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務人員剖析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院行風建設文化建設服務醫療技術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338-02
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目前看病難、看病貴是廣大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醫院行風建設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構建整個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也是醫院生存發展、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課題。
1進一步提高增強醫院行風建設的重要性
醫院首先應當從自身的生存發展需要、塑造良好形象和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從縱深的角度考慮,把行風建設和醫院科學管理、技術水平的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醫院行風建設,服務更多患者。醫務人員應當具備高尚的醫德,把患者視為自己的親人,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考慮,真誠的為患者服務,患者就會信任醫院、信任醫生。保持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既有利于患者康復,也為醫院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完善制度建設,狠抓落實,明晰責任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責任和目標。完善院長目標管理責任制,落實“一崗雙責”,實行醫院管理和行風建設責任制。成立行風建設領導組織機構,逐級落實領導目標責任制,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自查自糾工作,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抓好重點環節、重點崗位、重點領域的專項監控工作,認真總結經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推動制度創新,形成用制度管權,靠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工作機制。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和行風考評辦法,定期檢查和考核,獎優罰劣。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強化成本管理職能,設立成本控制指標,改進成本核算方法,努力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對平均住院費用、平均門診費用等指標進行控制,使用自費藥品需經患者同意,消除濫用高價藥、開大處方的現象。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公開服務監督電話,設立服務意見箱、醫患溝通記錄本,從院外聘請行風監督員,通過行風建設暗訪、網絡舉報留言、電話投訴等途徑接受監督。定期進行門診、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召開醫患座談會,征求患者意見。為每名醫務人員建立醫德醫風檔案,如實記錄本人的醫德醫風建設情況,與晉升、評先、考核等掛鉤。
深入開展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活動,讓患者受益。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建設防治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建設,落實不當處方院內公示點評制度,完善醫院藥品用量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機制,定期分析跟蹤用藥量排名前十位的藥品,嚴厲打擊藥品回扣現象。不斷探索完善藥品、一次性材料、醫療設備的集中招標采購制度,降低醫院采購成本和進購價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虛高的藥品價格,讓利患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堅持和完善公開制度,提高醫院醫療服務和診療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常用醫療收費標準公開、常用藥品價格公開、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等工作,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在診療過程中要及時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診斷、診療措施、收費標準、藥品價格、檢查項目的意義等,讓患者知情選擇、明明白白消費,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
3全員自覺參與行風建設,不斷加強法制和職業教育
在社會主義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依法行醫,對維護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權利都是十分重要的。認真學習《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等衛生法律法規,增強醫務人員遵紀守法意識,把維護患者權益上升到法律的角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醫,保證患者的權益不受損害。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組織醫務人員深入開展“假如我是病人”大討論,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如何做一名受歡迎的醫務人員,達到統一思想,完善自我的目的。認真組織學習衛生行業的先進典型事跡,在本單位開展服務明星、優秀衛生工作者、模范護士等先進的評選,用身邊的典型激勵職工。引導醫務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真開展警示教育,通過剖析典型案例,觀看反腐案例影片等方式,使廣大醫務人員以案銘記,引以為戒,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增強道德約束力。
4營造良好氛圍,加強醫院文化建設
積極開展醫院文化建設,構建以真誠、關愛、敬業奉獻為主要內容的醫院文化,建設職工活動中心,組織文體比賽,豐富職工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榮譽感,形成職工對醫院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充分發揮醫院文化陣地的作用,通過院報、宣傳窗、黑板報、醫院網站等形式,宣傳文化內涵,通過文化凝聚人心,潛移默化,使職工自覺規范自身行為,樹立親情服務,誠心服務,病人至上的服務意識。加強人文關懷的理念培養,開展大討論、讀書讀報等形式,提升人員素質,將“以病人為中心”、“病人病情就是命令”、“走進醫院是親人,離開醫院是朋友”的服務理念貫穿于臨床服務工作的始終。
5優化服務,創建成效
良好的醫德醫風是患者的精神良藥,而精湛的醫療技術是為患者服務的根本,也是醫院行風建設的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創建醫療質量示范科室和優質的護理示范工程,健全理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體系,加強醫療安全管理,嚴格落實三級醫師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等醫療核心制度,嚴防醫療差錯事故。建立特色人才“??啤?、“技術骨干”重點培訓、全院職工“全院培訓”的培訓體系,支持各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干到上級醫院脫產進修、參加培訓班及學術交流會,及時掌握行業最新動態,提高技術水平。
優化服務措施,提供溫馨周到的服務。精華、綠化、美化就醫環境,讓患者保持舒暢的心情。各科室合理布局,分層建設收費窗口、“一站式”服務等,避免患者上下樓來回奔波。開展多種形式的便民服務,在門診大廳設立咨詢臺,并免費提供飲水、輪椅、電話、針線包等,各門診室增加診椅、設置書報架、健康科普知識宣傳欄,給患者發放醫生名片方便咨詢,對出院患者開展電話隨訪。從患者的需求角度考慮,改進服務流程,完善醫院信息文化建設,增強臨時服務窗口,緩解排隊等候時間。調整服務時間,實行無假日醫院,延長門診時間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選派醫療服務小組到生產一線巡回醫療、小區義診、健康講座等。
參考文獻
開展糾正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我們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原則,強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加大力度,堅決糾正醫療服務中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開單提成”、亂收費等不正之風,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醫院健康發展。 二、目標任務 通過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全面實施“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開展堅決糾正醫療服務中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開單提成”、亂收費等不正之風的專項治理工作,實現一個目標,完成二項任務。 一個目標:有效遏制不正之風,杜絕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開單提成”、亂收費等現象。全面實施“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圍繞“三合理”想辦法,添措施,切實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努力減輕人民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質量優良、價格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為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安縣”作出貢獻。 二項任務: (一)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弘揚正氣,倡導先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懲戒并重的糾風工作長效管理機制,強化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教育,規范廉潔行醫行為,完善醫療服務收費行為、住院費用清單制和門診藥品價格清單制,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使“開單提成”,收受患者“紅包”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爭創行風評議先進集體。 (二)建立和完善行風管理制度。包括院、科兩級負責人責任制度,科室評價制度,醫務人員考核、激勵、懲戒制度,社會監督制度等,形成醫院和社會群眾相結合的行風監督機制。 三、治理措施 (一)加強行風建設及“三合理”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 “三合理”是我院今年行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醫院的行風建設工作由行風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院、科室兩級領導要提高對行風建設及“三合理”實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既要承擔抓業務工作的責任,又要承擔抓醫德醫風建設的責任,切實加強領導并抓出成效。 1、調整和充實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決定由鄒興貴院長為組長,張加宇、向維民為副組長,鄭素蓉、王永科、謝國安、譚瑛、簡明安、勇、李華成、劉翱為成員。行風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完善醫院行風建設的各項管理制度,指導、查檢、監督各科行風建設及“三合理”的落實并評價其結果,聽取各獨立督察組的督察意見并按有關規定作出獎懲決定。
