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論文范文

    中醫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論文

    第1篇:中醫論文范文

    關鍵字:中醫治療小兒厭食

    厭食是較嚴重的食欲不振,以較長時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體重顯著減輕為臨床特征。可見于各個年齡階段,小兒多見于1~6歲。小兒脾常不足,臟腑嬌嫩,如飲食不節、喂養不當,久病多病、損傷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情緒變化、思慮傷脾,均可致厭食。

    厭食癥相當于中醫所謂不食、惡食、不思食、不能食而瘦的范疇,散見于歷代醫籍中。清.董西園《醫級))認為,小兒厭食“揆其致病之由,緣父母嬌養太過,縱恣成性”,“適遇此癥,惟壯脾胃、推陳氣”。可見本癥以脾胃不和為主,日久可致脾虛失運,造成納呆、消瘦之癥。若有情志因素,則又需從肝脾不和論治,解郁理氣、健脾和胃。

    [證治方藥]

    (一)脾胃不和

    1.臨床表現:食欲明顯減退,食則噯氣、惡心,甚而嘔吐,脘痞腹脹,大便干而不暢,小便如常。成人患者可見精神憂郁,默默不樂,夜寐不安,諱疾忌醫等癥。舌質微紅,苔薄白,脈弦、滑或濡、緩。

    2.病因病機:脾胃不和,胃不和則不食,脾失運則腹脹。

    3.治法:運脾和胃。

    4.方劑:不換金正氣散(《局方》)加減。

    藥物:藿香6~10g,法半夏6g,蒼術6~10g,陳皮6g,茯苓10g,厚樸3~6g,砂仁3g(后下),草豆蔻3g,神曲6~10g。

    方義:蒼術運脾燥濕,厚樸理氣除滿,半夏、陳皮和胃,砂仁、草豆蔻醒脾化濕,神曲消食開胃,茯苓健脾利濕。

    加減:腹脹納呆,加雞內金、谷麥芽、萊菔子消導開胃;嘔惡者加姜竹茹、蘇葉和胃止嘔;大便干結者,加制大黃或麻子仁丸通便導下;口水黏熱或口甜者,加佩蘭醒脾芳化。

    5.變通法:可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均為《局方》)加減。

    (二)脾胃虛弱

    1.臨床表現:厭食日益加劇,不思飲食甚而拒食,惡心嘔吐,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容易出汗、感冒,四肢不溫,大便秘結而數日一行。舌質淡,苔薄少津,脈虛緩或濡細。

    2.病因病機:脾氣虛而不能運化,胃氣虛而不能納谷,氣血生化無源。

    3.治法:健脾益氣和胃。

    4.方劑: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藥物:黨參(或太子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3g,陳皮3~6g,砂仁3~5g,山楂10g方義: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理氣和胃,砂仁醒脾,山楂消導增食。

    加減:心悸氣短者,加龍眼肉、棗仁養血寧心;頭暈目眩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補肝;氣短懶言者,加麥冬、五味子補氣養陰;嘔吐惡心者加姜半夏、竹茹降逆止嘔;納呆不食者,加雞內金、神曲開胃。氣血不足疲乏甚者,加黃芪、當歸、白芍益氣養血。氣陰兩虛口渴者,加烏梅、天花粉生津。

    5.變通法:身體虛弱,骨瘦如柴,不思飲食,臥床不起,面色無華,毛發脫落,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氣血兩虧、心脾不足者,可用歸脾湯(《濟生方》)加減。若氣虛下陷,脘腹虛痞,不思飲食,易汗出、感冒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三)胃陰虧損

    1.臨床表現:不饑不食,食不知味,厭食嘔惡,口干咽燥,皮膚干燥無光澤,毛發枯黃易脫落,面色萎黃、蒼白,易烘熱汗出,手足心熱,心煩少寐,大便干結,數日一行,小便黃短。舌質紅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剝,甚而光紅無苔,脈細數或濡細無力。

    2.病因病機:素體陰虛或熱病后,或久而不食,陰液無源,胃氣無津液以濡養,胃陰損傷所致。超級秘書網

    3.治法:養胃增液,酸甘化陰。

    4.方劑: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沙參10~15g,麥冬10~15g,石斛10~15g,玉竹10g,白芍10g,烏梅6~10g,甘草6g,麻仁10g。

    方義:沙參、麥冬、石斛、玉竹養陰增液,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麻仁潤腸通便。

    加減:胃氣虛弱者加太子參(或黨參)益氣,便秘者加玄參、蜂蜜(沖)潤腸,或用潤腸丸吞服。口渴欲飲者,加蘆根、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面色無華、皮膚干燥,頭暈目眩,有血虛見證者,加當歸、生地養血。

    5.變通法:若見形體消瘦、氣短懶言,食不知味,烘熱汗出,舌淡脈虛,以脾陰不足為主者,上方可合六神散(《三因方》)用。

    參考文獻

    1.姜華健脾開胃湯治療小兒厭食癥100例[期刊論文]-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01)

