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快樂孕育靈動,激發智慧
《太陽》一課教學伊始,我邊播放課件(擬人化的太陽公公)邊告訴孩子們:“這節課,老師帶來了大家熟悉的老朋友,誰愿意和他打招呼?”(可愛的太陽公公一出現,就成了所有孩子關注的焦點,驚嘆聲一片,孩子們紛紛熱情地和太陽公公打招呼。)
生:太陽公公,您好!
生:太陽公公,歡迎您來到我們的課堂!
師:孩子們,聽了你們的話語,太陽公公笑得更開心了。(播放課件:太陽公公的笑容更燦爛了。)他愿意和我們一起學習,允許大家向他提問題。
生:太陽公公,您有多大?
生:太陽公公,您離我們有多遠?
……
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和讓孩子心動的情境的創設,營造了充滿情趣的自主、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學中,孩子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課堂成為孩子交流的課堂,想象創造的課堂,情濃濃、樂融融的課堂。
二、探究創造靈動,點燃智慧
1.激發興趣,讓孩子“樂”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認為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的火花。”《一雙手》一課,我通過“猜手游戲”導入新課:“孩子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可它們絕對不會相同。老師這兒有三雙手的具體描寫,你們猜猜它們的主人是誰,好不好?”
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參與。
師:孩子們,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對了。是啊,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使每雙手各有特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是《一雙手》(板書課題),想了解這雙手嗎?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課文。
2.提供時空,讓孩子“愿”探究
教學《和時間賽跑》時,我花了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孩子和文本進行對話,孩子達到了“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第二節課一開始,我就提出了進一步閱讀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讓孩子充分探究的時空,創造了表達展示探究成果的機會。
師:孩子們,讓我們再讀讀課文,用心體會每一句話,在文章的空白處寫下你的感受,等會兒交流。
生:我想送給全班同學一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吧!
生:如果我們也和時間賽跑,就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生: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同學們,努力吧!
三、生成捕捉靈動,演繹智慧
在學習課文《釣魚的啟示》的重點段,當讀到“父親再沒有說話。詹姆斯知道沒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勁地閉上眼睛,腦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睜開了眼睛,彎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魚鉤從那大魚的嘴上摘下來,雙手捧起這條沉甸甸的、還在不停扭動著的大魚,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讀著讀著,我忽然同情起詹姆斯來了,他好不容易釣到這條大鱸魚,放掉多可惜呀,更何況沒有人發現。我覺得不放掉鱸魚,也沒有多大錯誤?!?/p>
師:“你能在讀書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好!對于他的看法,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當孩子的問題偏離了預設時,我沒有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地捕捉了孩子生成的問題。對于孩子的問題,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進行了“冷處理”,讓有疑問的孩子暢所欲言,然后花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思考、去感悟,為孩子思維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聽――
生:“我讀完這段話,也有同感。詹姆斯放掉魚是很不情愿的,父親逼他放魚,是對他幼小的心靈的一個打擊?!?/p>
生:“我從這段話中讀出來的是,這條大魚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生:“不是的。課文的最后一段:‘這件事在詹姆斯的記憶中永遠是那樣清晰,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驕傲,他還可以驕傲地把這件事告訴他的朋友們和他的子孫后代們。’這就是說,詹姆斯一生難以忘懷的是自己所受到的教育?!?/p>
生:“是的。從爸爸的話語中,可以知道他的崇高品質――放掉一條魚,培養的是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的好品質?!?/p>
生:“讀了這篇課文,我明白了,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應該嚴格地遵守規則?!?/p>
師:“同學們的爭論很精彩,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明確,感悟也越來越深?,F在,你們認為詹姆斯應不應該放魚?”
生(異口同聲地):“放――”
我很慶幸能夠巧妙地捕捉住孩子稍縱即逝的靈感,并讓它變成有價值的“生成”教學資源,成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有了我的巧妙引領,孩子們妙語連珠,這不曾預約的精彩才會不期而至。
靈動的課堂,智慧的課堂,能讓孩子多一些心靈和精神的自由空間,能讓教師和孩子多一些真誠而深刻的對話,能讓課堂成為師生有滋有味的精神會餐,成為孩子幸福成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馬宏《構建智慧課堂,實踐有效教學》。
生成智慧的課堂應該有一個智慧的導入環節,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通過創設生動的導課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節:將原本安排在課尾的“你知道嗎?”這一部分內容重新整合,調整到課前的導入。告訴學生“從古到今,人們計時方法和計時工具的每一次改進就預示著科學的每一次進步。從水鐘、影鐘、沙漏一直到我們現在所發明的鐘表,計時越來越準確?!痹诮庹f時,我隨機利用鐘表引出本節課學習要用到的鐘面。整個過程細膩、流暢,猶如行云流水,學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智慧的課堂導入環節上,學習興趣的火花立即被點燃。
二、創造使用教材——超前生成智慧
教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只是一個學習的素材,我們應在深刻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教材,讓教材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
我在教學“口訣求商”一課時,課前播放乒乓球比賽的錄像,有單打和雙打兩種不同比賽場景。上課時出示例題場景圖:
師:2人一組,12個小朋友打球,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列式?
生:12÷2=
師: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拿出圓片擺一擺。
……
師:現在將他們改成雙打比賽,每4人一組,可以分成幾組?
