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十二經絡養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十二經絡養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十二經絡養生

    第1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關鍵詞:  養生 經絡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采取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達到防病延衰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內經》早就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 調虛實,不可不通”。既然經脈已被提高到能決人死生,調理人體虛實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養生保健上的重要意義當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  經絡運行氣血是養生之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正如《內經》所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氣為陽,血為陰,兩者不可分離,氣血和則百病消,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書》曰:“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 中醫稱人有“精氣神”三寶,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而《內經》同時又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可見, 氣血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氣血必須依靠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才能被輸送到人體各部。《靈樞·本藏》篇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營衛生會》篇也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靈樞·營氣》篇更明確地指出了十二經脈是氣血流注的主干,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經別則協助經脈將氣血滲灌到臟腑、五官九竅。絡脈、經筋、皮部則將氣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膚。奇經八脈對氣血運行起著溢蓄和調節作用,從而使得氣血周流上下內外而營養全身。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氣血的溫養濡潤后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經絡通過運行氣血,實現其協調陰陽的作用,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為人體的健康長壽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  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是養生之關鍵

        

    《內經》把人體看做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體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穩定,并與外部環境保持統一和平衡。而臟腑之間和人體各部位之間的功能聯系及其動態平衡的保持則是通過經絡實現的。《素問·調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靈樞·玉版》說“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王冰注:“隧,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強調經絡是臟腑協調的主要通道。《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類經》七卷第三中有“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經絡把人體臟腑、形體諸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靈樞·經脈》中則詳細論述了十二經分別屬、絡相應臟腑,以及其它臟腑和五官之間的聯系,強調了經絡與臟腑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心為例,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樣至高無上,人體的一切生命現象都圍繞它進行活動。如同《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從養生方面來說,可以說心為養生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但從經絡系統的角度而言,心發揮君主之官的作用、體現養生之大主的作用則是通過經絡與其它臟腑器官的聯系體現出來的。據《靈樞·經脈》篇記載,手少陰心經“復從心系卻上肺”;手太陽小腸經“絡心,抵胃屬小腸”;足太陰脾經“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少陰腎經“從肺出絡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衛,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手少陽三焦經“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通過經脈的溝通聯絡,使得心與脾、胃、腎、膀胱、小腸、肺、三焦等臟腑發生了聯系。此外,手少陰心經還“起于心中,出屬心系”,通過心系加強與其它臟腑的聯系。心系[1]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系的脈絡。《類經》七卷第二注:“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還通過經別的聯系體現出來,足三陽經別進入體內后,均聯系同名經脈屬絡的臟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陽明經別“上通于心”;足少陽經別“上貫心”;足太陽經別“當心入散”。足三陰經別中,足太陰合足陽明,足厥陰合足少陽,足少陰合于足太陽經別,也上達于心。此外,手少陰經別“入于心中”,手太陽經別“內注于手少陰心經”。心通過經脈、心系、經別,聯系其它臟腑,從而為臟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發揮養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經絡和臟腑密切相關,協同合一,共同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通過調理經絡可以達到調理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第2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從今天開始,和大家一起在這里,在這個欄目中,來談有關經絡穴位的預防、保健及養生。

    談到經絡和穴位,肯定有許多朋友都會感到神秘而好奇。在幾千年的中醫學歷史中,經絡穴位的針灸和按摩作為一門奇特而便捷的保健養生方法,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經絡穴位就是我們隨身攜帶的醫藥箱。從今天開始,我將帶領大家找到打開藥箱的鑰匙,尋找出養生的健康密碼。

    古人對穴位的命名,取義廣泛。所謂上觀天文,下曉地理,中悟人事,適天者以生,順地者以長。順應天地,人適得生長,其理至樸、至簡卻至真。

    穴者,決也,乃地之水決出地面涌出之處也。在人,穴乃氣血輸注之隙也。

    在中醫學領域,陰平陽秘即是健康平和的狀態,如果這種平和的狀態被打破,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生病”。

    督脈中的督字,原意是指統領、統帥的意思,主人體的陽氣,為陽脈之海;任脈,任字,原意是指孕育、任養的意思。主人體的陰氣,為陰脈之海。如果陰陽交接,順暢平和,人體就會健康。如果不通或不足,那么陰陽不接,就會百病叢生。武俠作品中經常提及的小周天的打通,就指的是任督二脈的相通。

    針灸中“灸”指的是艾灸;“針”,指的是針刺,它的目的是調整虛實,主要是通過傳導感應而實現的,而針刺感應是在經絡中傳導的。經絡在針灸的刺激下,可起到雙向調節作用,也就是說,針刺同一個穴位,既可以使功能亢進的產生抑制作用,又可以使功能抑制的產生興奮作用,最終使之向著有利于機體恢復的方向轉化。如:針刺足三里時,對胃弛緩者可使其收縮加強,而對胃緊張者則可使之和緩,這種影響對病人更為明顯。

    經絡就像是人體四通八達的網絡,在正常情況下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傳遞信息到人體各部。當發生氣血不和及陰陽失衡等病癥時,也是通過經絡將疾病的信息反應出來。針灸是通過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疏通經氣的傳導,使機體陰陽處于平衡狀態,如《靈樞》所言:“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

    經絡課堂篇

    四海

    1.何謂四海

    它是指人體氣血營衛產生、分化和匯聚的四個重要部位。“海”,《說文解字》:“天池也,以納百川者。”按經絡理論,人身十二經脈主運行氣血,就像大地上的河流,比擬為“十二經水”。水歸于大海,十二經脈氣血也歸于人身的“四海”。

    2.四海是指哪四個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它強調了水谷、氣、血、腦髓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氣血的化生和匯聚之處。十二經脈通于四海,由四海起總領的作用。四海之間又相互配合,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氣的本源,其上部為氣海,主一身之氣;下部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氣之精華上聚于髓海,是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

    腦為髓海,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視聽嗅言、肢體運用等皆歸于腦的生理功能,即頭腦是精神的最高主宰,是神氣的本源。與頭腦直接相關的經脈是督脈和足太陽,再擴大為手足三陽,陽氣即以髓海為依歸。髓海失調,就會產生有余和不足,而出現相應疾病。

    膻中為氣海,膻中指胸中而言,位近心肺,屬于上焦,為宗氣所聚之處。宗氣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而行氣血。心肺二臟正常功能的發揮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胃為水谷之海,指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是營衛、氣血的本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故又稱胃為“五臟六腑之海”,為足陽明經所屬。水谷之海有余,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

