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量子化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盡管量化投資已經成為市場投資的發展趨勢,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并不是很熟悉量化投資。一方面是由于量化投資一定程度上依賴數學模型,而賺錢的投資模型都是機構的秘密武器,不會輕易披露。另一方面是由于量化投資采用計算機系統,設計各種交易手段,有著較為復雜的數學計算與技術要求,現在許多量化投資都是計算機自動執行的程序交易。另外,量化交易者,俗稱寬客(quants)的交易和故事多多少少增加了量化投資的神秘感。所以,人們一般把量化投資稱為“黑箱”。納蘭(Narang,R.,2012)描述了量化交易系統的典型構造,打開了量化投資的“黑箱”。納蘭認為阿爾法模型用來預測市場未來方向,風險控制模型用來限制風險暴露,交易成本模型用來分析為構建組合產生的各種成本,投資組合構建模型在追逐利潤、限制風險與相關成本之間做出平衡,然后給出最優組合。最優目標組合與現有組合的差異就由執行模型來完成。數據和研究部分則是量化投資的基礎:有了數據,就可以進行研究,通過測試、檢驗與仿真正確構建各個模型。預測市場并制定策略是量化投資的核心,即阿爾法模型在量化投資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量化投資的不斷發展,量化投資模型也在不斷改進。簡單的策略可能就是證券或組合的套利行為,如期現套利組合、市場異象研究中的差價組合等。統計套利策略是經典的量化投資策略,如匹配交易或攜帶交易。近年來,高頻交易成為量化投資的重要內容,基于高速的計算機系統實施高頻的程序交易已經是量化投資的重要利器。丁鵬(2012)將量化投資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量化選股、量化擇時、股指期貨套利、商品期貨套利、統計套利、期權套利、算法交易、ETF/LOF套利和高頻交易等。他認為量化投資的優勢在于:紀律性、系統性、及時性、準確性和分散化。
二、量化投資“黑箱”中的構造與證券投資學的差異
在傳統的證券投資學中,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理論和期權定價理論是現代金融理論的四塊基石。前兩者主要依靠均值-方差組合優化的思想,后兩者則主要依靠市場的無套利條件。傳統的投資方法主要是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兩大類,而量化投資則是“利用計算機科技并采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去實現投資理念、實現投資策略的過程”。從概念看,量化投資既不是基本面分析,也不是技術分析,但它可以采用基本面分析,也可以采用技術分析,關鍵在于依靠模型來實現投資理念與投資策略。為了分析量化投資對證券投資學的啟示,本文從量化投資“黑箱”的各個構成來探討量化投資與證券投資學中思路和觀點的差異。
(一)資產定價與收益的預測
根據組合優化理論,投資者將持有無風險組合與市場風險資產組合,獲得無風險利率與市場風險溢價。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則將此應用到單一證券或組合,認為證券的風險溢價等于無風險利率加上與風險貢獻比率一致的風險溢價,超過的部分就是超額收益,即投資組合管理所追求的阿爾法值。追求顯著正的阿爾法是資產定價理論給實務投資的一大貢獻。基于因素模型的套利定價理論則從共同風險因素的角度提供了追求阿爾法的新思路。其中,法瑪和佛倫齊的三因素定價模型為這一類量化投資提供了統一的參考。可以說,在因素定價方面,量化投資繼承了資產定價理論的基本思想。對于因素定價中因素的選擇,證券投資學認為,對資產價格的影響,長期應主要關注基本面因素,而短期應主要關注市場的交易行為,即采用技術分析。在量化投資中,主要強調按照事先設定的規則進行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技術分析類似。但是,在技術分析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論,而量化投資則強調投資的規則化和固定化,不會因人的差異而有較大的不同。另外,量化交易更強調從統計和數學模型方面尋找資產的錯誤定價或者進行收益的預測。
(二)無套利條件與交易成本
在證券投資學里,流動性是證券的生命力。組合投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套利定價理論等都認為市場中存在大量可交易的證券,投資者可以自由買賣證券。這主要是為了保證各種交易都能實現,如套利交易。根據套利定價理論,一旦市場出現無風險的套利機會,理性投資者會立即進行套利交易,當市場均衡時就不存在套利機會。現實市場中往往存在套利限制。一是因為凱恩斯說的“市場的非理性維持的時間可能會長到你失去償付能力”。二是因為市場總是存在交易費用等成本。但證券投資學中,對市場中套利限制與非流動性的關注較少,這是因為傳統金融理論中簡化了市場結構。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研究在既定的交易規則下,金融資產交易的過程及其結果,旨在揭示金融資產交易價格形成的過程及其原因。在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中,不同的市場微觀結構對市場流動性的沖擊是不同的。因而,從量化投資的角度看,為了降低交易帶來的價格沖擊,能實施量化投資策略的證券往往都應有較好的流動性,因為交易時非流動性直接影響投資策略的實施。從這個意義上講,量化投資時的交易成本不僅包括交易費用,更主要的是要考慮市場交易沖擊的流動性成本。
(三)風險控制與市場情緒
在證券市場中,高收益與高風險相匹配。量化投資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在證券投資學中,系統性風險主要源于宏觀經濟因素,非系統性因素則主要源于行業、公司因素,并且不考慮市場交易行為的影響。在量化投資中,較多地使用因素定價模型,不僅會考慮市場經濟因素,而且會考慮交易行為等因素,只是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多模型的量化投資系統中自然包括了這兩方面的因素。除了各種基本面和市場交易的因素風險外,量化投資還有自身不可忽視的風險源。一方面,量化交易中,部分交易是采用保證交易的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交易,這種杠桿交易具有放大作用,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另一方面,市場沖擊的流動性成本也是量化投資的風險控制因素,理所當然地在圖1的風險控制模型中體現出來。另外,在一般的投資過程中,市場情緒或多或少會成為風險控制的一個對象。然而,在量化投資中,更多的交易都是通過計算機來實現的,如程序交易等,這樣以來,投資者情緒等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在量化投資的風險控制模型中較少地考慮市場情緒以及投資者自身的情緒,主要是通過承擔適度的風險來獲得超額回報,因為畢竟減少風險也減少了超額回報。
(四)執行高頻交易與算法交易
在對未來收益、風險和成本的綜合權衡下,實現投資策略成為量化投資的重要執行步驟。為了達到投資目標,量化投資不斷追求更快的速度來執行投資策略,這就推動了采用高速計算機系統的程序化交易的誕生。在證券投資學里,技術分析認為股價趨勢有長期、中期和短期趨勢,其中,長期和中期趨勢有參考作用,短期趨勢的意義不大。然而,隨著計算機信息科技的創新,量化投資策略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誰能運作更快的量化模型,誰就能最先找到并利用市場錯誤定價的瞬間,從而賺取高額利潤。于是,就誕生了高頻交易:利用計算機系統處理數據和進行量化分析,快速做出交易決策,并且隔夜持倉。高頻交易的基本特點有:處理分筆交易數據、高資金周轉率、日內開平倉和算法交易。高頻交易有4類流行的策略:自動提供流動性、市場微觀結構交易、事件交易和偏差套利。成功實施高頻交易同時需要兩種算法:產生高頻交易信號的算法和優化交易執行過程的算法。為了優化交易執行,目前“算法交易”比較流行。算法交易
優化買賣指令的執行方式,決定在給定市場環境下如何處理交易指令:是主動的執行還是被動的執行,是一次易還是分割成小的交易單。算法交易一般不涉及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和證券選擇問題。 三、對量化投資在證券投資教學中應用的思考
從上述分析可以知道,量化投資的“黑箱”構造與證券投資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證券投資的教學中應當考慮量化投資發展的要求。
(一)市場微觀結構與流動性沖擊
在理性預期和市場有效假說下,市場價格會在相關信息披露后立即調整,在信息披露前后市場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在證券投資學里,一般認為價格的調整是及時準確的,然而,現實的世界里,價格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在不同的頻率下,這種價格形成過程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長期的投資中,短期的價格調整是瞬間的,影響不大。然而,在高頻交易中,這種價格調整過程影響很大。市場微觀結構就是研究這種價格形成過程。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中有兩種基本的模型:存貨模型和信息模型。存貨模型關注商委托單簿不平衡對訂單流的影響,解釋沒有消息公布時價格短暫波動的原因。信息模型關注信息公布后信息反映到價格中的這一過程,認為含有信息的訂單流是導致價格波動的原因。無論是關注委托訂單的存貨模型還是關注市場參與者信息類型的信息模型,這些市場微觀結構的研究加強了流動性與資產價格之間的聯系,強調流動性在量化投資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一般的證券投資學中基本沒有市場微觀結構的內容,因而,為了加強證券投資學的實用性,應關注市場微觀結構的內容與發展。
