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圖書檔案管理專業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和成熟的聲像檔案修復機構主要包括:國外的如美國電影學院影像資料館、喬治伊斯曼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內的如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專業機構。雖然通過專業的修復能使聲像檔案煥然一新,但是修復成本太高,如2010年美國知名影像工作者馬丁斯科塞斯成立的“世界影像基金會”耗資90萬美元修復兩部聲像影片,平均每90分鐘的修復價格為45萬美元。由此看來,在實踐中聲像檔案的修復更多的只是一種可能,很難在聲像檔案管理中廣泛應用。
二、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介紹
新型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具有攜帶方便、便于操作、畫質優越等特點,如現在較為廣泛使用的ARRIALEXA、REDSCARLET、CanonC300系列,CanonEOS5DMARK系列,尼康D800系列等,目前已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普遍應用,成為聲像檔案管理中重要的攝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數字化攝錄設備的廣泛應用,聲像檔案工作在短短的幾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化攝錄設備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使聲像檔案的保管利用有了更加廣泛的發展前景,也使數字聲像檔案成為重要的檔案門類。需求的驅動促進了技術設備逐步更新和普及,筆者在多年的聲像檔案工作實踐中發現,近5年來隨著聲像設備的更新換代,聲像檔案的價值發揮已達到全新的高度。為做好數字聲像檔案管理工作,需要對其拍攝流程和載體形式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認識,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更好地掌握聲像檔案的前期形成特點,為進一步做好聲像檔案的長久保存、開發利用工作打下基礎。
首先,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繼承了傳統聲像攝錄設備的優點,彌補傳統聲像檔案在采集成本、保存介質等方面的不足。如傳統攝錄設備的膠卷寬度為35mm,感光面積為36X24mm,相較于早期的數字設備,傳統聲像設備在畫面質量、色彩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而隨著數字化攝錄設備的發展,如文章前面提到全畫幅CanonEOS5DMARK系列、NikonD800系列等設備,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傳統聲像攝錄設備的參數要求。新型數字化攝錄設備具備2000萬以上的像素,其高清的畫質可以高品質地記錄下事件發生中的細節。此外,傳統拍攝設備的體積大、質量重,往往需要3人以上協同進行工作,而現階段的數字化攝錄設備大多都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的特點,在使用過程中感覺更加輕便,操作也更加人性化。其次,利用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采集的聲像檔案文件格式轉換更加靈活方便。雖然數字化攝錄設備形成的如MOV、R3D等文件的存儲方式較為少見,但通過計算機和攝錄設備自帶的軟件插件等,能夠靈活地進行各種格式的文件輸入輸出。通過制定統一的聲像檔案制式和規格標準,能夠統一規范來自不同設備的數字聲像檔案格式,便于對其進行收集、保管和利用。如在全高清數字化編輯和利用平臺上,完全可以實現備份1份、開架利用1份、長久保存1份的專業要求,有效保障了聲像檔案的價值體現。
三、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應用對檔案工作的影響
通過對新型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的介紹可見,利用數字化攝錄設備采集的數字聲像檔案,具有生成成本低、格式可轉換、便于保管利用等特點,在聲像檔案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同時,數字化攝錄設備的應用給聲像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促進了檔案價值的顯現
數字化聲像檔案真實而清晰地記錄了事物發展的特定場景,其清晰、生動的聲音和畫面,使檔案的價值更加顯現。尤其是在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聲像檔案以聲音、畫面同步的展示方式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事實,給人以真實可信的聽覺、視覺感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這是其它門類檔案所不具有的利用效果。
2.促進了檔案意識的提高
隨著數字聲像檔案利用價值的顯現,人們對檔案工作的認識逐步由“為保存而保存”逐步向保存檔案以開發利用為目的觀念轉變。過去的聲像檔案管理大多只是為了保存而拍攝,很少有人關注其利用價值;而現階段的聲像檔案管理工作,更多地是基于對聲像檔案利用價值的需求。因此,聲像檔案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門、業務各部門的重視。人們檔案意識的提高,也為聲像檔案工作的開展贏得了良好的氛圍。同時,聲像檔案管理在做好項目檔案、文書檔案等門類的檔案管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文書歸檔要求與檔案整理規范》(DA/T28)中,明確提出了聲像檔案的收集和歸檔工作。
3.促進了檔案管理現代化
數字化聲像攝錄設備的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對聲像檔案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積極探索數字聲像檔案管理方式,有利于與時俱進地提高檔案管理現代化水平。數字化攝錄設備產生的文件對存儲設備的要求較高,需要及時更新、擴容軟硬件系統;同時,數字化聲像檔案便于剪輯,更應該做好歸檔文件的篩選、鑒定工作。在利用平臺上,由于數字聲像檔案數據碼流大,對服務器、客戶端配置、播放軟件的選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選擇H.264、MPEG-4等高清編碼軟件,可完全支持720P、1080I、1080P各種格式/碼流高清、寬屏視頻。盡管數字聲像檔案在管理和開發利用方面對軟硬件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相較于傳統聲像檔案管理,還是具有明顯的優勢,更有利于促進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如傳統聲像檔案以磁介質、感光材料等方式記錄信息,往往不同的載體需要不同的播放平臺,如SONYDVCOM攝錄設備在信息采集中,需要通過IEEE1394接口才能將視頻以數字信號形式采集到電腦上;而利用數字攝錄設備采集的聲像檔案,從前期拍攝、編輯制作到后期的保存利用等,全過程都可以以數字形式傳輸和管理,同時可以達到長久保存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
關鍵詞:省屬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思考