生:12÷4=3(組)。
……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將教材中例題的10個小朋友打球改編成12個小朋友打球,這一微小變化看似簡單,對例題的學習并無大的影響。但其改編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接下來的“試一試”的學習,將原本進行單打訓練的學生改換成雙打訓練,這樣一來就可以巧妙地變化成另一道習題。
三、有效預設課堂——促進智慧生成
有效地課堂預設與學生的生成是智慧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自己的預設,在課堂中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把握住學生的精彩之處,有效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我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
師:夜里11時用24時計時法如何表示?
生1:時針先走了1圈,也就是12大格,又走了11大格,一共是23大格,就是23時。
生2:夜里11時,也就是時針走了2圈還差1大格,用24-1=23,也就是23時。
生2的回答真的是太精彩了,其運用了逆向思維進行分析解答了這個問題,這不正是課堂預設中學生智慧生成的最佳點嗎?學生經常在這樣的課堂中思維,他能不充滿智慧嗎?
四、合理選擇練習——保證智慧生成
課堂練習是對一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提高,如何科學地選擇合適的題目作為練習顯得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獲得智慧提供了有力保證。
還是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中,我安排了這樣的幾道練習:
(1)為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立62周年,學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動?;顒影才疟砣缦拢?/p>
師:你覺得這張安排表有問題嗎?
生:有問題。時間那一欄,他所使用的計時法不一致。
師:你能將它用同一種計時法表示出來嗎?
學生有用普通計時法也有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
(2)創意卡:設計一個鐘面,一下子就能看出一天中的24小時。
學生的想法很多,具有一定的創造力,我相信學生經常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他們定會收獲得更多。這樣智慧的練習,不僅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而且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智慧的形成都大有益處。
【關鍵詞】 數學課堂;智慧
一、巧用反例,發現規律
適時有效地進行引導、啟發,是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 運用恰當的反例從另一個側面抓住數學概念或規則的本質,彌補正面教學的不足,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樂平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法練習”:
……
出示(要求學生輕聲讀):有人猜想,任意的兩個兩位數相乘,從左往右讀和從右往左讀,得到的兩個算式的積相等.
你認為這個猜想對不對?為什么?每一名同學先安靜思考,做一做,再說出自己的結論與理由.
師:有誰知道,你們接下來該做什么嗎?
生:舉一組數,看看有沒有不相等的.
21 × 11 = 231 11 × 12 = 132 21 × 11 ≠ 11 × 12
31 × 11 = 341 11 × 13 = 143 31 × 11 ≠ 11 × 13
由此可見這句話是錯誤的.
教師出示得出:在數學上,我們要否定一個說法是不對的,只要舉一個反例就可以了.
師:讀一讀,你能明白什么意思嗎?
出示:在兩位數乘兩位數中,有些算式從左往右讀與從右往左讀得到的兩個式子的積相等,而有些不相等.
師:每名同學獨立思考,安靜地找一找相等的算式.
生:63 × 12 = 21 × 36 = 756 24 × 21 = 42 × 12 = 504
36 × 42 = 63 × 24 = 1512 46 × 96 = 64 × 69 = 4416
……
師:會不會算錯了?
學生重新進行計算并且驗證是對的.
師:那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
生得出規律:個位乘積與十位乘積相等.
二、歸納性質,驗證猜想
小學數學中數的特性和運算的性質多能通過歸納猜想,由學生自己獲取. 比如:加法交換率、結合率,乘法交換率、結合率、分配率,減法的性質,小數的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質數、合數的特征,等等. 學生通過歸納進行猜想,關鍵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研究對象或問題一定數量的個例和特例,使學生能對例子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出一定的規律和性質.
比如教學“加法交換率”,教師出示三組算式,學生計算出得數:
27 + 73 = 100 73 + 27 = 100
58 + 123 = 181 123 + 58 = 181
544 + 2456 = 3000 2456 + 544 = 3000
觀察每組的兩個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兩個加數都是一樣的,但是加數的位置不一樣(兩個加數位置交換),最后的得數也一樣.
引導學生歸納規律,得到猜想: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這個猜想正確嗎?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可以舉更多不同的例子,例子越多,猜想就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 + 76 96 + 237
男生完成:76 + 3024 237 + 96
學生匯報答案. 總結:加數相同,調換位置,得數也相同,符合猜想.
四人小組合作設計一組式題進行再一次的驗證,小組交流,匯報結論.
三、將錯就錯,彌補失誤
課堂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創造性勞動. 在上課前,老師經過認真備課對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雖然做了估計,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自身失誤,比如,可能會寫錯字、說錯話,甚至遺漏掉一些內容……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當具備處理自身失誤的機智.
如:有位老師在上整十數乘一位數復習鞏固時,“20 × 3 = 60”卻誤寫為“20 × 3 = 600”. 有名學生舉手報告:“老師,你那兒多寫了一個零. ” 因為板書有誤,導致答案不合理,這位教師已經意識到出了差錯,且不慌不忙地問學生們:“同學們,這個答案合理嗎?”有一名學生回答:“不合理. ”教師追問:“那么錯在哪里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接下來教師在黑板的另一側寫下“正解”兩字,學生還以為老師在進行錯解分析呢. 有時候,有的教師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隨機應變能力,一時轉不過彎,明知自己寫錯,卻錯誤地認為承認失誤會丟面子,反而顛倒黑白地說:“零就不算數. ”知錯不改,一錯再錯,給學生造成知識上的迷惑,不知道這位老師后面的課還怎么上.
