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文語法范文

    語文語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語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語法

    第1篇:語文語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法教學 教學探究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整七年了。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師的育人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態度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質的變化:老師“一講到底”的課堂減少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多了……,學生正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然而,隨著課改的深入,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又擺在了每一位教師的面前。

    一、正確理解課標“淡化語法”的要求。

    新課標旨在引導教師們改變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教書輕育人……”的觀念與做法,旨在引導教師們在教學中均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長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語文課標的要求“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而言,語文教師是有必要讓學生掌握常用的語法知識的,但又不能像以往的教學,花大量時間和功夫講授語法知識、進行語法知識的應用訓練。所以,那種“不厭其煩整語法”和“什么都不講”的做法都是與課標要求相悖的。

    二、認真研究教材,弄清語法知識在整套教材中(7-9年級)的具體內容和編排體例。

    這是每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教學前的必要準備。“不打無把握的仗”只有對學段內的教學內容做到了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對每個(部分)知識的編排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安排,從容應對。總的來看,教材將字、詞、句子、說話常識等分散安排在不同課文后的小常識里介紹。將標點用法、短語類型、修辭、復句等內容單列在每冊教材最后來介紹。不難揣測教材的編寫意圖:既要在平常語文教學中融進語法基本知識點,又要讓學生建構起自己的語法常識體系。

    三、了解學生學習基礎,準確把握學生現有的語法知識水平。

    這是教師確定語法教學內容和選擇適當教法的前提。七年級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的小學,由于小學教師對小學課標中語法教學要求的理解與執行的不同,同學們既有的語法知識基礎也千差萬別。絕大多數學生對字、詞、音、義(如字的結構、近義詞和反義詞、多音字和同音字等)以及常見的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基本能做到“知其然”,但對更多的語法知識是一無所知,其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語法的概念。對于少數農村學校七年級新生而言,就連基本的多音字、多義字、排比比喻修辭都還一片茫然,更別提語法知識基礎了,只有切實了解學生實際水平,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選擇教學方法,才能在效有度地完成課標要求的語法內容。

    四、初中語文語法知識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第2篇:語文語法范文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語法知識,破解閱讀難點

    2016年,廣東高考改革方案重磅出臺,廣東高考將重新使用全國卷,廣東高考語文卷和全國卷其中一個差異是:論述類文本閱讀只考選擇題(3題9分),不考非選擇題(廣東卷2個選題8分,2個非選擇題8分),這對于使用廣東教材的考生們來說不免有些忐忑。其實,我們可以利用語法分析法來解讀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推斷選項正誤。如,在惠州市2014―2015學年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關于元曲的現代文閱讀,有這樣的一道題目,要求判斷其句子是否符合原文,題目是“元曲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聯系,以至于其只剩下音樂――“曲”的意義,它是以韻文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下里巴人。”我們回到原文中找到相應的文本信息進行核對、驗證,在原文相應的句子是:“元曲,更與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以至于它的名稱中,也只剩下音樂――‘曲’的意義”,在原文中的語法分析就是“元曲只剩下音樂――‘曲’的意義”,這是原文的中心句,而在“枝葉”中包含了兩個信息:一是“元曲與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這個和題目中“元曲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聯系”是相符合的,二是“以至于它的名稱中”,給出信息是元曲在它的名稱中只剩下音樂――“曲”的意義,和題目中相對比,缺少了一個限制條件“名稱中”,因而題目中認為“元曲只剩下音樂――‘曲’的意義”是不正確的。又如惠州市2014―201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關于戲曲的現代文閱讀,也有這樣一道題目,“中國戲曲與傳統的中國文學、繪畫、書法、詩歌在本質上都崇尚簡約。”根據語法分析為“中國戲曲在本質上都崇尚簡約”,而原文是“而中國戲曲本質上是寫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這與整個中國的傳統藝術,如文學、繪畫、書法、詩歌等,都一脈相通,代表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特質。”,很明顯中國戲曲本質與原文不相符合。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語法知識,導讀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傳統教法一般是直接告知句式類型,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無疑是一種機械化的教法,學生只能處理已知句式,當遇到未知句式時依然非常茫然,這種教學只解決知其然,而不能解決知其所以然。在文言文教學的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利用語法知識導讀文言句式。例如《詩經?碩鼠》一文中的“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莫我肯顧”譯為不肯顧念我,“我”為名詞可以作主語,也可以作賓語,按照現代漢語語法的句子成份位置來看,“我”若作主語,應放在句子開頭,若作賓語,應放在謂語的后面。從譯文來看,“我”作賓語,應放置在句子的末尾,但是,在文言文中,“我”卻放置在狀語與謂語之間,因此,我們可以將這個句子判定為賓語前置倒裝,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都可以利用其放置的位置與現代漢語語法中應該放置的位置進行比較,根據顛倒的成份和顛倒位置判斷變式句的類型。在掌握現代漢語語法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語法知識化為己用,舉一反三,文言變式句的判斷就輕而易舉了。

    第3篇:語文語法范文

    1.過分淡化語法教學,講解支離破碎

    對于現在的語法教學,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學,面對升學的壓力和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重點抓初三的“后補”現象大量存在,應試教育情況仍然嚴重。另一方面,教師在閱讀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第四學段(7-9年級)語文課程標準》后,因其對語法的要求僅限于“閱讀”第13點“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課文中的語言難點”和“寫作”第8點“修改作文時,借助…… 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教學建議”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加之部分地區中考考標中,考試內容也僅限于基本語法知識的運用,因而導致過分淡化語法教學,使其講解支離破碎的現象突出。