    沖脈為血海和十二經之海,與任、督同起于胞中,沖脈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容納、調節十二經脈之氣血。

    從上述可知,四海各有其功能特點,又相互配合,共同主持全身的氣血、津液、精神,對人體生命活動極為重要。

    本草篇

    常用中藥:川貝母

    川貝母是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療效顯著,馳名中外。川貝母不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養肺陰、宣肺、潤肺而清肺熱,是一味治療久咳痰喘的良藥。如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等均含有百合、陳皮、川貝等。下面介紹幾道“治”咳藥膳。

    1.貝母米粥

    原料 大米60克,貝母5~10克,白糖適量。

    制作 先用大米煮粥,待八九成熟時,加入貝母粉末,再煮至熟。服用時加入適量白糖。

    功效 具有潤肺養胃,化痰止咳等作用,適于病弱老年人服用。

    2.川貝釀梨(補肺陰藥膳方)

    原料 川貝母12克,雪梨六個,糯米100克,冬瓜條100克,冰糖180克,白礬適量。

    制作 ①將糯米淘洗干凈,蒸成米飯;冬瓜條切成黃豆大顆粒;川貝母打碎;白礬溶化成水。

    ②將六個雪梨去皮后,均由蒂把處刀切下一塊為蓋,用小刀挖出梨核,再把它們浸沒在白礬水內,以防變色,然后將梨在沸水中燙一下,撈出放入涼水中沖涼,再撈出放入碗內;將糯米飯、冬瓜條和適量冰糖攪拌勻后,和川貝母都分成六等份,分別裝入六個雪梨中,蓋好蒂把,裝入碗內,然后上籠,沸水蒸約50分鐘即成。

    ③將鍋內加清水300克,置武火上燒沸后,放入剩余冰糖,溶化收濃汁,待梨出籠時,逐個澆在雪梨上。

    用法 服用時,每次食用雪梨一個,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潤肺消痰,降火除熱。適用于肺癆咳嗽、干咳、咯血等癥。

    3.川貝母蜜棗瘦肉湯

    原料 排骨320克,川貝母80克,蜜棗10粒,姜兩片,熱水1500毫升,調味料、鹽適量。

    制作 ①將川貝母泡水約10分鐘,將蜜棗沖洗好備用。

    ②將排骨洗凈后氽燙,再撈出備用。

    ③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里,加入熱水,放入蒸籠或蒸鍋中燉1.5小時,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止咳,清肺,纖體,潤肺止咳。

    健康密碼篇

    天突穴治咳嗽

    第3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俗話說:女人的美麗要由內而外。松筋療法正是達到這一需求的完美療法。它通過內在的經絡氣血調節,使機體從根本上得以改善。十二經脈氣血調暢,我們全身的臟腑、組織、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濡養,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功能正常。相應的我們的肌膚就會有足夠的營養,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就會恢復以往嫩白與光澤,避免肌肉松弛:氣血順暢則津液充足,疏布于肌膚,就會減少皺紋;通過松筋手法操作,還可以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多余水分與毒素,促進脂肪重新分布,而達到減肥、塑身等目的。可見,松筋療法是美容養顏、養生保健的重要療法。

    什么是松筋療法

    松筋療法是以經絡理論為基礎,選用牛角等松筋工具,再配合獨特的松筋手法將阻礙經絡氣血運行的“筋結”予以疏通,使機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傳統療法。

    什么是筋結

    由于長期姿勢不良、運動不足、肌肉缺乏鍛煉、乳酸堆積、工作勞損或撞擊淤傷、風寒濕侵人等,使局部氣血循環不好。而且,在肌組織中,受到主動收縮力或被動牽拉力時,其應力點基本在肌的起止點(即肌在骨骼上的附著點)處,慢慢地肌肉就變成了硬塊組織或呈現條索狀態,中醫學稱之為“筋結”。這里也正是勞損并引起關節痹痛的重要部位。而在該部位的附屬組織更首當其沖,是勞損最早發生的部位,筋結點反復損傷,尤其有“橫絡”形成時,則稱之為“筋結病灶點”。

    我們采用牛角棒松筋,不僅對有形的“筋結”能夠達到力度滲透到病灶,而且還可以通過對經絡及腧穴的松筋作用,來打開阻礙氣血運行、阻礙運動功能的無形的“筋結”。使肌肉迅速恢復柔軟彈性,氣血運行順暢肌肉功能正常,肌肉與骨骼維持正常發展,充分幫助軟組織恢復正常功能,使臟腑功能維持健康,自然滿足筋柔骨正保養訴求。因此,松筋療法是現代人們所喜愛的經絡保健手法之

    松筋的工具

    雙爪牛角棒:適用于腿部、臀部及手足末梢部位。

    中牛角:適用于軀體的部位。

    小牛角:適合身體大部分淺層松筋。

    頭臉部、眼部、耳穴專用松筋牛角棒。

    松筋的原理

    經絡理論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它溝通五臟六腑,溝通機體的上下、內外。我們人體的經絡系統像一張網一樣,網絡全身,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經絡通行氣血,在生理上有聯系各組織器官抗御病邪和保護機體的作用,學習者正確識別身體正面經絡與穴位,是臟腑養生的保養重要前提之一。

    經筋理論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經筋為病,多為轉筋、筋痛、痹證等。

    經筋與骨骼肌《說文解字》:“筋者,肉之力也。”《靈樞?經脈》:“骨為干,筋為剛。”骨骼肌都附著于骨骼上,其越過一個或多個關節,當肌肉收縮時,則牽引遠端的肢體沿關節的某個運動軸活動而產生運動。其肌腱均附著于關節周圍,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諸筋者皆屬于節”。其肌腹由肌纖維組成,維持著肌肉的外形,居兩關節之間,可見筋就是骨骼肌。骨骼肌的附屬組織還有筋膜、滑液囊、腱滑液鞘、滑車、籽骨。這也都屬于經筋范疇。

    經筋與韌帶《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束者約束也,束骨即指骨的關節連結問題,涉及的是韌帶。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組織相連結,形成不動、微動和可動關節。關節的輔助結構,如骨間的纖維結締組織、關節滑膜皺襞、韌帶、關節盂緣等均屬于經筋范疇。

