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開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乙方:李小東
法人代表身份證號:( ***)
為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快**縣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甲、乙雙方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經協商一致,特訂立本合同。
第一條 投資開發期限、項目內容及投資規模
乙方在**縣楊樹鄉界牌村(大堰寺山場)分兩期開發別墅群、會廳、特色小吃樓、果園、養殖場等旅游項目(涉及湖區開發以65米水位計算),面積為45畝,總投資為1000萬元(具體界址以乙方與權屬單位簽訂的合同或國土部門發放的土地證為準)。整個工程建設分兩期開發:
第一期開發時間為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開發內容為:基礎設施建設、果園、養殖場、會所、特色小吃樓,開發林地面積為15畝,投資500萬元;
第二期開發時間為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開發內容為:別墅20幢,開發林地面積為15畝,投資500萬元;
第二條 投資方式及合同期限
1、乙方采用獨資方式投資,開發區域內的土地、水面、林木風景資源采用租賃或出讓方式。
2、乙方投資**旅游資源開發土地出讓的期限為40年,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計算。租賃(出讓)期滿后,乙方如需繼續延長使用時間,雙方可再行協商,在同等條件下,乙方可優先取得開發地的使用權。但應與甲方重新簽訂土地使用合同,支付使用費。
第三條 土地、林木、水面出讓(租賃)標準
(一)土地出讓標準
旅游項目開發范圍內購買土地應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由乙方與相關職能部門簽訂出讓合同,到國土部門依法辦理征地報批手續。征地補償費、報批規費、土地出讓金概由乙方繳付,土地出讓金標準按評估價執行。
(二)林木植被處理
1、乙方在林地上進行基本建設時,須報經甲方書面同意,并須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如需間伐林木的,還應履行相關的批準手續。
2、乙方在土地上種植其它林竹和觀賞植物,免收植被補償費。
第四條 雙方權利與義務
(一)甲方
1、甲方在合同簽訂生效后應按合同要求及時將乙方所需土地交付給乙方經營使用。
2、甲方保證乙方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負責乙方享受有關招商引資和旅游開發的一切優惠政策,并幫助協調乙方與當地各有關部門的關系。
3、甲方負責協調有關部門為乙方適當優惠安裝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等,費用由乙方負責。
4、甲方應及時向乙方提供開發區內的有關資料,在乙方不能按本合同規定的期限內進行開發時,有權單方終止本合同的未履行部分(不可抗力因素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直至廢除合同,收回土地、林地、水面的使用權。
(二)乙方
1、乙方全權負責項目開發及生產經營管理。乙方一切經營管理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及《**縣旅游開發管理若干規定》,并受其制約和保護。依法自主地開展業務,進行經營管理活動,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干涉。
2、為加快項目開發進度,確保項目開發的科學性、合理性,乙方開發的項目必須符合**縣旅游總體規劃,建設項目須得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正式批復后方可實施。本合同簽訂后,乙方應在二個月內拿出項目可行性報告、開發總體規劃和平面效果設計圖,按規定程序上報市計委批準立項后方可動工興建,一期工程必須在2年內全部完成投資,并建成對外開放。
3、本合同簽訂后,乙方在一年內未動工建設,甲方將收取乙方10元/m2的閑置費,2年內未動工或開工建設未達到合同投資總額1/4以上或未達開發面積的1/3,甲方將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
4、乙方必須在合同簽訂后15日內一次性向**縣旅游局交納履約保證金10萬元(履約金為投資總額的1%),未按時交納履約保證金,合同自動失效。履約保證金在乙方按規定程序完成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動工后返還50%,在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再返還50%。
5、乙方注冊登記費繳納期限和標準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武發(2005)3號文件有關招商引資的旅游開發優惠政策辦理。乙方按國家稅法規定在甲方指定地點依法納稅,稅收優惠按國家稅法和武發(2005)3號文件的有關稅款優惠政策辦理。
6、乙方與土地、山林、水面權屬單位簽訂好出讓(租賃)協議后,應及時交付征地補償費、土地出讓金和報批規費或租賃費。出讓(租賃)的土地費用必須在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部付清。
7、乙方必須有 效保護開發區域內的林木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未經批準不得破壞開發區域原有植被,對所排放的廢水要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標準后方可排放。乙方在開發期間按國家環保標準對生活、建筑垃圾進行處理或配合縣有關部門對廢水、廢氣、生活、建筑等垃圾進行處理。對開發范圍內的文物、各類古樹、各類珍稀動植物應及時報告相關部門并給予保護。
8、乙方所需員工,應優先聘用所在地居民,也可由乙方根據國家有關勞動用工規定進行招收。須按國家規定辦理員工的各項保險。
第五條 違約責任
甲、乙雙方應嚴格履行本合同條款,如有違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處理。
第六條 其它事項
1、本合同修改與補充,應征得甲、乙雙方同意,經協商一致,形成書面材料,雙方簽字后方可生效,補充合同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有關土地報批、水面使用、證照辦理等相關手續由楊樹鄉政府和旅游局負責辦理,費用由乙方負責。
3、甲、乙雙方履行本合同發生爭議時,應通過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本合同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
4、本合同一式八份,正本二份,副本六份,均具有同等效力。甲、乙雙方各執正本一份。 縣旅游局、招商局、國土資源局、林業局、水產局、楊樹鄉政府等各執副本一份。
甲方:
乙方:
一、養生旅游及其在國內外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球性影響下,隨著樂活族的出現,老年化人口和亞健康人群比重的增大,以及世界性疾病的蔓延,養生旅游在21世紀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新型旅游形式。當前,養生旅游發達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匈牙利、奧地利、法國等國家,而印度、泰國和日本由于價格優勢和獨特的服務項目也廣受國際養生旅游者的青睞。
我國的養生文化歷史積淀深厚,但養生旅游發展卻起步較晚,雖然20世紀90年代末興盛的溫泉旅游已具備養生旅游的部分特征,但嚴格意義上的養生旅游始于2D02年海南省三亞保健康復旅游和南寧中藥養生旅游,隨后在四川、山東、安徽、黑龍江等省市發展迅速,于2007年演繹成為全國時尚旅游熱點。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面臨著殘酷的競爭壓力,加上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使得人類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眠、抑郁、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種狀態單純依靠醫學和治療的手段很難取得明顯的改觀。這種狀態如不能及時得到緩解和消除,會引發各種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也進一步提高,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對各類養生保健需求量越來越大。人類健康狀況的惡化及對健康的追求,以及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帶薪休假制度的實行,給旅游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者需要一種能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松,使他們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的旅游項目的出現。養生旅游很好地將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部分內容同旅游結合起來,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它既可以使旅游者修身養性,提高旅游者的身體素質,又可以滿足人們對于旅游方式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還有利于普及養生文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就焦作來說,盡管它有開發養生旅游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目前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此外,幾乎查閱不到有關焦作養生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在現代社會旅游者對養生旅游的需求下,對焦作的養生旅游進行探討,不僅適應了養生旅游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對于焦作來說也有很多方面的益處,它不僅能夠彌補焦作山水旅游發展的瓶頸缺陷,同時還有利于進一步的挖掘它的陳氏太極拳和四大懷藥這兩種旅游資源,更重要的是還有利于焦作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焦作開發養生旅游的資源優勢
一定的文化有形遺存是開發焦作養生旅游的物質基礎。文化遺產有物質實體和非物質實體之分,大多數文化遺產同時兼有物質實體元素和非物質實體元素。物質實體的存在以及與之相關的文獻證據是其遺產價值的所在,在旅游開發中也是旅游產品品質的保證。
焦作溫縣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和文明海內外的焦作“四大懷藥”無疑為焦作開發養生旅游提供了其物質基礎方面的優勢。陳式太極拳的知名度和“四大懷藥”的歷史地位是其開發養生旅游的重要支撐,是開發焦作養生旅游的關鍵核心要素。
有關專家指出,太極拳的精髓是太極文化,其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理念。此外,太極拳具有“道法自然”的文化魅力和養生功能,它結合了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著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調協。練習時一方面可鍛練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鍛練,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加上溫縣一帶又具有溫泉、懷藥、水系、交通區位優勢,所以養生功能是陳家溝太極拳文化的一個主要開發點。與單純發展旅游相比,打造休閑式、養生式、體驗式的“宜居”地,更有助于拉長焦作旅游文化的產業鏈。
