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進出口貿易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虛擬土地;虛擬土地貿易;博弈模型;均衡點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7-0014-03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之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同時土地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資源的富集或貧乏直接影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安全。虛擬土地貿易戰略的提出為平衡區域土地資源赤字、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對策集。隨著虛擬土地貿易的研究擴展,各國家和區域也越來越重視這一虛擬資源的爭奪,虛擬能源貿易為當今國際對外貿易打開了新的視野。虛擬能源戰略的實施為緩減能源競爭矛盾、促進全球(或地區)能源均衡提供了新方法。然而一個區域該如何通過進出口貿易來保證獲得最大的虛擬土地資源收益,如果只是盲目的爭奪資源,只能導致各國或各地區陷入“囚徒困境”和零和博弈的結果。貿易摩擦此起彼伏,貿易博弈主體的利益嚴重受損,對各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1 虛擬土地與虛擬土地貿易
1.1 虛擬土、虛擬土地及虛擬土地貿易概念
虛擬土的概念源于“虛擬水”概念,虛擬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是由英國學者Tony Allan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經過不斷完善,目前較精確的定義為:在生產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被稱為凝結在產品和服務中的虛擬水量,它是以虛擬的形式存在的,同時也被稱為“嵌入水”或外生水。
2004年國內學者羅貞禮借鑒虛擬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虛擬土及虛擬土戰略的概念。所謂虛擬土,就是指在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數量。虛擬土同樣也是土地資源以虛擬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中。虛擬土戰略,就是指土地貧乏的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的方式從土地富足的國家或地區購買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來獲得土地和糧食的安全。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給其它國家或地區,實際上就是以虛擬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資源;反之,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口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入本地區或本國,實際就是以虛擬的形式進口了土地資源,這就是虛擬土地貿易。
1.2 虛擬土貿易的戰略意義
虛擬土貿易可以有效地解決區域內土地利用不平衡的問題,它重新的角度提出了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思路。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找尋與問題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從問題發生的范圍之外尋求解決區域內部問題的應對策略,在充分發揮區域內的生產潛力的前提下,提倡通過貿易的形式最終解決土地資源短缺和糧食安全問題。人口、土地、糧食和貿易之間的特殊連接關系,為土地資源短缺地區的決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圍尺度上尋求緩解區域土地資源短缺和謀求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途徑。
2 虛擬土地、虛擬土地貿易及虛擬土貿易平衡計算方法
目前關于虛擬土及虛擬土貿易的計算方法研究較少,學者均以虛擬水計算延伸至虛擬土貿易計算。嚴志強、顏章雄等學者根據柳文華、趙景柱和曹建廷、李原園等學者關于虛擬水的計算,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闡述了虛擬土及虛擬土貿易的計算方法。嚴志強等以產品需求地生產該產品所需要的土地數量來計算虛擬土含量,該方法是回答了需求地通過虛擬土地貿易節約了多少土地資源。
2.1 虛擬土地計算方法與實踐意義
計算某種商品的虛擬土含量,公式如下:
VLCn,c=CLR/CY
VLCn,c表示n區域c種單位商品的虛擬土地含量,單位km2/t;
CLR表示生產商品的土地需求量,單位km2;
CY表示該商品的產量,單位t;
即生產單位產量的某種商品需要消耗多少的虛擬土地,商品的虛擬土地含量越高,則表示商品消耗的土地資源越高。對于土地貧乏的區域則應該盡量減少該類商品的產業布局,以采取進口貿易方式來節約區域內土地資源;對于土地富集區域則可以集中布局該類商品的相應產業以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出口貿易向區域外流動,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2.2 虛擬土地貿易量計算方法與實踐意義
計算商品的虛擬土地貿易量
口國n向進口國i每年出口的c商品所含虛擬土地總量,單位km2;
商品在貿易中隨著雙方交易流動,其消耗的虛擬土地資源也隱含其中隨商品的貿易在區域間轉移。已知單位商品所消耗的虛擬土地資源,區域間(或國家間)的虛擬土貿易量可由該種商品的貿易量計算,即得出商品的整體虛擬土地貿易量。同時由于虛擬土地特征,同種商品在不同區域中消耗的虛擬土地是不同的,因此在計算虛擬土地貿易量時尤要區分是進口區域或是出口區域的商品虛擬土地貿易量。
2.3 虛擬土貿易平衡
2.3.1 計算商品的虛擬土地進出口總量
(1)進口總量。所有進口商品的虛擬土地進口量的總和
針對國家或區域間對外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總量,可以計算進出口商品的虛擬土地進出口總量。商品種類數量相同的進口商品與出口商品消耗的虛擬土地總量存在差別,這一差別使得進出口商品的虛擬土地貿易均存在一個平衡方程。
2.3.2 計算虛擬土地貿易平衡
該平衡方程表示區域內虛擬土地進口總量與虛擬土地出口總量之間的差值。若VLTBn,t為“+”表示,該區域是虛擬土地凈進口地區;若VLTBn,t為“-”表示,該區域是虛擬土地凈出口地區。虛擬土地凈進口區域的土地資源相對貧乏,需要調整區域內土地開發利用模式,盡量減少虛擬土地消耗量大的產品生產或產業規模擴大,合理調整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適當增加虛擬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進口,以節約本區域的土地資源。虛擬土地凈出口地區的土地資源相對密集,可以加大虛擬土地消耗量大的產品生產,并采用集中式產業布局來擴大產業規模,要改變零星種植和生產的模式,更多改為集約式生產和布局,適當增加虛擬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出口,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3 虛擬土地貿易平衡的博弈分析
3.1 虛擬土地貿易的前提分析
虛擬土地貿易平衡是區域內虛擬土地進口總量與虛擬土地出口總量之間的差值。若虛擬土地進口量大于虛擬土地出口量,則該區域為虛擬土地凈進口地區;若虛擬土地進口量小于虛擬土地出口量,則該區域為虛擬土地凈出口地區。這一結論在基于虛擬土地的進出口貿易量之差得來,但是這一結論僅僅只能表明該區域的土地資源含量是密集或是貧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區域內虛擬土地的流動變化。
一個區域的虛擬土地以隱含的方式包含在商品的進出口貿易中,理論上虛擬土地凈進口地區的土地資源貧乏,為了節省區域內的土地資源,虛擬土地凈進口地區必然要向土地資源密集地區大量進口虛擬土地含量高的商品,這就有可能會使該地區的進口總量增加,造成對進口量的依賴,這必將對該地區的經濟結構造成重大影響,一旦國際市場上該類商品結構發生變動,勢必會對區域的經濟社會造成嚴重沖擊。而虛擬土地凈出口地區的虛擬土地出口貿易可以為本區域內的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在乘數效應的帶動下虛擬土地出口貿易量將會不斷增大,而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出口商品的產量將會不斷增加,一方面這會使得該區域內的土地資源不斷被消耗,同時區域內對于這些商品的供給量會因出口的增加而減少,進一步導致商品價格變動,從而將會國際市場造成影響,也會損害區域內土地資源存量。通過不斷的循環積累,虛擬土地凈進口地區過度依賴進口,虛擬土凈出口地區出口量過大,這就會對國際市場的穩定性造成破壞。
然而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總是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并存的,并沒有一個區域會單純的只進口或只出口,而一個區域的虛擬土地進出口貿易究竟應該在何種程度上進行才能保證貿易的平衡,既能節省區域的土地資源,又能將土地資源充分的利用。
3.2 博弈模型的引入
博弈論是研究群體之間相互關系的方法,事物的發展、個體的行為都是相互依存的,整個群體都將會受到群體中個體行為選擇的影響,個體不斷的相互作用,使得群體產生不同的運動結果,發生不同的變化。考慮到虛擬土地進出口貿易的動態變化與相互影響,引入博弈思維來分析區域虛擬土地進出口貿易平衡態勢,將能有效的分析一個區域應采取何種策略來調整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既能節約本區域的土地資源,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資源。
首先假設在封閉環境中有兩個局中人(即只有兩個區域參與對外貿易,且對外貿易也只在兩個區域中進行)的狀態下,局中人1和2參與對外貿易的所有條件都相同,局中人1和局中人2都只進行一種商品A的貿易,同時局中人1和2除了進行相互的貿易外,還可以進行區域內的商品A的自產自銷,此時局中人所得效用單位發生改變,進口虛擬土地含量X要失去經濟效益以獲得土地資源,因此可得到1個效用單位;出口虛擬土地含量X得到經濟效益但失去土地資源,因此得到及虛擬土地得到1個效用單位。自產自銷商品A既要消耗土地資源,同時又要消耗原料及失去獲得經濟效益的機會,因此獲得2個效用單位雙方博弈模型為表1:
由于是在封閉環境中,因此剔除雙方同時進口、同時出口、一方自產自銷同時另一方進口、一方自產自銷同時另一方出口的情形,剩下的是第一種零和博弈和雙方均自產自銷的情況。相比雙方同時自產自銷而言,理性的局中人仍會選擇雙方進出口貿易來獲得利益,但是由于雙方都希望能夠通過與對方的貿易獲得對方的土地資源,因此雙方仍可能繼續爭奪,勢必要吃掉對方,而雙方的實力相等時,獲得利益的可能均相同,在這樣的情形下,理智的局中人會與對方協商,不會與對方進行交易,而是采用自產自銷的方式,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被對方吞沒,那么此時土地資源將不會在貿易空間上流動,而是由區域內部消化掉。
現在再將這個博弈的初始條件變化,兩個局中人不再處于封閉的環境中,而是同可以向外界進口或出口虛擬土地產品,此時在仍保持兩個局中人的情況下,同種無差別化產品的虛擬土地進口貿易將成為兩個局中人爭奪的目標。根據虛擬土地貿易計算公式可以得出,同種無差別化產品所包含的虛擬土地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進口商品的貿易總量,
VLTn,i,c,t=Tn,i,c,t*VLCn,c,可以用公式簡化為M=V*D,M是甲種商品虛擬土地進口貿易量,V是甲商品的虛擬土地含量,D是甲商品的進口量,因此兩個局中人相對于甲商品的虛擬土進口貿易量主要取決于甲商品的進口數量。此時兩個局中人爭奪的虛擬土地量可以簡化為進口函數:D=a-bP1,D是進口量,P1是國際市場進口價格,a>0,b>0,此時假設參考a=10,b=1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得到進口函數曲線為:
圖1 進口函數曲線
現在局中人1和局中人2為了爭奪區域外的虛擬土地資源必定要向外界大量爭奪進口商品,而商品的進口量必定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牽制,商品的進口量將會隨著國際市場價格的上升而減少。此時兩個局中人要做出何種決策,必須采取兩步預測,現在從局中人1的角度分析:
(1)對對手的進口量進行預測,這一步將使局中人對可能的市場價格產生想法。即當對手進口大量商品時,必定會引起國際市場關于商品的猜疑,價格必定會上升,而商品的價格不會無限升高,如圖1,當價格P1上升至10時候,進口量會因為商品的價格過高,超出可能承受的成本額,而停止進口。
(2)決定進口的數量。為了避免無休止的進口攀升,局中人都必須對自己實際需要的進口數量進行控制,因此必須要權衡從商品的進口量可能獲得多少好處。進口商品是不僅是為了獲得虛擬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一旦進口量過多,不僅要造成自身資本的外流,更會造成自身市場的供過于求,從而影響自身的經濟發展。
同理引入出口函數:S=λP2,S為出口量,P2為國際市場出口價格,λ>0。自產函數:Q=θ。出口量隨著國際市場價格變化而呈現正變化,國際市場價格升高,出口商品所獲得的收益越高,理論上虛擬土地出口量也隨之增加。自產量不隨著價格變化,這是因為區域內土地上所生產的產品所包含的虛擬土地含量不會外流或增加,它只被自身消耗。
