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征求意見稿”引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 “權責發生制”是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來決定收入和費用歸屬期的原則,即凡是應屬本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凡不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在本期收付,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實行“權責發生制”可以解決“舊制度”采用“收付實現制”而產生的收入成本不實,債權債務不實,事業結余不實等問題,可以為決策層和利益相關者提供比較全面、及時和準確的會計信息。
(二)“征求意見稿”要求固定資產折舊與無形資產攤銷“折舊”和“攤銷”是對資本所消耗掉的價值進行彌補。在會計核算中,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損耗程度進行補償的方法即為折舊(攤銷)。通過折舊和攤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體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價值轉移和補償;另一方面可以準確地反映高等學校真實的資產狀況。
(三)“征求意見稿”將基本建設收支并入高等學?!按筘攧铡苯y一核算“征求意見稿”增加了“在建工程(含基建工程)”用于基本建設支出核算,取消了“自籌基本建設支出”?!墩罩Х诸惛母锓桨浮芬褜ⅰ盎窘ㄔO支出”作為“教育支出”的組成部分,即“教育支出”既包括“教育事業費”,又包括“教育基本建設支出”。因此,基建收支并入“大財務”統一核算既可與《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相銜接,又可全面、準確反映會計主體全貌。
(四)“征求意見稿”完善高等學校財務會計報表體系一方面,根據“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完善了資產負債表和收入費用表的相關欄目;另一方面,增加了預算收支表、基建投資表和現金流量表,以反映高等學校預算收支情況、基建收支情況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報表體系的完善,可以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學校的財務狀況。
(五)“征求意見稿”增加“進行績效考評”與“防范財務風險”等內容“績效考評”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高等學?;蚱渌鶎賳挝粸閷崿F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通過績效考評,可以合理配置高等學校資源,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高等學校財務風險是伴隨著高等學校籌資多元化尤其是銀行貸款的產生而出現的。強調“防范財務風險”,從一個側面確認了高等學校資金來源多元化尤其是負債辦學的局面,但重點要關注融資尤其是負債的“度”。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將“捐贈收入”從“其他收入”中單列出來,以適應高等學校捐贈收入日漸增多的客觀形勢;增加了“依法加強票據管理,確保票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完整編制決算”,“建立科學的財務指標體系”。取消了“上級補助收入”,合并進入“政府補助收入”;取消了“經營收入”;用“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取代“結余及其分配”。
二、“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一)“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預算與核算工作的影響一中權責發生制要求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為標志來確認收入和費用,因而在編制預算時要對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有更準確的預見;二是會計核算基礎的改變,對學費、住宿費、應付工程款(設備款)等作為收入和負債的確認,需要有完全區別于收付實現制下的思維模式,充分運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準確確認債權、債務、收入和支出等;三是核算會計科目和預算會計科目的平行設置,要求核算能夠提供更多、更準確的信息供預算使用,同時預算編制的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核算的質量。因此,“征求意見稿”將進一步密切核算和預算的關系。
(二)“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資產負債率與融資工作的影響 一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高等學校固定資產(不含文物和陳列品)、無形資產按年限平均法分別進行折舊和攤銷。作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備抵項目,折舊(攤銷)將直接影響高等學校的資產賬面價值。另一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高等學校按權責發生制反映債務,這將使“舊制度”無法反映的應付工程款(設備款)等作為負債在當期反映,必然使高等學?!半[形”債務“顯形”化。以上兩方面使高等學校資產負債率大大提高,進而影響高等學校融資工作。
三、“征求意見稿”的完善與改進
(一)“征求意見稿”與“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不匹配 “征求意見稿”的財務報表中包括有“現金流量表”,而“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無此表;“征求意見稿”雖將“上級補助收入”合并進入“政府補助收入”,但“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仍有“上級補助收入”會計科目;“征求意見稿”已經取消“經營收入”和“經營支出”,也無“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的說法,但“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有“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會計科目。
(二)“征求意見稿”對二級管理人員保護減弱 “征求意見稿”規定“校內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任免、調換,須由學校財務處(室)會同有關部門辦理”,相比“舊制度”的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對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保護力度有所減弱,建議參照“舊制度”的提法,即“校內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任免必須經過上一級財務主管部門同意,不得任意調動和撤換”。
(三)“征求意見稿”缺乏科學與實踐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財[2007]1號)規定“規模較大的學??蓪嵭小y一領導,分級管理,集中核算’的財務管理體制。相比“征求意見稿”的提法,教財[2007]1號文件的提法更科學,更切合高等學校實際。
參考文獻:
[1]朱愛麗、賈天銀、陳長亮:《征求意見稿變化及其影響》,《財會通訊》(綜合上) 2009年第12期。
1月4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學物質申報擬批準名單,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總數多達55個,這是自2
>> 快速銷毀化學武器的新化學物質 中國新化學物質管理模式及最新進展研究 環境保護部新收錄165份新化學物質科研備案 新化學物質申報審批制度及在化學品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Ⅰ身邊的化學物質 身邊的化學物質 我國新化學物質申報登記標識信息技術要求(試行版)最新出爐等一組 化學物質,是天使也是魔鬼 初中化學物質顏色歸納 中考化學物質推斷題探析 螞蟻——化學物質依賴者 張國榮死于化學物質失衡?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一)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四)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二)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三) 聚焦中考化學物質鑒別題 專題I身邊的化學物質 2013年高考化學物質結構性質分析 九年級化學物質推斷題的類型及解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科技 > 2012年新化學物質擬批數激增 2012年新化學物質擬批數激增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編輯部")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1月4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學物質申報擬批準名單,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總數多達55個,這是自2010年新修訂的《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頒布實施以來,環保部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最多的一年,而2011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只有2個。 環保部公告顯示,2012年擬批準的55個新化學物質中,按物質監管類型劃分:一般類物質7個;危險類物質22個;重點環境管理危險類物質28個。 據國內知名的化學品申報商北京正智遠東化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分析,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國內監管法規、評估標準等逐步完善,政府對化學品的監管日趨嚴格,國內外相關化工企業對于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的重要性認識進一步深入,申報企業已經從最初的觀望與籌備,轉入積極申報的階段。他預計,2013年這一數據還將保持較快增長。 該負責人同時也指出,常規申報費用較高影響了國內企業申報的積極性。從申報人的情況來看,常規申報比較活躍的公司多為像巴斯夫、亨斯邁、聯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外公司。而國內公司一般是在經濟活動中對方要求時才進行申報,或是與有實力的國際公司進行聯合申報。 附件:2012年擬批準的55個新化學物質
1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從本體論視角來考察,學校化學教育所要研究和解決的最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將人類已經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自主地形成和發展化學科學經驗結構。對這樣一個本源性問題的解決,就形成了“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
1.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
(1)化學科學經驗的含義
“經驗”一詞有動詞和名詞之分。作為動詞的“經驗”,主要指親身體驗的過程,與“經歷”、“體驗”同義,它強調“過程”,強調“親身”。作為名詞的“經驗”,辭海中給出了3種含義。①一是“感覺經驗”,即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獲得的對各種事物表面現象的初步認識,這是經驗一詞的最普遍的用法。二是指理性認識,“歷史經驗”中的“經驗”指的就不是“感覺經驗”,而是指對歷史事件的一種理性反思。三是泛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如“經驗豐富”,“總結經驗”中的“經驗”等。這里所指的經驗,不僅包含感性認識,而且還包含理性認識。
對于作為名詞的“化學科學經驗”的理解,實際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人類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切成果,這一切成果都是化學科學的寶貴財富,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狹義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人們在化學科學實踐中通過各種感官而獲得的一切成果,這些成果是進行化學理論概括,形成化學理論的基礎。這里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廣義的化學科學經驗。
從化學史來考察,人類的化學科學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①化學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實驗事實、化學規律、化學概念、化學理論等。
②化學科學方法,如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定量實驗方法、儀器分析方法等。
③化學科學觀念,如實證的觀念、定量的觀念等。
④化學科學品質,如不畏艱辛,大膽質疑,精益求精等。
這4類化學科學研究成果就構成了化學科學經驗的最基本內容。化學科學知識是化學科學經驗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感性認識(實驗事實),還包括理性認識(化學概念和理論等);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化學科學知識,還包括獲得化學科學知識的方法;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一些具體的化學科學知識,基于化學科學知識形成的化學科學觀念,也是化學科學經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認知方面的,還包括情感態度方面的化學科學品質。
(2)化學科學經驗的傳遞機制
從人類的化學科學經驗到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需要經過3個基本的階段,即化學科學經驗的課程化、教師化和學生化,如圖1所示[2]。
化學科學經驗課程化的結果是形成化學課程內容,化學科學經驗教師化的結果是形成化學教學內容,化學科學經驗學生化的結果是形成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從圖1可以得出:
?化學課程論(主要研究化學科學經驗的課程化)、 化學教學論(主要研究化學課程內容的教師化)和化學學習論(化學學習內容的學生化)是化學教育學科體系中最重要的3個分支學科;
?如何將教師化了的化學科學經驗(也就是化學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是化學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課題;
?學生化學科學經驗的內化程度是衡量化學課堂教學的最重要標準;
?“學生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建構化學科學經驗的過程,因此,“以學生為本”是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的應有之意,而不是外部給予的、強加的,只有“以學生為本”,才能保證化學科學經驗傳遞機制的有效運行。
1.2化學學習內容:化學教學內容外化的結果
化學課程內容的教師化,是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的第二個階段,顧名思義,這一階段的主體是化學教師?;瘜W課程內容教師化的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經歷“內化”、“轉化”和“外化”等一系列的中間環節,如圖2所示。
“內化”是教師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一種理解。教師在這一環節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準確理解課程化了、教材化了的化學科學經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駕馭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