    松筋的基本手法

    圓撥法:在經脈或筋結處作螺旋狀操作。

    點撥法:在穴位或筋結處作點按手法。

    劃撥法:在經脈或筋結處作“z”字形劃動。

    刮法:用牛角鈍面刮痧。

    松筋操作要領

    局部松筋

    用松筋棒的鈍角,作用于經絡循行路線上或病損局部。每個部位反復操作5―7次,以局部泛紅、有微熱及酸脹感為度。操作時手法要均勻、柔和,力度由輕到重。面部及皮膚淺薄處手法要輕,以免傷及皮膚。肌肉豐厚處可稍用力操作,以局部產生酸、脹、熱感為宜。

    相關穴位松筋

    用松筋棒的鈍角,垂直作用于所選腧穴處皮膚,進行各種松筋法的操作。一般要求力度由輕到重,部位由淺到深,手法要柔和、滲透,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100次,至局部有微微的酸脹感為度,每組穴位操作2~3分鐘為宜。

    反射區松筋

    耳部反射區操作時,以一只手抵住耳郭的背面,將相應的耳穴突顯出來,另一只手持松筋棒由輕到重地進行點壓,直到耳穴局部有明顯的酸、熱、脹的感覺,每個穴位點1-2分鐘,點壓之后,還可以配合全耳部的揉搓按摩,至耳部溫熱為度。

    足部反射區以松筋棒的尖端或鈍端在各反射區上進行點撥或刮拭的松筋操作。一只手握足部,另一只手握松筋棒由輕到重地點撥或刮拭,直到反射區局部有明顯的酸、脹、熱感。每個穴位點1-2分鐘,點壓之后,還可以配合全足部的揉搓按摩,至足部溫熱為度。

    松筋操作的注意事頃

    松筋操作前要在局部涂些介質,如凡士林霜等。以免傷及皮膚,又利于松筋手法的順利操作,提高療效。

    忌空腹及飽腹后進行松筋,以飯后2小時為宜。

    第4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養生、保健的功能是經絡系統發出指令性信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的錯碼信息及時糾正、校對、溝通、傳遞,從而使機體因某種原因產生的病變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還原成常態組織。體育運動對肌肉和器官的強健過程是治標的過程,需要以逐漸的、緩慢的方式經絡系統才能感知而確認。經絡是個指令性的文件設計圖(屬于中醫稱的本),實際上是個軟件系統,人體似建筑物(屬于中醫稱的標),是硬件系統,它執行著各種指令,軟件決定了機體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經絡是神經組織的能量在異地聚集,投射在體內或體表的反映體,是生物場。經絡系統內的原始信息、遺傳密碼是一個標準參照物,神經系統的每一個末梢均與組織和器官接觸,感知它們的變化,彼此保持一種溝通狀態。

    【關鍵詞】 養生 保健 反映體 經絡

    中國古代養生、保健的核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構成。從古至今,中醫有三個任務:第一,養生;第二,保健;第三,才是治病。中醫認為,上醫是養生的醫生,醫未病之病;中醫以保健為主,醫欲病之病;下醫才是醫已病之病。

    體育運動與中醫養生、保健兩者間在作用機理上不能等同而論。體育運動是以身體練習為唯一的基本手段,主張肌肉運動,中醫的養生、保健基礎是經絡學說,只要精神體健康了,肉體就必然健康。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是通過經絡系統對機體產生效應,利用意念、導引等方法進行修煉,養生術、保健的實質是神經系統與神經能異地投映體之間的糾錯與校對關系。

    1 經絡是神經系統的能量投射反映體

    現代物理學認為任何物質都是由“實物”和“場”兩種形態組成,缺一不可,實物和場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形式,場物質運動形態是抽象的、非直觀的[1]。20世紀80年代,西方一些理論生物學家認為生物界除遺傳程序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在有機體中起作用,他們把這一因素看作是一種形態發生:即產生形態的場。羅伯特·謝爾德雷克認為,生物界有形態場,它由已經存在過的生物體給出。他堅持認為,生物場具有它們自身的實在性,盡管它們并不帶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但它們存在于受其影響的有機體之外[2]。

    對于生物場或形態發生場等假說來講,最值得借鑒的理論是說明生命的存在除眾多的形態和結構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在有機體中起作用。利用上述假說來解釋中國古代經絡學說中的疑問會提高理解度。

    生物體內存有生物場,神經系統可以在神經分布密集的器官以外某些部位影射構建一個生物場——經絡。經絡是神經系統構成的能量場在異地的投射體,以能量場的形式存在,肉眼無法看到。人體內的神經組織是一特殊群體,它將神經組織的功能能量集聚成功能團,以一種特定方式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部位聚集成半虛有狀態,這樣就構成了神經功能能量間接地投射反映在人體的表面附近,是神經異地聚合能的能量場,它是神經組織功能能量場的所在地,也就是中醫中所說的經絡[3]。

    每一實物結構對應著一個場結構,它就是實物和場的雙重構造原理[4],經絡是以場的形式存在,它的物質基礎來源于神經系統,存在于體內的沒有解剖結構,卻有其生理功能的物質就是經絡。以神經組織為物質基礎,其自身能量聚集成投影反射團,而構成一種獨特的能量場,類似于電影機(神經組織)的膠片(功能)與投影在銀幕上的影像(能量場)一樣[5]。

    人體全身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較大分支通過,穴位處從表皮到肌肉各層組織中都具有豐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有人觀察,在十二經脈和任脈的324個穴位,有腦神經或脊神經支配的共323穴,經絡的循行分布大部分和周圍神經分布基本一致,各種器官上的神經集聚的能量投射到身體的體表附近,神經的能量場在其附近投射出經絡,構成了經絡系統。

    最典型的事例是從大腦的解剖形態上看,兩側半球之間有大腦縱裂將其分開,正好將球形體分成左右兩半,腦縱裂似太極圖陰陽之間的“S”形界線。兩半球中間的胼胝體連合纖維能將一側皮層活動向另一側轉送,使大腦左右半球互相聯通[6],連結體處也許反映了陰陽魚的眼部,陰陽在此處相通、相連。大腦的形態結構與太極圖有相似之處,養生術修煉時在腹部丹田處,能看到太極圖[7]。束景南先生認真考察中醫學和氣功學的有關記載,揭示出太極圖最早是人體氣功功能態下內景感受(或內視)記錄的丹象[8]。丹田穴是第二大腦,它全息復制、縮影著彼此的功能。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功能能量場與大腦之間的關系。放大鏡是腦,太陽光是腦的功能,紙是機體的組織,光的聚焦點是腦神經能異地聚合場的功能能量場——經絡,它具有功能,放大鏡和聚焦點之間依據太陽光(氣功修煉水平——意念)的強弱而使紙燃燒程度不同[6]。沒有陽光,放大鏡不會產生功能。