(二)業績評價與高杠桿
對于證券組合而言,不僅要分析其超額收益和成本,還要考慮其風險與業績。在組合業績評價中,一方面要考慮風險的衡量,另一方面則要分析業績的來源。在證券投資學中,組合業績來自于市場表現以及管理者的配置與選股能力。對于量化投資而言,市場時機和管理者的能力依然重要,然而,量化投資的業績評價還應考慮另一個因素:高杠桿。量化交易中,部分交易是采用保證交易的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交易,這種杠桿交易具有放大作用,在市場好的時候擴大收益,但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會加速虧損,這些與傳統的業績評價就不太一樣。在一般的證券投資學里,業績評價主要考慮經風險調整的收益,很少考慮其杠桿的作用,這不僅忽略了杠桿的貢獻,而且有可能夸大了投資者的技能水平。
(三)人為因素與模型風險
在量化投資中,非常注重計算機對數據和模型的分析,這突出了量化投資的規則性和固定性。然而,實際中,別看量化采用了各種數學、統計模型,但策略設計、策略檢測和策略更新等過程都離不開人的決策。量化交易策略與判斷型交易策略的主要差別在于策略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實施。量化投資運用模型對策略進行了細致研究,并借助計算機實施策略,能夠消除很多認為的隨意性。但是,量化策略畢竟體現投資者的交易理念,這一部分依賴于投資者的經驗,一部分依賴于投資者對市場的不斷觀察與更新。實際上,人始終處于交易之中,對于市場拐點以及趨勢反轉的判斷主要還是依賴投資者的經驗。光大的烏龍指事件充分表明了人為因素在量化投資中的兩面性:決策實施依賴于人的設定,而人的設定不僅依賴于經驗,而且人還會犯錯。人之所以會犯錯,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市場的認知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則是人們使用了錯誤的模型。經典的證券投資理論中,股票價格的變動被認為是隨機的,小概率事件出現的機會比較小,但是經驗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率具有肥尾現象,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機會超出了人們原先的認識,即市場還會出現“黑天鵝”。更為關鍵的是,量化投資更依賴數學和統計模型,這就使得量化投資存在較大的模型風險,即使用了錯誤的模型。為了防范模型風險,應采用更為穩健的模型,即模型的參數和函數應該適應多種市場環境。近年來,研究表明,證券收益及其與風險因素的關系存在較大的非線性,同時,市場中存在一定的“噪聲”,采用隱馬爾科夫鏈等隨機過程和機器學習等數據挖掘技術進行信息處理成為量化投資的重要技術支持。
關鍵詞:河北省;乳制品;乳品消費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河北省奶業健康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碼:14457522D)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9月28日
乳制品消費水平是一國居民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乳制品的消費也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
一、河北省乳制品消費總體分析
無論從生產還是從消費來說,中國都是一個奶業大國,但是卻稱不上一個奶業強國。自2005年以來,中國乳制品產量穩居世界第3位,約占全球總量的5.5%,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乳制品生產量卻很低。液態奶消費量很低,奶油和奶酪消費量更低,奶粉消費量較高。
(一)河北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費情況。2010年、2011年、2012年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全年乳制品消費支出分別為148.19元、179.01元、203.69元,是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的75%、76%、80%,居全國第25位、第26位、第25位,因此雖然消費水平逐步靠近全國平均水平,但所列名次并沒有根本變化,說明其他落后省份也在不斷進步。(表1)
(二)河北省農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情況。河北省農村居民乳品消費水平增長很快,2010年接近全國平均消費水平,排名全國第15位,2011年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消費水平,河北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費量分別為5.50千克、6.2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6%、118%,居全國第14位、第11位。
雖然河北省農村乳制品消費相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從全國看來并不占明顯弱勢,但是畢竟當前城鎮居民消費是乳制品消費的主體。因此,從總體上看,河北省乳制品消費水平低,從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乳制品的生產。(表2)
二、河北省乳制品消費結構分析
(一)河北省城鎮居民乳制品消費結構。河北省城鎮居民對不同乳制品消費經歷著不同方向的變化,尤其2010年后,鮮乳品占比基本穩定在55%左右;酸奶消費出現下降趨勢;奶粉消費逐步上升,并逐步穩定在16%左右;其他乳制品消費首先上升,并逐步穩定在11%左右。(表3)
總體上看來,河北乳制品消費大體上是鮮乳品消費依然是主體,與其他乳制品消費分成。從全國情況看,鮮乳品與其他乳制品消費的比例大致是五五分成。相對而言,河北省鮮乳品消費比例較高,而奶粉消費比例較低。
(二)河北省農村居民乳制品消費結構。相對于河北省城鎮居民乳制品消費結構而言,河北省農村居民對鮮乳品的消費比例更大一些,約占乳制品消費總量的65%左右,其他乳制品消費約占35%左右,但是鮮乳品所占比例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從全國情況看,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與全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大體相當。(表4)
不論城鎮還是農村,目前奶制品消費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消費品種為鮮乳品、奶粉和酸奶,對于奶酪、黃油的消費量很少。這種現象一方面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另一方面是人們缺乏有關奶酪、黃油的知識。
三、促進河北省乳制品消費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引導居民消費。近年來,食用乳制品的人數越來越多,乳制品消費量也逐年提高。但目前國內消費者對乳制品的重要性還缺乏一定認識,對乳制品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因此,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采取各種形式開展鮮乳及乳品營養價值和科學功效的知識宣傳,積極引導居民消費。宣傳重點放在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引導居民膳食結構不斷合理化。逐步轉變居民消費觀念,使其認識到乳制品是一種有益健康的營養食品。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增強消費者對乳制品的消費偏好,使乳制品逐漸成為居民日常生活必備品,從而擴大對乳制品的市場需求。