    誠然,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和各地《中考考標》在初中語法方面確實淡化了教學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過于淡化語法教學的現象。教師在講解中,很多時候是帶過去了,僅在講到病句,涉及到語法時,才不得不作一些講解。這樣的教學,即使是成績較好的學生,獲得的也只是支離破碎的概念。去年,本校畢業的一位學生,中考上了省重點學校線,后來被省四大名校之一錄取。放寒假時,她感嘆初中語法沒有學好,感覺語文學習跟不上班。春節期間,她的父母強烈要求我為她專門補習語法知識,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 超出課標進行教學,師生負擔加重

    初中語文中,語法教學的程度把握,除了認真鉆研課標外,別無他法。有的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目的是“把教材中的知識教給學生”,教學結論是“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卻不能根據課標對教材內容準確把握,對于課文中的語法知識,籠統地進行教學。例如“主謂句與非主謂句”的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1頁講到其概念,并對主謂句的謂語構成分四類作了具體介紹。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動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等頗費了一些心思,也花了不少精力去講解,去練習。學生課業增加了,教師負擔加重了,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我認為這就超出了課標的要求,就初中階段而言,學生只需把握什么是主謂句,并了解其謂語構成有四種分法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去糾纏于這個句子是動詞謂語句,抑或是主謂謂語句等。

    3 .過于強調語法教學,與課標背道而馳

    少數老教師采用傳統方法,過于強調語法教學。這些教師對于課程標準淡化語法教學是有抵觸情緒的。他們認為,語文不教語法,特別是現在義務教育只局限于九年制,如果初中還不強調語法的話,學生畢業后,不是連最起碼的東西都沒有掌握好嗎?他們又怎么能寫出符合基本語法要求的書信、說出符合基本語法要求的語言來呢?這部分教師以中老年為主,年齡偏大,對于新課標鉆研不夠,領悟不透。在教學中,有的強調動詞與介詞的區別,如“在”“到”等的用法;有的強調謂語部分中,謂語中心語與賓語中心語的關系;有的強調多重復句的辨析與運用,甚至把《孔乙己》中多重復句的劃分引入初中課堂中作為重點來講解。這些顯然是與新的課程標準背道而馳的。

    二、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思考

    1.認真學習鉆研課標,領會把握課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五)”中指出“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地語法修辭知識教學”。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必要的語法知識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分析課文時,遇到了相關語法知識,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不能因為“不必進行系統、集中地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而一葉障目,對文中相關語法知識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有的教師甚至在研讀地區性《初中畢業考標》中看到有關淡化語法現象的內容時,輕描淡寫地講一下,或者干脆不予教學。這種態度應當改正過來,真正做到運用新理念,實施新課標,使語法知識服務于閱讀教學,從而讓素質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2.把握好教材中的語法知識教學

    教材的編寫是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完成的,課本中涉及的語法知識我們必須把握好。特別是課文后面“研討與練習”中出現的語法知識,往往是在理解課文遇到難點時,需解決語言所要求辨析的語法點,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P67第二題中“象征手法”,P105“句子的主干”,P147“長單句的分析”等語法知識,就是在《雷電頌》、《列夫?托爾斯泰》和《吆喝》幾篇課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而設置的有必要隨文學習的幾種語法概念,我們必須注重講解。在長沙縣某學校“教學開放日”中,一堂《醉翁亭記》教學的展示課,教師讓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課文第一段。學生理解、翻譯得很好,但在點評中,縣教研室領導指出:“‘山行’‘翼然’,你的學生根據注釋、資料,譯得很好,但如果沒有注釋、資料,能否譯好呢?我看未必。因為你沒有將相關的語法知識教給他們。”此番言論,我有同感。我們如果不教給學生“名詞作狀語”這個語法概念,“山行”本是主謂結構,按常規應譯作“山行走”,學生就不可能得出“沿著山走”的結論;同樣的道理,“翼然”也不可能譯為“向鳥張開翅膀一樣”。因此,我們只有教給學生相應的語法概念,并聯系課文中的實例,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讓他們學以致用,獲得真正的知識。

    第4篇:語文語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法教學;教學策略;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方法,提出以生為本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但是,我們的教材編寫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似乎對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法知識有淡化的傾向。而中考明確不單獨考查學生的語法,這樣,忽視語法教學成為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常態,極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長遠發展。

    一、忽視語法教學的弊端,提出重視語法教學的原因

    雖然素質教育開展多年,但是一些地方、學校和老師還是圍繞著中考進行教學。眾所周知,現在的考試側重于學生的能力測試,語文試卷中很少有學生憑著死記硬背就能做好、做對的題目。對于語法這個某種程度上需要強化記憶的知識,就淡化了考試范圍。于是,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都避開語法知識教學。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雖然提出:“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但是研究中考試卷會發現,語法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只可能在仿寫句子和病句的修改中進行零星的考查;而這些題目也不一定非要學生掌握語法不可的。因此,學校、老師和學生都不愿意去學習繁瑣的語法。而因為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語法,本來是送分題、基礎題的修改病句卻成了復習課與考試得分的難點。沒有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不但病句修改、仿句題會失分,閱讀賞析題作答也出現句子殘缺、表述不清而影響得分。最大的問題在占半壁江山的作文上,學生語句不通、病句連篇的現象層出不窮地涌現,這樣,我們又埋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差了。還有,淺易的文言文題也成了攔路虎,如一個詞類活用就會搞的學生暈頭轉向了,別說文言文的準確的翻譯了。

    可見,增強學生對一些基礎語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其能夠提供他們語文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順利掌握以后高中學習的語法知識;使他們在其他學科如英語學科的學習中能夠駕輕就熟;使他們能夠寫出文從字順的優秀作文。那么,如何改變目前學生語法缺失的現象,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呢?

