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詩池上的意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設計理念】
一直很害怕教古詩,因為記憶中的古詩課堂教學都很死板,生搬硬套,缺乏靈動,缺失美感。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從教學內容來看,主觀上認為古詩大多深奧,晦澀難懂,要花大量時間講解古詩的意思,枯燥無味;二是從教學目標來看,基本是感悟詩的意境,領悟詩句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個目標在課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時間,也不容易達成;三是從教學方式來看,受古詩與現代生活脫節,離現實生活較遙遠的制約,教學往往只能走近詩人,從作品的創作背景中去體會詩意,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容易落入俗套,引起學生品讀疲勞。之后,我閱讀了大量古詩教學的經典實錄、教學設計,觀摩了大量名師的古詩課堂教學視頻,在不同場所汲取與古詩教學有關的養分,或聆聽,或討論,或辯斗……在執教《池上》時,我產生了頓悟,終于豁然開朗。
一、古詩是什么?
古詩是綻放在唇齒之間的文化奇葩,烙印著千百年來民族的氣質、精神與智慧。學習古詩,有利于學生了解民族的過去,傳承民族的文化,進而能有擔當地展望民族的未來。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古詩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能有效地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因此,無論是從語文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角度,古詩之于學生都生發著特別的教育價值,在開發和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該怎樣教古詩?
那么,如何讓學生領略古詩的美,讓他們通過古詩的學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
首先,要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正如蕭統在《文選·序》中說:“歷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那想象在鑒賞活動中發揮什么作用呢?只有憑借想象,讀者才能發現詩詞的意境,并進入意境。
其次,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語言凝練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應該讓學生咀嚼品味。可以先讓學生理解重點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行詩、整句詩、整首詩的意思。解釋時,只要將意思說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順序來解釋。
第三,通過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美感,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徑。只有經過充分地、反復地誦讀,設身處地地進入詩的境界,細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但是,無論是發揮想象,深入理解,還是反復吟誦,如果脫離一個將它們有序相連的載體,我們的古詩教學會散、亂、雜,從而導致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被破壞。在實際古詩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破壞古詩的整體意境美。然而,找準詩眼,“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可以避免“悲劇”課堂的發生。詩眼,指詩歌中能夠提攜全篇、精煉傳神的字詞。當然,根據各人的理解,同一首詩的詩眼不一定相同。執教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池上》時,我抓住一個“偷”字貫穿全篇,串起全詩:扣住“偷”,發揮想象;抓住“偷”,深入理解;品味“偷”,反復吟誦。可以說,這次的嘗試打破了藩籬,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古詩教學。
《池上》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理解關鍵字詞的意思。
2.通過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方法豐厚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感悟鄉村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形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借助插圖,自主、合作、探究關鍵字詞的意思。
2.感受鄉村兒童純潔質樸的美好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為什么要用“偷”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有人說童年是一個寶盒,盒里裝著五彩繽紛的故事。童年是一幅美麗的畫卷,畫卷上畫著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滿著夢想,洋溢著快樂,你們的童年生活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讓你難忘的事情呢?
生自由暢談,師相機小結(有趣的,頑皮的,天真的……)
【設計理念】以回憶童年的趣事為話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設合宜的情感意境。
2.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筆下的少年是不是也跟你們一樣?一樣的天真,一樣的頑皮……讓我們一起走進《池上》。
3.揭題 :《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4.學生齊讀題目。
5.簡介作者白居易。(板書作者:唐 白居易)
(1)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教師小結。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句。
4.借助插圖,弄懂詩意。
(1)欣賞池塘美景,并借助工具書,輔助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兒。(小娃偷采白蓮)(板書:偷)
【設計理念】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首先明確古詩主要描寫的事件,接下來就可以圍繞中心扣住詩眼進行由淺入深、井然有序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把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扣住“偷”字,發揮想象
1.既然是偷,小娃出門前想讓爸爸媽媽知道嗎?他是怎樣悄悄溜出門的呢?
學生大膽想象小娃瞞住爸爸媽媽,偷溜出去的情景。
【設計理念】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未經父母允許,偷溜出去玩耍的經歷。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感同身受,有話可說,可謂打開了話匣子。
2.偷采到后,小娃會高興得怎么樣?(想叫又忍住了、揣進懷里、迫不及待就剝了吃,嘴邊還留著渣……)
【設計理念】通過對話交流,感受小娃因“偷”而表現出的天真無邪的美好形象,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3.小娃的一舉一動,讓你想起了哪些詞語?(指名生說,教師相機補充,指導學生朗讀)
出示成語:率真可愛 活靈活現 古靈精怪 活潑開朗 天真活潑 可愛無邪
朗讀指導:同學們,怎樣讀才能表現這位小娃的形象呢?(指導讀好每一個詞,教師可示范,語氣俏皮些)
4.朗讀全詩。
教師指導:小娃如此天真可愛,真讓人忍俊不禁,帶著笑意,我們來讀讀整首詩吧!(學生自由練習讀,指名讀)
四、抓住“偷”,深入理解
過渡:一飽口福之后,小娃心滿意足,他摸摸滾圓的肚子,準備回家了。
1.回來時,小娃可能又在想什么?
同樣讓學生大膽說,比如:下次還要再來,怎樣繼續不讓爸爸媽媽知道……
2.白居易為什么認為小娃是偷采的呢?想象一下,白居易當時看到小娃時,小娃正在做什么?(頭上戴著荷葉、貓著腰、一邊劃船,一邊四處張望……)
結合插圖,在交流中相機理解:不解、藏、蹤跡、一道開
口頭填空:白居易信步來到池塘邊,只見滿池的荷花亭亭玉立,荷葉一片挨著一片。咦?怎么不遠處突然冒出一個小娃的身影,只見這小娃
,
。看到這一幕,白居易捋捋胡子,忍不住放聲大笑。
【設計理念】此處填空旨在讓學生繼續想象小娃因“偷”而顯露出的神態、舉止,讓故事畫面更鮮活,以此促進學生對古詩句更深的理解。
3.再讀全詩。
(1)師引導:是啊,這一幕恰好被大詩人白居易看到了。可小娃呢,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暴露”了。他看見自己被白居易發現后,還跟白居易打了個手勢,猜猜看,他是怎么做的?(指名學生表演)
(2)真是太天真、太可愛了。讓我們再來讀讀整首詩。
(板書:天真、可愛、頑皮)
【設計理念】扣住“偷”字想象、理解,此時的課堂趣味盎然,再讀全詩,學生情感漲溢,自然噴薄而發。
五、品味“偷”,反復吟誦
1.小娃偷采白蓮好像是不道德的行為啊,為什么詩人和我們卻覺得他是一個天真、可愛、頑皮的孩子呢?你有過偷偷做一些頑皮的惡作劇嗎?
(生自由發言,列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教師可提供句式:
(1)那是我在上**年級的時候,
。
(2)我也偷偷溜出去
。
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可相機追問:你是怎么瞞著爸爸媽媽的?后來被人發現了嗎?爸爸媽媽知道后,什么表現?
