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動人口婚育證明樣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口;居住流動性;避孕;計劃生育服務;衛生服務需求;干預性研究
計劃生育服務主要包括宣傳教育(簡稱宣教)服務、技術服務、咨詢服務和隨訪服務等。通過計劃生育服務可使流動人口了解避孕節育、性與生殖健康和性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預防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流動人口的生殖健康意識和主動參與計劃生育的積極性,改善其避孕方法的使用情況,進而促進流動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流動人口接受計劃生育服務的狀況并不理想。陶建國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流動人口到現居住地后接受過計劃生育宣教服務的比例僅為29.0%;接受宣教的方式為口頭宣教、發放宣傳材料和影視材料等。本研究通過開展針對流動人口的避孕節育干預項目,探討干預對流動人口避孕節育和計劃生育服務需求的影響,以便今后為流動人口提供更好的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務。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流動人口高度集中的重慶市酉陽縣作為研究現場,采用多階段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獲取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所選擇的工作場所 (工廠、建筑工地和娛樂場所)
的流動人口。入選標準:①人戶分離。②年齡18~49周歲。③在所選地區居住≥3個月。④自愿參加本課題。本研究基線共調查2 001例,其中對照組989例,干預組1012例;評估調查時隨訪到有效樣本1791例(失訪率10.49%),其中對照組881例,干預組910例?;€調查時研究對象年齡
(29.50±8.34)歲,2組均以25~30歲者占比例最大。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年齡分別為(29.36±7.66)歲和(29.64±8.95)歲,差別無統計學意義(t=0.75,P=0.4508)。2組性別、婚姻狀況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2組均以女性、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者為主(>50%);2組工作場所、學歷和戶口性質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工廠為基礎進行流行病學干預研究,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在重慶市酉陽縣流動人口集中的工廠、建筑工地和服務娛樂場所開展研究,將上述工作場所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除給予常規計劃生育服務外,還進行本項目的各項干預活動,包括:倡導、動員、管理、培訓、宣傳教育、咨詢服務、技術服務、隨訪服務和轉診機制等各項干預活動;干預組每月發放1次材料,每月更換1次宣傳墻報;每3個月組織到所選擇的工作場所進行1次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方面的VCD集中播放;在每個單位設立咨詢室,進行咨詢技巧培訓后的服務人員為流動人口開展咨詢服務;開通咨詢熱線,建立咨詢記錄檔案;每季度開展1次專家咨詢活動;在工作場所集中提供免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活動。對照組只給予常規計劃生育服務。
在干預活動開展前,首先對研究對象開展結構式問卷調查(基線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流動特征、避孕知識、使用的避孕方法、接受計劃生育服務的情況和對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需求等。具體包括對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宣教服務需求、咨詢服務需求、技術服務需求和隨訪服務需求。
干預組開展12個月干預活動后,2組均進行評估調查。評估調查內容與基線調查基本一致,干預組增加對干預活動的參與情況調查。
3統計學方法
問卷資料由專業人員進行統一審核并編碼,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雙人雙遍錄入,進行一致性檢驗。采用SAS9.1軟件包行統計分析,對研究結果做描述和比較,2組間各指標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各因素對研究對象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的影響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因變量為宣教服務需求和咨詢服務需求,有需求賦值為1,無需求賦值為0;自變量中“性別”、“現居住地居住時間”為二分類變量;“婚姻狀況”、“工作場所”、“流動方式”和“戶籍地”為多分類變量,采用啞變量的形式進行比較(設立1個參照組);“學歷”和“年平均月收入”采用等級變量的形式進入模型,學歷越高,其等級越高(小學及以下=1;初中=2;高中/技校=3;大學及以上=4),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等級越高(<500元=1;500元~=2;1 000元~=3;2 000元~=4;≥3 000元=5)。
結果:
(1)計劃生育服務情況
1.2組《流動人口婚育證明》辦理情況比較基線調查時2組辦理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評估調查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對照組評估調查時與基線調查時辦理《婚育證明》者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21 4);干預組評估調查時辦理《婚育證明》比例比基線調查時高。
