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干預的基本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層出不窮,其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2011]1號)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和機制、師資隊伍、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并明確規定“各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明確工作流程及相關部門的職責……高校應以預防為主,并應該制定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因此,各高校應當按照文件要求增強管理學生心理危機的能力。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是高校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學術界和高校相關工作人員對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工作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但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多發形勢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表明,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還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工作實際的需要。對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預防機制、預警機制和干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系統的研究。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危機管理的現狀也并不樂觀,無論是機構設置、制度保障、隊伍建設,還是心理危機預防、預警和干預的具體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擬主要從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兩方面對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管理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探討,提出構建科學、有效、操作性強的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的基本設想。
2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個人或群體當自己的正常生活狀態被危機事件打破進而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時,可能產生心理危機。心理危機是指人們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機事件時所出現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這種危機事件可能是突發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難。處于這種心理失衡狀態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和應激方式來解決。心理危機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機前的預防、預警、心理危機發生時的應急處理、心理危機發生后正常心理狀態的恢復等環節構成的旨在預防心理危機、減輕心理危機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機造成的損失的管理系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動態管理過程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預防、協調、分級管理、以人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則。預防原則是指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預防。心理危機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應當遵循“預防第一”的原則。加強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有助于將心理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有助于縮小心理危機可能帶來的損失。協調原則是指高校在遇到學生心理危機時要發動多個部門和多方面的人員,各個部門和各方面人員要協調運作,形成合力,努力縮小心理危機可能造成的損失。分級管理原則是指發生學生心理危機時,學校各級部門各司其職,積極負責,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時,逐級上報,由上級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做出決定,并積極配合專業人員的處理工作。以人為本原則是指高校各部門在處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要將搶救學生的生命、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作為第一要務,同時也要保護參與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效率原則是指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過程通常變化迅速且危險大,高校對心理危機的處理過程要反應快,提高工作效率。總之,高校應當遵循上述原則,努力構建一個科學、高校的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
3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建構的基本內容
高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機發生的前、中、后的過程,構建以心理危機發生前的早期預防機制和危機預警機制、心理危機發生時的危機干預機制和心理危機干預的后續處理為主要內容的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
3.1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早期預防機制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的首要職能是預防學生的心理危機。心理危機的早期預防是指在心理危機發生前進行預防,防止心理危機發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機管理不是心理危機發生后的干預,而是排除可能誘發心理危機的各種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別是心理危機發生后的危機管理,往往很難挽回危機導致的重大損害,一般只能盡可能縮小損失。因此,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早期預防機制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人員的組
織和隊伍建設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人員的組織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人員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和輔導員,也包括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學生組織中的學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中的主導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要求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等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資格。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體。他們開展的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主要有:(1)對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學生組織中的學生進行培訓、指導和管理;(2)對輔導員的培訓和指導;(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熱線電話、郵箱,接受心理咨詢;(4)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學校心理危機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和學校分管領導匯報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其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危機預防機制中的關鍵力量。輔導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輔導員一般從事學生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接觸比較多,往往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如果輔導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就容易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可以采取措施將學生的心理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最后,加強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的建設,培訓社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和班委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發揮好他們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學生群體中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效能的重要舉措。學生離開父母,獨立在學校生活,經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觸的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成了其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同學、朋友之間容易發現對方心中潛伏的心理危機。同學、朋友之間往往更容易敞開心扉,傾訴內心話,發揮互助作用。由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同學組成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都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工作人員的組織和隊伍,他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針對同學們的具體情況,通過海報、展板、網站、論壇、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他們還可以將零散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社團聯系起來,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發揮有效的學生心理危機預防作用。
3.1.2建設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機制的具體措施
高校可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舉辦團體心理訓練或輔導班、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加強心理危機早期預防各類工作人員的培訓等方面建設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防機制。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可以讓高校學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在高校學生中開展有針對性團體訓練或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學生相互支持,彼此影響,使學生適應環境和生活,從而健康成長。高校學生輔導員和其他學生管理人員應從新生入學時起收集學生親屬的聯系方式,熟悉學生的宿舍情況,逐步了解學生的社會交往狀況。當發生學生心理危機時,與學生具有密切社會關系的學生親屬、同學、朋友、老師等人員的參與,有助于疏導和解決學生心理中的“結”,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危機的化解。
3.2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心理危機預警是指在盡可能早的時間內發現和識別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導,必要時發出危機警報,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和擴散。提前發現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征兆是有效預防心理危機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對于防范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啟動學生心理危機管理的預警機制,有助于防止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或擴大,把心理危機消除在萌發狀態。
3.2.1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人員的組織和隊伍建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人員、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學生組織中的學生除了在心理危機預防機制中發揮作用以外,還在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除了在心理危機預防機制中發揮作用以外,還是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組織。其中的社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和班委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員利用其特殊優勢,容易深入了解同學心理情況,容易及時發現和識別同學中潛在的心理危機。他們一發現問題立即上報給輔導員,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時開展,對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輔導員是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學生管理者,對學生的情況比較了解,對上述學生組織上報的問題,可以進行及時的綜合分析和科學判斷,準確地評估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和問題的嚴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也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中的主導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對輔導員上報的心理排查情況做出自己的專業判斷,進行分類處理,采取相應的下一步措施,并對輔導員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提供專業上的指導和幫助。
3.2.2建設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具體措施
