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外治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研究、現代實驗研究、臨床應用研究等藥性相關文獻于一體,是對歷代止痛中藥文獻進行的一次大集結。文章采用拉網式搜索、窮竭式收集、主題式篩選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獻基礎上,進行中藥止痛機制的傳統理論文獻研究,分析各種因素的相關性,完善止痛中藥的理論體系。
止痛中藥的應用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標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別對某些重度頑固性疼痛療效卓著,體現出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因而受到歷代醫學家的重視。筆者經過廣泛調查古今對止痛中藥的研究概況,現歸納如下:
1.關于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研究
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的原始記載,多見于歷代諸家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吳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中華本草》對歷代本草進行了一次大集結,其中關于止痛中藥的記載,散見于各類中藥的文獻中。這是迄今為止對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最具權威性的總結。只因不是專門性的止痛中藥文獻專集,卷帙浩大,翻檢不便,對止痛中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意義。《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運用中藥止痛藥物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專著,廣泛搜集中藥各種止痛藥,分類進行各項研究,集中古今醫家用藥的理論、經驗及現代藥理研究,這不但可作為各種痛證辨證用藥與專方專藥的運用依據。而且對尋找研制各種止痛藥也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2.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
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2.1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
隨著中西醫學的相互滲透,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對近二十年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雜志及《中華本草》《現代中藥藥理學》等文獻進行普查,發現已有300余種中藥被實驗證實有鎮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藥物是經古代本草文獻明確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吳茱萸、五靈脂、沒藥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靈芝、黨參、海參、土茯苓、天竺黃等,是在實驗研究中被發現有止痛作用。這說明止痛中藥的篩選十分必要。對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堿類鎮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堿的典型代表。呂富華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較”一文中總結:“實驗表明,延胡索總生物堿的鎮痛效價為嗎啡的40%,且鎮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類鎮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懷牛膝總皂苷鎮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總結:“對懷牛膝總皂苷采用化學刺激、熱刺激進行大、中、小3個劑量的鎮痛實驗觀察,結果顯示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且作用與劑量呈現一定的量效關系。”另據研究證實,人參皂苷、白芍總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⑧酚、酮、醛類鎮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藥理學研究”文中說:“桂枝醛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關さざ藥理學研究”文中說:“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減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
現代醫學對止痛中藥的鎮痛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不僅找出了止痛中藥的許多有效鎮痛成分,而且也闡明了止痛中藥的一些鎮痛機制。吳承艷在“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口文中,對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為6個方面:①中樞鎮痛;②麻醉鎮痛;③抗感染鎮痛;④解熱鎮痛;⑤解痙鎮痛;⑥抗凝鎮痛。
3.關于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以專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編的《止痛中藥臨床應用》,收錄止痛中藥88味。對每一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應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實用。張卓主編的《疼痛中藥特效秘方大全》,董連榮主編的《古今止痛驗方大全》螂則以止痛方劑為重點。在論文方面有:肖金撰寫的“止痛方藥的臨床應用”,將止痛方劑分為:清熱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溫經止痛方、祛風除濕止痛方,亦是以方為主、以方帶藥的論述。王順成撰文“痛癥的病因病機與止痛中藥的臨床應用”,首先分析痛癥的病因病機,然后將止痛中草藥分為:解表止痛藥、祛風濕止痛藥、活血化瘀止痛藥、行氣止痛藥、溫里止痛藥、麻醉止痛藥、清熱止痛藥7大類。每類舉出4~5味代表藥物,論述其止痛功能與適應證吲。以上研究是以實用舉要為主,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文獻研究。
還有一些關于古今名醫治痛經驗的評述:如趙天才等撰文“張仲景治痛十四法”,總結了張仲景治痛癥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濕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雙解治痛法、嘔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溫補治痛法、行氣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針刺治痛法等。該文對止痛的治療法則及給藥途徑進行了發掘㈣。韓學杰等撰寫“沈紹功教授痛癥辨證論治經驗”一文,對沈氏從醫四十余年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辨證分為虛實、部位劃分7類、病性分為寒熱等思路與經驗。
4.關于毒劇止痛中藥的研究
止痛中藥雖然毒性較大,但生物活性亦強,止痛效果好。若臨床應用恰當,確能起沉疴頑疾。若用之失宜,則禍不旋踵。為了充分發揮毒劇止痛中藥的獨特療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醫者對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論文“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體會”,總結出臨床應用的幾條原則,如:①宜于頑痛;②作用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劑量;⑥選擇劑型;⑦煎服相宜。該文對臨床應用毒劇藥物止痛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作用。朱建偉撰寫“馬錢子堿鎮痛作用及其藥效動力學研究”一文,認為馬錢子堿具有肯定的鎮痛作用,藥效強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
5.對止痛中藥研究的動態綜述
