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作管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圖像數字化是計算機圖像處理之前的基本步驟,目的是把真實的圖像,轉變成計算機能夠接受的存儲格式。數字化過程分為采樣與量化處理兩個步驟,采樣的實質就是要用多少點來描述一張圖像,比如,一幅640×480的圖像,就表示這幅圖像是由307200個點所組成。可見,想要得到更加清晰的圖像質量,就需要使用更多的點來表示圖像,也就是使這幅圖像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但相對需要付出更大的存儲空間的代價。采樣的結果就是通常所說的圖像分辨率。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圍的數值,來表示圖像采樣之后的每一個點。這個數值范圍包括了圖像上所能使用的顏色總數。例如,以4個bits存儲一個點,就表示圖像只能有16種顏色。數值范圍越大,表示圖像可以擁有更多的顏色,自然可以產生更為細致的圖像效果。但是,也同樣必須占用更大的存儲空間。量化的結果是圖像能夠容納的顏色總數。兩者的基本問題都是視覺效果與存儲空間的取舍問題。
在采樣與量化處理后,才能產生一張數字化的圖像,再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的各種技巧,對圖像進行修飾或者轉換,方能進一步達到所希望的圖像效果。
數字化后的圖像數據在計算機中一般有兩種存儲方式,一種是位映射(Bitmap),即位圖模式;而另一種是向量處理(Vector),也稱矢量圖模式。位映射是將圖像的每一點數值存放在以字節為單位的矩陣中。當圖像是單色時,一字節可存放8點圖像數據;16色圖像每兩點用一個字節存儲;256色圖像每一點用一字節存儲。這樣就能夠精確地描述各種不同顏色模式的圖像畫面。所以此種存儲模式比較適合于內容復雜的圖像和真實的照片。
向量處理不存儲圖像數據的每一點,而是存儲圖像內容的輪廓部分。例如,一個圓形圖案只要存儲圓心的坐標位置和半徑長度,以及圓形邊線和內部的顏色。該存儲方式缺點是經常耗費大量的時間做一些復雜的分析演算工作;但圖像的縮放不會影響到顯示精度,也即圖像不會失真,且圖像的存儲空間較之位圖方式要少得多。所以,向量處理比較適合存儲各種圖表和工程設計圖,而一般圖像文件較少采用向量處理方式。
總體來看,位圖是記錄每一個象素的顏色值,再把這些象素點組合成一幅圖像;而矢量圖是保存節點的位置和曲線、顏色的算法,所以,位圖占用的存儲空間較矢量圖要大的多,而矢量圖的顯示速度較位圖慢。
多媒體圖像處理中的調色板是包含不同顏色的顏色表,每種顏色以紅綠藍(RGB)三種顏色的組合來表示,圖像的每一像素對應一個數字,而該數字對應調色板中的一種顏色,如某像素值為1,則表示該顏色為調色板的編號為1的顏色。調色板的單元個數是與圖像的顏色數對應的,256色圖像的調色板就有256個單元。真彩色圖像的每個像素直接以三個字節(RGB)表示顏色,因此不需要調色板。對于16色或256色圖像并非全部的圖像都采用相同的16種或256種顏色,由于調色板中定義的顏色不同,則不同圖像用到的顏色是千差萬別的,所謂16色或256色圖像只是表示該幅圖像最多只能有16種顏色或256種顏色。不同的圖像有不同的調色板,在多媒體系統中如果需要同時顯示多幅圖像時,由于系統在同一時刻只能支持有限的顏色,如使用256色驅動程序,則系統必須以256色來同時顯示多幅圖像,因此,必須使用調色板編輯工具進行調整,以達到不失真地同時顯示多幅圖像。
下面就針對幾種有代表性的圖形圖像文件作一些簡單說明。
BMP文件:是MicrosoftWindows所定義的圖像文件格式,最早應用在Microsoft公司的MicrosoftWindows窗口系統。眾所周知,MicrosoftWindows現今已成為PC機環境下窗口系統的事實上的工業標準,因而BMP圖像文件格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在Windows環境中運行的圖形圖像軟件都支持BMP圖像格式。
BMP圖像文件有下列五個特點:
(1)該結構只能存放一幅圖像。
(2)只能存儲四種圖像數據:單色、16色、256色、全彩色。
(3)圖像數據有壓縮或不壓縮兩種處理方式。
(4)調色板的數據存儲結構較為特殊。
(5)Windows設計了兩種壓縮方式:RLE4和RLE8。RLE4只能處理
16色圖像數據;而RLE8則只能壓縮256色圖像數據。
BMP圖像文件的文件結構可分為三部分:表頭、調色板和圖像數據。表頭長度固定為54個字節。而只有全彩色BMP圖像文件內沒有調色板數據,其余不超過256種顏色的圖像文件都必須設定調色板信息,可見其結構較為簡單。對于BMP圖像文件的顯示,16色BMP圖像與256色圖像的掃描行數據組織都是從左上角開始。只是16色圖像采用緊縮像素法,每像素占用二分之一個字節,即4bits,而256色圖像的每一個像素占用一個字節。
GIF文件:GIF文件是"GraphicsInterchangeFormat"(圖形交換格式)的縮寫,是由CompuServe公司為了方便網絡和BBS使用者傳送圖像數據而制定的一種圖像文件格式。目前,GIF圖像文件已經成為網絡和BBS上圖像傳輸的通用格式,經常用于像動畫、透明等特技制作。
GIF文件有下面七個特點:
(1)文件具有多元化結構能夠存儲多張圖像,這是制作動畫的基礎。
(2)調色板數據有通用調色板和局部調色板之分。
(3)采用改進版LZW壓縮法,該壓縮優于RLE壓縮法。
(4)圖像數據用一個字節存儲一點。GIF圖像文件在壓縮圖像數據之前,必須先將圖像數據處理成一個字節只存儲一個圖像點的值。
(5)根據標識符尋找數據區。GIF圖像文件內的各種圖像數據區和補充區,多數沒有固定的數據長度和存放位置。為了方便程序尋找數據區就以數據區的第一個字節做為標識符,讓程序能夠判斷所讀到的是哪種數據區。
(6)圖像數據有兩種排列方式:①順序排列;②交叉排列。
(7)最多只能存儲256色圖像。
GIF圖像文件結構一般是由七個數據單元組成,它們是:表頭、通用調色板、圖像數據區以及4個補充區。而只有表頭和圖像數據區是文件不可缺少的單元,對于通用調色板和其余的4個補充區不一定會出現在文件內。
在GIF圖像文件內可以有多個圖像數據區,而每個圖像數據區存儲一幅圖像,通過軟件處理和控制(如PaintShopPro和AnimationShop)使得這些分離的圖像能夠形成一個連續有動感的畫面,即動畫圖像。所以,GIF圖像文件常用于制作Web網頁和多媒體系統的特技效果。
TIF(TIFF)文件:TIFF文件是"TagImageFileFormat"的縮寫,是由Aldus公司與微軟公司共同開發設計的圖像文件格式。它有如下特點:
(1)善于應用指針的功能,可以存儲多幅圖像。
(2)文件內數據區沒有固定的排列順序,只規定表頭必須在文件前端,對于標識信息區和圖像數據區在文件中可以隨意存放。
(3)可制定私人用的標識信息。
(4)除了一般圖像處理常用的RGB模式之外,TIFF圖像文件還能夠接受CMYK、YcbCr等多種不同的圖像模式。
(5)可存儲多份調色板數據。
(6)調色板的數據類型和排列順序較為特殊。
(7)能提供多種不同的壓縮數據的方法,便于使用者選擇。
(8)圖像數據可分割成幾個部分分別存檔。
TIFF圖像文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表頭、標識信息區和圖像數據區。文件內固定只有一個表頭,且一定要位于文件前端。表頭有一個標志參數指出標識信息區在文件中的存儲地址,而標識信息區也有一組標識信息,用于存儲圖像數據區的地址。標識信息區內有多組標識信息,每組標識信息長度固定為12個字節。前8個字節分別代表標識信息的代號(2字節)、數據類型(2字節)、數據量(4字節)。最后4個字節則存儲數據值或標志參數。文件有時還存放一些標識信息區容納不下的數據,例如調色板數據就是其中的一項。由于應用了標志的功能,TIFF圖像文件才能夠實現多幅圖像的存儲。若文件內只存儲一幅圖像,則將標識信息區內容置0,表示文件內無其他標識信息區,只存儲單幅的TIFF圖像文件結構。若文件內存放多幅圖像,則在第一個標識信息區末端的標志參數,將是一個值非0的長整數,表示下一個標識信息區在文件中的地址,只有最后一個標識信息區的末端才會出現值為0的長整數,表示圖像文件內不再有其他的標識信息區和圖像數據區。
PCX文件:PCX圖像文件是由Zsoft公司在80年代初期設計的,專用于存儲該公司開發的PCPaintbrush繪圖軟件所生成的圖像畫面數據。目前PCX文件已成為PC機上較為流行的圖像文件。
下面是PCX圖像文件的幾個特點:
(1)一個PCX圖像文件只能存放一張圖像畫面。
(2)它是使用RLE壓縮方法來進行壓縮的。
(3)PCX圖像文件有多個版本,能處理多種不同模式下的圖像數據。(4)4色和16色PCX圖像文件有可設定或不設定調色板數據的兩種選項。
(5)16色圖像數據可分為一個或四個bitPlane來處理。