(二)加大對乳品市場的監測及信息披露力度,增強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信心。通過加品監測,及時披露信息、公布乳品質量安全狀況,使乳品質量陽光透明,是增強居民對奶制品消費,尤其國產乳制品消費的重要措施。當前河北省乳制品消費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其中之一,“毒奶”的陰影在許多居民的心目中依然存在。因此,重塑國產乳制品形象,必須加品檢測,及時披露真實信息,讓居民重新樹立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是促進河北奶業持續健康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三)推動乳品由偶發性消費向習慣性消費轉變,激活四線及以下地區的乳制品消費活力。當前是四線及以下地區居民由“偶發性”消費向“習慣性”消費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應在推進區域無縫隙鋪貨基礎上,提升低價位乳品生產比例,推動四線及以下地區乳品消費水平。四線及以下地區居民乳品消費從普及到形成習慣消費需要10年時間,到2025年居民乳品消費將由“偶發性”向“習慣性”轉變,當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一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翠霞,姜冰.情景與品質視角下的乳制品質量安全信任評價――基于12個省份消費者乳制品消費調研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5.3.
關鍵詞: 結構化學;教學效果;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6-0256-02
0 引言
結構化學作為普通高校化學專業的重要基礎理論專業課,此課程是以量子力學和現代分析測試儀器為理論和技術基礎,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體的微觀結構、運動規律和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這門課的核心內容包含兩部分內容-電子結構和空間結構,前者研究描述電子運動狀態的波函數,后者主要是分子和晶體在空間的排布情況;一條主線為結構決定性質[1-3]。量子化學是結構化學的理論基礎,它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數學結構,還有很多復雜抽象的哲學概念,因此很多學生感到難學,容易喪失結構化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本文針對課程特點,在總結結構化學教學經驗基礎上,探索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 教學與學科發展史相結合
量子力學雖然是結構化學學習的理論基礎,但并不是主要內容,在課程上只是用量子力學引出對結構化學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例如原子軌道、分子軌道、能級等,從微觀世界解釋或預言化學問題,但根本不會把課程深入到量子力學的叢林中。所以在課程開篇時讓學生了解量子力學發展史上一些事件,接受量子概念,理解化學問題,從而學到科學方法論。
例如在課程開篇前介紹課程大致框架,介紹結構化學發展史與諾貝爾獎,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簡介讓學生了解結構化學發展史,從而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在介紹19世紀末經典力學時,引入開爾文在新年獻詞中的話-物理學上空飄著兩朵烏云:Michelson-Morley實驗和黑體輻射,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后期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德布羅意:他大學學習歷史畢業后受哥哥影響對物理發生興趣,一戰后隨朗之萬攻讀博士,在博士論文里面提出的理論揭示了光子和物質粒子之間的對稱性,并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肯定,在1929年獲得諾貝爾獎。通過德布羅意的簡介告訴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結構化學也是如此,從而克服學生畏難情緒。
另外,在教學中根據學科發展,適時增加教材中沒有的學科前沿熱點和動態,學生反饋意見表明,通過教學與學科發展史相結合、課堂與學科前沿相結合的講授方式,使學生學到基礎知識同時,又能知道課程知識與科研之間的聯系, 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從事科研的熱情。
2 課堂教學注重準確性和條理性
由于結構化學的課程特點,教師講授過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容易導致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下降。所以,在授課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照著PPT課件念,必須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要有準確的描述和解釋,不能模棱兩可。很多的數理推導貫穿于結構化學課程中,但是對于這些推導過程并不要求學生掌握,但是教師也不能避而不談,必須講清楚詳細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知道來龍去脈,從而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這些結論。例如在講解單電子原子的Schr dinger方程及其解這一節時,先給學生簡單介紹氫原子體系薛定諤方程的處理,在變數分離以后得到三個方程,從而根據方程的邊界條件引入三個量子數,讓學生明白根據三個方程分別得到的是哪些量子數,這樣學生對量子數就有了清晰的認識,再結合無機化學課程里面的知識,對下一節量子數的物理意義就有了很好的認識。
3 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能力培養
結構和性能的關系是結構化學課程的一條主線,雖然本課程理論性很強,但是還是有實驗和技術基礎的支撐。在課本第四章分子的對稱性理論課結束后增加1-2周的模型實習,給出第四章課本出現的分子的球棍模型,讓學生了解其對稱性,讓后將分子拆開后再組裝起來,通過這種練習加深學生對分子對稱性的理解。另外,基于學校的科研平臺,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中來,在儀器的使用實驗過程中,將所學知識用到實際操作中,學會處理數據,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科研能力。實踐表明,化學專業部分學生通過這個過程提高了動手能力,在研究生面試實驗環節以及中學教學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分研究生總體面試成績還是名列前茅。
4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個學校均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可以把大量知識點列于幻燈片中,通過教師講解框架結構,讓學生充分理解課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結構化學是在微觀層面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體的結構和性質。傳統教學沒有直觀演示,學生會剛拿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結構和性質之間的內在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用Chemwindow6.0,Origin 7.5,Flash等軟件制作原子軌道線性組合成分子軌道動態圖、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圖,晶體結構圖,使得抽象變得具體,更直觀更清晰地展示出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圖,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5 課程教學與練習同步
在課程教學前,教師可以提前制作結構化學題庫,題庫內容應每章節的知識點,主要題型為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問答題和計算題。在每一章教學中和結束后,始終貫穿著練習,隨時把握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學生出現問題。考核學生掌握情況可以包括課堂提問和發問,課后作業以及每章從題庫抽取的練習題測試等多種形式,在教與學中把“過程”和“終結”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完量子數意義后,引入一道化學奧賽題:假如某星球的元素量子數服從下面限制:n為正整數;l=0、1、2……;m=±l;ms=+1/2,那么在這個星球上,前4個惰性元素的原子序數各是多少?在解這樣的題中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總之,采用引起學生注意、提供學習的指導、后期反饋等一系列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6 小結
在結構化學教學中,通過以上幾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學生教學評價最多的是學習主動性顯著提高,興趣有很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自己獲取和應用知識、解決課程問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也不再感覺“結構學習如登天”、“結構不再是噩夢”。