現在將進口函數,自產函數,出口函數聯立在圖2中表示為:
圖2 進口函數、自產函數、出口函數聯立曲線
E是進口量、出口量與自產量之間的均衡點,當三者之間的數量達到E點時,此時的價格P即為國際市場進出口和國內市場的均衡價格。局中人的虛擬土地貿易平衡為圖3中的陰影部分面積,即:R≤R≤12(E+P1)Q。
圖3 虛擬土地貿易均衡模型
當局中人1/2的虛擬土地貿易量保持在區間[0,R]中,雙方獲得的土地資源收益及達到均衡,既不會出現商品供過于求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也不會出現商品供不應求導致的資源緊張。此時,雙方可以相同的機會促使虛擬土地資源流動并獲得最大的利潤,從而實現雙贏結果。一旦一方突破臨界點,價格低于E,就會擠占對方的市場份額,對另一的利益造成損害,甚至威脅到整個區域內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觸發貿易糾紛,形成共輸或零和博奔的結果。
4 結論
土地資源對于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進步至關重要,在寸土寸金的當今社會土地資源的競爭更是空前激烈。虛擬土地貿易戰略拓展了解決土地資源短缺和土地資源爭奪的策略集。通過虛擬土地戰略土地資源不再是靜止不動的資源,而是變成流動的,并且能夠參與國際對外貿易的能源。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和區域可以通過貿易方式向土地資源密集的國家和區域購買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以保證自身的土地資源安全。通過虛擬土地貿易戰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糧食危機等問題,但是同時虛擬土地貿易戰略也是雙刃劍,一旦一個國家和區域過分依賴于虛擬土地資源進口,就會引發貿易逆差問題,從而很可能會導致對外經濟受制于人,對內經濟產生重大風險,反過來又再次引發土地資源爭奪問題,甚至于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性。
因此虛擬土地貿易平衡的穩定性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僅需要保持本身土地資源的節約使用,還要保持虛擬土地進出口貿易的均衡性,適度選擇前進與后退戰略,通過維持相對的均衡數量,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才能有效的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嚴志強,顏章雄,胡寶清.虛擬土地、虛擬土地戰略與區域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管理的理論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70-74.
[2]高秋杰,田明華,吳紅梅.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研究進展與述評[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
與研究,2011,18(1):57-62.
[3]王硯.高新技術產業進出口貿易博弈分析[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
[4]羅貞禮,龍愛華.虛擬土戰略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社會化管理[J].冰川凍土,
2004,26(5),624-631.
[5]姜愛林.論土地的概念與特征[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0,17(3):10-15.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1-0089-09
一、引言
近年來,全球外資流量的增長率超過了其他任何世界經濟主要綜合指數,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由1990年的201億美元迅速升至為2000年的15 092億美元,增長了374.1倍(IMF資料)。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涌向中國。自1994年起我國已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利用外商投資第一位,在全球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并且在2002年實際利用FDI(指外商直接投資,以下均同)規模超過500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利用FDI最多的國家,FDI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伴隨著FDI的大量涌入,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貿易也不斷創下新高,FDI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外商直接投資與國民經濟增長方面:從2002年開始,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持續超過5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我國GDP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有力支撐。由于FDI拓寬了融資渠道,克服了自有發展資金的不足,并且擺脫了銀行儲蓄投資的約束,從而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使資金達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在資本相對貧乏的國家在不減少消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更多的外來投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在FDI與經濟增長方面,陳景煌、陳浪南(2002)認為我國FDI與GDP的關系是正線性相關;任永菊(2003)實證分析證明了FDI與GDP存在長期關系, 其因果關系隨著滯后期的不同而不同;陳偉國、趙兵(2004)、杜江(2002)等都認為FDI對資本形成和積累有積極作用,并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FDI與GDP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將在后面的實證分析中得到證明。
外商直接投資(FDI)與國際貿易方面:外商直接投資被普遍認為正在取代國際貿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促使東道國經濟發展和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催化劑(葛順奇[3])。小島清[9]指出FDI可以在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創造新的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當東道國具有了基于FDI的“生產函數改變后的比較優勢”時,顯然會導致東道國對外貿易能力的增強,國際貿易與FDI之間呈現互補效應。楊迤(2000),錢曉英、賴明勇、張大奇(2001),李琴[1]等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我國FDI流入與進出口存在長期正相關關系,FDI提升了我國貿易產品的競爭力,改善了進出口結構,促進了國際貿易;李平、范躍進(2003)通過“綜合動因模型”及經驗分析,認為我國貿易自由化促進了FDI流入;王創(2005)認為FDI與出口在長期范圍內存在互補關系,但FDI與進口的長短期關系卻有所不同,在短期內FDI與進口貿易互補,但在長期卻表現為相互替代。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主要是出口貿易)之間主要是互補或者是替代的關系,國外的學者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具體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Helmberger和Schmitz(1970)指出,國際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是互補關系還是替代關系其實是一個實證問題而非理論問題,在不同的國家實證結果可能會顯示出差異性。作為貿易大國,FDI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相關的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民經濟增長(GDP)與國際貿易方面:FDI既作為直接的因果關系出現,同時也作為聯系國際貿易與真實經濟增長的橋梁存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通過勞動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從彈性系數看,出口勞動投資增長以及投資勞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都很大,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是通過帶動國內投資和外商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對于我國是否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國家一直有著廣泛的爭論,大部分實證分析表明,二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筆者認為,出口貿易對于經濟增長有著明確的直接推動作用,而經濟增長是間接通過諸如吸引FDI等因素來影響出口貿易,二者影響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在后文國民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的數據分析中也可以體現出這一點,即中國屬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國家。
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FDI成為全球化浪潮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FDI的第一大國和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常常被引以為例說明FDI的有力影響。研究FDI、GDP以及進出口貿易三者之間的關系將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形成對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以下將基于我國1983―2005年間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揭示以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 FDI與GDP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在相關的理論中,以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和A.斯特勞特1969年創立的兩缺口模型最具代表性。該模型認為,經濟發展主要受三種因素約束:一是儲蓄約束,即國內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國內投資需求的擴張,影響經濟發展;二是外匯約束,有限的外匯收入不足以支付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品和消費品進口,阻礙經濟發展;三是吸收能力約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術和管理,無法有效地使用外資和各種資源,從而影響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發展。因此,錢納里等人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能成功利用外資便可以逐漸克服儲蓄、外匯和技術的約束,增加國民總儲蓄和總投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對于我國體現國民經濟增長的GDP而言,FDI的作用是顯著的,表一是我國1983―2005年共23年間的GDP、進出口額、FDI的數據統計: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及商務部網站www.mofcom.gov.cn 公布數據整理而得。
1.FDI對于GDP的作用:根據其中的GDP和FDI數據繪成圖一顯示二者不同年份的變化(為了便于更直觀的顯示二者變化,GDP的單位為百億元,FDI的單位仍為億美元):
圖一GDP&FDI年份變化圖
由圖一并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史可以大致定性地看出,1983―1991年我國的經濟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而開始顯示活力并快速發展,對于FDI的吸引作用自1991年起凸顯,1991―1997年FDI開始快速增長,得益于此我國的GDP在這段時間內加速增長。1997―2001年FDI增長的勢頭減緩甚至開始回落,相應地GDP雖然持續增長,但是增長速度開始趨緩,這段時期處于對過去FDI進行消化和調整的階段。2002―2005年FDI再次迅速增長,并突破500億美元,GDP也相應地迎來了又一次加速增長,這些表現大致可以從表一的數據中得到驗證。為了進一步研究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同時也為了增加模型建立的準確性增強確定系數R SQUARE的說服力,我們繼續根據表一的數據繪出GDP與FDI之間關系的平滑散點圖,如圖二所示:
圖二GDP―FDI關系散點圖
圖二中的散點圖與冪函數曲線類似,即y=a0+a1xb+e,根據散點圖確定模型可以增強確定系數R方的解釋力度與可靠性。由于對冪函數本身不便于做相關分析,而引入對數后更容易得到平穩數據且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因此我們對函數本身進行對數變換后得到如下模型:
lnGDPt=a0+a1lnGDPt-1+a2lnFDIt+a3lnFDIt-1+e (1)
其中,GDPt為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LnGDPt作為被解釋變量即因變量出現;GDPt-1為上一年度的國內生產總值;FDIt為當年的外商直接投資,FDIt-1為上一年度的外商直接投資,三者的自然對數作為解釋變量即自變量出現;a0為常數項,a1、a2、a3為自變量系數,e為誤差。FDI對于GDP是一個累計作用,考慮到較t-1期更早的變量對于GDP的作用相對t期和t-1期的貢獻度較低,在模型中只考慮到t-1期(在后面的分析結果中可以得到這一結論);而其他影響GDP的因素我們都歸結到GDPt-1中,這樣便于模型集中研究GDP―FDI之間的關系。基于表一的數據整理后經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表二:
表三的相關和回歸分析輸出結果顯示,原模型中的t-1期FDI無需考慮,這也驗證了最初我們對于FDI年份變量的引入設置上是正確的,而同時常數項也可以從模型中去除,這一點很容易理解,t-1期的GDP已經涵蓋了常數項的作用。而其他兩個主要變量的t值均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根據分析的結論,模型應該重新調整為:
lnGDPt=0.923lnGDPt-1+0.195lnFDIt+e (2)
模型表明,FDIt增加一個百分點,對于GDPt的貢獻則有0.47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FDI增長10%可以拉動GDP增長4.76%。可見目前FDI對于我國的GDP增長作用很明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博取人民幣的升值帶來的資本收益而流入,FDI還欠缺適當的管理和引導。為了同時比較GDP對于FDI的吸引作用,以下我們進行GDP對于FDI的作用的實證分析。
2.GDP對于FDI的作用:二者隨年份的變化見圖一所示,二者之間的關系散點圖可以參考圖二,只是橫軸和縱軸變量互換,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顯示。我們依據上述同樣思路,建立模型:
lnFDIt=a0+a1lnGDPt+a2lnGDPt-1+a3lnFDIt-1+e(3)模型中的變量說明同A中的解釋,通過SPSS11.0分析結果如下:
表四中調整后的確定系數為0.972,說明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解釋比較充分;而通過F檢驗說明方程變量間的顯著關系成立;D-W值顯示不存在明顯的序列相關性。
上述自變量中LnGDPt-1通過檢驗結果可以從原模型中剔除,其他自變量的相關系數均通過了1%顯著水平的t檢驗,即拒絕原假設H0,從而得到FDIt-1、GDPt與因變量FDIt顯著相關的結論。原模型修正為
lnFDIt=1.216lnGDPt+0.911lnFDIt-1+e (4)
根據模型計算,GDP增長10%,吸引的FDI將會增加4.76%。通過1、2兩項分析結果比較(特別是對比標準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以及上述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目前我國GDP增長對于FDI的吸引力相比FDI對于GDP的貢獻來講,兩者的相互作用很接近;另一個方面,GDP的增長比例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吸引的FDI的高速增長。
二、FDI與國際貿易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在FDI與國際貿易相互數量關系上,蒙代爾的替代模型、Markusen和小島清的互補模型是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數量關系進行界定的一般理論模型。以下首先根據表一數據繪出進出口貿易與FDI之間的關系圖(為了更直觀的比較二者的年份變化,進出口額的單位選為十億美元):
圖三進出口額&FDI年份變化圖
圖三中進出口額與FDI隨年份的變化過程大致與圖一中GDP與FDI的變化階段相同,在1991―1997年間以及2001―2005年間隨著FDI的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額相應地得到一段加速增長期,并于2004年突破萬億美元關口,使我國的國際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一樣,為了進一步凸顯二者的相關關系以及增加模型建立的可靠性,我們繼續繪制出進出口額與FDI之間的散點圖:
圖四進出口額―FDI關系散點圖
圖四中的散點圖同樣與冪函數曲線類似,為此我們建立相同的模型:
lnExImt=a0+a1lnExImt-1+a2lnFDIt+a3lnFDIt-1+e (5)
模型中ExImt和ExImt-1分別表示t期(當年)和t-1期(上一年)的進出口額,其余變量說明同前,通過SPSS11.0分析結果如下:
表六中調整后的確定系數為0.991,方程顯著通過F統計,D-W約為2(2.061)表明模型誤差項不存在序列相關性。表七是相關與回歸分析輸出結果:
上述結果排除了FDIt-1對于當期進出口額的影響,可見FDI對于進出口的影響是滯后性的,主要是對第二年的進出口額產生影響,這與經驗上的理解也是吻合的,投資不會產生即時效應。T檢驗依然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測試,共線性統計應用的方差膨脹因子表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作用。根據以上分析結果,模型修正為:
lnExImt=1.08lnExImt-1+0.143lnFDIt+e (6)
FDI增長10%將會帶來進出口貿易2.73%的增長,這一比例并不高,FDI對于進出口貿易的直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外資大量流入的目的并不主要是增大出口換取利潤,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資本收益、QFII投資等,與前面關于FDI的作用的結論相吻合。
三、GDP與國際貿易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近年來我國的GDP與進出口貿易均保持了高速增長,由于進出口貿易對于GDP的直接貢獻作用以及貢獻比例,二者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的趨勢應該比較吻合,這一點從圖五中可以看出,1991―1997年以及2001―2005年GDP和進出口貿易增長均大幅增長。
圖五GDP―進出口額年份變化圖
圖六GDP―進出口額關系散點圖
圖六GDP與進出口額的散點圖示與前面研究的兩種相關關系略有不同,圖中顯示二者的相關關系既類似于前面的冪函數形式同時也類似于線性關系(如果去除1997―2001年之間的異常數據,這種類似則非常明顯),而在我們的經驗中進出口貿易額直接貢獻于國內生產總值,為此,我們同時設立兩個模型――冪函數與線性函數模型進行驗證比較,首先與前面的分析相同采用冪函數模型并應用SPSS11.0統計分析:
lnGDPt=a0+a1lnGDPt-1+a2lnExImt+e(7)
上述分析中調整后的確定系數R Square為0.996,方程和系數各自通過了相應地F和t統計檢驗,從而接受H1假設,即接受修正后的模型:
lnGDPt=0.842lnGDPt-1+0.16lnExImt+e (8)
該模型中進出口貿易增長10%將會帶來GDP 5.33%的增長,也就是說GDP增長1/2以上的動力源自國際貿易,表明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我們假設線性模型:
GDPt=a0+a1GDPt-1+a2ExImt+e(9)
同樣成立,以下通過SPSS對其進行統計分析:
在這里ExImt的偏相關系數達到了0.78,即進出口貿易自身的78%直接貢獻給了GDP(此比例可以理解為有效程度,不代表占GDP總值的比例)。綜合上述結論以及圖七有關歷年進出口額占據GDP的比例直方圖可以說我國經濟基本上屬于出口導向型國家,或者說是準出口導向型(下圖中2003―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都在60%以上)。
圖七進出口額占GDP比例直方圖
注:1.以上實證分析中最優方程的選擇一律采用全部輸入法(Enter);
2.計算貢獻比例時采用的是變量的偏相關系數,這樣才能準確顯示其他控制變量不變時目標變量的獨自貢獻值;
3.上述研究中,如果把1997―2001年的數據作為異常數據剔除,無論是圖形或是函數都會擬合得更好,在散點圖中已經體現明顯,本文篇幅所限,不再列出研究。
四、結語
從以上的圖示中可以定性地看出,FDI與我國經濟運行、對外貿易的軌跡基本平行,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對外貿易貢獻顯著的反映;通過實證分析,顯示FDI與我國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具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特別是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關系。綜合前面的研究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FDI與GDP(國民經濟增長):
快速增長的GDP是吸引FDI增長的原動力,而FDI的增長對于GDP的帶動作用也是同等的;FDI增長10%可以拉動GDP增長4.76%,GDP增長10%將吸引FDI增加4.76%。
2.FDI與國際貿易:
進出口貿易與FDI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DI增長10%將會帶來進出口貿易2.73%的增長。但是我國吸引的FDI并非都出自于貿易以及分享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而是帶有另外一些投機性的因素在其中,如博取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資本收益;投資房地產以及證券市場(如QFII)享受雙重收益等。
3.GDP與國際貿易:
進出口貿易主要是通過帶動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中GDP增長的50%以上來自于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增長10%將會帶來GDP 5.33%的增長);從定性和定量上看,我國經濟都屬于出口導向型國家,只是程度并不是目前所流傳的那么深。
我國目前吸引的FDI金額已經較高,FDI居第一位并不代表全部,中國也并非在所有的吸引外資項目上都超過了美國,FDI在美國的外來投資中只占一小部分,而我國的FDI比重基本上在外資結構中占了全部,從這方面看我國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還不夠。另外,過高的FDI在產業流向分布不合理以及使用不充分情況下其弊端同樣不可忽視,在增加外匯儲備的同時,FDI也帶來了利潤匯出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潛在壓力的風險,使經常項目的順差減少,從而導致一國的國際收支情況惡化;而大量的外匯儲備在我國常被用于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相當于中國以較高的成本吸引來了外國投資,卻又將吸引來的資本以較低的收益率借給美國使用,這是一種很不合理的現象。
因此,目前我國對于FDI注重的不應該只是數量,更重要的是吸引來的外資如何分布合理化,通過資金的正確帶動引導和促進合理以及科學的產業布局,從而促使整體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有效,以便更好地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針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我們應在維系第一、第二產業增長的同時,加強第三產業以及國內貿易的發展,使產業結構合理化,降低國民經濟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在國際貿易方面一方面引導合理的進口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出口貿易的附加值與含金量,改變過去以粗加工和原材料出口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特征(例如:商務部部長在中美貿易爭端中曾經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我國出口美國幾億雙襪子的利潤值還抵不過美方向中國出售一架波音747的利潤值)。因此合理利用FDI、調整出口布局以形成合理分布對于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琴.FDI流入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9).