“轉化”指教師將自身對化學課程與化學教科書內容的理解,轉化為適合學生化學學習特點和學?;瘜W教學資源實際的化學教學內容的過程。由于每位教師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教學生的特點不同,所在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不同,因而,所形成的化學教學內容也不完全相同。正是這種差異,導致化學教學內容具有教師的個性化色彩;同時,這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進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化學教學內容是化學教師教學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體現和結晶。
按照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化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化學科學經驗。為此,教師在實際的化學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將化學教學內容以一定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個過程就是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其結果是形成了學生的化學學習內容。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理論中,一般認為化學教學內容就是學生的化學學習內容。從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來看,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所謂“并不完全正確”,是說它有合理性的一面,即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學習內容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化學教學內容是化學課程內容教師化的產物,是教師從其自身的角度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一種理解,而化學學習內容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的一次再改造,這種改造實質上就是一種轉化,是將化學教學內容轉化為化學學習內容。盡管化學學習內容也是由教師為學生設計的,但出發點已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例如“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化學教學內容,而“設計實驗,比較空氣與二氧化碳密度的大小”則是化學學習內容,因為前者是教師通過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理解后所確定的學生應該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后者則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所設計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
既然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學習內容不是一回事,而現實具體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是化學學習內容,因此,就需要研究化學教學內容向化學學習內容的轉換。那么,有哪些因素影響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呢?
(1)教師的化學教學觀
教師的化學教學觀對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有著較大的影響。如果教師所持的是學科中心教學觀,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那么,在教學中就很少顧及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一味地追求化學科學知識的講深、講透、講細,結果導致取消或淡化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環節。“下面我們來學習鹵族元素的性質”,“下面我們來學習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下面我們來學習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等等,就屬于這種情況,直接將化學教學內容當作化學學習內容。從這個示例可以看出:有無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環節,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化學教學觀。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觀,取消或淡化外化環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重視和強化外化環節。
(2)學生的實際
學生已有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和化學學習方式,對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也有較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較差,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來外化“二氧化碳的密度”這一教學內容:請收集能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證據,學生只要能找出證據即可(如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應先通風等);如果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較好,又善于探究學習,那么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來外化這一教學內容:請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
(3)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實際
教師所在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實際,也往往左右著化學教學內容外化的形式。如果學校有充足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學生又樂于并善于主動學習,那么,教師在化學教學內容外化時應盡可能采取實驗探究的形式,如“請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如果學校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有限,那么,教師在化學教學內容外化時應盡可能采取演示實驗的形式,如“請觀察傾倒二氧化碳蠟燭熄滅的實驗,并解釋實驗現象”。
2 化學學習內容的構成
所謂化學學習內容是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習所應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從中學生應該形成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來看,化學學習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2.1化學基礎知識
化學科學知識是化學學習內容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學教學中的化學科學知識大體上包括化學用語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理論知識和化學實驗知識。
化學用語知識?;瘜W用語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類特殊的語言符號,也可以說是一種化學文字,它是由國際化學界統一規定的,具有簡便、確切地表達化學知識和化學科學思維的特點。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因而也是最基礎的化學科學知識,主要有:表示元素、原子、離子的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結構的圖示和表示物質變化的式子。
元素化合物知識。它是有關化學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類知識?;瘜W物質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主要包括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化合物主要包括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
化學理論知識。中學教學中的化學理論知識大體上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從微觀視角研究化學物質結構的知識(物質結構理論),一類是從宏觀視角研究化學物質變化的知識(化學反應理論)。
化學實驗知識。中學教學中的化學實驗知識主要有:化學實驗原理知識、化學實驗儀器和試劑方面的知識,以及化學實驗安全方面的知識。其中,實驗原理包括化學實驗所遵循化學原理、實驗儀器裝置的工作原理和實驗操作原理。
2.2化學基本技能
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化學用語技能、化學計算技能和化學實驗技能。
化學用語技能?;瘜W用語的使用是中學生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包括化學用語的讀念技能,要求準確化;化學用語的書寫技能,要求規范化;化學用語的運用技能,要求熟練化。
化學計算技能。中學化學計算主要涉及:有關化學量(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和化學式的計算;有關溶液的計算,包括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和溶液的稀釋等方面的計算;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關平衡常數的計算,包括電離常數和電離度、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和pH 的計算。
化學實驗技能。這里的實驗技能主要是指動作技能,主要有:實驗儀器使用技能,包含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實驗儀器的選擇兩個方面;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和實驗綜合運用技能[2]。
2.3科學方法
現代科學觀認為,科學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統一體,其中,科學知識是科學方法的產物?,F代科學的含義反映在化學學習中,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化學科學知識本身,還要學習獲得化學科學知識的科學方法。常見的科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方法(包括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實驗方法(包括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測定方法)、資料和事實的處理方法、科學抽象方法(包括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方法)、模型方法和假說方法[3]。
此外,化學方法也是學生應該學習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化學物質的制備(或合成)方法、分離與提純方法和分析方法(物質的檢驗、鑒別與鑒定)。物質的分析方法通常分為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兩種。
2.4化學科學觀念
無論是從化學科學的發展歷史來看,還是從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改革來看,化學科學觀念應成為化學學習內容的觀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化學科學觀念是指人們對化學科學的根本看法。從來源來看,化學科學觀念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源于化學科學知識(物質、結構和變化)所形成的觀念,二是源于化學科學研究所形成的觀念,三是源于化學科學價值所形成的觀念。基于這一認識,我們認為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應形成的基本化學科學觀念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化學物質觀
它是人們從靜態角度對化學物質本質的總的看法,包括:
?元素觀――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有了這一觀念就可以理解物質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人類目前已發現和合成的2000多萬種化學物質,都是由10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
?微粒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原子、分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微粒很小,微粒是運動的,微粒間有空隙,微粒間存在相互作用。
?結構觀――物質是有特定結構的。結構觀是對化學空間概念的一種反映,從而使人們對化學物質的認識從探討宏觀的元素組成深入到研究微觀的立體構型。
從元素觀到微粒觀,再到結構觀,反應了人們對化學物質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入。
(2)化學變化觀
它是人們從動態的角度對化學物質變化本質的總的看法,包括:
?守恒觀――化學變化過程元素守恒、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叭睾恪笔菍Α盎瘜W變化中元素不變”、“質量不滅”、“能量不滅”(只是各種能量形式的相互轉化)的概括。
?過程觀――始態、過渡態(有一個或若干個中間體)和終態構成了化學變化的過程。過程觀是對化學時間概念的一種反映,從而使人們關注和研究化學反應的速率問題。
?平衡觀――化學變化過程是有限度的。
(3)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已成為化學家們研究化學的行動指南。同樣,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也應深刻理解以實驗為基礎的含義,樹立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化學科學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化學家運用實驗進行探索、發現和創新的歷史,幾乎每一項化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實驗。拉瓦錫(A.L.Lavoisier,1743-1794)運用定量實驗了統治化學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建立了科學的氧化學說;1824年年僅24歲的德國化學家維勒(F.Wohler,1800-1882)用實驗人工合成出動物機體內的代謝產物尿素,用實驗事實動搖了“生命力論”,開辟了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新天地;湯姆生(J.J.Thomson,1856-1940)通過實驗發現了電子,改變了傳統的“原子不可分”的化學觀?;瘜W史上無數的事例說明,正是有了科學實驗這一堅實基礎,才有了今天的化學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最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
這是從研究方法視角對“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所作的闡釋?!皩嵶C”意味著“求證”,要證實或證偽;也意味著“真實”、“實際”,要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如何知道是否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呢?那就要尋找可靠的證據!什么樣的證據最可靠?那就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實驗事實,這是最有力的證據。凡是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證實,證明是正確的;凡是與實驗事實不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證偽,證明是錯誤的。因此,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最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
