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化學與社會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與社會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與社會論文

    第1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關鍵詞: 社會文化知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職英語教學

    外語交際與母語交際不同,用母語進行交際的人屬于同一文化背景,而外語交際的雙方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外語交際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把傳授社會文化知識作為外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語言與社會文化知識之間的關系

    “文化”一詞含義非常廣泛,它包括社會信仰、傳統觀念、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衣食住行等,因此可稱為“社會文化”。社會文化與交際密切相關,是一整套約定俗成的社會生活方式的體系。就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來講,語言有以下幾種功能:(1)交際功能。語言是人們交際中傳遞信息的工具,而交際是語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2)載體功能。語言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反映著社會文化,并將其一層層地積淀下來,世代相傳,所以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3)指導功能。人們可以通過語言對別人施加影響,也可以從語言中得到知識,接受教育。因此,語言與文化不可脫離或單獨存在。

    東西方人由于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思想、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差異很大。這些差異反映在語言中,則涉及詞匯、句法、禮貌用語、禁忌語等方面。

    比如,漢語中表示親屬的詞特別多,而英語中這方面的詞語卻很少。如漢語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語中只有一個對應詞uncle,伯母、嬸母、姑母、舅母、舅媽、姨媽在英語中只有一個對應詞aunt,而“嫂子”、“弟妹”等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稱謂。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漢民族封建文化非常重視家庭結構特征,無論哪一方面的社會關系,都必須按親屬稱謂進行規定。英語中沒有類似的文化背景,因而缺少與漢語稱謂一一對應的詞匯。

    二、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講授社會文化知識的必要性

    由于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及追求升學率或考試過關率,中職英語教學往往也過分注重詞匯和語法的講解,不太重視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授。結果不少學生雖學了幾年英語,卻仍難以進行較自然、有效的交流。既然語言不能脫離文化單獨存在,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重視相關社會文化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原則

    加強英語社會文化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意識。

    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社會文化知識不僅應包括歷史事實,更應注重研究當代社會中的文化現象。

    在比較兩種文化時,應重視各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任何文化都不帶有歧視或偏見的態度。

    四、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

    行為方面——包括衣食住行、購物、文化活動等;社會生活方面——包括工作場所規定、婚姻與主要社交禮節等;體勢語言如面部表情、手勢等。

    五、社會文化知識的講授方法

    (一)實物與圖片

    講授社會文化知識如僅依靠書面教材,學生聽起來會感到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郵票、明信片、報紙雜志的插圖等實物和圖片輔助教學。由于中職生英語詞匯有限,聽力水平一般,教師可用英語和母語結合起來講解和表述,以便學生理解。

    (二)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

    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播放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與網絡能生動、自然地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文化的內涵。在運用此教學方法時,應注意處理好影像與文字、英語與母語的關系,使教學內容與教材一致。為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可事先提出問題,在學生看完視頻或聽過相關材料后,進行口頭問答或討論。

    (三)常用課堂練習的類型

    1.多項選擇

    在多項選擇中,可創設一個情境,選擇項為回答,以下是一個關于禮節的練習:

    You have been having a headache for a week and have just started to feel better.One of the parents of your friends says:“How are you?”,What would you do?

    A.Start talking about your problem.

    B.Say:“Not bad,thanks.”

    C.Say:“Thank you,how are you?”

    D.Say:“Thank you,and you?”

    (答案是B)

    2.填空

    填空是創設情境后讓學生回答,不同之處在于它要求學生寫出答案,其難度略高。如:

    Situation:You have been invited to dinner at an American friend’s home.

    You are about to sit down to eat,but you want to use the toilet before dinner?

    Question:Could/Can I use the bathroom?

    Your friend’s answer:Sure.

    (注意:這類練習的主要目的是練習運用社會文化知識。)

    3.模仿

    模仿相對而言難度較大,但如選題適中,往往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如:

    Situation:At a restaurant.

    Student A has ordered food but the server brought him a different dish because she has forgotten what was originally ordered.

    本練習要求學生扮演飯店顧客與服務員的角色,練習用“澄清事實”與“爭議”這兩項語言功能,由于情景設在飯館,爭議的內容具體,因此難度并不太大。需注意的是,中職生詞匯量較少。為使活動較順利地進行,教師不僅應選擇合適的學生,而且應補充一些相關的詞匯和短語。

    4.對比

    對比是講授社會文化知識的有效方法。

    (1)利用教材內容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

    如中職英語教材中一般都有關于節假日的文章,教師可要求學生將中外節假日(如圣誕節、春節等)作比較,并讓學生區分出這兩個節日期間常用的不同祝愿語。

    (2)選擇一些社會文化差異的練習,比較中外文化的特點。

    You are visiting an American friend in her new apartment.You like the apartment and you want your friend to know .What would you do?

    A.Say:“Your apartment is nice.How much is the rent?”

    B.Say:“The place is really nice,I like it a lot.”

    C.Say:“I like your apartment”.Then pick up some things.

    D.Say nothing,but walk around and look at everything in the apartment.