康贊亮,張必松.FDI、國際貿易及我國經濟增長的協差分析與VECM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06,(2).
[3]葛順奇.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回顧與展望[J].世界經濟,2003,(3).
[2]張金杰.止跌回升態勢――2003―2004年國際直接投資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3,(10).
[3]陳志剛.外國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理論、實證和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
[4]沈坤榮等.我國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影響機制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3,(5).
[5]吳一丁,毛克貞.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路徑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2).
[6]黃華民.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實質經濟關系的實證分析[J].天津:南開經濟研究,2000,(5).
(這里可以加些東西,比如說,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等等。)
一、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二、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有形貨物貿易指有形的、實物形態的、可以看見的貨物的貿易。為便于統計和國與國之間進行協調,1974年聯合國秘書處修訂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現行實施的是1974年修訂本。在該版本中,把國際貿易貨物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 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
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對外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與其相關主體在貿易中產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對外貿易與對外貿易發展也即外貿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貿易依存度與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平衡
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我國今年的外匯儲備達到7000億美元,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自然來自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量順差貿易。由此,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順差貿易自然引發高發性貿易磨擦。進口影響供給,出口影響需求。需求擴張引發貿易磨擦。
這里引入外貿依存度這個概念。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相當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也是反映一國與國際市場聯系程度的標尺。世界各國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對比我們國家的情況:1970年5.0%,到1990年一躍升為29.8%,2000年又創歷史新高43.8%,2004年已達70%。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長過快,而且已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對比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維持在3個百分點變化范圍內。而且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趨勢,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范圍越小。
進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僅會對我們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造成沖擊,而且在目前經濟過熱的條件下,將進一步增加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
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我國輕工業和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國際市場,不僅容易引發貿易磨擦,增加就業壓力,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我國的出口市場主要依賴加工貿易的方式,不僅減弱了出口結構升級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國貿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國外貿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國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且以制造業為主。第二,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發展程度較低,而且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單從國內GDP角度來講,美國的第三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5%,而我國的僅為33%左右。第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GDP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而對外貿易增速越快則外貿依存度越高。
3.要減小外貿依存度,必須要在對外投資以及擴大內需,擴展國內市場上下功夫。
如果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的對外貿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來看,外貿依存度過高也不一定就代表著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系數會下降;同樣,也不能說明國家的安全系數會上升。關鍵在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正確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規避外部風險的機制。
二、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增長的不平衡
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包括貨物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結構的不平衡。當然這其中有地區性的不平衡,也有貿易額方面的不平衡。
廣義的進出口結構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國進出口貿易處于何種程度的外在表現,即一國國內生產能力的大小。我國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存在嚴重的不均。
1.貨物貿易
2004年,出口貿易中機電產品實現出口貿易額323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占出口總額比重5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為1665億美元,同比增長50.2%高于出口增幅14.8個百分點,占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27.9%。
進口貿易中原油增長34.8%,成品油進口增長34.1%,煤同比增長73%,鐵礦石增長40.5%,棉花增長1.2倍于上年同期,機械設備增長28%,主要作為中間產品的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增長36.7%,當然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貨物貿易中的一些結構優化的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級產品所占比例過高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屬于內需拉動型國家。所以能在進口貿易中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需求,這也有利于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相關產品,以達到平衡貿易、緩解貿易壓力、避免及減少貿易擦的目的。然而在進口貿易中卻要不斷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保護,以及對國內一些重要行業的扶持,引進必要技術,重要的是對技術的吸收及利用。中國出口貿易中也要不斷得到出口結構的升級,商品結構的優化。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圖實現科技興貿的目的。國內也要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較高領域中尋找利潤。爭創有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爭得一席之地。
2.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通過商業現場或自然人現場向消費者供服務并獲得外匯收入的交易過程。
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總體處于逆差狀態。這之中僅有少數的行業如旅游、建筑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處于順差地位,絕大多數行皆處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2004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額占整個對外貿易總額(含貨物和服務)的10%,較2003年底下降2個百分點。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外資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第二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服務產業利用外資約占全國外資流入總額的1/5左右,由于服務領域總體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影響了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制度的引進。另外,中國大部分服務領域(如電信、運輸、金融和保險等)主要以國有成份為主,缺少必要的市場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中國服務產業的發展速度,造成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非均衡發展。
其次,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項目和市場過于集中。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和其它商業服務,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32%、29%和17%,合計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78%。目前,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從國內地區發展情況看,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地區服務貿易規模較大,而中西部地區服務貿易所占份額極小。服務貿易交易項目和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總體水平偏低、短期內難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時,由于服務貿易發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夠,導致中國服務貿易抗沖擊能力較差,易受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影響。
再次,高附加值服務產業落后,制度和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的項目集中在旅游、運輸、轉口貿易、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項目上,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特許、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項目,受制度、技術、知識和文化等基礎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三、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的不平衡
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其它性質企業的規模在擴大。
1.外資持續穩定流入對貿易增長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2004年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制造業領域吸收外資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386億美元,增長40.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7.1%,較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進口3246億美元,增長40%,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57.8%,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2.國有企業出口擺脫了近年來相對低迷的局面,實現了22%的較快增長,增幅同比提高了19.3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6.6%,同比提高了13.9個百分點。集體私營企業出口增長59.8%,仍然大大高于總體出口增幅。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34%,略低于出口總體增幅,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達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個百分點。
3.其它性質的企業中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除了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因素外,今年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建議、措施
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平衡,首先,應注意對外貿依存度的研究,盡快建立和完善外貿評價體系,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全方位、多層面地積極應對和優化解決貿易磨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利用外資,并適時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在我國貿易增長高耗能的情況下,增加能源、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我國今年的外匯儲備達到7000億美元,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自然來自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量順差貿易。由此,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順差貿易自然引發高發性貿易磨擦。進口影響供給,出口影響需求。需求擴張引發貿易磨擦。
