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英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腐敗的影響超出了行賄和經濟效益低,主要影響低資金基礎設施施工質量差是由于建設涉及大量的復雜的,非標準的活動,質量評估很難。項目可以涉及眾多的投資者,客戶,顧問工程師,建筑師和主要承包商。雖然工作轉包給當地企業,大型建設項目經常吸引國際承包商。他們在那里有好的單位的建設成本,看來他們是有時可用一般腐敗的措施,腐敗的經濟學的方法提出了一個額外的洞察力可以有比行賄方式避免例如競標過程腐敗更糟糕的事情相關,將所有合同的唯一來源一個單一的公司但這不太可能提高整體發展的成果。這可以很差,說明了建設確實的證據,我們對該行業的高腐敗成因的實證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可以說,更多的富裕國家似乎有更少的腐敗承包許可和許可程序的平均水平。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rrupt or is it; looking at the mentioned industry we see that it is the most booming industry. The sector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deniable for things like housing, roads, hospitals, school and most utility networks METHODOLOGY 方法論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goes beyond bribe payment to poor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with low economic returns alongside low funding for maintenance and the major impact of corruption is felt Construction involve large ,complex ,non-standard activities in which quality can be very hard to assess. Project can involve a multitude of players the client, consultant engineer and architect and main contractor. The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frequently attract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although much of the works is subcontracted to local firms. Where we have good units for the cost for the price of construction, it appears that they are sometimes correlated with available general corruption measures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corruption suggests an additional insight there can be worse things than a bribe payment One way to avoid corruption in competitive bid processes for example, would be to sole source all contract to a single firm but this would be unlikely to improve overall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can be very poorly illustrated by evidence from construction indeed, our empirical knowledge about the causes of high corruption in the sector is extremely limited. All we can say some certainty is that more wealthy countries appear to have less corrupt contracting permitting and licensing procedures on average, but even here 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countries at similar income. CONCLUSION 結論 Governments are and will remain major regulators of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and consumers of construction services. Reducing unnecessary activities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sector may play a role in controlling corruption, but improving governance will remain central to any effort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impact of corrup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Our knowledge- base regard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orruption is limited, in considerable part because the act is usually well hidden
RECOMMENDATIONS 建議 At the same time, despite the industry status as one where corruption is both widespread and potentially very economically damaging,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mpanies surveyed by control risks were some of the least active in revising procedures in response to new ant bribery legislation stemming, and some of the least likely to have strong existing procedure in place governing condition such as ant bribery clauses in agent contracts. And activities that work to limit the harmful outcomes of corruption in term of shoddy construction or the commissioning of low- return investments- may go a long way towards reducing the harm done by failures in governance. Chapter one presents a brief background of the Malaw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politics that surround it. The status of the problem is elaborated and divided further into four sub-problems; the four hypotheses,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the study, emanate from the four sub-problems. This chapter further out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the objectives, and the assumptions made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 The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effect and impact of corruption: its corruptive measures; the multiplier effects, and the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and costs. The flaws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chapter studies the economic hardships in third worl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Malawian setting. Furthermore, political greed is analys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Chapter three delineates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criteria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data collected is discussed. The chapter also addresses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case studies. Furthermore, sampling is strategised, discussed and quantified.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e pilot survey are summaris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rising from the study are implemented. In Chapter four the statistics are presented in Tables, and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The Chapter further outlines the response and non response bias; incentives and cut off dates, and the sponsorship of the survey. Lastly, the biographical data is recorded and tabulated. 1.1 INTRODUCTION Politics plays a major role in governing a country, state or constituency. Political leaders attain power from the respective political positions when elected into government. Consequently, this power is used to the good or abused to influence decision making, perceptions and overviews of the populace, investors and other concerned stakeholders.
