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化學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教學范圍較大
新課改主要著重于素質教育方面,改變了以往將教學知識排版的模式,更加貼切實際的生活。以較多的話題作為開展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在講解專題2的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時,將海水作為情景介入的話題,并且知識編排的較為松散,學習的范圍主要圍繞著某一條線。但是在化學概念以及理論部分聯系的不夠緊湊,而教師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教學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1.2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由于化學這門學科涉及大量的實驗,而實驗必須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其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將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學習的方式。
1.3學習氣氛較差
新課改要求化學教學的課堂應該給學生制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但是目前化學教育中的學習氛圍十分沉悶和緊張,使學生對化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學習化學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是因為教學方式的單一,沒有制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
2.1活動教學的方式
進行高中化學教學時必須要積極開展活動教學,教學活動就是學生的活動,教育的形式必須具備教育和實踐以及創造和操作的形式,使學生在進行教學時能夠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參與和實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化學教學的課堂上,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活動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掌握了探索的能力。
2.2探究問題的模式
在進行化學教學時,可以采取問題探究的新模式。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將所學過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框架探索未知的知識。化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并解決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問題。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導,然后通過自己的自主的思考從而獲得實踐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優化自身所具有的知識機構和框架。以往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的結果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而教學的過程就是指獲得結果的過程。在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可以自由的并且主動的發現提出問題,假設問題的答案并進行推測,從而在進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獲取一系列相關的知識,進一步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發現問題的所在,并且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使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2.3探究合作的教育模式
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探究合作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給予學生主體地位高度的重視,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將教師作為主體地位的理念。在探究合作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者,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使學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的學習。而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和學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探索,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的形式將發現的問題解決,從而獲取新知識,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也就是學生接受的知識較為被動。進而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講解高中化學必修一中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出相應的小組組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索這種方式對問題進行討論,每個小組分別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隨后各小組之間再由組長代表進行合作探究。經過小組內部以及小組之間進行合作探究的問題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與化學教師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從而由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學習與思考,并且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采用這種教育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提高學生化學綜合能力的同時,推進我國化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3結束語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是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積極創造綠色化學教學條件,構建綠色化學知識體系,不斷充實化學課本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介紹化學史時,教師可從正反兩方面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育。講解放射性元素時,教師要對居里夫婦的精神及堅決反戰的人格表示欽佩,但也要就海灣戰爭中使用貧鈾彈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評。介紹環境問題時,教師可著重于介紹20世紀發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業及傳統化學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學生明確綠色化學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育,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不斷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綠色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實驗的綠色化,引導學生樹立綠色化學思想和環境保護意識,具體教學策略如下:(1)改進化學實驗。首先,采用無毒原料、溶劑、催化劑進行化學實驗。例如,做完銀鏡反應后,可將清洗試管的硝酸替換為三氯化鐵溶液,避免產生二氧化氮有害氣體;在萃取碘單質實驗中,可將四氯化碳替換為二氯甲烷作為萃取劑,消除刺激性氣味,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在乙烯的制備實驗中,可將硫酸替換為氧化鋁作為催化劑,避免濃硫酸造成污染;其次,優化化學實驗方法。