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醫療設備市場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設備市場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近期,隨著谷歌眼鏡、智能手表等智能消費終端的推出,一股由可穿戴設備掀起的科技浪潮正試圖開啟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相較于物聯網1.0時代對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模式,由可穿戴醫療設備帶動的物聯網2.0時代,正在致力于突破孤島,實現各種應用的互聯。而在亞健康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的觀念日益普及下,可穿戴設備也在成為喚醒醫療物聯網2.0的潮流先鋒。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可穿戴醫療的前景很美,但其價值并未真正顯現,已面世產品與用戶的實際生活仍有距離。

    不得不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正確的生活方式,身體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中國首部保健用品藍皮書《中國保健品產業發展報告》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亞健康狀態者所占總人口比例高達77%,即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已超7億。人體處在亞健康狀態,就極有可能患上各種嚴重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骨質疏松、腎結石、關節炎、痛風、高血壓、癌癥、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可以說,亞健康就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前狀態。

    歐美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和普及“亞健康概念”,在這一點上,我國的起步比較晚。目前我國的“亞健康”人群規模及嚴重程度,已不容我們樂觀,特別是企業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強腦力工作者,亞健康狀態尤為嚴重和普遍。

    幸運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重大疾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即使是癌癥,如果及早發現,有效治療的話也是可以被治愈。那么,如何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呢?

    幸運的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采用多種傳感器的融合、創新的可穿戴設備,正在打破原來的狀態。

    例如:通過生物傳感器監測到人體血壓、血脂過高時,能警告用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運動傳感器負責監督人體每天的鍛煉情況;環境傳感器負責監控人體周圍的環境狀況(如有無吸煙和環境污染等);最終,通過三類傳感器的有效配合,很好地控制疾病。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節約費用和人力成本。

    正因為可穿戴醫療能夠讓患者(用戶)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時的幫助。因此任何一個慢性病里面,上百萬的活躍、專注的用戶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量的用戶的臨床數據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可穿戴智能醫療能夠協助患者進行經過科學設計的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檢查指標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中斷病理改變過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帶來費用和人力成本的節約。在全球范圍內針對移動醫療服務效果的臨床研究顯示,出院后的遠程監護可將病人的全部醫療費用降低42%,延長看醫生的時間間隔71%,降低住院時間的35%。

    健康管理理念的興起使可穿戴醫療有了廣泛的需求基礎。從蘋果UP手環到谷歌眼鏡,涵蓋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預言“可穿戴醫療革命”即將引爆。

    醫療: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

    從2013年起,五花八門的可穿戴設備開始出現,智能眼鏡、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穿戴心電馬甲、可穿戴式血壓計……這些可穿戴設備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后最熱門的移動產品。2014年5月,中國(北京)國際技術轉移大會舉辦了“可穿戴醫療設備與智慧健康”專場,其設立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展臺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2014年5月,可穿戴設備領域出現了幾件重大的事情,一是Google 1.3億美元領投大數據醫療Flatiron Health,以及蘋果招募醫療人才(蘋果公司過去一年至少已經從生物醫學領域挖走了6位一流專家。5月29日上午,英特爾也在Re/Code大會上推出了智能T恤產品。

    這款T恤,是由英特爾之前收購的AIQ公司開發的。T恤搭載Edison芯片,采用可拆卸電池供電,方便用戶清洗。同一天,三星也了一款名為Simband的可穿戴醫療平臺。這款產品與現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殼和大號的彩色觸摸屏,并且配備Wi-Fi和藍牙模塊,可監測心跳和含氧水平。

    正因為有如此多種類的可穿戴設備投入市場,2014年也被稱為“可穿戴科技之年”。也正因為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有專家預測,可穿戴醫療設備將是引爆醫療健康領域的一場革命。因為它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也許就在2016年,醫生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通過一部智能可穿戴設備反饋的信息查看地球另一端某個病人的心電圖,這就是正在發生的醫療技術革命”。美國霍普金斯醫院前心內科醫生Eric Topol 在他的新書《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medicine》中,將可穿戴醫療設備和移動醫療列為醫療領域最具潛力的破壞性創新技術。

    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醫療是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其次是健身和娛樂);Ahadome預測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至少占可穿戴設備的50%份額。可穿戴設備將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場革命(微型化―便攜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如電離子透入貼片可以治療頭痛,智能眼鏡可以幫助老年癡呆癥患者喚起容易忘記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術等。

    據IDC估計,到2020年無需人工操作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總數將超過300億個,而能連接上網的各種“小玩意”則會多至2120億個,其中有近2/5屬于醫療領域。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2012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4.2億元,到2015年這一市場預計將達到12億元,2017年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約合480億人民幣),主要受益于醫療保健類產品的推動。

