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英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的對應性分析
首先要明確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的關系。教材內容通過教材目錄可以反映出來,在編寫與選擇大學英語教材時,目錄是重要的評價內容。課程標準是根本,換句話說是根據標準來編寫教材或者選擇教材(對照目錄)。對于專業化的英語課程教改,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的匹配通常是要依靠自編教材才能夠實現對應。
2.課程教學方法與教材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設計的對應性分析
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匹配的教材作為支撐。目前主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主要有以下兩種:
(1)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是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為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多個任務,實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的高校大學英語還設計了口語交流、專門用途英語、英語應用文寫作、英語文章鑒賞、英語講演等多個選修任務,為學生提供興趣學習機會。有這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則對應的教材就要打破傳統教材的結構體系,進行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設計編排。
(2)情景教學改革。因為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因此造成了大批的啞巴英語人才。一些高校就將大學英語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設計了機場出行、酒店餐飲、職業交際等多種語言學習情境,開展在虛擬場景下的交互式的、角色扮演式的大學英語語言教學。這種情境教學,需要有情境式課程設計的配套教材。
3.教學與學習要求和教材輔助內容的對應性分析
1.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理論,它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績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一結論得到了國內外多個學科領域的實證研究支持。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成功完成語言學習任務的能力的判斷,是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答會明(2007)從心理學和語言學習研究的視角,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了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四級英語成績與影響因素的結構模型。結構模型顯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自我效能感在包括學習焦慮、學習策略等在內的影響英語成績所有個人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瓶頸作用,充當著過濾器的角色。李昆,俞理明(2008)在研究了大學生英語學生動機、自我效能感和歸因與自主學習行為的關系后發現,它們都與大學生的自主英語學習行為具有顯著的關系,但影響最大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堅持性、努力程度、認知投入和學習策略的運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面對困難時總是設定更高的目標,付出更多的努力,顯示更強的持久力和耐力,并在成功學習中獲得樂趣。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有更強的學習動機,更善于運用認知和元認知策略。
2.自我概念與語音學習假設理論。
有多種因素影響和決定著個體的英語自我效能感水平。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及能力的感知和評價,心理學家往往把自我效能感歸屬于自我概念這一范疇。國內語言學習研究學者王初明教授在2004年撰文提出并論證了自我概念與語音學習假設理論。這一理論豐富和完善了語音學習自我效能理論。王初明的研究證實各個層次的中國學習者把英語作為外語學習時,語音效能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中介變量,其影響力超過筆頭英語成績,對整體英語自我概念的形成、對學習信心的增強或打擊均有較明顯的作用,甚至改變人的性格。王天發等(2007)的實證研究也在大學生英語學習者這一層次證實了語音效能仍然是大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解釋自我效能總分76.9%的方差,與自我效能總分的相關性高達0.877。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考察語音訓練對學習者語音效能以及英語學習自我效能的影響,主要解決三個問題:語音訓練對自我效能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語音訓練男、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語音訓練對筆試成績高、低水平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
2.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山東省一所普通二本高校156名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筆者教授的兩個相同年級和專業的自然班。其中實驗組77人(男生39人,女生38人);對照組79人(男生42人,女生37人)。平均年齡在19歲,學習英語時間平均在8年。在第二學期的英語期末考試中,二個班級的平均成績分別為74.21和75.16(滿分為100分,沒有口語部分測試),因此在整體英語水平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可視為沒有差異。筆試成績高水平組和低水平組分別由考試成績前25%和后25%組成。
3.研究工具。
在參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2007)附件中的口語自評量表和魏源等《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本研究設計了比較符合二本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量表”,共25個題項,采用Likert5點量表形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選項分別賦分值1到5分,其中5個為反向題(第3、7、13、19和22題),采用反向賦分。25個題項的總得分范圍應在25至125之間,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出于研究需要,我們還要求被試在實驗前后就英語語音重要性和自身語音水平進行評價。
4.實驗設計。
在實驗開始階段,發放了語音訓練需求調查問卷,根據問卷結果和生源學生所普遍存在的發音問題制定了發音訓練的內容和練習的順序。語音訓練持續一個學期,共十八周的時間,對照組的口語課堂內容按正常教學計劃和內容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均在口語練習頻次和內容上保持了一致性。
5.語音訓練內容。
根據生源學生英語發音問題和調查問卷的結果集中反映的語音困難,共列出重點訓練發音內容十六項。在英語逐漸被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今天,我們在語音訓練過程中弱化像連讀和弱讀等不影響交流的發音內容,并提高對帶有母語口音發音的容忍度,而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對影響交流理解的方面,如重音、語調等,應遵循音位教學和超音位教學相結合的試驗訓練原則。
6.數據收集。
實驗前、后兩次向被試發放“大學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量表”,取得的數據經過統計軟件SPSS12.0進行了處理,并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驗前、后的對比分析研究。為了完善和證實定量研究的結果,還對六名同學(3名男生和3名女生)進行了兩次半結構性訪談。
三、結果與討論
1.語音訓練能顯著提高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
