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生態制劑范文

    微生態制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態制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生態制劑

    第1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2001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兒童醫院做胃腸臨床工作。現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兒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及感染消化學組委員、上海兒科學會委員及消化學組組長,并兼任臨床兒科雜志常務編委、中國實用兒科雜志及中國兒童保健雜志編委等職。

    長期從事兒科消化專業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擔任國家與衛生部科研項目,60多篇,參加編書3本,主編《兒科消化病新技術與新理論》,曾獲衛生部和上海科學技術進步獎。

    生態制劑又稱微生態調節劑,是指在微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用有利于人體的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或生長促進物質制成的制劑。近年來,抗生素廣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微生態平衡失調以及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等多種弊端,因而有不少醫務工作者嘗試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胃腸道疾病,我們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急性腹瀉

    此類腹瀉嬰幼兒多見,由感染、非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約30%為細菌感染所致,用抗生素治療有效,70%為病毒和非感染因素引起,用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易造成菌群失調,甚至使病情遷延。

    我們發現,不管何種原因所致腹瀉病,在病程的第3天開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紊亂,這種紊亂主要表現在雙歧桿菌等腸道優勢菌群明顯減少,大腸桿菌、乳酸桿菌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我們運用培菲康治療小兒急性腹瀉96例,未用止瀉藥,結果總有效率達到88.54%。培菲康是由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及糞鏈球菌組成的人體腸道微生態三聯活菌制劑,屬于正常菌群,又可減少腸道毒素的吸收。

    遷延性、慢性腹瀉

    遷延性、慢性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大多數是非感染性炎癥,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功能、營養和腸道菌群失調。菌群失調主要表現在常住菌(厭氧菌雙歧桿菌為主)消失和過路菌增加。在過路菌中以產氣克雷伯菌與變形桿菌最常見,其次是綠膿桿菌與梭狀芽孢桿菌。此類腹瀉對小兒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影響很大,且在治療上較為困難,以往主要是采用去除病因、改善營養等綜合治療措施,近來不少報道加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有報道用培菲康治療遷延性腹瀉,兩療程后有效率可達86.36%。其他如微生物制劑也有類似作用。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結腸炎

    廣譜抗生素使用后可導致腸道內正常菌群減少,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大量毒素A(腸毒素)、毒素B(細胞毒素)等,輕癥僅有腹瀉,腸黏膜的病理變化不明顯,稱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重癥腹瀉伴有全身癥狀,腸道(結腸和直腸)出現特征病理改變――灶性腸假膜形成,稱為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或抗生素相關性假膜性結腸炎。

    微生態制劑能有效補充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和繁殖,并對腸黏膜潘氏細胞產生刺激,增加免疫球蛋白A(IgA)的分泌及抗毒素的產量,從而達到重建腸道正常微生態平衡的目的。有報道口服雙歧桿菌活菌制劑治療100例抗生素相關性嬰幼兒腹瀉,總有效率為97%。

    雙糖不耐受癥的腹瀉

    主要為乳糖不耐受,多見于小嬰兒。可因母乳缺乏乳糖酶,生理性乳糖酶下降或腸道感染、營養不良等致腸道黏膜受損,造成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引起。一般認為停母乳或停普通奶粉改服無乳糖的奶粉癥狀可逐漸改善。

    研究認為,同時服用含雙歧桿菌的微生態制劑效果更佳,其機制可能為微生態制劑能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的恢復。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頻率減少,7天內排便次數少于2~3次,排便困難,糞便干結等。便秘的發生可能與腸內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比發酵菌多,腸內容物發酵少,大便呈堿性或中性,因干燥而不易排出有關。

    通過口服微生態活菌制劑,可補充大量的生理性細菌,迅速增加腸道中雙歧桿菌的數量,調整腸道發酵菌和其他細菌的比例,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雙歧桿菌等生理性細菌定植以后,在其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乳酸與乙酸等有機酸,可以刺激腸壁蠕動,中和大便的堿性成分,使大便軟化,并可促進腸道運動功能恢復,有利于排便通暢。我們用培菲康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秘,也獲得了滿意的效果,且該制劑口味香甜,易于被小兒接受。

    腸易激綜合征

    本病是慢性非器質性腸功能紊亂性疾病,主要有反復發作的臍周疼痛,排便后癥狀緩解,腹脹、腹瀉及便秘或二者交替,也常有厭食,無器質性疾病。便秘型者因結腸運動功能障礙,活動過少,腸痙攣致排便困難。

    微生態制劑可合成多種消化酶、B族維生素及一些重要的氨基酸、腦苷脂等,有利于嬰幼兒營養吸收及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減少腸道內氣體產生,調節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狀態,達到防治小兒消化功能紊亂的目的。

    再發性腹痛

    第2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家不可能精確地揭示現代微生態的內容,但它的理論與現代生態學有著許多相通之處。

    首先,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它認為人處于宇宙之中,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要順應自然界萬物的變化才能生存;同時認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結構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并且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現代微生態學也非常重視宿主(人體與微生物群)與外環境的平衡,以及人體與微生物群之間內環境的平衡,這些生態平衡一旦破壞,就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

    其次,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扶正祛邪”,“治病求本”,“未病先防”等防治原則,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扶助機體正氣,祛除致病邪氣”等,與現代微生態學提出的“矯正生態失調,保持生態平衡,間接排除病原體”等微生態調整概念均有相似之點。

    一年一度的冬令進補季節已經來臨,中醫運用膏方、湯劑進行冬令進補無不遵循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等原則,同時又非常重視進補時調理脾胃功能,給予健脾益氣等中藥作為開路方。中醫科研工作者觀察到,中醫脾虛證的小鼠動物模型,其腸道會出現菌群失調,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數量下降,給予健脾益氣中藥后,雙歧桿菌等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而脾虛癥狀也得以糾正。

    第3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益生菌;應用研究

    1微生態制劑的研究現狀

    1.1微生態制劑國內研究現狀

    微生態制劑又叫做益生菌制劑或者活菌制劑。一般是從自然環境當中定向篩選分離而得到的,經過擴培繁殖后制作成含有大量菌體的活菌劑[1-2]。益生菌制劑不僅可作飼料添加劑使用,也可以用來做水質的調控劑,而且微生態制劑應用廣泛,效果明顯[3]。但是國內對于微生態制劑的研究水平仍然比較落后,產品質量不高[4]。這種研究狀況與水品與資金短缺、政策重視程度不足以及民眾對微生態制劑認可程度低等原因密不可分[5]。雖然有些菌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效,但是具體的作用機理難以深究[6];并且微生態制劑相關產業環境安全評估體系在我國相對較少,這種缺陷限制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微生態制劑的安全評估體系是必不可少的[7]。我國養殖畜牧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逐步加大了對微生態制劑的研究,相關領域人才濟濟,有關學科也在逐步興起。

