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財務外包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外包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外包論文

    第1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合并;財務報表;市場經濟

    一、合并財務報表理論的比較及其優越性

    合并財務報表,簡稱合并報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個別會計報表為基礎,調整或抵消個別會計報表中有關項目的數額后編制的,用以綜合反映合并個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資金流轉情況的財務報表。編制合并報表的目的在位于向母公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集團整體的財務信息。這里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指投資者和債權人,因此他們是公司資金的提供者,承擔著資金的風險而財務報表是其了解經營者對資金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主要途徑。編制合并財務報表要以一定的理論為依據。所謂合并理論,實際上是指認識合并財務報表的觀點或看問題的角度。即如何看待由母公司與子公司所組成的企業集團(合并主體)及其內部聯系。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合并理論主要有所有權理論、實體理論與母公司理論。母公司理論認為合并報表主要滿足母公司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合并財務報表是母公司個別會計報表的延伸。實體理論下合并報表的服務對象更加趨于合理化。隨著企業目標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轉變,合并報表的服務對象也從主要服務于母公司這個大股東,轉為重視股東、債權人、政府、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二、規范合并財務報表的理論基礎是適應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

    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規范上市公司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報,財政部于1995年頒布實施了《合并財務報表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現就該規定體現合并財務報表理論的理論基礎略作分析。在合并財務報表計價基礎方面,暫行規定認同母公司理論,即采用雙重計價基礎,在計算合并價差(其中包括股權購買價格中所蘊涵的商譽以及資產和負債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異)時,對于母公司所擁有的那部分凈資產,只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推算并確認公允價值,對于少數股東擁有的那部分凈資產,仍維持歷史成本基礎;在少數股東權益性質的認定方面,暫行規定采納了折衷母公司理論和實體理論的做法,將少數股東權益單獨列示在負債與股東權益之間;在收益確定方面,暫行規定強調反映母公司股東所享有的凈收益,將少數股東損益視為一項費用,作為合并凈利潤的一個扣減項目,與母公司理論的合并理念一致。

    三、對新會計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理論選擇的趨勢性分析

    在暫行規定中合并財務報表的理論主要側重于母公司理論,但在新會計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的理論轉向了主體理論,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發展趨勢,企業合并可能會取消權益結合法(美國FASB141《企業合并》已取消了權益結合法)。有人認為,主體觀成為合并報表主流理論已是大勢所趨。之所以出現這種重大變化,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一股獨大的現象會逐漸改善,尤其是隨著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成長,股權會越來越分散,少數股東的持股份額總和可能會超過母公司的持股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僅為母公司股東服務的報表編制目的已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實體理論下對少數股權的處理更符合少數股權的性質。母公司理論下,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將少數股東權益視為一項負債,而將少數股東收益視為一項費用,這種界定并不符合要素的定義。

    第二,從股權的性質看,少數股權與控制股權的區別在于對企業經營及其他事項的影響程度不同。母公司可以依靠控制權,采取有利于母公司自身利益的經營方針和利潤分配方案。少數股東對子公司的權利僅限于清算時對剩余財產的要求權、出售和轉讓股權及取得股利的權利。除此以外,少數股東與控制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因此,與其說少數股權是一項特殊的負債,不如說是一項特殊的權益。實體理論將少數股東和控制股東同等看待,反映集團全部的權益和收益。我國暫行規定中堅持了母公司理論,而新準則的諸多規定反映出我國對合并理論選擇從母公司理論轉向了實體理論。

    第三,從國際形式上看,按照所有權理論所設計的比例合并法已受到大多數國家會計準則的限制,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都建議用主體理論,新會計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的理論轉向了主體理論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

    第2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關鍵詞:業務流程外包 價值鏈 印度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6-022-02

    業務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指企業基于詳細定義及可測的方法,將一個或多個IT密集型的業務流程委托外部服務的供應商,由其對選定的流程進行重組、管理及控制。BPO不僅需要給客戶提供IT產品的支持和服務,還需要根據外包合同承擔客戶某項特定業務的職能,對承包商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要求較高,利潤率約在20%~40%。2008年,我國BPO承接額只有27億美元,而印度高達148億美元,其差距就在于我國BPO業務的附加值遠遠低于印度。本文將從BPO細分業務的價值鏈地位角度,來對比研究中印業務流程外包的附加值問題。

    一、BPO細分業務的價值鏈對比分析

    從業務內容來看,傳統BPO服務側重于“標準過程”的執行,高端BPO服務(又稱知識流程外包KPO)專注于決策和研究。傳統BPO服務只需要服務商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進行后臺操作,而高端BPO服務不僅要求其具備高水平的專業技能知識,還需有高級的分析及研究能力,強調承接者的主動性,附加值較高。

    從業務類型來看,主要由客戶服務、人力資源、物流和財務會計外包,四類業務的專業技能知識逐步提高,價值鏈地位隨之提高。對每個業務類型而言,不同的業務的附加值有異。BPO細分業務價值鏈構成詳見表1。

    以財務會計外包來解釋,既有會計記賬、編制財務報告、納稅申報、應付賬款的管理工資福利的核算和發放等財務操作流程上的執行業務,也有根據企業財務信息來評估財務狀況、經營業績預測和風險管理等決策分析業務。后者對技能知識水平的要求比較高,附加值大。

    二、中印BPO細分業務構成

    從BPO細分業務構成來看,中印BPO業務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客戶服務外包業務,印度為42%,中國為46%;較高附加值的財務會計外包業務,印度占比37%,我國不足20%;高端BPO方面,印度的工程設計服務對BPO總市場的貢獻率高達17%,且在動畫制作服務生物、醫藥研發、財務分析等方面的業務量有所增加,而我國僅有藥明康德一家承接醫藥研發服務的外包企業,沒有承接到穩定的高端業務。所以,從細分業務構成可初步斷定,我國業務流程外包價值鏈地位低于印度,附加值較低。

    三、中印BPO業務價值鏈運行機制分析

    從目前發展較成熟的業務領域來分析,業務流程外包已從初期的“客戶服務外包”,延伸到“普通公司業務外包”,并開始向“知識服務決策分析外包”和“研究和開發外包”等高端領域拓展。目前,全球的BPO業務集中在“客戶服務外包”和“普通公司業務外包”。我國即是如此,BPO業務主要在呼叫中心、履行訂單、在線客服等低端“客戶服務外包”業務領域,而“普通公司業務”還位于成長期,尤以價值鏈地位較高的財務會計外包發展較為緩慢。印度的BPO業務已發展到“知識服務決策分析”領域,不僅提供客戶服務、財務會計、物流人力資源等基本操作服務,還提供客戶數據分析、供應鏈規劃、人力資源研究、財務分析等高端的基于知識決策分析服務。若稱傳統的操作流程服務為“技術密集”型服務,那么決策分析服務可稱為“智力密集”型服務。不光如此,印度在“研究和開發外包”方面也有涉獵,以“工程設計服務”的展比較成熟。

    仍以財務會計外包為例,我國主要承接會計記賬、編制財務報告、納稅申報等低層次“普通公司業務”,從事基本職能服務,附加值不高;而印度不但提供會計記賬等低層次“普通公司業務”,還提供財務咨詢和財務分析等高層次的“知識服務決策分析”服務,為客戶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對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鑒別賬務真實性、績效管理、控制預算成本、風險評估等,隨著服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業務的附加值相應上升。

    上例亦可解釋,盡管中印在客戶服務、人力資源物流和財務會計各領域都提供業務流程外包服務,但具體業務的附加值有異,我國以低端的傳統BPO服務為主,而印度卻有大量知識分析決策的服務,所以我國BPO業務的價值鏈地位低于印度,附加值不高。

    四、我國業務流程外包價值鏈地位的問題及相關對策建議

    我國承接的BPO業務以客戶服務、人力資源物流等基本操作職能服務為主,其共同特點就是對承包商的溝通能力要求普遍不高,這也是我國BPO業務價值鏈的“短板”所在,主要表現在語言能力和營銷能力方面的差距。與印度相比,我國培養的外包從業者的英語聽說和寫作能力較差,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因無法精確表達企業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常無法說服客戶順利簽訂外包訂單;而即是拿到訂單的企業,也存在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出現偏差而返工的情況,不僅浪費了企業資源,也影響客戶對企業的信任,不利于承接高端BPO業務。

    我國承接的BPO訂單,主動爭取的業務比重較小。一家國內外包公司在開拓歐美市場時發現,凡是公司能想到的客戶,印度服務商都曾接觸過。歐美客戶也曾指出,每周都會接到印度承包商關于IT產品和服務的主動推介電話,卻很少能接到來自中國的營銷電話。在網絡營銷方面,我國與印度企業也有較大差距。國外眾多發包公司反映,難以通過網絡等媒體查詢到我國服務商的信息,尤其是英文資料。外包人才因不主動拓展客戶資源,溝通能力無法有實質改善,影響高端BPO業務的承接。

    提高語言能力,建議采用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國內外BPO外包人才的互動交流,改善我國外包人才的溝通能力不足問題。有條件的高校可參照印度做法,引入外文教材,采用雙語教學。同時,還可與海外院校合作,選派優秀學生赴海外實地學習,而從事BPO服務的企業也可定期將骨干員工派往海外交流合作以提高員工的語言溝通能力。