TGA格式是由Truevision公司為視頻攝象機圖象而設計,用于幀捕捉的最主要的24位圖象格式,其典型的圖象尺寸為400*512個像素,每像素16.24或32位彩色。目前各電視臺節目制作時疊加的臺標或欄目標花多是以.tga圖片文件引入字幕機的。在電視臺節目的制作中,制作人員有時也需要利用非線性編輯設備從錄象帶上抓取畫面(抓幀),然后將所抓畫面用于印刷或上網新聞圖片。這時抓幀所得的圖象就是TGA文件格式,可以利用PhotoShop進行格式轉換。
JPEG格式一般用來顯示照片和WWW以及在線服務的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文件,它能保存RGB圖象中的所有顏色信息。JPEG也是一種帶壓縮的文件格式,但在壓縮時文件有信息損失。當需要在INTERNET上新聞圖片時,一般以.jpg格式的圖片上載,不能太大,一般為180*160像素,以免文件過大,影響網民下載興趣。
以上粗略地對一些常用的圖像文件作了一點簡單的介紹,無論選擇哪種文件格式,都要考慮文件的大小。下面以一副8英寸*11英寸,分辨率為72dpi的圖象為例,來比較一下不同的文件保存它時的文件大小。
作為電視制作人員,面對如此多的紛繁復雜的圖象格式,怎樣做到心中有數,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本人以為首先必須區分清楚各種文件格式在計算機中何時出現?如何實現它們彼此之間的格式轉換?以及在什么情況之下,一種格式好于另一種格式,然后就可以根據實際應用情況,有區別的決定選取的文件格式。
BMP格式是WINDOWS和OS/2機的本機文件格式,當計算機系統平臺是基于這兩種軟件時,我們打開計算機最常見到的屏幕保護畫面(即壁紙)一般就是.BMP文件。這可以通過打開控制面板中的顯示設置看到。當然如果您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附件提供的畫圖板(PAINT)創作時,系統默認的保存格式也是.BMP,您也可以選擇存為.JPEG或.GIF格式,并把它們用作屏幕保護畫面,使您的屏保與眾不同。BMP格式也是您與沒有圖象處理軟件的用戶共享圖象文件的一種很好的格式。在一些個人計算機中還普遍支持另外一種圖象文件格式,即PCX。PCX文件是壓縮的,因此同一幅圖象用PCX格式保存比用BMP格式小。PICT是Macintosh系統的本機文件格式。
TIFF(帶標記的圖象文件格式)是一種很好的跨平臺格式,如果需要保存帶有選擇區域信息的Alpha通道圖象,可以選擇這種格式,TIFF文件能夠保存一個Alpha通道。
JPEG格式包含有顏色深度信息,在保存照片和具有平滑漸變或混合模式的圖象時,最好選擇JPEG格式。它的壓縮比可以達到100:1,壓縮比越高,圖象質量受到的損失越大。使用時系統一般會要求選擇圖象大小和分辨率。
GIF格式用于保存許多幀可一幅接一幅顯示的畫面,通過軟件處理和控制,這些畫面能夠演示一個連續有動感的畫面。這種能力使得GIF成為網上最流行的選擇。由于WWW瀏覽器只支持GIF和JPEG格式,所以目前從INTERNET上下載的某個網頁的內容時,除了可以得到文字及JPEG格式的圖片外,還會得到許多的GIF文件,一般為一組或幾組分離的小畫面,它們就是該網頁所含動畫的組成子畫面。其實利用Photoshop可以很容易的創作動畫。在Photoshop上創建一幅每層有一幀新畫面的圖象,然后將它存為本機PSD格式,并輸出給一個動畫程序,如Gamma公司的GIFMovieGear,并設置每一幀畫面的持續時間,然后執行轉換,就可以生成一個動畫文件了。制作自己的網頁時,動畫制作是免不了的。
1.思維的敏捷性。根據作文題目要求,快速提取頭腦中的知識儲備及有關信息,進行加工,使之變成寫作素材。寫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維的靈活性。(1)能靈活運用多種論證方法。(2)根據寫作要求,變通知識結構為寫作服務。
3.思維的深刻性。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深入地剖析、論證、揭示事物的本質。(1)材料與觀點要統一,論證、分析的層次清楚,逐層深入,環環相扣。(2)在闡述論點及論證過程中,語言的表述準確、嚴密。
4.思維的獨創性。(1)要有獨到的見解。(2)使用的論據較新穎。(3)在語言運用方面有個性,能吸引讀者。
5.思維的批判性。①能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斷出別人作文的優劣,取其長處,豐富自已。③能針對自己寫作方面的弱項,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有所改進。
二、針對思維品質的培養目標應進行哪些方面的訓練1.給材料作文訓練。
這種訓練可以達到幾個目的:
①提供一個材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煉論點,從而進行多角度思維訓練,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
②提供若干論點與論據,從中選擇最佳的論點與論據的搭配。這樣訓練更深入,不僅鍛煉學生多角度思維,而且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集中思維轉化,向縱深發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深刻性。
③教師給出一個論點,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從而達到訓練思維的敏捷性與創造性的目的。
2.在寫作教學中,運用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
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審題、構思,加強議論的力度。
如面對“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從幾個方面找出論證思路。比如通過內外因的關系來構思: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變色,主要取決于內因。用這個論證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證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論點。再比如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來分析:一定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較大。以此思路可以證明“近墨者黑”的論點。還比如從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近墨者,原來并不黑,但可以隨著矛盾的轉化,有可能變成黑色,反之亦然。
還有一些論證思路,在此不一一贅述。在議論文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深入思維,寫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膚淺了。
②在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給學生講解邏輯常識,使之在論證中自覺地恰當運用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使文章合理、嚴密、說服力強。
3.掌握多種論證方法,以加強議論的廣度及深度,進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
關鍵詞: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度夏播大豆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是中國北方旱地農區傳統種植制度的典型,而當今學術界對其形成時間的認識卻有很大分歧,我曾對此略有研究,建立了二年三熟制明中后期形成的新觀點①。當初,因條件所限很少能看到日本學者的論文,1997年11月赴日拜讀許多日本前輩的論文,才發現日本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本文即是在此基礎上撰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評述中日兩國學者在二年三熟制形成時間問題上的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作一反省和定位。
一、二年三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
二年三熟是指在一塊土地上春季種植粟、高粱等作物,待秋收后耕地播種冬小麥,次年五月收麥后,又播種豆、粟等,在連續二年的時間內實現三季收獲。如果能夠在同一塊地里這樣周而復始,連續多年地堅持下去,那么,就可以說形成了一種制度——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
