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天象奇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馬四進三,車6退7
3、車三平四,士5退6
4、炮三平五,士6進5
5、車六平五,將5平4
6、車五進一,將4進1
7、馬八進七,將4進1
8、車五平六,車6平4
9、馬七退五,大功告成
10、64關的步驟有點多,如果說不知道怎么走的話,那么可以嘗試走動不同的棋子,來試試看效果怎么樣,總的要明確以下幾點
11、走子要有效率,目標一定要明確
12、防止子堵塞
13、不要貪兵卒,勿失子失先
灌溉對氣候的影響研究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隨后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研究者的關注,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農田灌溉對近地面溫度、能量流、水蒸汽、地表參數和降水的影響。總結來說,有關灌溉對氣候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球和區域兩個尺度上的研究(特別說明:灌溉對農田小氣候的影響研究不在本文綜述的范圍內)。區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灌溉農業發展迅速和灌溉強度大的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和印度),研究目的在于提供灌溉對區域氣候影響的實證,并結合模擬研究闡述灌溉對區域氣候影響的物理機制。全球尺度的研究重點在于研究灌溉對氣候在全球平均水平上的影響,對比分析灌溉在全球不同區域的影響強度差異,揭示灌溉對氣候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闡明灌溉對各地區影響上存在差異的原因。過去研究的基本結論為:農田灌溉對全球年平均溫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局部區域上有明顯的降溫作用,且降溫作用在干旱的季節和干旱的地區更加顯著。此外,農田灌溉每年向大氣輸送的水汽通量約為2600km,使得區域大氣水汽含量明顯增加,促進了大氣中水汽的重新分配,影響了降雨的形成。
1.1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
1.1.1美國Stidd1976年最早報道了大面積灌溉使得哥倫比亞盆地降水增加。Changnon1973年發現美國德克薩斯州西北灌區自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雷暴天數增加了25%,晴空天數減少了19%。Beebe1974年發現德州大草原灌區龍卷風發生最頻繁的6月正是灌溉強度最大的時間,而周邊非灌溉區龍卷風多發生在5月份,此外灌區龍卷風發生的次數在灌溉時節增加了2—3倍,由此Beebe指出灌溉增加了德州大草原區龍卷風發生的頻率。此外,Beebe還發現1950—1975年間灌區冰雹天氣出現的次數增加了兩倍,而且灌區的露點溫度比非灌溉區要高。Marotz等1975年發現美國堪薩斯州南部灌區灌溉的強度和積云量存在正相關關系。Burman等1975年和1977年在美國愛達荷州的研究發現灌溉可以降低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溫度,增加水汽壓和潛在蒸散,減小風速。Schickedanz1976年和Worthington1977年發現灌溉使得美國大平原的降水增加。Barnston和Schickedanz1984年指出低層輻合抬升是灌溉引起云量和降水增加的基礎天氣條件。靜止鋒對于灌溉引起的降水是非常有效的。灌溉可以使得干熱季節的日最高氣溫下降2°C,濕冷季節的日最高氣溫下降1°C。Segal等1998年利用區域氣候模型PSU/NCARMM5模擬了灌溉對美國北部灌區降水的影響,指出灌溉對降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已有的降水場,而不會產生新的降水場,而且灌溉對降水的影響受非局地氣候效應的影響顯著,并指出應該把灌溉對氣候的影響從其他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中區分出來。Moore和Rojstaczer2001年在美國大平原利用1950—1997年的降水觀測數據和灌溉統計數據分析了灌溉和降水之間的關系,并重點討論了三個重灌區(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和德克薩斯州)灌溉和降水的關系,指出1950—1997年間灌溉引起研究區降水變化的證據不足。Mahmood等2004年和2006年分別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對比分析了5個灌溉觀測站和5個非灌溉觀測站長期的月平均最高溫度、平均溫度和最低溫度,指出灌溉使得該地區在1945—1990年間溫度平均下降了1°C。Kueppers等2007年利用RegCM3模擬了灌溉對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影響,指出當自然植被轉化為灌溉農田后,可以使得8月份的平均溫度、最小溫度和最高溫度分別降低約3.7°C,0.9°C和7.5°C,灌溉的制冷效應不僅限于被灌溉的區域。總體來說灌溉的降溫作用在暖干的夏季最明顯,在濕冷的冬季最不明顯。Kanamaru和Kanamitsu2008年利用斯克里普斯試驗氣候預測中心(ECPC)的區域光譜模型模擬了灌溉對加利福尼亞中央峽谷夏季夜間最低溫度的影響,結果顯示灌溉使得七月的夜間最低溫度增加了3.5°C,并指出夜間最低氣溫的升高主要是由于灌溉使得土壤熱導率和地表熱通量增加。Lobell和Bonfils2008年指出灌溉使得1934到2002年間加利福尼亞夏季(6—8月份)的平均最高溫度下降了2°C,但是對于平均最低溫度影響不顯著。Ozdogan等[32]2010年利用陸面模式Noah模擬了灌溉對美國地表參數的影響,結果顯示灌溉顯著地改變了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平衡,在2003年作物生長季,灌區平均蒸散量增加了12%,而且在局部地區灌溉的影響更加顯著,比如灌溉使得加利福尼亞、愛達荷東部、華盛頓南部、科羅拉多南部作物生長旺季時節的潛熱通量增加超過了100W/m2,地表熱通量、凈輻射、蒸散量、徑流量,土壤濕度分別改變超過了3W/m2、20W/m2、5mm/day、0.3mm/day、100mm。
1.1.2印度印度人口占了世界總人口的1/6,其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夏季季風降水。灌溉對于印度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951到1997年間,印度灌溉農田的面積從2300萬hm2增加到了9000萬hm。在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問題上,印度是繼美國之后被研究最多的地區。Lohar和Pal1995年模擬了西孟加拉邦南部地區灌溉對季風前降雨的影響,指出灌溉并不一定會增加降水,對于中尺度環流影響更大的地區灌溉可能減少降水。例如西孟加拉邦南部地區中尺度環流影響更大,近海灌區土壤濕度的增加阻礙了海風環流的發展,減少了低空水汽,導致了內陸水分供應的縮減,而內陸水分供應是雷雨天氣形成的重要條件。此外,低空海風鋒的減弱也不利于雷暴等強對流天氣的發生。deRosnay等2003年在陸面模型ORCHIDEE中加入灌溉參數化方案,模擬了1987—1988年灌溉農業對印度半島地表通量的影響,結果顯示灌溉使得整個半島的年平均潛熱增加了3.2W/m2。Douglas等2006年指出灌溉農業使得印度的年平均水汽通量和潛熱通量分別增加340km3和9W/m2。Biggs等2008年指出1960—1990年間克里希納盆地的灌溉面積迅速擴張,1990年后逐步趨于穩定。1901—1960年間恒河奎師那河的年平均流量為226mm,而1990—2005年間減少到64mm,與此同時顯熱通量平均減少了約12.7W/m2。此外,他們還發現在同一時間段內大氣褐云使得該地區的顯熱通量平均減少了約11.2W/m2,為此他們指出1960—2005年間灌溉對印度南部的克里希納盆地顯熱通量的影響等同于甚至大于大氣褐云對該地區顯熱通量的影響。Lee等2009年分析了印度次大陸1982—2003年間NDVI、灌溉、顯熱、潛熱、表面溫度和早期季風降雨之間的關系,指出印度次大陸早期夏季季風降雨減弱可部分歸因于灌溉,因為灌溉降低了地表溫度,減少了海陸間的熱力對比,從而削弱了季風環流。Douglas等2009年使用區域大氣模擬系統(RAMS4.3)模擬了灌溉對印度季風氣候的影響,結果顯示當灌溉農田替代潛在植被后,顯熱平均減少了11.7W/m2,其中旁遮普省和哈里亞納邦的顯熱分別平均減少了77%(87.5W/m2)和85%(65.3W/m2),并指出灌溉增加了區域水氣通量,從而改變了對流有效位能,降低了表面溫度,影響了區域循環模式和中尺度降水。毛慧琴等2011年利用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式(RIEMS2.0)研究了灌溉對印度區域氣候的影響,結果顯示農田灌溉使得印度區域年平均氣溫降低了1.4°C,年平均降水率增加了0.35mm/d。季風前期及6月份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更加顯著。
