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注重音樂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價值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可見,語言必須是發自說話者的真實感情,才能夠成為大家心靈的使者,打動聽話的人。音樂也滲透作曲人、作詞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滲透甚至體現在每一個音符中,體現在歌曲的每一個字當中。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帶有情感性,才能夠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注重音樂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有這樣一段話“教師要像一位善于聆聽和引導的主持人,要像熱力四射的專業知識推銷員,要像循循善誘、知識豐富的民俗導游、要像自編自導自演的演員。”語言生動才能得到顧客和觀眾的欣賞和喜愛。
幽默可以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教師采用幽默的語言,對學生來說也是心理上的一種放松的保證。在一則教學案例中,由于是第一次接觸,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學生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于是這位老師就對學生們說:“大概今天同學們的小手都在家里睡大覺呢!”學生們都笑了起來,“不過,剛才我看見一群群小手在路上,在趕過來了。”此時有的小朋友的小手試著舉了起來,此時老師又不失時機地說:“有的小朋友小手已經在門外了,我看到了,快請進來吧。”此時,孩子們的膽子都大了起來,紛紛把小手舉了起來。
生動性還體現在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上。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在分析教育藝術時指出,他是用15到20種不同語調說出“走過來”這句話,學會了在面部、體態、聲音上的不同表達方式之后才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的。大家都知道語言和音樂都同屬于聽覺的藝術,它只對人的聽覺產生刺激,長時間的平鋪直敘必然會產生聽覺上的審美疲勞。曾經聽一位老師在教授二年級學生《小星星變奏曲》的時候,一會兒用機器人的聲音模仿飛船船長的聲音,一會兒又悄悄告訴一組小朋友“活潑的小星星”的歌名,孩子們一直在被她和她所帶來的音樂吸引。
三、注重音樂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教師講解,優秀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教師教學的目的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啟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愿望、啟發學生了解音樂的文化,并隨之產生一種思考的欲望、對知識再現的沖動和創造的價值。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多問,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情感,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
古人也說過:“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教案《金蛇狂舞》中,教師設問:“龍舟比賽光有雙方隊員們的奮力拼搏、齊心協力好像還是不夠熱烈,還缺少點什么呢?”“假如你在現場觀看,你會怎么表達呢?”這樣,同學立即就能想到,創作劃龍舟比賽時的加油口號。再者,“這么熱鬧的場面,這么好聽的樂曲我們怎么才能記住呢?”由此引導到給樂曲主旋律創作歌詞。這樣學生既能體會到劃龍舟比賽的一種熱烈的場面氣氛,又能在興趣盎然的思考和創作的快樂中加深對樂曲主題的記憶。啟發的語言還應該含蓄蘊籍,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具有啟發性的藝術效果。
四、注重音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注重教學語言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教學語言的精煉、不羅嗦上。教師的教學語言不精煉、廢話連篇、拖泥帶水、含糊不清是學生最厭惡的。教學語言的精煉需要教師獨到的眼光一針見血地分析問題、取舍問題、找到打開問題的突破口,它的有效實施可以節約課堂的時間,保證了其他操作的時間。
首先,導入開門見山,幾句話進入主題,并馬上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教授《快樂的潑水節》一課時,上來就問:“如果有人對你潑了一盆冷水,你會怎么想。”再引導到“有個地方的人被別人潑了水,卻很開心,我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這樣的開頭簡單直接也達到了預設的效果。其次,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要巧妙自然,當然這對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以及教師的機智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課堂過程中語言的總結簡短而有意義,應形成完整的課堂結構體系。教學語言是為課堂服務的,是為達成課堂目標,解決課堂重、難點服務的,應使用最有效率的語言達到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