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中國感恩節的來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感恩節的來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感恩節的來歷

    第1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清明節的來歷與意義

    清明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于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真希望清明節對于中國人,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父母在世常孝順,勝過死后空祭墳。山珍海味滿靈桌,冥錢燒得滿天昏。君生一飯知冷暖,君死怎能聞腥葷。活著不給父母錢,死后燒錢更愚蠢。世間為人兒女輩,父母健在勤過問。烏鴉尚知反哺乳,羊兒跪乳懂感恩。為人在世孝為先,免得亡后假殷勤。 請孝敬父母,善待活著的人。

    清明節的來歷與意義,你知道嗎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第2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西餐是中國人對歐美各國菜肴的總稱,常指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各國的菜肴。古代西餐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中世紀古西餐指中世紀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文藝復興開始階段,流行于歐洲意大利、法國、英國的菜肴。近代西餐則是從歐洲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末盛行于歐洲的菜系和菜肴。現代西餐是指二十世紀初開始直到當今法國、意大利、英國和俄國結合世界各地食品原料及飲食文化,制成富有營養、口味清淡的新派西餐菜肴。我們現在所說的西餐多指現代西餐。西餐傳入中國可追溯到13世紀,據說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中國旅行,曾將某些西餐菜肴傳到中國。多少年來西餐在我國的發展很不平衡,許多中國人把城市里的洋快餐店提供的洋快餐當成西餐來看,認為西餐的歷史不如中餐那樣源遠流長,飲食文化不發達,其實不然。每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都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西餐受西方文化影響,同時又能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點。西方人重視理性思維,做事態度嚴謹,以個人為社會本位,體現在西餐中的特點,首先非常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其次,選料精細,用料廣泛;第三,講究調味,注重色澤;第四,工藝嚴謹,器皿講究。如鵝肝是法國的傳統名菜,法語稱為“FoieGras”。法國的鵝肝不是普通的鵝肝,挑選在春天出生的鵝,用混合了麥、玉米、脂肪和鹽為主的飼料進行“填鴨式”喂養,4周后取重達700克至900克的鵝的肝臟。法國鵝肝的吃法通常是用小火微煎后,佐以波特酒或深色的調味醬。在小火微煎鵝肝時,火候掌握通常是一大考驗,另外廚師只能將鵝肝翻一次面,這樣才能充分保證肉質的鮮嫩和營養價值。

    二、從西餐菜肴的翻譯中探索西方文化

    西餐菜肴也被稱作歐美菜肴。歐美菜肴千千萬,每份菜肴都是最早起源于某位勤勞聰慧的家庭主婦或者廚師,以后又經過其他無數主婦們或廚師們的多次重復、改良、發展,如此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才形成了今天作為人文寶藏之一的難以數計的西餐菜肴。

    西餐菜肴從英文翻譯成中文與中式菜肴譯成英文相比較更容易一些,這是因為西餐菜肴命名比起中餐來可謂是相當直白。一般的模式不過是“配料命名的菜肴”、“烹飪法命名的菜肴”、“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如caviar魚子醬、seafoodsoup海鮮湯、beefsteak牛排是用原料命名的菜肴;西餐的烹飪方法比較簡單,一般使用boiling煮、roasting烤、simmering燉、frying炸、steaming蒸、baking烘焙、smoking熏、flambée焰燒等方法,如roastedlegofmutton烤羊腿、grilledrib-eyesteak扒肉眼牛排、smokedsalmon熏鮭魚;Scotchmuttonbroth蘇格蘭羊肉湯、Annapotatoes安娜土豆、Spanishomelette西班牙蛋卷等則是地名和人名命名的菜肴。

    菜肴命名簡單明了,并不意味著西餐缺少文化內涵。一些菜肴的來源、典故、歷史背景、民俗風情非常深厚,翻譯時如果忽視了它們,再豐盛的佳肴也是枯燥無味的。翻譯不單單是個語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它與文化因素有著重大關系,受其影響和制約。翻譯時查閱一些文學典故,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對我們認識了解西餐很有必要。

    1、Roastturkey烤火雞的來歷。這道西餐菜肴與北美洲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感恩節(ThanksgivingDay)聯系在一起。感恩節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初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達北美洲,在歷經了饑寒交迫,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后,依靠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幫助,1621年秋季,英國新移民們獲得了豐收,為了感謝上蒼賜給肥沃的土地和在新大陸取得的生存勝利,他們便用當地盛產的火雞制作成大菜烤火雞(roastturkey),還有南瓜餡餅(pumpkinpie)、玉米面包(cornbread)、布丁(pudding)等來表示感恩和慶祝,這一習俗逐漸擴大并且延續下來。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每年的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合家歡聚的節日。節前在外地的子女都匆忙地趕回家來,與父母同胞共享天倫之樂,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于中國人過春節。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備感親切。美國人吃火雞時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用燒烤袋包好,放到烤箱里整只去烤。香味撲鼻的烤火雞是感恩節的主角。

