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關鍵詞】詩歌翻譯;主語;忠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漢語的思維模式,以主題為主。明確了主題,主語不說,也無礙對語意的理解。英語則不然,屬于語法型的文字系統,主、謂、賓等,必須完全,才能準確表達意思;缺少了一部分,就是殘句,根本無法表達,更無法理解。漢語的這種思維模式,在古漢語里表現,尤其突出。白話運動之后,西學漸進,現在漢語的表達,西化已很深,主謂齊全,句子很長,中西的這種差異,似在縮小,實際是漢語的傳統,正在受到挑戰,或者說正在受到侵害。唐詩是中國的文化瑰寶,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可謂一詩一畫;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漢語的這種主題型思維模式,在唐詩里,也表現得最為突出。這里,筆者拿兩首唐詩的不同譯文,分析一下漢語對主語的省略而引起的英譯本歧義。依唐代詩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為例:“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就引起翻譯的麻煩。這個“逢雪宿芙蓉山人”指的是誰?漢語讀者可能根本不問這個問題,但翻譯成英語,非弄清楚不可。有這么兩種可能:一,作者本人;二,某個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說,作者站在旁觀的角度寫成。三,甚至不排除,作者站在“夜歸人”家人的角度寫成;譬如,可能是“夜歸人”的妻子。許淵沖先生對該詩的翻譯,是這樣的: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這里,翻譯的優美,自不必說。標題是用的分詞結構,回避了主語的問題。從第四句判斷,這個“夜歸人”指的就是“我”,即詩人本人。

    還有一個翻譯,劉軍平譯,題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 / In the coldness I see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 / 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這個翻譯,四句話里有三句,都直接提到“我”。這個理解,就“夜歸人”的指向而言,與許淵沖一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下面,還有兩個翻譯,都是外國人的理解。第一個,弗萊切(W. J. B. Fletcher),題為“A Winter Scene”: The daylight is far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the winter’s beautiful chill. /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第二個版本,戴爾(Dell R. Hales)的翻譯,題為“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3]。

    以上兩段翻譯,第一個,弗萊切的翻譯,最后一句的賓語是“us”,指的“我們”,由此可見,譯者把“風雪夜歸人”理解為“我”,同時還有與我同行的其他人。這又牽涉到英語有單復數之分,異于漢語,屬于另外一個問題,此不贅述。總之,是作者本人。第二首,從最后一句判斷,這個“夜歸人”指的是某個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說,作者站在旁觀的角度寫成。一般但從邏輯上講,這么一個雪天寒夜,“旁觀者”可能性很小,所以可以理解為“作者本人”的會較多些。但是,也不能說,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寫這首詩不會發生。因為對于詩歌創作,不能像歷史的考證那樣;詩的創作,其形象思維是縱橫馳騁的。把作者理解為站在“夜歸人”家人的角度寫成,也有。例如,王道余就有這么一種翻譯,題目是“Stopover with My Host in Mount Furong on a Snowy Night”:As night fell the mountains loomèd dark and distant; / The weather was cold the thatched house pallid and broke. / Hearing a barking dog at the cottage door I knew / Braving wind and night snow my host had come back late。這首詩的翻譯,有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它的題目和行文后兩句所指的陪伴“主人”的人,地點不一致。題目表示“我”在隨著主人,很晚才回;行文顯示的,似乎“我”在“白屋”,聽到狗叫,知道“主人”回來了。盡管有這點不一致,從行文上看,譯者沒有把“夜歸人”理解為詩人自己,而是詩人的“家人”。還有一首,譯者不詳,題目叫作“Staying at a Cottage of Mt. Hibiscus on a Night of Snow”: 也是這樣的理解:When the mountains lurk dim in the pale dark, / The cottage of shabby looks stands lone in twilight. / By the wattle gate now I hear dogs loudly bark, / The master has come home in the snow of night。這個很明顯,“我”聽到了狗叫聲,知道“主人”回來了。本文作者也是一直理解這首詩的“暗含”主語;這里,有一個因素,關鍵在“夜歸人”的“歸”字上,容易讓人理解為說的是別人。