教師相機點撥:這里的“偷”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偷”,而是小娃趁大人沒注意的時候悄悄地采摘。這與偷盜、偷取是兩碼子事兒,要準確地理解字義,一定要結合語境。再如《普羅米修斯盜火》中“盜”也是偷的意思,但那個偷是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也要另當別論。
2.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請再次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自由練習。
3.指名配樂朗讀。
4.男女比賽朗讀。
5.全體起立,一起吟誦。
【設計理念】誦讀吟詠是詩歌教學的基石。從古至今,誦讀吟詠一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習手段。尤其是古典詩歌,講求韻律節奏,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本身是詩人復雜多樣的情感在詩中的自然流露,是“音樂和有趣的思想的結合”,它能直接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緩急疏密等韻律節奏傳達出極為豐富的情感。缺少誦讀,就無法感受古詩的音樂美,也無法感受蘊藏在這種音樂美中的詩人情感。
六、課外拓展,總結升華
1.出示作業:
詩中的小娃多可愛呀,課后,你能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嗎?老師期待你的佳作哦!
2.總結:童年的生活是無憂無慮、讓人神往的,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繽紛、樂趣無窮的。孩子們,珍惜你們的童年,讓它們多姿多彩吧!
板書設計:
池上
唐 白居易
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是鄉鎮小學,但無論校長還是普通老師,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學校因此編寫了校本教材――《杏花春雨》(主要由古詩、詞組成)。學校建議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把課本內容與校本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單就古詩一項進行了小的試驗。
首先,古詩,學生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背下來?明白古詩所講的意思?依我之見,初期讓學生可以背下來即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與閱讀量的增加,很容易就能明白詩句中的意思。
其次,古詩最能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課堂上能夠使用的時候一定要使用,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認識。
再次,就現階段情況的語文學習而言,一是課堂、二是積累。而古詩的積累又是簡單而有效的。
筆者執教五年級語文,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學生背誦的內容加入課堂中,如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只揀兒童多處行》時,這節課主題是贊美兒童的,同時又是寫春天的,因此在常規教學結束后,引導、啟發學生在積累的內容中尋找關于描寫兒童、描寫春天的詩句,經過幾分鐘的思考,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寫兒童的: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白居易《池上》);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等。
寫春天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等等。
通過這些詩句,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夠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起到積極的作用。課下問學生:知道詩句是什么意思嗎?很多學生說模模糊糊知道,我覺得這就已經可以了。
當然,單純的一節課與古詩相聯系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做到所有語文課都使用這樣的方法,時間也不用很多,一節課能夠做到五分鐘左右即可,日積月累下來,學生對于詩詞的記憶,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就能夠建立起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也就成為必然。
師:課前讓我們玩個游戲,看圖片猜古詩。讓我們現在走進古詩城堡,瞧,在每張撲克牌的背后藏著一幅畫,看到畫面,你想到哪一首古詩? 出示圖片:《山行》、《絕句》、《池上》、《村居》等。
(一)詩詞對比,體會特點
1.師:剛才我們回憶了高鼎的一首詩《村居》。(板書:村居)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詞題目也叫《村居》。清平樂是詞牌名。(板書:清平樂)
2.比較詩、詞的不同體裁。
3.齊讀題目。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這里的“村居”是什么意思?(鄉村生活)
2.詞人筆下的鄉村生活是怎樣一幅畫卷呢?拿起書,大聲讀兩遍,注意讀準每個字音。 (學生自讀)
一讀:讀準字音(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讀);二讀:讀出詞的節奏韻律(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聽它的節奏,停頓。);三讀:讀出詞的韻味,你一定聽出這首詞的節奏和停頓了吧。指名讀,學生評價。
(三)細讀品味,想象意境
1.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是一樣,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板書:一幅畫)
2.好一幅溫馨祥和的畫面啊。在這些人物中,你最喜歡誰?(板書:喜)讀讀相關的語句,小組里說說你的理由。
3.學生交流。
(1)最喜小兒無賴。看,這就是小兒,他會怎么臥?(學生想象)一個“臥”字我們就想到有許多姿勢,有側臥、仰臥、俯臥,不管怎樣,肯定是小兒最舒服的姿勢,你們再看他的小腳丫,在來回的晃來晃去,真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詞中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哪個詞?(無賴)你知道無賴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嗎?(這里的“無賴”是頑皮、可愛的意思)多么可愛的小兒呀,你能讀好嗎?指名讀、齊讀。
(2)大兒鋤豆溪東。除了最“喜”的小兒,還喜歡誰?(大兒)(出示:“大兒鋤豆溪東”)這里鋤豆是什么意思?(在豆田里鋤草)如果你是大兒,此時你會想些什么?
(3)二兒正織雞籠。中兒又在干嗎呢?(出示畫面:中兒正織雞籠)(板書:織籠)多幸福的一家子呀!能不令人歡喜嗎?誰來讀讀詞的下篇,不僅要讀出喜歡,還要讀出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勤勞、小兒子的活潑。(學生人情入境地吟誦)
(4)醉里吳音相媚好。過渡:那老兩口在干啥呢?(出示畫面)他們倆在干什么?
出示: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理解“吳音”、“相媚好”。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有什么感覺?能用一個字說說你的感覺嗎?(醉)為什么而醉?
學生交流:你瞧,這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與清新自然的鄉村美景構成了一幅和諧、祥和的鄉村畫面。
古人寫詞原是為配樂而唱,一首詞就是一首歌,(板書:一首歌)咱們一起跟著優美的音樂來唱一唱。(師配樂《明月幾時有》唱詞)
二、教學反思
1.詩中有畫
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古詩城堡環節,將畫面藏在撲克背后,點擊白板出示相關的圖片,讓孩子看圖猜古詩,大大調動了學生對本課的關注興趣,后面的詞的學習、師生互動埋下了伏筆。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只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白板出示隱藏的畫面,一點一點的豐富畫面,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畫中有情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運用白板的即時批注功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即時批注,幫助學生體會詞表達的意境;“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使用了白板中的音頻播放工具,在恰當的時機給學生的朗讀配樂。使古詩詞的誦讀更有韻味,更有意境,使課堂更加生動。學生配樂而唱,此刻,學生伴隨著柔美的音樂,浮想聯翩……一幅悠閑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讀中悟情
1.童年是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古代的兒童和你們一樣,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除了讀書之外,也有許多充滿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咱們去放風箏——(生背)《村居》。
夏天,可以去捕鳴蟬——(生背)《所見》。
秋天,當然要去逮蟋蟀了——(生背)《夜書所見》。
冬天,還可以玩冰雪呢——(生背)《稚子弄冰》。
2.在這些詩中,我們都看到了一些天真、可愛的孩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由課外閱讀引入課內閱讀,幫助學生建立閱讀期待,從身心兩個方面都做好上課的準備。
二、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古詩也是關于兒童的,一首是——《池上》,另一首是——《小兒垂釣》。相信大家學完后,一定也會覺得很有趣。
2.交流預習情況。
(1)學習生字。
(2)初步理解詩意。通過預習,邊讀邊想象,你能知道詩句中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3)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先指導讀第一首,再自己讀第二首。
【設計意圖】教師布置預習并不代表就能落實預習,唯有課堂上留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預習交流,才能實現對預習能力的有效指引,從而促進學生預習能力的發展。
三、品讀古詩,成語有趣
1.詩中的這兩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天真、調皮、可愛)
2.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來看第一首詩。
(1)“撐小艇”“偷采白蓮”。是啊,多可愛的孩子,自己悄悄地撐著小艇出來偷采白蓮。你背著家長偷干過自己想干的事情嗎?什么心情?