這里引入外貿依存度這個概念。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相當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也是反映一國與國際市場聯系程度的標尺。世界各國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對比我們國家的情況:1970年5.0%,到1990年一躍升為29.8%,2000年又創歷史新高43.8%,2004年已達70%。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長過快,而且已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對比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維持在3個百分點變化范圍內。而且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趨勢,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范圍越小。
進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僅會對我們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造成沖擊,而且在目前經濟過熱的條件下,將進一步增加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
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我國輕工業和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國際市場,不僅容易引發貿易磨擦,增加就業壓力,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我國的出口市場主要依賴加工貿易的方式,不僅減弱了出口結構升級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國貿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國外貿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國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且以制造業為主。第二,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發展程度較低,而且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單從國內GDP角度來講,美國的第三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5%,而我國的僅為33%左右。第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GDP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而對外貿易增速越快則外貿依存度越高。
3.要減小外貿依存度,必須要在對外投資以及擴大內需,擴展國內市場上下功夫。
如果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的對外貿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來看,外貿依存度過高也不一定就代表著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系數會下降;同樣,也不能說明國家的安全系數會上升。關鍵在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正確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建立規避外部風險的機制。
二、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增長的不平衡
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包括貨物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結構的不平衡。當然這其中有地區性的不平衡,也有貿易額方面的不平衡。
廣義的進出口結構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國進出口貿易處于何種程度的外在表現,即一國國內生產能力的大小。我國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存在嚴重的不均。
1.貨物貿易
2004年,出口貿易中機電產品實現出口貿易額323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占出口總額比重5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為1665億美元,同比增長50.2%高于出口增幅14.8個百分點,占出口總額比重上升到27.9%。
進口貿易中原油增長34.8%,成品油進口增長34.1%,煤同比增長73%,鐵礦石增長40.5%,棉花增長1.2倍于上年同期,機械設備增長28%,主要作為中間產品的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增長36.7%,當然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貨物貿易中的一些結構優化的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級產品所占比例過高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屬于內需拉動型國家。所以能在進口貿易中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需求,這也有利于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相關產品,以達到平衡貿易、緩解貿易壓力、避免及減少貿易擦的目的。然而在進口貿易中卻要不斷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保護,以及對國內一些重要行業的扶持,引進必要技術,重要的是對技術的吸收及利用。中國出口貿易中也要不斷得到出口結構的升級,商品結構的優化。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圖實現科技興貿的目的。國內也要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較高領域中尋找利潤。爭創有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爭得一席之地。
2.服務貿易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通過商業現場或自然人現場向消費者供服務并獲得外匯收入的交易過程。
由下表可見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總體處于逆差狀態。這之中僅有少數的行業如旅游、建筑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處于順差地位,絕大多數行皆處于逆差地位。
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金額單位:億美元
項目進出口出口進口差額
金額增速%金額增速%金額增速%
服務貿易總額1345.6731.88624.3433.60721.3330.42-96.99
1.運輸366.1140.06120.6752.63245.4434.61-124.76
2.旅游448.8837.72257.3947.87191.4926.0965.90
3.通訊服務9.13-14.374.40-31.014.7210.49-0.32
4.建筑服務65.0433.373.8121.7461.2434.16-57.43
5.保險服務28.9035.173.8121.7461.2434.16-57.43
6.金融服務2.32-39.650.94-38.181.38-40.61-0.44
7.計算機和
信息服務28.9035.1716.3748.5412.5320.943.84
8.專有權利使用
費和特許費47.3329.492.36120.9444.9726.73-42.60
9.咨詢78.8747.8531.5367.2547.3437.24-15.82
10.廣告、宣傳15.4763.858.4974.626.9852.511.50
11.電影、音像2.17110.550.4122.571.76152.87-1.35
12.其它商業服務244.2913.52159.515.9484.7831.1674.73
13.別處未提及的
政府服務9.0911.893.785.505.3116.94-1.52
首先,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2004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額占整個對外貿易總額(含貨物和服務)的10%,較2003年底下降2個百分點。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外資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第二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服務產業利用外資約占全國外資流入總額的1/5左右,由于服務領域總體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影響了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制度的引進。另外,中國大部分服務領域(如電信、運輸、金融和保險等)主要以國有成份為主,缺少必要的市場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中國服務產業的發展速度,造成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非均衡發展。
其次,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項目和市場過于集中。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和其它商業服務,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32%、29%和17%,合計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78%。目前,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從國內地區發展情況看,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地區服務貿易規模較大,而中西部地區服務貿易所占份額極小。服務貿易交易項目和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總體水平偏低、短期內難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時,由于服務貿易發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夠,導致中國服務貿易抗沖擊能力較差,易受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影響。
再次,高附加值服務產業落后,制度和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的項目集中在旅游、運輸、轉口貿易、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項目上,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特許、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項目,受制度、技術、知識和文化等基礎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三、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的不平衡
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其它性質企業的規模在擴大。
1.外資持續穩定流入對貿易增長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2004年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制造業領域吸收外資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386億美元,增長40.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7.1%,較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進口3246億美元,增長40%,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57.8%,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2.國有企業出口擺脫了近年來相對低迷的局面,實現了22%的較快增長,增幅同比提高了19.3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6.6%,同比提高了13.9個百分點。集體私營企業出口增長59.8%,仍然大大高于總體出口增幅。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34%,略低于出口總體增幅,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達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個百分點。
3.其它性質的企業中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除了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因素外,今年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建議、措施
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平衡,首先,應注意對外貿依存度的研究,盡快建立和完善外貿評價體系,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全方位、多層面地積極應對和優化解決貿易磨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利用外資,并適時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在我國貿易增長高耗能的情況下,增加能源、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文化貿易結構;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1-0015-06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of the RMB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Trade
——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 of Major Trade Partners
ZHU Wen-jinga, b, LI Zi-liana
(a. School of Economics; b.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export and import structure of sixteen trade partners included United States, EU, Japan and so on concerned areas structure of cultural trade as main objection, and based on the prolongation gravity type models.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there’re different ‘directional effect’ and ‘quantitative effect’ among influence of RMB revalue on areas structure of culture trade. Second, on the whole RMB revalue increased net export of culture trade. Third, the adjustment proceed of culture trade structure incurred by RMB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asymmetry’.