(4)綠色化學觀念
“綠色化學”是指設計對環境沒有或者只有盡可能小的負面作用,并且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又可行的化學品的過程,它是基于化學與社會,尤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提出來的,因此,這一思想反映了人們對化學科學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反思。
?合理使用化學品的觀念??茖W具有兩重性,化學科學也是如此。一方面,化學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化學品的生產、使用與處理的不當,也給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因此,通過化學學習,學生應樹立合理使用化學品的觀念。
?從源頭上避免污染的觀念。防止污染的有效辦法不是污染發生后的治理,而是從源頭上就避免污染。為此,化學品的綠色化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選取綠色化的原料、采用“原子經濟性”的化學反應,獲得綠色化的產品,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應該樹立的重要觀念。
2.5化學科學品質
所謂化學科學品質是指一定的化學科學道德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特點和傾向[4],是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尤其注重使學生形成的化學科學品質有:
?懷疑。沒有懷疑,就沒有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就必須敢于懷疑,大膽質疑。從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懷疑是化學家非常重要的一種科學品德,很多化學科學的重大發現無不與這一品質有關。
?求實。懷疑是創新的第一步,但僅停留于此,還不能獲得化學科學發現。為此,還應對所懷疑的問題作深入的探究,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正確,那么,正確的應該是什么?因此,求實意味著探究,意味著實證。
?嚴謹。嚴謹是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科學的,一定是精細的,一絲不茍的。任何粗枝大葉,馬馬乎乎,都不可能產生創新。
?進取。進取精神是進行創新的不竭動力。科學創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伴隨著艱辛和失敗,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就不可能深入探究、細致實證,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光輝頂點。
上述4項化學科學品質都是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永遠是科學最重要的特征。除此以外,合作、奉獻、堅韌等也是重要的化學科學品質。
3 科學認識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所謂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是指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化學學習平臺上,通過一定的化學學習方式,運用一定的化學學習手段內化化學學習內容,從而形成一定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的過程。那么,學生是如何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呢?科學認識論和心理學理論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3.1科學認識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化學學習是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和積累的過程,是化學科學經驗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人類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一般規律,同樣對學生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具有指導和借鑒價值。對人類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規律的研究屬于科學認識論范疇。從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大體上有兩種方式:“實驗―歸納”方式和“假說―驗證”方式。
(1)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實驗―歸納”方式
如果追溯化學實驗起源的話,那么,人類最早的制陶、冶金和釀酒等化學工藝,可看作是化學實驗的萌芽。化學科學實驗的誕生則是17、18世紀的事情,波義耳(R.Boyle, 1627-1691)是重要的奠基人。通過化學實驗來研究化學,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獲得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成為化學家的重要研究方式。
通過實驗獲得化學實驗事實
在科學認識論中,“事實”通常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的。一種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事實,即客觀事實;另一種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事實,即經驗事實??陀^事實是指在客觀世界中現實存在著的事物、現象及其變化過程等,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經驗事實是指認識主體對客觀世界中現實存在的事物、現象及其變化過程等在人腦中所做出的一種反映,它是用科學語言來描述的,是第二性的。經驗事實是認識主體對客觀事實的反映,那么,這種反映就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其中,正確反映客觀事實的經驗事實是科學事實?;瘜W實驗事實是被化學實驗反復檢驗過的,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聯系的正確反映,因而屬于科學事實。
通過歸納獲得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
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從總體上把握”就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堆砌化學實驗事實,而是探尋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和普遍性。歸納是獲得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基本方法。歸納的思維方式是:“是否所有都……?”例如,“是否所有的酸中都含有氧?”就是這種思維方式。歸納有完全歸納和不完全歸納,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前提的范圍,因此,結論具有“或然性”(or right,可能是對的)。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部個別對象都列舉出來,因此,在一定的化學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歸納,就成為發現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2)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假說―驗證”方式
假說源于對未知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
通過實驗人們可以獲得化學實驗事實,借助歸納法(化學中的歸納更多的是不完全歸納),能夠對化學實驗事實進行抽象,抽取出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普遍性。這些抽象的規律性,已遠離了感性的直觀,只能靠思維去把握。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律性?產生這些規律性的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對這些規律性進行解釋,以揭示規律性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換句話說,也就是抽取物質及其變化所固有的內在的本質。在一定的范圍內,對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的解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更大的范圍內,這種解釋是否合理呢?這需要對這種解釋進行檢驗。如果檢驗與實際是一致的,那么,這種解釋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在檢驗之前,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性的假定性解釋就是假說。
對未知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并不唯一。例如,同樣是“金屬煅燒后重量為什么會增加”的問題,波義耳的解釋是由于“火素”,羅蒙諾索夫(M.V.Lomonosov,1711~1765)的解釋是“空氣”,拉瓦錫的解釋是“氧氣”。這說明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形成多種解釋,從而表現出假說的多元性。
假說的提出
假說是對某一未知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或說明,因而具有十分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例如,“向裝有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中滴加少量水,有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什么物質?”“金屬煅燒后重量為什么會增加?”假說不是瞎說,它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無論假說經檢驗最后正確與否,在其提出時都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作支撐??茖W根據可以是科學事實,也可以是已公認的科學理論。例如,伽伐尼(L.Galvani,1737~1798)的“生物電”假說雖然被伏打(A. Volta,1745~1827)證否,但其也是基于他所獲得的實驗事實提出來的。
假說的驗證
既然假說是假定性解釋,就有可能是正確的,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完善的。那么,如何判斷某一假定性解釋是否正確呢?這就需要對其進行驗證。任何假說都必須接受檢驗。怎樣對假說進行驗證,通常有兩種方式:實驗驗證和理論驗證,其中,實驗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據。伏打就是通過實驗驗證了“生物電”假說,從而發明了化學電池。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建構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70~80年代,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诮嬛髁x心理學所形成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試圖描述個體經驗是什么,試圖解釋個體是如何獲得這些經驗的,因此,這一理論對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合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的過程?!扒榫啊?、“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構成學習的4個基本要素。
學生如何通過意義建構來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此給予了重要啟示,那就是化學學習內容有效內化的“一個前提”和“三個平臺”。
(1)學生有效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一個前提”
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建構者,而不是“意義”的接受者;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不是一個被動接受過程,教師給什么,給多少,學生就學什么、學多少,而是一個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建構過程,這個過程是任何別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自我建構,才能保證化學學習內容內化的有效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心向,是化學學習內容有效內化的重要前提。
(2)學生有效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三個平臺”
在真實情景中內化。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對化學學習內容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學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取決于特定化學學習情景下的化學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盎谧约旱慕涷灡尘啊?基于“特定學習情景”,實質上就是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化學學習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應該基于真實的情景,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并不抽象,對他們認識周圍的物質世界大有益處。
在探究活動中內化。學生要想達到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還應該經歷化學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經歷新的化學科學經驗與認知結構中原有化學科學經驗的相互作用,在對新的化學科學經驗意義建構的基礎上,重組化學科學經驗,從而形成新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那么,通過什么途徑能有效地進行這兩種相互作用呢?那就是從“聽化學”、“記化學”向“做化學”、“探究化學”轉變,也就是在探究活動中有效地進行這兩種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
在合作交流中內化。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不應是孤立進行的,而應該是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中、在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進行的。通過合作,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互相啟發;通過交流,可以溝通理解,相互協商,成果共享。正是在合作交流的平臺上,學生可以達到對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深刻認識,從而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
“一個前提”、“三個平臺”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之間的關系,可用圖3[5]表示如下。
因此,教師促進學生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內化的重要教學策略就是,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科學經驗的心向,創設真實的化學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活動探究,積極進行合作交流,從而實現對化學科學經驗的能動建構。
參考文獻:
[1]鄭長龍,李艷梅.論化學科學經驗的傳遞機制[J].化學教育,2007,28(9):14.