    探索怎樣的商業模式?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能夠有效地協助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檢測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醫療領域,一直都是各種新技術覬覦的重點市場,在中國醫療服務大概是2-3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美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則達到了2-3萬億美金,占到美國GDP比例的17%左右。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技術層面已經有了很多突破,可穿戴設備正在通過語音識別、眼球追蹤、骨傳導技術、低功耗和能源技術、裸眼3D技術、高速無線、人體芯片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始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也在市場上掀起熱潮。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被應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居家養老等方面。不過,大多數產品仍處于實驗期或推廣初期,且價格偏高,商業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如果以“互聯網基因”來定義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當然目前價格偏高的價格還不能讓大多數人接受。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探索如何通過硬件粘住客戶,以及如何利用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來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經過比較和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通過設備銷售來完成價值轉移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公司開始通過服務模式的改進向用戶、企業、科研機構、醫院、醫生甚至保險公司來收取費用。下表就列出了一些衍生的商業模式:

    綜合來看,尋找可以產生增值效益的商業模式對可穿戴醫療設備廠商尤為重要。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產業鏈由硬件、應用、運營服務、大數據等組成。醫療設備制造商、移動運營商、系統集成商、軟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動醫療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雖然技術層面已經有所突破,但是可穿戴醫療作為未來移動互聯新的入口,最大的潛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過硬件粘住客戶,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業模式。

    普及尚需時日

    醫療穿戴設備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以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位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的特點為醫療穿戴設備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除了用于個人醫療保健和生活運動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外,用于醫生護士臨床治療和監護的移動式可穿戴設備儀器,也在陸續應市。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6月末),中國投入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和生產的企業達到420家左右,國際上則達到2000多家。但是目前為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很多公司推出的可穿戴醫療產品銷售狀況并不樂觀。比如浙江嘉興統捷科技研發的針對中老年人的手機手表式健康檢測遠程跟蹤監護器“腕寶”,因自身產品因素,通過網銷及直銷的模式均未達到預期目標。另外,如三星智能手表的銷售數據顯示,其日銷售量僅為800~900臺,遠低于預期,其中價格昂貴是主要因素。九安醫療為了提前布局前端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曾重磅推出的iHealth產品,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產品對公司業績貢獻并不大。九安醫療2013年年報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為4.07億,同比增加14.46%,其凈利潤為虧損834萬,同比下降219.52%。其主要是外銷的iHealth產品賬款壞賬達到383萬。

    同樣在美國,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利潤也并不樂觀。2014年1月份曾有報告稱有1/3的用戶在購買可穿戴設備之后6個月內即停止使用。美國的一些醫生指出,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功能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都集中在記錄步數、估算消耗的熱量以及跟蹤用戶的睡眠質量等方面,還有一些可穿戴設備能夠跟蹤記錄許多用戶的活動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最終卻難以幫助人們針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有意義的改變。也正因為如此,耐克公司就在前不久宣布裁減可穿戴硬件團隊。

    第2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可穿戴設備,是指綜合運用各類識別、傳感、連接和云服務等交互及儲存技術,以代替手持設備或其他器械,實現用戶互動交互、生活娛樂、人體監測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設備(眼鏡、手表、腕帶等)。

    可穿戴技術,是指被整合進可穿戴設備中,以實現各項功能的科學技術,是可穿戴設備應用的關鍵。它主要包括嵌入技術、識別技術(語音、手勢、眼球等)、傳感技術和連接技術和柔性顯示技術等。

    1 發展概況

    1.1數據

    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

    (1)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各種設備出貨量達到230萬部、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 000萬部、市場規模達到114.9億元。

    (2)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元。

    (3)2013年中國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度不高,只有約32.1%的受訪消費者聽說過或者了解過可穿戴設備,67.9%的消費者則從未聽說過可穿戴設備。數據同時顯示,在了解過可穿戴設備的用戶中有52.5%通過網絡瀏覽了解到可穿戴設備。

    (4)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感興趣的功能在于運動健身和休閑娛樂,分別占比59.5%、57.1%。接下來是智能開關(42.9%)、醫療健康(33.3%)、遠程控制(31.0%)、個性推薦(27.2%)等。

    (5)有購買意愿的被調查者表示功能性是其購買可穿戴設備的最主要原因。相應地,影響其購買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價格,所占比重為33.3%;質量也占一定的比重,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響用戶購買的重要因素。

    (6)在對可穿戴設備有所了解的用戶中,有68.9%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可穿戴設備,只有31.1%表示不會購買可穿戴設備。