(2)讀“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吸引他,因為他——再讀“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3)“不解藏蹤跡”。小娃畢竟是小娃,最終行跡還是暴露了,因為他——(讀)“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4)這一切,被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在了眼里,他覺得有趣極了,于是寫道——(生接讀)小娃撐小艇,……浮萍一道開。”
3.再來看第二首詩。
(1)“側坐”“草映身”——想把自己藏起來;“遙招手”——體會孩子的心情。
(2)魚兒就快上鉤了,偏偏這時來了問路的人。你會怎么樣?做做動作,說說心里怎么想的。
(3)“遙招手”——是過來說話,還要不要過來?為什么?因為:“怕得魚驚不應人。”
(4)多有趣啊!再來讀讀這首詩。
4.小結:詩人多了不起啊,抓住小孩的動作,揣摩他們的心理,于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就躍然紙上了,讓我們覺得既生動又有趣。
【設計意圖】教師立足文本,創設情境,讓學生做做動作,說說心里是怎么想的,暗含了作者的寫法特點,既習得語言,又學習言語。這為后面的品味賞析做好準備。
四、背誦拓展
1.再看看我們學過的古詩,請你抓住詩中兒童的動作、神態或者是心理活動,談談你覺得有趣的地方。(《村居》:早春二月,草長鶯飛,孩子散學歸來,機會難得,趁著和煦的陽光、溫暖的東風,將紙鳶放飛于藍天之上,這是何等愜意之事啊!《所見》:小牧童高坐牛背,大聲唱歌,何等的自由快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又是多么的專注認真,從動態到靜態,把小牧童的天真爛漫刻畫得栩栩如生。《夜書所見》:捉蟋蟀的燈籠之光和發現蟋蟀時的歡聲笑語,打破了秋夜的寂靜,一定也沖淡了詩人的些許鄉愁吧。《稚子弄冰》:寒天弄冰,自得其樂,天真無邪,童心熾熱。)
2.讀讀、品品,我們體會到了古詩別樣的情趣。
一、 背詩導入,激發興趣(略)
二、 小組交流,詩中覓趣(略)
三、 拓展賞趣,仿寫生趣
(一) 拓展
1. 其實古詩中寫兒童活動的詩還不少,你還知道哪些?(生分別背《池上》《所見》《村居》等)略
2. 師:你們看,詩人們塑造了很多可愛的孩子的形象,也寫出了他們很多的活動。古時候的小朋友是快樂的,我們同學現在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同學們的課外活動都干些什么呀?(生答,師小結出示)
師:同學們的活動真豐富啊。不僅有學校組織的放風箏、挖山芋、背詩詞活動;還有課間同學們玩的各種游戲活動。
出示:
活動的項目:
課外:登山、尋寶、放風箏、挖山芋、背詩詞
課間:跳繩、踢毽子、玩呼啦圈、滾鐵環、跳皮筋、唱歌、丟手絹、跳舞、跑步、打籃球、踢足球、打羽毛球……
師:同學們,我想采訪一下你在活動時心情?能用幾個詞語形容一下嗎?老師想到“開心”、“眉開眼笑”這些詞,你想到哪些?
生答:興高采烈、開心、高興、樂開懷、樂淘淘、你追我趕……
師:參加這些活動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呀?
生答:鍛煉身體 陶冶情操 娛樂身心 會玩會學習 動手動腦……(師出示學生活動照片)
師:同學們,寫詩并不神秘,主要是將你看到的人、景、事等畫面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學校是詩詞特色學校,平時,同學們愛讀詩,也愛寫詩。今天,我們就再來一展身手,圍繞我們進行的活動寫一寫新古詩,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們活動的精彩怎么樣?(生:好)
(二) 仿寫
1. 回憶寫詩方法:
師:之前我們學寫新古詩的時候,老師把寫詩的方法寫成了一首詩,你還記得嗎?
(出示、生讀:“今日課堂寫古詩,掌握方法非難事。精煉押韻字數同,不信你來試一試。”)這首詩告訴我們寫詩要注意什么?
生:告訴我們寫詩要做到凝練押韻字數同。(板書:押韻 字數同)
師:我們以《小兒垂釣》這首詩為例,來看看詩人是怎樣做到“凝煉押韻字數同的”,!這首詩一共幾行?生:4行。
師:每行幾個字?生:7個字。
師:在我們學習的古代詩歌中,有像《小兒垂釣》一樣4行每句7個字的,稱為七言詩,也有像《池上》這樣的每句5個字,就是五言詩?(板書:七言、五言)
師:我們再看,這首詩的第二、四句末尾的字在讀音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末尾的字的韻母相同。
師:尾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叫做押韻,讀起來有韻味。你看看,這首詩押的什么韻?