1.1.3中國中國大約有45%的農田是灌溉農田。中國灌溉耕地面積從建國之初的1500萬hm2開始迅速增加,到2008年已經達到了5850萬hm2,并且中國的灌溉面積居世界之首。灌溉農業消耗的水資源占各部門消耗水資源量的首位。1949年農田灌溉消耗的水資源高達水資源消耗總量的97%,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農業用水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位居首位。目前甚少有關農田灌溉對中國區域氣候影響的觀測證據報道,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1)中國的氣象觀測站受城市化影響嚴重,有45%的氣象觀測站位于或者接近城市;2)中國氣候的形成與演變受大氣環流(包括季風環流)及其季節變化的影響,干濕季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降水時間和主要作物生長的時間重疊,掩蓋了灌溉對氣候影響。3)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水資源和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面臨的嚴峻問題,為了節約用水,中國多采用補充灌溉方式,補充灌溉提供的水分是少量的,因此相對充分灌溉來說對于氣候的影響會小些。4)黑碳氣溶膠是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可見光和部分紅外光譜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對區域和全球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報道指出中國黑碳氣溶膠量是非常高的,黑碳氣溶膠能夠導致正的輻射強迫,減弱氣溶膠對地球的冷卻效果,加速區域氣候變暖。黑碳氣溶膠導致的區域氣候變暖也會掩蓋灌溉的蒸發冷卻效應。盡管利用實測手段去研究灌溉對中國區域氣候的影響困難重重,但仍有研究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Zhu等2011年利用遙感觀測數據在中國的吉林省分析了灌溉對地表參數的影響,結果顯示高灌溉區通常對應低的反照率和地表溫度,高的土壤濕度,歸一化植被指數和蒸散量。該研究證實了遙感觀測是一種有效的研究灌溉對地表參數影響的手段,可以作物氣候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的補充方法。Zhu等2012年同時利用氣候觀測數據和遙感觀測數據研究了灌溉對吉林省近地面氣溫和地表溫度的影響,指出灌溉對最高溫度的影響大于對最低溫灌溉的影響強度和有效灌溉面積以及作物播種面積顯著相關,此外灌溉的影響在干旱的年份越發突出。除了實證研究外,也有研究者通過模型模擬的手段研究了灌溉對中國區域氣候的影響。例如:李建云和王漢杰2009年用社會經濟動力學模型預測了2030年中國北方13省土地利用情況,并識別南水北調受水區作物生長季節農、林、牧業灌溉的面積分布,在此基礎上利用RegCM3模擬研究了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對中國北方13個省(區)范圍內農田、農林混作區和草地等進行大面積灌溉所產生的區域氣候效應。Zhao等2012年應用RegCM3在新疆地區研究了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指出春季灌溉引發了土壤濕度的異常變化,導致了新疆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增加,同時灌溉使得新疆北部夏季氣溫明顯降低,其中新疆的阿勒泰和塔城地區降溫最多,下降強度可以達到0.8°C。Wen和Jin2012年利用SCAM模擬研究了灌溉對中國西北地區的氣候影響,指出灌溉可以降低溫度、增加降水,灌溉對區域溫度和降水的影響強度與灌溉強度成正比。
1.1.4其他地區盡管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田灌溉面積最大的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美國),但也有灌溉對其他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報道。例如Alpert和Mandel1986年指出以色列中南部1960年代到1980年代表面風速和日氣溫下降與該地區農田灌溉的大面積擴張有關。deRidder和Gallee1998年在以色列南部利用中尺度氣候模型MAR模擬了灌溉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模擬結果顯示當用灌溉地表替代半干旱的地表后,風速和溫度的日變化減小了,同時他們指出灌溉對對流性降水的潛在影響并不是灌溉導致的大氣水汽增加的直接效應,而主要體現為灌溉引起的熱動力學變化的間接效應。Geerts2002年指出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干旱地區大型灌區可以使得全年的月平均氣溫降低1—2°C。Haddeland等2006年指出1979—1999年間灌溉使得科羅拉多和湄公河流域年平均潛熱分別增加了1.2W/m2、1.3W/m2,年平均表面溫度降低了0.04°C。
1.2灌溉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Yeh等1984年在全球三個緯度帶(30°N—60°N,0—30°N和15°S—15°N)進行了灌溉影響的數值模擬實驗,發現灌溉可以降低溫度、增加降水,并指出降水的形成是由于灌區和非灌區下墊面性質不同導致了水平溫度梯度的差異,激發了局地中尺度環流,進而引發了降水。Boucher等2004年在全球尺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灌溉對氣候影響的模擬實驗,結果顯示灌溉使得全球平均凈輻射增加了0.03—0.1W/m2,局部降溫可以高達0.8°C。Gordon等2005年指出1961—1990年期間森林退化使得全球水汽流減少了3000km3/yr,而灌溉使得全球水汽流增加了2600km3/yr,盡管全球水汽流的凈變化幾乎為0,但是森林退化和灌溉空間位置的差異,使得水汽流的空間格局發生了變化。Lobell等2006年指出現有的大氣環流模型沒有考慮灌溉對氣候的影響機制,盡管灌溉在全球尺度上的平均影響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灌溉集中的農區影響顯著,缺乏對灌溉的模擬可能是目前GCM在部分灌區模擬結果存在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Bonfils和Lobell2007年研究顯示灌溉對夏季平均日溫度有顯著的降溫作用,但對夜間的溫度影響不明顯,并指出這主要是因為由灌溉所導致的潛熱增加主要發生在白天。此外,他們還指出20世紀灌溉的迅速發展,對人類引起的溫室效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隨著灌溉面積的逐步穩定,由灌溉引起的降溫效應可能會減弱,由此可能使得未來溫室效應更加顯著。Lobell等2009年利用CAM3.3在全球尺度上模擬了灌溉對氣候的變化,并重點分析了全球8個主要的灌區(包括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內布拉斯加州、密西西比、西班牙、土耳其,咸海流域、印度恒河平原和中國東北地區),結果顯示灌溉降溫的強度在區域上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可能由灌溉的范圍,灌水量和云特征對灌溉響應的差異等因素造成的。