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

    第1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的優劣對于城市環境的建設有很大影響。園林藝術設計靈活的運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可以讓城市的自然環境變得更加美好,提高城市品位。在進行相關的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領悟園林藝術設計的宗旨,靈活把握園林設計的內涵,將園林藝術設計完美地融入到城市景觀設計當中。園林藝術設計對于當今城市景觀設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如何充分將園林藝術設計融入到當今城市景觀設計當中?本文將從園林藝術設計和城市景觀設計所面臨的問題、園林藝術設計如何更好地為城市景觀設計提供幫助、園林藝術設計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等幾個方面具體闡述。

    園林藝術設計的現狀

    1.園林藝術設計的單一性

    綠化一片園林可以栽培品質較少的樹種。然而城市景觀的設計要求全面化、多樣化和豐富化,需要大規模多品種的樹木進行綠化。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單一化、簡單化的設計理念跟不上城市景觀設計的觀念,難以滿足現代城市景觀建設的需求。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要求種植比較簡單化的苗木,這對于當今城市生物鏈的發展也是不利的,也會引發植物長勢不良。園林藝術設計充分融入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后,園林藝術設計將考慮栽培綠化的多個方面,對于城市化的景觀發展是有利的。

    2.園林藝術設計的觀念

    在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忽視了城市景觀要求的綠化占有率、景點美學觀念等因素的要求。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方案往往選用山野中粗壯的樹木或者樹齡很長的古樹進行設計。這一常見做法忽視了美學的景點效果,更不符合生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的要求。現代園林設計必須要進行整體性和全局性的考慮,既要滿足美觀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協調性。

    園林藝術設計推進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

    1.園林設計使城市景觀更加具有觀賞性

    城市景觀的設計要求城市景觀藝術性、觀賞性并存。設計師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的時候,充分融入園林設計的思想,將當地特色的珍稀品種融入到城市環境的設計中。園林藝術設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元素,改善城市景觀的綠化程度和景觀結構。園林藝術設計靈活運用到城市景觀建設中可以改變城市原有的微循環,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可以更好地改善當地城市的環境,可以更好地維護城市環境的生態平衡。

    2.園林藝術設計使城市景觀更加全面化

    園林藝術設計注重稀缺品種的栽培。園林藝術設計可以很好地保存并繁育珍貴的植物,可以很好地提高景區環境生態的良性發展。園林藝術設計融入城市景觀設計可以給稀缺植物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加大保護力度,有利于保持當地的物種多樣性,可以更好地改善當地城市的環境。這樣園林藝術設計就可以更好的應用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多個方面。園林藝術融入城市景觀后可以讓人們更加舒心,可以提供更加休閑、更加優質的景觀視覺享受。

    園林藝術設計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

    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歷程也是園林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與園林設計在最早的發展階段幾乎是并駕齊驅的,共同經歷了最早的時代,兩者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但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園林藝術和城市景觀設計卻開始呈現出一定的差別,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領域。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園林藝術設計依然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依托。在未來的一段發展時期內,如何使園林藝術設計更好地服務于城市景觀設計,提高城市景觀設計的質量和效益依然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爭取提高園林藝術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使用效果,提升使用質量,使得園林藝術設計能夠真正為城市景觀設計服務。

    結束語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合理的園林設計藝術可以更好地美化城市的環境,給城市的環境保護帶來很大幫助。因此,我們應該全面考慮如何更好地實現園林藝術、城市景觀設計、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城市景觀設計和園林藝術設計從不同的領域進行深層次的融合,設計理念不斷碰撞出火花,在不久的未來,園林藝術設計一定會成為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一定會讓城市的自然環境更加美好,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福祉。

    第2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城市景觀中的地景藝術造型語言

    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地景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運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極簡、抽象的形式所賦予的深刻含義,這種簡約到極致的設計思想,正是在設計中運用了幾何構成語言,使得很多作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神秘的感覺。

    1.平面構成語言

    地景藝術是一門藝術學科,是從環境藝術演變而來,更是景觀設計的一種方法。同時,地景藝術與景觀藝術具有同樣的特征,其中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原型形式”,運用簡潔而抽象的幾何語言來給人們傳達最原始的原型意識,如點、線、圓、螺旋線、條帶、角錐等。這些基本的幾何形在地景藝術家看來,早在人類集體意識中根深蒂固了,能夠通過無意識進行閱讀。由于藝術形式上多為基本的幾何形,所以從創作語言的角度來看,地景藝術表現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這些抽象的造型充滿著神秘感,它們延伸出的宗教和象征特色被廣泛的運用于地景藝術作品中。

    1970年,美國藝術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含有對古代藝術圖騰的遙遠向往。這是一個在猶他州大鹽湖上用推土機推出的458米長,直徑50米的螺旋形石堤,它就是一個安靜躺在湖水中的尺度超大的螺旋形態。根據傳說這個漩渦是湖底一條與大西洋相連的地下通道產生出來的,現如今因為湖面上升淹沒了它人們再也看不到了,但是當初人們參觀它的時候,多少帶有朝圣旅行的性質,所以有著不一樣的文化底蘊。

    2.立體形態造型語言

    大多地景藝術家喜歡以錐形體為原型去創作。眾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典型的錐形體,位于世界奇跡的它所擁有的神秘色彩吸引了無數的人。而它的外輪廓線如同一座小山,這正給地景藝術家帶來新的探索,起初將地形塑造成簡潔的三角錐形、圓錐形或者金字塔形等,后期又將其升華成富有韻律的波浪形、丘陵狀地形等。例如藝術家野口勇,將雕塑融入空間大環境中,將大地也作為一種雕塑的介質來創作設計,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后來所謂的“空間的雕塑”,之前鮮有人用這種手法去塑造地形,非常值得景觀設計師借鑒學習。地景藝術家還常用重復、陣列等設計手法,這些造型手法形為城市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原型。

    3.色彩構成表現語言

    “遠看顏色,近看花”這句古語告訴我們: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最先闖進我們視覺感官的事色彩,而最具有感染力的也是色彩。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地景藝術的創作運用色彩所具備的抽象性,對景觀的空間感、舒適度、環境氣氛、使用效率、對人的心理及生理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同一個作品中我們有時候能感受到色彩表現的夸張,有時候色彩可能又表達出藝術家的個人情感,這兩種體現是共生關系。地景藝術不僅僅注重作品在白天給人的感受,還注重色彩在夜間所展示出的別樣風采,然而地景藝術是一個注重自然元素的景觀創作,不明思議,更注重自然之力對色彩的作用。

    地景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設計理念

    1.遵循自然環境規律

    德?瑪利亞曾說過:“土壤不僅應被看見,而且應被思考”。這意味著藝術家開始走進自然尋求新的創作元素。地景藝術家以自然元素為藝術創作的首要材料,他們投身到荒無人煙之地,進行大地藝術創作,自然界中的植被、土壤、石頭、木頭、冰雪、砂石都成為作為藝術家眼中的創作材料。與此同時,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又將這些自然元素抽象地運用到設計中去,順應自然規律,使城市景觀煥然一新。

    1951年藝術家野口勇設計的讀者文摘大樓庭院,正是運用了青草和一堆石頭等自然元素呈現出一份樸素而簡單的景觀設計。在創作中,地景藝術還引進了自然力元素,如閃電、潮汐、風化、侵蝕等,令景觀藝術表現出轉瞬即逝的特點,如藝術家瑪利亞的大地藝術作品“閃電的原野”,突出了自然力量帶給人們的震撼感受。

    2.運用傳統文化要素

    地景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是傳統的設計要素。在景觀設計中,水是非常普遍的傳統設計要素。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曾經宣布“水是萬物的始基”。水雖然是無色無味的物質,但是通過設計可以將它變得豐富多彩,帶來無窮的色彩變化。