第一,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高校應當在新生入學時對新生進行相應的心理測試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對新生開展心理測試,可以篩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擾或者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學生,區分出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針對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導措施。高校應在每年新學期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檔案和心理信息反饋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回訪,每年調整信息一次,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建立心理檔案,可以對學生進行長期的關注,當學生出現心理異常現象時,也可以翻查學生心理檔案,提供相關的處理依據。第二,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和月報表制度。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是指根據預警對象的特點建立的有心理檢測功能的指標體系。高校學生心理預警指標體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機月報表形式。通過對心理危機月報表預警指標信息的分析,可以實現對高校學生心理狀況的及時關注和對高危人群的有效監控,從而達到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警的目標。運用心理危機月報表形式的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強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人員及其組織的協作。在心理危機管理的預警機制中,各層級相關人員都要積極采取相應措施。輔導員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學生會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會心理健康教育委員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要堅持心理危機月報制度,對學生出現的心理異常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危機要及時上報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專業人員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業人員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對心理危機月報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關學生心理危機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的評估,確定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適時心理危機預警信號,做好相應的工作。心理危機管理的預警機制有助于指導學生理智認識心理危機,幫助學生抓住心理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并實現心理危機向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和轉變。
3.3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是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系統中的關鍵部分。當高校發生學生心理危機時,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就要及時啟動,高效運作,各個部分各司其職,協調合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事件當事人或人群進行科學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提供有效幫助。
3.3.1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員的組織和隊伍建設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員的組織和隊伍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危機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工作組、安全保衛與醫療救護組、聯絡協調工作組。學生心理危機處理工作領導小組一般由學校分管領導、學生工作處領導、各二級院系黨總支書記組成,是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中的指揮機構,主要負責在危機現場指導、協調各個工作組之間的關系,及時做出處理決策,指揮現場處理過程。專業工作組一般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業人員組成。專業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現場對當事學生或人群開展直接的心理危機干預,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衛與醫療救護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衛部門和學校醫院組成,負責維持現場秩序、控制危機人員和救護受傷人員。聯絡協調工作組一般由高校的院辦或者校辦的領導、二級院系黨總支書記和輔導員等人員組成。負責聯系各個部門和當事學生家長,協調各方面的關系。
3.3.2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基本的原則和程序
開展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參與和快速反應的原則。心理危機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處理心理危機的過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當事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的生命安全。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個部門協同聯動,分工合作,必要時還要發動與當事學生社會交往密切的親屬、同學、朋友、老師的參與和配合。心理危機事件常常具有突發性和危害性,發展變化比較快。心理危機事件一旦發生,時間非常緊迫,需要爭分奪秒,快速反應,及時控制危機事態的發展。心理危機干預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機信息的收集與報告、心理危機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機干預的決策、心理危機干預行動、心理危機干預信息的通報等方面。心理危機信息的收集與通報是指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危機事件的相關信息,包括事件的影響范圍、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由、當事人的背景資料等,及時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學生心理危機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并聯系當事學生的家長。心理危機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機干預的決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人員分析心理危機信息,領導小組決定是否報警和啟動心理危機處理預案。心理危機干預行動以專業人員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為中心,學生心理危機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安全保衛組和聯絡協調工作組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心理危機干預信息的通報是指確定危機事件通報的內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員的范圍,做好與社會媒體及有關行政管理機關的信息溝通。
3.4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后續處理
心理危機干預階段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心理危機管理過程的結束。心理危機干預階段一結束,心理危機的管理工作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心理危機干預的后續處理。這個階段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堅持對心理危機當事人的關心、幫助和心理輔導,做好善后工作。學生心理危機解決后留下的心理問題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心理援助的過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機事件的解決為契機,篩查可能導致學生心理危機再發生的潛在問題,舉一反三,鞏固和擴大心理危機管理的成果。三是認真反思和分析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原因和處理過程,總結經驗和教訓,完善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體系,改進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管理工作。
4總結
關鍵詞:發展;能力;心理;課程;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6-0186-03
一、課程改革定位與現實背景
就大學的職能定位而言,高職院校的發展與文化定位應該以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和特色鮮明的職業訓練為主導,突出大學教學的職能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植根于行業企業又超越于行業企業。就高等教育的功能邏輯來講,高職教育首先體現了它的育人功能,其次兼具經濟功能,以及部分地引領企業行業文化的功能。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該在彰顯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職能的同時,突出高素質;在強化自身服務社會的職能和兼具經濟功能的同時,堅守高等教育的獨立精神意志。但事實上,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在教學的內容、方式、過程、策略等方面與中等職業教育、職業資格培訓“同質化”;另一方面,課程、專業定位及其指向過于專門化,在課程、專業劃分上呈“本科壓縮化”,表現出對自身發展方向、文化定位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一)研究的落腳點局限于“問題”
現有大量的研究往往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入手,常存在定位不準、定性不當、實踐性不強、教法學法單一、缺乏科學評價標準等問題,其根源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沒有遵循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沒有體現教育性與職業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時也存在研究內容陳舊、研究力量過于薄弱、技術性差等實際問題。事實上,要保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的科學性,不能只針對現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中的局部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生身心特點和個人發展需要開展整體研究與設計。
(二)課程教育內容錯位
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學習心理教育、職業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自我意識、情緒情感、人際交往、學習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心理指導、意義教育、性格教育、人際關系指導、耐挫能力培養等,大多針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對癥下藥”式的治療,涉及潛能開發和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較少,涉及職業能力提升的內容幾乎缺失,這與積極心理學關于促進學生成為積極的幸福進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職院校使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離。課程教育內容的錯位,使課程不能完成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和職業能力提升的預期目標。
(三)課程改革措施及評價體系研究不足
現有的課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論探討或 “德心共育”,對于課程改革具體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實證研究。同時,針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體系研究很少,且多強調以教師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而不是基于學生主體,強調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最終準則。
(四)師資力量嚴重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技術性極強的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的地位不高,教師數量不足且專業性不強,教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技術、方法的培訓較少,接受高水平督導的機會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教學組織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團隊,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致傳授了心理知識,卻無助于心靈的成長。
二、課程改革創新的基本內容
“個人心理成長+職業能力提升”課程改革創新的核心要旨在于: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職業性;以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特點和個人發展需要為依據,充分體現發展性;以解決實際問題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為主要任務,充分體現實踐性;以高職院校工作實際、辦學條件及支持力度等為依據,充分體現可操性。在課程內容設計中,注重以適應、發展、職業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個人的積極特質,讓學生學會學習、生活、交往、做人,發展智能、個性、社會性、職業性,主動成為積極的幸福進取者和高素質的生產一線高級人才。
(一)“個人心理發展+職業能力提升”課程教學理念
立足高職院校的功能層次定位,在堅持以高等教育性為人才培養核心要旨的同時,彰顯高職院校的職業特性,將高職學生的個人心理發展與職業能力提升有機地結合起來,創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內容和模式,形成個性發展與個人謀生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高質量地服務于高職學生的個人發展,服務于高職教育的社會需要。
(二)“問題+素質”課程設計模式
摒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貫的知識傳授講座模式、精神病理學模式、德育模式等,采取“問題+素質”的課程設計模式,以指導積極適應、促進主動發展、激發自覺創造、提前適應職業角色為基本任務,形成全新的適應高職學生個人心理發展和職業能力提升的素質教育課程。
(三)“專業團隊+專業教師”教學團隊塑造
在教學方法手段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上,創新團隊教學理念,形成學生同質或異質團隊成長,教師二人團隊平行行課,跨校區行業內教師團隊集體開展課程研究、課程組織和課程效度評估的教學團隊塑造,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專職專業化問題。
