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與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哲學作為理論化和系統化的觀念形態,既為文化系統中的諸種學科作理論上、邏輯上的論證,又為其提供宇宙觀和方法掄的指導。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且是中華文化系統中各種學科的理論基石,它以其獨特的范疇體系,為中華民族認識宇宙和自然、社會及思維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系統的方法論指南。
中醫學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也是我國民族文化在醫學殿堂中的一塊瑰寶。過去,它曾經為我國人民的生存、繁衍作出過重大貢獻;今天,中醫學仍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卓著的臨床療效為醫療保健事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醫學是我國人民在與疾病的長期斗爭過程中,醫學知識同古代哲學相結合的結晶中醫學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關,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對中醫理論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戰國至秦漢時代,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在祖國醫學取得空前發展的同時,蘊含樸素唯物論和自發辨證法思想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以及“天人相應學說”等古代哲學思想亦在不斷完善。當時的醫家借用了這種哲學思想,將它們成功地引入醫學領域,用以總結、解釋已取得的醫學成果,并編撰了許多醫學著作,其中《黃帝內經》反映了當時我國醫學的最高成就。
《黃帝內經》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相應學說為工具,不但系統地論述了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預防和治療,而且將疾病的發生與自然、
社會聯系起來,具有生物一社會一心理醫學模式的雛形?!饵S帝內經》主張以人為本,《素問》中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唯貴于人”,確立了人在醫學中的主體地位。《黃帝內經》還主張應“人參天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通過全身孔竅與大自然息息相通,促進人體血氣循環,“棄其陳,用其新,精氣日新”,處于“新陳代謝”的不斷變化之中,
反映了醫學世界的整體性和變動性。它對疾病的認識,不僅注重于“邪”、尤其注重于“正”,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種“正邪斗爭”的發病學觀點,使中醫學一開始就居于“唯物辯證法”的高度。
《黃帝內經》的另一個偉大成就在于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研究方法一“有諸內必形諸外”,即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運用這種方法論,它從整體宏觀角度將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概括為五大功能體系,創立了獨具特色的中醫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生理、病理觀。這些學說的建立,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而且使中醫學有可能在科學技術相對不發達的情況下,運用哲學的力量,對人體及疾病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索。
《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渡褶r本草經》中對藥物的研究亦采用了當時的哲學思想,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以及四氣五味等概念,從而將實踐與理論融為一個完滿的有機整體,對中醫臨床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2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基礎—陰陽五行學說與中國古代哲學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概括了古人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古代中國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
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亊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元素組成,稱為“五材”;這五種元素不僅具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稱為“五行”。陰陽是古人對宇宙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
中醫學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它的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如人體的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具體到每一臟腑,也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中醫學還應用陰陽學說來說明臟腑間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由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陰陽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陰陽失衡則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學五行學說將人體內臟分別歸屬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認為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認為心屬“火”等。同時中醫學還應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臟腑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等。
3中醫學的認識方法與古代哲學
中醫學的認識方法主要為整體觀,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意義上,集中表現為具有當代系統論意味的整體觀、綜合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基本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高度重視人體生理功能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中醫學認為四時之氣有消有長,人也應順應這種消長規律。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端貑査臍庹{神大論》中記載:“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3.2特別注重社會環境和情志致?。褐嗅t學認為,從心理屬性而言,正常的情志變化并不致病,但過度的心理失衡則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4中醫學的治療方法與古代哲學
中醫治療極具思辨和人文色彩,含有豐富的哲學和辯證法思想。
4.1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整體觀念在治療學中的具體體現與實踐,也是中醫治療學的特色與精華。中醫學認為,任何一個病證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與其周圍事物密切聯系,并且是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治療疾病時應根據每個患者的客觀實際,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不僅要確診病人患了何種疾病,而且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屬于何“證”,治療方案主要針對這種“證”而制定,即為“辨證論治”。
4.2中醫治療學的治則:中醫治療學的治則主要有治未病論、治病求本論、因勢利導論、三因制宜論等,也體現了其古代哲學和辯證法思想。
其中“治病求本論”是中醫治療的重要治則。標、本是古代哲學辨證法的一對范疇。中醫學引用這一概念,來說明疾病的正與邪、現象與本質等的關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中醫治療的“三因制宜論”指治療時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中醫學認為任何一個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人的體質稟賦、性情習慣、地域環境、時令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叭蛑埔恕本褪且浞挚紤]到人、時、地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這體現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的哲學精神。
關鍵詞:博弈論;語義學;邏輯哲學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直接結合起來,創建了博弈論語義學。辛提卡用博弈論的方法來處理命題,就是要確定命題的值,即命題的真或假。同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預設了命題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給出一個定義域D,任何名稱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專名,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后在給定的定義域D中選擇相應的個體將句子中的量詞短語替換,從而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參與人分別為“我”和“自然”,每個回合必定要分出勝負,不容平局,那么對于一個句子S,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S約化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量和連接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我取勝,自然失敗;如果這個原子句為假,則自然取勝,我失敗。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松地判定這些語言信息的真假。理解這一理論的關鍵是理解定義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可以說是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綜合:“語言博弈”概念源于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語言游戲說,而它的理論核心則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圖象論。
一“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后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雹儆腥さ氖?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后期哲學的目的都在于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于事實的話語?!叭私o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皥D象是一種事實”④。“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皥D象的真假在于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系“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這種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雹嗨?“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皩ο笫呛唵蔚摹雹?。“對象構成世界的本體。因此不能是復合的?!?/p>