    提高營銷能力,建議從網絡營銷開始,BPO服務企業需加強官方網站建設力度,尤其需添加對公司主營業務的英文介紹;其次為電話營銷,可吸納一些具備基本英文溝通能力的技術人才來電話推介公司的主營業務,開發潛在客戶;另外,有條件的BPO服務企業還可定期到歐美等國參與商務推介等。與此同時,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應以印度軟件行業協會為榜樣,通過提供國際外包行業最新動態、向客戶主動推銷國內企業、組織企業參與歐美展覽等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宗其俊,黃山,藍海林.處于價值鏈不同環節的軟件企業競爭優勢來源[J].科學學研究,2006(4)

    2.楊爽.基于價值鏈理論的中國離岸軟件外包行業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7

    3.任利成,王刊良.服務外包競爭力和產業附加值整合模型研究[J]. 現代管理科學,2008(9)

    第3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關鍵詞] 共享整合 集中管理 共享服務中心

    一、共享整合的概念

    1.共享的含義

    “共”,指共同擁有或者承受(古今漢語詞典,481頁);“享”受用占有之意(古今漢語字典,1582頁),“共享”一詞可以理解為共同占有受用或者共同承受。在百度百科里面,共享解釋為:“共享”即分享,將一定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權或者知情權與他人共同擁有,有時也包括財產權。

    在本論文中,共享可以理解為共享的雙方或者多方,共同擁有或者共同使用一定的資源,或者共同承擔一定的風險,以達到減少資源的重復投置,從而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的目的。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共享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照共享的主體不同,可以將共享分為自然人之間的共享和法人之間的共享。自然人之間的共享,通常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合作,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同甘苦,共患難”也是這里類別;法人之間的共享可以表現為國家之間,政府之間,學校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共享。而本論文中所講的共享隸屬于企業中的共享。

    (2)按照共享的客體的不同,可以將共享分為有形資產的共享和無形資產的共享。有形資產的共享包括人力資源的共享、財務共享、設備的共享、實驗中心的共享等等;無形資產的共享通常包括知識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共享、品牌的共享、渠道的共享等等。

    2.整合的含義

    百度百科認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整合就是通過把不同的事物與物質,使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交互,資源共享結合在一起,也叫集成一起,讓他們通過結合發揮最大的價值。不管是普遍意義上好的、壞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把它們的價值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本來無意義的事物變得有意義起來,讓這些單一看來無意義或意義不大的事物獲得超值的效果。

    本論文認為整合就是對資源的一種優化配置,對要素在某一程度上進行重組,使得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更大程度上發揮資源的優勢,保證資源配置達到動態的最優化狀態。表現在企業當中,就是企業重新配置資源的一個過程,如企業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便是一個整合的過程。

    3.共享整合的含義

    在分別了解了共享和整合的含義之后,我們研究共享整合的含義,所謂共享整合,可以理解為基于共享的整合,即企業在整合的過程中,以共享的思想為基礎,將原來重復的、分散在各個業務單元的資源(包括設備、人員、流程、業務等)整合在一起,原來的各業務單元來共享整合后的資源,通過這種途徑可以減少資源的重復建設,以達到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目的。

    原來的業務單元共享整合后的資源,這種共享可以無償的共享,比如通過行政手段;也可以有償的使用,比如說是使用共享服務中心的服務或者使用外包的業務。

    二、共享整合的理論前提

    1.專業化分工

    亞當?斯密認為同等數量的勞動者通過分工能完成比以往多得多的工作量或生產量。其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有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通常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共享整合是以專業化分工為前提的,正是由于這種專業化分工的結果,使得各業務部門那些相似的業務整合起來成為現實,整合起來更加有利于發揮專業化帶來的好處,即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共享整合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外包正式基于專業化的理論。

    2.范圍經濟

    所謂范圍經濟,是指一個企業生產或銷售多種產品。這多種產品共享采購、制造、銷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費用,從而使單位產品的利潤增長,這意味著只要多銷,必然利厚。

    企業共享整合,將下屬單位都在從事的采購,銷售等部門集中起來,成立專門的采購中心或者銷售中心,這些共享整合后的中心,可以充分發揮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的降低。

    3.規模經濟

    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分攤到每個產品的固定成本和單位產品的綜合成本會下降,生產得越多,利潤就越大。這個定義是基于產品來說的,對于服務來說也是一樣,隨著服務能力的擴大,平均服務成本會隨著降低。

    企業共享整合后的單位能更好的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充分享受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的降低。

    三、企業共享整合的表現形式

    企業的共享整合管理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即集中管理,共享服務中心,和服務外包這三種形式。

    1.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式共享整合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形式,它表現為,企業將原來分散在各個業務單元的業務或者其他資源剝離出去,成立集中管理中心,原來的各個業務單元來共享該中心所提供的業務,而服務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是通過公司的總部使用行政手段進行協調和控制的。這里提到的集中與平常我們談到的權利的集中或者職能的簡單集中是有區別的,這里的集中管理除了將權利和職能的簡單集中之外,更重要的是之中之后的共享作用,下屬單位通過共享集中后的資源,能獲得更加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務。

    在企業中較為常見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現在財務的集中、人力資源的集中、銷售的集中、維修的集中、實驗室的集中等等。

    (2)財務的集中。具體做法是:公司設財務部,對公司財務管理和財務核算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各所屬單位、項目組不再設財務部門,由財務部根據經營業務情況,向各單位委派一名財務代表或若干名財務人員,下屬單位共享公司財務部所提供的服務。

    (2)人力資源的集中。具體做法是:公司總部設立人力資源部門,人員招聘實施集中規劃,統一進行。每年初需要各單位上報人員需求計劃,由人事主管部門核實并與各單位進行結合,形成公司的年度人員需求計劃,招聘工作由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統一實施。公司人員的內部調配,由人力資源部門統一進行。公司員工的培訓由人力資源部門會同各單位統一制定計劃,由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具體的實施。公司的薪酬體系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統一制定,統一實施。公司員工的戶口、保險等事務都由人力資源管理統一負責。

    (3)銷售的集中。具體做法是:集團公司成立銷售部或者銷售中心,將公司所有的產品劃歸到銷售部(中心),由市場營銷部負責公司生產的全部產品的銷售業務,包括市場調研、市場開發、產品投放以及銷售策略制定與調整。并成立定價委員會,獨立行使各類產品的定價問題。

    (4)采購的集中。具體做法是:集團公司成立采購辦公室,負責全公司(包括下屬)的采購業務,這樣可以獲得采購數量增大帶來的價格折扣或者增加與供應商的砍價能力。下屬公司每年將那些常規物資(可預見的、經常性的采購)呈報給總公司,有總公司統一打包,直接對外進行招標,而對于那些非常規的、不可預見的、或者應急的物資的采購,可以建立專門的采購程序。

    此外,共享整合還可以實現對維修、實驗中心等等進行集中,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開。

    2.共享服務中心

    共享服務中心(SSC)是國外企業進行共享整合是所常用的一種形式。所謂共享服務中心,將分散在各個業務單元當中那些功能相同,流程相似的業務從原業務單元中剝離出來,并進行集中整合,組建共享服務中心,要求此共享服務中心以顧客(原業務單元)為導向,向顧客提供收費服務。

    這里提到的共享服務中心與上面第一點中提到的集中管理不同的在于,共享服務中心是一個利潤中心,該中心向原來業務單位提供的是一種收費服務,是建立在企業內部的一種市場化交易。

    3.服務外包

    將服務外包也歸納到共享整合里面,主要原因如下:(1)服務外包也是企業業務整合的一個結果,在企業的整合過程中,權衡自己企業的優劣勢,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交給專業化的公司來運作。(2)服務外包是通過外購的手段,買進自己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而公司內的各個部門也是來共享這些業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服務外包也應該算作共享整合的一種表現。

    四、企業共享整合的效果分析

    企業在進行共享整合之后,可以帶來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或者服務質量的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業務在共享整合后都會帶來好的效果。

    1.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務質量提高

    企業大部分業務在實施共享整合之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服務質量也會有所提高。比如銷售部門的共享整合,整合后的銷售部門同時銷售不同的產品,能充分發揮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降低,同時銷售部門統一協調與經銷商的關系,增加與供應商的感情交流,服務質量也隨之提升。

    2.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效率降低

    有些業務在共享整合之后,雖然成本降低了,但是效率會隨之下降,服務質量也因此下降。比如采購的集中,下屬單位所有的采購物資都要交予公司審批,由公司進行統一招標,這樣,大大增加了審批的程序和流程,使得效率下降,甚至會影響項目的進度。

    3.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務質量會降低

    有些業務在進行共享整合之后,雖然成本降低了,但由于整合之后造成責任意識減弱,造成服務質量會下降。

    五、結論

    盡管共享整合有著很多優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但不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進行共享整合,企業在進行共享整合時應該從自己的基本情況出發,權衡利弊,做出選擇;同時即使適合共享整合的企業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業務或者資源都進行共享整合,這也得根據企業的業務特點和要求,甄別出適合共享整合的業務,來實施服務共享整合。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郭大力 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七頁

    第4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小制造企業 物流外包 利益分析 風險分析

    引言

    自2007年以來,國家發改委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鼓勵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3月,國務院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也強調大力開展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其中,物流外包是推動聯動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中小制造企業不得不將企業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到其核心業務下,尋求社會化分工協作帶來的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無論國家政策還是市場需求都給物流外包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企業物流外包的發展與國外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加上國內許多企業對第三方物流行業認識不全。研究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的利益與風險成為了必需。