[2]鄭長龍等編著.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23.
[3]陳耀亭主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德育[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70~102.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紡織化學;課程教學;可行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7-0243-01
紡織化學是一門工科院校紡織工程類專業的基礎和必修課程,也是一門在紡織工程學與化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前提和條件下形成的新型學科。紡織化學在紡織科學中應用化學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基礎原理,所以它需要掌握的內容比較復雜,重點和難點知識比較多,再加上紡織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化學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所以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教學法是現階段紡織化學課程教學中最適用的教學方式,它能有效解決紡織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為其將來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紡織化學”課程教學的可行性
(一)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一個獨立的項目進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和最終的評價等活動,學生在進行這個項目的過程中,需要對項目內的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教師角色轉為督促和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全部或者部分進行學習行為的組織和安排,并圍繞項目中遇到的難題進行集中思考和自主解決,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參與項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總之,項目教學法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的教學手段。
(二)紡織化學課程應用項目教學法的原因
1.課程的自身需求
“紡織化學”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是根據有機物的分類進行章節劃分,具體來說就是按照有機物的命名―結構―性質―應用這一固定流程來分節介紹。這種內容組織方式使各章節中的知識點之間聯系比較緊密,但是和紡織專業的應用之間的相關性并不強,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紡織化學課程的過程中,由于復雜的教學內容失去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課程知識點的斷層。
由于項目教學法所設置的“項目”一般都包括多門課程或者一門課程中多個方面的知識,大大加強了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為了完成項目,而自主探究化學學科與紡織專業應用之間的相通點,從而提高了紡織化學課程的實際應用效果,激發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理論知識和應用在紡織專業上的化學技能。
2.社會的現實需求
現階段的紡織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明顯不符合社會實際的技能需要,教學內容的陳舊導致了與紡織專業相關的化學原理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到實際的紡織生產中,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不能為社會培養符合其真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很多學生由于紡織化學的“不實用”,參與這種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高。
項目教學法由于其自身具備較高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所以能通過在任務的布置中聯系實際生活和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更具時代性的任務目標,學生通過目標完成的過程不僅學到了一定的化學理論知識,還掌握了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紡織化學課程學習的熱情,將被動學習知識轉為主動接受技能,提高了紡織專業學生對社會的適用性。
二、“紡織化學”課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實例及影響
(一)學習紡織中涉及的化學物質名稱
學習紡織中涉及的化學物質名稱的項目需要學生記憶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化學物質,是一種以記憶性內容為主的學習和教學項目,鑒于紡織專業學生化學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熟識有機化學,比如原先合成纖維中滌綸的合成項目,主要包括氫鍵、共價鍵、分子間力和分子極性等內容,將所有與合成纖維中的滌綸有關的化學物質進行總結,集中學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能實現與專業的聯系。
在學習紡織中涉及的化學物質名稱的過程中使用項目教學法,不用對化學物質的結構進行逐個分析,具有比較直觀的內容,針對性比較強,實現了與專業的直接掛鉤,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化學物質與專業課的聯系和應用過程,促進化學與紡織專業的有機結合,通過在紡織專業中進行化學物質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打破傳統的在化學內容學習中插入專業內容的生硬教學模式,改善課堂的教學氣氛,提升學生對紡織化學教學內容的吸收效果。此外,這種項目教學法的應用需要專業教師的積極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關教師的積極性。
(二)掌握紡織中化學物質的合成
學習紡織中化學物質的合成與來源的項目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化學物質在紡織中的實際應用技能,包括紡織中所涉及的化學物質的合成原料、反應溫度和反應催化劑等等,比如將紡織中的各種染料和纖維等為任務目標,了解滌綸的發現、發展以及生產情況和合成滌綸的原料及方法,學習滌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紡織中的具體應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在講解各個化學物質時,才順帶對其合成做些講解,不符合化學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實際需求,但是通過掌握紡織中化學物質的合成項目的學習,學生能提高對化學物質的認識程度,并以此為基礎對化學物質的合成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在專業中的應用情況和實際技能,完成紡織化學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為紡織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改進應用于紡織中的化學工藝
改進應用于紡織中的化學工藝的教學項目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化學物質在紡織中的應用技能,并且熟悉不同的環境條件引起的化學變化對紡織產品的影響,所以是學生化學學習水平的提高項目,比如由于滌綸具有較低的吸濕性,所以教師就給學生布置了解決滌綸吸濕性的項目任務目標,學生通過對滌綸性質和結構的分析,明確影響其吸濕性的因素并制定適合的改善方式,實現提高其吸濕性能的目標。
通過對這種項目的學習和研究,有效提高了學生對紡織化學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并在將掌握的化學知識應用到專業研究的過程中鞏固了化學和專業基礎,促進了學生對紡織市場的了解,通過掌握紡織專業的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化學基礎水平及其在紡織專業方面的適用技能,形成一定的專業創新能力。
結語:
在紡織化學的課程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能改變當前學生對這門課程興趣不高、課程內容不能真正適用于社會崗位需要的形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發展性,因此,紡織專業的教師應該將項目教學法廣泛應用到紡織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去,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對紡織化學理論和技術的掌握,并且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自己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紡織生產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增強其在未來崗位中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 張春花.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紡織化學"課程教學的嘗試[J].紡織教育,2010(1)
