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教育教學故事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故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教學故事論文

    第1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新課標 古詩詞 教學

    一、小學語文新課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是在國家教育改革和時展的要求下實施和頒布的。新課標指出應致力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小學語文是基礎語言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基礎工具,是有很強思想性的基礎工具,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語工具。

    小學語文新課標是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論發展下提出來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充滿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語文課程。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作為我國的一名公民應了解自己祖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小學語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門基礎課程,學好漢語是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掌握了基本的語文文化才能立足于這個社會。小學語文強調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同時讓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二、古詩的特點

    古詩一般分為兩大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以描寫具體事件、人物為主的;抒情詩是以抒發作者感情為主的,它又可以分為寫景和寫意兩大類,但不少古詩既寫景又寫意,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點可用于一個字來概括“美”:意美、語美、音美、形美。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常常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的美。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音樂美,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形美,是指形式美與形象美。

    三、新課標下古詩詞的教學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含蓄精煉的語言、深邃優美的意境、豐富誠摯的情感,成為膾炙人口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詩不僅能讓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了解到古代社會的狀態及古人的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在古詩中領悟到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的文學熏陶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⑴創設意境,感知詩意之美

    古詩是詩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環境下即興地抒發,而此種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體的形象而產生的,然后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物象聯系起來,能提供給孩子們鮮明、準確、豐富的感性認識,把學生較快地帶入“智力發展區”,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一把金鑰匙,而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聯系。如果在教學中把意蘊含蓄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情”化為聽覺中的“聲”,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詩中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從而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⑵賞詞句,品味語言之美

    古詩講求“煉字”,其簡潔精煉的語言含蓄深沉,使人時常回味。只有引導學生弄懂詩句中字、詞的真實含義,揣摩出其精妙之處,他們才會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詩的韻味來。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每首古詩時應當先讓他們找出詩中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借助工具書進行討論、交流,弄懂詞義,理清詩句的意思。不過,這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顯得有些呆板,學生學起來也感到枯燥無味。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含義深刻的詞語,反復琢磨,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

    ⑶啟迪想象,感悟表達之美

    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濃縮性,所以給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而新課標下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有效地啟發學生去進行豐富的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切身感受詩的意蘊,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

    顯然,作為一個老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盡管小學生在這一階段正是知識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填塞,以為越多越好。相反,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進行古詩教學,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 徐國芹. 探索各種教學媒體和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3): 127-128

    [2] 李志堅. 中小學數字電視教材后期制作方法初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12)

    第2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以筆者所帶的班為例,全班學生為74人,同意以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作為日常英語教學模式的為62人,不同意的為12人。可見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表演故事。因為故事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活畫面,有趣的故事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故事教學為導索,給學生的英語閱讀和表達提供一個訓練的平臺,這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二、故事教學在我們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應用

    (一)教師如何將編故事運用在教學中

    我們知道小學生都愛聽小故事。教師可以親自編寫一些小故事,讓他們盡快熟悉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比如,在教學食物單詞如:hotdog、cake、hamburger、bread時,教師可以把這些單詞穿插在故事中,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在裝飾著各色汽球的快餐店里,動物將為Tiger舉行一個生日派對。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課件上逐漸呈現動物們喜愛吃的食物。然后,教師逐一教授單詞。學生在聽故事時會很用心,想知道這些食物的英語表達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輕松習得所教內容。故事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故事太難,會導致學生不敢開口,這就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意義。故事長短要適中,太長的故事會使學生疲倦,失去興趣。注重故事中的對話,對話是交流的基礎,故事中的對話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輸出的,語音、語調、語速都很到位,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師應該有選擇地針對課文的重難點放入故事,不斷加強復現,擊破重點。

    (二)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編故事

    教師可以把所學的單詞、句子融合在一起,設置一定的情境,編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結合chant,sing,let’sdo等,使其讀起來上口,唱起來動聽,演起來生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來編一編,雖然創編故事有難度,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分步完成,可采用的方法:首先,鼓勵學生看題猜內容,如Mother,Cinderella等;其次,在故事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地方停下來,讓學生提問題來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再次,讓學生自己編故事的結局;最后讓學生進行細加工,編成完整的故事。

    三、故事教學模式應有技巧性并可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

    教學方式應注意經常進行變化,防止學生產生膩煩情緒。在故事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將故事教學模式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

