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社會治理的對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治理的對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治理的對象

    第1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摘要: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秩序,進化社會風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從人與自然,社會風尚,人際關系,犯罪預防四個方面出發,闡述了佛教理論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佛教理論 社會價值 和諧

    一、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哲學價值觀念集中在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論證之上。其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它恰恰是當前自然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佛教由對生命的關切必然及于對生命所依存居住的環境的關切,從而在佛教中形成了“緣起性空”的生命觀、“眾生平等”的平等觀、“超越有無(空)、一異、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偏執,而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道觀等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1.佛教緣起觀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緣起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是佛教理論的基本觀念,也是佛教思想體系的哲學基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萬法皆由因緣聚集而生起,也由因緣離散。緣起觀從空間上表現一種有無狀態,從時間上展現出一種生滅過程。佛教認為,人和其他眾生的自體及其所依止的國土是有漏善惡業力所感生的,而佛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無漏善業力所感生的。這就說明了人、牲畜、生物和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都是一母同胞,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的一個整體,所謂依正不二。所以佛教教導人們要自凈其意,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不殺生命。同時,佛教也教導我們要借助“緣起性空”、“諸法無我”的思想,對治我執,限制貪欲,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樹立愛護自然與保護自然的意識。

    2.佛教平等觀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佛教善言“眾生平等”,即是說因緣和合而生的萬物在本質上是平等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有情眾生之間的平等,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之間的平等。所有的生命以不同的形式正在六道中輪回流轉,眾生皆有佛性,不僅如此,無情器界亦也同樣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佛教的平等是一種徹底的平等,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佛教把這種平等推及到所有的存在。

    二、樹立良好社會風尚

    佛教樹立的慈悲觀,有助于人類確立理想的人生價值取向。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教所樹立的人生觀、幸福觀的精神內核。“諸佛如來以大慈大悲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慈是予人歡樂,悲是拔人痛苦,所謂拔苦予樂。人類生存主要在人與人之間你來我往,如何對待處理人與人相互的矛盾關系,這是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人類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卻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作為延續生命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一旦它作為群體意識而存在,那世界就干戈紛擾、生靈涂炭――且罪惡亦互為因緣,惡性循環,輪回不息。基于此,佛教首先針對人類的心靈深處或說是為了剔除邪惡之潛意識,隨機說教。大慈大悲作為倫理實踐施行之前,首先要作為意念,作為美好的業力種子根值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三、構建和諧社會

    1.以慈悲化解人與人的之間的冷漠、重燃溫情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社會帶來繁榮和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許多人把金錢和財富看成人生價值的衡量尺度,人際冷漠、理想沉淪、物欲膨脹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態度。很多人的心理指向和行為選擇走向了極端功利化。佛經上云“見病者、老者、貧窮者、殘疾者、乃至負命之者,當起同體大悲、資其所欲,而行布施”,“或布施自己的財物,救濟幫助他人,或以柔軟的言語,免其怖畏,與人快樂,或為人說種種法義,增長其智慧,令人生悟。諸布施中,以法布施,最為殊勝”。這種精神有助于引導人們從自我的狹隘空間中走出來,正確對待物欲,擺脫各種困擾,安頓自我并提升自己,從而在心靈深處培育一種公平、公正、健康的心態,樹立一種善良、理智、從容的生活態度,培養一種能夠適度克制欲望,充分發揮愛心的道德情操,化解人間冷漠。

    2.勸世行孝、賦予孝道以信仰的力量

    如今家庭問題日益突出,家庭暴力,遺棄父母等社會現象時有發生。佛教孝親觀講究尊孝父母、知恩圖報。信守佛教孝道,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其樂融融、幸福和睦的家庭。佛教在弘揚人生的精神解脫法門的同時,自始至終擔負著醒世助化、勸善化俗的倫理使命、佛教孝道思想不僅認可俗世的孝道思想,而且還以其地域觀念、輪回觀念、善惡果報觀念等佛教理論觀念來強化人們棄惡從善、積善成德的道德信念,加強了孝道意識和孝道行為的自覺性和自律性。

    四、預防犯罪

    1.佛教理論對侵害人身權利犯罪的預防

    首先佛教在平等的理念基礎上,認為在宇宙生態大環流中,一切眾生都可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所以我們應懷著平等的心態,報恩的情愫給予眾生快樂,拔除眾生的痛苦。慈悲要求對眾生懷有平等、深切、真誠的關懷和愛護。此外,佛教理論要求人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自己不愿被人傷害,進而能推己及人對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同情他人保護生命。其次,在行為方面,佛教理論的“五戒”中的第一戒便是不殺生。佛教理論“十善”中的“不嗔恚”即指對他人不起忿恨、惱怒之心。“嗔恚”往往導致人產生無名怒火,失去理智進而會產生過激的暴力行為。奉行“不嗔恚”這一善就能化解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矛盾,減少社會上的紛爭,從而減少侵害人身權利的犯罪。最后,從結果上,殺人被佛教認為是一種嚴重的惡,即犯罪。這是違背了佛教的倫理原則和戒律規定的,將不會得到解脫,得到報應,在六道輪回中會墮為畜生,甚至喜愛十八層地獄。

    2.佛教理論對侵犯財產權類犯罪的預防

    佛教理論首先強調財產來源的正當性。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命”即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和謀生方式,這就要求在取得財產時,應用正當的手段來獲取,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顧之憂。其次,在對財產的使用上強調要合理適度使用。佛教理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克己性,佛教認為通過苦行才能修成正果,要求信徒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對享樂主義堅決反對。另外,強調對財富不能有貪婪之心。如果我們貪婪財產,那么沒錢時我們就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產失去而煩惱。當我們真正認清財富的實質,了解財富的無常不定,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傷害。

    第2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和諧;價值

        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倫理思想與文化傳統。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辯證思維和哲理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倫理思想文化。其中,追求和倡導“和諧”便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毋庸置疑,對于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并且一直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來說,無論是從它所闡述的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抑或是從它所追求的個人內在修養,還是從它所倡導的人際交往倫理上來看,都無不滲透著“和諧”思想。因而,“和諧”的人文情懷和倫理追求成為儒家倫理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代,這一倫理思想對于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儒家倫理思想的這種追求和實現“和諧”的倫理意蘊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儒家倫理所蘊含的和諧思想可以從4個方面來審視,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

    一、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諧。實現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和諧無疑是儒家倫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儒家倫理思想的智慧首先在于它把人看作是處于社會聯系中的人,從人與人的不同中求同,從對立中求統一。