Key words: RMB exchange rate; cultural trade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在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而產業結構的升級則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調整產業結構,應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來支撐。這是因為,文化產業作為一國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緩解粗放型增長過程中日益緊張的資源約束和能源瓶頸,而且還能促進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資本合理流動[9]。因而,著力發展文化產業,尤其是促進文化產業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各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關注:在影響我國文化貿易的諸多因素中,人民幣匯率變動是否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和持久沖擊?之所以選擇這一角度,是因為人民幣匯率政策及其價格波動已經成為主要貿易對象關注的焦點,因而分析其經濟效應對于進一步發展我國開放型經濟或許更有現實意義。
一、文獻述評
關于我國文化貿易結構,特別是匯率變動對其影響的相關文獻鮮有見諸文端。已有的文獻主要從文化貿易的現狀特征、模式比較及競爭優勢等角度進行了分析,比如:張斌[10]從國際貿易與國際文化貿易的對比、國際文化貿易的內部結構、發達國家的產業內文化貿易三個方面透視了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郭新茹等[7]則對中韓兩國文化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進行了分析,結論顯示短期來看中韓文化貿易在主要出口市場上的互補性較強,長期來看其互補性則會逐漸減弱。客觀地說,這些文獻從定性分析的角度對我國文化貿易的現狀做了較多的研究,但對于所涉及變量之間關系的論述則缺乏一定的數量基礎,因此在論證上略欠嚴謹。
從數量的角度分析匯率變動對我國文化貿易的影響,應該考慮一些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控制因素。比較典型地,在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中,Tinbergen[4]等多位學者將地理距離作為衡量運輸成本的指標,并驗證了其與國際貿易的關系,許多文化商品也依賴于國際間的貨物運輸,因此地理距離對國際文化貿易的影響依然存在;同時,Tinbergen[4]還證實兩國間存在的貿易優惠政策對于貿易規模的擴張有積極影響,而由于文化貿易涉及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因此保護性貿易政策將構成國際文化貿易中的巨大壁壘。Linnemann[3]則從人口規模的角度驗證了其與進口額的關系,指出較多的人口意味著較大的需求;另外,Waterman和Rogers[5]認為經濟增長越快的國家,媒體投入就越多,本土節目的供給能力也就越強,因此自然會減少對外國電視節目的進口。不僅如此,從文化習慣的角度,Jeongho Oh[2]驗證了文化距離與一國電影自給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即如果兩國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和傳統文化相通,則意味著兩國間文化距離越近,國際間流通規模越大。陳曉清和詹正茂[6]利用包含變量經濟發展速度、人口規模、地理距離、文化距離、貿易條件、貿易優惠政策和科技應用水平在內的引力模型對當前國際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
以已有文獻為基礎,本文的創新在于:嘗試借鑒匯率變動與貿易結構研究中較為成型的研究方法,突破文化貿易研究中數量分析不足的缺陷,綜合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及其他控制因素對文化貿易結構的影響。
二、模型和數據
從區域結構的角度,本文所分析的文化貿易結構主要是指中國與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額(進口額)占總額的比重,因此,這也是一個總量規模的相對概念。而分析一國進出口貿易量的影響因素,文獻中運用最多的理論是引力模型。基于此,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上進行必要的拓展和變形,以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文化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計量模型及其經濟意義
作為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個產品分支,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也集中體現在引力模型中。Tinbergen最早依據規模經濟理論對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指出兩國的雙邊貿易與各國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雙方的距離成反比。這之后,許多學者嘗試加入各種變量對這一基本形式進行了拓展,比如:Bergstrand[1]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匯率及多個虛擬變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響貿易流量的因素。基于此,本文也嘗試在基本形式中加入匯率及相應的虛擬變量進行分析,其基本形式是:
Xij=INCiINCjDISij (1)
Mij=INCiINCjDISij (2)
其中,Xij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出口貿易額,Mij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進口貿易額;INCi表示第i國的國民收入總值,反映了第i國的出口能力或供給能力,一般來說,收入水平越高,出口能力也就越強,因而出口量也就越大;INCj表示第j國的國民收入總值,反映了第j國的進口能力或需求能力;DISij則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反映兩國之間進出口商品運輸成本的高低,也反映了兩國之間進出口貿易的阻礙因素,一般來說,距離越遠,進出口規模越小。
除上述基本模型中所反映的變量外,本文還考慮了匯率變動對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這一影響應從“價格效應”和“數量效應”兩方面進行理解[8],由匯率變動所帶來的價格變化必將對進出口需求產生影響,其影響程度取決于進出口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即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在進出口產品富有價格需求彈性,特別是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的情況下,升值必將使進口需求大幅度增加,出口需求大幅度減少,因此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將分別增加和減少;反之則相反。因此,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它取決于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
另外,不同于一般性產品貿易,文化貿易還與貿易伙伴之間的文化習慣和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說,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傳承和的國家之間具有更為一致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而兩國之間的文化貿易也就相對越大。基于此,本文設置文化習慣這一虛擬變量,模型的拓展形式為:
Xij=f(INCi,INCj,DISij,EXRij,Dij) (3)
Mij=f(INCi,INCj,DISij,EXRij,Dij) (4)
其中,EXRij為i國與j國之間的匯率,這里指人民幣間接標價法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名義匯率,因此,EXRij越大,人民幣越升值,反之則相反;Dij表示i國與j國之間文化習慣的相似性。考慮到被解釋變量是地區結構指標,本文將各絕對指標進行單位換算后,設置計量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Xij=α0+α1INCi+α2INCj+α3DISij+α4EXRij+α5Dij+ε (5)
Mij=β0+β1INCi+β2INCj+β3DISij+β4EXRij+β5Dij+ε (6)
其中,α0,α1,……,α5以及β0,β1,……,β5是待定系數,ε是殘差項。
(二)數據來源和處理
基于上述拓展的引力模型,分別建立文化進口和出口貿易的面板數據模型來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文化貿易地區結構的影響。其中,面板個體主要包括美國(US)、英國(UK)、歐洲(EUR,不包括英國,如無特殊說明,下述歐洲均不包括英國)、日本(JAN)、韓國(KOR)、加拿大(CAN)、新加坡(SIN)、中國香港地區(HON)、中國臺灣地區(TAI)、中國澳門地區(MAO)、泰國(THI)、阿根廷(ARG)、印度(IND)、以色列(ISA)、南非(AFR)和澳大利亞(AUS)等16個國家或地區。之所以選擇這些國家或地區,一方面是因為其進出口貿易額均占總額的主要部分(90%以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在各大洲中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指標變量為6個,包括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地區結構、收入水平、距離、人民幣匯率及文化習慣等。受統計數據所限,所獲取的時間樣本只包括2002~2008年的相關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官方網站。
各變量的數據處理說明如下:
X——文化出口貿易的地區結構,通過我國與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出口貿易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計算而得。出于分析的便利,遵循已有的研究規范,將主要以創意產品(Creative Goods)的出口額作為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的分析變量。
M——文化進口貿易的地區結構,通過中國與某一國家或地區的進口貿易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計算而得。分析變量選擇同上。
INC——國家或地區的收入水平。不同于已有研究中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引力模型中經濟規模的衡量變量,本文擬以人均收入作為分析指標。
DIS——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距離,以各國首都或各地區主要城市到北京的飛行距離為衡量標準。其中,新加坡、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三地直接以其到北京的距離為標準計算而得。數據來源于CEPI數據庫。
EXR——人民幣名義匯率,這里指人民幣間接標價法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名義匯率。之所以選用名義匯率而不是實際匯率,是因為名義匯率使用范圍相對更為廣泛,也更能直接反映匯率變動的影響。
D——文化習慣的虛擬變量,主要包括文化傳承和。若其他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具有相似的文化習慣,則該虛擬變量設為1,反之則取0。在所考察的樣本范圍內,認定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澳門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和印度這8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具有相似的文化習慣。這是因為:香港、臺灣和澳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和韓國則受到中國儒教和佛教等傳統文化極為深遠的影響,新加坡領土中華人占據總人口的大部分,泰國和印度則與中國具有相同的佛教信仰。因此,這一變量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均設為1。
三、實證分析
本文實證部分的基本思路是:根據上述拓展的文化貿易的引力模型,建立分別以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為被解釋變量,以人均收入、距離和虛擬變量為控制變量,而以名義匯率為主要解釋變量的面板數據模型。
(一)方程選擇與回歸結果
截面時間序列計量模型一般有三種基本形式: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含有個體影響的變系數模型和變截距模型。對于模型形式的選擇,習慣性地采用F檢驗法來進行確定。在F檢驗法中,將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回歸形式的殘差平方和分別記為S1、S2和S3,并將個體總數、解釋變量個數及時間序列長度分別記為N、k和T,則根據F統計量的計算法則,在不同原假設下將得到兩種檢驗方式。
假設1:模型的截距和系數均不變。此時,F1服從相應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有:
F1=(S3-S1)/[(N-1)(k+1)]S1/[NT-N(k+1)]~F[(N-1)(k+1),N(T-k-1)]
當計算所得的統計量F1小于給定置信度下的相應臨界值,則接受假設1,表明樣本數據符合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反之當計算所得統計量F1不小于給定置信度下相應的臨界值,則應繼續檢驗假設2。
假設2:模型的系數不變。此時,檢驗統計量F2服從相應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有:
F2=(S2-S1)/[(N-1)k]S1/[NT-N(k+1)]~F[(N-1)k,N(T-k-1)]
當計算所得的統計量F2不小于給定置信度下的相應臨界值,則拒絕假設2,表明樣本數據符合變系數模型;反之接受假設2,此時用變截距模型比較適合。
利用上述檢驗方法,本文首先根據截面時間序列模型的三種基本形式對解釋變量分別為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兩個模型進行回歸,得到相應的殘差平方和;其次進行相應計算和檢驗得到表1所示的結果。結果表明,對于解釋變量為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模型,本文均宜采用變系數模型。為能更有效地比較匯率變動對文化貿易結構的影響,本文對于變系數模型形式處理的方法在于:在固定控制變量個體影響的情況下,考察人民幣對16個國家或地區的匯率變動所帶來的貿易結構效應,因此匯率變量是變系數的。
