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教學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79-01
任務型英語教學與教學改革后的很多教學方式一樣,都是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堅持意義第一、使用第一的原則,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并指導學生有效地完成任務。
一 任務型教學概述
任務型教學理念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外語學習法研究者通過大量的研究以及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這種理念主要是將語言應用的概念轉變成課堂實踐的模式,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任務型教學課堂可以分成教學目標設計、準備工作、課堂活動、師生角色以及課堂環境,每一個組成部分都發揮著其具體的作用。其中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本質上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寫與說語法上的能力,還應該培養學生對語言的使用以及邏輯能力。準備工作主要指課堂學習任務的資料準備,除教材外,還可以是影視作品、學生作品、歌曲等;這里的課堂活動不是課堂上的練習,是指具體的任務。師生角色是指在課堂中,學生扮演交際的主體,而教師扮演著組織者與指導者的角色,師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交際,所以教師也扮演著學生的伙伴角色。課堂環境指的是對課堂的組織形式,以及對任務內容及時間的分配等;另外,還包括與教學相關的課外活動等。
二 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理念,進行教學任務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在任務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語言以及設計情境的真實性原則,只有明確語言信息,并且設計的語言符合學生對語言的認知規律,置身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對語言有一個真實的感覺,才能促進學生對這種語言的掌握。
在任務設計過程中,還應堅持語言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原則,在英語學習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對形式的學習以及掌握能力,還應該培養其對英語功能的掌握與使用能力,這就需要通過相應的任務訓練來增強學生對英語形式以及功能的理解。
在任務設計中,要遵循階梯性原則,即任務設計要從簡入繁、由易到難,并做好難易之間的銜接,讓學生對簡單的知識點學習與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學習逐漸形成一個任務鏈。
教學任務設計過程中,要檢查一下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原則。英語教學課堂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進行英語交際、活動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等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英語知識,這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 任務型英語教學的具體實施
在英語教學中對任務型教學的具體實施,主要體現在任務前、任務中以及任務后三個階段,通過這三個步驟,可以充分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貫徹了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理念。
在任務前階段,主要需要完成對教學目標以及人物的介紹,將任務中需要的語言知識呈現,并由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并由教師向學生進行任務的分配,并對課堂任務做必要的說明,包括對任務目的、完成任務的步驟、時間等,通過一些交流灌輸學生相關的語言知識。在這個階段需要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與本任務相關的知識,這樣可以達到溫故知識的效果。
在任務中階段,學生按照老師分配的任務以及相關的時間、步驟提示,以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可以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走動去幫助學生。這個階段還需要學生對任務完成成果的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其他的學生包括老師,都能提出疑問讓展示的學生進行回答,教師還應該做一定的總結。
在任務后階段,主要是對重點語句、語法、詞匯等英語知識進行處理。一般都是先由學生進行討論,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向全班進行任務結果的展示。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將重點知識進行鞏固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其的敏感性。
四 總結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優勢,通過任務前、任務中以及任務后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點并熟練使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的社會交際能力。
目前,體育運動學校的主要生源是通過層層比賽選的體育特長生,或者是比較有運動潛質的學生。體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學校,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另外,體校學生入學時間未必整齊劃一,不能按照統一時間入校,常因參加某項賽事導致班上幾名、甚至十幾名學生耽誤文化課的學習。所以,教師若一味按照計劃進度開展教學,將會對不能參加英語學習的學生造成一定影響,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厭學、棄學,這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再者,進入體校學習的學生一般都比較活躍、好動,并容易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來。教師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和糾正,就會破壞英語課堂學習紀律,影響那些有英語學習興趣并且認真學習的同學。因此,教師對學生做好管理和疏導工作,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體校英語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方法,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保證每名學生在體校都能學到扎實的英語文化知識。
二、合理配備和利用教學資源
體育學校的老師與其他學校的老師一樣,大部分是學校按照人才引進計劃引進的,或者是教育局通過廣泛選拔挑選出來的優秀者。教師雖然優秀,但是面對學生的復雜情況,面對一些體校輕文化課教學的現狀,仍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有些教育管理部門不給體育學校下達文化課考核指標,一些學校也只將能為學校爭得體育榮譽的項目作為重點關注項目,對文化課教學不夠重視。所以,在沒有任何教學指標考核并缺乏監管的情況下,英語教師受到環境影響,從心理上缺乏工作主動性。這樣,教師既無法將最好的狀態投入到教學中,也無法體會教學帶來的成功感,進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因此,要想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從教育管理部門到學校,再到教師,都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三、改進英語教學模式