Sacks等2009年利用CAM3.0耦合CLM3.5在全球尺度上模擬了灌溉對當代氣候的影響,結果表明從全球平均水平上看,灌溉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局部地區影響顯著:灌溉使得北部中緯地區、美國中部和東南部、中國西南部分地區、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年平均溫度降低了0.5°C左右,但是加拿大北部部分地區溫度升高1°C左右,并指出灌溉(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和土地利用/覆蓋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在強度上是相當的,因此在研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不應忽略人類土地利用管理方式這一重要因素。Puma和Cook2010年利用美國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全球氣候循環模型ModelE研究了20世紀灌溉農業發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結果顯示灌溉的影響在20世紀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在1950年以后影響更加顯著。20世紀早期灌溉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并使該地區6月到8月間的溫度顯著下降,1950年以后灌溉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和熱帶地區的降溫作用逐漸顯著起來。他們還指出Sack等在模擬灌溉時,將土壤含水量一直保持在飽含狀態,這種方法使得模擬的灌水量比真實灌水量大了100倍左右。
2農田灌溉對氣候影響的研究方法
總結起來有關灌溉對氣候影響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觀測數據分析方法和模型模擬研究方法。基于觀測值的研究主要是對比灌溉農田和附近雨養農田的氣候(主要是溫度)差異,或者是對比雨養農田轉換成灌溉農田前后氣候(主要是溫度)的差異。氣候觀測數據本質上提供的是點狀信息,由于地表覆蓋狀況,地形等的差異,點狀信息并不能代表區域的平均狀況。此外,由于灌溉農田站點背景信息(比如經緯度、高程、距離城市/海洋的遠近程度、不同的下墊面、灌溉站點)的差異,研究者很難區分對比試驗中站點間氣候因子(比如氣溫)的差異是由灌溉引起的還是由其他因素導致的。因此,目前已有灌溉農業對氣候影響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模型模擬的方法。模型模擬研究通常是比較不同模型(區域或全球,耦合或非耦合)模擬結果和控制實驗(無灌溉)結果之間的差異。在模擬研究中,灌溉試驗的完成主要依賴于研究者在上述模型中加入了對灌溉的刻畫和模擬,因此模型模擬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對灌溉四大屬性的模擬能力:哪里灌(灌溉農田位置)、什么時候灌(灌溉時間)、怎么灌(灌溉方式)和灌多少(灌溉量)。針對哪里灌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已經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比如目前已有一些研究繪制了全球的灌溉區。其中之一是美國地質調查隊利用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的1公里AVHRR數據制作的全球土地覆蓋圖。該圖有4個灌溉類別:灌溉草地、稻田、熱灌溉農田(hotirrigatedcropland)和冷灌溉農田(coolirrigatedcropland)。由于灌溉類別是該圖整體分類體系的子集,因此灌溉類別的精度偏低。此外,全球糧食和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和法蘭克福大學合作制作了全球的灌區圖(FAO灌區圖)。最新版本的FAO灌區圖是MIRCA2000,該圖顯示了2000年左右每個月的灌溉區和雨養區,包含了26種作物類型(小麥、水稻、玉米、大麥、黑麥、小米、高粱、大豆、向日葵、土豆、木薯、甘蔗、甜菜、油棕、油菜籽、花生、干豆、柑橘、棗椰樹、葡萄、可可豆和咖啡豆)和402個空間單元的農時歷信息。該圖的分辨率為5弧分×5弧分。此外,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IWMI)也制作了一幅全球的灌區圖。該圖的空間分辨率為10公里,由10年的AVHRRNDVI,以及SPOT-VEGETATION、JERS-1和LandsatGeoCover2000數據制作而成。灌區的面積統計信息包括兩類:年灌溉面積(annualizedirrigatedarea)和總的可灌溉面積(totalareaavailableforirrigation)。IWMI灌區圖提供了灌溉類別和灌溉強度信息,并且利用亞像元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像元內灌溉面積的百分比值。除了全球尺度的灌溉數據之外,也有些學者在其它尺度上繪制了灌區的分布。以往研究中,多數研究者都利用FAO制作的全球灌溉農田的分布圖去控制在哪里灌溉,FAO制作的全球灌溉圖只在少數地區進行了驗證,對于沒有經過驗證的區域(比如:中國),其灌溉農田的分布精度是有待考證的。針對灌多少的問題,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模擬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1)強制灌溉像元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一個固定的高值上或者在模型的灌溉區上強加一個固定的蒸散量;2)根據土壤水平衡關系或者作物生長的潛在蒸散和有效降水之間的差異,估算灌溉需水量;3)將實際調查統計的灌溉用水量進行空間化處理,控制灌溉像元在整個作物生長季的總灌水量,單位時間的灌溉量等于總灌水量除以作物生長季的長度。三種方法中,顯然第一種是最不合理的。第二種方法理論基礎強,但是對于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實際灌溉用水量可能遠遠小于作物灌溉的需水量,而對于灌溉設施老化,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區域,實際灌溉用水量又可能大于作物灌溉的需水量。第三種方法的實際灌溉用水量可能最接近真實情況,但在進行空間化處理時會引入誤差,此外整個生長季單位時間灌水量一致的假設也是不合理的。對于什么時候灌的問題,大多研究都是將灌溉時間控制在作物生長季內,有的研究者指定具體的灌溉時間段,比如一天24小時內都在灌溉,一天只灌溉1個小時,一天灌溉4個小時(從早上6點到早上10點)。有的研究者采用了更加靈活的灌溉時間確定方案,比如在灌溉模擬過程中,當土壤含水量小于一個提前預設的閾值時或者有效降水小于作物最優生長需水量時就實施灌溉等。Lobell等指出灌溉時間可能對于灌溉影響的模擬結果有顯著影響,而Sacks等利用offline的CLM模擬了相同灌溉量和灌溉總時長(1小時)下不同灌溉時間(12:00AM—1:00AM,12:00PM—13:00PM)對氣候影響上的差異,結果顯示灌溉起止時間上的差異對模擬結果的影響不大(兩次模擬結果的顯熱和地表溫度的差異在1%左右)。對于灌溉方式的模擬,大多研究也并沒有明確指出其模擬的灌溉方式,但總地來說主要包括噴灌和漫灌兩種。噴灌是將水加在作物冠層的上方,類似降水,這種方式允許灌溉水有一部分被作物截流,在作物表面直接蒸發或者從作物莖葉落到地面上。漫灌是直接將水加在地表,不考慮作物對灌溉水的截流。有研究發現漫灌和噴灌對地表通量變化的影響差異顯著,但是該研究只是采用的offline的陸面模型進行的模擬,因此灌溉方式對氣候的影響強度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農田灌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互饋