吳承艷撰文“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中,將該領域里的研究總結為4個方面:①古代文獻對止痛中藥的收錄研究。②古代醫家對止痛中藥用藥特點研究。③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吳氏在“對止痛中藥研究的思考”這部分內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須加強中醫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她說:“在大量的方劑文獻中能尋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藥。本草文獻更是直接記載前人使用中藥、研究中藥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進行中醫方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對加快止痛中藥的研究與開發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吳氏之說確為真知灼見。
6.對止痛中藥藥性理論的文獻研究
【摘要】 乳腺增生病是臨床常見乳腺疾病,發病率在乳腺疾病的首位,且具有年輕化趨勢。筆者對近年來中醫外治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研究進展進行了論述。外治法分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類,其中藥物治療包括穴位敷貼、中藥光電離子導入、穴位注射,非藥物治療包括針刺、灸法、穴位埋線、推拿按摩、走罐等。
【關鍵詞】乳腺增生 中醫 外治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26
乳腺增生病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乳房疾患,近年來發病率及癌變率均有增加,且具有年輕化的趨勢。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主要采取激素口服及外科手術治療。祖國醫學利用外治法治療本病,強調辨證論治、標本兼治,產生了獨特的療效。現就近年來中醫外治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祖國醫學對乳腺增生病的認識
本病屬于中醫“乳癖”的范疇。“乳癖”的名稱最早見于《內經》。《內經》最早闡述該病歸經及解剖結構:“女子屬肝,乳房屬胃……婦人乳有十二”。《外科正宗》從病理和臨床特征進行論述:“形如丸卵,乳中結核,或墜脹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隨喜怒消長,多因憂思惱怒損傷肝脾,郁結而成”。《外科活人定本》為其獨設章節:“生于正乳之上,厥陰、陽明經所屬”。《外科真詮》對本病發病年齡及預后進行了描述:“乳癖……年少氣盛、患一二載者……可散消;老年氣衰,患數載者,宜節食息怒,免乳癌”。這些論述,奠定了現代中醫學對乳腺疾病研究的理論基礎。
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與飲食、勞倦、情志及先天稟賦有關,與腎、肝、脾、沖任諸經密切相關。乳腺增生病發病的關鍵是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證屬本虛標實。腎氣虧虛,沖任失調是本;肝郁氣滯,血瘀痰凝是標。分為:沖任失調、肝郁氣滯、痰瘀互結等證型[1]。
2.1沖任失調是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基礎
乳房的生長、發育受精氣支配,其中以先天之精(腎氣)為主導。腎主先天之精,集后天之精,分布于四肢百骸,促進人體的生長和繁殖,激發沖任脈通盛,沖任脈上貫乳腺、下注胞宮,所以說“腎-天葵-沖任”調整月經周期和乳腺生理變化。余聽鴻認為:“乳內結核,本在腎”。宋朝宋佶等認為:“沖脈起于氣街,主胸中散。婦人以沖任為本,若沖任失調,陽明熱,或風邪相客,氣壅不散,可致乳中結聚,或硬或腫塊”。說明腎和沖任在乳癖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乳癖是經、孕、產、乳反復損傷精血,或勞倦內傷,耗損元氣,長此以往,脾胃受損,腎氣益虛,不能灌養沖任,沖任失調所致;七情內傷,憂思惱怒損傷肝脾,肝腎同源,日久腎氣受損,沖任失和,氣滯血瘀痰凝,循經上逆,客于乳房則生乳癖[2]。
2.2肝郁氣滯是乳腺增生病的重要病機
清代名醫高秉均在《瘍科心得集》中認為本病的發生和肝氣郁結密切相關:“乳內結核……伏而不揚,肝氣不舒,腫硬形成”。陳實功認為憂思傷肝,抑郁不得志,可致經絡阻塞,凝聚成核。余聽鴻、吳謙均認為乳癖是由肝脾郁結而成。清代王旭高云:“其核隨喜怒為消長者,為乳癖”,描述了本病腫塊隨情志消長的特征。情志不暢,郁久傷肝、脾或精神刺激,急躁易怒,都可以導致氣滯,氣滯可引起乳房胃絡受阻,不通則痛,嚴重者可致氣血循環受阻,氣滯、痰瘀結聚而形成乳癖。
2.3痰淤互結
《外科真詮》云:“乳癖……形寒飲冷,氣郁痰飲,流入胃經,積聚而成”。《血論》曰:“濕氣不行,凝血不散積成”。所以患者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當,或焦慮傷脾,怒傷肝,肝氣郁結,氣血凝滯,脾傷而痰濁內生,致痰瘀互結于乳絡而生乳癖。
3乳腺增生病中醫外治特色療法
3.1藥物治療
3.1.1穴位敷貼 《內經》云:“十二經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人體的皮毛腠理與五臟六腑相通,將藥物施于體表穴位,其有效成分在直達患處改善局部癥狀的同時可以經皮膚吸收作用于相關臟腑,調節臟腑功能,因此穴位敷貼是經腧穴-內臟有關途徑,使藥效透達全身的一種高效外用藥物途徑[3]。中醫認為屬肝,乳房屬胃、腎,通過敷貼治療刺激相關經絡上的穴位及局部阿是穴,起到疏通乳絡,理氣散結的作用。清代徐靈脂云:“膏貼之,閉塞其氣,藥性從毛孔入腠理,通經貫絡……此至妙之法也”。研究顯示,穴位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所在位置的解剖、生理相關,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傳到興奮至中樞神經系統,再通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影響女性內分泌,起到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作用。臨床常用中藥敷貼辨證施治治療乳腺增生病。
甄旭等[4]將107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分為肝氣郁結、沖任失調、痰瘀濕結三型,針對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的自制中藥貼貼敷。取穴以雙側乳根、肝俞、太沖、章門、足三里等為主穴。24小時為1療程,15~20天為1周期,3個月為1療程。治療組有效率接近100%。鄭杉等[5]治療肝氣郁滯型乳腺增生患者50例。實驗組采用四逆散加艾葉提取做成敷貼劑,取穴:乳房阿是穴、乳根、期門,每次10小時,隔日1次。對照組敷貼安慰劑貼。治療3個月后統計分析,實驗組總有效率68%,高于對照組16%。實驗組腫塊大小及疼痛評分均有改善。焦氏[6]對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用大黃蟄蟲丸貼敷治療,選穴:乳房阿是穴、氣海、關元,隔日1次,10次1療程,總有效率86%,且治療組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為使臨床使用更加方便,常將敷貼藥物制成膏藥。裴曉華等[7]將在非經期用散結乳癖膏貼敷雙側乳房阿是穴對比敷貼藥物為安慰劑組。兩組均連續用藥2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治療組有效率為對照組的一倍。稀土磁石混合在穴貼里做成磁貼也是常用的方法,能起到增強藥物透皮吸收功用。楊慧芬等[8]用磁貼貼敷乳房阿是穴、乳根、膻中、期門,和逍遙散口服比較療效相當,但在改善腫塊和全身癥狀、減少腺體厚度上優于口服藥物組。也有將中藥粉末加入親水物質中做成巴布劑,具有不易過敏、通氣、耐汗、易揭的優點。王小平[9]采用數味中藥制成巴布貼劑治療60例乳癖患者,取穴:乳房阿是穴、神闕,晚上睡前治療一次,每次6小時,隔日使用。總有效率為96.7%。
耳穴敷貼法也常用于治療乳腺增生病。顧群[10]在耳穴(乳腺、內分泌、肝、腎等)用王不留行籽固定,治療乳腺增生病21例,每日三次揉按穴位,單次每穴30下。有效率90.48%。呂志龍[11]運用中藥帖敷加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病患者37例,將制南星、三棱、莪術、冰片按2∶4∶4∶1比例制成藥膏。針刺穴位得氣后出針立即貼上藥膏,局部固定8小時后取下,每日1次,經期暫停,連續治療3個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7.3%,顯著高于同期藥物治療組(口服乳疾靈膠囊)76.5%的有效率。
3.1.2中藥光電離子導入醫學模式的轉變,導致現代科技與傳統醫學結合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藥光電離子導入治療開啟了乳腺增生病中醫外治的新紀元。中藥光電離子導入治療是應用中醫傳統的經絡學說、針灸的基本原理,用電脈沖模擬針刺、紅外理療并將藥物離子導入體內治療的一種方式,該治療作用于乳房病變位置,通過血管和經絡,使大腦皮質及腦垂體產生后反饋調節作用,降低雌激素刺激作用,改善微循環。中藥光電離子導入能夠緩解乳房局部疼痛癥狀,使增生結節組織變軟、縮小,最后消失。