2.2組接受宣教、咨詢、技術和隨訪服務情況比較基線調查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接受宣教、咨詢服務者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技術服務和隨訪服務者比例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高于對照組。評估時2組均全部接受宣教服務,接受宣教、技術和隨訪服務者比例及干預組接受咨詢者比例均較基線調查時增加(P<0.01),只有對照組接受咨詢服務者比例下降(P=0.001 3),評估時干預組接受咨詢、技術和隨訪服務者比例高于對照組(P<0.000 1)。
(2)2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比較
基線調查時,2組對宣教、咨詢服務的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技術、隨訪的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干預組對技術的需求低于對照組,對隨訪需求高于對照組。與基線調查時比,評估調查時2組接受宣教服務的需求均降低(對照組P=0.009 7;干預組P=0.0165),接受咨詢服務的需求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對技術服務的需求增加(P<0.0001),干預組對隨訪服務需求降低(P=0.0002)。評估調查時,2組對宣教、咨詢服務需求者比例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對技術服務的需求比例低于對照組(P<0.0001),對隨訪服務的需求比例高于對照組(P=0.0197)。
(3)計劃生育宣教和咨詢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干預活動對研究對象宣教服務的需求無影響。性別、婚姻狀況、學歷、工作場所、年平均月收入、在現居住地居住時間、流動方式和戶籍地等因素均影響研究對象的宣教服務需求。與男性相比,女性具有較高的宣教服務需求;與未婚無性生活對象相比,已婚者有較高的宣教服務需求;與工廠的對象比較,娛樂場所的對象有較高的宣教服務需求;與來自華東地區的對象比較,西南地區的對象有較高宣教服務需求;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宣教服務需求也越高。與在現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下者比,居住半年以上者有較低宣教服務需求;與舉家流動對象比,1人流動或夫妻流動者宣教服務需求較低;學歷越高,對宣教服務需求越低。干預活動對研究對象的咨詢服務需求也無顯著影響。學歷、工作場所、年平均月收入、流動方式和戶籍地等因素均影響研究對象的服務需求。與來自華東地區的對象相比,中南地區的對象有較高咨詢服務需求;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咨詢服務需求也越高。與工廠的對象相比,建筑工地的對象有較低的咨詢服務需求;與舉家流動的對象比,個人流動者有較低咨詢服務需求;學歷越高,對咨詢服務需求越低。
討論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比例顯著增加。評估調查發現,2組對象接受咨詢、技術、隨訪服務的比例均有顯著提高,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結果提示,以工廠為基礎的流動人口避孕節育干預可提高其接受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相關服務的比例,這對促進流動人口生殖健康有重要意義。
在宣教內容上,避孕節育知識、優生優育、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生殖道感染等知識是向流動人群宣傳教育的重點。僅少部分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得到過免費避孕藥具和計劃生育檢查,獲得過計劃生育咨詢服務和隨訪服務的比例則更低。而流動人口表現出日益增長的生殖健康服務需求,希望了解常用避孕方法的原理、正確使用方法和不良反應、性病/AIDS知識、性道德有關問題、青春期健康和生殖道感染等方面的知識;同時流動人口認為由計劃生育人員和醫務人員提供生殖健康宣傳教育比較合適。本研究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由工作場所或其所在街道的計劃生育服務人員為其提供計劃生育宣教、咨詢、隨訪和技術服務,大大提高了流動人口接受計劃生育服務的可及性,提高其接受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比例。有研究顯示,在外來未婚女性中“認為有必要進行生殖健康教育者”和“與他人交流過生殖健康知識”的對象其生殖健康知識得分較高,說明有宣教服務需求的流動人口對生殖健康了解程度較好。因此,有必要在流動人口中開展相關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黃江濤等對15~35歲女性非戶籍人口進行的研究也顯示,以避孕節育/生殖健康知識宣教和技術服務為重點的干預活動提高了流動人口對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需求,干預前93.7%的人希望進一步學習避孕/生殖健康知識及得到有關技術服務,干預后上升至96.5%(P<0.05),提示生殖健康宣教與技術服務干預措施可使流動人口在避孕/生殖健康認知、態度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和改變,能提高15~35歲女性流動人口的生殖健康需求。