摘 要: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宣傳工作,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傳播有關于健康的知識和干預阻止社區群眾不利于健康的行槔窗鎦社區群眾樹立健康意識,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知識,促進社區居民和群眾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本文主要從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宣傳的必要性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宣傳的對策兩個方面就關于社區衛生服務宣傳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宣傳;
社區衛生服務是新形勢下的新生事物,是適應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改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而產生的。其發展運行面臨著許多困難,如觀念的改變、體制 的改革等,所以社區衛生服務的宣傳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它能使人群認識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使人們做到"無病防病,有病早治"。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宣傳工作,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傳播有關于健康的知識和干預阻止社區群眾不利于健康的行為來幫助社區群眾樹立健康意識,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知識,促進社區居民和群眾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1 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宣傳的必要性
1.1 加強健康科普教育宣傳
居民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行健康教育宣傳。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不一,有的是干部與知識分子,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有的是企業職工或普通農民,他們的文化水平一般或較低,甚至還有的是文盲,他們因為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此對于獲得衛生和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渴求程度也不同,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可以讓所有社區居民都意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發普通農民、企業職工對于學習和掌握與衛生健康知識的渴求。
1.2 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效果
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可以使得廣大社區居民對于健康的態度和觀念發生重大的轉變,使得社區居民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增加社區居民在健康方面的投資,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了解和學會家庭急救與護理。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使得社區居民能夠簡單處理燙傷、燒傷或者跌打損傷這一類的意外事故,懂得觸電、溺水以及煤氣中毒的急救措施,掌握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措施的操作方法,有效減少影響社區居民安全的威脅因素。
2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宣傳的對策
2.1 加強健康教育宣傳的力度
首先,社區應當加大對于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使得廣大居民樹立起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了解威脅社區居民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和社區居民對于健康教育這一問題的看法,開展義診、免費體檢等活動,積極宣傳養生保健的相關知識,利于社區居民去診所看診的機會對居民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宣傳,在進行健康教育宣傳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注意盡量使其宣傳語通俗易懂,避免過于專業化,宣傳方式應當注意多樣化,提倡廣大社區居民積極進行體育運動,提高對于用戶人員的信任,生病時要及時就醫。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在各種衛生宣傳日、健康主題日、節假日,利用會議、集會、電影放映等社會活動,開展特定主題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和公眾健康咨詢活動,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年公眾健康咨詢宣傳活動不少于6次。印制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制作并印發健康教育折頁、健康教育處方、健康手冊和宣傳畫等,放置或張貼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候診區、診室、咨詢臺等處,可供居民免費索取。每個機構每年提供不少于12種內容的印刷資料。播放音像資料,包括錄像帶、VCD、DVD等視聽傳播資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于正常應診時間,在門診候診區或觀察室內循環播放。
2.2 開展有關于健康教育活動的講座
相關主辦人和主講人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意識,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并積極宣傳,激發社區群眾的參與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了解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性,了解廣大社區群眾的心態以及怎樣的講解方式更加適用于廣大社區群眾;主講人應當利用網絡、書籍等多種途徑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并采用合適的素材來進行講解,激發廣大社區群眾的熱情。舉辦健康教育講座。以普及居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技能和預防傳染病、慢性病、多發病為重點內容,以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屬、孕產婦、0~36個月兒童家長等為主要對象,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引導居民學習和掌握健康知識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進轄區內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應不少于1次。
2.3 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開展要注意宣傳板的合理有效利用
當前社區宣傳板在利用的過程中存在著內容過于簡單或者專業化的問題,其版面不美觀,無法吸引廣大社區居民的注意力。因此,宣傳欄上關于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該盡量避免太過專業化,尋找到符合廣大社區居民興趣的全新的切入點來進行設計,加入有關于自我保健和醫學科學的知識,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素養。在其宣傳欄的版面設計方面,應當注意將醫學知識與藝術進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宣傳板版面圖文并茂,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廣大居民的注意力,使得廣大社區居民在學習健康教育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藝術之美,同時將復雜枯燥的醫學知識簡單化,便于廣大居民理解。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宣傳欄不少于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宣傳欄不少于1個,宣傳欄的面積不少于2平方米。宣傳欄一般設置在機構的戶外、健康教育室、候診室、輸液室或收費大廳的醒目處,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專欄應標有機構名稱,應根據健康教育規律、季節、疾病流行情況、社會活動等及時更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每年更新不少于12次,社區衛生服務站每年更新不少于6次。
2.4 合理有效利用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陣地
在廣大居民能夠接觸到的地方放置可供人們免費閱讀的有關于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處方或者是一些宣傳資料,例如候診室、輸液室等。此外,還可以通過有效利用錄像、幻燈片、網絡和有線電視來開展健康教育的視聽活動,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和畫面讓廣大居民從中學習相關知識與技巧。
制作健康教育宣傳材料。以衛生部《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這基本內容,結合自治區實際,編制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健康教育內容要通俗易懂,并確保其科學性、時效性;要有運用中醫理論知識,在飲食起居、情志調攝、食療藥膳、運動鍛煉等方面,對城鄉居民開展養生保健知識宣教等中醫健康教育內容;在健康教育印刷資料、音像資料的種類、數量,宣傳欄更新次數以及講座、咨詢活動次數等方面,安排一定比例的中蒙醫藥內容。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教育服務宣傳材料主要由自治區、盟市級統一設計,旗縣級健康教育機構負責印刷并逐級發至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3 結語
通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使得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廣大社區居民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和諧社區的建設。另外,在進行健康教育宣傳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明確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對象,對相關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采用多種宣傳方式和手段,了解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來進行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7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44-02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最基本的治療措施,做好飲食治療對于輕型患者不需要服藥或少量用藥,血糖尿糖就會恢復正常癥狀消失,對于中重型患者可減少用藥,促使病情穩定,減輕或預防并發癥[1]。所以,飲食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但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教育中還沒有一種公認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2],以往的教育方法有座談、講座、病友聯誼會,糖尿病飲食治療卡,烹飪實踐課等,我院自2006年以來應用糖尿病飲食周食譜對患者進行飲食教育和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
1.1糖尿病飲食周食譜:我院糖尿病治療飲食周食譜,參照“中國居民平衡飲食指南”,“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制定飲食結構,“中西醫結合營養治療專家系統”軟件統計營養素含量。周食譜每餐營養素含量:蛋白質15~20%,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60~65%,蔬菜瓜果總和不少于1斤。熱量1200~2300千卡,每份食譜熱量以100千卡遞增;每日以三餐為基礎,每周7天內等值交換。
1.2等值食品交換表:等值食品交換表包括谷薯類、肉蛋類、大豆類、奶乳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每類包含日常食用食物,每份以90千卡熱量的重量食物互換。
1.3糖尿病治療原則: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基本內容為控制總熱量;三大營養素攝入比例;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食物纖維、膽固醇、乙醇對病情的影響,勞動強度與攝入熱量關系等。
2.方法
2.1周食譜計劃制定。患者入院后一天內完成。①飲食治療重要性宣教。患者入院由營養護士對其進行飲食教育,講述飲食治療重要性,提高患者對飲食治療的認識,增強其遵醫行為[3]。②掌握患者一般情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實際體重、勞動強度、病程、并發癥、對本病的認識和飲食治療知識掌握情況、飲食習慣、心理狀態等。③發放并講解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和等值食品交換表,使患者基本掌握。④計算全日總熱量。根據患者一般情況計算患者住院期間所需一日熱量。計算公式:全日熱量=標準體重(kg)×熱量〔kcal(kg體重?d)〕,極輕體力勞動25~30kcal,輕體力勞動30~35kcal,中體力勞動35~40kcal,重體力勞動40kcal以上;肥胖者酌減,消耗及需要多者酌加,使患者體重恢復至理想體重的±5%左右。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
2.2周食譜實施。貫穿在患者住院期間,是糖尿病飲食治療教育的關鍵。①評價前次教育內容。檢查了解患者對前次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必要時進一步講解復習鞏固。②發放講解周食譜。發放患者住院期間所需全日熱量周食譜并詳細講解,使患者理解掌握能夠使用;講解時把一日食物分為蛋白質為主類、碳水化合物為主類、油脂類、蔬菜瓜果類(為方便記憶歸為一類)四大類,先告訴患者一日所需四大類各是多少,再用周食譜示范安排一日飲食。目的使患者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吃什么吃多少,怎樣吃。③教會患者使用等值食品交換表。教育患者正確使用等值食品交換表,使患者學會應用同類等值食品進行兌換。用周食譜七日重復示范講解。④教會患者掌握靈活的飲食制作和分餐方法。在四類食物固定的基礎上,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習慣愛好,可煮可蒸,可煎可炒,或米或面,或吃撈面條或吃煮水餃。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一日的餐次,并教會患者隨病情變化自行增減餐次。
2.3周食譜效果評價。患者出院前三天完成。對患者運用周食譜的程度進行調查、評價、總結、針對不足再講解。計算患者日常生活勞動需要熱量,并發放相應熱量的周食譜。告知患者復查復診時間,定時進行血糖檢測記錄。
3.優點
3.1方法簡便、易學易懂。糖尿病周食譜使用電子技術一次性計算,省去了為患者反復計算的繁瑣,節約了大量時間,更符合平衡飲食的原則,使更多的患者享受高科技成果;把一日所食食物分為四大類進行講解條理清楚,周食譜七日重復等值交換示范,患者易學易記。
3.2動態調整、科學靈活。每次教育前都檢查前次教育內容,對前次教育內容進行復習鞏固;在講解中和患者互動、因人施教,既有利于患者掌握飲食知識,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又能夠及時了解患者對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保證患者或家屬掌握教育內容;使用等值食品交換表,便于患者長期靈活地動態調整。
3.3舉一反三、值得推廣。糖尿病食譜教育法規范了飲食教育的操作體系,落實了糖尿病飲食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同樣,食譜教育法可應用到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癥、正常人的平衡飲食教育等,使飲食教育得到持續改進和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蔡東聯,史林娜,主編.臨床營養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70.
