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流管理類工作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價值鏈;教學團隊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5-0017-03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提出“擇優選擇500個左右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推進高等學校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目前多個省自治區教育廳依據上述文件精神,分別出臺了結合自身實際的高等學校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實施意見,并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支持對象進一步覆蓋到高職院校。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作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的平臺,對探索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驗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有研究表明[1],高職層次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主要來自工商企業和專業化物流企業。調查表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在職業層次上主要培養企業基層和中層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從當前高職教育和學生就業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有關勝任力在現代企業員工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研究[2],實驗區人才培養應定位于以培養學生勝任物流企業基層管理崗位職業技能要求,完成物流企業基層管理典型工作任務為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應突出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和項目化教學方式,以物流企業基層管理崗位技能培養為核心,組建和依托項目化課程教學團隊,全面實施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項目化教學課程,并配套實行彈性學分制、主輔修專業結合制、學生項目組教學管理制、項目教學導師制等多樣化培養方式,使培養方式與培養內容相互適應、相互促進。
二、基于價值鏈的實驗區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參考相關人力資源價值鏈方面的研究[3],按照物流企業“價值鏈”上的崗位要求,構建如圖1所示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成長過程即“基本活動”是價值的逐步增值過程,通過逐層深入的系統培養,使學生逐步具備被企業認可的價值。從個人素質養成到能勝任團隊管理工作,這一過程也是企業人力資源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步驟和規律?!盎净顒印敝械乃膫€階段是逐步遞進的關系,既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也符合職業生涯規劃要求。模式中的“支持性活動”是保障學生能力形成的一系列教學組織活動。這一活動貫穿于“基本活動”全過程,通過系統的知識、能力、素質和意識培養,保障“基本活動”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成效。
基于價值鏈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將學生的整個學習期間看成是一個價值不斷增值的過程,通過有計劃的系統培養,使學生學習行為更具指向性、學習過程更具可控性、學習效果更具可測性。該模式設計通過將人才培養過程細分為人才成長過程(模式中的基本活動)和教學組織活動(模式中的支持性活動),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出培養過程的主線,明確教學組織活動的服務性定位和目標指向,對下一步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具有指向性意義。
三、實驗區教學的組織實施
(一)知識和技能遞進式培養
參考有關物流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設計方面的研究[4],根據人才培養模式中“基本活動”的構成,學習領域應分四個層次來進行課程設置。第一層是人文社會科學通識層,通過開設規定的公共課程達到高等教育培養的一般性目標。第二層是企業管理基本技能層,可以通過六個項目課程完成,即經濟定量分析技術項目、計劃與執行技能項目、溝通與協調技能項目、企業會計基本技能項目、信息技術應用技能項目和團隊合作與組織激勵技能項目。第三層為物流管理專業能力層,圍繞企業實際工作內容和需要,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可開設貨品保管與庫存控制、調度與運輸方式優化、成本核算與單據處理、物流信息處理與業務流程優化、客戶溝通與服務技巧、配送網絡優化等課程。第四層為拓展類專業知識和技能層,主要是根據個人興趣和發展方向,利用實驗區內開設的各類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資源,通過輔修專業的方式掌握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物流地產經營與管理、物業管理、連鎖經營與管理等方向的專業知識。
(二)實際工作技能培養
以校內學習和頂崗實習相結合的基本教學進程安排為主,通過實習,著力培養學生四方面技能:一是日常辦公技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熟悉物流企業日常辦公環境,能規范使用行業術語;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學習融入團隊和與同事交流溝通的技巧。二是物流業務操作技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遵照物流企業業務工作質量要求,掌握作業關鍵控制環節;熟悉如攬貨、入庫、分揀、堆放、出庫、配送等作業環節的操作規范。三是物流基層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熟悉基層物流業務管理工作;能編制基層部門或崗位工作計劃,初步具備控制執行、反饋和處置各環節的能力。四是企業綜合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了解公司主營業務情況;掌握市場調研的基本方法,具備與客戶溝通和開拓市場的基本能力;熟悉公司運作的內外環境和有關法律法規,能為決策層提供有關的量化決策依據;初步具備工作團隊的領導能力。
(三)能力結構設計方面要突出針對性