四、順勢延伸,乘勝追思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探索;智慧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向智慧課堂的轉變,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彰顯智慧課堂的優勢,使學生意識到“自主學習、智慧思考”的重要意義。學生在智慧課堂的學習體驗將更為優越,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其積極探索、敢于質疑的學習精神。構建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智慧課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一、以智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必須建立在學生濃厚的興趣基礎上。如今的中學生知識結構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是從小接觸信息技術的“新人類”,從小就生活在信息環境中,對于這些中學生而言,計算機更像是一種工具,能夠改善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因此,教師要明確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創新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新穎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感受信息技術的無窮魅力。正是由于中學生對信息技術早有接觸,教師更要以先進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探索欲,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抱以更高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戶界面”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對窗口背景、圖表視覺效果進行改變,對任務欄進行調整、對任務窗口進行切換,這些實用功能也許是學生平時不了解的,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會對窗口的便捷性有更為直觀的了解。通過窗口操作的變化,學生會將這些新功能與日常使用經驗建立起有機聯系;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能夠更快地將這類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獲得成就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能夠為未來的專業化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以智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占據課堂主導位置,而教師處于引導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課上課下互動互補”的良好教學機制。由于中學階段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較為薄弱,邏輯思維和理論理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消化吸收課堂知識的過程,逐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得益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巧妙的課堂設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出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內容,使學生根據軟件特點進行簡單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內容的設定上需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風景,也可以介紹某一個歷史人物,還可以根據童話故事設計相應的場景。由于“Frontpage”學習靈活性較高,能使學生較為直觀地理解教學要點,同時,也能夠更為清晰的分辨學習難點,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尤為高漲。通過課堂演示學生作品,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還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識盲區,只有建立起對自身知識構架的客觀認識,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智慧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信息技術的最大特點在于理論與實踐的綜合利用價值。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不但需要學生掌握牢固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構建,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密切配合,同時,也需要學生之間協作能力的充分發揮。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增強學生的配合協作能力,并領會信息技術對于協作性的要求。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節點劃分,然后,根據不同節點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小組之間優差搭配,并由組長全權負責。這樣的分組設置無形中構成一種凝聚力,使學生之間能夠密切配合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計算機安全”一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與之相關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與計算機安全有關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組可以根據“國內、國外、計算機風險類型、后果、影響”等不同范圍進行資料收集,從而強化對計算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
四、以智慧促進教學實踐創新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是因為在該領域內,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使信息技術具備強大的持久動力。而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建立“信息思維”,具備用于探索創新的實踐能力。教師要激勵學生“敢想、敢問、敢實踐”,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發揮創造性思維優勢,構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課堂。
關鍵詞:智慧型教師;智慧型課堂;信息技術
一、智慧型教師
智慧型教師必須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智慧型教師呢?“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在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
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制、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敝腔坌徒處熅褪蔷哂休^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師。
對于智慧型教師,我們的前輩早已作了很好的闡述。葉瀾先生在論述智慧型教師的特征時認為,應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
個人認為,智慧型教師應具備哪些智慧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拓寬知識面和本領。
智慧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活力而生動課堂。
智慧三:掌握靈活的教育機智,加強課堂組織和協調能力。
智慧四:做好課后反思和總結,注重教學研究。
那么,智慧型教師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師的智慧是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和提煉,是教師形成一種良好的總結和反思習慣;智慧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提煉和實踐。
二、智慧型課堂
有智慧的教師才能構建出智慧型課堂,那么,什么是智慧型課堂?