灌溉可以對局地氣候產生影響,與此同時氣候變化也會通過影響水資源量的時空分配,改變作物耗水過程,影響作物需水量,對農田灌溉產生反饋作用。國內外學者在農田灌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互饋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Rosenberg、Cynthia、Angel等分別將未來氣候模型(HadCM2、GCMs、天氣發生器(LARS-WG))與水文模型(SWAT、WATBAL)、作物模型(CERES-Maize、SOYGRO、CROPWAT)以及規劃模型(WEAP水資源預測計劃模型)耦合,分析了美國、中國、阿根廷、巴西、匈牙利及地中海地區的作物需水量和對不同的氣候變化因子(主要是溫度、降水、CO2)的響應,另外Cynthia從管理規劃和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未來生態系統的服務和灌水決策進行了評估。Thomas利用FAO的水分平衡模型和GIS數據,模擬了中國地區當前以及未來氣候情境下,多種作物在產量最大時的農業灌溉需求量,指出在未來氣候場景下,中國各地區的灌溉需求量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Weatherhead等綜合考慮農業政策、技術發展、市場等多種因素,基于MAFF灌溉調查數據,利用回歸和GIS方法計算理論灌溉需求和灌水深度,預測了英格蘭和威爾士未來的灌溉需求,結果表明在干旱年作物凈灌溉需水量將增長至244×106m3(2021年)。Yoo等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頻率分析方法計算了未來情景SREA1B、A2、B1下韓國的水稻需水量,并與基準年份進行對比以獲得8個農業灌區的不同未來情境下的水稻需水量變幅。Piao等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指出氣候變化對作物生產有利亦有弊,如氣候變暖對不利于雨養作物,但對灌溉作物有益;區域性的氣候變換將延長作物的生長時間,部分作物的生長線北移等等。Vanuytrecht等在實現對AquaCrop模型進行水分生產力函數的校正后,分析了CO2濃度的上升對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的影響。Francisco等分析了智利中部Maipo盆地在降水減少、山區氣溫上升3—4°C時水文氣象參量的變化,利用日水配額預算模型模擬灌溉需求,結果表明,這些氣候因素的變化會對不同作物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未來氣候的變化將不利于流域集水。Mainuddin等利用PRECIS區域氣候模型的未來氣候場景數據驅動Aquacrop模型,模擬了2010—2050年湄公河流域下游水稻的水生產力(產量比實際蒸散量),結果顯示湄公河流域在老撾和泰國境內的水稻的水生產力可能會顯著增加而在柬埔寨和越南境內的水稻的水生產力坑內可能會減少。國內研究多以FAO推薦的Penman-Monteith公式為基礎,結合氣象數據、作物系數、農田水量平衡方程,進行當前或未來的灌溉需水量及其長期變化趨勢的分析。另外,系統動力學建模方法、作物模型與未來氣候模型耦合的分析方法也被應用于此項研究中。研究結果普遍表明,在中國西部(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市、黑河流域、關中地區)、中部平原(河南、黃淮流域)、東北(遼寧營口)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高郵灌區)乃至全國等多個研究區,多種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在歷史和未來情景分析中呈增加趨勢,且增加幅度因作物類型及種植習慣不同而存在差異。
4討論
以上研究提供了有關灌溉對氣候影響的觀測證據和模擬結果,豐富了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盡管觀測實證和模擬結果都顯示灌溉對氣候的確存在影響,大多數研究顯示灌溉可以降低溫度和增加降水,但是有關灌溉對于晚間表面溫度/最低溫度和降水的影響方向(增加/降低)結論不一致。其次,灌溉對氣候影響強度的定量研究非常困難。氣候觀測通常提供的是地面調查點的信息,而不是面上信息。由于觀測站點背景差異,很難明確將灌溉影響從其他因素對觀測點氣候的影響中分離開來。而模型模擬結果受灌溉模擬參數(比如灌溉位置和灌水量)的影響大,可能過高或者過低的估計了灌溉對氣候的影響。灌溉時間和灌溉方式對氣候的影響強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也沒有明確的結論。大多模型中也沒有考慮不同作物種類(比如水稻和小麥)灌溉需求上的差異,對作物生長的模擬相對簡化。
天空灰布懸,大雨必連綿。
天上拉海纖,下雨不過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日落黃澄澄,明日刮大風。
日出太陽黃,午后風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
日月有風圈,無雨也風顛。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大霧不過三,過三陰雨天。
霧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先雷后刮風,有雨也不兇。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關鍵詞] 水稻 生育期 管理措施 氣象條件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253-02
一、整地期
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水稻整地的關鍵時期,此期間整地采用旱翻、旱耙、旱平地,包括旋耕整地。耕整地要到頭、到邊、不留三角,同一塊地內高低差不超過10厘米,地表保證有10~12厘米的松土層。做好本田整地、泡田耙地工作。管理措施:
1.施肥 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可以結合泡田和耙地工作均勻施入田間。施肥期間要關注未來三天晴雨預報。
2.滅草 草荒嚴重地塊,可在草出二葉后結合整地滅草效果較好。氣象條件及注意事項:氣溫10℃以上,最適宜溫度15℃~25℃;選擇微風天氣;施用藥劑后 12~24小時內無雨。滅草期間要關注未來三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二、播種和出苗期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是播種和出苗期。播種前選擇晴好天氣曬種2~3天,用鹽水選種,選后用清水淘凈,再用浸種靈300~400倍液浸種5~7天,至破胸后晾芽。一般播種在4月5日~10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盤育苗則比其晚7~10天。培育整齊矮壯、無病蟲害的適齡旱秧,手插秧葉齡4.0~4.2葉,機插秧葉齡3.0~3.2葉。管理措施:
1.密度 播種量:隔離層育苗的每平方米200克以下;機插的每盤100~120克;缽盤育苗的每盤60~70克。氣象條件及注意事項: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5cm地溫穩定通過8℃播種。此期間要密切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短期預報,各種界限溫度預報;地溫、土壤墑情、低溫陰雨預報分析。
2.施肥 營養土:用優質客土、農家肥與多功能水稻苗床調理劑配制營養土。插秧前酌情施用“送嫁肥”:每平方米噴澆1%的硫胺水3~5公斤,用清水沖洗2遍。施肥期間關注未來3天晴雨、溫度預報。
3.管水 浸種催芽:浸種5~7天后催芽,芽長不超過2毫米。播種:鋪好營養土、澆透底水后播種。蓋膜保濕:覆土、藥劑封閉后床面加蓋地膜,秧苗立針青頭后抽出。澆水:不旱不澆水,澆水要澆透。此期間關注未來5天晴雨、溫度預報。
4.防病 殺滅種子附帶的病原物:用二硫氰基甲烷、咪鮮胺、代森銨、霉靈、福美雙等結合浸種進行消毒。立枯病:二葉一心前后出現立枯病征兆時,及時均勻噴施?甲水劑防治。
氣象條件:播種至出苗期:床內溫度要>10~12℃(5厘米地溫日平均穩定通過8℃),最適床溫為25~30℃(日平均氣溫>12℃);苗期:前期(一葉一心)床溫要求在25~30℃(日平均氣溫>12℃);隨著稻苗生長,要求溫度逐漸降低,中期(二葉―心) 床溫要調節在20~25℃;后期要接近外溫;三葉至移栽期需氣溫14~16℃。
播種至出苗期床內最高氣溫>40℃和最低溫度15℃),易引起高溫燒苗;溫度驟變:二葉一心期前后,日最低氣溫連續2~3天≤5℃,接著最高氣溫連續1~2天≥15℃,易發生立枯病。
此期間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短期預報,各種界限溫度預報;土壤墑情、地溫、土壤解凍情況預報分析。
