”。“托物寓意”是把一個深 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比如“白楊禮贊”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個人的情趣,一個是講一個公 認的道理。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 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寫作手法
指寫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
表達方式常見的有五種: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修辭手法種類很多,但中學階段只需要掌握常見的幾種,其它較少見的了解就可以了。
以下幾種大家應該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階段應了解博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擬人、擬物),排比,設問,反問。其它的互文, 起興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現手法較多,較復雜,下面都是常見的表現手法:
1、《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余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司馬遷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來源:文章屋網 )
1、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畫”。
2、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來源:文章屋網 )
逢入京使的寫作手法是擬人手法。擬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來源:文章屋網 )
強調句式的基本結構是:It is/was +被強調部分+ that +原句剩余部分。當被強調的部分是指人時,that也可以用who替換,被強調部分可以是主語、賓語、狀語等成分。在獨立寫作中,考生可以用強調句型來強調自己的觀點。比如這個題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Younger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opinions of celebrities than older people.”考生此時可以用強調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It is younger people rather than older people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opinions of celebrities.
再比如,針對這個題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mone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考生可以通過強調介詞后的賓語來突出自己的觀點:
It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money in.
再比如這個題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People can take better care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urban areas than in rural areas.”考生可以通過強調狀語來突出自己的觀點。
It is in urban areas rather than in rural areas that people can take better care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方法六:倒裝句式
在托福寫作中,下面四種部分倒裝的句式比較實用。
1. “Not only ... but also …”句型:當not only放句首時,not only后面的成分倒裝,but also后面的成分不倒裝。這個句型可以用在作文主體段表達并列關系的內容,或者用在結尾段概括總結主體段的內容。
Not only can taking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 help college students make lots of friends, but it also helps to develop their all-round abilities.
2. 否定副詞或者否定短語放句首,句子部分倒裝:常見的否定詞或者短語有never、hardly、rarely、scarcely、seldom、in no time、in no way、by no means、on no account、under no circumstances等。句子倒裝后,否定的意思得到了強調。比如:
Never will I give up.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ill I give up.
3. “Only +狀語”放句首倒裝:這種類型的倒裝句可以分為三種情況:①“only +副詞”作狀語放句首;② “only +介詞短語”作狀語放句首;③“only +狀語從句”作狀語放句首。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Only recently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Only by doing so can we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Only when we are far away from home can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
這類倒裝句型經常可以用在獨立寫作結尾段最后一句,作用是對全文進行總結和升華。
4. “So ... that”引導的結果狀語從句,當“so +形容詞/副詞”放句首時倒裝:比如,對于句子“The flood was so severe that it damaged the village”,考生如果想強調洪水的嚴重性,可以將so severe放句首進行倒裝,具體如下:
So severe was the flood that it damaged the village. 方法七:虛擬語氣
在獨立寫作主體段,有時考生可以用虛擬語氣來加強論證。針對與過去或現在事實相反的情況,或者未來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考生就應該用虛擬語氣的形式來表達。比如,為了證明科技的好處,考生可以這樣假設:“如果現在沒有互聯網,將會……”這就需要運用對現在進行虛擬的表達形式:從句的謂語用過去時(系動詞用were), 主句的謂語用“would/should/might/could +動詞原形”來表達。以下面這個句子為例。
If there were not the Internet,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us to obtain information.
再比如,在主體段舉完一個實例之后,為了加強例證,考生可以用對過去虛擬的形式來對比論證。此時,從句的謂語用had done的形式,主句的謂語用“would/should/might/could + have done”的形式。比如,為了證明看電視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考生可以舉例證明Mike因為看電視過多導致成績退步。之后考生可以運用虛擬語氣來對比論證:如果Mike沒有對看電視上癮,他就不可能考試不及格。
If Mike had not been addicted to watching TV, he would not have failed the exam. 方法八:同位語作插入語
考生可以用同位語從句作插入語來補充說明一個名詞,進而使得句式更加多樣化。比如,針對句子“Beijing is a great city”,考生可以補充Beijing的同位語: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is a great city.