    查斯?曼哈頓銀行廣場下沉式庭院是野口勇根據日本枯山水的內涵而設計的。與地上庭院的景觀完全不同,在設計中他采用了大小不等的石頭岳花崗巖地床結合,景觀隨著觀者視角的變換和季節的不同季象而變化。在炎炎夏日到來之時,那些被隱藏住的噴頭噴射出細細的水柱,庭院里覆蓋著薄薄一層水,水霧縈繞在那遠渡重洋而來的奇特石頭周圍,好似大海中的幾座孤島。

    3.景觀設計主題性的突出

    以雕塑為例,早在50年代,就有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師從各個角度嘗試雕塑與環境設計的結合,產生了最初的地景藝術作品。與野口勇同代的藝術家拜耶也同樣致力于環境作品的創作。拜耶設計的“土丘”和“大理石花園”強烈地表現了其設計主題。大理石園是在廢棄的采石場矗立的雕塑群,可供人們穿越,在方形平臺上布置了高低錯落的幾何形狀的白色大理石板和石塊,組成有趣的空間關系,中間還有一個活躍的噴泉。土丘是一個土地作品,直徑12m的圓形土壩內是下沉的草地,布置了一個圓形的小土丘和圓形的土炕,以及一塊粗糙的巖石。

    城市工業廢棄地中的地景藝術

    現如今,隨著城市廢棄地的增多,景觀設計師逐步對城市工業廢棄地價值觀念有所轉變,開啟了對工業建筑保護和再利用模式,迎來了一條新的創作之路。地景藝術家們最初選擇創作環境時,主要是荒無人煙的曠野、灘涂和戈壁,以遠離人境來達到人類和自然的靈魂的溝通。除此之外,在懷著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同時,逐步融入到藝術創作中。那些因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而遭遺棄的土地,所顯現出來的文明離去后的孤寂荒涼的氣氛和給人的強烈深沉的感受與地景藝術的主題十分貼切。地景藝術家利用工業廢棄物、本土植物為設計材料去創作,不僅使原本丑陋的東西重新利用獲得欣賞價值,而且很好的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我國也涌現了大量的工業廢棄地,為了給人們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和城市公園的建設成了政府的首要目標,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工業企業搬離市區,景觀生態的恢復迫在眉睫,而地景藝術也成為各種廢棄地更新、恢復、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3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河流景觀規劃;景觀都市主義;景觀規劃設計;長利涌濕地公園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與城市發展的共生關系

    1.1 河流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間格局的基底,河流對于城市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據統計,目前我國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流經絕對部分城鎮。我國幅員廣闊,南北地區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對城市發展中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響。

    快速城鎮化發展背景下,現有城市建設模式對城市河流的生態影響較大,以至多數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與功能,比如缺乏監管的產業污水排放破壞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護堤硬質鋪張影響了水質的自我修復,擅自改變河流形態影響了汛期防洪要求,較多的濱河住宅開發侵占了公共岸線資源。

    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是運用工程設計技術,綜合解決河流所涉及的生態安全、經濟社會、文化休閑等綜合問題,推進河流與城市共生發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需要突破傳統的“唯工程論”思維,基于城市共生視角優化其工作思路與技術路線。本文在總結傳統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的基礎上,引入景觀都市主義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普遍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開發企業和設計師對河流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多個不足之處。

    一是重生態輕使用,導致河流與周邊城市功能割裂。雖然在河流規劃設計中滿足生態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時需要兼顧其游憩、文化、休閑、科普教育等相關因素;二是重使用輕生態,嚴重破壞河流生境。具體表現為對河流兩側用地功能的過度設計,融入了較多人工要素,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三是大量濱河住宅開發侵占河流防護綠地,有損城市河流防洪的整體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線是土地經濟價值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緩沖區的安全敏感地塊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網建設對河流生態保護造成影響。城市河流生態系統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規則性城市路網對河流的干擾較大;五是規劃設計方法較為單一,構圖過于圖形化,忽視對城市河流的體驗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

    2.1 景觀都市主義的思想起源

    景觀都市主義的興起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現代景觀科學和生態科學對于人居環境營造的日益深入影響。在城市病與環境危機問題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態理念為主導的當代景觀科學應運而生,并被人們作為應對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二是當代城市無序蔓延、城市邊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種“景觀范式”被引入,對城市現象進行重新閱讀和研究。這種“景觀范式”是與注重個體形態的“建筑范式”相對立的,側重各類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動態變化的過程,它突出彈性化的城市環境應隨著時間推進而不斷轉變。

    2. 2 景觀都市主義的基本觀點

    2.2.1 城市空間的有機聯系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這對進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設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將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據不同城市特征進行設計,建造景觀化城市,將景觀城市化,城市景觀化。

    2.2.2 城市發展的時間梯度

    景觀都市主義從過程視角理解規劃設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強調規劃過程的彈性與動態性。時間梯度是景觀都市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同時間段的城市景觀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處其中的人們獲得不同的感受。景觀都市主義關注這個變化過程中時間、空間和人們體驗的互動關系。以時間的不確定性為原則,允許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進行自我修正、置換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規劃設計則需要留有余地予以應對。

    2.2.3 城市景觀的多樣性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景觀不是獨立而空泛存在的,而應該具有文化、生態、情感等多方面意義,將景觀作為閱讀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系統。

    2.3 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

    2.3.1 河流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與城市功能是互動統一的關系

    河流是城市“圖底”的重要構成部分,與其他開敞空間是統一的關系。城市內部河流承載了居民活動與休閑服務功能,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強河流與城市功能的互動與優化組合,可促進發揮安全、生態、景觀、防災等綜合效益,是河流景觀建設的基本目標。

    2.3.2 景觀設計與生態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態功能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景觀應該具有復合型功能,其中生態功能是一個重要方面,將景觀設計與生態要素結合,使得景觀兼具游賞、文化和生態的復合功能。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征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優化組合河流景觀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構新的景觀格局。

    2.3.3 人工建設要素的生態化和景觀化

    河流生態敏感性較大,且容易受到破壞,河流景觀要以自然生態為主,弱化人工建設的干擾。景觀都市主義強調設計的“景觀性”,將自然過程作為設計形式,充分尊重場地的原始自然環境和生態價值,以場地的肌理及其演變規律為出發點,為設計師的創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據。

    2.3.4 充分發掘河流景觀的文化和體驗價值

    傳統的河流景觀設計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導向,注重物質空間建設,對文化與體驗感受重視不夠。都市景觀主義對城市河流的景觀價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應具有傳承城市文化,宣傳正確生態價值觀的文化教育意義,二是充分考慮身臨其境的心理體驗,充分發掘生態和景觀上的體驗價值。

    2.3.5 基于生態優先原則,采取多樣化的生態要素修復與保護策略

    建設性破壞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實踐中是普遍現象,由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受損。景觀都市主義以生態視角審視河流規劃建設,運用生態策略并結合其他規劃設計手段,應對工業化城市建設的種種弊病,積極推動城市轉型。如洛杉磯河流復興的總體規劃,其目標就是重整廢棄的景觀,采用多種手段修復損壞嚴重的生態系統,使整個區域重新煥發活力。

    3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

    景觀都市主義體現了系統化和綜合化的設計思路,強調城市河流景觀的生態、文化與社會意義。相對傳統設計思路,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存在五個方面的改進: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對總體發展環境和需求進行研判,有利于將河流景觀融入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觀與周邊區域在生態、景觀、功能的整體協調為原則,擴大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范圍進行研究,不僅是依據上位規劃和規劃任務書要求;三是考慮河流與城市功能的互動,并結合公園內部的功能協同與功能分區,統籌確定河流沿岸功能與規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與分系統方案,結合反饋的設計方法,形成最終方案,力求整體方案和局部系統的最優綜合(圖1);五是對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態技術方法,將其作為自然要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基礎設施工程景觀設計等。