    (一)故事教學可與故事表演相結合

    小學課本中有Zoo這樣一個模塊,可先讓學生結合動物園里的動物編一個故事,再由學生戴上動物頭飾說“tiger,tiger!Iamthetiger!”“lion,lion!Iamthelion”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動物詞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來表演他們所編故事中的情節:“Fly,fly,flythebird!Climb,climb,climbthemonkey!Run,run,runthelion!”這樣,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表演中,在潛移默化中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故事教學與音樂教學相結合

    故事教學可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英文歌曲可以愉悅學生的心情。學生在跟唱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良好的語感,還能提高自信心。結合上面的案例教學,我們就可以在學生編故事和表演故事的時候加入合適的背景音樂,這樣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師在故事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動作、語言和表情

    第3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教學有效性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之一,它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和韻律,蘊藏詩人豐厚的思想感情及哲學思想,儒學大師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詩對人的發展具有長遠影響。對于小學生來說,處于這個階段的他們擁有極好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記憶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機遇,讓學生接受古詩文化魅力的熏陶,感受古詩的魅力和內涵之美,在潛移默化下培養古詩閱讀和感悟能力,豐富文化涵養。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對古詩詞情境無感。

    小學生所處于階段決定了他們的關注重心基本上還停留在玩耍方面,對于學校安排的一些課程,尤其是像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這種比較枯燥,甚至有些脫離現在的語境和生活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興趣不濃厚。比如在講解高鼎的《村居》的時候,原詩內容是這樣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該詩描繪了一幅二月兒童放學歸來放紙鳶圖,但是現在的孩子放學都是由家長直接接入家中,不可能放紙鳶,這樣學生就很難體會到那種快樂的心情,就對此詩丟失了感悟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古詩詞的學習缺乏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這對古詩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是一大關鍵障礙,需要教師努力克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教學內容枯燥死板,教學方式單一。

    可以說教學內容的質量及教學方式直接影響最終古詩詞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如今的小學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完全端正教學態度,教學態度比較散漫,一味按照朗讀―翻譯―背誦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內容缺乏深度和新意,教學方式極其單一,純粹讓學生記住譯文然后背誦譯文即可。

    3.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互動,教學氛圍緊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依舊是不平等的,一些教師依舊有一種自己是教學主體的主觀想法,一味地命令學生完成問答和教學任務,但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口吻嚴肅,在這種狀態下一開始便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都不愿意答題,由此便產生惡性循環,可能最后只是老師獨自在講解古詩詞,而學生純粹記下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翻譯,導致課堂缺乏應有活力,教學氛圍緊張。

    二、強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果的相關措施

    1.多設置情景互動,針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小學生更是如此,處于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喜歡玩耍,喜歡運動,同時擁有豐富的創造力、想象力及記憶力。教師便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多設置一些情景互動,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比如在講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便可讓學生先自行朗讀詩歌,然后根據詩歌內容對當時的情境進行聯想,最后讓學生演一演古詩詞的內容,看看誰能將王維當時那種身處異鄉的思鄉之情傳神地表現出來。通過這種情景互動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從表演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

    2.實施多元教學,增強教學趣味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的學習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和乏味的,學生往往沒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戰,現今教學設施和教學設備相比以前來說有了極大進步,教師不再需要完全依靠板書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實施多元教學,例如,在講解到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時: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教師可以在講解古詩之前讓學生聽聽這首詩的朗讀,看看這首詩對應的動畫或者視頻,讓學生對這首詩先從聽覺和視覺上有所了解,化枯燥平面的古詩為具象生動的聲音和畫面,再通過生動、形象的講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加深理解。

    3.加強師生互動,平等教學,改善課堂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多走向學生。例如在講解孟郊的《游子吟》時,可以這樣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自己的媽媽給你們織的第一件衣服嗎?哪個小朋友可以說說看?這樣的提問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調動學生的情緒,緊接著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給予鼓勵或者贊揚,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使學生養成踴躍回答的好習慣。最后,老師便可繼續進入詩歌的講解,將學生與母親之間的情誼和古詩詞聯系起來,由于已經讓學生進行了思考和發言,因此此時揭示古詩的主題便顯得順其自然。在這種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得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也得到提升。

    四、結語

    鑒于古詩詞所蘊含的豐厚文化底蘊和內涵,其對學生有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教師有義務且有責任發揮示范作用,提高古詩教學有效性,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審美情趣,以及將這種古詩詞文化代代傳承下去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4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一、立足詩詞,放眼于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課標”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九年課外閱讀量達以400萬字以上。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現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垂淚、見花生情,但也是一個內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采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游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如有表現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四、拓展閱讀,培養詩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第5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一、拓展閱讀范圍