        儒家“人和”思想由來已久,它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文化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倡成己及人、寬和處世等貴和尚中的和諧友愛精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把“仁”作為自己哲學的核心范疇,“‘仁’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倫理學說的根本。在《論語》中,談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現105個”。“仁”的本意就是指人與人之的相互關系,因而儒家的“仁學”就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學說。儒家把“仁”解釋為“愛人”,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闡明了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的意義,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際和諧。對于以“仁”為核心處理人際關系,孔子提出了兩條基本原則,一條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說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強加于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于自己的要求加之于別人;另一條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進一步要求,即是說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要求發揮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樂群”,也就是要成己及人。從“忠恕之道”出發,儒家倫理思想又進一步提出了需要協調的5種人際關系,即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長幼關系等,即所謂“五倫”,強調要以仁、義、禮、智、信、寬、勇、忠、恕、孝等倫理規范來實現人際關系和諧。儒家正是以“忠恕”之道為途徑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從而實現人際和諧的。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交往會愈加頻繁,人際關系也更加重要,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借助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在現代社會,伴隨著人們個性化意識的覺醒和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趨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現出冷漠和淡化的境況。人際關系的冷漠、甚至某種程度的緊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展,破壞了自身存在的人際交往生態,破壞了社會的和諧。而儒家強調“和”、“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己及人的思想,倡導仁愛、諒解和寬容,這對于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非常有益。因此,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貴財富,這些思想并不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其內涵與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所追求的新型人際關系有著一致之處。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活動的實踐者,因而在“人和”基礎上形成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儒家倫理思想認為人是一種“群”的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只有群體才能夠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只有把個體融入群體之中,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正是基于此,許多學者曾指出,儒家倫理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本位的整體或群體主義思想。

        從一定意義上看,公平正義構成個體與社會間關系的核心價值。如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則是保持人與社會和諧的關鍵。儒家關于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思想,主旨就是在“民為邦本”的基礎上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與體制,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3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 社會能力 就業質量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院校普遍一直關注畢業生的就業率,一方面是教育部將“就業率”作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指標,另一方面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但片面強調“就業率”指標,往往忽視了對就業質量的訴求,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高職畢業生權益的侵害。就業質量是高職教育的“以生為本”理念的最直接體現,它的優劣影響到高職院校以后的就業率。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來說,就業質量是比就業率更為重要的指標。高職學生就業質量反映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映射出高職院校向國家和社會輸送高技能人才的質量。在當前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增強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就業質量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評價一所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其評價標準就在于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是不是為社會所認可。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可程度最終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職院校只有把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追求和提高就業質量,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當今社會與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社會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評價也越來越嚴格。為了了解企業對高職學生的新需求,2012年7月,筆者與《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績效評估與應對策略研究》課題組其他成員采取開放式問卷和專家會議的形式對溫州100多家大中小企業進行調研。調研數據中,“企業最看中學生的能力”依序為:溝通能力或語言表達能力(86%)、人際交往能力(84%)、實踐能力(81%)、解決問題能力(77%)、執行力(73%)、團隊合作能力(68%)、持續學習能力(65%)、適應能力(57%)、創新能力(45% )。不難看出,當前用人單位看重的不再是用分數測出來的學業成績,而是溝通、合作、執行力等社會能力。當前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缺失通常表現為社會生活圈子相對較為封閉,較差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概括而言,就是社會關系的內向性。因此,高職院校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應該關注學生社會能力的養成教育。培養有較強社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應成為高職院校當下最重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重要的研究熱點。

    二、社會能力及就業質量內涵

    (一)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的界定

    通過借鑒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能力界定的成果,筆者認為:高職學生的社會能力是指在一定職業環境內,有效而適當地與他人進行積極交往以實現工作目標和自我良好發展的行為方式。1998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含職業方法能力和職業社會能力兩大類)分為八項,其中,職業社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三項,這三項能力是高職學生從事各種職業必備的社會能力。

    (二)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對就業質量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概念。國外與此相近的概念是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體面工作的含義,即體面工作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嚴條件下的生產性工作,其中,權利被保護、足夠的報酬和社會保險被提供。國內有的學者認為就業質量是一個衡量勞動者在整個就業過程中就業狀況的綜合性概念,具體來說,就業質量是反映就業機會的可得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場所的尊嚴和安全、機會平等、收入、個人發展等有關方面滿意程度的綜合概念。同樣,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質量是一個衡量大學生在整個就業過程中就業狀況的綜合性概念,一切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都會制約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這些概念都比較豐富,同時對就業質量應考察的維度進行了定義,但是沒有開發出具體的指標體系供實際操作。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的調查分析,本文認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指反映其就業結果的優劣并滿足其擇業標準的綜合性考核指標。

    三、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差異性、相關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被試情況

    本研究是以某高職院校2015屆的截止到2015年3月1日已經確定工作意向的畢業生為樣本對象。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78份,被試基本情況見表1:

    2、過程

    測試以班級為單位,筆者和經過培訓的學生發給被試問卷,要求被試者如實回答。問卷收回后,先進行整理,然后采用 SPSS17.0 版本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此外,還根據問卷結果運用個別訪談法對有關問題再深入了解。

    (二)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差異性分析

    1、男女生社會能力的差異性分析

    對男女生的社會能力進行兩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表明男女生的社會能力無顯著性差異。對社會能力進行自評中,男女生分數差別不大。在解決問題的能力(男3.99,女3.86)男生自評分數高于女生,而在團隊協作能力(男4.09,女4.12)女生得分稍高于男生,這與女性溝通能力強,更樂于合作是分不開的。總體而言,男生的社會能力得分是4.02,而女生為3.97,可見總體差異不大。

    2、男女生就業質量的差異性分析

    本研究分別對男女生的客觀就業質量、主觀就業質量以及總的就業質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男女生就業質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主要表現在客觀就業質量存在差異,而主觀就業質量即就業滿意度卻并無明顯差異。對客觀就業質量的分指標繼續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男女生就業質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工資水平的差異。

    問卷調查中通過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發現女生對比男生,對工資的要求沒有那么強烈,不少女生認為今后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來自男方,而自己則是輔助作用,更多的應該扮演好“賢內助”的角色。傳統社會性別規范將男性的角色定位為“主外的”,認為男性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投入到有酬工作,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將女性的角色定義為“主內的”,認為女性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花費在家庭里,照顧孩子和家庭事物。尤其像中國這樣傳統文化比較深遠的國家,女性更多是處在卑劣的地位,且充當著相夫教子的角色,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陽還是比陰優越一些,畢業生工資水平的差異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雖然,男女的社會關系己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婦女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然以一定的方式實踐著。

    (三)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1、高職畢業生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對高職畢業生的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高職畢業生的社會能力分別與客觀就業質量、主觀就業質量以及總的就業質量之間均呈現顯著性的相關關系。對社會能力以及各維度分別與就業質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能力越強其就業質量越高;社會能力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對就業質量的解釋性最強,在現實招聘中,雖然企業的招聘廣告中更多出現團隊協作能力,但實際上最關注的仍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對企業真正有用的人才。

    2、男女生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相關性對比分析

    針對男女生就業質量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對男女生的社會能力和就業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分別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男生的社會能力與客觀就業質量、主觀就業質量、總的就業質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21、0.482、0.573,且均通過顯著性檢驗(