智慧的課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輕易否定學生的選擇和判斷,也不強迫學生去認同;應該以熱情的鼓勵、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導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智慧的課堂,應該追求教學的真質量,追求課堂的真效益。
三、構建智慧的信息技術課堂
一堂具有智慧的信息技術課應具有三個特征:和諧的教學氛圍、具有情境和問題的課堂以及開放的課堂。
1.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智慧課堂應是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舒適的教室環境,積極向上的班風,認真學習的態度,和藹可親的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能夠平等地交流,教授給學生知識,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產生智慧,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形成教育智慧??梢姡瑢捤珊椭C的課堂氛圍對于一堂智慧型課堂是多么的重要。
2.課堂應創設情境和問題
人的思維始于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學生智慧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積極創設有思維價值的活動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
3.課堂應是開放的課堂
智慧型課堂應是開放的,而開放的課堂就是這樣一塊肥沃的、
有生命力的土壤。
(1)開放課堂的前提是開放的教材。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教材已經顯得頗為陳舊,書上的很多內容,學生都已經掌握,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開拓創新,以書本為主線,更新知識。
(2)開放課堂的核心是開放的思維。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說、去動手、去歸納,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開放課堂的關鍵是開放的評價。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之間評價、學生自己評價等多種開放的評價方式。
案例:朱峰老師的課――《網絡數據庫的信息檢索》
在本節課中朱老師引入了“搜商”這個概念,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進行分組,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任務,并對小組進行評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可獲得獎品。
活動任務一:搜相機(個體活動)
要求:尼康或佳能的數碼相機、像素在1600-2000萬之間、8倍或10倍變焦、價格在800-1500元之間。
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行搜索,大部分學生開始打開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做,這個時候就提醒學生上節課學到的搜索引擎,這時學生頓時有了方向感。
在搜到相關信息后,篩選信息又是一大難題,要根據給出的相關要求找到符合條件的相機,這個時候就要發揮學生的智慧,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符合條件的答案。
活動任務二:查機票(小組活動)
要求:10月份去曼谷自助游、單程直達、票價要求經濟實惠、信息可靠。
小組展開了一系列的搜索,成員之間再進行相互比較,哪個網站最可靠、票價最便宜。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觀察,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活動任務三:找酒店(自主探究)
要求:曼谷、300~400元之間、四星級、信息可靠。
這個活動屬于拓展型活動,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過這三個活動,學生對網絡數據庫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很好地與搜索引擎區分開來。我認為,朱老師是一名智慧型教師,這也是一節具有智慧的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智慧的潛能。
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才能構建出智慧型課堂,這需要時間的磨煉,實踐的積累,深刻的反思和透徹的總結。
參考文獻:
[1]王.智慧型教師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理答 初中英語 有效性
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已成為目前關注的焦點。理答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有效課堂的實質是師生間的互動對話教學,是智慧的理答,教師對它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成效的高低。本文通過例析積極理答案例,發揮大家一起反思智慧理答對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理答例析
廣義的理答包括語言理答和非語言理答,狹義的理答主要指語言理答。下文試析四種語言理答類型。
1.診斷性理答。
師生交流交通工具使用方式的對話: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1:It’s an underground.
T:Right,an underground.
T: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underground in big cities.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1:I go to school by bus.
T:By bus.So you take a bus to school.
診斷性理答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此教師說的“right”屬于簡單肯定,隨后重復肯定“an underground”和“by bus”,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該些詞組的記憶。最后,對學生回答作了引導提升,通過同義句的轉換練習,使學生理解掌握by與take替換描述交通方式的句型。這種“肯定―重復―提升”的理答,不但診斷了上一環節的回答,而且啟動了下一環節的學習。
2.激勵性理答。
四人小組討論設計一道美味佳肴任務后的對話片段:
T:Let’s see what food you will show to us.(期盼的眼神)
S1:We decide make beef soup. Let me tell you how to cook. First...
T:Wonderful! I’m happy you decide to make this dish. I hope to enjoy it soon.(加重了to的語氣,聲音激動)
Ss:...
“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該老師面對S1出現的句式錯誤,沒有指責或否決,而是用“wonderful”給予肯定的評價,以便學生愿意接受錯誤,刻意加重“to”的語氣以引起學生對它的關注。如此恰如其分的表揚、滿懷關懷的否定,會讓學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長。另外,期盼的眼神、激情的聲音,無不向學生傳達了一種信任和激勵,增添了智慧理答的砝碼。
3.目標性理答。
一節新授過去進行時的語法課片段:
T:Look, what was he(she)/were they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出示圖片,板書問句,在was, were下劃線)
Ss:He/She was playing/They were running...
(邊引導學生回答句子邊板書,再聽讀例句)
T:Well done. Please do these three exercises.
(練習分為:選was/were填空,翻譯句子,交際對話)
Ss:...
T:Please discuss what you learnt from grammar in groups.
S:...
目標性理答分為代答式、引答式和歸納式,上述理答行為屬歸納性理答。老師先借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聽讀板書例句初步感知過去進行時。隨后讓學生完成三個有梯度的語言操練,幫助學生梳理,強化和鞏固知識。最后讓學生在老師適度的點撥啟發下,學會自主或合作探究,發現歸納進而習得新時態,如歸納出該時態的基本語法結構、典型時間狀語、動詞后加ing的規則等。
4.發展性理答。
本案例選自《威尼斯商人》的課堂教學片段:
T: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
S:He’s friendly and warm-hearted.
T:Um, why do you think so?
S: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T:You mean he is a devoted man. Anything else?
S:...