2、成立三個具有獨立職能的督察小組,直接向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和分管院長負責。督查組分別對各科室的用藥、檢查、收費情況進行督查,使之逐步形成黨內監督、行政監督和民主監督的完整體系。
合理用藥督察組:
組長:王永科
成員:謝國安 李建華 賈永強 雍 建 張順銀 張興麟
職責:對科室用藥進行指導、檢查、評價;對本院具有爭議的用藥案例進行裁定;對不合理用藥提出整改意見并向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和分管院長提出處理建議。
合理檢查督察組:
組長:劉 翱
成員:譚 瑛 涂 斌 任明彪 勇 李華成 李鳳福
職責:對科室臨床檢查進行指導、檢查、評價;對本院具有爭議的臨床檢查案例進行裁定;對不合理檢查提出整改意見并向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和分管院長提出處理建議。
合理收費督察組:
組長:簡明安
成員:鄭素蓉 楊小敏 楊小蘭 汪 迪 陳 紅 賴秀明
職責:對科室收費情況進行指導、檢查、評價;對本院具有爭議的收費項目進行裁定;對不合理收費提出整改意見并向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和分管院長提出處理建議。 (二)加強職業教育,大力弘揚正氣。 強化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責任和優良傳統作風教育。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和“情暖患者,優質服務”的服務理念,營造杜絕藥品回扣、“開單提成”、拒收“紅包”和嚴禁亂收費及實施“三合理”的強大輿論氛圍。使尊重病人、關愛病人、服務病人、維護病人的權益成為我院醫務人員的自覺行動,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三)明確各項紀律和要求。 各科室要認真組織科室人員學習討論衛生部和省衛生廳頒布的行業紀律與法規,以進一步明確省衛生廳關于制止醫務人員收受“紅包”、回扣責任追究的規定和關于重申、明確衛生行業“五不準”及醫院“十不準”等行風建設工作的各項規定、政策界限和紀律要求,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違規違紀。 (四)加強管理,完善各項制度和監管措施。 1、堅持防范為主、標本兼治的原則。深入剖析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的成因,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建立合理運行機制,切實采取防范措施,鏟除不正之風滋生土壤,建立糾風長效機制,強化行風建設工作責任。建立科主任、護士長一手抓科室管理、一手抓行風建設的“一崗雙責”制度,修訂完善院、科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把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行為和實施“三合理”作為領導和中層干部的重要職責。 2、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完善醫療質量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責任獎懲制度,約束和規范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 3、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醫務科、護理部、門診部要切實加強醫療質量監管。醫務科要做好病歷質量的檢查、審評,認真落實醫療服務的各項制度,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加強醫患溝通。各科室要事先將治療方案及相關費用告知患者,增加“透明度”。建立臨床用藥指導、抗菌抗腫瘤藥物分級管理使用制度。繼續開展大金額病歷評價制度,每季從病案室隨機抽取上月大金額(5000元以上)病歷6份以上,交督導組圍繞醫療質量,主要針對合理治療、合理檢查、合理用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評價。護理部要配合醫療的各項工作,抓好護理人員的“三基”訓練,確保護理質量能夠適應治療的要求,讓患者滿意。門診部要組織做好就診流程,病人選醫生等各項工作,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服務好病人。營造讓患者安全、放心的就醫環境。 4、加強對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管理監督。認真做好我院藥品候選品種的確認工作,嚴格規范非標藥品采購行為。經常對抗生素和抗腫瘤輔助用藥的采購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 5、加強對醫療服務收費情況監管。檢查內容包括:自立項目,自定標準收費;分解項目,重復收費;已取消的項目繼續收費;不按標準計價單位收費;不按實際服務數量計算費用;超過政府規定的最高零售價格銷售藥品;混淆藥品質量層次與規格,變相提高藥品價格;招標采購藥品不按國家有關規定作價銷售;醫用耗材以次充好,提高收費;醫用耗材不按規定加成比例作價等問題。對存在的問題的科室和個人要嚴肅處理。加強收費管理,定期研究、解決在價格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建立責任追究制,落實收費投訴查實處理辦法,加大監管力度。 6、完善醫療信息公開制度。制定有效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權益,完善醫患協議書、知情同意書、手術及醫學專用同意書和住院費用清單制、醫療收費及藥品的價格公示制和查詢制,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增強醫療服務和藥品收費透明度。通過醫院“電子顯示屏”、“觸摸屏查詢系統”“住院須知”等形式及導醫人員向患者和社會宣傳行風紀律規定,自覺接受患者和社會的監督。積極運用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征求患者對醫德醫風的意見,接受患者和群眾的投訴,及時核查處理。 (五)加大監督、查處力度。 醫院設立舉報箱、舉報電話、接受群眾舉報。醫院辦公室、審計監審室負責核實和處理群眾的舉報。對提供證據,經核查屬實者,將按醫院相關規定予以獎勵。對醫務人員利用職權和工作之便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開單提成等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和省衛生廳的有關規定,責令暫停執業活動;重犯者,吊銷其執業證書。 (六)嚴格糾風責任追究制度。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大糾風責任追究力度,保證各項治理措施的落實并收到實效。醫務人員頂風違紀,繼續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開單提成”、亂收費等不正之風,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視情節輕重予以處罰,并追究責任。對糾風工作不力,監督管理不嚴,群眾反映強烈,或對群眾投訴不認真核查,不嚴肅處理的,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四、具體安排 根據衛生局黨委的部署,2005年我院行風建設及實施“三合理”分以下步驟進行: (一)學習教育階段。 4-5月份,院部及各科室組織職工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于糾正醫療服務不正之風的部署和要求。開展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和優良傳統教育,組織“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大討論和“情暖患者、優質服務”活動,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每一位職工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牢記“情暖患者優質服務”活動要求,在全院形成重視行風建設的氛圍。 (二)開展自查自糾。 6月份,各科室要根據本“三合理”實施意見和要求,采取各種方式深入開展自查自糾。要依據衛生行業“五不準”、醫院“十不準”和服務承諾的內容,查廉潔自律,是否有收受紅包、回扣、開單提成等行為;查經濟紀律,是否有科室巧立名目亂收費等問題;查院、科公開,是否做到醫療服務項目、收費公開,規范,方便患者等;查職業道德,是否有亂開藥,開大方,濫檢查等現象;查服務質量,是否有生、冷、硬、推等現象;查言行舉止,是否文明行醫,禮貌待人等問題。對自查出來的問題,依照有關規定處理,同時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自查自糾整改意見于7月20日前上報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 (三)接受明察暗訪。 7-9月,醫院將會同有關部門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風監督員、新聞單位代表等對各醫院專項治理情況進行明察暗訪,并將檢查結果向社會公告。我院要積極行動起來,以行風建設和實施“三合理”工作的實際成績接受檢查。 (四)總結完善。 醫院按階段向衛生局黨委報告行風建設,全面實施“三合理”工作進展情況。各科室每季度將專項治理的自查、自糾情況進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和完善并形成書面材料于每季度末上交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和醫院辦公室。由醫院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向衛生局黨委報告。
【關鍵詞】 人本位醫療服務模式;內涵;實踐;展望
【Abstract】 Prsonbased medical service is an overall concept,Namely,in the processes of treatment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hing attention,complications should be ruduced, patients personalized needs in the aspects of mind and function should be met, patients, social adapation in the aspects of body and mind should be improved includeing five asperts : the scientific diagnosis which relies on evidence, the accurate treatment which minimizes the harm to body and mind,the integrated medical care which ensure medical secarity, the maximize rehabilit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and efficaly and the service dominated by patients, feel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based medical serice ,hospital medical work could g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quently, the economic benefits,techn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of the hospital can be enhanced.