    第2篇:中醫論文范文

    2013年4月23日-5月23日,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舉行第九屆校園文化讀書節之際,開展廣州中醫藥大學在校大學生閱讀習慣與閱讀行為調查。在為期1個月的調查中,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2份,其中有效問卷255份,有效問卷率為85%。其中本科生參與人數為168人,碩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專科生22人。從專業分布上顯示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以醫學專業為多,其中中藥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大學生各56人,第二臨床醫學院大學生48人,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大學生28人,醫學信息工程學院大學生17人,第三臨床醫學院大學生15人,熱帶醫學研究所大學生7人,護理學院大學生5人,基礎醫學院大學生4人,深圳臨床醫學院大學生1人,醫學背景大學生人數達237人,占總人數的93%,因此,本項調查能充分體現中醫藥院校學生的數字閱讀需求與閱讀行為特征。本問卷共包含客觀題20道,主要調查大學生的身份信息、數字閱讀頻率、數字閱讀目的、數字閱讀設備、數字閱讀以及紙質閱讀時長、數字閱讀地點、數字閱讀內容、閱讀內容對閱讀方式選擇的影響、學術科研閱讀需求下的數字閱讀設備選擇、娛樂休閑需求下的數字閱讀設備選擇、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效果比較、影響數字閱讀的障礙因素、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等。調查結果采用EXCEL進行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數字閱讀頻率

    數字閱讀已經成為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經常采用的閱讀方式,195名大學生表示會經常進行數字閱讀(76%),58名大學生表示數字閱讀的頻率相對偏低(23%),數字閱讀的接觸率綜合起來達到99%。至今為止完全未接觸過數字閱讀的學生僅2人(1%)。數字閱讀具有內容獲取便捷、不受時空限制等優點,已經成為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常用的閱讀方式。

    2.2數字閱讀目的和內容

    2.2.1閱讀目的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采用數字閱讀進行最多的閱讀活動是獲取新聞資訊、了解時事,表明我校學生關心時事,與社會聯系緊密,通過閱讀新聞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其次為輔助學習,為研究課題、論文寫作查閱資料,學習英語以及計算機知識等。表明我校學生在教材等書本內容學習的基礎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數字資源來輔助醫學知識的學習;在英語和計算機學習方面,也很關注新的學習途徑和工具,善于更新學習方式和學習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別是休閑娛樂、為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網絡上查找方案、社會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為就業、畢業做準備,通過網絡資料掌握面試技能、查閱公務員考試資料等。

    2.2.2閱讀內容

    對閱讀內容的調查顯示,閱讀內容依次為⑴新聞資訊;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網站;⑶專業資料,包括書籍、期刊、論文;⑷生活娛樂資訊;⑸貼吧論壇;⑹經典名著、在線小說;⑺無特定內容。閱讀目的與閱讀內容基本可以呼應,反映了學生依據閱讀目的選擇閱讀內容。但大學生對于社會交往的認識有所區別,在閱讀目的中,社會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閱讀內容排名中,社交網站僅次于新聞資訊,說明在對閱讀需求的認知中,對社會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閱讀時長

    78%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每天的數字閱讀時長<3h。其中,每天的數字閱讀時長<1h的人數為60人,1~2h為76人,>2~3h為63人。數字閱讀時長<3h的學生共199人,占總數的78%。紙質閱讀時長與數字閱讀時長呈現出類似的規律,每天的紙質閱讀時長<3h的人數達到182人,占總人數的71%。閱讀總時長則呈現明顯的正態分布規律。每天閱讀總時長<3h的學生數量為94人,3~5h為76人,>5h為85人。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由于專業學習任務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課余時間進行專業學習,因此,建立在專業閱讀和課外閱讀基礎上的閱讀總量非常大,閱讀總時長偏長。數字閱讀時長、紙質閱讀時長、閱讀總時長統計。

    2.4數字閱讀地點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最經常在家里或者宿舍進行數字閱讀,其選項平均綜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歡迎的閱讀地點依次為:教室(課間休息期間)、圖書館、教室(上課期間)、車上、餐廳或其他休閑場所、隨時隨地。選項平均綜合得分反映了選項的綜合排名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綜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

    2.5數字閱讀設備使用情況

    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是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最經常使用的數字閱讀設備,其選項平均綜合得分遠高于臺式電腦、平板電腦及電子書閱讀器,其中手機的使用頻率略高于筆記本電腦。這一結果與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的接觸率已經過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41.9%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5.8%的國民在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

    2.6數字閱讀目的對閱讀設備選擇的影響

    數字閱讀目的對閱讀設備選擇有顯著的影響。在以學術、科研、工作為目的而開展的閱讀活動中,筆記本電腦是最受歡迎的閱讀設備,其次是手機、臺式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在以娛樂、休閑、社交為目的開展的閱讀活動中,手機是最受歡迎的閱讀設備,其次是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

    2.7數字閱讀場景

    對閱讀設備選擇的影響采用臺式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進行數字閱讀的學生數量都不多。使用人數最多的數字閱讀設備是手機和筆記本電腦,而且兩者的使用頻率呈現出顯著的互補關系。上下班(學)途中、上班(學)間隙、午間休息、晚飯前后、睡前、公共場所等候時、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機閱讀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則是筆記本電腦的使用高峰期,這正好契合了設備各自的優勢特點。手機輕便、易于隨身攜帶,但屏幕小、不適合辦公,因此最適合在戶外、時間零散狀態下使用。筆記本電腦功能強大、安裝有辦公軟件,適合專業辦公及學習,但不利戶外攜帶,適合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時間比較充足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2.8閱讀內容對閱讀方式選擇的影響