一切復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對象,那么,這種絕對簡單的對象是什么?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展,認為屬性和關系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于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么,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對象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于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處理復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復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后來采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圖象法,“凡對于復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于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復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即一個復雜的表達式的真值取決于組成它的表達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于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數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題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命題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p>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并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么,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系?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系由名稱—客體的關系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系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后,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是將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題分析,他的研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命題的構成和命題的真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命題的真假。第二個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其前期哲學為解決辛提卡的第一個問題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而博弈語義學中的概念則直接對應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是與事實相對應的存在,是以現實世界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維特根斯坦的客體。在辛提卡看來,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語言交流所涉及的客體多是描述的客體,這些描述的客體有些能轉換為親知客體,有些不能,如“結構為H3O的水”,但是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又會涉及這些概念,自然在定義域D中也就應該包含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體是對維特根斯坦客體的擴展。辛提卡的客體分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兩類,即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顯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語義學層面上的,而是語用學層面上的語義,這在博弈論語義學的操作性中得以體現。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定義域D中的個體必須能與可能世界中的對象一一對應,脫離了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說何物,更不用說判定言說語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樣,語義確定一個實現不是必需的,它應該為證實一個實現是正確的提供標準。
在確定了命題的構成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命題真假的標準是什么。辛提卡認為,命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意義就是命題的真假值。博弈論語義學的處理方法是找到一個體用概念的名稱代入量詞所約束的變元,即參與人“我”在定義域D中找到相關的個體以證實語句,而參與人“自然”則企圖找到范例來證偽語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關的個體呢?或者說,怎樣才知道代入個體后的語句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擴展了維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命題的構成問題,相應的,辛提卡的命題范圍較之維特根斯坦就寬泛的很多。辛提卡將博弈論語義學稱為“尋找并找到的”邏輯,尋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個適當個體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來的圖象與現實世界相符合。這不僅直觀,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交流??梢?在確定命題真假的標準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圖象論的符合標準。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睆倪@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話說就是,“名稱-客體關系曾經被建立,僅僅需要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將原子句和現實相比較?!?/p>
辛提卡指出:“維特根斯坦的圖像理論和邏輯語義學之間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圍相似性之一,就是在兩個理論中,語言的基本元素和現實的特定方面之間的代表關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進一步的分析。”羅素指出,事實是意指那種使一個命題真或假的事物。而一個命題的本質就在于:它可以兩種方式,即以人們所謂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最基本的事實是原子事實,與原子事實相對應的是原子命題,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原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它是否與原子事實相符合。在原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聯結詞就構成了分子命題。分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組成它的原子命題的真假,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項。在分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量詞可以構成更高一級的概括命題。其真假最終也取決于原子命題的真假。維特根斯坦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任何復雜命題經過分析都可以還原為最基本的原子命題。辛提卡由此得出結論:“一個指示性句子的表達在通常的本質上不是這些語言博弈的一個回合,在這些語言博弈中,給出了幾個構成成分的詞語,并且因此給出了整個句子的內涵?!痹谛撂峥ǖ牟┺恼撜Z義學中,我們根據可能世界理論可以確定定義域D,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圖象論可以處理命題,并且將命題的具體處理方法轉化為真值函項的求解,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真值函項求解,并且這個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論。
二“語言游戲說”與語義博弈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的所謂“語言游戲”,實際上是把游戲當成是運用語言的比喻,即強調語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將把由語言和行動(指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那些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叫做‘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詞的意義在于使用,運用語言是一種活動,我們使用的語詞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義,必須根據具體的使用環境才能確定語詞的意義,試圖通過孤立的邏輯分析來揭示語詞的意義,結果只能誤入歧途。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這種處理方法,實質上是從具體的語境動態地觀察語詞的用法,我們不能孤立地去問“什么是意義”這一類的問題,而應該說“什么是意義的解釋”。弄清一個語詞代表什么之前,必須首先掌握包括這個語詞在內的那種語言游戲,一個詞語的意義也就是它在語言游戲中的實際用法。維特根斯坦對于語言及其意義問題的思考,得益于一場足球比賽的啟發,同時,相較于足球比賽,語言游戲也存在規則,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遵守規則是語言游戲的靈魂,也是一切人類行為的必要條件。維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討論規范和遵守規則?!白袷匾巹t,做報告,下命令,下棋都是習慣(習俗,制度)。
“遵循規則類似于服從命令。人們是被訓練這樣做的;人們是以特定的方式對命令做出反應的。人類共同的行為方式乃是我們據以解釋陌生語言的參考系?!笨梢?規則和遵循規則是人們在實踐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這種語言游戲所遵循的規則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邏輯必然性?“維特根斯坦最終在他的認識論斗爭中失敗了”。
其實只要留意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我們不難發現維特根斯坦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缺陷,維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邏輯常量’不代表任何東西。事實的邏輯不可能為任何東西所代表?!薄皼]有‘邏輯的對象’、‘邏輯常量’(照弗雷格與羅素的意義),于此便顯然可見?!彪m然維特根斯坦不承認邏輯常項的存在,但是認為客體具有邏輯形式,這種形式使得客體能夠聚攏。
辛提卡認為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受到博弈論的影響?!坝螒蚋拍畹闹饕梅ㄈ绱硕嗟胤窒砹讼耨T·諾意曼(vonNeumann)和約翰·納什(JohnNash)那些數學家構建一個詳細的游戲的一般理論的結構,那個理論旨在幫助科學家與哲學家理解有趣的問題的范圍。它們甚至包括了真理與意義的問題(以及其他的語言—世界關系)以供討論,維特根斯坦從中提出了他的語言游戲觀念?!?/p>
與維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確立了命題和世界的圖示關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這種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處于這些描述關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來,單純的圖像論已經不能解釋這個問題了,圖像論的任務是描述關系,那么對關系的關系的刻畫,則需要另一個理論。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為解釋語言與現實結合所需要的思想,維特根斯坦經常包含更多的語言博弈思想。“為了理解(一個給定的一階邏輯語句)F,我們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記憶空間,事實上,我們對一階語句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語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較之上,而不是(潛在的)F的圖像本質?!薄坝袝r語言博弈能夠明顯的被發現用于提供詞語和它所刻畫之間的關聯”。
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許我們用圖像論處理語句理解的時候已經不足道了,但更為恰當。辛提卡認為自己受到“維特根斯坦有關思想的啟發,強調受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亦即尋求和發現語言游戲的重要性?!钡?辛提卡“比維特根斯坦走得遠得多,因為后者的思想是輪廓性的且不系統。”“在我沒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時,我怎么可能在實踐中采取一個策略?”