又如,在海帶碘元素的檢驗實驗中,可將灼燒提取法改進為煮沸提取法,簡化實驗操作程序,縮短實驗時間,減少因灼燒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再次,改進化學實驗裝置。再如,利用密閉的裝置減少實驗敞開操作,可將注射器作為密閉的反應容器,進行銅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備與性質等實驗,將污染物消除在密閉裝置內。(2)開展微型化學實驗。在高中化學實驗中,可在保證實驗教學效果的前提下進行微型化學實驗,以達到降低實驗成本、提高環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學實驗多采用點滴板、小試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儀器,使用最小化的試劑用量,一般液體用量不超過1mL,甚至一些現象明顯的定性實驗可在試紙或濾紙上完成,如碘顯色反應、溴水褪色、苯酚的檢驗、驗證鹽類溶液酸堿性等實驗。(3)“三廢”的綠色化處理。在高中化學實驗中,要及時對必須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和生成的污染物進行綠色化處理,從源頭處控制“三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廢氣處理過程中,可采用封閉的實驗操作方法,減少有害廢氣的產生量,并對廢氣進行有效處理或用氣囊收集。在廢液處理中,可利用中和反應處理含酸堿的廢液,使溶液pH值達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鹽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離含有重金屬離子的廢液。在廢渣處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學實驗中剩余或產生的金屬進行再利用,如銅與硝酸反應剩余的銅片、銀鏡反應生成的銀等。對于不能綜合利用的固體生成物則要進行無毒化處理。(4)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高中化學實驗中,教師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實驗教學,尤其對于危險系數大、污染嚴重的實驗而言,可通過電腦模擬、實驗錄像等對實驗過程進行演示,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模擬錯誤的實驗操作,將不良的實驗后果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認清實驗操作不規范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實驗室“三廢”對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加深學生對綠色化學的認識。
3.在課外實踐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
在高中化學教育中,教師要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傳統化學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認清利用化學手段進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導學生關注綠色化學,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意義。教師可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實地調查、環保知識競賽、探究性學習、文獻研究等。在實地調查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化工廠、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對當地水資源、空氣質量、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可開設相關課題,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劑的優點、研究高效低毒農藥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在文獻研究中,既可讓學生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和互聯網資源,收集有關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的文獻資料,也可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使學生獲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更加關注綠色化學,能夠運用已學的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既然對話是個互動的過程,說明對話是高度的群體。個體處在群體中,為個體個性的發展提供機會,也為個人社會意識提高提供平臺,這是傳統課堂,在刻板壓抑的氛圍下很難做到的一點。傳統教學中,一個學期下來,師生陌生,生生不熟現象比比皆是,但對話互動的課堂,情景則大為改觀。輕松愉快的話題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嚴肅認真的話題拉開思想的交鋒,言來語去的交流溝通必然內化為合作、互助。學生經過由外而內的轉化,內心世界大都呈開放狀態,今后走向社會,“合作”“互助”不僅是他們的內在素質,更是他們身上的符號。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認識到,對話教學是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領下,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以引領者進駐教學,教學的立足點始終確立在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學的功能始終落實在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健康豐富的情感,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上。所以,從宏觀上看,對話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機制或教學形態,它是以一定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理論以及文化導向為具體內容的實體,而不僅僅是手段。
2對話教學實施與運用中的若干問題
一個新事物的確立,一種新形態的構建,都有一個從發展,成長到成熟的過程。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也碰到一些這這那那的問題,有待我們注意并加以改進的。其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2.1對話教學不注意情境的設置
對話教學要收到好的效果,課前的情境
設置必不可少。高中語文教學,文本情境是作者的體驗。相對于讀者,須調動以往與文本情境相類似的體驗,才能進行有效閱讀。學生,即使是高中學生,生活體驗也不足,這就要靠體驗相對豐富的教師作“情境遷移”的引導。巧妙地設置情境是學習文本的前提。現實教學中,有的教師對這一問題認識不足,課前準備不足,課中熱熱鬧鬧,課后稀里糊涂。看起來是一堂對話課,其實徒有虛名。在設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個片段,或選取某個切入點,采用直觀的影像圖片,亦可用文字解說,或讀、或誦、或歌、或嘆,調動一切可調動的感官直覺,喚起學生沉睡的,朦朧的,零碎的生活記憶。可以說,一個巧妙的情境設置,在課堂上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2.2對話教學忽視提問的有效性
對話教學中,設置提問是一個環節。巧妙預設問題,有利于推進學生思維從具象走向抽象,從簡單進入復雜,由淺顯入及深奧。但現實中,有些對話教學確不盡人意,筆者也有相當多
的失敗紀錄。現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幾條:
(1)所提問題沒有連貫性,缺乏內在聯系;
(2)所提問題深淺失當,學生無所是從,造成思維混亂;
(3)所提問題不具實際意義,典型的“無效提問”。隨之認識的到位,經驗的積累,逐漸走出誤區,步入正軌。現在總結起來,預設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1)預設問題由易到難,逐漸推進,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邏輯;
(2)預設問題要顧及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做到看人發問,心有定數;