    單獨對女生群體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女生的社會能力與客觀就業質量、主觀就業質量以及總的就業質量的相關性都比較微弱,且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見對于高職女畢業生而言,社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關系并不明確,即影響女生就業質量的因素是多樣的。

    四、培養高職學生社會能力,提高其就業質量

    (一)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引進課程

    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與人合作”能力較差,“人際交往”能力一般。這些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相關課程的實施。目前,高職院校承擔培養社會能力的課程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類課程主要培養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價值觀的準確采納、培養學生對規范和社會關系的正確把握等。一類是人文素質課程,這類課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升了自身修養。但是,這兩類課程對培養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的實際效用不是很大,因為兩類課程不管是授課內容還是授課方法都沒有針對性。西方國家的大學開設有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分為社會技能課程、自我管理課程、情緒情感課程。可以學習借鑒,在融合現有社會能力培養課程資源的基礎上編制《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理論與實踐》(包括知識理論、能力訓練、實踐活動和考核評價四個方面)等教材并付諸實施。另外,可以參考西方國家高校的做法,引進或培養專職的高職院校社會工作者,發現和解決學生中的社會能力問題。

    (二)開展團體活動培養社會能力

    高職院校的各級團學組織在活躍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社會能力等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參加團學組織的同學也積極參與和組織各類活動,在此過程中鍛煉和提高了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等等。但是這些活動也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被動地實施,學生只是被動地執行上級的任務,而不是主動地提出想法和實施方案;二是惠及面不廣,真正在活動中得到鍛煉的只是少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學生干部。可以借鑒小組社會工作的相關思路和做法,即指“通過針對性的團體經驗,幫助個人增強其社會功能,從而有效地處理個人與團體和社區的關系”,操作方法有團體討論、團體游戲和情景劇表演等。通過這些方法開展一些人人都能主動參與、人人都能受益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會相互尊重,增進彼此信任,激發團隊創新,體驗社會規范,而這些恰恰是高職學生的社會能力所應包含的。

    (三)加強對校外實踐活動的指導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校外實踐活動很多,如寒暑假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社會兼職等。寒暑假社會實踐主要是由高職院校團委組織的,參加對象主要是學生干部,實踐的內容主要是政策宣傳和專業知識的表達。企業實習是由高職院校教務部門組織的,主要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目的。社會兼職是學生自發的、以社會人身份進行的活動。以上三類校外實踐活動雖然都沒有以培養社會能力為目的,但這些活動的實施都需要高職學生實現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活動都是促進和提高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是缺乏系統性和有效的指導,所以可以考慮在這些活動中增加培養社會能力的目的和相應的任務,并配備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1]陳堯昆等.論社會能力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1995(8)

    [2]秦啟文.試論社會技能的價值與結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3]莊明科等.社會能力量表的修訂與初步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1)

    [4]麥齊好.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15)

    第4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資本 圖書館知識 管理績效研究

    知識管理是確定、收集和傳播共享組織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組織的應變與創新能力的活動…。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提出既是理論上的創新也是管理實踐的變革。作為以知識共享為手段,以知識創新為目標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社會情境與人際互動是其重要的推動力,因而更容易受到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本的影響。

    1圖書館社會資本

    圖書館社會資本就是為了達成其社會功能活動中被獲取的和(或)被動員的、嵌入在圖書館關聯的社會結構中的資源,它主要表現為獲得圖書館資源過程中的動用的社會性關系資源,包括圖書館員的個人社會資本和圖書館組織社會資本。在圖書館內部,社會資本往往表現為嵌入在館員人際網絡中的資源;在圖書館外部,社會資本則表現為圖書館在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網絡中的位置資源。

    1.1內部社會資本

    布爾迪厄和科爾曼以來,比較有代表性的社會資本概念,指的是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涉取稀缺資源并由此獲益的能力。這里指的稀缺資源包括權力、地位、財富、資金、學識、機會、信息等等。館長與館員構成了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結構,圖書館的內部社會資本也是館長與館員在從事與圖書館有關的工作中形成的資源。館長所代表的社會資本往往具有復雜性,他既能夠利用個人所獨有的資源(比如社會聲望、學識、業界地位等)為圖書館發展提供動力,也能夠利用圖書館在社會網絡中的地位強化自身的社會資本。由于館長代表圖書館行使管理權,公眾往往會把館長與圖書館組織社會資本相混淆,基于對館長的信任也直接轉化為對圖書館的認識。親緣關系、地緣關系乃至學緣關系成為約束或促進館長社會資本形成的重要動力,特別是親緣關系和學緣關系網絡中,人脈往往成為館長為圖書館積累社會資本的重要途徑。

    館員內部之間的人際網絡形成了獨特的圖書館社會資本形態,這種人際網絡并非僅僅限于館員之間的互動,并不斷通過館員親屬、朋友、同學等多元網絡的交替融合不斷發散形成更大的社會交往網絡。廣泛的人際關系網絡將提高人們的參與性和相應的社會信任水平,通過促進合作行為,提高社會的效率,增強組織的社會資本;拓展后組織的社會資本又會提高參與個體的社會資本,為人們實現特定目標提供便利(如只付出較低的成本、更容易實現目標),促進人際關系更加有效地互動。因此,圖書館內部社會資本效用的大小往往取決于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人際網絡關系,而這也是知識共享所必需的基本條件。

    1.2外部社會資本

    圖書館外部社會資本是指圖書館在現代社會構成體系中的位置,包括與供應商、主管部門、信息服務競爭性組織乃至與社會公眾間的連接網絡都成為產生社會資本的網絡。在把圖書館劃歸到行政管理序列的同時,注定了其組織社會資本的差異性。以公共圖書館社會網絡為例,國家圖書館作為文化部直屬單位,它擔負著國家總書庫的功能,在對外交流、圖書館學教育與研究、圖書館事業發展等建設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業界責任,也賦予了其更為廣闊的社會資本獲取空間。各省市圖書館則扮演了推動本省市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角色,因而成為省市文化廳所屬機構,在指導本省圖書館事業發展和圖書館教育、地方文獻信息保存等方面都有著相對較好的空間。

    社會資本的存在形式是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網絡,本質是這種關系網絡所蘊含的、在社會行動者之間可轉移的資源。任何社會行動者都不能單方面擁有這種資源,必須通過關系網絡發展、積累和運用這種資源。因此,圖書館要促使社會資本為圖書館發展帶來益處,就必須融入到其為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之中,能夠在實現社會功能的同時挖掘社會網絡所蘊含的社會資本,提升外部社會資本的數量和質量。

    2圖書館知識管理過程與社會資本分析

    圖書館知識管理包括5個環節:知識有效生成;知識有效存儲;知識有效轉移;知識有效共享;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通過知識環節,圖書館實現其知識功能,對內保持可持續知識創新;對外實現知識增值服務。社會資本對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影響最主要體現在其不同環節知識存量的增長方面。