    1.2微生態制劑的國外研究現狀

    微生態制劑最先起源于日本。在進行了臨床醫學試用后發現,雙歧桿菌活菌制劑在治療腹瀉疾病方面有著不錯的效果。同時雙歧桿菌也具有抗衰老、抗腫瘤等多種功效。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已經生產出許多種成熟的制劑產品。有些國家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工程等技術改造菌種的遺傳基因,通過基因重組后培育出性狀更加優良的菌種[8]。目前,國外在微生態制劑的研究方面的技術仍處于領先地位。國內外微生態制劑研究已經形成一股熱潮,相信微生態制劑與養殖畜牧、藥學領域等相互滲透結合,并且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提升,一定可以開發出性狀更加優良功能更加強大的菌種制劑,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2微生態制劑作用機制

    2.1微生態菌劑的種類

    目前,在生產中應用的微生態制劑菌種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酪酸菌和硝化細菌等種類,這些微生態制劑為實現可持續、集約化和生態友好的水產養殖環境提供了參考。2.1.1光合細菌利用光合細菌凈化養殖尾水是一種成本低廉、快速穩定的方法。它的原料主要是利用光和二氧化碳,以硫化氫為供氫體。光合細菌的營養價值特別高,它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核酸、葉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等,是主要蛋白質飼料來源,它還含有許多生理活性物質。此外它還可作為水質調節劑用于魚蝦等水產動物的尾水處理中[9]。2.1.2芽孢桿菌芽孢桿菌一般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能抵抗高溫、輻射、酸、堿、酶等,是一種高效的微生態制劑菌株[10]。該菌主要作用于養殖動物的腸道中,并且產物具有多種消化酶的活性,且該菌對魚池淤泥的分解效果良好,可以將殘余飼料,魚的排泄物等有機物轉化為硝酸鹽、硫酸鹽等無機物,有效降低水中的COD、有害硫化氫、BOD以及氨氮等有害成分,以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2.1.3乳酸菌乳酸菌,耐酸,pH為3~4.5時仍能生存,如它可以在胃腸系統內定植,在里面降解水體氨、有機酸的過程是通過創造一個不友好的環境來控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長,以此達到生態修復劑的作用。乳酸菌的能產生強大的抗菌分子,如過氧化氫、抗菌肽和有機酸等,增強了有益腸道微生物的優勢,有利于防止致病菌的感染。乳酸菌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它能夠刺激水產養殖動物體內的T細胞系統,提高其抗應激能力。如在養殖蝦體內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善養殖水體,增強對蝦的免疫反應[11]。2.1.4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菌類,具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是一種天然的發酵劑,還能提高有機物的利用率;人們通常把這種菌添加到飼料中,對養殖動物有良好的作用,它同時也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達到凈水的效果。2.1.5硝化細菌硝化細菌是一種可以將氨氧化為亞硝酸或硝酸鹽的自營性微生物。實驗研究證明,硝化細菌能夠凈化海參養殖的水質[12]。反硝化細菌由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組成,它在厭氧條件下進行呼吸代謝可產生N2O和N2。反硝化細菌通過把水體中亞硝酸鹽轉變為無害的氮氣排入大氣中,使養殖池底沉積的有機物含量減少,有效防止水質劇變,它還具有專性好氧、依附性、產酸性、革蘭陰性和無芽孢等特性。

    2.2微生態菌劑的功能作用

    2.2.1生物奪氧和生物屏障正常環境下腸道內的厭氧菌占優勢地位,而需氧菌僅占1%,當飼用微生物添加劑時,需氧微生物可以迅速消耗環境內的氧氣,形成厭氧環境,有利于厭氧菌生長,從而維護了腸道內的生態平衡。另外,有益微生物如一道屏障,維護著生物體的正常運轉,微生態群可以有序地定值于皮膚粘膜等表面,形成一層生物膜,可對致病微生物起拮抗作用,益生菌還可在腸道內產生如乳酸、醋酸等活性物質,降低消化道內pH值,抑制有害細菌生長。2.2.2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益生菌作為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得到了廣泛關注[13],一方面,他可以通過調節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產生腸道免疫或者全身性免疫;另一方面,它還可以通過循環刺激機體的免疫機能。2.2.3改善水體環境,消除污染物微生物制劑投放入水體后,對養殖水體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修復功能,它主要通過絮凝、硝化、解磷等作用,將動植物殘體,殘余餌料等廢物,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分解為CO2、硝酸鹽和硫酸鹽等無毒物質為浮游植物等提供營養物質,促進浮游植物等進行繁殖,他們又提供了氧氣,從而凈化水質的目的,改善了水體環境[14]。2.2.4產生有益的次級代謝產物第一,微生態制劑中的有益菌群能夠產生多種酶,促進水產品代謝和發育,例如它可產生蛋白酶等多種消化酶,可以降解飼料中的有機物等,有助于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第二,它也可以產生抗菌物質,降低腸道pH值,如它可刺激宿主分泌過氧化氫等抗菌物質,抑制致病微生物在腸道內生長;第三,微生態制劑還能提供大量營養物質促進動物生長,如類胡蘿卜素、葉酸、促生長素等物質。

    3復合微生物制劑的應用

    3.1復合微生物制劑的應用現狀及前景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現如今研究出微生態制劑在許多領域都有良好的作用,且具有無毒副作用,成本較低,不污染環境的優點,因此,微生態制劑也越來越被養殖戶所接受,成為抗生素的良好代替品,應用也愈加廣泛。

    3.2復合微生物制劑的應用領域

    3.2.1作為飼料添加劑在水產養殖上,利用增加水中溶氧量、使用活菌劑可改善水質等方法可以促進養殖系統中的有益微生物正常生長,將菌劑添加到飼料中,飼料的轉化率、免疫力都有大大提升,促進了水產動物的生長。它不僅能提供本身富含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另外有益微生物還能在代謝時還能產生調節動物腸道菌群的各種有機酸等,這有利于增強養殖動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促進其生長發育。在作為水產飼料添加劑的同時,也具有作為免疫激活劑的功能,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參與營養競爭、分泌細菌素等毒素殺死或抑制病原菌,還能為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它們還能提高動物免疫細胞的活性、機體的免疫能力。利用貝萊斯芽孢桿菌(Bacillus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兩種抗弧菌混合成的微生態制劑還能對弧菌造成的大量病害問題進行良好的改善,對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氨氮降解率還可高達50.12%[15]。微生態制劑還具有抑制綠藻等有害藻類,防治水華,增加有益藻類的數量的作用,張韋等在微生態制劑在長豐鯽池塘藻相中影響的研究得出微生態制劑對藍藻的抑制能達到26%以上,對綠藻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其他有益藻類也有明顯增長[16]。微生態制劑還能改善畜禽類產品的品質,趙永玉在實驗中證實微生態制劑對提高肉雞的機體免疫力和生長性能有良好效果,腸道中的有益菌菌群水平也隨之增多。并且證明了微生態制劑有提高動物對日糧的消化吸收率等生物學功能,相比抗生素更加安全[17]。3.2.2作為復合微生物菌肥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微生態制劑逐漸被應用于種植業,將微生態制劑與肥料相結合得到能夠增加土壤多樣性、改善農產品的質量的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肥中一般含有大量高活菌,可通過高活菌的生命活動增加土壤養分、激發土壤中的有益菌種繁殖生長,同時抵制有害菌,以此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改善種植地的生態水平。張志鵬等研究證實復合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對小麥具有良好的促增產作用,說明微生物菌肥對于植物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有發展的潛力[18]。3.2.3作為水質調節劑長時間進行水產養殖會使水池底部積存很多的殘余飼料,這些物質如果長時間不處理水質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大,與此同時,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也被發掘,研究發現:蛭弧菌、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等在水產養殖中對水質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能通過在水中發生一系列硝化、氧化、硫化反應,快速將水中的動物排泄物、腐敗物質、殘存的無法利用的飼料、有害的化學成分分解。同時羅志偉發現:微生態制劑還可以使鯉魚的在使用藥品時的應激反應減少,從而提高鯉魚的免疫力,增加經濟效益[19]。復合微生態菌劑中的有益菌群在繁殖過后能形成強大的有益菌群,防止養殖水體的持續惡化,間接阻斷了寄生蟲的繁殖,還能清除纖毛蟲的幼蟲和蟲卵,從根本上解決了養殖水體的污染根源,使復合菌劑的作用能更加持久。3.2.4臨床應用如今微生態制劑在臨床上的治療案例也越來越多,楊曉冬等研究發現在肝硬化引發的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微絨毛損壞嚴重等臨床病癥中,微生態制劑使腸道菌群的自我恢復能力增強,并清除致病菌,并且可以改善腸屏障功能[20]。微生態制劑治療腸道疾病的機制包括改善屏障功能,調節細胞介導的和體液免疫功能,通過爭奪養分,拮抗作用,交叉喂養和支持微生物群穩定性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21]。You-DongWan等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能促進輕度胰腺炎患者體內功能的恢復并且還極大的縮短了病人的住院時間[22]。