(3)預設題目,寧少而精,勿多或雜。只要教師做到熟悉文本,專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學生,就不難預設符合實際且有效的課堂提問。
2.3對話教學中不注意整體連貫性
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某種新事物剛剛出現或興起,總是要么不考慮現有條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風;要么全盤否定現有,全盤接受新鮮。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使之失去整體連貫性。在教學中,也有這種現象發生。對話教學剛剛興起,有的地方憑著一股熱情,不分青紅皂白立馬照搬,結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課堂教學方法有一定的適應性,例如:專題講座法,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講讀法等,還適應目前尚不發達、開放,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的農村教學。但這些地方新方法一來,原來行之有效的就靠邊站,而新的東西一時又難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師教學被動,學生學習無所適從,教學質量下降。我以為:對話教學以整體機制引進為宜。初期,師生有個了解熟悉的過程。宜應新舊教法互用,互補長短。適應成熟后,逐步推廣。但即使這樣,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棄,可作為輔助方法相機使用,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的實際操作,也有利于教學的整體連貫。
3結語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導入 英語教學
作為我國英語教育的中堅力量,高中英語老師首先要具備相當大量的英語文化的背景學習,對于學生喜歡的俚語,習語,進行系統性的編排,在文章的內涵和外延中進行滲透。
英語教學不是簡單的聽說讀寫,更多的是建立在文化理念上的一種認同感,在對外交流中更深層次的了解歐美國家的文化背景,是一種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高中英語的教學,首先要在課堂上進行語境的設計,將每節課的內容,通過一個或者幾個故事進行組合并且提出適當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中西文化中,對于顏色,動物的指向性,年齡及生活化的問題的表達,都是具有明顯差異的。
通過設計對話及短語的訓練,將會把課堂變成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PPT,英文歌曲,聯系孩子們的聽力,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的突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亮點。
一、作為對外交流的平臺,對于文化上的學習是動態的。
除了教師扎實的備課,講解外,還學要學生大量的進行對話,將文章中的內在關聯部分進行統一,善于參與互動,往往學生由于不愿意參與,對于普通的英語語法學習,詞匯記憶學習都是很排斥的,如何來引導,最關鍵的是得到足夠文化背景知識的訓練,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的扮演,真正融入課堂,并且可以帶學生在課堂中多以表演情景劇的形式,通過簡單的對話,將歐美最新的文化導入到知識文化理念的學習,從而提高在整個高中英語學習中的跨度學習。
二、就發展階段來說,高中英語學習是以行為文化為主學習。
最基本的在于詞匯量的擴大和語法知識的強化,那么作為英語的文化導入經常作為輔的內容進行學習,那么如何來進行正確的引導,在課堂上,如何通過說的過程,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顯得尤為關鍵,文化背景的遷移,通過詞語的對照翻譯及圖片的形式,將小狗、龍、色彩等通過不同的圖片,在視覺上給予孩子沖擊,從而能夠真正的幫助高中學生提升自己對于簡單的認知到深入學習,由興趣激發到主動參與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學習中,不僅僅能夠通過圖片,視覺上的沖擊,并且能夠真正的讓孩子們從整個已有的知識體系當中獲得新的理解。
三、通過文化知識小串燒的形式。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俚語的學習和深入的分析,將所有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整合,比如介紹歐美比較時尚的文化都市或者風光景色時,對于相關的知識采取聯想,遷移的方式,突出實現所有作品的內在聯系,并且可以在高中緊張的教學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堅持在語法訓練上。
突出歐美文化和中國文化在語義表達上的差異性,運用測試的形式,將平時課堂上或者高考試題中,具有針對性的知識點進行有效地歸納,并作為測評,反復的讓學生在習題的過程中,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在表達上的直觀判斷性選擇。
五、通過寫作中,俚語或者習語的運用。
來幫助學生提高真正的文化學習的書寫,這一點,相對來說最能幫助學生在文章書寫中,體會到英語文化中,最能夠幫助人提升的部分,總而言之,真正的高中教學,不僅僅是教師保證教學質量,更要通過文化傳播的多種方式,讓學生真正的領悟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從而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在國際化接軌的今天,提升整體的素質。
當然,在整個的學習互動中,一定要把握聽,看,讀,寫的內容在選擇點上的可控性,特別是對于學生聽得音樂,歌曲,可以多選取歐美的鄉村音樂或者勵志音樂,在電影的節選上,多選擇一些簡單的動畫或者獲得大獎的勵志影片,從而激發學生對于文化的正向信息攝入,讀書多讀取最新的知識要點加以分析,層層的推進,只有真正的將英語學習中,英語的看,聽,說,讀,寫,議論這六個方面進行文化上的針對性關注,那么高中英語教學中導入作為一個基礎,會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掌握一種文化氛圍和學習的動力。
結語:在現代的高中英語教學中,通過互聯網將動態的文化氛圍傳遞給學生,在提高學生面對不同學習成就的基礎上,更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光. 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之探析[J]. 河南科技學院報,2005
[2] 關姍. 析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所謂個性化閱讀指的是:學生從書面言語中取得信息并且與非認知因素產生相互影響的一種活動,而其中又存在著個體性的差異。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凸現個性化,即:具有獨特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的若干思考。
一、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個性化閱讀不僅僅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以高中生的思想情感發展需求為基點。我們知道,高中生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方面都逐漸趨向成熟,有了很強的獨立性,他們的情感正處于敏感、細膩時期,對閱讀文本中的情感更是有著較強的求知欲望,需要的是教師對他們獨特情感的認可,因此,教師如果合理的引導學生,那么其閱讀教學將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以機械化的教學方式,整體的來開展閱讀活動,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感受,使學生對閱讀的獨特情感逐漸喪失,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而個性化閱讀主張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而閱讀教學本身也較為重視學生對閱讀文本獨特的情感體驗。閱讀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教學內容,他的內涵是以多樣性、模糊性出現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性化閱讀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加深情感體驗,能夠讓每位學生都能從閱讀文本中獲取屬于自己的感受。可以說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
