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基礎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觀察指標實驗室檢查:在整個醫治過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對所有患者進行抽血來檢測ALT和AST。B超檢查:在醫治前后進行B超檢查,察看其肝臟的變化情況。不良反應觀察:醫治過程中采用作用量表來評估相關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
1.2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肝功能與醫治之前對比變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與進藥之前相比該器官的功能無明顯的改善??傆行蕿槿c好轉兩項之和。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分析資料。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甘利欣膠囊組總有效率為94.6%,護肝片組總有效率為50.0%。甘利欣膠囊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護肝片組(P<0.05,見表1)。
2.2血清生化酶學指標變化對照2組患者治療前ALT和AST兩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藥物治療之后,甘利欣膠囊組的兩指標下降程度皆比護肝片組更加顯著,從第4周開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甘利欣膠囊組中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頭痛,但程度比較輕,經過一段時間患者自行緩解;護肝片組中有2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食欲缺乏、頭痛,同樣未作特殊處理。2組不良發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抗精神病藥廣泛應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躁狂發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由于得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一般都要進行長期的服藥,這就會對藥物代謝的重要部位肝臟產生一定的傷害,該類藥物往往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損傷。肝損害的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藥物對肝細胞產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臟對藥物產生了變態反應造成的。一般采用減小藥量、增服保護肝臟的藥物或者換藥的手段來醫治肝損傷。據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肝損害,以氯丙嗪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人發生黃疸。
【關鍵詞】 神經源性腫瘤;CT學表現;臨床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2-001-03
神經源性腫瘤占胸部腫瘤的20%~47%,是最常見的縱隔腫瘤之一。其來源于胸腔內神經鞘、自主神經節及副神經節組織,其中以神經鞘瘤最為常見,約75%的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為良性。神經源性腫瘤多數位于后縱隔,少數可發生在前縱隔,而前縱隔內神經源性腫瘤以惡性為多見??v隔神經源性腫瘤大多位于胸腔內椎管外,但有少數縱隔腫瘤可以突入到椎間孔和椎管內,導致脊髓或脊神經受壓而出現或輕或重的脊髓或脊神經壓迫癥狀??v隔腫瘤的臨床特點不盡相同,其治療原則均為手術切除腫瘤。本文綜述其臨床表現、病理組織學特點,重點概括近年來影像學進展,以提高對其的認識。
1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學
1.1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流行病學特征。胸部最常見的腫瘤有原發性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畸胎類腫瘤和胸腺瘤,而神經源性腫瘤主要位于后縱隔,占后縱隔各類腫瘤的90% 以上,極少位于前縱隔或中縱隔。原發性胸部神經源性腫瘤以良性腫瘤多見中青年患者,惡性腫瘤多見于兒童,約占10%。縱隔神經源性腫瘤起源于神經鞘細胞或神經節細胞,根據腫瘤的細胞起源將其分成三大類[1]:①起源于神經鞘的腫瘤如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②起源于交感神經節的腫瘤如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母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經節的腫瘤如副神經節瘤(嗜鉻細胞瘤)。
1.2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絕大部分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也無陽性的體征。只是因體檢或其他疾病進行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部分患者可以有輕度的胸部不適、刺激性咳嗽、胸悶和氣短等癥狀。當腫瘤較大時,患者可以伴有鄰近的組織或器官受壓迫癥狀,如壓迫食管致進食下咽困難,壓迫氣管支氣管致咳嗽和呼吸困難;縱隔腫瘤可以突入到椎間孔和椎管內,腫瘤壓迫脊髓、脊神經及交感神經鏈時致肢體麻木或同側Homer綜合征,嚴重時出現大小便失禁,甚至不完全截癱。
1.3 神經源性腫瘤的組織病理學特征。
1.3.1 起源于神經鞘的腫瘤如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 神經鞘瘤多見于中年患者,男女發病率相近,好發于肋間神經和脊神經后根,神經纖維瘤好發于肋間神經和交感神經干。病理上主要有Antoni A區和Antoni B區組成。Antoni A區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結構,呈束狀交叉成漩渦結構,或洋蔥皮樣結構。AntoniB區細胞呈星芒狀,排列疏松而零亂,細胞內和細胞間有許多空泡或水樣液體,形成微囊或較大的囊腔。各神經鞘瘤此2種細胞區的構成比可完全不同,從完全Antoni A區逐漸過渡到Antoni A、Antoni B區交錯,甚至完全為Antoni B區所占,更有甚者可完全退變而形成一個大囊。在Antoni A、Antoni B區內都可夾有膠原、出血、微囊、鈣化等改變[2]。神經纖維瘤多發生于男性患者,以20~40歲多見,病理學表現為增生的神經鞘細胞散布于粗大的波狀膠原束間以及不同程度的粘液樣變性[3]。
1.3.2 起源于交感神經節的腫瘤如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母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 節細胞神經瘤(ganglioneuroma) 又稱神經節細胞瘤、節細胞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神經源性腫瘤,起源于交感神經節,由分化良好的神經節細胞、神經鞘細胞和神經纖維組成,好發部位為后縱隔、腹膜后[4]及腎上腺[5],其中以后縱隔最為常見[6]。目前國內外文獻中以個案報道為主[7]。節細胞神經瘤可能由成神經細胞瘤或成神經節細胞瘤分化形成,且成神經細胞瘤經過化療后可演化為節細胞神經瘤[8]。節細胞神經瘤大體病理標本均為實性腫塊,包膜完整,質地較軟。切面呈灰白色,可見鈣化,可見脂肪樣變性。組織學上由成熟的神經節細胞和梭形細胞混合組成,但發生在不同部位分化程度可不一樣,如腫瘤主要由梭形細胞(神經纖維)成分為主,內含少量成熟型神經節細胞,則構成節細胞神經纖維瘤[9];如腫瘤由較多成群的成熟型神經節細胞構成,則構成節神經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瘤),此時節細胞常多核、成簇[10]。