發展性理答分為探問、追問、轉問和反問四種。追問是引發學生話語輸出的有效策略,能起到一個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使用了追問策略,促進了學生思維向深寬度發展。對話之初,教師顯然不滿意學生對 “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的回答,開始了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促使學生說出了:“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二、案例反思
理答是一種課堂文化,直接影響學生對一堂課甚至一門課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教師實施智慧理答時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尊重學生,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潛力,為學生營造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為了激發學生的對話欲望,教師可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對學優生,不能過度褒獎且鼓勵要少而精;對中等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逐個給予鼓勵,整體給予引導;對后進生,肯定他們正確的答案,對錯誤的回答盡量采用探問的方式,引導他們一步步走出誤區。
2.以肯定為主,多用鼓勵。
新課標提出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當愛、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要求。初中生正處于對肯定與鼓勵精神的強烈需求期,老師的評價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位學生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更好地投入后續學習。
3.方式靈活多樣,富于變化。
教師若長期使用一種評價方式,勢必會造成“審美疲勞”。因此,理答要因時而變,因題而變,因人而變,不斷推陳出新,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主動參與對話中。除語言理答外,教師可利用神態、動作等非語言理答,幫助學生增進情感交流,增強學習信心,享受學習樂趣。
4.善于課前儲備,課中傾聽。
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師的“一桶水”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教師要認真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充分預設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提問;平時不斷充電學習,積累知識,以應對突發問題。
課堂理答是即興的,教師要學會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及時對回答作出判斷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把握教學動態,注重教學生成,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
總之,在當今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反思與優化理答策略,才能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個性,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這樣的課堂才富有生氣、靈氣,是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一、預設靈動的學習資源
一節課只有40分鐘,哪些生成性問題是資源,需要渲染和放大?哪些問題具有引發討論的價值?怎樣給生成資源以“著陸”之機?……教師要在課前準備時做出理性的判斷,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機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把師生互動的探索引向深入。
為什么要學習估算?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學得最多的是準確計算。計算就需要準確!這個意識經過多年的學校學習和點點滴滴的生活積累,儼然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那么此時學習“估算”,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上課伊始,吳老師向學生詢問:“同學們,有關估算的知識我們在二年級的時候就接觸過。關于估算,你在學習過程中碰到過什么困難?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生:“估算是什么人發明的?”
生:“估算有方法嗎?如果有的話,能把它們分類嗎?”
吳老師:“大家提了這么多、這么好的問題。還有一個同學曾經提過這樣的問題:‘吳老師,在什么情況下我們要估一估?在什么情況下就可以精確計算???’同學們,你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 ”
學生立刻回應:“遇到過!”
吳老師笑了:“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研究。”
為什么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正好就是吳老師為本課學習預設的問題呢?答案就是吳老師關注學生學習的知識起點,她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俯下身來以學生的視角審視――什么是估算?為什么要學習估算?什么時候使用估算?――能夠讀懂學生的教師,才能預設到學生想要研究的真問題,而機智敏銳的靈動課堂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
二、創設靈動的學習情境
讀懂學生,不僅要讀懂他們對數學知識的需求,還要體會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已經對精確計算有了較深情感的學生,此時面對“估算”會有怎樣的情感變化呢?
青青購物
吳老師創設了“青青購物”的情境,如果你是青青,在下面這幾種情況下,什么時候使用估算呢?
①當青青想確認200元錢是不是夠用時;
②當收銀員將每種商品的價格輸入收銀機時;
③當青青被告知應付多少錢時。
多數學生選擇①,但有幾位學生選擇③。
吳老師馬上追問:“假如你們買東西時花了168元,收銀員估了估告訴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嗎?”
幾位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付錢時,花多少就得付多少,是精確計算。”
吳老師贊賞道:“對啊,當收銀員告訴顧客要付多少錢時,一定是個很準確的數,而要確認帶200元錢夠不夠時,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種商品大約花了多少錢就可以了。同學們,是這樣嗎? ”
學生都會心地笑了。
“青青購物”多么親切的場景,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過類似的生活經驗,此時以生活數學的模樣出現在課堂上,正好解決了學生學習估算的困惑點――為什么學習了計算還要學習估算?什么時候需要估算?可見吳老師正是依據學生的經驗、知識基礎和學生與估算的心理距離,為學生精心預設了這一靈動的學習情境。
又如“乘車”也是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吳老師讓學生通過面對“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以及如何恰當選擇和使用估算方法,使學生有機會在應用中,將學到的估算方法內化。
大估好還是小估好?
提出問題:350位同學要外出參觀, 有7輛車, 每輛車56個座位, 估一估, 夠不夠坐?
有的學生認為:“太夠了!”
吳老師立即追問:“‘太夠了’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估的?”
學生回答道:“我是把56個座位看成50個,一共是350個。可實際上每輛車有56 個座位呢, 所以太夠了?!边€有的學生補充道:“我是‘大估’的,把56 看成了60, 60×7=420, 所以夠用?!边€有的說:“我覺得可以把56 看成55,然后55 再乘以7?!?/p>
吳老師再次抓住學生的回答追問:“好!既然有這么多估算的方法, 那么對于這個問題, 你們認為‘小估’好一點, 還是‘大估’好一點?”學生認為“小估”好。吳老師繼續追問:“為什么不選擇大估呢?”學生解釋說:“本來每輛車只有56 個座位,你估成60 個了, 萬一來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不夠。”
吳老師立即抓住“萬一”這個詞,向其他學生提問:“這位同學說的‘萬一’是什么意思?能舉個例子嗎?”看似簡單的提問,卻逼近了問題的實質,又一次引發了學生熱烈的討論。
就是這個“太夠了”和“萬一”,讓學生體會到要恰當選擇和使用估算方法,“不露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師不能只是傳授一種知識、表達一種形式,而應該重視數學核心的教學,讓學生去經歷一些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在思考與修正中發展數學思考。
三、構建靈動的學習機遇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動態資源產生于學生思維與新知識發生碰撞的一瞬間。教師要把握住這意外的生成資源,因勢利導,有效地加以反饋和利用,構建和諧靈動的學習機遇。
吳老師認為,一名好的數學教師,首先是一名組織者, 組織學生朝著有意義的方向研究問題;其次是一名合作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識、智慧和思想;還要是一名指導者,有效地利用課堂中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增長智慧。
精算好還是估算好?
