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產業發展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榆林市綠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榆林市糜谷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園林苗圃現狀及發展對策 榆林市中學足球運動的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 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生態環境現狀及對策探討 榆林市水管體制改革運行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沙區治理現狀及對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遷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榆林市路邊餐飲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 榆林科技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襄陽市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硬泡聚氨酯外墻外保溫體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探析 關于榆林市榆陽區羽毛球俱樂部發展現狀與分析 榆林市企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王鐵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創全國高產紀錄[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張瑜,王慧.清澗創百畝旱地黑豆全國高產紀錄[N].榆林日報,2012-11-13(1).
[6] 白世貴,劉惠琳,李寶明.榆林市玉米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陜西農業科學,2008(2):117-119.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也在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的申辦成功,體育經濟迅猛發展。體育產業促進了體育經濟的發展,體育經濟的發展為體育產業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的支柱。農村體育也在體育復興當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體育經濟的支持。本文通過論述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希望為我國研究農村體育的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農村體育;體育產業;體育經濟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口數量占我國總人口數量的56%,人們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水平。隨著“全民健身”的傳播開來,農村體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追捧,還有很多的人認為體育健身是一種娛樂消費。這種看法的出現證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
1中國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
1.1中國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農村體育產業在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良好的大趨勢下也在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健身。健身俱樂部、居民園林健身實施的陳設等等都代表著體育產業在農村的發展。而體育產業在農村的傳播不僅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的就業和產業扶持項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表1是調查了某農村進入健身俱樂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設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數,通過健身的人數可以看出我國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的勢頭良好。
1.2中國農村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是農村GDP增長的重要表現。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體育經濟的發展,但是相較城市體育經濟的發展,農村體育經濟發展還是滯后的。雖然體育產業在農村傳播開來,但是農村的消費水平相對來說較低,農村老齡化是農村人口和現狀的重要體現,所以相對來說農村體育經濟是比較落后的。農村體育經濟在農村所有產業當中是占據這種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傳也為農村經濟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國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自從申奧成功以后,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發展迅速。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產業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體育產業也在農村落戶,給農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農村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落后,人口老齡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輕人為了承擔經濟負擔遠離農村到城市謀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表1的調查數據來看,大多數的農村居民還是選擇到周邊周住地的免費健身場地去健身,極少數的人去健身俱樂部去健身。
3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發展的建議
3.1大力發展農村其他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針對于很多農村越來越老齡化,城鎮政府應不斷的招商引資,吸引開發商到本村落戶創業。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很多城市務工人員是因為農村的經濟落后沒有就業機會才不得已外出務工,如果在自家門口有就業崗位他們可以回村就業照顧老人和孩子。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刺激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讓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發展緊跟時代的脈搏。