神經母細胞瘤為分化極差的高度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早期兒童縱隔內惡性腫瘤[11],50%患者在2歲以內發現,90%以上患者在5歲以內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2年存活率為25%,神經母細胞瘤也有自行性退化或逐漸分化成熟為神經節細胞瘤的特點。神經節母細胞瘤為已經分化的神經母細胞瘤,其細胞學特點介于神經母細胞瘤和神經節細胞瘤之間。腫塊呈多結節狀,質地較硬、色灰紫。組織脆弱易破碎。剖切腫塊時常有砂礫聲,切面呈灰紅色,有多處出血、壞死灶。鏡檢可見瘤細胞,胞漿少,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淡,呈瓣樣攤列且有出血、壞死、鈣沉積[12]。
1.3.3 起源于副神經節的腫瘤如副神經節瘤 副交感神經節細胞瘤分兩類:嗜鉻細胞瘤和化學感受器瘤。嗜鉻細胞瘤有分泌兒茶酚胺的特點,化學感受器瘤只有感覺神經供給,不嗜鉻,無分泌功能,此兩種腫瘤均屬APUD系統的腫瘤。嗜鉻細胞瘤可發生在胸、腹內,縱隔異位嗜鉻細胞瘤占全身異位嗜鉻細胞瘤的1%左右,嗜鉻細胞瘤的特點是分泌兒茶酚胺,但是腎上腺以外的嗜鉻細胞瘤很少有分泌活性。嗜鉻細胞瘤的特征為高血壓,但也有血壓正常的患者,所謂“靜止”的腫瘤,未能測出有分泌功能的嗜鉻細胞瘤,外科手術病死率明顯增加,因此臨床上應當注意在無癥狀的縱隔腫瘤中,應想到有嗜鉻細胞瘤的可能。50%縱隔化學感受器瘤無癥狀,多為體格檢查時發現上縱隔有陰影。副神經節瘤組織學呈巢狀、腺泡樣或彌漫實體性結構,間質富于毛細血管或較寬的膠原性硬化帶,腫瘤細胞呈多邊形或卵圓形,細胞質豐富、淡染或嗜酸性細顆粒狀,腫瘤細胞巢周邊多見扁平支持細胞圍繞。在細胞學涂片中瘤細胞多失去胞質或僅見少量淡染嗜酸性胞質,呈單個或少量幾個細胞的松散性串珠樣排列,無明顯上皮團巢樣結構,細胞核呈卵圓形或長梭形,可見小核仁,偶見單個散在的明顯的多形核細胞并伴有較大核仁,可見少量散在長松形支持細胞;刮片或壓片細胞學中可見分枝狀血管腔隙樣結構,血管內皮細胞無增生,較寬的紅染膠原性區域亦可見到[13]。
2 胸部神經源腫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影像檢查有多種,根據臨床上習慣以CT和MRI來確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圍,故在此僅介紹影像檢查中的CT和MRI表現:
2.1 胸部起源于神經鞘的腫瘤
2.1.1 胸部神經鞘瘤 胸部神經鞘瘤的CT表現為界限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平掃時絕大多數腫瘤表現為密度均勻的低或等密度灶,13%的病人可見腫瘤內鈣化;增強掃描后腫瘤的密度取決于組織學上Antoni A型組織的范圍以及粘液變、囊變或出血的程度,可有均勻密度區也可有不均勻密度區[14]。增強掃描時的不均勻密度區是由于富細胞區(Antoni A型組織)、乏細胞區(Antoni B型組織)、脂化泡沫細胞、囊變區和出血等多種因素所致;均勻高密度腫塊是由大片Antoni A型組織和少量Antoni B型組織構成,而均勻低密度腫塊則主要由大片的Antoni B型組織和少量AntoniA型組織構成。10%的神經鞘瘤可經鄰近椎間孔向椎管內生長呈“啞鈴”狀或“沙漏”狀[15]。MRI上腫塊在T1W上呈中等信號,T2W信號增高,瘤內鈣化T1W、T2W均為無信號。若囊變則瘤內出現更長T1長T2信號灶,增強后有不均勻強化。MRI的多切面成像對顯示腫塊與脊神經根、椎骨及脊髓的關系尤有價值??筛宄@示典型脊神經根起源的橫跨椎間孔的啞鈴狀腫瘤[16]。
2.1.2 胸部神經纖維瘤 胸部神經纖維瘤CT表現為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境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平掃時CT值范圍在20~25 HU之間,極少鈣化;增強掃描后強化的程度取決于神經鞘細胞、膠原束和脂肪變等腫瘤成分之間的比例,CT值范圍在30~50HU之間或中心區早期強化。神經纖維瘤體積較大腫瘤的中心壞死囊變亦是形成低密度的一個原因[17];增強掃描時的高密度是密集的膠原帶引起。另有2.4%~29%的神經纖維瘤病可發生肉瘤性變,C T平掃時腫瘤表現為后縱隔椎旁或前縱隔鎖骨下的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時良性神經纖維瘤呈相對均一強化,而惡性者呈不均一強化。神經纖維瘤在T1WI上,信號強度呈低到中等,與肌肉信號強度相等或稍低;神經纖維瘤病C T平掃時腫瘤表現為后縱隔椎旁或前縱隔鎖骨下的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時良性神經纖維瘤呈相對均一強化,而惡性者呈不均一強化。叢狀神經纖維瘤是von Recklinghausen 神經纖維瘤病的特殊形式,多發生于頸部、盆腔和四肢,少部分發生于其他任何部位包括胸部[18]。在胸部者最常見起源于后縱隔交感鏈,也偶見起源于迷走神經和隔神經。CT平掃表現為周圍神經彌漫的紡錘形擴大或沿著周圍神經形成多個腫塊或呈不規則分葉狀,其密度低于胸壁肌肉,CT值范圍為15~20 HU,少數鈣化。增強掃描時全部呈低密度或有周邊強化。病灶的低密度與脂質性神經鞘細胞、高水含量的粘蛋白基質、囊變和神經周圍脂肪組織的部分容積效應等因素有關。在T2WI上,表現為不均勻的高信號,增強后有不均勻強化[19] 。
叢狀神經纖維瘤是von Recklinghausen神經纖維瘤病的特殊形式,多發生于頸部、盆腔和四肢,少部分發生于其他任何部位包括胸部。在胸部者最常見起源于后縱隔交感鏈,也偶見起源于迷走神經和隔神經。CT平掃為周圍神經彌漫的紡錘形擴大或沿著周圍神經形成多個腫塊或呈不規則分葉狀,其密度低于胸壁肌肉,CT值范圍為15~20 HU,7%的患者可見腫瘤內鈣化。病灶的低密度與脂質性神經鞘細胞、高水含量的粘蛋白基質、囊變和神經周圍脂肪組織的部分容積效應等因素有關。增強掃描時全部呈低密度或有周邊強化。
2.1.3 胸部惡性神經鞘腫瘤 惡性神經鞘瘤是罕見的神經肌梭細胞肉瘤,可伴或不伴神經纖維瘤病。男女發病率相等,多見于30~60歲,平均38歲。1/3的患者死于手術切除后腫瘤復發。其CT表現為圓形低密度腫塊,病灶可侵犯縱隔結構和鄰近胸壁,并可出現胸膜轉移,表現為胸腔積液或胸膜結節。而低密度區是腫瘤內出血、壞死和透明變性所致。少數腫瘤內鈣化。血行轉移以肺內轉移最常見,而淋巴結轉移罕見。
2.2 胸部起源于交感神經節的腫瘤
2.2.1 胸部神經節細胞瘤 神經節細胞瘤的CT平掃腫塊邊緣清楚,呈均勻偏低密度,少數有散在的點狀鈣化,多數神經節細胞瘤血管并不豐富,增強掃描動脈期多表現為輕中度強化,甚至不強化[20]。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的CT表現境界均清晰,有完整包膜,質地柔軟,病灶多呈橢圓形 或梭形,大體病理切面多呈灰白色魚肉狀,質地較軟。病灶內部分見鈣化,部分見脂肪樣變性。光鏡下主要由增生的神經鞘細胞、神經纖維、散在分化成熟的神經節細胞組成,部分神經鞘細胞黏液變性明顯。節細胞神經瘤通常被認為是良性腫瘤,然而Geoerger 等[21]統計 49 例發現 2 例局部淋巴結轉移,1 例鄰近軟組織轉移,因此轉移征象的存在不能完全排除節細胞神經瘤的可能性。節細胞神經瘤平掃均呈較均勻低或稍低密度,其密度一般低于肌肉,很容易誤診為囊性病變,這與腫瘤內含有大量黏液基質、少許脂質、相對少量的神經節細胞和間質血管有關。節細胞神經瘤約 20% ~42% 出現鈣化MSCT 薄層圖像可清晰顯示點狀鈣化,由此可見 MSCT 薄層可提高鈣化顯示率,并可顯示有無少量脂肪組織,這對于診斷非常有價值[22]。增強掃描后病灶未見強化,這與腫瘤內含有相對大量黏液基質而其他成分含量相對較少有關。部分病例呈輕度延遲強化,這可能與部分腫瘤內細小血管含量相對較多、腫瘤細胞外間隙內含有的大量黏液基質阻滯了對比劑的灌注有關,這也可作為其重要的影像學征象之一。國內外文獻報道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增強后可見少量線條狀強化[23],本組研究中經 MSCT 薄層圖像觀察及手術后證實為肋間后動脈[24]。本組病例 MSCT 薄層圖像可顯示腫瘤內特征性血管(肋間后動脈主干及分支) 穿行其中,腫塊推移并包繞肋間后動脈主干及分支,其走行、形態未見異常,血管腔未見變窄或閉塞,術中能順利剝離血管。病變內的肋間后動脈主干及分支與腫瘤的滋養血管有著明顯區別,滋養血管在腫瘤的邊緣逐漸變細,而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內的肋間后動脈主干及分支可達腫瘤的邊緣,并延伸至周圍組織內。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的 CT 增強掃描強化方式與腫瘤間質成分、血管含量多少密切相關。MSCT MPR 能很好顯示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與周圍血管及鄰近結構關系。