    1 中小制造企業物流外包利益

    1.1 我國物流外包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物流外包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已有較多的學者對物流外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分析。楊鵬(2000)在撰寫的論文《企業供應鏈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中闡述了物流外包的原因: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突破本企業資源瓶頸、促進柔性化管理、分散市場風險,闡述了影響物流外包的障礙因素:企業抵制變化、缺乏外包認識、害怕失去控制、物流外包業務自身有其復雜性等[2]。鄧華、張雅維(2002)在其撰寫的論文《企業物流外包利弊分析》中定性地分析了企業物流外包的作用,分析了企業物流外包的風險 [3]。王淑云(2004)在《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區域分析》中從物流總成本的角度闡述了物流外包效益,文章認為:隨著合作性關系的建立,關系性資產的形成,企業將物流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以更高的顧客服務水平以及更低的物流運作成本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銷售[4]。

    1.2 中小企業發展物流外包的利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和市場進一步開放,一些中小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將有限的資源投放于某一專門業務,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今天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密,因此發展物流外包是適應市場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一個良好選擇。

    (1)企業得到更加專業化的服務,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優化企業形象。

    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業務流程繁瑣,無法專注于核心業務,要想企業快速發展,在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企業的物流系統與核心業務同步發展,但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很難達到,采取物流外包,企業可以根據產品需求,選取在物流活動方面更有經驗、更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接物流業務,從而做到專項專管,改進服務質量,進而優化企業形象。

    (2)提高中小企業營運效率,以低成本獲得“外援”。

    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很難全面獲得各方面人才。通過將物流外包,委托企業不僅可以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同時也可以根據需求得到相應的技術、人才,也即是以低成本提高了效率獲得了外援。

    (3)采用外包可以精簡企業運營機構,管理更加方便有效。

    企業無論是處于擴大期還是保守期, 用在運營中的資金不可能是無限的,通過物流外包除了節約資金和資本投入,也能取消企業運營中用于產品倉儲、保存、運輸等相關的管理組織,也即是精簡了機構,使整個管理鏈復雜程度降低,促進企業管理更好更快發展。

    (4)業務外包的同時也“外包”了部分風險。

    通過物流業務外包,中小制造企業可以和預期簡歷合作關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起戰略聯盟,在把物流業務委托給物流商的同時也轉移了部分運營風險,這對資金相對短缺、競爭力相對薄弱的中小制造企業來說,更利于無后顧之憂的開發新產品。

    2 中小制造企業物流外包風險分析

    物流外包作為中小制造企業集中資金發展核心業務、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確實能給合作雙方都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但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常常出現各種問題,既有認為的失誤,也有管理、技術的缺陷,總之,物流外包流程復雜,極易出現一些突況而造成巨大損失,因此,中小制造企業應在物流外包初期或者說及時發現運作過程中的隱性風險,規避風險,避免或減小損失。

    (1)制造企業內部組織抵制

    隨著物流外包范圍的擴大,制造企業要對現有資源和資金進行重組,這對原有部門要進行整合,與物流相關的部門和人員會相應刪減,利益被觸動的部門對于物流外包多會反對或不合作,進而失去工作積極性,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過程產生消極影響,這種抵觸情緒對物流外包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2)外包公司選取

    中小制造企業由于規模、資金等的限制,在選取與之合作的外包物流服務商時,更多的會考慮一些能夠提供較低廉價格、口碑較好、服務覆蓋網絡能滿足產品銷售經營的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選擇局限性,并且選取過程中,人事工作難免出現紕漏,而造成所選服務商并非最優,不能起到互利共贏的作用。

    (3)外包過程管理

    委托方為了尋求甲方利益最大化,不得不隨產品銷售市場的變化而更改物流服務商,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不利于委托方關于物流外包的管理工作的實施。

    另外,中小制造企業由于自身局限,缺乏資源,在物流外包之后,很難組織專項人員對物流服務過程進行跟蹤約束,對物流業務的控制能力薄弱,使企業對物流服務商的依賴性增強,長期來說,不利中小企業的發展[5]。

    (4)物流成本控制

    由于制造企業缺乏對物流成本核算的全面了解和對物流市場變動的合理預測,物流外包實施之前的財務預算分析并不能準確預測未來業務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費用[6]。因而導致物流外包的成本很模糊,往往物流外包運作結束后會發現其成本嚴重超支,企業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物流外包企業也經常會忽略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行談判和起草合同時所需的費用,管理物流外包時所需要的費用,以及物流外包風險一旦發生后所造成的損失。

    3 風險防范措施及建議

    (1)構建物流外包風險防范機制[7]

    為有效地防止外包風險的發生或減少外包風險帶來的損失,企業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與體系,才能對外包風險進行有效防范[8]。

    風險防范體系要從外包前的分析評估開始,聘請專業的物流顧問設計管理物流外包事項,明確合作雙方的工作范圍,把整個外包過程從組織、實施、跟蹤到評估總結條理清晰的納入風險防范管理當中。

    (2)把握好物流業務外包的程度[9]

    物流業務是多方面的,物流外包并非所有都是物流的全權外包,中小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需求確定將哪些物流業務進行外包還是將本企業的所有物流業務全盤委托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處理,不要不切實際的跟風。

    (3)綜合考量,選定長期合作的物流服務商

    企業可以針對其物流管理業務的需求,綜合分析物流服務商的運營能力、發展前景、信譽度等方面,選取適合與之長期合作的服務商,完善管理,使兩者不僅是合作關系,更能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共同承擔管理風險[10]。

    (4)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機制

    在物流外包過程中,合作雙方應該提倡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委托企業對服務商的監控力度,使運輸、存儲以及客戶意見等信息資源盡可能完整、高速反饋給雙方。要設計并運行物流外包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提高風險管理效率,減少管理費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和南開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楊鵬.企業供應鏈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J].信息與電腦,2000(7):14―16.

    [3]鄧華,張雅維.企業物流外包的利弊分析[M].江蘇商論,2002(8):20-22.

    [4]王淑云.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區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08).

    [5]劉興華.中小企業物流外包風險識別分析與防范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宋曉漪.企業物流外包風險分析及防范研究[J].現代營銷,2011,11(2).

    [7]宋明明.我國制造企業物流外包存在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時代報告,2011,8(1).

    [8]汪明東.制造企業物流外包的潛在風險及應對策略[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4).

    第5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企業物流系統,物流外包,承包商評估,承包商選擇

     

    【緒論】

    一、企業物流系統

    學者王耀球等(2010)給物流所下的定義,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準確的、及時的、安全的、保質保量的、門到門的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物流是隨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隨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所以物流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的經濟活動。企業的物流系統高曉亮等(2008)提出,是指供應鏈中企業內部的物品流動,是對企業生產物料的運輸、裝卸、包裝、保管、信息及配送服務的統稱。企業物流是以客戶滿意度為目標和驅動力,在企業內伴隨著供應、營銷渠道,對貨物、服務和相關的信息從供應商到目的地進行有效的流通和儲存,以滿足客戶的要求。王耀球等(2009)提出期刊網,加入世貿后,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工廠,中國企業正面臨著經濟體制環境的變化,物流成為中國重點發展的主要事項,物流的發展已列入中國“十五”規劃之一,在不斷增加政府的資源、企業物流的資源,以及中國對外開放,增加國外資本投入的情況下,大大提高中國物流的效益。葉海虹(2009)指出,企業物流是指在企業經營范圍內由生產所形成的加工、檢驗、搬運、儲存、包裝、裝卸等物流活動。企業物流的有效發展更是離不開企業物流系統的完善和健全,宋 周等(2007)提出,企業物流系統,是指由參與了企業的物流活動全過程的所有物流要素,為了實現企業物流目標而形成的整體。蔡定萍(2006)認為,所謂物流系統是指由多個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單元結合起來,以物資為工作對象,以完成物資實體流動為目的的有機結合體。

    企業要建立并運行適應社會市場的具有現代技術和信息處理性能的物流系統,魏國梁(2003)提出,必然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和費用消耗, 因而企業在構建物流系統前, 應對擬建立的物流系統所具有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評價, 這也是企業對擬建物流系統進行可行性論證與評估決策的重要依據。當物流系統完備,企業為減少自身成本可以考慮將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宋周等(2007)企業物流系統邊界的擴展,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全面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企業物流系統的內涵,并且也使得相關的理論研究更加貼近實際,從而增強理論對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物流外包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姚建明(2010)指出,企業的發展必須整合外部資源, 而物流業務外包( Logistics Outsourcing)是企業資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今, 物流作為企業生產與服務主業之外的第三方利用資源, 日益顯示出其在提升企業綜合運營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物流外包的發展是必然的,MICHAE lJ(2006)認為,人們逐步認識到將物流業務外包給3PL(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是提升供應鏈運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0)提到,2004年到2010年間, 我國3PL規模的年均增長幅度達到33%, 多數企業選擇了現代物流服務企業進行綜合物流業務的外包。那么眾多學者也提出了發展物流外包的原因, 如: RAZZAQUEM A(1998) 物流外包可以減少資產投入;DAUGHERTY P J(1996)降低投資及運作風險;LAARHOVEN P V(2000)靈活應對全球貿易的復雜性;SKJOETT-LARSEN T.(2000)增加物流運作的靈活性RAO K;YOUNG R R(1994)技術進步為物流外包帶來了可能的和便利的條件。

    總結來看,Mohammed和Chang( 1998)曾對物流外包的動因進行了概括性總結, 包括商業全球化、技術發展、第三方服務的功能、管理方式的改變等等均被認為是影響物流外包的主要動因。但是期刊網,對于物流外包發展的風險,我國張紀海(2008)指出有主管部門潛在的風險:決策風險、監管風險;動員物流外包商潛在的風險:違約風險、信用風險、安全風險。對此,劉怡君等(2008)指出,其中還有公司戰略機密泄露的風險;合作的依賴風險;客戶關系風險;物流供應商的不確定性風險;委托――關系所固有的風險。