    2、LobsterThermidor法國焗龍蝦里的歷史事件。這道法式菜肴以龍蝦殼做外衣,內盛奶油熟龍蝦肉、蛋黃,加入一點白蘭地或雪利酒,菜肴的做法不復雜,但是這道菜卻大有來歷。1894年巴黎一家叫瑪麗的餐廳制作出了一道龍蝦菜肴。餐廳附近的劇場此時正在舉行話劇《熱月》的首場演出。劇中表現的是1794年7月27日(法國共和歷八月九日,這一月也被稱為熱月)發生的,史稱熱月(TheThermidorreaction),大資產階級了雅各賓派羅伯斯比爾政權,結束了在法國的恐怖統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熱月黨人掌權。這道菜由此得名熱月龍蝦,也叫焗龍蝦(LobsterThermidor)。由于這道菜肴準備時間長,價格昂貴,在有特殊情況的場合,人們通常才會點這道菜。

    3、Tilapia羅非魚《,圣經》里提到的魚。羅非魚是一種蛋白質含量很高,野生數量少的淡水魚,肉味鮮美,肉質細嫩,無論是紅燒還是清烹,水煮還是燒烤,味道俱佳。它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在《圣經》里,它的名字叫做“St.Peter''''sfish”,譯成“圣彼得的魚”。《圣經》里描述耶穌基督選出傳布福音的十二個門徒之一彼得抓住了一條魚,當時魚的嘴里叼著一枚謝克爾,謝克爾是古希伯來的錢幣名稱。談到Tilapia,有數量不多但很珍貴之意。

    4、Stonesoup石頭濃湯,文學典故里的菜肴。這個古老的文學典故講的是一個乞丐,除了隨身帶的一只鍋,一無所有。一天到一貴族家門口行乞,遭其仆人的拒絕。于是,這個乞丐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向仆人討些水,準備做石頭濃湯,這可是件稀罕的事。乞丐煞有介事地往平底鍋里放些水和一塊大石頭,然后討了些鹽和胡椒。他一本正經地放在火上,攪了一鍋。別人問他在做什么,他說正在做石頭濃湯。攪拌完了以后,乞丐就自言自語地說,要是湯里再放些肉末和蔬菜味道就更鮮美了,仆人拿給了他。最后,他又討了些番茄醬和別的佐料。接著,乞丐就請仆人品嘗石頭濃湯。仆人贊不絕口,連連說:“石頭濃湯味道鮮美!”今天沒有人真的去烹飪這個石頭濃湯,典故的意義在于,人即使是在物質特別缺乏的時候,不要忘了團結協作,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切才有可能。

    第3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論文摘要: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學生學習目標語言與目標文化的關系,強調運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師生間互動,使得學生語言知識學習與運用有機結合。本文總結了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實施中學英語節慶文化教學的方法,旨在通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使素質教育與學習目的兼容,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拓展立體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質。

    一、引言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以下簡稱《課標》)指導性地闡述了我國中學英語課程的目標、原則和學生應掌握的技能,明確了學習目標語言與目標文化的關系。《課標》強調英語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方法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師生之間應形成有效的互動,學生能運用其語言知識達到交際的目的。筆者認為,引人任務型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可嘗試的教學途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課標》提倡“任務型教學途徑,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筆者回顧和歸納了近兩年來國內英語教學期刊上刊登的有關探討“任務型教學法”的溯源、認識、課堂運用及誤區的文章,重新認識和理解任務型教學方法,提出在中學英語節慶文化教學中通過任務型教學途徑拓展中學生的中外文化認知,拓展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質。

    二、任務型教學的基本思想

    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交際教學思想的發展成果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語言教學模式,是在外語研究者和應用語言學家探索二語習得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來的。但它在20世紀50年代的職業教育中就開始應用了(龔亞夫、羅少茜,2003),并非一些教師所認為的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

    一些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基本上是社會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的產物(張伊娜,2006 )。然而龔亞夫和羅少茜(2003)指出任務型語言教學起源于多種學習的理論,如學習理論、認知理論、心理發展以及教育理論,并闡明了其理論的主要依據是學習理論而不是語言理論。基于任務型教學不同的理念、認識、教學目的和對象,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其課堂應用褒貶不一,甚至提出質疑。

    Nunan (1999)認為任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實世界的任務,即目標型任務,這種任務是學生離開學校最終要做的事情,也是學生學習外語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另一種是教育型任務,指的是課堂內的活動,如:聽錄音并復述、小組討論問題。這類任務可以使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最終達到在生活中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設計這類任務的依據來自教育學與心理語言學。Nunan(1999)實際上強調語言使用中任務的交際性。

    目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內容上以課文為中心、練習以語法規則為核心、教法上以教師為中心、學法上基于行為主義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僵化模式可以歸納為:輸人一重復一強化記憶一形成長效記憶和習慣,注重所學習語言的準確性和用法,卻忽視語言的使用和交際。這種現象也使得一些學者對注重語言運用和交際的任務型英語教學途徑提出批評和質疑。張伊娜(2006)認為任務型英語教學途徑“將注意力集中在意義表達上而不是語言形式上,有悖于語言使用和學習的規律,不可能促進外語學習”。在目前高考的反撥效應主導下,這些問題反映了我國特定英語教學的現實和無奈。張伊娜(2006)提出,“學習者和與之交往的對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如何能達到通過意義協商獲得更多的可理解輸人,調整、修正他們的輸出?”這些教師仍然只是從英語熟練水平上來看待學生的學習。這些因素在英語教學水平較差的地區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具有一定的依據,但筆者持不同的觀點。