“估算”一課就要結束了,吳老師詢問學生們的收獲,有的學生說:“我認為今天學了估算,使很多問題都變簡單了?!庇械恼f:“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用到估算,而且用的時候還得特別恰當。”吳老師追問了:“你的‘恰當’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該大估的時候就大估,該小估的時候就小估,要選擇合理的方法?!?/p>
此時的吳老師沒有忘記班上還有一個堅持“精算”的學生呢!“精”同學會有什么想法呢?“精”同學回答道:“估算有好處,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估算,該精算的必須精算。”吳老師贊同道:“該‘精算’必須精算,不需要準確計算時‘估一估’就可以了,要學會選擇和調整,經驗需要慢慢地積累。”“精”同學得到吳老師的認可后,也不忘“認可”一下老師:“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吳老師終于等到了期待的“花開”!由衷地稱贊:“你真棒!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借助“精”同學的這一結論,全體學生對“估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不其然的學習機遇中,生成的是方法,更是智慧。
四、激發靈動的學習智慧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缺乏了所謂的教育機智,無論他怎樣研究教育理論,永遠也不會成為實際工作的老師。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件,一個智慧型的教師應當以此為契機,激活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自主經歷探究與體驗,從而提升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形成方法、意識和思想,而這樣的課堂也才是真正靈動起來的課堂。
“湊調估”的誕生
走進吳正憲老師的“估算”一課,看看“湊調估”是怎樣誕生的。
吳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曹沖稱象》中六次稱石頭的數據: 328 、346、 307、 377、 398、 352(單位:千克),請學生估計大象有多重。
在反饋學生的估算方法時,吳老師看著黑板上“300×7=2100”的估算結果,一邊露出琢磨的神態,一邊自言自語道:“這是誰寫的?人家明明是6個數,你怎么整出來7個數呢?”順著話音,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這一“特殊”的方法。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想來解釋這種方法了。此時的吳老師已經把充滿信任的目光投向了“創造者”,并以堅定的口吻說道:“還是請我們的創造者自己來說一說吧!”
再看“創造者”早就已經抑制不住興奮的神情,開始侃侃而談了:“表面上看有6個數,但是我把每個數取走300后,又把剩余的部分湊在了一起,像28、46、77…‘湊著湊著’差不多又是1個300。我想,7個300一定比6個300更接近準確值吧!”
欣賞、贊同的掌聲自發地響起。
吳老師用紅色粉筆在這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方法邊畫了個大大的“”,這是對“與眾不同”的獎賞,因為這種“與眾不同”延伸出來就是“創造”和“創新”。
吳老師用假裝疑惑,探尋學生的思維過程,再用誠懇的感嘆“這整出來的第7個300真是與眾不同!”引導學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數學內涵。吳老師為什么能抓住這與眾不同的“第7個300”,引導學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數學內涵呢?這正是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對學生真正的研讀??此啤半S機”的“第7個300”其實是吳老師精心設計的學習資源,是“大估”“小估”“四舍五入估”等之后的必然“產物”。
幫助學生揚起思維的風帆、插上思維的翅膀,是教師的天職。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習得,更應關注學生學習的感受、情緒的體驗,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表述觀點的舞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提升學習自信心。數學課堂,應成為學生智慧生長的現場。
一、探究,“糾纏”一下又何妨
曾經聽到多位教師的經驗之談:課堂上千萬不能讓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糾纏,否則會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有時還會把自己繞進去。對此,我不敢茍同。
比如,《圓柱、圓錐的認識》一課,是在直觀認識圓柱以及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圓等常見平面圖形的特征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三年級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開始,就有了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已掌握了探索常見平面圖形特征的方法,并掌握了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特征的方法。因此,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交流,認識圓柱。
師想一想,圓柱的特征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研究?請同學們拿起桌面上的圓柱,摸一摸、量一量,和長方體、正方體比一比,你能發現圓柱的特征嗎?
(學生操作。)
生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是從面、棱、頂點三個角度研究的;圓柱沒有頂點,可以從面和棱的角度來研究。
師你們認為呢?