運用相關軟件進行計算后,得到匯率變動與文化貿易結構的實證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從計量檢驗的角度,在文化出口和進口貿易的計量模型中,擬合優度均在0.96以上,表明各種解釋變量與文化進出口貿易存在高度的線性關系;同時,兩個模型中F統計值的相伴概率均為0,表明模型在1%水平下能通過F檢驗;各控制變量除了DIS的t統計值偏小不能通過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外,其他變量均為顯著。這一結果表明:在影響我國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因素中,國內外收入水平以及文化習慣具有較強的影響功能,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距離或者貿易成本等阻礙因素至少在樣本范圍內的計量檢驗中不明顯。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空運和海運等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文化產品貿易能夠突破地域之間運輸距離的限制,從而使得距離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小;另外,不同于一般產品的國際貿易,部分文化產品因其不具有實體性而能夠依托各種媒體進行貿易,而通訊網絡技術的發展則為這些文化產品的貿易提供了技術上的便利。因此,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雙邊之間的距離對于文化產品貿易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習慣相似的國家或地區之間具有更多的文化貿易,這就是說,價值認同感確實促進了文化貿易的發展;貿易伙伴的收入水平對我國的文化進出口貿易明顯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其影響因子分別為0.0079和0.0027,表明貿易伙伴的需求對于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供給對于我國文化產品的進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此,我國收入水平對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則是負向的,其影響因子分別為-0.0545和-0.0132,即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反而越少,這一結果似乎背離了經濟現實。對于這一現象,本文的解釋是:不同于樣本范圍內所考察的國家和地區,中國以創意產品為主要代表的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低,但同時民眾對于本土文化產品又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因此,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情況下,民眾首先愿意接受本國的文化產品,這一行為必然導致我國對國外相關產品的需求下降,因而進口額減少,同時也必然導致文化產品國內消費部分占比上升,因而出口額減少。這一“逆事實”現象進一步表明,我國民眾對于本國文化具有極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市場渴求欲,文化產業具有較為可觀的國內市場。
(二)匯率變動與文化貿易
在影響中國文化出口貿易地區結構的匯率因素中,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中英、中歐、中日、中新、中泰、中印和我國港澳臺地區之間的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民幣升值將帶來我國對美國、英國、歐洲、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文化出口額的增加,尤以美國和歐洲的影響程度為甚,其影響系數分別為2.4439和1.9386;同時導致對新加坡、我國臺灣和澳門地區、泰國以及印度文化出口額的減少,其影響程度均顯微弱。在影響中國文化進口貿易地區結構的匯率因素中,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中歐、中新、中澳(我國澳門地區)、中泰、中印和中澳(澳大利亞)的進口貿易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民幣升值將帶來我國對美國和歐洲文化進口額的增加,兩者所受的影響均比較大,其影響系數分別為0.6409和1.9655;同時導致對新加坡、我國澳門地區、泰國、印度和澳大利亞文化進口額的減少,其影響力度相對較弱。
對于計量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首先,為什么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中國對美國等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出口增加,而同時卻導致對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的出口減少?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出口貿易額的變化取決于價格和需求量兩個因素,匯率升值將使得本國商品的出口價格在本幣標價的情況下變得相對昂貴,而國外需求則將依據出口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進行相應的調整。在產品富有彈性的情況下,相對價格的上升必將帶來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出口貿易額在升值的情況下相對減少;在產品缺乏彈性的情況下,相對價格的上升則難以對需求量產生影響,因而出口貿易總額在升值的情況下不減反增。人民幣升值對各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影響,極有可能的一種解釋便在于我國出口的文化產品在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價格需求彈性,直接表現為:美國、英國和歐洲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存在剛性特征,因而產品缺乏價格需求彈性;而新加坡、我國臺灣地區和澳門地區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則是彈性的,因而產品富有價格需求彈性。這一解釋與上述文化習慣所帶來的影響也具有共同的契合點,即:文化習慣相似的國家或地區,比如新加坡、我國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等等,因其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感,在一方面具有共同的需求偏好帶來文化貿易增加的同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具有共同的供給模式形成文化貿易的競爭,后者在一方出口價格上升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貿易額的下降。
基于同樣的分析基礎,對于人民幣匯率升值帶來美國和歐洲文化產品進口的增加、同時導致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進口減少的現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其原因在于: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出口到中國的文化產品富有價格需求彈性,因此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文化產品總額將增加;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到中國的文化產品缺乏價格需求彈性,因而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口產品的價格下降導致了文化產品總額的下降。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中國民眾對于文化進口產品的偏好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中,對歐美文化產品的需求富有價格彈性,而對地緣文化習慣相近的亞洲國家的文化產品則缺乏價格彈性,因而表現出更大的喜好和認同感。綜合進出口貿易兩方面來看,我國文化進出口貿易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非對稱性”特征,即我國與貿易伙伴國對于彼此的文化產品存在需求上的“非對稱性”,這一結論也可以具體總結為:相對于歐美文化,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具有較強的認同感;但歐美國家相對于亞洲其他國家而言,對中國文化則表現出更強的偏好。
其次,為什么人民幣升值對中美和中歐之間的文化進出口貿易影響力度較大?本文的解釋在于: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中美和中歐之間的貿易規模較大,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對象為美國和歐洲。數據顯示:在2002~2008年我國的文化出口貿易中,出口到美國的份額雖然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仍然居于各國或地區之首,平均為33.48%;歐洲則位居第二,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平均為21.74%。因此,美國和歐洲是我國文化產品的主要出口對象。這就是說,相對于其他國家或地區而言,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中美和中歐之間的文化貿易影響較大。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結果并不能成為歐美國家對人民幣升值施壓的理由。這是因為,人民幣升值雖然增加了兩國文化產品的出口,但同時也增加而不是減少了兩國文化產品的進口,且后者增加的幅度大于前者,因此,升值并不能有效改善歐美國家的貿易逆差,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并不具有充分的經濟依據。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開放經濟條件下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重視匯率變動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特別是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效應。而調整產業結構應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來支撐。以此為導向,本文關注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文化貿易地區結構的影響。基于2002~2008年16個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數據,運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對此進行了截面時間序列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文化貿易地區結構的影響存在不同的“方向效應”和“數量效應”。首先,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與貿易伙伴之間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方向不一致。對于文化出口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帶來我國對美國、英國、歐洲、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文化出口額的增加,同時導致對新加坡、我國臺灣地區、澳門地區、泰國和印度文化出口額的減少;對于文化進口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帶來我國對美國和歐洲文化進口額的增加,同時導致對新加坡、我國澳門地區、泰國、印度和澳大利亞文化進口額的減少。其次,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與貿易伙伴之間文化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力度不一致。相對而言,人民幣升值對于中歐和中美之間的文化貿易影響力度較大。
第二,人民幣升值總體而言增加了我國文化貿易的凈出口,因而有利于改善文化貿易逆差的狀況。人民幣升值雖然對我國文化貿易地區結構的影響存在不同的“數量效應”,但總體而言,歐美國家由于其與我國的文化貿易額較大,其所受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影響能夠代表我國文化貿易的進出口變動情況。模型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升值在帶來我國從歐美國家進口總額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且后者增加的幅度大于前者。
第三,人民幣匯率變動所引致的文化貿易結構調整過程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特征,即我國與貿易伙伴國對于彼此的文化產品存在需求上的“非對稱性”。中國民眾對于文化進口產品的偏好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中,對歐美文化產品的需求富有價格彈性,而對地緣文化習慣相近的亞洲國家的文化產品則缺乏價格彈性,因而表現出更大的喜好和認同感。國外民眾對于中國文化產品的偏好則與此正好相反,表現為美國、英國和歐洲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存在剛性特征,即對我國出口的文化產品具有更大的偏好;而新加坡、我國臺灣地區和澳門地區等對我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則是彈性的,因而產品富有價格需求彈性。
基于以上的結論,對于我國文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注重文化產業基礎發展。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文化貿易的基礎和條件,文化貿易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影響的傳導路徑必然也是通過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注重創意研發的基礎投入以及后期開發的政策輔助,在創新型經濟中發揮文化創意經濟的重要作用。
其次,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給予文化產業各種政策優惠和發展支持,特別是剛剛成長的文化產業品牌的保護發展和知識產權的重視,為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最后,加強文化輸出,減少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影響文化產品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因素,通過文化輸出,特別是政府主導的文化輸出,有利于減少價值觀、文化思維等差異引起的文化誤解,從而引導文化需求的產生,為我國文化貿易出口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Bergstrand J. 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71: 143-153.
[2]Jeongho Oh.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lm and the Self-sufficiency Ratio[J].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989,14(1): 31-44.
[3]Linnemann H.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1996.
[4]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5]Waterman D, Rogers E.The Economics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Far East Asia[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4,44(3): 89-111.
[6]陳曉清,詹正茂.國際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美國1996~2006年對外文化貿易雙邊數據樣本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8(4):90-94.
[7]郭新茹,顧江,朱文靜.中日韓文化貿易模式的變遷:從互補到競爭[J].經濟問題探索,2010(5):89-94.
[8]李子聯.人民幣匯率、貿易收支與失業率——來自中美兩國相關數據的分析[J].經濟管理,2010(9):1-7.
關鍵詞:匯率;進出口貿易;對策建議
一、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綜述
1、托馬斯·孟(Thomas Mun)的匯率變動觀點
匯率變動對貿易影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學者托馬斯·孟的論述中。托馬斯·孟在討論貿易差額如何影響匯率變動后指出,匯率變動同樣也會影響貿易差額的變化。因為壓低匯率的做法會引起匯率上升,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在對外貿易中就可以拿少量的外幣去購買外國商品,而外國人卻要拿出更多的貨幣來購買本國商品,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貨幣流入國內。
2.彈性分析法