    教材只是個憑借,其選編的古詩詞是有限的,教師要在教學古詩詞時,注重課外的拓展,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對于更好地掌握古詩詞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學習課內經典古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帶動學生學白的其他作品《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補充學習《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礎上,利用班隊課、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 “了解詩仙李白” “探訪詩佛王維”等,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激發他們不斷積累的興趣,達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創造潛能和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是我們的重要目的。

    課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的《望廬山瀑布》,十分鐘就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于漁”,詩詞的學習,在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的同時,更要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三、加強改寫訓練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改寫訓練,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如改寫寫景的詩,可以用優美的語言來描寫詩中的美景,在描述中,自然能調動自身的感官,越多感官的參與,則愈能如臨其境,詩人之情自然如自己之情。如記事的古詩,則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來想象詩中所發生的事,來想象其中的對話、言行舉止、神態、服飾、場景等等。

    四、進行拓展延伸

    每一首古詩詞幾乎都有一段濃縮的歷史、一個濃縮的生活場景。大部分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了默寫、背誦等常用的方式。這固然是正確的,但也要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拓展練習,增加學生的積累,培養他們對古詩文的興趣。

    1.以詩帶詩

    如學習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再把張志和的《漁歌子》與之比較閱讀。兩首同樣是寫漁者的詩,可通過讓學生找找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兩位文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以詩作文

    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往往會讓學生用畫筆畫下詩歌的畫面。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與其說把情境畫下來,不如讓學生用文字把所想到的畫面寫下來。如在學習《小兒垂釣》后,可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兒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古詩和詩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靈動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五、重視資源整合

    第6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代詩歌教學 韻律美 意境美

    初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鑒賞詩歌,體會到詩歌中的詞句美和意境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古代優美的詞句中體會到詩詞的意義,下面,本文就從三個方面分析初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

    古文常識

    字形、字音的變化。文化隨在歷時長流中一路奔波下來,光陰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會對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談到古詩文,我們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錢塘湖春行》中“綠楊陰里白沙堤”中的“陰”就就通假字,通“蔭”,取樹蔭的意思。其實通假字還是比較有規律性的。一般來說,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據詩文意思就可以輕易推斷出來。當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見”就在古詩文中多通“現”,但是像這種情況也就數量不多的幾個,完全可以記憶下來。當然不僅是通假字,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字上,讀音也會發現改變。例如“斜”在古代詩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讀xia.在初中學習階段,這都只需引導學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輕松的掌握。

    詩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吟詩作賦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或喜悅、或悲傷、或高興、或寂寞、或躊躇滿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詩人的生平、與性格對詩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如李白的詩風就多為豪邁的,充滿想象的浪漫主義;杜甫的詩風就多為憂國憂民的寫實主義。再如李賀、陸游就是典型的懷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們的詩歌多就抒發報國無門的涼苦感慨。又如邊塞詩人王昌齡,因為其長期身處邊塞,寂寞寒苦,他的詩也就多表現的是自己懷戀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了解了詩人的資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理解上來即便是有個別字義錯誤,方向上也不會很大的偏差。

    詩人寫詩的背景。上述所說的了解詩人的生平多能夠先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但是要想更加準確的了解詩文感情基調,還是要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應當屬懷才不遇類型。雖說他的詩歌多豪邁,很少直接抒發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發躊躇滿志之義。而他的《南陵別兒童入京》就是抒發一種躊躇滿志,懷有大抱負之心。其原因無非就是其寫這首詩之時正當他受唐玄宗之詔入京之時。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也是學習詩歌之所必須的環節。