論文摘要:了解基層醫院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以及基層醫院中影響護理健康開展的諸多因素,如護士自身素質低、知識水平不足,施教過程中的單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動與病人溝通,科研意識不強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討論并采取相關措施。激發護理人員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重視人的因素,給予人文關懷,提高護士地位和待遇,督促護理人員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增進與病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注重信息反饋,密切護患關系及互動作用,避免和減少醫患糾紛,促進醫療健康事業和護理工作的深層次發展。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1]。護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的產物,是健康教育的一個大分支。是在護理工作中對護理對象進行護理教育和護理干預。它不僅包括一般的公共衛生常識,還要向病人解釋疾病的病源機制、治療及護理知識,包括用藥知識、藥物的作用、適應癥、副作用等,并對病人進行心理衛生教育,病人及家屬住院后的康復、預防疾病復發的有關知識指導,是有目標、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基層醫院由于受教育的層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護理健康教育是很難深層次開展。如何推行這項工作呢?就必須明確目的,正確認識其涵義,并用各種形式和方法,通過角色作用和角包轉換及相關學科的參與來促進護理工作的深層次開展。
1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1涵義不清護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牽涉多學科的應用學科。它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系統,在理論和體制方面還不夠完善,可參考的護理文獻和書籍比較少,缺乏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理論和能力培訓[2]。護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護士針對病人或健康人群所開展的具有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意義的衛生宣教不同。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參于普及衛生知識,接受對象比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饋和效果評價。而護理健康教育是將普及衛生知識向建立健康行為轉移,向人們提供健康意識,養成良好行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帶有一定的治療意義,使個人、群體面對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時,有能力作出決擇,消除和減少影響健康的因素。
1.2護理自身素質是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護士本身素質不高,專業知識缺乏,特別是基礎理論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臨床治療和護理為指導思想,沒時間和精力對自己所做的護理工作進行總結研究,科研意識不強。另外護士因人員少,外出學習和參觀的機會較少,信息來源不足,又缺乏主動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識。
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中承擔角色認識不夠明確,對護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了解和認識不足,在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形式單一,內容簡單,以口頭方式、宣傳資料及墻報的方式向病人傳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輸,忽視了健康問題的反饋,因而滿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護士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缺乏個性化教育,語言亦缺乏藝術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動與病人溝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時機把握不當,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單純的完成任務,沒有形成護患互動的作用。導致護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運用護理程序解決因健康問題及環境改變所出現的情況,從而影響了病人的康復。
1.3其它因素領導重視不夠,相互系統支持不當,以及病人因素間接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落實。醫院領導的重視、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護理工作實施完成。因為護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否則這項工作將停留在衛生宣教的層次上。基底醫院的病人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護士在醫院的從屬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醫患糾紛的增多,法律意識的增強等等,都對護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開展護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2.1轉變觀念,因地制宜開展以健康教育為主的整體護理,樹立“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觀念轉變,調動和促進護理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內涵的認識。結合醫院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對病人及家屬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水平,在突發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進行決擇,同時注意各種信息的反饋、評估不斷總結和完善,這對提高醫院醫療質量和護理質量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的培養制約護理健康教育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訓方面整體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護理骨干較少,而護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維、判斷、決策于一體,運用整體護理程序對其實施,并對實施的過程、效果進行評價。它不同于一般的護理操作,能在短時內掌握和應用。因此要加大培訓力度,逐漸調整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使他們的專業知識、人文科學、溝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斷提高,并通過板報、錄相、計劃性教育、隨機性教育、書面教育和問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不同的個體、病種在疾病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
2.3爭取領導的重視、支持,以及相關科室的配合醫院領導是醫院各部門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相互專業人員的配合,參與查房,了解治療方案,制定相應計劃,護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因素,正確對待護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在條件許可的情況時,及進對護理人員提供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工作中盡責盡力,尊重關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建立護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完善護理管理體系,提高護理質量,從而促進醫院護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討論: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質量,這對我們醫護人員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醫患雙方都在尋找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憑經驗進行護理實踐,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掌握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強化健康教育服務理念,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工作中,避免醫療糾紛,努力創造條件,使護理實踐逐步跟上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健康教育;種植護理;吸煙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oral health education on smoking patients after tooth-implanting.Methods From 2012 July to 2014 December,143 implants in 132 patients with smoking,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nhancing oral health education group(75 cases)and control group(68 cases),To observed and compared smoking reduction and the soft tissue differences in mPLI,mSBI index after 3 months.Results Smoking redu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enhancing oral health education was 1.7 time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Nursing;Smoking