(一片嘈雜后,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隨即,有學生開始質疑。)
生圓柱有棱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部分學生進入沉思。)
師回憶一下,什么叫做棱?看看圓柱到底有沒有棱,同桌之間先交流一下。
(學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不對。棱應該是兩個平面相交的線,這里有一個是曲面,所以不能叫棱。
生因為圓柱沒有棱和頂點,所以應該重點討論它的面。
(學生紛紛表示同意。)
對于“圓柱有沒有棱”這個“題外話”,我沒有回避,也沒有強勢作答,而是留出空間讓學生回憶舊知、互相交流。這樣的“糾纏”,實質上是學生自覺地對先前的錯誤想法進行自我否定的過程,而且,它有助于學生從結構的角度理解“為什么圓柱的特征是面”——因為“糾纏”,課堂厚實了許多。
當然,糾纏終須化解,否則課堂就會裹足不前?;饧m纏要關注兩點:第一,需要價值判斷。糾纏通常來源于意外,對這些意外情況,要迅速作出價值判斷。比如,有的糾纏可能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節點,有的糾纏可能是學生思維的困頓之處,一味地接受或放棄,都可能是對部分學生的一種傷害。第二,需要學生立場。在準確的判斷之后,必須要有良好的調控,要使學生的認識在糾纏中得到提高——糾纏的結果,要么是讓少數人掌握的真理經歷集體論證,成為了大家的“共有財富”;要么是讓少數人提出的失之偏頗的見解經過一番爭辯,起到了正面提醒或反面襯托的作用。
二、發現,“滯后”一點也無礙
數學知識是自成結構、系統有序的,后學知識是已學知識的組合、轉化、補充和發展。因此,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學習新知識的。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充分發揮自己作用的內在需要,都渴望自己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地滿足他們的這些需要,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信心與動力;這反過來又推動學生積極地爭取這種機會,從而更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計算》時,學生由于有了研究圓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經驗,在教師的初步引導下,認識到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高有關系后,很快發現了圓柱的體積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進而發現了長方體各要素與圓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以此推導出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然后,每一個學生又拿著自己的學具,邊操作邊把推導過程說了一遍。課堂上,學生學習很高效。但課后,兩個學生為能不能擦黑板吵了起來。原來,這位不讓擦黑板的學生又發現了長方體前面與圓柱一半側面的關系:圓柱側面積的一半=長方體前面的面積,即1/2S側面=S前=πrh=ah,并把圖(如圖1)畫在了黑板上。了解了學生發生爭論的緣由后,下一節課上,我對這個內容安排了全班交流。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你們看得懂嗎?相互說一說。
(學生同桌交流。然后,教師指名學生上黑板,一邊指著圖,一邊說一說。)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有沒有價值?我們為他鼓掌。
(教師出示問題:將一個圓柱形鋼胚,利用模具,熔鑄成一個高與圓柱相同,寬為圓柱底面半徑的長方體。若長方體前面的面積是25平方厘米,寬是4厘米,則圓柱的體積是多少?)
師你會完成嗎?試一試。
(大約30%的學生先求出圓柱底面半徑,再求出圓柱高,然后根據圓柱底面積乘高,求得體積;大約70%的學生根據長方體前面的面積乘寬,求得體積。)
師(同時呈現兩種方法)你看得懂他們分別是怎樣想的嗎?兩種方法都正確嗎?為什么?相互說一說。
(學生交流。)
師兩種方法,哪種更簡便?
生(異口同聲)長方體前面的面積乘寬。
師也就是什么乘什么?
生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底面半徑。
師就這兩個圖形的研究,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拿出你的學具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生我發現,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體積不變,但表面積增加了。
(學生紛紛表示同意。)
師你能找到增加的面在哪里嗎?它的面積是由哪兩個條件確定的?指給同桌看。
(學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長方體的左面與右面。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也就是圓柱的高和底面半徑確定。
生這兩個面好像是圓柱“脹開”后,從里面露出來的一樣。
生我發現,圓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不變,但周長增加了。
這位不讓擦黑板的學生的發現非常有價值,是《圓柱的體積計算》一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細細回味這一片段,心懷驚喜又甚感缺憾。試想:如果這位學生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或保留自己的發現而不與老師、同學分享,教師也沒有及時解讀這位學生的想法,會流失什么?
這個“滯后”的發現,給了我兩點教學啟示:第一,通過有效引領,實現智慧共享。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師生的生命成長歷程。當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活動,并提出創造性的思維成果時,教師應及時“放大”這一寶貴資源,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分享其中的智慧。使我釋然的是,當學生產生了表達自己意見的需求時,我給他們提供了機會;繼而,當我意識到這一資源時,我又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積極展開思維,達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第二,主動預約生成,豐富學習歷程。我們呼喚個性化的課堂,呼喚更具生命活力的課堂。課堂生成固然可喜,但如果教師習慣于等待,而疏于對教材的研究與對文本的把握,疏于對教學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利用,課堂的精彩又從何而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善于發掘與把握教材、文本的生成點,這樣,即便課堂沒有生成,教師亦可啟迪學生去捕捉、探尋思維的靈感,在成就精彩課堂的同時,更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歷程。
三、創造,即便“稚嫩”也珍貴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我們的教育不僅僅要追求分數,更要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培養既具有堅定信念又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培養會創新、有智慧的人。
比如,教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時,我利用個例指導,滲透求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學生經過嘗試,在交流過程中自主提出并命名了“大數翻倍法”——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由于有了“大數翻倍法”的創造經歷,在研究“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時,學生很自然地提出了“小數縮倍法”,并像模像樣地解釋了什么叫“小數縮倍法”。學生積極、主動,很有成就感。雖然,從教師的視角,“大數翻倍法”、“小數縮倍法”并沒有多大的含金量,但作為學生的創造,彌足珍貴。
又如,教學“分數除以分數”時,有學生立足于“分數乘法”和“整數除以分數”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經驗,提出猜想:9/10÷3/10=(9÷3)(10÷10)=3。我有些發懵:可以這樣算嗎?但又感覺這個算法也有道理。由于教材上沒有提到,學生的意見也不統一,小部分說正確,大部分說不正確(因為課前看過教材,知道了“乘倒數”的方法),我決定讓學生驗證、探究。
師這樣算對嗎?我們應該怎么樣?
生(齊)舉例驗證。
師分數除以分數的方法還沒有學,怎么驗證呢?