對于體校學生的英語教學,學校應建立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大綱。語言是用來與別人進行溝通的,并非為了應付考試。所以,英語教學要從實際出發,以實用為主,加大英語聽、說練習力度。讓學生用英語與別人交流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讓學生從課文閱讀中逐步形成英語語感,讓學生掌握會聽、能說、能寫的實用性英語。
四、采取個性化教學方法
招收各專業學生的時候,學校往往是按照年齡層級進行劃分,這容易導致教學不系統、不全面的情況。所以,為了保證所有學生能有效學習英語,教師應當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1)測試英語水平,按等級分班并開展教學。在學生入學時,學校應該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然后,按成績把學生劃分為基礎班、強化班、提高班,并統一安排英語授課時間,在英語授課時間段,教師進行分別授課。到學期末,進行統一測試,再按照學生的英語水平劃分班級。這樣安排的優勢在于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完成不同層次水平的英語教學,缺點在于同一英語水平學生之間的年齡結構存在差異,在課堂管理中需要教師加強維護。(2)按等級安排教學內容。學校劃分英語班級后,要逐級安排各班的英語教學內容。比如:基礎班的教學內容是基本詞匯及常用對話英語,要求學生能聽懂;強化班的教學內容是在基礎班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聽懂、會說;提高班的教學內容是在強化班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會說、能寫。同時,教師可適當對各班加大教學難度,進而激發各英語班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3)按等級優化教學方法。教師應不斷改進和優化英語教學方法,比如:基礎班以趣味教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夯實英語基礎;強化班以讓學生參與活動為主,強調對話活動,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班以組織各種交際活動為主,強調英語的應用性,并適當增加英語學習難度,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五、結束語
總之,要提升英語教學效果,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者不但要重視英語教學,還要克服管理上的困難;不但要從思想上改進,還要從教學上改進;不但要從學生心理入手,還要從學生能力上劃分。同時,英語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積極采用多方法、多形式的教育教學手段,將因材施教落實到位,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麗娜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體育運動學校
參考文獻:
[1]許菊芳.體育運動學校英語教學現狀及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2(10).
關鍵詞:互動教學 初中英語教學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18-01
初中英語相對于之前的小學英語學習階段來說,進入到了更正式、系統的英語語言學習階段,這對于廣大學生以及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來,人們也逐漸開始意識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互動教學便是以“以生為本”這一核心所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
1 互動教學概述
互動教學即使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在其模式的影響下,可以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溝通、交往,也可以把教學過程當做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或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及交互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互動”的方式,對師生關系進行調節并相互作用[1],最終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以及教學中介的互動。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產生教學共振,而且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交互影響,最終達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2 互動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2.1 優化課堂導入
初中英語課堂上的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要將課堂導入進行優化,良好的課堂導入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為之后的課堂打下堅實基礎。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傳話游戲來作為課堂導入方式,在最后一位同學說完句子之后[2],教師可以提問:“What did he/she say?”這時要求其他同學進行回答“He/she said……”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課前游戲,巧妙地引導出本節課的重點即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轉換中的人稱變化,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加深了學生對于課程的鋪墊程度。
2.2 增強課堂互動
課堂上的教學互動是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將以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一課為例來分析一下互動教學的教學模式。Step1通過歌曲“It is time to go to school”來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熱情。Step2:拿出學生上學的圖片并描述:“The activ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Look at the picture.Go to school.教師還可以把其他短語一同寫在黑板上如:get up,get dressed,brush teeth等相關短語,可要求學生自行朗讀短語,如出錯教師要及時進行糾正,再配合圖片讓學生看圖說詞。Step3:這時向學生教授時間表達法,出示可轉動時針分針的教具表,邊調整表的時間邊說:“I get up at 6:00; I take a shower at 6:05”,教師這時可拿出事先制作的時間卡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兩兩之間按照卡片上的問題相互提問以及回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在學生之間巡視,及時糾正錯誤的語法及表達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出本課重點句型:“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再合理利用黑板上之前的短Z與學生一起進行對話練習,最后把學生分為4人一組的小組,要求其扮演不同的角色對以下句型進行熟悉對話和掌握A: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take a shower?B:I usually take a shower at six forty.C: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eat breakfast?D:I usually eat breakfast at a quarter past six.
