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護理研究性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研究性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護理研究性論文

    第1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摘要】目的幫助患者了解本病的各種護理問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及家屬進行生理、心理方面的評估,分析發現護理問題并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結果病人功能恢復良好,無一例死亡。結論預防各種并發癥是保證功能恢復的前提,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急性脊髓炎;觀察;護理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質脫髓鞘或壞死所致的急性橫貫性損害。本病包括不同的臨床綜合征,可分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種后脊髓炎、脫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發性硬化)、壞死性脊髓炎和副腫瘤脊髓炎等。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數患者出現脊髓癥狀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病毒感染癥狀。急性脊髓炎可累及脊髓的任何節段,但以胸段(T3~5)最為常見,其次為頸段和腰段。病損為局灶性和橫貫性,亦有多灶融合或散在于脊髓的多個階段,但較少見。其臨床特點是急性起病,病變水平以下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病變常局限于數個節段。急性脊髓炎可發病于任何年齡,青壯年較常見,無性別差異,散在發病。病前數天或1~2周常有發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或有過勞、外傷及受涼等誘因。急性起病常在數小時至2~3天內發展到完全性截癱。首發癥狀多為雙下肢麻木無力,病變部位根痛或病變節段束帶感,進而發展成為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胸髓最常受累。典型表現為運動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感覺障礙[1]。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精心護理,預防并發癥和早期康復訓練對功能恢復及改善愈后具有重要意義。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現將筆者對于急性脊髓炎這一病例的觀察與護理體會闡述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科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收治了10例急性脊髓炎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36歲。經過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其中1例完全不能自理,4例癥狀緩解,部分自理,5例可完全自理,在此10例病例中,無一例死亡。

    1.2輔助檢查

    1.2.1血生化急性期外周血白細胞正常或輕度增高,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少數病例脊髓水腫嚴重,可有不完全梗阻。

    1.2.2腦脊液檢查白細胞可正常也可增高,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可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1.2.3核磁共振顯示腦脊液白質內脫髓鞘性改變。

    1.3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以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為主。藥物治療如下。

    1.3.1皮質類固醇激素急性期可用大量甲強龍短程沖擊療法,臨床改善通常出現在3個月后,也可用地塞米松。

    1.3.2免疫球蛋白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及抵抗力。

    1.3.3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泌尿系或呼吸道感染。

    1.3.4其他維生素B族有助于神經功能恢復。血管擴張劑如鹽酸、尼莫地平、丹參。神經營養藥如ATP、細胞色素C、胞二磷膽堿,可能對促進恢復有益。

    2護理

    2.1病情觀察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數患者出現脊髓癥狀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病毒感染癥狀,且起病急,認真的病情觀察是十分重要的。以利于及早發現問題及早采取措施。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神志的變化,尤其注意觀察神志和呼吸的變化。注意有無上升性脊髓炎的征象,如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觀察感覺平面的部位,下肢肌力、肌張力、腱反射的改變及異常感覺等等。注意觀察合并癥,如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敗血癥及腹脹等。發現病情變化,應及時通知醫生采取措施。

    2.2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2.1合并肺感染的護理病變累及脊髓的任何節段,且多數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控制炎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協助患者采取舒適臥位,并保持呼吸道通暢,每2h翻身拍背1次,以利排痰,必要時給予及時吸痰,霧化吸入每日2~4次。囑患者多飲水,最好為熱偏涼的白開水。正確留取痰培養,依據不同的致病菌采取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2.2.2合并泌尿系感染的觀察與護理保持床單位的清潔整齊,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導尿術,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沖洗膀胱2次,病人應經常排空膀胱,可除去感染的尿液。留置尿管應2~3h開放1次,以避免尿液淤積和膀胱過度膨脹。囑患者多飲水,每日的飲水量應在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觀察尿色及尿量,并觀察有無尿路刺激癥狀。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內分泌物較多,每日應用2%的安爾碘擦拭尿道口2次。加強心理護理,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增加營養,防止便秘,女性應保持外陰清潔,會陰沖洗每日2次。排便后清潔會,使用衛生紙時由前往后擦拭。避免不必要的泌尿系機械檢查。2.2.3合并褥瘡的觀察與護理褥瘡的發生會增加機體的感染幾率,使病情進一步加重,所以一定要避免褥瘡的發生。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床單位整潔平整,每日溫水擦浴1~2次,并輕輕按摩肩胛部、骶尾部、足跟及腳踝等骨突處。每2h翻身1次,以免皮膚長期受壓。可在小腿部墊一氣圈,將足部懸起,促進血液循環。有經濟條件者可用電動充氣氣褥。加強營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長期臥床的患者應保持足部功能位,以利于愈后的康復鍛煉。

    2.3機械通氣的護理急性脊髓炎的患者起病急,發展迅速,常在數小時至2~3天內發展到完全性癱瘓,由于病變累及脊髓的任何節段,出現呼吸困難。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注意呼吸機的濕化瓶應及時添加蒸餾水,以達到呼吸道的濕化作用。氣管套管的氣囊應保持充氣狀態,每6h放氣1次,放氣時間小于10min。保證呼吸機管路的清潔,每周消毒1次,氣管切開傷口每日換藥1次。保證傷口的清潔干燥。由于嚴格的無菌操作和精心的護理,傷口未有感染。

    2.4排便的護理由于患者長期臥床,食欲減退,食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亦或無力排便,易引起排便困難和便秘導致腹脹等許多臨床癥狀。囑患者多食蔬菜和水果及粗纖維食物,并給予番瀉葉代茶飲,口服通便靈,開塞露射肛,必要時給予肥皂水清潔灌腸以助排便。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本組病例患者均未出現便秘引起的腹脹等病癥。

    2.5睡眠的護理由于受各種監護儀器的影響,患者睡姿的不舒適,翻身不便等機體狀態的約束,心情煩躁,同室病人的影響,使患者不能有完整的睡眠。我們應將護理工作時間安排緊湊,盡量集中時間進行護理操作,向患者和家屬講明作息時間和探視時間,定時放窗簾,認真做好晚間護理。嚴格探視時間,做好病房環境的管理,護士巡視病房時動作要輕,提高個人素質,不可在病房內大聲喧嘩。調暗燈光,給患者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2.6心理護理患者的心理活動對疾病的轉歸起到重要的作用,急性脊髓炎患者多有焦慮及恐懼心理,因本病為突發起病,患者及家屬均無思想準備,由于缺乏相關知識,病人多有過度緊張。故護理人員在救護的同時,應采取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健康宣教,盡量關心安慰患者,并同時做好家屬的心理安撫工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架起護士與患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能起到輔助藥物治療的作用[2]。

    3健康教育

    自患者入院開始,我們就利用圖片及一些醫院編寫的疾病手冊,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向患者進行有計劃的健康宣教[3]。教會他們認識疾病的危害性,懂得護理、治療、飲食、藥物和衛生等方面的知識。講明各種檢查、治療、用藥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讓患者面對疾病,做到心中有數。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健康教育使人得到了實惠,護患關系密切,病人滿意度上升。同時也培養和訓練了護士,護士自身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護理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適應新的醫學模式的發展,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預防疾病,增強健康,提高生存質量的需要。

    4體會

    通過對本組病例的觀察與護理實施,使筆者對本病有了更深的了解。多數患者在出現脊髓癥狀前均有感冒病史、腹瀉及病毒感染病史。應予以高度重視,且勿與普通感冒混淆,自行口服藥物解決,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適宜的診療時機,引發運動、感覺障礙,使病情加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康復治療也應早期進行,肢體被動活動與按摩、改善肢體循環,部分肌力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主動活動。護理極為重要,預防各種并發癥是保證功能恢復的前提。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8.

    第2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應激性潰瘍一般預防護理特殊預防護理

    [Abstract]Stressulcerisaseverecomplicationofclinicalcriticaldiseases,whichhashighmortality.InteractionofvariousstressfactorsleadtoSU,suchasseverecerebralinjury,deepburning,cardio-cerebrovasculardisease,majoroperationandseriouspsychologicalstress.Consequently,TopreventtheoccurrenceofSUandcontrol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ismeaningfulforprognosisofcriticaldisease.Thisisstatementabouttheetiologicalanalysis,preventionandnursingintervention.

    [Keywords]stressulcer;generalpreventivenursing;specialpreventivenursing

    應激性潰瘍是一種在機體受到嚴重創傷、重癥疾病及嚴重心理障礙等應激狀態下發生的以急性胃黏膜糜爛、潰瘍和出血為特征的嚴重并發癥。當危重疾病發生應激性潰瘍出血時,主要臨床表現是嘔血與黑便,其發病機制復雜,病死率很高。近年來,對應激性潰瘍的研究也受到國內外的關注。現就主要對應激性潰瘍的一般護理及常見重癥疾病應激性潰瘍特殊護理綜述如下。

    1常見應激源分析

    1.1顱腦損傷主要與丘腦下部及腦干損傷有關。血管運動功能及內分泌失調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壁內毛細血管痙攣,黏膜缺血壞死,產生應激性潰瘍[1]。

    1.2嚴重創傷包括外傷、燒傷、手術等。由于創傷刺激,體內兒茶酚胺濃度升高,血管收縮,胃黏膜缺血;另外,創傷刺激使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并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影響胃腸道上皮細胞的更新,使屏障功能降低,最終黏膜糜爛導致出血。

    1.3高血壓腦出血其發生機制首先為腦出血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其次為腦水腫,顱內高壓直接影響丘腦下部結節區及下丘腦延髓束,使副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酸和胃蛋白分泌增加,最終導致潰瘍發生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1.4嚴重感染特別是嚴重的腹腔、肺部和顱內感染,除了感染源直接損傷外,其釋放的各種毒素、代謝產物等可加重處于應激狀態的胃腸黏膜發生糜爛、壞死和潰瘍[2]。

    1.5藥物在重傷或重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大量皮質激素,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黏液保護作用喪失,胃黏膜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蝕導致出血[3]。

    2應激性潰瘍的一般預防與護理措施

    2.1基礎護理對于重癥患者:(1)絕對臥床,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時造成誤吸,雙下肢抬高10°~15°,以增加回心血量;(2)室內清潔,空氣新鮮,防止交叉感染;(3)注意保暖,避免受涼;(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必要時吸氧。氣管切開患者要密切觀察痰液顏色,防止大量胃液逆流引起嗆咳甚至窒息;(5)尤其注意口腔及皮膚護理。

    2.2病情觀察與監測觀察是否有應激性潰瘍先兆,如出現意識障礙逐漸加深、眼球浮動或震顫、喉癢、惡心、呃逆、腸鳴音增強、腹脹、體溫持續升高、心率加快、外周血象白細胞升高等提示隨時有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可能[4]。(1)密切觀察神志、瞳孔、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脈搏、心率變化,有無面色蒼白、冷汗、煩躁不安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現。(2)觀察胃管引流液及嘔吐物和大便顏色、量,注意有無出血,準確判斷和記錄出入量[1]。(3)必要時留置導尿管,監測每小時尿量[5]。(4)監測胃液pH值對應激性潰瘍有預警作用。胃液pH值<3.5時,是出血的危險信號。胃內pH測定適當間隔時間,在開始24h內每小時測1次。此后如果pH維持在4或4以上,可減為每4h測1次[6]。(5)注意觀察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若血紅蛋白呈進行性下降,應做好輸血準備。(6)大便或胃液潛血試驗[7]。