    (答案是B)

    中國人詢問同學或朋友物件的價格是常見的事,但在西方,這是一種禁忌。教師對這類文化差異可能已講過多次,但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不少中國學生仍會下意識地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練習可以避免犯類似錯誤。

    六、結語

    外國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它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在教學中講授英語社會文化知識就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進行社會文化知識的講授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這方面的教學歷史還較短,有待我們進一步努力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文化語言學增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第2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學研究分為廣義語言學能和狹義語言學能。具體來說,狹義語言學能僅含遞歸特征,構成了人類語言獨特的語言學能;廣義語言學能包括感覺運動系統、概念意念系統,以及遞歸運算機制三個方面的內容。由此看來,廣義語言學能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全面地解釋來自語言之外的進化動因的可能。它表明,語言學研究只有以跨學科比較的視野,通過與生物學、心理學以及人類學聯袂,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語言學理論,進而找出形成語言學能配置的進化推力。理論語言學的新發展,促使外語學科拓寬研究視野和范圍,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研究,擺脫傳統研究范式的羈絆。從廣義語言學能的視角出發,著重考察社會文化語境、學習策略等因素對語言學習者寫作行為的影響,加強二語寫作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已成為探索外語學科發展的另一條成功之路,于是社會文化理論應運而生。社會文化理論是由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意識的社會維度是根本的、第一性的,而意識的個人維度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我們不是直接受到刺激反應的控制,而是依賴工具、符號來調節與他人、自我的關系。該理論提出的相關概念有社會中介、內化、最近發展區以及支架等,其中“中介”一詞是該理論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和掌握社會文化理論的關鍵所在。所謂“中介”,是指人“調節物質世界或個人世界與彼此的社會和心智活動”的過程[5]。中介的作用可以通過工具和符號兩種途徑來實現。借助工具,我們可以控制和調節外在行為;而語言符號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調節內在意識。工具和符號是長期以來由不斷積累的特定文化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又可以稱其為文化制品。通過使用工具和語言,我們在人類和世界之間建立一種間接的中介關系。根據社會文化理論,語言具有社會屬性,語言學習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把社會活動和認知過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語言學習者通過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借助語言符號的中介作用不斷重構自己的心理結構。由此看來,語言學習過程就是連接社會語言和心理語言的支架,學習者則是在復雜的社會認知任務中的積極參與者。具體來講,根據社會文化理論,二語寫作習得過程,就是一個中介過程,二語寫作學習者運用中介資源在社會互動中學習寫作。

    二、二語寫作學習策略的范式轉變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二語寫作僅僅被視為語言教學問題,教師關注的是寫作的成品,強調語法的正確性、詞匯拼寫的準確性、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二語寫作學習者主要是通過記憶和模仿等學習策略來提高寫作成績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理論的興起,人們開始從認知的視角審視二語寫作———寫作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包括寫前計劃、草稿、修改、審校等。這一范式的轉換標志著從關注寫作成品到關注寫作者的個體認知行為的重大轉變。在認知理論框架下,寫作被視為一個“非線性的探索和生成過程,作者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現并修正自己的觀點”[8],其使用的策略包括規劃、翻譯、審查、監控、生成思路、組織、目標設定、評估、修改等[9]。然而,認知范式對于理解語境顯得太狹隘,它忽視了對社會、歷史、政治的語境的關照。于是一些學者建議在認知框架中添加更多元素[11],認為學習策略的使用應該是認知與語境相互作用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受社會文化理論的影響,學者們開始質疑多年來占主導地位的認知理論。社會文化派學者認為,語言認知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能力,也不只是思維所具備的心理功能,而是一種社會能力。換言之,語言認知來源于我們所經歷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方面的情境,所以學習(包括語言學習)是我們從環境所提供的體驗中去提煉知識的過程,而這種體驗本身具有社會屬性。在二語寫作學習中,學習者與環境、他人以及特定時間進行交互,而這種交互又是通過一定的中介工具(包括語言)來實現的。近年來,在社會文化理論的指導下,學者們開始把寫作視為社會行為、文化行為,強調語言習得過程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凸顯認知與社會文化環境的辯證關系,在這一雙向互動的過程中,離不開中介工具的支撐和協助。具體來講,語言學習是個中介過程。針對二語寫作策略來說,學習者要充分利用中介資源,加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過程,進而提高二語寫作的產出能力。

    三、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二語寫作學習策略

    迄今為止,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探討中國大學生二語寫作學習策略的研究明顯不足,而且,現有的研究成果只限于寫作學習者,特別是善學者使用了哪些學習策略[12]。Lei研究表明,英語寫作善學者在英語寫作活動中使用了中介手段來完成寫作交際活動,這些中介資源包括文化中介、規則中介、他人中介、角色中介等[13-14]。Gao從社會文化理論角度解讀中國學生在外語環境下和在目標語環境下使用學習策略的差異,進一步證實學習環境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的重要性[15]。Liu也認為中國學生在外語環境下使用的學習策略與在目標語環境下學習策略的使用有明顯差異,學習者更多地使用社會策略,而較少使用記憶策略和補償策略[16]。從這些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者學習策略的運用與具體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以及文化環境密切相關[17]。學習策略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寫作研究從認知到社會文化理論的范式轉變,研究的重點已從認知轉到了語境。然而,目前有關社會文化理論的二語寫作學習策略研究大多屬于理論層面探討,如何應用社會文化理論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進一步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寫作策略還在探索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鑒于此,寫作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寫作問題和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提供寫作訓練,并對學生進行寫作策略指導,全面提高其二語寫作能力和水平。