能力結構設計應結合企業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從事一般性基層管理的核心能力。包括:良好的資料收集、文獻檢索以及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等技巧和能力;理解上級計劃和制訂本崗位工作計劃,并有效執行的能力;對工作程序和內容進行定量分析和提出改進辦法的能力;在工作范圍內溝通和協調的能力;熟悉和從事基本企業會計工作的能力;組織、管理團隊和激勵團隊成員的能力。
(四)素質與道德培養方面強調卓越性
卓越的素質和道德品質是從事管理活動和進行團隊管理與合作的必備條件[5]。對學生素質與道德培養必須處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性熏陶和養成訓練之中。在思想和情感方面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集體、關注時政,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法治觀和終身學習觀,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文明的行為準則,具有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在意識培養上,應注重學生實踐意識、質量意識、協作意識、品牌意識、創新與競爭意識的培養。
四、創新實驗區管理與運行
(一)創新管理體制
實驗區可根據職能和需要,成立三個相互獨立又密切配合的組織,即以進行統籌決策為工作內容的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以組織教學和進行日常行政管理為工作內容的實驗區管理委員會,以咨詢、研究、提出建議及質量評估為主要內容的實驗區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建立三個部門的高效協作機制,達到實驗區內人才培養設計和決策的科學性、教育資源的共享性和教學質量評估的真實性。
(二)創新課程教學團隊工作機制
實驗區在工作機制上應加大創新力度,在組織教學方面可實行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工作機制。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保障教學團隊負責人根據項目課程教學需要,組建相應的課程教學團隊,并具有獨立發表意見的權利,從而促進教學團隊發揮整體教學優勢。以項目化課程教學團隊為基本單位,可以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團隊的專業性、靈活性和互補性等特點,促進教師間專業、特長、興趣和意愿的融合,從而利于跨專業、跨部門整合優質教學資源。
(三)實驗區的運作保持開放性和功能的復合性
引入物流企業共同參與實驗區的運作,并與企業、科研機構和其他院校共同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庫,建立人才標準動態更新機制,積極開展和加強物流領域的職業資質培訓與認證工作,并積極加強與國外物流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合作。
參考文獻:
[1]劉翠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8):29-30.
[2]李大蘭,孔崢臻.基于勝任力視野下的現代企業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經濟師,2010(2):219-220.
[3]梁彥鋒.現代企業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經濟師,2011(9):21-22.
[4]戴裕崴,章建新.項目導向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以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9(2):30-31.
[5][美]德魯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實踐[M].廉曉紅,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Approach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Area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HENG Jia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Anhui 230051,China)
關鍵詞:高校 經濟管理 實踐教學 基本功用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6-163-02
1社會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企業部門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調研報告》顯示,國內有半數以上的社會用人單位在實際招聘中,錄用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比例超過10%;受調查單位中仍有91%的社會用人單位表示,今后將繼續招聘經濟管理類本科層次的畢業生。而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底進行的人才需求信息匯總和分析顯示,像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及企業管理等專業列在社會需求最大的前50個專業之中,即使在目前金融風暴的不利影響下,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量依然超越其他熱門專業,繼續排名第一,而對于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用人單位最重視的依次是綜合素質、實際能力和專業知識。 因此,如何培養出具有高綜合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成為我國高校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
2當前各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綜合能力較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不能快速適應用人單位的工作要求。造成這一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體制及傳統理論教學為主,實驗實踐教學為輔的觀念培養的學生主要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忽略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不能很快適應社會的新要求,二是大多辦學單位的實踐教學往往只浮于形式,沒能發揮其真正的實踐效用,三則是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教育的結合研究不深入,課程體系設置和安排上存在不足。具體總結如下:
2.1實驗實踐教學被弱化,專業實踐技能培養被忽略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可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一般來講,專業主干課屬于實務性相對較強的課程,需要設置大量的實踐環節來輔助理解與掌握,但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大部分專業主干課的實踐課時在整個總課時中的比例是比較低的,現以某經濟管理類高校2004年教學計劃為例,將其開設的部分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的課時比例等列示如下表。