    二、探討語法教學的途徑,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目標中沒有系統語法教學的要求。但是提高增強學生的語法又是他們提高語文素養和能力所必須的;也是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上獲得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開展語法教學。

    1.隨文而學,注重點滴積累

    我們蘇教版教材雖然沒有系統的語法知識,但是,我們如果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相關的語法知識,可以加強講解,給學生形成一定的意識,并讓學生在積累中提高,那么,學生也不會感到語法學習的枯燥。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社戲》學習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的理解,沒有一定語法知識的學生可能不知道“豆麥”和“水草”兩個詞語之間是什么關系?搞不清楚這句話的主干是什么?“朦朧”這一詞語用的好在什么地方?如果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那么就能明白這一寫景句意思是“豆麥”和“水草”散發的清香夾雜吹來,而朦朧的夜色更使這種清香誘人;如此,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就透徹、深刻。

    文言文的學習更需要語法基礎,如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都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式而言的。如果學生不清楚現代漢語的句式,那么,就更難理解文言句式了。如《黔之驢》中“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句中,“船”是名詞做狀語,“載”這個動詞后面的賓語“之”省略。這些,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讓他們在不斷積累中,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2.反復強化,注重聯系運用

    我們初中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創造意識、探究意識;還需要我們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利用可用資源開展大語文教學。如讓學生反復的接觸語法問題,鞏固和提高對語法的掌握。課后,讓他們留意街上店面的門聯并思考它們的意思及特點;看看路邊的廣告詞是否押韻、順口等等,以此來培養他們的語感,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另外,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因此,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更要引導他們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讓學生發現自己作文中的語法問題,在修改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加強語法的掌握與運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重視作文的批改,可以開展自改、互改的形式,讓學生發現問題,在講評就典型的語法問題做剖析、突破。這樣,學生作文中,就會選擇具有表現力的語言,注意句子的通暢,留意盡量不出現表意不明、指代不清、不合邏輯等病句等等;如此,作文也就能提高一個層次。

    當然,針對學生語法欠缺的現象,我們也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系統地以課文中的句子、詞語為例向學生介紹一些語法知識;也可以組織一些語法知識的競賽等活動,推動學生加強語法的學習。

    總之,只要我們在初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法知識的教學意識,改變學生學習語法的態度,并著重從課文講解中入手,在學生習作評講中強化等有效教學,就能提高我們語文教學的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終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巧玲.初中語文語法教學意義探討[J].新課程(上),2011(03).

    [2]王月紅.初中語文語法知識教學之我見[J].語文天地,2012(12).

    第5篇:語文語法范文

    關鍵詞:初高中語法教學;特殊語言現象;斷層現象

    初高中語文語法教學出現斷層現象與初高中課程目標斷層,初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變化,初高中語文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差異性以及初高中教師之間缺少聯系與溝通等原因有關。針對這些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初中語法教學建議

    語法在中考中不做考查要求,但高中階段涉及知識廣泛,要求較高,鑒于初高中語法教學嚴重脫離的現狀,希望初中語文課堂中對語法做一定教學要求:(1)系統講解一些語法基本知識,如語素、單句句法成分、復句之間的關系。(2)重點分析復雜單句成分教學。當學生對復雜的句子不能正確理解時,插入相應的語法知識進行教學,如何抓主干,如何去枝葉,讓學生在實例中對語法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3)加強病句及修改的知識講解和訓練。通過典型例句的分析,讓學生了解病句的基本辨別方法及改正方法,如主干枝葉梳理法。(4)加強變式句的語法知識教學。漢語句式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在遵守語法規則的前提下,語序不同,句式就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選擇句式的過程,就是加強語法知識學習的過程。如主動句與被動句,長句與短句。(5)在閱讀、寫作中滲透相關語法知識,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初中畢業生有效掌握一定的基本語法知識,逐步養成規范用語的習慣,為高中階段的語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語法教學高中教學階段建議

    (1)教師自己要做到對語法知識的體統學習和正確掌握。作為中學語文教師,不必像精心做研究的專家一樣,對語法知識做精深的研究,但是我們卻要做到對語法知識完整系統的了解,對于學習中遇到的語法現象和問題能夠做到合理的分析和解答。(2)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對學生的語法教學,做到強化學生能夠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學習中遇到的語法實際問題。我們要做到“語法知識的精確掌握、語法知識的真正懂得、語法知識的真正運用”這三點原則,綱要式地對學生進行語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建立語法意識并在頭腦中產生語法概念,進而增強學生運用語法知識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解決語病、文言文中的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

    教師要時刻注意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法知識的運用,將語文知識中難以理解和復雜的知識進行解決。