    2 反映體的相互關系

    反映體是獨立存在的,是與神經系統相互依存一陰一陽的兩個對立整體。從陰陽學說的整體關系來看,陰為神經系統,陽為神經能異地聚合場——經絡。

    經絡是神經組織的能量在異地聚集,投射在體內或體表的反映體,是神經能異地聚合的場所,類似飛機的航線,航線就是虛擬的、以生物場方式存在的經絡。中國古代養生術修煉時內視所見的景象即是經絡,而經絡就是神經系統能量場的異地投射反映體,內視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見到體內下丹田處有一個太極圖的景象,它是神經系統中的大腦解剖結構反映體[8]。

    任何實物都在跟周圍物質交換遞傳中存在,無機物周圍有引力場、電磁場、輻射場等,同樣,生命信息僅用化學的結構信息來表達是不夠的,有機物、生命體、人體周圍也在跟周圍空間交換遞傳中存在著場。植物存在輻射,昆蟲的輻射比植物大3~5倍,最強大的是人體的神經細胞輻射,這種情況就可能像放大鏡和光的聚焦點一樣,形成神經輻射能量場。

    神經組織有一個神經異地聚合能的投射場,這個投影團與神經系統相互吸引,彼此通過特殊的信息方式進行溝通,它具有神經系統的功能,在神經組織信息的影響下,承擔著一些特殊的作用。經絡的功能基礎表現于神經系統內,神經組織功能能量的存在是維持聚合能聚散的條件,神經細胞死亡,功能能量停止,神經異地聚合能也必然散離,它存在于活性神經組織存活期間。

    3 校對和更正是核心問題

    3.1 信息之間糾錯和校對經絡是個指令性的文件設計圖,實際上像(是)個軟件系統,人體是實物,屬于硬件系統,它執行著各種指令,軟件決定了機體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但又如同一個建筑物一樣,設計圖和實物還是有區別的。

    神經系統的每一個末梢均與組織和器官接觸,感知它們的變化,最終反饋給經絡系統,彼此保持一種溝通狀態,將經絡系統內的原始信息、遺傳密碼作為一個參照物。校對主要是用于經絡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對比,需要通過用原始設計圖作相應比對,如果感知、發現神經所分布的器官出現錯誤,就要進行糾錯和更正。

    神經系統通過對全身組織和器官的支配,掌握機體各種情況,如同真實建筑物,它是按照經絡內人類遺傳密碼的設計圖描繪和設計出來的一個實體建筑物,兩者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實體建筑物是按照設計圖的理念和設計要求進行施工的。當機體組織病變時,神經系統接受遺傳密碼反饋指令,發出信息去調節、校對、糾正,參照設計圖所對應的組織或器官進行對照修復。

    調意(意念)的結果是激活神經能異地聚合場中的遺傳密碼,作用于神經存在的相應組織,使異常組織有序化。意念是經絡與機體之間的信息溝通,直接影響糾錯效果,意念具有使機體內與人類遺傳密碼不吻合的組織還原轉變之功能,從而達到異常組織有序化。

    3.2 養生、保健促進機體組織有序化神經系統的信息與神經能異地聚合體之間相互覆蓋錯碼信息,及時糾正、校對、溝通、傳遞控制系統與受控制系統的輸出變量,從而具有養生、保健的功效。經絡系統發揮功能的幾個設想條件;①意念(陰陽溝通)。②機體內環境的影響(中藥等作用)。③外環境改變(生物場、磁場等誘導)。④外部物理條件的變化(按摩、針灸等)。

    中國古代養生、保健針對的是人體的精神領域,講究修身養性,養生是在意念調節下,使能量場中遺傳密碼影響機體,按照能量場中的遺傳指令不斷糾錯或覆蓋,通過神經系統從而促進有機體組織的有序化,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生物體可以產生電變化,神經異地聚合能同樣也可產生電變化,經絡發揮功能時即是產生“氣”,但經絡之功能通過多種途徑激活。機體的初始遺傳程序、有序化信息存在于經絡系統內,意念行走經絡之中向機體傳遞信息,可波及于穴位周圍組織或器官,促使病變的部位有復原之功能。經絡和神經是陰陽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興奮,另一個方面就要抑制,經絡的神經異地聚合能在神經系統意識朦朧和關注(將腦的全面興奮集中某一點上,實質也是一種抑制)兩種狀態下發揮自身作用,使經絡進行某種特殊的過程來校正機體,從而使機體因某種原因產生病變的組織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還原成常態組織,始終保持機體正常狀態,而不出現紊亂現象。機體這個復印件始終通過設計圖輸入的內容不斷強化,維持彼此的一致性,通過意念使神經異地聚合能與神經組織溝通,校正彼此的差異,任何一方都可通過正常的密碼信息校對另一方的錯誤,從而達到健身的作用。

    經絡內儲存有遺傳密碼,它的功能之一是保持機體組織結構的原始化狀態,維持有序化過程,又受組織、器官神經分布的制約,同時神經系統掌握的各種獲得性信息也融入經絡系統之中,是一個雙向選擇。經絡系統的初始遺傳程序、有序化信息可滯留在神經系統內,組織和神經系統的信息可作用于經絡,有雙向促使病變的組織復原之功能。

    體育運動對肌肉和器官的強健過程,針對的是標,經絡才是本,治標的過程對經絡系統暫時沒有改變 ,需要在逐漸的、緩慢的發展過程中對經絡系統產生作用,它不具有指令性,而只有建議性,因此,回饋的信息處于被動地位,需要經絡長期地感知而確認。

    參考文獻

    [1]李志超,祝總禳.千古之謎·經絡物理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12.

    [2]趙 泓.生命新科學——形態發生場假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0:76.

    [3]王洪彬,呂強國.腦神經組織是丹田穴物質基礎的臆測[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21(1):76.

    [4]北京氣功研究會.氣功新功法功理詳解[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267.

    [5]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解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51.

    [6]王洪彬.腦的解剖結構與太極圖關系之假說[J].時珍國醫國藥, 2006,17(5):862.

    [7]束景南.太易圖與太極圖[J].東南文化,1994,11(1):78.