    韻律美

    古代詩歌之所以魅力無窮,其美之主要的組成部分就在詩歌的韻律美上。古代詩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嚴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韻要求。無論是讀還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詩文多為五言七絕。而五言的音律一般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絕的音律則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韻腳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則多無要求。同時在對仗上還有其他更為嚴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對。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嚴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詩歌這種其它語種詩歌無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詩歌韻味的重頭戲還在于其回味無窮的意境美。幾乎每一首詩歌都有一個完美的意境。它們或者唯美、或者雄壯、或蕭索、或悲涼。還有的展現一股生機勃勃之境,當讀者能夠充分感受這份意境的時候,也就融入了詩中。當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詩人無與倫比的煉字煉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一字就被萬千人捧為經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辭手法,將不易傳神表現的的聽覺轉化為視覺,將春風拂過的江南水鄉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表現得淋漓至盡,據說但這個“綠”詩人就煉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壓倒全唐”美譽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稱字字珠璣,詩人先是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實恢弘。又一個“生”賜予了皎皎白月與潮水無限的活力。后來再由景轉入自己的人生感悟,雖感傷生命,又不頹廢絕望。因而全詩“哀而不傷”,堪稱絕唱。再回到意境上來,一個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賦予的,只有抓住那關鍵的一點,才能完美的感受那無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說在古詩文的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找到那個點,那個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給學生點出來,要他們學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個點,領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古代詩歌之妙處,從而真正的喜歡上古代詩歌的學習。

    總結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擺脫那種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懶”一點,多以引導為主。古代詩歌的教學更應該是如此,正是因為現在教科書中選取的文章都是經典,所以幾乎都是要求全背,這樣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甚至讓他們討厭學習古代詩歌。所有在教學中就更應該讓學生主動去探討,去發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透徹的學習好古代詩歌,他們背誦起來也會更加簡單,同時自我發掘式的教育帶來的效果也會更好。

    參考文獻:

    第7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由于學生對作者“意”的深切體悟是通過詩詞中“象”的理解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尋找古詩詞中出現的具體物象,并對“象”的特征進行仔細分析,讓他們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執教柳永的《雨霖鈴》時,教師應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悉心體會其中出現的“象”的意蘊:首句通過“寒蟬”“長亭”“驟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圖,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寒蟬”“長亭”“驟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內涵的基礎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蘊。《雨霖鈴》在開端就奠定了全詞的低沉的情感基調,至于后面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別情離緒,詞人那種漂泊不定的惆悵與孤獨都蘊含在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體驗,在共鳴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于詩詞描述的氛圍中,以詩詞中相應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作品所傳送的情感。如執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全詩進行創新性擴展,并且選派兩名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從而讓學生置身于當時別離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郊,環繞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條白練汩汩東流。李白與摯友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還是依然難分難舍。但送君千里,終有離別一刻,此時兩匹駿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蒼天,蕭蕭長鳴,猶如各自的主人一樣感慨萬千。當摯友走遠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馬的悲鳴聲,似乎還在空中回蕩,既長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著摯友的萬里行程,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如此的場景和學生感同身受的角色體驗,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效率顯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實景中體會意象

    詩詞是作者情感的再現,在豐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歡離合的畫面,也展示了治國平天下的夙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深入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如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師可以飽含情感地描繪一幅清新動人的山間秋景圖。大部分學生情隨意遷,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過的山谷中散步,盡情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松脂、竹葉及荷花香味撲鼻而來,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漣漪和滾動著晶瑩水珠的蓮葉,目睹浣紗女舒心歡悅的笑聲和山泉潺潺的聲響,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中,領略山川的壯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在中小學校園里得到普及,而巧妙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更有利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詩詞的意象。譬如在執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針對作品比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比較憂傷哀怨的琵琶獨奏曲,并展示出相應的畫面:一個夜晚,秋風蕭瑟,詩人、明月、孤舟、江水構成了一個無比冷清的畫面,學生在凄冷的畫面和哀傷的樂曲氛圍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強化誦讀,在誦讀中體驗意象

    第8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古代漢語》隸屬中文專業骨干課程之一。該課對學生古書研讀、美學鑒賞、歷史比較、理論思維及寫作等能力的培養都大有助益,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教學實踐證明,《古代漢語》是極難上好的一門課。該課缺乏現實“實用性”,不能直接增強學生追求的“社會能力”,學生認為其無就業意義。加之這門課以講析為主,教學手段單一,缺乏靈活性,課程安排知識多、課時少、系統性不足,歷來被學生公認為“三最”課程:最枯燥、實用價值最少、考試最難拿分。改革《古代漢語》教學方法,祛除傳統教學弊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古漢語課教改中,互動式教學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互動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增強他們的教學參與意識,促使他們加大課堂投入力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互動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課中的具體應用實踐