自古以來,歷代的中藥典籍和名醫史志都給予了“四大懷藥”高度評價。近年來對“四大懷藥”的藥用價值又有新的研究和發現,山藥除具有健脾補虛,滋陰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益氣、生肌、強陰之藥效外,又有學者研究認為山藥含有可濟陛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后血糖升高;山藥含有黏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糖尿病等?,F代化學成份分析得出,“四大懷藥”有效成份含量明顯高于其它各地所產同品種。由于其質量地道、療效顯著,不僅具有甘寒人脾、潤血歸肺、養胃健脾、止瀉固精、滋陰壯陽、除寒熱邪氣、補心血不足等功能,而且還具有極高的保健、養生價值。
此外,焦作開發養生旅游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焦作旅游交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全市接待游客2605.1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0.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2%和16.49%,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到目前為止,國內游客仍然是焦作旅游接待的主要對象,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絕大部分。在接待的國內游客中,本省的游客占到三分之二,外省市的占到三分之一,外省市的主要是周邊地區如山西、山東等省;華中地區如武漢;華北地區如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華南地區如廣東??;華東地區如上海市等。因此從焦作游客人數的增長趨勢和特點來看,對于其開發養生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焦作養生旅游的市場定位
養生旅游的發展依托于旅游產業與養生產業,是復合式創新型旅游產品。在新興的養生旅游市場中,銀發群體、亞健康群體以及周邊的國外市場是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主要市場。
(1)銀發市場是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一大客源市場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焦作市0歲至14歲人口比重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下降7.42個百分點,遠遠大于1990年至2000年十年間下降的1.67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增加0.46個百分點;年齡中位數十年間上升2.93歲;老少比增加了12.75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都表明,焦作市老齡化進程在快速推進,社會養老問題愈加凸顯。老年人有參與旅游活動的諸多優勢:和其他年齡組相比,老年人較富裕,支付能力強,閑暇時間多,而且退休前后仍然身體健康,有出游的欲望。同時,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如果保養不善,就會有下滑的趨勢,無論是老年人自己還是他們的子女,都希望他們能擁有持續的健康。因此,養生旅游符合老年市場的需求,銀發市場將成為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一大客源市場。
(2)亞健康群體是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重要客源市場
我國亞健康人群以從事腦力勞動承受精神壓力過大的人群為主,城市白領、專家學者、企業管理人員比例高于一般人群。在市場經濟中,強烈的競爭壓力,頻繁的知識更新及緊張的工作,將他們推入亞健康的沼澤。他們往往沒有疾病卻常常身心疲憊,有修養調息的需求卻舍不得花費時間或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作為社會中收入較高的一個階層,他們的福利待遇較好,有養生的需求,也有相應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是養生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場。焦作陳氏太極拳養生是亞健康人群首選的養生之道。近些年,中國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為了幫助廣大亞健康人士遠離亞健康,隆重啟動了亞健康人士太極養生之道系列活動,旨在用陳式太極拳的養生功效使更多的亞健康人士恢復健康,回歸快樂。
(3)周邊國外市場是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潛在客源市場
就這幾年焦作旅游客源市場的分布來看,國外的客源市場也逐漸在焦作旅游業種呈現上升的趨勢,在焦作的游客比例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此外對于國外的公民來說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厭倦了在各個景點之間跋涉奔波,他們需要一種輕松自由,又能使身心得以休整的旅游方式。將養生旅游開辦成養生一體化的模式,就省去了他們在各個景點之間奔波的麻煩,滿足了他們的度假需求,實現了他們休閑放松、康體強身的愿望。因此周邊的國外市場是焦作養生旅游開發的潛在客源市場。
關鍵詞:?~山;資源;旅游
湖南旅游資源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極為豐富,但是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全國一流的旅游區布局卻不均勻,除張家界一個在湖南西部地區外,其他五個大部分都在湖南東部地區。?~山位于湘西南邊陲,地處偏僻,經濟落后,?~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快對湖南西南部旅游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全省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統的形成,滿足旅游者多層次需求。
一、?~山資源介紹
?~山,位于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境內,是我國“丹霞名山”,觀賞價值與科研價值并舉。資源種類多樣:有奇特的山貌,復雜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異石,澄澈的扶夷江水,異彩紛呈的瑤族風情,撲朔迷離的草山牧場,曠古悠遠的舜皇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其中被稱為中國“六絕”的“天下第一巷”、“鯨魚鬧?!?、“將軍石”、“駱駝峰”、“天橋橫空”、“仙椒鉆地”堪稱絕世奇觀。?~山有著全國最完整的“紅盆丹霞地貌景觀”,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罕見的大型丹霞地貌區,它以中、低山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為特征,兩種地貌共生并存,這即使在世界范圍,也是十分罕有的,極具科研價值。
二、旅游開發對策
?~山旅游資源有獨特的優勢,但也有其制約因素。它地處偏遠,區位條件不好,大交通困難(離省城長沙有230公里),知名度低、地區經濟不太活躍,這使得其開發發展存在一定難度。筆者認為,要實現?~山旅游資源開發的跨躍式發展,須做到如下幾點:
(一)加快“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
積極做好?~山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提升文化品位,創建名牌旅游線,最終實現新寧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山是我國最大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擁有奇特的山川,復雜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怪石,神秘莫測的幽谷,這些自然資源極具優勢。2001年12月獲得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2年3月,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有關專家對照世界自然遺產申報標準,認為?~山有符合申報條件的特質:代表地球歷史演化主要階段及杰出事例,包括對生命的記載,地形有最杰出的自然現象或罕有的自然美和重要美學價值的地區。?~山這座以打動舜帝的獨特景觀,千百年來卻一直待字閨中,重要原因便是名氣不大。故?~山要充分利用“六絕”及其丹霞地貌這些資源優勢,加快申報速度,一旦申報成功,?~山將與毗鄰的張家界一樣,成為游人新寵。
(二)形成各級黨政主干線上手抓旅游的發展格局
各地的旅游業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做到“黨政主干線上手抓旅游”,才能調動起本地區各方面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云南省在這方面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云南省委省政府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就下決心培育旅游支柱產業,明確提出“不管東西南北風,狠抓旅游不放松”的響亮口號,在財力、物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下決心先后改造與新建了8個機場,使旅游大交通得到根本改善,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的轉化大大加快,旅游產業迅猛發展。同樣,四川、張家界旅游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張家界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旅游資源價值非常高,但湘西的經濟發展30多年來一直未找到突破口,是湖南有名的窮州。1979年發展旅游以來,特別是1983年旅游開發被列入自治州政府議事日程以后,旅游業發展很快。1979年全州接待國內外游人1.3萬人次,1987年增至139.6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 167.58萬元,其中張家界1987年接待游客51.2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905.51萬元。
現在,?~山與十幾年前的張家界一樣,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旅游業處于起步階段,基礎差、底子薄。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山總體規劃的制定、基礎設施的建設、客源市場的開拓、大交通條件的完善、重點景區的包裝開發都離不開邵陽市和湖南省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都有賴于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的實施。
(三)制定旅游開發規劃
要研究怎么樣發展旅游產業,首先要有好的旅游規劃。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市場的活躍與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都需要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來指導。省旅游局要明確邵陽全市旅游發展規劃的方向,市縣兩級政府要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要求,盡快高標準、高起點地完成?~山景區各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做到整體規劃,分步實施。
邵陽旅游總的格局是東靠長沙,南臨桂林、南寧,將來可和桂林連成一線這個大的思想;局部可考慮?~山與城步南山草原牧場、武岡的人文資源、綏寧的黃桑、洞口的魏源故里形成一個旅游圈。要加強區際聯系,與廣西及其他友鄰市要加強聯系,市屬的幾個縣也要加強旅游聯合,要將鄰近旅游區看作是?~山旅游區的外延,互相補充,互相促進,這樣?~山旅游業的發展才會有無限生命力。