    第5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一、補足氣血

    《黃帝內經》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陽氣旺盛,百病不侵。你身體正氣充足,生命力旺盛,抵抗力強,疾病就找不上你。如果患了病,只要提升正氣,就能很快治愈。中醫還說:“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和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能為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活動提供營養和滋潤。如氣血虛,就會面色唇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老年人常有這種氣血虛的表現,百病就會由此而生。此時,就要補氣血,如以氣虛為主者,或因氣虛而累及血虛者,當補氣;若以血不足為主者則當補血。如何補足氣血?我按北京一位中醫師的處方自制了固元膏,配方如下:阿膠半斤、紅棗去核1斤、核桃仁1斤、黑芝麻1斤、冰糖半斤。用打碎機打成粉狀,放入大盆,再倒入紹興黃酒2斤,攪拌均勻,蓋好蓋子,然后放入鍋內隔水蒸,大火燒開后用小火蒸1個半小時。等涼后裝入瓶。可以補血補腎,減緩衰老,早、晚各一勺。有時我還根據自己的體質,用人參(夏天用西洋參)、枸杞泡水當茶喝,可補氣滋腎,養生效果很好。

    二、祛除濕寒

    溫度適宜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決定性條件。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相對恒定的規律,人的理想體溫是36.5℃,低于這個溫度,身體將會不適,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減退30%;反之,人體在對抗某些疾病時產生免疫反應,體溫會上升,上升1度,免疫力會增強5~6倍。早晨起床2小時后自己量體溫,正常人腋窩的溫度是36.5℃-37.2℃。而導致體溫降低的就是寒和濕,病從寒中來,在冬天以及淋雨、涉水、汗出吹風、貪涼露宿、過吃生冷食物,都可被寒邪侵襲。寒邪侵人人體之后,易傷陽氣,血液就會運行不暢,淤塞不通,不通則痛,四肢的關節痛、心痛、胃痛、腹痛、頭痛等,都與寒有直接的關系。當體溫偏低、血液循環偏慢時,飲食中的水分及潮濕環境侵入人體內的水分就不能很快被利用,就會形成水濕內停,如四肢酸痛、胸悶、胃脘脹、大便溏瀉、下肢水腫、濕疹等。停到哪里,哪里就患病。我是陽虛體質,上述毛病時有發生。如何提高體溫祛除濕寒呢?一是食療,薏米加紅豆煮粥食,既祛濕,又健脾胃。千萬不能加大米,因稻子長在水里,有濕氣。體內有寒,還可加幾片性溫驅寒的生姜和紅糖。二是冬天忌吃性寒的食物,如香蕉、西瓜、甜瓜、甘蔗、獼猴桃、柚子、芒果、草莓、梨、柿子、蓮子心、慈菇、苦瓜、馬齒莧、竹筍、紫菜、菜瓜、水牛肉、鴨肉、甲魚等。我早晚喜歡吃面食,因小麥屬涼性,就學北方人一樣同時生吃性溫的大蔥、大蒜,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三是泡熱水澡,這是提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效辦法。可惜現在的人都用淋浴,只能洗凈體表的污垢,而起不到健身的作用。要浸泡在42℃的水(最好加點鹽)里,泡10~15分鐘,至身體微微出汗,可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改善心腦等器官的供血,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及時排出體內的寒濕和廢物,疏通經絡。但心臟病患者不能洗太久。還可以用溫熱的水泡手和腳,溫暖身體末端也能使全身升暖,清早泡能使人神清氣爽,晚上泡能安神益睡眠。四是通過運動提高體溫。日常生活中活動身體的機會太少,是體溫下降、血液循環不好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應該養成定時定量運動的習慣,比如散步、打太極拳、打球等,可以使肌肉得到鍛煉,使糖、脂肪酸和氧氣一起燃燒而產生熱量。

    第6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氣血調和,拉伸關節——第一式:兩手托天理三焦;舒緩頸肩,促進協調——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運化血液——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預防勞損,祛病延年——第四式……

    8個方面,教你輕松防治前列腺疾病;11種前列腺疾病的保健方案,未病先防,提高生活質量;7種運動方案,動起來,趕跑疾病困擾;男人一定要常吃的9種食物,吃掉疾病并不難;4種保健按摩法,教你自己袪病養生的法寶;偏方不要多,6個民間小偏方,小病在家就能治;9個兩性保健要點,提高指數。

    《養陽補陰養生五禽戲》:緩解肌肉與關節,調節陰陽平衡,鍛煉身心,康復保健最有效,外動內靜,每一戲可獨立練習,恢復年輕態,健身養生、防病治病最得意。

    人體所呈現的種種問題、不平衡,必須趁早保養調理,因為問題不解決,將導致原本只是經絡體表的表癥,卻因延遲變成臟腑病變里癥。

    “經絡松筋健康美容術”最精湛奧秘之所在;它可通過筋結硬塊疏通,達到筋膜重整,解除壓力和酸痛,使肌肉與骨骼系統平衡和諧,讓身體功能重新整合的生理與心理治療術。

    《拉筋活血養生易筋經》血液順暢,免疫力就無敵了——韋馱獻杵第一勢、讓你的肩關節再也不酸疼——韋馱獻杵第二勢、全面發動五臟之氣——韋馱獻杵第三勢、教你真的年輕10歲的秘密——摘星換斗勢、肌肉的力量,減少骨折風險——倒拽九牛尾勢……

    本書系統闡述了針灸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常見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法。全書分為上下2篇,包括經絡系統的構成、分布,十二經脈流注關系、循行、主治和奇經八脈的循行起止與主治;十四經脈、經外奇穴共200多個腧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呼吸、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70種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治療。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實用性強。

    本書是作者近二十年來潛心研究刮痧理論,充分挖掘刮痧的底蘊和潛力,廣泛臨床實踐的結晶,體現了作者對傳統醫學的深厚情感與智慧,融會中西醫理,匯集了眾多的臨床經驗,使傳統醫學領域里的明珠——刮痧,綻放出奇異的光彩,從診斷、治療、預防保健、美容美體等方面全方位的為我們的健康服務。在形式上,本套書采用細節圖解的方式,對每種刮拭方法都進行了詳細的圖示,圖片清晰精美,無論是刮拭部位、刮拭方向、刮拭步驟、刮拭手法都一目了然,真正可以做到一學就會,一用見效,操作簡便。