這里有幾種選擇。也許有人會像在非確定性證據系統內所做的那樣提出某種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議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遞歸中。這種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維特根斯坦對語言游戲中實際可游戲性的思考。辛提卡堅持認為語言目標導向語言本質,這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處于維特根斯坦形式化時期的游戲概念的意義。當時,維特根斯坦使用“游戲”來指稱目標導向的活動,諸如證實或者證偽的活動。辛提卡延用了這一思想,他說:維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強調的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構成一個詞的自然環境并使該語詞從中獲得其意義的活動。
因此,在他的博弈論語義學框架下所研究的語義博弈,可以被看作是“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一類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認為邏輯常項不存在,在這點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所持的觀點不同,辛提卡認為邏輯常項是存在的,并且將邏輯常項與博弈規則做了比較,認為邏輯常項等同于博弈規則。與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認為邏輯常項與自然語言中的連接詞是一致的。這樣,辛提卡就為博弈論語義學找到了至關重要的一環———規則的確定。辛提卡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與博弈的數學理論概念直接結合,“其結果就是那個既適用于自然語言又適用于形式語言的最現成的語義理論”。辛提卡認為,與一個語詞相關的語言博弈就是圍繞該詞發生的使該詞活動意義的活動,語詞的意義同樣需要在相應的使用中才能確定。我們所言說的語句是可以分解簡化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博弈論,通過將句子簡化為原子句,再依據名稱與所指的對應關系,我們就可以確定句子的真假。
1.1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及創新思維的個性化人才需要通識教育中國自古人文與自然各門學科的知識和智慧相互交融。中醫學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其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或缺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融入。
1.1.1“人才”應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為人才的首要條件是健全的人性,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應具責任感、正直、合作等良好品格,才能擔當起科學與文化及社會發展的重任。而品性教育屬于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2培養具創新思維的個性化人才應避免模式化教育盡管現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是倡導“學術研究”和“職業技能培訓”的分流,為企業提供大量應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現今中醫學要實現現代化,對其理論的攻堅仍屬現階段的主要任務?,F今對中醫學的教育,經驗傳承早已走在了理論深入研討的前面?;仡欀嗅t學發展史,至明清時期,中醫學經驗總結早已形成了一部部的全書、類書、叢書,但中醫學理論提升卻遇到了瓶頸,難以升華,難以與近代自然科學接軌,其直接后果是導致近代中醫學出現了生存危機。故而,中醫學高等院校教育現今仍然應有別于模式化的職業技術教育,應如浙江省“兩會”上代表建議的“鼓勵學生在共同基礎上,差異性發展,個性化發展”[2]。對此,文史哲等傳統思想文化底蘊的倡導,當在學生個性化發展中舉足輕重。
1.1.3自然和社科科學各領域均需哲學精神的普照現今,社會、文化、哲學領域學術研究處于倍受冷落、令人尷尬的地位,殊不知,歷史上許多大師級的自然科學家,其輝煌成就的取得或提出有價值的預言與其哲學素養是密不可分的:如愛因斯坦曾表示他得益于哲學思索不少于他得益于自然科學訓練[3]。誠然,許多具體科學如教育學、歷史學、文學及以理論物理學、數學等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各領域,其流光溢彩均得益于哲學精神的普照。中醫學是最具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基因傳承,且能融自然與人文一體的一門學科。雖然京劇、書畫、武術、中醫為四大國粹,但只有中醫學融儒、釋、道、兵、武、藝、天文、歷法等人文與自然科學于一爐。由此,中醫學術發展及中醫學教育均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蘊的鋪墊和源頭活水的注入。
1.2古代漢語等傳統文化功底為中醫學子成才之基礎現今中醫教育界存在著極大的困惑,即:現今中醫學科班教育培養的人才,為何還比不上民國時期一些自學成才的中醫家,如惲鐵樵。其原因現已達成共識,如潘毅教授所云:中國近代在引入西方科學時,對中國優秀本土文化采取了“浮云”化態度[1]。中醫學子既缺乏文化積淀,又欠缺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現今雖有《醫古文》課程的開設,但對于高中階段古典文化底蘊只有幼稚園水平的中醫本科學子,僅靠幾十節課堂教育是打不通已接近淤阻湮塞的中醫學思想文化經脈的?,F今的中醫學子,即使是本科生,其文化儲備中對“《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等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1]也鮮有涉及,從而對“原味中醫”看不懂,故潘毅教授著書立說,著眼于中醫學子現今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向中醫人滲透、剖析原味中醫學理,而這一些在民國時期本是“秀才學醫,如菜作齏”,小菜一碟的。中醫碩士研究生學子雖然對陰陽五行等學理已初通,但還談不上游刃有余,研究學術亦經常會碰壁,寫作論文說理也難透徹,只好以西醫學認識作為論據。當然,西醫學研究成果未嘗不可作為一種“微觀象”來豐富中醫學術,但一般碩士生其論文并未使其真正融入中醫學乃至系統科學學理中去,拼湊的學術并不是透徹的學術,“半中半西”,并不是“和而不同”的中西醫之融通??偠灾嗅t學術研究及學術論文寫作皆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與積淀,其深淺厚薄決定了中醫學子將來是否可成為大才。
1.3歷史與邏輯的研究方法可使中醫學研究更具“景深”歷史是一面鏡子,與人以借鑒;歷史亦是時空之長河,予人以時空的坐標。任何人或事物只有被放在歷史的坐標上,才能變得立體起來。中醫學的歷史是厚重的,任何中醫學術研究均不能脫離開歷史而投機取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臨床研究的第一步則是臨床文獻研究,如青蒿素治療瘧疾和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即是典型的例證。而以臨床文獻為起始納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證據體”的構建過程,則屬邏輯研究方法。形式邏輯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所倡導的,盡管原味中醫學其礎理論最常用的是象思維方法,但作為臨床實證研究,遵循邏輯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潘毅教授所言:中醫是道理合一的醫學[1]。
1.4中國古典哲學成就了中醫學術及教育的智慧高度潘毅教授認為,中醫學不純粹是一門知識之學,它更接近智慧之學,它的底氣、根源或謂“深海下的海床”即是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和”即是中醫科學與文化之靈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之演示是基源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徹領悟。中國古代先賢立“道”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中醫學法之即是“推天道以明醫事”。中醫學的學理和技術只有在道統領下才有生機與活力。
2結語
步步為營去預習
1. 單詞、詞組和句型的預習
> 掌握基本含義及用法
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單詞不認識,任何的解題技巧、閱讀技巧都將派不上用場。預習英語單詞時,對于只需了解的單詞,要做到讀音準確,詞性明了,詞義明確。對于要求“四會”(聽、說、讀、寫)的單詞,除了要會讀會說,了解其詞性和詞義,還要做到正確拼寫。事實上,這“四會”也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通過單詞的讀音,我們可以大致拼寫出單詞。也只有知道了單詞的正確讀音,我們才能在平時的實際運用中準確地說出這個單詞。再試想,如果一個單詞我們自己不會讀不會說,又怎么能保證當它從別人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們能夠瞬間聽懂呢?一般來說,要求“四會”的單詞都是比較重要的詞匯,也是高考可能會考查的詞匯,大家對這類單詞要格外注意。
> 展開豐富聯想
了解了詞語的基本含義后,我們還要學會詞與詞之間的聯想。例如我們要預習uniform這個單詞,不能僅僅背兩遍就草草了事,而應該展開聯想。
Uniform這個詞是由前綴uni-和-form-這個詞根組成的,前綴uni-表示“單一,單獨”,詞根-form-表示“形式”。Uniform有兩種詞性,作為名詞時,意為“校服;制服”,聯系前面提到的前綴及詞根的含義我們不難理解,所謂uniform就是單一的形式,稍加延伸便可指統一的衣服,在學校穿的統一服裝就是校服,在一些公司或其他機構穿的就叫制服了。Uniform還可作為形容詞,其意思顯而易見,意為“統一的,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前綴uni-與其他詞根組合時,所組成的單詞通常都含有“單一,單獨”這層含義,只是有的比較明顯,有的隱藏得比較深而已。聯想一下,我們學過的含有前綴uni-的單詞還有哪些呢?比如unique表示“唯一的,獨一無二的”;universal表示“普遍的;全體的”;unisex表示“不分男女的”。不難發現,這些詞的含義里都含有前綴uni-的含義。與前綴uni-不同的是,-form-這個詞根和不同的前綴或后綴組合起來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比如前綴re-表示“反復,重復”的含義,所以reform從字面來看就表示“重新形成”,進一步延伸就是“改革;改正”。再比如former表示“前者的”;formal表示“正式的;有條理的”。這樣一個簡單的詞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form、reform、former、formal等詞匯,同時幫助我們鞏固復習這些詞匯,真是一舉兩得。
又比如transformer一詞,trans-本身表示“轉移,變化”的意思,transformer意為“變壓器”,也是一部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的英文名。再比如transport表示“運輸”;translation表示“翻譯;轉換”。像這些單詞本身的拼寫較長,大家在課上學習的時候容易產生抵觸心理,通過這樣的預習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恐懼。而像這樣由點及面的學習方法,同學們可以在預習過程中多試多用,并堅持積累,長期如此,慢慢就會形成一個樹狀的單詞體系,更有利于記憶和運用詞匯。
> 挑選重難點,思前想后
對于課文中的重要詞組和句型,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注釋,初步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而劃出課文中的重要詞組和句型。例如,預習過程中遇到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州)這樣的專有名詞時,不必深究,快速掃一遍即可,而遇到之前學過的詞語的新用法時,則一定要多加注意。此外,在預習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結合之前學過的東西,這樣才能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例如,turn (轉動)這個單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在某篇課文中遇到turn down時可能會發現其含義是“拒絕”,而我們之前學習這個詞組時其意思是“降低,調低(音量等)”,這時就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對比記憶,將知識整合起來。另外,遇到像turn、go、come這樣有許多詞組搭配的詞語,除了要學習并記憶它們在課文中出現的相關詞組,還可以順帶將其各種搭配看一遍,加深記憶。
2. 英語課文的預習
> 聽課文錄音
同學們在預習課文時,要在預習單詞的基礎上,先仔細聽幾遍課文錄音。如果第一遍沒有聽明白也不要氣餒,大家可以把課文當做閱讀材料來用,認真閱讀幾遍。對于第一次沒有聽明白的地方要特別留意,然后再聽一遍課文錄音,看看之前沒聽清楚的地方是否已經明白。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多聽幾遍,并模仿錄音跟讀課文,以培養自己的英語語感,鍛煉自己的朗讀能力。
> 研讀課文,標出疑難點
在聽明白之后,大家再細心研究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重要知識點。大家可以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做個標記,然后再去查閱相關資料,看看能否自己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如此一來,聽課的針對性會更強,效率也會更高。
穩扎穩打來聽課
對中學生來說,課堂學習是學習英語的重要環節。可怎樣才能提高自己聽英語課的效率呢?