另外,做規劃要請專家,特別是請有策劃能力、稱得上“資源配置師”的專家根據消費者心理需求,對?~山資源進行整合。同時規劃要有外面的專家參與,因為他們有先進的技術、與國際接軌的視野以及強烈的市場意識。
(四)加大力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自1992年以來,通過國家投資、縣內籌資、招商引資、群眾集資等渠道,共投資1.8億多元用于?~山景區的開發、保護和配套設施建設,?~山旅游業逐步形成了一個配套服務完善、規模初具的特色經濟產業。從食宿方面看,?~山已建有三星級酒店及其以下的適合于不同游客食宿要求的賓館飯店20余家;從行的方面來看,可利用公路交通網絡及邵陽市與東安的鐵路交通及省會長沙的航空交通方便旅游者出入;從購物方面看,?~山土特產非常豐富,最有名的是價廉物美的“?~山”牌臍橙與傳統食品豬血丸子。
旅游資源開發的前提條件是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山旅游業初具規模,但離理想中的設施水平仍有一定距離。針對?~山旅游業發展現狀,應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尤其是重點建設景區內外部的交通,如省道s218的改造、石八旅游循環公路的修建、八角寨索道工程的啟動;外部交通環境也不盡如人意,長沙方向雖有長邵鐵路和潭邵高速公路,但新寧路段的延伸仍是問題;廣東、廣西方向的鐵路、公路也非常耗時;而?~山—興安—龍勝的公路路況也有待提高,?~山——南山180公里,卻需要一個上午的車程,所以交通仍是制約?~山旅游發展的一個瓶頸。國家、省、市各級政府要加強上述交通路線的建設,確保游客“進得來,出得去”;從長遠來看,針對外省和海外客源,還可考慮機場的修建問題。另外,旅游購物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可成立專門的土特產公司,強包裝,提高旅游購物吸引力。
(五)采用靈活機動的融資方式
旅游業是一個大投放大產出、永續發展的產業,依靠地方財政投入實在有限,我們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辦法,引導和鼓勵多種經濟成分進入旅游業領域。廣東、福建兩旅游大省旅游業已經實現由投入為主向產出為主的轉變,這一發展良性態勢告訴我們,旅游業發展起初需要大投入,而實現大投入關鍵在于創新融投資方式,當前,要加強與外地有實力的大公司、大集團的聯系,在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旅游交通設施建設、旅游車隊和旅行社組建、旅游酒店餐飲業發展、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積極爭取外來投資,實現投資多元化,從而進一步開發特色旅游資源,改善旅游環境,使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住得美、購得多、走得快。據了解,?~山旅游開發資金嚴重不足,需拓寬籌資渠道、加大籌資力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把資金投入到正在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當中。在浙江、河北、福建、廣東等全國的很多省份,民營投資的旅游項目涵蓋了景點、酒店、旅游農莊、馬術俱樂部、保齡球館、茶藝館、旅游工藝品的生產等方方面面。?~山旅游資源開發可借鑒此經驗,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從同地區的邵東縣引進民營資本。該市邵東縣是湖南唯一的“民營經濟改革試驗區”,民間資本雄厚。?~山旅游資源開發可在統一規劃與管理下,推行項目承包開發與承包經營、或以入股、租賃、買斷等方式,利用政策支持、稅收優惠、加強宣傳、領導帶動等手段吸引邵東民間資本,不僅可為民間資本拓寬投資渠道,還可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六)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
切實提高整體策劃水平,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旅游業不同于任何傳統產業,不能沒有宣傳炒作,知名度和形象力也是生產力,而且是重要的生產力。處于初期開發的?~山在省內知名度不高,在全國的名氣就更低了,這并不是?~山缺乏“美”與“奇”,主要是宣傳不夠,缺乏打動游客的傳播力與誘惑游客的注意力。加強宣傳促銷,除了積極參加旅游交易會、聯誼會與海內外旅行社交流,利用圖片、路標、廣播、電視、報紙、節慶等常規途徑開展宣傳外,以下幾點也不可忽略:“概念促銷”;大力爭取高層領導的重視;形成名人效應,加大網絡促銷力度等。
總之,各級政府要加大營銷力度,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省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山旅游宣傳促銷投入力度,要在2—3年內達到全國中上等水平,市政府、縣政府特別是縣政府要從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中提出一定的資金用于旅游宣傳,針對長株潭主要客源地加大促銷力度,打造?~山品牌,奮力開拓市場。
參考文獻:
[1] 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1—2003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旅游綠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熏2002.
面對文化資源的持續利用問題,旅游界應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改變傳統的旅游開發理念,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是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一、文化生態旅游的概念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文化生態旅游的探討比較少,其概念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黃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態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與歷史知識,學習、研究、考察、欣賞特定的文化景觀,促進區域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區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使旅游者獲得文化教益的一種專門層次的旅游活動。劉少和等(2004)則認為,文化生態旅游是以與自然、社會環境和諧一致的文化生態資源為體驗對象,旅游活動各方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旅游形式或產品,是生態旅游的新發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劉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態旅游視為生態旅游的一種,將其定義為: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要以保護當地的文化資源為主要目標,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開展旅游活動。在此基礎上,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上述三個概念對文化生態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著明顯的差異,第一個概念著重強調了出游目的是體驗旅游地文化,而第二個則強調了旅游活動與旅游地自然、人文環境的和諧,第三個則提出以保護旅游地文化資源為主要目標。綜合以上觀點,筆者把文化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與自然、社會環境和諧一致的文化資源為體驗對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諧相處,保護區域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生態平衡為目的,使旅游者獲得文化體驗的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活動。
二、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的原則
1.體現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條件,其文化景觀必然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同時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們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觀、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如人際交往習俗、服飾、飲食習俗、住居習俗、建筑習俗、婚嫁習俗等等。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旅游者的出游動機往往是追求一種文化的認同或者文化的差異。因此,旅游產品只要能夠把地域文化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對旅游者就會有吸引力。
2.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原則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礎上,提取其精華,以旅游文化的精髓為開發突破口,實施有重點、帶動效應顯著的開發策略;對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進一步轉化、優化、深化,提高其產品檔次和素質;對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視,但又具有深厚潛力的資源,應加大開發力度,使之脫穎而出。
3.旅游者與旅游地和諧共處原則
文化生態學認為,人類對環境的利用與影響是通過文化的作用而實現的,人類的文化越發達,人對環境的利用越廣泛,其影響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態系統內部各種文化要素與自然環境之間有著固有的聯系,系統內部有著獨特的物質和信息流及系統的反饋調控機制。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遵循文化生態學原則,要有利于文化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良性發展,要實現旅游者與旅游地的和諧共處。在這個和諧的大系統里面,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應擔負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
4.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
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是以保護旅游地文化資源為主要目的。開發的旅游產品既要滿足游客的文化認知需求,又要防止對旅游地的文化生態完整性、文化環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應嚴禁文化資源的破壞性利用。
三、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要點
1.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特性與發掘
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包括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形成的各種人文景觀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質和非物質之分。物質的人文景觀如文物古跡、建筑工程等;非物質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風民俗、故事傳說等。