首先,在教學實驗前向被試發放“大學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實驗組與對照組口語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差異。表2的數據顯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平均值分別為52.164和51.227,兩組之間在0.01置信水平上無顯著性差異,但兩組被試所表現出的自我效能感均處于中下等水平。為了考察語音訓練是否對學習者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在完成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后,再次向被試發放口語自我效能感量表。實驗教學結束后,t檢驗數據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差異極其顯著(p<0.001);從總體看,實驗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m=75.893)顯著高于對照組(m=66.358),表明語音訓練能顯著性提高學習者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
2.語音訓練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性別差。
為了探求語音訓練對男、女生口語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對實驗教學后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女生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在實驗組和對照組組內,男、女生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都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它們在顯著性差異的水平上呈現出一定差別。在對照組內,男、女生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在0.001置信水平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實驗組男、女生的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在0.01置信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數據表明,實驗組內男、女生之間英語自我效能感差異更為顯著。也就是說,相對于男生,語音訓練在提高女生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上具有更顯著的促進作用。究其原因,通過對六位男女生的訪談,也部分解釋其中的原因。首先男、女生在對待語音問題上存在差異。與男生相比,女生更看重自己的發音,認為標準而悅耳的發音會大大促進自己在課堂或其它場合開口講英語的自信心,女生也更有可能怕自己的發音問題而丟面子,從而失去很多口語練習的機會。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在語音的標準和規范上付出努力,她們對待語音訓練的態度更加認真。測試也證明在語音訓練結束后女生也往往在發音水平上提高得更多。
3.語音訓練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差異。
一、作業內容沒有差異性
大學擴招以來,由于生源擴大、師資相對緊缺,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課都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實施分層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為了作業收發統一、批閱方便,老師在布置英語作業時作業的內容、要求和評價標準都是一樣的,極少考慮到同一年級不同專業方向同學之間、同一個班級學生之間、男女生之間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著較大差異這個現象,沒有尊重不同層次、專業學生的興趣、特長差別,作業內容沒有差異性。調查發現,經管類文科專業學生的高考英語平均成績高于藝術、設計、建筑類藝術和理科專業學生的成績,女生的高考英語平均成績遠遠高于男生的高考英語平均成績。同一班級內,有的學生認為目前的作業太難、太多,有的認為太簡單了。在作業形式上和內容上,有的學生希望老師多布置語法、詞匯等基礎性練習,有的希望做有創造性、綜合性、實踐性的作業。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學生間的差異性。不同學習層次、性別、專業的學生都做相同的作業,學習好的同學覺得太簡單了沒有興趣做,學習不好的覺得太難了做不了。這樣沒有差異性、針對性的作業很難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進步程度,難以真實反饋教學的效果。
二、作業效果的缺失性
作業要達到檢查教學效果、及時反饋教學過程以及其中存在問題的目的,既要求學生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還要求教師及時地批改、評價學生的作業,并將作業的反饋結果反映在后續的教學中。本次調查結果反映出了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很多學生對做英語作業沒有很深刻的認識。許多學生將做作業看成是簡單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也有少數認為是一種負擔。調查同時也指出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抄襲作業。有50%以上的學生都或多或少的抄襲過作業,理由是沒時間自己做、沒有意思、自己不會做等。對老師批改過的作業,很多學生也不會去仔細查看。而在另一方面,教師對作業的批改也有很多不到之處。大班授課加之教學、科研任務比較繁重,現在大學英語教師很難有足夠的時間仔細批閱每位學生的作業。在所批改的作業中,教師的評價形式也比較簡單,大多是比較籠統的等級式,比如A+、A、B或者簡單的描述性評價,比如Excellent、Good等。教師的作業批閱內容也比較單一,主要是對單詞拼寫、語法錯誤的糾正。面對抄襲作業這種現象,大多數老師都不會去追究學生的責任,以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默許了它的存在和發展。這樣的批閱形式和態度,使得很多學生對做作業失去了積極性或者興趣。學生對做作業的不認真態度、不自覺思考、不獨立完成,以及老師對作業批改的不徹底、對抄襲的放縱等,均使得大學英語作業無法達到檢查、評估學生真實英語學習情況的作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以及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檢查和評價。為了提高大學英語作業的效果,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和改進。一是要不斷豐富大學英語作業形式,在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增加技能型、實踐性、創造性作業,將作業和學生生活、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覺得作業不再單調和枯燥。二是要不斷優化大學英語作業內容,實現作業的差異性和層次化,讓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做符合自己情況的作業,極力的調動所有學生認真地去完成每一次作業。
作者:王改莉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1.1班級團隊管理
在課堂組織上,筆者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模式,學生自由選擇組建公司,每個公司選擇一名董事長、CEO、發言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名。筆者引導學生開設了六個團隊:1.英語歌曲、英語電影團隊;2.英語詩歌、話劇團隊;3.中西文化團隊;4.英語演講團隊;5.英語辯論團隊;6.商務英語團隊。筆者給學生介紹每個團隊的意義,實際上也給學生介紹了創新的英語學習方法。實踐證明,學生非常樂于參與這種團隊,并且精心制作了logo,確定了團隊英文歌。筆者讓學生制作英文名片并進行“名片交換”的情景劇表演,安排各公司進行“商務交流”,讓學生自己介紹公司的文化,logo的含義。這樣的團隊活動不僅讓學生增進了了解,而且學習了商務英語-名片交換禮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課堂內容合理安排團隊競賽,制定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找團隊負責人談話,及時了解學生對于班級團隊管理的反饋。
1.2項目教學法