現代種植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種植牙以其舒適美觀,咀嚼功能好,保護天然牙等優點,逐漸被廣大的缺牙患者所認可[1]。然而骨整合理論為基礎的牙種植體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局部和全身因素可妨礙種植效果。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以及大量的基礎研究已證實吸煙對種植體的早期骨愈合和長期維持都有不利的影響。為了保證吸煙患者尤其是嚴重吸煙患者的種植成功率,我們在種植治療前后,對患者采取不間斷強化口腔健康教育,曉以利弊,讓其知曉自口腔護理目標,控制其吸煙量,以期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旨在提高專業護理手段,滿足口腔種植的臨床需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種植門診進行種植修復的132例吸煙患者(143枚種植體),其中男128例,女4例;年齡24~62歲,平均42.7歲;患者均診斷為"牙列缺損",多由于牙周炎導致患牙拔除。所有患者于術前2w均進行潔治。隨機分為兩組,術后強化口腔健康教育組(實驗組)75枚植體,和常規護理組(對照組)68枚植體;手術均由同一位副主任醫師完成。采用Straumann?種植體。
1.2方法
1.2.1實驗組護理方法 初診時告知患者口腔種植與其他修復方案的優越性,以及種植費用、流程、手術風險及實施手術醫生的基本情況等,使患者對種植手術有初步的了解。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完善病歷首頁。性別、年齡、職業、聯系方式、病史、缺牙原因時間,以及口腔衛生習慣如刷牙次數、刷牙方法,是否漱口習慣、是否使用牙線、吸煙量、是否定期口腔檢查,是否定期牙周潔治等。指引術前口腔潔治以及預約下次手術時間。
手術前1d電話聯系患者,確認第2d手術是否能準時復診。與患者進行術前溝通,詳細告知種植手術相關注意事項,讓患者心中有數,放松其緊張心情。還要對患者進行積極適當的心理疏導,增強患者對種植治療的信心;參與醫生的治療方案的制訂,根據醫療方案制訂相應的圍術期護理方案,準備器械,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作相應的護理,六手配合手術醫師完成種植外科。
種植術后進行器械以及材料的清點,輔助患者繳費取藥。雖然醫生已經向患者交待醫囑,但為了讓患者理解并認知,可以用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再次解釋,并且將術后常見并發癥(如輕微滲出、紅腫等)和常規注意事項制成宣傳單,告之患者按要求做好術后護理。對患者飲食提出建議,短期內避免刺激性過大飲食。對于吸煙患者,尤其是>20支/d患者,鑒于尼古丁的癮性作用種植術后極易復吸,難以徹底戒煙,就需要告知吸煙對于牙周、種植周及種植成功率的危害,動之以情,曉之于理。通過合適的語言一遍一遍強化反復教育,盡最大可能讓患者少吸煙甚至不吸煙。告知患者術后使用漱口水含漱,如何使用牙線,如何選擇牙刷及正確刷牙方法,如BASS刷牙法,面對面在模型上演示其刷牙步驟,讓患者熟悉并牢記。2次/w電話回訪,由責任護士執行,根據強化教育計劃進一步反復提醒患者吸煙的危害并告誡術后盡量不能吸煙,并記錄患者吸煙量減少的情況。了解口腔健康衛生情況執行情況,及時解答術后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提醒患者拆線及復診時間。并且制定一個可行的詳細而且長期的隨訪復查計劃,經常復查,反復敦促教育,及時干預,以保證長期效果[3~5]。
1.2.2常規護理組(對照組) 術前醫患常規溝通,術中配合醫師完成手術,術后給予常規醫囑。
1.3評價標準
1.3.1吸煙減少量 隨訪兩組3個月后復診時患者吸煙減少的數量。
1.3.2臨床復查項目 臨床復查情況包括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狀況指標:改良菌斑指數(mPLI);改良出血指數(mSBI)[2];mPLI計分標準:利用牙周探針在平齊齦緣處輕輕滑動。0:無菌斑;①探針尖輕劃種植體頸部表面觸及到菌斑;②用肉眼可以觀察到菌斑;③為大量的軟垢;mSBI計分標準:利用牙周探針尖部探診種植體周圍齦緣下1mm,探針平行頰舌側滑動,等待30s后觀察。0:無出血;1:分散點狀出血;2:齦溝內成線狀出血;3:重度或者自發性出血;
1.4統計學方法 Spss13.0對實驗結果進行t檢驗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吸煙減少數量經t檢驗 見表1。實驗組吸煙量減少為對照組的1.70倍,反復強化健康教育后,可明顯減少吸煙數量(P
2.2兩組患者3個月復查種植體軟組織狀況經t檢驗 見表2。
3討論
3.1階段性強化口腔健康教育在種植吸煙患者中的重要性 種植技術發展日趨成熟的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缺牙患者選擇該修復方式。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因吸煙而導致種植失敗的病例。大量研究亦表明吸煙產生的毒副產物如尼古丁、一氧化碳、氰化氫等都能影響傷口愈合,導致植體骨整合不良甚至失敗[6]。由于尼古丁的癮性作用極易反復,在種植修復后難以徹底戒煙的患者眾多,故臨床工作中務必制定一個可行的詳細而且長期的隨訪復查計劃。
有研究顯示[7]種植后吸煙可以導致種植體周圍炎高發,即使吸煙量在10支以下,對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病率與不吸煙者相比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本實驗得出反復強化口腔健康教育,可以使得患者吸煙數量較常規護理組明顯減少,有的患者在復診時甚至能明確的指出在高強度的反復教育下和護理人員細心隨訪下甚至達到了不吸煙的效果。而相對普通醫囑患者,吸煙減少的數量不明顯,許多患者復診時表示在術后的前幾天興許由于考慮傷口而減少部分吸煙,但是時間稍一長吸煙習慣在沒有醫護人員督促情況下又開始反復。隨訪的多數患者表示,對于2次/w一遍遍內容相似的戒煙勸告及健康宣教,看似枯燥卻不會產生厭惡感,反而是發自內心的感謝,從側面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3.2階段性強化口腔健康教育可改善吸煙患者的種植周軟組織情況 種植體表面處理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先進,然而吸煙患者行種植手術仍存在一定風險。Lindquist LW等研究表明[8]:一方面,吸煙可造成口腔衛生不良,促進牙菌斑的堆積,增加牙齦炎、種植周軟組織炎的發病率;另一方面,口腔衛生不良又可加重吸煙對種植的不良影響。同時其他學者指出[9,10]:早期失敗發生在種植體暴露于口腔至修復體戴入前的這一階段,并推測由于種植體周圍組織暴露在煙霧的直接作用下(CO、尼古丁、氰化氫等毒副作用),而導致了早期骨整合的失敗。Bain在研究中觀察到接受戒煙方案的吸煙患者的種植成功率明顯提高,與不吸煙患者的成功率接近,而與仍保持吸煙習慣者有顯著性差異,因此應積極鼓勵患者戒除吸煙的習慣[11]。本研究中,經過階段性強化口腔健康教育,患者在手術后3個月復診中能明顯看到吸煙減后軟組織mPLI和mSBI指數較常規組明顯下降,與牙周和軟組織情況逐漸改善,說明階段性強化口腔健康教育能促進患者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通過規范、連續、完整、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患者知曉了吸煙的危害,掌握了相關口腔健康知識,增強了自信心。2次/w的電話隨訪,一遍又一遍強化健康宣教,隨時解釋種植術后所遇到的問題,這不僅滿足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增加了護患交流的機會,也避免或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密切了護患關系。此外,每次復診時,責任護士都會對患者減少吸煙加以肯定并鼓勵,達成良性循環。
3.3階段性強化教育可持續性 據統計,84%的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基本內容掌握不夠,87.5%的護士明顯缺乏護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而實施強化教育使護理人員拓寬知識面,增長護理技能,強化其責任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對于臨床醫生來說,其意義在于可對這一確定的危險因素提前加以干預和控制。對于選擇接受種植的吸煙患者,則明確了吸煙會增加種植術失敗的可能,若能配合治療,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實施階段性的手術期間戒煙方案或終身戒除之。
參考文獻:
[1]田俊清,陳玉寧,彭誠,等.口腔種植圍手術期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3,21,(1):36.
[2]孫聰.吸煙影響牙種植體療效的臨床對照性研究第四軍醫大學碩士論文,2012:32.
[3]劉彩云,李薇,劉東艷等.階段性強化教育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81-82.
[4]方海瓊.健康教育對口腔種植術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4):138-139.
[5]徐靜,王建青.人性化護理在口腔種植患者中的效果評價[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2,35(10):1425-1427.
[6]Lambert PM,Morris HF,Ochi S.The influence ofsmoking on 3-year clinical success of osseointegrateddental implants[J].Ann Periodontol,2000,5(1):79~89.
[7]Lindquis t LW,Carls son GE,Jem t T.Ass ociation betw een marginalb one l oss around osseointegrated m andib ular impl an ts andsm oking habi t s∶a 10-year foll ow-up study[J].J Dent Res,1997,76(10)∶1667-1674.