參考文獻:
[1]周公度,段連運.結構化學基礎(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化學計量學發展中國
化學計量學(Chemometrics)在我國發展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化學與統計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交叉所產生的新興的化學學科分支。它運用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優化化學量測過程,并從化學量測數據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學信息[1]。它與基于量子化學的計算化學(ComputationalChemistry)的不同之點只在于化學計量學是以化學量測量為其基點,實質上是化學量測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學[2]。
由于“”的影響,使我國在化學計量學的發展方面略遲于歐美,但在化學界前輩的積極倡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80年代以來,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一門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獨立的化學學科分支,已出版了多本化學計量學方面的專著和相應的教材[3],并在中國科學院的多個研究所和國內多個知名大專院校建立了隊伍穩定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8年前,我們曾在第二屆斯堪的那維亞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上對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發展主要成果進行過一次綜論[4],在此,僅就近10年來化學計量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作出簡要介紹。
化學計量學為化學量測提供理論和方法,為各類波譜及化學量測數據的解析,為化學化工過程的機理研究和優化提供新途徑,它涵蓋了化學量測的全過程,包括采樣理論與方法、試驗設計與化學化工過程優化控制、化學信號處理、分析信號的校正與分辨、化學模式識別、化學過程和化學量測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化學定量構效關系、化學數據庫、人工智能與化學專家系統等,是一門內涵相當豐富的化學學科分支。化學計量學的發展為化學各分支學科、其別是分析化學、環境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等,提供了不少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
化學計量學發展成為化學與分析化學學科的一個獨特分支。兩個重要的條件與因素推動了這方面的發展。首先,化學與分析化學中大量涌現的現代化學量測儀器,使化學與分析化學家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容易獲得大量化學量測數據。這種情況,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到20世紀80年代,在分析測試或化學量測中,人們第一次發現,取得數據甚至大量數據已不是最困難的一步。最難解決的瓶頸問題是這些數據的解析及如何從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學信息。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首次遇到類似行為科學家或經濟學家所遇到的大量數據如何處理的問題。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比較幸運。因為大量現代分析測試儀器出現帶來“數據爆炸時代”,也正是計算機普及的時代。這就構成了化學計量學發展的第二個條件。為了對極為復雜的化學量測數據(其中負載著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解析,化學家、分析化學家利用可在計算機上實現的許多強有力的數學方法,包括一些相關學科發展的數據與信號處理新方法,從多維化學量測數據中提取有用的相關化學信息。如果說經典分析化學是得首先依賴費時而麻煩的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很多復雜化學體系進行純組分分離,即采用單變量校正方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話,那么,現代分析化學家面對的則是各種將分析分離技術集于一體的高維儀器所產生的巨量分析信號,藉化學計量學發展的新型分析信號的多元校正與分辨方法[5]來進行復雜多組分體系的定性定量解析,高維數據解析的化學計量學方法現已進入可用來解決分析化學中實際難題的程度,將這些方法用于復雜環境樣本、中草藥中單位藥及復方分析等[6],取得了很多令人振奮的結果。繼續進行高維數據、特別是針對可產生三維數據的新型儀器的化學計量學算法的研究現仍是一個研究的熱點,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居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7]。多元校正與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此方面,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沈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江西大學、西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將化學計量學方法固化于新設計的分析儀器之中,以構建新型智能分析儀器,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科學的長足發展,它們的發展也為化學計量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國在分析信號處理新方法,其別是小波分析(waveletanalysis)的引入,為分析信號的壓縮、去噪、分辨及背景消除等帶來新思路和新方法,從對近年來在此方面的綜述來看,可以說,我國在小波分析用于分析信號處理研究的方面是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單位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在此方面作出了大量有水平的研究[9]。另外,有關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10]新技術、基于自然計算的全局最優算法如模擬退火(simulatedannealing,SA)和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GA)[11],信息科學中的圖象分析(imageanalysis,IA)方法,統計學中研究熱烈的穩健方法(robustmethods,RM)[12]等新型化學計量學方法的引入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果。采樣理論這一重要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分支,過去未引起必要的重視,近期有關研究小組如南開大學等單位倡導開展了這方面研究[13]。
化學模式識別的研究提供的是對決策和過程優化很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為我國石油化工、材料化學等帶來了解決研究難題的新思路,人工神經網絡的新方法,為化學模式識別提供了研究的新機遇。無論在化學模式識別的方法和應用方面,我國都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先后用化學模式識別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50多個石油化工過程優化、材料設計等方面中的實際難題。化學模式識別方法用于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食品化學、農業化學、醫藥化學和環境化學等學科的研究在我國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沈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湖南大學等單位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4]。