    漢語無需準確表述其主語,只需表達主題,或者更準確地說表達出了意境,即達到漢詩的最高境界;漢語的表達,也無需非得指出主語不可。但對英語而言,這即是主語的缺失,翻譯時一定補上。這個“補上”的過程,實際是對譯者對漢語詩歌理解的過程。各人理解不同,對于主語的選擇也就不同。主語選擇的不同,決定了審視的角度不同。如第一首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不同的翻譯,有譯作詩人本人,或某個旅行者,或旅行者的陪伴者,或旁觀者。第二首孟浩然的《春曉》,不同的翻譯,譯作詩人本人,或者是“我們”這些人,或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指所有的人。由于這個主題的限制,對整首詩歌理解的立足點,完全不一樣,因為審視的角度不一樣,也牽涉到對其余詩句的意義把握。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若后兩句的主語翻譯成“旅行者”,那么,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兩句所展示的圖畫,即是旅行者遠遠看到的景象,知道前面有可能投宿的地方;若主語是“旅行者的家人”,那么,即是這位家人看到“日暮蒼山遠”的景色,繼而想到自己“天寒白屋貧”的情況,再進一步想到遠游的人。后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也是,主語是誰,就是誰聽到的“犬吠”,也就是誰感嘆的“風雪夜歸人”。孟浩然的《春曉》也是這樣,所引用的幾個譯本,把“春眠不覺曉”的主語分別譯成“我”、“我們”、“你”、“任何人”、“睡眠的人”等等。那么, 接下來“處處聞啼鳥”的人,就分別不一樣了;因而,對“也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發出感慨的主人公,也都分屬不同的人了。

    從這些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霍華德(Howard)翻譯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還有林同濟孟浩然的《春曉》,題目是“Spring Dawn”,都回避了主語的問題,或者說忠實于原詩的形式,譯文向漢語的原初形式靠近;至于主語是誰,全憑讀者自己的感悟了,這樣達到了漢語原詩的效果。至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屬于較好的譯文。

    第2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古詩詞與學生的生活距離久遠,如果讓學生單從字面對照譯文去理解,難免枯燥乏味。然而,作者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生平事跡和時代背景卻能讓學生從中感知詩詞的大致內容,聽故事又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聽故事,誦詩詞”活動,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中走近詩人,走進詩詞。

    如誦讀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講述“靖康恥”的歷史故事,誦讀王安石的《梅花》講述詩人王安石兩次變法失敗的故事等。有時,我們還把“百家講壇”引入課堂,讓學生聆聽知名的專家教授講故事。

    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教學: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中國詞壇的第一首悼亡詞,出自蘇軾之手,抒發了詞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對于認知水平尚淺的兒童來說,有點勉為其難。然而,北京師范大學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講壇”《蘇軾》系列節目(七)《天倫之樂》中有一段視頻,精彩地講述了蘇軾與王弗這對少年夫妻之間的兒女情長。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不僅拉近了與詞之間的距離,也提高了誦讀詩詞的積極性,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 素讀經典,情趣盎然

    《相約經典》的教學采用的大多是“素讀”。“素讀”不追求理解深刻,只是朗朗誦讀,直至將所讀內容爛熟于心,脫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復朗讀,響亮地、清晰地、字正圓腔地讀,目標上追求積累大經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練地記誦。教學中,我們根據不同的詩詞,采用多種形式活潑的素讀方法。

    1. 古詩新唱,樂趣無窮。《毛詩序言》中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可見,詩和歌從它們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離,唱詩還是最好的記憶方式。

    谷建芬老師專門為孩子們學古詩譜曲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從《三字經》到《弟子規》,從《詠鵝》到《元日》,從《相思》到《游子吟》……把讀古詩變成唱古詩,低中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嘗試著讓學生自己給古詩配曲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想象誦讀,有滋有味。聯想和想象是領悟詩詞的基本方法。在誦讀中,我們以聯想和想象為抓手,以情帶讀,讀中悟情,引導學生從逐字逐句地認讀轉變為充滿情味地誦讀。

    如《鄉村四月》的教學: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了江南農村的春景。前兩句著重寫景,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刻畫了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在教學時,我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交流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學生這樣說:

    生1: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青山,山上樹木郁郁蔥蔥。

    生2:我看到了廣闊的原野上鑲嵌著縱橫交錯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

    生3:我看到了綠油油的莊稼地,田間農民伯伯正忙著插秧。

    生4:我看到了一個小村莊,村子的南面是一大片桑樹林,東邊是一片蔬菜地,路旁有幾棵高大的樹木,還有幾只杜鵑鳥在樹上歡快地跳來跳去,好像在說:“布谷――布谷。”

