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港口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相關概念和研究內容界定1.核心概念界定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港口和四周地區逐漸變為了商業聚集地區。并且,港口自身條件也處在不斷完善當中,因此,進一步加強了港口為周圍地區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提供的服務能力。2003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在該法律中,明確指出了:“港口指的是具有船舶進出、停、靠,旅客上下及貨物運載等功能,同時還應具有相應的港口設施。”一般來說,港口多是由一個或是多個港區所構成的,加之,當前的港口多數屬于綜合性的港口,在建設過程中,通常是按照運輸貨物來決定港區的類型,再結合水路、鐵路等和港口的腹地經濟相互連接在一起。若按照用途進行劃分,港口主要包含工業港、軍港、綜合港等。其中,工業港指的是為港口的腹地企業運輸一些原材料等;軍港指的是軍隊艦艇停、靠或是維修的主要港口;對于綜合港口而言,主要指的是為其提供多種功能及多元化服務的一種綜合性的港口。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際貨物運輸方式標準化、船舶大型化以及集裝箱的運輸能力等都作為了港口是否具有國際地位的主要標準,這也就進一步加快了港口集裝箱碼頭建設和集裝箱港口形式。再結合上述對港口的界定來看,集裝箱港口指的是具有一定獨立的地區,并且具備一些專業化港口的操作設備,為船舶停、靠及作業、貨物裝卸等提供服務的港口。2.物流和功能的界定港口物流指的是四周的港口城市借助地理優勢,并且在具備一定經濟水平與基礎設施的前提下,以優化港口和腹地資源為主要目標的一種綜合服務體系。通常情況下,港口物流集中體現在港口的功能上,目前,港口功能主要包含船舶貨運、報關報檢等功能。
(二)協同理論和探究對象的界定1.序參量和序參量理論的分析在協同理論中,已明確指出相變指的是系統由無序態轉變成有序態,或是由有序態轉變為無序態的一種動態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序參量是其最為重要的一種因素。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序參量指的是:在系統相變過程中,慢弛豫變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即序參量。而當系統由無序狀態過渡到有序狀態時,必須借助序參量間的作用,這將共同決定系統相變的特征與規律的發展。然而,盡管序參了數量相對較少,其衰減速度也相對較遲緩;其快弛預變量過多,它的衰減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但是這對系統功能與結構變化不會起到任何的主導作用,并且還必須服從于序參量。2.對研究對象系統的界定分析事實上,協同理論是指如果系統被外界控制參量產生影響進而發生了變化時,其子系統和內部序參量利用相互間的影響出現對應的協調效應以及協同作用。然而,當協調效應與協同作用都已經達到臨界點時,那么系統便會利用自組織作用出現新的有序變化。在大部分研究文獻當中,對系統界定為:系統是要素間相互聯系與制約的多部分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一個整體。在對系統理論探究的基礎上,明確指出系統和各要素間存在的這種關聯性,并且將環境中相互作用與關聯的各要素功能與結構的集合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全面、動態地看這個整體。
(三)港口物流和腹地經濟系統發展的相關機制1.腹地經濟對港口物流發展的作用機制第一,腹地經濟已成為港口物流發展的集中貨源地。通過腹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利用港口與海外銷售市場的連接,向海外銷售一些產品及原材料;另外,通過腹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海外的一些成品及原材料通過港口運輸進來。所以,腹地經濟發展結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規模等都將會對港口吞吐量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二,腹地經濟是港口物流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港口腹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腹地區域物流設施逐漸變得更加完善,而這將為港口進出口、多式集裝箱聯運打下牢固基礎;此外,由于腹地區的公路、航空等設施建設變得更加完善,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港口物流腹地空間的范圍。由此看來,港口工業發展成為腹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本保障。第三,腹地經濟發展能夠為港口物流發展提供可靠的服務支撐。通過腹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迅速帶動交通業、金融以及信息行業的發展,吸引大量的企業投資;反過來,港口物流屬于一個綜合體系,上述產業將為港口物流發展提供必要的全能型人才。所以,港口物流發展需要建立在腹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2.港口物流發展對腹地經濟的作用第一,港口的發展可獲得更大的效益,而這無疑對腹地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港口物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并且還可創造更大的經濟財富、增加就業機會等,從而進一步加快我國港口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港口物流的發展可帶動腹地集疏運系統的發展,促使腹地交通設施逐漸趨于完善,而最重要的是可吸收大量的發展資金。第二,港口物流具有促進腹地經濟發展的功能。通過梯度轉移理論分析我們可知,港口物流發展使我國社會資源逐漸朝向港口和低成本地區轉移,由于產業的過度集中,便出現了產業集群,促使腹地經濟快速增長。
二、當前青島港港口和腹地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分析
(一)發展概況1892年,建立了青島港,截止到目前為止,青島港已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大型港口。其業務主要涉及到國際集裝箱運輸、成品及原材料的進出口運營以及提供一些國際客運服務等。目前,青島港已經和1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近450個港口存在業務往來。據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青島港的吞吐量達到了3.72億噸,同比增長了近7%,位居世界前列。