    1.語文課堂中講解復雜多樣的語法問題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在內容上表現為復雜性;在表達手法上變現為多樣性;文本文化上表現為多元化;思想內容上變現為隱蔽性;語言的運用上表現為靈活性等方面,這些表現形式都是初中語文教材不能夠比擬的。學生要做到對內容進行整體性的掌握,就必須做到思路上理清、要點上準確概括,真正對文本進行理解。要對思想觀點和感情進行表達我們就必須對復雜的語句進行合理分析。如《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中的一句,“至于這一回在風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這句話初讀我們很難明白和懂得其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我們對語法進行分析就不難看出這句話的主干是:“事實―為―明證”,可以證明這句話,“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又如文中的這句話“地方法院今天了那條嚴禁警方執行市長關于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級的劇場的指示的禁令。”我們對這句較為復雜的語句和句群進行語法分析:首先,地方在學校附近修建劇場到底地方法院允許不允許?其次,對于這種句式我們可以把長句子變為三個短句:(1)某市市長發出了關于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級劇場的指示。(不準建)(2)但警方卻接到了嚴禁執行市長這一指示的禁令。(準建)(3)今天,地方法院又了這一禁令。(不準建)答案是:地方法院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劇場。語法逐層的分析會讓學生理智地解決遇到的語法問題。當新的語文教育思潮一次又一次向我們涌來時,我們教師不僅要做到將學習知識進行資源整合,還要將語法本身的優良資源發揮出來。

    2.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語言現象

    第6篇:語文語法范文

    摘要:“在”是古今漢語中一個比較常用的詞,且出現時間較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大量出現。本文選取了上古時期的一些傳世文獻材料,擬對其中出現的“在”字的用法進行系統的考察,并探尋“在”語法化的過程。

    關鍵詞:在;用法;語法化;文字學

    古漢語文字學界對上古漢語“在”的詞性,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在”只有動詞的用法,另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在”兼有動詞和介詞兩種用法。從目前的材料整理來看,漢代以前的文獻中,“在”作為介詞的用例并不多見,漢代以后才逐漸增多。那么“在”語法化的過程和細節究竟是怎么樣的呢?介詞和動詞的區別及鑒別標準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漢語語法史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春秋左傳》中“在”的用法

    《春秋左傳》(下簡稱《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著作,在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極高的價值,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先秦時期寶貴的語言資料。對于《左傳》的語法研究,從晉代杜預為《左傳》作注開菇就有零星論述,后世一直受到學界的重視,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楊伯峻、何樂士、管燮初、趙大明、王鴻濱等一批學者對《左傳》作的專題研究,就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科學系統的理論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對《左傳》中出現的“在”考察如下。

    《左傳》中的“在”共出現468次,其中多數用為動詞,共435例。例如:

    連稱有從妹在公宮。(《左傳?莊公八年》)

    有文在其手曰友。(《左傳?閡公二年》)

    今君雖終,言猶在耳。(《左傳?文公七年》)

    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左傳?襄公三年》)

    今君在國,女用兵焉。(《左傳?昭公元年》)另外,“在”作為介詞的用例有33例。

    (一)介引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在《左傳》中,介詞“在”多用為介引動作行為發生的住所,從介詞短語所處的句法位置可以看出,“在十處所”多數是位于謂語動詞后的,表示動作到達或狀態行為發生的處所。

    例如:

    明日以表尸之,皆重獲在木下。(《左傳?宣公十二年》)

    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廢也。(《左傳?襄公十一年》)

    寡君使瘩聞君不撫社翟,而越在他竟,若之何不吊。(《左傳?襄公十四年》)

    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育殖出其君。”(《左傳?襄公二十年》)

    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亡矣,幸而獲在吳越。(《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左傳?昭公十二年》)

    茲不毀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效底。(《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藏在周府,可覆視也。(《左傳。定公四年》)

    (二)介引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1.位于謂語動詞之前

    在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放是即位。(《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泵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位于謂語動詞之后

    死在朝夕,無助天為虐。(《左傳?昭公二年》)

    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左傳?昭公五年》)

    (三)介引動作行為關涉的對象

    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左傳?昭公九年》)

    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左傳?昭公九年》)

    民人之有謀主也。(《左傳?哀公十一年》)

    二、《史記》中“在”的詞性分析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歷史、文學和語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它的內容涉及哲學、文學、民族學、醫學、軍事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很多方面,記錄了西漢時期語言的實際面貌,是研究當時語言特點的寶貴材料。對于《史記》的研究,前人己經作了許多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卓著的成果。我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史記》中出現的“在”進行徹底地考察,對其動詞和介詞用法加以分析。

    《史記》中的“在”字共出現814次,其中大多數仍然還是用為動詞,這一點也是沒有爭議的。舉例如下:

    平陽在河東,河東晉地,分為魏國。(《史記?三代世表》)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史記?樂書》)

    夫齊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諸侯。(《史記。晉世家》)

    今楚兵十余萬在方城之外。(《史記?韓世家》)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史記?刺客列傳》)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上述幾例中的“在”表示動作行為的存在和發生,為存在,生存之意。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上述例子中的“在”為“啥于,處于”之意。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論語?季氏》)

    上述例子中的“在”為“決定于,取決于”之意。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放地,在人。(《論語?子張》)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聯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聯躬。(《論語?堯日》)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論語?堯曰》)

    以上諸例中的“在”是“在于”之意。另外,《論語》中“在”的介詞用例共有11例。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