    2.1知識有效生成中的社會資本分析

    組織或個人知識都離不開個體的創造和努力,知識只有通過人腦的加工和經驗的處理,才具有了生命力,才能不斷地繁衍和發展。圖書館知識的有效生成既包括館員在知識服務活動中增長的個人知識,也包括圖書館在知識資源建設過程中生成的知識。個人知識創造與整合離不開既有知識的基礎,這時社會資本為個人知識創造與整合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社會資本豐富、社會網絡廣泛的個體相對更容易獲得知識創造與整合所需要的資源。而對于圖書館組織而言,越是處在位階高處的越能夠擁有更好的社會資本,比如教育部所屬的高校就遠比地方院校更多的獲取財力和智力資源,也能夠更好的創造價值。在公共圖書館領域,較好的經濟環境和較高層次的圖書館相對于基層圖書館有更多優勢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進而有助于其社會功能的實現。

    2.2知識有效存儲中的社會資本分析

    知識存儲是圖書館實現知識管理所需要的必然環節,包括館員知識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新的創新知識、信息資源建設中的知識存儲乃至為用戶提供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科知識增長和經驗積累。特別是從事參考咨詢工作的專業館員,在知識服務理論、方法和具體操作過程中都積累了大量屬于自己的經驗和技巧,對這部分知識的存儲是圖書館知識共享和服務創新的關鍵所在。同時,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是圖書館知識資源有效存儲的重要途徑,不論是購買還是自建,數字圖書館都已經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圖書館建設水平的重要依據。一個具有良好社會資本的圖書館,個人館員會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有效存儲;作為組織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力和人力資源,為圖書館知識有效存儲奠定基礎。

    2.3知識有效轉移中的社會資本分析

    圖書館知識的有效轉移主要依靠信息技術和人際網絡關系,而人際網絡關系本身蘊含了豐富的社會資本。知識有效轉移是建立共享的前提,信息技術為知識有效轉移提供了溝通技術途徑,而依托社會人際網絡關系的社會資本則為知識有效轉移搭建了互動平臺。在館員的社會網絡中,若他們之間的知識轉移能保持溝通的開放性,克制機會主義行為,作到長期性的公平,也就是說在圖書館知識轉移中存在大家共同遵守的規范時,圖書館社會網絡中就存在高質量的社會資本。這種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反作用于圖書館知識管理中,從而提升知識管理的績效水平。

    2.4知識有效共享中的社會資本分析

    知識有效共享是指館員或讀者在互動中能夠彼此分享經驗和知識,包括館員之間、館員與用戶之間的知識互動與經驗分享,知識資源建設過程中館員與供應商之間的知識合作以及在參考咨詢中介基礎上的用戶之間的知識共享。這時館員的地位、學識、機會、信息成為影響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一個有著較好教育背景的專業館員更容易受到用戶的信任,也能夠激發用戶與之分享知識和經驗,因為潛意識里人總是認為有較好學識水平的人更容易理解自己。在供應商看來,館員良好的專業背景能夠更快吸收設備更新所需要的知識,供應商也愿意通過共享經驗和知識盡量做到減少售后服務工作量。反之,如果一個館員素質沒有達到供應商的技術要求時,供應商寧愿選擇自己動手也不愿分享知識和經驗,因為在他們看來那是徒勞的。

    2.5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中的社會資本分析

    圖書館知識管理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知識應用和創新的目的,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從服務技能和管理方法,到知識結構的優化,再到資源性產品(比如特色數據庫、知識庫等)都是圖書館知識應用與創新的重要環節。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很大程度上依靠社會資本發揮作用:服務技能和管理經驗需要館員共同分享才能獲得較好績效;知識結構優化需要吸收知識,這同樣也受到社會資本的制約,與學術研究機構或學界權威聯系較好的館員自然會獲得更大的提升空間;資源性產品建設中的知識創新同樣需要館員和技術提供者間的知識碰撞才能結出碩果,這也需要借助社會資本的推動。

    3優化社會資本改進知識管理績效

    3.1館員社會資本的有效利用

    館員社會資本的開發是圖書館社會資本積累的有效途徑。社會心理學中的“六度空間”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網絡的龐大足以讓你認識任何你想認識的人,而圖書館素來以人的雜合性為特點,這使圖書館總結積累社會資本成為可能。在圖書館知識管理過程中,知識的傳播是一種社會過程,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以互動為特征的相互學習和分享經驗的過程。從個人的層面來看,圖書館員對于圖書館以及同事的信任,往往會形成彼此愿意分享的意識與意愿,因此圖書館是否有較好的信任氛圍是社會資本發揮功效的主要因素。人際網絡的連結渠道,則為這些資源共享提供了傳遞的空問,因此圖書館內社會資本落實于館員層面必須從信任與互動的視角來觀察和建設。

    3.2圖書館組織社會資本的擴張

    作為公共服務組織,圖書館在行政管理中有著獨特的網絡基礎。在隸屬關系上,一級圖書館屬于地方政府管轄;在業務關系上,一級圖書館受上級圖書館的業務指導。因此,圖書館有著兩個發展空間,在行政隸屬網絡中它可以通過社會資本獲得好的財政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撐。在這一社會網絡中,爭取政府主管機構的政策支持是衡量圖書館社會資本是否優良的一個重要特征。恰當的政策或者有利于圖書館發展的政策可以孵化出一個有利于圖書館知識運行、支持圖書館決策的社會網絡。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知識管理與社會資本的關系,主動確立通過社會網絡獲得社會資本的相關發展策略,形成一個支持和推動圖書館社會網絡的發展機制。

    在業務關系網絡中它可以通過社會資本獲得更多的業務指導,進而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圖書館業務關系網絡中的社會資本主要靠圖書館問在長期的業務合作中建立的信任關系以及相關的規范(比如,圖書館聯盟章程、圖書館館際互借協議等)來支撐。圖書館在業務關系上的社會資本投入就是為了強化圖書館網絡,促進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進步,提升圖書館組織聲譽進而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本回報。

    3.3以制度規范化約束社會資本的負面影響

    中國歷來是講究關系的社會,而這種關系潛在的負面就是與不正之風和腐敗聯系在一起,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避諱談及社會資本。這無疑為正常的社會資本蒙上了陰影,因此,要實踐圖書館管理的社會資本功效就需要防止負面因素的產生,這就要求館領導層能夠以身作則,不以社會資本謀取個人利益,而是真正將社會資本用在公益事業發展上。解決社會資本應用中的防腐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圖書館工作中所推行的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約束館領導和館員的行為,真正將圖書館社會資本恰當的應用到圖書館事業發展中。