    (一)環境中介策略傳統的以認知理論為導向的二語寫作,只關注寫作過程和應試技巧;而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二語寫作強調社會和文化語境的重要性,良好的社會、文化語境,對于學生深刻理解寫作的本質以及提高學生的寫作策略和寫作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在外語課堂中進行的二語寫作,缺少真實的寫作語境和大量的寫作實踐機會。作為一線二語寫作教師,我們應以社會文化理論為指導,整合課內外環境中介資源,對二語寫作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社會文化環境等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指導,創設有利于二語寫作能力提高的學習環境,為進一步提升英語寫作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和教學原則。課內的寫作環境中介資源是指多種多樣的寫作活動的組織和安排。教師可以嘗試“說寫互動”模式,例如在寫前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全班或小組討論。Weissberg認為,課堂討論不僅有助于母語寫作者,而且有助于二語寫作者挖掘寫作主題,進行文字編碼,并進一步意識到寫作過程的方方面面[18]。顯而易見,討論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拓寬視野,理清思路。這種以討論帶寫作的寫前交互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寫前障礙,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為后續的寫作過程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譯寫結合”也是值得嘗試的課堂活動模式,可以采用與漢英翻譯有關的互動方式,將寫作課與漢英翻譯課相融合。例如,在賞析名言警句或是經典段落時,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英漢翻譯,讓學生體會英漢語言的各自表達方式、特點以及差異。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講授英語句子合并技巧時與學生進行漢英句子翻譯的教學互動。課外的寫作環境中介資源主要是指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根據寫作話題,教師要求學生課外搜集相關寫作素材。學生通過多聽英文材料(例如英語新聞、英語辯論、英語演講、英文電影、英語訪談等)知曉國內外大事、熱點問題,了解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語感,增加語言知識的積累,為寫作儲備必要的素材。另外,學生通過閱讀英文報刊、英文原著,不僅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方式,熟悉英文的寫作結構、上下文的呼應、內容的連貫等,還可以學到如何用地道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總而言之,充分挖掘這些課內外的環境中介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態化二語寫作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寫作學習與社會文化語境相結合,將聽、說、讀、譯與寫作形成良性互動,不僅有利于英語寫作教學,更有益于學生形成有效的英語寫作策略,實現寫作教學效益最大化。

    (二)文化制品中介策略社會文化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中介參與的過程。Lantolf把有關二語習得是一個中介過程的研究分成三類,即社會中介、文化制品中介以及個人中介。其中,文化制品中介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制品。1.母語中介策略根據社會文化理論,語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鑒于教師和學生都是雙語者,他們在交流互動中可以同時使用兩種語言,具體選擇哪種語言取決于交流的目的和交流的效果。在二語學習活動中,學習者可以通過有意識地使用母語進行自我調控,不應該極力避免使用母語,而是應該把母語作為學好二語的一種策略,尤其是在二語發展初期,學習者還很難運用二語進行高級認知活動,此時,可用母語來協助學習者規范高級認知過程,提升其二語表達能力。鑒于母語在二語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二語寫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學習策略。例如,在預寫階段,從選題、構思的角度來看,漢語來得更直接,更容易,特別是學生在交流相互的看法和意見時,使用漢語明顯比英語更順暢,更易于表達觀點,使其更加專注于寫作內容本身,避免英語表達上的困難和障礙。同時,在反饋階段,可以適度發揮母語的中介作用。作為反饋過程中的一種中介策略,母語能夠起到促進溝通、提取信息、控制任務過程等作用,而且母語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反饋的意義和價值,促進語言習得。因此,母語有助于排除語言障礙,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更專注于寫作文本本身,從而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由此可見,只要學習者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也能使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發揮積極作用。2.網絡、圖書館等工具中介策略除了語言中介工具之外,像網絡、圖書館以及電子詞典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中介資源,特別是在英語寫作中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資源。Lei關于學生英語寫作中介策略使用情況的研究發現,善學者在英語寫作實踐過程中頻繁使用網絡資源和電子詞典,并達到了預期的寫作目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中介資源,提高學生在應對不同寫作任務時采取適當的寫作策略的能力,以便使他們順利地完成寫作任務,進而達到交際的目的。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英語寫作策略所使用的中介資源又可稱為支架,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同伴或教師提供的交互式支架,另一種是工具式支架(如圖書館電子資源、在線語料庫、在線詞典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教學中重要并且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些工具資源,整合多維度、多視角的寫作資源,拓寬寫作思路和視野,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和得體性。與此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寫作水平,建立模擬的寫作訓練庫。寫作訓練庫包括選題的規范、寫作提綱的撰寫、段落的銜接、詞匯的選擇等。寫作訓練庫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料庫可以提供真實語言運用的典型實例,促使學生真正掌握詞語的用法以及搭配語境等諸方面的系統知識,并在實際運用中提高交際能力。學生還可以利用現存的網絡語料庫和美國英語語料庫進行寫作訓練。顧紀鑫等提議可以模仿國外的做法,建立網上寫作實驗室或網上寫作中心,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練習和指導寫作的途徑??偠灾?,教師在寫作學習中介的設計和運用中,要充分發揮文化制品的多方面功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學生的英語寫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寫作策略意識和寫作能力。

    (三)共同體中介策略目前,對學習共同體的界定主要是從群體關系、社會組織的角度切入,凡是以社會協商的方法建構知識的團體都可稱為“學習共同體”,也可稱為“學習者共同體”[22]。在寫作活動中,當學習小組或班級通過寫作學習活動相互交往,形成一套共有的寫作學習的習慣,共同完成寫作學習目標的時候,“寫作學習共同體”隨即產生。寫作共同體的成員相互依賴,協作完成寫作任務,實現共同寫作目標。在進行寫作活動時,學習者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寫作任務,還要幫助完成小組的寫作任務。在共同體中,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互為依靠、共同提高的人際關系,最終促進所有成員的共同成長。根據社會文化理論,二語寫作不僅是個體的學習行為,而且是一種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一共同體的活動中,寫作者在與教師、同伴的循環交互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寫作文本,提高寫作文本的質量和二語寫作水平。教師的中介作用是提供“腳手架”的幫助,對學生的寫作過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對于二語寫作學習來說,學生在完全真實的環境下學習寫作往往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通過提供設計恰當的支架,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支持和幫助。其中最重要的支架就是評價工具。評價工具包括評分規則、寫作檔案袋、評估表等,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應該根據具體的寫作學習需求設計評價工具,并適時提供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評價標準,規范自己的寫作行為,調整自己的寫作學習過程,為自己的寫作學習承擔責任。同伴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同伴反饋過程之中。研究發現,同伴反饋有利于培養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訓練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社會交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意義協商以及多樣化寫作策略和技能的訓練等[23]。學生的寫作檔案袋是學習共同體中介策略的集中體現。學生寫作檔案袋通常是以一個文件夾的形式收藏每一位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寫作作品和反思報告。它可以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的學習寫作的過程,展示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寫作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進步。寫作檔案袋的評價由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共同參與。同伴互評模式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評改工作量,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增強學生對自己和他人學習的責任感,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反饋,進而改進寫作教學。師生面對面交流是關鍵一步,教師檢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結果以及重新修改的文章,對學生取得的進步適時提出表揚和鼓勵,同時指出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通過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寫作過程與現狀,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同時也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確定新的教學目標。

