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翻譯文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翻譯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翻譯文學論文

    第1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轉貼于

    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胺g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第2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學翻譯;文化語境;英漢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學翻譯是創造翻譯文學的手段和過程。”由于文學作品在其創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學翻譯在很多層面受到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譯者必須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標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合理采用翻譯策略,譯出高質量、受歡迎的譯文。

    一、語境、文化語境和文學翻譯

    翻譯是一種“帶著鐐銬跳舞”的活動。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點明了語境對翻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和制約作用。所有譯文的產生都離不開對語境的分析和理解。

    語境即語言環境,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他認為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隨著語用學研究的發展,文化語境含義的范疇進一步擴大,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認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學翻譯“從內容上講,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藝術手法、情節內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現;從語言特征上講,文學翻譯作品的語言也應具有想象性、審美性、創造性和抒情性?!盵1]

    文學作品往往包含并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現象,文學翻譯離不開對相關文化語境的深刻了解與認識,文化語境也從多個方面影響并制約著文學作品的翻譯。

    二、英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早期的英語國家地處西歐沿海地區,因其地理環境及氣候的獨特性,歷來有著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陸國家的生活習性和歷史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因素在漫長的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語國家獨特的文化語境。眾所周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都有偏愛使用被動式的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譯成中文就是“我打不開這扇門”,前者讀來客觀,而后者更顯主觀。其實,英語中被動式的廣泛使用與英語國家崇尚科學和理性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宗教也是英美國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頻繁出現在許多英語文學創作中,甚至還形成了一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窮是說“aspoorasachurchmouse”(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個意思中文卻用“他窮得像叫花子”來形容。譯者在碰到這類情況時需要仔細斟酌,如果按照歸化譯法,雖然利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卻丟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經》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國家文學創作的兩大源頭之一(另一源頭《希臘神話》)。西方學者也意識到“如果在后現代的今天還想讓西方經典文學被讀者們接受、讀懂并欣賞的話,交接和熟悉《圣經》已是當務之急”[2]。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引用《圣經》典故的現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經故事為創作原型的作品也屢見不鮮。如哈代《苔絲》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苔絲、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別對應《舊約?創世紀》里的夏娃、亞當和蛇。由此可見,《圣經》對英語文化語境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它既是作者創作的源泉,也是英語國家人們的血肉,是與他們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必須對其中的經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數,務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圖和深層含義后再開始翻譯工作,以使譯文準確,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譯者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創作即叛逆”這句話無論是用在原作者還是譯者身上都十分貼切。對于作者而言,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就是制造一個還未出現過的藝術品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這就導致不同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創作手法、選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語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國著名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長于英國蘇格蘭西南部的農民家庭,他創作的詩歌大都以歌頌自然的壯美、勞動人民的淳樸以及愛情為主,詩風淳樸自然、極富鄉土氣息,這與他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譯文學作品之前需要對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譯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創作風格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其創作意圖和行文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將原作的內容和形式準確、流暢地再現出來。

    對譯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國文學大師郭沫若曾說“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弊g者受信仰、社會傳統、教育背景等文化語境因素的影響,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翻譯經驗和原則有所偏好地選擇原作和譯文。一位喜愛外國小說的譯者會很少涉及英語經典詩歌的翻譯。同樣譯培根的《論讀書》,王佐良的譯文半文半白,古雅莊重,而廖運范的譯文則平白如話,曉暢易懂。譯者的個性化翻譯就是文學翻譯“創造性叛逆”的最好體現。一個好的譯文不僅能表達出原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傳達出原作的神韻,有時譯作甚至會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響,這都歸功于譯者深厚的雙語和雙文化功底,以及對源語言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的得體把握。

    此外,在英漢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譯,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個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結晶,且表現形式多樣,但只要一提起,就會讓具有相同文化語境的人產生心領神會的感覺,完成思想的溝通。但問題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語言學家的話來說“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卻給它刷上了不同的顏色?!逼┤纭拔黠L”在西方代表著溫暖和雨水,為人們所青睞,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歌頌西風的巨大力量,表達自己對西風的敬畏和喜愛;但對中國人來說,“西風”往往意味著“嚴冬”和“寒冷”,其在詩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這種文化意象的錯位反映在文學翻譯的諸多方面,對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處理時刻考驗著譯者的雙文化功底和對兩種語言文化語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制約

    “文學翻譯的目的就是提供讀者閱讀的譯本……考慮讀者因素是譯本成敗的關鍵之一?!盵1]所以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之前必須考慮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讀者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譯文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譯者需對目標讀者群的需求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據此選擇恰當的文學原作進行“因材施譯”的翻譯工作。而且哪怕是對同一個作品的翻譯,譯作也應根據不同的讀者群相應地調整翻譯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譯一部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的文學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那么譯者在求“信”和“達”的同時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達到“雅”的標準,反之,則如當下流行的外國名著的兒童譯本,譯者在翻譯《茶花女》、《雙城記》等文學價值頗高的作品時沒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風格翻譯,而是盡量選擇淺顯易懂的詞句,必要的時候還對原作進行刪減以防對兒童讀者產生不必要的閱讀障礙。