1.2 THE RESEARCH PROBLEM 1.2.1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Malawi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greed, corruption, flaws i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he poor economy 1.2.2 THE SUB-PROBLEMS The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Certain contractors dominate over other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retrogressed, and Resource limitations to standard building specifications 2.2 CORRUPTION 2.2.1 BRIBERY AND CORRUPTI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Malawi is ranked as one of the most corrupt industries. Large payments are made to gain or alter contracts and circumvent regulations. Kenny (2007: 49) corroborates that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goes beyond bung payments, to poor quality of constructed infrastructure with low economic returns, alongside low funding for maintenance. 2.2.2 CORRUPTION MEASURES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an organisation which measures the degree to which corruption is perceived to exist among public officials and politicians using the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rates Malawi at 2.29. Given that the scale reads from 10 as the least corrupt to 0 as the most corrupt, this is a very high ratin 2.2.3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Looking at business perceptions,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s 15-country poll ranked construction as the most corrupt industry (Figure 2.2). High numbers indicate relatively low corruption, whereas lower numbers indicate relatively high corruption. 2.2.6 MULTIPLIER EFFECTS OF CORRUPTION ON DEVELOPMENT Different forms of corruption carr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ultiplier effects' in terms of their development impact. For instance, the impact of stealing one dollar�s worth of supplies from a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impact of a dollar increase in contract costs due to collusio CHAPTER 3 3.0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respect to the Malawi setting required an exploratory design sequence. To achieve this sequence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were us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design.
1.1課程設置受到質疑
當下,隨著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能夠進入大學深造,應用型大學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數學課程設置卻日趨功利和保守。一方面,不少學校將經濟數學必修課開課門數與學時盲目地削減,實用數學(含數學實驗)等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基本未開,致使立志有所作為和繼續深造的學生感到無望。對此,相關教師和社會有關專家、學者提出質疑,這樣將會使學生的個人發展受到終身阻礙。另一方面,部分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又不愿意進入數學課堂,即便進入,也是被動地去聽課,無法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種“學習數學到底有什么用”的疑問,至今仍既困擾著學生,同樣也困擾著數學教師,引發學校、社會以及廣大教師的憂思。
1.2課程教學遇到困境
當前,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實際上仍主要采用傳統的理工科教材,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相適應、與科技進步不相適應、與專業背景不相適應。其數學概念的引例與定義的表述以及定理證明的敘述都是基本照抄理科版本,例題和習題除增補少數經濟應用題外,也基本照搬工科版本。學科知識相對陳舊和專業應用基礎薄弱,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就陷入東拼西湊的模糊境地。另外,由于所招收的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學生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和只求不掛科、拿到學分的學習動機,而且師資與現代技術工具等先進教學條件又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師生在教與學的方法選擇上也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學生覺得無助,教師力不從心,數學課程教學面臨學習效果日趨弱化與教學質量逐漸下降的困境。
1.3課程改革感到困惑
目前,不僅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而且課程實踐研究又采取簡單移植的做法,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短板。簡言之,一是對數學課程設置如何適應其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還存在“盲區”;二是對“大學應該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收獲些什么”的理解也存在“誤區”;三是對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數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又存在“雷區”;四是對經濟數學教材編寫改革實施仍存在“新區”。另外,數學課程教學又無法采取簡單地迎合市場短期需求去直接傳授謀生的一技之長的方法,“市場化、職業化”的課程教學方式便成為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瓶頸。面對這些困惑,構建應用型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新模式,便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探索的新課題。
2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問題成因
2.1缺乏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關注
迄今為止,由于對本科通識教育的理解還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對“今天的本科生需要知道些什么,需要會做些什么,他們究竟做得怎么樣?”和“如何為學生面向全球化時代的終身學習做好準備?”以及“如何讓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一致起來?”等問題還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僅用入學率、花費率、就業率和到課率、及格率來評判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做法還相當盛行,學生中狹隘的學習動機還相當普遍,學校、公眾對本科生的學習目標都還缺乏根本性的關注。
