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醫學范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奧拉西坦; 丹參多酚酸鹽; 老年腦梗死; 合理用藥; 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iracetam and depside sal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combined ap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iscuss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71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4,70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were se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 the basis of Oxiracetam drug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alvianolate injection, two groups were 14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The treatment group of the patient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P
【Key words】 Oxiracetam; Salvianolate;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Rational drug use; Effect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供血功能障礙,導致部分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或軟化導致,發病人群多以老年人為主,發病通常比較突然,而且導致的死亡率較高,治療后臨床伴隨的并發癥多,后遺癥多,導致了其預后不佳,且復發率{。并且隨著我國老年人的逐漸增多,腦梗死的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還是以增強腦部血液循環,溶栓、抗凝為主[1-2]。奧拉西坦作為營養神經的藥物,可以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丹參多酚酸鹽作為丹參的萃取物可以通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微循環、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以及改善外周循環,營養周圍神經等途徑,提高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本文擬通過對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調查研究,討論奧拉西坦與丹參多酚酸鹽聯合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合理性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老年醫學科收治的71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從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老年醫學科住院治療的7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設為治療組。所選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關于腦梗死的診斷[3]。對照組男48例,女23例,平均年齡(78.1±6)歲;治療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齡(76.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出血性腦卒中;(2)肝腎功能發生異常,有惡性腫瘤、嚴重的血液疾病、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等患者都排除入組;(3)患者本身具有慢性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神經功能有障礙;(5)患側上、下肢肌力在4級以上者。
1.3 研究方法 兩組在治療前均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功能、血糖、凝血六項檢查。對照組用奧拉西坦4.0 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丹參多酚酸鹽200 mg,用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以14 d為一個療程。療程后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入院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進行(NIHSS)評分,逐項評定[4]。具體評價標準:(1)腦梗死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比起治療前有大幅度進步(>85%)的患者判斷為基本痊愈;(2)腦梗死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幅度較大(45%~85%)的患者判定為顯著進步;(3)腦梗死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稍微減少(18%~45%)的患者評定為進步;(4)腦梗死臨床癥狀體征沒有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幾乎沒有較少或增多(
1.5 不良反應觀察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內要采用彩色多普勒進行檢查,檢查方法以雙側頸動脈超聲檢查為主。入院后對大便潛血、血常規、血脂、血糖、凝血六項、心電圖、血壓等進行檢查。如發現不良反應,立即停藥,觀察并及時予以處理,填寫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上交至藥學部。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數據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7.6%,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4%。治療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分析 治療組發生不良反應9例,主要涉及皮膚(6例)和血液系統(3例)。皮膚主要表現為皮疹、斑丘疹、皮膚瘙癢等;血液系統主要是以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為主。發現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后,及時予以了處理,癥狀均好轉。對照組發生藥物不良反應6例,主要有皮膚瘙癢、皮疹、惡心等,停藥后患者不良反應均自行消退。
3 討論
3.1 神經營養藥聯合活血化瘀藥治療腦梗死的循證依據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的腦供血動脈主干持續痙攣、閉塞,引起供血區的腦組織缺氧,進而產生廣泛性水腫及壞死。其多發于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發病率高且發病后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且治療的預后不佳,引起復發的可能性較大[6]。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齡人口急速增加,腦梗死患者也日漸增多,且發病年齡有逐年降低趨勢[7]。奧拉西坦屬于新型的改善神經營養類藥物,對腦細胞代謝有促進作用,能透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細胞核與核酸的形成有促進作用[8]。奧拉西坦能夠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恢復期的認知功能障礙[9]。從中醫角度講,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丹參可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微循環、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以及改善外周循環,營養周圍神經等途徑,提高腦梗死的療效[10]。丹參多酚酸鹽是從單味中藥丹參中提取的丹參酷酸鹽類化合物,主要成分以丹參乙酸鎂存在,具有活血化癖、通脈的作用和良好的臨床耐受性,與傳統的丹參相比有穩定療效,成分明確,不良反應較少[11]。丹參多酚酸鹽能夠降低血液黏滯度,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微血管口徑、降低血管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環等作用[12]。
3.2 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老年腦梗死的療效 據研究報告,奧拉西坦聯合活血化瘀藥物可以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顯著增加腦梗死患者大腦血管的血流速度,降低腦血管血流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腦組織的有效灌注,緩解血管痙攣和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情況,促進病變部位恢復[13]。奧拉西坦作為比拉西坦的類似物,能夠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充分修復腦補神經元,同時可以刺激中樞神經傳導,保護大腦神經[14]。奧拉西坦能夠增加腦梗死部位的葡萄糖利用程度,改善腦補缺氧,從而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認知能力。丹參多酚酸鹽可以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同時能夠抗氧化,是一種新型的治療腦血管病的有效藥物。通過本文研究,發現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在治療腦梗死中療效顯著。
3.3 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的合理用藥分析 本文采用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腦梗死,其中丹參多酚酸鹽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能改善腦部微循環達到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從而改善大腦局部缺血的癥狀。奧拉西坦不僅能夠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調節血管收縮,還能夠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促進物質代謝,改善腦循環[15]。通過本文研究,證實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在治療腦梗死中療效顯著。通過有效的觀察和護理,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改善,總有效率達到91.4%。本課題研究對象均為老年患者,隨著增齡,肝腎功能逐漸減退,藥物在體內的消除半衰期相對延長。因此,老年患者在日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注意聯合用藥時間的間隔,控制靜脈滴注速度,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用藥安全性。同時需注意的是,在用藥過程中應加強觀察,加強心理護理,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及時進行對癥處理,從而提高療效,保證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從安全性角度來看,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停藥后一般能夠自行恢復。筆者認為在常規聯合藥物治療時,應該根據患者年齡、肝腎功能及伴發疾病等適當調整藥物治療劑量,合理選擇溶媒,提高用藥安全。
腦梗死的死亡率、致殘率極高,對于老年人群來說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一旦發病,其臨床治愈率不高,且并發癥現象多。即使是腔隙性腦梗死也是反復發作,所以成為老年癱瘓的主要病因,導致老年人智能或體能障礙,甚至導致血管性癡呆、癱瘓。目前,腦梗死的藥物治療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營養神經等。本文研究中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經奧拉西坦聯合丹參多酚酸鹽能夠促進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提{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文永晟.依達拉奉聯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6-17.