    韶,舜時期的樂章名。子在齊聞韶,意在說明孔子在齊國聽到的《韶》的樂章,而不是要說明孔子在齊國這個事實,因此,把這一句中的“在”理解作介詞為妥。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邦,國,國家;家,卿大夫的分封領地。整句話的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就不強加于別人。在國家做事時沒有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時也沒有怨恨。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聞,在這里為動詞,有名望,有名聲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做國家的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時一定有名望。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者也,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達,在此為動詞,遇事行得通。上面一段話的意思是,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這種人,做國家的官時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聞,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行為卻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這種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望,居家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望。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論語?衛靈公》)

    陳,春秋時國名,故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北部一帶。絕,斷絕。“在陳絕糧”旨在說明斷絕糧食的地點是在陳國,而不是強調孔子是在陳這個地方。因此,“在陳”之后點斷不妥,此處的“在”當為介詞。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在陳國的時候斷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病了,爬不起來。

    三、“在”的語法化過程

    語法化,通常是指語言中某個實詞由于詞義演變或句法位置、組合功能的轉變,由具有實在詞匯意義的實詞轉化為無實在詞匯意義、只表示某種語法功能的成分的過程或現象。也就是說,那些實義詞語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失去實義而變成表達語法范疇的虛詞或構詞構形虛語素。我國對漢語詞語虛實的研究起源較早,早在宋代的文獻材料中就己經提出了“實字”“虛字”的術語,周輝《清波雜志》卷七:“東坡教諸子作文,或辭多而意寡,或虛字多實字少,皆批諭之。”元代周伯琦在《六書正訛》中說:“大抵古人制字,皆從事物上起。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把漢語的詞語分為了虛實二類,他認為“凡字以聯實字相關之義者,曰介字。”同時,他也注意到了介詞與動詞的關系,“介字用法,與外動字大較相似。故外動字有用如介字者。反是,而介字用如動字者,亦有之。”

    “語法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國語言學家提出的。其后,國外語言學家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隨著國外語法化理論的引進,我國的語言學家開始運用這一新的理論對漢語語法進行歷時平面的研究,也解決了不少語法學界存在爭議的問題。

    目前,就“語法化”這一理論,語言學界形成了一些廣泛的共識,劉丹青對制約介詞語法化的一些基本原則進行了詳細闡述如下:

    (1)單向性原則。由語法化遵循共同的方向,不存在逆向變化。語義上,由具體實在到抽象空靈,由表示概念到表示關系;句法上,搭配范圍由小到大,語序由自由到固定,單位由獨立到依附;語用上,由語境制約到語境自由,由語用色彩強到語用色彩弱;語音上,強變弱,長變短,繁變簡。

    (2)漸進性原則。語法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只有漸變,沒有突變。由實到虛的幾個階段可以并存,因此,在由實到虛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很多中間模糊狀態。

    (3)左右不對稱原則。在語法化過程中,即使是表示同樣功能的虛詞,前置者往往比后置著更容易保持其句法獨立性。

    下面,我們根據上述原則,對“在”的語法化過程作一個簡要的討論。

    上古漢語中,介詞短語“在十賓語”所介引的成分正逐漸由意義比較具體實在的名詞向比較抽象空靈的名詞發展。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中的介詞主要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在”也不例外。動詞在剛開始虛化的時候,其動詞性是強于介詞性的,虛化的痕跡并不明顯;在漸漸虛化的過程中,動詞用法與介詞用法不斷競爭,有的介詞用法逐漸占據上風,形成了典型的介詞,有的卻長期處于競爭狀態,本文討論的“在”就屬于后者。

    王力先生在《漢語語法史》一書中認為:

    有人說,“在”字在詩經時代起就被作為介詞了,并舉出下面這些例子:

    子在齊聞韶。(論語?述而)

    在陳絕糧。(同上。衛靈公)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在岐梁徑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胸衍之戎。(漢書,匈奴傳)

    從歷史觀點看,這是不可能的。《詩?小雅》“魚在在藻”,只是用“在”字足句。

    《論語》“在齊聞韶”、“在陳絕糧”,《漢書》“岐梁徑漆之北”都只是謂語形式作狀語,《史記》“其在成周”,則是名詞性詞組做狀語。這些“在”字都是動詞,不是介詞。

    我們認為,以語言的歷史觀和系統觀來看,王力、郭錫良等諸位先生的結論是毋庸置疑的。在上古時期,“在”虛化的程度還不是特別明顯,多數情況下還是用作動詞。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語法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只有漸變,沒有突變。”②那么,從理論上推斷,一個詞語在從動詞向介詞虛化的過程中就應該會經歷動詞一亦動亦介~介詞這樣三個階段。當“在”處于“亦動亦介”這一階段時,兼有動詞和介詞兩種用法。并且即便到了現代漢語中,“在”也仍然是一個動介兼類詞。

    在本文認定的介詞“在”的用例中,“在十賓語”所構成的介賓短語一般位于謂語動詞之后,而位于謂語動詞之前的介詞短語則相對少很多。這是因為,謂語動詞后的介詞短語與動作行為的相關程度比較高,勃著性要強于位于謂語動詞之前的“在+賓語”結構。而位于謂語動詞之前的介詞短語的獨立性相對要強一些,語言學家也是根據這一點將“在十賓語”結構與謂語中心點斷,認為“在”仍為動詞。但后置的“在十賓語”結構由于經常位于附屬地位,長期的使用使其動詞性逐漸減弱,詞義也發生了抽象化,最早虛化為了介詞。或者也可以這樣說,“在十賓語”結構在不同位置上,或在表處所、時間、對象等不同的意義時,其虛化的進程不是完全同步的。處在動詞之后的,引進對象的,因其翰著性強,可能最先虛化。而前置的“在十賓語”結構雖然還未完全虛化,但至少動詞與介詞的分化已經開始了,這也是前置結構虛化的萌芽。