    Nunan (1999)曾批評說,“即使能闡述語法規則的學習者也還是在語言使用中違背這些規則”。而龔亞夫和羅少茜(2003 )則進一步指出,“事實上語言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語法知識的記憶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同樣,Richards和Rodgers (1986)認為學習者語言技能的使用是獲取知識最為重要的途徑。學習一門外語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行有效的交際,而語言使用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也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實踐的過程。教材的編者分類設計和編排各類活動,使學習內容、方法和學習者三維互動來拓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質。

    顯然,任務型語言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受,強調語言運用能力。它引導學生在多重層面上學習語言文化知識,提出有意義的任務。通過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大量增加語言輸人與輸出的量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從而使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得到逐步發展。

    任務型英語教學途徑正是我們教學實踐中所忽視的若干層面,這些層面包括: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參與和合作,寓語言實踐和能力拓展于自我學習、體驗之中以及以共同合作學習為基礎的多維過程中。任務型英語教學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感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因而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提倡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資源,如課外閱讀、網絡學習等來認識問題和建構知識,深化學習內容。它注重每個學習者與學習元素的多層互動和交融建構,而非著眼于立竿見影。

    從語言學習規律來說,學生本身才是學習主體。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他們的個人學習經歷都可以成為推動整個小組活動的動力。Littlewood ( 2002 )將課堂上獲得交際能力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非交流的學習、交流前的語言練習、交流型語言練習、有組織的交流和真實交際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各自教學實際將其有的放矢地靈活運用。

    三、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學習

    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一方面需要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需要學習目標語文化和本國文化以解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問題。對文化的認知反過來能夠促進學習者學習興趣的提高,在此很有必要提及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李光耀曾指出“了解了隱含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還語言的血肉之軀,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語言,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負載著具體文化內容的語言”(轉引自宋學俠,2002 )。怎樣幫助學習者提高文化交際能力呢?遺憾的是目前英語教學中文化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語法知識和詞句用法層面上,僅對具體影響語義和語用的文化因素作出解釋,卻未能真正引導學生綜合掌握語言運用和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

    節慶文化教學融入英語課程是英語教師會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但多數僅局限于介紹節慶的基本概念,如:節日的起源及慶祝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2版)高中英語教材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第二冊第三單元,廣東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高中英語教材New Intermediate English for China第一冊第六單元以及第二冊第五單元中,都不同程度提及美國三大節日之一的感恩節,但編者并未對這個美國節慶文化內容展開進行介紹,并使之系統化地成為綜合學習過程的延伸。事實上,我們初、高中學生很少有機會體驗感恩節。如果教師有目的地策劃,在內容和方法上多層面地引導,將感恩節的文化元素與任務型英語教學有機結合,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和認知。如:感恩節大餐起源于英國清教徒抵達北美后一年秋收的慶祝活動,與中華民族秋收舉辦豐年祭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基于上述理念,筆者借用任務型英語教學原則,針對高中一、二年級學生設計和呈現下面教學活動,為高中生搭建一座英語文化知識的橋梁。教學活動延伸至對中美節日文化的了解和對比。活動設計寓英語學習于培養學生多元智慧和基本能力目標之中,正如王學華(2007 )指出的那樣,“通過目標特定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具體學習任務感受英語文化,寓英語學習于體驗、發現和參與的過程中”。同樣,教師也借用相似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本民族文化精華,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意識。

    四、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方式與步驟

    Task 1講解課文:以課文中感恩節的內容為基礎,依照who/where/what/when/why ( how)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從而使學生對感恩節的由來有初步的了解。教師準備課文內容中重要事件的英文句子隨意張貼在黑板上,請學生依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以確定學生對整篇文章是否完全了解。教師教會學生有關感恩節的歌曲,并請學生表述對歌曲內容的感想。

    Task 2探索與思考:關于感恩節的更多背景知識并未在課文中出現,教師提出誘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或閱讀參考書尋找答案,在下一節課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1620年英格蘭和荷蘭的清教徒們背井離鄉移民北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要遷移去北美?

    Task 3延伸教材:教師利用PPT幻燈片逐一呈現所有問題,請多位學生回答同一問題,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個人思想的能力,擴大他們參與分享不同見解的機會。教師利用PPT幻燈片將感恩節的起源、習俗、慶祝方式及其涵意完整地介紹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完成Crossword Puzzle來聯想擴充詞匯。

    Task 4課外任務:感恩節是美國三大重要節日之一,但對中國學生而言,感恩節距離我們的生活時空遙遠。本教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并設計以下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進而具備策劃與組織能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任務:介紹清教徒在大西洋航行中遇到哪些困難(海上惡劣的天氣、人群中的疾病、食品困難和未來目的地的不確定性)。

    以下活動都可以包括在“Task 4課外任務”之中,供教師參考。

    Task 4—1尋根之旅:通過感恩節的節慶教學活動,學生已經知道首批到達美國的清教徒來自英國的Plymouth,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陸和相繼而來的移民潮對北美大陸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Task4一2夢想滿行囊:學生已經了解清教徒當年搭乘五月花號帆船前往他們的夢想之地。這是一艘裝滿他們的夢想之船。引導學生做小組活動:

    ·想象在航程中清教徒們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難。

    ·描述清教徒們歷經艱險登陸北美大陸時的興奮心情。

    ·描述清教徒們看到的北美大陸的風景、天氣、動物和植物等。

    Task 4一3中西文化喜相逢:通過Brainstorming,讓學生思考在他們的生活經驗與認知中感恩節的精神內涵什么?在中國文化中哪些節日可以與感恩節的精神相契合。可以參考The West Meets the East補充閱讀材料等其他相關的閱讀材料,學生通過問答練習進行有效的思考。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其他相關的英語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比較節日和慶祝活動中蘊涵的文化特點。

    Task 4—4感恩歲月:感恩節是一個表達感謝與傳達祝福的節日,讓學生制作感恩卡片,寫下感恩話語,并鼓勵學生寄出感恩卡片,把愛傳遞出去。

    Task4一5扮演角色:設計多個幫助他人的情境,要求學生分組設計一段對話,并在課堂上表演。

    應該指出的是任務型教學過程具有三維一體的特點,筆者寄希望于教師與學生、學習任務與內容及所學語言的形式結構形成立體交匯點,從而達到拓展學生智能、能力和促進學生整體人格發展的目標。教師或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全部和部分地使用“三維任務型教學互動板塊評估表”,例如:教師或學生可使用表1記錄自我評價與各縱向部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和問題,以便在以后的同類型教學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表1記錄自我評價與多元智能橫向部分在教學活動剛結束時對自己表現的反思和評估,從而認識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成為更有意識的學習者。

    1.學生自我評價:教師除了評價學生每一個教學步驟的表現以外,學生自我評價也要列成清單表,讓學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表現,教師以此作為參考,提升教學效果。

    2.知識拓展:學生對于感恩節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同時也了解了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進而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3。情感教育:由于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步實施,學生由認識自己、關懷自己進而升華到認識別人、關懷別人。

    4.技能訓練:活動內容包含聽、說、讀、寫,學生經過不同活動的經歷和感受,這四項技能皆有所提高。

    5.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培養了勇于接受挑戰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增強了自信心。教學活動的設計因具備多元性,所以也激發了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下表展示了通過任務型教學學生在以感恩節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所提升的“多元智能”。

    五、結語

    寓文化于任務型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是中學英語教學的新嘗試,可以考慮將其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課外延伸,也可考慮作為學校文化節的表演內容,使之成為誘發學生思考、引導體驗、擴大參與機會和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的途徑。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學習任務要精心設計,做到內容和步驟有的放矢;2)適當參考和引人教學資源;3)教師應清楚本學期哪些單元中有可挖掘的文化素材;4)教師應了解任務教學費時費力,要注意教學中的可行性。

    王學華(2007 )指出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促進文化交流和學習,而當前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卻存在嚴重“人超”,即英語文化過于強勢的現象,在英語教學中應當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與感恩節在形式和意義上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除了感恩節的宗教意義和中秋節的民俗意義,兩者都是家人和朋友的聚會,融親情、愛情、友情于一體,表達祝福、思念,并有典型食物—感恩節的火雞和南瓜餅,中秋節的月餅和茉莉花茶。鑒于此,筆者建議在每學期的教學中以中秋節為主題開展任務型教學活動,其過程同以上呈現的感恩節教學步驟,讓學生分小組分別開展以下活動:

    第4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一、課堂常規教學各環節見縫插針

    課堂是學生系統學習英語的主陣地,因此充分利用課堂上的45分鐘,在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文化知識,對于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重視和了解是最為重要的。具體各環節的操作方法如下:

    1.課前講壇法。教師利用預備鈴后幾分鐘舉行值日生報告活動,為學生真實運用英語提供一個練習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然、有效地導入文化的渠道。比如,在西方節日期間,教師設計西方節日的專題,組織學生廣泛收集該節日的相關信息和習俗。在課前講壇時間由值日生口頭匯報給大家。

    2.詞匯發散法。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也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俗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其來龍去脈,以便他們理解其深刻內涵。許多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外語互譯,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

    3.文化旁白法。中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對這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在課堂上可緊扣課文內容,借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等傳授文化背景知識;也可挖掘課文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元素,對東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或攝取現實社會生活文化關聯信息融入課堂教學。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豐富課外活動,提高學生興趣

    課外活動是多渠道、多手段進行文化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因為活動需要學生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學生的主體性更加明顯,同時,活動也是同學之間不斷交流的過程,所以課外活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課堂教學收不到的效果。根據長期的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實感受西方生活。

    1.身臨其境,感受西方的節日。像中國一樣,西方也有很多節日,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愚人節等,豐富多彩。如此眾多的節日,學生是不容易記憶的,即使記住,也畢竟不是自己民族的,有一種隔膜之感。在節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節日中來。比如感恩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收集感恩節的資料,并以黑板報等形式介紹感恩節的來歷。圣誕節時,讓學生制作圣誕賀卡,準備一些圣誕樹、圣誕禮物,用彩紙裝飾自己的教室,使學生感受圣誕節的氣氛。母親節時可以給母親制作小禮品,感謝母親一年的辛勞,祝福母親身體健康。愚人節可以開一些小小的玩笑。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活動中就感受到了西方社會的文化氣息。