[2]周建.超早期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122-123.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6):379-381.
[4] Kikuchi K, Uchikado H, Miyagi N, et al. Beyond neurological disease: new targets for edaravone (Review) [J]. Int J Mol Med, 2011, 28(6): 899-906.
[5] 張春花.198例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4):90-91.
[6]張麗,劉繼娥.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特征[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36-37.
[7] 劉琛,王育琴,沈芊,等.老年腦梗死患者治療藥物使用情況及安全性分析[A]. 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
[8] 曾祥海,石繼和,胡正暉. 奧拉西坦注射用治療腦病臨床進展[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6):231-232.
[9] 陳偉軒,黎學謙,何志鵬,等. 奧拉西坦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4):59-60.
[10] 劉昌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和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5):88-89.
[11] 宋燕青,徐向陽,孫仁弟. 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的臨床應用概述[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2,21(8):404-407.
[12] 米玉霞. 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醫學綜述,2012,18(22):3903-3905.
[13] 鄒榮成. 奧拉西坦聯合丹紅治療老年腦梗塞臨床療效觀察[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3,30(5):383-385.
[14] 楊柳三. 奧拉西坦對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效果[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5):605-606.
魏睦新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臨床藥物研究機構中醫消化專業負責人,江蘇省中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擅長中醫疑難病的診治,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腸易激綜合征,慢性便秘和免疫異常疾病的診療。
專家門診: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膝關節是人體的基本負重關節,易受到損傷。人過中年,膝關節的肌腱、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這時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膝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關節周圍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易發生纖維粘連,所以老年人常感到膝關節發僵,有些老年人活動時還會發出“咔嗒”的彈響聲或摩擦聲。這時候如果受涼或過度活動,就會誘發疼痛、腫脹、關節腔積液,嚴重時還會造成關節畸形,導致殘疾。
病因:肝腎漸虧,經絡痹阻
在中醫中,膝關節退行性改變屬“痹癥”“骨痹”“膝痹”“歷節”“鶴膝風”“痿證”或“痿痹”等范疇。人至中年后,肝腎漸虧,筋骨失養,不榮則痛;加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留駐關節,或跌仆扭傷或長期勞損,導致經絡痹阻,骨脈瘀滯,不通則痛。總體而言,膝關節退變發病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即肝腎不足、正氣虧虛是其根本原因,又以風寒濕邪入侵、痰濁內蘊瘀、血阻滯經絡為標,即“本痿標痹”。
目前除手術治療外,藥物、按摩、理療、關節腔注射(又稱封閉療法)均很難達到滿意效果。這類患者不妨試試三階段運動療法,配合中藥熏洗,或能緩解疼痛,恢復正常生活。本次先介紹第一階段的“三招護膝操”,患者在家即可進行運動治療。
第一階段 三招護膝操
第一階段的護膝操以三項靜止運動為主,不需要大范圍活動關節,不加重關節磨損,可使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因此適合于股四頭肌肌力較弱或關節腫脹、疼痛明顯、關節周圍組織積液的老年人。練習強度應由低到高,一開始每日練習時間短一些,耐受后可逐漸增加。
第一節 臥位繃腿
方法:仰臥或坐著,雙腿伸直。將大腿肌肉繃緊,做時用手摸一下膝關節上部的大腿正面,可以感到大腿肌肉繃緊鼓起,這樣即可達到效果。
時間:每次繃緊肌肉6~9秒,放松1秒,反復做20分鐘。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繃壓腿的時間不超過10秒鐘。
第二節 交替抬腿
方法:仰臥,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雙腿伸直。兩替抬高,高度達到另一只腳的腳尖即可,這時可以感到大腿肌肉收縮繃緊。
時間:每次抬起放下的時間控制在6~9秒,反復練習5~10分鐘。
第三節 坐位壓腿
方法:準備一把靠背椅,高度約小腿長度,椅子前放置一同等高度的凳子。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抓住椅子邊緣,抬起一條腿放在前方的凳子上,盡量將腿伸直,并適當用力向下壓腿,兩替進行。
【關鍵詞】 補肺益腎法;老年習慣性便秘;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37