在學生對話的練習中,有些基礎差的同學會因為緊張怕說錯而不敢說,教師應該多多對其鼓勵,重視對其情感教育。教師要多多投入到學生中間去,盡量可以參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學習能力。
2.3 注重課后互動
課后的互動也是英語教學中很關鍵的一步,除了鞏固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外還可以提前為接受新知識打下基礎。教師可以設置學生討論小組,在課后布置給小組起到鞏固知識作用的小問題,或是小型閱讀理解題。學生可以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及時去向老師提問,教師耐心細致為其指點幫助其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2.4 發揮點評作用
互動教學是豐富的情感與經驗的交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揮極大的積極性其發揮的潛能也是巨大的,面對互動過程中學生的提問與錯誤,教師要及時把握與利用這些動態生成因素,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教師要堅持以鼓勵為主,尤其是對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要把“good,great,clever”這樣的鼓勵名詞掛在嘴邊。
2.5 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教師可以劃分幾個學習小組來讓學生增加課堂下的互動交流,以達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課前,把預習內容布置給學習小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經過討論研究總結出問題,在課上的時候教師給予解答。在課后,教師布置課堂上的重點對話句型,或是英語課題。通過課前課后這樣的預習及鞏固,不僅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 結語
互動教學是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這一核心的教學方法,其不僅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希望在廣大教師對在課堂中應用互動教學的努力探索以及實踐下,可以將初中英語的教學水平提升到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任務設計 教學實踐 中等職業學校
一、引言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育的最新發展成果,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和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這些語言活動完成語言學習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及注重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
中等職業教育英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是“話題為主線”、“任務為主線”,即在一個單元中設計幾項語言活動任務;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該教材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現結合中職英語教學與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對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和教學結構
任務型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特點:1.它更側重語言的內容含義,使課堂語言活動更接近于自然習得。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3.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自我評價的標準并能使其產生成就感。
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它具有結構性,并由教學目標、輸入、活動形式、師生角色和環境五部分組成。①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②輸入:輸入是指“設計任務的資料”,包括報刊、學生作品、電視作品、課本、歌曲等。③活動:活動是指任務,而不是指練習。④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信息,具有學習自主性。為使學生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促進者、組織者和監控者的角色,有時也加入到活動之中擔當學生的“伙伴”。⑤環境:環境是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完成任務的方式和任務時間的分配,也包括課堂教學或課外活動等。任務型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模式為:任務呈現(參與任務)引導學習(學習新知)師生合作、鞏固新知組織練習、點撥評價(主動學習、操練運用)。
三、中職英語教學與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學生普遍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害怕在語言交流中出錯誤,缺乏自信,中職教師也普遍感到組織教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采取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因此,探索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應用“任務型教學法”,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就顯得更具有實踐意義。
四、任務型教學在中職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與探索
以浙江省教育廳職成教研室編的《基礎英語》第一冊Unit 4 Shopping教學為例。
主題:Shopping
教學目標:
1.To talk about food and price.
2.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hen selling and buying things.
3.培養學生積極與人用英語交流的信心和態度,并滲透跨文化文明禮貌。
教學過程:
(一)organization and revision
1.Free talk about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school bags.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s a/an ...”.
2. Have a competition:Count and say about numbers “what’s ... plus ...?What’s ... minus...?”
(二)Presentation
1.導入展示一段麥當勞廣告,看完后請學生告訴Mr.Chen在哪里?
2.利用課件展示麥當勞餐廳購物圖片,學習新單詞,以舊句型學習新單詞。
3.逐一呈現食品的價格,學習表達價格。It’s ... yuan. Show the price and ask:“How much is it?”Prompt the Ss to say out:There is an....It’s ... yuan.
(三)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1. Play a guessing game.
利用課件展示八種未標價格的食物,讓學生猜價格。
2.展示水果店場景。Then invite a student to be the shop assistant. Teacher go to be the customer,show the whole class how to buy some fruit. Then invite several groups to act shopping.