【Key words】 The mode of personbased medical service connotation practice prospect
目前我國醫療體制、醫療運行機制、醫院管理模式、以及醫護行醫心態、患者從醫感受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突出、政府投入不足、醫院經營存在趨利性、醫療資源布局不合理、醫務人員付出與回報不均等、醫療費用過高與醫療效果不成正比等等,造成政府不滿意、社會不滿意、衛生行業不滿意、醫務人員不滿意、患者不滿意等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國家為適應新的醫療形式,提出并試點實施了新的醫改方案,以解決日益突出的各種矛盾,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之所以出現以上各種矛盾,究其內在原因是什么呢?除衛生體制、衛生政策、政府投入等等方面的問題外,再有就是1、醫療機構需要生存與發展,而政府投入不到位,造成趨利性過度膨脹、過度醫療、超范圍執業;2、醫護人員從醫心態:付出與回報不對等,造成趨利性醫療:如收紅包、吃回扣、過度醫療、亂收費;3醫藥費用過高,造成患者付出多,一旦出現正常并發癥、預后不良、醫療損害等, 產生對醫院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感, 與醫療機構發生糾紛;4、藥品、器械虛高定價,一次性耗材增多,醫療設備價昂貴等,造成醫療費用過快增長,超出患方的承受力,加大了社會、患者對衛生行業的不滿;5、病本位醫療模式的存在,即醫務人員在從醫的過程中,以“病”為中心,重病不重人,缺乏對人的 尊重與溝通;6、利本位醫療的存在: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由于醫務人員從醫心態的轉變及藥品器材較大的利潤空間,出現了大處方、吃回扣的利本醫療,使得醫療費用劇增,更加損害了患者的利益。為了徹底改變現行醫療模式、解決存在的問題、化解存在的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國家制定并出臺了新的醫改方案,試點推行了新的醫改措施。為適應新的醫改需要,美籍華人、南京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張中南教授,依據醫療雙向性、醫患互動性、個體差異性、經驗的局限性等從而導致了醫療的不確定性,剖析了“病本位醫療”和“利本位醫療”的性質、成因及存在的種種弊端,從而提出并倡導了“人本位醫療”服務的新模式,即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病人,減少并發癥,盡量滿足病人心理、功能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了人們在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社會適應能力, 依靠證據的科學診斷、身心傷害最小化的準確治療、確保醫療安全的整體護理、實現安全和療效最大化的康復、以病人感受多元化的服務。1 我院實施人本位醫療服務模式的措施1.1 微笑服務。全院職工在工作時要做到微笑服務,語言文明,“請”字開頭,“謝謝”在后。1.2 首問、首診負責制。耐心解答病人、家屬及來院辦事人員提出的的各種問題,并認真負責協辦。1.3 推行“首問、首接負責制”。認真接聽每一個電話、接收每一份材料、接洽每一件事宜。做到“三一、六不讓”,即:“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讓座,一杯熱水接待”。不讓患者的不滿和投訴在我身上發生,不讓正在傳遞的信息在我手里中斷,不讓各種差錯和失誤在我這里產生,不讓科室團體的聲譽在我這里受損害,不讓醫院的整體形象在我在里受影響。1.4 在臨床所有醫護人員中開展“三、三”關愛病人活動;三前:走在紅燈呼叫前,想在病人需要前,做在病人開口前。三化:護理病人常規化,服務病人個體化,健康教育專病化。達到“患者在我心中,我在患者身旁”的服務目的。1.5 對新入病人做到“三溝通”:一是醫護人員分別就各自對患者的分管特點進行溝通;二是就病人的病情和可能進行的檢查、治療情況進行溝通;三是就病人的醫療費用大概情況與病人進行溝通。減少患者的誤解,建立互信關系。1.6 實現醫療安全和治療效果最大化的康復。骨科醫師指導病人康復,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24小時下地站立、行走。癌癥疼痛患者應重視及其家屬的宣教,讓更多的人關注癌痛。我們在患者的床頭及病區走廊內張貼疼痛評估表,讓患者能夠準確的表達出疼痛的性質及程度,為更好的止痛治療提供依據,對化療間歇期的出院病人,不定期電話回訪及指導。力爭讓所有的癌痛病人回歸無痛世界,享受無痛人生。2 醫院實施人本位醫療的臨床意義2.1 實施人性化醫療服務是現代醫院內涵發展的需要,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只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最大限度滿足患者要求,才能贏得患者認可而生存[1]。目前,醫療服務機構的狀況是:同一級別的醫院在硬件比較上已經拉不開差距,形不成優勢。要想體現優勢必須在為病人醫療服務上找差距,哪家醫院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更具人性化,收費更趨合理,更能滿足病人需求,病人就愿意前往就醫,有了病人量醫院就體現了核心競爭力,就有發展空間。醫療糾紛目前已經成為困擾醫院發展的一大難題,實施人性化醫療服務能滿足病人的需要,減少和化解醫療糾紛,和諧醫患、護患關系可為醫院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人文環境。實施人性化醫療護理服務是適應醫療市場的需要,是醫院發展的需要,更是緩解醫護患關系緊張的需要。
2.2 實施人性化服務是就診患者及住院病人的需要 滿足病人合理化需求的服務就是人性化服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需要醫務人員為其提供高超的醫療技術,更需要有優質的人文關懷服務。病人來院就診時溫馨的接待模式、快捷的就診方式、舒適的住院環境、精湛的診療技術、細致入微的體貼服務等,使病人在就醫過程中合理化的需求能得到滿足,精神感到暢快。2.3 實施人性化服務是現代醫學迅猛發展的需要 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高新尖端診療技術的不斷應用、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但是,要想現代醫學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必須實施人性化醫療服務。因為,人性化醫療服務要求對病情的觀察更加認真,更加嚴謹,更加及時。只有通過嚴謹認真的病情觀察,進一步評價診療技術的應用效果,才能判斷我們在開展某種診療技術過程中是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才能發揮聰明才智去創新、去彌補、去完善、去提高診療技術,促進現代醫學技術可持續發展。3 人本位醫療模式是醫院臨床實踐的基礎
人本位醫療模式要求醫院的各項工作必須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充分關注病人,滿足病人及家屬的正常需求,尊重病人的相應權力,在保障醫療安全的前提下,讓病人滿意。要做到這一切,必須要求工作人員在醫院的工作過程中時刻遵循“人本位”,從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選擇,到方案是實施和護理,以及病人的入院宣教、出院指導,出院后的隨訪以及醫院的設施設備、環境必須精益求精。人本位是臨床實踐的基礎,只有在臨床中遵循人本位,才能推動醫院的快速發展,確保醫患和諧。4 展望
新醫改啟動以來,公立醫院發展建設步入新時期,經濟管理面臨新常態,機遇與風險并存,希望和壓力同在。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經濟管理,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經營效率和效益,成為公立醫院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公立醫院;經濟管理;財政投入;預算管理
一、當前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公立醫院投入不足
目前,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方面:政府財政補助和醫療服務收入。而當前制約公立醫院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財政總體投入仍然不足。據國家衛計委的《2014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3.5萬億元,占GDP的5.56%,比以往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但較發達國家占GDP6%~8%的支出比例相比,我國在公共衛生財政支出方面仍然稍顯不足,尤其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大、公共衛生基礎落后等因素,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和迫切。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公立醫院財政投入的“倒金字塔”問題嚴重,越到基層財政投入越顯不足。而這對于本就因為資源稟賦較差而處于市場競爭弱勢地位的基層醫院而言,無疑會更進一步削弱和壓縮它們的競爭能力和生存空間。
(二)公立醫院成本核算不科學,管控薄弱
由于公立醫院事業單位的性質,部分領導和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在日常管理與運營過程中忽視對成本的管控,成本支出過重,嚴重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人力成本控制不嚴,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胡亂加塞臨時工,造成有的科室人手不足、資源緊張;有的科室則人浮于事,不少員工無所事事。材料和設備成本控制不嚴,耗材、辦公用品等管理不嚴,隨意支取、浪費,辦公電腦、空調等沒有做到人走電斷。有些員工將一些低值耗材如口罩、消毒液、手套等拿回家中,有的員工則利用職權之便帶親屬免費做檢查。運營成本控制不嚴,管理費用占比過重,公款吃喝、公費旅游等屢禁不止。不按規定實施藥品、醫用耗材和設備集中采購,缺乏競爭。采購缺乏調研和計劃,庫存成本高企。成本核算不科學,科室為獎金等利益虛報收入、瞞報成本。
(三)公立醫院管理機制混亂
當前公立醫院存在過度行政化的問題,行政機構臃腫,管理人員規模過于龐大,臨床醫務人員反而不足。內部管理僵化,缺乏創新進取意識,各部門之間推諉卸責,互相扯皮,嚴重影響工作效率。醫務人員官僚思想濃厚,辦事拖拉、死板,部分醫務人員醫德醫風較差,存在收受紅包、辱罵病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影響公立醫院的工作效率和外部形象。另一方面,不少公立醫院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內控不到位,財務活動缺乏規范和控制,混亂不堪。風險管控薄弱,忽視對公立醫院未來風險預測和分析,缺乏有效的風險辨識、分析、決策、監控、預警及管控應對機制,抬升公立醫院的風險成本,影響公立醫院的健康持續發展。有些公立醫院因為缺乏科學的風險決策機制,盲目借貸投資,導致醫院債務高企,損害醫院的長期發展和職工利益。