    閱讀內容對閱讀設備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會根據閱讀內容的不同選擇截然不同的閱讀方式。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傾向于通過紙質閱讀方式閱讀專業書籍、復習和考試資料、文學經典、暢銷書籍、流行畫冊;通過數字閱讀方式閱讀專業期刊、學術論文、新聞資訊。當有大段空閑時間可利用時,大學生一般會選擇紙質閱讀方式;而當只有零碎時間可利用時,學生一般會選擇數字閱讀方式。

    2.9閱讀效果比較

    在對閱讀效果比較的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紙質閱讀的優點是精力更集中,閱讀持續時間更長,閱讀記憶更深刻,視覺舒適度更好,內容更完整,專業性、權威更強。而數字閱讀的優點主要表現為閱讀速度更快,攜帶更便利,更時尚,更容易找到所需書籍和信息,娛樂性更強。

    2.10數字閱讀的困難和障礙

    數字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障礙依次是電子閱讀損害健康,如輻射、視疲勞、頸椎受損等(203人);閱讀設備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標注、待機時間短、上網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細閱讀和及時做筆記(182人);閱讀時容易分心,影響閱讀效率(153人);閱讀內容龐雜,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154人);閱讀內容同質化,缺乏特色(128人);學習繁忙,沒有時間閱讀(89人);不喜歡閱讀,沒有廣泛閱讀的習慣(47人);閱讀沒有意義,對學習幫助不大(30人)。

    2.11圖書館服務需求

    調研通過對圖書館服務需求的調研分析發現,對圖書館服務需求最多的是能夠采用數字閱讀方式閱讀館藏電子資源全文(245人)、查詢館藏書目(241人)、檢索電子資源及瀏覽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務包括圖書到期催還、各種講座信息(229人)、圖書館相關信息瀏覽包括開放時間、借閱規則等(225人)、紙本圖書在線預約(221人)、圖書館公告新聞查看(216人)。

    3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數字閱讀習慣與行為的變化及圖書館的對策

    第3篇:中醫論文范文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第4篇:中醫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象醫學;天人合一

    中醫是什么?這個問題如果放在解放前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當時的西醫在中國還不普及,而所有的中醫都是師帶徒出來的,師傅怎么教,弟子就怎么做,背湯頭、背經典、望聞問切、抄方、處方、出師,沒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也沒有必要去思考這個問題,中醫按照它自身的理論模式和特有的運行機制在運轉。可是解放后隨著西醫的推廣,以及中醫院校的建立,掀起了中西醫結合的熱潮后,中醫教育開始套用西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些人按照西醫的化驗檢查和中藥藥理來診治疾病,結果走上了南轅北轍的歧路。因此,重新正確認知中醫顯得非常必要。

    一、西醫強調“之化之變”以前的原生狀態,中醫強調“之化之變”后的反應狀態

    五十多年的曲折教訓給我們以啟示,中醫、西醫是兩大不同的醫學體系,中西醫具有不可通約性。《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之化之變”也就成了中西醫思維的分水嶺。西醫強調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藥理、疾病、治病;中醫與之對應的則為藏象、證候、病機、藥性、類病、辨證施治。西醫強調“之化之變”以前的原生狀態;中醫強調“之化之變”后的反應狀態。比如,一個雞蛋,對于西醫來說,主要是這個雞蛋含多少氨基酸、多少維生素;而對中醫來說,主要是看病人吃了這個雞蛋后會產生什么反應,是補虛還是瀉實,是發熱還是惡寒,是補氣還是補血。一支人參,對西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營養品;但在一個中醫眼中,它既可能是補益藥,也可能是殺人的毒藥,因為氣有余便是火。中醫理論思維屬于“象”思維而非概念思維,是復雜思維而非線性思維。中醫的概念為類概念,中醫的病為類病。中醫關注的重點不是病因,而是病因“之化之變”的結果,即病機。病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關鍵要素。中醫認為是正邪相爭的結果導致機體處于何種反應狀態,這種反應狀態是一種多因素的全身綜合反應,同一狀態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變導致。因此,狀態的解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狀態的分類與治療。病從縱切面、證從橫切面來反映這種病理反應狀態。兩個人同時感冒,一個辨證為風寒感冒,要用辛溫解表藥;一個辨證為風熱感冒,則需要辛涼解表藥。

    二、西醫是治“人的病”,而中醫是治“病的人”

    中醫、西醫是兩大不同的醫學體系。西醫是治“人的病”;而中醫是治“病的人”,既要重病,更要重人。由于對歸納人體生理、病理屬性的“陰陽”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對“人”的認知層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現象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其引用于醫學領域。《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時陰陽的變化,作為天地中的人也應順應其變化。許多古代名醫都是以《陰陽大論》(即王冰在注《素問》時補入的“七篇大論”)為圭臬,講求“五運六氣”、“天人合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認為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作為大自然中的人,不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應根據陰陽的變化而進行調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此處的陰陽應該是“道”這個層次的陰陽,是太極生兩儀的“陰陽二氣”。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強調要因人、因時、因地。同時,后世眾多醫家在臨床診療時又多是以個體在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后的反應狀態(“象”)為依據進行辨證論治的。此時,用以歸納對立雙方屬性的“陰陽”與具體的相關事物或現象結合后,即具體語境下的所謂陰陽已有特定的內涵,如陰虛陽虛、陰盛陽盛、陰水陽水、陰黃陽黃、陰暑陽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經屬于“器”這個層次的陰陽了,是可以用虛實二綱來統領的,如陰虛陽虛為虛、陰盛陽盛為實。也就是說,研究“病的人”要道器合一,既要研究病人的體質變化(“器之陰陽”),又要研究與之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大自然的變化(“道之陰陽”),強調因人、因時、因地。