    《古代漢語》作為傳統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程,如何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呢?實際上,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在《古代漢語》課中實施互動式教學,就是加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改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單純聽者角色,使他們成為聽者和言者,促使他們變被動聽講為主動探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性地學習,從自己對知識的探索實踐中自主獲取、掌握知識。在《古代漢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圍繞三項內容,通過三項載體,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做出反應,與教師形成互動交流,落實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方式。

    (一)學生與教師教學互動三項基本內容

    1.探究即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進行深入體會、細密梳理、認真辨析、總結歸納、融會貫通、切實消化吸收后加以反饋的學習行為。在充分掌握所學知識基礎上,學生以某種互動形式對所學內容,如課文主旨大意,予以陳述、闡釋、演講,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獨立見解,力求論述翔實,有說服力。學生的學習——反饋過程是一個探索、鉆研、深究的過程。該過程強調學生對知識領會、概括、應用,注重學生將知識用好、用足、用出水平。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實踐(表達),對學到的知識不斷加深理解,同時更進一步地對其予以靈活運用,形成一種創造性學習。2.質疑中國學生課上表現多是“不違如愚”③,教師講什么就接受什么,從不質疑。古漢語課應培養學生的反詰精神,讓學生學習中具有魯迅所言“從來如此,便對嗎”④的不盲從態度。《古代漢語》課現有教材都出自名家、名校、名出版社,其內容似乎都是定論。但我們發現,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細化,原有的一些注音、注釋、結論等有應該商榷或糾正的地方。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教材及教師授課內容質疑、糾錯。只要學生的論說有見地,有新思想、新觀點,能自圓其說,教師就應多加鼓勵,比如增加平時分等。此外,還應在課堂內外開展討論,找出質疑點的真偽,進一步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搞研究、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找準學路。3.評析即學生對課上所學內容予以分析、評論。評析環節是學生教學反應的最高層面。在此階段,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達到理論思考高度,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辨方式,深刻認識問題的本質與規律。同時,學生也形成了對傳統觀念、共識定評的分析、批判態度,不盲信權威,不人云亦云,獨立思考,有主見。評析中,學生可以評述教師對教材解說的觀點是否恰切、全面、深刻,也可以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就所學內容搜尋新的參考資料,在現代學術視域下,從新歷史主義、精神分析學、解構主義等各種新視角對課文內在涵義加以多元化審視、考量與解讀,自出機樞,發表新觀點,給出新論斷,形成對學習內容的擴展與應用。評析互動注重學生的表達特色與獨創性,鼓勵自由發揮性學習。

    (二)互動式教學的三種載體

    1.提問提問是互動式教學最基本、使用頻率最高、最簡便易行的壞節。它是雙向的,學教育科學2015年第8期即教師提問學生與學生向教師發問,在互動式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向教師提問題,一般是請求解答疑點,或發表不同看法;教師提問學生,包括對其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查,對其創造性予以提示、啟迪與引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三個方面。首先,宜淺不宜深。多數學生習慣于教師滿堂灌、注入式教學方式,初始接觸學術討論,囿于學術素養不深、讀書不多、學識不夠,尚不具備駕馭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的能力。因此,問題深淺適度十分重要。其次,宜小不宜大。學生閱歷淺,缺乏知識積累和學術積淀,自行搜集材料尋找答案的能力尚弱。因此,討論議題不宜過大,否則不好把握,討論難以展開。教師應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具有適度挑戰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能夠自行解決,并能從中獲取成功喜悅與自信的題目。再次,宜新不宜舊。古漢語課也應站在當今知識前沿談古論今。討論題目應參考最新考古發現、科研成果,讓學生根據最新學術動向,參與討論,辨別真偽,獲取新知。如網上現傳發現孔子遺書《子壽終錄》,學生可利用所掌握的古漢語知識,對該遺書真偽進行辯論,以求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2.討論討論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一種主要方式,可以分為全班討論、小組討論、整節課討論、插入式討論、課上討論、課余討論等多種形式。在討論環節中,教師要堅持“以知識積累為基礎,以能力提高為目的”的原則,以40%的時間與精力講授知識,而將60%的時間與精力投在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上。同時,鼓勵學生求新求異,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象的天地,增強他們的擴散性思維能力。討論議題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趣味性。論題應該是教學關鍵點、學生學習難點、與教學拓展相關的現實熱點等,既有研討價值,又能引起學生興趣。討論要有前期準備。教師要有指導方案,學生要有發言提綱。教師要注意引導討論圍繞主題與焦點進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問,爭相搶答,提高思辨,形成共識。通過討論式學習,使教學內容得以深化與擴展,使學生牢固掌握專業基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3.多樣化教學實踐活動《古代漢語》課教學中,除提問與討論這兩個主要、日常互動環節外,還可以開展其他多種不定時教學互動活動。安排輔導學生開展小型、有一定要求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又如,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為其演講做前期準備,使其就講演的論點、論據形成就緒的思路,增強其口頭表達的系統性與準確性。再如,就有故事情節的古文,像《段于鄢》《齊桓公伐楚》《晉靈公不君》等,組織學生排演短劇小品,表達他們對原文的現代解讀,展示其現實意義。此外,教學互動活動可以從課上延續到課外,從教學周延伸至假期。如舉辦暑期“課題研究”培訓班,加強文科教學的實踐環節,帶好科研實習。總之,互動式教學的各種形式,目的均在于助推學生深化、鞏固、應用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求新求異精神,發展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古代漢語》課互動式教學效率