2.2.2 胸部神經節母細胞瘤 神經節母細胞瘤是一種過渡性腫瘤,含有惡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和良性的神經節細胞瘤兩種成分。胸部神經節細胞瘤CT表現為腫瘤具有完整或部分包膜的密度均一的實性腫塊或為有薄壁的囊性腫塊等復雜多樣[25],常見顆粒狀鈣化;兒童神經母細胞瘤CT上表現為無包膜的、形態不規則的分葉狀密度不均腫塊,密度不均為腫瘤內出血、壞死、囊變所致;而瘤體上可見呈云絮狀、點狀、環狀或團塊狀,多為無定形的、雜亂而粗大的鈣化。腫瘤發生椎管時,相應椎管被侵犯、鄰近結構被浸潤及包繞血管,并向脊柱內生長可使椎體高度降低并伴椎間孔擴大。根據影像學表現可進行神經節母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分期:I期,腫瘤境界清楚,未侵犯鄰近器官;II期,腫瘤侵犯鄰近組織、骨骼或椎管但未越過中線和/或無同側區域淋巴結受累;III期,腫瘤越過中線并侵犯雙側區域淋巴結;IV期,廣泛的遠處轉移;IVS期包括I期和II期遠處轉移僅限于肝臟、皮膚和/或骨髓。胸部神經節母細胞瘤T1W呈低-等信號,T2W呈較高-高信號,信號欠均勻,可有斑片狀或片狀低信號,增強后不均勻強化[26]。
2.3 胸部起源于副神經節的縱隔腫瘤 副神經節的縱隔腫瘤即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神經源性腫瘤,起源于交感神經節和交感叢附近的副神經節細胞。典型的胸部嗜鉻細胞瘤起源于心臟大血管根部附近、心包和心臟旁、房間隔或左房壁內以及椎旁溝的植物神經組織。其CT表現為主肺動脈窗或后縱隔等典型部位的軟組織腫塊,增強掃描明顯強化[27]。典型的胸部嗜鉻細胞瘤起源于心臟大血管根部附近、心包和心臟旁、房間隔或左房壁內以及椎旁溝的植物神經組織。其CT表現為圓形或橢形的軟組織腫塊,以囊實性為主。增強掃描明顯強化,或因中心壞死而呈結節樣或環形強化[27]。增強掃描明顯強化是嗜鉻細胞瘤含有較多的血管基質所所致。副神經節瘤的CT表現有一定特點: (1)腫瘤大多呈軟組織密度; (2)平掃密度大多不均勻,邊界大多清楚,呈圓形或類圓形;(3)增強掃描均有明顯不均勻強化,甚至瘤內可見粗大血管影,無強化區多由液化壞死及囊變引起。發生于不同部位的副神經節瘤病理表現基本相同[6]。腫瘤的這些病理學特點在CT像上均有反映,即病理學上腫瘤為實性或囊實性,部分腫瘤中內見出血、壞死及囊變區,CT表現為呈軟組織密度的腫瘤密度不均勻;包膜完整者,其邊界清楚;鏡下瘤內所見血管網以及擴張或呈“樹枝”狀的血管;為CT像上腫瘤明顯強化及粗大血管影顯示的病理解剖基礎。良、惡性副神經節瘤CT表現和病理改變均相似,因此僅從形態學上難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目前認為只有腫瘤侵犯周圍結構和/或有遠處轉移才是判斷惡性的可靠依據[28]。MRI表現:T1W呈等信號,T2W呈等高混雜信號,增強呈明顯強化,其內部可見不規則無強化區[29]。
3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3.1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診斷。胸部節細胞神經瘤多爬行生長或沿器官間隙呈嵌入方式生長,質地軟,境界清楚,密度低于腎臟,密度均勻,容易形成偽足樣改變;位于脊柱旁的節細胞神經瘤,可緊貼于椎體,椎旁問隙消失。與大多數實質性腫瘤壓迫血管并引起血管變形不同,節細胞神經瘤一般自身變形,部分包繞腹膜后大血管,而血管形態多正常[30]。與胸部節細胞神經瘤同源的胸部神經母細胞瘤傾向于完全包繞鄰近血管及腹膜后臟器,腫瘤分葉明顯,形態很不規則,腫瘤主體具有節細胞神經瘤密度低的特征,此外,病變內尚存在較高密度的其他實體成分;神經母細胞瘤鈣化超過50%,出血、壞死、囊變常見。節細胞神經瘤和神經母細胞瘤實體密度很低,與腫瘤內黏液成分含量豐富有關。
胸部良性神經鞘瘤與神經相連,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境界清楚,腫瘤內常見兩種不同密度的實體成分即細胞致密區(Antoni A區)和細胞稀疏區(Antoni B區)E43,可形成靶征;神經纖維瘤呈分葉或不規則,無包膜,但境界清楚;神經纖維瘤具有Antoni A區和Antoni B區,腫瘤密度與神經鞘瘤相仿,變性少見。惡性神經鞘瘤不與神經相連,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由于惡性神經鞘瘤多為低分化梭形細胞瘤,腫瘤境界不清,邊緣可見暈樣改變和短毛刺,靶征出現的概率較低,少數惡性神經鞘瘤呈分葉狀,類似于叢狀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來源腫瘤的密度與Antoni A區和Antoni B區的比例、分布和排列有關,Antoni B區的密度與節細胞神經瘤相仿,Antoni A區的密度較高;只出現其中之一的結構時可能引起誤診。與四肢軟組織神經源性腫瘤呈梭形不同,腹膜后神經源性腫瘤很少呈梭形。
胸部副神經節瘤多呈球形,密度較高,囊變、壞死、鈣化和出血常見[31]。良性胸部副神經節瘤境界清楚,囊變常見,壞死、出血相對少見。腹膜后惡性副神經節瘤的比例接近30%,與腎上腺惡性嗜鉻細胞瘤只占10%不同。惡性胸部副神經節瘤境界不清,出血、壞死、鈣化等變性顯著,囊變相對少見。
3.2 胸部神經源性腫瘤的鑒別診斷。
3.2.1 食管病變 食管癌向腔外生長,除見軟組織腫塊外,食管壁呈環狀增厚,其上方管腔擴大,周圍有腫大的淋巴結,食管鋇餐顯示食管粘膜破壞,鑒別不難。食管平滑肌瘤和縱隔神經源性腫瘤鑒別較困難。食管鋇餐均顯示一食管外壓跡,粘膜不中斷。
3.2.2 血管性病變 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尤其是主動脈夾層病變上下范圍較長,增強時CT值明顯增高,借此可與腫瘤鑒別。
3.2.3 脊柱病變 感染性脊柱炎、脊柱原發或轉移腫瘤,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椎骨破壞及相應的軟組織改變。而神經源性腫瘤則以后縱隔及椎旁腫塊為主,良性者椎骨呈受壓改變,脊椎病變者以骨質改變為主,軟組織改變較輕,而惡性神經源性腫瘤則相反。
3.2.4 肺內病變 神經源性腫瘤較大時,與肺癌、肺肉瘤鑒別有閑難。周圍肺組織是受壓改變,邊緣光滑,無分葉、毛刺,肺門無腫大的淋巴結,肺肉瘤邊緣清,往往有分葉,但無毛刺,密度可均勻,亦可有中心壞死,肺內病變中心點在肺內,縱隔病變中心點在縱隔內。
3.2.5 縱隔孤監性淋巴結 淋巴瘤和遠處的淋巴結,平掃CT值偏低,增強掃描示病變邊緣環行強化,結合臨床化驗和原發病史,不難鑒別。
4 展望
總之,胸部神經源性腫瘤在CT、MRI上有特征性表現相結合對于胸部神經瘤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對于良、惡性神經源性腫瘤的鑒別有一定的困難。CT與MRI能在術前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與周邊血管、肺組織的關系,對臨床決定最佳的手術人路及手術方式有很大幫助,有利于提高腫瘤的切除率。目前,許多學者已著手研究特異性的腫瘤指標來區別節細胞神經瘤與成神經細胞瘤,這對于患者的預后評價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有著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長海,張連斌,孫玉鄂,等?原發性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的臨床診斷和外科治療?中華醫學雜志, 2005,85 (19):1360-1361.