    2.增加課外閱讀,吸取文化養分。閱讀是獲取知識、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個很好的補充。教學之余可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學作品的簡易讀本,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希臘神話、圣經故事、天方夜譚等。

    3.影視欣賞法。有些文化內容光是憑教師一張嘴、幾只粉筆、一塊黑板、一些文字資料講解活生生的文化現象,有時也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生動再現文化的內涵及實質。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在平時注意收集有關的電影、錄像、圖片等資料,讓學生通過觀看英語國家日常生活場景,如餐館服務員與顧客的對話,機場工作人員與乘客的對答,打電話時的用語,及各種場合的談話,引導學生觀察談話者的語調、音調、談話風格、表情動作、服飾等,在觀賞間隙或之后進行文化分析、評價,加深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風俗和習慣。

    三、設置選修課,系統介紹英語文化

    教師可利用《英美概況》、《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美國文化探奇》、《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材料以講座的形式,分章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情況,如姓名、衣食住行、教育、金融、節日等情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當代人的思維形式和思想觀念。也可以運用英語電影、電視、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師可開設有關英語中常見成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涵的選修課。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綜上所述,英美文化不但是學好英語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而且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文化資源。一般說來,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可以采用課堂滲透和課外活動兩種方式,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是西方文化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英語教師采取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加強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教學,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5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節日是一種歷史文化,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悠久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習慣,節日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產物和象征,它獨特的內涵融入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通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將這些靈魂和精神進行滲透,對人們的身心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受到了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的當代大學生大多受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他們越來越喜歡慶祝西方節日,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傳統節日。面對這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西方節日文化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沖擊,以及由此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所形成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消費觀念,正確理解西方節日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并呼吁他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二、中國當代大學生的中西方節日文化觀

    西方節日文化在中國受當代大學生青睞。一方面,西方自由和休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中國當代大學生。另一方面,有調查資料表明, 目前在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明顯強于20世紀 80~90 年代的大學生, 表現在他們思維活躍,對社會生活中新思想、新觀點反應迅速。[1]

    在中國,西方的節日已經發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中國年輕人。首先,西方的節日是以一種簡單方便的方式慶祝的,很少有禁忌;其次,西方的節日對他們來說又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節日。以情人節為例,在2月14日這一天,可以看到很多的青年人以送玫瑰花、送巧克力以及舉辦燭光晚餐等活動慶祝節日。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情人節充滿了新鮮、刺激和浪漫,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西方節日富有更多的娛樂元素,年輕人更熱衷于慶祝和參加這些節日活動。然而,他們喜歡西方的節日多數不是由于節日文化本身的因素,有些只是滿足于心理上的刺激和浪漫,而多數則是因為追求一種浪漫和時尚,追求一種純粹的形式。

    三、西方節日文化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沖擊

    “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雙重沖擊, 傳統文化陷入困境,禮崩樂壞,導致傳統節日也喪失了存在的精神基礎,逐漸衰微。”[2]與西方節日文化相比,中國的節日文化歷史悠久,與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相對于西方節日而言,中國的傳統節日則更受到中國中老年人推崇。年輕的當代大學生們向往著新的與眾不同文化,結果是他們越來越淡化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歷史、節日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二是傳統的節日是數千年代代相傳的節日文化,對他們而言似乎缺乏新鮮感;三是中國的節日大多為傳統的節日,強調家庭團聚和社會和諧,所以許多當代大學生把他們看做是一種責任;四是中國傳統節日在色彩、語言等方面還有一些禁忌,讓他們感到壓抑。

    四、??代大學生的中西方節日文化教育策略

    現在,大多數當代大學生不太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他們有興趣慶祝各種西方節日,尤其是沉迷于慶祝圣誕節和情人節,在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都在不斷地變化著。以此同時,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觀念變得越來越冷漠。作為新一代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當代大學生不應該忽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因此,我們的非常有必要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培養“文化自覺”。所謂的“文化自覺” 就是要對自己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來歷、文化得失及其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既要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優點, 又要認識到它的不足。[3]在面對不同的節日文化時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吸取西方節日文化優秀元素,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優秀成果。

    1、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西方節日文化,吸取西方節日文化之精華

    西方節日文化大多以紀念、慶祝、感恩等主題構成,我們應引導當代大學生從西方節日主題中更多吸取其精神內涵。例如:從圣誕節中我們可以更多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以及人們不同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從中了解早期西方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再如:引導學生從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活動中懂得感恩,感謝給你生命并養育你的父母,感謝所有幫助過你的人,感謝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感謝國家和社會給你的一切,從感恩中喚醒他們的的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為自己、父母、國家和社會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此外,西方的許多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等都有家庭團聚的元素,也有節日的喜慶氣氛,從西方的節日里我們也能看到他們非常重視家庭成員以及親朋好友的緊密聯系和友誼,從中也體現了集體主義的思想,這也是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吸取和借鑒的。