總體來講,文化生態旅游資源蘊涵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中,自然景觀要注重其科學內涵、美學內涵和附會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觀中的文化發掘則要注重其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特殊性和傳統性。
2.注重原生態,保護旅游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
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共同構筑了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只有保護好文化產生所依賴的生態環境,文化的發展才會延續,保護自然環境的多樣性與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同等重要。開展文化生態旅游,與自然生態旅游相輔相成,充實生態旅游的內涵,使生態旅游變得更加完整。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生成的生態特征之一是多樣性,保護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地域文化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變規律及發展生態旅游標準來進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護,其中物質性文化生態資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地域文化需要繼承發展,需要在相關人力資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系列
文化生態旅游的產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風情旅游、文物古跡游、尋根謁祖旅游、鄉村體驗旅游等。
四、玉林都嶠山的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1.都嶠山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都嶠山位于廣西玉林市容縣,是國家AAAA級景區。都嶠山是我國道教第20洞天,遠在漢代即有劉根、華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傳晉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煉丹。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都嶠山又成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當規模的九寺十三觀。靈景寺古時即為海內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寶元巖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嶠山便成為佛、道、儒三家并興之地。此外,歷代名人贊譽都嶠山的詩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寫的廣西的游記中,最長那部分就是都嶠山游記。都嶠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區,發育有秀美、壯麗的丹霞地貌景觀,山頂峰叢等地質地貌景觀十分典型。
2.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方向
根據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及其旅游開發現狀,都嶠山應圍繞“三教勝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題進行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打造,主導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質公園;深挖宗教內涵,打造宗教圣地;發掘、修復歷史遺留古跡,發展歷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
(1)宗教文化生態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內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萬物平等、貴生、天人合一、構建人間仙境等觀點與實踐,既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態,還營造成了許多洞天福地,成為今人旅游觀光、陶冶情操的生態示范園。
①目前都嶠山的宗教旅游還只是停留在“看廟拜佛”的層次上,寺廟缺少人氣。要改變這種情況,需注重動態參與項目的策劃。除開展一般游覽活動外,還要開發并形成多種與宗教節日、宗教規儀活動有關的動態參與項目,可以在宗教節日舉行不等規模的廟會,組織有興趣的游客參與參禪、浴佛、食齋、放生等佛事活動,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和文化生態旅游的深入開展。近年,都嶠山舉辦了齋食文化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可以說為開發參與項目開了一個好頭。②深挖宗教文化內涵,因勢利導,讓宗教信徒和民眾在旅游中通過外在的他律和內在的自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把都嶠山文化生態旅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地質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區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識
都嶠山要發展地質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盡快對都嶠山旅游資源開展全面詳盡的綜合考察,重點在中區和東區,在詳盡了解全區的地質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按照申報地質公園的要求進行全面的旅游規劃。都嶠山的地質價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觀賞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申報都嶠山地質公園是把它的科學內容化作重要旅游資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文化娛樂的場所,又要建成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學研究與科普的基地。
①加強對旅游區工作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的文化素質教育,導游詞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淺顯易懂的地質地貌科普知識;
②結合旅游區建設,對較為重要的地質地貌景觀掛牌介紹,使一般散客也能夠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內容;
③開展原始風光考察探險游,目前都嶠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僅限于其西區和東北區一帶,大部分地區還未進行開發,自然環境保持相對原始狀態,只要適當選線,劈開荊棘,編排內容,便可以組織“回歸自然”原始風光探險考察旅游。
(3)歷史文化生態旅游——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增多旅游亮點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貴的歷史遺跡,但現在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反而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應該盡快將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護起來,并在其旁邊修建仿制品,立標識牌介紹古民居的來龍去脈。這樣,不僅充實了都嶠山文化生態旅游的內容,也能讓游客深刻體會先人生活的艱辛,對游客是一個很好的教育。
都嶠山文化底蘊深厚,但目前能夠展示給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內容。還需要繼續搜集、挖掘先人留下來的珍貴石刻字畫、建筑、房舍、古詩文等,以進一步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
4.文化環境保護的內容
旅游者在旅游區內的文化體驗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如果文化物質載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或消失,文化延續所需要的條件就不再滿足,從而體現的文化就會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嶠山屬于丹霞地貌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加強對文化載體的保護就更具實際意義,具體的保護對象有:(1)植被與水體:植被與水體是丹山碧水、綠樹鮮花組合景觀的重要要素,都嶠山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故植被與水體的保護就非常重要;(2)地質地貌景觀:是最能體現都嶠山丹霞地貌美學、科學價值的物質載體;(3)文物古跡:如“七十二房井”、寺廟等;(4)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居、生產生活方式等。
參考文獻:
[1]周正剛:論文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J].求索.2004(11):107-109
一、湟源旅游業發展現狀
幾年來,湟源縣相繼開工實施了丹噶爾古城保護性修復等一批文化旅游項目,使旅游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以丹噶爾古城景區為中心,日月山、贊普林卡、石刻公園、人民公園、鄉村農家樂、華石山、宗家溝、北極山公園、大黑溝森林公園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補充的旅游景點網絡構架已基本形成,以丹噶爾古城品牌為核心,茶馬商都、排燈之鄉、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王母故里等為補充的文化品牌群雛形已初步形成,為今后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于2009年5月正式對游客開放的丹噶爾古城景區對全縣文化旅游業的帶動效應極為明顯。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5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300余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8.7%和21%。隨著湟源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各類超市、專賣店、便利店等新興業態在全縣興起,目前,全縣批發零售貿易業網點有1947個,從業人員2921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82萬元,比1978年增長近12倍。
二、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結構單一