1. 強化學習的自覺意識
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客觀作用于主觀,再由主觀個體進行加工、理解、整理、記憶并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決定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能否有效的關鍵因素。因此,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強化學習的自覺意識,對學好英語很重要。同學們可以適當地給自己“打打雞血”,在學習單詞、句型等時,想象一下自己和老外交流時暢通無阻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以此來激勵自己,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巧做課堂筆記
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充分調動一切感官,養成眼、耳、手并用的聽課習慣,對于學好英語是很有幫助的。同學們當然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全部記錄下來,但也不能一點都不記,而要有所選擇、突出重點地來記。對于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如重點短語、重點句型的用法,就有必要做一下筆記,以便在課后或考前有重點地整理復習。不少同學會問:“老師講的哪些內容是重點呢?”最簡單地來說,對于課文中的重點內容,老師通常都會重復一遍以上。因此,在遇到老師不斷重復某些知識點時,大家就要有意識地記筆記,而對于那些被老師一帶而過的知識點,大家可以適當地略記。這樣做出來的筆記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對之后的復習很有幫助。
循序漸進去復習
根據廣為流傳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我們記憶的內容在一個小時之后就會忘記一大半,而在六天之后,我們能夠記得的就只剩25%。由此來看,就算大家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牢記心中,過個幾天,基本上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及時復習才是鞏固所學、加深記憶的關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復習呢?
1. 整理課堂筆記
課后整理課堂筆記的過程是“反芻”英語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通過回憶課上學習的內容,再次品味課文中的重點知識,不僅有利于知新,而且還可以加深印象。在整理筆記時,遇到存疑的知識點,要盡量去回想課上老師對這個知識點是如何展開講解的;遇到已經爛熟于心的知識點,快速掃讀一遍,加深印象即可;遇到自己覺得印象不深的知識點,可以重新記憶一遍;遇到自己已經完全沒有印象的知識點,可以問問老師或者同學,查漏補缺。
2. 充分利用錯題本
同學們可以把每次練習、作業、測試中做錯的習題摘錄在錯題本上,并對出錯的原因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這樣在課后或每次考試前復習時,就可以通過翻閱錯題本來加深印象,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長此以往,出錯就會越來越少,成績自然就能上去。
3. “點”“線”“面”分頭抓,單詞是基本
英語知識紛繁瑣碎,許多同學在復習時會覺得無從下手。筆者認為,抓住單詞這個“點”,就能帶動詞組、句型這根“線”,撐開文章閱讀和理解這個“面”。
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構建英語知識大廈的基本建筑材料,單詞掌握情況的好壞必然會直接決定你聽、說、讀、寫水平的高低。單詞的復習重點在于拼寫和運用,特別是一些重點詞語的用法,以及詞形變換、單詞辨音、詞的構成等,需要格外注意。對于一些不合規則的特例,同學們也要特別重視,因為這些特例往往會成為考試中的重要考點。例如,我們通常都知道-ly一般為副詞的后綴,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諸如lonely、lovely、daily、weekly、friendly、ugly等以-ly結尾但為形容詞的特例,這時就要注意其用法,避免在考試中出錯。掌握了每個單詞的用法,詞組、句型的記憶和文章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復習單詞、詞組、句型的過程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在滾雪球的過程中,有時會脫落一些,這說明雪球內部結合力不強,還沒有融會貫通。復習也一樣,要經常歸納整理,不斷把所學的新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使之渾然一體,這樣學到的知識才不容易“脫落”,才能經久不忘。
以上就是學習英語的具體步驟,大家不妨嘗試一下,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作者簡介:
朱漢祺,北京新東方學校“酷學酷玩”教師,曾獲得“新東方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教授和研究中學詞匯多年,授課風格詼諧幽默。
關鍵詞:詮釋學 理解的歷史性 視域融合 效果歷史
一、引言
詮釋學這門學科既古老又年輕,它從特殊詮釋學發展到普遍詮釋學,又從普遍詮釋學發展到哲學詮釋學。20世紀60年代后的西方開始廣泛流行詮釋學這種哲學和文化思潮。海德格爾(Heidegger)和伽達默爾(Gadamer)是西方現代詮釋學的代表。他們強調解釋者的主觀能動性,如伽達默爾提出的“理解的歷史性”,“視域的融合”以及“效果歷史”三大哲學解釋原則,對我們重新審視翻譯研究具有新的啟示。
二、伽達默爾三原則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非常強,譯者通過自己的視角和原作者進行對話,因此,翻譯研究必須體現譯者這一主體。伽達默爾的三原則對我們重新審視翻譯中合法的偏見、翻譯方法的多元化、重譯的必要性具有新的啟示。
1、理解的歷史性及合法的偏見
哲學詮釋學認為,人是歷史性的動物。任何人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都帶有自己的經驗,意識形態等,因此具有歷史特殊性和局限性。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文本的意義就具有不確定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就使理解具有歷史性而不是唯一性。
理解的歷史性導致了解釋者對理解的偏見,但伽達默爾認為這是一種合法的偏見。他認為合法的偏見是“對意義的每一種理解都是從人的歷史情景中的前理解的給定性出發的有限的理解”(伽達默爾,1998)。這種偏見是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種積極的因素。例如:蔣驍華(2003)曾經對《簡?愛》幾個中譯本作了對比,分析得出:早期譯本按原文對圣?約翰牧師的描寫來翻譯,忠實再現作者的真正意圖。而在后出現了兩個新的譯本,都使用貶義詞語描述圣?約翰,對其進行譴責,抨擊宗教的虛偽性,具有很強的革命性。由此可見,理解的歷史性與由此產生的合法的偏見觀,對翻譯活動具有選擇甚至導向的功能。
2、視域融合與多元化的翻譯方法
“視域”一詞在詮釋學家那里被賦予了特殊的哲學意義,指一個人在其中進行領會或理解的構架或視野。詮釋學認為,譯者和源語文本都有自己的視域,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視域與文本的視域發生融合。有著不同視角的不同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具有不確定性,從而呈現出多元化和動態化。此外,譯者首先要考慮讀者的水平及其對譯本的審美期待等,因此,不同解釋者會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而同一解釋者在不同的時間段同樣可能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即翻譯方法的多元化。例如:拜倫的《希臘島》(The Isles of Greece)第一段中第一句的譯文: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馬君武:
希臘島,希臘島,詩人沙孚安在哉?愛國之詩傳最早,戰爭平和萬千術,其術皆自希臘出。德類、飛布兩英雄,淵源皆是希臘族。
蘇曼殊:
巍巍希臘邦,生長奢浮好。情文何斐斐,荼輻思靈保。征伐和親策,陵夷不自葆。
從上例可以看出,兩位譯者翻譯該詩的方式不盡相同:馬君武采用七言詩體;蘇曼殊采用五言詩體。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但由于他們帶著自己的獨特視角進入到源語文本中,使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即翻譯方法的多元化。
3、效果歷史與重譯
哲學詮釋學認為,文本是開放的,解釋者和解釋對象都是歷史的存在,其意義是無窮盡的,文本的意義和解釋者一起處于不斷運動的過程中,此即伽氏的“效果歷史”。效果歷史對于我們認識重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指導意義。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譯者可以有不同的譯文,如Charles Dickens的The Curiosity Shop有林紓的舊譯本《孝女奈兒傳》和許君遠的新譯本《老古玩店》;甚至同一譯者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同一文本也會有不同的解釋,如Dreiser的Sister Carie有裘柱常與石靈合譯的譯本,又有裘柱常的重譯本(吳迪龍,朱獻瓏,2006)。新譯本與舊譯本相比,使用更具時代氣息的語言,風格更貼近原文。人類就是這樣在不斷更新、發展著的“效果歷史”中逐漸理解并超越自我,不斷對自己和文化進行重新的反思和批判。因此,重譯文學作品有其哲學理據,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結語
在翻譯理論的研究中已經大量應用了詮釋學理論。由理解的歷史性所產生的合法偏見觀對翻譯活動具有指導意義。解釋者帶著自己的視域與文本的視域相融合,使用不同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來迎合讀者,由此會產生偏見和誤讀現象。一部好的譯本應該是時代認可的合法的偏見。哲學詮釋學認為,翻譯應看作是一個在解釋者與原作者、譯本與源文本、理解與譯解、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等諸多因素之間的一個動態平衡、限制的關系鏈。
參考文獻:
[1]Gadamer, H.G. Truth and Method [M].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2]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 夏征平等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3]蔣驍華.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闡發與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3,(5):26
新書散發著淡淡的油墨芬芳,在目錄頁的前面,有一頁徐皓自擬的:我的研究與寫作箴言,非常引人注目。第一句是勒奈?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最后一句是國學大師黃侃的:五十之前不著書。