    (四)規則中介策略規則中介策略包含修辭中介、評價標準中介以及時間中介等策略。修辭中介策略涉及從選詞、造句到謀篇等的策略,這些策略的習得主要是依靠教師的中介作用并在不斷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內化完成的。以議論文為例,首先,學生應了解和掌握議論文的總體框架結構———論點、論據、結論,以及使用推理或演繹的方法謀篇成文。其次,在選詞方面,名詞的選用要明顯多于動詞,而且需要采用正式文體,避免口語化的詞匯。另外,在句子層面,復雜句的使用要遠遠超過簡單句,而且要使用適當的銜接手段,確保思想表達的邏輯性和流暢性。評價標準中介指的是如何使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一個好的文本。以“Whatisgoodwriting”為例,好的文本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統稱為4C,即簡潔(Con-cise)、可信(Credible)、清晰(Clear)、正確(Correct)。第一個C指的是論點明確,語言表達簡潔,文中的每一句話、每個細節都能支撐論點;第二個C意味著寫作者能夠提供足夠的論據,不能是空話、大話連篇,沒有實際內容;第三個C要求寫作者使用適當的銜接手段以達到語篇連貫流暢的效果;最后一個C要求文本格式正確,拼寫及標點符號準確,語法及詞匯使用準確無誤??偟膩碚f,4C評價標準涵蓋了英語作文的基本要素———思想和內容、組織形式、選詞成句、寫作規范等。4C評分規則將籠統寬泛的作文評價變成了可以量化的科學指標,使本來屬于內在心理活動和隱性技能的寫作過程外顯化、程序化、策略化。

    第3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關鍵詞: 英語課堂 新聞話題討論 通識教育

    1.引言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歷經改革與探索,日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共識。我國著名學者李曼麗對于通識教育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就其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p>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薄叭宋男缘暮诵氖且匀藶楸?,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p>

    顯而易見,大學英語教育與通識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英語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踐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英語存在明顯的工具化傾向,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通識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有機地將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達到英語教學的工具性目的,又可以引導學生辯證性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從而使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

    2.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只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還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個體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應該是學習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建構主義強調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對事物更好的理解。

    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話題,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話題,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就話題展開討論,并對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與監督的作用,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

    3.社會新聞話題討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3.1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加強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明確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p>

    然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很多學生上了大學依然無法“開口說話”,更不用說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束定芳(2011)指出:“在語言使用中學習語言往往是最有效的?!痹诖髮W英語課堂引入新聞話題討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學生對于新聞話題的關注,使他們對于討論充滿興趣,這無疑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討論的參與意識。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與陳述,既可以幫助他們掌握關鍵詞匯,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與英語交際能力。

    3.2通識教育的實現

    網絡是現代社會大學生了解社會新聞的主要方式,但是現在的網絡新聞報道存在諸多問題,如報道不完整、報道失實等,極大地誤導學生,使學生無法對事物形成正確的認知。大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思想尚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欠佳。在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給學生正確的引導,通過辯論交流的方式傾聽大家的意見,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可以加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培養其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4.教學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應對

    4.1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

    從中學時代的中考、高考,到大學時代的四六級考試,都是典型的終結性評估手段,“應試”似乎已成為教師教授英語、學生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但是,不斷進行的英語教學改革意味著形勢的改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固有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已不符合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引導學生用英語思考,訓練他們的英語思維模式,培養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學中把知識的傳授和討論與培養學生怎么做社會人結合起來。其次,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起引導與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4.2新聞話題的選擇

    新聞話題的選擇是否合理至關重要,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話題的難易程度是否合適,話題是否具有可討論的深度等問題。首先,話題的難度是影響學生口語輸出與討論參與度的重要因素。社會新聞話題討論,相比于普通話題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時性,這無疑加大了課堂討論的難度。因此,在選擇話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水平,使話題討論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英文關鍵詞、背景信息等。其次,選擇的話題討論應該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性的。要給學生發揮自己的空間,進行邏輯推理、原因陳述等,而不是簡單的“是”與“否”。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培養其思辨能力。最后,在選擇話題時,要考慮話題的延展性。將話題討論擴展到課本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到整個的英語課堂上,而不僅僅是話題討論上。

    4.3話題討論效率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存在“費時低效”的問題,在課堂引入新聞話題討論也可能出現這種問題。話題討論效率低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討論是一種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同于講授法的單向信息傳遞,也不同于談話法的雙向交流模式,而是眾多討論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并有所收獲就成為一個難題。對此,教師要對英語課堂進行有效的分組,考慮到不同英語水平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充分發揮英語水平較好學生的引導作用,對于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進行積極鼓勵,增強其自信心。小組討論時間要合理,并及時進行匯總報告或辯論。而且,要實現新聞話題討論的有效教學,一定要做好課后的反饋與總結。例如給學生布置課后寫作類的任務,對課堂討論內容形成書面報告等。

    其次,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要把握好話題的選擇,考慮到學生語言輸出的難度,還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英文關鍵詞、背景信息等。對于小組討論,教師要進行有效的監督與引導。話題討論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況的發生,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狀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與進度。

    最后,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積極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鼓勵小組合作。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動者。