這里兩個逗號中間的同位語不僅補充了表達的內容,而且讓句式更加豐富。在獨立寫作主體段舉例的時候,考生介紹人物或者地點時經??梢赃\用這樣的方式。再舉一個例子:
Jack Ma, the founder of China’s biggest e-commerce group, is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方法九:修辭性問句
修辭性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的適當運用可以豐富以陳述句為主導的文章的語言。在獨立寫作首段,考生可以通過問句來引出文章的爭議話題。在主體段或者其他地方,考生可以通過反問的方式來加強論證說服的力度。
關鍵詞:《辛德勒名單》 蒙太奇手法 記敘類寫作 啟示
自新課改以來,蘇教版語文教材在深掘原有素材內涵的基礎上,著力拓展語文學科的外延,筆者在進行必修四教學時驚喜地發現其專題二既保留了傳統名篇《雷雨》,還新收了雨果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節選自《巴黎圣母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編寫者將《辛德勒的名單》也納入其中。作為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可謂成功至極,其實作為語文學習的素材,這部電影的劇本也堪稱文學的經典。這里筆者對教材節選的這一部分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作些簡單的分析,結合自己寫作指導的實踐就其對記敘類寫作的啟示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揣冒昧,望請賜教。
一、蒙太奇手法在《辛德勒的名單》(節選)中的運用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筑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后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蒙太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畫面剪輯,由許多畫面或圖樣并列或疊化而成的一個統一圖畫作品;二是畫面合成。在電影中,蒙太奇并不是鏡頭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它所表現的思想和產生的效果,也不是幾個鏡頭相加的和,而是能夠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第三種意義。必修四專題二所選的是《辛德勒的名單》的101——117共17個鏡頭,鏡頭雖然不算多,但其間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卻豐富多樣且表現效果極佳,在此筆者就略舉一例。
《辛德勒的名單》(節選)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是酒吧中辛德勒先賄賂酒吧侍者以接近高級軍官們,到辛德勒和高級軍官們打成一片,剛到的高級軍官主動接近辛德勒,這一過程應該是發生在一段時間,很多個晚上的事,而斯皮爾伯格則巧妙地運用了蒙太奇,將它們剪輯到了一個晚上。影片這樣處理完全打亂時間和空間的順序,既有畫面的分解,又有畫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寫,節奏快,有緊張感。這一段落通過對蒙太奇的運用,巧妙地表現了辛德勒社交手段之高、城府心計之深。
二、蒙太奇手法對記敘類寫作的啟示
(一)高中生記敘類寫作的現狀
筆者已有近十年的高中語文教學經歷,其間發現高中生越來越少寫記敘類文章,也越來越少能寫好記敘類文章。很多同仁將其歸咎于學生缺少生活,筆者對此并不否認,但事實是為高考血拼的高中生又有多少閑情逸致去感受生活。因此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去一味強調積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似乎顯得有點不切實際。筆者認為與其對作文所需的生活素材“孜孜以求”而不得,不如在記敘類寫作技巧的指導上多下工夫。在《辛德勒的名單》的授課過程中,筆者突發奇想:為什么不能將電影的表現技巧引入文學寫作呢?尤其是作為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的蒙太奇對記敘類寫作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二)記敘類寫作中蒙太奇手法運用實例舉隅
筆者認為在記敘類寫作中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印象和閱讀記憶中的鏡頭“剪輯和合成”到作文中,以拓寬寫作的思路和選材的空間;還可以把從不同途徑得來的材料“剪輯和組合”到某個人身上,以表現某一思想。總之,我們可以通過“剪輯和合成”自己的和別人的東西,再經過藝術加工,從而產生 “第三種意義”。殊不知,一些記敘類佳作其實在有意或無意間已經成功運用了蒙太奇手法。如2009年湖北優秀高考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就把祖孫相伴、奶奶追思、爸爸堅守老屋三個生活鏡頭“剪輯和合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于親情、生命、歲月等人生主題的體驗和思考。全文如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游哉地抽著自卷的旱煙。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復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陽,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經意中,爺爺便沒了。老屋的那扇門吱呀吱呀地在風中搖曳,但搖出的只是一陣又一陣凄涼的心痛,終究,沒了坐在老屋門口的人了。
后來遷了新居,奶奶卻執意要待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釋,只是如爺爺一樣沉默地坐著,大家違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這老屋的門,承載了太多太多。放學回家,我喜歡伏在老屋門口的小板凳上寫作業,一來那兒安靜,二來也可與奶奶做伴。奶奶喜歡嘮叨,嘮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爾也有三三兩兩的老婆婆們聚在老屋的門口,談著那些誰會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樣。但我偶爾也會聽到奶奶一個人埋怨,埋怨那個糟老頭子去得太早。那時候不知是奶奶倚著門,還是門倚著奶奶。孤零零地,我噙著淚,聽著她嗚咽,卻哭不出聲。
時間久了,老屋也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村里的人勸爸爸把屋拆了,我沒肯,當然,爸爸也執意沒有答應。記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掛鎖的門口,聽他喃喃地說:“等我老了,還住在這屋里?!蔽蚁胛沂嵌模籂敔斈棠潭荚谶@里去了,爸料想是在這門口看到了他們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歸宿。那時候,我天真地應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這屋里?!卑譀]吱聲,摸了摸那扇小木門,轉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門口哭,怕爺爺奶奶瞧見了傷心。
(三)蒙太奇手法在記敘類寫作中運用方式歸納