    如需選購,請匯款至:北京市宣武區

    廣安門內大街319號B座22E

    郵編:100053

    第7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1中醫學和武學的文化交融

    1.1中醫學和武學在理論上的契合

    中醫起源于遠古時期,是中國人民通過各種手段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武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成為人與人之間搏斗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和武術都經受著傳統哲學以及儒釋道等主流文化的影響,并從中汲取營養,總結經驗,建立起聯系密切的理論體系。

    在天人合一整體觀的思想指導下,中醫把人看成一個內外一體、五臟相應、六腑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講究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調人治病。而武術在修煉過程中也是講究內外合一、內壯外強、內意氣外形力的技擊整體,講究“踢打摔拿靠”的全息技法,以及“頭肩肘手胯膝足”無所不練、無所不用的整體技擊部位。此為中醫學和武學在天人合一整體思維觀上的契合。

    精氣神學說是對中醫和武術影響最大的中國古典哲學之一。在中醫中,精氣神是人之三寶,精和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者。精氣可以相互生化,而神則是由精氣化生而來。精可以化氣,氣可以生精,精氣生化而生神、養神,而神又有統領精和氣的作用。張介賓在《類經》中指明:“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 又在吾心之神。”而在武術的修煉中,講究內外雙修,即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肉,因此,精氣神也是武術內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是武術修煉的三個不同的階段,精足、氣盛、神明是武術人追求的高級境界。此為中醫學和武學在精氣神學說上的契合。

    在中醫中,陰陽用以解釋人體生命的特征和現象,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在武術的修習中,陰陽也是用以解釋人體的陰陽二氣、人體結構、動作結構、運動規律、技擊原理等。因此中醫學和武學在陰陽學說上是相互契合的。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同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以及生克規律來認識事物、解釋世界和探索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用以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在武術中,五行學說的運用在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五行拳和太乙五行拳中達到極致,講究五行生五拳,五拳配五臟,外練五行以生克變化、克敵制勝,內練五行以濡養五臟,壯內強外。可以看出,其中的五拳配五臟以及練五拳養五臟的理論是在中醫五行配五臟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中醫學和武學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醫經絡學說中,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有路徑之意,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為經絡系統的主干;絡脈是有網絡之意,是為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為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其功能是溝通表里,聯系臟腑,行氣血,養臟腑,傳導感應,調節臟腑機能,以及保衛機體。經絡不但是營養臟腑、四肢百骸的氣血運行通道,同時也是信息能量交換的通道。而在武術的修習中,特別是在內功的修習中,也正是以疏通經絡為主,調整氣血的運行,以達到強筋壯骨的目的。武術內功中的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循經導絡的基本理論是對中醫經絡學的直接借鑒,所以說武學和中醫學在經絡學說的基本理論上是完全一致的。

    1.2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的交融

    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中醫骨傷、針灸推拿、養生等都是中醫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導引、吐納、行氣、服氣、武術修煉等都是中醫骨傷、針灸推拿、養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中醫骨傷、針灸推拿中的手法、技法的來源,離不開導引、吐納、行氣、服氣、武術等內容特別是武術內容的支撐。在臨床實踐中,正骨、針灸、推拿過程中的勁力、感知力和耐力的展現更是離不開武術功力的支撐。傳統中醫養生的手段和方法從總體上來講不外乎四個方面,即飲食養生、起居養生、藥膳養生和傳統運動養生,傳統運動養生是根本。

    在武術的修習中,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觀貫穿始終,崇尚力發全身的“整勁”,追求“身上無處不彈簧,無點不打人”的渾圓之力;外練“明勁、暗勁、化勁”的三個階段,又要求配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內練階段;同時又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指導動作的變化規律和生克關系,以在外練五體的同時濡養五臟;而中醫經絡學說則是武術內功實踐中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循經導絡的理論指導。因此,習武之人喜歡中醫,懂一些中醫的基本理論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武術家們研習中醫,并且懸壺濟世者也大有人在,單從近現代來看,就有黃飛鴻、杜心武、孫祿堂、王子平、萬籟聲、鄭懷賢、呂紫劍等等。在中國武術史上,武術的傳承機構、武館同時也是醫館的記載也頗多,最著名的的就是少林寺,許多武功造詣頗深的高僧同時也是醫術高明的大醫家。

    1.3武學在中醫學影響下價值功能的豐富和轉化

        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武術套路、武術功法和對抗格斗三種運動形式。從傳統武術的本質來講,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她們共同構建了傳統武術“打練結合”、“練養一體”的特性。也正是傳統武術的這一特性,使傳統武術由初始單純的“技擊”屬性而轉變成以“技擊”功能為主、兼具“健身”、“強身”、“修身”、“養性”、“醫療”、“養生”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別屬性。這一特別屬性使武術的價值功能得到豐富和轉化,而傳統武術這一價值功能的豐富和轉化直接得益于武術功法也即是武術內功的產生。武術內功的產生是武術在傳統哲學以及儒道佛等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借鑒中醫基礎理論、融合導弓I、吐納、行氣、服氣、食氣等中醫傳統養生實踐的結果。

    武術內功的產生首先豐富了武術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豐富了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和中醫傷科、中醫針灸推拿功法的內容和形式。由于受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和影響,所以武術內功不但可以為武術的技擊本質服務,還可以為傳統醫學的技術實踐服務,并為人民大眾提供健身、強身、治病、養生的技術和方法。所以說,武術內功的產生,也拓展了武術的習練群體,使武術的價值功能得到了豐富和轉化。

        1.4傳統武術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轉化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武術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武術樁功的產生是伴隨著武術內功的產生而產生的。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檢驗,越發顯現出其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斷的被加以強調、重視和改進。長期以來,她已經成為傳統武術的入門功法,同時又是提高其技術、技法、功力,從而達到武學大成的必修功法。從傳統武術樁功的概念來看:廣義的樁功泛指各種武術內功的鍛煉功法,它是采用或靜、或動、或站、或坐、或臥的各種身體姿勢或組合套式,精神內斂,調節意、氣,鍛煉人體運動時意、氣、力、形四者一動俱動、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從而達到內壯外強、內外合一以及激發人體潛能的效果。狹義的樁功是武術內功中靜功的站功,即采用武術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靜站姿勢,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盤穩固,猶如樁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過精神內斂,意念、氣血的調節,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發力、內壯外強、內外合一以及激發人體潛能的效果?9]。一般來講,我們通常所說的樁功多是指狹義的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轉化的過程中,傳統武術樁功伴隨著武術的發展而發展,并影響著武術的發展和衍變。由于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擊,因此,隨著武術的發展,武術內功的靜站式功法也即是狹義的樁功成為武術內功的主要練習形式。