(四)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人才匱乏
由于體制原因和歷史原因,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普遍存在力量薄弱、流動不足、人員老化等問題。有些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規模不夠,只有一兩名會計人員,僅能勝任簡單的記賬出納工作,很難滿足現代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需求。有些公立醫院領導是醫學專業出身,一直從事業務工作,對經濟管理的認識不足,認為經濟管理不能為醫院創收,也無法提高醫院的醫療水平,可有可無,不重視、不關心,人才發展缺乏領導支持。在經濟管理人力資源建設上,公立醫院缺乏明確而科學的人才培養與發展計劃,沒有針對醫院的經濟管理需求和人力資源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人才建設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與此同時,醫院沒有創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和管理機制,尤其是一些基層公立醫院更為嚴重,許多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和醫務工作者紛紛辭職,人才流失嚴重。
二、新形勢下加強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經費保障,提高公立醫院財政預算投入
新醫改以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建立健全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為此,政府必須提高公共衛生支出比例,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財政預算投入,加強經費保障,為公立醫院發展和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撐。各級政府應當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衛生設施現狀、疾病譜、社會醫療需求等,科學制訂區域衛生事業發展計劃,并合理控制對衛生事業和公立醫院的投入規模,按照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等確定相應的預算增長水平,確保公立醫院財政預算投入穩步提升。與此同時,政府要妥善解決公立醫院財政投入過程中的“倒金字塔”問題。按照新醫改的目標和計劃,未來基層醫院將承擔70%左右的醫療任務,因此財政投入必須向基層醫院和一線醫務人員傾斜。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保障,不斷充實基層醫療力量,解決基層醫療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改善基層醫療環境。
(二)完善成本核算,實施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
完善成本核算。引入和實施作業成本法,加強成本信息采集和監控,綜合運用各種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成本構成,監測成本異動變化,提高成本核算與分析能力,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成本控制策略。健全成本責任網絡體系。圍繞醫院經濟發展任務科學制訂成本目標,合理分解成本指標,落實到具體作業單元、科室和相關責任人,建立起覆蓋全面、邏輯嚴密的成本責任網絡,并建立起相應的成本考核機制,同科室績效相掛鉤。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合理編制預算目標,加強醫院和科室預算控制,建立預算執行監督機制。嚴格收支管理,規范公立醫院財務行為。加強預算績效考核和審計監督,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建設成本文化。深入剖析公立醫院的經營風險、競爭環境,把握和分析公立醫院的運營特點,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導向,全面構筑提質、降本、增效的醫院文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平臺、宣傳欄等傳播工具,以干部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干部職工的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
(三)健全管理體制,規范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機制
健全制度建設,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立足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活動實際,突出患者利益保障和醫療服務,制訂出科學合理的管理規范和財務制度。探索和推動公立醫院逐步去行政化,明權確責,精簡機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大醫德醫風建設力度,開展醫德醫風評價。積極向外學習借鑒,總結改革實踐成果,加強內部調查研究,繪制流程圖和組織機構圖,全面梳理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點。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結合業務工作實際,針對重點崗位、重點環節、重點項目,逐一排查經濟管理活動風險。健全風險等級評估與分析機制,建立風險監控預警與動態管理機制,完善風險處置、應急管理與監督檢查。加強內部控制,夯實公立醫院經濟管理基礎。完善內控組織機構,加強人員配備,建立和落實總會計師制度,健全財務管理機制,從收支控制、采購控制、預算控制、授權控制、合同控制、重大項目控制等控制活動入手,加強內控執行與監督,提升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統籌協調,科學建設,推動醫院信息資源內部互聯、外部共享,安全高效使用。
(四)重視人才建設,充實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隊伍
公立醫院應當堅持人才優先的發展戰略,將抓好經濟管理人才的“選、育、用、留”工作作為醫院領導的重要責任目標,并融入公立醫院的發展規劃、決策部署中。擴大人才引進和吸收渠道,嚴格選聘,夯實人才基礎。公立醫院應當根據本院經濟管理人才培訓需求,制訂出合理的培訓計劃,加強同高校、醫療科研機構、醫療衛生企業等的溝通與合作,通過開辦培訓班、組織遠程教育等方式,圍繞成本核算與控制、資本運營、財務管理、會計報表分析、醫保結算等內容,培養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團隊,提升人才價值。衛生職能部門也應當扶持醫院經濟管理人才發展,通過制訂人才扶持發展計劃、建設區域培訓中心、定期組織集中培訓、選拔建設區域醫院經濟管理專家庫等,以點帶面,以人才推動發展,提升區域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水平。此外,公立醫院還應當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與薪酬管理機制,構筑獎金激勵、目標激勵、尊重激勵與負激勵等相結合的多層次激勵體系,優化人才發展與工作環境,激發人才活力。
三、結束語
新醫改為公立醫院經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任務、新機遇和新挑戰,公立醫院必須搶抓政策契機,轉變管理理念和運營體系,積極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探索,勇于改革,創新服務模式,優化醫院收入結構和服務體系,總結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經濟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滿足社會需求。
作者:郭繼超 單位:第285醫院
參考文獻:
[1]徐春林.新時期中國公立醫院加強經濟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06)
[2]許秉軍.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加強經濟管理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5(06)
【關鍵詞】 品管圈; 床椅間轉移; 正確率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157-03
doi:10.14033/ki.cfmr.2016.18.090
品管圈(Qualitu Control Circle,QCC)是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品質管理活動所組成的小組,這些小組作為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的一環,在自我啟發、相互啟發的原則之下,活用各種統計方法,以全員參加的方式不斷地進行維持及改善自己工作現場的活動[1]。臨床上常使用輪椅作為代步工具,雖明顯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在輪椅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康復患者在進行床和輪椅間的轉移時,可能因方法不正確給患者造成不舒適或發生意外跌倒的傷害。跌倒是醫院內最常發生的意外事件,約有5%的跌倒會造成骨折,超過10%的跌倒會造成腦部損傷、軟組織損傷或脫臼等,這將會給患者帶來經濟上和身心上的負擔,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2]。而正確床椅間轉移方法的應用有利于減少患者在轉移過程中不舒適的感受,避免發生意外跌倒,同時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康復。筆者所在科室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開展了品管圈活動以提高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正確率,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品管圈小組