    (7)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有較強的消費欲望,在愿意購買的消費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設備的單價在300元以內,300~500元之間的占28.6%,500~1 000元之間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設備。

    (8)對于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34.4%的受訪者持樂觀態度;56.5%表示中立,持觀望態度;9.1%的受訪者對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不看好。

    1.2觀點

    (1)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日益興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并逐漸成為全球核心。不同形態的各種可穿戴設備將從各個方面進入人們生活。

    (2)不同的消費者群體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在不同階段將會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設備如能通過發掘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將會有存在的空間。

    (3)可穿戴設備對于其他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沖擊作用在短期內不會出現,但未來幾年內,這種沖擊將可能給其他形態的產品帶來巨大的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是顛覆式的、革新性的。

    (4)未來幾年,可穿戴設備將從概念熱真正走向產品熱,發展前景廣闊。伴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市場競爭也將趨白熱化。

    (5)可穿戴技術目前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可穿戴市場廣闊的前景已經引起部分巨頭的高度關注,英特爾等已經開始布局可穿戴設備市場。

    2 2012―2016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預測

    2.1市場出貨量

    圖12012―2016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預測

    圖1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各種設備出貨量達到230萬部,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 000萬部。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興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而中國市場將逐漸成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核心。不同形態的各種可穿戴設備也將從各個方面進入人們的生活,可穿戴設備接下來將會成為市場熱點。

    2.2市場規模

    圖2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各種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

    圖22012―2016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預測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升溫將逐漸吸引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其產品兼具時尚性與功能性,可穿戴設備將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

    2.3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市場規模

    圖32012―2016年中國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預測

    圖3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元。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升溫,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也將取得快速發展;隨著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3 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消費者調查

    3.1消費者的認知度

    圖4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度不高,只有約32.1%的受訪消費者聽說過或者了解過可穿戴設備,67.9%的消費者則從未聽說過可穿戴設備。數據同時顯示,在了解過可穿戴設備的用戶中,有52.5%通過網絡瀏覽了解到可穿戴設備。

    艾媒咨詢調查顯示,相比于業界目前對可穿戴設備概念的熱捧,可穿戴設備廠商對消費者的宣傳推廣顯得較為薄弱,用戶真正能體驗到的可穿戴設備更是屈指可數,大多停留在概念階段。未來,隨著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用戶認知度尤其是網民認知度將不斷提升。

    3.2消費者期望的功能

    圖5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潛在消費者期望功能占比

    圖5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感興趣的功能在于運動健身和休閑娛樂,分別占比59.5%、57.1%。接下來是智能開關(42.9%)、醫療健康(33.3%)、遠程控制(31.0%)、個性推薦(27.2%)等。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不同群體的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在不同階段將會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設備如能通過發掘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將會有極大的存在空間。

    3.3消費者關注的因素

    圖6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潛在消費者關注因素占比

    圖6數據顯示,有購買意愿的被調查者表示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是其購買可穿戴設備的最主要原因。相應地,影響其購買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價格,所占比重為33.3%;質量也占一定的比重,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響用戶購買的重要因素。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可穿戴設備市場尚處于孕育階段,企業若想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需從產品功能性上發力,注重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性,同時也不能忽略價格、款式等其他因素。

    3.4消費者的購買力

    圖7數據顯示,在對可穿戴設備有所了解的用戶中,有68.9%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可穿戴設備,只有31.1%表示不會購買可穿戴設備。數據同時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有較強的消費欲望,在愿意購買的消費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設備的單價在300元以內,300~500元之間的占28.6%,500~1 000元之間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設備 。

    3.5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的態度

    圖82013年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的態度

    圖8數據顯示,對于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34.4%的受訪者持樂觀態度;56.5%表示中立,持觀望態度;9.1%的受訪者對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不看好。

    艾媒咨詢分析認為,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暫未出現明星級引領市場的可穿戴設備,未來,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消費者能接觸到的可穿戴設備也將越來越多,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識也將不斷提升。

    4 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產品形態

    如圖9所示,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主要包括: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腕帶、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環、智能腰帶、智能頭盔和智能紐扣等。

    5 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展望

    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在于數據的采集、計算、反饋,以及最終對人的行為的改變。可穿戴設備的真正意義,在于這些設備要比手機這樣的終端更加融入人體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未來幾年,可穿戴設備將從“概念熱”真正走向“產品熱”,發展前景廣闊。伴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市場競爭也將趨白熱化。

    可穿戴設備概念漸現,資本市場對于可穿戴設備的關注正在逐漸升溫,相關廠商將會成為資本關注焦點。

    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將促進可穿戴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在微型化、材料、續航、交互、感知等方面將有所突破。對于可穿戴技術相關專利的布局與爭奪,將極大地影響企業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表現。