生答,師板書:en
2. 模仿遷移,學寫“新古詩”:
師:萬事開頭難,我們每個人都來想想今天要寫的新古詩的第一句。你準備第一句里寫什么?(出示圖片)
師:你可以寫我們的課間活動,也可以先想想你參加的課外活動。如果是老師來寫,我想寫課間活動,想以下課鈴聲響起后,大家一起奔出教室的景象來開頭:“鈴聲一響出課堂。”如果是你,你想怎么寫?(指名2-3人答)
師:老師提醒你,可以以課外活動時的天氣情況為開頭,也可以描寫課間活動時熱鬧的場面,也可以以下課鈴聲為開始來寫,把字數濃縮在七個字里。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在練習紙上寫好第一句(學生寫,教師巡視指導。)
師:就這么簡單,第一句詩就出來了,我們交流一下。
(眾生:“今天天氣真晴朗。”“課間活動真豐富。”“操場上面多熱鬧。”“叮當叮當鈴聲響。”……)
師:第一句寫好了,下面三句就有參照了,接下來我們進行比賽,看誰文思敏捷,最快完成一首詩。在寫之前,我們再來強調一下方法,一起讀――
生:“精煉押韻字數同。”
3. 交流點評
生:下課鈴聲叮當響,同學飛似奔操場。你打球來我踢毽,安全快樂又健康。
師:你可真是小詩人呀。還有誰來說說。
生:課間活動真熱鬧,跳繩踢毽練長跑。你笑我笑他也笑,安全第一記得牢。
師:不錯,游戲時講安全很重要。
生:今天天氣真晴朗,大家齊聚南山上。挖到山芋多又大,滿載而歸心歡暢。
師:你描寫的是同學們到南山挖山芋的場面。真生動。
生:下課鈴聲剛打響,同學一齊奔操場。好似小鳥飛出籠,跑步跳繩真多樣。
生:下課鈴聲響當當,歡歡喜喜出課堂。跑步跳繩單雙杠,樣樣活動我在行。
……
師:你的詩作完成了,別忘了加個合適的題目呦!把你的詩題寫在第一行,你的名字寫在第二行。
4. 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兒垂釣》這首古詩,還寫了“新古詩”展示了我們同學平時課外課間活動的精彩,同學的興致很高,收獲也很大。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只要平時多讀多寫,長期堅持就能越寫越好,也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小詩人。(湯平,鎮江市孔家巷小學教師)
附:學生當堂學寫的“新古詩”
(一) 課間活動:
1. 下課鈴聲叮當響,同學飛似奔操場。你打球來我踢毽,安全快樂又健康。(蘇宇騁)
2. 下課鈴聲響當當,歡歡喜喜出課堂。跑步跳繩單雙杠,樣樣活動我在行。(孫含西)
3. 課間活動真熱鬧,跳繩踢毽練長跑。你笑我笑他也笑,安全第一記得牢。(崔文菲)
(二) 挖山芋:
1. 金秋十月莊稼熟,手提小鏟挖紅薯。薯藤一根又一根,勞有所得真幸福。(倪晨妍)
2. 太陽出來喜洋洋,景色秀麗心歡暢。個個鏟子揮的歡,大小山芋裝滿筐。(劉乙陶)
4. 金秋天氣格外好,南山農莊真熱鬧。揮舞鏟子挖山芋,個個山芋像寶寶。()
(二) 張偉教《少年王勃》
一、 名樓名人名句,導入新課教學(略)
二、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境詩情(略)
三、 詩文對照品讀,領會詩情文意(略)
四、 探討情景意象,識景悟情明理
師:王勃能成為奇才,不是天生,一定有其原因,我們一起通過語言來探討。
1. 探討情景體會明理。
課件出示:“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 “王勃邊看邊想。”
引導學生抓住“凝望”,理解意思,并將王勃的表現與其他人作比較,體會王勃勤于觀察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邊看邊想”,體會王勃勤于思考的特點。
2. 深入形象感悟明理。
課件出示:“王勃邊看邊想,突然回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
引導學生抓住“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深入感悟王勃自信、自如背后的那種勤于學習的精神。
師生共同小結:王勃能成為奇才靠的是勤,勤于學習、勤于觀察、勤于思考。
五、 回顧全文閱讀,遷移讀寫運用
1. 回顧全文,結合閱讀,師生同作課文詩。
(1) 出示填空:
少年王勃勤(),()引來都督請。凝望江景(),妙筆贏得()。
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回想閱讀感受,提煉語言填空,創作課文詩。
(先讓學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說,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意地說。再逐句指名交流,鼓勵學生個性、創意地運用,說出不同的精彩來。)
(2) 根據學生的填寫,出示完整的課文詩:
舉例:少年王勃勤學習,才氣引來都督請。凝望江景作佳句,妙筆贏得連稱絕。
(學生齊讀)。
2. 教師再出示兩首課文詩,強化讀寫運用的示范引導。
滕王閣序傳千古,少年王勃頃刻著。高朋滿座不敢寫,一鳴驚人出茅廬。
王勃有志人年少,滕王閣序奇才高。文思泉涌筆如飛,都督拍案叫絕好。
(學生齊讀。)
(張偉,鎮江市金山實驗學校副校長)
【綜合點評】
湯平老師執教的《小兒垂釣》和張偉老師執教的《少年王勃》這兩堂展示“不同類型課文(古詩、文包詩)有效教學基本結構模式”的省教研課題成果的研究課,既各有顯著特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湯平老師執教的《小兒垂釣》,安排了仿寫“新古詩”的教學環節,經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寫詩其實并不難,自己也能寫出詩,成為小詩人。所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寫“新古詩”的興趣,而且還增長了學生學寫“新古詩”的能力。從學生在課堂現場都能寫出像模像樣的詩作來看,小學生完全愿意學習寫詩并有寫詩的潛力。只要我們的老師善于教,學生就一定會樂于學,寫得好。只有這樣既教學生讀詩又教學生學習寫詩的古詩課堂教學,才可稱得上真正的詩教進課堂的課。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歷史悠久,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學樣本,無論在語言、內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中國古詩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使學生愉快、輕松的學好古詩,經過多年的探索,我有以下幾點粗淺體會。
一、激發學生誦讀激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開放式誦讀的教學態度,以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幫助學生達到“自我學習,自我訓練”的目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詩歌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勵學生自讀自悟,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從而培養他們對詩歌的語感,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慢慢讀,細細品。把詩讀進去了,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有興趣,讀多了,感悟多了,學生對詩句的意思自然就會明白三分。不必強讓學生說詩意,就以讀代譯,意會古詩不可言傳的語言美。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當那種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和著拍子從學生們的口中流溢出來時,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體味古詩詞的韻味
音樂性是詩歌的藝術生命,音樂美是詩歌的文學特質。詩歌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鏗鏹,平仄的協調、聲調的抑揚頓挫。當學生的古詩文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古詩文的熱情,體味古詩文特有的詩韻。想要深入體味詩歌的韻味,就要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誦讀。或集體放聲朗讀,如潮水奔騰;或自由低聲微吟,如細流涓涓;或一人登誦,眾人賞聽;或男女分隊輪讀,比賽吟詠。
1、聯系生活實際吟誦。古詩詞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據時令節氣的變化,選擇與之相應的古詩詞和學生一起背誦,使學生感覺古詩詞離實際生活很近。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忙著采購年貨,街上賣對聯,寫對聯的人多了,年味越來越濃,仿佛可以聽到那陣陣清脆的爆竹聲了,師生吟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春天來了,小草綠了,花兒開了,燕子忙著筑巢,我們吟誦“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重陽節到了,我們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了解古時候重陽節的風俗習慣,讓學生感覺到古詩詞表現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詩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詩詞內容分類吟誦。根據古詩詞描繪的內容不同進行分類吟誦,能達到輕松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吟誦古詩文時,就有意識地滲透歸類背誦的方法,讓學生按類別將所學古詩進行整理。最常見的是按照四季順序歸類,只要老師一提到描寫四季的古詩,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寫春景的《惠崇〈春江曉景〉》、《游園不值》、《錢塘湖春行》;描寫夏景的《池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寫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寫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們對這些詩信手拈來,隨著詩人的腳步,走過了五彩繽紛的四季。
讓學生讀的根本目的,除了讓學生懂得停頓、重音、速度、語調的要領,更要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詩詞的情境
古詩本是有情物。友情、親情、愛情,愛國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傳誦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語言,體會意境,以詩傳情,品詩悟情。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核心手段,充分誦讀,能使“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以至心領神會,通達“悟”的境界。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憂傷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靈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情感升華和寄托。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誦,將身心完全融入到詩中,讀入其“境’,悟其“神”,會其“意”,對詩歌內涵的領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進一步升華,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達到詩人合一的境界。
“用拼音”關鍵在“用”上,無論是教材的設計,還是教學方法的選取,均在“用”字上做足了文章。“用”體現了鞏固的趣味性,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學生樂于參與。
先來看教材的編排,本冊教材編者精心選編了九道題。這九道題是對難點進行的強化練習,集中解決讀音易錯、字形易混的字母和音節,強調在語境中復習拼音。“按照聲母順序連一連,看看這是什么?還能擺成什么?”這兩題是用“連一連、擺一擺”的方式引導學生復習聲母,它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記清楚23個聲母。
兩項“比一比,讀一讀”,一組是區別聲母“b—d、p—q、f—t”,一組是區別復韻母“ie—ei、iu—ui”,這兩道習題的設計均出現了相應的音節詞,學生只要能讀準音節,就能認清這些易混淆的聲母和韻母。另外,前者要利用這些音節指導學生讀好輕聲,后者要引導學生依據第一個字母區別他們的發音。
“讀一讀,做動作”,讀和做誰是關鍵?當然,讀得準一定是關鍵,讀不準,動作一定是錯誤的。這個好玩的游戲考查學生是否能把音節讀準確,但加了“做動作”這一要求,趣味性強了些,學生們練習的積極性會增強許多。
“把相同的事物涂上相同的顏色”,涂相同的顏色是關鍵嗎?不是。讀不準就涂不對。這道題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練習好三拼音節及輕聲音節,讀準了,涂對顏色也就輕而易舉了。
“秋游的時候,你想帶些什么?”學生只有讀準教材中的音節,才能挑選自己在秋游活動中所必須帶的用品。你看,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枯燥的拼音復習鞏固就變得有意思多了。
“讀一讀,記一記,再說說你的名字里有哪些聲母和韻母”,這道題的設計非常巧妙,對聲母、韻母、甚至整體認讀音節的鞏固,不是簡單地讀一讀、背一背,而是要學生找一找自己的名字中有沒有這些字母。
由此看出,關于拼音的復習鞏固,這九道題的設計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在“使用”中復習,可謂別具匠心!