5防蟲 春播前對種子進行包衣,用含呋喃丹和三唑類防治螻蛄等地下害蟲的危害。干尖線蟲:用殺蟲螟丹浸種。地下害蟲:用毒土、拌種、毒餌。灰飛虱:首次通風煉苗時用噻嗪酮等噴霧,秧前1~2天噴一次,兼防潛葉蠅。
氣象條件及注意事項:選擇微風天氣;施用藥劑后 12~24小時內無雨。關注未來三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6.滅草 播種覆土后,用粉劑、顆粒劑拌土撒施,或用藥液噴霧法,封閉床面。氣象條件:氣溫10℃以上, 最適宜溫度15℃~25℃;滅草期間關注未來三天晴雨、溫度預報。
三、移栽和返青期
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移栽和返青期 適時插秧,不插6月秧。插秧前應做好準備工作:修整灌、排渠系;做好本田整地;泡田耙地;施好底肥;做好本田插秧前的封閉滅草;苗田加強管理,追好送嫁肥,防治潛葉蠅。
移栽期間最適宜氣象條件:日平均氣溫≥14℃,有4~5個晴天;適宜氣溫16~18℃。5級以上大風影響插秧;移栽后遇大風或干旱易引起浮秧或萎蔫;移栽后,遇連陰雨或日平均氣溫≤13℃、日最低氣溫
作業期間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以上農用天氣預報,包括降水過程、低溫陰雨時段、大風等預報。管理措施:
1.密度 插秧密度:行距×穴距為9×4~5寸,每延長米6.5~7.5穴,每穴3~5棵苗。肥力較高地塊適當稀植。氣象條件及注意事項:日平均氣溫≥14度,風速
2.施肥 底肥: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標氮25公斤、二胺10公斤和適量微肥。返青肥:插后7~10天畝施標氮10公斤。一次孽肥:返青肥后7天,畝施標氮10公斤、二胺5~7.5公斤、氯化鉀7.5公斤。二次孽肥:6月20日前畝施標氮15公斤。作業期間關注未來3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3.管水 寸水返青,潛水分蘗,淺濕結合,以淺為主。此期間關注未來5天降水和溫度預報
4.滅草 緩苗后藥劑除草:常用除草劑主要有丁草胺、芐嘧磺隆、吡嘧磺隆等,于緩苗后盡早施用。氣象條件及注意事項:溫度15℃~25℃;選擇微風天氣;施用藥劑后 12~24小時內無雨。關注未來三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四、分蘗拔節期
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分蘗拔節期 促進分蘗早生快發,肥水平穩促進前期分蘗,確保在有效分蘗期達到要求的分蘗數,調控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最終達到適宜的穗數。
此期間日平均氣溫20℃是正常分蘗下限溫度,24~25℃為最適溫度,日照充足,對分孽有利;日平均氣溫20~23℃,有利拔節。
遇到陰雨寡照,日平均氣溫37℃而干旱,使分孽延遲或抑制分孽;干旱或多雨,不利拔節或使莖節延長,易造成倒伏;長期陰雨連綿,有>10天低溫(較歷年低1~2℃)、高濕(相對濕度在85%以上)、寡照(平均日照
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以上農用天氣預報:包括主要降水過程預報、低溫陰雨時段預報、旱情分析、高溫晴熱時段預報等。管理措施:
1.密度 促進前期分蘗,調控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最終達到適宜的母穗數。
2.施肥 6月初施用第一次分蘗肥,每畝標氮12公斤。6月中旬施第二次分蘗肥,每畝施標氮9公斤加5公斤鉀肥。施肥期間關注未來3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3.管水 6月25日前后晾田。鹽堿較重田塊要格外注意掌握好晾田的時機和程度。此期間關注未來5天降水和溫度預報。
五、孕穗開花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孕穗開花期 培育壯桿大穗,防止小穗敗育,確保穗大粒多。
此期間適宜氣象條件:孕穗至開花期要求日平均氣溫≥20℃;孕穗階段以日平均氣溫23~25℃,日照充足為宜;開花期最適氣溫為24℃以上,最高氣溫為35℃,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天氣晴朗,有微風,利于開花授粉;抽穗期日平均溫度21~30℃最好。
孕穗期內,日平均氣溫≤18℃,連續5~6天,會造成嚴重的空殼秕粒現象;抽穗前后有連陰雨,日平均氣溫
此階段要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以上農用天氣預報:包括主要降水過程預報、低溫陰雨時段預報等。管理措施:
1.施肥 7月初施攻穗肥,每畝標氮6公斤。7月中旬施保穗肥,每畝標氮3公斤。施肥期間關注未來3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2.管水 保持淺水。此期間關注未來5天降水、溫度預報。
六、灌漿成熟期
8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灌漿成熟期 養根保葉,提高成熟度,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防止空癟粒。
氣象條件:灌漿期要求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日平均氣溫25℃,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養分積累;臘熟期要求天氣晴朗。
當日平均氣溫4級)易引起植株倒伏;秋季嚴霜(日平均氣溫開始≤0℃),稻株死亡。
此期間關注未來一周或10天以上農用天氣預報:包括主要降水過程預報、低溫陰雨時段預報、旱情分析、初霜出現時間預報等。管理措施:
1.施肥 8月10日前后根據水稻長勢情況,合理追施粒肥,每畝標氮3公斤左右。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長勢良好的稻田不宜追施粒肥。施肥期間未來3天晴雨、溫度、風速預報。
2.管水 灌漿階段:淺濕交替、以淺為主。蠟熟階段:淺濕交替、以濕為主。不能過早斷水;收獲前7~10天內逐漸落干水層。此期間關注未來5天降水、溫度預報。
七、病害與蟲害
防病、防蟲貫穿于(5月中旬移栽返青期至9月下旬灌漿成熟期)整個階段。防治措施:
1.病害防治
苗瘟防治:插秧時用稻瘟靈、嘧菌酯、敵瘟磷等噴霧。穗頸瘟:用稻瘟靈或三環唑于破口期和齊穗后各噴霧防治1次。用三環唑時,首次噴藥最遲不能超過破口后3天,安全采收間隔期為25天。
紋枯病防治:泡田插秧前仔細撈凈菌核并深埋或燒掉;在拔節至孕穗期間根據病情測報,用井岡霉素、多菌靈、戊菌隆等防治,要噴到莖稈下步。病情較重地塊隔7~10天再噴一次。孕穗前用噴霧法,孕穗后用潑澆法。用井岡霉素時田間保持3~6厘米的水層。
稻曲病防治:泡田插秧前仔細撈凈菌核并深埋或燒掉;在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用井岡霉素對水噴霧防治一次。如果用絡氨銅、丁戊己二元酸銅、氫氧化銅等含銅藥劑,必須在破口前用藥,而且要在上午9點前或下午3點后打藥。
條紋葉枯病防治:重點防治傳播該病的媒介―灰飛虱。
2.蟲害防治
稻水象甲防治:統防統治;6月5~10日用噻蟲嗪噴霧防治。用藥后7~10天,仍發現有較多成蟲時,再次用藥。
二化螟防治:6月中下旬防治一代幼蟲,7月末到8月初田間發現成蟲時再次用藥。藥劑有殺蟲雙、敵百蟲晶體、蘇云金桿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
關鍵詞 輸氣站; 通信項目 ;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TE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33-0094-01
影響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質量因素非常多,涉及方方面面的質量管理,關系到項目的優劣,關系到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是能否順利完成項目的關鍵,針對于目前存在的現狀以及參考相關資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1 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質量目標及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項目的質量目標應抓住目標制定,目標展開和目標實施三個環節。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質量目標制定,應根據各輸氣站的不同情況,分析各輸氣站所需解決的不同問題、各輸氣站中有無初次使用的新通信設備,以及輸氣站工作人員的意見等因素作為依據;目標展開就是目標的分解與落實;目標的實施,主要指落實項目質量目標責任和實施項目質量目標責任。