華北平原二年三熟制的形成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種植技術與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索的制約。從自然環境條件來看,氣候因素對種植制度影響最大。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溫濕程度雖有一定的上下波動,但無論如何變化,華北總不出暖溫帶地域范圍,正常年份其積溫與降水狀況都完全可以滿足農作物的二年三收。也就是說,華北平原實行二年三熟制的自然條件自古具備。因此,下面將著重從種植技術與社會經濟兩方面論述它的形成。
限制二年三熟制形成的種植技術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冬小麥的推廣種植。冬小麥秋季八九月播種,翌年五月初收獲,充分利用了氣溫寒冷的冬季,可與其它作物錯開節氣搭配形成倒茬輪作復種,因此,冬小麥在二年三熟輪作制中處于中心作物的地位。第二,冬小麥播種前的當年必須收獲一季莊稼。第三,收麥后當年必須夏播豆粟等作物,而且當年要有收成。其中,第二與第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即冬小麥的前作與后作輪種技術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二年三收,只達到其中的一項是不行的。比如第二項實現,春種秋收谷物后在其地上播種了冬小麥,但如沒有在次年麥收后進行復種的話,只不過是谷地改茬種麥,只能實現二年二收;第三項技術成立,收麥后有夏播之豆粟,但如前一年種麥前無谷物收獲,也是在二年中實現二熟。
①拙文《論華北平原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的形成時間及其作物組合》,刊于《陜西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
社會經濟條件也是制約二年三熟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二年三熟制是一種復種制,在同一塊地里一年內種植不止一季作物,這必然會較多地耗費地力。因此,補充肥力,加強養地措施就成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中國傳統農業時代,養地之法不外二途,一是多施肥糞,增強地力。在北魏《齊民要術》時代,中國已經使用踏糞、火糞、人糞、泥糞與蠶矢,但這些肥糞數量太少,故《齊民要術》中只有給經濟作物瓜、蔥、葵等施肥的記載,沒有對粟、麥等主糧作物的施肥,到元代王楨《農書》時代,北方仍然是這幾種類型的肥料。故我以為靠多施肥糞的養地之法很難支持二年三熟制的形成。二是充分利用作物輪作的生物養地之法,其中有兩大措施:第一是利用綠肥作物與糧食作物的輪作,發揮“美田之法”的養地功效,這在《齊民要術》卷1《耕田第一》中有詳細說明:“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穫種,七月八月犁掩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這是一種大面積的養地方法,但卻是以犧牲一季收獲為代價的,也與二年三熟的增加復種,提高土地利用率背道而馳!第二乃利用豆類作物與麥谷類作物的合理輪作,因為大豆具有獨特的根瘤固氮作用,收獲后能遺留一部分氮肥于土壤中,不僅無害反而有利于下季作物的收成。實驗證明:“種一畝大豆,就可吸收空氣中氮素差不多為7斤,相當于三十多斤硫酸銨”①。與其它作物的耗損地力相比,黃黑大豆是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良好換茬作物,它又可大面積種植,養地效果好,規模大。因此,種植大豆是在肥糞不能充分供應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增加復種的最佳方法。華北農諺中有“麥后種黑豆,一畝一石六”,“麥不離豆,豆不離麥”,正說明麥豆復種能夠增產,是最好的搭配形式;而且大豆又“地不求熟②,”適宜免耕直播。故我認為麥后夏播大豆的推廣種植是二年三熟制形成的主要標志。
形成二年三熟制另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要有一定的人口壓力與勞力資源。二年三熟制度下,無論是秋收后種麥,還是麥收后種豆,都要抓緊節氣搶收搶種,前者還要耕地整地,播種后都有大量的田間工作諸如中耕鋤草、治蟲與收獲等,這就促使勞動量與勞動強度的大增!而人的勞動能力是有限度的,在地廣人稀之時,人們可以大量墾殖荒地,靠擴大耕地面積簡單粗放地經營即可獲取足夠的生活必需品,無心更無力去精耕細作增加復種。只有在土地日辟,生齒日繁,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銳起來以后,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衣食之需,人們才必須去努力變革種植制度,爭取一年多熟,靠增加復種指數來提高產量;而且,人口壓力既給實施精耕細作多熟種植帶來了必要性,又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因為農業生產勞動力也會隨人口增加起來。
判斷二年三熟制在華北平原的形成時間,必須從上述自然環境、種植技術與社會經濟三方面全面考慮,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以此標準來衡量,則無論兩漢、北魏還是唐代中期都沒有完全達到上述三方面條件的要求,是可知,當前學術界流行的觀點是很難成立的。
①《中國農學史》,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54頁。
②《齊民要術》卷2《大豆第六》。
二、明代以前華北平原沒有形成二年三熟制
綜合中日兩國學術界有關二年三熟制形成時間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兩漢時形成,北魏時形成,唐代中期形成。下面就這三種觀點,先列其論證依據,接著按上節所述標準進行衡量,看其是否能夠成立。
1.兩漢形成說——日本的米田賢次郎先生最早提出此觀點①,中國的郭文韜與韓國的閔成基兩位先生皆贊同此說②。
西漢中期,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關中推廣種植冬小麥,使小麥逐漸普及于華北各地,而且種植地位也不斷提高。正因為此,他們認為“冬麥推進了輪作復種制的發展,因為冬麥和其他作物搭配形成了倒茬輪作。西漢《汜勝之書》里有‘禾收,區種麥’的說法,說明西漢時期已經實行谷和冬麥之間輪作復種的二年三熟”。認為西漢形成二年三熟制的學者主要是依據上述小麥推廣與“禾收區種麥”的兩個證據。實際上這兩個證據都不足以說明其觀點的成立,因為冬麥的推廣種植僅是其條件之一,不能僅僅據此立論,而汜勝之所謂區種是分區精耕細作的方法,粟收種麥不在同一塊地里,不是復種,退一步說,即使粟收后在其地上播種冬麥,但麥收后如沒有復種,也僅是二年二收。
堅持兩漢形成說的最重要證據是鄭玄注《周禮》所引東漢初年鄭司農(眾)的話語。鄭玄注《周禮·稻人》引鄭眾:“今時謂禾下麥為荑下麥,言芟刈其禾,于下種麥也”;注《周禮·薙氏》又引鄭眾:“又今俗間謂麥下為荑下,言芟荑其麥,以其下種禾豆也”③。前條說的是禾后種麥,后者說的是麥后種植禾豆,是冬季作物小麥前茬與后茬的當年都有了復種的技術,故有人把它作為華北出現多熟種植的確切的文字記載。但是,史料本身并沒有提供把禾下麥與麥后禾豆連結在一塊地里的證據,第一節已經說明,如果兩者不能結合起來,仍然不能實現二年三熟,僅僅只是二年二收。
西漢時著名的農書《氾勝之書》曰:“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④,明確地指出種麥地要在五六月耕地,種麥之前的當年不可能有一季作物的種植。崔寔《四民月令》按月敘述農事活動,在五月六月的記事中皆有“菑麥田”的記載,“菑”乃耕義,這正與《汜勝之書》記載的種麥方式相同。鄭眾提出的禾下麥與其前后時代農書所載種麥的基本方式不同,這只能說明其禾下種麥方式是特殊的沒有普遍意義的種植法。兩大農書同時也沒有五月麥后種植禾豆的記載,同樣也說明麥后種植禾豆也是特殊的沒有普遍意義的種植法。這兩種輪作方式既然都是很不普及的,其結合在同一塊地里的可能性更應該是微乎其微的。
從當時的人地關系比例來看,人口并沒有形成對土地的壓力,缺乏形成二年三熟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元始二年人均占有耕地9.6市畝,每個勞力約需耕種30市畝。這在當時較為落后的生產力情況下,每年種植一季作物已很困難,怎還會有余力去進行復種呢?何況,每年一收已足以自給,何必再去辛辛苦苦地復種二茬作物呢?!