[2] 年,沈銘昌,郭慕依,主編.實用外科病理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657-667.
[3] 方玲,周雯,戴魯平,等?胸壁原發神經源性腫瘤CT檢測結果及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6,13(3):356-358
[4] 郭學軍,劉鵬程,王成林,等.腹膜后節細胞神經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病理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9,25(8): 1443.
[5] 任小波,徐國生,林強.腎上腺節細胞神經瘤 CT 診斷和鑒別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 27 (10): 1346.
[6] Forsythe A,Volpe J,Muller R.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RadioGraphics,2004,24(2): 594-597.
[7] Yam B,Walczyk K,Mohanty SK,et al. Radiology-pathology conference: incidental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Clin Imaging,2009,33(5): 390-394.
[8] Lonergan GJ,Schwab CM,Suarez ES,et al. Neuroblstoma,ganglioneuroblastoma. and ganglioneur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2002,22(4):911-934.
[9] 劉復生,劉彤華.腫瘤病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7.980-981.
[10] 張熙曾.縱隔腫瘤.見:張天澤,徐光煒主編.腫瘤學(中冊).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1219-1240.
[11]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主編.實用兒科學(下冊).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233-2236.
[12] 李果珍,戴建平主編.臨床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05-506.
[13] 秦建兵,解建軍,馬廣貞,等.副神經節瘤的細胞學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 15 (8):1300-1303.
[14] 熊海?原發性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的臨床診斷和外科治療?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3):6-8.
[15] 李紅偉,柴秀芹,蔡志超,等.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的CT診斷價值.遼寧醫學雜志,2008,22(3): 155-157.
[16] 曹作平.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的影像診斷[J].醫學臨床研究,2004,21(5):478-480.
[17] 李紅偉,柴秀芹,蔡志超,等?縱隔神經源性腫瘤的CT診斷價值?遼寧醫學雜志,2008,22(3): 155- 157.
[18] 吳禮高,劉德純.叢狀神經纖維瘤12例臨床病理分析.蚌埠醫學院學報,2007,32(2): 156-158.
[19] 王志濤,張志遠,朱凱,等.MR彌散加權成像在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研究[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0,32(3):363-366.
[20] 譚曄,楊正漢,周誠,神經節細胞瘤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6):768-701.
[21] Geoerger B,Hero B,Harms D,et al. Metabolic activit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ganglioneuromas. Cancer,2001,91(10): 1905.
[22] Duffy S,Jhaveri M,Scudierre J,et al. MR imaging of a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fat as a useful diagnostic sign. AJNR,2005,26(10): 2658-2662.
[23] Forsythe A,Volpe J,Muller R. 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 RadioGraphics,2004,24(2): 594-597.
[24] 管彬,鐘唐力,劉啟榆,等.后縱隔節細胞神經瘤的MSCT表現與病理分析,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1, 30(3):425-427.
[25] 譚曄,楊正漢,周誠.神經節細胞瘤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6):768-770, 774
[26] 韓月東,魏夢綺,龔雪鵬,等.骶前間隙腫瘤的MRI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2,17(4):348-450.
[27] 張立華,衛才永,楊寧,等.副神經節細胞瘤的影像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5):514-516.
[28] Pacak K, Eisenhofer G, Ahlman H, et al.Pheochromocytoma: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practice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Symposium.NatClin PractEndocrinolMetab,2007,3(2): 92-102.
[29] 王淼淼,伍建林,李智勇,等.縱隔內異位嗜鉻細胞瘤一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4):294.
關鍵詞: 丙烯腈;從業人員;肝腎功能;血常規 中圖分類號: R 135.1文獻標志碼: A
丙烯腈是一種無色易燃易揮發液體,屬于高毒類腈化物,是石化工業中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長期接觸丙烯腈可引起多臟器慢性毒性效應\[12\]。本研究分析丙烯腈對職業接觸人員肝腎功能及血常規的影響,探討職業接觸人員從業時間與健康影響的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入選標準:2014年8―10月,選擇居住在寧波市3年以上的丙烯腈男性職業接觸人員465名作為接觸組,根據年齡、性別、吸煙及飲酒因素從非丙烯腈職業接觸人員中匹配488名男性作為對照組。按丙烯腈職業接觸工齡的大小將接觸組分為短期接觸組(≤7年)、中期接觸組(8~14年)及長期接觸組(≥15年)。排除標準:急、慢性肝腎損害及血液疾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采集樣本人群的空腹血,檢測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指標,比較接觸組與對照組各指標的差異,并將有差異的指標與接觸時間進行相關性分析。
血常規指標包括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PLT)及血紅蛋白(Hb);肝腎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STB),血尿素(UREA)、血尿酸(UA)、血肌肝(SG)、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白球比(A/G)。
1.3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2組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用t檢驗,3組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用F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線性擬合圖繪制用R軟件。
2結果
2.1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為男性,經年齡、吸煙(每天3支以上)及飲酒(每周1次及以上)因素匹配后,接觸組與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接觸組與對照組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人群的肝腎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兩組間除GGT、ST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指標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接觸組與對照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勺槿巳貉常規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接觸組WBC和P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2.4觀察指標與丙烯腈接觸時間的相關分析
鑒于接觸組與對照組之間某些指標有統計學差異,假設有差異的指標是受丙烯腈接觸時間的影響,分析短期、中期及長期接觸組各指標,結果ALP、UREA、UA、SCr及WBC水平在3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ALT、AST、Alb、Glb、A/G及PLT水平在3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ALT、AST水平增高,而Alb、Glb、A/G及PLT水平降低。見表4。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接觸時間與ALT(r=0.564,P
3討論
丙烯腈屬于高毒類腈化物,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主要分布在肝、腎、肺、腦部\[3\]。進入人體后,一部分以原形隨氣道呼出,一部分在肝臟經細胞色素氧化酶P450 2E1作用形成2氰環氧乙烷,并釋放氰根離子,最終經硫氰酸酶的作用形成硫氰酸鹽隨尿液排出\[45\],剩余部分可在體內蓄積。高濃度丙烯腈可導致機體急性中毒,低濃度可引起機體慢性中毒。長期接觸丙烯腈可引起多方面的慢性毒性效應,可引起肝臟、腎臟、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損害\[12\],對于長期從業人員危害較大。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防護加強,急性中毒在臨床已極為少見,因此,學者們關注度轉向長期接觸丙烯腈對從業人員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丙烯腈職業接觸人員與對照組的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兩組人群多項指標存在明顯差異。丙烯腈職業接觸人員的ALT及AS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按接觸時間分層分析結果顯示,接觸時間越長,ALT及AST的值越大;為排除年齡對ALT及AST的影響,通過偏相關分析后發現,ALT及AST值確與接觸時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提示丙烯腈對職業接觸人員的肝臟有一定的影響,與之前報道的結果一致\[67\]。接觸組的AL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在各接觸組之間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此外,接觸組的白球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接觸時間越長,白球比越低。白球比的降低可能源于肝細胞受損,導致肝臟白蛋白的合成受阻,從而引起白球比降低。應加強對長期接觸丙烯腈的從業人員肝功能的監測。