    5.結語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有機地將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又促進了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的共同目標,但是在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需要廣大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共同努力,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全方位的理論反思,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康志峰,邱東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大學英語[J].高教研究,2009,6.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論壇開幕式上,貴州民族大學校長張學立教授、西南民族大學校長趙心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昌東先生分別致辭。張學立首先代表貴州民族大學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并就論壇召開給貴州民族大學相關學科發展帶來的推動意義進行了闡述。趙心愚在致辭中強調,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界共謀學科理論發展,共同推動學術服務社會現實的一個開放性學術平臺。張昌東指出,本次論壇從區域、社會與文化角度來探討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與田野方法,對深化當代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另外,中央民族大學楊圣敏教授作了題為“學科興衰的原因”的主旨報告。報告以我國著名民族學家聞宥先生留下的一份64年前的會議記錄為例,回顧并反思了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開幕式由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楊昌儒教授主持。研討會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1.關于民族學與人類學理論與對話。武漢大學朱炳祥教授提出并闡述了“主體民族志”的新概念?!爸黧w民族志”以對人類前途的終極關懷為目的,是目的論意義上的民族志范式。云南大學瞿明安教授從其主持編寫的《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的角度,討論了中國民族學西部學派的問題。重慶大學彭文斌教授以九寨溝旅游業為例,反思了旅游人類學的發展。大連民族學院李鴻教授研究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探討了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科技創新的基本路徑。貴州大學納日碧力戈教授從西江苗族喪葬儀式的元話語的角度,揭示了核心符號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羅紅光研究員以大瑤山瑤族的親屬制度與“族內婚”為案例,討論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關系問題?!睹褡逖芯俊肪庉嫴縿⒑┦繉Χ鸷骵thnohistory(歷史人類學)在美國學界的表現作了翔實的歷史考察,為研究西方歷史人類學的興起提供了新的視角。

    2.關于“藏彝走廊”與西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學趙心愚教授探討了《南詔德化碑》的立碑目的,認為南詔立此碑是在為閣羅鳳歌功頌德,同時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繼續維持與吐蕃結盟而與唐保持對立的政治態度。四川大學石碩教授論述了新時期藏彝走廊研究對認識西南民族格局的啟示與意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袁曉文研究員以藏彝走廊一個人口較少的族群“多續人”為研究對象,指出“多續人”的藏族身份認同是具有歷史淵源的。云南財經大學陳剛教授以瀘沽湖地區落水村為例,討論了藏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飲食文化的變遷。西南民族大學郎維偉教授通過對那曲村落社會的調查,分析了藏北牧民傳統畜牧生計方式的轉變。云南農業大學秦瑩教授就云南藏區維穩建設中比較突出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大學平措教授以《格薩爾》為例,從語言學角度研究了藏語中的模擬詞。

    3.關于民族認同與宗教。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介紹了其對西南少數民族《指路經》研究的部分成果,認為《指路經》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嶺走廊遷徙的真實歷史。中央民族大學邢莉教授討論了民族民間節日的價值體系與保護問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楊福泉教授以東巴教“還樹債”儀式和同名口誦經為對象,研究少數民族文字經書與口誦經之間的關系。云南大學高志英教授通過對傈僳族以王驥崇拜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儀式的考查,探討其多重認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及其動因。廈門大學王平副教授以甘肅臨夏八坊回族聚居區為個案,分析了城鎮回族聚居區傳統與現代社區的互動與整合。西南民族大學李玉琴教授對安多藏區山神信仰進行了考察,探討了山神崇拜所呈現的人與自然、社會、神靈、宗教之間的關系。

    4.關于民族地區的流動人口與中國的民族識別。中央民族大學潘蛟教授討論的是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問題,分析了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多態性”的成因;樸光星副教授基于對朝鮮族城市化進程的考察,探討了“壓縮型城市化”下的民族共同體的“離散危機”與“重構運動”;張曦副教授研究了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四川邛崍市油榨鄉直臺村移民問題;關凱副教授作了題為《制度與理性的選擇:不流動的草原牧民》的發言,關注的是草原牧民的流動問題。云南民族研究所沈海梅教授從社會性別視角研究了民族識別問題,認為民族國家的民族識別工程實質上是歸屬政治的建構,歸屬的性別政治重新確定了少數民族女性與民族國家的關系。西南民族大學秦和平教授通過對云南“民族識別”工作的再認識,指出56個民族的來歷并非源于民族識別。海南師范大學王獻軍教授將貴州黎族與海南黎族進行了對比。

    5.關于民族走廊與貴州民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趙旭東教授探討了道路與族群關系的一體多元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楊筑慧教授從環境人類學視角探討了西南民族糯文化變遷的政策因素。貴州民族大學陳玉平教授將國家通道的路線與儺文化傳播的路徑聯系在一起進行了思考。吉首大學羅康隆教授以貴州黎平黃崗村為田野點,討論了國家控制與地方互動中的普適性規律。華東師范大學徐贛麗教授從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用三方面分析了侗族老人居家社區養老生活幸福指數高的表現和原因。廣東民族宗教研究院陳曉毅研究員重點探討了西南民族地區都市外來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問題。

    第5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 師生互動 大學英語課堂

    一、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關于課堂互動的研究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從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從知識獲得的哲學高度來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社會屬性,關注互動發生的社會因素,強調語言學習首先發生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國外基于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二語課堂中師生互動能力的研究課題較廣,大致概括為:1.學習者和教師在互動過程中的表現;2.協商及反饋在交互活動中的促進作用;3)支架式幫助對學生交互能力培養的影響與作用等。受國外課堂互動話語分析的影響,我國于20世紀末期開始引入社會文化理論及其相應的研究方法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課堂互動能力的培養。一些學者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視角運用社會文化話語分析法關注互動話語的知識共建功能及互動話語語言本身來探索提高師生課堂互動能力的模式,這也成為課堂互動研究的主要力量。我國目前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課堂互動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二語教學課堂互動策略研究;2.二語教學課堂互動模式研究;3.二語教學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研究。

