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單元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單元教學應分為五步進行,概括為“明確目標、學習知識、教讀示范、自讀深化、習作訓練”十二字。
第一步:明確目標
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沒有明確的目標,猶如“盲人騎瞎馬”,到處亂撞,其結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在教學每一單元前,我們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單元教學的內容,確立教學目標。確立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記游散文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閱讀方面:了解課文所寫景物的不同特點;體會文章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寫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傳情的特點;學習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比喻、擬人、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狀物寫景的方法。
2、寫作方面:學習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蹤順序狀寫較多的景物,學會寫較復雜的游記。
3、聽說方面:能口頭向全班同學介紹一個地方、一處風景,突出特點,明確方位,仿到口齒清楚,表達明白。
對以上教學的總目標不僅教師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因此在開始教學之前,我首先將這一目標告訴學生,使學生心中有數,在學習過程中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單元理論知識。現行高中語文教材都是按文體劃分單元來編排的,每一單元都由教學要點、課文和單元知識與訓練組成。單元知識與課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單元知識有統馭課文、幫助學生正確閱讀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應指導學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歸納知識要點,再運用單元理論知識去分析理解單元課文。如,教學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四篇古典小說時,因學生對古代小說的特點還較生疏,所以在教學肘,除了幫學生溫習小說的三要素外,還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進而歸納出有關我國古代小說的知識要點:1、小說起源于勞動,古代神話傳說可以說就是小說的淵源。2、古代小說的發展階段:先秦兩漢的萌芽狀態--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唐傳奇--宋“話本”--明“擬話明清章回體小說。3、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A、注意人物言行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形象。B、情節曲折,故事完整。C、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D、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這樣,通過學習知識短文,梳理知識要點,學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有關知識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這就為下一步古典小說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第三步:教讀示范
教讀示范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單元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范,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鉆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讀示范必須做到三點:(1)要突出重點,體現單元教學目標。(2)要落實知識,用課文印證單元理論知識,揭示知識的規律性。(3)要側重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具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讀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兩篇講讀課文《景泰藍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研究以下問題:①兩文抓住了景泰藍和荔枝果實哪些特征來說明的。②理清兩文的說明順序。③分析兩文綜合運用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④分析兩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色以及科學小品兼用文藝筆調的寫作方法。結合課文實例,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落實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教給學生讀寫說明文的方法和規律,學生就會自學說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讀深化
葉圣陶指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讀是學生由老師講解到個人自學的過渡階段。所謂白讀深化,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在教讀課文中示范講解的方法去自學單元自讀課文。通過自讀實踐,使單元知識得以進一步的鞏固深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這一步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作點撥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自讀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誘導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課文。例如,教學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兩篇白讀課文《為了的囑托……》和《火刑》,根據單元理論知識和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①兩文表現了吳吉昌和布魯諾兩位科學家怎樣的精神和品質?②兩文各采用了什么樣的線索來組織材料?③兩文各按什么樣的順序記敘的?④兩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以上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采用討論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鞏固深化單元知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1.1主題單元教學
單元教學是從語文教學的整體角度出發,將幾篇存在內在聯系的課文放在同一個單元里進行教學,從而使語文教學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中語文教材的單元劃分和現在的劃分方式并不相同,它是嚴格的按照文體特征來組織單元,分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議論文、抒情和文言文等單元。而現在的語文主題單元教學中,強調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要注重學生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性。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將語文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并且從系統思維的視角來審視高中語文教學。
1.2教學現狀
首先,高中語文主題類型多種多樣,但同時這種多樣性也造成了主題的混亂。許多教材為了追求用詞的統一性,勉強設計了一些很令人費解的主題單元。例如,現行魯人版將《屈原列傳》放在必修四的“譜寫生命贊歌”單元,另一版教材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編入“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之仰觀宇宙”的單元等現象,都令人很以難理解其用意。其次,現行高中語文教材雖然是按單元來編排的,但同一單元的幾篇文本主題和文本并不相同。這導致了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相關內容的架空分析和主題探究,偏離了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的內容,脫離了語文教材的實際教學標準,忽略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其走向了“泛語文化”的道路。
1.3教學優勢
首先,主題單元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自學能力、開放的思維方式及其創新精神,滿足了時展對人才的需要。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更加注重將社會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并且關注于學習資源的整合和生成,在整合教材的同時,吸納豐富的課外資源,努力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學習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語文這一學科,從課本教材到相關主題的素材資料,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其次,主題單元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率。以往的單篇教學,往往只關注課本的重點難點。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為了防止遺漏,面面俱到,費時低效,或迫于課時壓力,隨意盲目,整體性、層次性和有序性都很差。而單元教學將語文各個部分的知識點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教學,對教材進行整合,從宏觀上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每個單元都圍繞同一主題,完成特定的幾個學習目標。
2系統思維要素
2.1系統思維的概念