    2.3營養支持

    2.3.1鼻飼(1)初次鼻飼時應以低濃度等滲液單一成分食物為宜,使患者逐漸適應,防止滲透性腹瀉。(2)限制鈉鹽的供給,預防高鈉血癥。(3)頭抬高30°~35°,防止食物反流,預防誤吸等。(4)早期鼻飼行腸內營養者應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等。(5)飲食溫度37℃~40℃,量約300~400ml,3~4次/d。(6)每次鼻飼前應抽吸胃液并觀察其性狀及有無出血,每次鼻飼后注入少量溫開水沖洗鼻飼管,以保持胃管通暢,防止食物殘渣堵塞胃管[8]。

    2.3.2腸外營養應激性潰瘍出血患者,由于經消化道補充營養受到限制,因此,應從靜脈補入充足營養,常用營養液有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高滲糖等,維持機體代謝平衡。需長期靜脈補充營養者,應給予中心靜脈置管,并做好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

    2.3.3自主進食能自主進食者可先給予流質飲食,宜選用米湯、豆漿等堿性食物;再逐漸改為半流質、軟食,軟食開始少量多餐、細嚼慢咽,避免粗糙、堅硬、刺激性食物;再轉為普食,要限制鈉鹽的攝入。

    2.4預防用藥有研究顯示早期腸內營養聯合應用抑酸藥使胃內保護因素增強、損傷因素減輕,從而增強預防潰瘍發生的效果,減少潰瘍發生,使已發生的潰瘍加速愈合[9]。

    2.4.1應用抗酸劑及胃黏膜保護劑抗酸劑可以中和分泌過多的胃酸,控制胃液pH維持在3.5以上,目前國內常用的抗酸劑有氫氧化鋁凝膠、碳酸氫鈉等,抗酸劑的使用方法目前較一致的意見是每次進餐后1h和3h及睡前各服一次[1];目前臨床應用最多的黏膜保護劑為硫糖鋁。研究表明,硫糖鋁不影響胃腸液pH值,無細菌過度繁殖現象,醫源性肺炎發生率低。預防SU使用劑量6g/d,分3次口服或胃管注入[10]。

    2.4.2早期常規應用質子泵抑制如奧美拉唑、潘妥洛克、洛賽克等,可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倪艷[11]研究表明洛賽克不僅能抑制胃酸的分泌,還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對胃液總量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4.3H2受體阻滯劑的應用研究表明,H2受體阻滯劑在臨床上是很多醫院預防應激性潰瘍首選藥物,常用的H2受體阻滯劑有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4,12]。任海寧等研究發現甲氰米胍注射液對應激性潰瘍的預防作用優于其治療作用[13]。

    2.4.4中醫中藥應用張超等[14]研究表明,創傷早期應用丹參可以有效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程三放等[15]認為,危重癥時地塞米松(大劑量,短期)聯用大黃可降低SU的發生率。

    2.5出血護理

    2.5.1出血量評估以下三點很有實用價值:(1)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提示每日出血量75ml,出現柏油樣便提示出血量50~70ml以上;(2)胃內積血量達250~300ml時可引起嘔血;(3)一次出血量不超過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癥狀,如超過1000ml,臨床即出現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4]。

    2.5.2藥物止血發現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靜脈給予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立止血、洛賽克等藥物[16];有新鮮出血時還可給予生理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1mg注入胃內;給予奧美拉唑20mg,2次/d,并給予凝血酶1000u,4~6次/d,口服或胃管內注入連用3~5天。研究表明奧美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療效滿意,且沒有發現明顯的惡心、嘔吐及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出現[17,18]。

    2.5.3胃內降溫止血通過胃管以10℃~14℃的冷鹽水反復沖洗胃腔,可達到止血的目的[19]。

    2.5.4補充血容量患者出血時,應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及時補充新鮮血(全血),并根據出血量的多少補充液體量。

    2.6心理護理已有許多研究表明,無論是實驗室誘發的急性應激或生活中急性事件的應激,均可影響機體免疫系統功能,而且機體免疫改變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20]。可見危重患者應激反應不僅來自疾病本身,很大程度上受疾病伴隨而來的心理反應影響。所以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不可忽視。

    3常見危重癥應激性潰瘍的特殊護理

    3.1顱腦損傷

    3.1.1減輕顱腦損傷護理措施有效處理原發性顱腦損傷,減輕應激反應,是有效預防SU的前提。護理上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顱內壓增高征象,依醫囑使用脫水劑[7];中樞性高熱患者積極采取降溫措施,使體溫控制在38℃以下,必要時給予冬眠療法,以減輕原發性腦損傷。

    3.1.2血糖監測有資料報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血糖>8mmol/L時,其應激性潰瘍發生率由4.2%增加至16.5%,致死亡率升高;血糖>10mmol/L,病死率為64.3%,血糖>15mmol/L,病死率為86.7%[21]。因此須監測應激性潰瘍高危患者的血糖,并控制血糖在8mmol/L以下。

    3.1.3控制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幾十年來,糖皮質激素廣泛用于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但糖皮質激素會增加應激性潰瘍發生率[3],所以要控制糖皮質激素的應用。

    3.1.4預防新增的應激因素顱腦損傷患者因治療脫水發生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也可能發生顱內出血之后病灶處異常放電引起癲癇,而使應激反應增加,發生應激性潰瘍。因此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尤為重要,定時活動肢體,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注意是否有局灶性癲癇發作。

    3.2嚴重燒傷

    3.2.1及早有效的液體復蘇嚴重燒傷后體液丟失,消化道血流量減少,使胃、十二指腸局部血流量減少,發生表淺性糜爛和潰瘍[22]。嚴重燒傷后應立即建立靜脈補液通道,尤其是傷后3~4h要加快補液速度,一般可在3~4h輸入第1個24h總量的30%。液體復蘇按國內通用公式計算,同時,注意晶膠體水份的搭配輸入[23]。

    3.2.2及早有效的防治感染大面積燒傷死亡病例中,處于感染者占75%[24]。而感染是燒傷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的重要誘因。所以嚴重燒傷患者要加強創面護理,每日空氣消毒2次,及時換藥及更換無菌床單,保持創面干燥。同時早期應選用有效的抗生素預防感染。

    3.2.3及時祛除其他應激因素大面積燒傷患者創面換藥前30min常規給予止痛藥物,如強痛定,明顯減輕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21]同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各種不良心理。另外,還可對患者進行音樂治療、放松訓練及宣泄疏導治療等[25]。

    3.3高血壓腦出血

    3.3.1血壓監測與控制研究表明血壓在24h中有兩個峰值10∶00及18∶00和兩個谷值14∶00及03∶00,根據這一血壓變化規律,在血壓波動高峰前給予降壓藥,血壓能得到更好的控制[26]。腦出血者收縮壓超過200mmHg,不管其舒張壓是否升高,立即遵醫囑靜滴硝普鈉,并密切監測血壓、神志,嚴格控制降壓的速度和幅度,將血壓下調在腦出血者160~180/100~110mmHg或正常[27]。

    3.3.2顱內壓監測與控制一般認為正常顱內壓在6~15mmHg之間,以顱內壓超過20mmHg作為降顱壓的臨界值[28]。一旦顱內壓增高,用甘露醇脫水等,同時避免情緒激動、屏氣、劇烈咳嗽、癲癇發作等使顱內壓升高的誘因,便秘時給予通便或低壓灌腸,禁用高壓及大量鹽水灌腸。

    3.3.3恢復期飲食指導無并發癥而進入恢復期的腦出血患者由于整體狀況的逐漸好轉和激素的使用,食欲大增,進食過量,使胃腸負擔加重,誘發出血[29]。因此應指導對恢復期患者少量多餐,忌暴飲暴食。近年來,對應激性潰瘍的發病機制、預防護理都有做大量的研究,臨床工作中也加強了對應激性潰瘍這一常見并發癥的防治,使其發生率有所下降,但還是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就應時刻警惕危重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加強病情觀察,不僅要掌握應激性潰瘍一般的預防與護理措施,還要注重常見危重癥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專科護理,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與減輕應激性潰瘍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劉洪靜.危重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河北醫學,2003,9(5):452-453.

    2李蓮芬.應激性潰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華夏醫學,2005,18(5):745.

    3趙林.顱腦損傷并應激性胃腸道出血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6):709.

    4邵梅,王鳳玲.應激性潰瘍的發病機制及護理探討.青海醫藥雜志,2004,34(11):44.

    5杜小紅,張翠珍,毛惠君.應激性潰瘍患者的觀察與護理.實用醫技雜志,2006,13(23):4259.

    6吳惠娟,任興珍,葉桂華.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應激性潰瘍的防護.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2):1113.

    7嚴元春,張顯平,孫文君.重型顱腦損傷并發應激性潰瘍的觀察及護理.當代護士,2006,4(28):28.

    8王擎,夏俊梅.早期腸道營養預防燒傷后應激性潰瘍.海南醫學,2007,18(9):31.

    9王蓓,崔向真,吳建勝等.早期腸內營養聯合抑酸藥對應激性潰瘍的預防及護理.護理與康復,2007,6(11):741.

    10匡霞,張先翠.ICU危重病人應激性潰瘍的預防及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8,22(8):1977.

    11倪艷.洛賽克聯合心理疏導預防外科術后患者應激性潰瘍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08,48(15):83.

    12JeffreyFBarletta,BrianLErstad,JohnBFortune.Stressulcerprophylaxisintraumapatients.CriticalCare,2002,6(6):526-530.

    13任海寧,秦社靈,楊衛紅.甲氰咪胍灌胃預防患兒應激性潰瘍出血護理.醫藥論壇雜志,2005,26(3):75.

    14張超,劉占奎,姜軍.丹參注射液對胃黏膜Na+-K+-ATPase活性和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7(1):70-74.

    第3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由于治療不及時、不徹底或患者體質差、病程遷延所致。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慢性前列腺炎可急性發作,現對慢性前列腺炎的康復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20例本院男科門診確診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患者,年齡22歲~61歲,平均年齡37.5歲,病程6個月~55個月,平均病程28.3個月;對照組患者,年齡22歲~63歲,平均年齡36.9歲,病程5個月~52個月,平均病程27.8個月。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

    2.1.1飲食護理宜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飲食,禁辛辣,禁飲烈性酒,注意飲食調理,發熱期間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本病出現尿頻、尿痛、尿道有白色分泌物當屬中醫學之“精脹”、“勞淋”之范疇。忌食煎烤、油膩辛辣之物。小腹冷痛、怕冷、怕涼、腰較痛的患者,屬寒凝氣滯型,可給予姜湯、紅糖水、桂圓肉等溫熱食物。

    2.1.2康復環境創造優美舒適的康復環境,病室舒適的溫度25℃左右,相對溫度50%,光線以自然采光為宜,噪聲強度應低于50dB~60dB,室內顏色明亮柔和,環境幽靜素雅。

    2.1.3體育鍛煉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利于增強體質,改善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而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誘發感染。

    2.2心理護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郭應祿教授指出:關注男性健康,不僅僅是關注男性雄性激素缺乏等身體問題,同時關注男性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問題,因為身體和心理這兩者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男性前列腺炎患者因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往往處于焦慮、沮喪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男性心理有時比女性更加脆弱,會產生孤獨無助,不愿與人交往等心理。護理人員應用良好的言語、熱情、和藹及真誠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談,結合患者的主觀資料及客觀資料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極具耐心的進行疏導、勸解和安慰,使患者增強康復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3康復護理