    從上古時期的各種材料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動詞,而是己經具有了一些比較典型的介詞的特點,如以“在”為中心的結構重在說明動作行為發生的場所、時間或動作行為所關涉的對象,而不是強調發生的動作行為。這時,如果把它們與其前或后面的謂語點斷的話,就會破壞句子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在”在上古時期還不能被看作是為典型介詞,但至少己經具備了一些典型介詞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沈家煊. 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 1998,(03) .

    第7篇:語文語法范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法教學 必要性

    自馬建忠1898年引進西方語法寫成中國第一部語法專著《馬氏文通》始,漢語語法研究逐漸被中國學者認識,語法教學也漸漸進入課堂。從中學語法教學的實際情況看,語法教學一直處于一種搖擺不定的局面。從教材層面看,有時過分強調從概念到系統、從專文介紹到分編教材;有時過于簡化,只選取其中幾點,少量練習加以輔助。從教學層面看,有時過于重視,將語法作為主要授課內容加以系統化、知識化的講解;有時又過于輕視,教學過程中略作講解或直接略去。從業界觀點層面看,時而重視,時而淡化。這種種局面的產生與其說是對中學語法教學的不斷探索,不如說是一種困惑。究其原因,重視者是因感到語法對學生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故而強調再強調;淡化者是因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考什么,教什么,考試沒有專項考題出現,教學中就不用涉及,故而能少講就少講,能不提就不提。在這種搖擺中,長期以來中學語法教學的效果一直不如人意。近些年,“淡化語法”的觀點更是在中學語文界頗為盛行。許多語文工作者,甚至是一線教師,公然提出了“淡化中學語法教學”的觀點。筆者認為,很有必要為中學現代漢語語法教學正名,為其爭回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應有的地位。

    如今,教育界對中學語文教授語法和語法教學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這些批評者認為,現在的漢語語法理論體系繁復,難度大,不適合中學語文教學;教材受到編排體例和容量的限制,語法知識掛一漏萬;語法知識的傳授,理論知識名詞術語的講解多,用法指導少,實用性不強;語文教學對于指導學生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作用不大……簡言之:理論先天不足,教材編排混亂,教學脫離實際。

    在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中,在近20年的時間里,基礎教育階段淡化了語法知識,降低了學習的要求。特別是在1990年前后,語文教學界提出了“語法教學內容要簡化,要求要降低,考試時少考或不考”的主張,導致這些年來中考、高考試卷中已經不再考查語法。《語文新課程標準》則進一步明確了這種淡化理念,對語法只字未提。語法知識作為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卻呈現出淡化的趨勢,這會使學生缺乏嚴格的語言訓練,從而使其語言水平越來越差。

    淡化語法教學對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進而影響到了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必要的語法知識能使學生讀懂文句,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讀寫能力。通過教學實踐和調查了解,筆者發現淡化語法教學不僅對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直接導致中學生語文成績難以提高,而且大大制約了中學生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語法知識能力是學生讀寫的基礎。淡化語法教學造成學生在閱讀中對句子理解不透,句子與句子關系不明,進而造成對文章段落內容的理解不清晰,直接影響到對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淡化語法教學更造成學生在寫作中病句百出,句意表達不清晰,進而影響段與段之間語義關系的表達,整篇文章表達缺乏邏輯性。

    由于語文學科在學生所有學科學習中的基礎性和工具性,淡化語法教學使得學生在其它科目的學習中產生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多次聽到理綜老師這樣的說法,“這個題目審題是關鍵,能不能審對題,就看他語文學得怎樣了”,“這個題目能否做對,理解、分析題干句子是關鍵”等等,甚至有時理綜老師會與語文老師討論題干句子成份、陳述重點。而文綜科目,對于語文的依賴性就更強了,甚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素養的高低,題干的分析、材料語義關系的理解都與語文的語法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漢語語法知識的清晰熟練更是外語學習的基礎。

    《馬氏文通》“后序”中,馬建忠說:“童蒙入塾能循而學文焉,其成就之速必無遜于西人。”他說學習語法的目的是為了使蒙童很快的掌握本民族的語言,然后在成年后能“肆力于數度、格致、法律、性理諸學而專精焉”。這些話今天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馬建忠對語言工具性的認識是十分清醒的,他所提出的學習語法有助于提高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見解更是再正確不過了。