系統思維是人類的一種較高級的思維方式,它是以系統論作思維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系統思維是將認識對象作為系統,以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論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系統論運用到教育領域,就是把教育活動當作一個系統進行考察,從而得到整體上認識教育的方法。
2.2主題單元教學的系統要素
雖然至今為止教學學術界對于主題單元教育系統的要素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學者們都將教學看做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將教學內容、教師及學生定義為教學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要素。并將單元、主題、情景、資源等要素,定義為教學系統中的充分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對獨立卻又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3從系統思維視角看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
3.1系統思維對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意義
系統思維使得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課程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實。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要求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的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而系統思維正是通過分析比較教材中的課文,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生活上的關注點而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
3.2系統思維下構建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原則
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的推動高中語文主題單元學習,相反,不良的學習環境必然會妨礙主題單元的學習。根據高中語文每個單元的不同內容以及教學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創建有利于目標完成的教學環境,這些都是進行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重要因素。
3.3系統思維下構建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策略
首先,創設不同主題單元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學習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并且在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活動中,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并且隨著各種外界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這些是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對單元教學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高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資源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的。在進行主題單元資源配置時,要運用系統思維,遵循相關性原則,注意根據單元內容準備教學所需資源。再次,要對高中語文單元教學的選題有著清晰的認識。好的主題需要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要符合課程標準,而是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三是要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關系,并且要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結語
Study Abroad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flourished. Thousands of schloars and students have gone to foreign countries to study. Many people are sparing no effort in applying for going abroad.
Attending schools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can act as mediators between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econdl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rdly, we can enjoy the contact with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our own culture. Fourthly, we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quickly.
However, studying abroad may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fore getting a scholarship.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greatly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attend schools abroad
Study Abroad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flourished. Thousands of schloars and students have gone to foreign countries to study. Many people are sparing no effort in applying for going abroad.
Attending schools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can act as mediators between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econdl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rdly, we can enjoy the contact with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our own culture. Fourthly, we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quickly.
However, studying abroad may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fore getting a scholarship.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greatly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attend schools abroad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中語文;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900240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眾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初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前后相連的有機統一的整體,只有高屋建瓴才能全面地把握好整個中學語文教學。
一、通覽教材,高屋建瓴
初高中語文教材面向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如果我們不通讀教材,不做進一步的研究,就很有可能在教材的處理、知識的把握、教學的銜接上出現偏差,不利于銜接教學的順利進行。
以初高中語文教材編制板塊為例,初中六冊語文教材(人教版)均是按照四個板塊進行編制,即“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而高中必修五冊教材(人教版)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板塊。將初高中語文教材板塊設置進行對比,不難看出,兩個階段的教材均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讀、寫、說的能力。可以說,對于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說,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無疑是在初中教材基礎之上的拓展,是符合中學生語文學習規律的。
二、掌握學情,有的放矢
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掌握學情。例如,語文摸底考試、高一新生代表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學生交流等。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掌握學情后,就能根據學生的現狀與特點適當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
三、精心教學,溫故知新
維果斯基認為:“在測試兒童智力發展時,應至少確定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一種是潛在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稱為‘最近l展區’。”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新內容時,可以找準時機適當地引入初中語文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搭建一個支架,以舊引新,溫故而知新,這也是做好初高中語文銜接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