電影中鏡頭的剪輯和組合的方式即蒙太奇的手法是影片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電影蒙太奇大致有這樣幾種方式:平行式結構、層進式結構、對照式結構、重復式結構、幻想式結構。在記敘類寫作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幾種組合方式,教會學生圍繞文題,從合適的角度切入,截取典型的片段,再進一步考慮安排結構,把寫作的內容分出層次,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和組合,使文章結構清晰,條理清楚,中心突出。筆者在此將記敘類文章“剪輯和組合”畫面或情節的主要方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并列式。并列式蒙太奇有兩種,一是單線式,一是雙線式。單線式并列蒙太奇,主要是與文章中心相關的鏡頭,以小標題、序號、空行和場幕的方法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現文章主題。雙線式蒙太奇采用雙線結構,一明一暗,明線寫人,暗線記物,兩線情節同時推進。同樣采用板塊式,每一板塊的情節基本相似,目的是相互映襯。
2.層進式。層進式蒙太奇指的是鏡頭之間構成了層進關系。如《站在老屋的門口》“祖孫相伴、奶奶追思、爸爸堅守”三個生活鏡頭按輩分和時間推移,一層比一層深地寫出了幾輩人的思想情感:爺爺坐在老屋的門口,是戀舊;奶奶坐在老屋的門口,既是戀舊,也是戀人;老爸不愿意拆老屋,是源于對父母的愛;我站在老屋的門口,理解祖父輩的思想情感,是因為敬重,是因為孝道。
3.對照式。對照式蒙太奇,指的是鏡頭之間構成比照關系。如《守財奴》一課中,巴爾扎克就將葛朗臺對金錢的執著和種種為爭奪金錢的種種丑態和女兒歐也妮對金錢的無所謂,對父親的真愛鮮明對比,突出葛朗臺被金錢腐蝕的丑惡靈魂以及歐也妮靈魂的美好和崇高。記敘文中的對照結構應該特別注意不要簡單地通過評價直接對比,而要在字里行間滲透作者的褒貶、愛憎之情,讓事實說話。
4.重復式。重復式蒙太奇指的是將具有一定寓意的鏡頭在關鍵時刻反復出現,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題的目的。
5.幻想式。幻想式蒙太奇是根據人物的內心活動,將多個畫面或場景組接起來,它主要用來表現人的所見所感。
2、把米飯蒸的不軟不硬。
3、熱米飯拌入少許鹽,香油,芝麻。
4、紫菜鋪到簾子上,拌好的米飯均勻鋪到紫菜上。
5、黃瓜條,胡蘿卜條要事先用鹽腌一會,雞蛋稍加調味攤成薄餅,火腿切條。
加強稅收征管,加大分配調節,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需要強大的財力作保障。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規范的形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稅收的性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家運用稅收籌集資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1999年全國稅收收入突破1萬億元,2003年突破2萬億元,2004年超過25000億元,2005年達到30866億元,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政府管理能力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各項事業的全面推進,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就要求稅收隨著經濟發展保持穩定增長,進一步適當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籌集到更多的財政收入,使國家財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增加社會福利,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全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稅務部門要大力推進依法治稅,積極組織稅收收入,不斷壯大國家財力,為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打下堅實基礎。要深入貫徹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依法做好減免稅審批管理工作,防止越權減免稅,不能人為調節收入進度違規批準緩稅,也不能寅吃卯糧收過頭稅,禁止轉引稅款。要大力推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切實加強稅收預測分析,重點分析各稅種收入與相關經濟指標的關系,分析宏觀稅負和稅收增長彈性變化的原因,并據此及時發現和解決稅收征管中的問題。認真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搞好納稅評估,加強稅源管理。針對薄弱環節進一步強化流轉稅、所得稅等稅種征管。進一步推進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應用效率,發揮其加強稅收征管的作用。通過加強各方面管理和服務工作,使稅款實征數不斷接近法定應征數,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
深化稅制改革,落實稅收政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稅收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內在穩定器的功能,可自動對經濟波動產生熨平作用。同時國家還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制定相機抉擇的稅收政策來減弱經濟的波動程度。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稅收結構、稅收制度,實行規范的稅收政策,對正確有效地調節國民收入分配,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引導資源優化配置,擴大社會就業,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服務“五個統籌”的大局,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稅務部門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和實行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科技進步和能源資源節約的財稅制度的要求,適應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的需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稅制改革,認真落實各項稅收政策,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創造更加良好的稅收環境。
落實好既定稅制改革措施。進一步落實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措施,加強退稅申報審核,提高工作效率,及時辦理出口退稅和免抵調庫,支持外貿出口。繼續在東北地區部分行業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消除重復征稅,鼓勵投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認真實施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清理規范減免稅項目。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研究有關稅制改革方案。與有關部門配合,深入研究增值稅轉型改革在全國實施的方案。研究調整消費稅的征稅范圍、稅率和征收辦法,合理引導社會消費行為。研究完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改革方案,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推進資源稅改革,促進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按照最嚴格保護耕地的要求完善耕地占用稅制度,加大稅收調節耕地占用行為的力度。