    第3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未來,患者在家里利用手機在線,就能讓大夫遠程看病,而醫生利用手機軟件,則可查看患者的各種體征進行診療。業界專家認為,遠程醫療將成為21世紀7大最有前景的產業之一。

    “4G”,為無線遠程醫療提供可能

    4G時代,移動通訊將面臨一場新的革命。

    全球公認4G具有四大特點:傳輸速率高、時延短、容量大、圖像高清。4G速度有多快?4G將是目前3G傳輸速度的50倍,下載一部電影只要3分鐘。4G圖像有多清?相隔千里一樣會診,手術者心臟起搏和血液流動都能高清可見,甚至患者對方的神態、氣色等信息都能準確捕捉與傳送。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優質的醫療資源與人民不斷提升的健康服務需求之間的供需矛盾越來越大。一方面,大型綜合醫院排隊難、掛號難、看病難,患者難于有效就醫問診,尤其是偏遠地區,因醫療資源少,患者看病常要走上百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大量本應發揮作用的社區和本地醫療機構利用率不高,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今,4G網絡能實時傳輸高清圖像和大量數據及現場圖像,這為遠程快速醫療的實現提供可能。以后,患者在家中或社區醫院,通過4G網絡就能與專家進行高清視頻問診,省時省力又省錢。這對于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我國而言,現實意義很大,緩解了邊遠地區缺乏高端醫療人才的難題。

    傳統的遠程會診,無法實現介入影像資料的實時、清晰和便捷傳輸,只能是專家之間進行口頭交流,但對于冠心病之類的診治,必須依靠高清造影作為診療依據。以往這些數據遠距離傳輸成本高、清晰度差,專家往往需要親臨現場進行指導。時下,江蘇省人民醫院與江蘇移動公司合作的“4G遠程醫療系統”正式啟用,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冠心病高清造影影像的實時數字化采集和遠距離視頻傳輸,以及高清影像的多移動終端實時接入會診。利用這套系統,專家不需要親臨現場,只需在遠程觀看實時診療視頻畫面,就能指導偏遠地區的醫院進行冠心病遠程會診,雙方醫生可通過視頻“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針對病患的CT影像共同商討、制定有效的手術方案。這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專家會診模式。

    以華為智真遠程會診系統為例,據稱其采用真人大小的還原遠端圖像的技術,借用高清清晰的手術過程的實時編解碼,甚至可使在手術室外場所的專家能觀看到與現場主刀醫生看到相同效果的整個過程。

    4G遠程醫療系統遠不止在手術之用,利用遠程醫療系統,可大大減少患者在醫院的候診時間,提升醫院的接診效率;通過移動通信、物聯網的技術,可以實現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利用4G技術,可用手機實時監測身體體征,高血壓、心臟不好的患者,還能通過佩戴4G裝置,在家里接受遠程診斷,實時把血壓、血糖和心率等健康數據傳輸到醫院,讓醫院全天候檢測病人變化。

    遠程醫療:最有前景產業之一

    對于遠程移動醫療的發展而言,2013年是一個有意義的轉折點。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4億元,比2012年增長30%,移動醫療市場呈現爆發式的迅猛增長。2014年在2013年的基礎上,將繼續保持著高速的增長。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達到125.3億元。專家稱,遠程醫療將成為21世紀最有前景產業之一。

    如今,隨著無線網絡的不斷發展以及遠程醫療產品的不斷創新,移動醫療將成為發展的重要方向。現階段,遠程醫療主要集中在醫療機構,下一階段將逐步普及到社區,并最終普及到家庭,從而讓居民尤其是居家的老人更加方便地獲取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從當前的“病后求醫”逐步過渡到以預防保健為主的醫療服務。還有,將來遠程醫療平臺將與醫療設備和醫療信息系統做更強的整合,實現更強大的綜合功能,并與區域醫療一起作為醫療保健的神經末梢,服務更多的人群。

    未來,遠程醫療的合理應用將實現“保健不出家,小病不出社區,社區不出大病”的長遠目標。

    尚有不少坎

    毋庸諱言,目前我國遠程醫療在思想認識、技術水平、人才準備和經費投入以及營運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與癥狀,我國遠程醫療系統真正投入使用的還不足10%,遠程醫療尚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狀態。

    第4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我國60歲以上人口目前超過2億,占比16.1%,中國已經處于老齡社會初期,成長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前景潛力巨大的國家,這給企業帶來無限商機。