筆者所在科室于2014年12月組圈,成員共7名,文化程度:本科2名,大專5名。由科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定期指導并督促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成員經過品管圈相關知識的系統培訓,確定圈名為“攜手圈”,寓意為醫務人員與患者攜手同心,協助患者進行正確、安全的床椅間轉移。圈徽由綠色銀杏葉組成一個圓圈,代表中西醫結合科,寓意為杏林之家,中間是醫務人員與患者的手組成的心形,寓意為醫務人員與患者攜手同心,共同為患者的健康奮斗。
1.2 主題選定
全體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羅列出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統計歸類后將選主題進行排序,每位成員根據“5分、3分、1分”的評分標準,從上級政策、重要性、切中性和圈能力等4個方面進行量化評價,累加所有成員4個方面的平均分,最后“提高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正確率”以平均分總分19.2分成為第一高分,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床椅間轉移是指人體從一種姿勢轉移到另一種姿勢及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過程,通過轉移偏癱患者能獨立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3]。
1.3 活動計劃擬定
活動時間為2014年12月-2015年5月,第1個月組圈和選定主題,第2個月進行現狀把握、目標設定、原因解析、對策擬定,第3~5個月進行實施與檢討,第6個月進行效果確認并鞏固成果,做進一步改進[4]。
1.4 現況把握
針對科室患者的實際情況,于2014年12月15日制作調查表,隨機對筆者所在科室的10例患者進行3 d床椅間轉移的基線調查,2次/d,總共60人/次,其中護士協助轉移28人/次,
家屬協助轉移32人/次,調查在轉移過程中患者是否有緊張、疼痛,是否對康復治療有抵觸及是否存在發生跌倒的風險和皮膚損傷等。結果顯示在護士協助轉移時,有27%患者感受到疼痛,11%患者有發生跌倒的風險;家屬協助轉移時,有32%患者感受到疼痛,25%患者有發生跌倒的風險。因此全體成員再次討論制作了與主題相關的查檢表。于2014年12月
22日-2015年1月18日,品管圈小組成員每天查檢2位患者的床椅間轉移,從健康教育的效果、護士掌握相關知識情況、評估病情、患者配合及輪椅的性能等方面進行查檢,共涉及項目196項,通過柏拉圖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健康宣教不到位、護士未掌握轉移的方法、未評估病情占79%,按照柏拉圖二八定律,將此3大項情況列為本期活動的改善重點。
1.5 目標設定
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0.52+(0.52×79%×70%)=80%,即目標為將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正確率由52%提高至80%。
1.6 原因解析
1.6.1 要因評價 品管圈小組成員再次通過頭腦風暴法,分別針對健康宣教不到位、護士未掌握轉移的方法、未評估病情這3個主要因素從人員、環境、材料、法制4個方面進行分析,利用“魚骨圖”形式,列出了以下要因:(1)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不到位;(2)護士不知曉正確轉運方法;(3)科室無全面的健康宣教資料;(4)家屬重視度不夠;(5)患者缺乏對護士及家屬轉移的信任;(6)科室無對患者及家屬相關知識的培訓;(7)無康復治療時間段計劃制度。
1.6.2 真因驗證 本著“現場、現物、現實”的三現原則,品管圈小組成員對選出的要因進行再次查檢,依據品管圈80/20的原則(80%的結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將前4項原因定為患者床椅間轉移錯誤的真因[5]。
1.6.2.1 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不到位 因科室未制定患者床椅間轉移的SOP,缺乏相關制度及流程,護士在健康宣教過程中,無可參照的標準;另外科室護士人力資源不足,缺乏形象、生動、節約人力的宣教方法,導致宣教不到位,宣教內容枯燥,患者不易接受。
1.6.2.2 護士不知曉正確轉運方法 科室對床椅間轉移的知識未關注,無相關培訓,康復??谱o士未起到相應的作用,導致科室護士不知曉正確的轉移方法,從而對患者的宣教和指導也不到位。
1.6.2.3 科室無全面的健康宣教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是四川省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收治的患者中大約有70%為彝族患者,因語言溝通障礙及文化差異,導致健康宣教的效果不佳,科室無個性化的宣教資料,患者不會主動參與,護士沒有統一的健康宣教資料,宣教方式也不統一。
1.6.2.4 家屬重視度不夠 患者及家屬注重患者功能恢復的情況,對床椅間的安全轉移不重視,認為正確的轉移方式只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而不愿意配合。
1.7 對策擬定
全體成員針對查找到的真因,運用對策擬定評價表,依據行性、效益性、重要性3個維度進行評價:重要計5分、一般計3分、次要計1分。全體圈成員共7名,分別對每項對策進行打分,然后依據得分高低依次進行選取。共選出4個對策:(1)制作符合科室患者需要的圖文并茂的雙語宣教資料(彝語和漢語),放于護士站,方便患者取閱,拍攝簡易VCR雙語宣教片;(2)對全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3)將各類轉移的流程拍成照片,粘貼在病房墻壁上,便于護士對患者進行宣教和指導;(4)每周召開工休座談會,發放健康宣教資料,強調錯誤轉移會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后果。
1.8 對策實施
將制定的對策分配給能夠勝任的成員;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工作項目、完成時間、負責人、地點、方法等),實施前召開品管圈成員會議,對內容進行培訓和說明,讓相關人員了解正確的做法;實施中該項目負責人實時監督,保證實施方法正確,密切關注實施情況。
1.9 效果確定的方法
(1)有形成果,即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數據-改善前數據)÷(目標設定值-改善前數據)×100%;進步率=(改善后數據-改善前數據)÷改善前數據×100%;(2)無形成果,在攜手圈活動結束前,7名成員在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溝通能力、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諧度8項無形成果進行打分,與活動前指標進行比較[6]。
2 結果
2.1 效果確認
2.1.1 有形成果 開展品管圈前后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正確率由52%提高到79%。目標達標率=(0.79-0.52)/(0.80-0.52)×100%=96.4%;進步率=(0.79 -0.52)÷0.52×100%=51.9%。再次用基線調查表隨機對科室10例患者進行3 d床椅間轉移的調查,2次/d,總共60人/次,其中護士協助轉移28人/次,家屬協助轉移32人/次,結果顯示在對策實施前后護士協助轉移時,感受到疼痛的患者由27%下降到15%,有跌倒風險的患者由11%下降到5%;家屬協助轉移時,感受到疼痛的患者由32%下降到22%,有跌倒風險的患者由25%下降到10%。
2.1.2 無形成果 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成員自我評價顯示,成員在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心、溝通能力、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諧度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2.2 標準化
將本次活動實施對策進行標準化,制定患者床椅間轉移SOP,并根據科室患者的情況,制定出了協助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操作評分標準,包括單人直立法轉移偏癱患者、單人側方法轉移偏癱(截癱)患者、雙人垂直法轉移患者和雙人側方法轉移患者多個標準。
3 討論
通過開展品管圈,科室制定出了患者床椅間轉移SOP,使筆者所在科室每一位使用輪椅的康復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會得到全程、全面、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和指導,掌握床椅間轉移的技巧,為其回歸社會做好準備;同時也提高了在院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正確率,減少了轉移過程中患者不舒適的感受及意外跌倒的風險,根據患者及家屬對輪椅間轉移方法的掌握情況,提供了個性化服務及宣教,切實降低了住院患者發生跌倒的風險[7-8]。
在此次活動中,制定出了各類協助患者床椅間轉移的操作評分標準,新的轉移流程更優化、節力,患者舒適度增加,適合于協助各種體型偏癱和截癱患者的轉移,如單人直立法協助偏癱患者轉移時,護理人員將輪椅斜置床邊30°,剎住輪椅剎車;患者在床邊挪動,使雙腳著地,軀干前屈;護理者直背屈髖,面向患者,讓患者的下巴搭在護理者的肩上,患者健側上肢拉住患側上肢,將雙臂抱住護理者的頸部;護理者的雙手抱住患者臀部,如果患者較重則可以抓住患者的褲子或腰帶,但要注意避免造成患者的皮膚損傷。護理者一只腳頂住患者患側膝部防止其屈曲,然后挺直后背并后仰將患者拉起呈站立位;同時利用自己的重心力量來平衡患者的體重。在患者站穩后,護理者慢慢轉身使患者背向輪椅正面,將一只手移到患者的肩胛部使其胸部穩定,然后護理者慢慢屈髖,將患者輕輕放到輪椅上[3]。這些標準流程可以指導護士幫助患者進行正確的轉移,同時也作為培訓考核的標準。
通過圈活動,成員學會了應用現代管理工具,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患者床椅間轉移問題持續改進,還有柱狀圖、柏拉圖、雷達圖等,學會科學的解決問題,提升了成員的科研意識,為成員提供了寫作論文的素材[9-10]。
綜上所述,通過品管圈的團隊模式和科學工具的使用,從發現護理缺陷入手,層層剖析,由表及里地發掘問題、查原因、尋求對策,有效降低了臨床護理問題的發生率。通過標準化環節,將有效對策在其他護理單元平行推進,提升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鐘朝嵩.品管圈實際演練法[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8.
[2] King M B,Tinetti M E.A mulitfactorial approach to reducing injurious fails[J].Clin Ceriatr Med,1996,12(4):745-759.