化學定量構效關系(QSAR)的研究,是一個涉及到化學學科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即如何從物質的化學成分與結構來定量預測其化學特性,也可以說是理論化學研究中的一個最重要目標。目前,由于藥學發展的需要,將基于量子化學計算的分子模擬與QSAR研究結合起來,為尋求有生物和藥理活性的先導化合物提供了一個新途徑,我國在這方面也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15]。將全局最優算法如模擬退火和遺傳算法的引入分子力學的尋優,以指導最佳先導化合物的尋找,是化學計量學家的貢獻,現已在QSAR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QSAR通過直接研究可量測化學量及某些量化參數與化合物的某些已知化學特性之間的已知數據,采用統計回歸(多元校正)和模式識別的方法來建立一種模式,從而達到預測化合物特性的目的,建立起某些化學結構與性能的關系來指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目前,用ANN來進行QSAR研究頗引人注目,在模式分類與定量構效關系研究中展現了很好的應用前景。在QSAR的研究中,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將分子模擬與QSAR研究相結合,并直接用于指導實際的藥物合成,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16]。在QSAR研究中,化合物結構的拓樸表征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采用圖論和數值方法來表征各種化合物分子,并將所得數值結果與實際量測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連接起來,也是目前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17]。
波譜化學是分析化學與有機化學家都十分關注的一個領域,怎樣利用現存波譜數據庫,如質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色譜的保留時間庫以及吸收與發射光譜等為復雜分析體系進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學家們努力的目標;而如何利用上述各種波譜為新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定結構,則是有機化學家們手中必不可少的解析手段。計算機技術,其別是智能數據庫與化學專家系統技術為此提供了進行上述解析的新途徑。我國的化學計量學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果的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都先后建立了多種波譜的數據庫和專家系統[18],如13CNMR譜圖數據庫和結構解析專家系統(ESESOC)、高效液相色譜專家系統、紅外、質譜數據庫與專家系統、ICP發射光譜專家系統等,他們用計算機進行各類波譜(包括核磁共振譜、質譜、紅外光譜等)模擬,并用聯合波譜庫和專家系統進行結構自動解析與推導,選擇各類儀器(色譜與光譜)的最佳量測和分離條件、進行各類波譜數據庫的知識開發,并在各類數據庫的網絡化上也做了大量工作[19]。
1997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全力支持下,由湖南大學與挪威Bergen大學合作,在張家界舉行了我國的第一次國際化學計量學會議,與會代表120多人,其中來自歐美及亞洲各地14個國家的境外代表60多人,會議的議題幾乎覆蓋了前述化學計量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還特別為化學計量學在工業中的應用開辟了一個專門議題。該會議已在國際化學計量學刊物“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出版了會議論文專輯[20],收集了44篇會議,其中我國作者占了28篇,第一次較系統地向國際化學計量學界展示了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的實力,說明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已與國際接軌。
化學計量學誕生至今,已有近30年歷史,其發展前景亦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從分析化學與化學計量學的關系可以看出,化學計量學的發展將對分析化學產生深刻影響,已構成分析化學第二層次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化學計量學的發展還將為分析儀器的智能化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新型高維聯用儀器的構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是21世紀分析儀器軟件主體化發展的新突破口。此外,隨著微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化學波譜庫的建立與檢索方法以及化學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研究也將取得長足進步。在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多種波譜儀器連接的基礎上,將數值化計算技術(近年來化學計量學方法學發展的主體)與傳統的基于經驗的邏輯推理方法的有機結合,可望解決化合物結構自動解析的難題,并使得長期困擾分析化學家的混合物波譜同時定性定量解析成為可能。在分析化學領域中,化學計量學的發展前景十分誘人。另外,化學計量學與其他化學學科分支,如環境化學、食品化學、農業化學、醫藥化學、化學工程等學科,將產生更密切的聯系,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隨著各化學分支學科的發展,可以預期,化學計量學也將繼續得到更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SWold.Chemometrics:whatdowemeanwithit,andwhatdowewantfromit?PaperofInCINC''''94.
[2]俞汝勤.化學計量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羅旭.化學統計學基礎.沈陽:遼寧出版社,1985;俞汝勤.現代分析化學的信息理論基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陳念貽,許志宏,劉洪霖,徐樺,王樂柵.計算化學及其應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相秉仁.計算藥學.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0;許祿,郭傳杰.計算機化學方法及應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0;盧佩章,張玉奎,梁鑫淼.高效液相色譜法及其專家系統.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許祿.化學計量學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陸曉華.化學計量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梁逸曾.白灰黑復雜多組分分析體系及其化學計量學算法.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周聲勱,梁亮,梁逸曾.合成計量學與化學化工系統優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劉洪霖,包宏.化工冶金過程人工智能優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梁逸曾,俞汝勤.分析化學手冊(第十分冊)化學計量學.北京:化工出版社,1999.
[4]YuRQ(俞汝勤).Chemometricsinchina.Chemom.andIntell.Lab.Sys.,1992,14:15.
[5]袁洪福,陸婉珍.現代科學儀器,1998,(5):6~8;徐廣通,袁洪福,陸婉珍.現代科學儀器,1997,(3):9;ShenHL(沈海林),andLiangYZ(梁逸曾).Chemom.andIntell.Lab.Sys.,1999,45:323~328;Wanghongyan(王洪艷).TheAnalyst,1995,120;梅雨,朱仲良,李通化.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0,17:116;方慧生,吳玉田,黃春明.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0,17:122;方慧生,吳玉田.分析化學,1999,17:14;LiangYZ(梁逸曾),Kvalheim.OMetal.Anal.Chem.,1992,64:946~953;LiangYZ(梁逸曾),KvalheimOM.TheAnalyst,1993,118:779~790;LiangYZ(梁逸曾)etal.Anal.Chim.Acta,1993,276:425~440;XieYL(謝玉瓏),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72:61~72.XieYL(謝玉瓏),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81:207~218;XieYL(謝玉瓏),LiangYZ(梁逸曾),YuRQ(俞汝勤).Anal.Chim.Acta,1993,276:273~282.龔范,張林,梁逸曾,俞汝勤.化學學報,1998,56:500~506.