    第5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一、ERP的概念及內涵簡介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的簡稱,開始出現并且應用在計算機企業中,在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對于供應鏈管理的要求,預測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狀況而提出的。ERP是對于物資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以及信息資源管理所集成化的管理軟件,它包含了服務結構、用戶接口以及系統制作等,不僅具有一般標準的功能,還具有過程運作管理等內容。對于雜志社來說,隨著ERP的出現,對于雜志社的管理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根據ERP的應用和實踐的現狀可以看到,ERP能夠從多個角度提高雜志社運行的效率,最終促進雜志社的發展。隨著市場的競爭的日益激烈,雜志社在經營的過程中對于內部相關要素整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ERP的出現則能夠有效地滿足雜志社財務管理的需要。ERP對于雜志社的財務管理來說,能夠有效地整合雜志社的資源,能夠實現對雜志社各種業務的有效追蹤和整合,從而實現對雜志社信息流、資金流等工作的統一。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對于雜志社經營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可以借助ERP使雜志社的財務管理更加地全面,能夠提前幫助雜志社做好未來的決策,從而使雜志社能夠跟隨市場發展的步伐,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ERP對雜志社會計管理的影響探究

    1.能夠實現對財務信息的有效追蹤

    對于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來說,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接觸并且掌握大量的財務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好財務管理工作。在市場經濟中,各種信息都處于不斷地變化過程中,對于雜志社來說需要及時地追蹤和掌握市場上的各種信息,需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對于雜志社來說,需要了解到消費者群體的閱讀變化情況,了解閱讀者的興趣和愛好,只有這樣才能展開針對性的工作。傳統的信息追蹤分析已經難以滿足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對于雜志社來說,需要應用效率更高的信息采集方法。ERP 是一種高效的對信息資源和財務資源進行管理的方式。雜志社經營的好壞與市場具有密切的關系,ERP具有比較好的信息收集和管理能力,能夠幫助雜志社及時而且全面地收集到市場中的各種信息,從而使雜志社能夠根據這些信息來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幫助雜志社了解到市場的動態,從而使雜志社能夠及時地調整經營方式,及時地避規經營中的風險。同時雜志社的財務管理也與信息的更新速度具有密切的關系,ERP的出現提高了財務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夠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通過ERP來掌握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的信息,能夠使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同時推動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進步。ERP的出現和應用能夠幫助企業避免了財務方面的風險,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充滿預警性和可預見性,最終實現對風險的有效管控。

    2.能夠進一步地完善財務管理工作

    ERP的應用,能夠使雜志社的財務管理工作更加地完善,能夠使雜志社重視對財務管理結構、市場供應鏈之間關系的思考,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與雜志社的其它工作結合起來,從而使財務管理工作更加地完善。例如能夠使雜志社的財務管理工作與雜志社的業務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會計工作的優化。ERP 本身是一種具有比較強的計劃性的財務管理模式,它能夠改進雜志社的會計財務管理工作,最終推動雜志社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進步。對于雜志社內部管理來說,當某個項目需要預算和資金支持時,就需要按照財務管理的相關要求,提出標準化的申請,只有這樣雜志社管理人員才能根據會計財務管理的要求來決定資金的使用方向,它使雜志社的資金應用效率更高,更有效。對于雜志社來說,在信息時代,需要更加有效的內部管理,需要標準化的會計財務管理模式,而ERP 能夠實現雜志社財務管理的優化。ERP的應用能夠幫助雜志社及時地了解到資金的動態變化過程,能夠為雜志社管理者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數據,從而能夠使管理人員根據雜志社的資金流、信息流等變化情況及時地做出相關的決策,減少了雜志社的經濟損失,對于提高會計財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幫助。會計財務管理工作是ERP系統的核心部分,能夠實現財務管理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有效結合,最終能夠為管理人員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對于提高雜志社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合理地應用ERP,能夠有效地降低雜志社在運行過程中的成本,最終提高內部管理的效率,提高雜志社資源的利用效率。

    3.能夠促進雜志社的不斷進步

    會計財務管理工作在雜志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它是雜志社能夠生存發展和進步的基礎,是雜志社發展的根本。特別是在市場化的背景下,財務工作是雜志社實力的重要體現。對于雜志社的發展來說,會計財務管理工作也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通過在會計財務管理工作中合理地應用ERP,能夠推動財務管理工作的進步,最終推動了雜志社的進步。ERP的應用也為財務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能夠減少財務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重復性,對于財務信息的共享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ERP的應用降低了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負擔,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細化管理工作中,從而促進雜志社的發展。對于雜志社來說,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需要重視管理工作的創新,ERP作為比較先進的財務管理體系和方式,是雜志社獲得發展的重要方式。ERP能夠幫助雜志社做好財務數據的處理工作,能夠提高雜志社的會計財務數據處理能力,最終解決雜志社經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雜志社能夠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第6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關鍵詞】 自我概念;社會支持;適應,心理學;精神衛生;學生;貧困

    【中圖分類號】 R 395.6 B 8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330-02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TEN Qin*, ZHANG Ning. * The Hospit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m to improve resilience. MethodsBy using Connor-Davi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Self-Esteem Sca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78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ResultsCoping style, self-esteem level had a marked effect of reunification to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There were three marked paths:self-esteem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deal wi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self-esteem resilience. ConclusionCoping style and self-esteem level have 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self-esteem level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Self concept;Social support;Adaptation,psychological;Mental health;Students;Poverty

    復原力著重關注個體對逆境“反彈能力”,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之一[1]。高校貧困生是帶有轉型期特征的中國社會特色問題。有研究表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2];在行為(社會功能)方面,貧困生相比普通學生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存在更多的人際關系困擾[3];主觀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明顯低于普通學生[4];在應對困難和挫折方面,貧困生較少“求助”,更多選擇“幻想”的應對方式(自責、幻想、退避),不常與他人交流或從同學、朋友處尋求支持和安慰,不善于緩解內心的緊張與壓力,其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定性[5];在復原力方面低于非貧困生[6]。本研究嘗試用多元回歸分析與路徑分析方法,系統地探討自尊、社會支持、應付方式與貧困大學生復原力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南京林業大學大一、大二在校學生416人,其中貧困生78名,占18.75%。貧困生為具有生源所在地鄉鎮以上民政部門的貧困證明,且在學校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并獲得助學救濟的學生。

    1.2 測量工具

    1.2.1 Connor-Davison韌性量表(CD-RISC)[7] 共25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方式,總分越高表示復原力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修訂后的CD-RISC量表考察被測學生的復原力水平。

    1.2.2 自尊量表(SES) 該量表用以評定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8]。

    1.2.3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 采用由Zimet等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分別測定個體領悟到的來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時以總分反應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總程度[9]。

    1.2.4 應對方式問卷[8] 包含6個分量表:退避、幻想、自責、求助、合理化和解決問題。應對方式得分為與復原力正相關[6]的應對方式分(解決問題、求助、合理化)減去與復原力負相關[6]的應對方式分(自責、幻想、退避),分數越高表示個體的應對方式越能提升復原力。

    1.3 施測方法 以團體測試方式進行,施測前由主試向被試說明問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主試由從事心理學教學與咨詢的大學教師擔任。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使用的方法有多元回歸分析和路徑分析。