[2] 孫宏.紡織品CAD課程項目教學法探討[J].紡織教育,2010(1)
[3] 賈格維.應用項目教學法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探索[J].紡織教育,2011(6)
[4] 趙勤. 紡織化學教學探討[J]. 科技信息,2011(02)
[5] 吳惠英.項目式教學模式在紡織專業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10(11)
大氣中化學污染物的濃度一般比較低,對人體主要產生慢性毒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工廠發生事故,使大量污染物驟然排出,或氣象條件突然改變(如出現無風、逆溫、濃霧天氣),或地理位置特殊(如地處山谷、盆地等),使大氣中有害物質不易擴散,這時有害物質的濃度會急劇增加,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尤其對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心臟病的人會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本書前述某些公害事件就是典型事例。
直接刺激呼吸道的有害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硫酸霧、氯氣、臭氧、煙塵)被吸入后,會引起支氣管反射性收縮、痙攣、咳嗽、噴嚏和氣道阻力增加。在毒物的慢性作用下,呼吸道的抵抗力會逐漸減弱,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嚴重的還可引起肺水腫和肺心性疾病。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城市大氣污染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直接原因或誘因。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呼吸道疾病總死亡率和發病率都高于輕污染區。慢性支氣管炎癥狀隨大氣污染程度的增高而加重。
大氣中的無刺激性有害氣體,由于不能為人體感官所覺察,其危害比刺激性氣體還要大。如一氧化碳通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可形成碳氧血紅蛋白,造成低血氧癥,致使人體組織缺氧,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酶的活動,出現頭暈、頭痛、惡心、乏力,嚴重時會昏迷致死。
在城市,特別是某些工廠附近的大氣中,還含有潛在危害的化學物質,如鎘、鈹、銻、鉛、鎳、錳、汞、砷、氟化物、石棉、有機氯殺蟲劑等。它們雖然濃度很低,但可在體內逐漸蓄積。大氣中的這些有毒污染物,還可降落在農作物上、水體和土壤,然后被農作物吸收并富集于蔬菜、瓜果和糧食中,通過食物和飲水也能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慢性中毒。這些物質對機體的危害,在短期內并不明顯,經過長期蓄積,也會影響神經系統、內臟功能和生殖、遺傳等。
大氣中某些有害化學物質還具有致癌作用。它們大部分是有機物,如多環芳烴及其衍生物,小部分是無機物,如砷、鎳、鈹、鉻等。在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煙塵和汽車廢氣中,可檢出30多種多環芳烴組分,其中苯并(a)芘的存在比較普遍,致癌性也最強。五十年代以來,各國城市居民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漸增高,而且顯著高于農村。
大氣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另外一類污染物是放射性物質,其主要來自核爆炸產物。一些微小的放射性灰塵能懸浮在大氣中很多年。放射性礦物的開采和加工、放射性物質的生產和應用,也能造成對空氣的污染。污染大氣起主要作用的是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元素,如鈾的裂變產物,其中重要的是90鍶和137銫。放射性元素在體外,對機體有外照射作用;通過呼吸道進入機體,則有內照射作用。放射性物質在肺中的濃度,通常比在其他器官中大,因而肺組織一般受到較強的照射。肺部的巨噬細胞,在吞噬了放射性微粒后,可形成電離密度相當高的放射源。進入肺中的放射性物質能十分迅速地散布到全身。除核爆炸地區外,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一般不會造成急性放射病,但長時間超過允許范圍的小劑量外照射或內照射,也能引起慢性放射病或皮膚慢性損傷。大氣中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更重要的影響是遠期效應,包括引起癌變、不育和遺傳的變化或早死等。
大氣中的生物性污染物是一種空氣變應原,主要有花粉和一些霉菌孢子。這些由空氣傳播的物質,能在個別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空氣變應原可誘發鼻炎、氣喘、過敏性肺部病變。另一種是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較弱的病原微生物在日光照射、干燥的條件下,很容易死亡,一般空氣中,數量很少。抵抗力較強的病原微生物,如結核桿菌、碳疽桿菌、化膿性球菌,能附著在塵粒上污染大氣。
論文摘要異株克生是廣泛存在的自然現象,它既存在于不同雜草種群之間,也存在于雜草與作物之間,還存在于雜草同種不同個體或作物與作物之間。闡述了異株克生現象的原理,總結了異株發生現象在雜草防治和農業上應用的途徑和意義,并針對異株發生現象的弊端,提出了應對措施。
異株克生這一概念最先由奧地利科學家Molish(1937)提出。異株克生(Allelopathy)是植物(供體)向農業生態環境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受體)產生的毒害作用,即一種植物對另一種植物萌芽、生長及發育所產生的有害影響。供體釋放的化學物質稱作異株克生化合物(Allelopathins,Allelo-chemicals),化合物直接毒害受體時稱作真克生;而供體釋放的化學物質或供體的殘體通過微生物等分解產生的物質毒害受體時,稱作功能性克生。
Grummer(1955)提出將異株克生分為4類:①抗生作用,微生物產生抗生素對其他微生物發生作用;②植物殺菌素,更高級的植物分泌殺菌素對微生物發生影響;③凋萎影響,微生物分泌凋萎物質對比其更高級的植物產生影響;④高等植物的相互影響,高等植物產生化學物質對其他高等植物產生影響。
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中將其較完整的定義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謝分泌物對環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起異株克生作用的物質稱為異株克生物質。到目前為止,植物體內已發現的這類物質包括:有機酸類、醛類、芳香族酸、簡單不飽和內酯、香豆素、醌類、類黃酮、生物堿、長鏈脂肪酸、乙醇等。這些物質,有的是單獨起克生作用,有的則需經土壤微生物作用后才有異株克生效果。
異株克生作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既存在于不同雜草種群之間,如小飛蓬產生C10聚乙炔甲酯抑制豚草種子發芽;也存在于雜草與作物之間,如野燕麥的根系分泌出莨菪堿(Scopo-lamine)及香草酸等抑制小麥的生長發育,小麥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白茅的生長;還存在于雜草同種不同個體或作物與作物之間,如小飛蓬根腐爛產生的他感作用抑制其幼苗的生長,腐爛的小麥殘體抑制玉米的生長。老桃園殘留桃樹皮中扁桃苷的降解產物氰化物對新種植的桃樹有毒害作用。玉米、黑麥、煙草植株分解過程中能產生抗真菌化合物,這些作物的殘體在土壤中接近雜草種子時,便可防止種子腐爛,使其保持生命力。
異株克生化合物在雜草治理中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耕地再生的假高粱與向日葵含有的抑制物質能抑制許多其他雜草發芽。因此,應該使用合理的作物布局與作物輪作、選育抗病、抗草的作物品種與種植制度。
1異株克生作用在雜草防治和農業中的應用
1.1作物與雜草之間的克生
有研究表明:對禾谷類作物水提物的研究發現(1989),大麥、燕麥、小麥提取液至少含有5種芳香族酸和一些胺類,它們能使森林雜草覆蓋地上部干重分別降低10%、40%和68%。埃及科學家Hassan于1993~1996年開展了水稻與稗草的異株克生關系的研究,發現約有30份材料可以控制田間稗草50%~90%的生長。Putnam(1990)認為燕麥殘體可以釋放對雜草有克生作用的化學物質DIMBOA(2,4-二羥基-1,4-(2H)苯丙惡嗪-3)及其代謝產物BOA((3H)-苯丙惡唑啉酮),而土壤真菌可將BOA轉化成另外一種物質,對雜草的毒性比前者高10多倍。我國李善林等報道(1994),小麥能通過穎殼中的苯甲酸的克生作用抑制白茅的生育。而雜草對作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與作物爭奪水、肥、光等生活因子,其產生的異株克生物質也是影響作物生育的一個重要原因。Holm(1984)發現將馬唐種子與水以1∶16.7(w/v)提取24h,提取物可明顯抑制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發芽,Qasem的研究表明(1993),藜屬(C.murale)的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大麥、小麥、茄子、甘藍、胡蘿卜、辣椒的發芽,反枝莧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茄子、甘藍等蔬菜的發芽及生長。
1.2作物與作物之間的克生