3.課件展示文具店購物情景。全班同學進行Pair work。教師進行點撥評價。
(四)Sum up
從上述例子可看出,任務型語言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自然地習得英語,而且學
得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五、設計和實施任務型教學活動時的注意要點
1.要為學生和教師本人進行恰當的角色定位,即考慮好在執行該“任務”中教師和不同類型學生應該扮演的角色。
2.要盡量使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景中學習英語,樂學英語,會學英語,提高英語交流的能力。
3.要積極鼓勵,恰當引導,在活動中,教師盡量不要干涉學生的活動,以免妨礙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但不等于教師就可以袖手旁觀。在學生思維受到局限時,要幫助其拓寬話題;在學生遇到不能表達的詞句時,要及時給予提示;要善于發現每一組學生的可取之處,從不同角度給予表揚。
4.要精心設計活動形式和組織活動過程,使課堂活而不亂,內容多而緊湊。
5.活動完成后應展示成果,并及時總結、評價和反思。
作為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能使教學過程任務化,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任務活動為主要途徑,讓學生積極地“動”起來,參與到活動中來,有效地提高中職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 - 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3]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試行).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它要求人才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英語教學就必須成為素質教育,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和終身的學習。英語學習對于人們來講日趨自覺化,英語已經作為一項必備素質要求著每個現代人,對于21世紀的高校學子們尤其如此。
一、多媒體教學實踐的迫切性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使用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大學英語教學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的是對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教師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能死記硬背,成為紙上談兵的“考試機器”。因此,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隨著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語言教學的目的、目標也隨之不斷地修正。近十幾年來流行的交際法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我們已清楚地認識到英語教學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實踐的必要性人類是通過聽覺、視覺和觸覺等感覺來獲得新知識的。看書、看報可以獲得知識,收聽廣播、聽報告也可以獲得知識,摸一摸,嘗一嘗,或聞一聞也是增長見識,獲得知識有多種途徑。但是通過比較單純的視覺或聽覺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往往只能是個大概,細節很容易被遺忘。相反,通過看電視、看電影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就不那么容易遺忘了,因為電視、電影綜合利用了人們視覺和聽覺的作用。海倫的老師沙莉文教她記“water”這一單詞時,不僅在她的手上寫了又寫,還讓她親手去感受水這一物質。失去聽覺、視覺及表達能力的海倫在老師的幫助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觸覺,學會了用手指和別人交流。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旦學會跳繩、跳舞或包餃子,即便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練習,也不會忘記。那是因為我們在學跳繩、跳舞、包餃子的時候,先是“聽”要領,接著再“看”示范,最后自己又進行一些反復地實踐,全方位地訓練后才真正掌握。這種通過聽覺、視覺和運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是持久的,即便是在某一段時間里完全將它擱置一邊,它也不會喪失。因此,通過多媒體圖、文、聲一體的視、聽、說全方位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常常是老師精疲力盡,口干舌燥,學生應接不暇,疲憊不堪。
一支粉筆、一張嘴巴應付一堂英語課,老師將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體力方面,這樣,教師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能夠真正體味西方文化,感覺置身西方文化環境。因此,要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認識、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并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也不容忽視。創造更多的情景僅僅靠一臺錄音機顯然是不夠的,它只能讓聽覺這一感官受到刺激。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夠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利用我們的感官及能力獲取知識,往往就會事倍功半。那么,怎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研究、實踐,普遍認為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英語教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給予學生正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就是一種社會實踐”的觀念。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朗朗上口的地道發音,更應是潛移默化的文化及思想。在語言這一工具的承載下,所反映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想探求的。只知道什么時候說Hello,GoodMorning和Bye-bye的人永遠不能和懂得怎樣適時地表達Sorry的人相提并論。同時,我們可以借助電腦、投影儀等軟硬件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些能力應包括五方面內容:掌握語法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明確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話語;了解社會文化知識。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學習動機。它提供的圖文聲像并茂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養成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英語語言學習方法。這種融聲、光、電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調動其非智力因素,消除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計算機網絡提供了交互式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 新視野英語 教學實踐 反思
一、教材的適用性分析