    生5:我看到了天空中煙雨,小草、莊稼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綠了。

    ……

    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的教學: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五言絕句,按時間順序,敘寫了詩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遠游芙蓉山,夜間投宿到一戶貧苦農家的情景。教學時,我們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將詩改寫成故事。有學生這樣寫道:

    在冬天的一個寒冷的日子里,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劉長卿獨自一人去芙蓉山游玩。天色越來越暗,山巒似乎離他更遠了,周圍沒有一個客棧,他不禁加快了腳步。

    忽然,一座小屋出現在眼前,劉長卿高興地跑過去,走進小屋。小屋里陳設簡陋,主人又不在家,顯得冷冷清清,他自己生起了火,借著火光開始讀書。

    不知過了多久,柴門外傳來了“汪汪”的狗叫聲。在這風雪飄飛的深夜,是主人風塵仆仆地回來了。此時,流落異鄉的劉長卿更覺得孤獨寂寞,提筆即興寫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之后,學生再次誦讀詩時,仿佛身臨其境,就更有味了。

    3. 多樣吟誦,樂此不疲。古詩詞語言凝練,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獨特的節奏感,易于吟誦。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多種多樣的吟誦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吟誦的形式包括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還可分為輕聲讀、大聲讀、感情讀等,我經常交替使用,避免學生對誦讀產生厭倦。

    如在教學杜甫的《望岳》時,我們采用了分組誦讀的方式:一組讀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一組讀頷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近看泰山秀美無比;一組讀頸聯,“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由靜轉動,突出泰山之高大深遠;一組讀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會詩人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第二次讀,四大組調換讀。這樣一遍遍誦讀,不但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也掌握了詩歌的大意。

    三、 創設情境,學以致用

    經典詩詞中的文字是經過錘煉的典范的語言,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在高年級的誦讀活動中,可以嘗試著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學習運用。然而,讓學生運用古詩詞,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剛開始時我們應該創設情境,搭建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可行的范例。

    例如,學生在誦讀了一定量的蘇軾的詩詞后,課堂上可以進行這樣的練習:

    師:蘇軾的詩詞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它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的情感里,用已經學過的詩詞填空。

    出示:

    ① 當我們走在美麗的廬山上,會情不自禁地說:“ ( ),( )。”

    ② 當我們在中秋的夜晚思念親人時,會忍不住吟唱:“ ( ),( )。”

    ③ 漫步蘇堤,欣賞著如詩如畫的西湖美景,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 ),( )”的詩句。

    ④清明時節,想起已故的親人時,我們又會想起蘇軾的詞“ ( ),( ),( )”。

    ⑤初春時節,我們在公園中游玩,望著盛開的桃花,看著湖中嬉戲的鴨子,想起了詩句:“ ( ),( )。”

    第3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4題;共79分)

    1.

    (12分)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8分)把詩句補充完整,并寫出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①千里鶯啼綠映紅,________。

    鶯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樓臺煙雨中。

    樓臺:________

    ③云淡風輕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風輕:________

    ④________,將謂偷閑學少年。

    將謂:________

    3.

    (4分)詞語搭配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煙雨

    茫茫的________

    時光

    4.

    (4分)詞語搭配

    裊裊的________

    村莊

    傍水的________

    炊煙

    簇簇的________

    柳葉

    嫩綠的________

    紅花

    5.

    (4分)看拼音,寫詞語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y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4分)成語積累。

    請寫出幾個含有“春”字的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8分)組詞。

    壁________

    若________

    琴________

    距________

    璧________

    諾________

    瑟________

    拒________

    8.

    (5分)把文中你認為描寫生動形象的語句摘抄下來

    如: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

    9.

    (8分)描寫其他季節的詩句也很多,填一填,背一背。

    ①________,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②接天蓮葉無窮碧,________。(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停車坐愛楓林晚,________。(杜牧《山行》)

    ④落霞與孤騖齊飛,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⑤________,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⑥千山鳥飛絕,________。(柳宗元《江雪》)

    ⑦柴門聞犬吠,________。(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⑧________,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0.

    (5分)讀詩《江南春》,解釋下列詞語

    ①江南春

    ②山郭

    11.

    (4分)文學常識填空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________,號________,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________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________。

    12.

    (3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千里________

    水村________

    煙雨________

    13.

    (5分)讀詩《江南春》,解釋句中加橫線的詞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

    酒旗風。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

    煙雨中。

    ①山郭

    ②南朝

    ③樓臺

    14.