湟源縣目前開發的旅游項目以丹噶爾古城景區為中心,以文物旅游為主要形式。文物旅游資源的精髓在于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目前文物旅游產品的開發以游覽觀光為主要形式,旅游產品供給僅僅滿足于講解員的簡單介紹,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反而被忽略。例如:歷史上,作為茶馬古道重要場所的丹噶爾古城具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而游客在講解員的講解中根本無從體會,從而導致游客興趣索然,走馬觀花看完之后再不愿重游。旅游重復率和滯留時間不能隨景區景點的增多而提高和延長,導致旅游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二)游憩方式缺乏創新
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一次旅游過程中也希望通過不同的旅游產品和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旅游體驗,但目前的文物旅游產品多是參觀型產品,能夠讓游客參與的產品很少,且模式陳舊僵化。雖然丹噶爾古城修復新建了東西城門、牌坊、民俗宅院、博物館、丹噶爾廳署、洋行、文廟、昌耀詩歌館、羌笛樂宮演藝大廳、火祖閣等主要景點,沿街設置小品景觀,街道和店鋪照明設施全部采用湟源排燈代替,并策劃編排了“羌風流韻”原生態舞蹈、城隍廟會、“署衙升堂”、文廟祭孔等文化活動,但是提供給游客的主要游覽形式依舊以游客觀看為主,游客作為表演者或者參與者的成分很少,游客根本不能從各類表演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更無從感受到古城游覽的快樂和情趣。
(三)拆舊建新中破壞現象比較嚴重
目前丹噶爾古城內不少文物古跡正面臨著商業經濟的沖擊和旅游經濟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如今在丹噶爾古城內的街頭小巷,到處擺放著魚龍混雜的古玩字畫,小商販向游客兜售著各種各樣毫無丹噶爾古城特色的紀念品,將歷史悠久具備無限文化底蘊茶馬商都改造為商業街,僥幸存留下來的古建筑孤零零地散落于現代商業群落的包圍之中,歷史街區的格局和氛圍被破壞殆盡,而在景區內修修補補或精心仿建甚至拆舊建新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三、金融支持旅游發展的建議
基于湟源旅游開發的現實狀況,亟需對湟源的文化文物旅游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科學化的改造升級,這就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和參與。
(一)加大信貸資金投入
1.加大對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交通作為旅游活動中時間和費用消耗最大的一項,是消費者在旅游目的地選擇中的主要影響要素,進而會影響到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各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全縣主要景點交通建設情況,對已立項的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及時跟進,避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因配套資金不足而造成建設停滯。雖然,湟源縣周邊具有很多有價值的旅游景點,如日月山、青海湖、扎藏寺、西王母昆侖文化故地,但是距離丹噶爾古城有相當的距離,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旅游景區之間的主干道公路建設,提升連接旅游景區道路等級水平。
2.提高重點景區項目的信貸滿足率。金融機構要把支持重點景區項目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信貸投入、利率優惠方面給予傾斜。重點支持丹噶爾古城綜合開發、日月山景區開發、大黑溝生態旅游景區建設、西王母昆侖文化故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3.及時跟進旅游工程配套建設。金融部門要及時跟進旅游工程配套建設,加大對星級賓館、城鎮電網改造、集中供熱、供排水以及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配套工程的信貸投入,重點扶持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項目,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費需求,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接待能力,促進旅游收入增加。
4.支持休閑生態旅游業發展。金融機構要加大依托獨特的藏民族風情和良好的高原生態資源,加大休閑度假、體育健身、生態旅游、自駕游、野外拓展訓練、“農家樂”等休閑生態旅游項目的有效信貸投入,及時滿足休閑生態旅游項目的融資需求。農村信用社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加強經營管理,凸顯服務“三農”的優勢,全力支持休閑生態旅游發展。
(二)提高信貸服務質量
1.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實現旅游資源信息共享。人民銀行要通過金融機構聯席會議等平臺,加強組織和協調各金融機構與政府各部門、旅游企業、旅游個體經營者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對重點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進行調研、論證,尋求最佳支持方案。各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不斷改進信貸資金管理方式,優化信貸結構,簡化貸款手續,提供利率優惠。政府部門應及時向金融機構推薦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讓金融機構適度參與旅游項目的前期考察、規劃及后期開發的全過程。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建立旅游企業項目庫和旅游信息查詢系統,建立金融機構與旅游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
2.優化金融網點功能,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旅游業提供優質的消費結算服務。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從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調整優化網點結構布局,依托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對信譽高、發展前景好、管理規范的景區可試行金融工具、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形成一體化旅游金融服務。在重點景區(點)的賓館、商場,推廣安裝POS機,增加ATM機,優化旅游消費卡受理環境,創建一流的用卡服務環境,為旅游實體提供全方位優質的金融服務,實現旅游業和金融業的互惠共贏。
3.提高信貸服務,增加信貸資金來源。商業銀行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中間業務的效率和質量,為旅游企業量身訂造投資計劃和財務計劃,提供多元化服務,滿足資金需求。要積極爭取上級行對旅游信貸資金的支持,不斷擴大資金來源,加大對旅游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創新信貸業務方式
1.商業性金融機構應開發新的貸款品種,開辦個人旅游消費信貸業務,并針對旅游業發展的資金需求特點,積極探索以未來收益權、旅游景點門票收入和景點資源等為質押的信貸產品,增強信貸資金有效供給能力。
2.搭建“旅游企業———擔保公司———金融機構”三方溝通聯系平臺,實現融資信息共享。同時,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進一步實現“擔保+企業+銀行”模式,破解旅游企業貸款難的瓶頸。
3.擴展旅游企業融資方式。金融機構可根據旅游企業所需資金需求,合理確定企業貸款和聯保貸款的對象,擴展旅游企業貸款授信面。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但暫時經營困難的旅游企業,應盡量滿足企業信貸需求,國有商業銀行需立足縣域,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按照不同的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確保項目進度與企業貸款的合理銜接。對散、小經營戶或中小企業采取聯保方式,解決單體企業或經營戶資信不足的問題。
(四)營造良好的金融支持旅游開發氛圍
【關鍵詞】 鄂西 修學旅游 開發策略
修學旅游一詞源于日本,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學術定義。陳非認為,修學旅游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主旨,以一定的修學資源為依托,以特定的旅游產品為載體,以個人的知識研修為目標,以旅游為表現形式的市場化的專項旅游項目。修學旅游突出一個“學”字,要求參加者在旅游的過程中要有所學,學有所獲。我國的修學旅游處于“一種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旅游產業經濟開始”的初級階段。修學旅游包括入境修學旅游、出境修學旅游、國內修學旅游三種形式。本文主要探討入境修學旅游。
作為當今最具文化內涵和魅力、最具深刻和持久體驗(感受)性、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文化旅游產品,修學旅游代表著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未來,是旅游業特別是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增長極。2008年,我國開始推行“國民休閑旅游計劃”,把修學旅游納入了中小學教學大綱,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將旅游、教育、文化高度結合的舉措,意味著一個龐大的市場。鄂西自然山水瑰麗秀美、人文歷史豐厚、生物景觀豐富多彩,擁有長江三峽、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等壟斷性強的高稟賦旅游資源,具有極強的旅游吸引力,是理想的修學旅游目的地。抓住湖北省加快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發展機遇,積極開發修學旅游資源、推出修學旅游產品,必將迎來旺盛的市場和廣闊的前景,對于升級文化旅游產品、創新旅游發展模式,推動整個鄂西圈的旅游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效果直觀的現實意義。
一、鄂西發展修學旅游的優勢與意義
旅游業是世界第一大產業,被公認為世界經濟中的產業之星。中國是世界第四大旅游消費國,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國家。旅游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需要旅游市場開發、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的旅游產品。同時,國際盛行的終身學習理念,一些發達國家把修學旅游作為國民素質教育重要內容的措施,也成為推動修學旅游發展的社會動力。當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盡快把鄂西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鄂西圈內8個市(州、林區)都推出了加快旅游業大發展的各項新舉措。因此,開發修學旅游將成為鄂西主動適應國內外旅游業發展態勢、抓住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加快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舉。
1、優勢分析