    2、引導當代大學生加強中西節日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西方節日文化的文化交流也應加強。積極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加強自身素質,使人們更好的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中西方節日文化交流應建立在充分理解中西傳統節日文化基礎之上進行。

    西方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生存基礎,其中大部分具有明顯的宗教意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西方人更注重節日帶給他們的快樂,他們更加注重個性和節日氣氛。例如,在西方的萬圣節,人們穿著個性的裝扮,雕刻奇異南瓜燈,通過贈送小糖果和各種裝飾品等方式營造節日的熱鬧氣氛。

    傳統的中國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都是家庭團圓的節日。在這些節日里,家庭往往聚在一起慶祝節日,并創造一個和諧的節日氣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以交往、交流、凝聚力和彰顯文化遺產為重要途徑,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悠久歷史、傳統美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因此,我們要引導他們多讀有關中西方節日文化的書籍,了解節日文化的歷史淵源以及所傳承的文化精髓,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西方節日文化交流,在吸收外來文化優秀成果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加強傳統節日文化宣傳教育,引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在了解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各種優秀成果的同時,中國當代大學生還應接受國學教育,逐步將其納入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拓展他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路徑:一是教師應積極主動接受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任務,解釋傳統節日文化的含義、淵源和習俗等等;二是在繼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應正確引導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三是用適當的方法宣傳、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四是可以組織一些如表演、辯論等活動引導他們學會處理傳統與現代、自主性和多樣性的節日文化,并對不適合先進文化發展的觀念及行為進行及時更正。

    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將學校教育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相結合,將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參加一些如文化藝術節等有關與節日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他們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他們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自豪感,引帶他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而優秀的節日文化。

    五、結語

    西方節日活動在當代大學生中越來越流行,西方的節日文化已被中國年輕人所接納并受其青睞。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同時也看到其對當代大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和引導中國當代大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西方節日文化所帶來的的影?,我們應積極引導他們吸取西方節日文化的優秀成果,引導他們盡量減少西方節日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鑒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6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英語教學 運用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它是一種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的學習方式。

    它強調學生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強調學生通過個人探索和個人研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滿足,使學生學會學習。

    一、“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的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鼓舞。”[1]而我們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照本宣科,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文化的陶染和人文的關懷。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

    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這種挑戰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是教師提升自己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因此,教師必須要實現教學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應做到:1.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搭臺,讓學生唱戲;2.樹立問題意識――提出問題,給學生留出思考空間;3.確立服務意識――走下神圣的講壇,零距離與學生接觸;4.確立對話意識――建立對話系統,創造和諧氛圍;5.確立發展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關鍵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教師要從過去居高臨下的“神位”上走下來,成為與學生平等的一員,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來號召、引導、感召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學的主體,應當充分相信學生學習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主要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創新和努力實踐為目標;以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流程為基本內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課型以開放式為組織形式。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歸納和處理信息等實踐活動來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了解社會,關心現實,關注人類發展,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態度和研究意識,提高實踐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是個人的獨立研究,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研究(5―6人)。各組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好表演、欲成功、易滿足等特點,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滿足學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教師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裁設計不同形式的課,如表演課、討論課、欣賞課及多媒體制作等,采取問題解決模式(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或自主探究研究模式(即學生根據課題獨立從事和完成某項任務的整個研究過程)開展教學。

    為此,我把“研究性學習”帶進英語課堂,在所教班級中,按照學生的意愿,將他們分成若干課題組。首先要求各課題組選題,選題要從實際出發,要貼近學業、貼近生活,能解決具體問題。學生們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課題組的選題各具特色。如“Obstacles to speak English freely”(流利自如地說英語的障礙)、“How to make full use of our library and Internet?”(如何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中西方文化差異)等,一時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生們群策群力,對所做的研究課題都找到了滿意的答案。其中,有一個課題組從“如何提高聽力,如何順利完成教學大綱對學生聽力的要求”出發,設定了課題“How to slip into the good state of college English”(如何完成中學聽力向大學聽力的過渡?)。選題之后,需要解決問題。那么,如何解決問題?課題組成員走訪了部分中學、大學,向同學和老師問卷調查,并與班級其他同學反復磋商,聽取各種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如下觀點:

    1.必須增補一定過渡教材來強化聽力;

    2.以說代聽,多練習口語,多交流。在交流中,培養語感,訓練聽力,提高聽力。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效果較為明顯。于是作為研究成果加以推廣,使更多的同學受益。