2.2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毋庸置疑,數學課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類比、分析、歸納、抽象、聯想、演繹、推理、計算、學習與應用等多種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材與教法的局限,當今數學課堂教學仍主要采取“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仍以講授為主,應用能力的培養僅以模仿練習為主。對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應用能力等數學素質、數學能力的培養基本落空。另外,受“市場化、職業化”傾向驅動,數學教師雖然也增補一些職業性知識的教學內容,但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短視的做法與強調變動、彈性、創新與競爭的當前社會環境不相適應,與企業迫切需要那些做好準備的畢業生的要求相差甚遠,與雇主需要具有靈活性、知識豐富和數學素養的綜合性人才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2.3忽略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幫助
通識教育理念本質上是一種指導思想,它應滲透在專業教育之中。而大眾化背景下的當今,經濟數學課程教學卻與經濟專業課程教學相互脫節、彼此割裂。數學教師對涉及經濟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應用問題,大都不能進行透徹地分析與講解;專業教師又很少對經濟專業需要的數學知識提出具體的教學要求;因此,學生學習所需的完整知識、全面素養和創造能力很難得到切實地滿足。另外,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相對缺失,致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維技能與實踐技能、社會責任感、應用知識的素質與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養。
2.4缺少對學生學習深度的評價
現今,評價數學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習質量,依舊主要采用課堂考勤、課堂發言、演板演示、作業批閱等過程檢測和期中、期末筆試來測試學生學習狀況。對學生的一般性數學素養、技能分析與探究能力等根本無法進行深度測試,對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將知識應用于復雜的、真實的問題中去的能力不能進行嵌入性評價,對促進學生學習深度發展的課程扎根式評價、嵌入式測試、標準化檢測等都缺少深度檢測方式與策略。
3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構建自控的學習規劃
學生的學習規劃往往由學生學習目標所掌控,而經濟數學學習目標又由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所決定。為避免學生僅僅為取得學位、湊夠學分的學習動機而導致學習偶然或雜亂的現象蔓延,院系可組織成立由數學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課程教學導師組,加強對學生整體性學習觀念和數學學習效率意識的教育與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具有個性化的自身學習目標感,構建與本科學習目標一致的數學自控學習規劃,引導學生關注具有差別化的數學學習興趣,既完成統一的數學核心課程,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數學選修課程。為此,需要制訂具有導向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精準確定具有引導性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行具有指導性的學習目標需求分析,需要有效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經濟數學課程選課模式。
3.2構筑“三結合”的教學體系
為克服專業分割化與學科碎片化的課程結構弊端,為解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和專業教育課程教學相互脫節的矛盾,經濟數學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要按照應用型本科生的整體學習目標,要遵循“有利于學生迎戰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將各種復雜性思維與整體性思維知識有機整合的探究性學習原則”,由數學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共同組成課程教學設計與開發小組,學習與借鑒美國2010年出版的著名教材《實用微積分》(第三版)的改革經驗,在認真進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有機整合現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數學課程,通過引入一些特定的問題、項目和作業,重新組編為若干經濟專業所需的“基礎性”課程教學單元。構建數學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經濟數學核心課程(含實驗教學課程)與分類選修課程相結合的通識教育數學課程教學體系新模式。使數學課程教學參與到經濟應用問題的探究性學習之中,讓數學學習超越課堂去培養分析解決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3.3構架自律的學習空間
為適應當前社會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引領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涯深度發展,筆者認為,還需按照當今本科生自律的學習目標要求,構架適合通識教育數學課程教學的學習空間。首先,需用“通識教育需要擁抱專業教育”的理念,改革傳統的“學科中心”,構建一種統一與分散相結合的“學生中心”課程設置新模式。其次,借鑒“以問題為導向的大學課程設計”之成功經驗,在數學課程中引入那些意義深遠的商業經濟和社會生活問題,并將整體性學習目標貫通所有的數學課程教學。設計卓越的指引性核心課程(含實用微積分與數學實驗等)教學大綱,計劃2~3學期修完;其選修課程教學大綱參照國家規定的考研考綱編制。學習與參考美國創新教材《實用微積分》的教學改革計劃,編寫既有針對性、又具選擇性的經濟數學教材。使其具有學科理論知識刪繁就簡、突出重點,數學概念簡明合適、便于理解,例題旁征博引、提高興趣,習題貼近專業、貼近生活實際,將數學思想、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和專業背景有機結合的自身特色。提供便于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驗、實習場所;配備“雙學位”或“雙師型”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等。以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在參與經濟應用問題的學習空間中,超越課程去應用他們的分析能力并學會解決他們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相關問題。
4結束語
在研究語言和文化之后,語言經濟學才涌現出來,屬于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新興邊緣學科,該學科涉及語言學和經濟學以及教育學等,也就是說為實現經濟活動,該語言交際把必要條件提供出來。在1965年,JacobMarschak第一次提出語言經濟學說法,把效益和價值,以及費用和效用這些語言經濟學性質揭示出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為語言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歷:
(1)以民族歸屬對待語言,致使種群區別的基礎源于語言,人類社會經濟中產生了地位差別,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異。這個研究階段經常把收入差異的對象定位為美國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語確定為英語與法語者。
(2)把語言以人力資源對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對語言教育進行投資,就可把收益得到。
(3)語言作為人們身份和經濟資源的符號,也是對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的屬性。