2.北魏形成說——堅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是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依據,認為此書所記的輪作方式可以構成相當發達的二年三熟制。日本米田賢次郎先生在《齊民要術與二年三熟制》一文中首倡此說,中國研究《齊民要術》的學者多信從之。但仔細分析,北魏時代是沒有二年三熟制的。《齊民要術》卷2《大小麥第十》:“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嘆地(不嘆地而種者,其收倍薄)。”暵,即后來的耕地曬*[日+垈]技術。這里明確表示種麥之前必須從五月份開始耕地,因此當年不可能存在麥子的前茬——春播作物,因任何春播作物都不太可能早在五月份成熟。也就是說,北魏時代的普通輪作種植技術中沒有粟后當年種植冬小麥者。從《齊民要術》關于麥、粟、大豆等作物播種日期的記述上看,僅有麥與粟豆的年際輪作,沒發現有年內復種者。
①《齊民要術與二年三熟》,《東洋史研究》17卷4號:《關于中國古代的肥料》,《滋賀大學學藝學部紀要——社會科學》13號,1963年;《中國古代麥作考》,《鷹陵史學》8號,1982年。三文后來皆收入同氏《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史研究》(同朋舍1989年版)。
②郭文韜著有《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史稿》(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與《中國古代的農作制和耕作法》(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兩書,皆堅持二年三熟制西漢時普及說;閔成基先生的《漢代麥作考——禾麥輪作成立期》(《東洋史學研究》五,1971年),認為二年三熟制成立于西漢武帝時,到東漢時盛行。
③后一條不見于《十三經注琉》,而見之于孫飴讓《周禮正義》。
④《汜勝之書》原書已佚,此文見《齊民要術》卷1《耕田第一》所引。
堅持北魏形成說者還有一個證據,即《魏書·世宗本紀》有:“詔:緣淮南北所在鎮戍,皆令及秋播麥,春種粟稻,隨其土宜,水陸兼用,必使地無遺利,兵無余力,比及來稔,令公私俱濟也。”只要認真分析,就可肯定秋種麥與春種粟并不在同一塊地上,既不是指麥后種粟,也不是指粟后種麥。
從北魏時代的社會經濟形勢來看,當時中國北方連年混戰,經濟殘破,勞力缺乏,拋荒地較多,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來增加復種。
3.唐代中期形成說——西嶋定生先生首倡此說,而后得到天野元之助與大澤正昭兩位先生的贊同與補充①。他們三人都是著名的中國農業史研究專家,故此觀點在日本影響很大。中國的農史學者也多接受此說。不過,仔細考察,此說頗多破綻,很難成立。
西嶋先生從唐代碾碨的普及論述到當時小麥種植的推廣,又引東漢鄭眾之話,證明東漢初年已出現粟與麥的前后輪作技術,《齊民要術》記載的早熟性與晚熟性谷子品種都有十多種。這些條件加起來,使唐代二年三熟制普遍起來,形成了早粟一冬麥一晚粟的輪作復種體系。
我認為這樣的輪作形式是很難成立的,首先,它不符合《齊民要術》所總結的“谷田必須歲易”的輪作原則②;其次,從肥料供給與地力維持角度分析,在粟的年際輪作中又加上一季冬小麥,三季都是特耗地力的作物,當時又缺乏充足的肥糞以補充大量消耗的地力,故不可能成立。日本學者古賀登先生早已看到了這一點,他說:“粟和麥都要求相同系統的肥料,……因此,即使麥茬后播種粟尚能成立,吸肥力特強的粟后種麥時也會令磷肥極度不足,加上麥的吸肥力很弱,就會嚴重危害麥的生長。”由此,他的觀點是“即使在唐代,華北也沒有粟與麥組合的輪作復種制”③。
西嶋先生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他認為,唐大中元年十月敕中所說的“二稔職田”是指一年有兩次收獲。其實“二稔”并非指一塊田地的二熟,而是指職田有五月收麥者,有秋季收粟稻者,這正如兩稅法夏季收麥、秋季收粟稻類似。所以,這一證據無法支持其二年三熟制形成于唐代的觀點。
唐代形成說的學者也找到了一條粟后種麥的直接材料,《舊唐書·劉仁軌傳》載:“貞觀十四年,太宗將幸同州校獵,屬收獲未畢,仁軌上表諫日……今年甘雨應時,秋稼極盛,玄黃亙野,十分才收一二,盡力刈獲,月半猶未訖功,貧家無力,禾下始擬種麥,直據尋常科喚,田家已有所妨”④。從“貧家無力,禾下始擬種麥”來看,這種粟麥組合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史料顯示唐代普通的種麥技術仍基本上同《齊民要術》時代一樣,種麥前要嘆地。唐末韓鄂撰寫的《四時纂要》兩次提到“暵麥地”,一是在《夏令卷之三·五月》,二是在《秋令卷之四·八月》。我承認《舊唐書·劉仁軌傳》的記載是真實的,粟后種麥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我們知道,即使有了粟后種麥,如果沒有麥后復種,仍無法說明形成了二年三熟制。
①西嶋定生:《碾碨的背景》,《歷史學研究》125號,1947年,后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中譯本此文作《碾碨發展的背景——華北農業兩年三季制的形成》;天野元之助:《魏晉南北朝農業生產力的展開》,《史學雜志》66卷10號,1957年;大澤正昭:《唐代華北的主谷生產與經營》,《史林》64卷2號,后收入同氏《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汲古書社1996年版。
②《齊民要術》卷1《種容第三》。
③古賀登:《中國多熟制農法的成立》,《古代學》8—3。
④此事在《唐會要》卷27《行幸》與《冊府元龜》卷542《諫諍部·直諫》中也有記載,“只禾下始擬種麥”作“禾下始宜種麥”。
還有兩條史料,也均無法說明問題。一是《唐大詔令集》卷1《廢華州屯田制》:“今宿麥頗登,秋苗茂盛,私田加辟,公用漸充。”文中宿麥與秋苗并舉不能說明麥后種粟,這是因為“秋苗”不是指秋季谷物仍處苗期,而是指春種秋收谷物之苗,唐人顏師古說:“秋者,謂秋時所收谷稼也”①。二是《資治通鑒》卷232貞元三年秋七月:“又令諸冶,鑄農器,糴麥種,分賜沿邊軍鎮,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明年麥熟,倍償其種,其余據時價,五分增一,官為糴之。來春種禾亦如之”。麥收在五月初,已是初夏,至今華北農民仍稱麥收為“夏收”,故麥后種禾如不直接稱作麥后種禾,也應是來夏種禾,絕不可說成“來春種禾”,是此文麥禾不在同一塊地里明甚。
唐代形成說的學者至今仍沒有找到一條直接證明此說成立的史料證據,說明二年三熟制度在唐代仍沒有形成。不僅如此,按照我的觀點,直到宋元時代,華北平原都沒有形成二年三熟制,這有充足的史料依據。被認為金代乃至元初在北方流行的農書《韓氏直說》解釋古語“收麥如救火”時說:“若少遲慢,一值陰雨,即為災傷;遷延過時,秋苗亦誤鋤治。”元代《農桑衣食撮要》卷上《五月》也有類似記載:“農家忙併,無似蠶麥。(收小麥)遲慢遇雨,多為災傷,又,秋日苗稼亦誤鋤治”。麥后如有復種,收麥拖延必誤播種晚禾,書中無語,可知并無此類情況。元朝司農司所撰《農桑輯要》所載耕作技術更直接證明當時沒有麥后復種之技術,據云:“凡地除種麥外,并宜秋耕”,“如牛力不及,不能盡秋耕者,除種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即凡欲種粟黍豆類等須頭年秋天或當年春天耕地,全無麥后的夏播復種,更不用說麥后的免耕直播了。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與王楨《農書》所記豆粟稷全為三四月播種,俱無麥后復種者。這一點大澤正昭先生也已經看到了,他說:“確實,通讀元代三大農書,全沒有記載二年三熟制,其技術仍沒有超過《齊民要術》階段”②。假若當時實行了二年三熟制度,這些大型農書為何全無麥后復種的記載呢?如果不能全盤否定這些農書記載,那就只能承認,唐宋以至元代華北都沒有形成二年三熟制,也就是說明代以前華北沒有形成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
①《漢書·元帝紀》永光元年三月條注。
②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汲古書社1996年版,第91頁。
三、華北平原二年三熟制形成于明中后期
元末明初,華北平原遭受戰亂與自然災害破壞最為嚴重,于是成為明初移民屯墾的重點區域。洪武末年,其區仍有很多荒地,故政府實行“嗣后新墾荒地,永不起科”的優惠政策,鼓勵人們墾荒生產。人少地荒的這種情況缺乏激勵人們走向精耕細作的動力。可知,明前期華北不會有二年三熟制的產生。
明代中葉以后,華北平原社會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由于農業經濟水平提高,促使人口日益增多,而可供開墾的荒地隨著墾殖深入卻不斷減少,人均占有耕地數量下降,人多地少的矛盾顯現出來。據明代實錄資料,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全國人均耕地多在6.5—8.0明畝之間,按一明畝折0.9216市畝計算,明中后期人均耕地在6—7.5市畝之間③。人多地少不僅可提供足夠的多余勞力來進行復種的勞動,而且人口對糧食需求的增多也要求精耕細作,靠增加復種來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二年三熟制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在華北逐步成熟。
③粱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頁。