    (5分)劃出詩《江南春》節奏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3分)

    15.

    (9分)閱讀詩歌,完成練習。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1)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碧玉:________

    綠絲絳: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

    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

    (2)詩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里“碧玉”是指________,“綠絲絳”是指________,又把________比作“剪刀”。

    16.

    (14分)閱讀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的問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③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①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為。

    (1)解釋字的意思。

    ①識:________

    ②欲: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①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

    ②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3)選擇正確的答案

    ①北人食菱,并殼入口。是因為________

    A、連殼吃可以清熱。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殼。

    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這是因為________

    A、他們那個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長在水里。

    (4)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4題;共79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3分)

    15-1、

    15-2、

    16-1、

    16-2、

    第4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雪,是冬天的精靈。當冬季來臨,雪花漫天飛舞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童話一般。同學們,這個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是的,到雪地里去,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或者去踩出一串串腳印……

    冬季雖然寒冷,但是因為有了雪的裝扮,大地更加美麗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雪的世界,去文字中領略雪的魅力吧!

    【與雪有關的詩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唐·韓愈《雪》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

    【帶雪的詞語】

    大雪紛飛 冰天雪地 漫天飛雪 白雪茫茫 白雪皚皚 鵝毛大雪 雪花飛舞

    冰封雪蓋 風雪交加 萬里雪飄 冰雪消融 飛雪迎春 傲霜斗雪 雪中送炭

    【和雪相關的諺語】

    瑞雪兆豐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豐。

    今年大雪飄,明年收成好。

    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蟲害少。

    【描寫雪的句段】

    初下雪時,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隨風輕飄,隨著風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來越大,像織成了一面白網,丈把遠就什么也看不見了。又像連綿不斷的幃幕,往地上直落,同時返出回光。

    冬天,如花絮般飛春寒料峭揚的白雪讓我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傲霜怒放的臘梅使我不由自主地吟誦“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喜歡雪,沒有理由,只是愛它的輕盈,卻不張揚;癡迷于它的典雅,卻不做作。純純的顏色,潔白如晶,如天使,似鵝毛,飄飄灑灑,漫天飛舞。它雖沒有華麗的外套,白色卻是最好的衣冠;它雖稱不上雍容華貴,素雅卻是最佳的裝扮。帶著它的雅致,邁著絕美的舞姿,隨著冬的到來而翩翩起舞,洋洋灑灑,一瀉千里。

    踏上由雪鋪砌的小路,獨自漫步,踩上去聽那咯吱咯吱的樂聲,真比那天籟之音還要醉人,難怪有詩這樣寫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你瞧,遠處那被雪覆蓋的枯枝,似開出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真有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味道,卻又好似玉雕的一般,晶瑩剔透。還有那房屋上,也都披上了厚厚的雪戎裝,遠遠望去,清一色的白,好像是誰特意為它們粉砌的一樣,白璧無暇,晶晶亮。再看看遠遠近近的人們,追逐嬉戲,一個個的雪球在空中飛來飛去,只留下一串串清脆的歡呼聲在耳邊回蕩。

    那時候的冬天比現在的冬天要冷的多,雪下的也很大。當大片大片的雪花如約而至時,一會工夫,房頂上,樹枝上,地面上,就落下了厚厚的一層,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個干干凈凈,銀妝素裹的世界。

    看雪還是要去北方。進入冬天,雪就成了北方唯一的風景。城市里白雪皚皚,山野上蒼茫一片,真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尤其是在林區,倘若大雪遮天蔽日地下上幾天幾夜,清早忽然起來,順著窗戶霜花的縫(fèng)隙(xì),猛地發現雪停了,世間萬般寂靜,無聲無息。

    【作家筆下的雪】

    第5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對話誤區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放羊”式對話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的教師為了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矯枉過正,陷入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對話”就是讓學生不加限制地自由說,以為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就是遵循對話新理念,貫徹新課程標準,從而把語文課“放羊”成學生的自由交談課。

    有位教師上《狼和小羊》一課,結尾時為追求新穎,將小羊的結局設計成一場討論會,討論的主題是“小羊被狼吃了嗎?”一部分同學認為小羊必死無疑,另一部分同學則認為小羊脫險了,并例舉了許多理由:例如狼掉進小溪淹死了;小羊的爸爸趕來救它了;更有異想天開者設想羊把狼打死了,根本沒有考慮到狼和小羊的力量懸殊、情形的危險。而教師卻不加引導,任由學生“放羊”,最后兩方爭執不休,誰都不肯示弱,教師不知所措,只好宣布下課,草草結束了這場爭論。