    二、社會文化理論的內涵及其啟示

    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是Vygotsky 基于兒童認知發展逐步建立的關于認知發展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社會性學習的結果,是文化與社會關系發展內化的結果。內化是社會調節的過程,由人際間活動和個體內部共同活動共同構建。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功能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該理論被引入到第二語言習得后,SAL研究領域對社會文化理論的興趣日益增強,研究者們對語言習得與社會因素的關系更加關注,紛紛把社會文化理論引入SAL研究領域之中。社會文化理論視域下,學習者通過他人調節,借助支架式幫助,完成學習任務,潛在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發展水平。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用語言與他人互相作用,進行文化與思想的交流。因此,外語教學要充分考慮外語課堂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課堂話語的支架式功能。因此,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應發揮其中介者的調節作用,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內化。

    三、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策略探究

    1.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好的動機。英語課堂教學要提高互動活動水平,增強互動的趣味性。吸引所有學生包括英語水平暫時落后的學生都樂于參加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避免將課堂互動變成教師和英語優秀學生的秀場。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求學欲。

    2.轉變教師的傳統角色。在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大多被動的接受,教師主導一切,學生機械地聽從。在互動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轉變其在課堂上的角色和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要用愛心耐心真正地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教學,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從而有利于課堂上的互動教學。

    3.建立積極的互動教學過程。

    a.話題活動與引導性提問。在互動課堂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給學生一個話題,讓他們充分互動討論。然后,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互動。針對課堂提問,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提問問題難易度。提出的問題要注意給予學生時間思考,對于難一點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慢慢引導,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面子。

    b.分組活動。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人數不少,因此,分組討論活動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及平等參與的機會。分組的標準可以依不同的活動來定。例如,可以按照座位來分,也可以按照性別來分,也可以按照學習能力來分。每個小組成員在各自小組里與組員共同交流、共同學習、互相幫助,從而達到互動學習的目的。

    4.課后反饋。反饋可分為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在英語互動課堂中,教師應有效地向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錯誤,促進下一階段的學習。學習者的同學即同伴也應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為同學提供相應的反饋,幫助同學共同進步。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教師反饋還是同伴反饋,均應考慮學生的性格及提供反饋時的場合,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6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摘要]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在該學科研究生碩士點的建設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對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進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生論文質量。

    [關鍵詞] 生物化學;論文質量;醫學院校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當前我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從而加大了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規模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6.9%。在此形勢下,如何調整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已成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因此探討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是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強對醫學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培養質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建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教學督導制度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質量監控,是保障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2]。

    1 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實際培養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監控不到位

    長期以來,研究生培養多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以研究成果、畢業論文和就業狀況等來衡量研究生培養的優劣,而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管不足。

    1.2 導師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投入不足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增多,導師整體負荷增大,師生間的直接互動減少,加之導師工作忙,事務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都難以到位,以致出現一些研究生培養“放羊”現象,如課題未經論證、開題報告時間滯后、畢業論文答辯匆忙等,從而制約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3 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下滑趨勢

    招生規模擴大以后,導師壓力增大,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高質量的完成學位論文,造成同年畢業的研究生論文質量良莠不齊。

    2 提高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幾點思考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學位論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綜合水平。其中,論文選題和開題的嚴格把關是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至關重要[3-4]。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論文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其質量監控的具體措施。

    2.1 美國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紀以來,美國以培養大學教師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為研究生教育目標。研究生教育便擔負起培養各學科高級研究人才的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美國研究生教育始終保持較高的整體質量、宏觀質量和體系質量[3]。

    目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評估力量主要來源于社會和高校自身,且以社會評估為主。內部評估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從招生、課程學習、科學研究、中期考核、考試、論文寫作、答辯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4]。美國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評分的方法評價高校質量,通過評價高等院校的實際辦學水平及在大學群與社會中的相對地位來促進其質量提升。培養過程有規范性要求,并嚴格按計劃和程序實行淘汰[5]。

    2.2 提高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論文質量的建議

    根據我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生應當具備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6]。質量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的具體組織與執行,它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功能的發揮。

    2.2.1 研究生培養中期考核培養過程的督導包括導師遴選、培養條件、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的監督、檢查,重點是中期考核。實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中期考核未達標者,可給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達標。

    2.2.2 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培養方案與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審查與督導審查與督查是督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對其培養方案進行審查,另一方面查閱所選學位點的研究生培養計劃,重點審查其培養目標是否合適,課程設置與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強教學與管理研究生部加強學籍管理、宏觀管理、質量檢查與評估等工作,全面監督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成績考核、論文評審、學位答辯等工作。

    2.2.4 學位論文質量監控是重中之重學位論文監控包括開題報告、論文把關、質量評定、論文質量等級及學位授予。督導的重點是檢查畢業論文質量,進一步完善論文“盲審”制度能更好地確保畢業論文質量。①開題報告質量監控:開題報告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重點檢查文獻是否滿足論文課題的要求、有無書面報告書等。中期的學術報告或階段總結重點檢查論文進展情況、后期計劃、存在問題及指導小組人員的評議意見,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高。②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是評估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必須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與督導。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重點是檢查論文質量,協助研究生部對論文進行質量抽查,將該部分論文送予外校專家進行雙盲審查,查閱專家評審意見,并參加論文答辯會,提出意見,供導師、管理部門參考和質量抽查,從而保證論文質量。

    2.2.5 開展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導師的督導工作著重從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學術活動、學術交流、學位論文質量與論文答辯等方面對導師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本文通過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存在問題的分析,圍繞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從控制的重點、手段和主體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控制的相關措施,以期對研究生培養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沈嵐,劉新平,藥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寧,王永杰,等.談創造性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調查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2-15.