相應地,一線教師在關于“用拼音”的教法選取上,也要遵循教材的編排原則,體現“用”的特點。這樣,教材編排有趣,學習方法有趣,學生學習就會妙趣橫生。
“按照聲母順序連一連,看看這是什么?”連一連,成一只漂亮的海豚。看到這道題,學生會躍躍欲試。教師一定要控制住學生動筆就描的沖動,一定讓學生先讀準一些易錯的聲母,如“b—d、p—q、f—t”以及一些平翹舌音。在讀準的基礎上連線,才能達到鞏固的目的。
“還能擺成什么?”教材中使用的材料是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不出來的怎么辦呢?編一套手形操,邊讀邊做,豈不是很有意思?
兩項“比一比,讀一讀”,前者區別聲母“b—d、p—q、f—t”,后者區別復韻母“ie—ei、iu—ui”。教材中的內容,學生熟練掌握后,教師可以適當拓展一些,也可以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列舉一些相關的音節,讓學生反復朗讀,達到舉一反三,強化多練的效果。
“讀一讀,做動作”,其中“讀”和“做”可以千變萬化,如:我來做,你來猜;我來寫,你來猜;你來做,我來寫等。反復練習之后,學生們也就讀熟練了。
“把相同的事物涂上相同的顏色。”為了讓學生掌握得更熟練,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詞語,讓孩子們涂上相同的顏色。
“秋游的時候,你想帶些什么?”教材中呈現出的內容是散亂的,教師可以在孩子們讀準音節的基礎上,讓他們分類說一說自己秋游帶什么?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等都可以帶些什么。
“讀一讀,記一記,再說說你的名字里有哪些聲母和韻母。”如果僅僅著眼于找一找自己的名字中有哪些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范圍未免太窄了。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練習,如,在你的好朋友的名字中找一找,在你喜歡的老師的名字中找一找,在你喜歡的動畫片的名字中找一找,在你喜歡讀的書的題目中找一找,等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人物,都可以找一找,這樣學生一定會興趣盎然。
二、創新使用“識字加油站”
“識字加油站”的關鍵詞是“識字”,它不僅僅有讓學生積累詞語和句子的功能,還承擔了讓學生識字寫字的任務。它顛覆了只有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才識字寫字的觀念,貫徹了識字寫字無處不在的思想。統編本一年級上冊教材共8個“語文園地”,安排了6個“識字加油站”,要求識字31個,寫字6個,滲透了多種識字方法:讀謎語(兒歌)識字、反義詞識字、偏旁歸類識字(家庭稱謂)、生活中識字(時間、職業、課程表)。
如何利用好“識字加油站”呢?我用這樣一首口訣來做總結:
多種形式讀文本,
融入合適小游戲。
適度拓展多識字,
一筆一畫教寫字。
利用文本重運用,
資源整合高效率。
多種形式讀文本。熟讀才能弄清楚編者的意圖,才能更快地解決問題。但對學生來說,單一的讀太枯燥乏味,教師的責任是讓讀的形式豐富一些,如:讀一讀,猜一猜(謎語識字);我來讀、你來對(反義詞識字);按列讀、打亂順序讀(時間類別識字、家庭稱謂識字、職業分類識字)。花樣百出,才能吸引小孩子的眼球。
融入合適小游戲。游戲是一年級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教學“家庭稱謂識字、時間類別識字、反義詞識字”時,可以融入“我來給你排排隊(歸歸類);找朋友”等游戲,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適度拓展多識字。反義詞識字、職業類別識字,可讓學生再列舉同類的詞語。前者可適當拓展“高—矮、前—后、左—右”等;后者拓展“法院—法官、超市—營業員”等。
一筆一畫教寫字。6個“識字加油站”共指導書寫6個字。為了讓學生寫好這6個字,一定要引導他們仔細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編好小口訣,指導書寫。如:
八:撇低捺高留小口。
十:起筆略低收筆高,豎壓中線穩穩當當。
工:下橫長上橫短,各自居中間。豎壓在中線,左右正兩半。
廠:一橫居中央,左格短右格長,撇寫舒展才漂亮。
女:起筆是撇點(強調筆畫),橫壓橫中線。
利用文本重運用。語文學習的特點就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它呈現在各個年級、各個學段。在職業類別識字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練習:學校里有老師,老師在學校里工作。工廠里有工人,工人在工廠里工作。當然,其他內容也可以開發這樣的資源。
資源整合高效率。在“語文園地一”的“讀謎語識字”與“書寫提示”中,指導書寫的內容都出現了“十”這個字,教學中,就可以將兩道題合二為一進行教學。“語文園地七”中“家庭稱謂識字”與“我的發現”中都有“媽、奶、姐、妹”這組字,教師就可以將這兩道題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三、夯實“字詞句運用”
“字詞句運用”的關鍵詞是“運用”,循著這一思路,我認真研究了上下冊教材。總體感覺是,上冊教材關于鞏固識字、字詞句積累的內容多一些,語言運用的內容少一些。下冊教材對語言運用體現得更為徹底一些。
“語文園地一”的“讀一讀,比一比”利用比較、猜字、組詞等方式,讓學生區別形近字“人—天、口—田、日—目”。“語文園地三”的“讀一讀,說一說”要求會讀由“車”組成的7個詞語,會說與“車”有關的詞語。“語文園地五”的“讀一讀,讀準字音”的重點是區別邊音、平翹舌音。“語文園地六”的“連一連”旨在讓學生學習按漢字的結構進行分類的方法并拓展分類。“語文園地七”的“比一比,寫一寫”旨在加強學生對漢字筆畫名稱的認識。“語文園地八”的“讀一讀”,讓學生明白一個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詞中意思不同。以上這些內容,均指向積累,這也是由一年級孩子剛剛入學這一特殊情況決定的。
但是,也有一些題目的設計指向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園地二”的“讀一讀,在圖里找一找”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認識數量短語并學習量詞的使用,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數量詞短語描述畫面。“語文園地四”的“讀一讀,說一說”重在指導學生復習鞏固本單元學習的詞語,并選擇喜歡的詞語說說自己喜歡的季節,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語文園地七”的“看圖寫詞語,再說一兩句話”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圖上田字格中需要填寫的詞語并不是唯一的,練習說話可以不受詞語限制,只要引導學生將句子表達完整、具體即可。“語文園地八”的“新年快到了,給家人或朋友寫一句祝福的話吧”是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考查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指向積累的題目,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結構,正確書寫;指向運用的題目,教師要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發展每一位學生的語言能力。
四、堅持“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積累是最終目的,重在堅持。統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8個單元集中安排了古詩誦讀、名言警句或俗語等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其中古詩四首,分別是《詠鵝》《憫農》《古朗月行》《風》;名言警句或俗語共8句。