    整堂課,本應起引導作用的教師在課堂上形同虛設,聽任學生“放羊”,“溜到哪兒算哪兒”。結果一堂課就這樣“熱熱鬧鬧”而又含糊不清地結束了。這種表面上看起來“自主創新”,而學生沒有實實在在收獲的討論,實在有“作秀”之嫌。

    (二)“專制” 式對話

    有些教師在對話中,預先定下答案,只顧強調自己的觀點,忽略對方的看法,甚至約束對方的思想,缺少傾聽、缺少交流,實際上還是“灌輸式”教學。

    有位教師執教《三袋麥子》時,提了一個問題:“這三只小動物中,你們更喜歡哪只呢?”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小牛。”教師很不高興地說:“剛才講了那么多,你還會喜歡小牛?”便讓他坐下了。另一位同學說喜歡猴子,教師面露喜色,立即給予充分肯定,并問:“為什么呢?說說你的理由。”接下來,便是師生關于猴子聰明可愛的對話。

    從表面上看,教師提的問題很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實則教師早已定下了問題的答案,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同的意見不被重視,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如此的 “專制”對話,實在是無意義,又怎么能自然和諧呢?

    二、改進對話誤區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主體,平等對話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學習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時,對于最后一句中的“夜歸人”指的是誰,我的意見是“夜歸人”指的是投宿者,因為從聽到狗叫聲,可以推測是陌生人的到來。可是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結合“歸”字推測,只有主人回家才叫歸。就這樣我們展開了討論,從而更深入了解了詩意。在這里,我與學生是平等的。也正因為我把學生當成了學習伙伴,學生才敢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與老師平等對話。

    (二)目標明確,少說“廢話”

    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生學會什么,或是培養學生的某方面能力。同樣,作為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方式——對話,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圍繞目標組織和諧的對話,不說假話、廢話。

    1.要選擇有價值的話題。師生對話所提的話題,要有啟發性和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提出關鍵性的話題,千萬不要問一些過于簡單,或是復雜到學生根本無法回答的問題。話題還要圍繞教材特點及課堂目標而選擇。以上所舉的《落花生》課例,教師所選的話題就離題,與課文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主題背道而馳,沒有價值了。

    2.警惕“對話陷阱”。學生由于心理特點及知識經驗的局限,在討論時難免會偏離主題,這時的交流如果繼續下去,就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毫無意義。這時,教師就應該利用自己的角色,及時引導對話朝著既定目標進行。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對話的目的是什么?有沒有意義?及時調整方向,不讓對話空洞進行。

    (三)授予方法,真誠交流

    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和相互作用。在新課標制定的總目標里提出,學生“應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課堂對話也是一種交際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對話就是因為雙方主體沒有理解真正的對話,不知道怎樣進行和諧對話,這點突出地表現在學生的自主討論交流中。這一環節中學生更多地習慣強調自己的觀點,發言很積極活躍,卻不注意傾聽他人的看法,或是聽了別人的意見,沒有進行積極的思考、比較和吸收,這樣就沒有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常常表現出分小組熱熱鬧鬧地討論了一番,卻既沒有解決問題,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大家還是各抒己見。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思路,教給學生正確對話的方法。

    (四)方式靈活,樸實貼切

    當前語文課堂中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如火如荼地進行,而無論哪種形式都離不開對話。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對話方式一定要既靈活多樣,又樸實貼切,要和諧,切莫為追求新奇而對話,這樣學習才輕松、自然。畢竟,課堂教學是為學生學習服務,而不是表演給學生看的。

    第6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一、粉彩雪景瓷畫的發展

    中國雪景畫的產生和發展為粉彩雪景瓷畫藝術奠定了基礎。據史書記載,最早用中國畫表現雪景的畫家是東晉顧愷之,從唐代《貞觀公私畫史》和《名畫記》中的圖錄,可知他曾畫一幅《雪霽望五老峰圖》,這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記錄的第一幅表現雪景題材的繪畫,說明我們的前人在1600多年前就開始了對雪景進行描繪,遺憾的是沒有留下遺跡。繼顧愷之之后,南朝梁畫家張僧繇也留下傳世之作《雪山紅樹圖》。傳統雪景畫到了唐展到一個高峰,唐代大詩人兼畫家王維,運用豐富的聯想和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利用大面積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積雪清新、蓬松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五代趙在《江行初雪圖》中首次應用“彈雪法”來對飛雪進行動態的描繪,豐富了傳統雪景畫的表現手段。至此就構成了中國雪景畫描繪靜態和動態的全部技法。