二、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的實施
1、構建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往往呈現出師尊生卑的現象,閱讀教學更是硬性的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方案來執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個性化閱讀注重個性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活動時,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寬松的、自由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學生自主的發揮自我,表達自我,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個性化的課堂教學來誘發學生深入閱讀、增強自我情感體驗的欲望和興趣。如:筆者在教魯迅的《祝福》閱讀內容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并闡述“祥林嫂的死因”,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是自殺;有的說是被社會害死的;有的說是被自己的愚昧無知害死的等等,這樣讓學生在自由的教學環境中暢所欲言,不僅僅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產生。
2、教學步驟以學生為中心。將復雜、繁瑣的教學步驟簡單化。高中階段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比較敏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而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一般比較繁瑣,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自己講述閱讀文本的背景、作者生平,課文分析上面,而讓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則很少,甚至沒有。這樣以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有獨特的情感體驗,掌握的只是一些硬性的、死記硬背的知識,很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而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表達,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感受、品味閱讀文本的內涵,促使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形成。
3、延伸閱讀教學范疇,深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閱讀文本內涵、韻味豐富、多樣,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鑒于此,筆者可以根據閱讀文本適當的延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不斷深入閱讀,升華其感受,可以說是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拓讀,即:拓展學生的視野,延伸其個性化的想象力、情感體驗等。筆者在教學中一般采取讓學生課外閱讀相類似的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還有時候開展一些演讀活動,讓學生進行表演、朗讀,推動學生個性化體驗的產生。
三、個性化閱讀在實施中需注意的問題
新課改倡導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不同于一般的閱讀教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借以來確保個性化閱讀教學開展的有效性。具體有:第一,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在引導過程中以文本的基礎性內容為出發點,注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第二,鼓勵學生自主了解閱讀文本的相關知識,如:文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等等,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曲意理解或者誤讀。第三,教師要特別注意,對于不同的閱讀文本要不同的對待,要正確對待學生個性化閱讀中出現的差異性,尤其要關注學生對實用類、論述類閱讀文本的了解和認知確保這類閱讀文本的相對確定性。第四,要明確閱讀文本本身的閱讀和鑒賞存在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特點,因此,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給予學生一定的自,讓學生敢于表達自我,有平臺表達自我。
總之,個性化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自己特殊的作用和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等,因此,作為教師必須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閱讀教學計劃,誘發學生自主的融入閱讀教學中,進而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倡導其個性化的張揚與發展,最大限度的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巖斌.個性化教育與學生自我發展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在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模式中,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莫過于讓學生之間產生一種良性的競爭,教師利用分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自由討論,并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加入到討論中,從而激發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模式.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更多的是得到多元化、無限制的發展.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來強化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充分享受到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樂趣.
二、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模式
1.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中的春陽激情模式
在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模式時,首先要建構春陽激情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創建一個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創建一個學習的情境模式,并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激情昂揚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自覺融入到學習中,使學生在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如同沐浴陽光.例如,在講“碳酸鈣”時,教師并不是在課堂中直奔主題,而是先給學生念了一首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雖然這首詩表面上是告訴學生做人的道理.但實際是,僅這一首詩中,就蘊涵了三種化學反應原理.教師可將這三種化學反應原理作為本節課的中心思想引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精力集中,并在學習過程中分析研究三種化學反應原理的基本元素形成.這樣,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課堂中進行學習,如同溫暖的陽光普照心靈一般,使學生內心豁然開朗,從而將學習變成了一種樂趣.