(2)專業實踐教學學時包括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課時與獨立實踐環節中的模擬實習、階段實習、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課時(不含畢業實習)。
上表數據表明,實驗實踐教學相對理論教學而言地位相對弱化,表現如下:
(1)專業實踐學時占總學時比例較低,最低為電算化專業的15%,最高為市場營銷專業的23%,說明專業實踐意識不強。
(2)每門專業主干課平均課時較少,特別是電算化會計專業,僅為77課時,其中實踐教學課時為20課時,這意味著該專業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從事的主要是理論學習和簡單的上機實驗,課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技能的培養被忽視了。
(3)專業主干課實踐教學課時占該門課程總課時比例普遍偏低,最低的是保險專業的15%,最高的是工商管理專業的32%,次高為市場營銷專業的30%,這說明專業特色并不明顯。
2.2實踐教學缺乏有效的課程體系和真正實用的模擬教材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特別是會計學,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求,國家定期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模擬實習軟件系統及教材卻跟不上政策調整的步伐,導致在新的經濟政策環境下許多模擬教材過于陳舊,漏洞也較多,這樣即使教師能通過備課使理論教學與經濟理論與政策變動相切合,模擬實習教材卻難以及時進行更新,這就使得實訓的政策依據與最新經濟政策脫節,達不到理想的實習目標和要求。
2.3經費原因導致硬件設施難以支撐大型數據庫及模擬教學軟件的有效運行
由于經費的問題,極少部分學校硬件達到當前主流要求,而且大多教學單位由于硬件老化等問題導致難以支撐模擬教學軟件的有效運行。例如,SAS、neurosolutions等教學軟件要求硬件配置高,而硬件配置問題導致該類軟件運行不暢,影響實踐效率及效果。
2.4對實踐教學研究不夠深入,教學模式滯后
當前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校內實踐主要表現為“實驗教學依附于課程教學”,實驗內容更多表現為對課程內容的驗證和重復,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創新性試驗項目匱乏;校外實踐主要表現為“粗放式的社會實踐與實習”,由于校外實踐環境不穩定、實習經費嚴重不足,大多數學校的校外實習采用分散實習的方式,導致出現了“重形式、輕效果”的現象,實踐目標得不到很好地實現。
2.5 缺乏既能上理論課又能上實驗實踐課的師資
實踐課對師資隊伍的要求很高即要有較專的業務素質, 又要具備專業崗位的技能, 熟悉生產實踐, 不但能從事或參與相關專業技術的開發工作, 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但對大多教育單位而言,往往理論課與實驗實踐課程分別由不同的老師進行授課,這更不能使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教學有效的、完美的結合,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另外,由于某些教師在社會上專業實踐本身不足,就更不能上好實驗實踐課程,因此“雙師型”教學師資的引進和培養刻不容緩。
2.6實踐基地功能受限
一般來講,大部分高校并沒有為經管類專業學生設置類似其他理工類院校專門用于實踐的實習工廠、車間或實踐中心,而一些有能力承擔專業實踐的校內基地,也只是一門心思的完成部門的工作計劃任務,不愿主動和相關專業合作開發實踐項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上的浪費;一些校內基地即使具備了實踐的條件,但由于沒有實踐計劃、實踐(驗)大綱,或缺少實踐老師指導而擱置;部門間的協調也人為的設置了障礙,嚴重地影響了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總而言之,要切實抓好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實踐教學質量,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通過積極探索實踐教學規律,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3經濟管理類實驗實踐教學的基本功用
3.1實驗實踐教學五個階段的基本功用
經濟管理類的實踐教學分為五個階段,即課程基礎實驗階段、專業基礎實訓階段、專業綜合實驗階段、情景模擬實驗階段以及專業社會實踐階段。
(1)課程基礎實驗階段是實驗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階段屬專業基本技能培養階段,隨理論教學同步進行,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均通過課程基礎實驗階段進行傳授,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理論基礎,并學會如何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相關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
(2)專業基礎實訓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進行綜合利用,使學生通過專業基礎綜合實訓對本專業的多門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專業基礎實訓是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階段,應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進行,專業基礎實訓在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對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和求職都會有一個積極的幫助。
(3)專業綜合實驗階段是在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后,實驗教學環節中所進行的一種創新式實驗過程,其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解決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提升和發展都是在這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的教學形式多以在教師指導下的科研和學術活動為主,要求盡可能多的同學能夠參與并具備一定質量地完成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