習慣性便秘是常發于老年人群體的常見疾病, 主要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大便干結等。調查顯示[1], 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發病率在15%以上, 由于可誘發心肌梗死、心絞痛、肛裂等嚴重疾病, 且與腦中風、老年癡呆、結腸癌等重癥疾病關系密切, 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 如何有效解決老年習慣性便秘已成為臨床肛腸科的重要課題。本院對老年習慣性便秘患者采取補肺益腎法治療, 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老年習慣性便秘76例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8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 女17例, 年齡60~82歲, 平均年齡(70.21±3.93)歲, 病程2~8年, 平均病程(6.36±1.27)年;觀察組男20例, 女18例, 年齡60~85歲, 平均年齡(69.83±5.06)歲, 病程2~9年, 平均病程(6.29±1.26)年。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與《羅馬標準》[2]中習慣性便秘的診斷標準相符;年齡>60歲, 病程>2年;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被告知研究內容及目的, 主觀配合程度良好。排除標準:嚴重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對照組采取雙仁潤腸口服液(河南靈佑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B20020840, 規格:10 ml/支), 口服, 2次/d, 10 ml/次。觀察組采取補肺益腎法治療, 方劑為固金益腎湯:生白術30 g、生黃芪30 g、肉蓯蓉25 g、瓜蔞仁25 g、當歸20 g、杏仁20 g、桃仁20 g、枳殼10 g、麥冬10 g、玄參10 g、麻仁6 g。水煎服, 1劑/500 ml, 1劑/d, 分早晚2次服用。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便秘癥狀變化并評分比較, 包括排便間隔時間、大便干結程度、排便困難程度, 并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1. 5 療效判定標準 排便間隔時間:間隔時間7 d記3分;大便干結程度:大便正常記0分, 大便略微干結、部分呈條狀記1分, 大便干結并呈條狀記2分, 大便干結且呈顆粒形態記3分;排便困難程度:排便完全通暢記0分, 排便較通暢、輕度阻礙感記1分, 排便阻礙感明顯、需用力才能排出記2分, 若無輔助工具則無法排便記3分。治療效果根據患者的癥狀變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3]:排便間隔時間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排便間隔時間、大便干結程度、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分別為(0.68±0.16)、(1.07±0.21)、(0.76±0.24)分;對照組治療后排便間隔時間、大便干結程度、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分別為(2.96±0.26)、(2.33±0.37)、(2.78±0.36)分。觀察組治療后排便間隔時間、大便干結程度、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 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8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7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習慣性便秘是指長期的慢性便秘, 患者每周排便次數
現代醫學觀點認為[5], 習慣性便秘是因結腸運動亢進或遲緩或直腸反射遲鈍引起。從傳統醫學角度思考, 習慣性便秘屬于中醫“便秘”范疇, 《黃帝內經》中被命名為“大便難”“后不利”。《景岳全書》記載:“腎為胃之官, 開竅于二陰, 所以便之開閉, 皆腎臟之所主。”說明腎的降濁功能及氣化作用與大便的排泄有關。《醫經精義》對習慣性便秘做了詳細闡述, 書中記載“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 以其為肺之俯。肺氣下達, 故能傳導。”可見肺氣的肅降作用及大腸的轉化糟粕作用有助于糞便能夠順利排泄。老年人氣血虧虛, 肺脾腎功能衰退, 脾肺氣虛使大腸傳導無力, 腎虧脾虛則津枯液少, 失于濡潤, 大腸傳導失常。因此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應補肺益腎, 增強大腸傳導功能。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采用補肺益腎法治療, 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便秘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
綜上所述, 采用肺益腎法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 能明顯改善便秘癥狀, 療效可靠,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祁志榮, 宋昕, 王春玲, 等. 乳果糖口服溶液聯合開塞露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導刊, 2015, 17(11):1151-1152.
[2] 李建生, 崔紅新, 田燕歌, 等. 調補肺腎三法調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大鼠T淋巴細胞亞群的R值綜合評價. 中醫雜志, 2015, 56(12):1054-1057.
[3] 孟德霞, 劉楊. 補脾益腎滋陰宣肺法加心理疏導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 光明中醫, 2013, 28(6):1139-1141.
[4] 康琳, 朱鳴雷, 劉曉紅, 等. 衰弱與老年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5, 34(9):951-955.