我國馬永青等研究麥秸覆蓋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時發現(1993),麥秸與水按1∶10(w/v)提取24h的提取液對玉米發芽有明顯克生影響,玉米胚芽生長也受抑制。麥秸覆蓋土壤對下茬玉米發芽率、株高、重量及葉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影響可能是作物釋放的異株克生物質可在土壤中殘留,從而影響下茬作物的生長。在國外有人將成熟向日葵切碎,以32t/hm2鮮重混入土壤表面,結果可使棉花的發芽率降低至86.0%。
1.3雜草與雜草之間的克生
對雜草之間異株克生作用的研究報道較少。Hagin(1989)發現,偃麥草體內可分離出5-羥基吲哚乙酸和5-羥基色氨酸,這些物質對其他雜草生長產生抑制作用。Martin(1994)等的試驗表明,狗尾草和馬唐可使多花黑麥草種子發芽率降低50%以上。雜草之間除了抑制作用以外,還具有促進作用。Kazinczi發現(1991),苘麻的水提液及酒精提取物可促進反枝莧種子發芽。
2異株克生化合物在雜草治理中的應用
2.1異株發生現象利用的途徑
(1)直接利用具有克生作用的植物體或微生物體作為除草劑,但這種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2)采用植物化學的研究手段,對具有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謝物提取、分離、鑒定,進而人工合成或化學修飾,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能成為新化學農藥的先導化合物。稻田除草劑艾割就是國外從桉樹的次生代謝物中提取分離仿生的先導化合物,桉樹含有1,8-桉樹腦。Mnller等發現其是鼠尾草等植物的主要克生植物,為此,人們開發了新除草劑Cinmethylin。但是在國內除草劑方面還局限于提取、分離、鑒定階段,尚未能形成成熟的產品。
(3)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異株克生基因的轉移,將代謝途徑或某一關鍵步驟導入目標作物中,可提高作物的異株克生潛能;或者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優秀的克生資源克隆到作物和覆蓋作物體內并表達,使其具有抑制雜草的能力,達到除草目的,在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都只局限在探索和嘗試階段。
2.2異株發生現象利用的價值與意義
種植業伊始,作物一直受雜草的危害,人類長期為其所困??茖W技術發展到今天,除草技術已有長足進步,但全世界的農業生產始終未能擺脫雜草的巨大危害。異株克生作用作為研究發現新克生作用物質及除草劑先導化合物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對植物種間關系理論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在生產上具有多方面的應用價值。從抗除草劑機理方面看,這一研究方向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目前可以想象的包括代謝過程的異株克生物質、來自微生物的異株克生物質、來自其他植物的異株克生物質,都可能作為利用的資源。在創制新農藥品種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異株克生物質的成果,有目的地開發作物己經具備抗性的化合物,提高新農藥研制的效率,推動農藥工業的發展。近年來,應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人們己分離出許多的異株克生物質,如各種器官或組織異株克生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技術等。此外,利用異株克生現象能克服常規育種的盲目性和耗時等缺點,加強了人類對作物定向改造和設計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除草劑的選擇性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除草劑的經濟效益。異株克生作用和生物除草劑的改良,減輕了環境對化學除草劑的負荷,可能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異株克生作用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綜合防治(IPM)理論的發展。異株克生作用的大面積推廣在提高糧食產量、簡化農業生產環節、節約能源和水、降低除草劑的研制與開發成本等諸多方面將產生巨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
3異株克生現象的弊端
3.1異株克生化合物對環境的影響
異株克生化合物作為一種農藥使用時,同樣也有其作為農藥的一些不利的特征。首先,其具有一定的揮發性,施用后會被周圍的植物吸收或經露水濃縮后被吸收,可能對敏感非靶標植物產生藥害;其次,其同樣具有淋溶性,通過降雨、灌溉、噴霧等使之進入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等。
3.2對植物生理與生化影響
異株克生化合物來源于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由于它對植物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較少,它在植物的養分吸收、細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和蛋白質合成等方面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3濃度變化的不規律性
其作為農藥使用時,定量施用后,并不一定象除草劑那樣隨時間的延長濃度呈一定規律的降低,而是處于植物(供體)—土壤—植物(受體)的變化系統中,作用對象和濃度在不斷調整,對植物影響的系統研究仍是空白。
3.4異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離、鑒定和檢測技術不成熟
由于異株克生化合物種類繁多,含量甚微,在一個復雜混合群體,如何提取、分離、鑒定和檢測的問題同樣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還必須考慮靜態和動態有效性。
3.5移動方式的多樣性
經物理化學過程而降解、吸附;經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代謝過程而失去毒性;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結構或構象的變化。
3.6安全性
與其他農藥產品一樣,異株克生物質同樣受到安全性質疑。在開發和使用異株克生物質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安全性問題。異株克生物質可能引發的生態安全性問題有以下幾方面:①由于異株克生物質的使用,能否導致雜草抗性的增強;②對野生植物群落和天敵的潛在影響;③使用異株克生物質后,作物的品質及毒性等問題具有不可預知性;④能否產生交互抗性;⑤施用異株克生物質后,其殘留濃度對人、畜是否安全。
4對異株克生現象弊端的應對措施
(1)在把用異株克生化合物作為農藥前,先調查周圍的非靶標植物是否對其具有敏感性。因此,同一種異株克生化合物農藥并非適用于任何地方。
(2)針對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植物,調整不同的異株克生化合物濃度。進一步研究植物(供體)—土壤—植物(受體)系統的變化。
(3)提高異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離、鑒定和檢測技術,使之能廣泛應用到農業中去。
總之,植物之間存在的異株克生效應是非常普遍的。盡管其中的許多機理尚未揭示清楚,但已經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運用定會產生出極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為雜草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發展趨勢,并將對我國乃至全世界農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為科學務農提供科學依據。
5參考文獻
[1]陳杰,吳志偉.用幼苗生測法測定黑麥中他感化學物質的不同活性[J].浙江化工,2002(1):1-4.
[2]房義福,劉元鉛,徐迎春,等.植物天然活性物質對有害生物的防御作用及其開發利用前景[J].山東林業科技,1997,(S1):77-79.
[3]郭永霞,孔祥清.轉基因技術在雜草防除中的應用及展望[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4,16(4):3-26
[4]黃冬如.異株克生現象在雜草防治中的應用及展望[J].廣西植保,2008(21):16-18.
[5]李寶平,蘇仙絨.試談植物相生相克效應的應用[J].運城高專學報,1994(4):23-24.
[6]李立新,崔巖,李懷.淺談森林植物間的異株克生現象[J].防護林科技,2004(5):73-74.
[7]李善林,李孫榮.小麥克生物質的提取及其對白茅的殺除效力研究[C]∥第五次雜草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昆明:云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4.
[8]李善林,由振國,李孫榮.小麥提取液對反枝莧、繁縷生長的化感效應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96,12(2):23-28
[9]李紹文.生態生物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李香菊,李秉華.植物異株克生及其在雜草防除中的應用[J].河北農業科學,1998,2(4):5-8.
[11]馬永清,韓慶華.不同玉米品種對麥秸覆蓋引起的生化他感作用的差異性分析[J].生態農業研究,1993(4):113-172.
[12]宋君.雜草間的他感作用[J].生態學雜志,1990,9(6):43-47.