隨著我國各領域對外交流的深入,英語教與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英語教材作為教學主要輔助工具,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有重要影響作用。我校非英語專業只在大一階段開設英語課程,如何選擇一套適宜的教材,在一年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近年來已經引來公共英語教師的熱議。學校嘗試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未來職業崗位的英語需要,在全校高職學生中分別采用三套不同的英語教材。我所任課的經濟管理學院學生使用的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普遍選擇的《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
此教材每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選材和編寫,內容涵蓋語言、文化、習俗、信息、社會焦點等方面。教材在話題選擇編排、難易程度上,還是比較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如剛入學的新生往往由于怕出錯受到同學笑話,怯于用英語表達,因而第一冊第二單元“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You Won’t Learn!”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文章從一個韓國女孩留學美國的親身經歷出發,有理有據地解開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結,鼓勵他們今后大膽運用[1]。緊接著課文更是提出了提高英語能力的途徑,如收聽英語廣播節目等。如果在教學中有不便之處的話,那這就不是一套綜合性教材,聽力素材需要教師另外尋找或者配合聽說教程使用。
二、學生英語狀況分析
長期以來,在英語學習中形成的種種惰性,課前不預習、課后不鞏固、考試抱佛腳,最終導致高職學生英語基礎不牢,個別學生甚至表示對英語無從入手,無疑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另外,高職學生普遍偏重專業課,認為英語課和今后工作聯系不大,缺乏對英語重要性的認同感[2]。這種認識從根本上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95后”的學生討厭傳統教學模式,欣賞具有創造性新事物,喜歡輕松自在的氛圍[2]。他們往往會對話題討論、課文表演等環節熱情高漲,但厭倦老師講解語法、寫作等內容。
三、課堂小組合作互動模式探究
要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需要增進師生互動。互動不是簡單的詞匯學習、句型結構學習,而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換、思想交流、觀點碰撞[4]。受到英語基礎、學習能力的局限,單個學生的英語表達力不從心,所以課堂互動常常以小組合作模式開展。
在開展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積極加以引導。首先,學生分組要科學,教師可參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差異采取異質組合,從教師指定過渡到自由組合。其次,明確成員責任。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身能力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同時每個小組要推舉一名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帶領本小組開展活動。再次,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導,答疑解惑,輔助各小組活動順利延續下去[31]。最后,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做出公正、公平的評價,多給予一些表揚和鼓勵,也可以是小物質獎勵,重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尤其大班授課時,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小組合作互動教學的主題和形式,以便讓更多學生參與到互動活動中。
1.小組討論
在進行一個單元學習前,一般都要進行熱身活動,簡要介紹單元主題或課文背景知識,這時小組討論最適用。
如第一冊第一單元“How to Be Cool at College”,由于學生剛入學,這個話題能引起學生共鳴。在講授課文前,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Why do you come to college?”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life?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引發學生的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口語能力,其學習積極性被真正調動起來。
又如第一冊第六單元為例,課文“Wealth, Success or Love”為一則寓言,教師在向學生簡要介紹寓言的含義、寓言的來源等的同時,讓學生講述幾則他們熟知的寓言故事,以加強課堂趣味性和參與度[4]。
再如第一冊第五單元講姚明如何在美國NBA成功,第六單元講不同地區的人們如何慶祝新年和圣誕節。姚明是廣大籃球迷的偶像,年輕人對圣誕節的狂熱和追捧,只要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這些話題都能激發學生興趣和表達欲望。
2.角色扮演
對于某些課文,教師可考慮將角色扮演融入課堂互動教學中。如課文“Wealth, Success or Love”,可將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每小組中分別由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三位老人“財富”、“成功”和“愛”,以及丈夫、妻子和兒媳。每小組最后都要做出選擇,并由一名學生作為代表陳述每組結論和理由[4]。這種互動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具有較靈活的英語交際能力,不硬搬課文原句,意思能銜接即可。
第二冊第一單元談到美國象征之一――麥當勞。教師導入時通過小組討論方式,了解麥當勞的歷史、特色、何以成功之后,還可以請學生嘗試用英語表達麥當勞里出售的食物,如“雙層漢堡”、“麥香雞腿堡”、“薯條”等。之后請學生在各小組范圍內進行角色扮演,再現麥當勞點餐情境,由一名學生扮演前臺服務員,其他學生當顧客排隊點餐,依次點餐完成后,可以交換角色。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有效鞏固剛剛學習的詞匯和句型。
3.辯論賽
第二冊第二單元以時尚為話題,有人贊同追逐時尚,商家剛推出什么就購買什么。自然有人反對,認為時尚和潮流是有區別的,潮流能長時間存在,并且真正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偶爾趕趕潮流是可以的,一味追逐時尚則太盲目。基于此,可以將全班學生在分組基礎上每組選出一名代表,組成辯論的正方和反方,學生代表反映的一定是本組成員的共同意見。教師當裁判,導引辯論在不偏離話題的情況下順利進行。
在互動交流中,學生感覺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讓英語真正回歸到工具學科上。期間教師引導學生,答案是開放式的,表達可忽略發音和語法錯誤。無論做出何種選擇,只要在討論總結時給出合理解釋,都是允許的[4]。教師應著重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他們英語表達,將學生的課堂互動表現情況計入形成性評價。
四、結語
好的教材是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基礎,但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1]。《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每個單元選擇的內容都貼近學生生活,便于老師和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同時結合時代熱點。教師要合理發揮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進一步優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師講授課文時要注重向他們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教師介紹感恩節和圣誕節時,很自然地引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這個表達。從周四感恩節的第二天開始,一直延續到圣誕節是美國人的購物季,商家往往在購物季賺得盆滿缽滿,零售商們一年里的虧損開始轉為盈利,賬上的赤字變成黑字,因而得名如此。這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切不可脫離文化教授語言。