熊氏[12]外敷中藥配合光電離子對60例乳腺增生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33%,提示該療法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臨床癥狀。張玲[13]應用自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粉外敷在乳腺增生部位配合ADT-6100光電離子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109例,總有效率達95%。密方[14]采用中成藥搗碎稀釋外敷配合光電離子治療乳腺增生病,有效率優于口服乳癖消片對照組。杜氏[15]用治療儀導入中藥濃縮液,與乳癖消口服液組比較,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周敏[3]用中藥酊劑(含公丁香、肉桂、莪術、青皮、乳香、全瓜蔞)導入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病56例,與安慰機組和中藥非離子導入組比較,療效明顯優于其他兩組。且隨訪患者疼痛復發率低于其他兩組,提示長期療效好。
3.1.3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種較傳統給藥途徑用藥數量少、吸收藥物快,既能發揮藥物作用,又能起到經絡調整作用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治療乳腺增生病常采用丹參、當歸、維生素類注射液。高氏[16]取肩井和背腧穴注射維生素B族配合口服乳癖消片治療乳腺增生病顯效率明顯高于單純口服乳癖消片組。
3.2非藥物治療
3.2.1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17-18],針刺能抑制增生組織的DNA復制,使增生速度得到控制,逐漸恢復正常;同時能使增生腺體的血流阻力降低,從而減少腺體的增生。目前臨床治療乳腺增生病的針刺療法有普通毫針、電針、腹針、火針、小針刀等。
顧氏[19]針刺乳房局部及胃經、任脈穴位治療乳腺增生病21例,輔以TDP照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雷正權等[20]用電針治療乳腺增生病100例,選穴屋翳、乳根、合谷、肩井、天宗、肝俞,結果顯示電針治療效果優于普通針刺。呂暉等[21]用針刺腹部穴位治療乳腺增生病,有效率優于心理疏導組。徐德厚[22]治療乳腺增生病采用火針點刺加穴位敷貼的方法。治療時先用火針點刺乳房腫塊,后用中藥敷貼穴位。取穴以乳房局部為主。總有效率為100%。種書濤[23]用小針刀按四步進針法,疏通肩井、大椎、肝俞、天宗穴治療乳腺增生病,有效率達到93.75%。
3.2.2灸法灸法主要借助艾條燃燒產生的熱力擴張局部毛細血管、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轉移、排泄,艾絨燃燒所產生熱量可順針傳導至穴位[24],通過內分泌-神經-免疫系統調節全身功能。臨床研究表明,運用隔姜灸、隔木香灸等方法治療乳腺增生病,可以增強藥物透皮吸收,改善乳房局部癥狀和體征,消除或降低腺體水腫和導管分泌。李琳[25]治療乳腺增生病60例,以木香餅置于乳房病變部位,上置艾柱點燃,每次3壯,隔日1次,每次自月經后第15日起至月經來潮止,共計3個月經周期。治愈35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91.7%。曾金貴[26]在熱敏化穴位上運用灸法對比針刺組治療乳腺增生,熱敏灸組有效率優于針刺組。
3.2.3穴位埋線穴位埋線是在特定穴位內埋入可吸收羊腸線,長期刺激穴位以調整陰陽、和暢氣血,調節激素分泌,是一種復合治療方法[27]。劉婧[28]用穴位埋線治療50例乳腺增生病,穴取膻中、肝俞、脾俞、膈俞,20~30天治療1次,3次一療程,總有效100%。李潤霞等[29]用羊腸線埋線于膻中、田總、期門或屋翳、肩井、肝俞,兩組主穴交替使用,辨證配穴:肝郁氣滯加內關、行間;痰濁凝結加豐隆、脾俞;肝腎陰虛加腎俞、足三里。有效率達95%。
3.2.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可疏通乳房局部經絡氣血,改善乳房疼痛。李健等[30]采用疏肝理氣手法對3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進行推拿按摩治療,痊愈21例,顯效11例,有效率達100%。曲怡[31]用按揉、彈撥、點按、掌推心經、心包經的穴位和膀胱經厥陰俞、心俞和口服乳消癖治療乳腺增生對比,有效率及疼痛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2.5刮痧、拔罐、走罐刮痧是一種廣泛在民間開展的非藥物治療手段,能增加局部血供、興奮神經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劉媛媛[32]采用偱經療法分別從乳房外側向內側、上部向下部刮拭肝經、胃經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有效率達94.7%。
古代拔罐療法被稱為“角法”,是利用熱力冷卻造成負壓,將杯罐吸附在皮膚上,吸出淤血的一種治療方法。走罐治療法是近展起來的,它將溫針灸,拔罐,刮痧,按摩與藥物治療結合[33],常用玻璃罐在背部或病變部位治療。背部膀胱經分布著背俞穴,五臟六腑之氣皆輸注于此,臨床研究發現乳腺增生病患者在背俞穴附近都有壓痛點或結節條索狀,故在背部膀胱經(特別是乳房相應節段背部)走罐可以調節乳房經氣,五臟六腑功能、疏通乳房局部氣血。陳明明[34]治療乳癖25例利用走罐結合針刺的方法,乳腺局部環形走罐,背部膀胱經上下走罐,皮膚潮紅、發熱為度。總有效率100%。聶苗[35]采用膀胱經走罐配合乳房屋翳穴埋針治療乳癖45例,治愈32例,好轉19例,有效率為91.07%。
4總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乳腺增生病的中醫藥治療研究越來越深入,方法也越來越多。大量研究表明,中醫外治療法治療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因其能有效避免口服藥物有效成分經肝臟首過效應的消減,減輕了胃腸道刺激性,降低肝腎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乳腺增生病患者歡迎。
雖然中醫外治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①乳腺增生病人具有各體差異,且往往虛實夾雜,給辨證分型帶來一定難度;②在診斷乳腺增生和療效上標準不一,且無長期療效的隨訪;③臨床觀察病歷數據普遍較少,且有地區差異,不能代表乳腺增生病患者全體,存在一定的統計偏差;④沒有治療時機和具體治療方案的具體探索;⑤沒有絕經前和絕經后療效的對比數據;⑥沒有月經各期治療效果的對比等。
因此今后在臨床研究中要針對以上不足,更加科學、客觀的研究各種中醫外治方法,為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康復作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林毅,唐漢均.現代中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1-130.
[2]谷麗艷,易佳麗,樊延宏,等.中醫藥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173-176.
[3]周敏.穴位中藥離子導入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療效評價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4]甄旭,王冠秀,白春輝.中藥貼穴療法治療乳腺增生107例[J].陜西中醫,2013,34(6):745.
[5]鄭杉,徐嘉琳,黃婕,等.中藥穴位敷貼對肝氣郁滯型乳腺增生的干預效果[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6):38-40.
[6]焦乃軍.大黃蟄蟲丸穴位貼敷治療乳腺增生病100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2):293-294.
[7]裴曉華,樊英怡.中藥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癥的臨床研究[C].2012年中醫外科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150-155.
[8]楊慧芬,徐海濱,何俊玲,等.磁鐵穴位敷貼治療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3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3):101-102.
[9]王小平,粟文娟,王群,等.“乳腺貼”巴布劑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療效觀察[C]. 2011中醫外科學術年會論文集.
[10]顧群.耳穴壓丸法治療乳腺增生21例療效分析[J].江西中醫藥,2003,11(11):39.