在討論“英語語音語調以及英美發音差異”這一專題的時候,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各國人講英語的不同口音”的英語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會發現原來世界各國人說英語都不一樣,口音會受到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影響。然后筆者結合經典美劇老友記第4季,第23集進行教學(該集有英美文化的碰撞,也能體現英美發音的的差異)。將情景喜劇片段融入教學既可以練習聽力,又可鼓勵學生自己通過視頻去總結英美發音音差異,以及英美文化差異。觀看完畢之后,筆者鼓勵每個團隊進行討論并且以團隊為單位陳述自己的發現。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都非常熱情地討論并在陳述環節表現的非常好。筆者要求學生課后自己搜集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資料,每個團隊談論文化差異表現的一個方面。學生在下一節課能用熟練的英語介紹中西文化差異,課堂參與性非常高。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體驗創新的樂趣與艱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1.3案例教學法
筆者在講“Diningout”這一主題的時候,首先設計了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很知本次課堂的主題,然后給學生展示大學英語四級新翻譯題(內容為中國美食)。當學生們談到中國美食時倍感驕傲。然而當筆者對他們提出如何將我們的飲食文化傳播出去這一問題時,大多學生因受到英語詞匯量的限制而無法回答。筆者然后給學生播放BBC出品的紀錄片:探索中國:美食之旅,并要求學生一邊觀看紀錄片一邊記錄和飲食相關的詞匯。這種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感知到教學內容的用途,增強了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具有深刻的啟發性,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在于讓學生死記硬背什么東西。
1.4情景模擬教學法
筆者以“OrderingaMeal”和“AskingforandGivingDirections”話題為例。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一個情景劇:出國后點餐和問路卻不會說英語的窘境。學生大笑之余也在思考自己的英語口語。大多數學生表示以后會出國旅游,掌握點餐英語和問路英語很必要。傳統教學法以聽力為主導,訓練學生聽并理解以上兩個情境的常用英語表達,然后安排學生編對話角色表演。但創新的教學法要求設置盡量逼真的情境,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那么可以引導學生編排以“點餐”和“問路”為主題的情景劇,并進一步探討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通過此課堂實踐,筆者發現學生非常具有創造性。大學英語精讀教材的內容也可以安排學生創作情景劇,如“SailingRoundWorld”。環球航行這一主題筆者指導九名學生參加表演,具體安排如下:一個旁白,一個航海的年輕人,六個途徑的國家(法國,中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安排六名同學介紹六國文化,美食及標志性景點),兩個記者。整個情景劇穿插背景音樂“Sail-ing”。航海過程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創新編排。這樣一個由老師指導,學生排演的全英文情景劇結束后,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英語知識,文化知識,還有團隊合作成功的喜悅。又如“ThePresent”,“TheSampler”等單元,老師都可以指導學生排演以課文內容為基礎的英語情景劇。
1.5參與教學法
參與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好的課堂應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參與的機會,并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饋,最終讓學生達到領會、掌握和應用知識,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熱烈的教學環境。如筆者在引導學生討論“我的夢想,我的青春,我的大學”這一主題時,首先和學生分享自己兒時的夢想,然后鼓勵每個學生都勇敢的說出自己兒時多姿多彩的夢想,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青春以及如何有意義的渡過大學生活。開放式的教學會讓每個學生都愿意參與,愿意分享。筆者組織學生參加班級英文歌比賽,比賽完全由各團隊董事長和課代表組織完成。大學生因為知識水平、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們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學會了協調團隊成員選歌,排練等組織能力,還學會了制作PPT等電腦技術,而且還鍛煉了英文主持能力。在講解詞匯、語法和課后練習時,筆者都鼓勵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參與體驗教師角色,讓學生自己講課。參與教學法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獲取的成就感,而不是單純地通過老師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被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參與式教學同時可以讓學生的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文獻搜索能力等多方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1.6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筆者的每次課堂都會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講“演講”這一主題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個關于“夢想與現實”的大學生演講視頻,在第二遍觀看的時候給每個團隊發一張任務卡,任務卡上有該團隊聽力結束之后需要回答的問題。學生不僅要聽,看,寫,還要參與思考討論并表達。聽力訓練結束后要求學生自己觀摩視頻,總結出演講者應注意的眼神手勢表情等,并讓學生現場模仿。通過任務驅動,學生會積極主動投身于每一項任務中,上課注意力會更集中。筆者每次課堂都會將教學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如在講授“環球航行”這一主題時,會將任務提前分配給各個團隊:1.搜集歷史上偉大航海家的故事并介紹;2.搜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英國航海家的信息;3.搜集騎士以及封爵儀式的信息并表演;4.繪制世界地圖并標出七大洲五大洋;5.描述主人公環球航行的路線。通過任務的驅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
1.7問題導向教學法
問題導向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回答。如在第一次英語課堂上,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我們要學英語?因為在自我介紹環節通過一個破冰游戲已經消除和學生的距離感,學生會如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學生可能會說是被迫的,或者僅僅為了畢業。筆者在實踐了一個月的新型教學方法后又一次和學生討論這個話題,發現學生對英語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會說:學英語出國旅游更方便,編程需要英語,看美劇能更好的理解英美人的幽默,可以讀更多的小說等等。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在講解課文重難點句子和單詞的時候,可以采用學生提問教師講解的辦法,或學生互相提問并回答的方法,從而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多次的問題回答與討論,可以培養學生開拓式的思維和求知求真的鉆研問題的精神。但是提問要把握下列原則:緊緊圍繞授課內容;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提問的邏輯順序要適當;提問的頻率要適當。
2結語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還是按照原來的??茖W校模式來制定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為了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這些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與培養目標相一致,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其最終目標,其中培養實踐能力是應用型大學和其他大學最重要的區別。然而,由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原來的專科基礎上建立的,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專科學校的影響,另外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會移植或使用研究型大學的培養目標,因此就與應用型大學的的教學實際相脫節,實踐教學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而大學英語教學更是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二)教師大實踐能力不能滿足新的教學模式