    從語法教學入手,有利于規范學生語言表達。語法被比作語言的建筑結構。高樓大廈的修建沒有合理的建筑結構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同理,我們說話、寫作也要符合語法規范,沒有合理的語法規范約束,話就不成話,句也難成句,會給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覺。語法知識簡單來說就是詞與詞的組合、句與句的聚合關系。不認真學習語法知識,就很難在日常交際或寫作文章時自覺運用語法知識,就會導致在說話或寫作時學生出現很多的病句而渾然不覺,如主謂倒置、成分殘缺、句序紊亂、搭配不當等,使作文教學進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如果教給了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的工具,他們就能自己使用語法工具來規范寫作,從而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從語法教學入手,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在文言文教學中,從語法教學入手,語文教師常感到事倍功半。除文體的特殊性原因外,學生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的欠缺是學習的最大障礙。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詞類活用現象(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均是以其與現代漢語語法句式相比較來辨析的。例如,“乃設九賓禮于庭”(《頗藺相如列傳》),“于庭”是介詞短語作狀語放在了謂語動詞的后面,而現代漢語中狀語修飾謂語應該在謂語動詞的前面,這種語法現象稱之為“狀語后置”。如“舞幽壑之潛蛟”(《前赤壁賦》)中的“舞”就是一個典型的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其它的如“之”字的助詞用法取消句子獨立性、“所字結構”的理解等等,不勝枚舉。如果學生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作為語言基礎,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與文言文的句法樣式進行比較參考,有助于理解、翻譯文言文。

    從語法教學入手,有利于提高學生高考語文成績。盡管在新課標和考試說明中均未提及語法的考查內容。但在山東省高考試題中,與語法知識有直接關系的考查內容并不鮮見。第一大題中的詞語和病句,詞語的考查、虛詞的辨析離不開語法的分析,有些成語和近義詞的辨析,也需要語法知識的支撐;病句的辨析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語法知識的考查(尤其是語法性病句)。第二大題論述文閱讀,有些選項的辨析,需要從語法上對選項句子進行辨析,以區別選項與原文陳述的異同。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虛詞的辨析、實詞的詞義、文言翻譯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語法知識做為解題的鑰匙。第五大題語言運用中,語法知識的考查更是集中而明顯。這些題目的分值大約有40分,約占到了總分值的30%。這還不包括閱讀理解中文意和題干審讀及寫作時運用的語法知識。從高考試題的考查內容看,語法知識是語文教學和學習的重點,盡管考綱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在實際的考查中,語法知識的考查是作為必考內容出現的,以隱性考查的方式進行的,這體現了語法在語文學習中的工具性特征。總而言之,學好語法,有助于提高高考語文成績。

    第8篇:語文語法范文

    【關鍵詞】語法知識;語文教學;滲透

    一、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最基本的體現就是閱讀,理解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重心所在,要想準確、深入地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傳達的思想感情,自然離不開語法知識、語法技能這些基本的素質。語法教學的不到位也影響學生語言表達的規范,很多初中生的作文中都存在短語、組合單句、組合語段甚至組合語篇方面搭配不當的現象。雖然憑著語感我們可以較容易地讀懂現代文,但是遇到文言文以及一些語句較長結構比較復雜的文章、語段時理解起來就很吃力了。如《奇妙的克隆》中有這樣一句“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整個個體的潛在能力。”如果學生分不清句中的主干,哪一部分是限制主語的定語,哪一部分又是修飾謂語中心語的狀語就很難讀通整句話。語法知識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理順思維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2.有利于與高中語法教學的鏈接

    很多高中老師都說初中老師是誤人子弟,不重視語法知識的教學,學生升入高中后還得重新補上這一課。初中語法知識是明確規定不考察的內容,但是高中語法知識又是高考的重點之一,語法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復雜、龐大的抽象系統,只有初中加強對語法知識的教學才能跟高中做好銜接工作。

    3.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學習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其他學科都要通過漢語來進行表述,抓不住分散在題目里的主要信息如何解題呢?如人教版數學中有這樣一證明題“等腰三角形上的高與底邊的夾角等于頂角的一半”,首先要弄清楚主謂賓“夾角等于一半”,“高”與“底邊”是用來修飾“夾角”的定語,二者都是等腰三角形上的。首先就要畫一個等腰三角形,并作出其中一腰的高,“一半”又是“頂角”的定語,我們就要相應地作出頂角的平分線,這樣,這個題目的結構已經了解清楚了,已知條件也全部找出來了,剩下的就用數學知識來解題就可以了。同樣,英語的學習中也離不開語法知識的基礎,試想如果“主”、“謂”、“賓”都搞不清楚如何進行英語語法的學習呢?更別提倒裝句、復句等比較復雜的句式了。

    二、如何將語法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1.隨文而教,將語法知識與課文的閱讀結合起來

    語法修辭是為語言運用服務的,只有將語法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感受這些知識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知識應有的價值。

    課文是教材中最重要的內容,大多選自名家名作,符合語法規范,要在課文的教學中穿插語法教學,不僅讓他們掌握了相關語法知識,也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重點講解短語的運用:“何首烏藤和木蓮藤”、“方正、質樸、博學”是并列短語;“光滑的石井欄”、“肥胖的黃蜂”是偏正短語;“嚇得要死”、“睡不著”是后補短語;“拍雪人”、“折臘梅花”是動賓短語等等,運用課文中豐富多彩的例子,讓同學們在閱讀中理清短語的結構,掌握語言的規律。又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對單句的成分進行講解,“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一句中的“絕大部分”能否隨便去掉呢?在句中做什么成分?傳達了什么意思?可以讓同學們先自行思考,然后再講解,“絕大部分”在句中是狀語,它說明中國的傳統建筑中還是有一部分是不對稱的,不可以隨便去掉。學習《曹劌論戰》時有“公將鼓之”一句,其中“鼓”是名詞作動詞的用法,掌握了這個同學們就很好理解了。