3.2政府出資大力支持和宣傳農村體育產業政府應出資搭建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平臺,興建免費健身場地。鼓勵廣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講健身的益處。宣講有關于國家對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支持,對健身俱樂部的建造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和需求,建設適合和滿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娛樂場所,爭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農民的身心健康和娛樂提供場所。政府可以多進行體育宣傳和體育文化的傳揚,讓更多的農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參考文獻:
[1]季磊.淺談中國農村體育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現狀[J].當代教育,2014,10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云南寧蒗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139-01
蔬菜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農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2]。發展蔬菜生產對于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壯大農村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3-4]。筆者多年在寧蒗縣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為此對高寒貧困山區蔬菜產業發展進行探討。
1 寧蒗縣自然條件
寧蒗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斷東側,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境內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屬典型山原地貌。綿綿山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海拔1 300 ~4 510 m,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區,干濕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98 h,年均無霜期200 d,年均氣溫12.7 ℃,具有顯著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全縣境內山高谷深,高寒山區占80%以上,俗稱“小涼山”,幅員面積6 025 km2,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于一體的山區農業特困縣。
2 寧蒗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2.1 蔬菜生產現狀
截至2010年底,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 183.33 hm2,總產6 166 t,蔬菜種植遍及全縣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共類,其中:葉菜類542.20 hm2,總產2 573.8 t;瓜菜類167.40 hm2,總產654.9 t;根莖類289.07 hm2,總產1 790.0 t;茄果類57.67 hm2,總產233.0 t;菜用豆類67.33 hm2,總產614.6 t;蔥蒜類52.00 hm2,總產266.0 t;其他蔬菜8.53 hm2,總產33.3 t。
2.2 設施蔬菜生產現狀
近幾年來,通過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和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扶持資金,累計建成180 m2的鋼架蔬菜大棚150個,共計面積2.67 hm2,竹木簡易大棚200個,共計面積2.67 hm2,有效地促進了反季節蔬菜生產,但大棚栽培及輪作面積不多,且呈零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縣級財政困難,農戶貧困,對蔬菜生產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生產回報率低,效益不明顯。二是蔬菜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技術偏低,商品意識淡薄,對蔬菜生產和市場需求問題研究少,在生產和計劃上具有盲目性,使蔬菜市場供求季節性非常突出,淡季明顯。三是全縣缺乏具有一定規模的標準化、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生產散而亂,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壩區,而江邊河谷和山區種植較少,且蔬菜產量低、質量差,與市場需求不統一。四是缺乏有效引導、扶持和政策傾斜,蔬菜生產協會、合作社組織和專業種植大戶的帶動作用有限。五是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市場流通環節不暢,生產與技術脫節,生產方式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
4 發展對策
4.1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蔬菜生產
根據蔬菜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對生態條件的要求,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及地理優勢等因素,規劃出適合高寒貧困山區蔬菜產業的生產布局:逐步由縣城近郊區向遠郊、鄉(鎮)周邊向邊遠山村延伸擴展,逐步由企業、協會、種植大戶帶頭建立規模化種植基地和設施栽培示范基地,形成高海拔與低海拔、壩區與山區、城郊與遠郊、露地與溫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品種、多流向的生產格局。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蔬菜產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
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改善農田及蔬菜基地交通、排灌能力及土壤肥力結構,確保山區農業及蔬菜產業能旱澇保收。因地制宜,形式多樣,著力發展和推廣鋼架蔬菜大棚、竹木簡易大棚、溫室大棚、中小棚、防蟲網、遮陽網等設施栽培,提高產量、增強抗災能力、增加的經濟效益。
4.3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著力培植和壯大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蔬菜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進一步規范合作經濟組織運作行為,增強凝聚力,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大戶)+農戶”等行之有效的蔬菜產業化發展模式。
4.4 優化蔬菜品種結構