    武術樁功的發展使武術“內外兼修”之“內修”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出來,從而出現對內修極為重視的內家拳法,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受樁功影響最深的當屬近代武術家王薌齋先生創立的意拳。意拳的訓練沒有套路,只有站樁、試力、發力、推手和散手,用王薌齋先生的話說就是“萬法皆得于站樁”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樁起。“由此后期意拳的發展不單單是健身和技擊,還能通過不同的樁式和不同的意念以及不同意守部位來輔助治療多種身體的慢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武術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發展的過裎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是武學和中醫學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中間橋梁,她既是武術功力提升、人體潛能開發的途徑,同時也是中醫養生和輔助治療某些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從武術的角度看,她具有內外雙修的技擊價值和民族特性,從中醫學的角度看她具有健身、強身、防病、治病的醫療價值。因此,無論是在武術內功中,還是在中醫傳統養生功中,傳統武術粧功都可以說是精髓部分。

    2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醫學價值

    2.1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治未病”價值

        “治未病”理念最早見于我國的醫學古典《黃帝內經》,它既是傳統的、先進的醫學預防思想,又是現代、全新的預防醫學課題。在中醫領域中,“預防為主、防重于治”是眾多醫家的一貫主張,因此有“上工治未病”的說法。在古代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利用中醫氣功、導引、吐納來進行積極的健身鍛煉是極其重要的手段,《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其中的“動作”就是指古代的導引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中的“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傳統武術樁功的雛形,這也可以說是遠古時期上古之人利用樁功來健身、養生、延年的寫照。

    武術功法運動即武術內功,是武術在中醫學的影響下,結合導引、吐納等傳統養生方法形成的重要運動形式之一。傳統武術樁功是武術功法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動形式特別,健身價值獨特。從廣義上看,樁功是一種靜止或緩慢柔和的運動,從狹義上看樁功是一種靜止的各種站立式的運動。但無論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外在的表現都不是絕對的。外在靜止的樁功有著豐富的內動,這種內動包括內在的意動、氣動和全身肌肉的“蠕動”,也即是意拳站樁里所說的在不動中的“微動”,在微動中的“速動”,所以靜止的樁功,靜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外在柔和緩慢的樁功有著安然的內靜,這種內靜包括神定、意專、氣靜,也即是武術練習中要求的“形動而神不動、意不亂、氣不喘”,所以運動的樁功,動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也正是傳統武術樁功這種特殊運動模式,即相對“靜”或“動”,才使其在鍛煉過程中既能達到外調身形、又能達到內調意氣的獨特健身效果。這樣“練養結合而不傷”,“氣以直養而無害”,同時又有利于開發人體的潛能。所以說,運動形式的特別,決定了傳統武術樁功和中醫養生功法具有相似的健身防病價值。

    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形體官竅、經絡皮部、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都通過經絡相連、氣血相通。它們互為表里,彼此所主,又分屬五行,并通過五行的生克變化規律相互影響,緊密聯系。所以通過傳統武術樁功這種內外兼修的練習,外練筋、骨、皮、肉可以舒經活絡,通達臟腑氣血,頤養元神,達到練外以壯內的奇特效果;內練精、氣、神、意可以濡養臟腑氣血,通達形體官竅,強筋壯骨,達到練內以強外的獨特功能,從而達到內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內壯外強的全身鍛煉效果。因此,中醫學的整體觀原理和傳統武術樁功中的內外兼修原理也決定了傳統武術樁功具有健身防病的“治未病”價值。

    2.2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治未病”價值

        《黃帝內經》是記載導引、養生功法能夠治病的最早的古典醫籍,據不完全統計,《黃帝內經》中涉及導引法達14處之多,其中《素問》5處,《靈柩》9處。治療范圍由單純治療關節痛發展到能治療19種病癥,包括內、外兩科和急慢性兩大類疾病。

    傳統武術樁功是武術內功和中醫導引養生中的精髓部分,因此,她既有健身、技擊的價值,同時也具有“治已病”的醫療價值。由于傳統武術樁功的鍛煉具有能波及到身體各處的獨特作用,因此,它對全身幾乎各處的病變都能有一定的緩解和醫療作用。中醫學受整體思維觀的影響,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強調從整體出發,把握全局,講究“調人治病”。而傳統武術樁功內外兼修的整體鍛煉原則剛好和中醫學的治病原則和出發點相契合,在鍛煉過程中外調“引體令柔”內調“導氣令和”,從整體上調整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促使人體機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能通過扶植正氣,而祛除邪氣,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夠“調人治病”的可能。

    在傳統武術粧功治療各系統疾病的過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圍較廣,病種較多,因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內在和外在的要求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其相同點有:心理上“排除雜念、神意內斂、抱圓守一”的要求,呼吸上“腹式呼吸、氣息綿綿、若有若無”的要求,是進行氣機調節、祛除疾病的內調基礎。身形上,“屈膝下蹲、頭頂項豎、命門后頂、脊柱豎直、兩臂不過曲也不過直”的要求,“肌肉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松緊適度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調整形體肢節、疏通經絡的外調基礎。不同點有:心理上“意守病罩、氣貫痛點、意念假借、引濁外放”的要求,是進行氣機調節、祛除不同疾病的內調基礎。身形上,“姿勢高低、動作各異”,是調整形體肢節、疏通經絡、內合意氣、治療不同疾病的外調基礎。因此,有了以上豐富的內調和外調基礎,才使得傳統武術樁功具有能夠治療全身多個系統、多種疾病的醫療價值。

    3結論

    (1)中醫學和武學在基本理論上是相合契合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精氣神”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等;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也是相通的,特別是在古代“醫中寓武,武中存醫”,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彌補,相互為用,相輔相承;傳統武術在中醫學的影響下價值和功能進一步得到豐富和轉化,而傳統武術樁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中醫傳統養生功和武術內功中都可以說是精髓部分。

    第8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夏季養心

    夏季節氣(從立夏到立秋,即5月5日~8月7日)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無論是初夏、仲夏或是長夏,氣溫為一年中之最高,是三夏的共同特征。《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3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火,心通于夏氣,是說心臟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因為夏季屬火,五臟對應的是心,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精神調養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喜即高興愉快的情緒,對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益于心臟,也有益于人體身心健康。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的人多健康長壽,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而情緒急躁、精神抑郁、對人生充滿悲觀情緒的人則體弱多病,其心血管(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善于調整情緒,使自己總是處于樂觀愉快的心態,是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夏季當令,烈日酷暑,汗液外泄,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故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在炎熱的夏天,尤其要更重視精神的調養,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因此,夏季神氣調養要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