(4)情景模擬實驗階段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對相關專業模擬完成企業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及銷售等實戰場景,鍛煉學生的實務操作運用以及商務談判技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變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一階段是對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訓和研發式實驗的補充和完善。
(5)專業社會實踐階段是指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實際從事一項調查研究或管理模擬實踐活動,目的是增強學生對管理實踐活動的了解,鍛煉學生的組織、溝通和協調能力以及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訓練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要求學生對本專業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使學生能自主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地進行創新性、實踐性嘗試, 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工作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2實驗實踐教學是培養復合型經管類專業人才的有效方式
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購、產品的生產、成品的銷售三大主要活動和人力資源、財務、物流活動三大輔助活動。因此,作為一名統攬全局的經濟管理人才,僅僅掌握經濟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知識,是很難擔負起其職責的。即便是那些只承擔經濟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功能職責的管理人員,若僅具備所承擔職責直接所需的知識,而很少具備或不具備其他相關知識,也無法滿足其工作角色的要求。這表明,經管類人才是復合性人才,而不是單一知識結構型人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盡管各經管類專業除開設專業課程以外,也開設了若干相關專業的課程,但是學生學習這些課程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能找到一種適當的方式使學生將所學過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綜合貫通并進行運用,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培養出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而實驗實踐教學的引入使學生通過參加具備先進理念的綜合型實驗實踐,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軟硬件、ERP沙盤以及會計電算化等學習手段,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管理的情景、建立競爭意識,參與經營決策。將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結合起來,從而在受到良好的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對經濟管理類及相關專業知識、專業活動系統地進行實踐性嘗試,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造就適合市場需要的復合型經管類人才。
3.3實驗實踐教學突破了經管類教學活動時空的局限
在實驗實踐教學五個階段中的專業社會實踐階段中,雖然可以使學生很好地感知在一個特定情境下活生生的現實, 對知識的理解有所幫助。但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 學生雖在真實的情境中, 但往往處于被動的位置,由于企業要保守商業機密,致使實習生無法深入、完整地接觸企業的運作過程,大部分時間耗費在的、簡單的服務性工作中,學生在這項實踐教學活動中所付出知識與能力的綜合程度很弱,在專業知識的運用與專業技能的鍛煉方面收獲甚少,實習活動大多流于形式。此外,不少企業擔心接受實習生會影響自身的正常工作秩序,將接收實習視作一種負擔,致使高校很難聯系到足夠的實習單位以滿足擴招后日益增多學生的實習要求。加上由于實踐時間的限制,學生只能接觸到專業實踐活動的某個環節或某幾個環節,無法系統地、完整地認識與把握專業實踐活動的全過程。而實驗教學方式的出現,如實踐教學中的“ERP 沙盤”模擬企業經營管理,會計專業在實驗室中按照實際會計業務操作流程,設置不同的會計崗位,進行會計業務的流程模擬。這種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知識應用、技能掌握、經驗積累、職業意識等復合型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使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突破了原有時空的限制,為其從根本上擺脫目前的困境創造了條件。
3.4實驗教學縮短了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周期
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需經過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兩個階段。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注重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教學環節,使得許多經濟管理類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很難解決實際工作的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要經過一段較長的磨合期與適應期。從這種意義上說,高校對這類人才的培養只是進行了第一階段的任務,而沒有完成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第二階段的任務;產出的不是經管類專業人才的成品,而是經管類人才的半成品,從而導致學生所學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的情況,進一步導致人才培養效率的低下與人才培養周期的延宕。實驗實踐教學的進行,不僅可以使經管類專業學生構建起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可以使其經濟管理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實驗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資助(立項編號:0831078))
注釋:
鈧炯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調研報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
碓評創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3期.
試論經濟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 年第1 期.