按照品種結構的季節均衡分布和規模集中連片種植的要求,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突出特色,篩選宜種品種,抓好冬春季大宗蔬菜、夏秋季反季節蔬菜、早春季設施蔬菜、秋冬季閑地間套輪作蔬菜的生產,進一步提高復種指數,保障縣內蔬菜市場的均衡供應,促進寧蒗縣蔬菜生產由季節性栽培向“四季常青”轉變。
4.5 加強科學技術種植培訓
著力提高蔬菜種植戶的科技意識、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從業能力和經營水平。在蔬菜重點生產鄉(鎮)加強科技示范,組織縣、鄉農業技術人員定點掛鉤指導幫扶。力爭每個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帶頭人,每戶菜農都能掌握基本的蔬菜種植技術,造就一支有技術、懂經營的蔬菜種植專業隊伍。
5 參考文獻
[1] 王從亭.鄭州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種業導刊,2009(10):15-16.
[2] 周賢東.景寧縣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6(6):233-234.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對策;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329-01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意見》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及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區委第二次黨代會精神,推進阿城區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提高阿城區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促進全區蔬菜產業形成規模[1-2],加快建設城郊型、安全型、出口型、特色型、外銷型蔬菜生產基地,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農民增收,阿城區決定到2015年發展蔬菜1.73萬hm2,重點打造“一園三帶四十個基地村”蔬菜產業基地,2012年,計劃新增蔬菜面積2 000 hm2,使阿城區蔬菜面積達到8 666.67 hm2,重點扶持蔬菜示范園區建設,建設區級蔬菜標準園5個,新建大棚2 000棟,新建溫室500棟,蔬菜產量達到50萬t。現將阿城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總結如下。
1 阿城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2011年全區菜田面積6 666.67 hm2,播種面積1.2萬hm2(含復種面積),新增菜田面積1 333.33 hm2,全年蔬菜產量45萬t,產值5.17億元。其中春菜面積733.33 hm2,產量1.65萬t,產值5 500萬元;夏菜面積4 600 hm2,產量17.2萬t,產值3億元;秋菜面積6 666.67 hm2,預計產量32萬t,產值1.62億元,其中,馬鈴薯播種面積2 666.67 hm2,產量8萬t,產值4 800萬元。已認證無公害蔬菜面積5 333.33 hm2,認證產品216個品種,產量40.6萬t,產值41 360萬元;有機蔬菜認證面積20 hm2,認證產品9個,產量900 t,產值540萬元。阿城區現有大棚蔬菜面積520 hm2,溫室蔬菜面積(含食用菌)74.67 hm2(2012年阿城區山水新城建設拆除棚室200 hm2)。有規模儲菜窖1 600個,窖貯面積258 252.4 m3,貯藏量14.21萬t,主要貯藏大白菜、馬鈴薯、蘿卜。外銷蔬菜5.5萬t,外銷主要品種有番茄、白菜等,銷往上海、吉林、遼寧及黑龍江省大中城市等地。全區現有蔬菜加工企業1家,年加工白菜1萬t。
全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 114.33 hm2,總產量10.83萬t,產值24 179萬元,其中,果樹面積500 hm2,產量7 100 t,產值5 869萬元;兩瓜播種面積333.33 hm2,產量1.53萬t,產值2 100萬元;食用菌56.67 hm2,產量1 330 t,產值1 430萬元;其他560 hm2,產量4 500 t,產值6 780萬元。
全區有蔬菜專業合作社21個,有50位農村經紀人使用掛車運輸蔬菜,每車可裝蔬菜15~30 t,全區有1 000余輛農用車運輸蔬菜。
2011年,阿城區投入資金4 756萬元,其中政府投入資金1 000萬元,農民自籌資金3 756萬元。重點打造了4個基地工程:33.33 hm2溫室、66.67 hm2大棚、666.67 hm2露地菜、2 000 m2蔬菜恒溫貯藏庫。
新建大棚生產標準園4處:一是哈爾濱市金果農業生態園區。規劃面積66.67 hm2,建設大棚700棟,已打機電井127眼,完成了水、電、路(白色路面)、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90萬元,2011年建設大棚281棟。二是城建村大棚蔬菜標準園。面積33.33 hm2,建設大棚300棟,2011年建大棚210棟。三是新農村大棚蔬菜標準園。面積66.67 hm2,規劃建設大棚700棟,2011年建成大棚132棟,溫室6棟,打機電井16眼,修田間路2 km,已經投入生產。四是亞站村大棚蔬菜標準園。規劃面積46.67 hm2,2011年建成大棚168棟,投入生產。
溫室標準園1處:南紅現代生態農場建設,地點在料甸鄉南紅村,面積35.33 hm2,建設溫室220棟,2011年完成2棟溫室建設,15棟溫室地基建設已完成。
新建恒溫貯藏庫1處:規劃面積2 000 m2,2011年完成面積1 024 m2的恒溫庫建設,可貯藏蔬菜500 t;建設辦公室100 m2;電力增容1項;修水泥路0.4 km;購置冷藏運輸車2輛。
2 對策
2.1 成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主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及基地鄉鎮為成員的新一輪“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2.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由區農業局牽頭,各部門及基地鄉鎮共同配合,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將任務落實到基地鄉鎮、村屯、農戶和田間地頭。
2.3 創新機制,加大投入
區政府整合了各類涉農資金,由區“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統籌安排使用,重點解決基地內配套基礎設施及溫室大棚建設等問題,切實加大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區政府制定和出臺了《2011年阿城區蔬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大力引進業主、大戶來阿城區投資進行蔬菜基地產業化開發與建設。
2.4 明確目標,兌現獎懲
區政府與各鄉鎮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城市基地建設
任務納入年度農村工作單項目標考核,對在蔬菜基地建設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鄉鎮、業主、大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資金上給予獎勵。
3 結語
蔬菜生產與種植大田作物相比較,產出效益明顯,以阿城區新利街新農村大棚蔬菜基地為例,在面積相同時,大棚的純收入是旱田的16倍,是水田的10倍。當地政府在園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幫助協調貸款,每棟大棚貸款2萬元,小投入、大產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