    4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4.1微生態制劑的發展

    4.1.1市場需求由中經縱橫市場研究得出的數據可知,微生態制劑行業整體上正處于發展期,然而當前我國每年微生態制劑的生產量和使用量還不及4000噸,按照我國目前微生態制劑市場規模進行估算后,發現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4.1.2經濟效益微生態制劑在減少飼料投放量的同時,又有效提高了飼料利用率和水產生物的生長率,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Liao等發現,抗菌多肽S100能改善南美白對蝦的腸道菌群結構和生長性能,因此有效提高了飼料利用率[23]。宋明等發現,用添加2%由芽孢桿菌、酵母5菌、乳酸菌等菌劑的微生態制劑飼料進行飼養,可以使草魚腸內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升高,測得草魚的飼料轉化率也隨之提高[24]。如在廣西助農科技的一款生物發酵飼料產品中,該產品運用固態發酵技術與大量能量和蛋白飼料結合,制得的微生態制劑飼料1公斤相當于約1.5~2公斤全價飼料能量,有效活菌數高達約200億/克,在每噸全價飼料中添加本品1包(20公斤)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全價飼料40公斤(1包)的使用量。

    4.2微生態制劑存在的問題

    4.2.1制備與保存問題現在,我國缺乏對微生態制劑菌株源頭性的研究,研發的菌株也較少,現有的菌種大多從德、美、日和韓國引進,進行反復擴增后再制成微生態制劑。但是菌種反復擴培后不能保持原有的優良特性。并且,我國對復合菌協同作用的研究和對相關菌種及其代謝產物在水產養殖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不夠深入[25]。因此,目前我國迫切需要掌握開發新菌種的核心技術、致力培育優異的新菌種。菌種篩選和保存技術還不夠成熟。在飼料加工、運輸和貯存過程中,菌體容易因溫度、酸堿度等外界因素而降低活性甚至死亡。在實際應用中還要面臨嚴格的保存環境問題,微生態制劑一般保存在干燥、低溫、微酸性的條件下,保存不當會使制劑中活菌含量減少,進而降低使用效果和經濟效益[26]。4.2.2施用方法不當我國從事水產養殖業的人員對微生物制劑的專業知識技術掌握不足,不科學的使用直接降低了微生態制劑的應用效果[27]。若施用時間不當,則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微生態制劑應在晴天上午施用,且施用后應及時補充增氧微生態制劑,因為微生物制劑中大多數菌種為好氧活菌,其活化、生長、繁殖都需要消耗大量氧氣,水體中溶氧量不足會降低微生態制劑的應用效果[28]。缺乏專業的知識技術,使用時施用劑量不達標、施用次數不當。施用活菌的數量只有在達到一定的指標后,才能使有益菌在其中競爭形成優勢。經過長期連續使用后,益生菌才會在水體中增殖成優勢種群,進而發揮作用,且在使用后需要加以觀察和檢測有關指標;部分養殖戶甚至與抗生素或消毒劑同時施用,導致大量有益菌被殺死,導致對病原菌的作用下降[29]。4.2.3行業監管缺失,產品良莠不齊目前微生態制劑行業監管力度小,缺乏行業標準。行業中部分企業呈作坊式生產。并且微生態制劑的生產過程有部分需無菌操作,但是部分企業制作工藝不規范,導致生產的微生態制劑不具備良好的作用效果[30]。

    4.3研究展望

    第4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水產養殖;水質改良;固定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49;X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7-1419-04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 Water Improving

    GAO Cun-chuan,XU Chun-hou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Guangdong,China)

    Abstract: Probiotics could effectively degrade the water contaminants such as ammonia and nitrite, and it is an environment -friendly water improving agen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s in the aquaculture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effectivene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probiotics direc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obiotics; aquaculture; water improving;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養殖密度的增加,大量的殘余餌料和水產動物排泄物沉積于池底,導致水體溶解氧降低、氨氮和亞硝態氮的濃度增加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1];同時,抗生素濫用使致病菌的耐藥性增加,嚴重破壞了養殖水體中正常微生物區系的平衡,造成二次污染,給水產養殖生產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為了減少因氨氮及亞硝態氮污染帶來的危害,在養殖過程中常采用換水、曝氣、投放藥物等方法處理,但由于這些方法成本高、作用效果持續時間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尋求新型的健康養殖模式,開發具有水質改良作用的環保型產品成為水產養殖領域研究的熱點。微生態制劑是從天然環境中提取分離出來的微生物經過培養擴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劑,具有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無藥物殘留、無耐藥性等優點,可以用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凈化水質、作為飼料添加劑等廣泛使用,成為替代抗生素的較為理想的產品[2]。文章對微生態制劑作為水質改良劑的現狀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影響其使用效果的因素,提出了進一步發展水產微生態制劑的方向。

    1 水產養殖中的常用微生態制劑

    水產微生態制劑可分為單一菌群微生態制劑和復合微生物制劑兩大類。目前,在水產養殖中常用的有益微生物主要有芽孢桿菌(Bacillus)、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酵母菌(Saccharomyces)、假單胞菌(Pseudomona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等種類以及光合細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硝化細菌(Nitrifying bacteria)、反硝化細菌(Denitrifying bacteria)等,其中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作為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水質改良中應用最廣泛。

    1.1 單一菌群微生態制劑

    1.1.1 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是指能在厭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但不產生氧氣的一類革蘭氏陰性細菌。根據營養方式,光合細菌可分為光能自養型和光能異養型。光合細菌細胞內含有類似于植物葉綠體的細菌葉綠素,以光為能源,以水產動物的排泄物、氨氮、有機酸以及硫化氫等污染物作為碳源和供氫體進行光合作用,不僅可以去除水體中的有機物、提高溶氧量,還能抑制致病菌和有害藻類的生長繁殖。因此,光合細菌在水產養殖中具有良好的水質調控作用。