2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1)改革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操作能力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立足語言經濟價值視角,有利于商務英語教育質量和語言價值的提高。商務英語的學習能夠帶來經濟價值,這已經為大家所公認。但目前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以英語和知識還有能力三大板塊為基礎的,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多數情況下英語作為通用英語,和大眾溝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務知識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漢語授課為一般狀況,所以完全融合兩者很難,很容易使學生認為商務英語的學習意義不重要。其次,實際商務操作能力不具備成為大部分英語教師的狀態,因此實訓課使學生業務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過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到,對當前的課程期望改革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國際商務,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完成與供應商或客戶談判任務,這就是商務英語教育的目的所在。經濟利益特征表現得很強,所以說經濟上的回報是建立在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商務英語專業要以語言經濟學理論做導向,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構成,社會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數量,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和企業家一同研究商議,確定改變商務英語教學目標,其意義非常重要。通過調研商務英語方面運用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工作才能、工作經驗,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能夠完成相應的文秘工作任務,并在涉外商務活動中,涉外交流或談判工作任務能夠完成,是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基于此,行業和企業的商務專家被課程開發小組教師邀請來,在共同論證后,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目標被確定,即: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方面,了解基本國際商務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水平應較高,實際操作相關國際商務業務能力應具備,對相關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應熟悉,與周圍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對外事秘書和翻譯以及對外貿易業務都能夠從事,這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是實際需要的人才標準。
(2)以用人單位及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商務英語課程就實現人才培育目的來說,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徑就是課程,決定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而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屬于人力資本,一定的投入是對這種人力資本進行學習并掌握的必備條件;具有高低的劃分是語言價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將制約語言發揮的效用。這兩個基本觀點將發揮指導對商務英語課程重新認識作用。這幾年,國內有關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經濟價值的要求,不過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都束縛著職業英語專業課程內容,在改革中,“針對性”和“職業性”表現得匱乏。那么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能否以對用人單位和學生需求的滿足作為出發點,人才的經濟價值能否真正實現,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人才的經濟作用,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標作為引導,整合人才市場的供需要求,對應的調整所設置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商討后,以一般專業課程方式設置傳統的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三個模塊,而且設置專業核心和拓展課程,設置這些課程的出發點都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實現了有機融合商務知識與專業英語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它產生的源頭在于企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以及課程開發小組教師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確定的,展現出下面兩個特點:
1)商務實踐的特點。人們可能存在狹義地去理解商務實踐這種問題,有的人認為實踐僅僅局限于實際業務部門,廣義來說課堂的課程學習也屬于商務實踐。
2)商務語言的特點。用語言學的視角理解商務英語就是在商業行業活動中應用英語,基本語言運用活動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內容,英語特征表現為專門用途,在商務溝通和談判實踐中,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對實際問題能夠運用英語處理,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而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這樣安排的課程和高等教育特點相契合,也和學生職業發展的要求產生同步,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迎合市場需要。語言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產出。
3結論
【關鍵詞】經濟;政治;道德觀念;宗教
在我看來,生產活動等經濟因素是對文學活動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也是根本的力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文學活動作為某種上層建筑,則必然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變革。不同時期的社會形態有著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以相對應的就有了不同階段發展的文學活動。例如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是相對低下的,人們對自然生活以及個體生活的認識較少,在他們心中只有集體生存的概念,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大多反映的是原始生活中的群體意識和思想;而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時,文學中則更主要的表現出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如《詩經》中《七月》,其中就形象地描繪了農奴受奴隸主剝削壓迫的景象;進入封建社會時期,施耐庵的《水滸傳》等著名的文學作品則清晰地反映出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農民對地主階級的反抗之態;在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文學創作風格及文學活動就有了很大的轉變,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作品中反映了工人階級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問題。而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主要反映的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斗的過程。這些文學活動的轉變都取決于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生產活動的轉變。