    3.2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提出以下五個規劃設計要點,具體包括:與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復合功能、以景觀作為綠色基礎設施、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與體驗設計及生態修復與保護。

    3.2.1 與城市融合的河流復合功能

    借鑒景觀都市主義關于城市空間有機聯系的觀點,將河流作為城市空間系統組成部分,與周邊城市功能進行互動。從生態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態結構和綠地系統的一部分,應加強河流與周邊城市地段的生態聯系;從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設計中體現出來;從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邊開發地塊的聯系,提升周邊的土地價值和環境品質。

    3.2.2 以景觀作為綠色基礎設施

    綠色基礎設施是指由各種開敞空間和自然區域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綠色空間網絡,為動物遷徙和生態過程提供支撐,同時起到雨洪防護,改善水質,節約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觀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包括城市道路、鐵路、橋梁、變電站、燃氣站等等,而這些設施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對河流整體環境產生較大干擾,常見的如穿越濕地斑塊的城市干道、為防洪需求建筑硬質護堤等。通過思考優化策略后發現,基礎設施可作為一種公共活動空間和生態景觀資源,與生態廊道、綠色通道、城市水系進行整合,統籌建設。景觀都市主義將基礎設施作為一個有生命的綜合的人造有機體系,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城市機器,從而減小基礎設施對城市生態網絡的沖擊。

    3.2.4 生態修復與保護

    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對河流生態的修復與保護是極為重要的,直接影響到河流生態效用和環境品質。首先是對已被破壞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或重建,將其生物特征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其次是規劃管控方法創新,根據不同河流保護地段,設定不同程度的開發控制和活動管制。

    3.2.5 文化與體驗設計

    城市河流兩岸的景觀體驗與游憩功能對體驗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據不同群體興趣及情感訴求的個性,使其在一定區域獲得良好的游憩體驗。具體設計,包括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策劃,引導游客與河流兩岸景觀的情感互動,增強游憩體驗等。

    3.3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內容

    通過探討景觀都市主義下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與基本要點,對傳統“自上而下”式的線性規劃路徑進行反思,并運用系統規劃方法優化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過程,具體涉及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以及工程設計層面。通過三個層次的規劃設計工作,建立河流與城市共生發展關系,有效協調生態與經濟、社會、休閑活動的聯系,并通過具體工程設計予以落實。

    3.3.1 總體層面優化內容

    總體層面是基于城市視角論證河流的本質特征,及其與相關要素的聯系,并指導后續兩個層面的設計工作,包括六個方面內容:一是注重城市發展背景及區位分析,從擴大區域范圍審視河流景觀建設的目標,涉及城市結構優化,延續城市文脈精神等內容;二加強河流與周邊區域的關系研究,分析周邊區域在空間、功能、生態、交通上對河流景觀的影響;三是基地現狀與資源條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文化意義,并運用到具體設計中。如在對杭州西溪濕地資源的研判中,發現西溪濕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鄉和田園風光外,在歷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歷史文化圣地,與西湖、西冷印社并稱為“三西”名勝,是人文墨客常年駐足之地。在其設計過程中,以“梵、隱、俗、閑、野”的不同意境響應其景觀內涵。

    四是生態承載力的分析,以生態承載力的評估作為確定人工建設開發量和容納人類活動強度的基礎依據,加強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科學的合作;五是綜合考慮河流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使用價值,避免規劃目標與重點的單一、片面性;六是規劃結構與功能布局方面,強調河流與周邊區域的系統聯系性,并與總體功能相互協調。

    3.3.2 系統規劃層面優化內容

    系統規劃層面內容是對總體層面內容的響應與落實。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系統規劃是針對不同問題展開的具體設計工作,包括功能分區、生態安全、景觀規劃、交通規劃四大方面。

    功能分區。河流周邊地塊一般屬于居住、商業商務、廣場公園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區強調河流兩側地塊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強市民對濱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體上把控河流兩側建筑群體空間,變化有序的天際輪廓線,進退有度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

    生態安全分為防洪安全、水系組織與岸線布局三個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觀設計的首要任務,弱化防洪工程影響,需要結合水系組織與岸線布局進行同步考慮。水系組織規劃指將水系置于城市整個綠地系統中考慮,通過水系及周邊綠色空間的組織,優化,完善城市綠地布局。同時,規劃范圍內的水系應與周邊水體盡量連通,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提高水體的流動性和凈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態功能。岸線布局:目前河流駁岸設計中存在生態化不足的現象,岸線布局需要滿足不同時期河流水位要求。作為生態交錯區,岸線設計應充分發揮其“邊緣效應”,盡可能多的創造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同時盡量避免線型的道路對生態的隔離。在材料選擇方面,盡量選用生態型的駁岸,減少混凝土等對生態影響較大的人工材料,使駁岸設計在滿足防洪需求的基礎上,能夠更顯得綠色和自然。

    景觀規劃分為工程景觀、公共空間與生態景觀三個方面。工程景觀是對河流范圍內外基礎設施的景觀設計,比如跨河交通、高壓走廊等,通過景觀手法弱化基礎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干擾。公共空間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動場所,是自然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載體。生態景觀是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的進行景觀環境設計。

    交通規劃包括綜合交通規劃、綠道系統規劃、水上交通規劃、交通景觀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反映了道路、鐵路、港口等交通設施與河流的關系;綠道系統規劃是河流內部及其與外部聯系的慢行交通系統,側重非機動車與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規劃需要融合城市整體水上交通系統,并結合城市旅游線路統籌考慮;交通景觀規劃是融化交通設施的景觀干擾,屬于工程景觀范疇。

    3.3.3 工程設計層面優化內容

    工程設計是系統規劃的具體落實,是指導河流兩岸景觀建設的具體技術文件,具體包括豎向設計,河流防洪工程和兩岸駁岸工程設計,雨水排放與收集設計,植物配置設計,夜間燈光照明設計,公共服務設施與建設小品設計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設計層面涉及具體設計規范內容,本文在此不具體展開。

    4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

    4.1 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概況

    肇慶新區位于肇慶主城區東北部,肇慶高新區的西南部,處于主城區和高新區的發展軸線上。長利涌濕地公園位于肇慶新區西南(圖2),規劃范圍為上游至九坑河水庫大壩,下游至西江,流域長約9.7公里,總面積約756公頃,是肇慶新區中的主干水系(圖3)。

    4.2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思路與要點

    4.2.1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思路

    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運用景觀都市主義的指導思想,首先面對的是“長利涌在肇慶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肇慶新區需要什么樣的河流景觀”的問題,通過對城市發展背景和基地現狀解讀,并綜合類似地區的案例研究,從而確定長利涌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與基本定位。

    在長利涌生態、景觀、功能設計的過程中,始終將周邊區域納入研究范圍進行統籌考慮,以此在功能上保持與周邊商業、會展、居住、綠地功能的互動協調,加強內部與外部用地的關聯性。最后,通過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與工程技術層面三個技術階段的成果反饋與優化,形成最終成果。

    4.2.2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要點

    借用景觀都市主義運用在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核心觀點,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中提出五大設計理念,包括功能復合化、景觀生態化、設施景觀化、河流內涵化,以及生態安全化,并在各層面設計中予以落實。

    功能復合化指長利涌兩側用地功能的多樣性,聯動城市發展;景觀生態化是設計中強調景觀的自然性和生態效益;設施景觀化是運用景觀和生態手法,將長利涌駁岸以及穿過基地的鐵路、321國道、城市干道等進行景觀化處理,使之與環境協調;河流內涵化主要是賦予河流公園文化主題,建設肇慶市生態文化展示窗口;生態安全化是本著最小化人工干擾原則,注重水土保持,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構筑城市生態廊道。