阿弗里德·馬歇爾于19世紀末創立了彈性學說,用來分析一般商品價格變化對供求關系的影響,并提出了“進出口需求彈性”的概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各國競相將本幣貶值,阿巴·勒納就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彈性恒界值的確定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調低匯率具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必然能改善貿易逆差。兩種理論的結合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勒納條件”,指出在一國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趨于無窮大的條件下,如果該國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那么該國貨幣對外貶值就一定能夠改善其貿易收支狀況。
3.固定匯率制崩潰后的主要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匯率波動貿易效應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匯率變動對貿易流量調整和貿易平衡的影響,但是,20世紀60年代美元貶值時卻存在著美國的國際收支卻無法改善的現象,特別是80年代以來,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大起大落而進出口價格卻相對穩定的事實,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匯率傳遞問題的研究。
匯率傳遞通常被定義為商品的進口國貨幣價格對進口國貨幣與出口國貨幣之間匯率變化的反應彈性。對匯率傳遞問題的研究形成了不完全匯率傳遞理論,主要有魯迪格·多恩布什和保羅·克魯格曼的“不完全競爭、產業組織與匯率傳遞理論”,迪克希勒和克魯格曼的“沉淀成本理論與匯率傳遞理論”,費爾特和微南帕爾的“市場份額與匯率傳遞理論”。
二、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匯率調整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對于以進口工業產品為原材料,或使用進口設備、配件、輔料的企業而言,升值是一個利好。從風險來看,人民幣升值后,將下拉以本幣計算的國內價格,可能導致鋼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行業供大于求的局面。進口農產品、國外原種豬及飼料的成本將有所降低。人民幣升值后,農畜產品及飼料的進口成本將有所降低,對于使用進口原料的企業而言,其成本將下降,效益將有所提高。
2.匯率調整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作為我國優勢企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將嚴重影響出口商的積極性。化工、鋼鐵等原材料行業也容易受打擊,人民幣升值還會減少原油、成品油、原木、銅金礦等資源型商品的出口。由升值造成的以上行業所在企業的損失,更嚴重的后果是引發失業率增加、銀行呆壞賬增多等連帶效應。對于制造業從業人員來說,受到嚴重影響的企業職工可能面臨收入下降甚至是失業的危險。對制造業的各個行業短期影響雖然是不利,但又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不考慮企業面對升值可能進行的調整,一方面多數制造業公司的產品價格在升值后要一次性的降低,但另一方面原料價格也會降低,因此要看哪一方面對匯率的波動更加敏感。如果制造業企業不變成本如勞動力工資占總成本的比重大,意味著成本隨匯率波動的幅度要小,因此從靜態考慮的話,人民幣的升值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企業的負面影響會大于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負面影響。
但是要考慮到升值幅度會比較小,而且很可能是漸進過程,即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有充分調整的能力和時間,因此整體上而言負面影響完全可以大為減少。尤其對于那些具有突出比較優勢的制造型出口企業,比如鞋類、紡
織產品企業,匯率升值不見得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美元收入。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以及政策建議
1.促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一國經濟的增長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依賴于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由于我國出口市場集中,出口產品的類型單一以及高附加值的產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較低,極有可能出現出口越多,貿易條件越惡化,進而降低本國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國現行的匯率政策雖然能夠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于國家債務負擔率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迅猛上升,財政政策繼續擴張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從中長期看,一方面維持現行匯率政策的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現行匯率政策調節內部經濟的有效性也在不斷削弱,因而現行匯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存在著調整的必然。
2.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匯率變動對外貿發展的長期有利效果并非匯率變動本身造成而是以匯率變動為契機,通過比較優勢的轉換形成。因此,不應把匯率作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從貿易角度看,我們要不斷提高出口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進行貿易觀念上的創新,要在貿易格局上進行創新。同事要加強貿易工具的創新我國應加大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更多的采用電子商務方式,通過貿易工具的創新,縮短與西方跨國公司在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總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琦:匯率調整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3).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居民”指的是從事消費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值)
其中: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可見,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
一、當前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的問題及利用網絡營銷的現狀
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是專門進行進出口業務的一種企業形式,它基本是國有或者國有股占絕對優勢的股份合作制性質的公司。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是在外貿經營權還受限的壟斷情形下成立的,這有效的保證了其較好的經營效益,但隨著我國開放的步伐加大特別是入世之后,對外貿經營權逐步放開,國有外貿公司的成長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而我國2003年下半年三大外經貿改革對國有外貿公司的打擊又是傷筋動骨的,一是2003年7月30日發出《關于調整進出口經營資格標準和核準程序的通知》,規定從2003年9月1日起大幅度降低進出口經營權的門檻,眾多中小企業將一下子涌入到出口大軍中來。二是2003年9月10日,中國商務部外資司司長胡景巖在投資洽談會上公布了一個震驚業界的重磅消息:中國將提前放寬貿易限制,跨國采購集團將獲準獨立出口,允許外商在我部分地區設立獨資出口采購中心,從事境內產品的采購出口業務及相關的配套服務,而且享受出口退稅。三是2003年10月14日,國務院了關于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這次改革是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有關出口退稅政策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將對外貿出口產生重要的影響。
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雖然面臨著這許多的挑戰與不利條件,但其有利的一面還是存在的。首先,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與信譽,在品牌、質量、履約等方面得到了客戶的信賴。其次,國有外貿公司的貿易方式也多種多樣,既做進出口業務,又做信息業務;既做貨物貿易,又做服務貿易、技術貿易,所以在規模上有很大的優勢。再次,國有外貿公司還有一批熟悉國際市場和貿易慣例,有營銷經驗的專門人才,他們都擁有著自己的固定客戶。最后,我國在開放步伐加大、貿易逐步走向自由化的同時,進出口業務量也會有大規模的增加,這也為國有外貿公司創造了巨大的機遇。所以當前我國國有外貿公司的情況基本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目前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利用網絡營銷的情況又可以說是剛剛起步或稍有接觸,真正的利用程度還很遙遠。根據有關機構對外貿公司網絡營銷應用情況的調查,目前只有21.8%的企業已建立自己的網站,并有專用網絡連接管理機構;擁有內部局域網、加入網絡營銷并曾經在網站上過貿易信息的占15.8%;其余42.8%的企業有的沒有聯接因特網、有的雖然連接但沒建立網上主頁。這些外貿企業上網的主要原因是尋找貿易機會和收發電子郵件,跟蹤市場行情和傳達商業數據庫的還比較少。這雖反映出外貿公司觸網的比例在不斷增加,但大多只是淺層次的利用,并沒有相應帶動企業經營過程的網絡化。所以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是很有必要且急需解決的。
二、當前我國國有外貿公司開展網絡營銷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必要的創新和改革來抓住機遇,則其發展前景也會是慘淡的。而在目前的形勢下,筆者認為把網絡營銷用到國有外貿公司的營銷體系之中將會是個很好的創新。根據我國國有外貿公司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網絡營銷對于他們更是有著比其他企業更大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在:
1.國有外貿公司開展進出口貿易能夠突破一般網絡營銷的“瓶頸”。首先,不存在網上支付問題。進出口貿易的支付過程有別于一般的內貿,支付實際是在銀行之間發生,并且是憑單據而不是憑貨物支付。因而支付時不需要向銀行提供信用卡密碼或見貨付款只需要解決單據的傳輸和確認,這正是網絡營銷將資金流歸結到信息流的具體體現。其次,不存在物流配送問題。目前國內缺乏完善和成熟的配送物流體系。而進出口貨物的運輸長期以來都是由國際貨運公司來完成,網絡營銷依然可以沿用這套運輸系統,從而解決了物流配送這個“瓶頸”問題。
2.國有外貿公司開展的是標準化、國際化的貿易,而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的概念,這與他們的業務范圍及交易方式不謀而合。進出口貿易的業務流程是遵循一定標準并長期存在的,這樣有利于實施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而且進出口貿易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流程上都符合國際標準,這又將有利于國有外貿公司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3.通過網絡營銷還能幫助國有外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國際貿易壁壘,促進全球競爭。網絡營銷模式下,國有外貿公司直接通過網絡進行商務談判,擺脫了政府的干預,一定程度打破貿易壁壘。而且網絡營銷使國有外貿公司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在那里分工的國際化、買方數目的大量增加,也使競爭更加充分化而減少了壟斷的可能。
4.網絡可以改變繁瑣、低效的運作方式,提高效率。進出口貿易是一項繁瑣而復雜的過程。除了接單、跟貨外還要報關、報驗、辦理產地證甚至還要辦理進出口許可證等等。網絡無疑能幫助外貿企業輕輕松松擺脫煩惱。在EDI平臺上,外貿企業可以直接將報關單傳送給海關,一個鼠標點擊便可將報關時的等待化為烏有。至于與其他業務單位(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貿促會、外經貿委等)的單據傳輸都可在此平臺上完成。其實利用EDI的平臺不僅可以節省時間和勞動,而且可以節省成本。
三、我國國有外貿公司如何利用網絡營銷擴大對外貿易
1.根據自身情況建立完善的網絡營銷系統
這是開展網絡營銷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網絡宣傳平臺,網絡營銷將無法實施,而我們國有外貿公司的網絡營銷系統的建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及時注冊自己的網絡域名。網絡域名是進入網絡的通行證,而及時注冊以自己企業的名稱為地址的域名,就成了網上的商標或電子商標。網絡上域名的注冊基本是實行“誰先注冊歸誰所有”的形式,所以我們的國有外貿公司的域名一旦被搶注,就會降低自己的知名度。
其次,建立自己的網站。網站的設立要以營銷為主要目的,要有吸引人的界面,全面介紹公司的情況和營銷信息,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和交流系統。同時要有專人管理網站,注意網站的及時更新,對于客戶的意見、咨詢要及時認真的回復。
最后,實力雄厚的公司,可以考慮建立企業的IBS(互聯網商務系統)。該系統采用主動式的網絡營銷策略,通過對網絡用戶的分析調查,主動尋找真正潛在的客戶并作有效的推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正把網絡營銷作為重要營銷手段,培養網絡營銷人才
光有健全的網絡營銷系統,而不去重視利用這一系統,那也是不能產生什么作用的。所以我們的外貿公司還要把網絡營銷落到實處,切實的高度重視,把這一營銷作為主要的營銷手段。同時還要培養一批精通網絡營銷的人才,因為網絡營銷有著與其它營銷方式截然不同的特點與技術手段,那些熟悉一般營銷方式的人才不一定能在網絡營銷中大顯身手,這就需要對他們實行必要培訓。
3.開展適合的、多樣化的網絡營銷方式
有了完善的網絡營銷系統,又有了網絡營銷的人才,下面就是要選擇合適的營銷方式和手段。完善的商務網站建立了,下面要做的就是要宣傳自己的網站,讓本公司的網頁有更多的瀏覽和點擊率,讓有需求的客戶能夠及時地找到和發現自己的網站與業務。
當前這種宣傳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通過電子郵件(E-mail)、搜索引擎、其他網站的鏈接、朋友介紹、網友宣傳以及在其他網頁的廣告宣傳。這些方式的運用程度或者說宣傳效果可以從下表中看出:
從表中可以看出,搜索引擎的宣傳作用在不斷的增加,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宣傳途徑,其次就是其他網站的鏈接,還有就是朋友、同學、同事的介紹,再次就是網友的介紹,這些都是主要的重要的宣傳途徑,值得我們的外貿公司重視。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在這些方面使自己的網站榜上有名。
4.注意傳統的4Ps營銷組合策略在國有外貿公司網絡營銷中的運用和創新
首先,在傳統的產品策略上,將由原來單一的實物產品策略轉化為實物產品策略、服務產品策略和信息產品策略三位一體的產品策略。我們的外貿公司就要注重產品的服務和信息的供給,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定制化服務。
其次,價格策略。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國有外貿公司實際上扮演的是類似于中間商的角色,所以在定價決策上當然要根據生產商的供給價格來決定,但一些必要的策略也是需要的,如可以根據客戶的情況采取個性化定價,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采取一些折扣定價也是必要的。
再次,渠道策略。既然是網絡營銷當然要通過網絡來進行,而且作為外貿企業,本身是不生產產品的,所以其分銷渠道問題似乎沒多少談論的價值。
最后,促銷策略。在網絡營銷中,要充分利用網上廣告,也就是通過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其他網站的鏈接等等來宣傳。
5.充分實施和利用網絡EDI技術,簡化國際貿易的程序
在網絡營銷中,也要實施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使得對外貿易不但實現營銷的網絡化、電子化,業務程序也要盡可能的電子化,這樣不但可以簡化貿易程序、降低貿易成本,還能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