    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語教育的普及,不少讀者已經具有了閱讀原版小說的能力,面對此類讀者的譯作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來風靡全球的奇幻小說《魔戒》,其中譯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譯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讀者的批評,原因就在于部分讀者在閱讀原著和譯作后,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漏譯、錯譯、望文生義、憑空增譯等問題?!坝行┡u之鞭辟入里讓記者都驚嘆普通讀者對西方現代奇幻文學的熟悉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文學家與文學翻譯者……傳統譯者出現了滯后于讀者的情況?!痹谶@種情況下,翻譯現當代流行文學作品的譯者就很有必要審慎地處理原著文本并且謙遜地接受讀者的批評意見,讓譯者與讀者合作打造出一個更加貼近原著的譯文。

    五、.結語

    “文學翻譯是譯入語文學吸收、借鑒外來文學,從而促進自身文學革新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庇h文學翻譯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幫助我國讀者了解西方風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翻譯活動離不開對語境的準確把握,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的作用和影響力則顯得尤為突出,譯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文化語境,勢必將對譯文的質量和水平產生負面影響,使譯文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更有甚者會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楊民生,陳常錦,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6]關孜惠.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7]宮雪斐.淺析文化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J].青年科學,2010,(12)

    第3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摘要翻譯;交際理論;重寫;英譯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也是精華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摘要比論文更為重要,因為它有可能決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學術界認可并廣泛傳播。大部分作者進行摘要寫作時,通常都是先撰寫中文摘要,然后將其翻譯為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讀者群不同,前者服務于國內的中文學術讀者,而后者則服務于國外英文學術讀者及國際檢索系統的工作者。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行文結構和習慣有所不同,都為摘要英譯帶來不小的難度。在此,筆者提出增強摘要英譯的交際性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提高翻譯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與重寫理論概述

    1、 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索》中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核心概念,這是他對普通翻譯理論的主要貢獻。語義翻譯強調忠實原文,重在翻譯原文的表達形式及語義內容,在結構和字詞安排上力求貼近原文;而交際翻譯則強調對讀者的效果,注重讀者的理解與反應,使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這就要求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結構,以使譯文流暢、地道。紐馬克還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提出文本功能分類說。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文體,紐馬克將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譯者應根據不同的語篇文體類型選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對于表達功能文本,核心是表情達意,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譯者應選擇語義翻譯為主的手法。對于信息功能文本,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實世界,所以譯者應選用交際翻譯法。對于呼喚功能文本,核心是號召讀者去思考、去行動,因此應選用交際翻譯法。奈達對此評述說,紐馬克關注到了文本的廣泛差異性,將兩個方法和語篇類型相結合,更彰顯其價值。

    2、 重寫理論

    譯意是翻譯的核心問題,意義的轉換方式則是重寫。中國著名翻譯家思果曾明確提出“翻譯不是翻譯,是重寫”,并認為“翻譯是翻譯,不是寫作”是“學翻譯的人走不通的胡同”,并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這一觀點。傅雷則將翻譯這門學問比作蠶寶寶造絲,“這蠶要是吃了桑葉進去,盡吐些桑葉渣出來,就完蛋了。吃了桑葉,吐出來的應該是絲嘛。翻譯的人應當把原文徹底弄明白了、完全消化了之后,再重新寫出來。”由此看來,翻譯是基于寫作技巧和語言知識上一種重新表達的藝術。此時譯者充當的是手藝精巧的人,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達文字,為自己的藝術品重新塑形以迎合觀眾。在此,“重寫”的內涵與“改寫”不同,“改寫”是指對原文內容或意思進行了更改,而“重寫”是在忠實于原文意思和內容的基礎上僅對原語表達形式的重新組合。

    3、 交際翻譯視角下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學術論文摘要是以傳播信息和知識為主的非文學作品,信息性是其一大特點。因此,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可以指導論文摘要的翻譯。交際翻譯強調的傳遞信息,“量體裁衣”,對譯文讀者的效果,以及表達形式上的擺脫原語結構束縛,重新組織句法等,不論從摘要寫作和翻譯的目的來說,還是從讀者的對象來看,都符合學術論文摘要翻譯的標準。交際理論重組語言的結構,實際上與“重寫”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我們提出,在交際翻譯理論指導下,運用重寫的方法來進行論文摘要的英譯是可行的。

