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年級語文教育敘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積累豐富的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也一樣,我們需要在寫作之前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素材,能找到素材,能知道如何找素材,對于起步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很必要的。
第一,教師創造條件,通過開展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素材。中年級學生正處于好玩好動的年齡,他們很樂于參加活動,老師可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帶學生做“老鷹抓小雞”等一些戶外游戲;或者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比賽等。注意在活動完要讓學生回到教室,說一說我們怎樣活動的,在活動完感受是什么,可以先在小組內和同學討論交流,然后請學生在全班說一說,教師及時表揚和總結,最后讓全班學生都能有話可說,這樣再讓學生寫就容易多了。
第二,要讓學生養成記錄下生活中事情的習慣。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寫日記,把每天發生的有趣的事情用幾句話記錄下來,這些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作為教師,就是要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作文的素材,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地享受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三,平時要注意積累好的詞語和句子。作為中年級的教師,要讓學生多讀書,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可以推薦一些好的課外書籍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準備一本摘抄本將書中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不斷積累語言素材,讓他們在寫作時有充分的好詞好句可以借鑒,自然也就能寫出好文章。
二、把握作文的步驟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考慮到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學時要做到打好基礎、一步一步來,讓學生在充分說之后再下筆。
我在教學三年級時,發現同年級的老師第一次的作文教學都要花很多時間。每一次都不忙著讓學生動筆,而是讓他們先說后寫。老師說因為作文剛起步,學生對于寫作文還沒有什么思路,所以要在充分的表達基礎上形成他們的寫作思路,然后才能動筆。后來在我一次寫作教學中,寫一次活動,我本以為這個課題學生很熟悉,但在教的過程中卻發現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敘述成文,指導老師告訴我,學生在這一方面雖然素材很多,但在他們腦海中也只是一個大概印象,并不能按一定的邏輯順序記敘下來。我專門安排了一節活動課,讓學生進行活動。活動結束后,我讓學生回到座位上,試著說一說剛才參加了哪項活動,是怎樣活動的,并讓學生自由討論,怎樣用語言描述好這一活動,并且比一比誰說得更好。通過這樣競賽的方式,立即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一個接一個,說得不亦樂乎,這時再讓學生動筆寫。就這樣我完成了第一次作文的指導。這一次的體驗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也了解了作文教學必須循序漸進,把握好步驟,才能事半功倍。
三、寫出真實的內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指導要有利于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所謂自由表達,首先是表達內容的自由,不限制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寫出自己的想法,展現自我的個性。然后是表達方式的自由,給學生提供一片廣闊的天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怎樣有利于表達,就怎么樣寫,減少對學生的束縛,真正做到輕松作文。目前教育模式下,教師的所謂范文、框架文,讓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思路中填充內容,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寫不出真情實感,還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寫作文的興趣。中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甚至會有奇思妙想,所以在作文教學時不應給他們定框架,應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應該讓他們學會寫真話、實話,寫真實的事情,寫自己想寫的人,寫自己內心話;吐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可以是幾句話,也可以是幾段話,然后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打開思路,這樣學生才會真正體會到寫作文并不是一件難事,相反,讓學生真正找到寫作的樂趣,讓作文作為一個工具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蘇教版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181-01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學科,其中閱讀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不能在閱讀教學工作中,做出良好的形式創新,將會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專注做好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研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成為教育工作開展中一項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1 閱讀教學,應從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開始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專注于對學生課外閱讀讀物的興趣培養。通過課堂時間與課外時間的綜合協調,為學生多進行講述自身對某類讀物閱讀的體會及收獲,來激發學生們情感方面的共鳴,使其產生較為強烈的閱讀興趣。并能夠采取對教學題材內容精心設計,做出課外閱讀的延伸,為學生介紹較為優秀的書籍作品。諸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授課時,教師既能夠在課堂開篇以一曲《好漢歌》作為牽引,調動學生的關注度及學習熱情,繼而在課文講述的同時,對林沖這一人物性格進行深度的剖析,通過林沖這一人物形象,牽引出一百單八將,穿插講述同林沖這一人物關聯的相應好漢人物形象。繼而在引出古典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為學生們講述《水滸傳》的寫作背景及組織框架結構、敘事風格、基本內容。這樣一來教師既能夠在課堂知識授課完成的情況下,達到與同學科知識的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自主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
2 教師應專注于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
小學學生,正處于智力的開發啟蒙時期,對于事物的辨識度相應較差,因此在對該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時,教師應當專注做好學生這一特性的把握,強化對于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書籍的選擇性閱讀,在此所講的引導具體能夠通過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應當明晰學生閱讀的方向,使其意識到哪類書籍才是對自身具有良性影響的讀物。其次,通過為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使學生逐漸具備書籍文化內涵的理解把握能力。最后,為引導學生做好閱讀之后的總結,能夠以讀書筆記的形式,也能夠以讀后感協作的形式,或者是通過組織學生在班級授課中展開自身“課外書籍閱讀感受”討論活動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具備閱讀同時思考的意識,切實達到學以致用。同時教師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應當為學生闡述如何精讀和粗讀及速讀等方法概念,令其在粗讀時,可以理清層次,掌握概念。在細讀時養成標注的習慣,對難點和不理解之處做好記錄,及時向教師請教。以此類方法使學生具備好的閱讀習慣,深刻感悟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為終身學習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3 以多元化教學形式加強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就自身課堂授課形式做出改變創新,加強研究調動學生各類感官意識思維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產生輕松的閱讀體驗,以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節點。同時在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還應著重加強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問題探究的良性思維意識。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授課的形式,強化運用相應技術手段,如投影儀及計算機等教學設備,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具象的視覺沖擊將形式內容從概念化衍變為形象化。諸如在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哪吒鬧海》一文的授課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先在課堂中作出情景的導入,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哪吒這一神話人物?學生答:聽說過,教師即可繼續提問:那你們喜歡他嗎?學生:喜歡。師:那我們這節課就來看關于小哪吒鬧海的動畫片好不好?學生:好!師:那我提一個要求,你們每人都要先將課文讀幾遍,將課文里面所講具體內容講給我聽,我屆時根據你們有沒有認真讀課文,再考慮給你們播不播放影片。在此形勢下學生必然會投入熱情去研究課文,帶著教師所講的要求進行課文閱讀,在一定層次上做到對課文內容的掌握,而教師在學生們精讀課文后可提出問題,令學生們討論回答,繼而為學生們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哪吒鬧海》動畫課件,進行播放,這樣一來學生們即會帶著問題深入到影片的觀賞之中。在影片輕松欣賞的過程中,將教師提出的問題予以解決。以此不但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強度,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性,活躍課堂的整體氣氛,以文本閱讀之外的另一種閱讀形式,輕松達到將閱讀內容深化傳播的目的,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4 結語
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參考文獻:
[1]謝學華.芻議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中國教師,2012,(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