SCr、UA及UREA的濃度變化主要由腎小球的濾過率來決定,濾過率下降,其濃度升高,因而SCr、UA及UREA水平能較靈敏地反映腎臟功能。接觸組中的SCr、UA及UREA雖在正常范圍內,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接觸組的腎小球濾過率可能低于對照組,SCr、UA及UREA在不同接觸組之間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因為血SCr、UA及UREA水平受飲食結構的影響,本研究未對樣本人群的飲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有待后續研究進一步完善。
王振全等\[8\]曾用大鼠呼吸道靜吸入染毒方法研究丙烯腈對大鼠血液的毒性。結果發現丙烯腈染毒組大鼠外周血WBC、PLT計數降低,推測丙烯腈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液毒性。在本研究中,接觸組的WBC和PLT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一定程度上支持這一觀點。
丙烯腈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產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合成橡膠、染料、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不僅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過程中,也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丙烯腈的接觸人群因此不斷在擴大。除了丙烯腈對肝腎及血液系統影響外,丙烯腈在神經、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引起的損害也時有報道\[912\]。同時,丙烯腈是確定的致癌物,早在20世紀70~80年代,研究者對丙烯腈職業暴露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作業工人的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正常人群高,將丙烯腈歸為2B類致癌物。
雖然目前丙烯腈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鮮有發生,但是長期接觸丙烯腈對于從業人員的慢性健康影響更應得到重視。加強個人防護意識,定期進行健康監測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TARSKIKH M M, KLIMATSKAIA L G.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in workers engaged into acrylonitrile production\[J\]. Med Tr Prom Ekol,2008(10):1215.
[2]鐘先玖,吳鑫,周元陵,等.丙烯腈對男工生殖健康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4,22(4):173177.
[3]陸榮柱,金復生,陳自強.丙烯腈的神經毒性研究概況\[J\].中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雜志,2002,20(1):7880.
[4]CARTER 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 occupational health\[J\].Occup Med,2000,50(4):231236.
[5]陸榮柱,陳自強,金復生,等.丙烯腈作業人群的神經行為特征研究\[J\].中華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雜志, 2001,19(6):408411.
[6]肖衛.丙烯腈的肝臟毒性作用研究\[J\].衛生研究,1996,25(2):7477.
[7]鄭發壽,王瑞娟,鐘先玖,等.丙烯腈對大鼠肝臟的毒性\[J\].肝臟,2002,7(Suppl 1):8690.
[8]王振全,肖衛,李芝m,等.丙烯腈對大鼠外周血液的毒性作用\[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2,15(4):196198.
[9]RONGZHU L, ZIQIANG C, FUSHENG J, et al.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crylonitrile in Chinese workers\[J\].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05,19(3):695700.
[10]張麗麗.丙烯腈生物膜毒性致損機制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11]吳鑫.丙烯腈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3.
[關鍵詞]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利用;服務;素質培養
我院現已辦院40多年,是一所開放床位550張,年門診量達8.2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精神病人達4000多人次的綜合性醫院。多年來,已積累了大量的精神病病歷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管理工作也邁進了新的方向。本文就此進行淺議,通過更新理念、強化科學管理、健全制度和創新服務等多項措施來提高醫院精神病病歷檔案的管理工作,對于充分發揮精神病病歷的效用、降低精神病發病率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更新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理念
隨著社會發展,精神病病歷檔案將大量用于醫療、科研、教學、保險、糾紛及司法案件等方面,順應新形勢下的變化,大量的病歷檔案應由傳統的“手工編錄”變成現代化的“電子編錄”,由“被動的歸檔”變成“主動的開發利用”。作為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人員需在工作中必須樹立不斷向前探索、創新的學習精神,才能使醫院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再上新臺階,并充分發揮精神病病歷檔案的潛在作用。
二、實現精神病病歷的科學管理與利用
(一)確保精神病病歷的質量
設立與醫院相適應的精神病病歷管理體制,為醫院和社會提供良好的精神病病歷信息服務。成立醫療護理病歷質量管理委員會,科室配備質量管理小組,把病歷書寫質量作為科室質量控制的重要的一環,完善院科二級質控網絡結構,層層把關,醫院與病區主任、病區主任與醫護人員簽訂質量保證責任書,通過醫師、護士長、病區主任三級質量評定手段。每月召開一次例會,研究存在問題的病歷,聽取大家意見,及時給予修訂,杜絕問題病歷。以規范門診、病房業務管理促進精神病病歷檔案建設,為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發展起到很好的醫學診治輔助作用和積極意義,為舉證倒置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時有效提高了醫療糾紛舉證能力。在維護患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保護著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
(二)健全精神病病歷的歸檔及借閱制度
1.做好檔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精神病病歷的歸檔歷經醫、患、護等多個環節,為保持精神病病歷的完整性及回收的及時性,我院實行了《管理責任制》,做到誰出錯誰負責,與各業務科室做好協調工作,并及時與病區出入院病人進行登記,核對追收,做到病歷無丟失,在第一時間整理、編碼、分類、電腦信息收入、歸檔上架。
2.制定精神病病歷檔案借閱制度及嚴謹的復印流程所有借閱均需辦理借閱登記手續。復印流程:復印申請人持有關證明材料在醫院科填寫“病歷復印申請表”醫務科受理申請表有關證明材料后進行指示病案室根據指示在復印申請人在場的情況下復印病歷,復印資料經申請人核對無誤后由病歷管理人員在病歷復印件上加蓋病歷復印專用章,病歷復印申請表經雙方簽名后跟隨病歷歸檔保管。如住院患者及家屬需申請復印病歷時,同樣由醫務科受理后,病區指定人員將所需病歷資料送到病案室,復印病歷后,病歷資料由病區指定人員帶回病區,杜絕患者及家屬帶走病歷。
(三)加大醫院檔案管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現代化電子管理模式
醫院病歷檔案用房小,現行的紙質病歷保存分散。由于病歷內容多,書寫強度大,造成書寫隨意性大,字跡潦草,內容也不夠完整;而且手工裝訂、儲存、檢索操作繁瑣,工作量大,效率低。如果能加以運用物理歸檔、邏輯歸檔等電子病歷歸檔的高級形式去記錄有關病人的健康和醫護情況,并通過醫院信息系統(HIS)與輔助檢查系統將各科室的信息匯集在一起。不僅可以減少病歷中的文字內容含糊、缺頁、漏項等問題,并有利于檢索使用,迅速調用各種診療信息,為臨床、教學、科研提供大量的集成資料。讓醫生隨時隨地了解并提取病人相關信息,快速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制定治療計劃,提高醫生自身業務水平。因此,只有采用電子病歷與紙質病歷檔案同步歸檔的方法,才能使醫院實現“從管病到管人,從管醫療到管健康”的轉變,真正實現“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為精神病病歷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四)加強服務方式的創新
精神病病歷管理人員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法律知識和專業知識,增加主動服務意識。掌握好單位的各項醫療工作需求,積極參與到單位的醫療事業發展中去,主動把檔案送上門,更好地發揮病歷檔案應有的效益,使精神病病歷信息更全面地為醫院、為社會服務。
三、切實加強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的培養
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工作的創新,歸根到底要依靠人來推動。因此,要實現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則應不斷提高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因此,加強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對檔案管理基礎知識、檔案法的學習,努力提高其理論知識和檔案意識。通過崗位培訓,提高在職醫院精神病病歷檔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切實加強精神病病歷檔案管理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其能熟練掌握掃描、編目、標引、建立數據庫、網絡檢索及光盤檢索等知識,熟悉各種信息系統軟件和網絡工具,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圖、文、音一體化的信息服務等。同時,鼓勵檔案管理人員利用業務時間參加各種繼續教育課程的學習,如計算機課程培訓、歸檔文件整理等,以實現醫院檔案管理現代化,從而充分發揮醫院檔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對于具有特殊性質的精神病專科醫院,對病人的病歷更需要高效、及時的記錄,而且需要加強管理,使其更好發揮病歷檔案的作用,為病人的治療和解決醫患爭議提供最直接、有力的證據。同時也推動醫院檔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醫院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隋麗珍.創新醫院檔案管理模式,提高醫院檔案管理的有效性[J].祖國•教育版,2014.