    三、交際翻譯視角下學術論文摘要英譯的策略

    1、詞語意譯, 增強跨文化意識

    文史類的摘要常會涉及民族及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可謂是摘要翻譯的難點之一。譯者應具備敏銳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能簡單地將詞語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一筆帶過,讓讀者不明不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翻譯,如“山海經”,若簡單音譯為“Shanhai Jing”則大為失色,并不能傳達出原文的形象,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將其潤色,譯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或是重寫解釋為“a work of folk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其次譯者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間差異的基礎上,可以對譯語進行重新創作,目的是為了掃清讀者理解上可能產生的障礙。如漢語成語“雨后春筍”,用來比喻新生事物大量產生和迅猛發展,若譯為“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由于英語文化中“bamboo”是外來詞,是不可能產生相似聯想的。而英國受氣候影響多產蘑菇,人們對mushroom也賦予了快速蔓延的意思,因此譯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更為合適。應當承認,兩種完全不同的異質文化間進行語言溝通交流,有時的確是困難重重,作為譯者,有責任盡量使譯文與原語意義對等,減少交際損失,提升交際效果,平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

    2、句子重組,提高可讀性

    漢英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存在極大的差異。漢語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銜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以神統形,所以漢語的句子結構被比喻為“碧波萬頃,層層推進”;而英語重形合,注重句子形式及結構完整,句子多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因而英語句子仿佛是“大樹參天,枝葉橫生”。 由于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結構松散,邏輯性強,這無疑又為英譯增加了不少難度。因此,在英譯過程中,必須要透徹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按照英語思維和英文行文習慣來重新組織譯文,必要的時候可以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處理。

    第4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而同時,林紓為使譯作被廣大讀者所接受,他在翻譯過程中適時迎合主流意識形態、考慮國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對原著內容進行刪減或改編。在《黑奴吁天錄》的《例言》中,林紓曾寫道:“是書言教門事孔多,悉經魏君節去原文稍煩瑣者,本以取便觀者”。因此,在不影響情節敘述的前提下,他將書中原著作者抒發宗教情懷、宣揚宗教力量的大篇幅有關基督教義的描寫大量刪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對作品思想意義的影響。此外,為迎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將大量細致的環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刪減或縮譯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節。例如,《塊肉余生述》開篇第一章原著作者關于醫生的127個詞的大段描寫,被林紓僅以“醫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個字一筆概括,堪稱經典。同時,為順應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的價值理念,林紓還將很多原著的書名加以中國化轉譯,例如,將英國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馬的女兒》(Montezuma’sDaughter)譯為《英孝子火山報仇錄》、將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譯為《雙孝子喋血酬恩記》、將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譯為《孝女耐兒傳》、將Dr.JohnsonandHisFather譯為《孝子悔過》等。

    第二,林紓還采用異化策略,在堅持使用古文筆體翻譯西文小說以挽救古文逐漸衰亡命運的同時,積極改良章回體等文言敘事傳統,借鑒西方文學元素,介紹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西方文學的創作手法,以通過“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賦予古文更加豐富的價值和表現力,另外,在譯作的序跋或注釋中將中西文學作家、作品進行比較,開啟了中西文學比較之先河,為革新我國傳統文學觀念、改良創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被譽為“桐城古文殿軍”的林紓,堅定地站在維護古文的立場上,與等白話文運動倡導者唇槍舌劍,力挽古文頹勢。林紓曾指出:“予頗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處,尤不能曲繪其狀。故于講舍中敦喻諸生,極力策勉其態肆于西學,以彼新理,助我行文,則異日學界中,定更有光明之一日?!?/p>

    而同時,林紓又在譯文中將傳統古文予以改良。錢鐘書曾評價道:“林紓譯書所用文體是他心目中認為較通俗、較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它雖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詞匯和句法上規矩不嚴密,收容量很寬大?!绷旨傓鸪齻鹘y古代傳統小說章回體的敘事模式,嘗試采用西文小說慣用的第一人稱敘事,例如,在《巴黎茶花女遺事》中以“余”開篇,直譯出作者小仲馬直接通過第一人稱講述主人公茶花女馬克格尼爾的故事。另外,在《巴黎茶花女遺事》小說末尾和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代表作《魚雁抉微》中,林紓忠實地譯出原著中的日記和書信,開創我國現代日記體和書信體小說的先河。

    林紓也被譽為“中西文學比較第一人”,在其譯作的序跋中往往將中西文學作家、作品進行比較,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西方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例如,他在《孝女耐兒傳》序中將狄更斯的小說與我國古典小說的杰出代表《紅樓夢》進行比較時,曾談道:“中國說部,登峰造極者,無若《石頭記》。敘人間富貴,感人情盛衰,用筆縝密,著色繁麗,制局精嚴,觀止矣……終竟雅多俗寡,人意不專屬于是。若迭更司者,則掃蕩名士美人之局,專為下等社會寫照……使觀者或笑或怒,一時顛倒,至于不能自己,則文心之邃曲,寧可及耶?”對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更加深刻、真實地反映社會矛盾、直面社會黑暗的創作手法予以充分肯定,也因此對推動我國傳統文學觀念的革新、促進小說的現代化轉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5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及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到2020年,需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以及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和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任務。