僅僅看第一句與最后一句,便可讀出他的嚴謹。他有著冷靜的哲學思辨,也有當下浮躁空氣中難得的沉靜。
他出生于1951年,早已過了知天命的五十歲。在近30年的電大教學和管理中,積累了近百萬字的研究心得、思考與體會,2010年,他終于開始將他多年的積淀集結成書。書中的文章是精選了再精選的。盡管他本人說,這只是對自己多年來思考和寫作的一個總結,這本書的出版,也標志著徐皓已經成為研究遠程教育的知名學者,實際上,他早已是遠程教育方面的專家。
在該書自我簡介中,徐皓這樣寫道:現任上海電視大學研究員、《中國遠程教育》雜志專家委員會成員。卻并未提及他的另外一個重要身份:曾任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現任上海電視大學副校長。“再過幾年從行政職務上退了,到時我就可以專心去搞遠程教育研究了。”徐皓微笑著說,一點也沒有行將退位的失落,卻有對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的向往。
兩個十年項目中的中堅分子
并非只有一波三折的經歷才可以構建起精彩的人生。順風順水中依然能夠暗藏生活的波瀾壯闊。徐皓的人生經歷是極為平和順暢的,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任教,由于能力突出,兩年后就被破格提升為最年輕的教務處副處長,不到十年又被提拔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1992年,又進入上海電視大學?!扒杆銇?,我在電視大學領域工作近30年了。盡管有多次去普通高校的機會,但始終沒離開過電大,因為我和電大有很深很深的感情?!毙祓┱f。
“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試點和評估是徐皓在電大系統中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99年到2007年,整個工作近十年,徐皓全程參與。作為教育部高教司評估課題組副組長、專家組成員,徐皓身在其中,熟悉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既是參與者,又是評價者,使徐皓能夠經常換位思考,獲得很多寶貴的感受,除了撰寫了“理解三部曲”和“如何三部曲”六篇論文近10萬字之外,還寫出了一系列評估雜感,發表在《中國遠程教育》雜志上,被圈內認為“非常引人注目”,從而在遠程教育系統內獲得了極大的反響。他的很多觀點,既帶著結合現實環境的考量,又有著悠遠的哲思。比如,在《還是‘回到原點去’》這篇文章中,他寫道:“在遠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滯后了。什么才是管理模式改革的切入口?管理模式改革推進的合理思路在哪里?看來還是回歸到事物發生的原點,即能否做到‘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p>
如上種種新穎獨特的觀點在他的一系列教育部試點項目教育評估現場雜感中均有許多體現。在歷時十年的評估過程中,徐皓并不單單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工作者、參與者,同時,他還是一個思考者,思辨的眼光從未放棄在遠程教育的這片廣袤的沃野中深入挖掘。在很多人看起來程序化,規則化的工作中,徐皓卻擷取了一串又一串思想的珍珠,并付諸文字,成為一種理論。
徐皓參與的另一個項目則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電大發展項目。電大從無到有的電視演播設備引進和技術培訓就在那時開始的。為此他也被教育世界銀行貸款辦公室借調,忙完電大的又忙其他高校的,斷斷續續就是10年,“細細想來,這十年真的經歷了太多,”徐皓說,“也收獲了很多?!蹦鞘曛?,徐皓經常往返于北京和南京兩地,有時為了一個項目的進行,不得不離家常駐北京數月甚至一年。吃住在簡陋的大學招待所中,工作就在教育部機關或項目攻關集中地,兩點一線,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這些詞兒太普通,卻是真實的工作寫照,有樂趣嗎?或許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他所住的那個招待所里,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鄰居竟然是現在大紅大紫的宋祖英。徐皓偶爾還能欣賞到金嗓子宋祖英的美妙歌聲。
在參與教育部的這兩個項目中,兩個十年,很多老師參與了又走了,徐皓是為數不多,從頭至尾堅持到底的人。并且是其中的中堅分子。為此,徐皓也認識了一大批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以及全國其他高等學府的專家和學者們,并且還被他們戲稱為“行政級別最高的青年專家”。于是徐皓還被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以及兄弟省級電大請去,在那里進行講學和開展培訓。這就是因為一般人總是把項目當作工作來做,徐皓則把項目當做一個事業來做,同時又盡最大的可能將事業當做學問來做,從而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熱情,真誠和思考。
創新獨特的學術理念
“我一直追求的一點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也跟自己不一樣。”從這,也可以解讀出徐皓式的特點之一,那就是創新,獨特,這在他的文章中處處可見。
“我喜歡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毙祓┮稽c也不避諱自己思考方式的“另類”,也承認,這是他的特點之一。
徐皓喜歡讀書,自進入電大系統以來,一直對遠程教育進行著不懈的思考。徐皓不大喜歡談論自己,他更愿意與人分享他的研究心得,他對遠程教育的不懈思考。在他的言語之中,很容易就會讀出他身為電大人的驕傲與自豪。他看書很多,不管是文史類,還是理工類,他都有涉獵。與眾不同的是,他總是將在其他龐雜學科中所看所想匯聚到遠程教育的思考中來。
“我服膺他們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但并非是對他們所有的理論都全盤接受,我有我的看法,自己觀點?!毙祓┱f。比如,托尼?貝茨,這位加拿大籍鼎鼎有名的國際遠程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大家,也是英國開放大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經寫過一本書《技術、電子學習與遠程教育》。徐皓通讀完畢,便提筆寫下《直面貝茨》一文,文章的主旨是與貝茨討論,如何認識、理解乃至翻譯“E-Learning”。徐皓明確地指出:大凡術語的提出乃至理解,首先應在其社會屬性之上,才有內涵,才可久遠。徐皓認為,不要去糾結如何翻譯“E-Learning”,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的媒體總是在更新,但總不能將各類學習方式簡單地跟隨技術手段的變遷而更名,其實直呼“E-Learning最好?!耙驗樗緛砭陀絮r明的時代特征、豐富的學習內涵、同時還可與其后出現的M-Learning(移動學習)、B-Learning(混合學習)、U-Learning(泛在學習)等組成一個美好的Learning系列而與時代共舞,與人類同存。當然,還是貝茨的書名中原先的‘Open-learning’就比現在的‘E-learning’要好?!伴_放學習作為開放教育的核心,不正是充分體現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理念,難道還有比之更好的表述嗎?因此,還是O-Learning好!”在文章的結尾,徐皓這樣寫道。言語之中,自有一種恢弘闊朗的氣質。
與《直面貝茨》同類型的文章,徐皓還寫了八篇,分別是與世界著名的遠程教育學者之間既崇敬又傾心的對談。徐皓認為,這并非是挑戰權威,而只是提出了他自己的個人思考和觀點而已。
摘要:
成語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成語原內容反映了人們的認識,蘊含了雋永的哲學道理。本文運用哲學觀,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成語的哲學意蘊。(1)物質與意識;(2)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3)運動觀;(4)聯系發展觀;(5)質量互變規律;(6)對立統一規律;(7)認識與實踐觀。哲學作為最本質的學科,對于現實中我們生產生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成語;哲學;意蘊;指導;意義
Abstract:
Idiom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idioms reflec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contains a philosophical truth meaningful. We use the Marx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Idioms from seven aspects. (1) the material and consciousness; (2)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gularity; (3) the concept of motion; (4) development view; (5) the quality of exchange law; (6)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7) understanding and view of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as a discipline, for the reality of our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a strong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diom; philosophy; implication; guide; significance
目錄
一、成語所蘊含的哲學思維…………………………………………1
(一)物質與意識……………………………………………………………… 1
(二)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2
(三)運動觀…………………………………………………………………… 5
(四)聯系發展觀……………………………………………………………… 5
(五)質量互變規律…………………………………………………………… 5
(六)對立統一規律…………………………………………………………… 6
(七)認識論與實踐觀………………………………………………………… 6
二、成語的現實指導意義………………………………………… 7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7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7
(三)"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8
參考文獻 ………………………………………………………………………… 10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成語是一種長期相沿習用的言簡意賅的定型語,是經過人們一再推敲、反復錘煉而成的語言精華,是人們認識的結晶,它概括了人們在探知客觀世界奧秘中的實際體驗與思維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
一、成語所蘊含的哲學思維