認真落實和完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實行促進科技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稅收政策。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稅收扶持政策。進一步落實對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措施。實施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完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可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調整完善廢舊物資經營稅收政策。調整民政福利企業稅收政策。研究完善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當前,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出發,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據統計,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比例是3.241,不同地區居民、不同行業員工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同程度地拉大。這種狀況既不利于擴大消費,也不利于社會穩定。稅收作為一種分配工具,在調節收入分配,緩解分配不公,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稅收的作用,綜合運用其他調控措施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完善對低收入者的扶持政策,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支持“三農”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更加安定祥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更牢固。要充分發揮稅收的作用,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切實做好取消農業稅后的各項收尾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研究完善農產品收購和加工的增值稅制度,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落實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認真落實各項涉農稅收政策,積極研究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
促進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完善和落實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促進服務業、商業零售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安置富余人員,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
加強對個人收入的稅收調節。個人所得稅采用累進稅率,具有普遍征收、收入高者適用高稅率、收入低者適用低稅率的特點,在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功效顯著。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根據居民收入情況適當調整費用扣除標準,規范和拓寬稅基,優化稅率結構,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更好地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其次,要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建立個人收入檔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繳明細賬制度、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向稅務機關雙向申報制度、與社會各部門配合的協稅護稅制度,建設個人所得稅管理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實現對個人收入的全員全額管理、對高收入者的重點管理、對稅源的源泉管理。通過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加上其他管理調節措施,調節個人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拉大。再次,要深入研究城鎮建設稅費改革,在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
加強社保費征管。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確保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保障。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的重要任務。稅務部門要充分發揮征管優勢,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大力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提高征繳率,促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推進依法治稅,優化納稅服務,建立和諧的征納關系
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國家稅收事業發展,發揮稅收分配作用的重要條件。要推進依法治稅,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征納和諧中的作用。要改進納稅服務,提高辦稅效率,融洽征納關系。
一是規范執法。按照法定權限與程序執行各項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營造良好稅收環境,是對納稅人最根本的服務,也是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與促進,絕不能從局部利益出發,以支持發展、優化服務為名越權減免稅。認真執行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辦法,切實規范稅收執法行為。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稅收執法權的監督制約。
關鍵詞:培養 寫作感受 發現能力
從經常獲得的反饋信息看,學生寫作時感到最頭痛的是不知道寫什么,覺得沒有什么可寫,即便寫了,也是干巴空洞,行筆艱澀,不少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積極感受、有所發現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無數次撒布寫作種子,催發寫作沖動的良機。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對事物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并從這一起點抓起,從這一基本功練起,也就成了提高學生寫作整體能力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一步。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感受和發現能力作一探討。
一、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感受生活
學生攝取生活材料,除了觀察以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途徑就是感受生活。無數作家的創作體會都證明,文章是在對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文章,有獨特的生活感受,寫出來的文章才有“個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達得深刻。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呢?