蔬菜是城鄉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農產品,發展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給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對蔬菜需求量的剛性增大,蔬菜消費量還將不斷增加。各鄉鎮、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蔬菜產業的優勢和潛力,真正把蔬菜產業作為阿城區現代農業的一個大產業來抓[3-5]。
4 參考文獻
[1] 周賢東.景寧縣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6):233-234.
[2] 卿樹政.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現狀與對策[J].種業導刊,2008(8):33-34.
[3] 文廣軒.河南省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4(11):77-79.
關鍵詞 生物藥;發展現狀;優勢;問題;發展思路;云南景谷
中圖分類號 TQ464;F4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11-02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之間,屬于亞熱帶地區,境內最高海拔2 920 m,最低海拔600 m,海拔相對高差2 320 m,全縣國土面積7 777 km2(其中熱區面積48.8 km2),氣候溫熱、雨量充沛,植被類型多樣,主要有北熱帶季風雨林和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思茅松林、中亞熱帶常綠針闊混交林和高山闊葉灌叢林,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呈垂直狀分布,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生物藥資源優勢。全縣年平均氣溫20.3 ℃,平均全年日照時數1 993.5 h,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年平均相對溫度78%,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有各種藥用植物2 000多種。
全縣轄6個鎮4個鄉,141個村(居)民委員會、1 997個村(居)民小組,全縣總人口30.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7萬人。縣內居住著漢、傣、彝、拉祜等2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4.63萬人,占總人口的47.61%;傣、彝2個主體民族人口12.36萬人,占總人口的40.2%。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9.7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4.9億元,增長20.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6億元,增長39.78%(與預算同口徑計算);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65億元,增長7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億元,增長12.2%;預計實現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00元,增長9.3%;預計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600元,增長11.9%;金融機構存貸余額分別為67.7億元和32.9億元,分別增長40.5%和20.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4.12%,人口自然增長率4.15‰。
1 生物藥發展現狀
2015年全縣生物藥業總面積3 468 hm2(其中:黃梔子1 666.67 hm2,石斛96.67 hm2,黃精86.67 hm2,印加美藤果11.33 hm2,白芨113.33 hm2,龍血樹13.33 hm2,茯苓1 400.00 hm2,金銀花20.00 hm2,七葉一枝花32.00 hm2,其他28.00 hm2),新植面積1 253.33 hm2,投產面積2 106.67 hm2,有加工廠3個,生物藥產業從業人員15 033人,2015年末全縣生物原料藥材總產量1.76萬t,完成總產值1.72億元,完成市級任務數1.7億元的101.18%,人均收入4 576元。
2 企業發展現狀
全縣有生物藥公司14家,種植場8家,有生物藥業合作社有31家,其中:產值1 000萬元以上有3家,主要種植黃梔子、石斛、重樓、野三七;已注冊的生物藥主要品牌有3個,即都有利(石斛、野三七)、云力(黃梔子)、力斛健(石斛)。以普洱良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景谷雄劍重樓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龍頭的生物藥業發展主體,充分開發利用景谷林下資源,對白芨、重樓、石斛、黃精等生物藥材進行仿野生種植試驗示范推廣,為景谷縣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新模式。
3 發展優勢
3.1 自然資源優勢
景谷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熱、雨量充沛,林下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境內最高海拔為2 920 m,最低海拔600 m,海拔相對高差2 320 m。全縣年平均氣溫20.3 ℃,平均全年日照時數1 993.5 h,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年平均相對溫度78%,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有各種藥用植物2 000多種。
3.2 社會資源優勢
全縣共轄10個鄉(鎮)、141個村(居)民委員會、1 997個村(居)民小組,2011年末,全縣8.36萬戶,總人口30.6萬人,其中:農業戶6.72萬戶,農業人口27.09萬人,占總人口的88.53%;全縣有勞力18.06萬個(男性9.77萬個,女性8.29萬個),全縣有耕地面積3.216萬hm2,其中田面積1.307萬hm2,地面積1.909萬hm2;農民人均耕地1 186.7 m2。全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94條,水資源總量65.72億m3,水能理論蘊藏76萬kW,人均占有2.35萬m3,全縣已建成蓄水工程135件,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一)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54座,壩塘65座,總蓄水量14 489萬m3。實施方案設計項目建設具有良好的自然、交通、水利、科技、勞力等保障條件。
3.3 政策優勢