    4.3 長利涌濕地公園總體層面設計內容

    將長利涌濕地公園項目納入不同層次區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發展視角研判本項目的規劃需求與目標,即該項目成為繼產業園區開發、居住新城開發之后的新的生態運營模式,是啟動肇慶新區建設、貫穿低碳生態建設路線、打造珠三角城市濕地公園精品的核心項目。

    其次,長利涌濕地公園應作用肇慶新區生態安全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領銜水雛天堂、長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硯陽湖、龍吟谷生態創意度假區、生態新城中央綠軸等多類市級重點項目與城市資源,合力構建肇慶新區生態格局,并以濕地公園建設作為契機,帶動行政、居住、商業、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復合發展(圖4)。因此,規劃中理清長利涌濕地公園與周邊項目的關系,通過濕地公園的“串、連、統、合”手法,形成肇慶新區的生態廊道構架(圖5)。

    其三,對長利涌濕地公園的生態現狀進行全面評估,計算長利涌的生態承載力,以此為依據進行功能布局,體現景觀都市主義的生態優先理念。最后,將長利涌作為連接兩條城市功能軸的紐帶,通過交通與活動空間形成長利涌多元功能水軸,打造“之”字形的規劃結構(圖6),使長利涌融入城市綠色空間結構,體現景觀都市主義中的城市結構完善與生長動態過程理念。

    4.4 長利涌濕地公園系統規劃層面設計內容

    長利涌濕地公園系統規劃層面設工作是整個項目的核心部分,具體包括五個方面內容。

    功能混合:長利涌濕地公園作為線性城市空間,需要充分考慮與相鄰用地的功能協調關系,結合與其相鄰的商務、會展、體育及商業用地,劃分以動態為主題的濱水利用區,建設濱水商業帶、濱水娛樂區、文化展示區和城市濱水景觀帶;根據“一軸三區”的總體規劃結構,依次由濱水利用區、濕地調節區和生態保護區構成,形成三區軸串的生長型空間結構及景觀序列(圖7)。

    4.4.1 生態安全規劃

    長利涌濕地公園的水體設計充分體現水網、開放空間和城市景觀的生長特性。首先對區域水網進行整體分析,總結出長利涌水網生長發散型的特質,通過保護、調節、利用等措施調整優化整個水網系統,使之在肌理上體現出區域水網生長性的特點(圖8)。并通過“節點―廊道―中心―廊道―節點”的分級手法設計,銜接、打通、融合周邊重要的開敞空間和景觀要素,使城市開敞空間和景觀得以生長延續。

    4.4.2 生態化和親水性的駁岸設計

    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視角和生態策略,對于目前城市濕地公園岸線設計中的人工化傾向,具有良好的啟發和借鑒意義。通過對長利涌水文條件的分析,設計中將駁岸處理形式分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多采用生態型的自然駁岸,充分體現生態化理念。

    4.4.3 體現生態和文化功能的景觀設計

    結合周邊功能以及濱水游覽要素,長利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了12個生態文化景觀節點,以水為軸形成生態景觀帶(圖9),將長利涌打造成為肇慶市低碳生態示范基地,借助濕地自然景觀塑造城市生態文化品牌。

    4.4.4 以生態手段弱化負外部性的交通系統規劃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范圍內有三條鐵路穿境而過,321國道也與鐵路交錯,鄉道貫穿區域,交通系統對城市濕地生態的干擾不可避免,在景觀都市主義指導下,以生態和景觀手段弱化交通設施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4.5 長利涌濕地公園工程設計層面內容

    長利涌濕地公園的工程設計中,采用了若干生態策略和景觀設計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設施具有一定的生態功能,并使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最小化,增加濕地公園的景觀效益。其中,重點處理防洪堤的生態安全問題:由于長利涌河床高于周邊地勢,形成“懸河”,因此防洪堤在達到防洪標準基礎上采用巖石和生態護坡磚結合的方式進行加固,確保磚內土體的表面保持穩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強區域生態建設和生物鏈的完善。其它工程設計,包括長利涌及其周邊地區的豎向設計、利用設計、公共服務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植物種植設計與夜間燈光照明設計等。

    5 小結

    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服務對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發揮多種生態效益的同時,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娛樂等多樣化功能,是城市公園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忽視了日益復雜的城市系統對景觀環境的要求,同時缺乏考慮河流自身的特點,因而在設計中常常出現重使用輕生態、構圖過度人工化等問題。

    景觀都市主義源于對西方后工業化社會城市問題的應對,它提倡改變以建筑為城市建設元素的傳統方式,強調把城市作為生態系統來考慮,突出景觀作為城市空間聯系的媒介作用,實現自然與人工的對話。景觀都市主義對解決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大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本文基于此,提出了“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工程設計層面”的改進建議。最后,以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為例,闡述景觀都市主義指導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具體實踐應用,同時希望能為我國其他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提供思路與借鑒。

    參考文獻: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馬克?特雷布.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回顧 [M].丁力揚,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畢凌嵐.城市生態系統空間形態與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J],建筑學報,2010,(11).

    第4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意境 城市濱水區 生態理念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43-01

    1 景觀意境

    1.1 意境

    《辭?!分袑τ凇耙饩场钡慕忉屖窃谒囎髌匪枥L的生活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客觀存在在人們思維中的一種抽象造型觀念的反應。從美學角度而言,最初源于對詩詞的鑒賞評價,如王昌齡的《詩格》中:“詩有三境……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痹诖撕蟮膶τ谠姰嫷脑u價體系中,“意境”一直是眾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現代很多學者對意境的內涵做了新的理解,大都認為,對意境的欣賞是一種對藝術美的本體的審美過程。

    1.2 景觀意境

    “意境”所傳達的藝術最高境界在各個美學領域被逐步推崇,包括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景觀園林學。

    縱觀我國園林景觀發展史,可概括出伴隨其同步產生的景觀意境發展過程大致為三個階段:(1)“萌芽”—— 中國園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山水為主體替代之前時期的以宮苑建筑為主體的轉變為標志,產生了中國園林對景觀意境的追求,通過照搬自然山水對其進行意境營造,讓觀賞者產生對自然山水的想象;(2)“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山水詩、畫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園林的形態,樣式也多樣化。當時的文學家、藝術家與造園家相結合,把詩畫作品所描繪的情趣,引用到園林創作上;(3)“成熟”——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代,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與世界發展的大交融中,我國園林景觀發展體系也逐步成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逐漸受到重視,對于園林意境的研究體系也日漸成熟完整。

    2 城市濱水區景觀意境營造要素

    城市濱水區景觀意境營造要素可大致分為兩大類:精神類型要素(意)和實體類型要素(境)。

    2.1 精神類型要素(意)

    精神類型要素(意)是指人們對現實存在的物體有所感知而產生的某種情緒、感受、意境和想象等元素,主要包括對時間,歷史和空間的感受,由于受主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人們對同一實體中的材質,色彩,光影和形體將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屬性。因此精神類型要素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易變性,同時其存在形式是隱性的。

    2.2 實體類型要素(境)

    實體類型又可以分為自然的實物類型和人工的實物類型。自然的實物類型包括濱水場地中原有的水體,植被,地形,生物和天空等要素。人工的實物類型包括人們熟知的建筑、人工堤壩、親水平臺等。進一步把精神類要素和實物類要素從功能角度劃分的話,精神類要素的功能主要是指人文功能的實現,主要是對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對城市居民生活和地域文化的反應。而實體類要素的功能主要包括生態、經濟、功能和審美要素功能。

    3 生態理念下的城市濱水景觀意境的設計原則與方法

    3.1 現代城市濱水空間景觀意境的設計原則

    現代城市濱水空間的景觀意境設計原則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一是與主體共鳴原則:景觀意境的最終目的是設計者通過提高景觀審美感,使景觀與使用者高度契合,從而產生共鳴即產生美好的聯想與想象,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意境設計上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群體特性,使觀賞者產生共鳴感受到景觀意境。