初高中教材中有許多教學銜接點值得教師重視。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單元為現代詩單元,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也是現代詩單元。學習戴望舒《雨巷》時可聯系《我用殘損的手掌》,學習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可聯系《我愛這土地》。高中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是對諸子百家的深入探究,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可先從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四篇課文(包括《公輸》《〈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莊子〉故事兩則》)入手,讓學生先回味曾經學過的內容,再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學習,或可激發學生對先秦文學的興趣,提升他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
四、指導學法,授人以漁
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比初中階段提高不少,我們必須要讓學生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下幾種做法或許能夠給我們些許啟發。
1.總結歸納,不斷提升。以文言文學習為例,在一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把相關文言知識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作總結歸納。某個字或詞可能在本單元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或是有多重含義,我們可指導學生聯想初中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并附上例句,歸納到指定的筆記本當中。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積累大量的文言字詞,熟練掌握各種文言語法知識,進而逐步讀懂課外沒學過的文言文。
2.學會摘錄,添加批注。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重復和積累的過程,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籍,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在閱讀的同時摘錄自己喜歡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抄寫在筆記本上,這樣既豐富了語文積累,又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還可練字,一舉多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思維的火花閃現,常常轉瞬即逝,讓學生養成做批注的習慣,記錄思維瞬間,將終身受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 人文建構 教學策略 個性化教學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突破以往教材的單一性和封閉性,展開了語文教材的新面目。新教材汲取語文教學經驗,從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出發,在編排結構和文本選擇上都有了新的超越,而它所賦予教師的教學職能也有了新的內涵。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教學特點
蘇教版國標本高中語文教材突破了以前語文教材的風格,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而成,是國家首批通過五套高中語文教材之一的新教材,目前的使用人數眾多,也備受教育界的關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尤其自身的優勢特點。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普通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曾經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蘇教版國標本高中語文教材就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這一基本特征。它根據學生學習成長的實際情況確立特定的學習專題,而且每個專題都比較注重人文性,以人文母題統領整個組元,在具體的板塊中,教材又都以高中語文的學習活動為支撐點和立足點,以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每個專題都圍繞閱讀與鑒賞、表現與交流這兩條主要線索來編排。
2.跨文本、超文選的全新的教材結構
我們知道,以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結構始終遵循著一種模式,那就是一本教材包含大概固定的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四五篇文章都屬于同一種文體,一個單元都設定與該單元相對應的單元知識和訓練點。幾乎這種教材結構從小學語文一直延續到高中,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的就導致了語文教學方式的僵化,從而導致學生思維的僵化。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打破了這種單一的固定模式,實現了跨文本、超文選的塊狀教材結構。這是適應新時期教材改革中的一次巨大突破,也是課程改革中的新的課程理念。這對高中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教學的個性化和學習的自主性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高中語文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賦予教師和學生很強的選擇性,這也正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它在多個層面上位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空間。
(1)專題層面的選擇空間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前四個模塊是四個專題,這四個專題的設置并不是要求在同等的教學時間里全部教授完成,而是為教師提供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讓高中語文教師從四個專題中選擇三個專題進行教學就可以。
(2)層面的選擇就是板塊的選擇空間
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專題的具體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之教師對教科書的理解,進行有取舍、有整合的教學,并不是把每個板塊的內容都搬進課堂。這有利于給教師提供一個科學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的自主性,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靈活的掌握。
同時,蘇教版教材還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自主性選擇的空間。在教師進行有選擇的教學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自身學習情況,對教材的專題和版塊進行二次選擇,有取舍的進行區別對待,以更靈活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整體素質。
蘇教版國標本教材以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開創了語文教學的新時期,適應新時期時展的要求,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創新激發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更加廣闊的學習思路。
二、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教學的建議
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并不會一帆風順,同樣,新教材的從出現到被大家接受也需要一個探索和完善的長期過程。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比之于以前的語文教材,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現提出蘇教版教材的教學建議。
1.自主選擇,果斷取舍
蘇教版教材的內容相比于以前可謂更為豐富多彩。有些教師看到每個專題每個板塊的內容都很好,而且考慮到學生的閱讀量與一個人的總體語文素養是成正比的。因此,就不知道怎么對教材進行取舍。但是,無論從教學任務還是學習任務來看,幾乎是無法全部選擇的。因為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學課時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專題特點進行自主選擇,對相關專題相關版塊,要大膽取舍和整合。剩下的專題和內容可以留給學生作為課后閱讀作業來完成。
2.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選擇已經突破了以前高中教材的單元性類別劃分模式,而是以專題為大單位,以板塊為小單位的結構編排。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對教材的文本進行類型的認定,再根絕不同類型的文本設定不同的教學策略,這不但可以解決教學時間的緊張,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區別對待,重點突出。而對于那些具有很強副屬性的文本,可以在具體的學習活動時,安排進去進行內容滲透,以完成教學任務。經典性文本采用精讀教學,一般性文本則應該采用略讀、速度的教學方法。
3.課上課下,互動學習
蘇教版國標本高中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中,每個專題的每個板塊都應該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有明確的規定,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前預習、課下復習及課后體驗活動相結合,進行一種互動性教學。
4.融會貫通,注重體驗
蘇教版教材的提出了的一個重要新教學方式就是“活動體驗”。活動體驗是引導學生圍繞相關專題的文本內涵及學習要求而設定的,因此,體驗活動的落實并能夠與專題文本內容做到融會貫通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在體驗中思考,在體驗中探究,讓學生通過體驗融合進專題文本內涵的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三、總結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既然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自主選擇性和靈活性空間,教師就應該樹立正確的教材觀,以創造性、自主性、個性化的進行有選擇的處理教材文本內容,進行教材的二次解決和二次開發。把新教材本身賦予的職能利用在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開闊思維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黃麗君.避免“半死不活”,力求“動而不亂”――蘇教版高中語文“活動體驗課”的實施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20).