教學與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教學策略的設計必須針對知識類型的實際。
我國20世紀的化學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是從知識屬性的角度對化學知識進行分類的。從1923年分科設置課程綱要開始,逐漸演變并基本固定為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計算、化學實驗以及化學用語等五個方面?;謴透呖贾贫纫詠淼目荚嚧缶V一直將化學知識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等五大類。而新課程高考化學考試大綱,雖然在考試內容部分將化學知識分為“化學科學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和化學實驗基礎”等五個方面,但在內容比例部分還基本保留了傳統的分類方法。
知識分類就是根據特定的需要和標準,通過比較,把人類的全部知識按照相同、相異、相關等屬性劃分成為不同類別的知識體系,以此顯示在知識整體中應有的位置和相互關系。在知識分類的歷史上,不同的知識觀有不同的知識分類理論與標準,因而產生了形形的知識分類方式。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人們把知識分為事實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認知性的四大類。
縱觀傳統的化學知識分類方法和知識分類理論的實際,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并把化學知識劃分為物質知識、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三大類。其中,物質知識主要屬于事實性知識,包括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和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觀念知識主要屬于概念性知識,包括化學科學的特征以及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方法知識主要屬于程序性知識,包括化學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學實驗基礎和化學計算等。由于中學化學限于原子和分子層面,中學生認識的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識別和創造物質的一門科學”。所以,可以認為在高中化學知識中,物質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對象,觀念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思想,方法知識是“識別和創造”的工具。物質知識是整個學科知識的基礎,也是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的載體,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既要依靠物質知識的支撐,又能促進物質知識的獲取。因此,化學學科要實現促進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終極目標,應該從獲取化學事實、形成學科觀念和掌握科學方法三個維度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
新世紀以來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了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設置了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的課程結構。據此,《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將科學領域化學科目劃分為八個模塊,同時又把模塊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下面從物質知識、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三個維度,闡述在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相關策略。
二、物質知識維度的教學策略
本文所說的“物質知識”實際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識”。在《課標》所構建的課程結構中,必修模塊的物質知識主要分布在“化學1”的“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和“化學2”的“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兩個主題。其中“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對應“單質與無機化合物”知識,“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包含“有機化合物”知識。從《課標》的安排和學科知識的邏輯關系看.物質知識是高中化學知識的基礎和核心。為了使學生能準確獲取物質知識,以便在此基礎上生長出相應的觀念知識和方法知識,可以采取下列教學策略。
1.在社會生活情境中認識物質知識
由于《課標》對物質知識的處理,突破了傳統的物質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物質,這時,我們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質,將物質知識的學習融入有關的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分析解決活動中,從而體現物質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通過對物質知識的學習加深對環境和社會生活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直接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如關于氯氣性質的教學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報道錄像的有關畫面進行,以突出基于“社會中心論”的教學思想。
2.以核心概念為指導學習物質知識
為了使學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認識無機物的性質及其變化規律,《課標》在“化學1”中安排了物質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基本概念,并與單質和無機物知識安排在同一主題。限于化學l的模塊功能,這些概念雖然是淺顯而又有限的,但它們有助于學生對物質知識的理解,并對物質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領悟《課標》的立意,充分發揮這些概念在學生學習物質知識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如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時,由于反應物中鈉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價都處于最低價態,而氫元素的化合價處于最高價態,所以只能是氫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降低為0價,反應的氣體產物為氫氣。這一確定鈉與水反應氣體產物的假說,就是依據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獲取物質知識
美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新知識的關鍵是要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他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因此,要組織學生探究物質知識,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設置相關問題,將學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成獲取有關物質知識的學習目標。如過氧化鈉和氧化鈉都是鈉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價不同,所以兩者的性質既相似又不同。在過氧化鈉性質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已知氧化鈉性質的實際,通過對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組成與性質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有關實驗檢驗等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對過氧化鈉性質的認識。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質知識
物質知識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路。如對于SO2性質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與CO2同屬于非金屬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應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質;SO2中硫元素的化合價處于其常見化合價的中間價態,所以SO2應該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SO2是一種新認識的物質,除了根據其類別、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等推測性質外,還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質。然后結合相關實驗驗證推測的合理性,并形成對SO2性質的全面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教給學生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其他物質知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觀念知識維度的教學策略
關于觀念知識,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按照《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整體化的設計和編排,主要包括化學研究的物質層次觀、化學中的相互作用觀、化學變化的形式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觀、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觀、化學進化觀等幾個方面。由于學科觀念知識不僅是化學學科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實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在全面把握課程結構中學科觀念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圍繞學科基本觀念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學科基本觀念。又由于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學學科觀念通常是在化學事實性知識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的。因此,幫助學生構建學科觀念常有觀念知識以物質知識為基礎和物質知識用觀念知識來概括兩個基本策略。
1.觀念知識以物質知識為基礎
運用分類觀念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為了使學生形成分類的觀念,有關分類的內容可以采用以下設計進行教學,以突出觀念知識對物質知識的依賴。
學習活動1:結合生活中(圖書館、超市等)分類的事例,思考物質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應該怎樣對物質進行分類的問題。
基本理解:分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科學觀念。
學習活動2:嘗試對已學過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并與同學交流。
基本理解:樹狀分類是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的種類,而且形成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系統的邏輯方法。
學習活動3:對幾組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并制作相應的樹狀分類圖和交叉分類圖。
基本理解: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是常見的分類方法。
2.物質知識用觀念知識來概括
乙酸的知識主要屬于物質知識?!墩n標》在“化學2”中要求學生知道“乙酸……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科書又將其細化為乙酸的分子結構、酸性、酯化反應及主要用途。顯然,這些都是物質知識的內容。在“課程設計要圍繞核心觀念進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學可以從物質知識中概括出相應的學科觀念,以體現物質知識是觀念知識的基礎。
學習活動l:觀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認識乙酸分子的結構。
基本理解:物質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乙酸的官能團是羧基。