同樣是古詩,課文中的古詩教學與“日積月累”中的古詩教學是有區別的:“日積月累”中的古詩,以讀讀背背為主,古詩的意思不需要講解。課文中的古詩,除了讀讀背背,還需要結合插圖及一些輔助手段,引導學生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針對這一現實,教師可適當拓展教材,精選一些適合一年級學生掌握的古詩、對韻等,讓學生積累,如《一去二三里》《畫》《所見》《村居》《池上》《江南》等。
五、落實“和大人一起讀”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是進行幼小銜接的重要舉措,新教材鼓勵親子閱讀,鼓勵無壓力分享閱讀,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和大人一起讀”這個版塊,在市級以上的學校都會進行得很順暢,因為學生的家庭文化氛圍普遍很濃厚,教師圍繞讀書設計的相關活動均可以順利實施,且可以開展得有聲有色。而具體到鄉村,教師面對的多是一些留守兒童,他們回家面對的是目不識丁的爺爺、奶奶,這樣“和大人一起讀”這個版塊的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不同地域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此項活動,鄉村教師可以將“和大人一起讀”改為“與老師一起讀”“與同伴一起讀”,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六、重視“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重在“書寫”,書寫是有一定的規則的,“語文園地”中三次“書寫提示”均強調了漢字的書寫規則:從上到下、先橫后豎;從左到右、先撇后捺;先中間后兩邊,先外后內。引導學生學習這個版塊的關鍵是,一定要讓學生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回憶學過的漢字中有哪些運用了這樣的筆順規則,這樣才能熟練鞏固漢字的書寫規則,才能將漢字寫美觀。
七、拓展運用“展示臺”
“展示臺”的作用是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溝通課堂內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本冊教材編排的“展示臺”,從內容上看,一是根據學生的姓名和作業本上的名字識字二是從街道兩邊的招牌上識字。前者可以和口語交際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認識新朋友,并在班內開展“姓名識字大王”比賽活動,可先同桌評比,再小組內評比,最后,評選出班級“姓名識字大王”。后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盡量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展示,享受識字的成就感。
八、鼓勵“我的發現”
詩歌語言凝練,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宜讀,宜誦,宜吟,宜唱,誦讀是進行詩歌賞析的最重要的手段。詩歌的誦讀要講究節奏,處理好詩句內部的停頓,要做到清晰流利。只有把握好詩句的情感節奏,情感表達才能恰如其分。比如五言的古詩有“二二一”節奏,如“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也有“二一二”節奏,如“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再如七言的有“二二三”節奏,如“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還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也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詩歌的誦讀還要注意押韻,要讓學生在整體讀詩的基礎上,理解不同韻腳對內容的影響,體會不同韻腳的美感效應。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苔”“開”“來”等字押“ai”韻,顯得悠遠、深沉,表達了詩人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的心情。陸游《示兒》中的“空”“同”“翁”等字押“ng”韻,顯得鏗鏘、激昂,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因此,詩歌的誦讀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要融入情境,讓學生在反復吟詠中獲得審美愉悅,真切地體味到包孕于節奏和旋律之中情感,感受詩歌獨特的韻致。
二、 感知意象
意象,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詩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詩中通過“小娃”“小艇”“白蓮”“浮萍”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充滿著童心童趣的鄉村孩童生活畫面。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義,如松、竹、梅、菊為高潔、不畏嚴寒的象征,牡丹是富貴吉祥的象征等等。通過篩選、分析詩中所用意象及詩中某些特定意象,有助于我們解讀詩歌。
三、 領悟意境
意境是詩歌中詩人主觀的情感和客觀的物象形神融合一致的藝術境界。在鑒賞詩作時,可以先通過背景介紹或詞句的解惑,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想象與聯想,使學生在腦中形成一幅與詩歌內容大體相似的圖畫,讓詩中的意境通過學生的理解、想象、聯想得到充分的還原和再現。如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可以聯系“籬落”“徑深”“樹”“黃蝶”“菜花”等意象,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春末時節的圖畫,進而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再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應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童子,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初步領悟詩的意境。
四、 體味情感
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美,與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從情感入手,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初讀這首詩,我們感觸到的是江南秋夜幽美的景色,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領悟言外之意、意外之象、景外之情,去領悟其中豐富意蘊,感受詩人孤寂憂愁的思鄉之情。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萬徑”,置漁翁于廣大寥廓的背景之中,又加一“絕”與一“滅”字,就使幽靜、沉寂的畫面浮動起來、活躍起來,再加之“寒江”“雪”,刻畫出在這幽僻、蒼茫的意境之中的清高而孤傲的漁翁形象,以此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李歡(1980-),女,山西靈丘人,民族學院文學院教師,文學碩士,咸陽,712082。王船山詩學境遇中的現量概念分析魏春春, 李歡摘要:立足王船山詩學境遇,認為現量是一種即景會心式的強調主體審美感受的瞬時性和生成經驗的真實性、新鮮性的審美體驗,是人們借助藝術形式祛除遮蔽在人心的障礙而體達人之生命本然的一種方式,體現的是中國古典藝術非理性而詩性的藝術追求境界。