參考文獻:
[1]鄭娟.關于《新視野英語教程》教學實踐性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7):58-59.
[2]何樂飛.淺談高職高專藝術類英語課堂教學單元設計-以《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五單元為例[J].科學與財富,2011(12):43-44.
一、發展為主旨
把握發展內涵,確立發展目標,正確處理認知目標、智能目標、情感目標的關系,遵循發展為主旨的教學原則。
1.以認知目標為主線,分層落實。在教學中,把每課的認知目標不僅寫到教案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教學的環節中。比如有的“四會”單詞、習慣用語和語法知識是必須掌握的,那就需分層落實,各個擊破,進而達到這一目標。
2.以智能目標為核心,主動發展。發展為主旨的教學原則,要求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自身能力得到發展。因此,教學中,采用會話表演、比賽等形式,把枯燥的文字和具體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3.以情感為動力,和諧滲透。“親其師,信其道。”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總是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個學生,和學生一起體會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樂趣,使學生受到良好情緒的感染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二、教師為主導
樹立“敬業”意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誘導、引導、疏導、指導作用,遵循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的敬業精神,決定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甚至可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誘導就是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生的心理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中,可巧設激情趣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引導就是教師根據教材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探索、研究,最終獲取“真知”。我在教學中,注意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比如在利用錄音聽課文之前,首先提出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采用幻燈、實物、圖片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學目標的明確性。
3.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疏導是指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偏差時,教師為學生指點迷津、適時點撥、疏通障礙。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多采用討論法,化解疑難。
4.動手與指導,變“學會”為“會學”。指導主要是指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認知策略的指導。可采用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模式,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教師最終評價學生學習結果。學生“會學”了,從而也就“學會”了。
三、學生為主體
喚起人的主體意識,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發揮人的主體能動作用,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一原則,是“四為主”教學原則的核心。傳統教學觀“三中心”,即教材、教師、課堂。學生只能唯書、唯師,扼殺了學生的主體能動精神。素質教育強調弘揚人的主體精神。英語教學更要樹立這一核心教學原則。
1.培養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有助于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采用實物、簡筆畫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自我表現機會,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初中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無論優生還是差生。在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不留死角,充分利用聽、說、唱、畫、演、比賽等形式,調動其主動性,并及時表揚他們,使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盼望著你下節課的到來。
3.注意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試試分層教學和個別指導,使后進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最終達到差生“笑一笑”,優等生“跳一跳”,全面發展。
4.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營造師生民主的氛圍。教學中,讓學生借助課文對話內容,盡情發揮,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運用英語,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訓練為主線
聽說讀寫全面訓練,各年級各有側重,因材而異,遵循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1.聽說練習,貫穿始終。從初一開始,就要側重于聽說訓練,學生因年齡小、好學、好問、好奇、好模仿,思維形式處于從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為主轉化的階段,所以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認真地聽。
2.讀寫訓練,各有側重。學生在聽說的基礎上,逐步要達到讀寫的能力。首先是讀、熟讀,進而能復述、默寫、模仿課文,自己編寫小對話、小短文。
3.分層訓練,難度適當。在教學中,布置練習要有梯度。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
關鍵詞:語用失誤 語用語言 社交語用 對策
在英語教學方面,人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只著眼于教會學生理解和分析規范的語句,或者只要求他們多聽多說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避免語用失誤。語言表達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防止語用失誤,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的語言運用錯誤,而是指說話不合時宜的失誤,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而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學生在使用英語時所出現的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和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
一、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
人們使用語言時總是結合一定的語境,盡量恰當地遣詞造句,并力求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用意。常見的學生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學生違反使用英語本族人的語言習慣,誤用了英語的其他表達含義。例如:
A:Thank you for your companying! I really had a good time today.