    二是與時間共存原則:景觀意境的產生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時間維度上產生變遷,具有動態性。景觀的意境營造必須考慮到不同時間的屬性,遵循展現當代人們的審美品位又具有在時空上的可持續發展性。

    三是與空間共生原則:意境的營造要與場地生態現狀進行結合,不能憑空想像,這是景觀設計的基礎。通過對場地空間肌理和脈絡的梳理,因地制宜,創造出真正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濱水景觀意境,實現濱水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發展。

    3.2 生態理念下的城市濱水景觀意境的設計方法

    對現代城市濱水景觀意境的營造,同樣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章法?,F代城市濱水景觀意境的營造方法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主次分明,突出重點。

    濱水景觀空間作為一個審美系統,其系統內部嚴格遵守美學關系中的主次分明原則,因此在營造城市濱水景觀意境時,要突出主體,以主體控制全局,找到設計的靈魂,以期達到更好的審美效果和意蘊傳達。

    (2)區域劃分,豐富空間,各要素之間互妙相生。

    城市濱水區域的實際空間是有限的,必須要從宏觀上整體把握,使整個空間主題明確,層次豐富,又傳達出意蘊層出不窮的意境。在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的意境營造中,要注重各要素之間的互妙相生,如水與魚、石與苔等。在設計中要注重這些相生的景觀,讓其以自然形態完美相生,即滿足對生態的完美保護又使景觀意境達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境界。

    (3)一氣呵成,氣蘊相連。

    在現代城市濱水空間景觀意境營造中尤其要注意對水體的設計,水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及給城市帶來的靈秀之美一直被人們所認可,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對這一要素使用的虛實相映,氣脈相連的造景手法和利用“風水學”理論,來營造氣韻生動的城市濱水景觀意境。

    4 結語

    城市濱水景觀體現著現代城市的文明,深刻地揭示一個城市所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脈絡。所以,對城市濱水區的景觀意境營造和當代生態理念的結合研究也迫在眉睫。意境的設計可以說是城市濱水景觀中最高層次的設計理念,景觀設計在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應當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根據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原則,考慮其時空特性和人文特性,運用突出主體,分割空間,分析場地等具體方法進行現代城市濱水空間的景觀意境營造。

    參考文獻

    [1] 日本土木學會[編],孫逸增[譯].濱水景觀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璣規劃設計[M].東南人學出版社,2005.

    [3] 王湘昀.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結構對現代景觀環境設計的啟示[M].湖南:湖南大學,2005.

    [4] 姚遠.城市濱水景觀的創新研究—— 理想的城市濱水景觀發展模式的探尋[D].研究生學位論文,武漢理工大學,2010.

    第5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摘 要:自建筑事業飛速發展以來,建筑物對環境的保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植被的破壞、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等不斷地產生。我們應該注重對城市建筑環境的藝術設計,以人為本,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共存。通過對各個方面的考慮,探索出多姿多彩的建筑環境藝術。讓我們把握住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軌跡,創造出更好的發展方向吧!

    關鍵詞:建筑景觀;建筑環境設計;環境藝術;環境藝術設計

    建筑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存環境,建筑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狀態,有一個好的建筑環境才會讓人們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對于城市建筑景觀的環境藝術設計,我們就更應該深入研究。讓建筑環境設計變得科學化、系統化、精致化、人性化,才能實現擁有更合理的建筑景觀。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的責任更是重大,需要對各個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甚至需要深入的探究。

    1 目前我國城市建筑環境的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飛速前進,我國城市居民也穩步身高,需要的城市建筑也相應逐年增多。城市人口的劇增給城市帶來了生活廢水、工業污水等各式各樣的垃圾,植被被廣場、公路、建筑群等所替代,這些問題給城市建筑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一方便,城市的土壤失去了保水能力,雨水很難再回到土地,地下水位極度降低,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城市的嚴重缺水,給人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帶來了巨大的不便,甚至有些城市出現用水危機,給城市的發展空間帶來潛在危機。

    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逐年增加,基礎設施更是不堪重負。而且,城市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無法排除,柏油公路吸收的熱量無法散去,因此形成了“溫室效應”也難以解除。城市內部更是噪音連連,夏天悶熱無比,城市里的粉塵顆粒也無法通過流通的空氣順利排出。人們長期居住在這樣的環境更容易引起各種疾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嚴重低下,這將會毀掉一片土地啊!

    城市建筑環境存在水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建筑固體廢棄物污染等許多問題,我們應該重視建筑環境的藝術設計。

    2 城市建筑環境藝術的設計

    2.1 以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為基礎

    宏觀環境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自然條件等,它們決定了建筑設計的大體走向。而微觀環境則指建筑所處的基地情況、周圍的建筑物及自然風貌、以及精神環境和文脈關系等,這些決定了建筑設計的大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當地的環境保護,以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設計建筑,這樣才能更有效的避免環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環境具有整體性。一個好的建筑環境的設計要以一個好的環境保護體系為基礎,做到既美觀,又不失自然環境保護的藝術設計。擁有了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系統,城市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不會出現各類資源污染問題導致的資源短缺狀況。

    2.2 注重追求設計的個性

    城市建筑環境的設計除了注意環境保護,與周圍的建筑物合而為一,具有功能上、外觀上的和諧一致,更要重視的是建筑環境設計的個性與獨特。一位優秀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需要將人文情感、自然科學、社會信息、審美情趣等各種有關居住者的因素考慮在內。同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需要了解歷史文化古跡、異國風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熱帶叢林、民族遺風、動物世界等各類能夠促進靈感產生的知識。從這樣豐富的素材里,才能夠挖掘出更具特色、更有個性的設計作品,可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要有好的作品,必須深入的開拓自己的視野,全方位、多角度的為建筑環境設計考慮。

    2.3 突出現代的科技技術

    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復雜而又有特色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它涉及到了城市的規劃、平面功能的劃分、結構體系的確定、設備的選型等等方面,是一項十分精致的工作。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在結構上、技術上也要求更高。現在正是出于信息時代,高技術含量與高藝術特色相融合成為目前設計者的發展趨勢。建筑師也朝著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高科技手段發展設計,適應人們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下面,筆者舉例說明。假如現在的人們只就使用原始的石塊建造房屋,那又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術才能設計出美觀的適應人的需要的建筑呢?而正是由于社會高科技的發展,才有了更優秀的材料供人們使用,這樣才能夠建造出優秀的藝術品,也能有一番優美的建筑環境。因此,不斷地向高科技、深領域發展建筑設計才會使建筑環境藝術五彩紛呈,才能探索出新的局面。

    2.4 回顧自然人性

    除了高超現代的技術、注重環境保護,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還要注意回顧自然,注意體現大自然給的美好溫馨。現代城市的居民常年居住在人口眾多的喧囂的城市,難免有對大自然的崇尚之情,更有一些對大自然持有特殊的審美觀,他們喜歡大自然的這種人性已經變得格外普遍。我國有很多建筑師就是從體現自然人性審美情趣的中國山水畫中感悟出、激發出不朽的建筑設計作品的。例如,桂林等地巖洞里的鐘乳石的照片被放大為宣傳廣告畫;蘇州園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構成的小中見大的意境等。這些種種現象都表明人性回歸自然的追求。

    這種人類的回顧自然人性成為現代建筑環境設計的一面旗幟,人們已經被飛速科技的發展撕裂了人性,追求這樣一種美也就成為了人類情感與欲望的轉移,設計者的建筑就要多從這方面考慮。比如取風向而不取陽光。人們喜歡大自然景觀,喜歡有自然景觀的陪伴。