    巨大商機尚待挖掘

    我們國家人口占比最大的是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正在漸漸變老,未來的老年人商品需求將是跳躍式增長。

    2014年出版的《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稱, 據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人民幣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我國老年人商品市場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指出,日本市場的老齡用品超過4萬種,我國只有2000多種,是日本的1/20。老年人房產、養老、休閑等市場都很不夠完善,甚至存在很多空白。

    已經進入和即將進入老年人行列的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與建國前出生的老年人相比,消費觀念和購買力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消費觀念上,更多的人從傳統的勤儉持家攢錢留給下一代的觀念轉而花錢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從購買力上,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經濟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也逐步完善,這些人的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得到了保證。

    隨著中國逐漸進入老年社會,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也讓進入老年的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越來越現代化。如今,更多的中國老年人最常去的購物地點是大的連鎖超市,其次才是菜市場這樣的傳統場所,有更多老年人通過網上購物。

    在中國傳統的尊敬老人的大背景下,遇到傳統節日或生日,給老人送禮物慶賀祝壽是人之常情,多數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在老年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人在春節、端午、母親節、中秋、國慶、重陽節等節日,給父母長輩購買禮品,而這些節日就成為了老年商品的銷售旺季。

    對于已經有閑錢的老年人退休以后有了很多空暇時間,他們需要通過合理安排自己的支出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消費生活質量, 來實現年輕時未能實現的消費愿望。

    涵蓋服裝、食品、家居、助行用品、藥品、保健品、康復及護理品、視聽輔助用品、美容品、文化娛樂用品、智能用品、醫療器械等等的老年商品,將在5年內成為最剛性需求。現在,中國城市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費、外出旅游的支出大多已占到總消費支出的40%以上。在中國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已對老年產業開始分類:如老年日用品市場,包括食品、服裝、家庭用品、藥品、保健品、輔助醫療設備等;老年服務市場,包含衛生保健、醫療護理、老年公寓、托老所、心理咨詢陪伴服務、婚姻介紹等;老年文娛市場,包含老年人旅游、老年興趣愛好學校、老年職業培訓等。

    專家預測,老年產業將成為同汽車、房地產等產業共同構成的21世紀最賺錢的十大行業之一。

    如何抓住商機

    老年人的消費市場的潛力目前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還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生產企業和商家應該盡早挖掘這些商機,搶得發展的主動權。

    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與老年人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供求存在極大不對稱,導致老年人很難買到適合的產品。許多商家雖發現了老齡用品商機,但由于缺乏市場研究,導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較少、品種單調,抑制了老g用品消費需求。

    老年人是特殊的社會群體,身體、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決定了他們在飲食、旅游、醫療保健、文體娛 樂等方面都有著這一年齡段的特殊需求,但是,目前老年消費市場中,為老年人推出的商品不是保健品就是藥品。商家們過分重視了老年人慣有的生理保健的需求 而忽視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 而忽視了其他需求。

    從養老設施成本上看,除土地成本外,養老地產涉及領域廣泛,在社區配套、服務質量、硬件設施上的要求明顯高于其他商品住宅。另外,慢速電梯、無障礙通道等特殊設施的建設也增加了養老地產項目的投資成本。

    作為生產企業和商家,必須了解老年人消費的的兩個特點,一是老年人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在購買過程中進行觀察分析,常常多方搜尋所需要的商品信息,了解市場行情,經比較后再三思量消費。二是他們的心理慣性比較強,一般不會冒險試用新產品,比較偏愛以前經常購買的商品,一旦某種品牌贏得他們的青睞,就會成為消費的慣性,會一直保持對該商品的強烈消費愿望。

    生產企業要想占領老年人市場必須滿足老年人消費的需要和特點, 注重其方便性、 保健性、舒服性和實用性,符合老年人消費心理需求,以刺激購買欲望。老年產品的開發要以質量為本,不斷創新,以質量贏得信譽,以質量樹立品牌。 在包裝策略上,要考慮到多數老年人屬理智型消費者,應避免產品外形奢華,更加注重產品的內在特性,包裝說明應簡潔明了,應盡量用大號字和圖案說明。

    在價格方面,生產企業和商家要充分考慮到老年消費者之間的購買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對市場進行合理的細分, 并且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價格策略。對收入高的有相當高的購買力的老人,要在精細上下功夫。對普通收入老年人,要在物美價廉做文章。在促銷策略方面。 要考慮到老年人最怕孤獨,渴望與人接觸得到尊重的特點,營銷人員要處處為老人著想,以老人利益為出發點,要在銷售過程中要處處體現對老人的尊重,不欺騙老人,服務應細致周到,熱情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紹、購物咨詢,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電話預約購物等。