    同時,在教學中,我還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豐富而富有個性。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是與社會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如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No Smoking(禁止抽煙),Feeding the world(世界糧食問題),Disability(殘疾)等,其內容涉及日常生活、事業成功、身體健康、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等各方面。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和運用本課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還要啟發學生就課文中提出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新編實用英語》第一冊中,Unit 9“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感恩節和圣誕節),文章主要講述了感恩節的來歷、晚餐和圣誕節的活動,學生們對這篇文章很感興趣也比較熟悉。因此,我要求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總結中外的主要節日,包括它的來歷、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及有特色的食物等。我先列出幾個大的話題:中國的節日、英美的節日、國際上的節日等,全班同學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組合,分成幾個大組,然后由學生自己決定小標題,分工合作,派代表進行展示。對他們選取的材料,我從語言上把關,展示過程中通過提問的形式與臺下的同學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能用英語描述節日的來歷、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及人們喜愛的傳統食物等。其中有一組學生將他們的材料做成了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整個演示的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中間還穿插著美妙的音樂,因此受到全班同學的一致好評。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教材內容,又使教材內容學以致用,使知識轉化為學力。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加強,而且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可見,有效的英語語言學習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在英語體驗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經歷過英語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不但能牢固地掌握英語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了較強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2]。同時,還養成了善于發現、勤于思考、認真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把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正如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3]教師就是要成為“點燃火焰”的人,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使英語教學與學習邁上更高的階梯。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北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在《2020 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長期的規劃方案(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20 年我們要躋身在創新型國家的行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那么,把一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帶到全面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高校教育面臨解決和思考的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就需要高等教育大力加強我國學生創新的意識、創業的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們在畢業之后,能夠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權,不僅能夠就業還能夠自主創業,成為新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創新創業教育,在中小學就已經開始,在大學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以及國際上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加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高校是擔任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陣地。人才素質的高低、知識結構的多元、創新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要想成功地轉型到創新型國家的軌道上來,體制改革很關鍵,體制改革的關鍵又在于培養人才的機制。人才的培養又源于教師。因此,教師的素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

    二、目前財經類高職院校師資的現狀

    (一)缺乏教育理論的專業背景

    大多數的財經類老師,更多的是在學習自己的本專業課程,對于教師崗位應該掌握的知識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盡管在取得教師資格證時,需要考《心理學》、《教育學》這兩門專業課程,但是考試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行記憶,并沒有經過真正的系統學習,在這一領域并沒有專業技能。所以,對于學生心理、教學規律、教學方式、教學技巧等專業知識方面都很欠缺。這種專業知識的缺失必然會影響與學生的溝通(這種溝通包括心靈溝通、語言溝通和知識溝通),這將直接會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師隊伍結構有局限

    高職畢業的學生未來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于單位拿來就能用,工作拿來就能干。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學以致用。這樣的就業要求必然導致教學要求的改變,教學要求的改變必然對老師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雙師型”教師成為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既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圓滿教學要求。但現實情況是徒有“雙師型”教師的名稱是比較多,擁有專業的資格證書如中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評估師等,但是大多數取得資格證書的教師,并不在相應的崗位上執業,因此,盡管是雙師型教師但在實踐經驗方面還是非常欠缺。2013年北京高職院校做過調查,有專業資格證書的教師26.7%,有在企業從業經歷的教師不足20%。教師實踐能力的欠缺必然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三)教師工作熱情不高

    就目前招生現狀而言,高職學生的生源較差。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自主性、學習認真方面比起本科學生有很大差距。俗話說“教學相長”這就導致教師在工作起來積極性較差。雖然身為是高校教師,但是比起本科教師還是很遭受歧視。同時,現在高校評職稱時,導向是傾向科研,在教學方面中的教學課時、教學效果、學生評價等方面均不考慮。這樣大多數教師為了評職稱,埋頭鉆研課題、撰寫論文,而在教學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大家都不愿代課,都不愿當“教書匠”。很多學校都有課程排不下去的現象,學校紛紛花錢外聘教師。對于外聘教師而言,對于學生的負責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三、提高財經類高職教師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

    創新型國家必然要有創新型教育,創新型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必然要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搭建平臺,這樣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走“產學研”的一體化道路。“產”就是建立在高校知識創新的基礎上,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直接參與經濟建設;“學”和“研”則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通過導師制聘請社會人士做兼職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同時,通過科技孵化,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試驗田。這樣,學校和企業建立一個非常良好的溝通機制。

    (二)加大培訓力度

    由于高職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有所缺失,學校要制定一個長期的培養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人才計劃,讓老師們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鼓勵教師多參與社會活動。通過培訓讓教師們由單一的教學型向真正的“雙師”型教師轉變。考核是工作的指揮棒,要改變考核的風向標,考核體系多元化,充分調動老師上課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這樣,老師真才實學才能讓學生們真正受益。

    (三)深化教學改革

    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有很大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在專業設計方面,應突破專業和行業壁壘,拓寬涉及專業,豐富知識結構,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內容,組建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在教學形式方面,除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頭腦風暴、專家座談等方式讓學生理解知識,同時除了本專業還可以講解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來豐富學生的內心和知識結構。

    如:筆者在講投資性房地產這一章的會計核算時,要給學生們講解投資性房地產這一準則實施的背景,我國目前房地產的市場情況和與國外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為什么采用公允價值和成本計量兩種共存的模式。在講解無形資產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時通過“研發支出”這個會計科目來核算時,先要給學生梳理,為什么準則要改變這一內容的核算。要給學生講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國家要實施創新型戰略,要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產品的研發能力是未來一個企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在這樣一個大經濟的背景下,作為會計也要與時俱進。通過,這種形式的講解學生不僅提高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知識,也能夠把所學到的各門經濟課程融會貫通。我們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的人文情懷。如:筆者在感恩節那天上課時,要給學生講解感恩節的來歷以及西方在感恩節的風俗習慣等。同時,還要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把第一課堂的內容有效的延伸到第二課堂當中,再從第二課堂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中,融會貫通,達到完美的融合。