[8]Lindquist LW,Carlsson GE,Jemt T.Association betweenmarginal bone loss around osseointegrated mandibular implants and smoking habits:a 10-year follow up study[J].J Dent Res,1997,76(10):1667-1674.
[9]Jones JK,Triplett RG.The relationship of cigarette smoking to impaired intraoral wound healing: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 care[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2,50(3):237-239.
[10]Wendell KJ,Stein SH.Regula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in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nicoti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J].J Periodontol,2001,72(8):1038-1044.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0-0936-03
【關鍵詞】 精神衛生;檔案;問題解決;學生保健服務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工作力度越來越大。心理檔案是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重要基礎性資料,已為各高校普遍認可,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獻資料顯示,僅2007-2008年,有關高校心理檔案建設的論文就有近40篇,從數量上看,比前幾年有明顯提高。但從文章的內容來看,關注和討論心理檔案建設的意義、必要性、基本內容構成的比重較大,而對實際操作層面,如心理檔案究竟應該怎么建、由誰來建、建檔范圍如何確定、應包含哪些相關材料等問題討論相對較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心理檔案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筆者對此提出如下思考。
1 目前高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將心理普查所形成的基礎數據材料簡單等同于學生心理檔案 自2004年教育部在部屬重點高校中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開始,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迅速在國內各高校中普及開來,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作為一項常規工作,歷年來積累的大量第一手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數據,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測試數據是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但不能把這些基礎材料簡單等同于學生的心理檔案,原因包括:第一,心理普查的結果體現的是心理健康標準的一個方面――統計學標準,另外還有社會學標準、醫學標準及個人體驗等標準,如果以此數據結果直接作為心理檔案內容,至少說明檔案內容不全面。第二,心理測試有其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一個局限性是測試不能保證100%準確[1]。測試的結果與受測者的主觀心態密切相關,如果受測者有意隱藏客觀心理狀況,或是由于對心理普查有誤解、偏見、恐懼而不認真作答,會導致數據失真、失實,從而影響普查數據的有效性,導致檔案信息不準確。第三,心理測試的結果只能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個體心理狀況,而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心理測試數據有一個時效性問題。即使普查數據真實、有效,也只能是當時受測個體的心理狀況反映,不能反映現在和將來的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況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心理普查數據只能作為學生心理檔案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而不能直接將測試結果作為心理檔案。
1.2 心理檔案材料單一、不成體系 從檔案材料的構成來看,主要存在2個問題,一是材料內容單一、不夠豐富。如前所述,心理檔案的內容大多以心理普查數據結果為主,另外可能包括學生的訪談記錄、學生的基本情況、獎懲情況等,內容比較單一。二是限于專職人員短缺、學生數量龐大、檔案意識薄弱等客觀現狀,檔案材料比較零散,容易出現將原始材料直接歸檔的情況,缺乏合理的組織、編排,形成不了有機統一的體系。使心理檔案不能全面、系統地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完整、有效的工作參考,從而導致心理檔案使用價值不大,無法滿足工作的實際需要。
1.3 建檔范圍規定模糊 建立完善的學生心理檔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但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群體,建立高覆蓋率的、內容翔實的個體心理檔案系統目前尚不具備現實條件,因此先為少部分學生建立翔實的心理檔案,然后逐步擴大建檔對象的范圍似乎更加可行。但對哪些同學需要首先納入建檔范圍尚未形成統一意見,缺乏工作規劃。從心理疾病的預防角度來看,首先需要建檔的應該是需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但這部分學生的范圍如何界定,篩選的標準是什么,比例應該有多大等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其結果是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建檔數量而輕建檔質量,前期工作風風火火而后期工作虎頭蛇尾,看上去人人都建檔了,而實際上檔案無法滿足工作的需要,一些需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檔案建設力度不足,導致有限的資源、精力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
1.4 心理檔案規范性不足 心理檔案雖有其自身的特點,但究其本質仍是檔案工作的一個分支,必須要遵循檔案工作的基本規范和一般要求。目前各高校從事心理檔案建設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接受檔案工作知識培訓機會較少,對檔案學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多,檔案工作意識普遍不強,心理檔案的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1.5 心理檔案重建設、輕使用 各高校對心理檔案建設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都將心理檔案建設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由于心理檔案具有私密性強、學生敏感程度高的特點,在心理檔案建立后,管理單位過分考慮檔案的保密性原則,輕易不視與人,造成了心理檔案實際上被束之高閣的現狀,能接觸到檔案的人過少,不能為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
1.6 對心理檔案最低保密限度執行不嚴 與此相對,心理檔案最低保密限度的擴大化也是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2]。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在 《衛生系統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心理檔案的保密性原則:“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應對其病人或來訪者的有關資料、病歷予以保密;這些資料應單獨保管,不應列入醫院其他病歷之中。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工作者只有在專業需要的情況下才可以與其他專業人員討論其服務對象的案例。如果為專業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進行教學、科研和寫作時,應適當隱去那些可能會據此辨認出服務對象的有關信息”。
但此規定在實際工作中的執行情況并不盡如人意。由于各學校專職心理工作人員普遍較少,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兼職的學工系統人員完成的,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一是在對個別重點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干預和教育過程中,為了工作方便,將檔案內容告知學生的班主任、任課教師,甚至是學生骨干,請他們協助開展工作,造成檔案內容的外泄。二是心理檔案沒有單獨存放、管理不嚴,心理檔案在學工系統內隨意翻閱,甚至個別學生干部都有可能知曉檔案的內容,造成檔案內容的外泄。三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會以本單位在校學生心理檔案內容作為案例,雖然隱去了個案的姓名,但一些關鍵信息沒有處理好,使學生仍能對號入座,“找到”案例中的具體對象,給學生本人帶來不應有的傷害和壓力,造成工作的被動。無論哪種情況出現,都會對學生本人和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增大了工作開展的難度。
2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應注意的問題
2.1 正確使用心理普查數據,為學生心理檔案提供基礎材料心理普查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過普查,建立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做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普查工作應該是全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基礎、一個開端,而將普查數據直接作為心理檔案的做法,實際上是人為終止了整個工作流程。