    第5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移動醫療的發展正是伴隨著技術的革新而來。

     

    依托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移動醫療通過在傳統醫療行業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互動的同時更實現了健康信息的快速互通——醫生可以通過此類服務更好地獲得同業和市場的信息,將自身的服務進一步提升,而病人則可以通過移動醫療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并選擇合適的醫療機構和醫生。

     

    然而對于醫療這個特殊的行業而言,這種“泛服務”的互聯網模式并不能完全解決個性化的醫療需求。

     

    “做醫療要守得住寂寞”

     

    現今,醫療服務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網上預約掛號、建立電子病歷檔案、遠程問診、遠程監測等技術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春雨醫生、好大夫、丁香園等APP的出現和快速的發展趨勢更是將醫療推上了智能科技移動服務的大舞臺,快捷方便的輕問診模式迅速得到了患者的青睞。

     

    但是,在輕問診的背后其實隱藏的是泛大眾化的服務模式,患者在軟件一端進行簡單的病癥敘述或檢查資料的上傳,在另一端的醫生在幾分鐘內即可給出初步診斷,這看似簡單而美好的結果,在過程中卻存在著嚴重的漏洞。德恒門診創始人杜明倫(左)和北京小魚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文輝(右)。

     

    曾有一位醫療機構的市場人員(無醫生執業資格)在某個知名線上移動醫療APP上進行了醫生身份的嘗試性注冊 ,迅速的注冊通過通知讓他頗感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在隨后的五分鐘內他接到了一個患者的常見疾病的問診需求,他通過百度搜索出了解決辦法,然后復制、粘貼,發送給了患者,為此他甚至還得到了五塊錢的問診費。在迅速擴張,圈用戶的移動醫療市場,這種情況并不罕見。據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在2015年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網絡醫療尚存疑慮,對網上的醫生缺乏信任,擔憂“醫生資質難核實”的網友高達57.1%,認為網絡醫療“難以替代面診”的患者達到了58.2%。

     

    移動醫療的最大價值并不是一個提供各類服務信息和咨詢的平臺,而是能根據患者的需求實現一對一的隱私醫療,以及讓真正的醫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實現服務。“移動醫療不能淪為百度的搬運工,更不能成為庸醫甚至是非醫人士的賺錢平臺,移動醫療的本質終究還是醫療,做醫療要守得住寂寞,要做實,做透,醫生資質的管理、患者健康檔案的建立、一對一的個性化診療方案和后期跟進等等,這些都需要系統性的縱向深入,迅速的商業擴張和融資違背醫療的專業服務初衷,這是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的思維,不是醫療的思維”,德恒門診創始人杜明倫先生如是說。

     

    移動智能私人醫生為健康而生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醫療行業,醫療資源分布極為不均,基層和區域醫療薄弱,患者健康意識普遍不足,分級診療舉步維艱,醫學信息化薄弱,醫院效率整體偏低,醫療成本上升比GDP和就業還快,慢性病負擔已經超日趕美,未富先老問題突出,不可能靠擴建醫院,擴招醫生來解決問題。移動互聯網遇上醫療就像是干柴遇到烈火,移動醫療的高效、低廉、廣覆蓋、信息流、超體驗等優勢,非常契合國情。

     

    然而,面對如此紅火的市場,很多人卻斷言移動醫療90%的項目最終都會死,對此杜明倫表示,“這與先天導向有很大關系,一是移動醫療大多是技術創業導向,硬件技術沒問題,但是缺乏醫療行業的操作經驗,很容易導致后期服務跟不上,或者變質成為一個醫療電商平臺;二是醫療應該是健康為導向,為患者的身心健康負責,這需要配置專業的醫療團隊和長期的醫療跟蹤服務,創業型的公司很難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去做,因為他們需要快速地用戶積累量來對投資方有個交代;三是龐大的醫生資源是對用戶的核心吸引點,線上注冊制相比于線下的推薦制能更迅速地積累醫生資源庫,但是卻無法對在線注冊醫師進行身份的準確核實,這些是移動醫療創業者應該思考的地方。”

     

    如今,在傳統醫療行業沉淀10年之久的德恒門診帶著自己的強大醫療團隊和資源將服務延伸到了移動醫療領域——德恒移動智能私人醫生。

     