急診醫學是一個新興的綜合學科,正確理解其基本概念,對于急診醫學發展十分重要。急診醫學所涵蓋的范圍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體現。在英文中急診醫學為Emer-gencyMedicine,直譯的概念是與緊急情況有關的醫學,也就是說需要緊急看醫生的情況都是急診醫學的范疇。日文中與“急診”相對應的詞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點[5]。中文中的“急診醫學”和過去曾用過的“急救醫學”,很可能是“緊急診斷治療”和“緊急救治”的簡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詞的翻譯,并不能完全體現其內涵。實際上,急診醫學是相對于其他分類方法(年齡劃分:老年醫學,小兒醫學;系統劃分:呼吸病學,心血管病學等;功能劃分:康復醫學,整形醫學等),以“時間維度”為標準(“急”與“緩”)的一種醫學體系,它只是強調“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備“急”特征的醫學現象都是急診醫學的范疇。因此,理解急診醫學應多從時間維度去探討。還要認識到“急”不一定與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輕的病,甚至是“無病”。只要患者有緊急看醫生的需要,就應是急診的范疇。所以,急診醫學不但是危重病,還應包括慢性病和疑難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診問題。因此,加強相關專業領域急診問題的研究必將豐富急診醫學的內涵。
2急診醫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急診醫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誕生的一個年輕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帶有濃重的社會進步色彩[6]。從急診相關名詞中就可見到社會發展的烙印。在急診醫學誕生之前,在醫院里的急診部門常常通稱為急診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義是與急診有關的“工作室”或“診室”。強調的是一個“房間”(Room)。它的功能只是為病房的專科醫師提供一個緊急診斷和處置的場所。故急診室一般無專業醫師,只有一些專科醫師臨時派來應診,并有較多的護理人員協助專科醫師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規模較小的醫療機構,急診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較常見[7]。隨著經濟發展和急診醫學的壯大,醫院里急診部門的功能也發生了改變,它由提供診治場所的單一功能,轉變為急診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診搶救和急診重癥監護病房三部分組成。這樣,無論從功能,概念和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所以改稱為急診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急診醫學與其它醫學專業一樣,也有向專業化和大型化的發展趨勢。故近來在國內外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相繼出現一些以急診醫學為主要專業領域的大型急診中心(Emergencycenter),為社會提供專業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務[8,9]。因此,急診醫學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平行。
3相對專業化是急診醫學的發展方向
現代醫學進展使專業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專科醫生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日益專一化,有的僅是某病的專家,而患者是一個整體,且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某種慢性病急性發作或在許多慢性病的基礎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這時各個系統的疾病相互交叉發生在一個病體上,決非單一專科醫生所能解決,這就需要有專門的醫生對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以期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而這正是急診科醫生應該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診醫學是一個綜合學科,是對醫學以時間維度為標準劃分的產物,其涵蓋面非常廣,非專業化很難提高醫療水平(真正的萬金油)。如一個急診醫師同時搞內外科,是很難具備高水平的。所以,急診醫學本身的專業化,既進一步分科化是其發展方向。故在目前階段,一些較大規模醫院的急診科應設立急診內科和急診外科專業組,并且每個醫師都應該有自己相對較強的專業方向。這樣,使急診醫師的知識結構合理化,做到博中有專,爭取在某些方面較專科醫師有一定的優勢。其次,還應拓寬急診專業領域,如近來出現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創傷救治中心等。這些領域的拓展,使急診醫學這一綜合學科向縱深方向發展,專業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必將促進急診醫學的整體進步。總之,急診醫學專業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急診醫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專業化,此方面已成共識。另一層是急診醫學本身的專業化,既進一步分科化。綜合學科的相對專業化必將會給急診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診斷是急診醫學的關鍵
由于急診科具有接受任務的隨機性、突發性及執行任務時的應急性、機動性、協作性和社會性等特點,要求醫生在有限時間內迅速確診,采取措施,所以說,快速診斷是急診醫學的精髓。急診醫學中“急診”二字的表面含義“快速診斷”似明確了急診醫學的宗旨。在急診工作中,正確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是搶救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急診管理工作中,應重點考慮提高快速診斷的正確率,如①急診科需固定一批訓練有素的急救專業人才,即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熟練操作各種急救設備的高年資醫生二十四小時出診;②加強急診人員理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少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診實驗室檢查系統,以協助診斷;④加強急診診斷思維的培訓和誤診學的研究。急診誤診和死亡病例討論可助于提高急診醫師的診斷水平;⑤完善專科會診和三級檢診制度,提高會診水平;⑥制定急診人員工作量標準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及獎懲制度。
關鍵詞:小柴胡顆粒;鹽酸氨溴索;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持續2年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每次癥狀發作時連續發作不低于3個月,是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常見致病因素為環境污染、過敏等因素所造成的呼吸道反復感染,病理特征表現為支氣管腺體增生及粘液分泌增多,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冬季較易發作的特點,治療不及時可能會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時可能會發展為肺源性心臟病,甚者導致死亡,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慢性支氣管炎的早期治療可有效地緩解患者預后,改善其生活質量。小柴胡顆粒是柴胡,姜半夏等組成的中藥,具有解表散熱,疏肝和胃的功效,本文將小柴胡顆粒與黏痰溶解藥鹽酸氨溴索聯合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取得臨床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43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44例,女27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59.2±3.1)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4.5±1.2)年。對照組男43例,女29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0.1±2.6)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4.8±1.1)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胸部X片檢查確診,臨床診斷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1]。排除合并肺部其他疾病者、藥物過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器質性病變者。