    2.5 重視環境的整體性

    環境的整體性是建筑創作中的環境意識的核心。建筑和建筑、建筑和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環境中的建筑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連續統一體中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需要相互的交流對話。強調環境的整體性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將建筑的功能以及外界一切事物銜接成為一個龐大而又系統的體系,從而實現環境的整體性。

    建筑創作設計不僅要創造和諧統一的“環境建筑”,更要造就出“建筑環境”的多彩整體,這樣有利于提高環境的整體質量,帶動環境藝術的整體提升。

    3 城市建筑環境藝術的實現

    設計出了同時滿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需求后,才能完全的實現建筑環境的藝術設計目標。通過施工者的認真努力作業,一張完美的城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圖紙就將變成為實實在在的建筑環境藝術品了。

    4 結束語

    通過以上論述,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者應該從各個方面考慮環境的重要性和使用價值,包括社會、經濟、生態、地域和歷史文化等條件,并結合各個學科,整體構建與周圍環境統一和諧的城市建筑環境。“以人為本”的環境意識讓人們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觀念會讓人們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要求更高。

    參考文獻:

    [1] 陳世坤.新時期下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思考[J].工程建設與管理.2008,(15)

    第6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城市景觀;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

    引言

    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以人為本”是一種尊重人性需求的設計。設計本身大部分是針對于人的行業,其服務的主體對象是人。因此,城市景觀設計的“以人為本”就是針對人的各種需求展開的,這種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景觀設計離不開人,其是最終的設計的本源的回歸。

    1 景觀與城市景觀的概念

    1.1 景觀

    景觀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涉及各個學科,常被用于地理學、生態學、美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各類書籍對“景觀”的定義描述也不盡相同。地理學上對景觀的定義為“景觀是具有同類地質基礎和相同的一般氣候的、發生上一致的地域,這是由幾個或許多部分——限區——組成” [1]。而生態學上景觀被定義為“景觀是一個關系系統(多個生態系統)的復合體,這些關系系統共同形成地球表面可識別的一部分,由生物、非生物和人類活動的相關作用來構成和維持?!?[2]

    1.2 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聚落的自然景觀要素與人文景觀要素的總和。它是由城市范圍內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的建(構)筑物、道路等構成的空間景象,是物質空間與社會文化互動的表象。[3]

    2 “以人為本”的城市景觀前提——城市景觀設計的環境意向

    2.1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景觀的基礎,因此“以人為本”的城市景觀需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前提。在城市建設活動的過程中,人們的建設行為在考慮人的因素時,需要了解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城市景觀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地域生態結構;在功能上維護生態平衡,注意景觀生態鏈的協調有序;注重景觀生態系統承載力,處理好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之間的良好關系。

    2.2 城市環境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我們需對環境研究提出具體的目標,更好的協調人與景觀的關系,達到最后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景觀結構。

    (1)提高人類的生態意識

    景觀、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景觀環境缺一不可的條件,三者是唇齒相依的相互服務的關系,沒有可持續發展就沒有未來,沒有未來何談為人類服務。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景觀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2)建立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

    將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以及地域特征結合起來,形成適時適地的景觀結構。不破壞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考慮地形地貌的生態性,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景觀設計師運用科學的設計方式將功能性、實用性運用到服務于人的城市景觀設計中。

    (3)建立城市景觀的新概念

    城市景觀不再拘泥于單純的城市空間范圍內,聯系生態的環境因素來作為新的概念。它不再是只滿足于、服務于當代人的需要,而是對后代人也具有一定滿足需要的能力,它必須本著整體優先、生態優先的原則,充分考慮人類生存環境和資源利用的支撐能力。

    3 “以人為本”的城市景觀

    3.1 人對自然美的追求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渴望尋找與自然同呼吸的生活節奏。在景觀設計中因地制宜,或與之相適應,或創造自然形態,均可滿足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當然,作為景觀設計師,需汲取前人經驗,注重文化資源與地域差異,尋求一種景觀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滿足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

    3.2 “以人為本”的實用性景觀

    景觀的實用性緊隨以人為本的原則之后。實用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景觀設計;二是功能需要適合于服務對象,滿足于場地使用者的需求。

    3.3 城市景觀設計中需體現人文的關懷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繁華的外表,而更是一種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體現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體現在城市景觀設施方面。[5]而城市景觀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于使用者,城市景觀設施的方便使用性;二是注重景觀的細節問題,做到處處考慮人、方便人的使用因素;三則是關心一些特殊群體,主要是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這三類人群對景觀設施的要求與其他人存在某些方面的差異,例如景觀的樂趣性與方便性。真正做到這三個方面,才能體現出在景觀設計中人文關懷的部分。

    4 結語

    成功的城市景觀空間的基本特征就是對人的吸引,也就是城市景觀的人情味。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人能看到與接觸到的,才具有其真正的價值;城市空間要為人所設,使人感受到親切宜人。城市空間的主體是人,所以設計過程中必須從人的感受與情感出發,將人類的行走、休憩、娛樂等與景觀相結合,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妙趣橫生、親切宜人。

    參考文獻:

    [1]Zube,E.H.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 [J].Landscape Journal, 1984, 3 (2): 104-110

    [2]Williams. How the Familiarity of a Landscape Affects Appreciation of I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5, 121: 63-67

    [3]吳曉松,吳慮。城市景觀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第7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摘要:我國山水畫和園林都源于自然,彼此間有親緣性。我國山水畫的布局、構圖以及美的表現與我國城市中園林的構建,包括植物景觀的營建都有相互的借鑒作用。因此,在城市的植物景觀營造中,對于該區域特征性的植物景觀美應予以充分展示。

    關鍵詞:植物景觀;城市園林;景觀美

    一、展現群體美

    城市園林中營造的植物景觀一般比較精致,游客與被賞對象距離往往比較近。而在自然濕地中,水生、濕生植物往往不是單株生長,而是形成一定面積的群落,從而產生較強的氣勢。為此,在公園植物景觀營造時,應突出植物群體美,強調遠觀,成帶狀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規模,突出濕地的特色。尤其對于河港縱深景觀的營造,不能只著眼于局部景觀的營造,而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突出整體效果。在公園中,以某幾種植物片植形成的景觀,往往整體感較強,展現了優良的群落整體美,也深受游人喜歡;相反地,有些區域(尤其是大面積的陸上區域)植物種類過多,且不注意整體景觀的營造,往往顯得雜亂無序,景觀效果差。例如,在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觀營造時,采用早園竹和芒(或旱柳)大面積片植,則可以充分展現其群體美,形成優良的景觀,而如果過分強調植物種類的豐富,而忽視群落整體美的營造,則植物景觀顯得雜亂。同時,在對原有景觀進行改造時,也應盡量保持原有景觀的整體美。在大片早園竹前點綴梅花一、二株,不僅沒有起到點景作用,反而打破了原有植物景觀的群體美。在水塘周圍植物景觀營造時,上層是錯落有致的柿樹,下層是大面積的蘆葦,營造了豐富的空間,形成了優美的眺望景,而如果下層蘆葦稀少,則顯得整體美欠佳。而在陸上植物景觀營造時,采用早園竹和惹草片植成景,可以充分展現其優美的整體景觀,而如果缺乏對梅、蘆葦及背景整體景觀的營造,則使其景觀層次雜亂,景觀效果差。

    二、虛實結合的美

    有的時候城市植物景觀的營造還需要水的襯托,雍正《西湖志》載“西溪之勝,獨在于水。”水、天空和兩岸的植物相互作用以及堤岸上的樹木和水中的倒影互相映照,都形成了虛實結合的美。有時和其他要素結合,比如雨、雪、風、霜等,會產生一種意境美。為了營造虛實結合的美,城市中水的凈化和水底的生態修復以及水面植物的及時清理都是必要的。在城市植物景觀營造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將陸地的植物景觀和大面積的水系密切結合,從而營造出虛實結合的美。例如,將植物、夕陽、小鳥、游船與其水中倒影相結合,形成虛實結合的美。反之,如果水面被水生植物(如浮萍)占滿,則既不能顯示出兩岸景物的倒影,也不能和天空形成很好的呼應,極大地影響了觀賞質量,因此,需要時常保持一定的水面,以充分展現兩岸景物的倒影。