B: Never mind! It?蒺s my duty.
對話背景是學生B陪同朋友A參觀完后兩者進行的談話。朋友A對學生B一天的陪同表示感謝,顯然學生B要表達的是“沒關系”、“不用謝”,但他卻用了“Never mind.”。“Never mind.”在英語口語交際中是用來表示道歉或安慰的。對于別人的感謝則可選擇“It?蒺s my pleasure”, “You are welcome”, “Glad to be of help”, “Not at all”等等。 而且B的回答是It?蒺s my duty“我應該做的”,其含義可能會被使用英語的本族人誤解為:我并不樂意,不用感謝我,因為這是我的職責,否則我是不會來陪你的。所以正確的回答應該是:It?蒺s my pleasure!
2.學生用中文思維去解讀英語句子含義,造成失誤。例如:
A:It is getting late. I?蒺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B:OK. Go slowly.
這是2004年全國高考題中的一道情境交際選擇題,B者用中文思維去解讀英語,結果造成失誤,應回答說,“OK. See you.”
3.學生只了解字面意義,弄不清說話人的真正用意。例如:
A: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Lucy?
B:Yes.
A是教師,當聽到學生B應答yes之后,就等著學生B的回答,可是學生B沒有進一步回答下去。顯然老師的用意是要求學生B回答問題,但學生B只理解為一種詢問,故只按提問的字面意思作答。
4.混淆同義結構的不同使用場合。例如,學生A與學生B是好友,A請求B幫忙,如果A說:“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學生A的口氣就太見外了,親密朋友間的請求中出現間接、含蓄都是多余的。
二、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
社交語用方面失誤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而產生的一種交際語用失誤。現舉幾例說明如下:
1.稱呼差異引起社交語用失誤。例如,中國學生經常說,“Good morning, teacher.”在漢語中,“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在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絕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英、漢語稱呼是不對應的,英語中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稱呼法。
2.學生不注意談話對象的身份或社會地位而導致的社交語用失誤。例如,對出租汽車司機就不能說這樣的話: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其實,只要說一聲“Airport, please.”就很恰當,既不失身份,又禮貌得體。
3.價值觀念差異帶來的社交語用失誤。由于英漢文化對事物的價值觀念不同,因而導致學生在交際中不知什么該說、該問,什么不該說、不該問。價值觀念差異,還包括因文化差異對事物持不同的評價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話題(如禁忌語)差異,例如,“How old are you?”用語常出現在中國學生交際情境中。使用英語為母語的人對年齡、收入、婚姻狀況以至體重等話題都要回避,而我們中國人對這些事情似乎都可以公開。
由于條件限制,學生學習英語時很少有機會直接參入英語環境中去習得英語,是脫離語境去學英語,從而造成運用英語能力低下,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將學到的詞匯、語法知識放到具體的交際場合去接受檢驗和辨別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學到的英語語言知識,并在使用過程中磨練自己,提高自己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1.課堂教學。
(1)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英語文化教學要幫助學生把握學科內以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跨文化意識。
(2)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與習語,例如goat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都可表達是一種動物,但英語中的“goat”還意味著壞人、色鬼,俚語中有替罪羊、犧牲品的意思,不宜出現在廣告語或品牌商標中。
(3)加強英語對話教學,使學生了解話語受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a.話題的選擇; b.語言的組織。
2.課外活動。
由于新教材的編寫主要是以學生所熟悉的話題或題材為主,而涉及異域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故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補充一些相關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題材有關的書籍、報刊或觀看電視節目,在活動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
參考文獻:
1.王宗炎Some Snags Is English?鄄Chinese Communication《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1年第1期
一、重視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
學生對世界獨特的感受與生俱來,他們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對一切充滿幻想,富有創造力……這些獨特的本性一旦在英語學習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與發揮,將會成為他們學習外語的強大推動力。兒童模仿能力強,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優勢明顯。兒童學習語言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他們總是先理解意思后注意語言形式,教師要努力讓他們在貼近生活實際的有意義的情境中理解語言;他們善于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學習和使用語言,教師要提供可以發揮想象的情境;他們經常會在玩中無意識地學到語言,教師要通過各種語言活動,讓他們掌握運用語言;他們會從有意義的上下文中,模仿和使用不斷重復的他們感興趣并理解的語言,教師要提供圖文并茂、節奏感強、有意義地重復的語言和語境;他們還具有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潛能,教師要給他們提供更多實踐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因此,小學英語課程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通過聽、做、說、唱、玩、演、讀、寫和視聽等多種活動方式,達到培養興趣,形成語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等目的。