    反轉式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上課僅由教師進行信息傳遞,而課后要進行消化吸收時,卻沒有同學間的互助及教師指導,只能自己復習、學習的缺點,將消化吸收的環節放到了課堂上,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分層次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信和提高學習效率。反轉式教學的教學資源主要由視頻、課件組成,其組織與呈現方式更符合人體對媒體的適應性,更有益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反轉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反轉式教學模式還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得到豐富。反轉式教學模式改革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改變了課堂組織思路,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能力發展為中心、設計和組織新的教學模式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推動“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注重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

    2在高職基礎醫學教學中應用反轉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傳統高等教育的出發點是專業理論學習,強調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不考慮知識本身是否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學過程中側重于理論講授,強調理論的深入性與廣泛性。這些都不適合高職教學,一方面,高職教育強調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學科中最為實用的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而迅速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使其在離開校園后可以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職生基礎普遍較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應當采用一些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

    傳統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影響學習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實驗證實,人類94%的信息獲取來自視覺和聽覺。因此,反轉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綜合型醫學人才。反轉式教學模式與建構主義理論相一致,此教學模式亦可應用于高職基礎醫學的“三理一剖”(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人體解剖學)學習。基礎醫學各學科中的知識點邏輯關系清晰,術語表達完整,描述規范。將反轉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醫學教學中,能夠提高知識轉化效率,有利于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更多醫學相關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將來步入工作崗位夯實基礎。

    第6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醫學護理論文2100字(一):持續質量改進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針對持續質量改進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做出進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并且病情變化比較快,需要護理人員密切監護的患者,所以護理人員的責任非常重要,有著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護理人員的數量并不多,屬于護理風險控制當中的一項薄弱環節。本院在2018年之后,將排班模式進行了改變,持續質量改進,并實施全程監控結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進以及實施當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監護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壓力,有益于持續護理質量的進一步改進,減少了護理當中產生的差錯,存在的差異性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護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靈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護士長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對人才和勞動力方面出現浪費情況,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要所減輕,有效提升了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重癥醫學科;排班模式

    【中圖分類號】R1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118-02

    持續質量改進(CQI),為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發展的。其中,對于管理以及環節的質量控制更加注重,為新質量管理理論,護理質量可對患者的病情恢復產生直接影響,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重癥監護病房,為危重患者以及現今設備儀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應的監護,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并將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出來。所以,強化對ICU患者實施的安全管理,提升護理質量監管。因此,本文針對持續質量改進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科室共有24名護理人員,主管護師2名,護師共8名。其余人員為護士職稱,??谱o士一共為6名。平均工齡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為10人。所以,護理人員的年輕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復雜以及多樣化,需要經驗十分豐富的高年資護理人員對其給予強化監督,對護理進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屬更加滿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張,為兩組,2名??谱o士擔任護理組長,護士長以及護理組長,需要做好相應的監控護理質量[1]。第一組人員應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護理人員對1-2名患者負責,這些患者的治療以及相應的護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該護理人員負責。其中,需要精準、完善的對護理記錄進行書寫,將??铺卣鬟M行體現,組長以及??谱o士需要對年資低的護士給予指導,幫助其完成相應的護理工作等,并定期學習和反思。第二組應用統一管理制度,所有護理對全部病房進行管理,組長以及專科護士實施相應的健康監獄工作等護理內容,護士負責護理工作,記錄護理過程等。持續質量改進涵蓋了危病患者護理質量、環境監管、技術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適等。結合每一項護理環節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質量控制,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控制,并確定質控點,將理論和技術操作培訓進行強化。利用有組織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對搶救措施的落實有效性給予保證。護理組長和相關專科護士,針對重?;颊邠尵裙ぷ鳌⒅匕Y患者的臨時處置,需要快速、正確、果斷,及時采取相應的搶救任務。

    每日需要對兩名激動護士進行安排,以便幫助兩組護士,對相應的護理工作完成。夜間護理,需要高年資的護士帶領兩名低年資護士。年資低的忽視,分別管一組,高年資護士對護理質量實施全面系統的質量監控、將參與性、監督管理以及質量控制等職能進行了發揮,使得低年資值班護士減輕了自身的工作壓力以及心理壓力,避免了有差錯產生[2]。

    針對有著疑難病例的患者,需要組織全科護士對其實施每月1次的護理病例查房,責任護士匯報護理患者的床號、基本情況等,其中要包括飲食要求、護理級別等。之后,科室人員給予補充和完善,最后護士長和護理責任組長提出問題,全員進行討論,護士長最后給予相應的講評。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有耐心以及愛心、理解等,關心患者。所以,要強化護理責任心,正確處理護患關系。