[2]盛成俊.精神病??漆t院病歷檔案建設淺見[J].蘭臺世界:上半月,2006.
一、轉變觀念,真正重視,制定計劃,重在落實
國家非常重視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把它納入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重點之一,因此我院首先召開動員大會,將制訂的《2017年重性精神病管理制度》及《重性精神病管理項目計劃》等文件交由大家學習和討論,達成共識;同時成立了由我院長組成的項目領導小組和督查小組具體負責落實,為做好這項工作奠定組織和領導基礎。
二、工作流程科學化,任務職責明確化,實行院長負責制、團隊包干制。
我們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慢性病管理經驗,考慮到轄區居民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布多少的不同及個別家屬封建思想等問題,對各管理人員召開會議,要求結合以前的精神病患者登記并與村衛生室、村委會干部聯系,逐戶摸底動員,及時進行登記造冊并管理。
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我衛生院今年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之一,只有明確任務,分工到人,責任到人,才能保證完成項目目標具體負責人和執行人。為了做好落實,我們制定工作進度表,如規定各村衛生室每月內對轄區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登記、隨訪并管理,為了確保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任務,衛生院派人全程參與,以便掌握第一手資料和進行督查。上半年無新確診重性精神病,死亡1人,在管人數為139。
三、加大宣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結合慢性病管理和送溫暖活動,營造關心殘疾人,關愛殘疾人的氛圍。
殘疾人是弱勢群體,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則是更容易受歧視的群體,我們要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精神病防康復意識。只有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活動,普及精神衛生常識,讓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復知識,使全社會都來關心、理解,幫助精神病人。在工作中我們體會到,要使殘疾人真正康復,必須是軀體、精神、貧困等三者的康復,因此,我們每年不僅對殘疾病人免費檢查并實行優惠,力所能及的減免費用。
醫學上的一種觀點認為精神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從某種程度上說,精神疾病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都市生活的快節奏給人越來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患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人就越來越多,小孩都開始自閉了,成人迷上酗酒了,老人更愿意磨人了……
其實,這些都是精神類疾病,大家都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的研究生,就是研究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并找出解決手段,使患者的身體和心靈處于最佳的狀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是為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解除病痛的醫者。具體來說,精神醫學專業涵蓋了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側重,下面將對這些方向一一介紹。
方向一:兒童精神病學
前幾年,李連杰、文章主演了一部電影,叫《海洋天堂》,這是一個有關自閉癥孩子的故事。其實,這并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真實的病例每天都在上演。2013年,我國自閉癥患兒數量在160萬以上,也就是說160萬個家庭備受疾病的煎熬。自閉癥是兒童精神病學的研究范疇,此外兒童精神病還包括小兒多動癥、神經性厭食與貪食、睡行癥(夢游)、異食癖、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等等。兒童精神病患者常有些怪異的行為,與平時的小孩哭鬧、惹小麻煩有所不同。早期的鑒別對醫生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日后的治療,某種程度上比給成人看病更困難。假如你在這一領域有著較深入的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會有很多個家庭因此受益。
如果你喜歡孩子,又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可以選擇這一研究方向。今后可以做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等,也可以從事兒童早教,等等。
方向二:戲劇治療、音樂治療
將藝術融入醫學,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戲劇治療和音樂治療了。幾十年前,戲劇治療作為藝術治療的重要手段,在美國、歐洲等地興起,廣受歡迎。相比之下,戲劇治療近年才流入中國內地,是個后起之秀。我們平時看電影和戲劇,大多是為了娛樂、放松自己。那么,怎么才能通過這種方式治療呢?戲劇療法運用戲劇和電影的情節作為引導,患者在其中可以得到緩解癥狀、情感的生理整合并獲得個人成長的效果。戲劇治療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戲劇游戲、模擬笑劇、木偶劇和其他即興表演形式進行,方式很多,既能針對個人治療,也能進行團體治療。戲劇治療不一定只在醫院進行,只要治療者技能精湛,學校、心理治療中心、監獄等都可以成為戲劇治療的規定情景。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時候受過車禍驚嚇的孩子,一直有創傷后應激障礙,長大后又目睹了同樣的場景,精神崩潰,無法正常生活。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咨詢師,只會和她聊天。而如果是掌握戲劇或音樂治療的醫師,則會側面了解這個孩子平時是否有喜歡的音樂或電影。如果有,可以在屋子里放給她,引導她進入狀態。一旦她可以有節奏地跟著樂曲舞動,下面的談話等過程就會更加順利。當然,這只是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優秀的戲劇治療師最好有豐富的藝術知識儲備,或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工作類的知識背景等。
方向三:精神藥理學
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名目眾多。在大眾的意識中,很多抗抑郁藥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寧可有明顯的抑郁癥狀也不會去求醫問藥。其實,從專業角度上看,精神類藥品投入藥廠前都是經過充分論證的,是合理的。精神藥理學就是一門專門研究精神類藥物的學問,是藥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和鎮靜催眠藥、心境穩定劑、抗癲癇藥、促認知藥、抗帕金森病藥、抗多動癥藥和治療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藥物等,都是這個學科研究的對象。在學習期間,需要同學對藥物作用基礎、精神藥物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特征及影響精神藥物效應的因素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地學習與研究。同時,也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時刻關注國外的新藥研究進展。
方向四:老年精神病學
到2051年,我國的老年人規模將達到4.37億,占總人口的31%。人口老齡化引起了一系列問題,對老年健康的研究也已經成為了醫學界的熱門。從老年人的腦生理、生化和心理特點入手,研究老人的精神病相關問題,是老年精神病學的任務。一些老人生病臥床后完全不配合治療、辱罵兒女,也有一些老人健忘明顯,是否吃過早飯自己都不記得。其實,這可不都是因為我們常說的“老糊涂”,很多都是因為疾病,而老年精神病學研究的就是通過老年神經系統檢查、老年神經心理學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等方面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給予診斷和對癥治療。
老年疾病的治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治療原則,因為老年人常常一身兼患多病,加之其身體功能的逐漸衰退和老年患者的自覺癥狀出現晚且輕微,造成病變的復雜性和不典型性,因此臨床醫師必須不斷地適應和提高老年疾病的診治技能。
時下,老年精神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目前,在我國老年醫學發展迅速,對老年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老年醫學已成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專業。各醫院也建立起老年精神衛生研究所或治療中心,為該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該專業學生也可以為養老機構做醫學顧問等,都有較好的職業前景。
方向五:臨床精神病學
這一方向因跟隨不同的導師,研究的具體方向各有側重,但都與臨床接軌,是研究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點、精神疾病發生和發展規律、治療和預防的一門科學。同時,這個方向也充分展現了人文精神,因為涉及自殺以及法律等相關問題,對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感興趣的醫學生也可以報考。
【關鍵詞】社區精神病病人;管理與防治;社會問題