[2]黃厚江.蘇教版國標本高中語文新教材的基本特點及教學建議[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6,(2).
[3]陳善釗.理想主義的排蕭――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教學心得[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8,(9).
[4]楊月娥.蘇教版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研究[D],2007.
一、放飛想象,體悟意境
高中學生通過小學和初中的鋪墊已經有了初步的詩詞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自由體會為主,解開學生的思維枷鎖,達到詩詞體悟中的“共生”。
高中語文課涉及的知識比較廣,對學生掌握的要求比較高。高中語文教學已經褪去了初中教學的引導和啟發,逐漸轉變為學生為主、自學優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理解和分析課文,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中的《短歌行》,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深刻體會詩人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為了讓學生解開思想束縛,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發揮,將這篇詩詞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并且以演講的形式,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對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很感興趣,紛紛展示自己的才華,進行自由發揮。在演講時,將這首詩改寫成“曹操――勵志篇”“曹操――教育篇”,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曹操――憂愁篇”表達賢才太少、求賢若渴、大志難成的感慨。學生通過自由發揮,使得自身對這首詩的理解更加深刻。
對于詩詞意境的體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對于高中而言,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都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在體會中感悟詩詞中的情感,培養學生自主體悟的意識,逐漸將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語言表達中,提升詩詞鑒賞素養。
二、單元整合,升華思維
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動態架構,教師要掌握學科的整體特點,對于學生學過的知識及時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詩詞有系統性的清晰記憶。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組織學生在詩詞單元學習過后,對所學內容進行單元性整合。
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課文都是詩詞,包括《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詩三首》,每篇的主題各有不同,對于學生而言,如何能夠將其區分并且深刻理解是個比較難的挑戰。對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在教學中采取單元整合的方式,針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對比和介紹:“同學們,請大家認真思考,說一說,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你認為哪兩篇詩詞比較相似?談談你的感想。”并且讓學生進行自主發揮和比較:“《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兩首詩詞,一個要建功立業,一個要歸隱田園,這兩種思想你更趨向于哪個?”通過此類的問題,使學生找出每首詩詞的不同主題,在品味和比較中,體會每首詩詞的不同意境,達到思想上的“共生”。同時,我還進行適時地指導和點撥,使學生能夠盡快地掌握所學內容,體會到詩詞帶來的豐富內涵,升華自身的思維。
詩詞學習需要思維上的活躍,尤其對于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詩詞,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背景、作者經歷等資料,通過對單元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能夠辨析詩詞的內涵,真正理解其內容,從而升華自身的詩詞鑒賞素養。
三、多元互動,深層交流
在語文課堂上,師生間的有效互動,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促進師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探討,探討過程即是學習和“共生”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詩詞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并且融入其中,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想互動,最終統一答案,達到思想上的“共生”。
還以《短歌行》為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些詩句都寓意豐富。在教學中,我會將這些詩句提煉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同學們,大家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含義?可以相互討論一下,作者究竟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我認為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努力建功立業。”“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感,憂愁時間飛逝,來不及有所作為,其實他是在提醒別人。”學生熱烈討論起來,有時我也融入其中。在討論中,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及他們對詩詞的掌握情況。同時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及時糾正對方的不足之處,最終達到共同進步。
通過有效的交流探討,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詳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以及思想動態。對于學生而言,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探討和教師的點撥,能夠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主體地位;多媒體;激勵性教學評價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仍有許多語文教師擺脫不了傳統教育觀念,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滿堂灌”,認為學生只要認真聽并在高考中取得優秀的成績,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這種傳統守舊的教學方式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打擊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學習第四冊第三單元《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講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并對父愛和母愛之間的區別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此一來,既做到了讓學生參與課堂,同時也為本節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結構