[3]趙東麗,金肖,高麗娟,等.腦卒中輪椅期不同護理方式84例康復比較[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23(6):317-318.
[4]崔紅梅,劉娜娜.高齡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117-118.
[5]付倩,程惠玲.降低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4,21(1):18-21.
[6]馬金亞,吳繼云,張燕蕾,等.品管圈在康復醫學科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4):185-186.
[7]張通.偏癱病人康復治療圖解[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50.
[8]胡銘,石霞,陳令紅,等.品管圈在預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2):1973.
[9]曾榮.品管圈在防范住院老年癡呆患者發生護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A1):92-94.
關鍵詞:計算機;醫囑;問題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1-0000-01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Prescription
Wei Yuan
(Harrison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Computer Center,Hengshui053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HIS management systems are generally used in hospitals.Subsystem of the computer running the hospital,the electronic prescription system to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However,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we also found a number of noteworthy issues,such as:electronic prescription system and subsystem interface put drug problems,computer problems caused the patient's own doctor's orders the execution of the affected processing subsystem and so on.For these problems we have to do a deep analysis and analysis.
Keywords:Computer;Prescription;Problems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HIS管理系統普遍應用于醫院。在醫院各計算機運行子系統中,電子醫囑系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使醫生、護士從手工醫囑處理轉變 現代的醫囑信息化管理,減少了手工處理醫囑中易出現的錯誤,節省了人力、物力。但是在電子醫囑系統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往往 些問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現將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電子醫囑系統與擺藥子系統銜接的問題
(一)醫囑意愿與實際發藥不符
電子醫囑系統設置的長期醫囑與實際擺藥子系統發藥不符。如正常8∶00以后開出每日一次的長期醫囑擺藥子系統只發放次日8∶00的藥,每12h一次的長期醫囑擺藥子系統發放的是當日20∶00與次日8∶00的藥,每8h一次的長期醫囑擺藥子系統發放的是當日16∶00、24∶00與次日8∶00的藥,為了使患者能在當日按長期醫囑頻次得到治療,醫生在開長期醫囑的同時必須開出同樣內容的臨時醫囑領藥。以保證長期醫囑的準確執行。
(二)長期醫囑下達時間有誤造成患者多領藥、多收費
電子醫囑系統設置醫生下達長期醫囑的時間為每日8∶00~16∶00,在此時間段內的長期醫囑擺藥子系統能準確按醫囑頻次發藥、收費。如果長期醫囑下達時間在8∶00以 就會多發藥、多收費一次,反之下達時間在16∶00以后就會少發藥、少收費一次。另外,由于擺藥子系統每日10∶00發放當日下午至次日上午的藥品,所以長期醫囑每日停止時間應在10∶00以前完成,10∶00以后停止長期醫囑會造成多領藥,多收費。
(三)未下達正確的醫囑擺藥途徑造成多發藥、多收費
有些特殊的藥,擺藥子系統發放藥品時只能整包裝發放,所以下長期醫囑時選擇“不擺藥”的途徑,臨時醫囑開整包裝領藥。如普通胰島素每瓶10ml,劑量為400u,實際每次只用幾 單位,使用常規的醫囑途徑每日都能領取一瓶,造成藥品浪費,增加患者的藥品支出,造成患者不滿意,所以應采取臨時領一瓶藥液,每次使用時擺藥執行方式錄“不擺藥”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
二、患者自身的問題造成計算機醫囑處理子系統的執行受影響
(一)患者住院費用不足造成醫囑不能執行
計算機設置的擺藥子系統,須在患者住院費用有余額時執行。如果患者預交費用已用完或欠費,擺藥子系統就會停止發放患者的藥品,使臨床護士無法按時執行醫囑,須等費用交付或人為干預才能執行領藥,這樣易延誤患者治療,增加醫院與患者的矛盾。
(二)醫囑已開出,但需要停止執行
由于患者的病情變化、藥物過敏、出院、死亡等因素,醫囑開出后又要停止執行醫囑,而擺藥子系統已提前將藥品發放到科室,此時,如未將領回的藥品退回藥房,就會造成多收費,引起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三、由于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造成醫囑未按時執行、多收費或漏費
(一)醫生醫囑下達延誤或內容不正確,未及時提交,護士提取醫囑不及時造成醫囑延誤執行
由于臨床工作非常繁忙,醫生忘記下達某些醫囑或下達醫囑后未提交到護士站,醫生未按計算機要求格式開醫囑,醫囑內容中缺項,護士在提取醫囑時未認真查對,造成檢查、治療延誤。尤其是一些搶救醫囑及危重患者的醫囑,將造成嚴重后果。另外,護士未及時提取醫囑,或過擺藥的時間的醫囑未及時借藥,都將造成醫囑的延誤執行。
(二)醫囑與實際執行不符,造成多收費、漏費
某些醫囑開出后,醫生未及時開停止醫囑,造成多收費。如管道吸氧,患者已停止吸氧,但長期吸氧醫囑未停,造成患者多收費。同時,一些醫囑以外的收費,如某些治療產生的材料費,沒有及時錄入,造成漏費。還有一些檢查、治療,患者先執行而醫生后開醫囑,恰巧患者又辦理了出院結算,也造成漏費。
綜上所述,這些問題有電子醫囑系統與實際醫療行為之間得差距產生的,也有人為因素造成??傊?,為了確保電子醫囑系統的正常運行,推動醫療電子信息化的建設。必須組織醫務人員做好崗前培訓,確保電子醫囑系統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尿液分析;全面質量控制;影響因素
Urine regular analysis overall quality control analysed
XIAO Xiang-Dong. Zhangdian Health Centre for Women and Children, 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 analysis is the clinical work routine test items in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ut in the analytical process vulnerable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affecting its interference and the accuracy of analysis. Because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of experiments not only potential before and experiments, also can appear in experiments, therefore, complet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urine analysis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Urine analysis; Overall quality control;Influencing fautor
尿液分析的準確程度直接關系到臨床診斷,因此尿液檢查質量控制是關系到臨床檢查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參考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體會做如下淺析。
1 分析前的準備工作及影響因素
1.1 檢驗申請單的正確填寫 臨床醫生在填寫申請單時,應根據病情的需要合理地選擇實驗項目, 清晰、完整地填寫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科室、臨床診斷、用藥情況, 以及標本類型(如隨機尿、晨尿等)、標本采集時間、醫師姓名和申請時間等。
1.2 標本的采集與送檢 實驗室工作人員及臨床醫務人員應指導患者正確留取尿液方法,新鮮的尿液對自動化分析結果非常重。必須使用一次性尿杯,以排除容器的干擾因素。一般情況下,隨機尿多用于門診患者,晨尿更適用于住院患者、可疑或已知有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及早期妊娠試驗,每次收集尿量不應少于50 ml。此外,還應強調女性在收集標本時要防止混入陰道分泌物,必要時沖洗外陰后留取中段尿送檢, 經期暫緩做尿液檢查; 男性應避免和前列腺液的污染; 標本留取后應及時送檢,對不能及時進行檢驗的標本,應置4℃冰箱或加入適當的防腐劑,以免因光照或細菌生長造成化學物質和有形成分的破壞和改變。
1.3 建立嚴格的標本接收制度 工作人員在接收標本時,必須檢查標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 標記內容與醫生所填寫化驗單是否一致; 從留尿到接收標本時間是否過長; 標本是否被污染。在特殊患者不能達到要求時(如小兒、燒傷、腎衰無尿期),應在檢驗報告單上注明收到的標本情況。