本文資料源自本院近10年來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門批準經公安人員移送的嚴重影響社會秩序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7例收治對象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門交辦的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齡28~51歲者34例,余3例具體年齡不詳。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入院后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療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工娛療法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在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二、結果
2.1療效評估經過6~8個月的住院治療,經我院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聯系到病人單位且其單位同意補辦住院手續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顯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無出院條件(屬三無人員)的9例,1例因合并軀體病在住院期間死亡。
2.2效益評估
2.2.1社會效益本資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入院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經濟收入概況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單位同意補辦入院手續并原則同意補交一定數額的住院費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無人員就是家庭無經濟能力承擔病人的住院費用,本院實際收費僅占病人應繳納費用的十分之一。
三、討論
本文資料顯示與全國各地的有關報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給醫療單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政府交辦的收容治療任務理當堅決執行,可長期下去難以負重。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些病人也難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費用。像這樣的精神病人日趨增多,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給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精神病人造成的傷人事件已屢見不鮮,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防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如何解決本文中述及的這類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就全國而言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僅供政府、社會團體及同仁參考。一是衛生主管部門盡快草擬精神衛生法草案以供國家權力機關審定,草案中應規定精神病人的親屬所承擔的義務與權利,以及違背了應承擔義務的職責;二是政府牽頭,集公安、民政、財政、衛生等職能部門共同負責這類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的費用;三是在社區內成立精神衛生休養站,經過專業培訓的社區門診所的醫生或護士負責治療,由轄區民警負責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法制教育,由社區的街道辦事處負責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這樣在保持病人勞動技能的同時又能給患者一定的報酬;四是是否在精神衛生法中明文規定所有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全體人民群眾每年上繳一定數額的經費,由衛生、民政部門共同負責這筆費用的支出。在經費保障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三無病人及經濟貧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永梅,劉敏.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的調查分析.臨床精神病醫學雜志,2004,6(14):7.
2朱文軼.精神病人的社會困境.三聯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偉,江開達.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馬惠霞.中國影響心理健康的個體因素研究綜述.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214.
關鍵詞:顱腦CT檢查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腦萎縮 異常表現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方式、工作壓力以及節奏等方面均發生了明顯變化,飲酒逐漸成為餐桌禮儀,飲酒機會增加造成的酒精中毒問題也相對明顯,每年都有患者因酒精中毒入院[1-3]。目前人們對大量飲酒造成的中毒危害未形成完善認知,在未限制自身生活行為的基礎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病率逐年遞增,基于疾病引發的暫時性、永久性障礙也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工作等方面,降低患者的了生活質量[4-5]。為了確保人們健康、了解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體的具體損害,需重視檢查工作的有效落實,本研究在分析檢查結果的基礎上提高此類疾病的防治效果。隨著臨床診療工作的開展,關于顱腦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檢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取得了顯著成果,能夠有效了解患者的檢查異常及腦萎縮情況。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試驗對象選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總計50例。納入標準:(1)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2)符合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診斷標準。(3)患者基線資料完整[6]。(4)檢查方法患者耐受、無禁忌。排除標準:(1)先天性精神類疾病患者。(2)意識障礙患者。(3)不配合參與患者[7]。(4)妊娠、哺乳特殊期患者。5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4.50±5.20)歲;飲酒史2~15年,平均飲酒史(7.30±1.30)年;日飲酒量250~1 000 m L,平均日飲酒量(420.50±125.50)m L;患者工作性質:干部患者5例,工人患者17例,農民患者28例;個人情況:單身患者30例,已婚患者20例;臨床分型情況:幻覺妄想患者19例,酒精中毒性癡呆患者12例,震顫譫妄患者7例,柯薩可夫綜合征患者6例,酒精中毒性癲癇患者6例。
1.2 方法
對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進行顱腦CT檢查,CT型號:W-550X型CT。對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進行頭顱平掃,OM線為基準,層距10 mm、層厚10 mm,連續向上直至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頭顱頂部共9層,以全面獲取患者腦組織結構情況,包括腦室、腦池、腦組織密度以及腦溝等[8]。
1.3 觀察指標
以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腦CT檢查結果是否異常為判斷標準,腦萎縮為異常標準[9]。
1.4統計學分析
基于spss 21.0版本統計學軟件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對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試驗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CT檢查異常計數型指標占比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指標差異檢驗采用(χ2)值。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5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后,有47例患者發生了CT異常情況,占比94.00%(47/50)。通過對患者顱腦CT分析,發現47例顱腦CT異常患者中輕度腦萎縮、中度腦萎縮以及重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31例、15例、1例,輕度腦萎縮、中度腦萎縮占比較高。