    粉彩雪景瓷畫最早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是以黑白面孔所出現的。作品畫面簡潔、淡雅,運線清逸流暢,受文人畫風影響,一掃宮廷畫的繁縟之氣,給人以清新悅目的感覺。但作品構圖、表現手法等,一味效法“四王”,抄襲摹仿,墨守成規,有的片面把繼承傳統、學師似師當作藝術上追求的目標,也阻礙了粉彩雪景的發展。

    “凡事有常必有變,常承也,變革也。”可喜的是在民國時期,景德鎮雪景瓷畫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許人吸取了宮廷畫派“界畫”的表現手法,并從臨畫“芥子園”入手,遠承范寬、李成高超脫俗、氣貫長虹的筆勢以及清代袁氏叔侄細致入微的技巧,近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響,用筆精到,工麗嚴謹,法度整飾,將粉彩雪景瓷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達到了靜穆精深的境界。何氏還在每幅粉彩雪景瓷畫中,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使冷色調中注入一絲暖意,頓顯一種冷艷之美。

    20世紀50年代,景德鎮陶瓷美術家“雪景大王”余文襄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不為傳統所束縛,以深厚的寫實功力和寓意深遠的構思才能,把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工藝性、商品性熔融在一起,充分發揮粉彩雪景瓷畫的美感,帶動粉彩雪景瓷畫又一次飛躍。在題材方面,他努力開拓,同時代氣息緊密相聯,使冷靜的畫面增添了生氣;在構圖上注意遠近、明暗關系,畫面意境深遠,引人遐想;在表現手法上,大膽運用西洋畫的表現技法,畫面層次分明,虛實相間;在用料方面,反復試驗、探索、實踐,運用得心應手,作品流光溢彩,黑白分明,雅而不灰。在此期間還有陶瓷美術家龔耀庭、陶瓷藝術家鄧必浩、汪昆榮、劉以桂、凌美材和凌宗正祖孫、汪野亭之徒汪云山等也為粉彩雪景瓷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 以沈盛生、袁世文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粉彩雪景藝術大師,從不雷同中求發展,從大自然中尋構思,從裝飾材料中破成法,從表現對象中尋求色彩,從多層次中豐富創作題材,從新的表現手法中出珍品。并于20世紀80年代攻克了粉彩雪景主要色料玻白和第V1?B族中含鉻色料經烤花后大面積污染而報廢的致命弱點,成功推出彩色粉彩雪景,使粉彩雪景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二、粉彩雪景彩繪技法

    粉彩雪景瓷畫與粉彩青綠山水畫源出一流,只是表現方法、材質和所反映的時令不同,青綠山水可以畫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雪景山水只能反映春、冬兩季景色。

    粉彩雪景有冬雪、春雪之分,又有風、雨、晴、霧之別。不僅要有嫻熟的山水畫功底,還要有“借地為雪”、“借云作雨”、“借空作霧”和黑白相襯的繪畫技巧,才能較好地表現畫意,畫出冬雪茫茫厚實、寒氣逼人,春雪融融欲盡、春風送暖或雪后初晴、萬物復蘇的真實感。

    “借地為雪”,即構思好畫面以后,拍(指彩繪)天色和枯枝的襯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刮筆刮出山頭、樹木的白影位置。表現冬雪應該多借,增強厚實感。表現春雪,應該少借,以示淺薄。拍天色也有講究,冬宜深,春宜淡,雨宜熏,睛宜空。上料時,筆上蘸點老油,用手掌輕拍,即使墨拍開,也不會顯現掌紋,拍開以后,用棉花擦出云霧,切忌“滿”、“塞”。“借天為雨”,意在合適的天色空間或樹梢濃霧處用彈性較好的毛筆斜捧出雨跡來,能使畫面更為逼真。山水畫的霧可用虛(空白)和線(勾勒)來表示,粉彩雪景則利用空間去拍出彤云密霧,向遠方消失,推開層次。詩曰:“連云波澹澹,和霧雨蒙蒙。”可作“借空為霧”之解。