    于此同時,在閱讀中加強語法的教學也有利于同學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孔乙己》的學習中動詞的運用很有特色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便排出了九文大錢?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第一句中的“排”字即體現了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錢的短衣幫面前炫耀得意的神情,也刻畫出了他窮酸拮據的形象。第二句中的“摸”字,表現出了他窮困潦倒的悲慘境地。又如在《桃花源記》的學習中,有很多主語缺失的語句,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句式結構就無法理解課文內容、思想。

    2.將語法知識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用能力的所在。首先要運用語法知識正確地審題,如《我的童年》限定了時間范圍,只能寫童年的故事;《我的同桌》限定了人物范圍,只能以我的同桌為主人公;2011年廣東省中考作文題《前行是腳步的積累》,首先要抓住題目的重點詞匯“前行”、“積累”,在文中就要重點體現這兩點,寫相關前進、進步的事,還要體現積累到了什么,感情、知識或者閱歷,這就是所謂的抓題眼。

    另一方面,還可以用語法知識來修改作文,讓同學們自行修改或者相互修改自己作文中的語法錯誤,然后再交上去由老師統一批閱。讓他們自己發現文中的錯別字、語病、搭配不當以及過分雕琢的地方,仔細分析詞語的順序是否合理,運用是否符合邏輯,通過這一類的修改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則,增強語法知識的理解,做到熟練使用。

    3.與其它語言知識融合教學

    語言的藝術不僅有語法還有修辭、邏輯等,可以將語法教學與修辭邏輯教學相結合,使有用的知識熔為一爐。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里面有一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可以向學生提問“嫩嫩的、綠綠的兩個本應該放在小草前面,為什么要放在句末?句中“偷偷地”和“鉆”兩個詞又有什么效果?這個問題不僅包含了擬人修辭的問題也蘊藏了語法知識。初中語法教學就是要將詞語、句子、成分分析、復句分析、修辭、邏輯等各方面打通,讓學生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論體系,做到活學活用。

    語法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結構的規律,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人教版教材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再系統地編排語法知識,而是將語法零碎地安排在每一冊教材的附錄內 。語法知識雖然不能直接形成語言能力,卻是支撐語言能力的基礎,沒有了語法知識語文教學就像一潭死水,因此作為初中老師,在初中的教學中融入語法教學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陸海虹.淡化語法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萬方數據庫.2010(06)

    [2]夏素萍.初中語文教學不應該過于淡化語法[J].新課程.2011(12)

    第9篇:語文語法范文

    一、為什么要加強語法教學

    首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詞語、句子的學習有明確要求:“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正確運用語言,養成修改語病的習慣。”雖有明確要求,但教材只是羅列了知識內容,教材及配合教材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對怎樣進行語法教學只字未提,致使許多教師(尤以年輕教師為多)感到語法教學無從下手,對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學生學到什么程度很困惑,甚至出現了教師棄教、學生棄學語法知識的現象。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淡化語法教學而導致平常學習和考試暴露出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在各級各類對語法知識(特別是中考中的病句類題)的考查中,學生得分率很低。(2)在散文、小說和說明文等文體教學中,常常要分析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表達效果,但很多學生由于詞類分辨不清,以至于解答此類題目毫無技巧,甚至張冠李戴,胡扯一通。(3)在文言文學習中,許多實詞和虛詞存在一詞多義現象,學生因為不能從詞性上區別而使所學知識不夠系統、深入。以“之”字為例,如果學習中能從區別詞性入手,那么對理解其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4)越來越多的學生分不清“的”、“地”、“得”三個助詞,致使在寫作中亂用一氣,這與短語類型、句子成分的學習效果不佳有很大關系。(5)語文老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語病特別多,或用詞不當,或表意不明,或意不連貫,或搭配不當,可謂比比皆是。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因為不會使用關聯詞語而使語言不準確嚴密者大有人在。

    這些問題足以說明語法教學不應淡化,而應加強。

    二、為什么要重新編排教材中的語法知識

    教 材 語法知識

    六年級下冊 實詞

    七年級上冊 虛詞

    七年級下冊 短語結構類型、句子成分

    八年級上冊 復句常用關聯詞語

    這是山東省五四學制語文教材對語法知識的編排。通過此表不難看出這樣編排的特點:體現了階段性,循序漸進;知識由易到難,容量適中,便于學生學習理解。當然,其弊端也顯而易見為:由于編排過于分散,既不利于系統學習,也不便于開展教學。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弊端呢?筆者認為可如下編排:

    教 材 語法知識

    六年級上冊 實詞與虛詞

    六年級下冊 短語結構類型、句子成分

    七年級上冊 復句類型及常用關聯詞語

    依筆者的教學實踐看,在六七年級集中學習語法并非很難。如果這樣編排使階段知識容量大了,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刪減某些課文,甚至可以在初中階段安排一名語法教學專任教師,以便于能集中系統規范地學好語法知識。

    三、如何進行語法知識教學

    筆者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語法教學是有捷徑可走、有方法可循的。

    第一,高度重視詞類教學。這是學好短語結構類型、句子成分的基礎,對體味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表達效果、說話作文避免語病以及學習理解文言文中的實虛詞都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怎樣進行詞類教學呢?(1)突出重視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學習理解,因為這四種詞使用頻率廣,閱讀分析類題目也多。(2)教學注意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語言環境。一方面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教與學深入淺出、易學易懂;一方面是為了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辨析能力。(3)注意不同詞類的區別教學,如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形容詞與副詞、動詞與形容詞、介詞與連詞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