(1)資源。鄂西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旅游資源,數量多,類型全,品位高,影響大,特色鮮明,分部集中。更重要的是集中了長江三峽、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等一大批壟斷性強的旅游資源,國內罕見,世界少有,具有發展修學旅游的物質基礎。同時,位于鄂西圈內的8個市(州、林區)現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級地質公園3個,國家5A景區4個,已初步形成了融觀光度假、民俗宗教、購物娛樂、生態文物于一體的產品格局,旅游產品體系完善,為發展修學旅游。另外,鄂西完備的教育資源也將為發展修學旅游提供專業支撐、人才和基地保障。
(2)市場。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加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許多外國游客選擇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尤其近幾年,在世界“漢語熱”興起、國家實施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的背景下,漢語修學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入境修學旅游市場,位于宜昌的三峽大學就有774名外國留學生在此學習。國內修學旅游市場也潛力巨大,有專家估算,我國學生人數達到2.16億人,學生平均出游天數為5.5天,出游人均每天花費約77.5元,按10%的學生出游計劃,即超過2000萬人,一年旅游花費總計可達92億元,這無疑是個龐大的極具誘惑力卻尚未被深度開發的市場。
(3)區位。鄂西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水電基地、農產品基地和制造業基地,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具有依托富集生態文化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后發優勢。根據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設規劃,鄂西交通將圍繞旅游規劃目標建成“六大綜合運輸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一大綜合交通信息系統”,以構筑多樞紐互聯、開放型的綜合交通系統。漢宜高鐵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的開通,大大提高了鄂西修學旅游的吸引力和可進入性,使鄂西修學旅游呈現出更好的區位優勢。
2、鄂西發展修學旅游的意義
修學旅游是旅游、教育、文化組合的典型載體,這種融合多學科、多行業的產品決定了其功效的多樣和價值的多元。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修學游對于發展人類多元文化,提升人們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能力影響深遠”,是“素質教育的助推器”、“人生前程的孵化器”、“外語學習的興奮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催化劑”。“大力發展修學旅游,對內,增強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對外,輸出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旅游品位、提高文化旅游競爭力,強化民族的世界地位,乃國家戰略?!?/p>
鄂西發展修學旅游的意義,一是增加旅游收入,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修學游可以延長旅游者的停留時間,不僅能直接增加旅游收入,還會帶動旅游系統各部分全面受益,實現旅游經濟的綜合效益。從長遠看,做好青少年學生修學游,實質上培育了一個潛在的客源群,可以促進鄂西旅游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二是升級旅游產品,創新旅游發展模式。發展修學旅游首先要研發、升級旅游產品,如此不僅有利于旅游資源整合,促進產品優化升級,還將帶來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三是擴大鄂西教育的對外開放,促進教育國際化。修學旅游尤其是入境修學旅游的成功運營,將會有大量的修學者或留學生入駐各個校園學習,不僅會提高各學校的國際化文化建設,還將帶動一批中小學的國際化建設,培養、提升鄂西對外漢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的優秀師資,營造青少年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為提高鄂西教育國際化水平和青少年學習外語提供新途徑;四是促進文化傳播與交流,提升鄂西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修學旅游是文化、教育與旅游完美結合的載體,最能表達旅游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實現旅游的戶外教育功能。發展好修學旅游,有利于豐富鄂西的現代文化,傳承、傳播、交流本土文化,促進各地各民族及各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樹立鄂西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鄂西修學旅游開發策略
鄂西發展修學旅游,可以走政府、企業、教育聯合發展的路子,政府完善政策和管理,做好宣傳和營銷;企業負責開發設計旅游產品,做好產品推介工作;學校教育部門負責做好課程設置,確保游學中“學”的功效。同時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鄂西修學旅游品牌。
1、鄂西修學旅游開發策略
(1)區域合作策略。為樹立鄂西修學旅游整體形象,吸引客源市場,鄂西圈內的8個市(州、林區)政府應該深度協作,建立“產品互推、品牌共樹”的理念,共同做大做強修學旅游市場。
(2)政策優惠策略。政策優惠是政府促進修學旅游發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從三個方面采取優惠政策:一是各景點對修學團實行門票特別優惠,各級文化、文物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實行修學團免費;二是外事部門盡量簡化入境修學團的簽證手續;三是培植修學旅游接待示范校、示范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或減免稅收,走專業化路子。
(3)產品精品化策略。修學旅游是特殊性的產品,它的設計必須與文化結合起來,提煉出旅游活動的教育功能,實現“游”、“學”相長。這就要求策劃者深挖鄂西旅游資源特色,提煉鮮明主題,設計出個性化產品,能以獨特品味吸引游客,滿足游客的求知欲或文化體驗需求。
(4)市場細分策略。目前,鄂西修學游市場開發主要大力發展國內修學游,積極開發入境修學游,適度發展出國修學游。國內修學游以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學生為主體,入境修學游以各地主要客源國家的中學生為主,出國修學游以較富裕家庭子女的英語修學為主要市場需求,設計產品,分層次營銷。
(5)運作規范化策略。由于修學者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其中一些游客還具有特殊的志趣和特長,求知欲較強,有與游伴交流以提高專業水平的要求和愿望,專業性的安排和細膩的服務就顯得十分重要,配備較高水平的導游也十分關鍵。對此,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聯合旅游局、教育局及學校、企業等部門制定修學旅游產品與服務標準,建立示范基地,監督和指導企業的運營,引導修學旅游市場健康、規范發展。
2、鄂西修學旅游產品開發
鄂西修學旅游產品可以走“特色、精品、規范”的路子,即挖掘資源特色開發特色產品、運用專業策劃打造精品、制定相關標準規范管理產品。
根據資源和市場情況,可以設計十個主題的修學旅游產品:一是整合宜昌旅游、教育資源,開發設計“游三峽 學漢語”漢語修學游產品;二是以《離騷》、《詩經》為主要內容,宜昌、十堰合作開發“溯源游”文學修學游產品;三是將位于宜昌的香港柏斯琴行生產基地及其音樂培訓開發設計成“鋼琴修學游”器樂修學游產品;四是在十堰開發設計以武當山道教圣地為主要基地的“道教修學游”宗教修學游產品;五是在長陽、恩施等地開發設計“土家民俗風情體驗游”修學游產品;六是在荊州古城開發設計“楚文化體驗游”修學游產品;七是荊州、當陽、宜昌、宜都合作開發設計“三國文化體驗游”修學游產品;八是以神農架、宜昌市五峰后河等5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主要內容設計“生態環保修學游”旅游產品;九是以三峽大壩、葛洲壩、隔河巖水電站等為主要內容設計“水利樞紐工程修學游”旅游產品;十是以宜昌市境內的5座長江大橋和宜萬鐵路宜昌路段為主要內容設計“道橋建設工程修學游”旅游產品。
三、結語
鄂西開發修學旅游,是整合資源,創新發展新的旅游項目,不僅能豐富旅游特色項目和旅游產品,促進鄂西旅游業加快發展,還將帶來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升級服務產業等社會各方面發展,對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建設、推動鄂西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前景廣闊。
(注:本文參與“2012年第三屆湖北青年學者論壇”論文交流。)
【參考文獻】
[1] 陳非:修學旅游初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2] 文紅、孫玉琴:對開發修學旅游市場的思考[J].懷化學院學報,2005(2).
關鍵詞:濕地旅游作用 保護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的出現,使人類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而濕地公園在改善生態、涵養城市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開發建設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活密切相關,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可提高人類的生態保護意識,并有效地促進生態旅游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進步及和諧發展。傳統的濕地包括咸水濕地、淡水濕地、潮汐濕地等很多不同的類型。濕地生態旅游研究在中國資源雖處于起步階段,但已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濕地在旅游的區域分配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全國不僅有以濕地為主題的濕地公園,還有數不清的以濕地為主體的旅游景點,發揮好濕地在旅游產業中的優勢,可以很大的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和革新。
研究區域簡介
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位于張掖市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地處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豐富的河流、草本沼澤、濕地草甸等天然濕地資源。所具有的濕地包括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公園內濕地植被豐富,原生態特征園為旅游者提供基本食住,是目前中國與城市相連的規模最大、鳥類和動植最豐富的城市濕地。
從研究內容看,研究重點大多集中在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產品的策劃以及濕地生態旅游大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且尤以河口濱海型和湖泊河流型富的旅游資源與獨具區域特色的濕地旅游資源構成了濕地生態旅游地為重點,。針對目前對濕地公園建設方面理論方面且多種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國家級文化中心,具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從保護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入手,分析其發展有多彩的民間文藝和異趣的民間風情,源遠流長的內外部環境,探索促進濕地公園建設以及生態旅游與現代化大都市的融合是香具魅力的文化資源,享持續發展的對策。通過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充分利用地區各種優勢品牌,使之無可替代的區域文化品牌,從而充分發揮濕地綜合功能優勢,聚集資源優勢,實現濕地保護區內源。植被恢復與保護與水資源良性循環,促使自然資源與新能源資源協調發展,達到濕地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濕地的開發