輸氣站相關項目施工涉及面廣,因此影響施工項目質量的因素多,容易產生質量問題。項目除了要有具體的方案外,項目負責人要組織有關人員根據輸氣站這種特殊項目制定有關符合本項目的施工方案并組織會審并征求專家意見,杜絕因動火施工引發安全事故的發生。使用材料的不當、操作的不慎、環境的微小變化、施工設備的正常磨損,都會使質量產生變異,造成質量事故,因此要嚴格檢驗每道施工工序。項目質量出現問題,則會留下嚴重的安全隱患,危及人員的生命安全,因此項目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
2 輸氣站通信項目中的項目人員組成
2.1 負責人是項目質量管理的關鍵
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負責人是項目的策劃者、組織者、實施者,要策劃實施的全過程,并對項目的總體質量負責:在施工前期階段,需組織好方案論證、評審、驗證等工作;施工中要正確地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協調好各種資源;施工完成后,還要關注整個項目的質量。項目負責人要主動組織人員做好現場施工工作,以保證項目的總體質量得到控制。所以項目負責人是項目質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技術、施工人員是奠定項目質量控制的基礎
輸氣站通信項目施工周期較短,沒有充裕的時間去組織施工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術和安全培訓,只能進行簡短的入場教育。因此需要技術水平高、職業道德好、安全意識高、質量意識強的施工人員。項目質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參加項目施工人員共同作用,他們是形成項目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項目質量,就要優選技術、施工人員。首先,應建立技術、施工人員全面質量管理的觀點,樹立質量第一、預防為主的觀念;其次,項目人員的技術素質:技術管理人員應有較強的質量規劃、目標管理、施工組織和技術指導、質量檢查的能力;施工人員應有精湛的技術技能、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的法制觀念。
2.3 采保人員是項目質量的物質保證
當前社會,各種銷售名目繁多,對采保人員的誘惑極大。因此,要優選采保人員,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質量鑒定水平。挑選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同時忠于事業、守信于項目負責的人擔任采保人員。為輸氣站通信項目把好設備、材料等各項物質關卡。
3 輸氣站通信項目中設備、材料、施工器械要求
《通信工程施工規范》中對通信類工程項目的使用材料有著明確的要求,這就需要嚴把項目中設備、材料的采購關、檢測關、運輸保險關和使用關。首先,根據輸氣站通信項目的特殊性,了解相關信息,優選符合項目要求的設備、材料。同時根據設備、材料的質量、價格等信息,選擇國家認證許可的有技術、資金保證以及供貨能力的供貨廠家。選購有合格證和檢測報告,有社會信譽的設備、材料,這樣既可控制材料質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針對市場產品質量混雜情況,還要對項目中所需要的重要設備、材料進行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項目中的所有設備要嚴格按設計要求,應有符合規范要求的檢測報告,進場設備、材料,除按規定進行必要的檢測外,對檢測報告不符合設計要求的設備,應去相關部門進行分析、檢測、鑒定。因天然氣輸氣站屬易燃易爆高危工作區,所以在現場施工的各項器械也必須選用防爆、不產生花火的各類工具。
4 推行科技進步,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質量控制,與技術因素也是息息相關。技術因素除了人員的技術素質外,還包括設備、材料、信息、檢驗和檢測技術等,而技術進步的最終效果也是體現在通信設備、材料的質量上。為了項目質量,應重視新技術、新設備的先進性、適用性。在輸氣站通信項目實施的全過程,要建立既符合天然氣輸氣站建設,又符合通信施工兩方面技術要求的質量標準、操作規程、考核制度,施工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改進和提高施工技術水平。線纜敷設、設備安裝、調試均等各個環節均要嚴格控制,項目中的各個分項目也必須嚴格管理,以確保整個輸氣站通信項目的質量。
5 結論
關鍵詞:天然氣 意識 實時監控 分析檢測
雖然我國的燃氣事業起步較低,只有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我國的燃氣事業發展迅速,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由于天然氣易燃易爆的特點以及運行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發生了很多天然氣爆炸、火災等安全事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人們必須要加強天然氣運行管理措施,注意保障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安全。在天然氣的運行管理中,一定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
意識對人們的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安全管理的意識薄弱會直接導致天然氣的安全事故的發生。比如天然氣在運輸的過程中,很多的管道遭到了破壞,而這些就是由于運輸人員在安全管理的意識不強造成的,還有一些監管部門在平時的工作中都是形式主義,監管力度不夠。因此,在天然氣的運行管理活動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除了平時做好宣傳活動外,還要注意實施安全責任制,將安全責任細化到每個工作人員身上,讓工作人員時刻保持清醒。比如在天然氣運輸環節中,記錄好工作人員的信息和運輸天然氣的信息,如果管道出了問題,可以找到直接的負責人。還有值班人員在監控室中注意做好監控工作,如果其監控的區域發生了問題卻沒有發現,則要采取相應的處罰等。通過這樣的安全責任制度,逐步完善天然氣運行管理工作。
二、注意實時監控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天然氣管網的運行大多采用的是SCADA系統,即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這個系統主要是以計算機為基礎,它需要借助計算機的相關功能來完成監控,主要手段就是通過數據采集和監控系統實施監控,它監控的范圍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天然氣管道沿線場站,另一個就是關于天然氣的閥室。主要是為了監控各個管道運行壓力、流量控制等等。在監控室中國一般都會安排值班人員和中心調度人員,分析管網運行的情況,解除安全隱患。一旦發現異常,則馬上采取相關的措施加以
三、注意處理好生產設計中的各個環節
在天然氣運行管理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處理好生產設計中的各個環節。因為生產設計中的各個環節會直接影響后期的運行管理,對天然氣的管理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天然氣的生產設計。
近年來,很多天然氣公司開始實施年度生產設計,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比如生產調度體系、應急搶險體系、、管道保護體系等。每一個體系都注意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比如生產調度體系對年度生產任務進行分解,這個分解的依據必須要參照各個因素,要結合上年度的生產運行情況,再考察實際生產能力的大小,然后再模擬計算各個節點的輸量、輸氣效率等參數,只有這樣才能編制出一份合理的年度生產運行方案。然后天然氣公司才能嚴格按照這個方案來執行,每個體系系統都能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注意對相關設施設備的維修和護理,切實保障天然氣的安全運行管理。