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英語電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運用電教優勢將學習材料化難為易,突破重點難點,利用聲、色、形、景來強化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并建立起信息聯系,從而誘發大腦迅速反應,加強記憶過程,提高記憶效率,達到縮短教學時間、增大教學信息容量的目的。在英語電化教學過程中,在有關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媒體自身功能和特點,把設備的功能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使電教媒體與英語教學相互作用,不斷磨合,得以鞏固和完善,并為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
三、創造性地制作教具趣味教學
運用現有條件,創造性地制作教具,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具,會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學生更自覺、更有興趣地參加課堂的交際活動。如教材中Daming,Amy,Lingling和Sam等主要人物和熊貓Panpan的頭飾,我在課堂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帶著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增強了趣味性和真實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我充分利用水彩筆制作五顏六色的單詞卡片,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做單詞游戲,如:“遮一半說一半”(教師遮住單詞的一半,先說一半,叫學生說剩下一半),“快看快說”,“快聽快指”,“藏藏、找找、說說”與“英漢反問游戲”等,使教材內容直觀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把握好教學節奏,處理好量、質、度三者的關系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節奏。慢條斯理地講解不可取,但節奏過快也不行,連珠炮式的講解會使學生無暇思考,也來不及消化。因此,確定教學密度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鑒于英語課的特點,教師在精講必要的語言知識后,應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所花時間應不少于三分之二課時,參加練習的學生最好達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O%。這種面廣、量大、質高的練習無疑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培養良好習慣提高聽課效能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國內外教學研究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非智力因素有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了重要的位置。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中應具有哪些學習習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聽課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抓住課堂學習是小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基本經驗。例如在課上講到簡單語法時,全神貫注聽講的學生能根據教師講的內容輕而易舉地把題目做出來,而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則呆若木雞,無從下手。由此可見,課上是否認真聽講,學習效果差別很大。
2.養成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在英語學習中,預習與復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不但能提高個人的自學能力,而且可以及時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哪里,從而找到課堂聽課的重點。當教師講到這部分內容時,自己可以格外專心地聽,從而收到更好的聽課效果。而復習則能對所學的知識起到鞏固作用,強化記憶。經常及時復習的學生,對所學內容經過多次強化就很難忘記了。而有些學生,明明已經記住的外語單詞過一段時間會忘得一干二凈,就是因為沒有經常復習鞏固。
3.養成獨立作業、善于思考、勤學好問的習慣。
在小學英語學習中,有些學生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即抄襲作業。其實,作業的目的只是檢查自己聽課的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果遇到實在不會的,學生可以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及時將課上丟失的內容補回來。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抄襲只能是自欺欺人,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因此學生要養成獨立作業、善于思考、勤學好問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實效。
六、不斷總結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實踐,不斷探索,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總結規律,認真思考,不斷摸索。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在教學中必須實施新的評價理念,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教師要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成績和點滴進步適時地加以肯定。評價形式要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依據,采用學生平時教學活動中常見的方式進行,重視學生的態度、參與的積極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及合作的精神等。通過觀察學生的活動(講故事、說歌謠、唱歌曲、表演對話或短劇等),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評價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評價采用等級制或達標記成績的方法,不對學生按成績排隊或將評價作為各種評比、選拔的依據。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只有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創新,才能讓學生每天都期待著上英語課。
參考文獻:
[1]馮曉艷.淺談新課改下小學英語教學.金色年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