    付保榮等[3]的研究表明,光合細菌能明顯降解鯉魚養殖水體中有機物和氨氮的含量、增加溶氧量、穩定水體pH,對水體中致病菌和有害藻類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劉芳等[4]用紫色非硫光合細菌凈化魚塘養殖水體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結果表明其可以有效地降低水體中亞硝態氮的含量,降解率為41.18%。王蘭等[5]用海藻酸鈉固定光合細菌,發現固定化大大提高了光合細菌的生長速率,且固定化菌對養殖水體的凈化能力明顯優于懸浮態菌,試驗結果顯示固定化光合細菌的氨氮去除率可達89.7%,化學需氧量去除率達75.3%,而游離菌的氨氮去除率和化學需氧量去除率分別為68.9%和48.9%。

    1.1.2 芽孢桿菌 芽孢桿菌絕大部分為革蘭氏陽性菌,是一類好氧或兼性厭氧的桿狀細菌,能產生抗逆性內生孢子,具有耐高溫、耐酸堿等特點,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芽孢桿菌能迅速降解養殖水體中的有機物,包括殘余餌料、水產動物的排泄物、死亡生物殘體及池底淤泥,還能降低氨氮與亞硝態氮的含量、增加溶氧量,從而有效地改良水質,營造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在水產養殖中應用較多的是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這兩種芽孢桿菌都被農業部列為安全使用菌株。

    陳靜等[6]研究枯草芽孢桿菌對水質的凈化作用,結果表明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后,試驗組池水中氨氮和亞硝態氮的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杭小英等[7]在羅氏沼蝦養殖池塘中投放枯草芽孢桿菌,結果顯示,枯草芽孢桿菌能顯著降低水體的化學需氧量以及氨氮和亞硝態氮的含量,其中氨氮的最大降解率為59.61%,亞硝態氮的最大降解率為86.70%。芽孢桿菌還能提高水產動物的免疫力和生產性能。劉克琳等[8]研究發現,地衣芽孢桿菌能促進鯉魚胸腺、脾臟的生長發育及抗體的產生。Ziaei等[9]研究芽孢桿菌對南美白對蝦生產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試驗組對蝦的生長速率和成活率以及消化道中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

    1.1.3 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為革蘭氏陰性、專性好氧的化能自養菌。硝化細菌可分為兩大類群:亞硝化菌屬(Nitrosomonas)和硝化菌屬(Nitrobacter)。亞硝化細菌將水體中的氨氮氧化為亞硝態氮;硝化細菌將亞硝態氮氧化為對水生動物無害的硝態氮,同時還可以利用硫化氫合成自身物質,從而達到調控水質的目的,但其繁殖速率很慢,其主要原因是硝化細菌需要在體內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硝化細菌適宜在有機物濃度低的水體中生長,過多的有機物會抑制硝化細菌的生長[10]。

    反硝化細菌是指一類能將硝態氮還原為氣態氮的細菌群,大部分為異養、兼性厭氧菌,能利用池底淤泥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將硝態氮轉化成氮氣。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能克服光合細菌對亞硝態氮轉化率較低和芽孢桿菌對氨氮轉化率低的缺點,被認為是降解養殖水體中硝態氮和氨氮最為有效的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目前,生物過濾系統已成為水族箱養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生物過濾系統的成熟往往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Gross等[11]報道,在生物過濾系統中加入高效硝化細菌,可縮短生物過濾系統成熟的時間,并能使水體中的氨氮含量快速下降,同時提高了魚類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生物過濾系統中硝化細菌的硝化作用速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生物過濾池水體中溶解氧與總氨氮濃度及碳氮摩爾比(C/N)的不同會影響硝化作用速率[12,13]。張小玲等[14]從土壤中分離到一株高活性反硝化細菌,并對其進行了反硝化特性的研究,結果表明,當養殖水體中碳氮摩爾比達到8.0∶1、菌體濃度達到108 CFU/L時,能充分發揮其反硝化特性,硝態氮和亞硝態氮的降解率可分別達到94.79%和99.94%。全為民等[15]研究反硝化細菌對不同濃度硝態氮的去除率,結果表明在硝態氮初始濃度為1 mg/L時,1 d內硝態氮去除率達到70%;而硝態氮為100 mg/L時,在7 d內能去除水體中90%的硝態氮。

    1.2 復合微生態制劑

    復合微生態制劑是以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復合而成的微生態制劑。采用單一菌群微生態制劑來調控水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復合菌群能通過互利共生關系組成復雜而又相對穩定的微生態系統,發揮各種菌群的不同功能,可以通過協同作用有效地降低養殖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從而改善池塘的生態環境。黃永春[16]研究復合微生態制劑對養蝦水體水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水體中溶解氧提高11.0%,化學需氧量降低8.0%,氨氮含量降低20.7%,亞硝態氮含量降低10.0%。由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生長繁殖條件不同,但是,同一水質條件能否同時滿足所有復合菌群發揮作用,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拮抗作用,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在水產養殖水質改良中的應用

    微生物固定化技術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手段將游離微生物定位于限定的空間區域內,使其仍保持活性并能反復利用的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備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吸附法、共價結合法、交聯法和包埋法4大類。其中,包埋法操作簡單,對微生物活性影響較小,制作的固定化微生物球的強度高,其應用也最廣泛。目前,微生態制劑在我國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大部分采取直接投加游離菌的方式,這種方式存在很多弊端:①游離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導致活菌大量死亡;②池塘換水時,游離菌易被流水沖走;③游離菌易被水中其他生物所捕食;④游離菌菌體較輕,不易于自然沉降,限制了其降解下層水體有機物的能力[17]。

    使用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可以克服上述缺點,從而可以穩定高效地發揮水質改良的作用。劉毅等[18]采用海藻酸鈉包埋光合細菌,比較了固定化菌和懸浮態菌的生理特性和降解能力,結果表明,固定化光合細菌生長速率明顯提高,對養殖水體的凈化速率也明顯優于懸浮態菌,固定化小球粒徑3.5 mm、活菌初始密度0.12 mg/L為最佳固定化條件。黃正等[19]用硝化細菌富集培養基搖床馴化污泥,選用聚乙烯醇(PVA)作為包埋載體,添加活性炭粉末包埋固定化硝化污泥,馴化后處理養殖廢水中的氨氮,結果表明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為74.9%,氨氮去除率達82.5%。Nagadomi等[20]研究結果表明,用聚乙烯醇固定化球凈化魚塘水質比海藻酸鹽固定化球的效果好。聚乙烯醇凝膠具有強度大、價格低廉、生物毒性小等優點,是有效的固定化載體之一。近幾年,國內外學者紛紛研究利用新載體,Manju等[21]報道,將密度較小的軟木粉碎成木屑(木屑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作為載體固定硝化細菌降解對蝦育苗水體中的氨氮取得了滿意的效果。Saliling等[22]利用木屑、麥秸稈、塑料作為載體,評估它們在反硝化工藝處理養殖廢水中的性能,結果顯示,3個試驗組對氨氮的降解率都達到99%,并可以提高水體的pH,但木屑與麥秸稈在140 d的試驗過程中損耗率為16.2%和37.7%。余林娟等[23]以沙礫和沸石粉作為載體固定芽孢桿菌,結果顯示試驗組的亞硝態氮含量約為對照組的1/3。Shan等[24]采用多孔黏土固定硝化細菌,結果表明固定化菌可以有效地降低水體中的總氮。Menasveta等[25]在生物膜反應器中添加不同載體,分別對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養殖水體進行了反硝化凈化的研究。結果表明,反硝化后可保證養殖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質量濃度在養殖水質要求范圍內(小于0.5 mg/L和小于0.2 mg/L),而且以碎牡蠣殼作為載體時效果最明顯,硝酸鹽質量濃度由160 mg/L降至25 mg/L以下。因此可以預見,研制開發性能優良的載體材料仍是微生物固定化技術的重要課題。