    三、西醫擅長于殺滅病原體,中醫擅長于改善內環境

    中、西醫在診療疾病時參照系是不一樣的,西醫重理化指標,而中醫講天地人合一,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講求人與自然、以及人體自身內部的和諧、平衡。許多人都說,中醫是治本,西醫是治標。這話在某些時候是有些道理的。假設人是木頭,要想長出蘑菇,至少要兩個條件:菌種和環境,西醫擅長于殺滅菌種,中醫擅長于改善環境。環境改變,什么菌也不長。環境不改變,蘑菇菌種殺滅了,還會長金針菇。這就是中醫的“體質辨治法”。可見,中西醫盡管存在某些不同的,但兩者在某些方面、某些時候可以互補。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學西醫的學生也要了解一些中醫的常識、一些常用的診治技術。我們學習了中醫學后,就不至于象現在許多西醫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到發炎就用清熱解毒藥,而應辨證施治,是熱則清熱,是寒的則要溫寒,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長處來為病人服務。:

    第5篇:中醫論文范文

    在機體的氣血運轉中,胃主要作用是降濁,脾主要作用是升清,只要是使胃降濁脾升清這一功能失常就很有可能導致胃下垂。從歷代中醫對此病的研究發現,胃下垂并不是單純的“中氣下陷”,此病成因復雜。

    1.1脾氣不升

    脾氣受損導致氣血運化失調,氣血精微不能供應到臟腑,久而久之筋脈就會弛緩但不能收縮,無力將胃的位置固定,最后導致胃的下垂。患者在進食之后更是氣虛,此時就會有腹部不適之感。

    1.2外感或誤治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會由多種原因造成,常見的有風、寒、暑、濕、燥、火六之邪。

    1.3病因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早在《素問痹論篇》中就有記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另有《素問本病論篇》中則介紹:“飲食勞倦即傷脾”,這是因為飲食不健康,暴飲暴食,造成了臟氣不平,痞隔于中”。若再“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生脹滿,或臟寒生滿病。”見于《丹溪心法》,當中就指出:“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以上文獻均可看出,如果吃了太多涼寒的食物,暴飲暴食且休息不好,就會導致脾胃受損,長久以往,則消化不良產生積滯,積滯又會引起腹脹,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胃下垂。

    2治法用藥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患胃下垂的病因復雜,或實證,或虛證,或虛實結合,所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單一的按某一證治療,要全面診治,才能避免延誤治療最佳時機。筆者通過對胃下垂的治療經驗,將治療方法進行歸納匯總。

    2.1益氣健脾

    在《證治匯補》中就有記載:“大抵心下痞悶,必是脾胃受虧,濁氣挾痰,不能運化,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意思是脾胃虛是胃下垂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療上,主要以益氣健脾為主,《傷寒論》中有人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參苓白術散,這些藥方均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2.2宣暢氣機

    在《臨證指南醫案》就有相關資料說明脾升清功能受損,為降濁功能損,則氣機不能通暢。只有氣機通暢,脾升清胃降濁的功能才能恢復正常,痞氣滯積的現象消除,那胃也能回歸到正確的位置。在朱肱《類證活人書》中就有一藥方是用桔梗枳殼湯治療胃下垂,效果甚好,這是因為桔梗枳殼能通氣機,可行氣于下隔。

    2.3消補兼施

    第6篇:中醫論文范文

    歷代醫家強調藥材產地的重要性,故有“道地藥材”[9]一稱,陶氏在《本草經集注》指出“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同時也指出“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對中藥產地的記載或有或無,同時由于時代的變遷,地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0]。因此,產地的確定對中藥質量至關重要。石鐘乳,《名醫別錄》載:“好顏色,不老”,《本草經集注》指出“第一出始興”;紫石英,《名醫別錄》載:“令人悅澤”,《本草經集注》指出產地以“太山”為勝,并進一步指出,根據劑型不同,選用產地亦不同,丸散,“惟太山最勝”,至于其他產地“可作丸酒餌”;旋花,《神農本草經》載“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經集注》指出“今山東甚多”;紫草,《名醫別錄》載“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皺”,《本草經集注》引《博物志》言:“平氏陽山紫草特好”;半夏,《名醫別錄》載“悅澤面目”,《本草經集注》指出“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柏實,《神農本草經》載“久服令人潤澤、美色”,《本草經集注》指出,柏樹到處都有,但“當以太山為佳”,同時也指出“忌取冢墓上也”;桑上寄生,《神農本草經》載“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本草經集注》指出“今處處皆有,以出彭城為勝”;辛夷,《神農本草經》載“面”,《本草經集注》言“今出丹陽近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產地不同,中藥的品質和性能則不同,產地的確定是中藥藥效的可靠保證。