(一)物質與意識
1.物質是在意識之外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半S物賦形”。它說的雖是作畫之理,即畫畫要針對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態,給予形象生動的描繪。但同時也說明了物質是可以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的。
“掩耳盜鈴”。偷鈴的人怕別人聽到鐘聲而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為轉移?!甭曇羰强陀^存在的。決定它的也是客觀性的東西,不論你怎樣捂住耳朵,它都不會因此而消失。此類成語還有:畫蛇添足;憑空捏造;杞人憂天;無中生有……。
2.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要發生作用必須以物質為基礎。因而,過分地強調意識的作用都是錯誤的。如:“畫餅充饑”?!爱嬶灐敝皇侨藗冾^腦中餅子觀念的表現,就如房屋設計圖案只是關于房子觀念的表現一樣,實質上還是思想形態的東西。企圖以畫餅來充饑,無異于用精神代替物質,用幻想代替現實,其結果是陷入唯心主義的空想。此類成語還有:望梅止渴;白日做夢;描鬼畫神……。
(二)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1.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如“觸類旁通”。接觸過某方面的事物能了解同類的另一些事物。這說明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事物,而且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使認識的深化。
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這一含義的成語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定勝天;愚公移山……。
然而,有時人們會忽略意識的能動作用。如:“因噎廢食”、“飲鴆止渴”就是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
2.物質都有其客觀的規律性。物質的規律性是客觀的,違背了客觀規律就要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如:“揠苗助長”本來是想莊稼長得快,但因違背了莊稼的生長規律,其結果是莊稼歉收,受到了客觀規律的懲罰。
3.要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要主觀符合客觀,主客觀相統一。在成語中,有些內容反映的卻是主觀脫離客觀的思想。這類成語有:鉆冰求火;竹籃打水;抱薪救火……。
(三)運動觀
1.物質的運動是多樣的、復雜的。反映哲學這一意義的成語有:千變萬化;變幻莫測;瞬息萬變……都是運動的一般形式,而靜是運動的特殊形式。成語“百動不如一靜”,反映的就是動與靜的對立統一關系。而有些成語反映的卻是否認了物質的運動。如:“刻舟求劍”,劍掉在水里,人卻不立刻下水找劍,而只是在船上刻下掉劍的地方,等船停了再找劍。這樣自然是找不到劍了。船是運動的,水是運動的,掉劍的地方肯定就會變了。
2.物質運動總是同時間、空間相聯系的。如:“光陰似箭”,形容時間過得快。這種快是與人的一生或一段長時間相比較而言的,體現了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的關系。
時間是指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時間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如:“遠水救不得近火”,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這個成語一“遠”一“近”有著鮮明的空間特征;一“緩”一“急”又有著鮮明的時間特征,用空間特征借喻時間特征,表示空間與時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系。
(四)聯系發展觀
1.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反映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成語如:“礎潤而雨”。意思是柱下石濕潤,預示天將下雨。人們根據生活經驗,從某些自然現象的聯系中推論出各種事物之間有普遍聯系。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說明了“唇”與“齒”兩者之間關系密切?!按健迸c“齒”相互依存,生死與共。任何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現實的。
聯系具有多樣性、條件性的特點。如:“洛陽紙貴”?!奥尻枴迸c“紙貴”本來是不相干的兩個事物。但由于左思的《三都賦》風行洛陽,從而使紙價上漲。把“洛陽”與“紙貴”聯系了起來。這表明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復雜多樣的,有直接聯系,也有間接聯系。
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對待問題、看待事情。而有些成語反映的是一種孤立的觀點。這樣的成語有:管中窺豹;盲人摸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唯物辯證法中的發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具有上升性和前進性的特點。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全句強調青“勝于”藍,表明了事物的發展不是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后來居上,新事物高于舊事物。事物的發展是上升前進的。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明舊事物內部雖已衰亡,但表面上依然很強大,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要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澜缡亲兓l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映這一哲學思想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成語中反映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的也有很多。如:蹈規循矩;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五)質量互變規律
1.質是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律性。如:“非驢非馬”。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說:事物都有自己的質的規定性,不能混淆不同事物的不同質的界限。在認識事物時,既要看到不同事物的區別,驢是驢,馬是馬,不應當驢馬不分,同時又要看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承認中間狀態的存在。
2.質與量的統一就是度。只有在一定的度內才會做好事情。成語如:“哀而不傷;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反映的就是這種思想。
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或者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度,那么正確的行動也變成了錯誤的了。這類成語如: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功虧一簣……。
3.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或兩種狀態。量變轉變為質變,首先要有量的積累。反映量積累的成語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量的積累引起量變,量變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同時又是新的量變的開始。反映這一哲學思想的成語有:滴水穿石;積土成山;繩鋸木斷……另外如成語“五十步笑百步”,所表達的哲學含義是質相同的事物,量可能不相同。
(六)對立統一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實質的內容。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之間存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這一哲學含義的成語有:并行不悖;不是冤家不聚頭;剛柔相濟……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互相排斥的屬性。這樣的成語有:冰炭不同爐;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此外,成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也含有矛盾的斗爭性,但只是反映了矛盾雙方的激烈斗爭的形式和一方戰勝另一方的結局,反映的對立性不全面。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內部矛盾是內因,外部矛盾是外因。反映內因這一哲學含義的成語有:禍起蕭墻;物腐蟲生……反映外因這一哲學含義的成語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內因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內外因是相互聯系的。反映這一關系的成語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泥而不滓;自力更生……矛盾的同一和斗爭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反映這一哲學含義的成語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月滿則虧;泰來否極。
3.矛盾是客觀的普遍的。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反映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而成語“諱疾忌醫”、“模棱兩可”卻否認了矛盾的客觀性。
對待問題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反映這一哲學思想的成語有:打蛇打七寸;釜底抽薪……。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分析客觀事物時,要把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相結合。對待具體問題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反映這一哲學思想的成語有: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在分析矛盾時,要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下面這些成語反映的內容正好脫離了這種方法。如:截長補短;拆東墻補西墻;割肉補瘡……。