1.4 藥物和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 ①泌尿系統是機體的重要排泄器官, 藥物也可通過影響體內的物質代謝來影響或干擾實驗結果[1-5]。青霉素的大劑量應用可干擾尿蛋白測定,其影響程度隨著使用劑量的增大,則持續時間延長; 患者服用奎寧和磺胺嘧啶等藥物引起強堿性尿時, 會使干化學法尿蛋白出現假陽性; 而尿內大量維生素C 的存在, 能使尿蛋白及糖、紅細胞、酮體、膽紅素實驗呈假陰性; 尿中大劑量慶大霉素、鏈霉素等存在, 可使白細胞檢查的敏感性降低, 而呋喃啶的使用則可使白細胞的檢測呈現假陽性反應;當患者接受大量氯丙嗪(鎮靜劑) 治療或尿中含鹽酸苯偶氮砒啶(泌尿道止痛藥) 的代謝產物時, 膽紅素可出現假陽性現象;因而在使用上述藥物后原則上在較短時間內不要留取標本進行分析, 以免干擾實驗結果。 如必需檢測, 則要注明使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時間和標本收集時間, 供實驗人員采取相應措施排除干擾及對結果做出準確判斷。② 新鮮尿液對結果分析十分重要。變質的尿液會導致pH 值的變化和細胞成分的破壞而影響實驗結果, 尿液pH 過低、過高不僅影響尿比重的測定, 也會使尿蛋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現象; 尿中亞硝酸鹽陽性時可導致膽紅素假陰性; 而膽紅素增高, 則易造成其他檢測項目因色素干擾呈假陽性; 尿比重的增高能降低葡萄糖的敏感性; 當尿比重小于1.010, pH> 7.0 時, 可致細胞溶解, 使檢測項目呈陰性; 此外, 尿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 或污染甲醛或低溫復溶的尿液標本白細胞檢測可出現假陽性現象。如此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對尿液分析產生影響, 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2 尿液檢測中的質量控制
2.1 儀器與材料 儀器應安裝在干燥、清潔、平穩、通風、遠離電磁干擾源、熱源、避免光照的位置, 對新購置的儀器要有嚴格的鑒定和驗收手續, 合格后方可使用。對使用中的儀器應根據工作需要做好定期維護和保養, 確保儀器的正常運轉。儀器的正常運轉和試劑帶質量合格是實驗結果的基本保證, 每日工作前應對儀器及試劑帶進行檢測, 首先將質控物品放置室溫, 而且每次必須使用正常和異常兩種濃度的質控物進行試驗, 當正常的質控結果變為異?;虍惓=Y果變成正常時, 應視為失控。工作中應注意避免使用過期或失控的試劑帶進行試驗。工作結束時, 應注意做好儀器的清潔和維護。
2.2 人員的培訓及管理 儀器的使用首先要求相關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極大的責任心。實驗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是提高檢驗質量的關鍵[2,3,6]。應注重職業道德和倫理道德的教育及良好的崗前培訓, 使其對每項實驗原理、儀器的性能、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儀器報警的含意和處理方法等都應有深入的了解, 注意藥物及其他影響的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作用, 增強質控意識, 并通過參加學術交流與學習, 使知識在不斷地學習和經驗總結中得到更新和提高。
2.3 檢測方法 尿干化學法只是半定量分析, 不能替代顯微鏡檢查, 而規范的尿沉渣檢查是保證尿液分析結果準確的基礎[7]。除尿液外觀、濁度正常, 儀器分析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及亞硝酸鹽陰性的標本可免去尿沉渣鏡檢外, 腎科和泌尿外科患者或以鏡檢結石、結晶、腫瘤細胞作為診斷依據或觀察療效者, 以及儀器分析出現異常的標本, 尤其是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和亞硝酸鹽中任何一項陽性者都必須鏡檢。
2.4 實驗記錄的建立與保存 包括標本的驗收、不合格標本的處理、實驗操作手冊、室內室間評價、儀器的維護與維修、實驗報告送達等在內的一整套詳細、完整的實驗記錄的建立與保存是質量控制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測試和管理人員都應做好記錄并簽名, 一旦發現問題, 便于原因的查找和處理措施的實施。
3 實驗后的質量保證
3.1 檢測結果的審核 認真對檢測結果進行審核, 除審核患者的一般資料、檢驗結果及與臨床相符等情況外, 對異常結果要重點分析, 必要時應復查。對已復查的檢驗結果應在報告單上加以注明,使臨床醫生了解患者的檢查情況并做出準確判斷。
3.2 加強與臨床的聯系 實驗項目的開展和新項目的推廣應用, 有賴于相互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3,6]。通過加強聯系了解自己的工作質量和臨床的需求, 使醫護人員了解實驗原理、方法、標本采集要求,選擇最佳采集標本時間及合理選擇實驗項目, 共同實施全面質量控制, 通過相互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尿液常規分析的全程質量控制是提高尿液常規檢驗質量的根本保證。不論哪個環節的質量控制被忽略, 都有可能導致檢驗質量的下降。只有不斷完善質量控制體系, 才能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檢驗數據。
參考文獻
[1] 朱立華.實用診斷學.第1版.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11-235.
[2] 叢玉隆,馬駿龍.尿液常規自動化檢查質量控制.臨床檢驗雜志, 1995,13(6):318-320.
[3] 叢玉隆.強化全面質量管理意識.提高尿液分析診斷水平.臨床檢驗雜志,2002,20(1):5-9.
[4] 叢玉隆,馬駿龍,鄧新立.尿液常規分析質量控制及臨床應用研究體會.臨床檢驗雜志, 2001,19(4):241-243.
[5] 凌迎春.尿液檢驗全程質量控制的分析.江西醫學檢驗, 2002,20(2):109-110.
進入20__年,我院以“精細管理深化年”活動為契機,以培育醫院文化,建樹“不求最大,只求更好”的管理理念為先導;以提高服務質量,打造“雷厲風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為重點;以規范醫療行為,提升職工素質為根本;以增強競爭優勢,實現醫院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按照礦關于實施“ORM”管理的有關文件要求,緊密結合醫院自身實際,精心研究,科學把握,注重實踐,凸現實效,有力推動了醫院整體工作上水平、創局面。1—2月份實現收入120萬元,杜絕了醫療事故和醫療差錯,醫院文明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學習文件,領會精神,提高全院職工對實施“ORM”管理目的意義的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礦“精細管理深化年”動員大會召開后,我們利用各種會議和政治理論學習日,認真組織全院干部職工學習礦《關于開展“精細化管理深化年”活動的安排意見》、《關于實施“ORM”管理打造質量效益型礦井的意見》和有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前醫院改革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大講實施“ORM”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大講實施“ORM”管理的對企業發展的現實意義,大講實施“ORM”管理對醫院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重要作用,讓全體職工深刻領會實施“ORM”管理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同時,我們從培育服務理念入手,印發了“ORM”管理相關知識的學習資料100余份,制作宣傳圖版25塊,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引導職工正確認識管理與質量、管理與效益、管理與安全、管理與服務的關系。通過學習,真正使職工的思想統一到了醫院改革任務上,真正使職工的力量凝聚到了醫院發展穩定的目標上。
二、找準力點,明確任務,大力實施目標管理
“ORM”管理是我礦精細化管理的延伸和升華,是企業管理的創新,是一套系統、龐大、科學、嚴謹的管理體系,為把它植入醫院管理工作中去,產生明顯效果,在實施“ORM”管理過程中,我們堅持了“五項原則”:即全員參與的原則;培養理念與規范行為相結合的原則;考核與獎懲相結合的原則;管理與服務相統一的原則;聯系實際,注重實效的原則。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生產力、提升效益。醫院實施“ORM”管理,就是要圍繞著“質量、安全、效益”醫院這一中心工作作文章。為此,我們確立了實施“ORM”管理的“六項目標”:一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形成事事有標準,處處講標準,人人用標準的工作局面;二是實施對每個人、每件事、每一天、每一處、每個環節的全面控制管理,達到“時時有監控,處處有獎懲”,“日事日結日高”的目的;三是安全實現零事故、零差錯、零投訴,杜絕醫療糾紛;四是醫療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患者滿意度達到95以上,各項質量指標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要求;五是職工思想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文明素質、健康素質進一步提高,確保職工無違法、無違紀、無違章現象的發生;六是醫院經濟效益水平、創收能和整體文明形象持續攀升,礦區職工的衛生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我們將壓力層層傳遞,將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科室個人,使人人頭上有指標,人人肩上有擔子,人人為醫院發展做貢獻。
三、量化標準,細化考核,大力實施“ABC三卡”管理
標準是衡量工作績效高低、服務質量優劣的尺子。首先,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43個工種和崗位的崗位工作標準,明確各自的工作量、工作質量、材料消耗和“6S”行為養成。各科室根據自身的工作特點,制定了科室考核標準,使軟指標硬化、硬指標量化,形成剛性的定額,使之更趨于精細,更易于操作,并以此作為A卡考核標準。按照逐級管理的要求,醫院在以往考核制度的基礎上,按照全面精細的要求,分專業、分崗位、分工種進行整理,然后找出標準不高、責任不明的制度進行了修改完善,制訂了醫院“ORM”考核制度及對各科室的考核標準,作為B卡考核標準。形成人人有標準,事事有標準,時時有標準,處處有標準的管理體系。其次,將17項“ORM”管理的規范、制度匯編成冊,印制了《職工醫院“ORM”管理機制匯編》,下發職工,遵照執行。三是針對“ORM”管理標準要求高,工作要求細,責任要求嚴的實際,我們量化標準,強化責任,加強了對“ORM”考核工作的領導,成立了“ORM”管理領導小組,院長、黨支部書記任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具體負責對每個科室的工作情況的檢查考核,同時,下設5個考核小組,3人為一小組,每一小組設組長1名,成員2名,按標準、按規定每天組織對B卡的考核。為了防止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場,我們明確了每一個考核小組的職責,區分不同專業,各有考核重點,并注意把職工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上來。對每一名職工、每一天的考核由科室負責人具體組織實施??己私Y果與三工并存、動態轉換掛勾,與職工工資獎金分配掛勾,與先進科室、明星職工評比掛勾,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形成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極大激發和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規范行為,提升素質,大力實施“6S”行為養成