    2.3.1物理治療經會陰、直腸、前列腺部位做理療,如超短波、短波、紅外線、抗生素離子透入及熱水坐浴等可改善包括前列腺在內的盆腔組織的血液循環與營養狀況,促進炎癥吸收和消散[1],每個療程10次~15次,間隔5天后重復進行。做理療時注意避免燙傷皮膚和著涼。

    2.3.2前列炎清湯[2]組成敗醬草、黃柏、薏苡仁、生蒲黃、王不留行、生黃氏、鹿角霜、牡蠣、琥珀等,1劑/d,水煎2次。方中敗醬草,清熱解毒排膿,且又活血化瘀,《本草綱目》云其“善破膿血”;黃柏“瀉濕熱,清膀胱而清瘀濁”—《長河藥解》,兩者其為主藥。薏苡仁,清熱利濕排膿;生蒲黃,“利小便,活淤血”—《本經》;王不留行,活血化瘀,“利小便”—《本草綱目》;琥珀,“安五臟,定魂魄,清淤血,通五淋”—《別錄》,合為臣藥。前列炎清湯全方寓清補于一體,活血通淋,化瘀泄濁,扶正托毒,暢通腺管[2]。

    2.3.3中藥外敷會方劑:年健、防風、乳香、沒藥、川芎、白芷、血竭、紅花、羌活、寄生、川斷、赤芍、歸尾、五加皮各12g,艾土、透骨草各15g,將上述藥物裝布袋,蒸30min,放置下腹部敷30min,次日蒸熱,連用8次~10次,從而達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

    2.3.4中藥方劑坐浴黃柏、黃氏、丹參、大黃、牡丹皮、紅花等適量加水煎好坐浴30min,1次/d,藥渣可連續使用2次。

    2.3.5前列腺按摩1次/周,熱水坐浴1次/周~2次/周,有規律的性生活[3]。

    2.4社區家庭指導嚴格遵照醫囑用藥,做到及時就診、徹底治療,勿亂投醫,勿自選藥物治療。用藥治療癥狀消失后應鞏固治療一段時間,待化驗前列腺液常規化驗的各項指標趨正常后方可停藥,但仍堅持不久坐、不飲烈性酒、不食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切斷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保持會清潔,做到每日清洗,尤其是同房時;要勤換內褲,不穿緊身、化纖維的內褲。慢性前列腺病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效果甚好,尤其是中藥保留洗腸和坐浴,它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現可住院期間由護士執行,可出院后回家自行治療,但必須不怕麻煩,堅持按醫囑,按療程用藥,方可見效。

    參考文獻:

    [1]郭應祿,胡禮泉.男科學,14831484.

    第4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質性研究;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076-02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質性研究被美國護理學家引入護理領域之后,在各國發展得比較迅速。在護理領域,研究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僅用量性研究已無法得到很好地解決和解釋,而質性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整體且深入的研究,通過揭示事物內涵來認識事物,因此護理研究人員逐漸開始運用質性研究來解決一些研究問題,質性研究在護理專業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突出。質性研究往往對研究者本身的要求較高,而護理研究生往往能代表該領域的較高研究水平,為此,本文通過分析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應用現狀及進展,旨在為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領域的運用提供參考。

    一、質性研究的定義及特征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詮釋的過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中,深入體會他們的感受與看法,并從被研究者的立場來詮釋這些經驗和現象的意義。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理解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對研究對象有高度的敏銳性,通過與被研究者的密切互動,對社會現象或行為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質性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平民意識,它需要研究者參與到研究情境中,與研究對象產生互動,從而對事物的復雜性和過程性進行長期深入的考察與體悟。

    二、文獻的納入與排除

    以“護理學”“護理領域”為檢索詞在萬方數據庫的學位論文、CNKI的博碩士論文中檢索,檢索截止至2014年5月的所有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共檢索2385篇。納入標準為質性研究論文,包括個案法,參與觀察法,訪談研究法,扎根理論法,內容分析法,德爾菲法。排除標準為僅出現質性研究等相關字眼而未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最終納入429篇。

    三、結果

    對429篇論文進行分析的結果見表1~3。

    四、討論

    護理學研究的范疇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將不斷更新,護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往往是人,這就導致了其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很多研究現象及內容僅通過量化指標是無法衡量且不能被解釋。而質性研究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整體的、深入的、層層相扣的研究,揭示事物內涵認識事物。因此,運用質性研究來解決研究問題的研究者越來越多,但在質性研究發展較快的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

    1.年份。由表1可以發現,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質性研究應用較少,于2003年才出現在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盡管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質性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文獻總量只有429篇,占所有護理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17.98%,可見質性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質性研究方法。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應加強其質性研究方法的學習。從文獻分析結果顯示,多數文獻都運用的是德爾菲法,其次是訪談法。這可能與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特性有關。一方面我國護理的很多研究領域才剛剛起步,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研究者往往需要去構建一個量表或者某種體系,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多數研究者運用德爾菲法就是為了達到構建量表或體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德爾菲法的研究對象往往是某些領域的專家,資料來源主要是這些專家的想法和理念,而研究者能參與的研究過程就是對資料進行整理,不參與對研究現象或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因此,與其他質性研究方法相比,對研究者的要求較低,運用相對簡單。護理學研究的范疇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不斷更新,研究的內容也將更有深度,而質性研究中除除德爾菲法外還有多種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論,因它對研究者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需要系統的培訓,因此研究者運用的較少。由此表明,護理研究者在認識到質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質,能根據研究目的而選擇合適的質性研究方法,從而能真正地解決研究問題。

    3.培養單位。由表3可以發現,質性研究論文作者的培養單位區域分布局限。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作者的培養單位,28.11%集中在第二軍醫大學,11.18%在山西醫科大學,4.90%在福建醫科大學,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質性研究的選擇不但與研究者自身的素質有關,還和培養單位的學術氛圍相關。就第二軍醫大學而論,20世紀90年代初第二軍醫大學第一次以聯合培養的方式招收護理學研究生,現已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護理學人才。因此,有必要為護理學研究生開設專門的質性研究課程和系列專題講座,各學校之間相互交流,提高護理學研究生綜合素質,從而打開區域限制,使質性研究方法的運用在研究生中能夠普及。

    4.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質性研究中的倫理是指研究者在整個質性研究過程中道德上的考慮、選擇和責任,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進入被研究者較為隱秘的生活領域,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內心世界,與他們有較多時間的密切互動,本研究分析發現,大部分的論文對倫理方面未提及或描述不全面,僅提到對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權和資料保密這兩個問題,而對于質性研究過程中怎樣避免對研究對象的傷害以及資料返回研究對象處核實這兩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在設計課題的開始,研究者就要考慮到研究對象尊嚴的價值,同時在研究過程中要遵守倫理原則,對研究結果進行客觀且真實的報道。對研究者來說,保持足夠的敏感,及時敏銳的加以識別,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倫理責任,在科學方法與倫理價值之間保持適當的張力顯得格外重要。

    五、質性研究在護理科研中的前景展望

    本文通過對國內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回顧,可以發現,國內質性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雖然在我國的護理本科所學的《護理研究》教材中已涉及到質性研究,但僅是對質性研究進行了簡單介紹,而且質性研究方法不是僅通過教科書的宣講就能掌握,是需要研究者不斷地加強與質性研究相關的培訓以及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摸索而領悟的。作為護理領域中富于發展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高等護理的教育者應重視護理質性研究培訓的啟動和實施,并在實施中探索、發展和完善質性研究的護理學應用,通過對質性研究方法更深入的分析及了解,采用多種質性研究方法為具體的研究問題服務,深入挖掘質性研究對護理學研究的獨特意義,掌握科學的質性研究方法,為未來的護理科研隊伍奠定基礎,對促進護理學科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周榮慧,黃人健,李春玉,等.護理質性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護理管理雜志,2002,2(1):21-23.

    [2]蔣逸民.質性研究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陳向民.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4]胡雁.質性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06,(21):579-581.

    [5]朱海利,陳鴻華.我國護理碩士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護理研究,2006,20(8):1982-1984.

    [6]張美芬,楊清秀.護理研究中的倫理要求[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16(1):52-53.

    第5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 護理專業; 小課題研究; 實踐活動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日益突出,社會對未來護理領域方面的人才要求會更高,現行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必須逐漸地轉移到培養護生的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方面來,使護生能自主地選擇更多的實踐機會。如何在現行教學體制下有效地提高護生綜合素質,更好地管理和服務于患者的健康呢?除把握好課堂教學外,適時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失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而小課題研究活動則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

    1 定義

    所謂的小課題( project )就是以教師或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領域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運用科研的方法,由個人或成立合作組,在短時間內共同探究,并取得實效的科學研究結果。對于小課題研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給出不同的定義。本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即教師和學生的角度進行界定。從教師的角度,小課題又稱微型課題,是相對規劃課題而言的。小課題研究主要是指教師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中心進行可行性的研究,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改善教學, 同時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1]。而對于學生而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地從自然、社會、生活中確立探究主題,通過自由組隊的合作形式,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主動地探究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小課題研究的活動,既是學習方式,又是教學方式。作為學習方式,在釋疑解惑中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作為教學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注重提高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實踐能力[3]。因此進行小課題研究,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有關小課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 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措施有很多種,教育科研就是其有效途徑之一。小課題研究則是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如陳岳祥等[4]對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可行性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具備較好的問題意識和小課題研究的基本能力。鄭仲仁等[5]報道,自2008年至今,上海市閔行區面向全區廣大一線教師啟動教學小課題研究,全區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師參與研究,為教師科研的深層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同時也改善了教學水平。周劍[6]通過小組管理課題網絡化推進區域教師小課題研究的實踐活動,表明小課題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馬東賢[7]通過教師尋找實踐招數的教師小課題研究表明,小課題研究稱為校本教研的一個實效抓手,以教研組為組織架構的小課題組可以實現教學研訓為一體。丁志鵬等[8]采用逐層推進的策略實施教師小課題研究,實踐結果顯示,濃厚了學習氛圍、強化了教研主體意識、優化了課堂教學以及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2.2 學生小課題研究 課堂教學提倡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這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護理專科教學中開展 “小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最初,小課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學生群體。如晉軍等[9]報道,2000-2008年開始在山西師大實驗中學開設了“小課題研究”課程,實踐結果表明,小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同時也使教師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立宙等[10]通過建立學校課題管理組、級部協作指導組、班級研究合作組三級管理網絡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自主發展,結果顯示,不僅使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而且對提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很強的實效性。

    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小課題研究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取得顯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近年來,護理教學中也逐漸引入該理念進行教學改革。

    徐燕等[11]在護理本科生《成人護理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學習,結果表明,研究性學習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翟穎娟等[12]對62名臨床護理大專實習生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帶教模式,護生按課題研究方案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結果顯示研究性學習促進護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提高護生解決分體的能力和有利于潛在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有效的帶教模式。葉建峰等[13]在《成人護理》教學中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學習興趣、創新實踐、研究能力及總分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袁漢創[14]在中職護生《外科護理》教學中開展個人學習和小組協作相結合的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提高了職業護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實訓操作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蔡小紅等[15]對168名護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同時并成立教師團隊,開設網絡學習平臺,在多門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試行多元評價機制,結果表明,研究性學習促進了護生能力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團隊建設。何佩儀等[16]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結果顯示患者對學生的滿意度、學生護理個案分析能力、專業理論考核平均成績、論文撰寫水平均提高。