    2形態描述

    《神農本草經》言“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葉花實,草石骨肉”,對中藥植物學形態有相應的記載,但現存各版本的《神農本草經》中沒有中藥形態學的介紹,不便于中藥的識別,《本草經集注》加入了植物形態學的記載,方便辨識和采收[11]。旋花,《神農本草經》言“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經集注》記載“其葉似姜,花赤色,殊辛美,子狀如豆蔻”,對旋花葉、花、果實都有相應描述,便于野外查找。栝樓根,《名醫別錄》言“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本草經集注》對其植物學形態的描述為“藤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對其攀援形式,葉的開裂形狀都有描述;女貞實,《神農本草經》言“久服肥健,輕身不老”,《本草經集注》記載“葉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桑上寄生,《神農本草經》言“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本草經集注》記載“生樹枝間,寄根在枝節之內,葉圓青赤,濃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此描述詳實具體,對其生長部位,葉片形狀,顏色質地,生長規律,果實形態都有陳述,與現在臨床所用桑寄生相差無幾。對于中藥材的形態同樣有相應記載,玉竹,《神農本草經》言“去面黑皯,好顏色,潤澤”,《本草經集注》記載“根似黃精而小異”;辛夷,《神農本草經》言“面”,《本草經集注》記載“形如桃子,小時氣辛香。即《離騷》所呼辛夷者也。”這些植物形態學描述看似簡單,寥寥數筆,但為確定中藥的品種、科屬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學依據。

    3修治方法

    中藥材大都是生藥,其中不少的藥物必須經過一定的修治處理才能符合臨床用藥的需要,修治是否得當對保障藥效、用藥安全、便于制劑和調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枝子,《神農本草經》言主治“面赤酒皰齇鼻”,《本草經集注》記載采收時要“經霜乃取之”;冬灰,《神農本草經》言“主黑子,去疣、息肉”,《本草經集注》記載其制作方法為“燒諸蒿藜積聚煉作之”;麥門冬,《名醫別錄》言“令人肥健,美顏色”,《本草經集注》記載在使用前“用之湯澤抽去心”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令人煩”;細辛,《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均未記載有美容作用,但《本草經集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同時修治時“用之去其頭節”;半夏,《名醫別錄》言“悅澤面目”,《本草經集注》中記載“用之皆湯洗十許過,令滑盡”否則“戟人咽喉”;蜂子,《神農本草經》言“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本草經集注》記載使用前“取其未成頭足時炒食之”。

    4質量鑒別

    中藥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臨床療效,因此對中藥質量的把握至關重要[13],陶氏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中藥質量的鑒別作了相應歸納,便于學習和應用。石鐘乳,《本草經集注》指出“惟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麥門冬,《本草經集注》記載“以肥大者為好”;半夏,《本草經集注》記載“以肉白者為佳”;橘柚,《神農本草經》言“久服去臭”,《本草經集注》記載“以陳者為良”;枝子,《神農本草經》言主治“面赤酒皰齇鼻”,《本草經集注》記載“處處有,亦兩三種小異,以七道者為良”;莽草,《名醫別錄》言“頭風癢,可用沐”,《本草經集注》記載“葉青新烈者良”;鸕鶿屎,《名醫別錄》言“去面黑黡志”,《本草經集注》記載“溪谷間甚多見之,當自取其屎,擇用白處,市賣不可信。”

    5擴大應用

    本草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用藥經驗的積累和臨床經驗的總結,一些新的功效被發掘,陶氏把這些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體現在其著作當中。,在《神農本草經》治療“頭眩”的基礎上,《本草經集注》指出“亦主風眩,能令頭不白”;關于防脫發的記載,元代許國禎《御藥院方》[14]收錄以為主藥,配伍蔓荊子、干柏葉、川芎、桑根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的“洗發散”,用此散煎煮沐發,治頭發脫落。細辛,《本草經集注》增加了其治療口臭的作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白芷,《名醫別錄》言“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用的是白芷的根部,《本草經集注》則指出白芷葉具有香體的功效,言“葉亦可作浴湯,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蟲,又用合香也”;艾葉,《本草經集注》記載“苦酒煎葉,療癬甚良”;槐實,《本草經集注》增加療效言“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之,今令人腦滿,發不白而長生”;“豚卵”條目下“肪膏”,《本草經集注》記載“其脂能悅澤皮膚,作手膏不皸裂”;菘,《本草經集注》記載“其子可作油,敷頭長發”;糵米,《本草經集注》記載“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

    6使用方法及注意

    第7篇:中醫論文范文

    1.1研究價值被廣泛認同

    一個學科獨立存在,首先要具備獨立的學術與社會文化價值。中醫文化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微觀方面看,有利于中醫學的學術繁榮。中醫學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屬性于一身,但中醫學的現代研究大多屬于自然科學研究,對于中醫學的文化研究則起步晚、成果少、影響力不大。中醫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中醫研究的偏差,彌補現代中醫研究的不足。從中觀方面看,有利于總結中醫學發展規律,為中醫學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對中醫文化內涵及發展規律的揭示,來傳承傳播中醫文化核心價值,保存與發展中醫學原創思維,為中醫學術發展提供方向引領與動力源泉。從宏觀方面看,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1.2學科內涵認識趨近