    三、企業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商的評估與選擇

    孫磊等(2009)提出,由于承包商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成敗,所以如何選擇合適的承包商便成為一個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任玉瓏等(2007)指出,但現實中, 看重當前利益的承包商往往更傾向于實施負向行為, 他們幾乎不會考慮長遠的生存和發展, 僅希望在當前的工程中通過實施嚴重的負向行為獲取超額利潤, 然后退出行業。企業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商的評估與選擇,對于企業即業主或承包商,Jin wang (2009)指出,從設計項目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給出了用于業主評估的一些指標,包括信用度、后續項目的數量、業主對承包商的喜好和業主項目管理水平。沈維賀(2008)指出,不同行業、企業的產品需求和不同環境下的承包商的評價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在建立承包商的評價標準時,不外乎都涉及承包商的業績、設備管理、質量控制、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用戶滿意度、交貨協議等各個方面。這是一個選擇承包商的評價標準,并按此標準來選擇承包商。Kometa S T(1996)認為,其實, 沿著另外一個方向, 站在承包商角度, 結合自身特點, 科學地評價和選擇最佳的業主作為自己業務項目的甲方, 對于項目的成功實施和完成, 同樣非常重要。廖良才等(2010)指出,第一類問題是在進行項目投標可行性研究時所做的業主評估。第二類問題是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所進行的業主評估。為了避免不斷尋找新的合作伙伴的成本和風險, 一般來說, 任何單位都希望與一些信得過的單位建立起相對固定的合作伙伴關系。第三類問題是對公司作一般性評價時所做的業主評估。具體的評估如下圖,

    圖 1 : 業主評估問題的評估指標體系 資料來源:(廖良才,2010)

    企業為找準了自身的市場定位,翁心剛(2008)指出,從單純提供簡單的運輸、倉儲服務向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和一體化物流服務、提升客戶價值轉化,從簡單的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轉化,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拓展服務內容。對承包商的評估和選擇,沈維賀(2008)又提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概括:①承包商自身:價值取向,參與改進主動性,公司規模,技術背景。②業績評價:成本分析期刊網,交貨質量,運輸質量,企業信譽,企業發展前景。③業務結構:技術合作,人事簡況,財務狀況,設備狀況,制造/生產狀況,產品范圍。④企業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經濟與技術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對此,他提出承包商選擇與評價注意事項,如下圖2.

    圖2: 評價體系樹狀圖 資料來源:(沈維賀 2008)

    同時,企業在選擇自己承包商時一定會考慮的重要因素是誠信,王耀球等(2010)提出,物流企業信用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企業綜合素質、財務指標、管理指標、競爭力指標、信用記錄指標等方面。梁靜(2009)提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使企業對外包失控的顧慮主要集中在物流能力、業務流程、內部機密、物流質量及用戶滿意度5個方面(圖 3)。

    (內部機密)(內部機密) (內部機密)

    (物流業務)(滿意度)

    (業務流程)(業務流程)(滿意度)

    a.自營物流 b.物流外包

    圖 3 :企業物流所待控因素 資料來源:(梁靜 2009)

    可見,企業對承包商的評估是有依據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好選擇值得深究。孫磊等(2009)提出層次變權綜合決策模型和綜合變權決策模型,其中,層次變權綜合決策模型是指因業主的某種要求,需要對某些影響因素進行激勵,即它們的權重應隨著狀態值的增大而增大;同時業主又對某些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均衡性要求,即這些因素的權重應隨著狀態值的增大而有所減少。從該模型中企業可以找到自己評估承包商的方式。

    四.研究總結

    企業物流外包作為服務外包產業的一類分支,其發展方興未艾,但越來越多的企業物流外包選擇強強聯合,且在選擇各自的合作伙伴時顯得非常慎重,因企業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商評估與選擇的好壞不僅關系但企業自身物流運轉的好壞,而且可能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不可大意期刊網,這一點基本成為物流系統委外的企業的共識,然而,時至今日,企業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商評估與選擇的方法仍十分有限,且多定性的泛泛而談,不十分明晰,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方法就少之又少了,所以研究制定量化的便于操作的企業物流系統委外承包商評估與選擇的標準方案就顯得較有必要可十分迫切,為此,研究方法的制定很重要,采用可行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結論其通用性、可操作性如何?也值得關注,所以,后續的研究不僅要注意學術的價值,而且更有注重實際的應用價值,研究得出便于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能夠接受并采用的評估與選擇的方法應該是后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玨,鄭翔.簡述我國鐵路物流產業政策體系[J].物流技術,2010,9(224).

    [2]、王耀球,韋桂麗.物流企業的信用體系和信用增級[J].流企業的信用體系和信用增級, 2010,29(2).

    [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9-2010[R]. 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 2010: 88- 113.

    [4]、葉海虹,羅國勛,梁德豐,劉春艷.企業物流系統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J].新西部,2009.第2期.

    [5]、孫磊,劉國買,殷乃芳.承包商選擇的層次變權多因素決策[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6(7).

    [6]、翁心剛.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的中國物流事業[J]. 中國流通經濟,2008年第6期.

    [7]、梁靜.物流外包中的多邊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 物流外包中的多邊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2009,3(28).

    [8]、廖良才,David Carmichael. 基于云理論和效用理論的評估方法及其在業主評估中的應用[J]. 系統工程,2010,8(28).

    [9]、LAARHOVENP V, BERGLUND M, PETERSM.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Europe Five Years Later[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 5): 425- 442.

    [10]、MICHAE lJM, CRA IG R C.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Third PartyLogistics[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2006, 45( 2): 23- 38.

    [11]、SKJOETT-LARSEN T. Third Party Logistics from anInterorganizational Point o f View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2) : 112- 127.

    [12]、Wang J,Xu Y J, Li Z. Research on project selection system of pr e-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design project bidding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9,27( 6) : 584~599.

    第6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論文提要:近年來,全球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發展迅猛,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已經開始起步并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為保證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持續良性發展,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務外包監管制度,并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而金融機構應抓住機遇,明確外包戰略,在可承受的范圍內逐步擴大外包業務范圍,并慎重選擇外包服務商。

    金融服務外包,是指金融機構將其部分事務委托給外部機構或者個人處理。2005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公布了《金融服務外包》,對金融服務外包監管提供指引。該文件將金融服務外包定義為“受管制實體在持續性的基礎上利用第三方來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現在或將來所從事的事務,而不論該第三方當事人是否為公司集團內的一個附屬企業,或為公司集團外的某一當事人。”具體來看,金融服務外包不僅包括將業務交給外部機構,還包括將業務交給集團內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僅包括業務的初始轉移,還包括業務的再次轉移(也可稱之為“分包”);不僅包括銀行業務的外包,還包括保險、基金等業務領域的外包。

    從外包內容上看,金融服務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術外包(ITO)和金融業務流程外包(BPO)。金融信息技術外包,是指金融企業以長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術服務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術服務,主要包括應用軟件開發與服務、嵌入式軟件開發與服務,以及其他相關的信息技術服務等。金融業務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業將非核心業務流程和部分核心業務流程委托給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財務技術支持、消費者支持服務、運營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務外包發展趨勢

    金融行業的服務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七十年代。當時,一些金融公司為節約成本,將打印及記錄等業務外包。九十年代后,金融服務外包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外包業務擴展到IT部門及人力資源等更多領域。近年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新一輪金融服務外包浪潮,在所有行業中,金融業外包規模已經僅排在制造業之后位居第二,覆蓋了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各種規模的金融機構。

    (一)金融服務外包規模持續迅猛增長。當前,以軟件及信息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以空前的速度實現跨國界轉移,專業化服務出現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金融后臺服務(外包)行業正進入高速成長期。金融機構在全球IT技術的發展、成本壓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轉移風險等因素的驅動下通過將前、后臺業務分離,將金融后臺服務包括金融數據處理、金融服務軟件及系統研發、金融災難備份、清算中心、銀行卡業務等外包來提高效率、更專注于核心業務,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領域中的競爭力。全球外包年會主席、美國著名外包管理專家邁克爾·科比特曾估算,外包市場在1998~2000年間增長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額達3.78萬億美元,2003年全球外包市場規模為5.1萬億美元,目前正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將有20萬億美元的規模。

    謀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務外包迅猛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參與其中的金融企業也的確獲益匪淺。德勤咨詢公司的《關于全球金融機構離岸外包2007》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的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外包節約了40%的成本,而這個比例在2003年大約只有33%;外包節約的成本從2003年的5億元到2006年的90億元。根據德勤公司的預測,從2005年起的未來5年內,世界前100家大型國際金融企業將要向外輸出3,560億美元的金融外包業務。為此,這些企業將至少能節約1,380億美元的運營成本。不僅如此,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業還可以通過外包大幅削減2~3倍的經營成本。