    3 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發現傳統的“灌輸式”、“我教你學”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失去探究和創新的活力。1959年布魯納提倡“發現法”教學,讓兒童主動的發現問題,并找到答案,培養學習能力。同時,美國學者施瓦布提出了誘發探究教學模式。在這兩種理論思想的影響下,世界各國開展了教學改革。1995年開始美國開始將“探究式”的學習觀念作為美國基礎教育的主導觀念。法國自1995-1996學年率先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使知識與環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多樣化途徑”的方法,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日本等亞洲各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也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和積極實踐作為主體。國外鮮有“小課題”的說法和提法,但美國教育部在“2002-2007年”教育戰略目標中指出,“關注基于研究的教學實踐”、“支持教師在基于研究的教學工作中獲得專業發展”等,其實這本身就是對基于研究性學習的小課題研究的鼓勵與支持。在我國所稱的研究性學習在西方文獻通常稱以調查為基礎的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項目或課題為基礎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等,因此,研究性學習在國外的歷史比較久遠[17]。半個世紀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就提出 “ 研究性學習”理論并揭示了“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內涵[11]。道馳(Dochy )[18]通過對 43項研究的元分析發現,研究性學習這種“做中學”的學習方式非常有利于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知識的學習,但卻影響知識學習的效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需要學生相應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還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學習能夠比傳統教學方式更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智力傾向的學生[19]。有的學生在傳統教學中學習不突出,但是在研究性學習中成績優異。而有的學生則相反,但也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還沒有對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產生實質性影響[20]。

    4 小結

    護理專科教學中開展 “小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學習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其意義包括以下幾點。

    4.1 在護理專業教學中開展小課題研究是提高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小課題研究是護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護生通過課題研究的實踐,要學會運用知識去發現、提煉問題,并能使用現代信息工具進行文獻檢索來收集資料,通過動手實踐和調查研究,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實現自主發展,培養探究、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各種素質的全面提高。

    4.2 在護理專業教學中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于護生合理知識結構的構建 小課題研究按護理學科專題組織實施,學生需用到基礎醫學、基礎護理、臨床護理、專業英語、學科新進展等,使所探究的知識間形成緊密的縱向和橫向聯系,因而其本身獲得了知識的整合。護生通過研究小課題獲得主題式知識時,能充分利用原有知識,從而避免了機械記憶;同時學生經過積極的探索與思考,對原有知識和所學的新知識會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4.3 在護理專業教學中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于教師的提高與發展 小課題研究在整個護理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教師指導護生發現與探究,護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和探究。打破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方式,體現了鮮明的“研究”特征,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師必須學習,建立起寬厚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指導護生制定實施方案、資料收集、信息處理等科研能力。此外,為使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需要很強的組織能力、課堂駕御能力和課程掌握能力等。

    綜上所述,國內護理教學已經逐漸開展基于小課題研究的研究性學習,調查其現狀及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及評價體系進行效果分析,以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各種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伍紅艷.教師小課題研究選題的合理方式[J].廣東教育, 2006,12(8):32-33.

    [2]金懷德.“小課題研究在”在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5(3):33-35.

    [3]周紅,敖薪,龔愛萍,等. 研究性學習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1(5):747-750.

    [4]陳岳祥.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調查分析[J].教師發展研究,2009,24(5):21-26.

    [5]鄭仲仁.群體開展教學小課題研究[J].現代教學,2012,14(1):63-65.

    [6]周劍.區域推進小課題研究的實踐策略[J]. 現代閱讀,2013,34(2):2-3.

    [7]馬東賢. 基于“尋招”實踐的教師小課題研究[J]. 當代教育科學,2012,34(18):26-27.

    [8]丁志鵬.開展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J]. 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25(6):41-42.

    [9]晉軍.山西師大實驗中學開展小課題研究 推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1(10):31-33.

    [10]陳立宙.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自主發展[J].民主教學,2004,12(4):196-196.

    [11]徐燕,呂偉波,朱大喬,等.研究性學習在護理本科生《成人護理學》中的運用及效果分析[J].護理雜志, 2009,26(26):62-65.

    [12]翟穎娟,馮秀蘭,郭小云,等.臨床護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帶教模式探討[J].天津護理, 2005,14(13):3-4.

    [13]葉建峰.研究性學習在《 成入護理》 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4(25):73-74.

    [14]袁漢創.研究性學習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等職業教育,2012,23(8):41-43.

    [15]蔡小紅.高職護理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成效[J].護理研究,2012,21(1):173-174.

    [16]何佩儀,馮秀蘭,郭小云,等.研究性學習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臨床護理, 2004,15(3):39-41.

    [17]周嵐.研究性學習的國內外歷史與現狀[J].新疆教育,2002,21(7):25.

    [18] Dochy F,Segers M.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 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45(13):533-568.

    [19] Rosenfeld M,Rosenfeld S.Understanding the “surprises” in PBL:an exploration into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http://. 1998.

    第6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反思性護理教學;設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042-03

    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具有個性化和創造力的個體,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迎合了這一教學改革的取向。然而,在護理教學實踐中,運用建構主義改造教學實踐仍然處于起步和嘗試階段。本教改實驗嘗試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進行護理教學的設計和評價,探索建構主義教學的方法和實效。由于學界對“建構主義”和“反思性教學”概念的理解并不統一,本教改試驗設計將從對上述兩個概念的辨析入手。

    一、相關概念辨析

    1.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梳理

    在學習理論上,建構主義者都把學習看成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經驗間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構自己經驗體系的過程。在知識論上,建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鼓勵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再創造。在教學的理想目標上,建構主義主張形成個性化的意義豐富的結構性知識目標而非客觀、標準的符號化的知識層次目標。在師生關系上,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學生的平等對話者。在對學習活動的理解上,每個學習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教學策略上,建構主義者主張進行問題中心的教學、情景教學、自學指導和學習合同。在教學評價上,主張多元化的評價策略。[1]

    2.反思性教學的概念辨析

    在教學實踐中,每種反思性教學都是由“工具”和“理念”兩部分組成的,“工具”是實現“理念”的“工具”。既然,“理念”是反思性教學指向的目標,“工具”是反思性教學的技術性問題,那么,基于建構主義的反思性護理教學就是運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對護理教學進行反思、設計和評價的教學。

    二、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1.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于建構主義的護理教學目標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包括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第二個層面是學生個性化的認知結構;第三個層面是應用。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是首要任務,是學習的“支架”,這個“支架”就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2]個性化的認知結構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理想形態;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則是建構主義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課題組在《護理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為每一章節的教學都設計了三個版塊的教學: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腦圖(認知結構)的繪制;獨立研究性學習。

    2.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策略

    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策略批判性地借用了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巴曼等人的學習環理論。在《護理教育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提前把自己的備課資料和幻燈片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備課,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困惑的問題,以備課堂討論。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或者學生的主動發言,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確定教學的起點。在教學的程序設計上,把教學分為四個環節:概念的評價、概念的探索、概念的介紹、概念的運用。[3]規則和原理的教學采用類似的程序。

    3.能力發展的策略

    根據對建構主義的理解,課題組確定了建構主義教學需要學生發展的幾種核心能力:自學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反思性學習能力,并據此設計了幾種教學:問題教學、思維發展教學、學習合同與自學指導、學業論文、反思日記。

    (1)問題教學的設計。問題教學的程序按照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獨立探究活動的環節展開。學生可以查閱資料,也可以相互討論,教師在這個活動中起到引導或者顧問的作用,教師隨時觀察、評價和指導學生。

    (2)思維發展教學的設計。在學生思維發展教學的過程中突出了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學生不但要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還要能認知和評價自己的思維策略。同時,重視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思維發展訓練的策略上,通過活動、觀察、語言、知識傳授和講課發展學生的思維。[4]同時,開展思維知識講座,把思維訓練作為護理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并鼓勵學生大膽思維,不懼怕錯誤。

    (3)學習合同與自學指導。學習合同通過教研室研討、師生溝通和協商,最終確定學習內容并簽訂學習合同。對于自學指導,課題組設計了集中指導和跟蹤指導兩個方案。在集中指導中,集中給學生介紹自學的方法和應該注意的問題;在跟蹤指導中,教師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4)撰寫學業論文。在課程教學的開始階段,就對學生提出撰寫課程論文的明確要求,并要求他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研討當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論題,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的指導之后確定論題,然后通過調查研究和廣泛搜集資料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和課程論文的撰寫。

    (5)反思日記。學生撰寫反思日記時,要涉及三方面的反思內容:對概念圖的反思,對學習策略(信息加工模式)的反思,以及對偶發性典型性意義事件的反思。對概念圖的反思要求學生能夠再現形成于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并通過個人反思和小組集體反思的方式評價和優化認知結構。在對自己學習策略的反思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思維知識對自己的思維進行評價,并能夠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評價。在對偶發性典型性意義事件的反思中,引導學生發現事件中各方面的意義:認知的意義、態度的意義和情感的意義,等等。

    4.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設計強調對知識獲取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評價以及多側面、多形態的評價標準,強調動態化評價、以“學”為主的評價和教學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策略。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學習小組、教師等;評價內容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語言能力方面的評價;評價重心由只關注結果向形成性評價、促進性評價兼容的方向移動。

    三、效果與問題分析

    1.效果分析

    (1)初步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實驗教學班114名學生中,85%以上的學生能夠在課前查閱資料,研讀教師提供的相關教學材料;100%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或者小組討論中發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提出學習中的疑問(其中發言1~5次的學生比例占32.7%,6~15次的比例占38.5%,28.8%的學生課堂發言次數達到16~50次)。從學生課堂的綜合表現來看,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增強,獨立判斷決斷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得到了激發,能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和個人探索性學習;創造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思考問題的方法向獨特、新穎方向發展。

    (2)改革了課堂教學的構架,取得了預期效果。課程教學分為三個板塊的教學:概念、規則和原理的教學;腦圖(認知結構)的繪制;獨立研究。在第一個板塊的教學中,80%以上的學生能夠按照要求獨立查閱資料,了解相關概念內涵的并初步形成個人見解,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通過互相辯論、討論以及教師的引導形成對概念的科學認識。在第二個板塊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形成概念、規則和原理的網狀結構,并能夠通過繪圖的形式把認知結構重現出來。在第三個板塊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完成與教師簽訂的教學合同,完成學業論文的撰寫以及完成教師布置的其它獨立作業。根據課題組的設計,每個學生至少要簽訂兩份學習合同,對學習合同履行情況的監測結果顯示,95%的學生體現出了積極的參與性,85%以上的參與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學習合同。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對這種教學形式評價很滿意。從學生提交的學業論文來看,大部分學生(80%以上)能夠認真對待學業論文的撰寫,對這種開放性的課題很感興趣。其中不乏優秀的論題和高質量的論文,也有很多是自己很關心的課題。比如:護理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的調查、護理專業本科男生的職業心態研究、護理專業本科生職業規劃意識調查分析,等等。從對學生反思日記的抽樣情況來看,反思的內容涉及到專業知識以及“護理工作與生命關懷”、“護理專業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護理專業職場環境”、“人道與愛”等情感教學目標。

    (3)改組了傳統的大班教學模式。傳統的大班教學已經難以適應建構主義的教學理想。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課題組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了改革,研究并吸收了特朗普制教學法的合理內核: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和個人獨立研究結合在一起,并采用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劃一的上課時間。教師的講授時間大大縮短,但是課程教學的實際時間得到了廣泛的延伸。