正確使用普查數據,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對數據進行整理、篩選,提高數據的有效性。目前,各高校大多使用計算機網絡系統,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集中開展網上心理測試工作。數據結果匯總后,首先需要對數據的有效性進行考查,篩選出無效數據。無效數據一般有以下特征:答題時間明顯過短;選項過份集中;測偽部分得分過高等。這部分數據一定要剔除出來,要向學生本人了解原因,對測試目的、意義宣講清楚后安排他(她)們重測。(2)開展回訪工作,詳細考量數據的準確程度,確定心理問題的性質、等級。心理測試的結果反映的是一種量化的統計學指標,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參考,但心理測試本身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心理測試不能保證100%的準確率,心理測試具有時效性的特點,一種測試量表只能反映心理狀況的一個方面,心理測試難以反映被試答題的客觀程度(目前通用的普查量表大多無測偽項目設置)等。
每年心理普查結束后,對數據超標的學生發出回訪邀請,進行一對一的訪談,重點了解他們數值超標項目的實際情況,安排不同的量表進行第2次測試,綜合2次測試及面談的情況確定他們是否存在心理問題、什么心理問題、心理問題處于什么程度,制作詳細的回訪記錄。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測試的準確程度,將機械的數據轉變為更為直觀的學生具體心理健康狀況信息。
2.2 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確定心理檔案的建檔范圍 目前,各高校專兼職心理工作隊伍人數嚴重不足是一個共性問題,在一個萬人規模學校中,專職人員的人數一般為1~3人,兼職隊伍以輔導員為主體,每個學院有1人主要負責學生的心理工作。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大范圍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現實,而且容易流于形式。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應篩選出確實存在心理問題、急需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首先把他們列入建檔范圍:(1)充分利用心理普查后的回訪結果。通過回訪,根據他們心理問題的性質和輕重劃分不同的等級,分為較重心理障礙、一般性心理問題或適應不良、無心理問題3類,分別以ABC標識,對于A類學生必須納入建檔范圍。(2)對于通過語言、行為流露過輕生意愿,或是已發生輕生行為的學生必須建檔。(3)已發生心理危機事件,被正規醫療機構確診為存在心理疾病,或因心理問題而休學者,首先納入建檔范圍。
2.3 以學院兼職人員為建檔主體,實時、全面掌握學生信息 關于心理檔案的建檔主體,現在主要有2種模式,一是由專職人員,如學校心理中心的老師來完成;二是由兼職人員,如輔導員來完成,2種模式各有利弊。由專職人員建立,能夠滿足對檔案規范程度的要求,但缺點是建檔范圍比較小,對建檔對象的實時情況掌握不及時,檔案內容不全面,無法及時更新。由兼職人員建檔,檔案的內容比較豐富,實時性較好,但規范程度可能不夠。
筆者認為,心理檔案的建檔主體由兼職人員來擔任比較好,他們在一線工作,面對的學生群體相對較小,而且更方便了解學生情況,能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和行為表現,更有利于檔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實時性。關于檔案的規范程度,一是要允許有一個提高的過程;再則,可以通過相關專題培訓,結合專項檢查的方式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檔案建設水平,充分發揮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2.4 詳細了解建檔對象的家庭背景和應對方式 應重視對以下內容的收集:一是建檔對象的家庭背景材料,主要包括家庭基本構成、主要經濟來源、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成員交流情況、家庭氛圍等。筆者在大量個體訪談的實踐中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大多都有其家庭背景的因素,因此這部分情況必須了解清楚。在進行個體訪談時,這是一個必談內容,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般不會很戒備和避諱,相關信息一般容易掌握。對學院而言,應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關注和了解學生殊家庭構成的情況,如單親、離異、經濟非常困難等。收集這部分信息時,應更注意學生家庭的交流方式。二是應注意收集建檔對象在應激狀態下的行為表現材料。對存在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學生,要特別留意他們在應激事件出現時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面對同樣的應激源,他們可能比普通同學有更劇烈的情緒波動,更激烈的行為反應,因此,在應激狀態下的表現是評估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需認真記錄。
在學校環境下,應激源一般包括:學業上不順利,如考試不及格,各種等級、資格考試未通過等;人際交往問題,如舍友、同學關系緊張,與個別同學產生劇烈沖突等;戀愛失敗,或是追求異性被拒絕;家庭出現重大變故,如父母離異、直系親屬亡故等;出現重大挫折事件,如競選失敗、財物損失、身體受到傷害等。
建檔對象的家庭情況和在應激狀態下的行為表現信息,實際上是提供了他們心理問題的潛在背景和誘發因素,掌握這些情況有利于干預工作者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2.5 注重心理檔案內容的更新,及時反映建檔對象的實際情況 人的心理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復雜系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對同一個個體而言其心理狀況是不同的。更新可以每月集中更新1次,如遇應激、危機事件需隨時更新。對檔案的更新可以選擇幾項主要內容,基礎性資料一般不需定期更新。需更新的主要內容包括:(1)個體訪談記錄、師生談話、交流等原始記錄材料,此部分材料需特別留意整理。對于少量存在心理障礙的重點關注對象,根據學生的主觀意愿,學校一般會安排定期心理訪談,學院的老師也會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往情況,這些關注、干預工作一定要有意識留下原始記錄,一來作為反映工作的過程材料有留存的價值和需要;二來也能持續記錄他們的心理變化過程,為有效的干預工作提供依據。(2)建檔對象的近期行為表現,尤其是遇有應激事件時的行為表現。(3)建檔對象的近期學業成績、獎懲情況、人際交往情況等信息。
2.6 規范使用和管理心理檔案,充分發揮心理檔案的作用 心理檔案的作用在于及時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只有充分、規范使用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用。過分考慮對學生心理隱私的保護,而只在很小的范圍內使用,甚至以保護學生隱私之名將其束之高閣,既是對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也是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將檔案秘而不宣,其結果只能是使相關工作人員各自為戰、重復勞動,不僅工作效果打折扣,而且易于引起學生的抵觸、反感,不利于工作開展。
充分使用是指在嚴格遵循個體心理信息最低保密制度前提下的充分使用,不能以工作之名而行損害學生心理隱私受保護權利之實。應在一定范圍內鼓勵相關工作人員通過查閱學生的心理檔案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提供參考,這個范圍可以包括學院的學生工作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及部分任課教師,但需絕對避免學生了解檔案內容。
充分使用的另一方面是發揮心理檔案的教育作用,有2層含義,一是通過心理檔案的詳細記載,使建檔對象能更清楚地認識、了解自己,進而不斷有意識進行自我調整,從而悅納自己。另外,心理檔案中的訪談記錄、師生交流記錄等材料,其中包含很多專兼職教師的疏導、干預、調整措施,當他們在閱讀自己的心理檔案時,能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換一個角度看待自己,也能很好地幫助個體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有學者提出,心理檔案也可作為一種“新”療法。二是通過大量心理檔案材料的積累,能整理出很多典型的學生心理問題案例,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對促進廣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動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很大,比單純的基礎知識普及、宣傳的效果要好很多。
規范管理檔案應做好以下幾點:(1)學生的心理檔案必須實行專人、專柜管理,對其使用必須嚴格執行登記、借閱制度,如非特殊需要,原則上不應外借。(2)心理檔案只能用于心理教育之用,不能用來作為學生操行評定、獎懲評定的依據。如需作為科研、教學、教育之用,必須要隱去姓名、專業、籍貫等可能泄露學生身份的關鍵信息,原則上在校學生不作為案例的來源。(3)心理檔案不進入學生檔案系統,學生畢業后1 a內集中銷毀。對于在管理、使用過程中因個人原因泄露學生心理檔案信息而導致嚴重后果的,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3 參考文獻
[1] 聶振偉.正確認識和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檔案建立工作.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63-67.
[2] 劉慧.試論學校心理檔案建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6):24-26.