(七)認識論與實踐觀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論就是一種反映論。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是可知論,如成語“格物致知”。唯心主義的反映論卻是不可知的,如成語“蝶化莊周”。 既然認識論是一種反映論,那么這種反映有時難免會片面化、表面化。反映這—哲學思想的成語有:不求甚解;井底之蛙;淺嘗輒止……。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的動力,反映實踐對認識的影響的成語有:多見廣識;孤陋寡聞;熟能生巧;百聞不如一見;老馬識途;……我們強調“知行合一”,有理論就要靠實踐來證明,認識的目的是實踐。反映認識對實踐的影響的成語有:開卷有益;運籌帷幄;必躬必親;游刃有余……。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而看問題處理事情要理論聯系實際,反映這一哲學觀點的成語有:兵無常勢;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在認識論中,還存在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思想。成語如: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紙上談兵……。
綜上所述,成語所表現的人們的主觀意識,是人們對客觀現實進行細致觀察、周密思考、深入辯析、反復驗證而形成的,它的哲學含蘊是廣泛而深刻的。
二、成語的現實指導意義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千百年沉淀的精髓,至今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成語的作用是巨大的,小到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引導我們樂觀、積極地生活,保證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大到提高國民素質及道德水平,使我們每個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于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余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后世影響持久而深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當繼續發揮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作為一種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梢哉f,在中國歷史上,自強不息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拼搏進取、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力量源泉。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并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后,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后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堪稱一代學人楷模。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寬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寬容就是不計較,事情過了就算了。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于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懷、放不開,限制了自己的思維,也限制了對方的發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夠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也將以他堅強的心志在氛圍中占據主動,以其威嚴更能夠給人以信心、動力,因而更能夠防止或減少背叛。
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容寬容的成語有很多,比如,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大度包容:形容氣量大,能寬容人。多可少怪:可:許可,允許;怪:責怪。允許的多,責怪的少。指對人比較寬容大度。休休有容:形容君子寬容而有氣量。蒲鞭之罰:比喻對下屬的過錯持寬容的態度??舜巳荩褐改芎晚樁鴮捜荨捯源?,寬:寬容。以寬宏大度的態度來對待別人。
(三)“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
中華民族一向對團結統一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思想,認為只要內部和諧團結,上下齊心合力,力量就會增大,就能無往而不勝?!吨芤住は缔o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這段話后來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好像鋒利的刀劍能斬斷銅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兩條成語均是強調團結的力量。形容團結的成語還有很多,比如,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同仇敵愾……。
同樣,作為“四書五經”的《禮記》,記載有很多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成語典故。比如,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崩嫌兴K,解釋是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出自《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惫孟B奸,解釋是為求茍安,無原則地寬容。無原則地寬容,只會助長壞人作惡。出自《禮記·檀弓上》:“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崩惶澚x,解釋是有利在前,能夠不虧損正義,出自《禮記·儒行》。臨財不茍,解釋是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出自《禮記·曲禮》。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成語作為其中的一種承載工具,記載著很多文化知識和內涵,更承載著我們當代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讓更多的人了解成語、學習成語、運用成語,勢必將會使我們的中華文化很好的傳承開來、將繼往開來。
參考文獻:
[1]漢大成語大詞典[K],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
文獻標識碼:A
當全球化成為世界性潮流的時候,學術話語也幾乎被捏造成權力話語。在這一背景下,姜耕玉先生的《藝術辯證法――中國藝術智慧形式》(簡稱《藝術辯證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再版),以考據與論理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來彰顯藝術哲學的民族性,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窺一斑可見全豹。通過對該著民族性問題的透析,或許可以獲得世界哲學話語的真實意義。
一、對于現代民主國家來說,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而且是顛覆權力話語的世界性。
在現代資本主義走向終結的年代,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和藝術都經歷了歷史的挑戰與選擇。然而,當“全球化”帶著以“權力”為內涵走上學術研究舞臺的時候,“民族性”則面臨著一種新的危機。那些富有偉大藝術寶藏和文化歷史的民族,將以經濟技術的落后。而被視為“世界歷史”的“最后之人”。“全球化”可以憑借經濟、技術的暫時領先和自由主義的漂亮旗幟,數落伊士蘭文明和儒家思想,并使之成為西方政治秩序的先聲策略。因此,彰顯偉大民族藝術哲學的民主性,即是證明藝術哲學民族性的偉大傳統與世界意義,也同時是對學術研究與政治霸權的強有力的顛覆。在《藝術辯證法>的世界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真正的學理研究,一種真正的自由、民主與文明的學術精神。
《藝術辯證法》以一個民族――中華民族藝術學的深厚底蘊和思想資源為依據,以平等對話與比較研究的方式探究藝術哲學的辯證內涵與自由秩序,以純粹的學術品質展示出藝術辯正法的民族性的世界意義。該著體大思精,在宏大的學術含量中展示出中華民族藝術辯證法的個性及其與西方藝術哲學相互融通的學術品質。作為藝術學中辯證統一的哲學范疇來說,常常是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比如,“一”與“多”、“文”與“質”之類體現藝術總體品質的哲學范疇,相對并存的哲學話語,易于體現出民族性與世界性相互融通的品性。對于中國和西方藝術來說,“一”都表示“整體”、“存在”和本質的意義。中國文論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乘一總萬”,“一乃文之真宰”,“萬取一收”,“以小見大”,“化一而成氤氳”,“大渾而為一”;“以至一藝一術,必極圓而后登峰造極”?!懊钗驁A覺”?!耙宦涔P圓,通首皆圓”,“觸物圓覽”,“返虛入渾”等。《藝術辯證法》第五章、第六章中深入闡述了中國藝術創造的“一”論與“三圓”論,并達成與西方美學的“一”既作為個體又作為個體構成的整體的吻合,具有現代藝術創造的普遍意義??梢姡谥袊乃囆g辯證法的哲學范疇中,是通過藝術本質與內在廣闊的思想空間體現出民族性的東西,常常越是具有普遍意義。藝術辯證法以其自身的民族性體現出真正的世界性。
二、對于現代藝術哲學來說,民族性就是現代性,而且是超越了工具理性限制的現代性。人們批判民族性,常常把它和傳統性聯系在一起,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判。這是因為,即便是傳統性也不斷地派生出現代性,而且對于藝術哲學來說,民族性其實就是現代性的確證。不僅如此,我們所說的現代性還不是劣跡斑斑的作為現狀的惡果的形態的現代性,而是作為近代思想家原初設計的富有理想和活力的,以科學、民主、自由為目標的現代性,而不是伴隨著工具理性和霸權意識形態的暴力的現代性?,F代性應當成為面向未來的追求權力平等和個性自由的哲學話語?!端囆g辯證法》正是以此為根基,展示出民族性的審美意識形態。
了解中國藝術創作與哲學理論的人,都會傾情于中國藝術“虛實相生”、“形神合一”的所展示出來的獨特的民主品質。中國藝術講究虛擬、空靈,而且空勝于有,虛勝于實。這是因為“空本難圖,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境生”,是所謂“虛實相生”。西方藝術也講“虛”與“幻”。朗格說,繪畫藝術創造的幻象是一種虛構的景致,是一種感性空間。阿恩海姆則認為,“人的眼睛傾向于把任何一個刺激式樣看成已積壓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簡單的形狀”,“當某體藝術品被譽為具有簡化性時,人們總是指這種作品把豐富的意義和多樣化的形式組織在一個統一結構中”。顯然,西方藝術的“虛”是基于人的視覺心理功能的藝術構造,注重的是心理感覺;中國藝術則不然,“虛”與“實”共同創造藝術的生命。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正是以虛擬相生來構筑水天的寥廓蒼茫,進而顯現出藝術主體清冷孤獨的心境、清峻高潔的胸懷和堅強獨特的生命力。中國藝術的“虛”與“實”,更強調整體的觀照方式,更強調心靈的感悟和生命的創造。