    一幅美妙的粉彩雪景瓷畫晶瑩剔透、冰清玉潔,最后如何填色是體現、烘托畫意的關鍵環節。粉彩雪景裝飾主要用艷黑和麻色。艷黑屬洋顏色系列,產地不同,配方也不同,切忌與生料、生紅混同,否則,畫面沒有光澤度,易脫落。有的艷黑往往導致玻璃白顏色失真(泛黃),前功盡棄,所以必須先試后用。麻色是用艷黑、西赤調合至深褐色而成。填色用的玻璃白是專門配制的,一般常用玻璃白作花頭、衣褶境染的底色,宜薄不宜厚。填雪景的玻璃白恰恰相反,宜厚不宜薄,同時還要加入適量的透明粉、晶料或雪白等溶劑,否則畫面就缺少“雪”的厚實、晶瑩的質感。在壓滿積雪的松針上,填色時一定要在濃密處點些大小不等的玻璃白點,增強雪意。在山石下面的消失處或巖石的陰暗部位,都應用斷續的虛線或大小不等的點去補充,起到點苔、托雪的作用。

    三、粉彩雪景瓷畫賞析

    1. 何許人粉彩《踏雪尋梅圖》瓷板畫

    高20厘米, 寬13厘米。

    圖繪高士騎驢過板橋,一童子肩荷梅花,隨主人踏雪尋梅歸來,廬中有一高士正在等待,飲酒賞花,聽風賞雪,自有文人的雅興、雅事、雅趣。蹇驢踏雪,留下痕跡串串,表現得一絲不茍;橋滑艱行、舉步不穩的姿態恰到好處。山石用硬筆勾、,雨點、豆瓣皴相結合的畫法;濃淡水墨以籠染技巧,顯示出大氣磅礴、沉雄高古的非凡造詣。整圖俊逸清朗,得神似之妙。左上有隸書題詩,落款為為:“甲戌(1934年)季秋月,鐘藩先生法鑒,陽谷許人何處畫于湓浦(湓浦為江西九江的古稱)”。

    何許人(1882―1940年),原名處,字德達,乳名花子,安徽省南陵縣人。何許人自幼喜愛畫畫,14歲與鄉友從安徽到景德鎮入瓷莊學藝。1911年后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得以飽覽故宮歷代名畫名瓷,并拜訪京城前清遺老求教切磋,技藝大進。1916年以后,何許人畫瓷漸以粉彩雪景山水為主,并開啟了景德鎮瓷上粉彩雪景山水畫之先河,獨樹一幟。有詩云記載其一生:“壬午降人世,歿于庚辰年。平生好丹青,雪景海外傳。出身非寒苦,一熾赴貧賤。由潯入浮梁,藝壇新技添。珠山結八友,廣交天下賢。先生云游去,美名揚畫苑”。

    2. 余文襄粉彩《風雪夜歸圖》瓷板畫

    高38厘米,寬25厘米。

    此作構圖奇勝,洗染細膩。圖繪一株老樹如虬龍凌空,樹干氣勢宏偉,自然生動。樹枝畫法深得宋人筆意,頗見功力。遠處山林被迷茫的雪霧淹沒,一輪冷月隱于寒氣之中。提燈老人攜童而歸,充滿了“風雪夜歸人”的意境,如一首純潔的雪景贊歌,撥動欣賞者的心弦。右下豎題:“風雪夜歸人,余文襄”。印章為紅色白文“之印”。

    “風雪夜歸人”出自唐代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余文襄 (1910―1993年),又名恂松,別號“華舜”,居名“明泉古屋”,江西都昌縣人。12歲考進江西省乙種工業學校,受益圖畫教師周筱松。由于對鄉土風光的摯愛,對飛雪的無比迷戀,1925年投師于當時景德鎮頗負盛名的雪景大師何許人門下,得其秘傳雪景技藝。解放后,余文襄先后在景德鎮瓷器生產合作社、景德鎮藝術瓷廠從事陶瓷美術創作和設計,1959年余文襄由景德鎮市政府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

    3. 龔耀庭粉彩《雪景圖》執杯

    高10厘米,口徑8.4厘米。

    此圖采用高遠構圖法,非常巧妙地將近景、中景、遠景的層次層層推進,井井有條而又富于變化,境界幽深,引人入勝。山石、樹木等景物穿插有致;人物、房屋安排得當。近景江邊雪樹蒼老,鐵骨冰姿。中景為山腳房屋,屋前妻子正在等候外出垂釣的丈夫。遠景為峭壁懸崖和被雪覆蓋的山巒。整個畫面顯得和諧、豐富、別致。人物、樹木、房屋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以靜為主、靜中有動,饒有詩情畫意。杯之另面墨書:“芳生齒頰,香沁心脾。”落款為:“龔耀庭寫于珠山。”印章為紅色白文“印”字。底款為:“江西景德鎮市美術瓷廠。”