    2 結果

    2.1 貧困大學生復原力與自尊、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 采用強迫進入法(Enter),分別以貧困大學生復原力、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為因變量,以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自尊水平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應對方式、自尊水平對貧困大學生復原力有顯著的回歸效應,Bate值分別為0.366和0.234,而社會支持的Bate值不顯著,3個因素共同解釋復原力34.2%的變異;社會支持和自尊水平對應對方式都有顯著影響,Bate值分別為0.270和0.339,共同可解釋應對方式22.3%的變異;自尊對社會支持的影響不顯著,Bate值為0.193,只能解釋社會支持3.7%的變異。見表1。

    2.2 貧困大學生復原力與自尊、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路徑分析 根據表1回歸分析得到的標準回歸系數(即路徑系數),建立路徑模型如圖1。

    由圖1中的路徑系數可以看出,在對貧困大學生復原力影響的路徑中,有3條顯著路徑:自尊應對方式復原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復原力;自尊復原力。其中社會支持對復原力的影響,是經由應對方式,再間接影響復原力,因而社會支持對復原力的影響是間接的;應對方式直接顯著影響復原力,這條路徑是直接的。而自尊對復原力影響,一條是直接路徑,一條是經應對方式的間接路徑。

    3 討論

    復原力本質上是個體在困難情景下的應對能力,且內涵著積極的適應結果。復原力的建構和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個體在每個不同的生長階段遇到新的危機,發展出新的應對能力,這些新的能力又再次成為復原力的重要元素,如此這樣,一直不斷地建構才發展出復原力[10]。樂觀進取的人格特質、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技能包括自尊、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等在內的自我觀念及個體從外界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幫助是復原力重要的保護因子[11]。

    有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復原力與“解決問題-求助”的應對模式、社會支持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與自責、幻想的應對方式存在著高度的負相關[6]。研究結果顯示,自尊水平、應對方式對貧困大學生復原力有直接的影響,同時,自尊水平還通過影響應對方式間接影響復原力,社會支持主要是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貧困大學生復原力。提示在貧困大學生復原力建構和發展過程中,應對方式可能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

    自尊是一種個體能意識到的自我評價及其情感體驗,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的產物。作為一種適應性結果,反過來又會影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從而表現出適應[12]。即社會適應過程,也就是維持和獲得自尊的過程。大學時期是一個人“自我統合”的關鍵時期,其自尊、自我價值感是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與比較過程中,來明確和確立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結構中的地位和角色的。高自尊者因其正向的、好的自我評價以及自我悅納感,會更多地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方式,會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因而具有較高的復原力。

    社會支持是貧困大學生復原力的重要保護因子。從性質上可分為2類,一類是客觀可見的支持,另一類是主觀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獲得主觀支持的過程,也就是運用“解決問題-求助”應對方式的過程。因為雖然被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并能“作為實際的(中介)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13],多數學者認為,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

    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也是復原力的一個重要保護因子,“解決問題-求助”的應對方式是貧困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途徑。面對應激事件時,選擇勇敢地面對壓力、積極應對還是選擇逃避退縮,決定了心理的適應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且每一次面對危機,問題的解決,必定發展出新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面,高復原力者,在遇到危機應激時會更多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去面對問題。合理化為混合型的應對模式,作為復原力保護因子,不是直接降低危機因子的數量及累積性,而是協助貧困大學生轉化對危機因子的觀點及想法,從而間接降低危機因子的威脅。

    研究結果提示,自尊及應對方式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復原力的重要因素,且應對方式是影響復原力的中介變量。著重發展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提升自尊水平,有可能提高復原力,改善心理健康。

    4 參考文獻

    [1] ANTHONY EJ.International year book;Volume 3.NewYork:Wiley, 1974:201-230.

    [2] 林曉桂,何少穎,趙凌波,等.高校貧困生自尊水平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363-365.

    [3] 康育文,陳青萍.貧困大學生心身健康與自尊、人際關系、成就動機的相關.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510-512.

    [4] 孔德生,王昕,張微.貧困大學生自尊、自我控制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60-61.

    [5] 辛勇.貧困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應付方式的比較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38(10):148-149.

    [6] 滕沁,張寧. 貧困生復原力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9):835-836.

    [7] 陳瑜.孤獨癥患兒家長復原力及相關因素研究.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07.

    [8] 汪向東,陳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320.

    [9]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北京:中華醫學電子影像出版社,2005:206-207.

    [10]LUTHAR 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朱森楠.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EB/OL][2008-06-26]. bsjh.hcc.edu.tw/guid/guid3.htm.

    [12]張索玲,張麗華.大學生歸因方式與內隱自尊、外顯自尊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3):327-328.

    第7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1-0128-04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sia

    CAO Yi1 QI Weifen2 SHEN Kaizhong3 HAN Huihui3

    1.Department of Urology, Ningbo City Medical Treatment Center Lihuili Hospital, Ningbo 315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Ningbo City Medical Treatment Center Lihuili Hospital, Ningbo 315000, China; 3.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sia. Methods Eigh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s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high social support group(n=40) and low social support group(n=40) according to social support degree. The SSRS score, ESCA score and QL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ubjective support, social support utilization score and SSRS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high social suppor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low social support group(P0.05). The self-care responsibility, skills,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ESCA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igh social suppor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social support group(P0.05).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satisfaction scores and QLS total score in the high social suppor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social support group(P0.05). Conclusion High social suppor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sia i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patient 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than low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sia; Social support; Self-management; Quality of life

    前列腺增生屬于一種泌尿外科慢性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年齡對發病造成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會引發下尿路癥狀,患者需要忍受較大的病痛,對老年男性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并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1]。社會支持指患者得到的幫助和支持,來源于家庭、朋友等各方面,較高的社會支持能夠減輕患者疾病癥狀及提升生活質量[2]。自我管理指患者的主動反應,主體為自身處境、基本知識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3]。相關醫學研究表明[4-6],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社會支持及自我管理的影響,但是目前,臨床很少有相關醫學研究報道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比較高社會支持與低社會支持對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作用,發現前者較后者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與生活質量均具有更積極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前列腺增生,均具有基本的溝通及閱讀能力,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有嚴重心腦肺肝等靶器官損害、其他因素造成的排尿障礙等患者。患者年齡60~97歲,平均(72.9±10.3)歲;病程10.5~45.5個月,平均(30.6±4.8)個月。在疾病分度方面,Ⅱ度43例,Ⅲ度37例;在婚姻狀況方面,已婚55例,未婚25例;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57例,高中及以上23例;在居住情況方面,和配偶或子女居住57例,獨居17例,其他6例;在職業方面,工人31例,農民17例,干部13例,其他19例;在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方面,醫保71例,無醫保9例。依據社會支持程度將患者分為高社會支持組(n=40)和低社會支持組(n=40)兩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經尿道前列腺汽化電切術治療,應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對兩組患者的社會支持程度進行評分,共包括3個維度10個條目,即主客觀支持度及社會支持利用度,按1~4級評分,患者的社會支持度和分值呈正相關[7]。同時,應用自我管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分,共包括4個維度43個條目,即自我概念、自我?o理責任感、技能、健康知識水平,按1~5級評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分值呈正相關[8]。此外,應用生活質量量表測試版(QLS)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共包括5個維度74個條目,即疾病、生理、心理、社會、滿意度,按1~5級評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分值呈正相關[9]。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SSRS評分比較