其次,明中葉以后,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并滲透到農村生活中來,賦稅折銀成為歷史的大趨勢。小麥面白質清,口感好,人們目為細糧,在市場上易出售,價格也高;畝產量屬中等水平,但受水旱影響較小,收成穩定。農民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一麥勝三秋”的道理,紛紛擴大小麥的種植。根據我的研究,明中后期魯西南平原地區的小麥播種面積逐步擴大,由明前期占總耕地的約三成,提高到明末清初的五成左右①。而且,小麥擴種的這種趨勢并非僅為魯西南地區獨有,土壤水熱等自然條件基本相同的華北平原各地似應與此同步。故崇禎年間編寫的《天工開物》認為:“四海之內,燕、秦、晉、豫、齊、魯諸道,丞民粒食,小麥居半”②。華北平原小麥播種地位的提高,為增加復種,形成二年三熟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三,粟后種麥的輪作換茬現象趨于普遍。粟麥輪作技術出現很早,唐朝粟后種麥的現象還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普通的種麥技術仍然必須五六月份暵地,這種狀況到元朝時仍未改變。王楨《農書·百谷譜集之一》記載的大小麥種植法仍然是:“大抵未種之先,當于五六月嘆地。若不暵地而種,其收倍薄。”明中葉以后,這種狀況有了根本轉變,春播秋收茬口地里種植小麥已成為主流。王象晉在明末撰寫的《群芳譜》多記有華北的農事,其《谷譜·田事各款·糞地》云:“肥地法,種綠豆為上,小豆、芝麻次之,皆以禾黍末一遍耘時種,七八月耕掩土底,其力與蠶沙熟糞等,種麥尤妙。”這是說春種谷物套種綠肥,并于當年種麥的事情。其書記載的農諺說:“稀谷大穗,來年好麥”,也表明粟后種麥的換茬輪作已較為普及。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十五冊《山東上》引《汶上縣志》說,如果采取暵地措施即當地所謂的塌旱地,次年“來牟(大小麥)之人常倍余田”,暵地現象已經成為較為特殊的現象。順治時代撰寫的《登州府志》更明確地記有“黍后俟秋耕種麥”③,是可知麥之前作現象即禾麥輪作在明中后期已較為普遍。
第四,隨著小麥播種面積的增加與禾麥輪作現象的普及,明中后期,麥后復種的晚大豆開始出現并且得以推廣,于是秋禾麥豆的二年三熟的農業種植制度逐漸在華北平原形成并趨向盛行。大豆有春播和麥后夏播之分,明代以前的農書均記載北方大豆三四月播種,全為春大豆,大致麥后夏播的晚大豆在明中后期逐漸推廣,到明末清初,在土壤較為肥沃的華北平原地區上升為主導地位,基本上取代了春大豆。萬歷《恩縣志》記載,小麥“八月中種,五月初收”,而黃黑綠諸色豆,“俱五月初種,九月中收”④;明末成書的《群芳譜》也說,黑豆在五月“夏至前后下種,上旬種,花密莢多”,黃豆種植時間“與黑豆無異”⑤。麥后種豆乃是直接耩種的免耕法,蒲松齡《農桑經》總結山東麥茬復種豆的經驗說:“五月……留麥楂,騎麥垅耩豆,可以籠豆苗”,“豆無太早,但得雨,且不妨且割(麥)且種,勿火時也”⑥。收麥后可隨時種豆,甚至可以一邊割麥一邊種豆。這說明上述《恩縣志》與《群芳譜》所謂五月初播種諸豆應為麥茬后作物,因一般春大豆播種當在三四月。順治時,登州府一般農事安排是:“春時播百谷,正月種麥,二月布谷及黍稷蜀秫麻等項,三月種大豆與稻,稻有水
①拙文《明清山東糧食作物結構的時空特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1期。
②宋興星:《天工開物》卷上《乃粒·麥》。
③順治《登州府志》卷8《風俗·稼穡》。
④萬歷《恩縣志》卷3《貢賦·種植》。
⑤[明]王象晉著,伊欽恒詮釋:《群芳譜詮釋》,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
⑥[清]蒲松齡撰,李長年校注:《農桑經校注》,農業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頁。
陸兩種,谷雨前種棉花,俱秋收;麥后種豆,黍后俟秋耕種麥;又有冬麥俱來年五月初收”①。如果說這些例證還不能使我們信服二年三熟在明中后期已經成為華北平原重要的種植制度的話,那么,曲阜孔府檔案所記載的有關曲阜、汶上等縣幾十個村莊清初麥后普遍復種黃黑豆的事實,則足以堅定我們的認識。據《順治九年紅廟莊地畝谷租草冊》記載:本莊順治九年,“共麥地一頃二十三畝四分九厘,共該麥八石三斗一升,共該豆八石三斗一升”,順治十一年也與此相同,種麥地也收取了與麥租等量的豆租②。又據《順治十一年齊王莊春秋地租總帳》,本莊“共三等麥地一頃六十六畝一分一厘,以上共收半季麥租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七合……共該半季豆租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七合”。說明麥地的租額一半是麥,一半是豆③。檔案中還明確記載,在清初的順治年間,曲阜、汶上、鄒縣、泗水、魚臺、菏澤等縣二十多個村莊清初的孔府種麥地,除收取麥租外,還收取等量或少量的大豆。明代初年的耕地一般分為夏麥與秋粟兩類,到清初,在曲阜孔府的檔案中,其實行定額地租的土地一般地被稱作麥豆地與春地,后者也可叫做秋谷地,幾乎所有各莊清初的檔案資料都是如此,充分說明華北平原廣大地區普遍實行了二年三熟的種植制度④。西周生撰寫的《醒世姻緣傳》描述了章邱縣明水鎮一帶明末清初的農事安排,三月里耕地播種,“俟次種完了棉花、蜀秫、黍、稷、谷、粱,種了稻秧,已是四月半后天氣;又忙劫劫打草苫,擰繩索,收拾割麥,婦人收拾簇蠶;割完了麥,水地里要急著種稻,旱地里又要急著種豆,那春時急忙種下的秧苗又要鋤治,割菜子,打蒜苔……才交過七月來,簽蜀秫、割黍、稷,拾棉花,割谷釤谷,秋耕地,種麥子,割黃黑豆,打一切糧食,垛秸桿,摔稻子,接續了晝夜也忙個不了”⑤。從中可以明確地看到秋收谷物后,耕地種麥,麥后種豆的二年三熟輪作復種制。
在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之際,山東各地同樣也遭受了戰亂與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不少土地荒蕪,勞力流散,而當時的人們仍然普遍地實行二年三熟的輪作復種方式,充分說明這種制度至此時已經相當成熟與穩定。所以,我把二年三熟制形成的時代推斷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由于人多地少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巨大壓力,二年三熟制在華北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平坡地盛行二年三熟制外,即在低洼澇地上,農民也要爭取多熟種植,如乾隆時,濟陽縣低洼地,農民收麥后“即與高阜并種秋禾”⑥,咸豐時任沂水知縣的吳樹聲,著有《沂水桑麻話》,書中說,其縣澇地上,“麥后亦種豆,雨水微多,顆粒無收,徒費工本”。那種認為清中期二年三熟制形成的觀點則失之太晚。
本文是我的“一家之言”,自己也覺得有些保守,幾乎全盤接受了古代農書、地方史志與檔案資料的記載,把中國北方先進種植制度的形成時期拉后很長一段時間。但以現有的史料來看,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明中后期形成說最接近歷史的真實。真誠地歡迎大家就此展開深入討論。
①順治《登州府志》卷8《風俗·稼穡》。
②《孔府檔案選編》上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31頁。
③《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三編,第十一分冊,齊魯書社1980年版,第89頁。
④《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三編,第十一分冊,第1—282頁。
所謂“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去說服員工,不僅讓員工明白應該做什么,還要明白應該怎樣做。為達到上述效果,A事業部黨總支將企業文化教育課程列為基層支部內部培訓課程體系的必修課,結合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和事業部經營管理形勢,每季度開展員工形勢任務教育。同時黨總支每年度對重要經濟崗位人員開展廉潔從業誡勉談話,對基層員工以班組為單位,結合一線員工思想調研情況開展針對性教育。此外黨總支還通過典型教育、聲像教育等途徑,讓廣大干部職工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和自身素質。
二、以“信息化平臺”建設為延伸
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是指通過合理的運用信息化的科學技術,有效地提取出重要信息,從而科學合理地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質量,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動態有機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是其自身的改進和進步,其本質是通過擴大現代化信息技術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程度和范圍,從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實現相關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的手段和途徑。員工思想政治工作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新成果,發揮網絡作用,開展“網上政工”,大膽創新,從而開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化進程,A事業部創建了集“知識分享、新聞動態、制度宣貫、員工互動”為一體的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每周進行企業文化制度和業務知識的宣貫,讓員工近距離的感知公司的企業文化。同時定期推出“榜樣在身邊”典型先進人物宣傳報道,用真實的閃光點感染廣大員工。此外,A事業部利用網絡平臺策劃了“微攝影”、“微競猜”、“微學堂”、“微距離”、“英語無微不在”、青年論壇網等特色欄目和“一個黨員一面旗”、“亮身份,做表率”等主題活動,通過一系列網絡互動活動將網絡平臺與企業思想政治活動完美結合在一起,利用網絡平臺的特點使企業思想政治活動實現了由平面到立體,由點對點到面對面,由抽象到生動的轉變和延伸。
三、以“教育實踐平臺”為補充
封皮:院學位辦已在指定的地點免費提供了標準的彩色空白學位論文封皮,送評閱和最終定稿的學位論文應使用標準的封皮制作封面。學位論文復印費、封面印刷和裝訂費應由學生自理。
中圖分類號:根據論文的主題內容對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選取(到本校圖書館網站上可查)。
論文編號:為“我校單位代碼(10006)+ 學號”(以《北航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顯示的學號為準),如:“10006MP0411106”.
密 級:保密論文須直接注明密級及相應的保密期限,如系公開論文此項不注。