    第8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 美育教學 初中英語 滲透

    美育是當前素質教學中的關鍵內容之一,其包含對品德、思想、素質等的教育。對美育的教學過程應貫穿于每個學科內,并融入每一節課程中。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對美育進行教學是就是利用英語課堂讓學生了解善與惡、美與丑,同時利用美育滲透,培養學生的品德,激發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深挖學生的自身潛力。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在開展英語教學時,利用優美的語言詞匯、濃厚的文化氣息,靈活的教學方式及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進而幫助學生在收貨英語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高尚的行為標準,陶冶自身文化情操。

    1. 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取美的感受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可以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畫面,動聽的音樂,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獲取美的感受。例如:新課標英語七年級下冊教材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圖面,讓學生自行挑選搭檔進行類似下列這樣的對話: A: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 B:I like koalas. A:Why do you like it? B:Because it’s adorable. 利用放映的圖片及學生間的對話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動物的憨態可掬,激發學生對動物的熱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感受到美育的教育,一舉多得。

    2. 在口語練習中進行美育教學

    英語的發音及語調較為自然,和諧,其書寫舒展,流暢。初中英語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從而讓學生體會英語中包含的語言美。英國、美國等一些國家同中國一樣有著文明禮貌的品德,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結合當地的民俗等文化常識進行教學,同時還要讓學生體會英語中的文明。例如:“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詞匯的運用。教師通過在對英語口語練習中進行美育指導,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及生活中都可以應用禮貌的語言進行交流,進而養成良好的美德品質。

    3. 利用課本知識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

    在初中的英語教材中,盡管一些文章內容較為短小,但其蘊含的內容卻極為有深意,容美育及教學為一體。初中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深挖教材內容,幫助學生辨別善惡是非,增強自身品德,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教材Unit 2 What’s the matter? 課文講解中,有這樣一段對話:A: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stomachache. A: That’s too bad. 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And don’t eat anything for two hours. B: I guess I should. 通過對這段對話的學習,教師讓學生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文章A與B的交流匯中,讓學生懂得關心周圍的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再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一個內容,即要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讓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良好的行為準則,完善自身成長。

    4. 拓展課外知識,進一步開展美育教學

    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課程講解時,不應僅局限在教材本身的內容上,而是要進行適當的內容拓展,將國外的一些風土文化融入教學課程中,不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可以進一步使美育融入教學中。例如:國外的母親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的來歷,外國人都是如何慶祝這些節日的。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英國人及美國人的生活習慣,說話特點等,進而讓學生感受到外來文化的趣味,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的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利用黑板報定期書寫一些外國的幽默笑話,民族、格言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英語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及文化品德。

    5. 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

    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英語角活動,將一些喜愛英語的學生聚集起來,讓學生利用英語相互聊天、問候,為學生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體會英語的魅力。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英語并不只是為了考試,進而肯定他們對英語學習的信心,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6. 結語

    美的內容不僅包含自然之美,還有人類文明之美。但是,不管是自然還是人們創造的美,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學活動弘揚美好的事物,將教書育人同美育相結合,更好的幫助學生完善自身成長。因此,對美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進行探討是值得教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第9篇:中國感恩節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傳統節日;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承

    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體現民族認同感的舞臺,是植根于民間的文化瑰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一、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認同的現狀

    (一) 熟悉度漸淡,常識問題不清楚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語文試卷中涉及到一些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時,學生或多或少或打結。例如:請你寫出三個你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并且說出他的來歷。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異,甚至會把圣誕節也寫入其內,還有學生答道端午節,是一位叫離騷的詩人跳進了汨羅江。從而可看出當代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節日,對傳統節日冷漠

    洋節?在我們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青青校園中的學生們,你來我往,洋節帶來了無盡的浪漫、快樂,在學會的口中時常聽到“平安夜老師要給我們送蘋果。圣誕老人會給我帶來什么禮物呢?”洋節也負載了許多憂愁和苦悶。在我看來,在市場經濟浪潮瘋狂席卷下的今天,人們都在怨聲載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經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漸漸“蠶食”,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老人們和父輩們總是謹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學生的心里已經淡化了。

    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培育中學生的具體措施

    (一)、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體來說,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需把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孩子加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學校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性、組織性和計劃性決定了學校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這個主角,需要在涉及傳統節日文化的課程建設方面努力,除了強化語文、歷史等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學校可以開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的區域課程或校本課程。其次要開展一些融傳統節日文化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2010年舉辦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餅”活動。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應將傳統節日文化多滲透,長期以來,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過程中往往單純地采用講授方法,使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講你記,我說你聽,我考你背”的純粹認知教學之中,作為教育主體的中學生既沒有情感上的體驗,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難實現書本知識的內化和認知向行為的轉化。同時,我們又長期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為一,常常導致四者的混為一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被掩蓋,教師的說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輸多而積極引導少,使得中學生誤認為傳統節日文化也不過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應該轉變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理念,積極探討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規律,尋找與當代中學生接受心理相適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認知教育,更要重視以感悟和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學生不僅知曉而且喜愛,并最終化為行動。

    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培養中學生傳統節日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如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擔負起對中學生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

    (二)、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a级成人毛片完整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