    3 影響微生態制劑使用效果的因素

    由于微生態制劑是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的活菌制劑,而且養殖水體環境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特點,其作用易受多種環境因子(如水溫、pH、溶氧量等)的影響。不同菌種受環境因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如光合細菌需要光照進行光合作用,然而,強烈光照會影響硝化細菌的生長,在pH偏高的水體中使用芽孢桿菌制劑的效果不明顯。

    另外,飼料成分對微生態制劑的使用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飼料中的維生素、寡糖、酸化劑、中草藥等與微生態制劑有很好的協同作用;而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對微生態制劑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水體中投消毒劑會嚴重降低微生態制劑的活性。因此,微生態制劑在保存和使用過程中應遵循產品說明,選擇合理的使用方法,才能達到改良水質的目的。

    4 小結與展望

    目前,微生態制劑作為水質改良劑在我國水產養殖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在消除養殖水體有機污染、降解水體氨氮和亞硝態氮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水產養殖-生物修復”的綠色健康養殖新模式,對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在微生態制劑研究應用方面還比較落后,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微生態制劑的特殊性和養殖水體環境的復雜多樣性,使得微生態水質改良劑產品的應用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未來應重點研究益生菌的生理特性與作用機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為養殖水環境的調控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益生菌分子生態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對菌株進行快速鑒別,并對微生態產品進行實驗室檢測,以確保質量和安全。Wang等[27]也認為微生態產品在出廠前應對其進行檢測,以防有害菌的擴散。此外,應盡快建立微生態制劑菌種保藏與認定中心,制定相關的質量指標、檢測方法等行業標準,完善檢測體系,這對保證微生態制劑產品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隨著微生物固定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新的包埋載體和包埋方法的推廣應用,必將大幅度地提高益生菌對不良環境的耐受力及其產品的穩定性,為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提供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EMPARANZA E J M. Problems affecting nitrification in commercial RAS with fixed-bed biofilters for salmonids in Chile[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9,41(2):91-96.

    [2] 何義進. 微生態制劑降解養殖水體氨氮及亞硝酸鹽的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3] 付保榮,曹向宇,冷 陽, 等. 光合細菌對水產養殖水質和水生生物的影響[J]. 生態科學, 2008,27(2):102-106.

    [4] 劉 芳,王 敏,楊 慧,等. 一株紫色非硫光合細菌凈化養殖水體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2008,28(2):95-96.

    [5] 王 蘭,廖麗華. 光合細菌固定化及對養殖水凈化的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2005,25(3):50-53.

    [6] 陳 靜,徐海燕,谷 巍. 枯草芽孢桿菌B7的分離和凈化水質的初步研究[J]. 河北漁業,2008(11):10-11,29.

    [7] 杭小英,葉雪平,施偉達,等. 枯草芽孢桿菌制劑對羅氏沼蝦養殖池塘水質的影響[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2):197-200.

    [8] 劉克琳,何明清. 益生菌對鯉魚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 飼料工業,2000(6):24-25.

    [9] ZIAEI N S, REZAEI M H, TAKAMI G A, et al. The effect of Bacillus spp. bacteria used as probiotics on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Indian white shrimp Fenneropenaeus indicus[J]. Aquaculture, 2006,252(2-4):516-524.

    [10] GOLZ W J, RUSCH K A, MALONE R F. Modeling the major limitations on nitrification in floating-bead filters[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1999,20(1):43-61.

    [11] GROSS A, NEMIROVSKA A, ZILBERG D, et al. Soil nitrifying enrichments as biofilter starters in intensive recirculating saline water aquaculture[J]. Aquaculture,2003,223(1-4):51-62.

    [12] ZHU S M,CHEN S L.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nitrification rate in fixed film biofilters[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2,26(4):221-237.

    [13] MICHAUD L, BLANCHETON J P, BRUNI V, et al. Effec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on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and 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in biological filter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6,34(3):224-233.

    [14] 張小玲,梁運祥. 一株反硝化細菌的篩選及其反硝化特性的研究[J]. 淡水漁業,2006,36(5):28-32.

    [15] 全為民,沈新強,甘居利,等. 海洋沉積物中反硝化細菌的分離及去除硝酸鹽氮的模擬試驗[J]. 海洋漁業,2005,27(3):232-235.

    [16] 黃永春.有效微生物菌群對養蝦水體細菌生態和水質的影響[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2009,29(1):44-48.

    [17] 崔華平,林煒鐵. 固定化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 水產科學,2008,27(4):213-216.

    [18] 劉 毅,袁月華. 固定化光合細菌凈化養殖水質研究[J]. 水利漁業,2008,28(2):86-88.

    [19] 黃 正,范 瑋,李 谷,等. 固定化硝化細菌去除養殖廢水中氨氮的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1(1):18-20.

    [20] NAGADOMI H, HIROMITSU T, TAKENO K, et al. Treatment of aquarium water by denitrifying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using immobilized polyviny l alcohol beads[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1999,87(2):189-193.

    [21] MANJU N J, DEEPESH V, ACHUTHAN C,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nitrifying bacterial consortia on wood particles for bioaugmenting nitrification in shrimp culture systems[J]. Aquaculture,2009,294(1-2):65-75.

    [22] SALILING W J B, WESTERMAN P W, LOSORDO T M. Wood chips and wheat straw as alternative biofilter media for denitrification reactors treating aquaculture and other wastewaters with high nitrate concentrations[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7,37(3):222-233.

    [23] 余林娟,楊宗韜,王業勤. 固定化芽孢桿菌對魚蝦池亞硝酸鹽的控制[J]. 漁業現代化,2004(2):9-11.

    [24] SHAN H, OBBARD J. Ammonia removal from prawn aquaculture water using immobilized nitrifying bacteria[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1-2):791-798.

    [25] MENASVETA P, PANYITDAM T, SIHANONTH P, et al. Design and function of a closed, recirculating seawater system with denitrification for the culture of black tiger shrimp broodstock [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1,25(1):35-49.