[11]呂志龍.中藥帖敷加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16(2):80.
[12]熊文.外敷中藥配合光電離子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6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34(10):134-135.
[13]張玲,于瑞香.ADT-6100光電離子治療儀對乳腺增生癥治療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3,21(2):495.
[14]密芳.光電離子結合中成藥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的療效觀察[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0,22(4):48-49.
[15]杜永勝,張建萍.中藥離子導入治療婦女乳腺增生癥[J].中國民間療法,2008(4):13-14.
[16]高寧,孫雪蘭.穴位注射綜合治療乳腺增生病60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49(12):127-128.
[17]冀萍,宋翠英.針刺對乳腺纖維性囊腫患者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周期節律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8,81(3):13-14.
[18]王建英,智春寧.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22例[J].吉林中醫藥,2005,25(6):42.
[19]顧立.針灸加TDP照射治療乳腺增生21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0,23(6):54.
[20]雷正權,牛曉梅,楊斌,等.電針治療乳腺增生病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5):589-588.
[21]呂暉,王麗平.腹針治療乳腺增生的臨床療效觀察[C].第三屆腹針國際學術研討會腹針40周年回顧與展望論文集,2012.
[22]徐德厚.火針加中藥穴位敷貼治療乳腺增生65例[J].中國針灸,2008(S1):34.
[23]種書濤.小針刀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3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9):17-18.
[24]周曉平.溫針灸對肩周炎的鎮痛作用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127-128.
[25]李琳,穆艷云.隔木香餅灸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6):35-36.
[26]曾金貴,喻國華.熱敏灸和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對比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12):821-822.
[27]任曉燕.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12):757.
[28]劉婧.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5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122.
[29]李潤霞,宋淑萍,李世忠.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42例[J].中國針灸,2011,31(4):366.
[30]李健,張雪嶺,曲怡.推拿疏肝理氣法治療乳腺增生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4):310-312.
[31]曲怡.調心行氣按摩治療乳腺增生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5(11):25.
[32]劉媛媛.偱經刮痧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8(2):116.
[33]王謐,李月,陳澤林.拔罐療法概述與走罐手法述要[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8(4):217.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濕;艾灸;子午流注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多發性、對稱性關節腫痛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見的風濕病之一,多見于30~50歲女性,在中國發病率為0.32%~
0.36%[1]。其病情復雜,纏綿難愈,致殘率高,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國內外尚無治療本病的特效藥物。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傳統中醫藥治療方法在緩解其癥狀、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1 RA的中醫藥治療及艾灸治療的優勢
中醫治療風濕痹證以藥物為主,外治為輔。中醫學認為,RA發病的內因是“腎虛”,以致寒濕深侵入腎,氣血經絡痹阻[2]。歷代醫家對于RA的辨證辨病角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濕、溫經扶陽、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為治則。經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藥知母湯、防己黃芪湯、烏頭湯、獨活寄生湯等。外治法主要有針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采用艾絨等各種施灸材料燒灼、熏熨體表部位,以溫熱或藥性的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3個方面:溫熱效應作用[3]、藥物成分作用和通過穴位刺激調解經絡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夠直達病所,易于操作,價格便宜,無毒副作用,能夠明顯改善RA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鐘峰等[5]以不同療程溫和灸治療活動期RA患者,結果顯示,溫和灸治療在關節疼痛、腫脹、壓痛的個數與程度、晨僵時間和癥狀總積分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丁放[6]
采用艾條溫和灸治療RA,結果治療組對改善關節壓痛、晨僵時間等臨床癥狀及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等指標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1)。龔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療RA并與西藥對照比較,結果提示艾灸療效明顯優于西藥,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西藥。上述研究都顯示了艾灸療法在治療風濕痹證,特別是RA研究中的巨大優勢。
2 子午流注理論及其在中醫痹證中的應用
子午流注是從時間角度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即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盛衰規律的一種學說。在《黃帝內經》就已經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后經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形成極富特色的傳統時間醫學體系。子午流注理論基于“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人身氣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規律地如潮漲潮落,出現周期性的盛衰變化。《內經》中記載人體氣血按時流動的經文有很多,如《靈樞?衛氣行》“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靈樞?營衛生會篇》“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這些論著都說明人體的氣血是不斷運動的,而且是有一定順序、節律和時間的。所以說子午流注主要指氣血按時間有規律地循行于經脈之中。根據子午流注理論,“氣血”按時間推移,在經脈之間有規律地循行,灌注于經穴中,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反映相應部位氣血的功能狀態,所以選用五腧穴進行治療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RA患者的時間節律性已經被多個臨床研究證實[9]。《素問?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經絡閉塞,氣血不通,認為RA以腎虛為本,風、寒、濕、熱之六邪氣侵犯人體,內外相因,流注于經絡關節之中,使氣血運行不通暢,不通則痛形成痹證。其中感受風寒濕邪是其發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陰長陽消,陰邪加重而陽氣蒸騰氣化、身體修復能力與免疫能力此時隨著時間變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時分給予扶正祛邪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上RA癥狀多表現為腎經病癥,子午流注理論內容認為,十二經脈氣血在酉時(17:00至19:00)流注腎經,在此時腎經氣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強,而下午陰氣漸升,邪氣加重,正邪交爭激烈,因此在此時給予扶正祛邪收獲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論在臨床應用廣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在風濕痹證的應用中。孫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擇時選穴針刺聯合辨證取穴治療RA,選取RA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子午流注組,辨證取穴組和聯合治療組(子午流注組加辨證取穴組),分別治療。子午流注組40例,顯效11例,
有效11例,進步9例,無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證取穴組40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進步11例,無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聯合治療組40例,顯效15例,有效13例,進步10例,無效2例,有效率占95.00%;結果顯示,子午流注針法治療RA具有確切臨床療效,聯合治療組療效顯著高于單純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單純辨證取穴組。李健強等[10]子午流注蜂針輔以中藥治療類風濕病,證實子午流注蜂針輔以中藥治療類風濕病有獨特療效。上述研究都顯示了子午流注理論在治療風濕痹證研究中的巨大優勢。
3 討 論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 又稱“歷節病”“鶴膝風”“ 痛風”等,并認為與風寒濕邪有關。因其發病率高、病程長、晚期多導致患者殘疾而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艾灸是中醫藥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種,在我國古代就已經運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療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夠直達病所,經濟有效,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對于改善RA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和社會負擔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寶庫中的寶貴遺產之一。隨著現代醫學和時間治療學的發展,醫學界逐步認識到時間因素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對子午流注學說的研究日漸增多,其卓越療效也逐漸被認可。我國關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論的科學性及臨床上的實用性均被證實。
從上述對艾灸療法及子午流注理論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中醫子午流注理論、艾灸療法內容獨特、理論完整,深入探討子午流注理論與艾灸療法的聯合療效,在拓展RA中醫藥治療方案、更加有效緩解癥狀、促進疾病康復、降低致殘率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4 參考文獻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孫云廷,魏銘,姜學連,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5,25(11):817-819.