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聲音、圖像、圖文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把教材內容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課文中所講的情境。比如,在學習第三冊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因為這篇文章中的人物關系比較復雜,那些沒讀過原著的學生容易把這些人物關系搞混,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這篇文章中的人物關系圖,然后再給學生放映一段《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資料,這樣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了。
三、進行激勵性教學評價,重塑學生的自信心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這一環節,而且高中學生與其他年級的學生相比,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并且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每當學生回答完我的問題,我都會對他們說:“很好,你真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孩子,繼續加油”,“雖然答案不完整,但是老師很欣賞你的勇氣哦”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嘗到被肯定的滋味,從而重塑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一、探究式閱讀教學
1專題探究式閱讀
在高中語文必修課上,大部分教師教古典詩歌時均要求學生了解古典詩歌的基本常識、理解詩意、感受古人情懷。然而,如果在語文選修課環節也定位于這個教學目標,就會造成對必修課的簡單重復,模糊了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界線。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專題探究式閱讀的教學方法開展選修課教學,打破選修教學的篇章限制,以單元為單位,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思路,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專題的學習。
如在《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中,教師可以選擇唐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和詩歌代表作品構建專題閱讀課堂,讓學生廣泛閱讀這些唐代詩歌,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根據粵教版教材內容,教師可設置兩個系列專題,即“名家系列”和“主題系列”。在“名家系列”中,選取六位詩人的代表作品創設六個不同的專題,具體包括:李白――一代詩仙、王維――詩中有畫、杜甫――千秋詩圣、杜牧――風流才子、白居易――新題樂府、李商隱――朦朧華美;在“主題系列”中,以詩歌主題內容為依據劃分五個專題,具體包括山水田園詩、寫景抒情詩、邊塞戰爭詩、詠物抒懷詩、詠史懷古詩。教師讓學生根據專題自主閱讀詩歌,領悟詩歌的深層寓意。在完成專題閱讀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和選擇專題,開展個性化閱讀。專題探究式閱讀不僅體現了選修課教學的靈活性、多樣化和拓展性,還能夠實現必修到選修的深層次遞進,促使學生開闊語文視野,增加閱讀量。
2情感探究式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展學生閱讀視野。為了將素質教育理念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要關注通過選修課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式閱讀中獲取充分的情感體驗,同時在情感體驗中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賦予自我人生的啟迪。
如在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代散文選讀》中,第一單元“珍藏記憶,心系家園”選取了魯迅、老舍、梁衡、王充閭的作品,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探究、揣摩別人的記憶,并思考自己已丟失的記憶,從而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會,引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又如,在“融入自然,品讀生命”單元中的《囚綠記》、《捕蝶者》、《寒風吹徹》三篇文章,均滲透著作者對生命的領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文章中所傳達的生命主題。《囚綠記》中傳達生命是飽滿的,《捕蝶者》中傳達生命是美麗而脆弱的,《寒風吹徹》中傳達生命是苦澀且荒涼的。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探究文章中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進而思考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形成自己對生命的獨特理解。
二、比較式閱讀教學
1選修課與必修課內容的比較教學
比較教學法是指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認知對象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確認知對象之間存在的異同之處,進而引導學生加深對認知對象的理解、記憶、把握、運用。在語文選修課中,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教學法加強選修課教材內容與必修課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學生通過對比已學知識掌握新知識。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內容是必修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兩者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教師可抓住這一關聯性搭建起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橋梁,使學生在對比學習內容的同時融會貫通新舊知識。
如在粵教版《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中,教師可將王維的詩歌《積雨輞川莊作》、《辛夷塢》、《送沈子福歸江東》、《觀獵》與必修課中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進行對比。《積雨輞川莊作》和《辛夷塢》是王維歸隱時期的詩作,對自然環境的靜美進行了描寫,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詩歌境界;《送沈子福歸江東》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王維對友人的深厚友情;《觀獵》是王維早期作品,展現了王維豪壯的一面。通過運用比較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王維在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和詩歌特點,比較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從而加深學生對王維詩歌藝術意境的理解。
2單元內不同文章的比較教學
教師可按照作家、題材、風格等對高中語文選修課內容進行分類,通過橫縱聯系對比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如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第一單元中收入了《小石城山記》、《黃州快哉亭記》、《道山亭記》、《百丈山記》四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記類散文,在寫景狀物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在寫作風格上又有著明顯區別。教師可運用比較教學法指導學生閱讀四篇文章,引導學生比較四篇文章的異同,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掌握山水游記類散文的一般特點,并且體會不同散文家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