FCC汽油選擇性HDS催化劑Co-Mo/鎂鋁尖晶石-Al2O3的研制孔會清 張孔遠 張景成 柴永明 劉晨光 (499)
高硅ZSM-5分子篩上擇形催化合成4,4’-二甲基聯苯王會娟 劉民 趙巖 宋春山 郭新聞 (506)
原位表征技術研究費-托合成催化劑的活性及選擇性張美菊 徐廣通 袁蕙 侯朝鵬 (512)
催化劑載體的表面改性與加氫脫硫性能評價劉靜 趙愉生 劉益 趙瑞玉 劉晨光 (518)
鐵摻雜介孔磷鋁分子篩催化苯酚羥基化反應性能李新柱 張記市 (525)
Pt/Beta、Pt/SO4^2-/ZrO2和Pt/WO3/ZrO2催化劑上的正己烷異構化馮延龍 宋月芹 張娟娟 金亞清 周曉龍 (531)
3-羥基丙醛兩段加氫制1,3-丙二醇催化劑的失活唐勇 沈本賢 寧春利 張春雷 揭元萍 (538)
奇數碳烷基間二甲苯磺酸鈉在大慶油砂上的吸附于濤 劉華沙 王超群 丁偉 曲廣淼 (542)
PCR-DGGE技術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的初步研究吳偉林 張秀霞 單寶來 張劍杰 趙朝成 (547)
柴油理化性質與烴族組成關聯熊春華 田高友 任連嶺 (551)
影響烷烴辛烷值高低的結構因素寇栓虎 (556)
不同粒徑高鋁空心微球材料作為添加劑的減摩性能周驥 李華峰 崔健 陳國需 (560)
脂摩擦磨損自修復特性郭小川 蔣明俊 何灼成 孫玉秋 鄧才超 (564)
復合鋰基脂制備反應的密度泛函理論劉磊 孫洪偉 (571)
石蠟裂解制α-烯烴集總動力學模型袁浩然 陳新德 陳勇 馬隆龍 (576)
Spheripol聚丙烯工藝的環管反應器模擬施德磐 李曉軍 蘇培林 鄭祖偉 羅正鴻 (582)
研究報道
磷酸活化稻殼制備柴油脫硫吸附劑張文岑 萬昆 余國賢 周曉龍 李承烈 (588)
改性凹凸棒用于FCC汽油的吸附脫硫姜瑞雨 王青寧 宗緒偉 李瀾 葉業通 (594)
電場作用下乳化液中乳膠粒子的穩態變形力學模型龔海峰 涂亞慶 宋世遠 彭燁 (600)
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動態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軟件的開發趙才先 于佐軍 劉寶 商富榮 程歡 (605)
研究簡報
FCC廢催化劑的改性及其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鄭淑琴 黃石 錢東 唐課文 易健民 (612)
分隔壁精餾塔分離裂解汽油葉青 李浪濤 裘兆蓉 (617)
遼河稠油減壓渣油的超臨界流體分離與評價孫顯鋒 許志明 孫學文 趙鎖奇 徐春明 (622)
一種驅油用疏水締合聚丙烯酰胺的乳化性能張紅艷 康萬利 孟令偉 王永建 郭黎明 (628)
信息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634)
綜述
渣油加氫脫金屬反應中沉積釩的自催化活性賈燕子 楊清河 孫淑玲 聶紅 李大東 (635)
從煉油廠干氣中分離烯烴的技術葉鵬程 方兆華 任其龍 (642)
由碳酸二甲酯合成異氰酸酯史蕓 張廣林 王勝平 馬新賓 (648)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績效評價韓志國 王基銘 陳智高 (317)
研究報告
雙功能鈦硅分子篩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朱斌 史春風 林民 龍軍 (324)
檸檬酸對NiW/Al2O3加氫脫硫催化劑硫化行為的影響聶紅 龍湘云 劉清河 李大東 (329)
ZRF分子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脫硫性能鄭金玉 李明罡 羅一斌 宗保寧 舒興田 (336)
助劑中金屬組元對FCC含硫化合物的作用蔣文斌 陳蓓艷 沈寧元 宋海濤 朱玉霞 (341)
TiO2改性的Ni2P催化劑對選擇加氫脫除芳烴中烯烴反應的催化性能張艷玲 李翔 王安杰 王瑤 (346)
存在4,6-DMDBT時喹啉、吲哚和咔唑在Ni-Mo加氫催化劑上加氫脫氮自抑制作用韓姝娜 周同娜 柴永明 劉晨光 單永為 (351)
以SAPO-34為原料直接合成小晶粒PZSM-5及其甲醇轉化催化性能張海榮 張卿 李玉平 趙晨 竇濤 (357)
鑭改性SBA-15液相過氧化氫氧化苯制苯酚的活性考察顧曉利 何明 史以俊 羅振揚 姚春才 (364)
含雜原子分子篩B-Al-EU-1的快速合成與表征楊冬花 周朋燕 趙君芙 李曉峰 竇濤 (371)
胺基功能化HMS介孔分子篩的表征及其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張一平 周春暉 王學杰 楊彤 徐羽展 (376)
生產低硫汽油的氧化-萃取方法宋華 王雪芹 李國忠 柳艷修 (382)
硫化氫對渣油加氫脫金屬的影響劉勇軍 劉晨光 (389)
FCC汽油催化裂化制取丙烯的反應性能王為然 王剛 張文斌 徐春明 高金森 (394)
撫順頁巖油柴油餾分加氫精制的工藝條件于航 李術元 靳廣洲 (403)
正己烷熱裂解鏈式反應機理和選擇性分析趙迎憲 危鳳 虞影 陳明杰 (407)
馬來酸酐-醋酸乙烯酯-高碳胺三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劑的降濾機理杜濤 劉紅研 汪樹軍 古正舉 張海寬 (414)
HP40合金試樣氧化表面的催化結焦周建新 徐宏 馬秋林 王志遠 李偉 (419)
油酸對輪古常壓渣油膠體流變性的影響李傳 王繼乾 鄧文安 李兆敏 闕國和 (425)
固相萃取-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測定柴油中烯烴的碳數分布徐延勤 祝馨怡 劉澤龍 田松柏 (431)
重油催化抑制結焦沉降器油氣停留時間的數值模擬付烜 孫國剛 劉書賢 高翠芝 時銘顯 (437)
循環流速對環管反應器內液-固二相流動影響的CFD模擬施德磐 鄭祖偉 羅正鴻 (442)
引入環境成本的石油化工企業蒸汽動力系統多周期運行優化戴文智 尹洪超 (448)
循環冷卻水系統操作條件對其中生物黏泥成分及性能的影響劉芳 張桂芝 趙朝成 夏璐 張培 (456)
無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375)
中國石油學會第六屆石油煉制學術年會征文通知 (424)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投稿須知 (F0003)
研究報道
加清凈劑柴油長期儲存安定性的變化規律田高友 熊春華 (462)
含磷酸酯官能團離子液體對鋼-鋼摩擦副的摩擦磨損性能徐斌 梁永民 馮大鵬 (467)