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依據患者臨床表現的不同給相應的治療,包括止咳、消炎、平喘及解痙等。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氨溴索分散片(山西仟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254,151201),30 mg/次,3次/d;研究組患者給予鹽酸氨溴索分散片及小柴胡顆粒(北京漢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3472,160201),小柴胡顆粒開水沖服,5 g/次,3次/d,其中鹽酸氨溴索分散片用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周期為14 d。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及1秒用力呼吸率(FEV1/ FVC%)等肺功能指標。并判斷其臨床療效[4]:顯效:臨床表現完全消失,肺功能恢復正常,肺音消失,治療后3個月無復發;有效:臨床表現部分緩解,肺音消失有所改善,肺功能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肺功能無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 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結束后,兩組肺功能指標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P
2.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研究組顯效48例,有效2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77%(68/71),對照組顯效39例,有效2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6.11%(62/72),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01,P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為主,如給予抗生素以緩解呼吸道感染,及給予解痙藥、鎮咳祛痰等,嚴重時給予利尿藥物[2]。如駱韜[3]等聯合應用了黏痰溶解藥鹽酸氨溴索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多索茶堿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治療,研究發現其可有效的緩解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時的臨床癥狀,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咳嗽、咳痰等。其中鹽酸氨溴索可使黏蛋白分子裂解,降低了唾液酸的含量及黏痰濃度而使其易于咳出。此外氨溴索還具有促進呼吸道粘膜的纖毛運動,改善患者通氣狀況的功能。
慢性支氣管炎屬于中醫“肺脹”、“喘證”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其主要是由肺氣虛所致的寒熱內侵,特點邪氣內伏,每次發病均為外邪引動[4]。因而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時應以開肺氣為首,肺起升降調達,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小柴胡顆粒是由柴胡,姜半夏,黃芩,甘草,生姜,大棗等組成的中藥,其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邪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炙甘草助參、棗扶正,且能調和諸藥[5],最終達到善和解表里,扶正而驅邪,疏肝和胃的功效。本文將小柴胡顆粒與鹽酸氨溴索聯合應用,即從西醫角度對慢性支氣管炎進行了對癥治療,又從中醫理論角度對其進行對因治療,結果發現聯合應用時不僅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治愈率,還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達到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飛,胡秀瓊,劉蘭潔,等.氨溴索在哮喘性支氣管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04):473-475.
[2]何燕青,陳麗,孫蓉蓉,等.喘可治注射液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52例療效觀察[J].貴州醫藥,2011,35(08):715-716.
[3]李凡,謝濱萱,李亞新,等.注射用胸腺法新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12,36(02):173-174.
[關鍵詞] 潤燥止癢膠囊;左西替利嗪;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皮膚屏障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b)-008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unzao Zhiyang capsules and levocetirizine in treatment of senile diabetic pruritus of skin. Methods 100 case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ruritus of ski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unzao Zhiyang capsules and levocetirizin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evocetirizin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8.0% vs 74.0%),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Runzao Zhiyang capsules; Levocetirizine; Diabetes; Pruritus of skin; Skin barrier
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微血管的病以及表皮生化反應等多方面因素,極易出現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其發病率可占糖尿病患者的7%~43%,發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點,且寒冷天氣及夜間瘙癢加重,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1]。西醫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一般采用抗組胺藥物,治療后患者的瘙癢癥狀明顯改善,具有起效快速的特點,但藥物經血液代謝后,瘙癢癥狀一般立即復發[2]。從中醫辨證角度分析,將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歸為“癢風”或“風瘙癢”的范疇內,通過潤燥養血、化瘀和絡起到止癢的目的,對緩解患者的皮膚瘙癢癥狀,具有良好療效[3]。該研究選取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于該院診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析了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于該院診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實驗組有男22例,女28例,年齡60~84歲,平均(71.65±3.64)歲,糖尿病病程3~24年,平均(13.62±2.47)年;對照組有男23例,女27例,年齡63~82歲,平均(72.38±3.17)歲,糖尿病病程2~25年,平均(13.16±2.24)年,該研究排除標準如下:①入組前1個月內有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應用史。②入組前兩周內有抗組胺藥物應用史。③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④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方式控制血糖水平,并結合適當運動、合理飲食等輔助治療。實驗組應用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用藥方法:口服潤燥止癢膠囊(國藥準字Z20025030,2 g/次,3次/d;聯合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國藥準字H20070312)治療,2.5 mg/次,1次/d。對照組單獨應用左西替利嗪治療,用藥方法: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2.5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采用上述治療方法治療2周,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皮膚瘙癢情況及繼發皮疹情況,以此作為治療效果評價指標,同時囑患者日常需清潔瘙癢部位并避免搔抓,忌飲酒、辛辣、海鮮等刺激食物。
1.3 評價標準