[5] 鐘峰,胡玲,羅磊,等.不同療程溫和灸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3):167-169.
[6] 丁放.單純灸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0):40-41.
[7] 龔福英.隔藥餅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3例[J].
(下轉第56頁)
(上接第47頁)
針灸臨床雜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劉建民,馬志毅,等.隔物溫和灸配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 2006,26(3):192-194.
[9] 李振彬,王永敏,楊靜,等.類風濕關節炎的晝夜節律[A].2011全國時間生物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
關鍵詞:痹癥;退行性膝關節病;傳統療法;臨床研究
1傳統醫學對本病病機的認識
中醫古籍將骨關節疾病歸屬于"骨痹"或"膝痹"的范疇,最早記載于《內經》,《素問?長刺節論》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關于病機的描述如下:《素問?痹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在骨則重,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張氏醫通》曰:"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襲之。",《證治準繩》曰:"(膝痛)有風,有寒,有閃挫,有瘀血,有痰積,皆實也,腎虛其本也。"腎主骨生髓,肝主筋,筋附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強健,關節滑利,運動靈活。本病肝腎虧虛是基礎,風寒濕邪侵襲及跌仆扭傷為發病誘因,總屬本虛標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將膝骨關節炎歸于"骨痹"的范疇,證候分為腎虛髓虧,腎虛寒凝,瘀血阻絡3型,臨床廣泛應用。中醫理論不僅重視辨證論治,還強調性別、年齡、體重等個體差異,從整體論治,強調整體觀念,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可以體現。
2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及流行病學特征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隨年齡而發病率明顯增加的退行性關節疾病。膝關節是骨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化,骨贅形成。膝OA分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性關節炎無明確病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涉及的危險因素為:①遺傳因素是首要決定性因素。與骨關節相關的一種新易感基因(asporin),它是細胞外基質的組份,asporin的突變體過量的表達,突變的頻率隨著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增加,它在骨關節患者的軟骨中高度表達。②由于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或受傷引起,如一些特殊職業者如礦工、運動員、舞蹈演員、重體力活勞動者。③關節損傷也是重要因素:如關節周圍韌帶損傷引起關節不穩定、半月板損傷或關節內骨折等。④性激素與骨關節炎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雄激素和雌激素對關節軟骨及骨關節均有保護作用機制十分復雜,即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2]。⑤氣候因素: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群發病率高。由于溫度低,引起局部血運減慢甚至障礙有關。⑥肥胖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有一定影響,除機械性因素外,還與肥胖的全身代謝因素有關。此外基因改變、關節軟骨營養障礙、代謝異常、神經性異常及關節生物力學環境改變等均可引起骨性關節炎。繼發性關節炎是由于外傷,炎癥,類風濕關節炎等。
本病在中年以后多發,國內外的初步調查顯示,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后則達50%,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關節炎,以關節腫痛,骨質增生及活動受限最為常見臨床特征。骨關節炎也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的最終致殘率為53%,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這一問題也更加突出,我國于2002年10月加入了"骨于關節十年"這一國際活動,旨在引起全社會對這一疾病的重視,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提高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防治水平。骨關節炎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加速,有效的治療及預防骨關節疾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尋找一種有效、廉價、方便、無創的治療方法,成為醫學界的共識。
3傳統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方案
3.1藥物治療,包括中藥口服和外用。
3.1.1中藥口服的傳統方劑有獨活寄生湯,四妙丸,右歸丸等隨證加減治療。臨床常用中成藥有仙靈骨葆膠囊,抗骨質增生丸,骨刺片,獨一味膠囊,痹祺膠囊等。中藥所具有的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補益肝腎,補益氣血的功能對治療膝關節炎癥具有卓越療效。現代醫學從病理藥理學角度分析機理如下,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膝關節的微循環,激活纖溶系統并降低骨內壓。許學猛[3]等用補腎活血湯治療兔膝骨關節炎,測定膝旁內高壓病取樣病檢,結果顯示該湯劑能有效地防治膝骨關節炎骨內高壓的發生發展,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其預防用藥較治療用藥療效更佳,并且,促使機體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的產生。葉俊星[4]等給日本骨內高壓(IOH)大耳白兔灌服骨痛膠囊(獨活、續斷、白芍、川芎、牛膝等),有效的降低了白兔膝關節IOH,明顯改善骨髓血液流變學狀態,并可使其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
其次,中藥調節骨性關節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和作用。補腎柔肝中藥如仙靈脾、白芍、巴戟天等能有效降低膝關節滑液中促進關節軟骨分解的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同時上調促進關節軟骨合成的細胞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mRNA的表達[5]。張磊,胡阿威等[6]用痹康靈灌胃膝關節炎模型兔,經4w后檢測關節軟骨和滑膜中的白介素-1β水平均得到下降,證實痹康靈能降低白介素-1β水平而起到防治膝關節炎的作用。
再次,中藥對骨關節炎滑膜的作用十分廣泛和復雜。祛風濕藥如秦艽、防風、獨活、羌活等能降低膝骨關節炎大鼠關節滑膜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從而起到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褚立希等[7]用關節Ⅰ號方在骨關節炎兔模型中發現滑膜中cAMP含量增高,推測可能是補肝腎的中藥有皮質激素樣作用,起到了對炎癥的吸收、組織修復的作用。楊平林[8]等用熟地、黃芪、白芍、蒼術、黃柏、肉蓯蓉、當歸、秦艽等37味補腎活血中藥作用于骨關節炎模型兔,發現滑膜一氧化碳(NO)水平下降。NO可抑制IL-1ra的產生,引起軟骨破壞,并增加COX-2活性,導致PGE2合成增加,參于介導滑膜炎癥。
最后,中藥還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自由基產生的作用。馬建兵[9]等用黃芪、熟地、蒼術、三七、肉蓯蓉、等中藥制劑灌胃模型兔,結果發現治療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血清脂質過氧化物明顯低于對照組。謝林[10]等用丹紫康膝沖劑,20g/包,1包/次,口服治療骨關節患者,發現治療后兩月后患者紅細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血漿過氧化脂質降低(P
3.1.2中藥外治法 中藥外治法包括中藥外敷,熱熨,中藥熏蒸,中藥膏外用,穴位敷貼,中藥蠟療等