    [3]郭巖,劉愛華.優化研究生課程評價,保障培養質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則溫,章麗萍,張君.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建設高水平學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湯磊.醫學碩士生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實證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4,3(1):47.

    [6]路凡.醫學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8(1):85-86.

    第7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關鍵詞: 文化學概念 教學實踐 多媒體 第二課堂 閱讀書目

    文化學是探討文化現象的起源、演變、傳播、結構、功能、本質、規律的人文社會學科,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旨在培養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專業基礎課。鑒于文化的概念大而模糊,范圍廣而無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怎么學好文化學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剛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下面我就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感想,請專家學者賜教。

    一、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堂信息量,充實課堂內容。

    世界各地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創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文化學者致力于研究這些文化體系的相似性與多樣性,以探尋人類存在的本質。要讓學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只有運用世界各地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及具體事例,去充實課堂內容,才會使學生耳目一新,充分理解教材的深刻內涵。而多媒體具有充分發揮計算機對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綜合處理的優勢,在教學中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充實和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并能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對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以往需要大量時間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易于鞏固,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調用資料的速度快,隨意性強,能加快教學節奏,加大課堂教學密度,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展示所講文化內容,增加課堂教學密度。這樣,能使每節課的內容比傳統教學內容多一倍多。教學內容量的增大,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加深對文化學原理的理解,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對文化學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播放相關的文化學視頻。

    影視是文字作品外另一種文化表述手段,文字與影像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就決定了這兩種文化展示方法的獨立性、互補性及其存在的價值。影視是用電影或電視片的拍攝與制作為手段以表現文化學原理,從而展示和解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較文化的工作。有時,一幅畫面的含義一萬句話也說不盡,同樣,一句話的寓意可能超過一萬幅畫面,即文字和影像以不同的符號系統傳達與交流信息,是不可比擬的。[1]所以,除講授課本知識外,也嘗試給同學們播放文化類電影。如:國外弗來費提拍攝的關于愛斯基摩人的《北方的納努克》,關于愛爾蘭西海岸線外阿蘭群島的《阿蘭的男子漢》;貝特森和米德拍攝的《三種文化的育兒方式》;珍·陸克等拍攝的《夏日紀事》;馬歇爾的《獵人》;希拉里·哈里斯的《努爾人》;加德納的《沙的河流》,等等。國內主要是上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少數民族當時的生活方式,因今天已經消失而彌足珍貴。例如:《苦聰人》《佤族》《黎族》等。也有現代拍攝的一些影視,如莊孔韶拍攝的《虎日》及一些當代文化學者拍攝的《六搬村》《最后的山神》《暴雨將至》《撞車》等人類學、文化學視頻,通過播放這些影視,促進了學生對異文化的理解,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開辟第二課堂,注重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基本的方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它通過研究者直接考察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文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強調采用田野調查方法。對學習文化學的學生來說,進行科學的田野調查訓練與實踐,在參與特定的文化社區的生活過程中,觀察和記錄文化現象,感受特定的文化心理體驗是必需的。尤其是對某一文化團體、一種文化現象的考察,通過調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未經任何人加工修飾過的原始資料,作為進一步的研究基礎。這種基礎上的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和權威性。

    19世紀以來,歐美國家的一些文化學家就先后深入到一些還處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人群中,對其文化現象進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而寫出了文化學的經典研究著作。學生雖不能像早期職業文化學者那樣進行專門的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但這并不妨礙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各種文化現象留心觀察和思考。我們本來就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常常意識不到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生活與心理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生活,卻意識不到水的存在一樣。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田野調查觀察和品味各種異文化,反思自己的文化,并將文化學的一般理論應用于觀察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這對激活我們的思想大有好處。[2]在組織同學進行田野調查的教學實踐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田野調查活動的規劃和指導上面。具體說來,教師要負責制訂田野調查計劃,選擇調查內容,還要對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指導和培訓。如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在對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培訓后,都組織學生在家鄉進行實地調研,有時親自帶領學生到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田野調查。通過開辟第二課堂,學生在直觀的現實生活和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加深對文化學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四、推薦經典文化學閱讀書目,提高自學效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1972年提出的報告中提出,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學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學會如何學習。所謂“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就是掌握和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也就是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提高自學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對于文化學而言,給學生推薦合適的文化學閱讀書目,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以增進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在學生閱讀過這些文化學著作后,指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申請研究課題等。在研究性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文化學的入門書籍有:(1)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書目的在于向學生全面介紹文化人類學,書中介紹了文化人類學及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此外,本書還簡要引入了人類學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編排簡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2)埃里克森著,董薇譯,《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08出版,它展示人類學家如何從村莊或城鎮的微觀研究,揭示認同、全球化、性別和宗教等復雜問題。(3)詹姆斯皮科克著,汪麗華譯,《人類學透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書作者將其近半個世紀的與人類學打交道的親身經歷、生活中的趣聞軼事及學科重點融合到一起,簡潔生動地講述了人類學的核心概念、獨特的人類學研究方法、人類學的哲學底蘊,以及人類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5)巴利(Barley,N.)著,何穎怡譯,《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該書詼諧地描述了作者在喀麥隆田野調查的經歷,討論了田野調查中的無聊、被敵視和危險,作者透露自己作為一個田野考察者是如何去融入當地部落社群,遇到何種艱苦才取得這些考察資料的。(6)列維·施特勞斯著,《憂郁的熱帶》,三聯書店2000年出版,此書記載了列維·施特勞斯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書中獨特、科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精煉雅致的抒情語言表達,發自內心地對發現的激情都無疑給文化學的研究開闊了新的視野和指明了獨特的方法。(7)李亦園著,《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出版。是一部綜合了作者對中國文化與人類學理論深邃理解的論著,分析深入淺出,行文行云流水,引人入勝。(8)周大鳴主編,《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該書概述文化人類學的基本原理,使學習者能夠對文化人類學有全面理解,并領會文化相對論、跨文化比較、整體觀、參與觀察等理論與方法;努力在學習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識的種子,并促使他們積極地面向田野和實際,以消解文化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給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9)喬健著,《漂泊中的永恒——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出版。這是作者的田野筆記選集,作者用生動而富有感彩的筆調記錄了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的喜怒哀樂及研究人類學是研究文化的學科。(10)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書著重介紹文化概念及其解釋,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類學著作中常見的理論,并探求人類理論的時空軌跡及在今日社會變遷條件下的研究途徑,從而闡明了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及其內涵。