關鍵詞:王船山;詩學境遇;現量;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B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033-04現量本是佛學唯識宗和因明學術語,王船山賦予其獨具特征的詩學意涵。及至戴洪森箋注《姜齋詩話》高標現量的詩學價值[1],才引起學人的關注。學者或從文藝心理學角度談論現量“審美直覺”的詩學特征[2],或立足學術思想史認為現量是對“直尋”“妙悟”的繼承和發展[3],或談論“現量”審美觀照式的思維方式[4]。而蕭馳反省早年認識的“膚淺乃至謬誤”[5],認為“現量”彰顯的是“船山道德哲學中之歷史性”的觀念 [6]。耐人尋味的是,“在中國大陸以外,學界對此一范疇的討論持謹慎態度”[7],多存而不論,對于此種現狀的深層原因,姑且不論。但就“現量”的莫衷一是,有必要回到船山的論域以檢視其用意,則有助于“現量”概念的清晰化。
(一)《夕堂永日緒論內編》第五則:
“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關心?……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量”也。[8]
“推敲”故事 [9]據《唐詩紀事》:“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得‘僧推月下門’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勢,未決,不覺沖大尹韓愈……” [10]“推敲”由表示肢體動作而發展為表示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認知思考和邏輯推理特點。文學思維是非理性的直覺感知,側重“即景會心”即心與物的悄然冥合。“初無定景”“初非想得”之“初”體現了主體關注客體的時空性與體驗的瞬時性。船山以“現量”駁斥“推敲”的理性思維方式,故“現量”強調審美體驗的瞬時性和體驗的真實性、新鮮性,即“現在生成”[11]的“即景會心”的審美體驗方式。可見,船山剝離了現量的佛學轉識成智的思理特性,而強調其審美體驗的生命特征和藝術特性。
(二)《夕堂永日緒論內編》第四八則:
詠物詩,齊、梁始多有之。其標格高下,猶畫之有匠作,有士氣。徵故實,寫色澤,廣比譬,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又其卑者,湊成篇,謎也,非詩也。……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宋人于此茫然,愈工愈拙,……高季迪《梅花》,非無雅韻,世所傳誦者,偏在“雪滿山中”、“月明林下”之句。……要之,文心不屬,何巧之有哉?……禪家有“三量”,唯“現量”發光,為依佛性;“比量”稍有不審,便入“非量”。況直從“非量”中施朱而赤,施粉而白,勺水洗之,無鹽之色敗露無馀,明眼人豈為所欺邪?[12]
船山認為詠物詩有匠作和士作之別。匠作征實、取色、廣譬而鏤劃物態工整,卻缺乏主體情理的自覺參與,是影像式地描摹自然風致;極端者以炫目的色彩和博冗的譬喻形容外物,如謎一般。盛唐詠物詩側重“即物達情”的士氣而追求人情與物態的融合,故船山以“人力參天,與天為一”強調詩人以其情志主動體味自然之氤氳流化,而生成超然物外的審美境界。但后世詠物詩作雖號稱“高妙”,實則因刻畫精工的雕琢氣息而致使自然風味喪失殆盡。如世所傳誦的高啟《梅花九首》之一,船山評曰:“‘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意;顧其頷聯則世所傳‘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十四字,惡詩也。”[13]所謂“第一等雅意”即作者摹寫梅花“寒依疏影”“春掩殘香”的物態和物性,既刻寫梅花形態,也幽微地表達出孤潔心性,心物融合;所謂“惡詩”,即“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以梅喻人,主體意圖表露明顯,且是修辭學意義上的比附,而非創作主體內在心性的真實體現;且“高士臥”“美人來”與后面的蕭索景象不相融浹,似有故作玄虛之狀、故作高雅之態的炫耀辭采之文心。船山借助依佛性而發光的現量指摘、反駁“惡詩”之范式。“佛性”為何,非船山關注焦點,在此他強調現量發光在于其有發光之根,詩歌創作中,賴以發光的惟有主體與客體之間建構的無偽的體現主體心性的審美關系。雖然船山亦承認文學創作活動中理性的價值,但理性的華彩須蘊含在天人融浹的審美情景中,隱化為主體內在價值追尋以生成為有意味的情境,否則理性的光芒必遮掩詩之特性,所以,船山極力強調詩之獨立性,反對“以意為主”“議論入詩”行為。而其“非量”體現如是觀念:若“比量”之理性氣息過分濃烈必滑向“非量”;文學創作若擇材“非量”即偽而不真的缺乏主體體驗之臆測,雖以華辭麗藻修飾,則因缺乏文學風味而泯滅了詩之風情。因此,船山強調“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14]的基本體驗原則,反對“平地而思躡天,徒手而思航海,……路無三舍,即云萬里千里;事在眼前,動指五云八表。似牙儈之持籌,輒增多以飾少”[15]的虛構、夸飾;就文學創作活動中主客體的關系,船山倡導“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16],“含情”強調主體心性的修養和充沛的生命激情即“性之情”,“能達”強調主體的性情日用百,指的是主體以心參物與因物見心。“會景”之“會”有偶然性、突發性,適會某一外在狀態恰好迎合了主體內在的某些特征,而由外引發內在情愫的激蕩而“生心”。而“體物”無論是主體的“含情”,還是客體的“生心”,都體現出審美活動中所建構的審美關系,需要主體以其心性體味外物所呈現的某種興味,需要客體展現出其最具光彩的特性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其“得神”的結果或者說是追求,表明在此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不但能得物態,而且通過對外物的審視而得天情物理以進一步涵詠自我心性,豐富自我心神。在這一則評論中,王船山強調了“現量”體驗的真實性,強調了“現量”不假思索直達生命本真的特點。
(三)《古詩評選》之《五言近體》王籍《入若邪溪》評語:
清婉則唐人多能之;一結弘深,唐人之問津者寡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論者以為獨絕,非也;自與“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同一反跌法,順口轉成,亦復何關至極!“逾”“更”二字,斧鑿露盡,未免拙工之巧。擬之于禪,非、比二量語,所攝非現量也。[17]
船山認為“逾”“更”,人工雕飾的痕跡太過明顯,與祖詠《江南旅情》的“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一脈相承,而“祖詩往往露刻畫痕,如‘海色晴看雨’,竟以名世,要不足取”[18],原因是以上詩句表現出過分的人工修飾氣息,其實就是禪家的非、比二量。故而此處的“現量”是不加修飾、自然清新的意思,貫徹的實則是上述第二則所言之“現量”原則。
(四)《唐詩評選》之《五言律體》杜甫《野望》評語:
詩有必有影射而作者,如供奉《遠別離》,使無所為,則成囈語。其源自左徒《天問》、平子《四愁》來。亦有無為而作者,如右丞《終南山》作,非有所為,豈可不以此詠終南也?……除真有眼人迎眸不亂耳。如此作自是《野望》絕佳寫景詩,只詠得現量分明,則以之怡神,以之寄怨,無所不可。 [19]
船山認為寫景詩以“詠得現量分明”為旨歸,而取景方式或“從上下前后左右看取,風日云物,氣序懷抱,無不顯者”[20],或“中取、邊取、合取、離取,取新已盡,而恰爾成章,無回無駁”[21],無論上下、中邊還是合離都不能脫離主體的情致,“從人取之,自然生動”[22]。關于情景關系,船山表述非常充分:
言情則于往來動止、縹緲有無之中,得靈響而執之有象;取景則于擊目驚心、絲分屢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于兩間,天地供其一目,大無外而細無垠。[23]
兩間之固有者,自然之華,因流動生變而成其綺麗。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榮如所存而顯之,即以華奕照耀,動人無限。[24]