    第5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方法:抽取92例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6例。對照組患兒采用蒙脫石散進行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治療。

    結果:治療組患兒腹瀉癥狀的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病情再次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結論:應用微生態制劑對患有腹瀉的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腹瀉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76-02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臨床致病原和致病因素所導致的一種以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和大便性狀發生改變為主要特征性表現的兒科常見病,2歲左右的嬰幼兒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可導致出現液體和電解質丟失,是造成小兒出現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等癥狀的一個非常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選取92例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對應用微生態制劑對其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患有腹瀉的患兒病例92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1至12歲,平均4.7歲;治療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至11歲,平均4.2歲。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口服蒙脫石散,一歲以下患兒每次0.2g,一至兩歲患兒每次1.0g,兩歲以上患兒每次1.5g,每天三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微生態制劑思連康,每次一片,研碎浸泡于水中,每天三次。對兩組患兒腹瀉癥狀控制效果、不良反應、復況進行比較。

    1.3治療效果評價方法。顯效:經過兩天治療每天腹瀉次數已經減少至2次以內,大便的性狀也恢復正常狀態,臨床癥狀表現完全消失;有效:經過三天治療每次腹瀉次數減少至2次以內,大便的性狀有所好轉,水分減少程度明顯,臨床癥狀幾乎消失;無效:經過三天治療腹瀉癥狀沒有緩解,甚至進一步加重,改用其他方案進行治療1。

    1.4數據處理。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X±S),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P

    2結果

    2.1腹瀉癥狀控制效果。對照組患兒經過治療后腹瀉癥狀改善效果為:顯效14例,有效23例,無效9例,有效率80.4%;治療組患兒經過治療后腹瀉癥狀改善效果為: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2例,有效率95.6%。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2.2復發率和不良反應。對照組和治療組患兒治療結束后癥狀再次復發的人數分別為8例和2例,癥狀復發率分別為17.4%和4.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蒙脫石散劑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雙八面體蒙脫石,主要是由雙四面體氧化硅、八面體氧化鋁組成的一種多層次生物結構;其顆粒的直徑在1~3μm之間。其結構的特殊性使定位能力及對消化道黏膜極強的覆蓋能力和吸附作用非常強。藥效學研究結果已經充分證明:蒙脫石對輪狀病毒復制和傳播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腸道黏膜免受由輪狀病毒感染所導致出現的組織學變化具有控制作用,能夠使腸細胞正常吸收與分泌功能得到充分維持,使蛋白的屏障作用增強,以到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擊的目的。

    腸道微生態平衡發生紊亂近年來在臨床醫學界已經受到兒科醫師的廣泛關注,采用微生態制劑對患有腹瀉病的患兒進行治療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方法,治療的目的主要在于對腸道正常益生菌群進行補充使其恢復微生態平衡狀態,對腸道天然生物屏障進行有效重建。雙歧桿菌是腸道中的一種主要的微生態菌種,為臨床對該類患兒進行治療的首選。微生態制劑對腹瀉患兒進行治療的主要原理為:在腸道內形成一個生物膜,防止有害菌在腸道內發生黏附、定植,使內毒素的積聚減少;使腸道微環境得到改善,益生菌在腸道內能夠產生大量乙酸、乳酸,使腸道的pH值顯著下降,腸管蠕動功能恢復正常,使腹瀉癥狀減輕;生物拮抗作用,如雙歧桿菌胞外酶可以使致病菌或其毒素的特異性位點降低;消化乳酶作用,乳酸桿菌能夠產生半乳糖苷酶,對腹瀉后的乳糖不耐受癥起到緩解作用2。

    參考文獻

    第6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70%的腹瀉患者屬于中度感染性腹瀉或非感染性腹瀉,不需使用抗生素。

    腹瀉抗生素使用指征僅包括:痢疾、霍亂、老人嬰兒的沙門菌腸炎、其他的重癥細菌性腹瀉以及一些例如艾滋病、肝硬化等原有嚴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殊人群。

    微生態制劑可以通過與致病菌競爭腸道內膜定植點:代謝產物有機酸酸化腸道;刺激免疫系統,包括免疫細胞增生、增強巨噬細胞活性、增加IgA等途徑來抑制致病菌的生長而改善患者腹瀉癥狀。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通過口服微生態制劑補充腸道有益菌進行干預,是防治抗生素相關腹瀉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項隨機、多中心空白對照臨床研究培菲康(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活菌)預防和治療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療效,隨機選擇小兒無腹瀉肺炎患者296例(試驗組150例,對照組146例),試驗組接受靜脈途徑抗生素和口服培菲康1g/次,3次/日,對照組僅靜脈抗生素。結果,應用培菲康對小兒肺炎進行預防性干預的試驗組在第3、5、7天腹瀉的發生率以及重癥腹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總有效率92.8%,明顯高于對照組。此項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可作為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和治療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有效手段。

    另一項觀察老年人抗生素相關性腸道菌群失調的研究,應用培菲康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的預防性干預。試驗組64例采用抑酸劑、黏膜保護劑、聯合2種抗生素以及培菲康,對照組64例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療程結束后,兩組的Hp根除率分別為96.88%和92.19%,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而試驗組和對照組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率分別為4.69%和18.75%,兩組差異明顯(P<0.05)。提示使用微生態制劑能夠有效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避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甚至二重感染的發生。

    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主要由腸道致病菌及腸毒素等造成,表現為排便次數明顯增加,糞便含水分較多,可伴有腹痛、發熱。有人應用培菲康治療致病菌陰性的急性腹瀉患者,選擇沙門菌和志賀菌陰性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補液、解痙的支持治療基礎上,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培菲康膠囊480mg(3次/日),對照組在支持治療基礎上使用左旋氧氟沙星200mg/次(2次/日)。結果表明兩組5日治愈率84.21%和88,24%(P>0.05)。說明對于一般急性腹瀉患者口服微生態制劑能夠取得與抗菌藥物相同的療效,同時可以排除抗菌藥物使用后耐藥性產生及腸道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

    另外,采用培菲康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選擇300例病例,隨機分成150例觀察者用培菲康1g(3次/日)口服,對照組150例用慶大霉素和(或)復方新諾明、頭孢克洛口服。觀察組5日有效率96%,對照組5日有效率僅為14%,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小兒遷延性腹瀉大多有不規范抗生素的使用情況,隨著病程遷延,腸道菌群失衡更趨嚴重,依然強調單純使用抗生素可能使病情進一步嚴重,微生態制劑能通過非特異性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增強免疫球蛋白IgA的數量等來達到抵抗病原菌的目的。

    小兒輪狀病毒腹瀉

    輪狀病毒顆粒在小腸黏膜刷狀緣黏附并繁殖,導致滲透性腹瀉,同時破壞腸道正常微生物環境。由于厭氧菌的大量減少,破壞了其屏障及拮抗作用,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襲和定植。腹瀉與腸道內微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形成惡性循環。病因治療有病毒唑、干擾素、聚肌胞等。

    第7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關鍵詞】小兒肺炎;腹瀉;微生態制劑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1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1987-02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cro Eecological Praeparatum In Treament Of Beforehand Children Pneumonic Secondary DiarrheaZHANG Lin-hongPharmacy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Chongzhou 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It is to approach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cro ecological praeparatum preventing beforehand children pneumonic secondary diarrhea.Menthods:480 pneumonia children who were hospitalized were chos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176 cases were in control group and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only 。176 cases were in A prevention group and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in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at the same time applying micro ecological praeparatum(Gloden Bifid)。176 cases were in B prevention group and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in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at the same time applying micro ecological praeparatum(Medilac Vita).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condary diarrhea in A prevention group was16.47%.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condary diarrhea in B prevention group was17.61%.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condary diarrhea in control group was37.50%.Simple factor test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secondary diarrhea in A 、B prevention groups were both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preventive use micro ecological praeparatum can low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children pneumonic secondary diarrhea .especially at beforehand children of 1-12 months of age and it is have no side effect. While it is safe and effect. It is to be useful for clinical expansion