    高社會支持組患者的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及SSRS總分均顯著高于低社會支持組(P0.05)。

    2.2 兩組患者ESCA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高社會支持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責任感、技能、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及ESCA總分均顯著高于低社會支持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QLS評分比較

    高社會支持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滿意度評分及QLS總分均顯著高于低社會支持組(P0.05)。

    3討論

    近年來,前列腺增生癥的發病率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的情況下日益顯著提升,老年男性是高發人群,通常情況下伴急性尿潴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軀體及心理健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10]。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家庭、社區的疾病管理模式中,開展自我管理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延緩患者的病情發展[11]。對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社會支持、自我管理的影響進行研究能夠給臨床管理及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疾病預后的工作提供有效參考[12]。相關醫學研究表明[13-15],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年齡、社會支持程度、自我管理能力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前列腺增生屬于一類年齡相關性疾病,患者具有較長的病程,因此治療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較高的月收入水平,同時,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必不可少[16]。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證實[17],年齡、月收入水平、社會支持、自我管理能力等是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患病的因素。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隨著文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同時隨著月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提升,較高的社會支持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均能夠為疾病治療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第8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關鍵詞: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271-02

    20世紀30年代,行為主義成為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作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是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系統地研究了社會學習問題,提出并形成了觀察學習、自我調節、自我效能、交互決定論等頗具影響的社會學習理論。學習班杜拉的行為主義理論,對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1.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也稱為替代學習,是通過觀察他人或以他人為榜樣的行為,獲得示范行為的象征性表象,從而引導學習者做出與示范行為相對應的行為的過程。觀察學習是由注意過程、運動復現過程、保持過程和動機過程等四個互相聯系的子過程組成。注意過程是學習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中,注意過程決定觀察什么、知覺什么、吸取什么。保持過程是對示范活動的保持是觀察學習的第二個主要過程,保持過程就是將示范經驗轉換成言語符號或象征性表象,并保留在記憶中。運動復現過程是把符號的表象轉換成人的適當行為是觀察學習的第三個子過程。動機過程是觀察模式可以使人們獲得新知識,但人們是否操作這種模式,則要取決于強化引起的動機作用。

    2.三元交互理論。班杜拉認為,個人的因素和環境的因素是相互決定的,兩者不能獨立發揮作用,個人不能獨立于行為之外。他的三元交互決定理論,在分析行為因果決定模式中引入了人的認知因素,強調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的交互作用,三者之間彼此相互聯結、相互決定、相互作用。盡管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都有可能成為三個交互決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三者是互為因果、密切相聯的,不能把某一個因素單獨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行為、認知和環境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就是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論的核心所在。

    3.自我調節理論。班杜拉認為,自我調節是通過對比和評價行為的計劃與預期和行為的實現與成果來調節自我行為的過程,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應等三個過程組成,個體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可以經過這三個過程加以完成。自我觀察是根據各種標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自我判斷是確定一個目標,并以此來判斷和評定行為與標準間的差距。自我反應是對行為做出評價后所產生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滿足或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評以及自怨自艾等情感反應。自我調節理論表明人具有理性認知的能力,能控制和調節好自己的行為,是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反應。

    4.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是人們關于自己是否能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能力判斷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所反映出的勝任感及其自尊、自珍、自信等方面的感受。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以及情緒和生理狀態等四種因素影響。成敗經驗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成功的經驗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個體因為成功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多次失敗會使個體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喪失信心。替代性經驗是個體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通過觀摩別人的行為而獲得的知識經驗。研究表明,當看到與自己能力和水平相當的人獲得成功,自己信心也會隨之增強;相反,觀察到與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付出努力還是失敗了時,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從而喪失自信。言語勸說是個體完成某一任務的能力得到了他人言語鼓勵而提高自己的效能,主要包括他人言語上的勸告、建議、暗示等。情緒和生理狀態會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形成,當個體在接受某項任務時,身心反應平靜,往往會表現出鎮定和自信;焦慮不安者,則會懷疑自己的能力。

    綜上所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為行為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于促進人類自我認識有極大的意義,他所創造的社會學習理論開辟了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當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是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局限性。例如,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于比較復雜的程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和理性思維的形成缺乏說服力。再如,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各個部分比較分散,缺乏內在統一的理論框架。

    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盡管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然而在分析人的行為方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很大啟迪。一個人只有讓思想政治學習成為其自身的行為時,才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可能。從這個方面來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察學習。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應學會觀察,并要善于觀察。在學習中重視對榜樣經驗的總結,培養出善于觀察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和意識。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方面,通過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能夠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本質,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知識的積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還應當充分培養、重視善于觀察的學習習慣,并不斷養成和鞏固大學生的這種好習慣。同時,大學生應積極總結和借鑒合理的榜樣經驗,并將之轉化為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寶貴財富。榜樣經驗具有兩面性,一面可能會促進學習,另一面也可能會阻礙學習,因此,大學生應當善于總結榜樣經驗,并正確評價榜樣經驗的作用。斯皮爾曼在1927年提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組織學生學習時,應適時指導他們分析已有經驗,通過正確評價決定其取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上應學會揚棄,也就是說重視榜樣經驗的總結。只有掌握好這種學習方法,辯證看待榜樣經驗的作用,合理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才能提高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效率。

    2.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環境建設。只有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內容,注重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更多關于精神上的追求,才能使大學生學習感染環境,避開不良環境的影響,使環境和大學生的學習行為之間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溝通。一是要從意識上堅定大學生具備創造能力的信心,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學習能克服不良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二是要賦予大學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使其將提高學習當作內在的需求,從而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上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這種不跟風的心理為創新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了創新意識和行為,創造也就理所當然了。三是要積極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動意識,在學習中產生改變環境的決心和意志。主動學習可以使大學生即便在適應環境的發展中也能主動地改造環境,使環境和學習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3.自我效能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樹立正確的自我效能觀,糾正其錯誤的學習目標與動機。所謂正確的自我效能觀,是指在正確估計自己的學習水平與能力的條件下,以提高個人不平與能力為目標或動機。大學生只有確立了長遠的自我效能觀,才能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從而正確地認識不斷學習的重要性。通過確立自我效能觀,使得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將會把學習精力轉移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上,而不會只是為了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由學會轉為會學。大學生一旦確立了正確的自我效能觀,就會把學習當作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把學習作為增強能力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真正地從思想和行動上去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水平。

    綜上所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自我效能觀,在學習方法上重視培養善于觀察的學習行為習慣,注重榜樣示范的作用,總結并積累創新榜樣作用。在學習內容上重視主動選擇,積極培養創造能力,促進環境與大學生學習行為的交互作用。

    參考文獻:

    [1]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葉浩生.論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的特征及其歷史地位[J].心理學報,1994,(2).