姚吉祥通過實證調查安徽省13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實踐能力,指出目前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還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實踐教學能力認知、能力認證、實踐經歷、環境因素、培養機制是影響安徽省13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五大因素(姚吉祥,2010:20)。新模式要求教師除了要進行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之外還要有實踐教學,但是由于實踐的方式多樣,實踐內容豐富,教師不能掌握所有的實踐資源,無法完全傳遞學生所需要的內容,學生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會感到不滿,大多數英語教師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挑戰。據我的問卷調查,只有31.5%的英語教師能夠進行完全的實踐教學,43.6%的學生對于教師傳授的知識感覺不太實用,45.3的老師對于實踐教學的備課量感到非常大而且效率不高。
(三)教師的主觀原因使得實踐教學受阻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60.4%的教師不想去帶實踐課,52.3%的教師認為這種課內容太復雜,不想備這種新課。12.4%的教師認為即使知道應該進行實踐教學,但是還是以過去的方式進行教學,因此實踐教學的作用不是太大。另外,由于現在的高校以科研為主,教學次之的理念使得教師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實踐教學無法用數字的方式進行評估,英語教師科研水平本身就比其他專業的教學要相對弱一點,因此大學英語更不可能很好地進行英語實踐教學的探索和應用。這都導致實踐教學在主觀上受阻。通過對幾所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調查,80.7%的英語教師認為科研與教學相比,更加重視科研;64.2%的英語教師在科研的投入時間要比教學的時間長。
(四)國家及學校對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重視不夠
盡管我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也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加強教師的實踐性鍛煉,增加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但這畢竟與真實的生產、管理還有一點距離。由于國家對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資金的投入和關注度都比較少,大學英語改革很少是有專門對新建應用型本科來制定的,因此對地方性高校的實用性不強,這些學校就處于一種既要符合全國的大學英語改革又要適應自己學校發展的兩難尷尬地步。這些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校定位一般會主要發展工科、理科、經濟等應用型學科的實踐教學,很少關注大學英語的實踐教學,即使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但是也是在這些應用型科目的基礎上來實施的,沒有考慮到英語科目的特殊性。
二、發揮教師實踐能力的建議
基于新建應用型本科學校大學英語實踐教學的問題,我們認為,發揮教師實踐能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制定符合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特色的教學目標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高水平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是與研究性大學和高職院校是不同的,因此,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育就不應該照搬以前的??圃盒<捌渌N類的高校的教學大綱,而是根據自身特點,修訂自己獨特的教學大綱,以確立適合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毫無疑問,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實踐能力”,因此應以一般要求為出發點,根據本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確定符合不同專業的、具有差異性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例如,對于文科的學生,由于其英語相對較好,可以直接根據自己的專業來學符合專業發展的大學英語,除了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譯之外更加強調對本專業的詞匯、文章和翻譯的水平。而對于工科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太好,首先進行基礎教育,然后再分層教學,對于好的學生進行工科知識的詞匯、閱讀和翻譯的知識教學,同時模擬工廠或公司環境,培訓學生的英語現場實踐能力。
(二)加強英語教師對新的教育模式的認知
由于大學英語教師對新的教育模式不是太了解,一時比較難于適應新的模式,因此對新的教學要求認識不足,一時不知該如何進行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重課本和理論,而輕實踐,而過去的??拼髮W英語教育方式更是很少關注學生的實踐。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使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除了重視課本基本知識,更應該加強英語實踐技能的訓練,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按照各專業學科特點開展各種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
(三)深化大學英語教師人事激勵機制改革
應該逐步完善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教師的獎勵和制約機制,大力鼓勵青年骨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的探索和實踐,支持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幫助大學英語教師建造實踐教學的環境和氛圍,積極研究和探索按照實踐教學和實踐教學科研的貢獻率進行績效分配的制度,充分調動廣大大學英語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自主創造性。多給予大學英語青年骨干教師繼續深造的機會,在大學英語教師的職稱晉升、出國培訓、脫產進修等多出臺激勵政策,從而激發大學英語教師主動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
(四)爭取政府和學校對大學英語實踐教學的支持
(一)現代信息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特點
教師們幾乎達成共識,在各門學科教學中,與信息技術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外語。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且隨著互聯網、移動技術的日漸成熟,大學英語學習與教學環境發生了巨大轉變:學習資源豐富,教學媒體技術含量高;以學生為中心,自主性要求高;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生由以前單一的、被動的接受學習變成自主探索、發現、協商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范圍和交流對象也隨著網絡而延伸。
(二)分布式認知理論對大學英語的指導意義
分布式認知把認知看作一種包含多個主體和多樣技術,協調內外部表征,且有助于提供動態信息加工的系統。語言學習尤其如此,對大學英語的學與教具有重要實踐指導作用。
1.有效運用認知合作性學習策略。