將兩組患者皮膚瘙癢治療效果分為4個等級,即痊愈、顯效、好轉、無效,痊愈:皮膚瘙癢消失,繼發性皮疹消退。顯效:皮膚瘙癢顯著緩解,繼發性皮疹消退80%或以上;好轉:皮膚瘙癢減輕,繼發性皮疹消退超過30%但不足80%;無效:皮膚瘙癢未減輕甚至加重,繼發性皮疹消退為超過30%甚至面積增大。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4.0%),M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實驗組有1例出現嗜睡,3例出現口干,1例出現頭痛,1例出現乏力,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2.0%;對照組有1例出現嗜睡,2例出現口干,3例出現頭痛,1例出現乏力,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4.0%,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8 4,P=7.766 1)。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均比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停藥后不良反應均自行消失。
3 討論
皮膚瘙癢癥指的是由組織胺、5-羥色胺、激肽等一種或多種化學介質引起的以瘙癢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4]。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的升高,其尿液中糖分也相應增加,引起尿液中的滲透壓升高,為維持滲透壓平衡,機體增加了尿液的比重,致使機體內的水分大量丟失,初期皮膚會表現為干燥等癥狀,長期發展易出現皮膚龜裂,加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增加,易引發皮膚黏膜血管的刺激,從而發生收縮,末梢神經在刺激的作用下出現皮膚瘙癢癥狀[5]。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皮膚瘙癢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痛苦。
該研究中應用的左西替利嗪屬于強效H1受體拮抗劑,具有選擇性阻斷外周H1受體的作用,因此采用該藥物治療后,患者的瘙癢癥狀明顯緩解。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質腺功能減退、皮脂分泌不足等多方面因素作用,導致老年患者的皮膚更加萎縮干燥,因此單獨應用左西替利嗪的遠期效果不佳。中醫辨證醫學角度認為,肝腎陰虛、血虛風躁是皮膚瘙癢的主要病因,因此應采用養血滋陰、祛風止癢的方式治療。該研究中應用的潤燥止癢膠囊其中的生地黃、桑葉、何首烏的配伍,具有較好的養陰潤燥效果,苗藥紅活麻具有除濕止痛的效果,在多種藥物的作用下,患者的瘙癢癥狀明顯改善。分析該研究結果可知,采用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的患者,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8.0%,且聯合用藥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在西藥抗組胺藥物作用下,患者瘙癢癥狀得以快速緩解,結合中藥從根本上對患者膚質的調理,有效緩解了皮膚干燥狀態,皮膚功能的屏障功能明顯增強,皮膚瘙癢癥狀明顯緩解,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振全.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小劑量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3):812-813.
[2] 張躍營.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小劑量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的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7):23-24.
[3] 楊進清,黃敬.江津地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皮膚病發病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3,19(3):146-148.
[4] 王建鋒,張虹亞,曹宇,等.養陰活血祛風法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36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4):27-30.
【關鍵詞】 帕金森病;滋補肝腎;中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Methods Total 56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in which 29 cases were treated by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plus western medicine and control group in which 27 cases were treated by western medicine only. Therapeutic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at follow-up of 2 months in Webster and UPDR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ebster score,the effective rate was 86.2% in treatment group and 59.3%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Chinese medicine
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1.1最新研究表明,我國65歲以上的人PD患病率男性為1.7%,女性為1.6%,55歲以上人群中有172萬帕金森病患者〖1〗。藥物治療目前仍然是治療PD主要方法,左旋多巴制劑是目前臨床治療帕金森病的最有效藥物之一,但其治療PD的利弊尚存爭議,長期應用會產生療效減退、癥狀波動及運動障礙等并發癥,甚至會加速病情發展〖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84年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制定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及鑒別診斷》〖4〗。〖STHZ〗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西醫原發性帕金森病診斷標準;(2)年齡在40~80歲之間;(3)應用左旋多巴治療有效;(4)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史和嚴重心、肝、腎疾病史。(5)腦MRI或CT檢查排除帕金森綜合征、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小腦萎縮等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服用美多巴、安坦等西藥。治療組加服以六味地黃丸合左歸丸加減的中藥:熟地黃12g,鹿角膠10g,龜版10g,枸杞12g,山茱萸10g,桑寄生20g,天麻15g,鉤藤15g,牛膝9g,僵蠶9g,地龍12g,川芎10g,莪術10g,白芍10g。每日1 劑,頭煎水煎30min,取汁150ml,二煎水煎30min,取汁150ml,兩汁相混,分2次早晚服用。兩組均以2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震顫明顯者,加珍珠母、磁石;血虛生風而癥見頭暈目眩、心悸者,加用當歸、雞血藤等;失眠或多夢者,加夜交藤、合歡皮、郁金。
1.4 療效評定 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采用改良Webster癥狀評分表〖5〗及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6〗第Ⅱ、Ⅲ部分評分,根據好轉率來判斷療效。好轉率=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評分×100%
痊愈:好轉率為100%;顯效:好轉率為50%~99%;進步:好轉率為20%~49%;稍有進步:好轉率為1%~19%;無效:好轉率為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進步+稍有進步,顯效率=痊愈+顯效+進步。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2 結果
2.1 Webster評分和UPDRS評分變化 治療前后兩組Webster評分和UPDRS評分見表1。治療前兩組評分統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治療后Webster評分和UPDRS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統計學差異有極顯著性(P
轉貼于