    龔耀庭(1910―1975年),陶瓷美術家。江西南昌人。10歲即在景德鎮何許人瓷店學藝,對陶瓷美術技藝刻苦鉆研,筆法蒼勁有力,刻畫細膩,設色雅致而明快,構圖生動。年青時就在雪景山水瓷畫方面頗負盛名,晚年更有精心創作的《井崗山》《延安》《遵義》《瑞金》《》等多幅革命題材的粉彩雪景作品流傳于世。

    4. 鄧必浩粉彩《出診圖》瓷板畫

    高19厘米,寬14厘米。

    此板形狀似歐式窗形,上為圓弧。圖繪一肩披紅圍巾的婦女手扶赤腳醫生頂風冒雪艱難前行,醫生頭帶棉帽,身穿綠色大衣,左手提藥箱。遠處村落一少女翹首焦急地等待。全圖筆法細膩,人物刻畫動態逼真,衣紋似行云流水,提、按、頓、轉靈動自然,衣飾朱黃青紫,色澤雅麗而不俗。右上落款為:“出診,一九六五年鄧必浩作。” 印章為紅色白文“印”字。

    鄧必浩,江西新建人,生卒年月不詳。曾供職于景德鎮市工藝美術合作社、景德鎮藝術瓷廠,擅長粉彩雪景瓷畫。鄧必浩雪景無論從厚厚的粉料堆積法和山石樹木的構圖上來看,都嚴謹地遵循了民國雪景大師何許人的法度。所見作品底款有“景德鎮陶瓷專科學校出品”、“景德鎮藝術瓷廠出品”、“景德鎮重興瓷廠出品”。

    5. 劉禪粉彩《雪景圖》牙簽筒

    高4.4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3.6厘米。

    此筒造型小巧,做工精致,胎質細膩,釉面瑩潤。圖繪江邊山腳一座草屋,屋旁幾棵古樹,江邊一葉小舟,漁翁端坐在小舟之上。遠山峰巒起伏,覆滿積雪。筆法嫻熟,以淡墨染石烘托雪景,勾點豪放,江天染以灰色來增強色彩的對比度,數筆繪出蕭索寒冷之氣。落款為:“劉禪作”。印章為紅色白文“印”字。題字為:“子琦兄嫂惠存,王汝鑫、劉明奎制贈于洪都,三七年元旦”。底款為:“南昌新中華出品”。

    劉禪,又名劉希玉,江西南昌白馬廟人,其弟劉希任為南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繪瓷藝人之一。劉禪上世紀30年代后期即名重南昌,擅長雪景,兄弟倆也常合作,希任繪畫,希玉為其填色,合作之瓷多被當時有名的大瓷店麗澤軒、新中華所購買,其售價亦不低于景德鎮名藝人。

    6. 凌云粉彩《抱琴訪友圖》雪景山水執杯

    高13.7厘米,口徑7.8厘米。

    此圖繪遠山峰巒起伏,覆滿積雪,江邊山腳幾棵古樹枝干蒼老挺健,小枝短禿遒勁。山路上一老者策杖而行,書童抱琴緊跟其后,欲訪故友。山石迎風面白雪皚皚,背風面濃墨重染,過渡自然。整幅圖布局嚴謹,疏密有致,藏露有度,濃淡相宜。背面墨書:“風雪抱琴訪故知,己丑之春凌云寫意珠山”。印章為紅色白文“印”字。底款為菱形章:“江西凌美材出品”。

    凌云(1883―1957年),字美材,齋號凌云軒,江西新建人,是清末民初頗有名望的粉彩畫家。凌美材自幼出身貧寒,九歲來景德鎮學徒,從師于新建同鄉老藝人,晚年主攻雪景山水。凌云與“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為同鄉并與之交往甚密,其畫藝也得到了王琦、王大凡及其他同行的肯定。其孫凌宗正從小受其熏陶,耳濡目染,承其衣缽,被陶瓷美術界譽為“繼何許人、余文襄之后又一位最有影響的雪景山水畫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成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成人网|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1000部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免费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