2.1積極發揮地理優勢
而那些生活在城市快節奏中的人們就是旅游的主體。由于上述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游的地點越來越接近大自然,他們會選擇去鄉村,去田野,去農場,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來放松自己的心情。所以對于旅游地點的選擇也趨于個性化。而擁有大片濕地的原生態旅游景點就成了人們必然的選擇,國內像桂林,云南等自然風景優美的旅游景點每年都是人滿為患,濕地是最原始的地球生態區域,同時也成了各大旅游景點吸引游客的一塊金子招牌。
2.2、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
濕地系統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中國魚產量和水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濕地提供的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于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在旅游景點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產品,加上在旅游景點所產生的附加值,其經濟價值可以預想是相當可觀的。
2.2.1植物資源
水系的沿岸迎水面往往主要栽植護岸擋浪耐水濕的柳樹、水杉、池杉和杞柳、紫穗槐等喬灌林木,包括大量農田,以溝渠路為框架,栽植楊樹林網。濕地資源豐富,為多種水生植物繁衍提供優良生境條件。浮葉水生植物有芡實、野菱、荇菜等;浮水植物有浮萍、紫萍、滿江紅等;沉水植物有孤尾藻、黑藻、金魚藻、茨草、金魚藻等;挺水植物有蘆葦菰、蓮蒲等.,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蘆葦達,蓮藕,等等。
2.2.2魚類、軟體類、環節類
湖水生植物茂盛,魚業資源豐富,在國內常見有鳊、草魚、翹嘴紅、白魚、鯉、鯽、黃鱔、魴、鰻等,銀魚,這些魚種肉質鮮美,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樂此不倦。軟體類有螺、蝸牛、河蚌等;環節類有蚯蚓、水蛭,有些還有藥用價值。
2.2.3飛禽走獸
廣闊眾多的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不僅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物種貯存庫,包括各種飛禽走獸。而濕地系統則為這些生物提高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而這些飛禽走獸除了保持生物多樣性之外,同時可以建立自然地動物園,來人們觀看以此來獲得經濟效益。
2.2.4利用濕地水系發展交通
提供水運,緩解旅游交通帶來的壓力。濕地能夠提供多種能源,水我國沿海多河口港灣,蘊藏著巨大的潮汐能。從濕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燒,濕地中的林草作為薪材,是濕地周邊農村中重要的能源來源。濕地有著重要的水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
2.2.5環保作用
濕地系統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統,其中的水生物可以對大地的水系統進行凈化,一些微生物也可以起到分解有機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可以為濕地系統中的生物提供食物。
2.3、開發旅游價值
與以往的旅游目的不同,現在很多人旅游的目的變成了放松自己、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享受生活。游客多希望能在山水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寧靜與安詳。因為在一段時間的繁忙工作后,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接近最本真的自然能讓他們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開闊,見聞得以增長,人生得以豐富。在迷人的山水和朋友般的友情中去體會生命力、創造力的迸發,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真、善、美。這種體驗,將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原生態的濕地區無疑成了最好的選擇。
還起到了氣候調節器的作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發揮著積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旅游產業中濕地的上述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對于社會民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4、發掘自身的文化品牌
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中華長河五千年歷史,可以說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以張掖市為例,張掖市是文化底蘊豐厚而且多種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彩的民間文化和意趣的民間風情,源遠流長的思路文化和黑河文化是其獨具魅力的文化源泉。
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茖W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濕地的保護
濕地是一種極易被破壞的自然資源,而且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在恢復,或者要恢復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和財力,所以在開發濕地旅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可持續的發展,注重對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茖W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3.1加強對游客的宣傳教育
大力提倡不亂丟垃圾,教育游客不要隨便地將包裝紙扔在地上,不要隨意損壞相關的旅游景點的景物。嚴格禁止工廠背地里卻把污水、廢水偷偷地源源不斷地排入濕地的水系,違者處以罰款。通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制定法律強制條文來保護濕地系統。
3.2修建防護措施
在國內很多旅游景點都有一些針對游客的防護設施,比如一些防護柵欄,玻璃防護墻,這樣可以隔絕游客與一些需要特殊保護的文物的近距離接觸,避免游客的破壞,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
結語
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濱海的沙灘、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資源,還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壯觀秀麗而吸引人們向往,辟為旅游和療養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風景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旅游是很多城市的支柱產業,很好的了解濕地在旅游產業中的優勢作用,可以更好的開發旅游資源,保護旅游資源,將旅游資源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產生更大更廣的經濟效益。無論是從人文角度還是從社會經濟角度都是很重要的工作,文章用更全面的視角深刻剖析了這個問題。充分闡述了濕地的旅游經濟,生態及諸多作用。
參考文獻
[1]陰三軍.濕地公約[N].大河報,1999―11―16(16).
會展業給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是有目共睹的,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會展業發展迅速,以閬中為代表的優秀旅游城市也在節事旅游的開發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節事和節事旅游的定義
節事為節慶和特殊事件的統稱,是一個外來的組合概念。依據影響力,特殊事件可以分為超大型活動、標志性事件和重要事件三個層次。超大型活動包括世界級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標志性事件包括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節慶活動,如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青島國際啤酒節、大連國際服裝節等;重要事件包括規模和影響力相對較小的一些地方性節慶和特殊事件,如2013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
節事旅游是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民眾參與性強的各項活動,吸引大量居民和游客,以節事帶動一系列旅游消費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為了保證節事旅游的市場效應和可持續性,應堅持個性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開發原則。
二、風水俱佳、春節源頭――利用節事旅游開發的先天優勢
閬中,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迄今有23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風水、天文、科舉、三國、宗教等文化在閬中繁衍、發展。
閬中旅游資源豐富。詩圣杜甫在這里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燦爛的歷史人文與優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4處,包括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佛塔,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清代四川貢院、華光樓、巴巴寺等,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地圖集》200余處。
閬中風水景觀獨特。古城水繞三面、山鎖四周,契合中國傳統的風水格局,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風水古城”。風水寶地孕育出伏羲之母華胥,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尹陳二氏兄弟狀元等;還吸引了杜甫、陸游等文人墨客漫游于此,滕王元嬰、張飛等王公重臣鎮守其境,袁天罡、李淳風等名人大師寓居其地。