認知合作性學習不同于傳統的、封閉式的學習模式,其特點是學生、教師、多媒體、網絡、移動設備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學英語學習共同體,把英語語言知識、認知工具等要素聯系起來,引發學生思維之間的討論、追問、重組,運用交互的形式,達到促進英語知識建構與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怎樣開展認知合作性英語學習呢?首先,有效運用課外網絡學習,使之成為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比如,很多高校選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在互聯網上有相應的“外研社大學英語教學管理平臺”,其中內容設計豐富,有網絡版的《讀寫教程》和《視聽說教程》,更有在線答疑、作業、教學評估及上傳資料等欄目。這樣,學生可以及時通過網絡資源進行預習、課程總結、解答疑惑。其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目前交流工具除了QQ、博客等,已廣泛應用微博、微信、臉書、推特等方便快捷的方式。大學生之間關于英語問題的交流、討論、爭辯、整合等一系列的協作努力可以開闊個人的視野,生成更豐富靈活、利于解決問題的新信息。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另外,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共享一些圖文并茂、音像交融、動靜結合的英語網絡資源。比如常用的英語網站有普特英語聽力、滬江英語、英文閱讀網、英文寫作網等,信息的集聚與共享是進行協作學習的基礎。
2.注重協調、設計英語學習環境。
分布式認知理論這一視角較為強調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設計是為了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認知工具、認知信息資源,以更好地促進知識建構。第一,教師指導學生有效使用網絡、多媒體、移動技術。面對數量龐大、復雜多樣的英語資源,有些學生覺得手足無措,教師應及時積極引導學生獲取、篩選信息,如告知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學習網站導航的使用方法等,使學生不偏離主題。第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堂內外英語學習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除了關注教學的基本過程,教師還必須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教學管理的過程,尤其是在線學習、合作學習,要做好檢查工作。教師自己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策略的運用則顯得尤為重要。以欣賞英文電影為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恰當使用字幕,第一次觀看選擇無字幕,可以集中注意力,再選擇英文字幕,以便核查是否聽力有誤。同時注重觀影方式,將“泛看”與“精看”相結合,做到由淺入深。第三,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在線學習、自主學習使基礎差的學生不像傳統課堂那樣充滿尷尬、焦慮,可以自己安排時間,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也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時間上無法保持必要的連續性,注意力不集中,加之,缺乏對學生面對面的督促和監管,無法保證其學習質量。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針對這些情況,適時地做有效的知識輔導和心理指導。
3.為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和新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分布式認知理論視角下的教育教學強調要信息共享,建立學習共同體以及與媒體環境的結合,注重交流、互動,進行協作學習。這為近來蓬勃發展的“微課”、“慕課”及“翻轉課堂”提供了理論依據。“微課”的主要特征有:流媒體播放視頻、動畫等;資源容量較小,適于基于移動設備的移動學習;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課程。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慕課,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的網絡上的開放課程。其授課形式是將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課者和學習者通過某一個共同的話題或主題聯系起來,通常會包括每周一次的講授、研討問題等。“翻轉課堂”則是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由此不難看出,這些新型的英語教學資源及教學模式的特征與分布式認知理論在教學領域的觀點不謀而合,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教授知識。
二、分布式認知理論對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發
1.英語教師角色的變化。
分布式認知理論觀點認為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合作者、引導者、探討的參與者,動態的協調者。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積極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巨大優勢,學生以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這看似教師作用體現不充分,實則屬于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因為學生個人的英語基礎、悟性、自控能力、學習風格等完全不同,非常需要老師的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分為“導情趣、導操作、導質疑、導討論、導交流”,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原來的“權威—服從”關系轉變為“指導—參與”關系。
2.英語學習策略培訓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英語學習環境下,影響學習策略的因素更為復雜。由于網絡環境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學生急需得到元認知、認知策略的培訓和指導:學會分析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習過程和結果;學會監控、評價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會進行自我診斷,以了解自己的弱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發展水平,對班上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選擇恰當的培訓內容并進行針對性的策略指導。當然,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取決于很多因素,例如英語學習任務的性質、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別、年齡、學習經歷、學習風格等)。有時也需要從補償策略和情感策略入手,補償策略可以解決學生在網絡學習中因無法及時獲得必要的外界支持而面臨的問題,情感策略可彌補學生由于網絡缺乏人文氛圍和情感熏陶帶來的失落感。
三、結語
既是保證教師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仡櫫藝鴥韧庥嘘P形成
性評價的概念、功能以及研究現狀,指出現行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評價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論文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有益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教學評價不僅包括以標準化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評價,也包括以學習為目的、注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11]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使用的評價方式有水平測試(proficiencytests))NCET一4、CET一6,成就測試(achievementtests)如期中考試fmidtermtests),期末考試(finaltests1。嘲這些測試本質上屬于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一般在學期末或學習階段結束后進行,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對象,為學生此階段的學習提供鑒定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卻不能對教學過程做出評價。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BloomB.S.)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即為了促進學生尚未掌握的內容進行評價?!盵3]也就是說,形成性評價可以彌補終結性評價的不足,通過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1、形成性評價的概念