    據杜明倫介紹,這款德恒移動智能私人醫生并不是手機APP,而是與北京小魚兒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的強強合作,在“小魚在家”(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的終端平臺上接入德恒移動智能私人醫生的入口,這樣做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依靠小魚在家平臺的音視頻功能實現醫生與患者的直接視頻溝通,避免了“百度文字搬運工”現象和其他一些不信任問題的出現,實現了醫生與患者的實時互動和面對面的溝通;二是依靠德恒10年積累的數千位的國內和國際專家醫療團隊對患者進行高質量的專業服務,服務醫生資料是完全公開透明的;三是以健康為導向,德恒移動智能私人醫生的服務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采取的年度服務模式,并通過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的健康進行深度跟蹤,每個醫生需要為患者的健康負責任。

     

    不同于其他移動醫療APP,德恒智能私人醫生可謂是一款由醫療機構做主導的“先天發育充足”的移動醫療服務平臺。

     

    中國家庭私人醫生時代到來

     

    德恒智能私人醫生采用私人醫生的模式,即一對一私人醫生定制健康咨詢指導,多對一專家圍診、三甲醫院權威專家綜合會診的三級醫療支持系統,以家庭為單位,層層把關健康。聯合三甲醫院、涉外醫院實施遠程醫療會診,開設專家門診,為高品質、高質量、高效率就醫開通世界頂級醫療資源綠色通道。

     

    這個曾經被世界醫學界公認為“健康的守門人”的家庭私人醫生高端服務,其實早就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但因其昂貴的醫療費用而令很多中國家庭望而卻步。如今德恒智能私人醫生平臺以平民的價格出現在了線上,它通過客戶端和醫生端的移動設備進行連接,為客戶及其家庭進行私密、細致、耐心、專業的醫療服務。

     

    在談到當初為何選擇小魚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時,杜明倫表示,家庭是中國人的根,醫療的核心是個人,更是家庭,現代人生活節奏非常快,陪伴家庭的時間越來越少,老人就醫和孩子健康問題突出,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就醫、總是排不到的專家號、異地就醫困難重重……這些問題讓家庭陪伴和醫療幫助顯得尤為重要。

     

    “小魚在家是一款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由攝像頭、主屏幕和機體組成,配備了智能語音助手‘小魚幫幫忙’, 通過德恒智能私人醫生的接口,足不出戶即可通過語音指令直接呼叫私人醫生,預約專家醫生,而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孩子父母也可以通過相連接的手機端APP進行遠程操作,實現三方或多方視頻連線,參與醫生診療方案的溝通和制定過程。”小魚兒科技董事長袁文輝介紹說。

     

    目前,德恒智能私人醫生和小魚在家終端機已經進入市場,反響強烈。在2015年12月的溫州白麓城樓盤銷售期,搭配德恒智能私人醫生平臺的樓盤被搶購一空,國人對于家庭健康的需求可見一斑。

     

    “在中國文化中,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和齊家放在前面可見其重要性,放到現在來講,修身、齊家還代表著個人身體和家庭的健康穩定狀態,健康并不僅僅是治病的過程,它還包括我們生活中的食、睡、身、心、性、息六大方面,簡單來講就是對于飲食的調理、睡眠質量的跟進、身體狀態的調整、心理情況的干預等等。科學的對生活進行全面的管理,對健康負責,這是私人醫生跟其他治病醫師的根本區別,所以德恒智能私人醫生除了提供醫療咨詢服務外,還將對家庭成員的飲食、睡眠、心理等情況進行關注、指導和評估,使德恒智能私人醫生平臺實現由醫生到家庭成員的轉化,進一個家,愛一個家。”杜明倫說。

     

    未來,智能私人醫生或許不再僅是一個移動終端的存在,作為全科醫生和健康管理平臺,它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比如健康管理師制定家庭健康計劃、運動指導師為每個成員制定運動規劃、營養搭配師從吃開始調理家庭飲食健康……一個中國家庭私人醫生時代正在到來。

    第6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動感激昂的旋律響起,一組小機器人和著音樂跳起的開場舞,讓4月12-13日在京舉行的2011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顯得活潑不少,同時也彰顯了英特爾急切要超越PC的決心。但是這種轉型對于英特爾而言,已經有些遲緩。

    的確,對于英特爾而言,邁出PC領域的時間正變得越發緊迫。回望2010年IDF峰會,英特爾便已經給出了向移動互聯轉型的信號,MeeGo就是其中的利器。就連去年的世界通信大會上,MeeGo的受關注度都蓋過了微軟Windows Phone7。但是原定去年下半年基于MeeGo手持設備上市的計劃卻一推再推;節外生枝的諾基亞聯姻微軟,則更讓MeeGo變得遙不可期。iPad的橫空出世則讓英特爾的PC大本營受襲,攪亂了其進軍移動互聯的陣腳。