    第9篇:教育教學故事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漢語;教學策略

    一、擴大學生閱讀范圍,重視朗讀指導

    小學生接觸平時文言文比較少,而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對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讀物感興趣,可以從簡單的書開始,逐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這樣既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擴大孩子知識面,然后根據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不斷擴大閱讀范圍。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更要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首先老師要范毒課文,做到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方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在學生閱讀時應提倡出聲讀,要學會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甚至要讀出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文章讀熟了自然文言文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要把教材內容轉化為一些有趣的問題提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除了前面講的幾點以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教師要很好挖掘教材中那些有興趣的問題,并使其知識化。那么,如何才做好這一點呢?

    1.注意教法的多樣化

    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根據具體教材的內容,有些可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直奔中心主題進行教學。有些可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實行分開教學法等等。教師注重教學法的多樣化,學生就感到新鮮有味,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有趣。

    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具有具體、形象、鮮明、感染力強等特點,能引起學生對所學文章、漢字的注意和興趣,為學生學好功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此,教師備課時應認真制作幻燈片、投影片、課件和備好課文朗讀的錄音帶等,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堂上放出的課文主要人物形象及提示文字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教學和動物有關的課程時,可以播放錄音給同學聽,學生會立刻被吸引,精神馬上集中起來,之后配合全文的情景,讓錄音結束后,學生問出自己的問題,無論什么問題都要盡心解答,讓老師來引導學生。這樣會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興趣濃烈,熱情高漲。從注意力入手,在教學的時候找到文章的關鍵,從關鍵放大到本身,這也可以提高學生對古漢語的興趣。

    2.注意把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黃侃先生說:“夫所謂學者,有系統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單純的教材內容顯得單調、枯燥無味。教師教學時聯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僅使知識形象化,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古漢語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3.把教材知識游戲化,豐富教材內容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備課時,要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游戲結合起來,以語文游藝的形式組織學生活動,在活動當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這樣,學生就能輕松愉快地、自覺地學習和掌握了知識。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語文又是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必須以新課程教學理論為指導,經過自己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提課堂中古漢語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課堂教學分清主次,重視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如果允許,就可以安排多點,如果少點,就可以分清主次輕重;老師個人先把教學重點做個點撥,然后再行細分,再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是,可以結合學生的特殊情況以及具體的案例來透徹掌握所教學的內容。當你涉及到某個語法現象時,可以將之延伸,提高多方面的效果。

    如:在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時,不要采取逐詞逐句地講解對譯的方法,更不要深入地講解古漢語知識,要教授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對照注視,或運用工具書來理解,讓他們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意,總結全班學生都感覺困難的地方教師再給予點撥和幫助。

    課堂上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各種方法,理解題旨,觸類旁通。孩子不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種方法讓他們來理解語文會事半功倍的多。我們在教學時還可以運用比較教學,比較教學是當今先進教學理念之一,比較可以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理清知識脈絡,揭示其內在本質。因有些詞語的文言性,所特有的古漢語的語言現象如通假、古今異義、兼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使文言學習和成語學習相得益彰,把二者結合起來,滲透在教學中,可帶動學生由不思到思,化枯燥為有趣。

    總之,古漢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內容,它與現代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讓“文”和“言”琴瑟和鳴,“文”與學生和諧共振,使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塊欣欣向榮的語文教學園地,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處理文本與生本的關系,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選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其樂學、會學,從而合理、有效地開展教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趙新芳.《新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a在线观看|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xxx|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www成人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