景谷縣委、縣人民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景谷生物藥產業的發展,2011年3月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生物資源股負責全縣生物藥產業發展及種植技術推廣工作,通過項目扶持了一批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邦永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生物藥產業企業;2012年,景谷將生物藥產業項目作為全縣11個“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之一,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2015年6月,景谷將原茶葉、咖啡產業發展辦公室等部門合并成立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局,為縣人民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主抓茶葉、咖啡、生物藥業等特色產業的全面發展。
3.4 技術優勢
加大宣傳、展示和創建力度,全面推動我國園藝產業提質增效
開拓思想,創新機制,鞏固成果,擴大規模確保標準園創建惠及整個園藝產業
標準園創建工作專家點評
北京市標準果園創建工作主要內容及做法
河北省水果標準園創建成效及主要經驗
以創建標準果園為抓手,加快推進遼寧果業提質升級
2011年安徽省水果標準園創建成效及經驗
山西省標準果園創建成效及主要措施
國內外柑桔果實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比分析
2011產季我國柑桔出口形勢分析及擴大出口對策建議
2011年浙江省柑桔產銷形勢分析
2011產季贛南臍橙產銷形勢分析
永春蘆柑鮮果出口動態
景寧縣楊梅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肯尼亞:農民從鱷梨出口找到財源
美國:擬成立樹莓加工與研究推廣項目
盧旺達:計劃減少香蕉進口
菲律賓:香蕉種植者尋求降低關稅
厄瓜多爾:出臺政策規范香蕉出口
印度尼西亞柑桔進出口現狀與中國柑桔出口印尼前景
中國幾種主要水果生產狀況動態分析與國際比較
四川枇杷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從江柑桔品牌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
優化品種結構促進水果發展永春水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全州縣柑桔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賀州市水果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
睢寧“三水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永安市臍橙生產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敘永縣甜橙基地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
紅河州柑桔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新干柑桔出口基地發展經驗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番木瓜
云霄枇杷產業欣欣向榮
水果科技示范種植大戶引領建水縣水果業發展
梅子:洱源縣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
黑腰棗引領賓川農民走上致富路
平和縣琯溪蜜柚產業持續繁榮
云霄縣以產銷論壇推動枇杷業發展
德欽“太陽魂”冰葡萄酒通過鑒定
建水縣水果產值突破4億元
四川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的優勢與對策
重慶柑桔容器苗繁育場疫病防范對策與建議
著力發展特色柑桔產業打造鄖縣新農村建設支柱
黃河故道地區桃高效生產策略之我見
建立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富川水果種植基地快速發展
云陽縣柑桔產業現狀及持續發展對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柑桔螨類、蚧類及實蠅類害蟲研究概略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柑桔貯藏保鮮及商品化處理研究進展及成果
土耳其擬成立世界杏委員會
2008/2009銷售季智利獼猴桃出口在艱難中增長
美國研究人員著力研究櫻桃機械采收及無果梗櫻桃
坦桑尼亞腰果出口量增加
巴基斯坦金諾桔出口現危機
澳大利亞首例轉基因香蕉收獲
澳大利亞澳洲堅果歉收
巴基斯坦成立優質杧果中心增加出口
巴西研究水果出口策略
P鍵詞 蔬菜產業;現狀;問題;對策;遼寧瓦房店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03-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Wafangdian City
YU Meng-zhu WANG Xiao-hui ZHOU Wei-wei LIU Yu-j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Wafangdian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Wafangdian Liaoning 1163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Wafangdian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vegetable industry.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Wafangdian Liaoning
遼東半島中部西側的瓦房店市是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縣級市,此地依山傍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氣候優勢,比較適合種植蔬菜。近年來,蔬菜產業迅速發展,設施蔬菜面積大幅度增加,蔬菜的產量逐年增長,帶來的市場經濟效益也在逐年穩步增長中,蔬菜產業正在向著優質、高效、安全的方向發展。
1 瓦房店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20年,瓦房店市露地蔬菜田逐年減少,設施蔬菜面積增加,菜田面積穩定在1萬hm2左右,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1∶4。截至2015年,建設省級育苗中心建設項目2個,分別為三臺滿族鄉大連伊甸生態農業科技博覽有限公司和九龍街道大連飛凡農業有限公司花卉育苗中心。
1.1 蔬菜播種面積大
蔬菜種植業的播種面積基本呈現上漲趨勢,覆蓋的區域鄉鎮也在逐漸增廣加大之中。各年份蔬菜種植面積如下:1997年6 974 hm2、1998年6 943 hm2、1999年6 749 hm2、2000年7 377 hm2、2001年9 094 hm2、2002年7 997 hm2、2003年 7 983 hm2、2004年6 801 hm2、2005年7 758 hm2、2006年 8 070 hm2、2007年9 804 hm2、2008年8 842 hm2、2009年 8 979 hm2、2010年9 456 hm2、2011年9 611 hm2、2012年9 782 hm2、2013年10 500 hm2、2014年9 100 hm2。
由此可以看出,蔬菜播種面積除個別年份出現下降的情況,基本呈現上升的趨勢。
1.2 四季均衡生產,蔬菜商品率高
隨著設施農業面積的增長,種植蔬菜不再嚴重受外界氣候條件的限制,瓦房店基本實現四季蔬菜均衡供應,全年產量逐步增高。各年份蔬菜產量如下:1997年26.5萬t、1998年32.4萬t、1999年34.4萬t、2000年37.9萬t、2001年40萬t、2002年42.0萬t、2003年47.2萬t、2004年51.9萬t、2005年51.9萬t;2006年60.1萬t、2007年65.0萬t、2008年65.3萬t、2009年66.5萬t、2010年68.2萬t、2011年68.8萬t、2012年70.1萬t、2013年72.5萬t、2014年69.6萬t。