    夏季養心計劃

    晚睡早起

    夏季人體心火旺,肺氣衰,晝長夜短,太陽升起得早,應晚睡早起,起床后散步于庭院,使體內之陽氣充分宣泄于外。晚些入睡,以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由于夏天中午氣溫特別高,心經在中午13點開,要適當午睡,以恢復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尤其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病人。

    多食辛溫

    夏季的飲食要多辛溫,少苦寒,節冷飲。《千金要方》說“夏日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心屬火,火克金,所以食辛味,提升肺氣。多食辛味食物以養肺氣,以免心火過旺,所以常有“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說法”,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里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吃辣還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有的人出現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經常鍛煉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說明夏天的運動鍛煉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夏季經常參加鍛煉,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實驗觀察發現,夏天經常參加鍛煉比不堅持鍛煉的人的心臟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發病率也較低。

    冬病夏治

    經常按摩手臂上的心經和心包經。心經(極泉——少沖)即腋窩——手臂——小指, 心包經(天池——中沖)即旁——手臂——中指。冬病夏治,夏天做后背艾灸,或艾灸關元、神闕穴位,可起到壯陽、驅寒的作用,到了冬天不會怕冷、不易感冒。

    米雪貝琳夏季養心推薦

    芳療養心精油:伊蘭、橙花、薰衣草、德國洋甘菊、迷迭香等有機精油

    米雪貝琳香韻14經套裝:經絡一通,全身輕松

    香韻14經絡結合舒壓按摩手法及藥用芳香精油特性,打通人體14條經絡,刺激365個穴位,消除亞健康,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順任督二脈進入人體能量中心,補充正能量,消減負能量,調整人體的內部環境,凈化身體,打散筋結、氣結,排走毒素及壞死細胞。同時消除肩頸疲勞、腰酸背痛狀況,強身健體,預防疾病,修正人體脊髓,輔助治療慢性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使人體達到氣通、血通、經絡通、大小便通。

    米雪貝琳經絡蝎尾刷套裝:瞬間排毒,改善循環

    把源自歐洲的芳香療法融入中醫辨證原理的綜合預防保健養生療法,是針對人體亞健康狀況,運用精油及摩蝎刷進行香薰、經絡穴位疏通、痧療、反射區刺激、神經調節和肌肉放松的療法。其奧秘就是通過刷拭來疏理臟腑,或是借由反射區的傳導運行到各個臟腑,從而在瞬間排出毒素、改善循環,這一方法對改善身材、調節臟腑功能特別有效。

    米雪貝琳養心套裝:調解情緒,改善亞健康

    可促進機體的血液循環,調節煩躁不安、神經緊張、心情煩悶等不良情緒,令臉部氣色良好。改善無精打采、心神不寧、頭痛、胸悶、心慌等亞健康現象,具有抗壓舒緩、安撫情緒、解除憂慮沮喪之功效。

    第9篇:十二經絡養生范文

    原來,春天是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所以春天養生保健就要順應天時,順應生理,務使肢體舒展、氣血調暢。春天梳頭,正是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著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內外上下,臟腑器官的相互聯系,氣血輸養,全靠經絡這個“中間人”在起作用。經絡遍布全身,無處不到,所以氣血能通達全身,發揮其生理效應,營養組織器官,抗御外邪,保衛機體。人體中有十二脈、奇經八脈,這些經絡或直接地匯集于頭部,或間接地作用于頭部,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就是因此而得名。所以,通過梳頭結合氣功按摩,內煉精神,激發元氣;外導經絡,疏通氣血,可使精神臟腑得到修整,全身氣血得以疏利,從而起到滋養和堅固頭發、健腦聰耳、散風明目、防治頭痛等作用。經常練習,可保持頭腦清醒,心情舒暢,促進睡眠,增進食欲,保證頭發烏黑,不白不落,不患感冒,無頭風之慮。春日梳頭有助于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防止大腦老化,有助于中風后遺癥的康復。

    早在隋代,醫學家巢元方就曾明確指出,梳頭有通腸血脈,祛散風濕,使發不白的作用。《圣濟總錄?神仙導引》也說:“梳欲得多,多則去風,血液不滯,發根常堅。”《延壽書》也說:“發多梳能明日祛風。”大文學家坡對梳頭促進睡眠有深切體會,他說:“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

    現代研究表明,頭是五官和中樞神經所在,常練梳頭,加強對顏面和頭的摩擦,能疏通血脈,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光潤烏黑,發根牢固,防止脫發。能明目聰耳,緩解頭痛,預防感冒。有助于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可促進大腦和神經的血液供應,增強其機能,起到健腦提神,解除疲勞等作用,從而能夠保持大腦清醒,防止大腦老化,延緩衰老。

    梳頭方法很多,這里要介紹的是梳頭與氣功按摩相結合的方法,也即所謂梳頭功,其做法如下:

    1 預備式。正身站立,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稍屈,百會頂天,頭正項直,含胸拔背,沉肩垂手,兩眼睜開,平視前方,全身放松,平定情緒,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年老體弱或因病不能站立的,可改坐位,采用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均勻和緩。

    2 入靜放松后,兩手緩緩上提,兩掌心輕按前額,稍用力向下,經鼻口輕擦至下頜,再轉向頭后頸部,往上輕輕擦過頭頂,回到前額。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宜輕,爾后逐漸加重。

    3 兩手十指屈成自然弓形,自前額發際開始,經頭頂向后,至頸后為止,輕抓頭皮,然后以頭部前后正中線為中心,兩手逐漸向兩邊移開,同時輕抓頭皮,至兩耳上部結束。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宜輕,爾后逐漸加重。

    4 十指仍保持屈弓,左右手各過頭頂,分別自對側耳上部發際開始,經頭頂至兩側耳上部為止。輕抓頭皮,然后以兩耳經頭頂的連線為中心,左手向前,右手向后,逐漸分開。同時輕抓頭皮,至前后發際盡為止。依此共抓36次,開始用力宜輕,爾后逐漸加重。

    5 恢復用手掌輕擦,兩掌心貼頭面,自前額開始,擦至下頜后,再翻向頭后頸部,經頭頂至前額止。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稍重,爾后逐漸減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992tv成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欧美成人性色区|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