黎品基[11]用中藥熏洗加熱敷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38例,58個膝關節,外洗方為香茅、石楠藤、大力王、三叉苦、穿破石、寬筋藤、細辛等,熱敷方為羌獨活、南星、路路通、伸筋草、鹿含草、天仙藤等共研末加凡士林適量,混煮成膏,有效率達96.5%。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張鑫杰[12]等采用中藥煎劑外敷治療寒濕型關節滑膜炎,方取川烏、草烏、白介子、元胡、木瓜、透骨草、伸筋草、三棱、莪術、桂枝等煎水洗患部,洗后將藥渣裝入布袋中熱敷患處20min,關節功能改善明顯。王春華等[13]觀察規范的中藥熏蒸操作法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恢復的效果,結果發現中藥熏蒸可以加快患者本體感覺的恢復,對改善患者的關節腫脹和緩解疼痛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鄧大培[14]應用中藥熱熨治療膝骨關節炎,在溫痹散的基礎上分2個證型加減:寒濕型用溫痹散,濕熱型去附片,加黃柏、忍冬藤。同時以紅外線理療及口服雙氯芬酸鈉或消炎痛作對照。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中藥外敷藥膏如麝香解痛膏,天和骨痛膏,關節止痛膏等,現代膏藥均有一定程度緩解疼痛,改善癥狀的作用。姜偉華等[15]以復方南星止痛膏,傷濕止痛膏和安慰劑對照組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復方南星止痛膏組,傷濕止痛膏組VAS減分值,減分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崔社明[17]研究了子午流注穴位敷貼治療膝關節炎患者,觀察其對膝關節疼痛改善的效果。根據子午流注時間分別在陽陵泉、陰陵泉、血海、膝眼等穴位敷貼藥膏(由獨活、桑寄生、細辛、肉桂、防風等組成),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為91.94%,對照組為81.54%,證實了子午流注貼敷療法對緩解膝關節炎患者疼痛癥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蠟療作為一中古老的傳統療法,《本草綱目》記載其"破傷風濕,暴風生冷……均有奇效",中藥蠟療治療膝關節疾病是集藥物、穴位刺激、溫熱療法、中藥透皮吸收為一體的作用迅速、簡便、價廉、安全且科學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是通過藥臘接觸皮膚產生熱效應,擴張毛細血管,改善皮膚循環,使物通過皮膚而吸收,從而起到舒筋活血止痛效果。隨著藥臘的逐漸冷卻,體積縮小對肌膚產生柔和的按摩作用。北京市石景山醫院中醫科馬新等多年來運用中藥蠟療治療各種痹癥,取得滿意療效[18]。
3.2針灸系列治療方法 針法治療痹癥取穴大都以膝關節周圍穴位和阿是穴,療效肯定。現代不同針法及針具的使用,更加豐富了傳統中醫文化。
溫針療法是在針刺后,針尾加置艾柱,點燃后使其熱力通過針身傳至體內的一種方法。此法始見于東漢時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后歷代都有沿用,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應用。陶善平[19]等運用火針結合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35例,總體有效率為97.1%。張子凡[20]等對6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分兩組,治療組采用赤鳳迎源法配合刺絡拔罐法,對照組以普通針刺法,結果前者療效明顯優于普通針刺法。曾德毅[21]等運用浮針治療膝骨關節炎,對比中藥口服法,浮針治療療效優于口服法,通過對血清NO水平檢測證明此法還能改善體內免疫代謝,值得臨床推廣。還有薄氏腹針[22],平衡針配合多針淺刺[23],銀質針導熱療法[24]等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研究。
灸法在古文《玉龍歌》中有曰"膝腿無力身難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現代灸法亦得到充分發揮,形式多樣。聶斌[25]等采用雷火灸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觀察中,治療組用趙氏雷火灸艾條1次/d灸關節周圍要穴,犢鼻、血海、梁丘、足三里等,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2次/d,治5w后觀察,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李輝蓮[26]采用隔附子餅治療膝關節炎患者70例,總有效率為91.43%。
3.3推拿手法治療 中醫推拿手法治療膝關節病變對手法的要求高,需施治者具備一定經驗和功力。手法施治亦需辨證,如溫陽手法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炎[27],點筋分穴手法治療膝關節炎[28],筋經手法治療陽明筋型膝關節炎[29]。王瓊[30]對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的系統評價,共納入5個隨機對照實驗,涉及451例病例,結論證實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具有緩解膝骨關節疼痛、提高膝骨關節總體功能等作用,近期和遠期療效良好。
3.4綜合療法 王興凱等[31]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配合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0例,總有效率達92.2%,桂枝芍藥知母湯為仲景治療歷節之名方,歷代現代醫家應用本方治療疑難骨關節病,屢取良效。瞿佶[32]等運用中醫三聯療法,即予以中藥湯劑內服、藥袋熱敷和手法治療治療膝關節炎,對照西醫方案口服塞來昔布合并外搽扶他林乳膠治療組,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
4基于傳統醫學的現代治療方式
4.1電針 電針即電子針灸利用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不同波形的脈沖電流以代替手捻針刺刺激,達增強治病或鎮痛效果的一種灸電子儀器。庫秀娟[33]等對比電針和推拿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結果治療2w和治療4w后兩組的總體癥狀、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功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電針組各項積分低于手法組(P
4.2水針 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療法,是選用某些中西藥物注射液注入人體有關穴位,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在傳統中醫針灸和現代醫學注射技術相結合的基礎之上,根據中醫理論和藥物治療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方法。水針療法不僅豐富了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也為西醫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在我國近現展尚未進行大型課題研究,然而它所具有的優點,操作簡單、用藥量小、適應證廣、作用迅速等,極適合推廣。顧湘杰等[35]用威靈仙注射液注射膝關節炎模型兔,使得關節液內細胞因子IL-1β水平下降。梁粵[36]采針刺配合復方青藤堿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比針刺配合西藥口服,治療后2w,兩組療效及WOMAC量表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針刺穴位注射組療效及關節功能與針刺西藥組相同;治療后1個月、3個月隨訪時,兩組療效及WOMAC量表各項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3針刀 針刀是一種介于針灸和手術之間的新型中醫微創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上越來越被認可,在膝,關節的治療上做了不少嘗試。宋素艷[38]等治療40例膝關節炎患者,在膝關節屈曲700~800位,選取膝關節邊緣壓痛點進行松解,總有效率為93.6%,與曲安奈德封閉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5傳統醫學研究方向
傳統醫藥在治療膝關節病這一領域有西藥無法比擬的優勢,已取得較大成就,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及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應該結合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優化臨床診療方案之外,制定預防及保健機制,從根本上延緩疾病發生,促進疾病的康復。這一預防模式必須有充分循證醫學依據,易于推廣的、高質量、標準化的指導規范,最大限度順應人群需要,符合衛生經濟學"成本-效果"原則。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2]張乃錚,施全勝,張雪哲,等.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234.
[3]許學猛,王羽豐,鄧晉豐,等.補腎活血膠囊影響兔膝關節退行性疾病骨內高壓變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2001,9(4):24.
[4]葉俊星,白書臣,吉璐宏.骨痛膠囊對日本大耳白兔膝骨內高壓和血液流變學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2007,15(2):45-48.
[5]Zheng CS,Ye HZ,Xu XJ,et putational pharmacology study of Tougu Xiaotong Granul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neeoste oarthrit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9,15(5):371-376.