含軟金屬脂的摩擦修復效應及其在蝸輪臺架上的摩擦學性能莫云輝 王帥寶 陶德華 韋習成 (472)
綜述
膜技術在汽油脫硫中應用的新進展林立剛 張玉忠 (476)
油氣回收吸附劑的再生方法黃維秋 呂艷麗 饒原剛 (486)
IM-5和 TNU-9分子篩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應中的催化性能陳強 王永睿 孫敏 慕旭宏 舒興田 (165)
TiO2對Ni-Mo/MCM-41催化劑加氫脫硫性能的影響吳春雷 李翔 王安杰 (171)
喹啉、吲哚和咔唑對Ni-Mo催化劑上4,6-DMDBTHDS反應抑制作用韓姝娜 周同娜 柴永明 周 劉晨光 (177)
氣相沉積法制備氧化鋁負載鎳催化劑的加氫性能及表征王錦業 郭慶洲 夏國富 王軼凡 聶紅 (184)
氟硅酸銨改性的HZSM-12分子篩催化合成2,6-二甲基萘吳偉 吳維果 李凌飛 楊巍 武光 (189)
擬薄水鋁石的膠溶能力潘紅年 朱玉霞 林偉 李鳳珍 (195)
乙炔氫氯化反應高分散載金催化劑的制備及催化性能王聲潔 沈本賢 肖衛國 宋慶雷 (201)
系列十六烷基鄰二甲苯磺酸鹽異構體的合成與結構表征曲廣淼 程杰成 丁偉 于濤 李國橋 (208)
柴油-甲醇-水三元乳化液W/O的流變特性焦緯洲 劉有智 祁貴生 (214)
飽和分和瀝青質對渣油流變特性的影響李傳 張龍力 王繼乾 鄧文安 闕國和 (219)
石油焦與油頁巖混合燃燒特性及其燃燒動力學田紅 (225)
Ru-Co/SiO2催化劑的TPR還原動力學高海燕 相宏偉 李永旺 (231)
γ-Al2O3表面吸附SO2、NOx的機理分析郭大為 (235)
丙烯環氧化反應組分在TS-1中擴散行為的分子模擬陳鎮 林鴻波 吳玉龍 楊明德 封偉 (242)
咪唑啉衍生物緩蝕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論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胡松青 胡建春 張軍 石鑫 郭文躍 (250)
芳烴型催化重整操作條件的分析及優化周 石銘亮 翁惠新 凌澤濟 (257)
正辛氧基硼酸鋇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學性能曾小軍 李芬芳 周建波 彭學東 曾明 (264)
基于低壓氧彈燃燒法評定柴油添加劑的節能降污功效廖梓珺 陳國需 趙立濤 秦敏 王志民 (268)
無
中國石油學會第六屆石油煉制學術年會征文通知 (170)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207)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投稿須知 (F0003)
研究報道
加氫油基礎油結構組成與氧化安定性關系Ⅱ. 加氫油基礎油的氧化安定性李建明 王會東 薛衛國 王愛勤 李桂云 (272)
氣相色譜-場電離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在柴油詳細組成分析中的應用祝馨怡 劉澤龍 徐延勤 劉穎榮 田松柏 (277)
雙親分子穩定遼河瀝青質的作用及其機理王繼乾 李傳 張龍力 李兆敏 闕國和 (283)
油品中無機微粒的介電響應陳慧英 朱岳麟 張鶴騰 郭紅 李荻 (289)
研究簡報
三元共聚物柴油低溫流動改進劑的酰胺化改進杜濤 汪樹軍 劉紅研 張海寬 何文婷 (294)
超聲波處理油泥砂脫油實驗研究楊繼生 徐輝 (300)
有機硫化物在Ag+改性鈦鈮酸鹽上的吸附和光催化氧化何杰 劉娟 李莉 (305)
雙子表面活性劑DSDBS水溶液的表面特性王雨 鄭曉宇 張彥珂 蔣慶哲 吳運強 (309)
用透射電鏡考察柴油中蠟晶的形態
異丁烷-丁烯烷基化體系基元反應網絡研究龍軍 何奕工 代振宇 (1)
用改進的RNGκ-ε模型模擬旋風分離器內的強旋流動王江云 毛羽 劉美麗 王娟 (8)
RFCC沉降器內油漿重組分結焦反應過程的實驗模擬王剛 呂紫燕 楊光福 徐春明 高金森 (14)
脫蠟油黏度對蠟結晶的影響董明 王玉章 王子軍 (21)
降凝劑對原油中蠟晶形態的影響張金俊 關建寧 宋娜 周健 姚成 (27)
減壓渣油在柱形超聲聚能反應器中的改質降黏仲偉華 王愛祥 錢志剛 張春芳 呂效平 (31)
烷基芳基磺酸鹽結構對原油-表面活性-N-堿體系油-水界面張力的影響丁偉 李安軍 于濤 曲廣淼 程杰成 (36)
單環咪唑啉衍生物分子結構對其緩蝕性能的影響陳敏 戰風濤 呂志鳳 司榮 蓋玉娟 (41)
鎳基均相絡合催化劑異辛烯加氫反應動力學喻惠利 羅文國 俞芳 溫朗友 (46)
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儀表征VGO餾分油中噻吩類含硫化合物劉穎榮 劉澤龍 胡秋玲 祝馨怡 田松柏 (52)
催化汽油氧氣氧化及萃取脫硫的數學模擬任杰 張運湘 慎煉 (60)
爐管壁面熱通量對裂解反應影響的數值模擬張照 賈志剛 (67)
果糖在酸性環境中脫水制備5-羥甲基糠醛的理論研究聶小娃 劉新 劉民 宋春山 郭新聞 (73)
基于分子模擬技術的Cu(I)Y分子篩對硫化物及烯烴選擇性吸附行為的分析陳曉陸 孫兆林 王洪國 王闊 宋麗娟 (82)
不同溫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實驗研究孫寓姣 郝旭光 王紅旗 (87)
信息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45)
研究報道
加氫油基礎油結構組成與氧化安定性的關系Ⅰ.加氫油基礎油的物理性質和結構組成王會東 李建明 薛衛國 王愛勤 李桂云 (93)
雙親分子頭部官能團對石油瀝青質膠團分散性的影響Ⅱ.石油瀝青質膠團形狀、溶劑化程度與相互作用王繼乾 周迎梅 李傳 張龍力 闕國和 (98)
負載型磷鎢酸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葉天旭 張予輝 劉京燕 馬雪妮 張斌 (104)
雙烷基α-烯烴的制備及與溴化氫的反應徐志成 周朝輝 靳志強 趙濉 俞稼鏞 (110)
離子液體催化鄰苯二酚與叔丁醇烷基化反應郜蕾 劉民 聶小娃 劉新 郭新聞 (115)
負載鈷催化劑催化分子氧氧化環己烷史寶萍 孫學政 趙曉霞 (122)
懸浮床加氫裂化產物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文萍 王紅 (127)
Mg^2+、Mn^2+與有機抑制劑對CaCO3沉積的協同抑制作用尹曉爽 楊文忠 唐永明 王錦堂 (132)
重油組分稀溶液比濃黏度-濃度曲線的測定及變化規律任文坡 張璐璐 陳宏剛 楊朝合 山紅紅 (140)