文學的繁榮發展常常是受經濟的發展所推動的。一方面來說,社會物質生產的豐富可以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因而專門從事文學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同時,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利于廣大人民群眾提升自身欣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更刺激了文學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繁榮時期,社會正處于上升階段,社會生活比較安定,人們思想也活躍,這也有利于豐富文學活動的種類以及文學藝術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從而提高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的價值。如我國唐代,詩歌發展空前繁榮,這正是唐代經濟盛世決定的。初唐時期推行的一些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政策,伴隨著當時思想文化自由的環境,造就了唐代文壇空前活躍、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但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當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了新的生產力發展時,則需要一些進步勢力制造輿論,這又是一次文學活動的變革,也是一次發展。如19世紀要求改變社會落后狀態的俄國文學,則是為了反對舊的農奴制,又如我國時期的新文學則是為反帝反封而制造輿論。這些都反映了經濟因素對文學活動發展的促進作用,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文學活動的發展同經濟的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而是隨之發生的變革,這個“隨”則可以是或快或慢的。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時,原有支撐的文學活動不會立即滅亡,而在新的經濟基礎上會形成新的文學活動,二者相競爭就會加速舊有的文學活動的革新或消亡。馬克思也曾指出這是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但總的來說,文學活動的發展是圍繞經濟發展的水平線上下波動,卻不會脫離,二者之間總是大致平衡的。由此可見,生產勞動等經濟因素是文學活動發展中“最根源性”的原因。
當然,經濟因素并不是在生產活動中唯一的因素。相反的,除了經濟基礎以外其他一些外在及內在因素有時會更直接地對文學活動產生影響。如政治、道德、哲學、宗教、法律等以及自身的繼承與發展、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
政治因素,是在文學活動中最直接而深刻的因素,它是作為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利益接觸最緊密的因素,集中反映本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一般來說,推動文學活動的發展的政治都是需要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反之則會阻礙其發展。就如唐代政治開明,所以文學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并且達到了較高水平。反之,秦朝實行“大一統”,焚書坑儒,體制僵化統一,是在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巨大阻礙,與之類似的還有“十年”。這些都是政治因素對文學活動發展進程產生的巨大影響。
道德觀念對文學的影響也是很廣泛的,因為它滲透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學創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深受其道德觀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從道德倫理觀等方面為創作者提供判斷是非、明辨善惡的標準,這也使得文學作品對形成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有促進作用。
哲學是通過對作家的世界觀的影響而對其創作內容起到指導作用,因此創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密切相連的。在文學活動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文學思潮的興起還是某種文學流派的形成,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辟如西方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等。
宗教是通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來對文學活動產生影響的。它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教義上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會給文學活動者提供想象或素材。佛教在東晉時被逐漸融入文學作品中,如王維在歷經人世滄桑后,以“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心態表現了佛教思想。
關鍵詞: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激發
一、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
近幾年來,高職教育在我國各省、市取得了很快的發展。一所所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有所發展,但無可避免地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英語教學模式還不是很規范,教材建設不完善等等。但最突出的問題可能就是教學效果不明顯,也就是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不強。經過多年對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狀況的調查,筆者發現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絕大部分學生只具有中學英語的水平,而且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具體表現為英語成績比較差,詞匯量比較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匱乏,應用語言的能力很差。
二、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必要性
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筆者在課后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據學生反映,他們英語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于英語學習壓根就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動機,盡管他們知道學好英語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有的同學甚至說:“如果不是學校紀律的約束,我是不會來上英語課的。”聽到這樣的話,筆者一方面感到有些許的失望,但同時,也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差,并不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差,無藥可救。如果我們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高職英語教育的發展就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我們可以說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途徑。
三、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方法探討
1、從教學方式上看,教師應該積極應用現代多媒體等高科技設備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具體的圖像、聲音、動畫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它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它繪聲繪色地體現了一節課的內容,學生當然喜歡聽、喜歡看。另外,多媒體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能幫助教師創設語言環境。這對于英語語言教學非常有用處。采用這種手段教學,學生會很容易進入狀態,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中充分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動機。學生感興趣之后,就會在這良好的語言環境中由易到難的慢慢地進行語言的應用和學習。
2、在教學內容方面,加強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習英語興趣