閬中是中國春節源頭。西漢天文學家、歷算學家閬中人落下閎編制《太初歷》,把正月定為歲首,正月初一定為新年第一天,“春節”由此而生,落下閎被尊稱為“中國春節老人”。2009年,閬中被評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三、景區升級、營銷推廣――提高節事旅游含金量和知名度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閬中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南(充)廣(元)高速穿境而過,旅游交通全面提速;國道212線和省道302線輻射全市;高坪機場、廣元機場毗鄰相連;嘉陵江上連廣元,下接重慶。陸續打造星級賓館8家、古民居客棧和社會賓館300多家,為大量來閬游客提供住宿接待。已發展旅行社12家,導游和講解員約150名,餐館名店50家,數十家旅游產品經銷點,另有特色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各10余種。
為實現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目標,閬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2010年開始編制《閬中古城創5A景區提升規劃》,有關方面先后對閬中古城、白塔山、錦屏山等景區進行了維修升級,復建文廟等景點,興建北街牌坊、古城西門城墻。同時,重新安裝景區標識標牌系統1500余塊,新增休息椅凳等服務設施,拆除古城部分不協調現代建筑,加大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閬中古城景區品質和品位提升很大。
旅游營銷方面,閬中也做了充分的工作。在央視推出了閬中古城旅游形象廣告,在鄰近的兩大重要空港雙流機場和江北機場航站樓設立大型戶外廣告,在中西部核心城市公交車的黃金線路投放閬中古城旅游形象廣告,在成都、重慶高端寫字樓和住宅樓分別投放4500幅、3000幅樓宇框架落地廣告,在成都人流量大的地鐵1、2號線的重要站點投放閬中旅游廣告,在重慶輕軌1、2、3號線車內張貼閬中旅游形象海報、橫幅,在成都人民南路、重慶解放碑等城市核心區域戶外LED播放古城形象宣傳片。
四、天時地利人和――閬中成功舉辦2013年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
2013年9月,主題為“美麗四川?相約閬中”的2013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閬中舉行,本次旅游節由國家旅游局、四川省政府主辦,四川省旅游局、南充市人民政府承辦,旅游節期間來自海內外25個國家和地區300余位的領事官員、旅行商和媒體,齊聚嘉陵江畔的千年古城閬中。
本次旅游的主要活動包括六個方面:開幕式及閬中旅游產品展示;四川旅游商品展;第二屆“嘉陵江之旅”旅游聯盟年會暨川東北旅游區域營銷聯盟成立大會;“嘉陵山水秀”――川東北旅游圖片展和四川100個最佳觀景攝影點旅游圖片展;啟動嘉陵江水上游線路;第五屆中國升鐘湖釣魚桂花旅游文化節。旅游節的開發,一方面提升了閬中旅游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閬中承辦大型節事活動以及其他會展項目的實力和競爭力。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享受生活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樣化,美食旅游的目的不僅僅是品嘗美味佳肴,還希望了解當地飲食文化,親身參與美食的加工制作、探究美食的歷史淵源,感受美食旅游目的地不一樣的飲食風俗習慣。
美食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目前,國內對美食旅游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為,美食旅游可以理解為以體驗和享受美食為主要旅游經歷,以品嘗享受美食、感受不同的飲食習俗為主要目的一種旅游活動。
二、上饒美食旅游資源梳理
上饒,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自古就有“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的美譽。上饒物產富饒、美食資源豐富。鄱陽被稱為“魚米之鄉”,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上饒市的飲食業興起于明代,當時規模比較小,地方小吃占大多數,以炒和煮為主,偏重辣味。后來京津風味和江浙風味傳入上饒,很快在上饒流傳開來,一直沿襲到現在。上饒地區的飲食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江西地方風味、江浙、京津為主的上饒市飲食業和以安徽風味為主的婺源飲食業。
上饒美食資源豐富,主要有特色菜肴、特色小吃、土特產、茶類、水果干果、菌類、滋補品等。
(一)上饒特色菜肴
上饒特色菜肴有三絲魚卷、弋陽扣肉、清炒龍鳳、清蒸荷包紅鯉魚、斬蝦丸、鳙魚頭燒豆腐、鄱陽黎蒿炒臘肉、清蒸甲魚、鄱陽全魚宴、咖哩豬排、雞絲馬鈴蛋、糊豆腐、糖醋鵝頸、粉蒸肉等、弋陽國道魚、廣豐醬香鵝等。
(二)上饒特色早點
燙米粉、豬肝粉、排骨粉、肥腸粉等等是上饒人早餐的主要食品,用上饒特有的粗濕米粉,經過水撈后依照個人不同口味,加入不同佐料燙、煮、炒而成。鉛山湯粉、廣豐羊肉炒粉、萬年貢米粉等較有地方特色。
(三)上饒特色小吃
上饒特色小吃有飯麩果、上饒雞腿、糯米子糕、氣糕、葛源豆腐、肉燒餅、清明果、羊角糖、弋陽米粉炒大米果、萬年貢米年糕、油條包麻糍果、蕎麥夾子、鉛山燈盞果、清炒白玉豆等。
(四)上饒特產茶葉
上饒婺源縣生產茶葉的歷史非常悠久,遠至唐朝的時候,此地就已成為久負盛名的茶葉產區。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就記載了“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端问?食貨》也有記載說明,全國六大茶葉絕品就包括婺源的謝源茶。明清時期,婺源的上坦源茶、硯山桂花樹底茶、溪頭梨園茶、大畈靈山茶被薦為貢品。此外,三清山白茶、三清山黃金茶也享譽中外。
(五)上饒特產水果
廣豐馬家柚、德興無核?嶄獺⒔?灣雪梨等。
(六)上饒特產菌類
三清野靈芝、三清野木耳、石耳等。
(七)上饒特產滋補品
葛系列、鐵骨人參、土黃連、紫金藤等。
三、上饒美食旅游開發現狀
上饒旅游餐飲業發展迅速,美食旅游資源種類雖然多樣,在某些美食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廣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上饒美食旅游的資源還未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更沒有完全將美食旅游項目作為特色旅游產品。上饒美食旅游的開發現狀如下:
(一)美食旅游產品仍停留在產品開發的初級階段
目前,上饒美食旅游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美食旅游產品仍停留在產品開發的初級階段。如上饒葛系列產品,目前市場上葛系列的品牌有:鄱陽湖御葛園、三清山冠圣生、橫峰葛佬等。素有“北參南葛”之稱的葛遠不及人參有名氣和影響力。這幾個品牌的葛產品都只停留在葛根粉、葛根面、葛佬飲料等比較單一的開發模式。具有清涼降火作用的葛佬飲料其市場銷售額遠不如市面上正熱銷的“王老吉”,甚至曾被消費者誤認為是“山寨版王老吉”。可見,沒有創新,沒有深加工,企業只會越做越小,品牌也就無法樹立。沒有品牌效應,也就不能促使美食旅游的發展。
(二)美食旅游產品的知名度不大、營銷力度不大
例如三清山的松蘿茶。“松蘿茶古今聞名,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蘿茶者,味在龍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記述。明代謝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羅?粢玻?龍井也,陽羨也,天池也’,清代冒襄《?舨杌慍?》云:‘計可與羅?艫姓擼?唯松蘿耳’,清代江澄云《素壺便錄》中亦云:‘茶以松蘿為勝,亦緣松蘿山秀異之故,山在休寧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巒攢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錯之間,故清而不瘠,清則氣香,不瘠則味腴,而制法復精,故勝若地處產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寧之松蘿,謂出諸茶之上,夫松蘿妙矣’。清代吳嘉紀在《松蘿茶歌》中有‘松蘿山中嫩葉蔭,卷綠焙鮮處處同’之句,贊譽松蘿茶品質。”[1]以上資料都是贊賞安徽松蘿茶,但是三清山的松蘿茶知名度很小。游客前往三清山絕大數是慕名三清山這座世界自然遺產地,很少人知道松蘿茶。這就需要加大美食了旅游產品的營銷力度,增強其知名度,用美食帶動旅游的發展。
(三)美食旅游資源多處附屬地位,主導性不強
上饒旅游資源豐富,但是集群狀況差,旅游業開發不成熟,留不住游客。因此,需要改變旅游形態,使過境旅游成為目的旅游。如婺源的“紅綠黑白”,紅就是中華荷包紅鯉魚,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國宴,受到外國元首的贊賞;綠就是綠茶,早在1915年就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99年又獲“99昆明世博會”金獎;黑就是龍尾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白就是江灣雪梨。“紅綠黑白”雖各具特色,但其依附在婺源旅游當中,作為美食依舊未形成主導地位。
四、上饒美食旅游開發的幾點構想
(一)深度加工美食旅游產品,深層次開發特色產品
參與和體驗是美食旅游最大的特點。所以,上饒在開發美食旅游的過程中,要做到讓旅游者了解上饒美食的歷史、傾聽上饒美食發生的小故事、了解上饒美食烹飪過程、享受上饒美食獨特的口感、體會上饒美食帶來的樂趣。
1.發展老字號品牌美食街
上饒特色小吃、老字號不在飯店里,而在路邊攤。比較受大眾歡迎的“老字號”如“章老六米粉”“老四夜宵”“上饒山雞腿”“麻滋果”“飯麩果”“鉛山湯粉”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美食資源。在美食旅游的開發中,可以把特色小吃的發源地、美食原料、美食中的歷史典故等進行組合,規劃幾條如上饒美食街、上饒特色小吃城的街道,充分利用上饒傳統特色小吃,打造上饒美食品牌。
2.農家樂美食游
上饒享有“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的美譽。上饒農業、
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傳統農業內容豐富,因此,可積極開展挖野菜、挖竹筍、采摘新鮮水果蔬菜、參與捕撈、品嘗農家菜等參與性強、體驗農家趣事的美食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即拓寬了旅游資源、又豐富了旅游產品,為美食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鮮感。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村,在婺源開展農家樂美食游更是吸引游客。 3.漁家樂美食游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里面魚類特別豐富,開展漁家樂項目可以讓美食旅游者品嘗新鮮的魚類。在美食活動中,漁民作捕魚表演,捕撈的魚蝦可讓游客帶回家品嘗、也可現場烹飪。晚上漁歌唱晚、篝火晚會、帳篷露營。這對旅游者來說都很具吸引力。
4.宗教美食游
上饒的道教資源非常豐富,三清山、葛仙山、靈山等,都是道教名山。上饒的山水,因道而靈動。三清山、葛仙山因道而名重天下。靈山、鄱陽縣馬蹄山因道而成洞天福地。天下道教72福地,上饒占了兩個。上饒美食旅游可以抓住道教文化的脈絡,開發以道教美食為主題的道教美食旅游產品。
? (二)加強美食旅游產品的主導性建設、打造品牌效應
上饒在美食旅游產品開發中,要充分將美食發源地、美食原料生產地、名人、當地美食文化、美食名店等結合起來,開發美食旅游精品路線,打造出有特色的、具有主導性的美食旅游產品。
如鄱陽湖景區,看漁舟早發、品漁宴鮮美、觀漁市喧鬧、察漁家風情、聽漁歌唱晚,可讓游客親身體驗不一樣的漁家風情、對長期處于市井生活的人們無疑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放松,定會讓他們感受萬千。唐代著名文豪王勃曾留名句贊賞鄱陽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在泛舟鄱陽湖過長山群島時,就發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感慨。豐水期長山島是鄱陽湖中的一點,村民建房都建在半山腰,面水而居,以漁為生。鄱陽景區可以依據游客喜好,舉辦特色的主題活動--漁歌唱晚,主要活動就是吃魚,吃鄱陽湖的魚,吃游客自己捕的魚,再加入一些諸如篝火晚會之類的娛樂活動。這樣鄱陽的魚就可以成為主導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