四、注意處理好天然氣運行的分析檢測工作
天然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其進行分析和檢測,加強管理工作。這里需要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分析工作:對天然氣的分析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分析計算各管道輸氣效率的計算,從而確保系統能夠滿足其輸送效率;分析天然氣在每年、每月的具體運行情況,實時掌握天然氣的使用情況以及管道的利用率;分析不同季節、每日天然氣供氣峰谷等運行情況,計算不同季節天然氣運行的情況等。采取這些分析主要都是為了進一步探索管道運行的相關規律,從而為后期的運行管理提供指導和參考的作用。
監測工作: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各種系統和設備而言的。比如檢測天然氣自控系統是否有效,是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檢測天然氣場站中的各種設備是否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其各種參數是否存在問題等。通過這些監測工作,對天然氣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一一進行檢測和分析,如果發現了問題,則提出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排除安全隱患。另外,國內還要積極引入外國的先進技術。比如現在比較先進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模式,可以全面檢測管道的運行情況,包括管道內檢測盒防腐層檢測,全面診斷管道運行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并根據科學的評價采取相應的治理方案,從而保障系統和設備的高效和安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天然氣由于自身易燃易爆的特點,所以必須要加強天然氣的運行管理工作,特別注意要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運行管理意識,解決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做好實時監控措施,掌握天然氣運行的動態;注意處理處理好天然氣生產設計的各個環節;做好天然氣的分析和檢測,引進國外的新技術。只有處理好這些注意事項,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天然氣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肖辰,馬曉鵬,鞏洛宏.天然氣管道運輸安全運行管理中的隱患及對策[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12
[2]張春輝,肖辰,申光強.天然氣運行系統控制中的網絡通訊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分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2, 6
關鍵詞:天氣預報;預報業務系統;預報員
引言
在“十三五”時期,已經明確指明現代氣象預報業務創新發展的核心思想路線。強化堅持以創新為發展動力;以智能化、精準化、規范化為發展前提;全力創建高新氣象預報業務發展平臺,嚴格打造綜合型人才精英團隊,深入探索并健全標準化管理體系、業務體系、技術體系,使得我國能夠全面構建氣象預報業務發展新面貌。
1 天氣預報的現狀分析
1.1 就國家方面相關天氣預報工作問題分析
1.1.1 沒有深入了解基層組織工作,片面完善氣象工作制度管理體系
在改革開放以來創新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的形勢推動下,國家也不斷的健全和創新改革氣象局的工作體制,但是一味地為了提高氣象局工作效率而制定一系列強化方針政策,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基層氣象局所存在的問題,政策無法解決基層實際問題,使得天氣預報工作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的需求。
1.1.2 沒有健全培養天氣預報專業人員的培養體制
目前,教育部對預報專業依舊采取的傳統型教學培養手段,即以理論型為主的培養人才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解決這項工作對相關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實際問題。國家對氣象局工作人才培養的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專業預報員較少,預報員工作能力有限等問題不斷發生,影響天氣預報工作的順利進行。
1.2 就我縣氣象局方面相關天氣預報工作問題分析
1.2.1 缺乏健全的人員管理制度體系
缺乏對預報員人才的后期進修學習工作制度管理,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技能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勝任和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對在職工作人員的獎勵機制不夠完善,預報員的工作薪資較低,導致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降低,工作效率隨之低下。
對新競選入職的預報員的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對入職人員技能實踐的完善考核和評價制度,使得工作能力不足的人員進入氣象局工作,影響后期天氣預報工作。
1.2.2 沒有正確落實上級的工作要求
上級的工作制度不能全面貫徹落實,對預報業務缺乏創新改革,仍舊采用傳統的方式去應對上級下達的指令要求,使得預報工作無法滿足時展的需求。
1.2.3 缺乏系統的預報業務平臺
受現代化科技時代的影響,預報工作業務也越趨智能化發展,各種網絡平臺被建立實現資源共享,但是縣城由于業務平臺零散不系統,依舊沒有形成大環境背景下涵蓋綜合氣象業務的資源共享平臺,使得指導預報難以發揮實質性的效果。
1.3 就預報員方面相關天氣預報工作問題分析
1.3.1 預報員的專業技能有限,工作能力不足
由于目前教育局對學校天氣預報專業的教育體系的不完善,使得進入氣象局工作的預報人員仍處于傳統理論高于實踐的學習階段培養的人才,他們的技能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較差,對天氣影響系統的物理結構、演變機理等方面的分析還不夠了解掌握,導致對天氣預報平臺的預報分析無法達到準確效果。
1.3.2 預報員缺乏良好的工作素養,工作積極性不高
由于陽光工資的實施,工作人員的薪資陽光透明,沒有獎勵,一些預報員安于現狀,對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導致預報工作效率低下。
2 改善制約我縣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問題的有效手段方案
2.1 國家方面應采取的有效措施
2.1.1 加快完善資源配置問題
國家應積極與基層聯系,完善基層資源配置問題,將預報信息管理系統不斷完善,實現各省市地區資源共享,提高預報工作的準確率。積極深入并關注基層問題,與基層預報組織密切聯系,創新完善新的氣象預報改革管理制度。
2.1.2 健全預報專業教育改革體制
教育部門應該根據預報業務改革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加強技能實踐培訓在教學過程中的比例,引導相關專業人士更好的學習專業技能,適應時展的需求。
2.2 我縣天氣預報氣象局方面應采取的有效措施
(1)采用人力資源管理外包處理預報員人才的考核培養問題,