論文題目:應準確、鮮明、簡潔,能概括整個論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內容。論文題目中所用到的詞應考慮到為檢索提供特定實用的信息(如關鍵詞),一般不宜超過25個中文字,若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副標題應處于從屬地位,一般可在題目的下一行用破折號“--”引出。論文題目應避免使用不常用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
學科專業:公共管理
指導教師:一般只能寫一名指導教師,如有經主管部門批準的副指導教師或聯合指導教師,可增1名指導教師。
培養院系:公共管理學院。
地勘行業為探索地球奧秘,為祖國尋求寶藏,我們地質人遠離繁華的城市,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或工作于層巒疊嶂的森林,或懸崖峭壁的高山,或不毛之地的戈壁荒灘,或波濤洶涌的大海,有時候工作地點人跡罕至、荒無人煙。而且還面對嚴寒酷暑、蟲蛇叮咬的惡劣自然條件。尤其是野外鉆探施工作業,24h連續工作、施工周期長,勞動強度大,地勘野外施工作業如何才能做到保障人身安全,實現安全生產的問題尤顯突出。
2發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分析發生的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管理上的缺陷。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客觀的因素,施工環境和地點、作業性質等因施工目的的需要,我們必須去面對,無法改變,只能去適應去盡力改善。因此地勘單位野外施工在安全管理中客觀因素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和不足,加強安全管理任務十分艱巨。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主觀因素,完善組織規章制度,彌補管理上的缺陷,加強職工安全教育培訓,鍛煉職工適應技能,增強職工的安全知識,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杜絕主觀因素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彌補客觀因素的缺陷,這就是地勘行業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務。
3安全管理的經驗總結
3.1健全單位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操作規程
據統計:在安全事故中,有85%以上是因為“三違”現象引起的,鉆探施工生產過程中的主要事故類型是高空墜物和物體打擊,占傷亡事故發生總數的6O%以上。杜絕“三違”現象,健全規章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做到操作規程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約束職工的行為,使職工不管做什么,都有行為準繩,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單位,一定會對安全管理必然非常重視,規章制度也必然是健全的、完善的。建立健全單位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的操作規程,對于以一個單位來說非常重要,它體現著一個單位的管理水平。安全管理制度至少應該包括:安全管理的組織機構、各崗位的職責權限(崗位責任制度)、規范的操作規程、安全獎懲制度、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資金投入使用制度、以及應急救援預案制度。制定單位的管理制度要符合實際。制定制度要“全面”要“細”,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執行制度要“嚴”,堅決不能流于形式,講人情,留情面。
3.2提高組織管理者和職工的安全素質
在一個企業中,領導的安全意識、安全心理素質和行為模式,對員工的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企業主要靠各級領導進行管理的,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與各級領導者的對安全認識和重視程度有著密切關系。企業干部不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不注重安全,就處理不好生產經營與安全等各項活動的關系;企業干部不懂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知識就不可能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就不能提出和采用有效的預防事故措施,就極有可能發生事故,給國家、社會、企業自身帶來政治上經濟上的重大損失,給職工及家庭帶來痛苦。以一個基層隊伍為例,干部如能以身作則,遵章守紀,遵章作業指揮,維護各項制度的嚴肅性,發現違章立即糾正制止,隊伍在其帶領下,就能形成一種不成文的行為規范,烙印在職工心中,久而久之就會使遵章守紀成為員工的共識和行為準則。那么,這個基層隊伍的安全習慣和安全氛圍就強,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就好,一切不安全的行為都會隨時受到群眾的監督,安全就比較穩定。反之,如果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輕視安全、管理松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其成員就會形成一種不主動遵章守紀懈怠松弛的習慣,時間長就會養成習慣性違章。工人違章作業、基層干部違章指揮、勞動紀律渙散、各項規章制度流于形式,事故隱患就會積聚,就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安全工作雖然千頭萬緒,但搞好與否,關鍵就在于各級領導的安全意識的強弱。故此,提高企業領導的安全素質,強化領導的安全意識,消除事故隱患,樹立領導的標桿作用,對確保安全生產有著深遠意義。
3.3重點抓好機臺的班組建設
加強班組建設,班組是單位安全生產的細胞。選擇思想素質高、技術業務熟練、責任心強的同志擔任班組長。負責本班組的生產、安全管理工作,因為班長就工作在生產一線,他們所在的崗位都是影響安全生產的關鍵崗位,他們帶領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實際技術水平、工作心態他們最了解,班長的工作水平和責任心,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和影響一個班的安全生產工作,因此對于班組長要加強管理,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在工作上和思想上為他們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對他們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要大力予以表彰,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加以糾正。班前班后會形成制度,職工間及時互通情況,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強溝通,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周。
3.4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
職工的安全意識就是職工對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的常識、安全規章制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安全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自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的積累。實踐證明提高人的安全意識,最好辦法就是直接感知和經歷。“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道理可能就在此。“初生牛犢不怕虎”,但隨著一個人的閱歷增長,安全意識經驗的積累,人的膽子會越來越膽小,這就是安全意識增強了的表現。其次就是加強學習、加大安全宣傳力度。我們抓安全,必須以預防為主,把安全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所以加強職T學習,加大安全宣傳力度,才是提高職工安全意識最重要的途徑。我們通過學習安全理論知識,增加職工的理性安全意識。了解安全事故危害,掌握安全事故發生的必然條件,預防安全事故方法等等,提高職工對安全知識的理性認識;讓職工親眼看一看安全事故一幕幕真實圖片,加強職工的感性認識,以達到提高職丁_的安全意識目的。加強安全知識學習和安全事故實例宣傳,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讓安全意識時刻植根于職工的“心”,心里面裝著安全,時刻想著安全,這才是保障安全生產的根本。
3.5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盡量改善工作環境條件地勘行業野外施工環境十分艱苦,客觀的環境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有的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為保障安全生產,必須加大必要的安全投入力度,盡量改善職工工作環境條件,提高安全事故的預防能力,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良好交通工具和通訊設施。盡可能地降低職工的勞動強度,關心職工生活,多開展一些娛樂活動,改善吃住條件,讓職工放松緊張的工作心態,熱愛本職工作,感受到領導的體貼和關愛,對安全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6安全生產做到早預防