學習活動2:設計實驗證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過實驗比較乙酸和乙醇分別與鈉反應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乙酸分子中羥基上的氫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潑,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響。
學習活動3:閱讀關于“酒是陳的香”的解釋,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應的機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是有機反應的一種重要類型。
銅制儲水容器的健康風險評價
云南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結果分析
論文中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的使用原則
石家莊市農村飲用水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農村地區流動人口與當地村民飲水狀況比較研究
鉬對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
沿海某省農村耕地土壤重金屬含量調查
蔬菜大棚種植者男性生殖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環境電磁輻射對大學生外周血細胞的影響
沙塵對不同居住年限居民肺功能的影響
豫南地區地表水多環芳烴污染分析
江蘇省泗洪縣高砷區尿砷和發砷含量調查
北京市昌平區農村飲用水衛生狀況分析
不同增/溶劑對Ames試驗致突變性的影響
溧陽市部分農村居民居住環境現狀調查
論文中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的使用原則
活性非可培養狀態痢疾志賀菌蛋白分析研究
唐山市市售化妝品標簽標識的現況調查
百色市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現況調查分析
蘇州地區城鄉生活飲用水水質調查與分析
鹽城市1985-2010年中小學生貧血狀況分析
深圳市2006-2010年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特征
香港化學物質職業接觸限值及其應用、
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風險評估的概況及進展
食品中諾如病毒RT-PCR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風險評估的概況及進展
香港化學物質職業接觸限值及其應用
2012年某市游泳場所水質監測結果分析
光纖生物傳感器快速檢測沙門菌的方法研究
獲批消毒產品2012年現場抽檢情況分析
寧夏住宿場所公共用品用具衛生狀況調查
4-氨基安替比林法快速測定飲用水中酚
飲用水隱孢子蟲污染與感染研究現狀分析
論文中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的使用原則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水中砷的方法改進
水中內毒素的濃度水平及去除效果研究進展
居民區大氣中硫酸錫最高容許濃度的依據
尿羥脯氨酸和兒童生長發育速度的關系研究
環境化學物結構與致突變性之間的關系
富含EPA魚油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改善玉米蛋白質營養價值的研究
鄰苯二甲酸酯類的生殖毒性
1992年國外食品衛生的主要動態
汽油車尾氣排出物的致突變和致癌效應
單克隆抗體在真菌毒素檢測中的應用進展
配方奶喂養與嬰兒大腦皮質廿二碳六烯酸水平
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的研究進展與應用
關鍵詞:婦產科;環境健康;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120-02
婦產科學是專門研究女性特有生理、病理變化以及生育調控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F代醫學進入個體化(personalized)、預測性(predictive)、預防性(preventive)及參與性(participative)的4P時代,實現了從單純疾病診療的“疾病醫學”到集疾病預防和健康維護與促進于一體的“健康醫學”的轉變?,F代醫學的進步也將為未來婦產科學的診治理念和模式帶來轉變。
婦產科醫生可通過孕前及產前咨詢以及鼓勵患者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某些環境暴露風險從而保護婦女,其配偶以及下一代的生殖健康。婦產科醫生在降低生育風險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但是目前對婦產科醫生關于環境健康的教育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將環境健康知識納入婦產科醫學教育。
一、環境污染物暴露對婦女健康的影響
暴露于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普遍存在于空氣、水、食物和消費品中。長期暴露于低劑量的環境化學物質對健康產生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懷孕婦女和育齡婦女廣泛地接觸包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內分泌干擾物等環境化學品。早期宮內暴露及發育起源異??赡軐】诞a生長期不可逆轉的損傷。例如,出生前暴露于重金屬汞或是孕期攝入含甲基汞的魚類均會導致兒童時期神經系統的損傷。孕期攝入的汞經主動轉運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這可導致胎兒體內汞含量高于母體。因此,母體可能無明顯癥狀,而胎兒卻產生神經系統的損傷。此外,產前暴露于諸如砷、煙草煙霧、空氣中多環芳族烴(PAHs)污染物,可導致表觀遺傳失調,致使表型遺傳發生變化。有研究表明,產前暴露于空氣中多環芳烴、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組化學物質與嬰兒低出生體重和頭圍偏小相關。
長期以來,在兒科臨床實踐中環境衛生被認為很重要。盡管對兒科醫生來講考慮環境風險對診斷很重要,但很多環境因素的暴露醫生診治不夠及時,導致一些胎兒時期的環境因素暴露風險無法很好的避免。目前,兒科醫生檢測鉛中毒的方法。長期以來鉛被認為是通過胎盤影響神經系統。目前的篩檢方法是醫生在12月齡的嬰兒中檢測血鉛水平。而這個方法并非預防性的,因為一旦發現鉛暴露,其造成的不良的神經系統是不可逆的。然而婦產科醫生可通過調查孕婦懷孕之前及孕期的職業生活社會環境中潛在的鉛暴露,從而預防兒童的鉛中毒。兒科醫生和婦產科醫生的合作可以有利于識別之前未知的環境因素暴露。最近一項研究案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協助檢測出一個孕婦血液中異常增高的汞含量是由于使用的含汞的進口面霜。該結果證明在育齡婦女中,篩金屬及環境化學物質的體內含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婦產科醫生在降低生殖風險方面的作用
許多育齡人群并不知道他們所處的日常生活工作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環境化學物質對其生育能力及其后代健康的影響。婦產科醫生可以幫助患者做出明智的決策,并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影響她們生殖健康的風險。無論是在臨床護理,或是在宣傳政策改革方面,婦產科醫生都可以發揮關鍵而獨特的作用。
婦產科醫生越來越多的面臨一些患者關于環境化學物質對其健康及生育妊娠結局的影響的咨詢。作為婦產科醫生可以很好地提供環境健康問題的指導。婦產科醫生可通過詢問關鍵暴露因素如汞、鉛、農藥、內分泌干擾物等的接觸情況。盡管婦產科醫生有機會教育患者減少環境風險,然而大部分婦產科醫生沒有詢問患者除了吸煙、飲酒和營養以外的環境暴露情況。最近的美國國會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調查了2514婦產科醫生,其中一半受訪者很少進行環境健康史詢問,盡管多數受訪者認為,一份全面的環境暴露史可以確定86%患者的風險,并幫助80%的患者預防有害的暴露。不詢問患者環境暴露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焦慮;不具備足夠的信息回答患者的問題以及患者沒有足夠能力采取措施以降低風險。
以病人為中心的措施不能降低所有暴露于環境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危害,但婦產科醫生可以是環境安全政策有影響力的倡導者。婦產科醫生可以倡導完善篩查的法規,并在沒有完整數據資料情況下提出預防建議。婦產科醫生可以采取預防性措施,以解決新出現的環境污染物。預防原則為:在科學證據不足、不確定性及未知性情況下,采取措施以避免或降低潛在的對身體或環境造成的嚴重或不可逆轉的威脅。一個研究證實,某種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存在因果關系可能需要數十年,在這期間采取預防措施可避免或減少不利的生殖結果。這種策略并非杞人憂天,相反,當有可靠證據指出環境中化學品影響生殖健康時,婦產科醫生應有一定程度的謹慎以及時保護病人的健康。
標準毒理學實驗中,對化學品進行測試確定一個閾值。理論上低于該值沒有健康風險。然而內分泌干擾物已被證實并非單劑量反應曲線,其特征是在低劑量情況下也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在某些情況下低劑量甚至比高劑量對身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傷。毒理學實驗還沒有單獨考慮孕婦和兒童這一對環境化學物高危的群體。因此,內分泌協會呼吁采取預防性原則。通過預防性原則,婦產科醫生可解決相關環境因素暴露產生的生殖健康問題,而且對病人不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三、建立包含環境健康主題的婦產科教育模式
經統計,在五年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每人關于環境健康的課程只有七學時,婦產科教學除了營養學和懷孕過程中禁吸煙、飲酒外,幾乎沒有環境健康方面的教學。婦產科教學方案里關于環境健康方面內容有限,只有少數醫生的報告中會涉及到環境史問診。因此,為了進一步強化關于環境史的孕前及產前診斷理念,需要一套完整的教育機制來提高婦產科醫生對環境暴露危害的認識。
(一)醫學院課程設置
將環境健康話題納入醫學教育是各學制醫學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大多數醫學院計劃外課時都很少,且包括教師和環境健康專業知識方面的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單獨設立一門課程是有困難的。整合環境健康內容納入現有課程可能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將環境醫學話題納入基礎學科或是器官系統教學模式。多數醫學院現在采用的是如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分別授課的單科教學法。對于環境毒物的認識是建立在細胞水平(環境-基因交互作用)機制研究及對靶器官產生的不利影響。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均可加入環境毒物致病的機制方面,內容如鉛、汞、鎘這類重金屬是如何使人致病的作用機理。此外,在研究特定疾病時,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可解釋環境毒物是如何與其他病因交互作用造成機體損傷。此外,在診斷學的收集病史方法中也可加入環境暴露史的詢問。例如,醫學生應該學習胎兒和兒童對哪些較常見的環境化學物暴露更敏感,有較高的健康風險;育齡男女、老人以及某些特殊職業的人在生命的某些關鍵時期將會面臨更大的環境健康風險。某些醫學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統教學法。這種情況下可以設立一個環境健康的研究主題,例如,闡述惡劣的空氣污染物是如何影響呼吸系統的;又如除草劑、殺蟲劑對神經、肌肉系統的影響。
(二)醫學生臨床見習及住院醫師的培訓
婦產科學的臨床見習為環境健康知識在婦產科學臨床上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生殖健康專家開展收集生殖健康資料包括患者教育資料及環境健康史的采集訓練。這一過程可以是帶教老師在門診,查房時給予醫學生專門訓練。適當地征求詳細的環境風險史,包括了解患者的工作經歷,識別的體征、癥狀,疾病和來源與常見的環境因素暴露之間的關系;了解相關的流行病學、毒理學和風險因素以及風險溝通的原則;識別可用的信息和臨床資源;了解法律,社會和道德責任。這一模式適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對于住院醫師,醫學教育領導者可以率先由生殖健康委員會培訓,繼而將一套完善的生殖健康理論傳達給婦產科醫生。開發適用于醫學繼續教育的環境健康醫學案例分析。通過為婦產科醫生提供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的有關材料,可以幫助他們為其病人尤其是婦女避免各個生理階段可能面臨的環境危害。而且,婦產科醫生在環境健康領域能夠幫助識別新的研究問題和增加角度來拓寬環境健康領域研究方向。另外,婦產科醫生的繼續教育考核應包含環境健康學分以激勵婦產科醫生學習環境健康方面知識。
現代社會里暴露于有毒的環境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很多因素決定一個人的健康是否會受到暴露于環境中有害物質的影響,但是早期診斷往往可以改變結局。盡管環境影響健康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不顯著,但各類生理指標的改變可以反映機體的一些變化。尤其是育齡婦女,嬰幼兒對環境污染物的敏感性增加,而環境健康知識完備的婦產科醫生可以充分考慮人群的暴露情況,從而更好地幫助患者實現疾病的一級預防和早期干預以減少生殖風險,提高生育質量。因此,包含環境健康的婦產科學教學模式符合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王一飛.21世紀的4P醫學與生殖健康[J].國際生殖健康,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