    (二)金融服務外包的內容逐漸深化。從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展歷程來看,金融服務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長壯大于金融BPO,而發展趨勢將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務外包主要是IT業務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協助、大型數據系統或網絡的連接等服務。近年來,許多大型銀行競相將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業務派送到海外,離岸外包業務從一般IT服務擴展到金融服務領域,外包的商業模式也從一般軟件配套服務進入了運營操作過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場逐步向縱深發展,即逐步轉向KPO。一些專精特定業務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場歡迎。近年來,這些提供特殊專精功能的外包商為了保持其競爭力而不斷加大外包業務的深度,正在大力開拓專家型外包業務,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應用,創造出新的知識資本,從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離岸金融服務外包趨勢不斷擴大。離岸金融服務外包是指金融企業將自己的部分業務委托給外國企業的一種商業行為。由于行業競爭的加劇,各公司的利潤率不斷下降,同時客戶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務,這推動了各金融服務公司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要提高服務品質。最初,歐美的公司進行離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勞動力差價進行勞動力套利,發展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2003年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許多跨國公司試圖通過建立離岸交易及服務中心來提高本機構整體效率。金融機構除將業務外包給服務商外,也會把一些業務交由海外附屬機構來完成。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顯示,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機構參與到離岸外包的行業,而到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75%。據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調查,一批世界超級金融機構,包括美國運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規模地外移了客戶呼叫中心與軟件開發業務。

    (四)金融服務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是主要的金融服務外包發包方,而印度、愛爾蘭等國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國公司占據全球離岸經營業務的70%。歐盟和日本占據剩余份額,其中英國居于主導地位。美國、日本和西歐的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商務流程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為降低成本,將其業務流程中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國外其他的服務公司運作。

    國際金融服務外包最主要承接國是印度、愛爾蘭等。科爾尼咨詢公司研究指出,從金融結構、商業環境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獲取三個方面來考察離岸目的地國家,印度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中國、馬來西亞、捷克等緊隨其后。目前,國際金融服務外包市場已經形成以印度市場為核心,同時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新興服務外包市場的整體格局。

    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現狀

    全球金融服務外包的蓬勃發展對我國而言意味著兩大機遇:一方面根據WTO協議,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外包服務中心,我國有望成為繼印度等國家之后又一個離岸金融服務外包中心,為國內金融服務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機會;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也將越來越多地借鑒國外同行的成功經驗,選擇合適的外包商,將非核心業務剝離,提高自身經營效率。

    (一)我國金融業在開展金融服務外包方面仍處在起步階段。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開放,外資跨國金融機構較早在我國境內開展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目前,外資跨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比較廣泛,涉及數據處理、IT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業務等。相比之下,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外包尚處在起步階段,部分國內金融機構開展了服務外包業務的嘗試,主要集中于信息技術相關業務、信用卡業務的外包。

    以銀行業為例,2001年7月深圳發展銀行與GDS(萬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簽訂為期五年的災備外包服務協議。2002年通過招標,國家開發銀行將PC等設備外包給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國家開發銀行與惠普的外包協議,是國內金融界首家整體外包案例。2005年國家開發銀行的IT外包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應用系統開發、網絡系統運維、災備中心建設與運維、項目監理、咨詢等共七個類型的服務。2003年11月中國光大銀行將其核心業務和管理會計系統的開發外包給聯想IT服務,項目引進全球ERP市場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產品。2004年初,光大銀行又將信用卡外包給了美國第一資訊公司,開創了國內信用卡系統外包開發的先河。同年8月,光大銀行也簽訂了國內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協議,將信用卡業務外包于美國第一資訊公司(FDC)。 轉貼于

    我國金融機構近幾年來進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集中資源于自己的核心業務、縮短新業務或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然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還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1)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規范的糾紛處理機制缺失,外包監控制度尚不成熟;(2)外包服務商資格審查制度欠缺,致使質量信譽優異的外包服務商缺乏;(3)外包業務范圍狹窄。但是國內金融服務外包主要集中于IT業,IT系統規模小的地方性商業銀行通過外包服務所能帶來的成本節約不具有吸引力。

    但從長遠發展趨勢看,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加深,國內金融行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國內金融機構也將更加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對外包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而國內IT行業、技術和管理咨詢行業的迅速成長也會帶動外包服務的增長;伴隨著金融外包行業的成熟,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外包商也將涌現出來。可以預見,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市場需求和供給均會不斷擴大。

    (二)我國在承接國際金融服務外包方面仍需進一步努力。近年來,在全球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體系中,中國正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并被認為有機會成為繼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務外包中心。畢博管理咨詢公司彼得·郝勒維茨就曾認為,到2015年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金融服務外包業的中心。因為中、印兩國擁有大量受過良好培訓的外包業務人才,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能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我國在綜合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優勢,因此我國是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外包的首要選擇。我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在不斷擴大;另外,在軟件從業人員的薪資方面,我國也比印度等國更有競爭力。

    然而,相對于印度而言,我國在承接國際金融服務外包方面還存在差距。有專家表示,中國在外包業務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據麥肯錫公司的調查,中國信息技術服務一年的收入還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且外包服務部門零散,缺少具有規模優勢的大企業。而且我國銀行業的信息技術投入中,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服務投入的比重較小,與國外銀行業偏重服務投入的做法差距明顯。此外,印度擁有更好的語言優勢、數量更多的專業人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較為嚴格。

    三、推進我國金融機構服務外包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對政府部門的建議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務外包監管制度。到目前為止,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尚未出臺針對金融機構業務外包的監管法規或指引文件。監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機構業務外包的發展。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充分認識到金融服務外包活動潛在的風險,立足于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實踐,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監管框架和措施,參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金融服務外包》的成果,盡快推出金融業務外包監管指引文件,為積極支持我國金融外包業務的發展提供制度基礎。

    2、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支持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發展。可將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目錄;還應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務商的資格審查和信用評級制度。另外,政府可倡導建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協會,制定金融服務外包的行業標準,推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健康規范發展。或由政府推動,組建金融服務外包聯盟,突出群體力量,承接離岸金融服務外包業務。

    (二)對金融機構的建議

    1、明確外包戰略。金融企業進行業務外包時,需要對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管理的優勢與劣勢、整體價值和長遠目標進行系統分析,明確將要外包的業務在整個經營戰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將給本企業造成的影響,外包業務的選定應與整體戰略相一致。

    第7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關鍵詞:服務外包 企業績效 動態能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快速擴張,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使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多端,給企業增加了更多競爭機遇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被其它對手趕超甚至替代的風險。企業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構建一個“異質”于其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資源的稀缺性使得企業不得不外包“非核心”業務,以釋放資源進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如何在動態的環境中快速的做出正確、合理、有效的外包決策,成為考驗企業管理者的一大難題。動態能力在動態環境下能夠幫助管理者不斷調整外包決策,使之適應環境的動態性,提高企業競爭力。動態能力如何調節服務外包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已成為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焦點。

    研究模型與假設

    (一)研究模型

    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模型來考察服務外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關系以及動態能力對該影響關系的調節作用。該研究模型體現了本文的三大要點:其一,服務外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關系研究,將企業績效分為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分別考察動態能力對這兩種績效的影響作用。其二,從動態能力的三個維度:適應能力、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動態能力對服務外包和企業績效影響關系的調節效應。其三,分別考察環境動態性和資產專用性對服務外包決策的影響。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維度劃分

    1.外包。目前,關于服務外包的概念界定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多數學者都是以交易費用經濟學和資源基礎觀等為理論基礎,從戰略管理和產業機構等角度出發對外包概念加以界定。但無論是從何角度,多數定義都指出外包是企業將原來在內部從事的非核心業務活動轉移給外部更專業的企業去做的一種業務安排,以達到企業集中精力開發自身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維持和增強自身競爭優勢,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績效的目的。綜上,本文認同Gilley Rasheed(2000)對外包的定義,即外包是過去由企業自己完成的事務變成由外部組織所替代,盡管企業有必需的管理和財務能力來確保其外部完成,同時也是對內部完成事務的放棄。通過認識服務外包的概念,我們可以確定:服務外包是當今最為活躍的“外包”力量,服務外包的最大市場從IT產業迅速擴展至電信、物流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以及其它本質在于由供應商提供給客戶的是服務,而不是實物商品的一系列產業。

    2.企業績效。至今關于企業績效的研究已很成熟,學者們主要從過程和結果兩個角度定義企業績效。從過程的角度定義績效的學者認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才能正確的反映企業績效,能有效追蹤和把握企業良好經營結果的實現方式。站在過程角度的研究者則指出,結果績效相對過程績效更容易用客觀數據或標準來衡量,能很好地反映企業績效的優劣情況。本文主要考察服務外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因此選擇從結果角度定義企業績效,將其界定為“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產出和成果”。通過對企業績效測量相關文獻的梳理,本文采用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相結合的方式衡量外包績效。

    3.動態能力。動態能力的概念起源于Schumpeter基于創新競爭的觀點,他指出競爭優勢源于對現有資源的創造性破壞以及重新組合所形成的一種新的企業能力。Teece等(1997)首次提出動態能力這一概念,他將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整合、建立和重構內外部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本文匯總了有關動態能力的研究成果,將動態能力劃分為適應能力、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維度。

    4.環境動態性。環境動態性這一概念由Duncan首次提出,他從動態性和復雜性兩個角度闡明了環境的特征,并將環境動態性定義為在一定時段內環境要素的變化程度。Miller(1993)認為環境動態性是在一段時間內顧客需求和產品技術變化速度和幅度,而且組織對這些環境要素的變化無法預測。Zahra認為環境的動態變化是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的,而環境的不確定性就是由于組織對其所在的行業和競爭者缺乏了解和對組織目標構成威脅要素沒有很好的認知導致的。對環境動態性的測量大部分從市場和技術兩個方面進行。