每新到一處野外勘查施工,應該做好先行調查工作,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自然氣候環境、地理位置、自然災害等等因素,客觀評估可能會對施工生產帶來的影響,預先做好充分準備工作,以便配備相應的設施和制定相應措施方案,做到安全生產早準備早預防。
4實際工作中的啟示
手勢語言在冬季勘探施工中重要作用我們看反特和偵探影片,經常會看到那些訓練有素的戰斗人員在潛伏時,用手勢進行溝通和協同作戰,起到出奇制勝的作戰效果。在冬季施T中,由于存在許多特殊性,利用肢體語言——手勢,進行溝通,協同作業,對于保障生產施工安全也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在冬季施丁中存在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天氣較冷,寒風凜冽,人在施工中大都縮手縮腳,語言傳達能力會受到影響;冬季施工,鉆塔遮擋的比較嚴實,施工時塔內機器隆鳴,噪音會成倍增加,尤其戴著棉安全帽時,嚴重影響人的聽力和語言交流;人因御寒需要,穿戴厚重,動作相對比較遲緩。所以在施工中,使用手勢語言有時會更方便、更直接地傳達安全操作指令,有利于協調操作,保障施工安全。但使用手勢時必須要求手勢表達準確無誤,不可以造成接收方的錯誤理解。一個訓練有素的隊伍,一定會是一個默契感特別強的團隊。平時也一定會積累和統一一些讓大家都能理解的動作手勢,增加團隊的默契感,關鍵時刻會發揮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5總結
針對網絡環境下,高校在思政工作管理上的問題不斷爆發,各高校也加強了對思政工作的認識,希望能夠通過網絡手段,有效引導學生的思想。例如建立一個校園網絡或網上組織,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內容如下: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應用分工明確的管理體制,主要負責管理的部門是黨委、組織部和學工處等等。但是這類人群看待學生的角度不同,由此在管理中,其引導方式也有一定不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管理模式無法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很難針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在思政工作管理體制中,分工過于明確還可能導致監管上的分割,從而形成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漏洞。管理人員在工作處理機制上,沒有及時感受到突發事件,工作力度不強。而學生在網絡終端上的技術便捷,產生了在網絡上話語權的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交網站、微信和其他通訊工具,在相對隱蔽的狀態下溝通,由此增加了管理人員的管理難度。如果學生沒有認識到這種問題的重要性,一些能夠妥善解決的小問題,就會發展成群體性時間。這種狀況主要是高效沒有加強對網絡信息的處理與監督,無法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動態,導致突發狀況迅速發展,進一步升級和惡化。高效僅采用傳統的思想政治管理手段,工作效率低且浪費時間,無法使問題得到迅速解決。例如罷餐、罷課等現象,都會影響學生的穩定和安全。
二、高效網絡思想工作管理體制的出路
1.設立網絡思想管理部門。高效應在校內設立網絡思想管理部門,由此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模式。這種管理部門的設立,能夠加強對學生的監管力度,能夠針對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做出準確且有效的反應,讓管理上層的精神能夠及時下達給相關部門,以此完善各方面工作。首先,管理部門可以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該新聞發言人可以定期在校園網絡中或是其他網絡終端中,學校的各方面信息,并解讀高效的相關政策和精神。在出發突發事件時,要與學校統一口徑,以免的信息引起誤會,并有效防止信息的進一步升級。這個管理部門應統一信息,并統一信息渠道。學校的黨委和政治輔導員和教師,在分割的模式中,分別信息,就會導致信息過于冗余,降低了學校的公信力。所以學校應統一信息,讓學生更為高效的了解信息。管理部門應建立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時刻保持敏感性,對學生中出現苗頭要及時采取處理方法,做好思政管理人員的下達的工作,建立網絡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尋找突發事件的疏導渠道,最后還可以和其他學校相互學習,共同開發網絡監管系統,掌握思政工作進展。2.培養網絡思政管理工作人員。針對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網絡技術,在高效信息處理、整合,以及學生的管理工作,都應由思政管理工作人員負責完成,所以高效應培養網絡思政管理工作人員,并建立一支完善的管理隊伍,能隨時對這些問題進行巡視、輔導和評論,從而占據思政管理工作的主陣地。這支隊伍應具有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素養需過硬,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責任感。在人員選拔方面,管理部門應挑選這些政治素質高、正義感強的青年教師,并讓他們通過長期有效的工作提升學生對他們的信任。高效也要對這支青年教師團隊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升鑒別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讓這些青年教師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處理,并取得較好的成果。這支隊伍具有政治敏感度和較強的工作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增加學生對這種思政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并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管理的權威性。3.建立網絡思政工作標志性欄目。在這種信息大爆炸的影響下,多種多樣的信息常常讓學生感到不適應,容易在這些虛擬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就是提升學生對于證明信息的關注程度,并在虛擬世界中,有明確的上網方向。學生在上網時,擁有非常明顯的意向,這就導致思政網絡在實際應用中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應建立標志性和品牌性的欄目,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校園貼吧或BBS。學生對校園貼吧的關注度很高,所以將其中的思想加以引導,就能夠順利打造標志性欄目。例如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北京大學的“北大未名”等BBS,都清除了不良信息,并進行了適當的輿論引導,將其當作正確引導學生思想政治的主要手段。
三、結語
摘要:本文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搞好施工企業的統計工作。
關鍵詞:企業統計;企業管理
企業統計是科學管理,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現代化企業管理的發展,企業統計工作愈來愈重要。施工統計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統計數據的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是各項工作的核心。搞好統計工作,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各級管理部門對統計工作的重視
然而近幾年來,一些企業統計工作不但沒有加強,反而明顯減弱,企業管理者重生產、經營,對企業統計不重視,企業統計機構被撤銷,統計崗位被合并,統計人員精簡較多,許多企業專職統計人員減少。但統計工作并沒有減少。統計的主要仟務,一是為工程項目決策和檢查執行情況提供依據;二是為編制工程施工計劃和檢查施工進度完成情況提供依據;三是對工程動態提供分析依據。因此,除了統計部門必須嚴格貫徹執行國家規定的統計制度,根據統一的統計制度要求,結合本單位(項目)管理實際需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統計制度外,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許多領導往往只關心已完工程進度和工作量(工程量)的統計,而對原始記錄不齊全,計量方法不當,報表填寫不規范等現象,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致于出現統計的數據前后不一致,報表填寫一人一個樣式,由此造成的對工程施工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決策,對檢查工程計劃的完成不能提供可靠依據,甚至于工程成本無準確核算而不能如實反映施工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
2.統計人員的設置要有相對的專業性和穩定性