    三、留白之美

    留白是中國畫,特別是中國山水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中國畫的留白,是中國畫藝術形象的構成要素之一。通過有形與無形的對比,運用充滿感情和韻律的線條,形成了明朗概括的視覺形象。這樣的形象勢必造成線內、線外的留白。留白并非空洞無物。中國畫的留白不僅是畫材之一,而且是藝術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審美境界,即“無筆墨處之妙境”。留白在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營造中主要表現為在適當位置留出水面,不栽植水生或其他水生植物,從而達到點活空間的作用。當然,留自手法的運用頗有講究。一般而言,水塘浮萍中至少留出1/3以上的水面面積。此外,空出的水面與植物的分界線形成的曲線美和陽光照耀下的閃光水面使看到的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活潑。在城市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中,棧道邊水生植物配置時注意留白,使得整體景觀疏密有致,引人入勝,且可以有效改善冬季景觀。反之,如果不注意留白,則不僅使整體景觀呆板單調,缺乏生氣,且加重了冬季的蕭條之感。同時,在大面積配置水生、濕生植物時,也應該適當留出水面,該處水面的留白處理,不僅大大緩減了冬季景色的衰敗,而且在游人視線方向上形成優美的S型,頗有美感。反之,如果水生植物布滿整個水面,則使得景觀營造過于雜亂,游人的視線很難找到焦點,景觀效果差。

    四、與背景結合之美

    過于豐富的植物種類,往往會導致景觀沒有重點。因而,在城市中植物景觀營造時,應注意遠、中、近景的搭配和協調,避免過多的主體,有時只需一種或幾種植物,便可形成優美的天際線,構成宜人的景色。在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中,充分利用遠山、水面、樹、蘆葦等各種處于不同空間層次的景觀元素,營造出了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例如,以山為背景,好上的河柳為中景,錯落栽植,勾勒出了豐富的天際線,且近處大水面中形成的河柳倒影,更增添了景觀內涵,恰如一幅優美的水彩畫。或以近處大面積的水生、植物形成開闊的視野,幾株旱柳的冬干形成中景,與背景遠山相協調,構成優美的遠景。近處的木棧道與植物材質、色彩的對比更是錦上添花。但是,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沿山河隔離帶的植物景觀營造沒有很好地與遠山背景相結合,使得整個植物景觀天際線比較雜亂,且沒有起到很好的遮擋作用,使得公園的景觀、生態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由早園竹、柿樹、野薔薇組成的中景沒有和遠山的背景及建筑相結合,遠眺時則天際線顯得很不和諧。此外,當水域面積較大,背景植物的天際線比較平直,缺少生氣時,應在主景營時,結合天際線,打破原有的呆板、平直,形成優美景觀。如以柿樹和蘆葦形成的主景,可有效豐富景觀天際線。反之,如果主景不突出,則會使原本平直的天際線更加雜亂。

    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營造中應該本著“以人為本”原則、生態原則、景觀美學原則、景觀多樣性原則以及景觀個性化原則,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在植物的選擇和應用方面,注重提高植物的多樣性,積極推廣復層結構的群落種植方式,營造多樣性的植物景觀;在植物配置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構建功能和配置的藝術法則,創造優美、豐富、充滿人性化的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第8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園林設計;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理解園林設計的理念,將其很好的融入到城市規劃當中,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的改善城市環境,為居民營造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政府對城市的規劃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城市化程度在逐漸加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的建設城市,使其具有合理的功能布局的同時,建設更好的觀賞性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城市規劃中要融入園林設計就是更必要的了。在城市景觀規劃中引入園林設計理念,將自然景觀與城市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城市環境變成人們平衡、自由的生活空間,有效減少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破壞環境的問題,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表現。

    二、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中規劃的方法

    1、設計寬厚的綠化網絡

    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的規劃是非常必要的一項工作,在這其中就要融入更多的園林設計理念。園林設計的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具有相應的綠化植物,并且綠化植物的覆蓋率要達到30%左右。由此可見,在景觀規劃中要保證綠化帶的絕對寬度,至少是占街道寬度的35 %,這一街道綠化帶應該貫穿到整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并且應該與郊外的防護林體系進行銜接,進而提高綠化帶的生態效應。

    2、保存和繁育種質資源

    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中,應該注重保存和繁育種質資源,在城市的建設中,應該大量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且積極的引進具有觀賞價值和凈化城市空氣的樹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最大程度的擴大園林植物的資源,進而不斷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質量。

    3、加強城市公園的建設

    在城市景觀規劃中融人園林設計的理念,主要是為了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因此,應該加強城市公園的建設。城市公園主要以綠地建設為主,綠地群落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氣,改善城市的控制質量。同時,植物還能夠涵養水源以及維護生態平衡。因此,應不斷的對城市公園進行建設,使之成為改善城市環境的主力軍。

    4、控制建筑用地,增加綠地的面積

    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建筑用地在不斷的擴大,農田等農耕用地也在不斷的縮小,進而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嚴重,溫室效應在不斷的增加,空氣質量嚴重的下降,進而出現了很多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對建筑用地進行有效的控制,增加綠地的面積。應該對城市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應該堅持綠地的規劃和城市總體的規劃進行同步的實施,這是進行城市園林規劃的關鍵所在。

    5、設計豐富的園林景觀

    城市景觀的規劃應該充分的考慮其觀賞性,因此,應該設計豐富的園林景觀,需要進行科學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季相色彩以及層次建立具有觀賞性的園林景觀。另外,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不應以設計建筑為主,應該要結合當地的城市特點,應該主要以自然景觀設計為主,以當地的特色樹種以及古老的樹木為主要的設計元素,實現觀賞性和綠化城市的目的。

    二、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策略

    1、 園林設計理念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原則

    1)多樣化原則

    在多樣性原則上,保證結構和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這樣才能具有更好的觀賞性。另外,園林景觀多樣性也包含垂直空間層面的差別導致的景觀鑲嵌復雜度。這一多樣性多是通過不同生物學制度配備來完成。

    2)綜合性原則

    景觀在城市中即既可說是綠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城市文化的一種體現,它是生活和自然的一種融合,對景觀生態規劃需要使用多個學科的知識,考慮到多個方面的因素,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

    3) 景觀個性化原則

    每一個景觀都具備與其它景觀不一樣的個性特點,也就是不一樣的景觀的結構以及功能存在差異性,這也是地域差別造成的客觀要求。按照不同的環境條件,選取合適的個性動態景觀,將會呈現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景觀。

    2、強化城市公園規劃和建設,科學布置植物

    1)強化城市公園的規劃與建設

    積極開展生態保護是為了更好的治理環境污染,為此,需要不斷加強綠地建設,以綠色植物為主的城市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進一步改善當地的小氣候,達到冬暖夏涼的目標;適當增加城市內空氣的濕度,制造天然氧氣,吸附空中的有害物質與浮塵,有效抵御風沙侵襲,大大降低城市噪音,涵養水源,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

    2)科學配置植物

    城市內性質不同的用地中,都需要做好植物的配置工作,需要從用地的性質、景觀營造的要求、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以及氣候變化的基本特點出發,選取綠地設計的整體風格加以規劃,進而有效控制城市綠地的發展與建設。實現城市綠地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的同步實施,進一步加快城市園林綠化。

    3、適當增加綠地面積,保護好原有自然地貌與植被

    1)適當增加綠地面積

    城市綠地規劃為系統性規劃,為城市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綠地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整體目標以及要求。通過對城市內的各個類型的綠地加以布局規劃,進而有效控制城市綠地的發展與建設。積極開展系統性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以此為契機,不斷發展城市園林綠地。