    五、撰寫學術論文,提高學生的思維。

    文化學不僅需要了解豐富的知識材料,更需要嚴密的思維,可以說,思維水平直接決定文化學學習的效果。因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文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撰寫學術論文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術論文的撰寫是學生思維和知識的結晶,也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是學生自己能夠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東西。而且,撰寫學術論文可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上,老師一般都會講解有關論文的觀點、介紹各種類型的學術性論文,但老師的講解一般主要集中于論文觀點的分析評價。學生掌握了學術論文寫作的技能后,能夠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老師的講解,也能夠更好掌握文化學學術研究的發展。此外,學術論文撰寫也有利于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信息檢索和信息組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第8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方堪寄予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厚望。學術研究沒有國界之分。高屋建瓴式的科研必須緊緊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充分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欲達此目的,就必須系統搜集相關文獻,經甄別、篩選,使其在課題選定、實驗操作、論文撰寫中發揮作用。理科文獻的系統搜集可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從電子版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電子版工具書刊載有大量文獻信息,一般以檢索型光盤、網上數據庫等形式存在,是較理想的文獻檢索工具。

    1.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常用的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國學術期刊網》(同方)。該庫遴選國內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6600余種,收錄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近1800萬篇。該數據庫共分為8個專輯,查找理科文獻應利用理工a輯、理工b輯、理工c輯、農業專輯、醫藥衛生專輯。

    (2)《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本文由收集這是一個綜合性信息資源系統,主要收錄理科文獻,包括少量文科文獻。系統中的全文期刊庫涉及期刊5500余種,其中理科期刊為3876種。

    (3)《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該庫涉及期刊1.2萬余種,收錄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1700余萬篇,引文2400萬條。理科文獻是其收錄的主體。

    (4)《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該庫精選國內1949年以來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總量已達31萬余篇。分為9大專輯,查找理科論文應利用理工a(數理科學)、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以及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等6個專輯。

    (5)《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已達73萬余篇,其中理科論文為51萬余篇,約占總量的71%。與該庫互為表里的《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摘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的檢索意義與參考價值。

    (6)《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庫是文摘索引型數據庫,其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已收錄由全國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4萬多篇學位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在cernet上提供試檢索服務。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這些國外研制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理科文獻,國內數量可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都購買了使用權。這些電子檢索工具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科研動態與科技水平,應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出版的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收錄約40個國家的大約3000種高質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收錄50多個國家、20多種文字的3500多種期刊和1000多種相關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適用于檢索會議論文,內容涵蓋工程技術、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和環境科學。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簡稱isr,即《科學評論索引》。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974年開始編輯出版。涉及3600多種期刊、100多個學科。每年提供近3萬篇評論文章、科技發展動態綜述。

    (12)《science abstracts》。簡稱sa,即《科學文摘》,是英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創刊于1898年,分輯出版,如a輯為“物理文摘”。其中的資料選自3000多種高質量的期刊。

    2.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綜合性的檢索型光盤、數據庫是常用的理科文獻檢索工具,但在檢索某些學科的文獻時,利用相應的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更得心應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檢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mathematical reviews》。簡稱mr,即《數學評論》。

    (2)《physical abstracts》。簡稱pa,即《物理學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即《化學文摘》。收錄15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的約1.6萬種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年報道70萬篇,約占化學文獻總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簡稱ba,即《生物學文摘》。

    由于國內開發的統一檢索平臺目前在檢索效果上還不夠理想

    轉貼于

    ,所以系統搜集相關理科文獻時還需逐庫檢索。

    二、從紙型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第9篇:化學與社會論文范文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使所有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之上獲得全面發展,并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中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 職稱論文投稿 職稱

    【正文】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使所有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之上獲得全面發展,并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中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根據課程改革的目的和新課標精神及教學的實際情況,筆者在化學課教學中探索出幾條教學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 培養化學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1.1 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而要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1.2 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后經過討論分析,使其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1.3 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號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4 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制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墻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單位,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很關心學生是否“學會”知識,而對學生是否“會學”知識思考很少。因此,長期以來,學生的學習一直是依賴教師的灌輸,這樣,學生不但不會學習,而且思維得不到發展。因此,我們在教改實驗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就要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方法和學習方法,以及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評價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2.1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探索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問題需要有創造性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創設問題情景,給學生造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2.2 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提高實踐能力教學中老師演示實驗多,而學生實驗少。過去教師教學時大都按“教師演示——— 學生觀看———教師講結論———學生記結論”這種模式教學,這樣學生學會了應試,但學生的能力卻不得到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就要突出學生動手。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生實驗操作流程:“ 提出問題———給出反應原理———學生選擇器材藥品———學生設計實驗裝置———學生做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得出結論”。實驗中即使有學生的實驗失敗,教師也要及時引導學生查找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科學的嚴密的研究問題的態度。2.3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筆者在教學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多向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見解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學生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提出不同的見解,教師應給予鼓勵,并引導他們對待科學要有嚴謹的態度;在解題時,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尋找多種解題方法。

    【文章來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女性成人毛片a级|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成人狠狠色综合|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