能夠強化預報業務人才知識技能綜合應用能力,打造優秀的人才工作團隊。氣象局采用人事資源管理外包工作能夠有效的打造良好的預報工作精英團隊,公司對一些比較瑣碎的人事工作直接外包出去,減輕繁瑣的人事管理工作,對于人事能力考核,績效以及考核評價等,外包企業會做出十分詳細的結果分析,外包企業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這些瑣碎復雜的工作,各取所需,雙方都使各自的利益達到最大化,氣象局不必擔心考核過程是否有問題,如果公司出現人事問題都由外包人事企業負責,外包企業會不僅承擔氣象局工作人員的考核,對他們的入職考察,后期培訓,人事提拔等都會有所涉及,而氣象局在減輕人事管理工作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公司內部人才的工作能力,打造良好的預報業務工作團隊。
(2)建立和完善預報軟件系統化平臺服務,提高預報準確率。完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系統完善預警指標,強化高分辨率天氣氣候模式預報業務系統、有效建立智能化創新型業務發展平臺。將縣級業務制作平臺零散系統化,合理將豐富資源融合明確分析預報業務技術和相關有效數值預報應用技術等應用于信息預報業務制作系統中,強化預報的準確性。提供氣象臺指導預報有效顯示平臺,強化預報工作的指導效果。
2.3 預報員為提高自身能力素質應采取的有效措施
(1)積極參與氣象局工作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職能和職業素養。“干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應該全身心的投入,用積極態度應對自己的工作。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作責任心,對預報工作過程中的任一環節都要認真對待。對待定期人事考核評價積極參與配合,不要采取應付或逃避的態度,拿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2)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技能知識,使得自己能夠勝任預報工作,不被社會淘汰。縣城預報員積極參與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了解前沿工作和最新動態,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與來自各省市的同行進行思想學術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縣城預報員需要培養較高的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目前的預報工作分析都是在互聯網工作平臺上進行的,預報員需要進行一定的計算機技能培訓,能夠使自己熟練掌握應用科技智能工具,是自己的工作更便捷高效。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提高縣城天氣預報工作的工作效率,文章從國家、縣氣象局以及預報員三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激發預報員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預報員的主動性,啟發調動預報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得天氣預報工作能夠順利有效進行,達到人類社會對天氣預報工作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What's up with him today? He has a face like thunder!
他今天怎么了?他看著怒氣沖沖的。
2. I'm a bit disappointed in John and David. It turned out they were only fair-weather friends。
我對約翰和大衛有點失望,原來他們不過是靠不住的酒肉朋友。
3. We don't have a snowball's chance of winning that contract!
我們根本就沒有一點希望能簽那份合同。
4. Don't worry about those two arguing. it's just a storm in a teacup。
不用為他倆的爭執擔心,他們不過是小題大做罷了。
5. The exam was a breeze。
這次考試真是太容易了。
6. We're snowed under at work。
我工作忙得不可開交。
7. They're blowing hot and cold over this issue. It's impossible to know what they want!
他們在這件事情上搖擺不定,根本不可能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么!
8. He's always working in his garden - come rain or shine。
他總在花園里干活,風雨無阻。
9. It's going to get very busy on Thursday. Today and tomorrow are just the lull before the storm。
我們周四會很忙的,今天和明天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暫時的寧靜。
10. I don't want to spend this extra money. I'll save it up for a rainy day。
我不想把這些額外收入花掉,我打算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11. I'm going to see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before asking her about a raise。
我打算先觀察一下形勢,然后再提加薪的事。
12. You'll steal her thunder if you wear that dress tonight!
如果你今晚穿那條裙子,你會搶了她的風頭的!
13. I'm feeling a bit under the weather at the moment。
我覺得不太舒服。
地面觀測的天氣現象總共有34種。在這34種天氣現象中,有些現象很直觀,也容易記錄,如降水現象(即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冰粒、冰雹等),雷電現象(即空中發生打雷和閃電等現象),只要我們看到現象或聽到雷聲,在觀測薄中記錄現象的起止時間即可。而有些現象并沒有直接看見,但也需要記載。如某些臺站因為是三次觀測,夜間不守班,所以有時在夜間出現的天氣現象觀測員未能看到,而到早晨太陽出來后現象已經消失,這就需要觀測員補記夜間出現的現象,在補記時需要觀測員對當地的天氣氣候特點、當天夜間的天氣要素情況,結合早晨各氣象要素綜合的加以分析判斷,才能準確的補記夜間出現的各種天氣現象。
下面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結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發器里的水)凍結成冰。我們知道水的冰點為零攝氏度,即當氣溫下降到零度或以下時,水面就可能發生結冰現象。在春秋季節,夜間氣溫較低,當氣溫低于零度或以下時可能有結冰現象發生。作為一般站,因為夜間不守班,當早晨太陽出來后,氣溫上升,冰層融化,已看不到結冰現象存在,這時就需要觀測員參考當日夜間最低氣溫(包括地面溫度)情況加以分析判斷,有無結冰現象發生,若有,應在當日夜間欄補記結冰符號。
霜-為白色較松脆的冰晶,在地面或近地面物體冷卻到零度以下時,由水汽凝華而成,或由露凍結而成的冰珠。在北方,尤其是春季,夜間已形成霜,但因早晨日出后氣溫升高,使霜融化,有時根本看不到霜的存在,這時同樣需要觀測員來判斷分析夜間是否形成過霜。如當天夜間氣溫較低、濕度較大、又是晴朗、微風的夜間,這樣就極有可能形成霜;而如果當天夜晚雖氣溫較低(如零下2-5度),濕度較大(如大于80%)夜間晴朗,但風速一直較大(如大于10米/秒),那就不可能形成霜;再如雖當晚氣溫較低,晴朗、微風,但濕度較小(如小于40%),這也不可能形成霜;又如雖氣溫、濕度、風速等均利于霜的形成,但整個夜間天空都被烏云遮蓋,那也不利于霜的形成。所以在補記現象時,就要求觀測員一定要對現象形成的天氣條件、成因等綜合的加以分析判斷,以免漏記或記錯。
對于視程障礙現象,如輕霧和煙的判別,談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