“形神論”也是一種富有民族特性的哲學話語。中國藝術的形神論強調“神制形從”、“以形學神”和“形神合一”。無論是“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還是“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都必須體現這一美學原則。用王夫之話說就是:“兩間生物之妙,正以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而形無外神者。”西方藝術的“形神論”則不然。西方也曾有人強調形神合一,甚至重視精神而輕視形式。別林斯基說:“在一部藝術作品中,思想必須具體地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就是說,必須和它構成一體,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個兒滲透在它里面?!笨刀ㄋ够€認為,對于藝術作品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形式問題,無論是物象還是抽象的形式,而是內容,或者說是精神或內在的音響。西方的“神”與中國的“神”是不太一樣的。西方重靜態的客觀存在,而中國則重視心靈的創造力。
事實上,“形”在西方藝術史上始終對于“神”具有優先權。早在古希臘時代,體積、數與比例就在藝術創造中具有顯赫的位置。十八世紀德國,席勒則在《美育書簡》中認為,形式是活性的,甚至可以包括形象。到了現代西方,無論是結構主義、歐美新批評,還是俄國形式主義,都格外凸顯結構、語言等形式要素對于精神和思想的意義。它們或者主張結構大于形式,或者認為形式可以把觀念吸取在自身之中?;蛘咴谒囆g的創新理論中追求語言的“陌生化”。相對于中國乃至東方藝術而言,西方藝術哲學中的“形神論”也有它自身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梢哉f,正是由于這種品性,人類藝術哲學才能擁有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資源?!端囆g辯證法》正是以純粹的考據占有力的論述中,展示人類藝術哲學的思想資源的。
波德萊爾說得好,所有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美,所以可以斷言我們也必然具有我們自身的美。事實上,正是由于這些藝術的民族性,它們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它們的一切特殊的情形、一切多樣的狀態中,才能真正閃耀著慰藉人類心靈的哲學之光。
三、對于現代人類來說,民族性是優越于世界主義且與之相對并存的哲學話語。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提供更多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英語學習變難為易,運用快樂教學法使學生由痛苦學習變為快樂學習。
一、“快樂教學”的理念
快樂教育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啟發式的教育思想,就是追求一種樂教樂學的境界。在英語教學中,快樂教學法即:使學生進入到英語的氛圍中,在教師快樂的教學下,積極主動融入到快樂的課堂內外,從而感到心情愉悅,并且對于自己得到的提高感到滿意,從而樂于學習英語,做一個快樂的學生。
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漢大學作演講。他從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雞,又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著,用左手按住雞頭逼它吃米,雞只叫不吃。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仍不吃。當陶先生松開手,把雞放在桌上,大公雞就吃米了。陶先生用這個深入淺出的道理批評了生活中那種:“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的現象,同時,又啟發學生要“主動地學習?!睂W習同公雞吃米一樣,是自覺主動的行為。老師按住頭,把知識硬灌給學生、硬喂給學生,是學不成的。通過快樂教學,構建快樂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二、“快樂教學”的內容
“快樂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①圍繞教學大綱,挖掘快樂因素;②巧用直觀教具,激發學生的樂趣;③文字畫面結合,學生能看能聽;④開展游戲活動,組織各種競賽;⑤課堂內外結合,走向自然、社會。
由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了: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對每個合格公民都必須實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個性得到主動、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
直觀教學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語言,通過視、聽、說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發達,喜歡生動活潑的講解,而英語課本中有大量表示具體事物的詞匯,很適合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如教桌、椅等實物時,我就出示實物告訴學生:This is a table/chair /desk.教水果時,拿出一些新鮮的水果對學生說:This is an apple. That is a banana/pear.學生看到蘋果、香蕉、梨子都是他們常吃的水果,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既練習了日常交際用語,又學會了單詞,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把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引進課堂,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使用課件教學,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環境,學生興趣濃厚、大腦興奮、思維活躍,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增長了能力。先進的教學手段強調充分利用聲、形、圖、文的作用以及它們的復合作用,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進而使大腦積極活動,它把枯燥、單調的知識變成了活生生的畫面。
游戲是英語教學中的一種重要鋪助手段,也是愉快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無論是字母教學、詞匯教學還是句型教學,適當組織一些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通過游戲學習到真實語言,也有利于知識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戲中學習,減輕疲勞。學生在課堂里上一節課會感到疲勞,然而讓他們玩上一節課,兩節課,甚至更多的時間,卻不會感到疲勞。教學中,我設計了猜東西、比高矮、猜胖瘦等系列游戲來猜人、猜物、猜方位、猜小動物,還有打電話,傳話,說悄悄話等游戲取代枯燥乏味的單詞,句型模仿。例如:教學單詞monkey、dog、cat等有關動物的單詞時,我先準備好這些動物的圖片,教他們讀完這些單詞后,讓學生模仿小動物做出動作或叫出聲音,讓其他同學猜,看誰模仿得像,猜得快。我在教學水果和文具類生詞時,先領讀幾遍,然后開始游戲。游戲分兩步:先把準備好的東西一樣一樣地讓學生猜,看誰猜得對。通過游戲,學生能熟練說出單詞。接下來玩“看誰說得多”的游戲:把東西放在口袋里,讓學生回憶,誰說出的詞多就是優勝者。這樣既進一步鞏固了生詞,又激發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些饒有興趣的游戲活動,不僅學習了教材內容,而且調節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并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好樂、好玩、好動、好問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樂學、我想學”的方向發展。
三、實施“快樂教學”的關鍵
教師在講課中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是實施“快樂教學”的關鍵。蘇聯教育家別利欽科說過:“跨進教室門就要記住,您是一堂課的締造者,要是心理狀態不佳,不相信自己的創造能力,就會使一堂課黯然失色,沒有生氣?!毙睦韺W原理告訴我們,人們的情緒情感伴隨著人的全部活動,良好的情緒,情感和心境給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動效能。情緒和情感對于腦力活動的人們來說,尤為重要。如果悶悶不樂,感到壓抑,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就會發生抑制,大腦的活動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教師要善于用樂觀、向上、積極的態度去感染學生,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認真。細節決定成敗,快樂教學應該從每一小步開始。每節課前我都做好心理和教學準備。精神飽滿,感情豐富,帶著微笑,走進課堂。不將課前不愉快的情緒帶進課堂,更不能當著學生的面,一開始就批評學生,或者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導入是課堂的關鍵,一堂成功的課少不了引人入勝、連貫、流暢的導入。它就像是一部電影中讓觀眾決定是留下欣賞,還是提早離席的開場一樣重要,它是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參與活動的關鍵。同時教學語言有趣味性和鼓動性,表述正確、流利、有表情也是吸引學生聽講所必須的。
四、實施“快樂教學”的益處
1.英語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開展“快樂教學”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師做有心人,認真發現,不斷挖掘,就會從中找到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學生就能享受到教與學的快樂。
2.“快樂教學法”可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緊張心理和記單詞、句子的乏味感,使絕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3.快樂教學的實施,可以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友情,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寓德育美育于語言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