2.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中的夏陽熱烈模式
所謂夏陽熱烈教學模式,主要是說建構一個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在講“原電池”時,教師可以首先引用一個西紅柿導電的小實驗.當學生看到我們常見的西紅柿能夠導電時,頓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西紅柿為什么會導電的原理.同時,讓學生利用鋅片、銅片等放入硫酸中進行導電實驗,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對知識的探求中,而當學生每一次實驗成功后得出結論時,都會無比快樂,從而使學生堅信學習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種激發學生求知探索欲望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擁有如經過辛勤的汗水等待收獲的心情,充滿期待.
3.建構高中化學陽光課堂教學中的秋陽輝煌模式
析,淺述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及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文化;英語教育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5結論
1.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庫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書,不僅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見,語文作文變得生活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及記錄生活,從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用語言真實地表述出來,學生就不會在寫作文時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寫什么內容。可見,生活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義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豐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論是生活中的人,還是生活中發生的事都能對學生起到一種啟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們從生活這本素材得到的知識和經驗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價值和意義,影響程度也比較大。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將思想上的認識和他們真切的情感體驗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生活的領悟能力以及總結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礎上,學生便擁有了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的情感和體驗,對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1.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給學生設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題目、內容及結構,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這樣就致使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靈氣。高中語文老師在布置作文任務的時候,可以對文章的題目和文章的選材范圍及方向予以規定,比如談勤奮、議環境等作文話題。至于如何進行選材和選題以及從什么樣的角度表達什么樣的認識和體驗,文章創作整個過程都要尊重學生的意愿。總之,高中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寫作意愿,實現作文教學生活化,最終實現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2.豐富學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內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豐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會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師在作文課上必須緊密地聯系學校和社會的實踐活動,把理性知識和感性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不斷開闊學生的思路。(1)實地觀察式作文教學:說到莫泊桑,我們都會想到著名作品《項鏈》。其實,莫泊桑在寫這篇文章時,曾受到他的教師的教育和指點。起初,教師讓莫泊桑每天觀察從門口經過的車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后來,老師就告訴他:只有用一顆認真的心去觀察生活,才能發現并領悟到生活的真諦。自此,莫泊桑就聽老師的話,認真地觀察和研究生活,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啟發學生用心地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并認真地記錄下生活中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事情;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飼養一些小動物和花草蟲魚等,多培養自己的業余興趣和愛好;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了解家鄉的風俗和民俗,為寫作積累素材。(2)生活娛樂式作文教學:豐富多彩并且緊張的校園生活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事情。教師在教導學生寫蝸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抓來一些蝸牛,認真觀察和研究它們的生活,有的學生用菜葉去喂養蝸牛,有的同學把蝸牛放到屋外,讓蝸牛感受一下陽光的味道,還有的同學拿蝸牛和同學比賽跑步。通過生活娛樂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使他們深刻地體驗生活,將生活用生動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出來。(3)閱覽模式作文教學:閱讀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開闊學生的眼界以及豐富學生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將閱讀發展成自己的第一興趣,并且將其作為作文教師生活化的一個口號。雖然學生在寫關于親身體驗的作文時,可以寫出最真實、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學生在電視、電影以及網絡文學的影響下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因此,教師在作文課上還應鼓勵學生多聽一聽時事新聞、經常上網瀏覽一些對提高作文水平有關的文章,還應該多模擬一些逼真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體驗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學習寫作的渠道。
3.優化作文的評分機制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音樂教學 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43
On Culture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Gansu 74250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teaching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student artistic abilities. Music teaching is one of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moralities and enrich their life experience. So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music teaching. However, the quickly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reaks traditional music teaching to sown ext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rings relevant challenges to its music teaching. Therefore,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music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music teaching,and then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usic teaching.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ic teaching;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0 前言
高職音樂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音樂文化素質的培養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由于當前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外來文化滲透等眾多因素,高中音樂教學面臨著各種挑戰,加之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根本不重視道德品質、價值觀等的學習與培養,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發展,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以及積極分析與探索文化育人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路徑,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大學生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的主要職責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且高素質與高技能二者缺一不可,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高職院校需要綜合考慮文化傳承改革的任務,需要主動承擔文化育人的職責。教育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不僅需要繼承與發揚優秀文化,而且需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界對高職院校職責的認識更加深刻與全面。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精神、物質財富的總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優秀文化有利于人的知識、技能與素養的提升,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至關重要。