    學科內涵是一個學科明確研究對象,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中醫文化學是研究中醫文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關于中醫文化的界定非常關鍵。由于對文化本身認識的多元性,給中醫文化的界定帶來了復雜性。目前的代表性觀點有:“所謂中醫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醫作為科學技術本身,而是指這種科學技術特有的社會形式、文化氛圍,也即中醫學發展同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聯系以及中醫學中所體現的特有的文化特征”。這是從中醫文化與中醫科學技術區別角度來界定的。另外一種是廣義文化上的界定,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還有一種是從文化的具體層面來界定,如“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幾種界定盡管角度不同,但對于中醫文化的研究對象卻基本達成共識,即中醫文化以中醫學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及中醫學自身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與器物文化。

    1.3學術研究成果向綜合集成

    中醫文化研究熱首先是由傳統文化熱推動的,中醫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易學及儒學、道學、佛學的關系上。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關系,如劉長林的《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關于易醫關系,如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張其成的《東方生命花園———易學與中醫》;關于中西醫文化比較,如何裕民的《差異•困惑與思考———中西醫學比較研究》、祝世訥的《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交融》;關于中醫與儒學、中醫與道學、中醫與佛學方面的研究專著,如薛公忱主編的《儒道佛與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歷史研究不可或缺。中醫學史早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獨立學科,從中醫學術史過渡到中醫文化史是中醫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向,也是中醫文化學獨立的一個重要基礎。馬伯英的《中國醫學文化史》是中醫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醫哲學作為中醫文化的核心內容,中醫哲學史研究自然也成為中醫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重點內容。程雅君的《中醫哲學史》計劃四卷本,目前已經出版二卷,是中醫哲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組織編寫的《中醫文化研究》三卷本,從中醫文化源流、中西醫文化比較、中醫文化復興三個方面對中醫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教育在高等中醫院校中廣泛開展,編寫教材、構建中醫文化與中醫哲學知識體系成為中醫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項工作任務。《中醫藥文化基礎》《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中醫文化導讀》等教材不斷創新,有的列入國家規劃教材,有的成為省市精品教材。從分化走向綜合,是學術研究與學科發展的規律,也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4學科隊伍不斷壯大

    中醫文化研究最初是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是哲學工作者,從中國哲學角度探討中國傳統哲學對于中醫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醫學思維方式特征,或從科學技術哲學視角探討中醫學方法論及其發展規律;二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醫古文、中醫史學是這一群體的先覺者,還有一些中醫文獻學專業工作者也加入到中醫文化研究隊伍中來,目前許多研究機構的中醫文化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隨著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為滿足中醫文化教育、宣傳與傳播的需要,一些中醫藥管理工作者、中醫臨床專家、中醫基礎理論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外國語教師也介入到中醫文化研究與教學中來;同時越來越多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學、語言學、傳播學、教育學的研究生也開始關注中醫文化,甚至將中醫文化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

    1.5學科建制基本成形

    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研究機構也開始先后成立。南京中醫藥大學1994年成立了全國首家中醫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該中心更名為獨立建制的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隨后山東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機構,其中有些研究機構已發展成為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的機構成為學校2011年協同創新中心,還有的中醫文化研究團隊成為校級或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99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正式成立,從此中醫藥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團體。2007年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聯合中國哲學史及中醫基礎理論學者,積極開展中醫哲學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專業學術期刊是學科成長的重要平臺,也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醫古文知識》《上海中醫藥雜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等中醫學術期刊相應開設“中醫文化”專欄,《中醫雜志》的“學術探討”欄目也積極發表中醫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這是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學報中唯一的社會科學版學報。2006年原《醫古文知識》更名為《中醫藥文化》并正式創刊,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學術期刊。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多項中醫文化研究課題被立項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甚至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大招標項目,有的還立項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標志著中醫文化研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十二五”學科規劃中將中醫文化學作為了重點建設學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東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機構入選。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將中醫文化學列入重點建設學科,標志著中醫文化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招生點,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招生點,專門培養中醫文化研究高級人才。

    2中醫文化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醫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雖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學科發展時間短,還存在學科界限模糊、研究內容過于分散、研究隊伍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

    2.1學科界限模糊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中醫文化學與中醫史、醫古文、中醫文獻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一些內容的交叉滲透難以避免。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中醫文化學必須進一步明確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否則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多個學科去“爭搶”研究,導致中醫文化學科被淡化,甚至學科獨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質疑。因此,在保持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的優勢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研究重點,劃定自己的學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內容過于分散

    在中醫文化研究的早期階段,研究內容分散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獨立建制的學科,則需要將研究視野集中到解決中醫文化學科核心問題與關鍵問題上來。另外,中醫文化研究還存在著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現有研究雖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謂‘研究’卻也占據了相當比例。這種研究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中醫文化研究的整體水準,使其整體研究狀況與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之間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中醫文化研究重點應從過去“回溯性”研究,轉向到解決中醫發展的現實問題中來。