形成性評價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里芬(M.Scriven)1967年論及課程改革時第一次提出的。國外也有人稱為“課堂評估(classroomevaluation或classroombasedevaluation)”、“課堂評價(classroomassessment)、”、“學校評價fschoolbasedassessment)”、“成績檔案袋評價(po~folioassessment)”,還有人稱為“學習評價(assessmentforlearning,以區別于assessmentoflearning)”,但使用得最多的還是“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f本文統一采用“形成性評價”這一術語。布盧姆在《教育評價方法指南》中認為,形成性評價是根據教學活動過程中把握到的中間成果來修正教學計劃,進行必要的補充指導或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學習內容的評價活動151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它不僅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重視師生問的交流。
2、國內外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許多學者開始重視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影響。Weirt[6]建議教師應采用形成性評價,這樣可以有效地調整教學各個環節和學生的學習行為。Harlen&JamesI71強調形成性評價的關鍵是認清學生現有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Bachman&Palmertsl從考試的角度探討了形成性評價,強調用于形成性目的的考試可以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教材。
國內英語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關注的大多是中小學的研究,關于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較少,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戶進菊[9]和閻鋰[10]對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原則做了詳細解釋,并對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方法和意義進行了探討。王紅艷和謝芳[11]指出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的啟動有助于改變過去終結性評價一統天下的局面,因為該《教學要求》倡導形成性評價手段的應用,為大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環境。曹榮平等[12]嘗試性地提出了英語寫作教學研究模式,研究了形成性評價對中國大學生寫作自主能力的影響。郭茜[13]指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形成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盛湘君[14],周娉娣和秦秀白[l5]分別把形成性評價應用于高職教學和網絡教學,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3、現行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根據鄒慧民,崔艷嫣,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工作總結得出目前我國現行大學英語評價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評價概念過于狹小。教學評價一直被大部分教師簡單的理解為教學測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根據其中測試或期末測試的分數給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評價。事實上,評價是指為方便決策而對某個課程在動態、效果、認可度和效率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收集的過程。[i61教學評價應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既包括各種測試還應包括對學生學習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評價,也應該包括同學問日常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
3.2評價主體過于單一。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評價的主要是任課教師或相關的教學行政管理部門。作為評價對象的學生則很少參與到其中,這種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本人應該參與到評價當中。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夠為教師提供有關學生本人的極為有用的信息。[181
3.3評價內容重知識輕能力。對于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現行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并沒有得到多少改觀,仍然是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和學生的情感態度的評價,評價看重的是結果,不注重過程,忽略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評價。Genesee&Upshur認為語言教學應包括以下目標:語言能力,學習策略,社會情感,學習方法和步驟。[191語言教學評價體系要采取多種評價手段來檢測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
3.4評價功能缺乏激勵。目前雖然許多教師承認評價是教學的一部分,英語論文但卻將評價看作是檢驗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手段,只注重評價的檢驗和驗證功能,這使評價分割在教與學之外。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和功能通過評價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通過分數給學生排隊,難以發揮教育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
3.5評價結果缺少反饋。目前的課程評價絕大部分是關于測試的,教師關注的是測試的實施,試題的設計。對于測試的結果只是進行簡單的統計與分析,寫出分析報告,很少能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對于常見的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的結果,學生只知道打了多少分,及格與否,卻不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
3.6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評價方式是包括期中測試,期末測試和以CET一4,CET一6為代表的水平測試。58.4%的教師依靠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成績,40.2%教師僅僅按照期末考試來給學生打分,只有1.4%的大學教師對學生進行兩次以上的課堂測試。舊教師在實踐中仍然過多依賴終結性評價,不注重形成性評價,不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Genesee&Upshur指出當課程結束的時候,學生們想采取措施改進他們的學習已經是為時已晚,雖然期末考試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對學習刻苦的學生以高分數的形式進行獎勵,但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19l
4、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
鑒于上述現行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4.1形成性評價的優越性