    2結果

    兩組工作不同的小組,對于質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措施,對于管理以及環節的質量控制更加注重,為新質量管理理論,護理質量可對患者的病情恢復產生直接影響。特征為組織性強、參與面廣的不間斷活動,護理效果質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對質量意識進行強化,堅持質量標準,強化質量監控,以便將質量水平進行有效提升。對于護理質量水平的不斷提升,需要護理人員不斷的學習以及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護理人員要做到技術精湛、技術操作規范、創新求實。積極主動學習更多的新技術,對新的領域進行開拓。總之,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護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靈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護士長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對人才和勞動力方面出現浪費情況,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要所減輕,有效提升了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

    醫學護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淺析中醫內科護理醫學的護理理念及其發展論文

    摘要:中醫內科護理作為現代醫學中護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種護理方法,它在很多臨床驗證中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中醫內科護理依然存在著非常多的現實問題。將分析中醫內科護理發展的現狀,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學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實際操作條件的匱乏等等,對中醫內科護理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建議,對中醫內科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以及專業醫學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現狀;中醫;內科;護理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加大了在各個醫學研究中的經濟投人,很多的新式醫學研究開始不斷涌現出來,而且現有的醫學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來越現代化的中醫內科護理學,中醫內科護理學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發展卻一直在停滯,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加入,中醫內科護理學的發展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

    1.中醫內科護理概述

    中醫護理是我國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開展的相關護理工作,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而我國本土存在的護理中,古代中醫師既是治病救人的醫生,同時又扮演著中醫的護理工作者。中醫護理,尤其是中醫內科護理在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深人,現代醫學的護理行為和護理理念初入中國,使得中醫護理進入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種研究數據顯示,中醫護理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這點得到了醫學界學者的普遍認可。

    中醫內科護理以整體護理和辨證實施護理行為為基本理論和基本特色,這也是基于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基本理論之上的,體現了中醫內科護理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臨床護理離不開各種護理技術,中醫護理技術是中醫內科護理的核心,包括針灸、拔罐、中醫貼敷等等,其正逐漸得到醫學界人士的廣泛采用,也得到廣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醫內科護理發展的現狀

    2.1中醫內科護理專業人員匱乏

    雖然我國現在的整個醫學系統相對已經較為完善,而且從醫人員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專業素質較高的中醫醫學人員卻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醫學人員比例的9%?,F在的很多醫學專業學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醫學為主要內容,中醫醫學的教學內容非常少,所以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人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專業素質較高的中醫內科護理人員。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很多大醫院中的護理人員中的92%都是學習西方醫學出身,對中醫內科護理的基礎知識以及運用手法出現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對中醫內科護理中常用的針灸、藥透等等護理方法的運用很不熟練。因此,中醫內科護理人員的匱乏是目前中醫護理發展的一大阻礙,人員的匱乏直接導致了中醫內科護理的地位始終不能提升,醫學護理也會因此不完善,出現明顯的短板。

    2.2中醫內科護理人員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現在的絕大部分醫院之中,很多能夠實施中醫內科護理人員的實際護理過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說經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藥敷貼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醫院沿用了人為老式的護理制度,導致這些中醫內科護理方法失去了被執的靈活性??傮w來說,利用中醫內科護理來恢復患者的過程會受到嚴格的限制,中醫內科護理的實際運用不容樂觀。

    2.3中醫內科護理創新匱乏、制度老化

    現存的中醫內科護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潭死水,由于護理人員無法進行大量的中醫內科護理,因此經驗的缺乏使得他們沒有方法去通過自身的認識以及護理過程的問題解決并去創新中醫內科護理技術,即便是專業的中醫內科護理創新研發人員,也是因為缺少臨床的實際經驗而事倍功半,而中醫內科護理的制度固守也導致了這項技術不能將制度作為依托來發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醫內科護理技術發展緩慢。

    3.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發展趨勢

    3.1人才培養模式

    中西醫結合護理事業是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有中西醫結合機構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國有三甲綜合性中西醫結合醫院18所”。在現代醫療服務正形成治療、康復、預防、養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社會將需要大量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而高層次、高素質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在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依托中醫藥大學的優質資源,充分發揮高校中醫護理人才優勢,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科研攻堅能力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為中西醫護理的真正融合儲備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醫院校護理學專業的中醫護理課程改革力度,逐步實現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的基本融合,培養具有較強西醫護理能力以及一定中醫護理能力,能在臨床護理、社區護理領域發揮主力軍作用的基層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

    3.2培養目標

    目前公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內涵標準為“系統掌握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知識與技能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應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順應社會的需求,并反映時代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具備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社區護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護理能力。將中醫整體觀、辯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護理程序有機結合。辨病護理、辨癥護理、辨證護理有機結合。