小分子烷烴在TON沸石上吸附性能的計算機模擬李智 孫孝敏 彭程 (147)
丁二酸二辛酯的催化合成反應動力學鄭建旭 孫曉波 欒向海 楊濤 蔣登高 (153)
研究簡報
水溶性鹽在渣油中的分散動力學張磊 闕國和 鄧文安 劉東 (159)
異丙苯在酸性催化劑上的主要化學反應路徑魏曉麗 龔劍洪 謝朝鋼 龍軍 (1)
焦化蠟油催化裂化反應過程生焦特性劉銀東 王剛 李澤坤 徐春明 高金森 (7)
烯烴催化裂解的反應行為Ⅱ.裂解產物選擇性分析計海濤 李正 侯栓弟 龍軍 (14)
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緊湊式旋流快分系統胡艷華 盧春喜 時銘顯 (20)
納米Beta沸石催化劑的加氫裂化性能王剛 谷明鏑 方向晨 韓崇仁 李燦 (26)
正癸烷在不同酸性Y型分子篩催化劑上的加氫裂化反應任亮 毛以朝 劉坤紅 聶紅 (31)
原位合成對苯二甲酸柱撐Ni—Al-LDHs/γ-Al2O3過程中的非原位結晶反應劉洪濤 韓偉 徐春艷 宋偉娟 張敬暢 (36)
介孔分子篩催化劑Co—M0/SBA-15的制備及其加氫脫硫性能溫欽武 沈健 李會鵬 趙昕 李春晶 (42)
磁性γ-Al2O3固載BMIMPF6離子液體吸附劑的吸附脫硫選擇性易成高 宮敬 馬曉芳 宋曉東 (48)
Silicalite-1/Ti02復合層上Silicalite-1膜的合成與表征肖偉 孔春龍 趙慶宇 王金渠 (53)
不同HZSM-5催化劑上苯與乙醇的烷基化反應高俊華 張立東 胡津仙 李文懷 王建國 (59)
脫鋁超穩Y沸石上金剛烷的制備樊平 武文良 周志偉 王軍 (66)
工業丙烯液相本體聚合過程的穩態模擬王煒 蘇培林 羅正鴻 (72)
離子型疏水締合共聚物的分子復合鐘傳蓉 鄧俊 羅平亞 劉文祥 (78)
雙親分子與石油瀝青質作用的zeta電位王繼乾 張龍力 李傳 鄧文安 闕國和 (84)
多孔介質表面潤濕性對交聯聚合物溶液封堵性能的影響林梅欽 趙志海 李明遠 董朝霞 彭勃 (91)
Mg鹽清凈劑金屬化工藝的納米化學微反應機理丁麗芹 張景河 何力 梁生榮 張君濤 (96)
新型哌嗪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磨性的初步考察張志剛 趙鴻斌 常慧 劉仁德 譚援強 (102)
復合ZnO高溫煤氣脫硫劑的物相、還原及硫化行為朱永軍 上官炬 梁麗彤 梁美生 (108)
信息
第三屆(2009年)北京國際煉油技術進展交流會將于3月16—18日在北京召開 (6)
中國石油學會成功舉辦“2008年全國石油石化企業節能減排技術交流會暨展覽” (19)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刊載論文獲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58)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征訂啟事 (90)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133)
研究報道
不同鋯源合成ZrHZSM-5分子篩及其丙烯齊聚催化性能李曉波 胡津仙 姜小瑩 王雪靜 (114)
超聲波在煉油廠原油破乳脫水脫鹽中的應用葉國祥 呂效平 韓萍芳 (119)
延緩交聯水基凝膠的制備、性能及溶液微觀結構景艷 呂鑫 (124)
管式裂解爐2種稀釋比調節方法的正交數值模擬張紅梅 邵艷波 郭小強 (128)
一株石油降解菌的生長特性萬春黎 杜茂安 楊巧利 高翀 施雪華 (134)
無
第6屆《石油學報(石油加工)》編委會 (F0002)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投稿須知 (F0003)
重油催化裂解反應條件下丙烯的轉化反應Ⅰ.反應性能及反應路徑李正 侯栓弟 謝朝鋼 龍軍 (139)
渣油懸浮床加氫裂化反應機理張數義 鄧文安 羅輝 劉東 闕國和 (145)
原油相容性及對蒸餾過程的影響管秀鵬 田松柏 (150)
煤炭直接液化油品加氫改質中試研究吳秀章 石玉林 徐春明 (156)
磷改性對TiO2-SiO2復合氧化物性質的影響魏強 周亞松 溫世昌 張宗輝 徐春明 (162)
MCM-41擔載的Pd催化劑加氫脫硫反應性能侯冬梅 周峰 李翔 王林英 王安杰 (167)
鉬鎳磷溶液的制備和表征林凌 伊曉東 邱波 方維平 (173)
三氯化鋁乙醚絡合物催化合成重烷基苯趙艷麗 曹祖賓 李丹東 楊靖華 張一舸 (178)
納米銅粉在油中的分散穩定性俞樹榮 司寶莉 王青寧 葉啟智 (183)
聚合物驅采油污水中乳化活性物質對污水處理的影響呂志鳳 王宗賢 何方 肖建洪 (189)
兩種非芳香性磺酸鹽驅油劑的合成及應用黃毅 朱紅 王芳輝 張永明 張攔 (196)
羧酸鋰汽油抗爆劑的制備及應用王璐璐 王吉林 齊邦峰 (202)
躺滴法表征瀝青的表面自由能魏建明 張玉貞 YOUTCHEFF JOHN S (207)
BF3-H2O催化環氧乙烷陽離子開環均聚的量子化學劉嘉 尹紅 張治國 袁慎峰 陳志榮 (216)
基于支持向量機方法的烴類物質自燃點預測潘勇 蔣軍成 曹洪印 王睿 (222)
催化裂化粗汽油回煉改質工藝的用能改進李亞軍 鄭杰 (228)
參數不確定性條件下蒸汽動力系統的運行優化羅向龍 陳穎 華賁 (233)
無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刊載論文獲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149)
Ei對中英文摘要的要求 (195)
中國石油學會成功舉辦“2008年全國石油石化企業節能減排技術交流會暨展覽” (265)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投稿須知 (F0003)
研究報道
渣油懸浮床加氫裂化反應中助劑的作用機制Ⅰ.助劑對反應體系膠體性質的影響羅輝 鄧文安 張數義 闕國和 (241)
甲苯與叔丁醇在補鋁Hβ沸石上的烷基化反應周志偉 武文良 王軍 曾崇余 (246)
分子動力學模擬預測CO2和CH4在DDR膜中的吸附現象王勝強 楊建華 胡祖美 王金渠 (253)
高溫煅燒條件下石油焦和瀝青焦的物理結構及其CO2氣化特性吳詩勇 吳幼青 顧菁 張曉 高晉生 (258)
減壓渣油及其組分熱轉化前后平均結構參數的變化文萍 李庶峰 闕國和 (266)
研究簡報
渣油復合體-聚烯烴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柯揚船 范顏曉 王英年 (271)
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