一方面,文化育人理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高職院校需要主動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以及強化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樹立,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靠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可以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及促進文化育人的實現,但文化育人的實現需要學生強烈民族歸屬感的支持,可見高職院校的文化育人理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另一方面,文化育人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高職院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校園文化時時刻刻感染著大學生,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促進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等,而良好的校園文化需要文化育人的支持。可見,文化育人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2 當前高職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音樂美育教學體系不完善
音樂教學是高職公共課程的一個類別,但其沒有得到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課程門類較為單一,通常主要包括流行、影視音樂欣賞及音樂、舞蹈欣賞,且其缺乏固定性。開設的課程也僅是圍繞高職教師音樂教育背景而設置的,在規劃科目時也沒有嚴格依據相應的教學規律等。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只能被動接受教學門類和內容的束縛,實際上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教學過程也是沿用的傳統教學方式,即傾聽音頻、觀賞視頻等,缺乏新意。除此之外,教材的選擇更是隨意,教師在沒有充分了解與掌握音樂教學的情況下,隨意選取教材,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針對性。
2.2 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當前高職音樂教學內容大多都是歐美與現代流行樂,很少有民族傳統音樂。部分教師在設計音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的興趣,即選用近現代歐美與中外的流行音樂作品開展音樂教學,雖然這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但卻忘卻了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部分學生缺乏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他們偏執地認為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早已過時,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可見,高職音樂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3 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育人路徑探索
3.1 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育人路徑
其一,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主題或者旋律,要求學生依據此主題或者旋律創作出各種類型的織體;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問句,要求學生演奏出答句;或者教師可以向學生提示主題,要求學生采取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演奏,從而使學生無論面對什么主題都能以各種形式進行創作或者演奏。
其二,提升創造力的訓練。首先教師需要充分了解與掌握詩文的特征,并依據這些特征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合理轉換詩文與音樂間的創作,以及文字信息與音樂信息的合理轉換;其次教師可以依據畫家名作,要求學生圍繞此畫面進行即興創作與演奏,促進視覺信息與音樂信息、舞蹈織體語言的合理轉換;最后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即興配樂,以在音樂互相轉換中提升大學生的創造力。
其三,加強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特征與學習能力,所以他們的創造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建和諧的環境,以及發展每個學生的表達方式,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會創新。
高職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摒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而是應以引導者的身份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幫助學生有效融合表現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發掘學生的創造力,從而促進其創新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
3.2 在音樂教學實訓中的育人路徑
其一,創建音樂實訓教學平臺,音樂實訓教學平臺的有效創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高職音樂教學實訓,首先需要高度重視教學內容、舞臺藝術、社會運用實踐這三者的關系,以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模式;其次需要有效結合產、學、研和教師培訓,豐富實訓教學內容,形成豐富的音樂教學實訓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實訓、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等環節。這些實訓活動的有效開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二,創建模擬實訓模式,模擬實訓模式的創建有利于促進音樂教學實踐方式的創新。依據高職音樂教學的實際狀況及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我們可以選取仿真模擬實踐法,基于情境互動實訓模式的創建,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成為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三,促進音樂專業和演藝院團的良好合作,音樂專業與演藝院團的良好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音樂教學聯合體的創建、促進了校外實習陣地,拓展了音樂教學領域,即音樂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已經拓展至社會,從而促進音樂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3.3 在音樂教學二維空間的育人路徑
其一,健全音樂實訓制度體系。音樂實訓制度體系作為音樂實訓的基本工作,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雖然其存在方式是獨立的,但從文化育人方式角度而言,音樂實訓制度體系的健全和音樂育人成效及教學質量有著因果關系,且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因此,音樂實訓制度體系的健全為音樂教學二維空間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此環境中美化品質、陶冶情操等。
其二,改善音樂教學環境,音樂教學環境的改善對高職文化育人工作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在音樂實訓室中張貼音樂實訓的相關制度及音樂家名言等,讓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時時刻刻地享受道德文化的熏陶等,以及吸取一定的靈感。
其三,創建音樂課堂人文空間氛圍。音樂作為情感藝術的精神營養,其教學氛圍尤為重要,在具體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需要共同創建與情境相適宜的空間氛圍,營造和諧愉悅的音樂學維空間氛圍及課堂環境。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促進文化育人成效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學生音樂語言的表述。
基于高職音樂課堂、實訓、二維空間環境教學方式的探索及創新,我們不難發現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以及音樂教學對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音樂教學既可以促進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升,又可以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育人平臺。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音樂教學中的文化育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與高尚情操,又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文化育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音樂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及高職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音樂教學對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音樂教學中制定合理的文化育人策略,從而真正為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