    (4)改革了教學評價形式和評價內容。傳統的教學評價大多為筆試(更多為閉卷考試),只要熟讀書、牢記知識點就可以使考試成績優異。而建構主義護理教學的評價則形式多樣、標準多樣、評價主體多樣,重能力、輕知識,重開放式考試、輕閉卷考試。“評價”是培養每一個學習者身心一體化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能力、持續能力、靈活性、自信、表達能力等高度復雜的智能和知性。[5]

    在教改實驗中,評價真正回到了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間,回到了同伴之間;評價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評價”的認識,而且實現了“評價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評價還大幅度提高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成為了師生教學活動“進行中的對話”。對于評價結果的處理,課題組并沒有試圖根據評價表的結果以及各項結果的權重為學生確定一個綜合得分,而是把結果直接呈現出來,以便于有針對性地查找不足,同時回避了“為學生排隊”的傳統評價理念。

    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雖然新的教學模式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但仍然無法確保每個學生在每次教學任務中的積極參與。從學生課堂發言的統計情況來看,學生之間的發言活躍程度差異較大,最大差異量達到10倍.但是,又不能據此判定那些發言較少的學生進行了較少的思維活動。調查結果顯示,發言較少的學生中38.2%為性格原因,其余為未認真對待或者準備不充分。其次,教學監控的困難。新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活動的大部分時間延伸到了課外,部分學生由于“忙”或者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實驗的起始階段,學生的“學習責任”并不能在學習合同的履行過程中起到有力的約束作用,外部的紀律約束甚至“懲罰”手段是培育學生“學習責任”的重要手段。再次,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中,由于我國護理院校的實際情況,大班教學仍為教學班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需要有周密的計劃,要使用優秀學生作為“導生”,否則,教師將因為不堪重負而無法推進教學實驗。最后,教學團隊組建的困難和解決思路。由于教學形式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教學任務量成倍增長,化解的辦法就是組建教學團隊。但是,根據現實情況,學校不可能為每一學科的教學組建教學團隊,解決的辦法就是吸收學生進入教學團隊。學科的主講教師就是該學科的“專家”,抽出部分優秀學生作為“助教”,這些助教是組建師生教學共同體的關鍵性環節。但是,這些“助教”的選擇和培養以及涉及到的教育公平問題,仍需要尋找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陳旭,王淑敏.從建構主義理論看教學評價策略的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3,(6).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3]Blank.M.L.A.Metacognitive Learning Cycle:A better Warranty for Students Understanding[J].Science Education,2000,(84).

    第7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A、B、C、D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除下列哪項外,都應是科研選題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C)

    A、科學性B、創新性C、商業性D、可行性

    2、實驗設計要考慮的3個基本原則是(A )

    A、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重復原則B、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安全原則

    C、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倫理道德原則D、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降低實驗成本原則

    3、在選用實驗效應指標時,主要應考慮的依據是(A )

    A、客觀性、特異性、靈敏性、精確性B、客觀性、特異性、精確性、實用性

    C、實用性、特異性、靈敏性、精確性 D、客觀性、實用性、靈敏性、精確性

    4、關于誤差的敘述,下列哪項不正確( D)

    A、系統誤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B、隨機誤差不可避免

    C過失誤差應盡量避免D系統誤差引起的觀測值一般比真值要大

    5、實驗設計選用對照時,下列哪項為不完善對照而應盡量少用(C )

    A、空白對照B、歷史對照C、標準對照D、實驗對照

    6、關于隨機分組的方法,下列哪項不正確(C)

    A、抓鬮法B、抽簽法C、隨機分組即隨意分組D、隨機表法

    7、制作人體腫瘤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是(C)

    A、小白鼠B、大白C、裸鼠D、倉鼠

    8、醫學論文中最值得讀者關注的是(D )

    A、摘要B、結果C、討論D、引言

    9、結構式摘要包括(B)

    A、目的、方法、統計、結論B、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C、前言、目的、結果、結論D、背景、方法、結果、結論

    10、獲取參考文獻不正規的途徑是(C )

    A、萬方數據庫 B、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

    C、零次文獻 D、PubMed數據庫

    11、為研究不同濃度的藥物A對糖尿病的作用,設計了如下實驗、應用3個濃度的藥物A作用于糖尿病大鼠,然后

    觀察大鼠的血糖變化。那么該處理因素屬于(D )

    A、單因素單水平 B、單因素二水平

    C、兩因素三水平 D、單因素三水平

    12、制作人體發熱、解熱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是(C)

    A、小白鼠B、大白鼠C、家兔D、倉鼠

    13、醫學寫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強調(A)

    A、科學性和創新性B、創新性和可讀性C、科學性和可讀性D、規范性和科學性

    14、下列哪項不能成為實驗對象(A)

    A、病人B、動物C、細胞D、效應指標

    15、關于誤差的敘述,下列哪項正確(C)

    A、系統誤差不具方向性B、隨機誤差可完全避免

    C、過失誤差應盡量避免D、系統誤差引起的觀測值一般比真值要小

    16、整理資料性研究論文,又稱為(A)

    A、綜述、進展 B、回顧性研究論文

    C、經驗總結性研究論文 D、觀察性研究論文

    17、下列哪一項不是臨床研究設計的特點(D)

    A、不能在人身上復制疾病模型 B、樣本一致性較差

    C、觀察結果離散度大 D、觀察條件容易控制

    18、偶然誤差的數據特點不包括(B)

    A、個體差異反應 B、數據差異具有方向性

    C、數據常呈正態分布 D、可通過統計學處理縮小或排除

    19、偏倚的特點(C)

    A、數據無規律,隨機變化 B、個體反應差異所產生的變化

    C、不能用統計方法控制 D、數據服從正態分布

    20、樣本代表性與下列哪項因素無關(D )

    A、診斷是否按金標準 B、貫徹隨機化原則

    C、分組的組數 D、確定達到統計要求的最低樣本含量

    21、下列哪項是評估論文的科學性應考察的內容(D)

    A是否按照統計學要求進行實驗設計B、論文是否新穎,見解獨到

    C、研究是否針對前人研究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D、研究結果是否填補該領域的空白

    22、實驗設計的統計學要求不包括(C)

    A、樣本能代表總體 B、樣本組間具有可比性

    C、如是動物實驗,所選動物越高等越好 D、定量指標的統計效率一般高于定性指標

    23、對于研究性論著類文章,除下列哪項之外都應是必須的(D )

    A、材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 D、對本文研究結果的評價

    24、當論文結果用表格表示時,所用表格不一定有( C)

    A、有表題B、有表注C、自明性D、一般用三線表

    25、對論文摘要的要求,不包括(C)

    A連續寫,不分段B不采用圖表C不需列出具體數據D用第三人稱寫

    26、醫學科學實驗研究的程序不包括(D)

    A、科研選題B、實驗設計C、實驗實施D、申請經費

    27、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研究與發展”活動的分類,可將醫學科學研究分為(C)

    A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B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應用研究

    C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發展D臨床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

    28、醫學實驗的基本要素包括(D )

    A實驗動物、實驗條件、實驗結果B實驗條件、處理因素、實驗結果

    C處理因素、實驗對象、實驗條件D實驗對象、處理因素、實驗效應

    29、控制誤差的手段不包括(D )

    A、隨機化B、重復實驗C、交叉的原則D、盡量選用定性指標

    30、偏倚的種類不包括(A)

    A、定性偏倚B、選擇性偏倚C、混雜偏倚D、測量性偏倚

    31、在撰寫申請課題標書時,其中“研究方案”不包括的內容(C)

    A、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B、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C、研究基礎D、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

    32、實驗動物的選擇原則不包括(D)

    A、與人的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相似B、遺傳背景和已知菌叢明確、模型性狀顯著且穩定

    C、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要求D、盡量選擇高等的動物

    33、影響實驗動物免疫反應的因素不包括(C)

    A、遺傳因素B、年齡因素C、體重因素D、感染因素

    34、文獻綜述的種類不包括(D)

    A、動態性綜述B、成就性綜述C、學術觀點爭鳴性綜述D、論著性綜述

    35、論文標題應具備的條件不包括(B)

    A、闡述具體,用詞簡潔 B、文字優美,用詞生動

    C、重點突出,主題明確 D、文題相稱,確切鮮明

    36、論文實驗結果的常用表達方式不包括(DE)

    A、文字B、圖C、表D、視頻E、錄像

    37、論文中著錄參考文獻的原則不包括( A)

    A、優先選擇零次文獻B、著錄親自閱讀過的和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

    C、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D、著錄最必要、最新的參考文獻

    38、臨床醫學類論文的類型不包括( D)

    A、臨床研究類論文B、臨床病例分析C、臨床病例討論 D、臨床免疫研究

    39、論文討論部分撰寫注意點不包括( D)

    A、一般采用第一人稱,而不用三人稱B、不能漫無邊際或面面具到,而應該重點突出

    C、不盲目夸大本人結果的意義、價值D、一般不用文學性詞匯

    40、醫學論文圖、表應用要求不正確的是( B)

    A、圖、表應具自明性B、表、圖題在表、圖的上方C、一般采用三線表D、圖、表中文字盡量簡潔

    41、下列誤差中最應該避免的是(D)

    A、抽樣誤差B、感官誤差C、估計誤差D、過失誤差

    42、在評價藥物對病人的療效時,下列哪項對照最應避免選用( D)

    A、空白對照B、安慰劑對照C、標準對照D、自身對照

    43、隨機化的方法不包括(C)

    A、抽簽法B、抓鬮法C、體重法D、隨機數字表與隨機排列表法

    44、動物實驗選擇樣本量大小時,下列哪項不正確(A)

    A、動物越高等,所需樣本量越大B、所選用的指標越精確,樣本量可適當減少

    C、組間樣本越均衡,所用的樣本量可適當減少D、處理因素效果越顯著,所需樣本量越少

    45、關于醫學文獻的敘述,下列哪項不正確(A )

    A、零次文獻最可靠,為主要應用對象B、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主要指原創性論文

    C、二次文獻又稱報道一次文獻的文獻D、三次文獻主要指綜述、評論、述評、進展等

    46、下列哪項屬于一次文獻(A)

    A、圖書B、學位論文C、病案資料D、內部資料

    47、查閱文獻資料的基本原則不包括(B)

    A、先內后外B、先遠后近C、先圖書后期刊D、先專題后廣泛

    48、文獻檢索時常用的檢索項不包括(C)

    A、主題詞B、作者C、中圖分類號D、文題

    49、醫學外文文獻全文的獲取途徑不包括(A)

    A、購買文獻所在的雜志B、利用圖書館獲取C、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取全文D、直接與論文作者聯系

    50、國家級醫學科研經費申請的主要渠道不包括(B)

    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B、希望杯工程C、973計劃D、863計劃

    51、研究皮膚燒傷后創面覆蓋效果所選用的最佳動物模型是( A )

    A、豬B、羊 C、猴D、鼠

    52、醫學論文寫作中實驗結果部分的寫作要求不包括(C)

    A、按邏輯順序安排內容B、如實表達,不夸大

    C圖表中的內容不需再用文字復述D對結果中的數據應做分析討論

    53、醫學論文討論部分的內容不包括(B)

    A、對實驗觀察過程中各種數據或現象的理論分析或解釋B、實驗結果的羅列和分析

    C、作用機制或變化規律的探討D、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及與本文的關系

    54、作者署名的原則不包括(B)

    A、做出貢獻較大者才能署名B、審閱者需署名C、文責自負的原則D、循名責實的原則

    55、論文內容的修改要點不包括(A)