(二)港口發展趨勢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顯示,青島港的出口總額波動相對較大,既有也出現了低谷,不過其整體量變化并未出現較大差異。然而,從增長角度分析,進出口額波動時間段和集裝箱吞吐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在2008年之前的增長速度處在最高位。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但并未影響到進出口額的增度,甚至比2007年增長了近25%的額度。在2009年,青島港口的進出口額出現了負增長,其最低值達到了-21%。
(三)腹地發展趨勢總量指標指的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標準,根據2002年-2008年的青島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趨勢分析,其總量呈級數增長,增速相對平緩,且沒有較大的波動,這是和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受到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影響后,2009年的生產總值呈下降趨勢發展。隨后,全球經濟發展呈現了復蘇發展,2010年生產總值出現了上升,幾乎恢復到了出現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然而,盡管在2011年,青島港的生產總值達到了6615.6億元,增速為下降趨勢,但其總量卻在持續上漲。
三、青島港港口和腹地經濟協同性發展的實證探究
(一)協同性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港口物流的評價指標指的是按照投入與產出量指標來選擇序參量,并且將其作為生產性泊位數、港口業務、投資額以及集裝箱的吞吐量等。事實上,腹地經濟系統是比較復雜的,為進一步提升評價目標的準確性、可得性,根據總量指標、貿易指標以及投資指標來選定序參量。不過,貿易指標與投資指標的確定又要結合國內外貿易與投資量的多少選定消費品的零售總額、投資額。
(二)實證結果1.總量指標從整體上來說,總量指標貢獻度呈上升趨勢發展,和青島經濟子系統相同,經濟危機對經濟總量指標的序參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工業生產總之和地方財政收入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其協調適配度增長相對十分的平緩。2.貿易指標因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對子系統貢獻度持續下降,加之,受后經濟危機財政刺激的進一步增大,其貢獻度水平持續增長。除此之外,由于國內需求量的增大,進一步增加了社會消費品額度的增長,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從而提升青島經濟系統和子系統的協調適配度水準。
四、實證探究其實和策略建議
(一)實證結果啟示港口物流子系統對港口物流及腹地經濟系統對的貢獻度水平持續上升來看,青島港口的運行,可進一步加快經濟子系統和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并且,在加速港口物流子系統在復合系統的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樣一來,可確保港口物流經濟和腹地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仍然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根據《中國就業報》關于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流向的調研報告: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從事國際貿易行業的只有20%,有20%在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以及政府涉外部門工作,約有50%的畢業生由于種種原因求職無門或改行從事與所學專業毫不相關的行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國際貿易專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展開了新一輪的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在這期間,ClarkKerr、DerekBok等一大批具有遠見卓識的高等教育家透過本科教育繁榮發展的表象,敏銳地看到高等教育形勢背后所潛藏的教育危機。他們針對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提出整體知識觀課程思想,積極倡導在本科教育中樹立整體知識觀并以此為理論基礎,改革大學本科課程體系,以克服本科教育過度專業化和職業化所產生的弊端,使學生能接受到完整的本科教育。運用整體知識觀,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評價等諸要素予以系統考察與操作,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國際貿易人才緊缺的局面,而且可以實現國際貿易專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與人才的市場需求相脫節
由于企業需要的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溝通、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希望畢業生踏入工作崗位后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進行獨立操作,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多數的畢業生雖然掌握一定的貿易理論和基本知識,但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比較欠缺,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二)課程設置泛而不精
長期以來,多數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大都是遵循教育部所制定的課程體系而衍生出來的課程,差別不大,且過于注重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設置上求全求多,通識課的比例過大擠占了專業課程的空間。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國際貿易教科書,可以發現有許多知識點內容重復交叉。例如,《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國際商法》與《國際貿易實務》在貿易術語以及貨運、保險及慣例方面有重復的地方;《國際結算》與《國際貿易實務》中的結算方式有交叉的內容等等。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的國際貿易課程安排存在先后順序不合理的問題。