    【Key words】 Beforehand children pneumonia; Diarrhea;Micro ecological praeparatum

    肺炎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感染累及患兒肺部所引發的炎癥病變,臨床較為常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肺炎患兒占住院兒童的30%-50%,而其中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發生率高達25.0%~52.9%[1]。肺炎繼發腹瀉與治療肺炎是所選用的抗生素抗菌譜、治療時間、患兒個體差異等因素密切相關。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時間可以在肺炎出現的同時、治療過程中、好轉后等不同時間并導致患兒病情加重,住院時間延長。我院兒科應用微生態制劑(金雙歧片和媽咪愛散劑)預防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發生,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現將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80例患兒均為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肺炎患者。均符合小兒肺炎診斷標準[2]。入院和入院后72 h內發生腹瀉的患兒不及在內。其中男236例,女244例;年齡1個月~9歲。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預防A組176例,男89例,女87例;B組176例,男87例,女89例;對照組128例,男60例,女68例。三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確診后均按正常治療方案應用抗生素、抗病毒藥及止咳化痰、解痙平喘等對癥治療。抗生素抗生素均應用青霉素靜脈滴注,劑量:10萬IU/(kg?d),頭孢噻肟靜脈點滴,劑量:100 mg/(kg?d),每日兩次。

    1.2.1預防A組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同時加用金雙歧片(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g*24片)口服,6個月內嬰兒一次1片,一日3次;6個月至3歲小兒一次2片,一日3次;3歲至9歲小兒一次3片,一日3次。用溫開水(〈40度)或溫牛奶沖服,嬰幼兒可將藥片碾碎后溶于溫牛奶沖服。與抗生素間隔2h,囑其藥片冷藏(2-8℃)放置。

    1.2.2預防B組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加用媽咪愛散劑((北京韓美公司生產,1g/袋,含1.5 x 100個活菌),小于2歲者每次一袋,每日2次;2歲以上者每次2袋,每日2次。與抗生素間隔2 h應用。預防組出現繼發腹瀉后仍繼續給予微生態制劑治療。

    1.2.3對照組出現繼發腹瀉后在原有基礎上加用微生態制劑。

    1.3評定標準:

    1.3.1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診斷標準[3]。臨床確診為肺炎,患者住院72h后出現大便性狀改變,排便次數增多至每日3次以上。可分為輕型腹瀉:患者具有腹瀉癥狀,但無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絮亂;重型腹瀉:患者腹瀉伴有無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絮亂[4]。

    1.3.2療效判斷標準。本研究治療效果判定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標準[4]進行。顯效:治療72 h內患者大便性狀及次數完全恢復,患者病例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患者大便性狀有明顯改善,大便次數比治療前明顯減少,患者全身癥狀有比較大的改善;無效:治療72h患者糞便性狀及次數無變化或者惡化、患者全身癥狀無改善或者惡化。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醫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報分率表示,率化以后顯著性比較采x2檢驗,以P

    2.結果

    肺炎繼發腹瀉發生率,(見表1)。

    表13組患兒住院期間腹瀉發生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腹瀉療效結果,(見表2)。

    表23組患兒腹瀉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本組觀察顯示,1歲以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1歲以上患兒,可能與此期患兒消化系統發育未夠成熟及機體防御能力較差和人工喂養各環節污染等因素有關。一般認為,肺炎患兒繼發腹瀉的原因可能因為[5]:① 抗生素直接刺激腸道黏膜或者自主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引起腹瀉。② 抗生素使患者腸道菌群失調。③抗生素導致患者腸屏障功能損害,免疫力降低,條件治病菌引發腹瀉。④ 患兒直接吞咽的痰液對胃腸道造成不良刺激。⑤小兒消化功能不成熟,應急能力差。小兒肺炎的治療中抗生素作用不替代。其中腸道菌群失調可能為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發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如果濫用抗生素,將進一步加重了腸道菌群失調,由于腸道內厭氧菌的大量減少,破壞了屏障與拮抗作用,從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襲與定植,致使腹瀉的發生。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在治療中采用了補充活菌制劑的療法,旨在數量或種類上恢復機體內部的微生態平衡,使正常菌群與宿主保持最佳狀態。改變異常的微群落成分,維持和調整其生態平衡。成為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有效治療方法。

    微生態制劑是指在微生態學理論指導下,調整微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進健康狀態的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物質制成的制劑。金雙歧[6]主要成分為長雙歧桿菌活菌,同時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活性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雙歧桿菌能調節腸道正常蠕動以及通過鱗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定植與入侵.口服金雙歧后三聯活菌定植于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層有保護作用的生物學屏障,直接補充人體腸道有益的正常生理性細菌,改變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形成和重建腸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生長和繁殖,恢復腸道吸收功能和正常腸蠕動,從而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媽咪愛散劑[7]是一種新型復合乳酸菌微生態制劑,其含有人體腸道需要的正常活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口服后通過調整微生態環境,抑制有害菌和腐敗菌的生長,減少促進腸功能紊亂的毒素產生而起到恢復正常的腸道功能的作用。其中糞鏈球菌能在腸道中迅速定植,繁殖力強,奪取氧和分解H202,降低腸腔內氧化還原電位和pH值,制造厭氧環境,促進以雙歧桿菌為主的厭氧菌生長,重建腸道菌膜屏障,使紊亂的菌群恢復正常,抵御致病因子的侵襲和定植,因而有效地達到治療和預防腹瀉的目的。枯草桿菌能產生溶菌酶和副消化酶,有抑制腸道內致病菌,促進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恢復的作用,并能修復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黏膜損傷,有利于腹瀉的恢復。此外媽咪愛中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則可幫助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微生態制劑可直接補充人體腸道固有的正常生理性菌群,抑制腸道中對人體具有潛在危害的菌類或病原菌生長并減少腸毒素的產生和吸收,減輕肝臟負擔,改善腸道生態環境;促進機體對人體營養物的分解、吸收,并能合成機體所需的維生素、鋅、鈣等物質,從而保證腹瀉期間的正常營養和保健有關。同時,微生態制劑還可以通過改變腸內菌群組成,從而改變其代謝活性;對腸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應答有積極作用,從而預防和減少繼發腹瀉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肺炎患兒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應用微生態制劑可預防繼發腹瀉的發生,對肺炎的恢復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可縮短住院時間,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安全可靠,且治療費用低廉,臨床應用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唐秋雨,林濱榕. 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相關因素分析及微生態制劑的預防作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32-734.

    [2]王慕逖.兒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0.

    [3]李毅. 兒科疾病診斷標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6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5]江超雄,陳芝琴,王 慧,金建敏.微生態制劑預防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0):2371.