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從管理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專業應用;教學改革
管理學原理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其培養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識、理念,使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工作要適應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的特點,特別是要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實際情況,將基本管理理論的學習與具體實際管理工作要求緊密結合,從而確保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課程教學的認識程度與實踐需要不相符。管理學原理課程是綜合性學科,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計劃、組織、領導、溝通、控制”等五大職能,對所有的專業技能的具體實踐都適用。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各院校雖然在思想認識上要求必須開設該門課程,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予以重視。比如,將該門課列為公共基礎課,課時不多,沒有專門的實踐課,具體教學比較隨意,沒有統一的對教師、學生的考核要求,沒有和其他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相結合等。
(二)師資普遍缺乏實踐管理經歷。高職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職學校整合升級而成,或新籌備成立,辦學時間均不長。管理學課程教學基本上是臨時安排非管理專業的文科類教師、各本科院校畢業生授課,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均無企事業單位管理實踐經歷。沒有實踐管理的認識、體會、總結,課程授課停留在課本的理論講授、事例的蒼白援引上,整個課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撐。
(三)教學內容與地方企事業管理的實際要求有較大差距。當前,高職院校使用的是全國統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學教材,理論性過強,缺乏實踐操作性,與高職學生的工作實際和崗位需求有較大距離,適合高職院校教學實踐需要的教材,特別是適合高職院校需要的特定經濟發展地區的教材不多。教學內容沒有能更好地體現當地或本區域內的企事業單位管理形態。
(四)教學方法難以擺脫固有模式。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但實踐動手能力較強。而管理學原理課程偏重在概念、定義、原理等理論層面,實踐操作的因素少。同時,在具體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課,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內容的授課任務,與專業結合不夠。教學中使用項目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方法時,仍然以“講”為主,沒有能體現學生“學與做”的主體地位。而且該門課程課時數相對較少,學生只能在面上粗淺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內容,教學效果難以實現。
(五)實踐教學工作比較薄弱。管理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前該門課程的教學仍以課堂授課為主,難以專門建立適應本門課程教學實踐要求的實訓室(基地)。
二、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
管理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同時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對于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將其具體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性,是該門課程的難點。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必須立足兩個基礎:一是學生自身素質的基礎,二是學生所在專業的實踐應用基礎。只有將知識的學習與管理過程緊密結合,形成學用合一的環境,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形成以專業為基礎的管理學教學理念與管理機制。具體如下:1.要準確定位管理學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經過學習,培養、提高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其他技能型學徒的區別所在。管理學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專業技能的學習,同時可以了解企業的管理架構以及運作的機制、本專業崗位在企業生產運行中的作用,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業生產目標打好基礎,從而可以進一步明確將來自己在企業中的發展方向,為逐步晉級創造條件。因此,教師一定要準確定位管理學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作用。在具體的實踐教學工作中,要合理、科學制訂好人才培養方案,準確定位管理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將管理學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相結合,同時安排,同步授課。2.建立管理學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相互滲透的管理機制。首先,建立管理學課程授課教師參與專業人才教學教研的機制,參與專業教學團隊及其教研活動、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為將管理學課程與專業技能的學習相結合打好基礎。二是建立管理學課程的教案預審核機制和聽課檢查機制,重點審核教案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度、課堂授課與專業課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專業課教師參與管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工作機制,管理學課程教學要充分吸納專業課教師的意見,確保管理學課程教學與專業技能教學的緊密結合。3.要提升相對固定的管理學師資隊伍能力。首先要培養相對固定的管理學授課教師團隊,做好相關教師向管理學課程方向的轉型、培訓、考核工作,切實改變臨時抓差授課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學教師到一線管理崗位實踐鍛煉機制。規定管理學教師必須到本校的職能管理部門、校外的相關企事業單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產管理任務。具體實施時,帶著相關課題或具體的工作目標,比如要運用管理學的知識促進所在部門提高工作效率等,確保教師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管理學課程教學效果。
(二)編寫針對專業需求的管理學課程校本教材。編寫切合高職院校學生使用的管理學教材,一方面能進一步豐富增加教師的管理學知識,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將管理學教學目標與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相結合,教學工作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專業特點,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編寫,要做到:一是專業的針對性,比如針對物流專業的管理學教材、針對汽車營銷專業的管理學教材等。二是學習的形象性。抽象理論以案例形象化,廣泛引入專業案例來詮釋管理的普遍理論,易于學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企事業單位為主,學生在實習前就通過管理學基本了解相關企業的管理模式。四是編寫人員的廣泛性。廣泛吸收企事業單位、更高次高職院校以及本校相關專業人員參加到校本教材的編寫、審核、評價、修訂等工作。五是重點突出管理學的實踐性,特別是在設計相應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符合其專業實際的實踐操作。高職院校在組織管理學教材編寫工作起步之時會比較艱難,但是經過三至五年的教材編寫以及反復的修訂、完善,高職院校管理學師資的整體能力水平肯定會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養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觀。