我國作為文化強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文化課程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我國文化底蘊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對高校漢語言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制定要合理的計劃,將培養成實用型、一專多能型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培訓原則,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有效服務。
1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背景
漢語言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出現后較早設立并繁榮的一門專業課程,漢語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文學培養知識面較寬的專門人才,為各行各業輸送優秀的人才,漢語言專業人才畢業后分布在各行業和領域,為行業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漢語言專業由于其教學知識設計的廣泛性,曾一度成為各高校爭相設立的專業,在當時就業前景非常廣。但是,隨著21世紀的到來,漢語言專業因為泛而不專的原因,導致其逐漸變為冷門專業,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漢語言培養人才的目標和能力需求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的行業已經不僅僅是具有審美能力、寫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的單一型人才所能適應的,行業逐漸偏向于實用性,對漢語言人才的培養方案就應作出相應的改革。
2省屬高校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注重理論而不重實踐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漢語言專業由于其偏理論方面的學習,已經逐漸受到報考人員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養漢語言專業人才時,由于一直以來堅持理論教育大于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弱,面臨著逐漸被社會邊緣化的嚴峻形勢。
2.2課程設置不合理
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4年學制的本科專業,一種是2年學制的專升本專業,由于本科設立時間短、基礎缺失,漢語言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學校的專業課程太多,使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保證,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不足,很多高校的漢語言課程的主修課程被文學賞析和文學寫作占據,學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論層次。
2.3教學方法傳統無創新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結合時代在不斷進步,在漢語言教學中應結合當今社會的普遍情況實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漢語言專業教育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課堂教學按照傳統的漢語言賞析和漢語言文化寫作只是單純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與當今實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遠,使得漢語言專業整體就業率低,就業水平不高。
3對省屬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幾點建議
3.1開展漢語言拓展課程
漢語言拓展課程是指在專業主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專業發展方向和最新經濟發展趨勢開展相應的拓展課程,主要分為三大模塊:
3.1.1考研深造類課程。
這類課程主要根據漢語言專業的文學和語言兩大模塊來設置,在課程設置上提供漢語言詞匯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等語言課程;在文學課程設置上開設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化賞析、唐宋詩詞賞析、明清小說研究等文學課程。
3.1.2教師教育類課程。
漢語言專業人才的就業方向較多的選擇教師行業,在教師教育類拓展課程,開設教師素質教育、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學解讀、經典文學理解與賞析、教師禮儀、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演講與口才等教育類課程,使學生未來從事教師行業時自身素質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識水平,力求培養多方面知識技能的教師人才。
開設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等課程,這類課程適合漢語言專業學生以后從事文員和公務員;開設新聞采訪與寫作、文學編輯、新聞學等課程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后從事媒體、記者、文案類工作。
3.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漢語言專業在培養專業人才時,要注重人才實踐能力的開發,結合理論進行相應的實踐,在實踐教學課程的開設中,分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三個實踐類別,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文學采風、學年論文、文化資源調查、非線性編輯、報刊排版、教師教育、新聞采寫和文書檔案管理等具體實踐課程,并且針對學生實踐情況進行綜合考查。
3.3以“問題”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
學生一到高年級,提問的主動性就會降低,很少主動向教師提問,即便有問題也是自己到圖書館或者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課程知識講解,才能使學生得到進步。
3.4加強實踐,重視學生實習過程
漢語言學生一直以“高理論低實踐”的狀態而被用人單位詬病,要改變這種認知,就應該強調學生實習的重要性,在漢語言學生畢業前,高校應該設立相應的實習考核畢業檢驗過程,只有通過對實習的評價結合學生表現予以畢業。學生可以通過在初高中課堂、新聞媒體、企業文化部門等進行就業實習,提高漢語言知識的實際應用,提升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
4結語
省屬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是學生適應社會的重要舉措,對人才的培養要從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圍繞如何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核心,構建就業目標明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培養出實用型、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翟瑞青.關于構建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3]陳靈強,徐凱,王欣.地方性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狀分析及轉型策略[J].臺州學院學報,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