    3.3課程內容改革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以中西醫結合內科護理學引領和整合臨床護理;選取中醫護理特色明顯的病種,以整體護理和辨證施護理念,根據護理程序重組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使中西醫護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課程內容改革步伐,以順應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進程。社區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改革可采用系統論的觀點,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應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合理組合原則、環境適應原則、動態平衡原則。

    4.小結

    第7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文學作品 風格翻譯 《傲慢與偏見》 中譯本 比較

    1.導言

    風格翻譯是翻譯者,尤其是文學翻譯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盡管對于風格能否翻譯還存在很多爭論,但是,現在人們更多地關注風格能夠如何翻譯,以及能夠或者應該這樣翻譯的原因何在。

    筆者旨在通過對《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更好地理解風格翻譯。筆者選取了兩個譯本的前三章作為樣本,比較兩位譯者在翻譯原作風格方面的努力,同時,借助風格翻譯相關理論,判斷哪位譯者更為成功地翻譯了原作風格。

    其中一個中譯本的譯者是孫致禮,該譯本是他1999年對其原譯本的修訂本,另一個譯本的譯者是雷立美,譯本出版于2003年。

    2.風格翻譯理論

    閱讀文學評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讀到類似“該小說的特征是兼具幽默和感傷”(張伯香、馬建軍,1998:270),“他的作品以語言優美著稱”(張伯香、馬建軍,1998:299),這些都是對某作家或者某部作品風格的評論。利奇和肖特在《小說文體論》中提出,總體意義包括概念意義和風格價值,也就是說,風格價值應該也必須被視作意義的一部分(劉宓慶,1999:46)。因此,在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必須努力再現原作風格(劉宓慶,1999:41)。

    為了體現翻譯風格,或者說再現原作的風格價值,譯者必須首先充分理解原作的風格。然而,風格不同于概念或者情節,風格通常隱藏于字里行間,無法直接感知。所幸,隨著文學研究和語言學的發展,現在有一系列的風格分析方法,其中,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提出的風格的符號體系便是相當全面而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根據劉宓慶的體系,我們可以通過風格標記來認識作品風格。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和非形式標記兩類,形式標記包括音系標記、語域標記、句法標記、詞語標記、章法標記和修辭標記,而非形式標記則包括表現法、作品包括思想和感情兩個方面的內在素質、作者的精神氣質和作品接受者因素。(劉宓慶,1999:218-236)

    認識作品的風格價值是翻譯的準備工作,如何用目的語再現其價值則更具挑戰性。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提出了三種再現風格的方法,包括對應式換碼、重構式換碼及淡化式換碼(劉宓慶,1999:238-242)。譯者根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再現原作風格。

    3.《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第一至第三章的比較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主要作品之一。該小說以愛情故事為主要情節,生動地展現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村的生活、人們的觀念和想法,同時,也表達了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盡管許多讀者對這部小說的情節和奧斯汀對婚姻的看法更感興趣,但是,奧斯汀獨特的寫作風格也是成就小說的重要因素。奧斯汀用清晰簡潔的表達和適如其分的對話,生動地展現了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兩個中譯本的譯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再現了原作風格。下面筆者將從敘述的翻譯,對話的翻譯,以及翻譯腔三個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

    (1)敘述的翻譯

    正如前文所述,清晰和簡潔是奧斯汀作品的重要語言特征,而《傲慢與偏見》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因此,譯者應該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再現原作風格。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孫譯本:這條真理還真夠深入人心的,每逢這樣的單身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的人家盡管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卻把他視為自己某一個女兒的合法財產。

    雷譯本:這條真理在四鄰八舍各家各戶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這樣一個單身漢新搬入一個地方時,不管人們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他們也會把他當做自己某個女兒的合法財產。

    雷的譯文有85個漢字,明顯長于孫的67個漢字。譯文長度存在區別是譯員的擇詞造成的。

    孫譯本

    還真夠深入人心的

    四鄰八舍的人家

    (對他的)心思想法一無所知

    雷譯本

    在……人們的頭腦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四鄰八舍各家各戶

    (對他的)思想感情、觀點見解知道得多么少

    雷譯本明顯比孫譯本累贅,而原作是清晰簡短的故事開場,很快地將讀者帶到故事里。根據劉宓慶風格翻譯理論,在三種風格符號換碼模式中,對應式換碼是最切實可行的。對應式換碼在翻譯《傲慢與偏見》敘述部分的意味是,用同樣清晰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從以上譯文對比可見,孫譯本比雷譯本清晰簡潔得多。因此,孫譯本更好地展現了原作風格。