    5.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初始概念由Klein提出,他指出只有當某種資產和某項特殊的用途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種資產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它的價值就不能完全體現出來,即有損失甚至完全喪失。Willianmson基于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正式確定了資產專用性的概念,把資產專用性作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三個維度之一,并對其做了不同類別的劃分。從此人們開始關注和研究資產專用性及對解釋經濟組織的作用。Willianmson將資產專用性定義為:“在不犧牲其生產價值的條件下,某項資產能夠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調配使用的程度”。也就是說,當某項資產投入某項用途后,把它轉向另一種用途或由其他人重新調配使用時,它的價值會有損失,則該資產成為專用性資產,該損失越大,資產專用性的程度越高。由此,具體到服務外包而言,資產專用性是指構成服務外包交易的這部分資產屬性,這種屬性是企業與服務外包供應商所特有的,如果交易結束,該資產轉為他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在交易成本體系中,資產專用性越大,交易費用越高,交易越有可能在內部完成,否則外包。

    (三)研究假設

    1.服務外包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研究者對外包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看法不盡相同,歸結起來有三種觀點:第一,外包可以增加企業績效。Gorg and Han ley(2003)的研究都表明實物外包與企業收益率呈顯著的正相關。伍蓓、陳勁和吳增源(2009)的實證結果表明在效率型研發外包模式下,研發外包的強度越大, 企業創新績效越高。李躍聰(2011)指出IT服務外包對雙方企業績效都有提升;提升了整個社會總體收益;提高了接包方內部運營的績效。吳志新(2011)通過調查分析指出企業間的合作關系質量、企業文化特征等對企業的知識共享能力有顯著的正影響關系,知識共享能力對外包績效也有顯著的正關系。第二,外包對企業績效無顯著影響。Gilley&Rasheed(2000)對外包和核心業務外包對公司財務和非財務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并考慮了公司戰略與緩解對外包與績效關系的調節的實證研究表明:核心外包和外包強度(Outsourcing Intensity)對公司總體績效均無顯著影響,公司戰略和環境動態是影響外包與績效關系的調節變量。周麗虹的《業務外包與企業績效》圍繞外包強度或外包程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從企業的長期和短期績效來評價外包對企業績效所產生的影響,認為外包強度僅對企業的短期績效有顯著影響,對企業的長期績效則無顯著影響;外包對企業績效具有消極影響,但不顯著。Grzig and Stephen(2002)和Gorg and Han ley(2003)的研究都表明服務業外包與企業的收益率呈負相關, 但是不顯著。伍蓓等(2009)證明了外包強度超過一定域值后,強度越高,創新績效越差。雖然由于外包對績效的影響不盡相同:既有正影響,也有負影響,或者是無影響,但是總體來看,合理、有效的外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還是積極的。因為企業在其內部非核心的、不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外包給在此方面具有專業化、比較優勢的企業,既可提高雙方企業績效,又可提高社會效率。由此,本文的第一個假設如下:

    假設1:服務外包促進企業績效的增長。

    2.動態能力調節作用。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獲得較高的經濟績效,而有效的外包是提高經濟績效的一種策略,而恰逢此時信息技術的發展支持了企業的外包,但又由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環境動態性對經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企業需要具備動態的能力來應對環境的動態變化,從而制定正確的外包決策,提高企業績效。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2:動態能力在服務外包與企業績效關系之間起正向調節作用。

    3.環境動態性與動態能力關系。多數學者都認為環境動態性是動態能力形成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例如,動態能力理論構架最早提出者Teece認為,動態能力是企業在動態環境下產生的用以應對快速變動環境的能力,這也隱含了動態環境是動態能力形成的前提。動態環境的高低不同,動態能力的表現形式不同,這意味著環境動態性的動態程度會引起動態能力的變化。環境穩定時,動態能力的效果可能不明顯,而環境高度動蕩時,機會稍縱即逝,威脅時時相伴,企業需要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此時動態能力價值凸顯。Macpherson 等(2004)將環境視作影響動態能力的關鍵性因素,Wang和Ahmed (2007)也把市場動態性(market dynamism)視為動態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綜上,在動態的環境下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動態能力對動態環境作出反應,例如動態的調整服務外包決策,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績效。動態環境既是動態能力形成因素,也是影響動態能力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環境動態性對動態能力有積極影響;3a:環境動態性對適應能力有積極影響;3b:環境動態性對吸收能力有積極影響;3c:環境動態性對創新能力有積極影響。

    4.環境動態性與服務外包關系。鮑威爾 (1996)指出,外部環境的變化能影響企業行為的變化。也就是說當企業處于動態變化的環境中,企業的外包決策也會隨之改變。艾克洛(1991)認為,在高環境動態性下,環境的劇烈變化會降低甚至完全抵消企業現有資源能力的價值,使得現存資源能力以及知識隨著環境的動態變化迅速貶值。由此可見,當在較高的環境動態性下,企業現有資源配置等會迅速貶值或失去實效,外界競爭壓力急劇上升,企業為維持競爭優勢,必須開辟新的道路,而外包便是一種有效的策略,能使企業集中精力研發自身核心能力,增強自身競爭優勢。劉波、崔鵬鵬和趙云云(201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任務復雜性及市場成熟性對公共服務外包決策有顯著影響;政治因素對公共服務外包決策有顯著影響;財政資源與外包決策的關系不顯著;政府間的競爭和領導支持與政府的外包管理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政府外包管理能力越強,越可能做出外包決策。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環境越動態性越劇烈,企業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越大,又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企業必須尋求有效的資源配置,外包是環境多變的環境下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策略。因此本文提出第四個假設:

    假設4:環境動態性越高,企業越愿意外包更多的非核心業務。

    5.資產專用性與服務外包的關系。資產專用性是影響外包決策的又一關鍵性因素。資產專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一種專用性投資一旦做出,不能轉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產性價值的損失,它包括地點專用、物質專用、人力專用、專項用途、品牌專用、一級臨時專用等。資產專用性的高低,決定交易成本的多少,從而影響企業的外包決策。田小平(2011)提出企業的節能服務外包決策受資產專用性的影響,當資產專用性增加時,預期的交易成本也會增加,這會降低節能服務外包的可行性。伍蕾(2011)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指出影響我國飯店業務外包的主要因素是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越高,意味著外界可利用的資源越有限,若采取外包,將由于難以應付交流與溝通所需要大量的信息,最終導致交易費用增加。與此同時,如果涉及外包該項目業務的企業與供應商數量都較少,就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生產成本也會提高。所以他認為對資產專用性高的業務,應在企業內部的控制下完成,實行自制模式。對資產專用性低的業務,實行外包的經營模式。綜上,企業的某項業務的資產專用性越高,外包的可行性越低,因此本文中第五個假設是:

    假設5:資產專用性對企業服務外包有消極影響。

    樣本與變量的測量

    本文調研對象包括制造業和服務行業的企業。被調研對象包括遼寧大連、沈陽、北京等多個城市的企業。共發放問卷280份,收回有效問卷2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2%,滿足有效問卷大于70%的標準,也符合有效樣本至少達到變量題項5倍的標準。

    文中變量的測量都使用成熟量表。動態能力量表來源于周麗紅(2010)的研究;資產專用性量表來源于賴曉曦(2010)的研究;環境動態性量表來源于伍蓓、陳勁和吳增源(2010)的研究;服務外包強度來源于Arbaugh(2003)的研究;企業績效量表來源于林萍(2008)的研究。

    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首先,為了檢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本文利用SPSS16.0對各研究變量測量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進行了計算。分析結果表明,各個變量的Cronbach α系數都超過了0. 7的標準,所以本文中所使用的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環境動態性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1,大于0.7的標準。題項與總體相關性(CITC)值均大于0.50,符合信度分析標準,如表1所示。

    資產專用性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4,大于0.7的標準。CITC值均大于0.50,符合信度分析標準,如表2所示。

    企業績效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2,大于0.7的標準。CITC值均大于0.50,符合信度分析標準,如表3所示。

    動態能力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9,大于0.7的標準。CITC值均大于0.50,符合信度分析標準,如表4所示。

    接下來對環境動態性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等于0.74,大于標準0.70,巴特利球形檢驗值的顯著性為0.00,小于0.05,這表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的主成分分析法,強制分成2個因子,結果表明環境動態性量表中的6個項目能較好地被2個因子解釋,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如表5所示。

    接下來對動態能力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等于0.74,大于標準0.70,巴特利球形檢驗值的顯著性為0.00,小于0.05,這表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的主成分分析法,強制分成2個因子,結果表明環境動態性量表中的6個項目能較好地被2個因子解釋,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如表6所示。

    為進一步檢驗量表的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本文使用LISREL8.7軟件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各測量指標的標準化負荷系數均超出了有關研究所建議的最低臨界值0.50,說明這些變量有較高收斂效度。各個潛變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的值均大于與其它因子相關系數的平方值,說明這些變量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

    綜上,本文理論模型中涉及變量的測量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假設與模型檢驗

    在理論模型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本文根據路徑顯著性對研究假設進行匯總。表7列出了相關路徑與假設、標準化路徑系數、T值及假設檢驗結果。

    從結果可以看出,理論模型的5個假設都得到支持。服務外包強度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結果顯示:調整后的R2為65%,F為366.96,大于20,這說明服務外包強度對企業績效有較大作用。外包強度對企業績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81(T=19.16),由于T值大于1.96,說明假設1通過檢驗。將環境動態性和資產專用性作為自變量,將服務外包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調整后的R2為44%,F值為80.62,大于20,這說明環境動態性和資產專用性對服務外包強度有一定作用。動態能力與服務外包強度的乘積項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0(T=2.02),由于T值大于1.96,說明假設2通過檢驗。環境動態性對動態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0(T=3.20),由于T值大于1.96,說明假設3通過檢驗。環境動態性對服務外包強度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53(T=-8.38),由于T值小于-1.96,說明假設4通過檢驗。資產專用性對服務外包強度影響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50(T=8.22),由于T值大于1.96,說明假設5通過檢驗。