    A、在內容的每一個方面,材料是否充足B、內容是否過于簡要,以致讀者難以看懂

    C、論文里的所有材料是否都符合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否有不必要的材料在內,是否對于推論都有用處。

    D、論文的科學性如何

    56、基礎醫學實驗性研究論文的寫作格式一般不包括(D)

    A、資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D、參考文獻

    57、臨床醫學研究類論文的寫作格式一般不包括(A)

    A、材料與方法B、結果C、討論D、參考文獻

    58、表格的特征不包括( B)

    A、包容性B、客觀性C、精確性D、簡明性

    59、醫學論文中表格的構成不一定要有(C)

    A、表序B、表題C、表注D、表身

    60、下列哪項屬于論文的統計圖(A)

    A、直方圖B、大體標本照片C、病理解剖學照片D、儀器描記圖

    二、判斷題:正確的在題前括號內打“√”,錯誤的打“×”。

    (× )1、隨機分組即隨意分組。

    (× )2、隨機分組的目的是使組間達到樣本量相同。

    (√)3、歷史對照很難達到組間的均衡,所以應盡量避免選用。

    (×)4、小白鼠是制作人體腫瘤動物模型最常選用的動物。

    (×)5、醫學寫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強調規范性。

    (√ )6、論文摘要中盡量避免用數據。

    (×)7、在對動物進行有創實驗時,盡量避免使用麻醉藥,以排除麻醉藥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8、因為病人可以和試驗者進行交流,所以病人試驗的條件比動物試驗容易控制。

    (×)9、隨機誤差不可避免,而系統誤差完全能避免。

    (√ )10、兩組計量資料間的比較都可采用t檢驗。

    (× )11、只要按照隨機抽樣,則樣本就能代表總體。

    (×)12、論文摘要盡量用第一人稱撰寫。

    (√)13、在選用效應指標時,應盡量選用特異性高的指標,而指標的靈敏性則應放到第二位。

    ( ×)14在臨床試驗中,衡量組間差異有無意義的金標準是統計學差異

    (√)15、醫學科研樣本量的確定一般均需做預實驗。

    (√)16、論文中的表題放在表的上方,圖題放在圖的下方。

    (√)17、論文中“25%~31%”不能寫成“25~31%”。

    (× )18、在論文寫作時,為使問題說明清楚,在問題闡述時盡量多用比喻。

    (×)19、科研選題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實用性。

    ()(√)20空白對照一般用于動物實驗,而人體實驗少用。

    三、名詞解釋

    1、處理因素:簡稱因素,一般是指主動施加于受試對象的某種外部干預,實驗目的就是闡明某些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效應

    2、試驗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反應,是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也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內容,它通過實驗指標來表達。

    3、隨機誤差:又稱偶然誤差,是由于一系列有關實驗因素的微小隨機波動引起的方向不定又可相互抵償的誤差,是在排除了系統誤差后依然存在的誤差。

    4、系統誤差:是指在一定實驗條件下,由于某種原因使得觀測值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有一定傾向性,是一種恒定誤差。5、偏倚:是由某些非研究因素干擾所形成的歪曲了處理因素真實效應的偏差。

    6、對照:是比較的基礎,對照的意義在于鑒別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的差異,消除和減少實驗誤差。

    7、配對設計:是將觀察對象配成對子,每對中的個體施以不同處理

    8、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創作的原始論文,不管是否引用或參考了他人著作,也不考慮用何種出版形式,均屬一次文獻。

    9、零次文獻:是指形成一次文獻之前的信息,知識,即尚未形成文字記載的知識或未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或非出版型文獻。

    10、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于1961年創刊,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是一個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11、PubMed:是 NLM 附屬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編制的生物醫學文獻網上檢索系統,免費提供醫學護理學牙科學,獸醫學等文獻。

    12、動物模型:是指醫學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疾病模擬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

    13、關鍵詞:是表達科技文獻的要素特征,且具有實質意義的詞或詞語,是一種使用相當廣泛的檢索語言。 。14、三線表:由一般卡線表經簡化和改造而成,它以卡線為基礎,欄頭取消了斜線,省略了橫豎分割線,通常一個表只有3條線,即頂線,底線和欄目線。

    15、直方圖:用來表示連續性資料的頻數分布。其縱坐標是半對數尺度標值,以不同長度的直方面積代表數量,以各直方聚合情況代表頻數分布。

    四、問答題

    1、醫學科學研究的程序是什么,各程序在實施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醫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1)選題,其注意事項:a突出創新性b注意可行性c注意項目水平d多在學交叉點上選擇課題2)文獻綜述與課題設計,研究方案要求:a.盡量全面、詳細,并清晰b.技術路線可用流程圖、或表格的形式表達c.突出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結論的可靠性3)實驗觀察,要求:a認真細致,善于觀察和思考。b做好實驗記錄。c由專人負責觀察和記錄,盡量減少誤差,4)資料分析總結,注意事項:準確、恰當;實事求是,5)撰寫論文,作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即要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備歸納和表達研究結果的能力,6)結題與鑒定,7)申報科技獎勵

    2、醫學實驗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么,在設計各基本要素的具體項目時應注意那些問題。 醫學實驗的基本要素包括處理因素,實驗對象和實驗效應三部分。(1)處理因素,簡稱因素,一般是指主動施加于受試對象的某種外部干預,實驗目的就是闡明某些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效應。在確定處理因素是應注意一下問題,以控制各種混雜因素的干擾作用,1)處理因素的數目與水平,2)處理因素的標準化,3)搜索非處理因素(2)實驗對象,又稱受試對象,是指研究者施加處理的對象。實驗對象要合乎實驗目的,所選實驗動物對處理因素藥敏感,應使實驗動物變異小,穩定,最好用同胎或近交系動物,要有普遍意義或接近人類的反應(3)實驗效應:是處理因素作用于受試對象的反應,是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也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內容,它通過實驗指標來表達。選擇指標的依據是客觀性、特異性、靈敏性和精確性。

    3、誤差的種類有哪些,控制誤差的方法有哪些。

    誤差的種類:抽樣誤差,感官誤差,條件誤差,分配誤差,非均勻誤差,順序誤差, 過失誤差, 估計誤差。誤差的控制方法:1)隨機化,實驗的抽樣與分組必須隨機化; 2)均衡化,就是使實驗與對照的非處理因素均衡統一 ;3)交叉的原則,它和均衡化是同一性質的;4)重復實驗或平行實驗,是加大樣本可靠性的一種手段,測定某個指標時,最少取兩個平行樣。

    4、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如何實施。

    實驗設計的原則:1)隨機原則:即運用“隨機數字表”實現隨機化;2)對照原則:只有通過對照的設立我們才能清楚地看出實驗因素在當中所起的作用;3)重復原則:所謂重復原則,就是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必須做多次獨立重復實驗.一般認為重復5次以上的實驗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4)平衡原則:應充分發揮具有各種知識結背景的人的作用,群策群力,并注意時間上的分配;5) 彈性原則:在時間分配圖上留有空缺;6) 最經濟原則:包括在資金的使用上,也包括人力時間的損耗上。

    5、醫學科研課題申請書中的立論依據是申請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應如何書寫。

    立論依據包括研究目標,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及參考文獻等內容。要填好這一欄,必須充分查閱文獻資料,熟悉本領域的國內外最新進展,并能結合自身特點,提出假說與研究目的;必須充分重視所提問題的創新性。并注意:1)格式清晰,邏輯合理,對研究意義的敘述要簡明扼要,恰當謹慎,實事求是,2)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要全面,透徹,對提出的研究目標要合理,恰當,3)對理論依據的推測和假設必須嚴謹,科學,4)語言要科學,準確,切忌含糊。

    6、醫學科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選擇原則是什么。

    1)選用與人的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相似的實驗動物動物的種系發展階段在選擇實驗動物時應是優先考慮的問題2)選用遺傳背景明確,具有已知菌叢和模型性狀顯著且隱定的動物3)選用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的要求的動物,是保證實驗成功的關鍵問題4)選擇不同種系實驗動物存在的某些特殊反應;5)選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實驗動物和傳統應用的實驗動物。

    7、國內外常用的計算機醫學文獻數據庫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主要涉及藥學研究、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法醫學和衛生管理等領域,與 Medline 相同,可在多個檢索系統中使用,以光盤,網絡數據庫等形式提供服務,設有21個專題數據庫。4)BIOSISPreviews :由美國生物科學信息服務社建立,是世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制的綜合性中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內容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醫學等多個領域,是國內收錄醫學期刊種類最多的數據庫,該庫具有多種詞表輔助檢索功能,包括分類表、期刊表等。檢索途徑多,可提供全文鏈接,檢索界面友好,使用方便。2)Medline 和 PubMed :Medline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制的權威性、綜合性醫學文獻書目型數據庫。它收錄了美國《醫學索引》《牙科文獻索引》和《國際護理索引》的全部文獻,在多個檢索系統中均可使用,以光盤,網絡數據庫等形式提供服務;PubMed 是 NLM 附屬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編制的生物醫學文獻網上檢索系統,免費提供醫學、護理學、牙科學、獸醫學等文獻,它鏈接廣泛、收錄全面、更新及時、檢索途徑多,并提供自動匹配檢索功能,為醫務人員最常用的數據庫。3)EMBASE: 是國際著名的 ElsevierScience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生物醫學與藥學文摘數據庫,收錄文獻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收錄文獻最多,覆蓋面最光的數據庫,涵蓋了美國《生物學文摘,BA 》,《生物學文摘/綜述、報告、會議文獻,BA/RRM 》和《BioResearchIndex》三種檢索工具的全部內容,是獲取生物醫學研究信息的主要來源。

    8、醫學論文結果部分中數據用表格或圖表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1)表格要精選,2)形式要合適,3)設計要合理,具體要求是:科學嚴謹、富于邏輯、完整可靠、簡潔明快、易讀易懂;醫學論文結果部分中數據用圖表達時應該注意:醫學論文中的圖著重表現事物的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或相互位置關系。要求:插圖必須精選,插圖種類要合適,插圖形式要合理,插圖表達要規范。

    五、實驗設計題

    1、某學者偶然發現藥物A對治療糖尿病有效,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它。

    2、結合自己的專業,設計一個臨床課題,要求寫出課題的立論依據、各實驗要素的選擇、技術路線、預期結果

    第8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一、教育環境 

    (一)社會環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蘇徐州市,是國家級歷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蘇徐州是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名錄9項。眾多“非遺”項目的開發均來自當地本土資源。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和扶持,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對“非遺”校園傳承起著無形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資金上、社會宣傳上可以為校園傳承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為“非遺”校園傳承創造事半功倍的積極因素,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學校,卻在無形中推動了“非遺”校園傳承向更深層次發展,促進“非遺”校園傳承具有更強的主動發展機制。 

    (二)學校環境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學校注重結合區域文化特征,努力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學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傳承作為高校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突破口,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是我校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學院將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教學資源,開展特色課程群建設,實現錯位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一條地方高校立足區域文化,加強校地互動,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原創性和推廣價值的可行路徑。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與交流平臺,徐州工程學院整合人文學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辦“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等領導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120余人出席會議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獲批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相關建設成果獲得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獎。學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動、資源共享、特色互補,積極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新機制的建立,可以使我們共同譜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交響曲,通過三支隊伍共商“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彰顯與傳遞。在這樣的環境下,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徐州工程學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教師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教師作為“非遺”校園傳承的主體,應該說是“非遺”校園傳承的開發者、實施者、貢獻者。“非遺”專業是新興的專業,“非遺”課程也是新興的課程,雖然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但是在高校從事“非遺”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很少是“非遺”專業出身。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從事相關研究的教師主要為文學、藝術學、體育學等專業。教師在“非遺”教學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等等,這些都將對“非遺”在校園傳承的教學實施產生直接影響。對于課程改革有過這樣一句話:“課程改革的失敗不一定在于教師,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師。”可見,“非遺”校園傳承的成敗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筆者這幾年在工作中的體會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方式 