1.對生活的直接感受 對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寫作積累的基本手段,能保證為寫作注入源頭活水。為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參與生活。這里有三個培養層次。
(1)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我們可以結合著名作家熱愛生活、投身生活的事跡或體會,結合課文作者談課文寫作經過來引發。
(2)引導學生善于體察生活。即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人、事、物設身處地、感 同身受地體味和領悟。我們仍可結合課文及作者的寫作心理。通過“原型啟發”來引導。從淺層次來說,引導學生要情入生活,對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要“動之以情”,從深層次來說,則要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對生活進行藝術感受,留意形象的捕捉和美點的采掘。。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工廠、醫院、工地去參觀或勞動實踐;可以帶領學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教師則可從旁暗示美點、感悟點、閃光點引發想象或聯想,幫助他們有所“感興”,領受其美,體悟其理,催發文思。同時要引導學生“五官開放,心官激蕩”地感受,在一個情、聲、色、味俱全的世界里獲取種種形象,從而豐富感受,強化感受。
2.對生活的間接感受 所謂間接感受就是通過某種媒體來感受生活,包括以下兩種途徑:
(1)閱讀――間接感受生活。在尊重學生生活閱歷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選擇、推薦一些書刊讓學生去閱讀,并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和聯想,“五官開放”地閱讀,對書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入乎其內”,全身心地認同、領會、體驗、乃至“目迷神醉”,去閱世、閱史、閱人、閱情。觀自然之天趣,察人間世態,悟人生之真意。這種對書本知識的感受還能強化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感受。
(2)回憶――重溫生活感受。主要的方法是創設作文情境,幫助學生打開記憶(表象記憶)的閘門,觸思,從而使他們的重溫生活感受的過程中孕育寫作的種子。
二、指導學生敏銳地發現生活
在寫作過程中,感受和發現是攝取生活階段兩個“共生”運用的心理活動。如果說“感受”重在積蓄,那么,“發現”則在感受的基礎上捕捉、洞察出生活中潛在或顯現的思想意義。那么,如何指導學生發現生活呢?
1.指導學生善于捕捉現實生活的啟迪
生活中常常有“亮點”閃現,一留意,稍縱即逝,失之交臂。一個作家獨特的才智就是能及時地、緊緊地抓住那些“亮點”。這對于學生的寫作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首先,在指導學生捕捉靈感和直覺的火花。青少年學生感情豐富,思想活躍,面對五彩紛呈的生活,奇異變化的世界,往往會勃發某種奇思異想,閃現創見的火花,涌現某些聯想和幻想,產生某種預感、推測和遐想。它們或回眸歷史,或洞燭現實,或神往未來,或放眼宏觀世界,或窺探微觀天地,如及時捕捉并積累下來,再經熔煉,昭示意義,即為有價值的寫作材料。同時,在方法上要指導學生巧運聯想,“遷想妙得”,要在感受某一事物時,融入某種具有本質聯系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造成“投射效應”,從而獲取某種啟迪,就如楊朔從辛勤無私的蜜蜂身上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發現了重塑“自我”的精神力量,茅盾從北方白楊樹看到了北方軍民的偉大性格和祖國的希望。
2.發掘自我生活的感悟點
所謂自我生活的感悟點,主要是指學生從自己內心世界的動情點(如情有所鐘,心靈震撼、強烈印象)中感而有悟,思而有得。青少年學生正值豆蔻年華,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活往往表現出情思激蕩。諸如環境變換,人化,交誼慶賀活動,文娛、論辯等課外活動,考場、賽場拼搏乃至糾紛受屈,這此生活現象必然會引發一段思想感情的波動,進而引發出“一番覺悟”,形成一個個感悟點,同時也就形成某種寫作契機,或者說是抒情言志的突破口,怎樣指導學生去發掘這些潛在的突破口呢?
(1)讓學生學會對動情點作“觀察”。由于動情點往往處于印象狀態或潛意識深層次,因此,如何對頭腦中的動情點進行一番自我“觀察”就顯得很重要。首先,要激發學生自我“觀察”的興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認識自我的傾向和動力。其次,要引導學生注意自身內心世界的任何一點微妙變化,探其軌跡,究其原因,經常進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再次,還應要求學生勤于動手,善于把我“觀察”到的東西及時、迅速地記錄下來,寫成文字,積累動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