情景融合緣于以“人之天”體認“天之天”而凸顯“人之天”的無限光芒。個體的自然靈妙之氣因外物擊目驚心的觸發,剎那間復蘇或者回歸,而體味“天之天”的天然靈響,進而體味自我的無限生氣以生成流動無礙的“人之天”,即在感受自然“本榮”過程中,享受擺脫世俗羈絆的生命樂趣,喚醒沉睡已久的生命本真。此即從情感的層面上祛除了遮蔽在人心上的塵埃,還原了或者回復了人的自然本真,暢享生命的歡愉。這一過程與佛家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受到世俗紅塵的遮掩,必須以無上智慧祛除塵世羈絆而回歸佛性的過程極為相似。船山即在這一層面借用“現量”概念,所以強調“現量分明”。“分明”即是主體以其心目涵攝外在景物,雖則外物龐雜無序,但以其心性排布外物之秩序,使其合于人心而達到心物融洽,妙合無垠。故現量第一層“現在義”,強調心物結合的時間性,在此結合之初,心、物兩體,互不關涉;第二層“現成義”,強調心物結合的當下生成性,在此過程中,心物融為一體,物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成為具有強烈主體特色的自在之物;第三層“顯現真實義”,外物呈現出其本真實然,人心自覺到自我的無限自由靈動,此真實是人心領悟到的生命真實。
(五)《明詩評選》之《樂府》石寶《長相思》評語:
只寫現量,不可及。[25]
《長相思》曰:“長相思,長且深。暮云湘水愁陰陰。海棠庭院燕雙語,惱亂無人知妾心。妾登池上樓,淚滴池下水。水聲活活向東流,妾淚將心千萬里。”此曲描寫了思婦因燕雙語而引發人獨影的感慨,登樓遣懷,逾益傷心,以水之東流千里隱喻思婦內心的痛苦和無言的情思。這首詩表達隱約而情志畢露,即“語有全不及情而情自無限”,是由于“心目為政,不恃外物故也。……從此寫景,乃為活景。故人胸中無丘壑,眼底無性情,雖讀盡天下書,不能道一句”[26],故“現量”乃是胸中丘壑、眼底性情發抒所致,是內心的情感激蕩播散于外,即情動于衷而形,因而“現量”的內在根據在于人之性情。
(六)《明詩評選》皇甫《謁伍子胥廟》評語:
吊古詩必如此乃有我位,乃有當時現量情景。不爾,預擬一詩,入廟粘上,饒伊識論英卓,只是措大燈窗下鉆故紙物事,正恐英鬼笑人,學一段話來跟前賣弄也。李太白“子房未虎嘯”一詩,人欽其豪,我笑其酸。 [27]
船山認為吊古詩若依恃古事必然只有古人而無自我,所以批評李白的《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的吊古之法為“燈窗下鉆故紙物事”;而贊賞的則是王勃《滕王閣》詩,雖則亦抒發思古幽情,但其“閣中弟子今安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句產生的強烈藝術效果,是在前六句所營造的藝術氛圍基礎上產生的,此作雖以故事作為基礎,但并沒有完全依賴故事,而是創造性地利用故事表達自我情懷,借他人故事澆自我塊壘,所以,船山才說“吊古詩必如此乃有我位,乃有當時現量情景”。可見,船山此處所謂“現量”指的是在藝術創作活動中,主體不能迷失自我,必須以個人心目關注外物,借外物以表現自我情懷。
(七)《姜齋詩集?雁字詩》之《題蘆雁絕句》序言:
家輞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二者同一風味,故得水乳調和,俱是造未造、化未化之前,因現量而出之。一覓巴鼻,鷂子即過新羅國去矣。[28]
王維詩、畫同一風味的原因,在于選取“造未造、化未化之前”的風情,亦即“現量”。所謂“造未造、化未化之前”指充滿靈動妙氣的自然景象的天然狀態,“右丞之妙,在廣攝四旁,圜中自顯”“妙手能使在遠者近,摶虛作實,則心自旁靈,形當自位。”[29]“巧心得現前之景。”[30]故現量的生成,要求主體不僅能得“現前之景”,此“現”有現在、現成呈現的意味,更要求主體廣攝四方景象以摶虛作實,寓情靈于景象,以達“水乳調和”的藝術境界,故不言情,而高致自顯。可見,巧妙的創作手法亦可創設藝術的“現量”境界。而對于 “現量”風味的藝術作品,讀者若以理參情,尋求依據,則索然無味。船山以“巴鼻”形象地說明以理參情的后果。佛家一般使用“沒巴鼻”,“意謂沒有手可抓之處,即無可把持之意”[31],
而在文學閱讀活動中,試圖尋找“現量”境界創設的依據就脫離了現量的藝術氛圍。此處船山還表達出藝術欣賞的現量屬性。
概言之:現量是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活動中祛除遮蔽于人心的障礙而體達人之生命本真的審美體驗方式;現量的審美體驗須要主體以圓融無礙的性情來審視自然運化,通過對天之天的體認來豐富和凸顯人之天的內涵;現量的審美體驗表現為即景會心式的審美體驗的瞬時性和生成體驗的真實性與新鮮性;現量藝術境界的開拓要避免思理的直接參與,側重景顯意隱與以景顯意;現量審美境界的產生,雖以景顯意,但也不能恃景顯意而耳目沿物,應是物沿心志的體達。因此,王船山雖然化用了佛學的“現量”概念,但剝離了現量的佛學基礎,祛除了現量轉識成智的思理價值,而著重現量之體達人之生命本然的審美體驗特性,體現中國古典藝術非理性的詩性藝術境界,這是船山對中國古典詩學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戴洪森:《姜齋詩話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頁。
[2]蕭馳:《王夫之的詩歌創作論――中國詩歌藝術傳統的美學標本》,《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1頁。
[3]陳洪:《清初文壇中的佛學影響》,《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陳德禮:《妙觀逸想――古代藝術審美體驗及其藝術世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陶水平:《船山詩學“現量”說新探》,《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 期。林繼中:《直尋、現量與詩性直覺》,《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4期。
[4]張晶:《論王夫之詩歌美學的神理說》,《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劉潔、張晶:《論王船山詩學中的審美主客體論》,《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張晶:《現量說:從佛學到美學》,《學術月刊》1994年第8期。
[5][6][7]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船山詩學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3頁。
[8][12] [14] [16]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船山全書》(15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820-821、842、821、830頁。
[9]曹道衡考證“此事不過是一種傳說”。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95頁。
[10]計無功:《唐詩紀事》卷四十。
[11]王夫之:《相宗絡索》,《船山全書》(13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538頁。
[13][15][21][25][27]王夫之:《明詩評選》,《船山全書》(14冊),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1048、1397、1478、1170、1321頁。
[17][20][22][23][24][26]王夫之:《古詩評選》,《船山全書》(14冊),岳麓書社,第840、732、869、736、752、769頁。
[18][19][29][30]王夫之:《唐詩評選》,《船山全書》(14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010、1019、1002、10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