摘 要 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的運用,對大學生身體自我觀念的特點、影響要素和對體育行為的積極作用,對體育教學干預方式運用的建議進行總結,達到為體育教學實踐有所幫助的目的。
關鍵詞 大學生 身體自我觀念 體育教學 干預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對心理健康機制進行探討的同時,也把注意力投向了各種心理干預手段的論證,這就導致了心理學研究的發展熱潮。自我觀念是個人成長過程中根據生活經驗的不斷發展起來的對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它由學業自我和非學業自我量方面組成,其中非學業自我由身體自我、社會自我和情緒自我組成。身體自我是一種個人對自己外表和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一種觀念,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每一位體育學者都應該面對和探討的問題。
一、大學生身體自我觀念對行為的影響
社會認知理論的研究結果能夠很好的解釋人們的各種行為現象,認知是人們對社會、對自我進行評價的過程,它基于評價系統的知識儲備,由于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等因素的不同而導致差異存在。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一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知識的積累不夠,生活經驗和閱歷較少,很難對自身做出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容易受到社會思想的影響而導致形成過激的自我認識。有關學者研究認為,最容易導致厭食癥發生的年齡是20歲以前的青春期晚期,情況嚴重的因拒絕進食而導致體重下降50%以上,嚴重者則導致死亡。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身體自我觀念在人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對大學生身體自我觀念的形成給予一定的干預,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身體自我觀念,使之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建設型人才。
二、大學生身體自我觀念的形成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雖然身體自我觀念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對于“身體自我”是否能夠被塑造、用什么手段來有效塑造“身體自我”沒有得到一致的結果。其中有一種可供采納的方式——以體育鍛煉為干預方式。在對100000名17-25歲的在校大學生的研究中表明,運動大大學生較之于不運動的大學生很少出現身體上的不適,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對未來有著足夠的信心,有信心、有毅力完成某件決定完成的事;很少使用煙、酒等方式進行發泄;幾乎沒有自殺傾向。鍛煉可以增加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對超重和肥胖的成人和兒童可能會有較大的效果,將鍛煉作為其中一項臨床手段,效果更佳顯著。
三、體育教學干預方式的運用
(一)加強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構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物質資料不斷豐富,體育鍛煉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遏制和社會、家庭、學校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心中形成了學習第一位的認知,這樣的認知是嚴重畸形和錯誤的。很多學生想要進行體育活動,想要參加各種鍛煉,但是被冠以“不學習”的罪名。所以,學校教育應該在構建學生體育鍛煉良好氛圍中發揮出學校的教育職能,發揮出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作用,讓大學生能夠在成長中形成體育認知觀,提升學生自身自我認知能力。
(二)增強體育健康知識教育力度
但是目前存在著學校個部門落實健康體育理念并不樂觀的情況,把學生的健康教育等同于快樂體驗,而且體育教學中幾乎不涉及健康知識的講授,增強體育健康知識教育力度是建立在體育教學環節中對健康知識的點滴滲透,讓學生對健康真正的了解,對達到健康的方法進行總結,進而提高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教學內容應該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應該注意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群體興趣不盡相同,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常規教學為基本內容,以興趣的激發為升華的體育教學模式,保證教學內容順利完成。
(三)樹立學生身體自我能力信心
很多學生由于受到體育能力感不足的影響,導致學生減少體育鍛煉的頻率,這一現象女生表現的較為明顯。很多女生由于自尊心和好勝心較強,不愿意將自身弱點暴露出來,失敗一次兩次就會使她們的自信心受到挫傷,造成身體自我能力上的認知不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從而降低訓練難度,對學生多一些鼓勵,以增強學生鍛煉的自信心,最終幫助他們樹立身體自我能力的積極認知。
四、總結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現已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關注,雖然形成的理論不夠完善和成熟,但是對學校體育教學實踐活動起到了積極地導向作用,并且使健康體育理念在實施的過程中找到了具體化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鴻亮.大學生身體自我觀念與體育教學干預方式的運用[J].價值工程.2012.07.
[關鍵詞] 基層社區醫院;糖尿病患者;規范化管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069-02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質疾病,主要表現為患者脂肪代謝異常、機體糖蛋白代謝紊亂及慢性高血糖等,主要治療手段為運動療法、飲食控制等[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人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發生概率在全球范圍內明顯提高,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9.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6%,我國這一數據已證實我國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穩居第一位,因此,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人數繼續上升,同時提升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成為我國一項嚴峻課題[2]。從有關實驗結果來看,社區糖尿病規范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人數繼續上升,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避免盲目攀比,同時能夠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基層社區醫院規范管理已成為首選方案。該實驗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患有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分析基層社區醫院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規范化管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患有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將患者按照隨機分配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1.2±1.5)歲,體質指數22~30 kg/m2,平均體質指數25.7 kg/m2,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5.4±1.2)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53.2±1.9)歲,體質指數21~30 kg/m2,平均體質指數26.1 kg/m2,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5.8±1.9)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肺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比較兩組患者中性別、年齡、體質指數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降糖藥物治療,建立個人檔案,不進行一對一治療及健康教育表調查,以患者血糖達到《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標準為準。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降糖治療基礎上增加規范化管理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糖尿病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家族史、生育史、各項體檢指標、生活習慣等一般情況,特別重視患者用藥情況、并發癥及血糖情況等數據。將上述記錄信息詳細錄入電腦進行管理;通知糖尿病患者定期體檢,包括血壓、血糖、體重等基本檢查,并由專業醫師每月定期上門檢查,解答關于運動、飲食及患者用藥等相關問題;對患者實行梯度用藥法,根據不同治療階段使用不同劑量藥物;詳細觀察患者用藥產生不良情況,并記入患者檔案內,為后期治療工作提供依據;每月在社區內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及時傳輸糖尿病相關預防及治療知識,并督促患者相互交流治療心得體會;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表,其中包括患者飲食規律、運動指標、并發癥治療、血糖控制、疾病診斷及自檢等基本內容,責任醫生定期上門隨訪,并實施一對一治療方案;詳細記錄患者內心變化,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及時進行疏導,督促患者按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規律服藥、定期體檢復診,隨時與醫務人員溝通,以便及時調整治療目標與治療措施;避免患者產生盲目攀比用藥思想,一味追求使用高檔藥而忽略臨床治療效果。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糖化血紅蛋白值、早餐前后兩小時血糖值、身體指數、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程度、平均治療費用、服藥依從性及患者服藥規律性。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管理后各項指標比較
經過為期1年管理工作,實驗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早餐前后兩小時血糖值、身體指數、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程度、患者服藥規律性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費用對比
實驗組人均治療費用為(3 640±550)元,對照組人均治療費用(5 800±430)元,兩組費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盲目追求新藥比較
實驗組患者遵照醫囑規律服藥,且注重臨床效果,不盲目攀比追求新藥、昂貴藥物,對照組患者僅注重使用新型藥物,服藥依從性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為我國多發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臨床控制效果極為不容樂觀,存在控制率較低、患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特點,糖尿病并發癥容易導致患者發生心血管病、失明甚至截肢等并發癥,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經試驗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9.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6%,我國這一數據已證實我國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穩居第一位[3]。糖尿病患者因其反復發作、難以治療,因此患者經常出現盲目攀比、追求高新藥物而忽略臨床治療效果,且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因此,預防并控制糖尿病已成為我國首要難題,社區糖尿病規范管理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4]。基層社區醫院實施糖尿病規范化管理是一種新型醫學臨床管理模式,主要對糖尿病患者實行干預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飲食控制、自我監測、藥物輔助治療等,有效改善患者臨床服藥依從性及患者攀比思想,糾正患者對糖尿病治療錯誤認知。因此,該組實驗選取10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分別采用規范化管理及非規范化管理措施,經過為期一年管理工作,實驗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早餐前后兩小時血糖值、身體指數、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程度、患者服藥規律性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基層社區醫院規范化管理能夠有效提升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且費用較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虹麗,張帆,戴亞麗,等.糖尿病患者社區醫院規范化管理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0):253-255.
[2] 楊嘉慧,王琦.中醫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顧行為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411.
[3] 宋曉敏,金其林,王新巧.糖尿病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模式的初探[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3(5)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