生可以用乘法。
(由于在前幾課時的學習中學會用乘法驗證了,學生顯得很自信。驗證中,有的學生算了幾道題都沒有發現反例;有的學生提出了所謂的“反例”,經集體交流,發現也是因為算錯了;遇到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除不盡的,如3/10÷5/8,就再次化簡,發現也不能作為反例。沒有找到反例,學生隱約意識到這種方法應該是正確的。)
師既然沒有舉出反例,那么仍然以9/10÷3/10=(9÷3)(10÷10)=3為例,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的計算過程有什么聯系?
(學生都呆呆地看著算式,臉上寫滿了疑惑。)
師大家相互討論一下。
(半分鐘后,有學生興奮地舉起了小手。)
生把被除數9/10乘除數3/10的倒數,進行約分時,就是把被除數的分母除以原來除數的分母,被除數的分子除以原來除數的分子。
這是一場沒有計劃的“旅行”,雖然原先計劃的課堂練習沒有完成,但學生通過冷靜的思考與激烈的爭辯,自覺地溝通了“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這個數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算法,并自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經歷了這樣的思辨過程,相信那沒有完成的課堂練習,學生自己也能輕松搞定了。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變革;新課程標準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方式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雖然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但是教師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他們掌握,可是一門技術活。
多年以來,國內的許多學校都開展過此類型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我國正處于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的重要時期。這其中,涌現出了許多非常好的課堂教學模式,如“杜郎口”模式,“生本”模式等。它們的共性是重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模式而言,他們是否能適應不同學校的發展?如何在反思與總結課堂教學研究歷程的基礎上,確立目前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研究題目和研究方法,構建有特色的課堂教學理論,進一步推動本校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方法論問題。
從學?,F狀分析,我校坐落在城鄉交界處,生源主要來自附近的自然村和暫住人口,部分學生的家庭不穩定、收入不穩定,而很大一部分學生所在的村都有征地等分紅。大多數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缺乏人生規劃,學生學習沒有目標,主動學習意識不強;有少部分家長雖然重視教育,但因為能力有限,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輔導。據調查,我校大部分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聽講,回家以后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學生集體復習鞏固的時間。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掌握了多少,基本就是相關內容的全部。
結合我校實際,我們提出了“25+20”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即對新授課,教師講解25分鐘,學生練習20分鐘,復習課可適當加大學生練習的時間。授課時間的減少,可以使教師學會思考課堂,并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改進和創新課堂;練習時間的增加,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做題,不搞死記硬背,還可以得到老師的及時點撥。既保障了教師的教,又使學生鞏固了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教育理念在發生變化,教育教學評價在發生變化,教師“教”的行為在變化,學生“學”的方式也在變化。
一、在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做法
1.在新課程環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
教師將從知識的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從課程規范的執行者到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從個體勞動者到善于協作的合作者,從安于現狀到終身學習,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這點,我校開展了全員校本培訓,使我校教師達成共識,并召開了“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師角色”專題研討會,掀起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新課程理論,撰寫教學反思及心得體會。這些活動,使全體教師明確了新課程理念,及各科教學的實施指南,樂意于變革舊觀念和舊模式,并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積極回答,與新課程共同發展。
2.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學生情況的精確把握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制定策略
學校對各年級段學生學習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研究本校學生學習特點,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備課,設計課堂練習,能夠有效利用課堂25分鐘。
3.為了有效利用25分鐘講授時間,要加強集體備課制度
要求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制定有層次、目標明確,能有效訓練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學案,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
4.定期向全校推出課堂教學改革示范課
各學科組織本組教師認真觀摩、學習、研討,每位教師都要寫月結報告或者學期結束反思報告,做好經驗成果交流展示。各科組評選出課改先進個人,予以獎勵。
5.開展新課程改革學生反饋問卷調查活動
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6.構建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在課改之后,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適用,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觀,突出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技能,并制定新的評價表。
二、實施新課程改革一年多來取得的碩果
1.大部分教師切實轉變了教育觀念,沖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由過去整節課自己講,累得滿頭大汗學生還不領情,到現在少部分時間精講,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探索和強化練習,教師只是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多元評價途徑和方法。教師不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及時鼓勵,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3.學生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學習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轉變。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鼓舞了全校教師的士氣,更使那些本來還處于觀望態度的教師也積極投身到新課改的大潮中來。
三、新課改面臨的挑戰
1.近些年,各地區、各學校課堂改革每一次都是轟轟烈烈的開始,但最終都要面臨考試升學,因此無大改觀,使得很多教師穿新鞋走老路,僅僅在表面上做文章,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沒太大的作用。有的課改因為最終考試的壓力,無疾而終。
2.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評價與教學管理、學生學業評價的內容和方式的客觀性、可操作性,感覺把握困難。目前絕大部分學校還是沿用傳統評價模式,只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回歸傳統教學,課改精神得不到落實。
一節課時間雖短,卻凝聚了老師們的大智慧。一節好課能讓學生受益終生,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因此,我們要堅定地貫徹新課程的要求,不懈地去追求更好的、更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課堂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適應,但是我們堅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只要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條課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課堂教學改革也一定能夠步入一個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孔維民.教師上課的三層境界.教學與管理,2007(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