但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未發現干預措施對提高流動人口的宣教和咨詢服務需求有顯著性影響,基線和評估調查時均有60%~70%的研究對象表示有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宣教和咨詢服務需求,這可能說明本研究對象生殖健康需求已得到滿足,也可能說明本研究對象的生殖健康保健意識仍不夠強,未認識到有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需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就研究對象的服務需求進行進一步調查和分析。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還發現性別、婚姻狀況、學歷、工作場所、年平均月收入、在現居住地居住時間、流動方式和戶籍地等因素均影響研究對象的服務需求。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提示在今后計劃生育服務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特征對象開展個性化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綜合服務。本研究顯示,以流動人口工作場所為基礎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綜合干預有助于開展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促進流動人口辦理《婚育證明》,促進群眾接受性與生殖健康相關宣教、咨詢和隨訪服務。因此,相關地區和計劃生育機構可在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工作場所開展相應的宣教、咨詢、隨訪和技術等服務,從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能力,為流動人口提供更好的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江濤,王奇玲,余森泉.年輕流動人口婦女生殖健康
宣教干預效果分析[J].廣東醫學,2008,29(4):86-88
[2]崔念,李民享,田愛平,等.成都市未婚流動人群性和生
一、貫徹宣傳《條例》、深化人口服務管理
強化人口服務綜合協調,完善人口服務管理監督受理中心運行機制。結合《市人口服務管理條例》實施之際,深入開展市人口服務管理條例的宣傳培訓。為宣傳實施好《市人口服務管理條例》,提高基層計生干部依法行政和服務群眾的能力,4月25日,區舉辦全員培訓活動,來自區、街道、社區的計生干部130余人參與《條例》的培訓,市人口計生委綜合協調處鄔處長對《條例》進行精準解讀。
廣泛開展爭創人口綜合服務先進街道、社區活動,推動街道和社區更好履行“組織落實”和“綜合服務”職責,二季度初,結合市相關文件對全區所屬街道社區進行逐一梳理,確定創建街道、社區,并對相關創建街道社區進行先期培訓,做好創建的相關準備工作。
試水為失獨家庭購買多種服務,深化人口服務管理內涵。區目前共有134戶失獨家庭,年齡以49周歲為下限,年紀最大的為80多歲。這些家庭的子女們因為意外或生病等各種原因離世后,留下父母獨自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失獨家庭人員的晚景值得社會關注。區為此聯合了民政、衛生、司法等多個部門關注這部分家庭。今年4月底開始,區和市便民服務中心合作,為失獨家庭提供包括家政在內各種可選式菜單,而非單一的保潔服務。政府給予每戶每年600元的標準,以服務券的形式發放,失獨家庭成員可自行選擇所需要的服務。
二、做好溝通協調,推進人口辦職能落實
在市人口辦的指導下繼續做好區提升人口素質工作,重點做好全區提升人口素質工作的責任分解及責督促工作,全力做好提升全區人口素質,深入開展社區提升人口素質公益講座活動,二季度開始,對全區6個街道55個社區下發市提升人口素質公益講座課表,請各街道各社區結合本單位實際進行選課,并先期排出大致時間表,確保全區全年50%以上的社區都能開展社區提升人口素質公益講座活動,大大超過市提出的20%以上的社區開展提升人口素質公益講座活動的目標。除此,我區還對轄區內0-3歲的嬰幼兒早教開展免費體驗活動,為切實提高早期教養指導率,確保免費體驗不走過場,區采用街道計生干部和早教機構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使轄區0-3歲的嬰幼兒每月都可以享受一次政府買單支持的免費早教體驗。
做好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范工程試點工作,6月4日上午,區人口計生局與在校學生100%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清和學校聯合舉辦了一場以“蒲公英的幸福夢”為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讓新市民子女真正享受到“祖國的同一片藍天”。這些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一千多名新市民子女懷揣夢想齊聚一堂,以豐富多彩的才藝展示表達自己生活在“第二故鄉”的幸福與歡欣,清和的每個角落那一刻都成了孩子們歡樂的海洋。文藝匯演結束后,區人口計生局李正茂局長和區教育局領導共同宣布了開展“成就夢想幸福同行”關愛流動人口子女志愿服務行動啟動。
三、強化基礎服務,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
貫徹落實《省實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辦法》,規范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屬地化管理,健全服務管理體系。一是抓好《辦法》的學習貫徹。各街道、社區要在前期認真學習《辦法》,熟悉和了解《辦法》內容,明確各自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和責任。二是組織學習培訓,準確把握《辦法》實質。舉辦學習《辦法》知識培訓班,邀請市人口計生委領導專題講解《省實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辦法》,切實提高全區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依法行政水平。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服務活動。各街道要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標語、集中開展《省實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辦法》宣傳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辦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