    結論與討論

    企業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獲得較高的經濟績效,而有效的外包是提高經濟績效的策略。假設1得到驗證,這說明服務外包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服務外包以達到企業集中精力開發自身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維持和增強自身競爭優勢,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績效的目的。假設2通過檢驗,說明動態能力積極影響服務外包強度對企業績效的作用。假設3通過檢驗,說明對于企業外部的環境而言,環境動態性對動態能力有積極影響。假設4得到驗證,這說明,環境動態性越強,越有利于企業采取服務外包。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技術、競爭對手和市場環境變化非常迅速,企業需要使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以適應外部環境,而企業的資源有限,因此不得不采取外包,只關注核心的業務。對于企業內部的因素而言,假設5得到支持,這說明,資產專用性越強,企業進行業務外包的成本越大,不利于企業實行外包。由于企業面臨的環境變化較大,企業應該在允許的情況下降低資產專用性。

    參考文獻

    1.劉剛,劉靜.動態能力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動態環境的視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3(3)

    2.J.A.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1934

    3.D.J.Tece 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4.劉江云.基于環境動態性調節的組織創新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5.Miller,D.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the third Link[J].Stratr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4(3)

    6.Benjamin Klein,Robert G.Crawford,Armen A.Alchian.Vertical Integration,Appropriable Rents,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8,21(2)

    7.胡浩志,吳夢嬌.資產專用性的度量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1)

    8.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伍蕾,鄭向敏.資產專用性對我國飯店業務外包的影響及實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0.伍蓓,陳勁,吳增源.企業R&D外包的模式、測度及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09(2)

    11.李躍聰.IT服務外包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12.吳志新.服務外包模式下組織知識共享的關鍵影響因素及其與外包績效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1

    13.Gilley,K.M.,Rasheed,A.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

    14.周麗虹.業務外包與企業績效—基于外包伙伴關系視角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10(4)

    15.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16.Sambrook S,Roberts C.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Strategic Change,2005,14(3)

    17.Schreygg G,Kliesch - eberl M. How Dynamic can Or- 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 - 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9)

    18.李大元,項保華,陳應龍.企業動態能力及其功效: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6)

    19.Macpherson A,Jones O,Zhang M. Evolution or Revolu- tion?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a Knowledge - dependent Firm[J].R&D Management,2004,34(2)

    20.Wang C L,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

    21.T.Powel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er?An Alternative Empirical Tes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4)

    22.R.S.Achrol.Evolution of Marketing Organization:New Forum for Turbulent Environments [J].Journal of Mar keting,1991,55(10)

    第8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檢修業務是維護企業機械設備或生產線持續正常運行的必要工作,也是企業對有形資產管理的重要環節,強化檢修業務全過程的財務管理工作不僅有利于控制檢修業務成本,還關系到設備使用狀況、變現價值測算、繼續使用價值預估、新設備投資決策等多個方面。本文以公司檢修項目全過程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檢修項目全過程財務管理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

    檢修業務;全過程;財務管控

    一、引言

    自動化、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已經成為企業生產力的核心力量,機械化生產在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在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中,財務管控活動大多情況下僅存在于預算和結算兩個階段,無法實現全過程覆蓋,企業更應設計完善的財務管理模式對全過程進行有效管控。

    本文以某公司檢修項目全過程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應構建怎樣的檢修項目全過程財務管理模式,采用風險管理的視角對檢修業務財務管理全過程進行梳理分析,找出其目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根據存在問題以及業務風險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能夠逐漸完善檢修業務全過程財務管控體系。

    二、檢修業務全過程財務管控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檢修項目業務流程概況

    目前該公司對檢修工作實行單一的項目制管理辦法,項目部負責對項目進行歸口管理,財務部負責管理相關的財務工作,審計部負責項目的審計,安監部負責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安全督導。公司以項目制對工程項目進行管理,其具體流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項目立項與審核階段、施工前期準備階段、物資配送與停電計劃階段、施工階段、審計結算階段。

    公司以項目制對工程項目進行管理,其具體流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項目立項與審核階段、施工前期準備階段、物資配送與停電計劃階段、施工階段、審計結算階段,項目管理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1項目流程圖

    (二)檢修項目全過程財務管理問題分析

    本文對檢修項目的業務管理流程和財務管理流程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主要遵從以下原則和邏輯思路:(1)掌握待檢修資產的財務屬性和使用狀態;(2)了解檢修業務處理的全過程;(3)明確業務處理全過程中的關鍵財務控制點;(4)設計合理適宜的財務管控手段和方式;(5)協調處理財務管控與各方的關系。

    1.項目立項與審核階段

    (1)項目前端財務職能設置缺失

    公司實行財務集中管理,施工班組僅有項目專員,缺少財務專員,項目預算中的財務預算和財務判斷均由非財務專業出身的項目專職執行,項目預算中產生誤差的可能性較大。

    (2)財務審核準確性難以保證

    由于財務人員沒有深入到立項前端,財務人員很難詳細地了解該項目到底是否真實存在,所需資金、物資是否與實際相符,僅對書面的財務數據進行比對審核,審核的實質性難以保證。

    (3)非標準化的檢修項目預算精確度低

    公司將預算周期定為一個年度,但由于檢修項目多為非標準化項目,項目專職在編制預算時不可能準確到一年后情況,預算準確程度難以提高。

    2.施工前期準備與物資配送階段

    (1)物資流轉配送過程財務管控無法觸及

    該分公司的物資招標、采購、配送流程均由集團公司總部統一執行,該公司無權進行管理和控制,由此導致基層物資需求單位的物資流轉周期長達數月,無法保證項目的及時實施。

    (2)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匹配程度有待提升

    企業財務信息應與業務信息對應,反映業務在特定時點的特定狀況。與一般產品生產企業不同的是,公司的檢修項目較為特殊,企業經營的實際環境與業務處理流程難以做到完全的標準化,導致公司實際情況與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統并不能完全匹配。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系統無法處理實際工作的情況企業信息流、實物流、業務流產生嚴重的不匹配,財務信息監督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3.施工階段

    (1)施工過程財務管控缺失

    由于財務部門人員數量有限,不參與項目的施工過程,財務管控在該階段出現空缺,僅在審計結束時審核書面憑證資料難以保證憑證資料和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及時性,不足以保證物資管理和成本核算的準確。

    (2)施工方選擇不當產生的工程質量風險和資產流失風險

    對部分外包的檢修項目,由于公司暫時沒有施工費用評估模型,施工費用主要由施工方報價決定,如果施工方在工程定價方面不規范,將導致公司經濟利益的流失。

    4.審計與財務結算階段

    (1)審計質量難以確保

    公司本部的審計部是歸口負責項目的審計的部門,由于崗位人員較少,審計人員不可能深入審核每一個項目,只能借助外部審計師的審計報告,相比于內部員工,外部審計師缺乏對公司項目管理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了解,客觀上降低了審計質量。

    (2)項目績效審計缺失

    目前公司的財務審計僅限于傳統的財務審計,缺少對設備運行的技術性和綜合效益性審計,無法確定項目是否達到了之前的技術預期、經濟預期,資金使用是否符合效率要求。這項問題將使得財務信息對后續項目決策、資源配置的參考價值被削弱,影響管理者做出合理的決策。

    三、應對措施及管理建議

    針對項目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作者提出以下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

    第一,重組財務與業務崗位職能設置。就項目立項而言,財務人員應積極參與立項過程中的財務信息判斷;同時,該措施可以將

    財務管理職能推向業務前端,從項目立項源頭加強對業務流程的管控,有利于優化預算編制過程,提高項目立項計劃準確性。

    第二,改進項目編制審核方法。例如,把所有項目按出現錯誤的概率大小及錯誤影響程度高低劃分為若干個警示等級,對重大項目或高等級的項目配置更多的人力和實踐進行詳細審核,盡量使其編制做到合理準確,對零星項目或低等級項目則采取抽查或統計抽樣的方式審核,以優化審核工作的資源配置,提高審核準確性和效率性。

    第三,協同上級單位建立物資跟蹤系統。對物資流轉過程進行實時跟蹤,收集成本信息,實時掌握物資的使用狀態和價值信息,避免因實際到貨物資與申報物資不匹配影響施工進度和財務核算問題。

    第四,加強對外包業務的財務管控。公司財務部門應協同其他部門介入項目外包管理的全過程,對投標方的資質等進行詳細了解分析,簽訂合法合理的外包合同,以確保將外包業務的財務風險、法律風險消除或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其次,公司還應引入施工費用評估模型,利用數學模型和歷史數據自行估算施工項目的外包施工費用區間,作為參考來衡量承包方報價是否合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利益流失。

    第五,加強財務部門對施工全過程監督。除應對施工方的資質加強監管以外,財務部門還應介入施工方施工全過程的財務監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物料投入、人工成本、其他相關費用進行抽檢,防止出現施工方偷換物料、以次充好、多計成本費用等導致公司資產流失的事項發生。

    第六,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復核。應設立審計項目質量檢查小組,負責對審計項目質量進行檢查和考核,可以對不同業務按風險大小劃分不同等級,合理分配審計資源,對有可能影響結果公正、公平的事項,可提出調換項目負責人、項目具體實施人及中止項目。