患者分型情況檢查分析:19例幻覺妄想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發現,18例患者結果呈陽性,輕度腦萎縮以及中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16、2例;6例柯薩可夫綜合征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發現,有5例患者檢查結果呈陽性,輕度腦萎縮、中度腦萎縮以及重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3例、1例、1例;12例酒精中毒性癡呆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發現,11例和患者檢查結果均呈陽性,輕度腦萎縮以及中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4例、7例;7例震顫譫妄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發現,7例患者結果呈陽性,輕度腦萎縮以及中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4例、3例;6例酒精中毒性癲癇患者經過顱腦CT檢查發現,6例患者結果呈陽性,輕度腦萎縮以及中度腦萎縮患者分別為4例、2例。3 討論當前醫院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呈明顯增多趨勢[9]。飲酒的危害主因是酒精,酒精作為麻醉劑,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明顯影響[10]。臨床工作中發現,患者飲酒時間越長、日常飲酒量越大情況下酒精中毒情況越明顯[11]。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即患者長期飲酒、大量飲酒癖好的情況下發生的精神障礙表現,包括急性、慢性中毒類型,其中以慢性患者居多[12]。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有終身神經系統中毒表現,患者有逐漸加重人格改變、智力衰退特征,飲酒癖好養成后無法自控飲酒行為[13]。也正是因為飲酒的不可控性,導致家庭暴力、偷盜、詐騙等行為問題。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常見精神癥狀主要表現在震顫譫妄、幻覺、嫉妒妄想等,患者常常喪失理智,導致責任能力喪失,進而發生諸多不理智行為,傷害自身及他人安全[14]。就患者主要表現進行分析為以下幾點:(1)依賴綜合征是反復飲酒所致的特殊心理狀態,患者對酒精的渴求可持續或間斷出現。停止飲酒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心理、生活戒斷癥狀。主要表現為對飲酒的渴求、無法控制;固定飲酒模式,需要在固定時間飲酒,不受場合限制;飲酒成為了重中之重,直接影響患者日常基本生活、工作狀況;耐受性逐漸增加,患者為取得飲酒達到的效果,可能會不斷增加飲酒量;戒斷綜合征反復,患者減少酒量/延長飲酒間隔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戒斷綜合征,患者有手、足、四肢、軀干震顫等表現。(2)震顫譫妄。患者長期飲酒后驟然減少情況下,可發生短暫的意識障礙,發作時甚至有意識不清、被害妄想等情況,生活、工作中還可能出現恐懼不安、沖動行為,直接影響患者基本生活與工作、睡眠等情況,長此以往降低生活質量,增加其他并發癥,威脅患者的健康狀況。(3)幻覺癥。是長期飲酒所致的狀態,患者在突然減少/停止飲酒后短期內可出現明顯幻覺,常見原始性幻視以及評論性、命令性幻聽,甚至會出現片斷妄想、情緒低落等情況,直接影響患者基本生活狀態。(4)妄想癥。患者意識清晰情況下,有嫉妒妄想、被害妄想等癥狀表現,甚至懷疑配偶不忠,暴怒反應非常明顯,增加了家庭暴力的風險,并直接影響家庭幸福指數與安全狀況。(5)酒精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腦病是慢性酒中毒最為嚴重的精神病狀態,是長期大量飲酒所致的腦器質性損害。腦病患者有譫妄、記憶力缺損等表現,嚴重患者有癡呆特征,甚至不能完全恢復正常,嚴重影響患者的基本生活、行為能力?;诖耍b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的主要表現及對患者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響,需加強對患者的有效管控。為了確保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性,需嚴格限制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的行為能力。日常生活中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輕度發病情況下易被忽視,但是長期慢性情況下造成的危害也越發明顯,對患者自身的危害性也更為明顯[15]。所以需進行有效診斷,并結合患者的具體表現進行干預,甚至可以采取強制性管理措施。顱腦CT是腦部疾病的臨床常用診斷方法,具有診斷速度快、單次診斷費用低、準確率高等諸多優勢。為了更好的了解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的疾病情況、積極防控,有效的檢查方法是重要輔助。顱腦CT診斷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能夠了解患者的CT異常情況,異常檢測率較高,能夠發現腦組織改變情況、腦萎縮程度并積極干預,為患者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作用[16-18]。研究指出,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檢查中應用顱腦CT診斷準確性高,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參考,保障了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19-20]。
[關鍵詞]精神病人; 自殺原因; 對策; 防自殺
[中圖分類號] R7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9-205-01
精神病人自殺是精神病人安全問題中最突出的問題。住院精神病人自殺與精神病癥狀有關。住院期間安全問題是醫護質量的重要方面,標志醫護質量的,也關系病人治療成敗。因此,研究自殺形成的原因,制定應對措施,提高精神病人自殺的防范能力,提高治療和安全護理水平,加強精神病的后續鞏固治療機制,減少精神病人自殺情況的發生是非常有意義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跟蹤近幾年在住院期間發生的自殺行為。其中男性48例,女性 33例;精神分裂癥 49例,抑郁癥 24例,其他 8例;年齡 19~63歲,平均年齡 40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 19例,中學 34例,小學 24例,文盲 4例,其中自殺未遂 76例,自殺死亡 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和問卷式的調查方式,對發生自殺行為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自殺的方式以撞墻為多 男性常見,占比為42%,具突發性,多發生在白天。
2.2 自殺中自縊也比較多 占比 24%,死亡率比較高,此種自殺行為大多為有計劃,時間多在夜間,護理工作人員比較少。 2.3 溺水 4例,多為病人出逃后,跳河致死, 1例死亡。
2.4 跳樓 3例,多為外出活動時,沖破防護,跳樓死亡,此種方式死亡率較高。
3討論
精神科的自殺是最危險的癥狀,如不能及時發現,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根據經驗,節、假日或者夜班的工作人員較少時是住院精神病人自殺多發的時間。黎明,值班人少或疲倦疏于監控,也容易讓精神病人有可乘之機。綜合分析精神病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3.1意念影響 有罪惡妄想癥的精神病人,意念里認為自己是罪孽深重的和不配活在世上的。
3.2外力迫害 患有嚴重迫害妄想癥的精神病病人,總是認為與其被外力迫害致死,不如自己讓自己先死。
3.3幻覺支配 患有命令性聽幻覺的精神病病人,往往能受幻覺的支配而完成自殺。
3.4弄假成真 患有某些癔病的病人,往往想以自殺的行為來威脅他人,卻有的時候弄假成真,最終造成自殺的后果。
3.5抑郁焦慮 在治療過程中,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所致的副反應,如焦慮或抑郁等,也可以使病人難于忍受而自殺。
3.6病情復發 因為治療過程中,多次治療后病情又復發的,由于對治療喪失了信心而自殺。
4防范對策
4.1 細致掌握住院病人的狀況 自殺往往是事先有一定程度的表達的,當病人說“不想活”或“要死了”的內容或表達暗示性言語,應引起重視,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動態,做好護理。
4.2加強病房和管護工作 護理人員應執行預防自殺護理常規和崗位責任制度、病房的安全檢查的制度以及重點病人的管護交接班制度。對自殺企圖比較嚴重的病人盡可能要有家屬的陪護,重點病人要安排在容易觀察的房間,使其處于工作人員的重點看護。做到心中有數,工作有重點,有的放矢,保證病人生命安全。
4.3加強病人的生活護理 要關心病人飲食和起居,督促和幫助拒食病人,搞好病人的個人衛生,高標準的完成基礎護理,讓病人體會人間溫暖,對新入院、返院的病人,應檢查是否有危險物品。讓病人參加一些簡單安全的勞動和娛樂,分散注意力,激發對生活興趣和信心。
4.4防止節假日病員自殺 病員長期住院,節日里往往有親屬來院探視,而無探視和無望出院的病員,易產生厭煩、厭世的消極情緒。在這種特殊的時間,醫護人員要特別細心觀察其心態,做心理疏導和安慰工作,使病員能適當的鎮靜,從而防止自殺的發生。
4.5加強心理工作的進行 關心病人,多進行思想、情感交流,幫助樹立疾病斗爭的信心,正確引導病人,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做好教育對社會、家庭的宣傳工作,減輕病人的壓力,減少自殺情況的發生。
4.6提高應變機制和快速反應能力 隨時在病房備好搶救藥品和器械,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工作人員要果斷快速的進行搶救,同時立即通知醫生和帶班領導,維持病房秩序,避免事件在其他病人中造成更多不良的影響。
4.7加強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還要調整治療工作。
在具體治療工作中,要明確治療第一,護理監護第二的原則。在強調管護工作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從醫療工作的角度控制引起自殺的癥狀源頭。對此應該強調在治療層面盡可能的控制能夠引起自殺的精神癥狀。首先要,盡早用藥,快速控制癥狀。對住院病人有幻覺妄想,消極焦慮等常見精神癥狀引起自殺念頭者,應盡早足量用藥,迅速控制引起自殺的精神癥狀或焦慮情緒,才能有效控制自殺行為。其次,要通過調整治療計劃,減少藥源性焦慮引起的自殺行為,在工作中,應對藥源性焦慮的急性癥狀,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并且適當減少抗精神病藥的聯用,或者更換藥物,解除焦慮,減少因此而產生的自殺行為。作為護理人員,在護理中要及時了解和掌握自殺征象,堅守崗位,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并提供安全的治療環境,以預防為主,切實有效的阻止病人自殺行為的發生。同時,結合工作實際,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防自殺的工作能力。從而有效地控制精神病病人的自殺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