    “叮叮腔”的教學采用了1+1模式授課,也就是說一位老師和一位藝人共同完成一節課。“叮叮腔”的民間藝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農民,語言表達也是地道的銅山利國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吳承瑛和孫為榮老人,一位沒有讀過書,一位是小學畢業,所以在“叮叮腔”理論方面的講解(比如解說劇本、表演藝術、音樂唱腔方面的理論知識),就需要專業的老師來完成這部分工作。因為戲曲類“非遺”項目地域性和專業性較強,這部分工作由民間藝人擔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師可輔助老藝人做一些讀譜,以及唱詞的解釋等工作。也就是說教授“叮叮腔”的教師是由兩類人構成,一是本校教師;二是“叮叮腔”民間藝人。以校內教師與校外藝人1+1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開設“非遺”選修課程 

    2012年筆者在所在學校面向部分專業的同學開設了《徐州“叮叮腔”的傳承與保護》的專業選修課。本課程是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指導選修課,也是伴隨學校“非遺”保護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課程建設”群集化而生發的行動研究性課程。即以音樂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為基礎,建構以“叮叮腔”為核心的保護知識體系,結合田野調查、排演劇目實踐,并呈現開放性、綜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動課程。 

    本課程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地方民間戲曲“叮叮腔”的詮釋(“非遺”視野),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文化中“小傳統”教育的不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傳統,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認識到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并采取積極行動參與保護(排演劇目、對保護的調研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宣講“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激發更多的學生關愛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過本課程排演劇目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在豐富校園的藝術文化生活的同時,用實際行動來傳承文化遺產。 

    (三)教師在科研上對“非遺”項目的研究 

    課題研究是“非遺”校園傳承得以持續有效實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遺”專業是個新興的專業,大量從事“非遺”教學研究的教師不具備“非遺”研究的知識背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績來保證自己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非遺”科研是“非遺”保護的高級階段,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然后總結歸納成可供同行們參考的寶貴經驗,并把這種經驗進一步實施到自己的“非遺”保護實踐中去。更促進了“非遺”保護在校園里健康有序的發展。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重視“非遺”科研無非是有著積極的意義,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為學校教師搭建了一個良好的“非遺”研究平臺,學校鼓勵教師們對地方“非遺”項目進行研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短短的幾年間,學校教師已發表“非遺”類相關論文105篇,省部級課題 8 項,市廳級課題103 項,這對徐州甚至周邊地區的“非遺”項目的保護做了巨大的貢獻。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直接參與“非遺”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進一步的從社會、歷史、傳統、風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遺”文化,并且能讓“非遺”傳承植根于年輕人的意識中,達到校園“非遺”傳承的根本目標。以“叮叮腔”為例,2012年,10級音樂系張夏夢同學申請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下視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樂采錄、整理與研究》被評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成功結項。張夏夢同學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畢業論文目標定為自己家鄉的小戲——“淮海戲”,并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12級音樂系學生孫亞、張雅文所申報項目《徐州“叮叮腔”老藝人口述史調查整理》被評為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學生們在申請和研究“非遺”項目的過程中,能夠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為自己畢業論文的撰寫以及進一步的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學生與教師一樣,也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關鍵因素,是“非遺”校園傳承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習能力及其學習方式都會影響到“非遺”在校園的傳承。學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參與“叮叮腔”的保護傳承工作。 

    (一)田野調查。2012年7月,學生們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開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調查。這次田野調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師生對“叮叮腔”進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調查,經過漫長的半個世紀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這些學生手里。同學們得知后充滿了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現有的關于“叮叮腔”發展的文字、圖片、音像進行大量的搜集與整理,調查其流布范圍、密度及其文化生態等情況,掌握客觀詳實的第一手資料。2015年7月,再一次對“叮叮腔”藝人的口述史做了詳細錄音整理。然后將各相關類別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二)學唱排演“叮叮腔”。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層次的領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學生通過“叮叮腔”選修課程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該小戲的唱腔以后,我們又聘請了“叮叮腔”的專業演員幫助同學們排演“叮叮腔”劇目。主要是通過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幾個方面入手,為其“活態化”的傳承做出實際行動。2013年12月16日,音樂系孫亞、梁歡歡、馬芯如、張雅文同學排演的“叮叮腔”劇目《梁祝》參加了江蘇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承“非遺”項目匯報演出,她們俊俏的扮相、專業的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贊揚。 

    (三)論文寫作 

    從學生層面上看,如何使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知識、技能和審美特征,提高他們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論文寫作無疑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深刻的思考這些問題。我校10級音樂班徐達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發地徐州市利國鎮進行了7天的田野調查并跟老藝人面對面學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達同學根據自己的田野調查和學唱體驗發表題為《探究“叮叮腔”傳承與保護中遇到的問題》,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對“叮叮腔”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外,還提出了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后人演唱與記詞記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老藝人的待遇問題等等。10級音樂學專業楊海鷗同學也把自己的畢業論文選定為“叮叮腔”的保護和傳承方向,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學士論文《淺談“叮叮腔”的保護與傳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繼承是優化和完善校園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傳承的校本教材,不僅是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遺產的成果,還是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的重要載體。“非遺”校園傳承在幫助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在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傳承教材的編寫必須緊緊圍繞傳承本土優秀文化藝術、弘揚民族精神這一原則,要力求體現繼承與創新這一主題思想,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為出發點,注重系統性和實踐性的教材,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為吳躍華、李愛珍編寫出版的書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和筆者撰寫的“叮叮腔”的研究報告為使用教材。教材涵蓋了一下幾個內容: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概述——知曉什么是保護;2.“叮叮腔”的藝術特征——了解“保護對象”;3.“叮叮腔”的田野調查——掌握“保護存見狀況”;4.“叮叮腔”保護實踐——采取“保護行動”。 

    在實際教學方法上,以問題為中心,以研究性解決保護問題為學習取向,以合作教學(師生共同合作)為基本理路,以講說為輔,排演、調研保護實踐為主的課程理念。力爭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等各方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取得學生發展與遺產保護協調發展一整套的建設目標。 

    五、結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教學,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觀其前景,高校應當積極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打破單一文本式、學院式的學術及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和學生多角度、廣泛性的參與,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對“非遺”項目科學而有效的“保護”。 

    基金項目: 

    本文為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徐州“非遺”項目“叮叮腔”的教與學模式探究》,項目編號:YGJ134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的徐州“叮叮腔”研究》,項目編號:2013SJD760053。 

    參考文獻: 

    [1]吳躍華,李愛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娟,錢逍.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3]趙欣,劉佳新.高校音樂專業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的人才培養模式[J].教學研究,2011,(02). 

    [4]張坤.在高等音樂教育中建立“非遺”特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5). 

    第9篇:護理研究性論文范文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革命如潮水般席卷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改革現有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是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通過何種教學過程或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呢?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生物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①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②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學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學習能培養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1.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

    1.1 研究性學習有助于課堂上師生角色的轉換。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在課堂上,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的知識并不能滿足其自身對知識的整體需求。因而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潛能,自主地去獲取知識,滿足知識渴望就顯得極為重要。以往的學習生活,偏重于教師對現有教材知識的傳授。那種教師講學生學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在師生雙方已形成了一種定勢,并束縛了學生和教師,而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引入,打破了這種定勢。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從選擇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到研究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自主操作,而教師更多的是活動的關心者與合作者,教師既不包辦代替學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聽其自然。這種師生角色的轉換,有助于學生體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將自己的各項技能和各種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提高,其智力也會在其中得到提高。

    1.2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

    學生學習的方式有:“教師──學生的單向型”,即學生通過大量的誦讀、記憶、模仿和操練獲取知識;有“教師──學生間的雙向型”,即教師傳授、提問、答疑,學生討論、練習、質疑來獲取知識;還有研究型學習方式,即學生主動地去收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能體現出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對學生“單向型”與“雙向型”認知學習方式的養成,其培養造就的學生在處理事務時表現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學習進入課堂,是讓學生養成“研究型”認知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其知識獲取的途徑來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動,研究中將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設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一發展變化使學生在處理各種事務中將體現出具有計劃性、靈活性、獨立性和矯正性等,顯現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這一發展變化也使學生更能適應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認知心理學認為,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不一致時,個體就會出現驚訝、質疑、迷惑和矛盾,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從中學生的認知特點看,他們雖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維能力和知識經驗,但周圍的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隨著活動和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注意到、接觸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時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這就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促使下,他們特別喜歡從事以前沒有玩過的游戲,嘗試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樂,產生興趣,獲得知識。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書增設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觀察、操作、調查設計、探究、課外實踐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這無疑為生物教學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精心組織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尊重每個學生,給他們以觀察、思維、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創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諧氛圍,促使學生在活潑愉快中養成主動探究生物科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3 探究未知、提高素質。

    人的素質高低和能力大小,取決于他對探究未知世界的態度。一個人如果缺乏進取態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識就得不到發揮,也談不上素質的提高;反之,如果有積極的探究態度和滿腔的鉆研熱情,那么,能力將會很快提高,知識將會迅速拓寬和深化,素質就會不斷提高。所以,一個人探究的心理態勢,對于探索未知世界,發展探究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經常開展研究性、綜合性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中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堂上、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在學農學生到柑桔果實保鮮場參觀學習,經過他們的觀察、詢問、分析、討論,并在教師及技術人員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就會學到柑桔果實保鮮的操作過程及生物學原理等課本中沒有介紹的實用知識:柑桔果實→保鮮藥劑處理以增強抗病力→裝入保鮮袋以減少水分散失→達到柑桔果實保鮮目的。通過這種探究性的活動,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建立更為完善的生物學知識體系,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科學素質。參與探究性活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在發展個性,培養探究能力,開發創造性思維等方面,都顯示出極為重要的作用。

    2.生物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2.1 研究性學習進入課堂。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程序,應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需要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動性、綜合性、創新性、決策性等教學內容。教學程序可為:教師提供一部分現成的知識內容,而學生則必須通過其研究活動從各種途徑中去獲取知識的全部,對獲取的知識進行拓展。這一教學過程并不像傳統的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程序那樣,由教師講述各種知識,學生記憶和理解知識,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使學生學會觀察的要領和方法,把實際的觀察經驗和技能轉化為觀察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去想,了解學習的規則和方法,充分注重知識或規律的建立過程,注重發現,而不是給予;注重過程,而不是結論;注重分析、運用、討論、對比和優化。課程中也可包含進一步的拓展研究活動,或研究活動后的思考等環節。其實,研究性學習與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是一致的。學生按照這一教學程序進行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科研過程。學生的研究活動為開放式的,在其活動中不僅能體現出知識的運用與能力的發展等教學要求,也能充分體現出素質教育和創新培養的新要求。

    轉貼于

    初中學生由于缺乏實驗的實際操作經驗,往往表現出只會跟著老師做實驗,實驗中的自主性很差,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然而,現在的情況確有所不同。由于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進行一些實驗,實踐中遇到了困難,便會充分認識到課本實驗的重要性,從而使課堂上學生實驗的主動性提高,在兩者的相輔相成中學生實驗的效果更好了。而教師應及時肯定他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推理判斷的正確性,表揚他們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2.2 生物教學中選題的建議。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某些植物的藥用價值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研究人類基因組的意義