    第七,構建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公司應引入績效審計,將經濟性、效益性納入審計范疇,將財務審計、績效審計融為一體,并將審計結果充分運用到后續項目投資決策、資源配置決策,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此外,財務人員應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和擴展的管理思維,更加具有主動意識和開放心態,轉變工作方式,培養價值創造型和風險管控型財務工作理念,緊跟財務發展潮流,開發拓展新型財務職能。

    檢修項目全過程財務管理還將是一個不斷調整適應的過程,隨著實踐的推進,還將有新的問題不斷產生,還需要進行不斷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本文旨在為探討檢修項目財務管理問題上的經驗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為后續的類似項目財務管理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美國項目管理協會.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5

    [2]戚安邦.項目管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第9篇:財務外包論文范文

    (一)物流業務外包的界定

    所謂物流業務外包即生產或銷售等企業(即需方)為集中精力增強核心競爭能力,而將其物流業務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專業的物流公司(即供方)運作,這是一種長期的、戰略的、相互滲透的、互利互惠的業務委托和合約執行方式。簡言之,物流業務外包是由發包方或委托方與承包方或受托方之間基于契約合同而產生的一種業務關系。

    (二)物流業務外包的特點

    物流這種業務外包關系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長期的跨組織關系。物流業務外包是一種長期的跨組織關系,而不是基于單個交易的傳統關系。作為物流業務外包載體的第三方物流有別與傳統的交易物流,它不是僅滿足客戶企業的臨時物流需求,而是根據長期合同條款的規定,提供長期全方位的物流服務,并且它通過個性化,差異化的物流服務,實現價值增值。第三方物流企業站在客戶企業的角度,按照客戶企業的業務流程和需求,量身定制全方位的,差異化的物流解決方案,提供物流運作服務。這也表明物流服務理論從“產品推銷”發展到了“市場營銷”階段,同時通過一定的加工,包裝等拓展服務范圍,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2.物流外包各方之間體現的是合作關系。外包雙方是“合作關系”而不是“交易性關系”,通過合作完成互補性工作,實現單方面難以完成的成效。合作各方共享信息,共擔風險,互惠互利謀求“雙贏”而不是零和競爭。利益一體化是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潤基礎。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潤從本質上講來源于現代物流管理科學推廣所產生的新價值,即我們經常提到的第三利潤源泉。與傳統的物流服務不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利潤源泉與工商企業的利益是一致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利潤來源不僅僅來自運費、倉管費等直接收入,也不僅僅是以工商企業的成本性支出為代價,而是來源于與工商企業一起在物流領域創造的新價值。其運作低成本加上為工商企業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從而大大地提高工商企業的競爭優勢,這與傳統的物流服務方式有本質的不同。

    3.合作伙伴數量約定。在物流外包合作伙伴關系中,物流需求企業一般只保留少數幾個物流伙伴。物流需求企業的物流伙伴的數目取決于自身的經營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供應能力。而在傳統的交易關系中有“更多的物流供應商”可選為服務對象。五是長期戰略聯盟關系。雙方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色,在簽訂契約前提下,借助互聯網技術,揚長避短,資源互補,在“親密”與“愿景”氛圍下,產生1+1﹥2的聚核效應,取得“共贏”效果。

    二、企業物流業務外包面臨的風險分析

    (一)存在控制能力下降的風險

    在物流業務外包的過程中,企業在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之后,其更多的是依靠第三方物流企業來掌控自身物流業務。第三方物流企業會參與到客戶企業的采購、生產、分銷、售后服務、信息傳遞等生產經營環節,成為客戶企業實際上的物流業務管理者。如果客戶企業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缺乏有效的監控、跟蹤控制、績效評價等手段,容易導致物流服務提供商缺乏相應的約束,進而使得企業的信息溝通與反饋機制發生阻礙。信息傳遞在出現偏差、延誤的情況下,甚至不能有效到達企業,容易出現客戶企業對物流業務的控制能力面臨降低的風險。

    (二)面臨信息泄漏的風險

    在物流業務外包的過程中,客戶企業為了讓第三方物流企業更好地進行自身物流業務的運行及管理,會將許多信息告知物流服務提供商。在長期的物流外包合作中,客戶企業的公司戰略如供應渠道、市場競爭策略、經營現狀、未來發展規劃、產品結構調整、客戶關系管理策略等,第三方物流企業都可能得到其信息,甚至其還會接觸到客戶企業的機密信息。如果第三方物流企業職業道德感不強,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的核心技術與商業機密泄露。而這些泄露的信息一旦被客戶企業的競爭對手知道,客戶企業在競爭中將陷入被動局面,進而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三)面臨與客戶關系削弱的風險

    企業采用自營物流的方式,往往能夠實現與上下游廠商的直接聯系與溝通,企業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而在物流業務外包過程中,企業與上下游廠商的信息溝通往往是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來進行傳遞,企業不能獲得第一手真實的客戶對服務質量滿意度情況,以及客戶對產品個性化需求等重要信息,企業也不能及時對物流服務或產品的缺陷進行改進,容易導致企業的客戶服務質量下降,影響企業在客戶中的形象。

    (四)其他風險

    1.企業外包決策失誤風險。企業在物流外包決策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識別自身的核心業務,在自營物流與物流外包、在物流業務部分外包與全部外包中艱難抉擇,常常會因作出了錯誤物流外包決策后遭受巨大的損失。

    2.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協調困難的風險。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在合作過程中,由于雙方的背景、利益主體不甚相同,再加上如果雙方沒有建立很好的信息溝通機制與矛盾協調機制,雙方協調運作的困難是很大的。

    3.企業物流管理能力進一步下降的風險。物流業務外包使企業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獲得了競爭的優勢,但是也會使企業喪失了在物流業務管理上進行學習與創新的可能,進而使企業物流管理能力進一步下降。

    4.企業物流成本確定與控制難度加大的風險。物流成本自身核算就較為復雜,物流業務外包后,整個物流業務的成本要等到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物流服務完成后才能知道,企業對物流成本的確定與控制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三、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的建議

    (一)決策科學嚴密

    企業在決定自營物流還是物流外包時,除了要對外包成本與自營成本進行分析比較,在外包成本小于自營成本的情況才能做出物流業務外包的決策之外,企業還要設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決策流程。首先要判斷物流業務是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每個企業都有它的核心業務,即能為企業帶來主要利潤并能使企業保持一定競爭優勢的業務。所以在進行物流業務外包的決策過程中,要先確定企業的核心能力,只有在確定了物流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的情況下才能實施物流外包,整合利用外部資源,否則企業應該選擇自營物流。其次要分析物流業務外包能不能為企業帶來外部戰略經濟利益,只有能帶來外部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才能選擇外包。最后企業只有在內部管理層認識到物流外包的重要性并充分做好了外包的準備工作后,才能決定實施企業物流業務外包。

    (二)選好物流業務外包伙伴

    企業在進行物流外包決策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外包伙伴的選擇問題。企業需要從各個角度去考察物流服務提供商,考慮其物流服務價格、物流業務能力、物流服務質量、財務資信狀況、風險應對等情況,并運用一系列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來分析評價物流服務提供商。首先要對可能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進行分析調查與評價,要對其戰略規劃、管理團隊、信息系統、物流設施、行業經驗、未來發展等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評價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成本狀況,并結合其信譽度進行綜合考慮。其次評價后還要結合物流提供商提出的針對本企業的物流外包解決方案,探討其是否能開發出可行性較強的物流信息系統模式。再次還要考察物流提供商能否具有按照本企業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換和組織實施物流方案的能力。最后根據調查評價的結果,從所有潛在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中選擇出能夠最大限度滿足本企業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并與之形成良好的戰略聯盟關系。

    (三)設計好物流外包合約

    企業在選好物流供應商后,首先應設計一個完善規范的物流外包合作協議,并加強和規范物流外包合約的簽訂和管理,要在合約中較好地體現雙方的權利義務,和各自承擔的責任等法律問題。其次,企業在合約中除了保證自身物流業務外包得到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維護物流服務提供商的利益,使得雙方互助互利,達到雙贏的局面,這樣就能保證雙方的長期互信的良好合作關系。最后,企業還要建立一個企業內部的合約管理部門,在合約的設計、簽訂、管理等過程中全程參與,并能在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產生矛盾時及時溝通協調,保證合約的順利履行,將企業風險降到最低的程度。

    (四)加強對外包物流業務的控制

    企業在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簽訂合約后,在物流業務外包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監控,尤其是對其提供的物流服務進行檢查與評價。對于物流作業的相關過程,客戶企業也要加強管理,要參與到物流計劃、操作標準、作業流程等管理過程中去,以此來加強對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監控。要避免放任物流服務提供商單獨運作管理企業物流業務產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此外,企業也要建立內部相關的監控管理制度,對物流業務外包涉及到的商品貨物等嚴格把關,從源頭上保證物流服務的質量。

    (五)完善良好的信息共享及保密機制

    企業要享受物流業務外包所帶來自身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戰略競爭優勢,就必須要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雙方的信息共享應該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礎之上的,各自以企業的誠信、信譽、形象等作為承諾。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統,及時準確地共享運輸費用、運輸計劃、運輸需求、倉儲能力、倉儲需求、生產計劃等物流相關信息,最終實現提升外包物流業務的管理與運行水平的戰略目標。雙方還應建立有效的保密機制,在物流相關信息共享的同時還要做到相互保密,一旦發生泄漏對方商業秘密的情況,就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與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www.成人在线| 成人在线欧美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成人性开放大片|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成人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