2.2 顯效率分析 根據Webster 評分,治療組顯效率為86.2%,對照組為59.3%,組間比較統計學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由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報道。該病是一種發生在黑質和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通路變性的疾病,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調節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人PD患病率男性為1.7%,女性為1.6%,55歲以上人群中有172萬PD患者〖1〗。自從左旋多巴(L-D) 治療帕金森病獲得明顯效果后,多種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各種酶抑制劑等對改善PD的癥狀、延長生存時間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很多患者出現“長期左旋多巴綜合征”,表現不自主的異動癥,不能預知的“開”、“關”等運動波動,使患者生活、行動處于嚴重運動障礙之中,而且臨床處理非常棘手〖7〗。
帕金森病在中醫學中屬于“顫證、顫振”范疇。中老年人肝腎虧虛,髓海不足是本病發病之源。《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記載。明《赤水玄珠》中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腎火,極為難治”。李種泰等認為本病病位在腦,與腦髓有關,以腎為根,脾為本,肝為標〖8〗。本病的病機重點是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其根本,在肝腎虧虛的基礎上,風、痰、瘀可因虛而生,標本之間相互影響。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基本大法, 以滋補肝腎、熄風定痙為主,豁痰開竅、活血通絡為輔。基于本病的病機和治法,我們以六味地黃湯合左歸丸加減組方,其中熟地黃為君藥,滋腎養肝,益精填髓,補血生津;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偏于補陽,龜版膠偏于滋陰,兩膠合用達“陽中求陰”之效;山茱萸、枸杞子補養肝腎精血;白芍養血柔筋,酸甘斂陰,補脾陰,瀉肝火,佐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止痙通絡。由于本病發病者多為中老年人,病程持久纏綿,久病入絡,兼瘀象者甚多。在肝腎虧虛的基礎上,痰瘀內生,阻滯腦絡,不能涵養肝木,致虛風內動,震顫由是而生。蟲類藥物可熄風定顫、活血化瘀、搜風通絡,因此用牛膝配以僵蠶、地龍同用,配合川芎、莪術破血逐瘀,以求能深入筋脈,搜風通絡,通達四肢,蕩滌痰瘀,使脈絡得以通暢,氣血運行正常。全方共奏滋補肝腎、熄風定痙、活血通絡之功。
帕金森病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疑難疾病之一,目前尚無治愈方法。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具有副作用少,與西藥配伍應用能夠減少西藥副作用并提高療效的優點,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由于本組觀察病例數較少,尚需增加病例數并進一步重視辨證論治的統一性和證候之間的有機聯系,探索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及其機制。
參考文獻
1 Zhang ZX, Roman GC, Hong Z,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prevalence in Beijing, Xian and Shanghai. Lancet,2005,365 (945 9):595.
2 于寶成,王魯寧.COMT 抑制劑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進展.醫藥,2001,13(2):89-91.
3 隆呈祥.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5 (4):39.
4 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5,(18):255.
5 孫斌.帕金森病診治120問.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7.
6 陳海波.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9,18(1):61-62.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西醫結合;益腎納氣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是以氣流限制不完全可逆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1]。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采用益腎納氣丸中西醫結合治療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兩組共100病例,全部為我院內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療COPD患者。所有病例按自愿及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50例。
1.2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長期患有咳嗽、咯痰、喘息、氣短等癥狀,肺功能降低。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
1.4方法
1.4.1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醫治療,通暢呼吸道,采用持續低流量鼻導管吸氧1~2L/min,個別病例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同時給予抗感染治療。所有病例均使用β2受體激動劑,如萬托林水溶液霧化吸入,個別加茶堿片劑或針劑治療,或/及糖皮質激素口服、靜脈、吸入治療;心力衰竭患者間斷給予利尿劑、血管擴張藥;進行肺功能康復鍛煉及營養支持,提高免疫功能。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2治療組 在對照組西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口服,自擬益腎納氣湯,組方:人參15g、黃芪15g、麥冬12g、蛤蚧10g、仙靈脾10g、胡桃肉10g、補骨脂10g、五味子10g、丹參15g、紅花10g、桃仁10g、甘草10g。由本院制劑室水煎濃縮,去渣,加蜜粉制成丸,以方便患者使用。用法:口服,10g/次,3次/d。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3治療前后觀察指標 ①癥狀積分: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按癥狀的有無及輕中重的程度進行打分,分別將咳嗽、咯痰、喘息、氣短分為0~3分;②肺功能指標:用力呼氣肺活量(FVC)及其百分比值(FVC%),第1s用力呼氣肺活量(FEV1)及其比值(FEV1%),1s內呼出的氣量占全部用力呼氣肺活量之比(FEV1/FVC)。
2 結果
2.1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治療后較治療前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減少50%以上或消失,FEVl/FVC及FEV1%提高30%以上;②好轉:治療后較治療前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減少20%以上或消失,EVl/FVC及FEV1%提高15%以上;③無效:治療后較治療前臨床癥狀、體征,FEVl/FVC及FEV1%均無明顯改善,甚至癥狀加重。
2.2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經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中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氣短癥狀積分及肺功能指標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主要與吸煙、大氣污染、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感染等危險因素接觸有關。其主要癥狀為慢性咳嗽、咯痰、漸進性呼吸困難,其肺功能呈進行。目前研究認為其病理是氣道壁和肺實質的慢性炎癥及結構改變致氣道重塑[4],最終導致氣道管腔狹窄和進展性氣流阻力增加。患者肺功能進行性減退、肺血管床減少及缺氧,致肺動脈痙攣、血管重塑,導致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厚擴大,最終發生右心功能不全致慢性肺心病[5]。西醫治療主要是抗炎、解痙、平喘、給氧等對癥處理,療效多不滿意。
依據臨床表現,COPD屬祖國醫學"咳嗽"、"喘證"、"哮證"、"肺脹"等范疇。COPD多呈慢性病程,臨床辨證時,大多符合中醫久病多虛、多瘀和久病及腎的特點[6],因此需采用補腎納氣為治療原則。益腎納氣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益津;蛤蚧補肺益腎、攝納腎氣、定喘止嗽[7],兩者合用,補肺益腎相得益彰;胡桃肉溫腎益肺,用于勞嗽喘息;補骨脂、仙靈脾溫腎壯陽,與黃芪合用具有增強耐缺氧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及抗菌、消炎等作用[8];丹參、紅花、桃仁叁藥合用可化瘀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五味子斂肺滋腎,可直接興奮呼吸中樞,和甘草合用有祛痰、鎮咳之效。諸藥相配,共奏補肺益腎、納氣平喘之功。臨床對比治療觀察顯示采用益腎納氣丸中西醫結合治療COPD能顯著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91.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8-199.