由此表明,瓦房店市蔬菜產量近20年基本是升高的走勢,從1997年到2007年,蔬菜產量實現翻一番,之后蔬菜產量呈現一個平穩緩速的增長趨勢,實現蔬菜自給自足,在市場上占有有力的競爭位置。
1.3 蔬菜品種繁多
境內蔬菜沿襲栽培品種分23類,品種數量無考;發展到1985年已經有36類,138個品種。至2005年,新增蔬菜品種80余個,目前,品種數量仍在大量增加。
1.4 部分區域由產量主導型向質量效益主導型轉化
本地供應蔬菜數量完全可以達到本地人們的需求,還可以供應大連等地區的需求,隨著供需矛盾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注重蔬菜產品質量,產品質量與市場效益等關系更加密切,優質的蔬菜產品有更好的市場和發展前景,從而導致有些區域蔬菜生產從產量主導型向著質量效益主導型轉化,發展更廣闊更高品質的市場[1]。
1.5 蔬菜生產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
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新型技術在生產中逐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瓦房店近些年來,堅持進行新型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從農民的意識與認識抓起,每一年堅持搞科普大集,開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發放各類科普資料。積極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為諸多鄉鎮購買農業監測儀等先進的設備及儀器。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下鄉活動,把先進的實用的科學技術傳遞到農民手中,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科技貢獻率。
2 存在的問題
2.1 各鄉鎮蔬菜生產發展不平衡
一是瓦房店市內蔬菜發展存在區域性,蔬菜生產主要靠元臺鎮、老虎屯、太陽辦、三臺鄉、謝屯鎮、祝華辦、泡崖鄉、九龍辦、楊家鄉、瓦窩鎮等鄉鎮,得利寺、松樹鎮、駝山鄉等鄉鎮蔬菜數量甚少。二是生產作物和品種比較單一。目前,蔬菜生產主要集中在黃瓜、番茄、辣椒、茄子、蕓豆等幾大作物和品種上,造成市場種類單一,致使蔬菜生產在生產規模、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上遠不如發達城市[2]。
2.2 基礎建設比較落后
由于瓦房店市保護地發展比較早,早期建造的溫室存在結構、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造成保溫性能差、采光性能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冬季溫室蔬菜的栽培管理,從而使產量下降,病蟲害發生嚴重,品質下降,產值降低,削弱了廣大菜農的種菜積極性。
2.3 蔬菜質量安全有待進一步改善
近年來,蔬菜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在生活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蔬菜生產過程中農民濫用農藥、化肥以促進生長,促進產量增長,造成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進而影響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經濟發展。合理施用農藥、化肥,以生態環保的方式促進蔬菜生長是應當考慮的問題。
2.4 蔬菜產業信息化建設滯后
目前,瓦房店蔬菜產、加、銷等網絡信息建設比較滯后,農民了解供求信息、市場信息等渠道不暢通,農民合作組織構建與蔬菜生產發展不匹配,造成農民選擇優良品種難、掌握國家惠農政策難、了解市場需求難,已經嚴重影響瓦房店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科學決策和宏觀調控。
3 對策
3.1 做好蔬菜產業規劃,調整品種結構
結合瓦房店蔬菜產業發展現狀,按照產業化的要求,滿足市場的需求,合理統籌規劃,把蔬菜種植重點從生產效益轉向產業化效益,推詠峁股級、產業升級,搞好無公害蔬菜基地項目,擴大大棚生產規模,加大有機蔬菜發展力度,加強創建自主地區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3]。
3.2 嚴把質量關,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制定嚴格的蔬菜質量生產標準,教育農民把生產高質量蔬菜成為一種自覺意識,收購、加工企業把好質量關,形成農民、協會、企業誠信經營,樹立質量、品牌意識,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的蔬菜產品,嚴格把好市場大關,促使瓦房店蔬菜產業進入大流通、大市場銷售。
3.3 改善蔬菜基地建設
加大老舊蔬菜基地的棚室改造和道路建設,使棚室建設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為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4 實施科教興農,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引進和推廣新興技術、優質品種等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自主開發推廣因地制宜的優質高效益型生產技術體系,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4]。積極引進新、特、優蔬菜品種,加速蔬菜品種更新換代,進而提高良種利用率,提高瓦房店地區良種覆蓋率。加快設施栽培、無公害栽培、秋延后春提早栽培、有機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大標準化程度的培訓力度,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及有機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化肥等,進而保證食品安全。
3.5 培養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開發力
積極培養、引進、扶持、發展蔬菜儲運營銷和加工企業,培養龍頭企業帶動全是市蔬菜產業平穩全面的發展,建立農戶、企業、市場蔬菜規模化生產營銷運作模式,逐漸使農戶、企業、服務組織之間成為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4 參考文獻
[1] 柳代善.洋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探討[J].農技服務,2016,33(1):23-24.
[2] 王春明.遼寧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經濟,2006(9):32-33.
[關鍵詞] 蔬菜產業 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011-02
黎城縣位于長治市東北部,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處,素有“三省之衢”之稱。全縣總面積1101平方公里。本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交替明顯,年平均積溫4000℃,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但7、8、9月降雨最多,無霜期185天。