    第8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1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隨著目前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腸道正常菌群的平衡被破壞,球菌和桿菌的比例失調(大于1),通過口服微生態制劑補充腸道有益菌進行干預是防治抗生素相關腹瀉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項隨機、多中心空白對照的臨床研究,研究培菲康(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活菌)預防和治療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療效,隨機選擇小兒無腹瀉肺炎患者296例(試驗組150例、對照組146例),試驗組使用靜脈途徑抗生素和口服培菲康1g tid,對照組僅使用靜脈抗生素。記錄第1、3、5、7 d時腹瀉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結果應用培菲康對小兒肺炎進行預防性干預的試驗組在第3、5、7 d腹瀉的發生率以及重癥腹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應用培菲康治療肺炎繼發腹瀉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2.8%(顯效率41.0%+有效率51.8%),明顯高于對照組。此項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可作為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和治療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有效手段。另一項觀察老年人抗生素相關性腸道菌群失調的研究,應用培菲康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預防性干預。試驗組64例采用抑酸劑、黏膜保護劑、聯合兩種抗生素以及培菲康,對照組64例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療程結束后,兩組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分別為96.88%和92.19%,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試驗組和對照組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率分別為4.69%和18.75%,兩組有明顯差異(P<0.05)。提示使用微生態制劑能夠有效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避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甚至二重感染的發生。

    2 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主要由腸道致病菌及腸毒素等所致,表現為排便次數明顯增加,糞便含水分較多,可伴有腹痛、發熱。曹紅華應用培菲康治療致病菌陰性的急性腹瀉患者,選擇沙門菌和志賀菌陰性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補液、解痙的支持治療上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培菲康膠囊480 mg tid,對照組在支持治療基礎上使用左旋氧氟沙星200 mg bid。結果表明:兩組5 d的治愈率為84.21%和88.24%(P>0.05),兩組在就診時、2、3、5 d時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對于一般急性腹瀉患者口服微生態制劑能夠取得與抗菌藥物相同的療效,同時可以排除抗菌藥物使用后耐藥性產生及腸道菌群失調等副作用。另外,鄧煥明采用培菲康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選擇300例病例隨機分成150例觀察者用培菲康1g tid口服,對照組150例用慶大霉素和(或)復方新諾明、頭孢克洛口服。觀察組5 d有效率為96%,對照組5 d有效率僅為14%(無效病例加用培菲康和蒙脫石散劑7~14 d后治愈),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小兒遷延性腹瀉大多有不規范抗生素的使用情況,隨著病程遷延,腸道菌群失衡更趨嚴重,依然強調單純使用抗生素可能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微生態制劑能通過非特異性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增強免疫球蛋白IgA的數量等來達到抵抗病原菌的目的。

    3 小兒輪狀病毒腹瀉

    輪狀病毒顆粒在小腸粘膜刷狀緣粘附并繁殖,引起上皮細胞斷裂、破壞、脫落,微絨毛縮短、變鈍,因而影響小腸吸收電解質的能力及乳糖酶的活性,使乳糖水解降低而導致滲透性腹瀉,同時破壞腸道正常微生物環境。腹瀉時腸道厭氧菌數量約下降至原有數量的1%。由于厭氧菌的大量減少,破壞了其屏障及拮抗作用,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襲和定植。腹瀉與腸道內微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形成惡性循環。病因治療有病毒唑、干擾素和聚肌胞等。動物實驗證實,厭氧菌能促進動物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增生,有利于腹瀉的治療。一項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觀察中,患兒均靜脈給予病毒唑及對癥處理,觀察組給予培菲康210 mg tid口服。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顯著差異于對照組的84.7%(P<0.01)。提示微生態制劑降低腸腔內氧化還原電位,制造厭氧環境,重建腸道平衡,可有效抵御輪狀病毒的侵襲與定植。

    第9篇:微生態制劑范文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潰瘍性結腸炎;效果

    在臨床疾病中,潰瘍性結腸炎是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病因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觀點是發病的相關因素包括機體免疫以及遺傳等,免疫調節出現異常是主要的原因[1]。傳統治療方法是糖皮質激素等,但是容易出現復發。近幾年來,在防止潰瘍性結腸炎方面,微生態制劑得到一定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80例,男為48例,女為32例,平均年齡是(38.5±9.0)歲,病程是0.6~7.5年,平均為(4.5±0.4)年。將患者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

    1.2方法 兩組患者應用常規內科治療的方法,服用水楊酸制劑,進行灌腸,應用糖皮質激素,強化營養支持。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微生態制劑雙歧三聯活菌,2粒/次,3次/d。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進行6個月治療,進行觀察,觀察項目包括:①臨床癥狀,②大便的性狀以及次數,③腹痛和腹脹的情況。進行常規檢查,并對不良反應進行觀察。

    1.3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的癥狀消失,腸鏡檢查,顯示為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的癥狀有所改善,腸鏡檢查糜爛等癥狀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者是惡化,和治療前相比,腸鏡檢查沒有改善[2]。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和有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

    2結果

    2.1兩組的臨床癥狀對比 兩組患者在臨床癥狀方面,和治療前進行對比,改善明顯。在血便情況改善方面,觀察組明顯大于對照組,P

    2.2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愈率為40.0%,有效率為55.0%,無效率為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愈率為5.0%,有效率為70.0%,無效率為25.0%,總有效率為75.0%,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明顯的大于對照組,P

    2.3活動指數對比 在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活動指數分別為(8.8±2.7)、(9.3±2.6),治療后分別為(2.4±1.6)、(3.8±1.7),經過治療,兩組的活動指數明顯的下降,觀察組降低的幅度明顯的優于對照組,P

    2.4不良反應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進行肝腎功能檢查,均是正常的范圍內。觀察組2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反應,對照組3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反應,經過對癥治療,明顯好轉。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難治性疾病,病因較多,影響因素復雜,發病的年齡通常是20~50歲。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①腹痛,②腹瀉,③黏液膿血便,病程出現遷延,并且多會反復發作。

    近幾年來,相關的研究顯示,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病過程中,腸道細菌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腸道的菌群出現失調,腸道菌群紊亂,導致腸內的食物殘渣出現不正常發酵,出現腹脹等癥狀。上述的研究使得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微生態制劑得到廣泛的應用,微生物制劑作用的機制可能是:①受體競爭,于腸黏膜表面,腸腔內的微生物病原體和微生態制劑對有限受體進行競爭,限制病原體作用;②微生態制劑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如抑酸、過氧化氫等,抑制腸腔病原體生長;③刺激腸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調節腸黏膜上皮細胞;④強化黏膜的屏障功能;⑤在腸固有膜內,T淋巴細胞會出現凋亡[3]。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75.0%,觀察組明顯的大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活動指數降低的幅度大于對照組,顯示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微生態制劑的治療效果較好,在臨床上能夠廣泛應用。微生態制劑是安全藥物,但是,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如菌血癥等,微生態制劑多是蛋白或者是細菌,可能會導致過敏反應,在本次研究中,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但是,對于免疫能力較低患者,是否會出現不良反應,值得深入研究[4]。

    參考文獻:

    [1]沈春蓮,張凌云,陸少鋒.微生態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5):90-92.

    [2]朱柏桂,陳中和,張梅.微生態制劑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8):38-39,4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yw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成人性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欧美综合成人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