[4]張傳善,張傳峰.9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肺炎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5(2):192-193.
[5]謝燦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5,28(5):346-348.
[6]龐輝群,熊旭東.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的中醫藥治療[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1):119-120.
關鍵詞:老齡化;電視媒體;惠老服務;反思對策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121-02
當前國際上通常采用兩個標準來界定老年人社會:其一是聯合國在1956年推薦的65歲,其二是在1982年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上所推薦的60歲。發達國家一般遵循第一個標準,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一般采納后者。就我國而言,在196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研討會上,60歲被規定為老年期;1981年第二屆會議建議將65歲作為老年期的起點年齡(此建議并未被采納)[1];經過數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周歲以上的公民。”因此在我國,老年期法律界定的起點年齡為60周歲。
國際慣例是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按照聯合國的統計標準,我國在2000年就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國60~64周歲人口數為5866.7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4%;65~69周歲人口數為4111.3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3.08%;70周歲以上人口數為7781.3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83%[3]。從2001年起,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4]。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數字,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5]。由此可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將關系到整個老齡化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一、老年受眾的信息需求與媒體接觸習慣
目前國內很多研究是基于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老年人群體的需求狀況。美國耶魯大學的奧爾德弗在此基礎上,提出三種核心需要:生存、相互關系、成長。老年受眾的信息需求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基于生存需求,老年人普遍關注民生類、醫療保健類信息;基于相互關系或稱為社交需求,老年人對于文體活動類、旅游類信息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基于成長需求,老年人側重于科普知識類、教育類信息,這也是其求知需求與自我價值實現需求的集中體現。
就老年人選擇信息渠道的比例而言,從高到低依次為電視、親朋好友、圖書報刊、廣播、網絡、講座[6]。電視媒體高居首位。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現代家庭觀念的轉變,空巢家庭數量增加,老年人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孤獨感和精神上的空虛感。而電視媒體因其屏幕大、內容多元化、感染力強以及家庭普及率高等媒體屬性,自然而然成為老年人“家庭精神陪伴”的首選。這一點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村村通”政策使電視機在農村甚至更偏遠地區的普及率明顯高于其它媒體。即便出現了網絡新媒體,由于老年人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較慢,掌握網絡操作技術的能力較弱,而電視機操作簡單,因此更受青睞。當前,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分流了大批年輕電視受眾,但對老年受眾的分化作用不明顯。老年人群體的媒體接觸習慣相對穩定,在電視媒體受眾中的數量以及接觸時段廣度和時間長度上均處于首位。
二、我國電視媒體惠老服務的缺位
電視惠老服務屬于媒體公共服務的范疇。我國所要推進的電視媒體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主導的、以滿足農村的基本視聽權益為重點、以均等化為目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7]。電視媒體既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就應當面向廣大社會公眾,以保障公共利益作為媒體的“立業之本”。社會公眾既包括主流精英,也包括社會弱勢群體和邊緣人群,比如老年人群體。公眾需求是多元化的,公眾能分享到多元化的媒介內容也是公共利益的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反觀現實,當前電視媒體針對老年人群體的專門性節目少之又少,與這一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無法匹配。這一切歸因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傳媒產業化發展張大了其自身的經濟屬性,使其在經濟活動中帶有明顯的趨利性,從而淪為“經濟人”。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經濟人”的思考和行為趨于在即定的約束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電視媒體常常以收視率為導向,主動放棄那些社會效益好、但制作成本高、經濟回報少的公共服務類欄目,轉而投向成本低、見效快、能贏利的娛樂類節目[8]。
這里還涉及電視媒體“有效受眾”的選擇問題。所謂“有效受眾”,是指“含金量”高的受眾群體,具體就是指“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人群。對媒體而言,他們是“高質量的商品”,可以向廣告商賣出高價[9]。而老年受眾則是“無效”人群,沒有“利用價值”,容易被媒體忽略。目標受眾選擇的功利性使媒體內容趨向單一,這也造成了電視媒體惠老服務的缺位。
三、構建以電視媒體為核心的家庭惠老信息服務平臺
作為老年受眾首選的“精神陪伴”,電視媒體提供的惠老節目應當更具針對性,更凸顯服務功能,更體現互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惠老信息服務平臺應當成為電視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