“6S”行為養成,是提高職工素質,提升醫院文明形象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將根據《楊村煤礦職工道德行為規范條例》、《楊村煤礦職工“6S”行為養成的實施細則》,按照22個要素,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醫務人員“6S”行為規范49條具體標準和考核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崗位文明、行為文明和語言文明,杜絕了不文明現象的發生;進一步強化了職工文明素質的養成和“三德”、“三觀”的正確樹立,促進了業務技術水平、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英語課本??;教師角色;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1-0049-01
《新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英語課本劇活動的開展,為新英語課程理念的貫徹執行提供了條件。毫無疑問,英語課本劇的內容和形式要適合交流,英語課本劇的排練過程需要學生的合作、扮演、表達、創作和思考,這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大有裨益。英語課本劇也是學生展現個性的一條有效途徑。角色扮演不僅能滿足學生的表演欲,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以及英語學習的興趣。
英語課本劇就是以教材為范本。以每個單元的交際主題為中心?;钣媒滩牡恼Z言材料,以表演的方式,展開交際情境。實踐證明,課本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更能促進了教師的自身成長。筆者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通過實施英語課本劇教學,切身體會到這種教學方式對施教者帶來的理念轉變。
一、教師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的角色
(一)編劇。學生編寫課本劇時,普遍存在著一個缺點,即照抄課本里的人物對話。缺乏簡明、生動的表達。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擔當編劇的角色,選擇接近學生生活、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劇本。課本劇的內容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改編時可適當增刪。
(二)導演。教師首先根據劇本的需要和演員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點,挑選符合角色特點的演員,表現能力和表現欲強的孩子通常表演更出色,適合扮演主要的角色。角色分配也是小組合作的體現,分小組表演,人人參與,人人得到實踐的機會。選好演員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劇本,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戲劇常識及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小學生還不具備高深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幫助學生作好角色性格和特點的分析,或者讓他們觀看相關的動畫或影像資料,加深印象。
(三)演員。教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學不離教,教不離導,教師必須精心地導,出色地演,才能編排好課本劇,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與學生拉近了距離。活躍了課堂氣氛,課堂教學更加游刃有余。
二、開展英語課本劇活動的實施方案
1、精心選材,確定話題。首先,好的英語課本劇需要好的劇本,其內容須受觀眾的喜愛,比較活潑、新穎、積極向上,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其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英語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的實際基礎,結合學段教學要求,精心選取課本劇的話題。選擇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激發學生興趣。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如看病、購物、旅游等。這些內容都是采用的典型交際用語,便于創設情境。再次,教師還可以選擇故事情節曲折、便于展開想象的內容。有些故事有豐富的情節,有利于學生自由發揮。比如《牛津初中英語》每個單元中的第一個部分Comic strip,都是可愛的小狗Eddie 和電子狗Hobo之間的一段簡潔的對話。往往都是開端,教師都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給補充結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對于選定的話題,教師應和學生一道深入理解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關鍵句型。在課文學習完成后,再和學生進一步分析課文表現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并根據課文內容要求,提出課堂表演中語言運用的注意事項。
2、合作學習,集體創作。教師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改編與排練。學生小組由學生按劇本要求自由組合,班級英語課代表具體負責,使全班學生都有可能參加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兼任導演。學習小組的活動,一般利用課余時間。各小組首先通過幫助進一步清除課文中的生詞、句子、語法等障礙,同時熟讀課本,反復揣摩課文中的情節、人物,然后,按照“改編的劇本要將課文中提到的內容都表達到的”基本要求,通過討論形成劇情梗概。為了使表演內容連貫、新穎,大家可以動手收集可以使用的語言材料,或者結合以前學習的內容,也可以主動預習書后練習,甚至于上網查閱資料。劇本形成后,小組成員自行商量角色分工,進行分練合練。小組成員還可以自己動手準備簡單的道具,增加表演的逼真度,增強藝術效果。
3、創設情境,課堂表演。經集體創作和小組排練后,學生對各自的作品充滿信心時,便可以進行表演。表演前,教師應要求表演者聲音響亮,注意展現面部表情和使用肢體語言。表演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道以欣賞的眼光觀看,并注意調節課堂氣氛,使課堂表演輕松自然。
在學生精心設計下,課本劇表現的內容常常顯得格外生動,表現的場景也呈現多樣化。如在學完《牛津初中英語》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后,我們了解到“奧比斯”(ORBIS)是一種國際慈善機構,致力于減少可避免性盲眼病的發病率,在全球開展挽救病人視力以及培訓醫務人員的活動。根據所學內容,我們設計了一個盲女孩Jenny七歲失明,后在“奧比斯”的幫助下,在地方護士Susan的照料下復明的故事。學生經過準備,表演得相當精彩。學生在表演時,不僅運用了所學知識,而且還將一些課后知識有機地融合了進去。由于增添了一些情節,使劇本的趣味性大增。同時,學生在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中將課文內容內化,實實在在地提高了自身的口語表達水平。
4、綜合評價,及時點撥。小組表演結束時,教師首先應引導觀看的學生對表演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進行評議,再讓大家提出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適時進行點撥,鼓勵學生的創意,同時對語言上的錯誤用法給予糾正。在總體評價時,教師不僅進行語言運用的評析,還可以將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及合作精神,放在評價的重要位置上。這樣的評價,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最后,綜合表演內容、表演者語音與語調、表演到位程度及小組團隊精神等因素,全班學生共同推選優秀組到兄弟班級交流表演,這就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課本劇的意義和注意事項
課本劇表演是一種非常實用且很有魅力的教學模式。可以創造性地運用到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編寫課本劇劇本能夠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加深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指導學生表演課本劇能夠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表演課本劇能夠創設活躍的課堂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教學氣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有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并促進教師的個人成長。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實施課本劇時必須完整設計好整個教學流程,并且選擇合適的故事或情節,同時要根據學生的水平為他們設定不同的任務表演。
【參考文獻】
1、程曉堂、龔亞夫,英語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05 (3)
2、孫迎暉、隋巖,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課堂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