    2)保護好原來的自然地貌與植被

    當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鄉結合的地區正在大力搞經濟開發,進行移山造地、大面積推土,這嚴重破壞了原來的地貌,建設了大面積綠地廣場、商品住房等。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內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有植被,因為它們是當地物種的典型代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這對研究當地生態環境、生態變遷等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4、構建豐富園林景觀

    城市景觀規劃需要全面考慮到觀賞價值,所以,需要建立豐富的園林景觀,開展科學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調以及植物層次來構建觀賞性的園林景觀。此外,在開展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只突出設計建筑,還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設計大量的自然景觀,將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特色物種、古老樹木作為設計主元素,真正實現有鮮明個性特色的城市綠地景觀。

    5、創建現代園林綠地衡量標準

    從生態系統基本理論出發,園林工作人員在開展城市的規劃以及建設的基礎上,對能體現城市環境質量的園林具體數據加以衡量,這對城市景觀規劃來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功能標準。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作為現代城市園林功能進行評價;(2)循環和再生標準。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態系統本身的再生與循環功能,建立城市園林的綠地系統,禁止過度使用非可再生資源;(3)經濟和高效標準。注重使用最少的經濟投入來完善自然生態,進而能充分滿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學使用有限土地資源,減少施用農藥與化肥。(4)地方和風土精神標準。注重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與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獨有的地方特色。園林綠地對體現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從內涵上更加注重表達地方精神。

    結束語

    總之,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具有提升城市的美觀性以及有效改善城市內居民的居住環境,推動城市的發展的作用,為此,將園林設計理念運用到城市景觀規劃內,需要明確園林設計理念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原則,構建豐富園林景觀,創建現代園林綠地衡量標準,適當增加綠地面積,保護好原來的自然地貌與植被,強化城市公園規劃和建設,科學配置植物等措施,提升城市景觀規劃水平。

    參考文獻

    [1] 吳燕麗.園林設計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0)

    [2] 王軍強,汪漾.水景在園林中的藝術表現[J].安徽農業科學,2006(10)

    第9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道路景觀;線形控制;橫斷面;縱斷面;協調

    城市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路網規劃更需體現城市建設風格。在城市道路網規劃設計時。必須充分理解它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考慮路網在城市區域中的位置、城市用地布局形態、城市交通運輸系統等影響因素,在滿足城市道路網規劃指標要求的前提下,重視道路網規劃與城市景觀的關系。

    1 道路景觀的組成

    構成道路的景觀主要有道路本身、沿街、遠景、人的活動、地下部分、變動因素等。

    道路本身包括:路面、行道樹、標志、標線、地上桿線、公交站臺等。沿街包括:道路兩側建筑物、廣告牌、公園、河流等。

    遠景包括自然要素(山、海、湖、森林等)、人工要素(塔、城墻、紀念碑等)。人的活動包括自行車、汽車、行人等。地下部分包括交通設施、商業設施、各種市政管線設施等。變動因素包括季節、氣候、時間等。

    2 線形控制與道路景觀關系

    2.1 我市路網規劃不論是主干路、次于路均以直線線形居多,且距離較長。這樣的線形,道路順直,視線好、方向感強,但對道路兩側建筑物的規劃建設要求較高,順直的道路兩側,若是建筑物密度過高(居住為主)、缺少綠化用地空間的話,街道便會感覺到硬直、單調,沿街無景觀可言。在直線形道路兩側若配置大型公建、公園、廣場、中心綠地、寫字樓等,雖然道路單調。但移步換景,也不失為良好的線形選擇。

    像我市的勝利路、朝陽路、涂山路這些主干路,道路線形順直。直線距離很長。經過多年建設,勝利路兩側進行了辦公樓、公園等開放空間型建筑改造、建筑密度在減小,街景略有改觀。但反觀朝陽路、涂山路道路兩側,居民樓林立、外立面陳舊、沿線單位圍墻聳立,給人一種重復復制的感覺,更無街景可言。

    2.2 路網轉折點控制在交叉路口,且均沒有設置平曲線,線形生硬。我市道路施工圖設計時,因道路紅線控制所限,均沒有設置有利于行車的平面曲線,線形變化突兀、生硬,道路不能起到視線誘導的作用。這種現象在道路交角小的情況下尤為突出,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

    2.3 線形曲線半徑偏小,且道路紅線控制沒有預留出設置緩和曲線設置的空間。直線路段與小半徑圓曲直接相接,一是行車不舒適,乘客能感受到明顯的離心作用;二是在視覺上有突變感覺。而緩和曲線的設置可以改善行車舒適性,使道路線形連續圓滑,增加道路美感。

    我市現有路網控制中的平曲線半徑普遍偏小。一般為200~500m,道路網規劃紅線時只考慮半徑的設置,沒有考慮相應的緩和曲線設置要求,后期實施后均沒有設置緩和曲線。對道路線形影響較大,影響道路景觀。

    2.4 對城市道路網規劃中平面線形的控制設想:

    2.4.1 對快速路、主干路這樣城的主要道路,承擔城市快速、遠距離交通的干道,在選線控制時,應加大線形指標控制;充分利用地形、河流、湖泊、山體等設置平曲線,預控制緩和曲線范圍;在道路直線段偏長的路段,人為設置平曲線,改變道路線形,營造變化的沿街街景;在道路交叉路口盡量控制交角,使其接近正交,把道路轉折點設置在路段上。使人的視線聚焦于道路曲線位置處的建筑物。

    2.4.2 支路的設置要利于行人容易識別道路方向。增強方向感。線形宜采用直線布置,同時也有利于兩側地塊的開發利用。

    2.4.3 濱湖傍水的道路,應順應湖岸線、自然溝河設置道路平面線形,以道路線形溶入自然岸線為宜,不宜生硬的選取長直線或簡單的圓曲線相連,與自然景觀沖突較大。

    2.4.4 對城市山體、塔、重要的建筑物、紀念碑等在路網規劃中應作為重要控制點,選線時應以直線線形正對為宜。為了突出道路景觀,表現一種氣勢和遠景的需要,把當地的主要山體、塔等重要建筑物作為焦點,道路線形在接近建筑物視力范圍內應以直線為主,在接近建筑物后繞道避開建筑物。在該直線路段上不應設置立叉、天橋等地上設施,以免破壞遠景的效果。

    3 道路橫斷面設置與道路景觀的關系

    道路橫斷面控制也是路網規劃中主要控制指標,道路橫斷面的選擇不能千遍一律,應結合道路功能、道路所處區域等統籌考慮。

    我市主干路道路橫斷面多為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斷面,次干路多為單幅路斷面。在設置過程中突出問題是:

    3.1 中間分隔帶密植高大喬木林,影響道路沿街景觀

    在中間分隔帶密植高大的喬木林,人的視線受到影響,看不到兩側街景,且不能體現道路的寬敞效果,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

    3.2 舊路改造時,片面追求車行道寬度,斷面統一而毀損行道樹等,對道路景觀破壞較大。

    3.3 城市道路橫斷面規劃建議:

    3.3.1 對中間分隔帶綠化景觀設計時,應以低矮灌木造型為主.營造通透的街景和寬敞的道路,特別是直通控制性建筑物的道路更應嚴禁采用高大喬木。

    3.3.2 舊路改造時,應綜合考慮,合理設置道路斷面,可以把現狀行道樹設置成綠化分隔帶,在外側空間再布置其它車道或人行道。

    3.3.3 在城市中心區,綠化盡可布置在道路內側,利于沿街景觀的顯現及店鋪門面的利用??刹捎枚?、四幅路形式。

    4 道路縱斷面與道路景觀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免费版|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1314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51影院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