長期以來,受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初、高中英語的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的雙重作用下,在英語學習方面,對于英語語法知識的學習往往大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豐富多彩的語言學習變成了枯燥的語法學習和詞匯的記憶學習,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功能和習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素養,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加強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節日、風俗等情況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此,我們可以利用幻燈片、圖片、錄像帶、多媒體、小故事等方式,為學生輸入有關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風俗、交際禮節、傳統節日等文化小知識,在教學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社的原版教材,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激發其學習英語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還要注意,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專業特點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內容,投其所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比如,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在給他們講授英語課時,我們肯定要選擇與體育相關的英語材料,這樣他們會很感興趣。另外,現在的年輕人比較喜歡追星,我們在上課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討論與他們專業相關的明星,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體現自己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當一個學生喜歡老師時,就會表現出一種向師力。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師的魅力吧!一位有魅力的老師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英語教師當然也是如此。教師的魅力是包括好多方面的,比如:教師外在的形象魅力、教師的語言魅力以及教師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師在平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大方而充滿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去觸動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師德去折服學生。這樣,學生才能佩服你,把你當成自己崇拜的偶像,喜歡老師,喜歡英語。同時,教師還應該有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系統的英語專業知識,還要有流暢地道的口語,同時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這樣的英語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才能折服學生,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
4、培養學生語言交際意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意識,可以使語言學習很快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產生效應。學生會很快注意到自己的價值,增加自信,那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在此我們鼓勵學生多參加相關的涉外活動,比如“英語角”活動,“外語導游活動”以及相關的“英語翻譯”活動。這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的同時,真正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也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興趣的濃厚與否,會直接影響高職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效果。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盡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高職英語教育的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關鍵詞: 論文標題;經濟學;體裁分析;對比研究;二語寫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現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化柏林(2007)對圖書情報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計發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核心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 中國翻譯,2002.
[20]化柏林.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計量分析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3).
[21]王成宇.英漢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J].外國語,1993,02:34-37.
【摘要】語境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在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英語語境的缺失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也會影響到學生對英語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就要想方設法創造有利的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的語境問題,根據實際經驗提出了有效的處理對策,以期能夠為相關的實踐提供些許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學高級英語教學;語境;問題;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38-01
通常語言環境包括外部環境的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政治歷史環境等,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所要學習的語言的語義信息、體系、形成、發展等因素。這二者是有機統一在一起的。目前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英語語境的缺失問題,這會使得英語教學的效率降低,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卻收不到預期的成效。
一、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最主要的語境問題
語言學習需要一定的語境,才能加快語言學習的進程和牢固性。英語語言和漢語語言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語言的載體是象形文字,而英語語言的載體是拼音文字,它們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脫離了其產生時候的語言環境。如果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就難免會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英語的教學也會帶有一定程度上的漢語習慣和思維模式,教學的結果就不是非常純正的英語。語言環境的不同,給語言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矛盾。這時候往往需要進行語言的轉換,可以通過翻譯的方式,將對方的語言環境轉換成我們所熟悉的語言符號來進行學習與講授,還可以通過創設語言環境的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將英語環境移植到漢語的語境中來,移植的結果可能和英語母語語境中的環境有所出入,但不會影響正常的溝通。遺憾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我們不能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直接移植英語從而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我國香港地區把英語作為工作時候的用語,在一定程度上為推動英語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在中學高級英語的教學中,這種語言環境的缺失更為嚴重,英語除了在英語課堂上被使用之外,很少運用到生活當中,只有在與外國人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時候才用到,所以形成了與生活實際脫節的現實局面。
二、針對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語境缺失問題的處理對策