如《國際貿易實務》與《外貿單證實務》、《外貿函電》同時開設,章節的進度卻不一致,這既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也會造成重復講解,這不符合教學規律,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眾多學校的鋪開,實踐教學環節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受客觀環境的限制,“加強實踐教學”成為一句空口號。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包含實驗室實訓和社會實踐。雖然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國際貿易模擬實訓室,購買了教學模擬軟件,但是在實訓室中,學生只能通過數據庫之間數據與表格的登錄和轉換完成貿易的流程的模擬,基本不設計具體產品的生產、營銷、跟單等內容,與貿易業務實際存在較大的差距[1]。而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就更加單薄。一方面,學生多、基地少,實習效果不佳。一個實訓基地安排的學生太多,為實習單位帶來許多不便,使其接收熱情不高,導致實習過程流于形式,實習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實習基地無法配備實踐指導教師,實踐評價體系不健全。由于存在商業機密等問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多數從事一些打掃衛生、端茶倒水、跑腿等工作,無法接觸實質性業務。由于實踐基地缺乏實踐指導教師,學生只能靠觀察了解一些表面現象。學校缺乏健全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很難對實習單位的實習指導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對學生的實習效果也很難給予科學評價。
(四)教學過程與國際接軌不夠
由于國際貿易專業自身的特點,要求本專業的課程具有“國際性”。大部分高校設置了很多帶“國”字頭的課程,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課程缺乏國際視野,僅局限于強調學生對基本經濟貿易知識的掌握,而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相關知識關注甚少。另外,多數高校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到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的編制等都很少借鑒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多數停留在國內高校的橫向借鑒和比較。最終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不相符,因此,必須以整體的知識觀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對國際貿易專業進行課程整合,從而可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
三、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目標
跨國公司在進行員工招聘時,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考察應聘人員是否具備所要從事崗位能力的模式:K(Knowl-edge,知識)表示對某一特定工作領域的基本情況和原則的理解;S(Skill,技能)表示對通過正式培訓和實踐經驗發展基本能力所獲得知識的運用;A(Ability,能力)指發展一項具體的、特定的技能所需的一般能力:O(OtherCharacteristies,其他特質)指一個人所具有的對工作業績會產生影響的品質,比如注意細節、守時、個人組織能力、視野等。KSAO模式反映了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能力。因此,國際貿易專業可以按照KSAO模式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2]。圖1構建了基于KSAO模式的國際貿易課程整合目標。KSAO模式下國際貿易專業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A、S、O四個模塊,其中K是基礎,A是核心,S是落腳點,O是重要影響因素。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要以鞏固K為出發點,加強A為關鍵,提高S為目標,同時培養學生O所代表的各種特質,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要求方面,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了解,是通識性教育;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是專業性教育;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伸性教育;對其他特質(O)的培養是性格教育。
四、課程整合的步驟
(一)優化課程體系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夯實基礎、重視實用、提高能力、選擇靈活”為原則,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1.K模塊課程設置。K模塊主要涉及基礎教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主要由工具類(諸如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和素質類課程(諸如政治、體育等)組成[3]。目前多數高校對素質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本文認為應該更多地設置美術、音樂、書法等藝術類,社會學、歷史學等人文科學類和物理學、機械、信息科學等自然科學類的選修課。專業基礎課主要是宏微觀經濟學、會計學基礎、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等。由于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存在一部分內容教材重復,因此可將國際經濟學課程取消,將相關內容分解到國際貿易和西方經濟學等課程中講授。
2.A模塊課程設置。設置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禮儀、外貿口語、經濟論文寫作、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
3.S模塊課程設置。設置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市場營銷、報關實務、國際投資學、商品學、外貿函電、國際商務英語、外貿英文制單、國際服務貿易、WTO概論等課程。對于S模塊的課程應該盡量壓縮必修課程的數量,增加選修課的數量,使學生有充足的自學和思考問題的時間。對于國際服務貿易和WTO概論的內容和國際貿易的部分內容存在交叉問題,在制定教學大綱時明確其課程歸屬。4.O模塊課程設置。心理學、職業規劃、各種問題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