    《人體的營養》:飲用水與健康

    《生物圈中的人》: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在進化上的比較研究;雙胞胎研究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水體富營養化對藻類數量的影響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調查學校生物種類(植物、動物、真菌)

    《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校園植物分類調查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調查環境污染的狀況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為父母設計一份食譜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調查當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活動的開展情況

    《傳染病及其預防》:有關“艾滋病”常識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了解轉基因技術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模擬生態系統實驗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尊重動物生命,讓地球自由呼吸

    2.3 研究課題的實施

    2.3.1 研究性學習實施程序:

    (1)進入問題情景階段。

    (2)實踐體驗階段: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②調查階段;③初步交流。

    (3)表達和交流階段。

    2.3.2 案例分析。

    例l:走入社會,調查研究,學會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

    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中的第三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內容時,我發現學生對于地球上生物特別是針對瀕臨絕種的動物的探究欲望十分強烈,教材上的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我思考可采用調查研究的方式,根據學習的需要,與學生一起探討要解決的問題,確定調研的方向,然后進行調查考察,篩選所得的資料,研討解決問題。我們充分運用我校網絡教學環境資源的優勢,設計出了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線的研究性學習,組織課題組,增強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環保意識和審美意識的計劃。

    課題:尊重動物生命,讓地球自由呼吸

    目的:了解貴陽市動物保護的基本情況,增強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環保意識。

    建議:

    (1)對貴州省野生動物保護站、貴州省珍貴動物救護中心的參觀和訪問,讓學生們了解貴陽市動物保護的基本情況。

    (2)設計問卷調查、統計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了解人們對動物保護的意識。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具有內涵豐富的個性,在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全面發展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安排,培養學生挖掘潛力、張揚個性、發展自我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選擇研究的形式,自己分配活動的任務,有設計師,信息技術專家,中心發言人,小作家等。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同學們通過調查研究,分工合作,查閱資料,到貴州省珍貴動物救護中心參觀,到貴州省野生動物保護站進行采訪。此外還對貴陽市部分青少年和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行為和法規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說明近年來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還存在哪些問題,寫出了質量較高的學習報告。

    通過課外收集資料,課內設計交流,學生們增強了社會交往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學會了多渠道獲取信息。多數同學學會在網上下載網頁、圖片、文字資料;學會利用電腦創建文件夾保存文件并進行分類整理,建立電子檔案袋;學會文字的輸入和輸出;學會網上發送e-mail。運用ppt,網頁制作將成果展示出較為清晰的效果。

    整個研究性學習結束后同學們寫了不少的論文。有關本次學習的派生物:幻燈片、繪畫作品、學生制作網頁、歌曲、英語詩歌,并且還以課題為主題制作了展板。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同學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都得到了提高。

    同學們在報告中指出: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的人們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問題上態度是積極的,一部分人還能主動參加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來(如主動護理受傷的野生動物等),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活動也已列入各級教育部門的工作日程上,且參加人數、活動規模逐年增多、增大,說明保護法實施以來,宣傳是有效的,達到了宣傳目的,主要原因是各級有關部門的重視。

    但是,也還存在一些不足方面。比如,對動物保護法規宣傳的力度不夠,以致大多數人對法規的認識還處在比較膚淺的階段;在花鳥市場,販賣野生動物的情況還比較普遍,特別是在城郊偏遠地區,亂捕濫殺野生動物的事件頻繁發生;相當一部分農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概念還相當模糊、淡漠。這些問題都需要盡早地解決。

    同學們還建議:有關宣傳部門(報紙、電臺、教育機構)應加強法規方面的宣傳,讓人們了解其內容,特別是注意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使人們從被動的接受轉變成自覺的參與。并且注意宣傳面要廣,不僅要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對成年人的教育也不能忽視,尤其是對自然環境比較優越,而人們的文化素質又比較差的偏遠地區更要加強。要使人們像遵守交通法規一樣,自覺遵守保護法規。對花鳥市場中存在的問題應由執法部門(如工商部門)出面干預,并建立一支監督隊伍,以防止隨意販賣野生動物的現象發生。對一些與經營動物有關的商店(如工藝品、餐飲、裘皮服裝、集貿市場……)要明文規定不準銷售和倒賣被保護的野生動物。

    轉貼于

    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本身就體現了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極其生動地展示了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我們以此分析說明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可以通過探索性、研究性學習得以更好的培養。就課本上知識而言,同學們可以學習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幾個知識點,但通過研究性學習還學會了科學的統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社會交往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學會了多渠道獲取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學會了主動地去學習。

    例2:研究學習、進行實驗

    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植物的生殖》時,同學們對植物組織的培養的內容很感興趣,希望自己親自去體驗、去研究以解開心中的疑團。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計了方案,并且還在師大生物實驗室進行了幾個月的實驗。

    課題:植物細胞克隆初探

    實驗原理:“克隆”是一項新興的科學技術,它對植物來說同樣適用。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無菌條件下,把外植體接種培養在適當的人工培養基上進行離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進而經脫分化和分化,產生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進而發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目的要求: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基本原理,并初步學會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

    學生能理解和掌握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原因以及與之相關知識和理論。學生能學會植物組織培養中溶液的配置、高壓滅菌鍋的使用、無菌接種的操作、以及無菌操作臺和光電培養箱的使用。

    實驗器材

    (1)儀器:超凈工作臺、移液槍、高壓滅菌鍋、紫外燈、酒精燈、解剖刀、解剖針、手術剪、鑷子、溫度計、濕度計、旋轉搖床、顯微鏡、天平、電爐等。

    (2)器皿:量筒、培養皿、玻璃棒、燒杯、三角瓶、廣口瓶等。

    (3)藥品:ms培養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鐵鹽、維生素、瓊脂、蔗糖)

    植物生長調節劑naa(奈乙酸)和6-ba(6芐基腺嘌呤)、ph試紙。

    實驗步驟:

    (1)培養基的配制。

    同學們在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后,得到了以下幾種以ms為主的培養基的配方

    ①ms+naa0.2 mg/l+6-ba 2 mg/l (誘導愈傷組織)

    ②1/2ms+naal mg/l+6-ba10 mg/l (誘導生芽)

    ③ms+ba0.3 mg/l+naa0.04 mg/l (芽增殖)

    ④ms(無激素)+0.02%活性炭 (誘導生根)

    ⑤ms+naa0.2 mg/l+6-ba2 mg/l+無瓊脂(懸浮培養)

    (2)接種室與接種箱的滅菌。

    紫外光照射:實驗室使用30瓦紫外光燈,距桌面約l米,工作前清洗桌面,照射20~30 min即可保持無菌狀態。使用紫外燈滅菌,一定要在工作開始前關閉,以免損傷皮膚及粘膜。

    (3)操作者的消毒 接種前,操作者要用肥皂清洗雙手,擦干,再用酒精棉球擦拭雙手。

    (4)外植體的消毒 在市場上買一些生長良好的非洲菊,去除萼片、管狀花和舌狀花,留花托,將花托切成o.3~0.5 cm的小塊置于燒杯中。 ①用自來水沖洗已選好的非洲菊外植體20~30 min。 ②用濃度為80%的乙醇清洗非洲菊外植體30 s,再用0.1%的氯化汞清洗lo~15 min。 ③用無菌水沖洗2~4次再置于培養皿中。 ④打開紅外線燈照射半小時。

    (5)接種、誘導愈傷組織 ①接種外植體于ms+naao.2 mg/l+6-ba 2 mg/l培養基上,培養2~3周,培養條件:光照1 400~1 600lx(勒克斯)、12小時/天,溫度23~27 ℃,相對濕度80%以上。

    ②繼代培養①中的無菌外植體于ms+naa0.2 mg/l+6-ba2 mg/l培養基上,培養2~3周,直到外植體上長出肥厚的瘤狀組織(愈傷組織)。這時,再繼代培養愈傷組織l周。

    (6)懸浮培養。

    將已培養好的愈傷組織接種到裝有不含瓊脂的ms培養基的三角瓶中,在搖床上搖動1周(125轉/分、20 ℃、lo h/d)。一周后在一種特殊的高倍顯微鏡下檢查單細胞或細胞團的生長和分散情況。然后選擇其生長良好的細胞或細胞團接種到ms+naa0.2 mg/l+6-ba2 mg/l培養基中,使其大量增殖并繼代培養后再誘導愈傷組織2~4周。

    (7)根和芽的誘導。

    調整ms培養基為1/2ms+naa1 mg/l+6-ba10 mg/l,對所選取的愈傷組織進行恒溫培養12 h/d,在大量增殖后可誘導其出芽,然后轉入ms+ba0.3 mg/l+naa0.04 mg/l培養基中繼代培養2~4周,待芽增殖后轉入ms(無激素)+0.02%活性炭培養基中誘導生根。

    (8)煉苗 在芽和根長出至3~4 cm左右,打開培養瓶瓶蓋,讓非洲菊幼苗和少量細菌接觸,同時適應外界環境。煉苗時在瓶中加少量水以防止生霉。(約l周)

    (9)移栽。

    把非洲菊幼苗移栽到苗圃中一段時間,注意栽培管理,初期要用ms營養液澆苗,加強幼苗的適應和過渡,后期要注意減少水分散失。

    結果分析:在實驗初期,由于同學們的實驗技能都比較差,所以失誤較大,死亡率較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加強了實驗技能的學習和鍛煉,查閱了許多資料,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同時加入一些活性炭控制了褐變。所以,在以后的實驗中,同學們的接種成功率得到提高,死亡率降低,這為以后的實驗積累了不少經驗。菌類污染是培養過程中常見的而且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植物材料大部分取自室外,常帶有各種微生物,一旦進入培養基,就會迅速生長,導致培養失敗。所以,我們選用了常見的0.1%氯化汞消毒,然后用無菌水反復沖洗,并嚴格把握消毒時間,規范無菌操作,不但減少了對外植體的傷害,同時又徹底的殺死了微生物。在繼代培養過程中,我們適當增加了接種數和增殖量,以增加成活機率。

    轉貼于

    在實驗中同學們學會了一些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能和技術,知道了細胞全能性的存在,同時,深刻意識到克隆植物細胞是一項非常精細的生物工程,必須要虛心、細心,不能有一點兒馬虎。通過實踐,同學們進一步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生物知識,提高了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科學研究精神,鍛煉了同學們的實驗能力和工作能力。

    3.效果分析及教學反思

    3.1 效果分析

    3.1.1 全體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活動

    課前預習,課上分析討論,生物小組事先實驗,學有余地的同學先行一步動手動腦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激發了同學們活動的熱情和創新求異自我表現的欲望,在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拼剪貼圖過程中同學們的參與率達到了100%。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實現整體推進全面達標的教育目標。

    3.1.2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合作精神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從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驗證假設,體驗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同學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在討論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3 教學效果良好

    課后調查結果表明研究性學習給了學生充分的表現拓展空間,學生100%參與教學活動,95%的學生樂于參與研究性。

    3.2 課后反思

    3.2.1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對教師的教與學也產生了積極地推進作用。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及時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并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教師必須從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前準備工作,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預測,并根據學生在課堂的表現進行適度調整,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在抓好課堂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進行知識學習和知識更新,以隨時解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或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中的領路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欧美成人|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完全|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图片|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