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解決中學英語教學中語境缺失的問題:
首先要不斷增加中外交流的機會,逐漸形成英語學習的推動力,例如加強國際間的貿易往來,鼓勵民間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動,拓寬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空間和渠道。教師要大力提倡學生在公共的場合下使用英語來進行相關的交流,為英語的學習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
其次要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軟件來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雖然這不是一個現實的語言環境,卻對英語的教學與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英語電子課件的制作是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語知識,還可以利用它來提高對純正英語發音的模仿水平,不斷提高英語的口語能力。互聯網可以為我們提供海量的信息資源,其本身也是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現代語言溝通的平臺。
第三要把握好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模式認為語言習得是要在自然語境中來進行的,也就是說,英語學習者在為了獲取信息進行的無意識的學習具有無意識的性質,反而會對語言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語言學習的過程更加重視對語言規律的學習和記憶,克拉申認為語言交際能力的獲得只能依靠在自然環境中的語言的習得。目前我國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仍然此使用的是學習的方式,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都具有很高的做題能力,卻學成的了啞巴英語,既不會用英語進行交流,也不會用英語寫文章,說到底這也是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是不難發現,在中學高級英語的教學中也不是完全忽視習得的作用,例如在大量做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就是一種語言習得的體現。
第四要重視語言背后的文化意義,不能只注重語言本身的學習。每一種語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掌握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許多的語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以達到更好的交流與溝通的目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記錄人類社會的抽象表達方式,是一種進行日常溝通的交流工具。對每一種語言的知識背景都做有了解了相關文化因素,才能更準確的表達交流的意思,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要的加強中學高級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其素質的培養。師資問題是教學中的關鍵內容,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中學高級英語教學階段的教師的英語能力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學習的來的,并不是長期受到英語語言環境的熏陶中習得的,所以教師自身與使用英語的人的交流機會就非常少,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出國留學的機會,英語技能的獲得也都是通過書本,這就脫離了語言環境,所以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就沒有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其所教授的課程的純正性就缺乏有力的根據。
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語言環境的缺乏,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對英語的濃厚興趣,我們已經付出了努力,不斷改善者教學的環境,提高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創造出更有利的教學環境,同時還可以考慮在將英語語言服務的項目進行專業化的建設,集中優勢資源擴大外語的種類,轉變國人對待英語的傳統觀念,逐漸將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考試晉升的工具,擺正心態,就能處理好英語的語言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莉.中式英語與英語語言環境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09(30)
[2]周靈芝. 發掘語言環境提高中學高級英語教學的質量[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一、宿舍文化內涵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園環境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宿舍及其周邊場所作為主要活動區域,把積極向上、健康的課外活動作為主要活動內容,把校園精神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生共同創造和享受各種文化形態的群體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優良學風的養成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中不斷地得以促進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逐漸深入,學生公寓制與社會化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施行,學生宿舍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勢必要向學生宿舍轉移。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三點一線”的生活是對大學生活最簡單但卻最真實的概括,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無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學生普遍呆的時間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強宿舍的管理是大學生常規管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宿舍成員一般來自不同的地區,生活習慣、性格和經濟條件等有很大差異,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在學校過集體生活,要通過規范、科學的宿舍管理引導他們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學會如何與人和睦相處。通過寢室衛生的檢查、寢室大功率電器使用的規范和限制、寢室晚歸情況的登記和處理,將宿舍管理的獎懲通報情況納入到個人德育考核中,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積極引導他們將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從而幫助他們培養起從小集體到大集體的集體主義精神。
首先,留學生作業發表網是基于英國市場需求在英國本地創辦的一家正規論文服務公司,致力于英文論文的輔導,寫作合作,擁有良好的口碑。據此已成功經營近十年,為成千上萬的留學生解決了課業負擔,其受信任和關注度也呈上升趨勢,英國有著高水平的輔導老師
團隊,為學生的論文、作業一對一量體裁衣,作品合適精美,也正因為如此,學生朋友可以完全放心自己的文章保密性。他們拿出的文章經過多重檢測、且不會被系統收錄,老師盡量將錯誤率降到0,將原創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抄襲率絕對在5%以下,有的甚至原創度100%。他們的客服也24小時在線,隨時可以聯系到,及時解決問題。留學生作業發表網承接英國碩士和博士的高端論文(dissertation、thesis)發表服務,這是其他英國發表機構所無法達到的。
次之,他們的豐富的服務內容和區域。
承接的論文及作業輔導范圍比較廣,有英國留學申請文書、各領域英文論文的輔導,包括 PPt制作、問卷調查制作、各種材料的翻譯等。對于英國留學文書的材料可以輔導、修改潤色,對于平常的2000-4000小essay和作業到最后的畢業論文,在學歷上可以是預科、本科、研究生的都可以輔導發表,博士生級別的也是可以的。除了平常的專業,他們還可以輔導經濟學,金融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品牌戰略,戰略管理,政治學,藝術,建筑學,計算機,JAVA,數據庫,材料科學,機械科學,哲學,教育學等多個科目的英國服務。
服務地域:英聯邦國家各地區大學、英格蘭、蘇格蘭各著名大學,兼集海外其它各家地區。所以各位英國留學生朋友敬請大可放心。
第三是承諾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