    2.3研究隊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醫文化研究者來自眾多學科領域,受學科視野限制,學者們往往選擇自己熟悉的問題,運用自己的學科方法開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體視野的觀照。目前中醫文化研究主體,一是中醫藥學者,一是文史哲學者。中醫藥學者研究中醫文化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論素養,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導致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醫學層面,而未能夠深入到中醫文化內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長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醫學知識儲備,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文化表層,未能切入中醫內部。兩個研究主體由于處在不同學科領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溝通與理解,所以培養一批熱愛中醫文化事業、具備深厚中醫文化功底的中醫文化專職研究隊伍刻不容緩。

    2.4引導作用未充分發揮

    中醫文化研究時間不長,在沒有統一的理論范式引導下,對中醫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并沒有取得統一認識,許多問題尚處于見仁見智的階段。《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提出,要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并將其提高到與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并列并重地位。中醫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導,但由于學術內涵研究不足、實踐研究不夠,其在引領中醫教育、醫療、科研、保健、產業與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發揮不盡理想。

    3加強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建議

    3.1加強學科內涵研究,厘清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學科關系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是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一個基礎性工作。盡管目前對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的認識趨同,但如何從中醫文化本質、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分層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界定既不能廣泛無邊,否則難以體現中醫文化特色;也不可過于狹窄,否則難以起到引領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作用。界定中醫文化內涵,除了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系外,還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中醫藥學科的關系,厘清中醫文化與中醫文獻、中醫史、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的界限,在保持為其他學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與發展動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維護學科自身的特色與獨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決中醫文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中醫文化研究涉及面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本學科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同時還需要解決中醫藥傳承傳播領域重大實踐問題。在中醫文化學科理論問題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外,還需要解決中醫科學性、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與中醫學思維方式等重大理論問題。中醫文化需要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著力點應放在中醫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上。

    3.3加強中醫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中醫文化專門人才

    第8篇:中醫論文范文

    中醫藥學是我國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為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中醫臨床醫學,發展中醫藥事業,造就一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有較高社會名望的新一代名中醫,我省開展了名中醫的評選活動。現結合名中醫在工作崗位上和醫療實踐中發揮了的作用,談一下評選名中醫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效應。

    1正確分析名中醫在中醫事業發展中的效應

    1.1古代名醫在中醫藥發展中的作用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醫,他們在中醫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將中醫理論和實踐不斷地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度。不同的理論學說,豐富了中醫的理論,推動了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正是這些名醫及其理論、經驗,支撐著中醫事業發展。名中醫輩出的年代,是中醫發展的興盛階段。

    1.2當代名中醫的歷史責任

    1.2.1從中醫面臨的危機冷靜思考名中醫的責任從1927年美國洛克菲勒集團提出對中醫實現“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這一消滅中醫的計劃開始,中醫至今一直面對著危機。1929年,南京政府的“廢止中醫案”,民間的中西醫之爭上升到了用行政手段對中醫進行廢止。1950年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成了以消滅中醫為主題的會議。1958年提出中西醫結合,1980年提出西醫、中西醫結合、中醫三支力量并存。實際上,西醫已實現了在中國醫藥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前幾年由個別人提出的反對中醫的言論,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激起眾多國人的反對,政府也作出了相應反應。雖然事件得以平息,但是這個反對聲音是群體現象、社會現象,應給每一個中醫人敲起警鐘。擺在每個中醫工作者面前的是中醫發展和消亡的兩條道路。

    1.2.2從中醫醫院現狀思考名中醫的責任有關資料統計,1949年,全國中醫醫生27.6萬人,到2004年還是27萬人,55年零增長。相比之下,西醫從8.7萬人增加到157萬人。2005年初全國有醫務人員558萬人,中醫藥工作人員約40萬人。西醫院1.68萬個,中醫院0.62萬個。現有的中醫院基本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完全采用中醫醫治者少之又少。中醫現狀令人堪憂。

    1.2.3從中醫教育思考名中醫的責任現在全國有中醫藥大學或中醫學院23所,還有一些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專業。但是從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已受到社會質疑,尤其是被一些中醫專業人才質疑。現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能不能培養出真正高水平的中醫繼承者也成為近幾年來社會上討論的熱門話題。中醫教育令人擔憂。十七大報告關于堅持“中西醫并重”和“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方針和要求,充分反應了黨和國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讓中醫醫務工作者非常振奮。但是,在眾多現實面前,中醫處境窘迫。作為名中醫,在歷史與現實面前,要擺正自身位置,擔當起責任,從行業名人角度,從行業權威角度為中醫事業撐起一片天空,成為中醫發展的堅強力量,中醫事業的守護人。

    2正確認識名中醫內涵的兩個方面

    名中醫之所以能被社會認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醫術,一是醫德。

    在醫學學術方面,作為名中醫,首先要能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醫治疾病,即以中醫的四診八綱、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醫療,在醫療活動中體現出中醫傳統理論體系的特點;第二要取得醫療效果,緩解或治愈疾病;第三要成為中醫學術的推廣人,發揮傳幫帶作用,在師承中發揮作用。