形成性評價貫穿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碩士論文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4.1.1評價主體更加多元化。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往往處于一種消極的被動地位,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形成性評價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由被動評價的客體變為積極評價的主體,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問的互相評價,這可以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進行回顧,反思,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4.1.2評價內容更加全面。終結性評價以測試作為檢測學生學習好壞的手段和工具,重知識輕能力。它重視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不注重學習的過程。而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則是全方面的,評價的是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不僅注重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也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評價。
4.1.3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化。紙筆測試是終結性評價的主要評價方式,無論是期中、期末考試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采用的是這種方式,雖然紙筆測試具有方便、快捷、評分容易等優點,但大學英語作為一門獨特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對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要求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通過紙筆是無法實現的。而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它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觀察做出評價.也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學生日記,作業與小測驗,調查問卷及訪談等對學生進行評價。
4.1.4評價結果具有反饋作用。由于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因而能夠及時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留學生論文給學生提供反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也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要,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而當前的大學英語測試“不僅抑制了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使他們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由于大量考試題為識別性試題(recognitiontest),而不是提取性試題(recalltest),學生學習時只滿足于語言知識的理解,忽視產出和運用能力,從而養成了‘眼高手低’的學習習慣”。[20]
4.2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
教育部2O04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實行)》中明確提出“教學評估分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21]這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即:改進現存的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增加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形成性評價注重對教和學過程進行多層次、多元化的分析判斷,能夠為教學雙方提供及時、真實的診斷性信息,有利于教和學過程的完善和發展。[18]
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難以通過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實現,這就需要在教學中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多種自我表現的形式和機會,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以更加全面的施展。
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隨時向教與學提供反饋的評價方式,它的優越性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使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在進行中.評價體系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已不能完全適應改革的需要.而形成性評價恰恰可以適應促進學習者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激發積極的情感態度等作用。
參考文獻
[1]LeungC&MohanB.TeacherformativeAssessmentandtalkinclassroomcontexts:AssessmentasdiscourseandassessmentofdiscoursefJ1.LanguageTesting,2004,(3):335—359.
[2]鐘艷,曾葡初.論形成性評價與大學英語學習[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118-120.
[3]BloomB.S.EducationtoimproveLearning[M].NeWYork:McGraw—Hill,1981.
[4]郭茜,楊志強.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啟示『J1.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5):103—109.
[5]布盧姆等,邱淵等譯.教育評價[M1.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6]WeirCJ.UnderstandingandDevelopingLanguageTests[M].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EnglishLanguageTeaching,l993.
[7]HarlenW&JamesM.Assessmentandlearning:DifferencesandrelationshipsbetweenformativeandsummativeassessmentAssessmentinEducation.1997,(3):365—379.
[8]BachmanIF&PalmerAS.LanguageFestinginPractic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9]戶進菊.形成性評估與大學英語教學[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3(1):108—110.
[10]閻.形成性評價與大學英語教學IJI.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4):77—78.
[11]王紅艷,解芳.新《課程要求》與形成性評估手段的應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4,(4):37—40.
[12]曹榮平,張文霞,周燕.形成性評估在中國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fJJ_外語教學,2004,(5):82—87.
[13]郭茜.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J].兩安語學院學報,2004,(2):66—68.
[14]盛湘君.高職英語教學巾形成性評估的研究和實踐.[J].學術論壇,2005,(5):187—189.
[15]周娉娣,秦秀Iit.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1.外語電化教學,2005,(5):9—13.
[161鄒慧民,蔡植瑜.實行形成性評價,改革現存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J1_江兩師范大學學報,2006,(1):114—118.
[17]崔艷嫣,李業霞.試談建立多維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J1.聊城大學學報,(4):115—119.
[18]HarrisMichael&PaulMcCann.Assessment[M].Oxfmd:MacmillanHeinemannEnglishLanguageTeaching,1994.