許多人認為統計工作就是抄抄寫寫、加減乘除,填幾張報表,沒什么專業性和連續性,把統計工作簡單化,這是不對的。《統計法》第24條規定:“統計人員應有執行統計任務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建筑專業統計指標是圍繞建筑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管理而設置的一套相互配套的指標,即建筑產品的統計,包括用實物數量反映的產量值統計;用價值量反映產值統計和建筑產品質量統計;因此現代化的統計工作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是難以勝任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就不可能如實的反應產量完成情況;就不可能對產品質量有正確的統計,導致產值統計的不準確性。土木工程施工通常具有規模大,工期長、施工人員流動頻繁的特點。因此,需要工程統計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銜接性,而統計人員的頻繁調動,顯然對統計工作不利。
3.要切實加強統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
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指將基層統計工作中的一般規章制度管理轉變為規范管理的形式,形成一個科學的工作流程。其基本特點為原始記錄、臺帳和報表的形成必須有嚴格的工作程序;企業內部業務部門的統計核算與綜合統計機構必須有資料供應和反饋關系。
3.1原始記錄是基層單位利用一定的表格或文字形式對建筑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做的直接登記和最初記載,是指未經過加工整理的各種表格、卡片、帳冊單等第一手材料,其內容反映了施工管理經營和工程技術管理方面的實際情況。因此填寫時要按規定要求內容如實填寫,數據真實可靠,各類人員簽字齊全,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3.2統計臺帳是基層單位根據經營管理和核算工作的需要,用一定的表現形式將原始記錄資料按時間順序進行登記,系統地積累資料,并定期進行總結的帳冊。其作用一是能使建筑業基層單位的統計資料系統化、條理化、檔案化;二是能清楚地反映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有利于領導研究施工趨勢和規律,以便隨時進行指揮調度;三是有利于檢查建筑施工企業各類計劃指標的完成情況。
3.3統計報表是收集統計資料、進行統計調查的一種形式。即由基層企業通過表格的形式,按照同一規定的指標和內容、上報時間和程序,定期地向上級報告計劃執行情況和重要經濟活動情況特定的統計報告制度。
4.要實現統計資料管理的程序化
1.1促進中職學生今后的發展
事實上,中職學生大多文化基礎較差,再加上現在的中職學校培養學生側重的是專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這也導致了學生在進入企業后只能從事操作性的工作,而對于分析統計、綜合管理等任務卻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這也無疑為學生的未來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如果學生想要從事其他工作,那么這樣的教學方式將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而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其理論分析與方案設計的能力明顯要高于中職學生,因此其在今后的個人發展上,就擁有比高職生有利的條件。開展科學的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有利于促進中職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寬道路方向。
1.2根據行業特點,有必要開展銜接課程
就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的基本情況而言,因物流管理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勞動強度大、時間長,對于年齡尚小的中職生來說,難以適應這種高難度的工作。由此,很多中職學生在選擇物流管理專業后,畢業后并沒有從事與此相關的工作,也使得物流管理專業人員流失率大。因此,開展必要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積極鼓勵中職學生繼續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心理和生理上吃苦耐勞的能力。
2當前物流管理專業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
2.1缺少一個相對合理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方案
因高職院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普通高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不強,甚至幾乎為空白。對于同一個班級中擁有較強的物流管理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中職學生來說,太過簡單的物流管理基礎課程可能會使他們逐漸失去興趣,在似懂非懂的狀態下難以有效掌握相關專業技能;而對于一開始就進行大跨度的物流專業知識講解,會使得沒有基礎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生的信心最終可能導致學生放棄專業學習。原因就是因中高職專業銜接課程缺乏合理的銜接培養方案。
2.2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不合理
就目前很多中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來講,很多學校開設的關于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相似度很高,這也足以說明高職的課程不能完全滿足中職學生繼續求學的真正需求。而前面說到,因缺乏合理的中高職課程銜接培養方案,生源的基礎實力參差不齊,這也給中高職專業銜接課程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沒有考慮到高職教學各類生源的素質差異,中高職銜接課程也存在很大的而艱巨性與復雜性,生源結構過于復雜,其起點不同,素質不適應,最終導致中高職課程內容重疊、斷檔且不適應。
2.3中高職銜接課程開展存在滯后性
近幾十年來,我國中職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但其教學內容并沒有完全擺脫學科本位的框架,課程改革的腳步還是相對滯后,且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然而,對于中高職課程的建設卻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中職教育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在課程設置上彈性較大,這無疑為銜接課程的設置帶來了不確定性,很多中高職銜接課程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依然開展老舊的教學模式和內容。
3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研究
3.1基于工作過程的銜接課程開發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銜接應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以具體的范例性工作任務為內容,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進行學習,以獲得可遷移的知識。因此在開設中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銜接時,應充分根據市場的變化,將工作是為教學的一部分,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采取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創新的人才。
3.2基于工作過程系統性的課程實踐
充分分析市場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基于工作過程原理開發出具有系統性的實踐銜接課程。按照物流企業的工作設置環節,將工作過程引入銜接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清楚每一個環節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實踐引入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對于基本知識的運用,更能促進學生多項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良好的公共關系協調能力、操作和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務談判和營銷能力。
3.3制定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標準
為實現有效的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就應針對銜接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的表現、學生的反饋等因素進行充分分析,以掌握銜接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挖掘課程設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之處,因而進一步對中高職銜接課程進行調整分析。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標準是衡量課程開展效率、效果以及真正作用的最佳途徑。因此,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全面促進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開展。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