    另一重要風格特征是語域。根據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作者用詞的語域是其作品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譯者在譯文的用詞上,應該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以再現原作風格。《傲慢與偏見》描繪了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英國鄉村的生活,奧斯汀所用的語言是帶標記的,足以讓現代讀者聯想到那個年代和那種生活。相應的,譯者應該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域來再現那種生活。在這方面,孫譯本同樣勝過雷譯本。

    原文:...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When she was disconcer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第一章) (Austen, 2004:3)

    孫譯本:……這位太太的腦子就不那么難以捉摸了?!慌龅讲环Q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架不住。她的人生大事,是把女兒們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訪親拜友和打聽消息。

    雷譯本:……她的思想淺薄,比較容易暴露?!徊粷M意,就自以為患上了神經緊張癥。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兒;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親訪友和打聽新聞。

    雷譯本中的“容易暴露”、“神經緊張癥”、“人生使命”、“新聞”都是相當正式的用語,甚至帶點學術味,屬于中國現代城市人的詞匯,因此,這樣的譯本,很容易讓讀者感覺讀到的并非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的生活。相反,孫譯本中的“不那么難以捉摸”、“神經架不住”、“人生大事”、“消息”,都是簡單通俗的口語,所以,更符合原作風格。

    (2)對話的翻譯

    奧斯汀是對話設計大師。《傲慢與偏見》里的人物說話的方式各異,但是都極具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現了這些人物的興趣、思維方式、個性等個人特征。因此,適如其分的對話被視作該小說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根據劉宓慶的風格符號體系,詞語和修辭標記是風格意義的重要體現,而詞語和修辭又是《傲慢與偏見》中對語的重要因素,是對話的表現力的來源之一,因此,譯者如何對詞語和修辭進行處理,是評價其風格翻譯是否到位的重要標準。

    下面分析兩個譯本對班尼特太太語言的翻譯,看看哪個譯本更好地再現了班納特太太的人物特征。

    班納特太太是“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筆者譯,Austen,2004:3)。在《英國文學教程》中,編者指出班納特太太“非常虛榮、無知而且在富人面前則一臉卑微”,而且“勢利、不懂禮儀、粗俗”(張伯香、馬建軍,1998:237)。小說中,班納特太太的語言缺乏連貫性、結構簡單松散、詞匯匱乏,而且講話不懂修辭,很好地體現了她的性格特征(彭開明,1995:30-34)。因此,譯者必須通過語言,盡力在譯文中再現這個人物的個性。

    文本分析表明,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班納特太太的語言風格,因為,雷譯本中,班納特太太說話所用的句子相對復雜,而且使用了相當數量的漢語成語,與原作風格相距甚遠。以下是例子。

    例1:“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哦!單身,親愛的,千真萬確!……真是女兒們的好福氣!”

    雷譯本:“哦!是個單身漢,親愛的,千真萬確!……這對我們的女兒們來說,是樁多么美好的親事呀!”

    這段話的最后一句話,雷用了相當復雜的句子結構,而且“美好”是相對正式的詞語,而孫的譯文更為直接、簡單、通俗,更符合班納特太太智力貧乏、無知、粗俗的特征。

    例2:“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第一章) (Austen,2004:1)

    孫譯本:“親愛的,你太抬舉我啦。我以前確實有過美貌的時候,……就不該對自己的美貌再轉什么念頭了?!?/p>

    雷譯本:“親愛的,你太過獎了。從前我的確也是有過花容月貌的,……就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

    雷譯本中的“花容月貌”是成語,而“應該不要再考慮自己的美貌了”則是比較正式的句子,不像出自班納特太太之口。而孫譯本則更能表現班納特太太將諷刺視作贊美、試圖顯得謙虛的愚蠢。

    例3:“Don’t be coughing so, ...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 You tear them to pieces.”(第二章) (Austen,2004:4)

    孫譯本:“別老是咳個不停,……稍微體諒一下我的神經吧。你咳得我的神經快脹裂啦?!?/p>

    雷譯本:“看在老天爺的分上,……稍許體恤體恤我這可憐的神經緊張的毛病吧。你簡直快要把我的神經撕碎了。”

    雷譯本的“稍許”和“體恤”都是比較正式的詞語,不如孫譯本的“稍微”和“體諒”合適。雷譯本最后一句的“簡直”也顯得過于書面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筆者不再一一贅述??偠灾?,孫譯本在再現班納特太太說話風格方面比雷譯本成功,更好地再現了人物的特征。

    3.翻譯體

    劉宓慶認為,翻譯體的顯著特點是“不顧雙語的差異,將翻譯看做語言表層的機械對應式轉換”(劉宓慶,1999:245)。雷譯本經常出現翻譯體,如以下幾個例子。

    例1:“一個家財萬貫的單身漢,必定需要一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雷立美,1)

    “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孫致禮,1)

    例2:“這樣說來,一個女人并不是常有許多美貌好考慮嘍”。(雷立美,2)

    “這么說來,女人家對自己的美貌也轉不了多久的念頭啦?!?孫致禮,4)