[6]張磊,胡阿威,張禮功,等.痹康靈對骨關節炎動物模型中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影響[J].中華醫學叢刊,2003,3(8):11-13.
[7]褚立希,周恩元,王杰.關節Ⅰ號方治療膝骨關節炎60例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35(6):20-21.
[8]楊平林,劉德玉,R西京,等.補腎活血中藥對膝骨性關節炎家兔血清,滑膜及關節軟骨一氧化氮水平的影響[J].中國骨傷,2003,16(11):667-669.
[9]馬建兵,劉德玉,李堪印,等,中藥對家兔實驗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中醫正骨,2000,12(1):8-10.
[10]謝林,周尊謙,孫武達.丹紫康沖劑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11(5):6-9.
[11]黎品基.中藥熏洗加熱敷治療老年性膝關節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8,6(2):247.
[12]張鑫杰,郭永昌,孟剛,等.中藥外洗治療寒濕型膝關節滑膜炎臨床觀察[J].2012,8(32):36-37.
[13]王春華,奚軍.中藥熏蒸法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的重建效果[J].上海護理,2010,10(3):5.
[14]鄧大培.中藥熱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95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8,23(4):521.
[15]姜偉華,潘立群.復方南星止痛膏對膝骨關節炎止痛效果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碩士學位論文.
[16]趙晨.奇正鐵棒錘止痛膏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7):11-13.
[17]崔社明.子午流注穴位敷貼改善膝骨性關節炎疼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14(12):173-175.
[18]馬新.內病外治-中藥蠟療治療痹癥[J].中國醫療前沿,2010,5(12):75.
[19]陶善平,何天峰,羅永寶,等.火針配合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9):742-746.
[20]張子凡,劉丹.赤鳳迎源法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4.
[21]曾德毅,李盛青.浮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及對NO的影響[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22]張倩,劉云霞.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3]陳新華.平衡針配合多針淺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8(6):1078.
[24]龐曉華,趙立新.銀質針導熱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山西,山西中醫學院,2014.
[25]聶斌,張麗,徐凱,等.趙氏雷火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9,29(4):313-314.
[26]李輝蓮.隔附子餅灸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院,2013,13(11):82-84.
[27]王勇,季遠.溫陽推拿法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關節炎30例臨床觀察[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28]王立軍,丁全茂.點筋分穴手法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29]馮學烽,鄒偉民,陳永韶.經筋手法治療太陽經筋型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7(1):206-208.
[30]王瓊,朱國苗.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的系統評價[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11):11-15.
[31]王興凱,謝宗宏,王雷.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配合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0例[J].江西中醫藥,2007,38(296):65.
[32]瞿佶,茍海昕,高翔.中醫三聯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9):59-61.
[33]庫秀娟,楊松濱,褚希立,等.電針和推拿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8):19-21.
[34]屈曉光.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的臨床評價[J].中醫藥導報,2009,15(6):60-61.
[35]顧湘杰,陳飛雁,鐘明康,等,威靈仙注射液對骨關節炎關節液與軟骨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524-526.
[36]梁粵,皮敏,黃少瑩.針刺配合復方青藤堿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8):7-11.
鑒于以上原因,近日,本刊記者約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左明煥教授。
左明煥教授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方面的研究,提倡腫瘤的個體化、綜合、綠色治療,重視精神、飲食因素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
腫瘤的個體化綜合治療
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腫瘤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靶向、內分泌、介入、微創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等。雖然每種治療手段近年來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這些治療方式都不是萬能的,都有一定的適應證。盡管治療手段多種多樣,因人而異,但關鍵是醫生要擴大思路,打破中西醫界限,打破傳統的禁錮,為腫瘤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腫瘤治療要實現個體化目標。
左明煥教授指出,不同的[瘤,其惡性程度有很大區別。比如胰腺癌患者,早期發現率極低,總的5年生存率不足5%;而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過10年的患者就有很多。即使是同一種腫瘤,病理類型也不同,其惡性程度亦有差別。如同樣患甲狀腺癌,大多數為分化型甲狀腺癌,惡性程度低,如治療得當則預后很好;而少數患者為未分化甲狀腺癌,好發于老年人,生長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圍組織,預后較差。
即使是同一種腫瘤,同一種病理分期,同一種病理類型,不同的個體,體質亦有差異,各臟器的功能狀態不同,對各種治療的耐受程度亦有不同。例如,年輕患者的身體狀況一般會比老年患者要好,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耐受性也就更好。體格強壯的人相比身體羸弱的人,耐受性要好得多。在中醫藥治療方面,不同的腫瘤,不同的病理分期、病理類型,不同的個體,其治療策略不同,辨證用藥的力度亦有差異。在腫瘤的辨證上,我們不單單要有傳統的辨證思路,還要考慮腫瘤的病性、病期以及其他治療手段的影響。
另一方面,腫瘤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即對現有各種治療手段的合理整合、最佳搭配,以期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腫瘤治療就像一場戰役,各種治療手段好比武器裝備,合理的組織、配合就像是戰術,因此,先進的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是合理的“戰術”才是贏得勝利的關鍵。
在采訪中左明煥教授強調說,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但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生物學行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腫瘤以局部侵犯為主,到晚期才發生遠處轉移,而有些腫瘤一發生就以全身播散為主,所以它們的治療要有所側重。現代的中醫腫瘤醫生要千方百計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僅要鉆研中醫,也要了解西醫的最新動態,要有把一切技術拿來為我所用的意識與能力,為患者解除痛苦。總之,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只是手段,要想戰勝腫瘤,就要合理整合運用各種治療手段。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腫瘤的“綠色治療”理念
腫瘤傳統治療的理念是希望將腫瘤病灶徹底消除,如擴大手術、強化化療和根治性放射治療等。以乳腺癌手術為例:20世紀80年代做超大范圍根治術,但由于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應,加之以損傷一定正常結構和功能為代價,相對晚期、年老體弱的腫瘤患者耐受性差,因而療效不顯。
東方醫院腫瘤科傳承了中醫外科的治療經驗,結合現代微創技術,在研究腫瘤證候的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腫瘤綠色治療”新模式,并在1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左明煥教授介紹說,“腫瘤綠色治療”是在合理有效的治療基礎上,把避免毒副作用和手術并發癥作為第一要務,始終關注的是患者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耐受性及其對患者機體的傷害程度;在評估治療療效時,更加重視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