做好流動人口動態監測點調查工作。完成一個街道四個社區流動人口監測點的樣本點編輯、采集及調查問卷的調查、核對、錄入等工作。社區工作人員采取了入戶調查、讓被訪者到社區接受問卷等多種方式進行,社區工作人員的調查詢問耐心細致,被訪者回答真實準確。此次活動不僅順利完成了國家流動人口動態監測點調查任務,還更好的掌握了了流動人口的信息,同時又力所能及的幫助調查對象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扎實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孩生育服務登記證明的簡化辦理工作培訓,對文件進行詳細學習,對街道社區干部進行全面培訓,使基層干部能真正完全領會簡化辦理工作流程。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雙向協作,與6個縣市區簽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雙向協議,探索流動人口計劃生育雙向考核工作機制。
2014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繼續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做好流動人口子系統的各種數據核查、錄入、反饋,做好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的查驗,積極開展流動人口已婚育齡婦女免費孕環情檢測,全力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一、考評內容和分數權重
鎮政府對各村、居、社區的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完成情況,實行平時考評和年終考評相結合,平時考評占70%,年終考評占30%,并結合上級對樣本點的考評情況,綜合計算考評結果。具體評分細則如下:
(一)年終考評項目(30分,按100分折算)
1、穩定低生育水平30分
(1)政策外出生率(10分)1‰-3‰區間得分;
(2)長效手術落實率(8分)80%-100%區間得分;
(3)統計準確率(12分)期內出生和手術上報誤差,實行個案扣分,扣完為止。
2、關愛女孩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35分)
(1)孕情掌握率(10分)50%-100%區間得分;
(2)政策內二、多孩早孕發現(10分)10%-60%區間得分;
(3)無孕情出生(10分)0%-50%區間得分。
(4)二孩期內出生女孩比例(5分)30%-50%區間得分。
3、利益導向、流動人口、藥具發放(10分)
4、信息化建設(15分)
硬件配備、信息統計質量、全員人口信息交流平臺和流動人口信息交流平臺的使用。
5、群眾滿意度(10分)
(1)誠信計生(3分)
(2)依法行政(2分)
(3)群眾滿意度(5分)
(二)平時考評項目(70分,按100分折算)
1、月考評(30分,按100分折算)
2、集中服務月考評(10分,按100分折算)
3、全員人口信息化管理考評(20分,按100分折算)
4、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考評(10分,按100分折算)
以上平時考評內容和分數權重設置見附件,如內容有調整,總分值的設置不變。
二、加分(直接計入全年總分):
1、為上級提供調研、檢查現場或在縣以上會議上介紹經驗,并得到鎮政府肯定的,每次加20分。
2、被省、市、縣檢查抽為樣本點的村、居、社區,在檢查中出生、節育無誤差且流動人口建檔率100%的,分別加50分、40分、30分。
3、突破1例性別比典型案件的加30分。
以上獎勵加分不超過80分。
三、扣分(直接從全年總分中扣除)
1、未按時參加計生會議,未及時上報各種報表、證明材料和數據的,每次(例)倒扣10分;
2、孕檢對象漏管或已婚育齡婦女漏管,每例倒扣20分;
3、出生錯漏報(含平時各級調研、督查、檢查,群眾舉報等),政策內漏報每例倒扣20分,政策外錯、漏報每例倒扣50分;
以上倒扣分不超過80分。
四、獎勵與處罰
1、年度獎勵
(1)2013年度凡被省、市、縣抽查的村、居、社區計劃生育指標較好,使鎮計生工作進位的,給予被查村、居、社區10000元獎勵,給予該村、居、社區書記、主任、計生主任、計生分工、行政分工干部、行政片長、分管領導、計生辦正副主任、計生片長各獎勵3000元。獎項只取最高獎,不累加計算。
(2)鎮年終綜合考評總分位于前三位的村、居、社區將授予先進單位稱號,并分別按一、二、三等獎各獎勵10000元、8000元、5000元。給予該村、居、社區書記、主任、計生主任、計生分工、行政分工干部、行政片長、分管領導、計生辦正副主任、計生片長分別獎勵3000元、2000元、1000元。獎項只取最高獎,不累加計算。
(3)年度無政策外生育的村(居、社區)獎勵5000元
(4)設立單項獎:以性別比典型案件突破設單項獎,給予獲獎村、居、社區書記、主任、計生主任各獎勵2000元。
2、年終處罰
(1)2013年度被省、市、縣抽查的村、居、社區,各類指標較差,使計生工作退位掉類的將給予被查村、居、社區書記、主任、計生主任、計生分工、行政分工、行政片長、分管領導、計生辦正副主任各處罰2000元。同時嚴格執行縣有關文件精神。
(2)被省、市、縣檢查的村、居、社區因計生工作不達標而使鎮計生工作被列入重點管理或重點幫助單位,則被查村、居、社區書記、主任、計生主任各處罰3000元,行政分工干部、計生分工干部各處罰2600元,對直接責任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被查村、居、社區全年各項工作將一票否決。
(3)政策外二孩出生4人以上的村、居、社區,實行評先、達標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