    例3:無論他在德比郡有多大的家產,都無法使他免于看上去有種令人望而生畏和討厭的神情,也無法使他免于與他的朋友比較起來顯得微不足道。(雷立美,6)

    這樣一來,縱使他在德比郡的財產再多,也無濟于事,他那副面孔總是那樣討人嫌,那樣惹人厭,他壓根兒比不上他的朋友。(孫致禮,10)

    以上雷譯本中的劃線部分都是機械的對應式轉換,造成了無意義甚至是破壞性的重復和累贅,給讀者理解帶來了

    困難。而孫譯本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翻譯體,是可讀性更強的譯本。

    4.結語

    本文集中分析了《傲慢與偏見》兩個中譯本對風格翻譯的處理。借助風格翻譯的相關理論,通過文本分析,筆者發現,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奧斯汀清晰和簡潔的語言風格,更好地保留了小說人物對話的藝術精華,也更好地避免了翻譯體,因此,孫譯本比雷譯本更好地再現了原作的風格。

    通過對比研究,希望可以給文學翻譯工作者帶來一點啟示,那就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意義翻譯,由于風格是文學作品總體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學翻譯工作者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認識和理解原作品的風格價值,繼而在譯作中,通過合適的策略和方法,再現原作的風格。

    然而,本文只選取了一部文學作品的三個章節進行對比,因此,收獲十分有限。筆者將擴大文本的范圍,對更多的文學翻譯語料進行分析,從而取得對風格翻譯更進一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 2nd e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Ltd,2004.

    [2]簡?奧斯汀著.雷立美譯.傲慢與偏見(第二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彭開明.語言與人物刻劃――班納特太太語言特點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30-34.

    第8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邏輯美是科技英語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英語的核心是表述客觀事物和其演變規律。這就包括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具備顯著的邏輯美。因此要在原理概念上進行區分,以精密的結構和嚴謹的邏輯來詮釋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雖然科學英語的內容略顯枯燥,但這類文體卻具備連貫自然的特點。只要譯者抓住了文章的邏輯條理,就掌握了文章的脈絡核心。理清句中的因果關系、讓步關系、程度關系等邏輯關系,對原文進行再現,對本質進行握。

    二、翻譯簡潔美

    語言精練是科技英語的突出特征,科技英語的基本要求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信息。這種簡潔美不但體現詞匯層,也體現在句法層??萍加⒄Z中廣泛運用了名詞化結構,將句子簡化成名詞短語。一方面,減少人稱主語帶來的主觀性,只留下客觀的科技概念,另一方面,使得句子結構更為簡潔。除此之外,為了使得文章更具簡潔美,各類其他名詞作主語在科技英語文章中使用頻率也較高,人稱名詞和物質名詞是名詞的兩大組成部分。我們一般使用人稱名詞表明主觀意愿,使用物質名詞來強調表達內容的客觀與準確。以非人稱做主語有兩大修辭功能,第一,是優化句子的結構,以清晰明了的形式表達邏輯關系;第二,就是使句子更栩栩如生。因此,在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人稱代詞的使用,以傳達翻譯的簡潔美。

    三、翻譯轉義美

    我們把將原有意義轉化借代出新的含義稱為轉義。在科技術語不斷發展的今天,尤其是計算機和其他機械類領域科技專業術語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之下,對轉義的使用頻率也在不斷增加。如今科技領域的發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促使科技術語也逐漸更幽默,更具美感。日常詞匯也融入了科技術語之中。這樣的過程使得科技翻譯詞義更豐富,更具備想象力,同時表現著隱語的形象。例如英文中的“表兄妹”用“cousin這一詞表示,而“cousin”這一詞匯,還在實際生活中表達“同類型作物”的意義。轉義詞的使用頻率升高等一系列的變化體現出日常用語轉化為科技名詞的現象,增加了轉義的美感,展示了別樣的趣味。

    四、翻譯修辭美

    修辭手法的使用,使語言更生動有趣,而近年來,修辭手法也逐漸運用到科技英語領域。比喻是科技英語翻譯中較常使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通過運用不同現象,相同本質的事物來描畫某種事物或說明某種道理。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得邏輯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更生動立體。另一種較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通過將事物人格化,給予事物人的心理活動,從而使科技文更輕松自然,便于理解其含義和掌握其核心。在對科技英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表現其審美想象力,避免生搬硬套。

    五、結論

    第9篇:翻譯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翻譯學;客觀規律;話語風格;翻譯理論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斗g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現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鬃泳筒恢鲝堁型曜矫欢ㄟh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边@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仡櫸覈M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叭绻麤]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梢姟胺g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張南峰.從夢想到現實----對翻譯科學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91香蕉视频成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成人网|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992tv成人影院|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日本成人在线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狠狠色综合|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