全縣水利設施發達,勇進、漳北、漳南灌渠及機電井灌星羅棋布,水地面積近14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0%,基本形成了渠、路、林、井、電、田六配套的園田布局。優越的水利條件和溫暖的氣候及適宜的土壤條件,為發展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全縣蔬菜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發展蔬菜產業,按照“擴大露地種植,提高規模效益;發展日光溫室,提高集約效益”的思路,在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基礎上,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及名優品牌打造,加快了我縣蔬菜產業化進程,使我縣蔬菜產業結構逐步由生產型向效益型轉變,為實現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1.蔬菜生產總量不斷擴大,產值不斷增長
經初步統計,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8萬畝,總產量13.3萬噸。其中,設施蔬菜2600畝其中,日光溫室1000 畝,移動大棚1600畝。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業中的主導產業。
2.建成十個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
近年來,我縣不斷擴大蔬菜規模化生產。截止現在全縣建設施蔬菜示范基地10個。
3.蔬菜種植方式逐步改進,新品種不斷增加
通過科學的方法引進推廣了以平衡施肥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高壟栽培技術,基質育苗技術,第五代日光溫室建設技術,“一膜兩用三熟”栽培技術,反光膜增光、剪枝吊蔓、二氧化碳施肥、無土栽培、寬行密植栽培技術等16項實用生產新技術。
4.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蔬菜品牌化建設正在起步
截止現在無公害產品認證總數達到17個,基本實現了無公害蔬菜的全覆蓋,并逐步打造了綠色尖椒、等5個蔬菜品牌,提升黎城蔬菜知名度,使我縣蔬菜不僅銷往省內各大中城市,而且遠銷河北、河南、四川、廣東等地。
二、蔬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
近幾年,我縣狠抓蔬菜產業,講求規模生產、深層發展,取得的效果顯著。但各蔬菜生產點雖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信息交流平臺正常運作的有限。同時,信息交流相對滯后,使農業成果的轉化不能及時應用到實際,阻礙了新技術、新品種的發展,延緩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
2.品牌意識不強,無出口品牌
品牌是產業的核心,是質量的基礎,是效益的要素。我縣蔬菜產業要發展壯大,品牌建設是關鍵。全縣雖打造了幾個無公害蔬菜品牌,基本實現無公害蔬菜的全覆蓋,但品牌營銷力度不夠,只停留在無公害生產階段,綠色、有機蔬菜的生產不成規模,沒有一支打出去的名優品牌。
3.產業化程度低,蔬菜種類單一
我縣設施蔬菜除尖椒、番茄、黃瓜、茄子等蔬菜種植具有一定的規模外,其他蔬菜種類規模均不夠大,主要以小批量內銷為主,形不成訂單優勢。
4.群眾文化層次低,科學種植不到位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需要文化素質較高的現代農民,但目前大多數種植戶都文化水平較低,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概念模糊,栽培水平不高,傳統觀念嚴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科學技術不能深入推廣,極大影響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5.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奇缺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在蓄、菜、果、糧等農業方面都設立有基層技術服務站所,但其任務繁重且分散,變相導致資源的另類浪費。另外,受編制的限制,人員老化、業務不強、后繼乏人、隊伍結構不合理、知識斷層等現象十分突出。
6.其他幾點制約因素
6.1政策引導處在擴大規模階段,對提高技術含量方面投資力度不夠。
6.2舊棚改造技術尚不成熟,存在很多問題,規模化園區缺少管理技術經驗,土地流轉等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6.3由于長期施用化肥,農民不重視輪作倒茬,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病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三、對策和建議
1.完善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成果轉化效率。積極培育新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村經濟。以合作社為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各種農業信息,使農業新成果能及時走進來,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2.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由于我縣農業生產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承包經營,且由于農戶的自主經營,形成了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抵御風險能力低及農戶家庭經營收入來源多元化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農民對采用新技術的動力明顯不足。要想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必須推行農業產業化生產。
3.增強農產品品牌意識,樹立現代農產品品牌戰略觀念。增大宣傳投入,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營造創立名牌的社會氛圍。利用商標座談會、培訓班等形式,廣泛宣傳保護商標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幫助和引導農民群眾提高商標注冊意識。啟發農民提高擁有品牌,重視品牌、利用品牌的積極性。
4.調整品種結構,實現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新突破。種子是農業進步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推動蔬菜產業新發展的關鍵。
5.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構建科技人員直接進村入戶的農村科技推廣服務模式,規范管理,積極引導專業科技協會、合作經濟組織、涉農企業等主動參與技術推廣服務。推進農村科技服務的社會化、制度化和規模化,加強農村科技服務站建設,形成人員穩定、機制長效的農村科技推廣組織。
6.強化農民培訓,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較重視傳統農業生產,而不愿意接受新技術、新知識。針對這些,應采用科技講座、科技光盤等農民樂于接受的形式,在農閑或田間地頭對農民培訓,并積極建立示范園、示范場、示范棚,使農民看得見、學得會,打破他們的傳統生產方式,帶動他們自我調整、自我發展,使農業科技盡快向農村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個人雙聯調研報告范文(一) 根據機關的工作安排,通過和村民、村干部的訪談,實地觀察等方法,對雙聯村高平鎮塬邊村的現狀有了初步的了解,地雙聯村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對今后的工作方向有些簡單的設想。