[19]GeneseeF&JUpshur.Classroom-basedEvaluationinSecondLanguage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英語文學的培養對于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它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擁有多種途徑,不同的途徑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效果和影響,以下介紹幾種英語學習途徑。
1、英語文學中作品閱讀文學作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類文學表現形式,其自身有著普及性的宣傳作用。學生們對閱讀文學作品更加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在英美國家中,很多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都被推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并且收獲了頗高的評價和大眾化的影響效果。比如在了解奧尼爾的戲劇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得到奧尼爾作品中的哲學思想性和悲劇情節。在英語文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學習一部作品之前有選擇性的播放本部作品的影視片段,以此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接下來的文學作品。影視文學作品使書面化的文學更加具體化、真實化、生動化,使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學作品中更好的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英語文學中多媒體應用書本中的英語文學過于枯燥,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進行文學學習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多媒體的出現給這項學習帶來了福音。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的應用,教師可以為英語文學內容提供相關的圖文講解以及配樂,從而變枯燥的文學學習為生動有趣的圖文講解,更加加深了文學作品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為后續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學生可以在不經意間記住文學作品中的關鍵事件、人物、情節發展等相關文學信息,避免了死記硬背的枯燥學習方法。
3、英語文學中的角色表演在英語文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面因素進行選擇片段,指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選擇片段,結合自身喜好進行適當的改編,但不可以背離原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圖,使文學作品生動的展示在其他同學的眼前。
二、英語文學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在大學的學習生涯中,英語文學的學習地位在英語學習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英語學習的拓展內容,也是英語學習中的所要了解文化生活背景知識的源泉。對于大學生來說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增強語言內容的積累在英語文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了解到了文學內容的表達,同時也使自身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感性、充實。像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以及奧尼爾的作品中,無不流露出語言豐富的感染力,讓人在閱讀中體會到來自語言的神奇魅力。同時,有相關研究表明英語文學的學習可以增強所有其他語言的技能。文學作品的學習,使學生積累了作者在作品中所運用的廣泛的、特殊性的詞匯。在作品中同時包含了語言上的暗示、比喻、典故以及象征等寫作手法,為學生在以后語言的運用方面提供了素材,也提高了學生對英語文學的領悟和運用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英語文學作品的內容、故事情節有著令人無盡的遐想,每個人在看同一部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領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引起了不同的共鳴。學生思維能力因此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延伸。
3、培養審美能力在學習英語文學的過程中也是欣賞美、得到美的過程。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活、對人生、對他人有了一個重新的更好的認識,使自身的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趨向于更加高雅、文明的方向。審美能力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而英語文學的學習則恰好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實踐機會。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學生對作品中的用詞美、內容精、韻律協調、結構完美得以很好的掌握,會使學生在文學作品中享受美,提升自己對以后生活的審美能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及品讀,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提升,為以后進一步在生活中感受美、創造美鋪墊基礎。
三、結語
案例教學中重要的標志就是學生、教師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由于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需要對自身及其他同學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做出評價,實現最佳學習效果的目的。教師只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與評價,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能夠對自己及他人做出客觀的評價。
2實施案例教學提升英語教效果
案例教學,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人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從而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從而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它不僅僅強調教師的“教,’(引導),更強調學生的“學”(研討),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有相當大程序的轉變。在交互性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是中心,是交流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信息,具有學習的自主性,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中心,由知識的傳播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案例教學的基礎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
3案例教學課堂實施
3.1教學的準備
首先是教師的準備,涉及到教案、教學案例等的準備,由教師事先準備好案例并發給學生。優秀的案例應來源于實際,同時要具有典型性,案例選擇不要注意時間安排,所有教師都應該意識到制訂案例教學計劃及規劃好時間的重要性。接著是學生準備階段,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個性化的準備,搜索資料來提高服務課程學習。學生在案例教學前要做好學習準備,確保有足夠的時間研討,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題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問題,找出案例中涉及到的重要細節,案例分析完成后學生要把分析變成有利于課堂陳述的形式,以便在交流過程中充分實施。
3.2課堂教學實施
教師在課前將案例資料發放給學生,由學生通過個人和學習小組研討案例,分析討論案例中呈現的現實情境,探索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然后決定最終的實施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實景模擬等形式參與全過程,同時在案例背景中學習和練習新的詞匯和語法,有機地將學習內容溝通技巧與英語語言的學習有機聯系起來。(1)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確定問題后分析案例的相關數據及其解決方案,形成備選選項、選擇決策標準、分析及評價備選選項、選擇最優選項、開展行動并執行計劃。(2)討論階段。討論主要分為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小組討論在班級中每個小組人數是相對固定的,小組成員人數過多就會影響合作;如果成員過少會降低小組討論的效果以及在完成研討工作上會出現缺少人手的問題。討論小組的組成最好是自愿形式,教師不應直接界人,或隨機安排也可,在小組討論期間,每位組員根據教師事先發的案例資料查找相關信息并形成個人觀點,在小組討論時把個人觀點及遇到的難題與其他組員分享,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后,形成小組意見。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觀點重復或相近,全班討論期限間每組可選擇一位同學生陳述自己組的觀點及遇到的問題。教師可把不同觀點寫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同學討論與思考。同學針對不同的觀點及產生的問題進行辯論。在發言過程中,教師應記錄好學生在發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注意學生在發言過程中的情緒,在出現學生論題偏離教學主題時應及時引導學生回歸到教學主題上來。(3)歸納與總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把本次討論過程進行梳理,即從本次討論問題所涉及到的相關理論支撐知識及得出的結論,把學生發散見解、觀點集中起來,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服務于教學的知識點做結構性的重點講解和歸納。在這階段教師應重點討論學生研討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該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高案例教學的教學實施效果。(4)教學反饋。反饋的途徑可以利用調查的方法從學生中獲取,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求教師不斷的總結教學法經驗,做好每次課的教學總結,找出教學案例應用的優點和不足,為下一階段案例改進打下堅實的基礎。(幻評價。案例教學的評價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體現教師和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在案例教學中,考試不再是唯一評價學生表現形式。我們對學生采取多元的評價方法。包括小組表現,對案例介紹陳述及簡短問題和論述題等。教師通過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存在不足,進而更有針對性改進,提升自己。
3.3開發案例教學素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