    [3]高申春.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社會治理的對象范文

    關鍵詞:規范;會計核算;勘察設計;項目管理;支持;促進

    國內勘察設計單位曾經作為政府機關的附屬事業單位,對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2002年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多數單位由事業改為企業后,開始按企業會計制度對項目進行會計核算,但項目管理卻延續多年形成的模式,沒有發生較大變化。筆者在擔任類似企業財務總監期間,仔細研究了項目會計核算方法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差異,在考察了幾家同類企業的基礎上,研究改變會計核算方法對項目管理的作用,發現核算方法的改變不但可以使會計核算更加規范,而且可以在項目資源管理、成本控制、進度控制、項目績效考核等諸多方面起到支持和促進作用,從而增強企業項目管理能力,有利于企業長遠、健康發展。

    一、傳統項目會計核算的現狀及不足

    傳統勘察設計項目會計核算方式下,往往以開具的發票作為確認收入的憑證和依據,按實際收到的發票在規定比例范圍內結轉成本,并沒有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三章規定的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部分企業出于對應收款的控制需要,甚至在實際收到項目款項前,不管成本發生了多少,一律不允許確認項目成本,造成項目收入和成本無法合理配比,從而無法及時核算項目的成本支出情況和盈虧情況,此種核算方式下,會計應有的“反映和監督”職能大打折扣,會計和企業項目管理各自獨立,會計只起到記錄和報賬的作用,對企業項目管理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會計核算對企業項目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規范的會計核算,能夠促進項目管理基礎工作的完善

    如果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較規范的會計核算,需要具備較多的項目基礎資料,如立項資料、勘察設計或服務外包合同、項目推進計劃、項目預算,以及人工工時定額、費用定額、項目完工程度確認表、實際成本費用支付確認表等,這些資料既是財務部門確認項目收入、開具發票、審核成本費用和結轉項目成本的主要依據,也是進行項目進度管理、質量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風險管理和推行項目績效管理的基礎資料。目前較多勘察設計單位,尤其是采取類似“包干設計成本”的單位,沒有建立基本的定額資料和成本費用預算資料,甚至沒有建立項目推進計劃及控制方案,這些重要基礎資料的缺失或不完善,使企業對項目的管理能力大大減弱。通過適當的會計核算制度的調整,實現對這些資料的強制要求,可以有力促進相關基礎工作的完善,從而增強企業的項目管理能力。

    (二)規范的會計核算,能夠支持和促進項目資源優化配置和成本控制

    由于勘察設計專業的細分,勘察設計項目,尤其是較大的項目,往往涉及較多的專業和部門,實施周期也相對較長。項目實施的不同階段,其資源配置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的資源組合和配置對總成本有較大影響。通過較規范的會計核算,完成項目預算總體控制下的費用歸集與分配,并及時提供項目成本費用的明細構成、權重等重要信息,為項目管理部門、項目經理調整項目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外協資源及其他資源的配置結構和配置時機提供支持。同時,可以通過專門的項目IT管理系統或ERP系統中的設置,實現對成本、費用的嚴格控制,從而控制不合理支出,保證項目經濟效益。

    (三)規范的會計核算,能夠促進項目的進度管理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項目收入、成本的會計核算應與項目完工進度相匹配。嚴格按準則進行的項目會計核算,需要在各個項目每一期收入確認和成本結轉時,分別依據各項目經理、項目管理部門、技術質量部門等職能部門共同確認的項目完工進度進行相關會計核算,從而促使項目經理和相關職能部門定期關注項目推進橫道圖、網絡圖及其他相關的項目計劃,定期關注項目實際進度和客戶要求,進行差異分析,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或趕工方案,從而保證項目工期,降低項目成本。

    (四)規范的會計核算,能夠為項目績效考核提供有力支持

    隨著越來越多的勘察設計企業推行績效考核制度,考核越來越成為企業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和促進內部公平的重要工具。優秀的績效考核方案通常設計較多合理、適用、可測量的量化業務指標和財務指標,計算量化考核指標能否及時獲取充分、必要的基礎數據,以及基礎數據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考核結果,進而影響考核方案導向,對項目績效考核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規范、精細的項目會計核算及其過程資料,可以為績效考核及時提供所需的高質量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為績效考核方案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五)規范的會計核算,能夠為項目分析和項目管理改進提供支持

    勘察設計企業進行規范的會計核算所形成的大量項目資料,是企業分析改進項目管理的珍貴資源。通過分析同期、同類、相似規模的不同項目,可以對不同項目團隊的單項和綜合能力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同期、同類、不同規模的不同項目,可以總結規模差異對成本效益的量化影響等等,基礎數據可以為改進項目管理進行各種個性化的分析提供支持,從而不斷提高企業項目管理水平。

    三、規范會計核算如何在企業項目管理中發揮作用

    (一)管理層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

    規范項目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直接改變相關人員多年的工作習慣,甚至還會引起相關人員的利益變化,因而推動阻力大,效果易打折扣,故需要企業管理層在理解和認同核算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高度重視項目會計核算規范工作,多方動員,大力推動。在具體方法上,不但要系統布置和計劃,落實總責任人及各板塊負責人的責任和工作時限,還需落實跟蹤反饋與實施效果評估相關機制,并及時兌現相關獎懲。只有管理層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才能實現項目核算工作的規范,進而對項目管理發揮支持與促進作用。

    (二)精心設計會計核算相關規范性文件

    進行項目會計核算的相關規范,需要在深刻理解相關《企業會計準則》及《應用指南》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精心設計項目核算有關的制度、方法、流程、表單和其他附件,既要包括財務系統內部相關核算流程、會計處理方法、相關表單及附件要求,也要包括以財務系統為主導的項目預算及執行制度、項目完工進度及項目成本確認制度等相關規章和流程,以及非財務系統基礎工作的配套要求。初始的會計核算規范性文件的系統性和設計質量,直接影響項目會計核算轉型的推進效果,也是發揮會計核算對項目管理支持與促進作用的關鍵步驟,也是減少后續改進難度、增強團隊信心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提高會計團隊的核算水平

    規范項目會計核算,對企業會計人員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尤其是對多年來一直從事簡單會計核算且沒有持續學習習慣的核算人員。他們不但需要改變觀念,去關注企業勘察設計項目管理中涉會計核算的所有過程,而且需要系統學習企業會計準則及應用指南的基本規定和細節要求,學習新制定的項目預算及執行等企業文件,真正理解相關規定中關于規范項目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并落實到工作實踐中。為此,不但要組織對會計團隊進行項目管理、會計準則、相關規章和流程的培訓,而且需在調整核算方法的前期及過程中,及時組織研討具體案例,將相關核算要求落實到位。

    (四)各專業技術帶頭人及職能部門的大力配合和持續改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成人一级片|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videos欧美成人| 成人福利app|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