一、塬邊村概況
雙聯村地處高平鎮南面,東與東坡村相鄰,南與黑河毗鄰,西與高平城南村接壤,北與北莊村交界,交通不太方便。雙聯村占地面積420多畝,耕地面積為320多畝,共有人口數915人,村級各類組織較為健全,村部硬件設施一流,群眾文化娛樂方式較少,人均年收入為5000元左右,村級集體經濟則相對較弱,目前村民福利保障方面僅對村民農醫保,使村民享受到一定的集體經濟的福利優惠。
二、存在問題
(一)村容村貌距新農村要求甚遠,村道硬化、綠化、亮化工作尚待加強。村里目前有硬化路面400多米,今年計劃硬化工業園區道理1200多米,村民房屋座落散亂,缺少規劃。村里環境污染嚴重,無垃圾回收場地,無固定垃圾箱,無專職衛生清掃、搬運人員,環境狀況基本呈現臟、亂、差。
(二)群眾生活用水、吃水存在隱患。原有自來水管路由于建筑時間長將近二十年,質量及流量俱不能滿足村民要求,村民要求的呼聲羅高,急需供水管路的改造與升級。
(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弱,目前村里固定的年收入較低,缺少支撐持續長期發展的經濟來源,目前村里發展蘋果和種植產業,面臨著技術及資金缺乏問題,急需上級部門的政策扶助。
(四)部分村民觀念落后、陳舊,缺乏大局意識,本位主義、宗族意識嚴重,干擾了村里的一些重點工作。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途徑
針對解決村容村貌中生活環境整治的相關問題,則應立足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尋找對策,立足于建設新農村的發展道路加強規劃,一方面作為上級政府機關要大力支持、扶助村級集體發展經濟,在招標引資、土地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在農村小區建設用地指標等方面給予支持。另一方面作為村級機構,應立足于自身條件謀發展,想方設法找門路,抓住發展機遇,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只有使村里的集體經濟發展了,其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村容村貌整治、新農村建設、村民的福利就有強大的后勤保障。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得到加強,村民的思想覺悟也就能得到提高,目前由于雙聯村的集體經濟較強,除了解決村民的農醫保外,沒有更多的經濟能力去解決一些村容村貌、環保等一些急需的項目。對低保、殘疾、困難人員也無法進行補助,這也會導致村民只顧眼前私利、缺乏大局意識,反過來干擾村里的工作,制約村里的發展。
四、雙聯今后發展前景
高平鎮開發進程不斷深入,雙聯村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周邊村子養殖、蘋果產業也日趨成熟,在村兩班子成員的帶領和努力下,能夠抓住發展的機遇,使個體經濟和集體經濟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個人雙聯調研報告范文(二) 縣委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工作動員會后,xx鎮高度重視,廣泛動員,迅速行動。xx村塬邊組張開銀是我聯系的貧困戶之一,通過深入全面的入戶走訪交流,和本人共同研究制定了發展計劃和目標,提出了脫貧致富的具體措施。
(一)、發展現狀及貧困原因分析
1、家庭基本情況及成員受教育程度:該戶6口人,戶主張開銀多年外出打工,從事以建筑、搬運為主的體力勞動。妻子梁會琴縣城務零工,兒子張翔、張明分別在xx二中和xx中小就讀,父親張長俊、母親劉秀珍已年邁。張x和妻子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主要勞力為張x和妻子梁x。
2、產業發展現狀:家庭共有耕地 畝,主要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糧食作物經濟貢獻率低,僅能滿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和家庭零星開支,有果園7畝,其中豐產園x畝,但果品質量不高,商品率不高,其余xx畝幼園標準化管理措施落實的不到位。
3、家庭年總收入x萬元,夫妻外出務工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占總收入的x%,果園收入占x%,糧食收入占x%,只能維持基本生活,沒有積蓄。
家庭主要貧困原因有:一是缺少生產發展資金;二是產業發展缺少技術,精深務作不夠;三是夫妻長年外出打工,缺少勞力;四是自身素質不高,缺乏擴寬致富門路的意識和理念;五是子女上學負擔重。
(二)、幫扶思路和工作目標
認真分析該戶貧困現狀,既要明確當前幫扶解困的具體目標,落實措施,抓實見效,又要科學制定致富小康規劃,依靠產業,持續推進。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載體,緊扣脫貧致富、全面實現小康這一目標,結合戶情實際,緊緊依靠產業富民,幫助其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強產業致富意識。不斷加強標準化果園管理技術培訓,管好現有7畝果園,全面落實各項標準化管理措施,力爭豐產園提質增效,幼園早果見效。幫助發展養殖業,建成林下養雞場1處,使其走上果沼畜循環一體發展的新路子。堅持不懈地抓、持之以恒地幫,不斷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收入穩步增長。
圍繞上述發展思路,按照一次規劃、分年實施的原則,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到20xx年底,現有7畝果園各項標準化管理措施全面落實,豐產園果品質量全面提高,商品化率提高30%,幼園實現零星掛果;養殖業初具規模,家庭純收入較上年增長15%。到20xx年,7畝果園全部實現豐產,果品質量顯著提高,商品化率達到x%以上,實現養殖、蘋果產業互支互促、協調發展,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檔次明顯提升;家庭成員果園務作技術和養殖技術掌握全面深入,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到2020年,原有果園實現持續增收,新植果園 畝,全面落實標準化管理措施;養殖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精深加工、儲藏、營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家庭人口素質逐步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三)、保障措施
在具體工作中,重點落實以下幾個關鍵措施:
一、注重素質提高,增強發展意識。幫助其進一步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擺脫僅靠簡單重復體力勞動務工來取得收入的單一發展思路,增強產業致富意識,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依靠果產業和養殖業增收致富上來。
二、注重發展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幫助其做好產業規劃,選準果產業和林下養雞兩個致富項目,形成果、沼、畜互支互促,循環一體的發展模式。一是要加強現有果園規范化管理,強化技術培訓,加大投資力度,及時落實各項標準化管理措施,促其豐產收益。二是要持續擴大果產業和養殖業規模,積極提供資金、信息和技術服務,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三是要引導組建專業合作社1個,延伸產業鏈條,使果產業和養殖業成為其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