(三)遵從人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人們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是從認識現象到認識事物的普遍本質、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從學生對管理現象的感性認識開始,著手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工作。1.重構課堂授課內容順序。一是重構授課內容順序。以管理的載體“組織”為切入點,首先講授,然后是“領導”、“溝通”、“計劃”、“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華”。二是從現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規律。如筆者對2013年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開展教學時,使用了2012年豐田汽車全球召回740萬輛汽車的案例,讓學生根據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組織、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領會管理學的普遍理論知識。三是對概念、定義、發展史等方面要側重于理解,淡化機械的背誦。2.抓好關鍵知識點,創設情境,以點帶面,綜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運用項目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已成為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的基本常態。運用各類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把握好關鍵知識點,并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各類設計要貼合學生的理解層次,通過創設情境式,以點帶面,幫助學生領會管理學知識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比如,筆者在2011年以物流專業的班做教學嘗試。在“組織職能”這個部分的教學前,先概括點講管理的要點。然后,讓同學們組建一個“物流公司”的組織作為管理載體,以學生們對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設置總經理等領導崗位、收件部等中層部門,進行“組織機構的設計”;由班上的同學擔任相應的崗位職務,開展“人員配備”,然后圍繞這家“物流公司”,虛構各類物流業務,進行“組織機構的運行”,從而構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備課時,筆者針對管理幅度與層次等關鍵問題,準備了相當豐富的案例,在具體實施過程時,逐一激發同學們去拓展學習的知識點和面。從嘗試的情況看,學生的興趣點很高,教學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應用賞識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注意呵護他們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認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兵無常勢,管無常法,這也是管理學強大的實踐性精髓所在。
(四)構建與本專業技能學習相融通的管理學實踐教學模式。管理學的實踐性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必須以具體的管理事務來體現。因此,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就必須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學生班級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決學生的實際管理操作技能的培養這個管理學課程難點問題。1.教師要善于將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為可實踐的技能。教師要善于將管理學理論知識具體化、可實踐化。比如計劃能力的實踐教學,就要求學生能列出整個組織架構、部門的職責,召開會議開展商討溝通、比較本計劃與當前的本行業的異同與新舊、形成決策的支撐材料,然后形成紙質的計劃方案。這樣進行具體操作的實訓后,管理學的知識點才轉化為學生的基本技能。2.將管理學課程的基本技能實踐教學與專業技能教學相結合。管理學課程要開展實踐教學,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載體才能實施。管理學課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會計實訓室、物流實訓室等專業技能實訓室開展管理學的基本技能實訓工作。一是與校內的技能實訓相結合。如物流專業的實訓,教師作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標(企業愿景)后,由學生作為被管理者,根據工作目標,按照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制訂工作計劃、配備人員,做好溝通等,然后開展實訓。二是與企業頂崗實習的技能實習相結合。以學生頂崗實習的企事業單位設立實踐教學基地,以所在專業的某一項技能實踐學習為基礎,通過以管理學知識對專業技能的實訓進行管理,以此開展管理學的實踐活動。比如,學生到企業后,在擔負相關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的同時,要參與相關部門、車間、工段、班組的生產計劃的制訂、人員以及生產任務安排、管理控制過程等工作,對工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等,以此檢驗管理學課程的綜合學習效果。3.以班級作為一個組織體系,開展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指導學生建立班級的組織體系,討論制訂班級的每學期、學年,甚至三年的計劃,提出班級評選自治區優秀班集體、“雙證率”的目標等組織愿景等,解決班級評優的選拔等問題。學期末組織該班級結合管理學的具體技能進行總結、評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專業技能。
(五)改革管理學課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學課程的考核,要與學生所學專業技能深度結合,改變原來單一的筆試考核管理學書本理論知識的方式,加入說、做等考核方式,著重考核學生管理學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專業為例,考核前,可以預先擬出如“快遞件的損壞和丟失”等若干個問題,由學生自主選擇一個或自己根據情況另行擬定,然后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從計劃、控制等多個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進行分析,形成一個紙質的方案;教師批閱方案后,由學生以課件展示等進行約五分鐘的演說。教師要制訂出一定的評價標準,比如點出學生在方案、演說中運用到管理學技能點的多寡,作為計分的標準;組織學生以若干小組、優秀方案評選等辦法,對方案進行評價,以考核學生基本技能的運用程度。開展實踐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運用,只考核學生能有意識地運用管理學的若干個知識點或若干個技能;二是不設置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義、管理意義等方面糾纏,重在技能的理解和運用;四是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要區別對待不同素質的學生;五是沿承平時成績、考核成績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實踐表明,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升了高職院校的師資教學水平,創新了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推進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體素質。但是,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亟待通過教學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學課程教師應當在其教學之中更加靈活地應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怎樣進一步提升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成效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加以創新。
【參考文獻】
[1]陳元瑞.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要點探究[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2]董貴勝.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企業導報,2012(12)
[3]寇改紅.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淺析[J].河南農業,2013(10)
[4]朱曉紅.從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談高職管理學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8)
[6]魏曉龍.管理學原理[J].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