“腫瘤綠色治療”理念認為,清除腫瘤不是治療的終極目的,讓患者活的更好,走的更遠才是追求的目標。這一療法主要是以年老體弱、不耐外科手術以及放化療不成功的患者為治療對象,采用微創手術、中醫中藥和生物治療的治療手段,將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局部與全身辨證論治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在最大限度地保護機體正氣(正常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療效。
“腫瘤綠色治療模式”的特點是:局部治療的微創化或無創化,全身治療的低害化或無害化,最大限度地保護人體結構和功能,有效消除腫瘤病灶,使治療具有可持續性、可重復性,體現了“低損傷、易耐受、療效好”的綠色治療特色。這一療法也符合中醫傳統理論,《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記載:“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中醫治病并不強調“除惡務盡”,更重要的是要時刻注意保護患者的“正氣”。
東方醫院腫瘤科將腫瘤的“綠色治療”分為“霸道、王道、帝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霸道,即應用局部或全身治療,快速減小局部腫瘤負荷,降低局部邪氣對人體正氣的消耗。
第二階段――王道,即應用中醫藥調理,扶正驅邪,改變人體正氣與邪氣的力量對比,使腫瘤患者獲得較長的生存期和較好的生存質量。
第三階段――帝道,即調整患者體質狀態,改變患者內環境,使之不利于癌細胞的生長,預防復發,延年益壽。
左明煥教授曾經手治療的一名中年女性右肺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之后患者堅持于該科住院及門診診治,不僅獲得了長達10年的生存期,生活質量亦得到了保證。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很好地體現了“綠色治療”這一治療模式。治療早期予以放化療治療,局部縮小腫瘤,臨床評價PR,正是“霸道”的體現。
對此左明煥教授解析說:“‘霸道’要求我們集中力量迅速打擊腫瘤邪氣,消減力量。但目前放化療技術為了達到消瘤的目的,往往損傷機體正氣,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因此,結合中醫藥治療,扶正驅邪,使患者在延長生存期的同時保證生存質量,此即‘王道’之法。最后階段是‘帝道’――通過引導患者改變生活方式或者口服中藥湯劑調整體質,改變腫瘤生長的微環境,使之不利于癌細胞的生長,預防腫瘤復發轉移。患者10年的生存期和較高的生活質量,都離不開腫瘤的‘綠色治療模式’。”
強調情志在腫瘤
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左明煥教授認為,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生,都不是單一病因引起的,而每種病因又有若干的影響因素。比如,情志因素在腫瘤的發生過程中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與腫瘤發展、預后的關系十分密切。
統計數字表明,許多腫瘤患者在發病前都有過長期的情志異常或重大的精神打擊。其中對親人感情喪失占第一位,比如喪偶、離婚、子女及父母的去世或離異,其次是一些環境變化,比如工作壓力增大、人際關系緊張、下崗或退休等。臨床上我們發現: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系統腫瘤及乳腺癌等患者,患病前遭受負性生活打擊的比例更高一些。
左明煥教授表示,中醫病因學理論很重視情志因素,尤其內傷病,情志因素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七情所傷,尤其是長期的抑郁、惱怒,與各種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中醫典籍《靈樞?五變》中第一次提出了“積聚”之名,并認為“內傷于憂怒,……而積聚成矣”。《外科正宗》言:“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故而氣血壅滯、痰結毒聚,而成癌腫。
機體的細胞間、組織間、某些器官與周圍環境之間時刻進行著“信息交流”。機體在接受最適信息時,生理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可以抑制腫瘤的發生;而信息低負荷或極端負荷的結果,將會使人體內環境發生紊亂,并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生氣、著急上火后出現嗓子疼,或肝區疼、胃疼;比如每次遇到考試、面試等情況時就腹瀉等。這些都是情緒影響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的。從臨床觀察來看,在腫瘤患者的性格特點中,內向、內心世界豐富、敏感,心高氣傲者或性情急躁易怒者較多,也正是這些人受情緒的影響更大。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競爭意識強,攀比心理重;而且社會物質生活飛速發展,社會差距正在加大,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致使很多人經常處在焦慮、抑郁之中。異常的情志活動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和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而促使腫瘤的發生或惡化,而積極的情志活動則能預防腫瘤的發生或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命。所以人們要學會及時梳理情緒,運動、聊天、聽音樂、曬太陽都可以減壓,必要時可以服用藥物。中藥對調理人的臟腑功能、緩解緊張情緒、解郁安神、除煩等均有較好的作用,如柴胡、青皮、郁金、百合等中藥。
左明煥教授進一步解析說,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人們產生的對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所以面對同樣的狀況,每個人的反應會有很大不同,這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感知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有關。情緒狀態可以通過學習,對事物加深認識,或通過必要的心理治療、甚至藥物治療而改變。需要指出的是,家人的關心、醫護人員的耐心,也會對患者的心理康復起到積極作用。這些因素,更應該引起醫生、護士、家人以及患者的足夠重視。
鑒于上述原因,左明煥教授在為患者診治時,非常注重對患者心理的開導。她指出:“從心理學上講,人有各種標簽,但每種標簽都有顯性和隱性的時候。癌癥患者在癌癥人群中,癌癥這個標簽就成了隱性,所以我們鼓勵患者參加一些癌癥俱樂部、癌癥患者之家等社會活動。患者在活動鍛煉的時候,如果徹底忘卻了自己‘癌癥’的標簽,心理放松,就會對疾病的康復治療大有裨益。”
不可忽視飲食因素的重要性
在采訪中左明煥教授還表示,現代社會腫瘤高發,一方面是由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精神緊張;另一方面是由于暴飲暴食、營養過剩而導致的。現代社會處于物質極其豐富的狀態,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從以米面糧食、蔬菜類為主,向以肉類海鮮、水果類為主轉變,從而引起“營養過剩”。所謂營養過剩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通過對個人的消化能力與進食狀況的比較而言。有的患者病后急于增加營養,吃得過好、過多,這無疑是過剩的;另一種情況是脾胃消化功能弱的患者,吃得相對較好、相對較多,也造成相對過剩。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食管癌、宮頸癌、肺鱗癌等發病率較高,這些都與一些慢性炎癥、營養不良等有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日益富足,腫瘤發病率不斷上升的是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現代研究證實,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與結腸癌關系密切,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類飲食與胰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據此左明煥教授認為,對于這類患者,從預防腫瘤或預防腫瘤復發角度,飲食控制是最主要的一點。飲食習慣要一點一點地改善,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好東西可以吃,但要一點點加量,逐漸適應,適可而止,使食進的東西與人的消化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是健脾胃,助其分清泌濁、運化水濕、通腑排毒;這也是對腫瘤患者重視健脾消導、注重腑氣通暢的原因所在。在治療中,左明煥教授注重對脾胃功能的調護,常加用健脾行滯化瘀之品,加黃芪、茯苓、白術、焦神曲等,正所謂“脾胃鍵,陰濁祛”。
采訪到最后左教授還指出,雖然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針對腫瘤的各種治療手段也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戰勝腫瘤仍是需要固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左明煥教授在臨證時經常對患者說,“身體總比腦袋聰明”,得了病終歸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對。比如說有人是愛鉆牛角尖、長期抑郁;有人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有人喜歡飲酒、暴飲暴食;有人不愛運動等。不要總以為這些生活習慣沒什么,身體的不舒服就是在發出警告,得場病就要學聰明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是我們戰勝腫瘤的不二法寶,所以古人總結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