    在醫德方面,中醫發展史上,好的醫德事例不勝枚舉。德,指品德和道德,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也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為人做事的行為規范。醫德,即是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員所應該有的行為規范,簡單地說是指醫藥工作者及其相關企事業單位對待患者的態度和責任心問題。“醫,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這是為延安中國醫大的題詞。2007年醫院管理年暨全國醫政工作會議上確定,醫院管理年活動要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繼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把整頓和改善醫療執業環境、和諧醫患關系作為重點。作為名中醫,要在醫德方面成為社會和業內的楷模,世人的典范。

    3名中醫在醫院事業發展中的作用

    3.1促進中醫整體知名度的提升名院、名科、名醫是眾多醫院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辦院措施,通過名醫帶動名科,通過名科造就名院。很多醫院通過打造名醫。推動了醫院的整體建設,醫院的整體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3.2促進醫院經濟效益的提高通過調查,名醫的存在對醫院的經濟效益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名醫所在科室患者的就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名醫本人的就診率和科室其他醫生的就診率,科室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名醫帶動醫院整體知名度的提高,醫院的其他科室的就診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醫院的整體經濟效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3促進醫院醫療水平的提高名醫造就了名科,科室的醫療水平在名醫的帶動下,有顯著提高,專科專病水平在本地區會處于前列。在名科的帶動下,醫院形成一種學趕超的氛圍,醫院的學術氛圍也得到了提升,鉆研業務的良好氛圍使得醫院的醫療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9篇:中醫論文范文

    摘要:總結我院內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的臨床護理經驗,提出了如下護理重點。①隔離:發現病人立即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腮腫完全消退后1周。②臥床休息:發熱者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腫痛者臥床至腫痛完全消失。③飲食:進食清淡易消化之流質或軟食,避免酸味堅硬固體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④口腔衛生:勤用淡鹽水或1∶3甘草銀花液漱口。⑤病情觀察: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腮腫程度、舌苔、脈象、、神志等變化。⑥中藥宜溫服,高熱者偏涼服。⑦腮腫、腫痛者均可用青黛散等外敷以輔助治療。

    關鍵詞:痄腮;護理;體會

    痄腮是由風溫時毒所致的外感時行病。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其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易于流行。學齡兒童多見,發病率較高,一般預后良好,病后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痄腮病情有輕重之分:輕者表現輕度的惡寒發熱、一側或兩側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舌質稍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為溫毒在表;重者表現壯熱、煩躁、口渴引飲,伴有頭痛或嘔吐、腮部漫腫脹痛、堅硬拒按、咀嚼困難,咽紅腫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為熱毒蘊結;嚴重者可出現邪毒內陷心肝和邪毒引睪竄腹的變證。

    1臨床資料

    在我院內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齡最小者6.5歲,最大者30歲。其中出現邪毒擾心者1例;出現腫痛者3例。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

    2.1.1隔離及預防

    發現病人,及時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腮腫消退后1周。對密切接觸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其發病或減輕發病癥狀:(1)用板藍根15~30g水煎服或板藍根沖劑沖服,連服3~5d。(2)接種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可使潛伏期患者減輕發病癥狀)。因痄腮患者癥狀開始出現前數日即開始排出病毒,至患者出現癥狀時,密切接觸者可能已經被傳染而處于潛伏期,而此時又因照顧病人比較勞累,所以一旦被感染則癥狀多較重,此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該15例病人中有2例年齡較大的女性病人就因為照顧患有痄腮的孩子而被傳染,病情較重,其中1例出現邪毒擾心之變證。

    2.1.2注意休息

    發熱期間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腫痛者臥床休息至腫痛完全消失。3例腫痛患者中1例因腮腫消退、發熱輕、腫痛也不甚重,又臨近考試,怕耽誤復習考試,不聽勸告,邊上學邊治療,致病程遷延數十日不見好轉,直至考試結束后臥床治療10日方愈。在臨床護理中一定要告知患者臥床休息對該病治療及預后的重要性,以免患者不注意休息而致病程遷延,影響發育甚至影響成年后的生育。

    2.1.3注意口腔衛生

    囑病人注意口腔衛生,勤用淡鹽水或1∶3的甘草銀花液漱口。

    2.1.4清淡飲食

    告訴病人飲食宜清淡且易消化,吃流質或軟食,忌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酸味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如一位并發心肌炎的患者因接診護土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家屬給患者吃醋調涼拌菜,致患者腮痛加重,病人誤以為進食咀嚼所致,而對進食產生畏懼心理,后經反復解釋做工作,才使病人打消顧慮,正常進食。

    2.1.5密切觀察患者體征

    勤觀察病人腮腺腫痛的程度、體溫、舌苔、脈象、神志、等變化,如見高熱、頭痛、嘔吐、嗜睡、項強、甚則昏迷等情況時,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同搶救。

    2.2臨證護理

    2.2.1高熱的護理

    高熱病人可行物理降溫,囑病人多飲水。

    2.2.2腮腺局部的護理

    腮腺腫脹處可用青黛散以醋調外敷,或新鮮的仙人掌去刺剖開,以切開面或搗泥外敷,外敷范圍應大于腮腺腫大的范圍。

    2.2.3的護理

    腫痛時,除臥床休息外,應用丁字帶將陰囊托起,局部以青黛膏外敷或青黛散以蛋清調外敷。

    2.2.4服藥方法

    中藥宜溫服,高熱者偏涼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高清毛片a|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3d成人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69|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97|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成人禁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自拍网|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