    年復一年的IDF大會也讓英特爾經歷了時間和商業環境的演變。當他遲遲沒能準備好行裝出海之時,競爭對手們卻正在迅速地搶灘著移動互聯陣地。

    不過,雖然缺乏了諾基亞的鼎力支持,今年IDF上,英特爾仍舊異常堅挺地支撐著MeeGo。畢竟,面向智能手機、上網本、平板電腦,智能電視、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等廣泛的設備類型的MeeGo是英特爾深入嵌入式市場的腳踏板。急切“超越PC”

    通過手機接入網絡的人數正在急速趕超PC,來自PC產業鏈上的變故也接連發生,同時以iPad為首平板電腦帝國的崛起,都給英特爾帶來了始料未及的壓力,猶如飛來橫禍。隨著各種關于PC出貨的負性數據接踵而至,英特爾急需在暴風雨欲來的前夜做好防護甚至是遷移的準備。

    在2011IDF峰會上,英特爾高管們的演講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用了濃重的筆墨,揮灑在英特爾的平板電腦戰略、MeeGo以及嵌入式方面。

    據了解,此前的一年間,英特爾已經積極進行新一輪的移動市場布局,英飛凌無線部門、TI電纜調制解調器業務、收購邁克菲,都是這一戰略的重要動作。2010年底,英特爾專門成立了平板和上網本設備事業部,由之前負責移動和筆記本電腦業務的道格?戴維斯負責。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平板和上網本設備事業部總經理道格?戴維斯在其主題演講中指出,如今市面上的平板電腦都不是完美的產品,英特爾將重新定義平板電腦。

    大舉嵌入

    英特爾的“嵌入式”雖然提出有段時間,但是相對于此前的“小打小鬧”,這次似乎動了真格。英特爾已經在今年的IDF上發出訊號,要全面大舉地進軍嵌入式市場。但是,依舊猶抱琵琶半遮面的MeeGo卻讓英特爾的嵌入式大打折扣。

    嵌入式對于英特爾而言,依舊是個綺麗的夢想,確實美好,但實現起來困難重重。英特爾架構事業部副總裁、嵌入式與通訊事業部總經理唐迪曼在IDF峰會上表示,“嵌入式技術就在我們周圍,城市中的數字標牌、DSS監控、基站以及銷售POS機都涵蓋著嵌入式技術。而英特爾也在嵌入式領域與合作伙伴一同改善著用戶體驗成果。”他還表示,“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增長方式的轉變,而這個大環境與嵌入式業務密切相關。英特爾希望為物聯網的打造,提供相應的平臺及解決方案。”

    唐迪曼對于過去一年中英特爾的嵌入式技術取得進步感覺良好。他表示,英特爾一向認為用戶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英特爾的遠景目標有三:首先,實現各種終端的互動和通信,例如PC、平板電腦、汽車、POS機之間的聯通,讓各個終端上的體驗是一致的,并且信息安全保密。其次,內部信息要通過調配達到內部共享。再次,英特爾還要致力于嵌入式技術標準化的推廣。

    此外,唐迪曼還介紹了英特爾在智能電網行業中的企業合作,他表示:“嵌入式的技術使得智能電網的部署實現端到端的建設,并達到進一步節能的效果。”另外。唐迪曼也介紹了英特爾在中國醫療設備、移動影像與鐵路行業中的應用。

    AppUp中國“化緣”

    憑借便捷易用的操作系統以及豐富多彩的應用,蘋果iPad在全球大獲成功。面對勢頭正猛的蘋果iPad以及AppStore,英特爾選擇迎難而上,并且砸下了大手筆。應用商店方面,英特爾的AppUp也在去年9月份正式上線,今年正式登陸中國。

    IDF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軟件與服務事業部總經理詹睿妮宣布了就AppUp中心以及AppUp開發人員計劃在中國達成新臺作。英特爾攜手東軟、海爾、神舟和深圳市福田區科技局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試圖壯大AppUp的生態系統。操作系統領域,英特爾去年就推出了MeeGo操作系統,通過本次IDF大會,英特爾試圖傳達“MeeGo時代已經到來”的訊號,但其實目前搭載MeeGo的設備依舊停留在工程機階段。

    同時,英特爾還宣布了一系列平板電腦新架構,以及圍繞平板電腦而搭建的產業生態系統,希望借此在迅速壯大的平板電腦市場重獲市場份額。

    2010年以蘋果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迅速爆發,讓英特爾統治多年的筆記本電腦和上網本市場出現下滑。本屆IDF,英特爾終于揚眉吐氣地拿出了針對平板電腦的較為完整解決方案,但已時隔一年,英特爾對自身的反擊力度能夠發揮的作用似乎也并不十分確信。

    英特爾面向上網本和消費類筆記本電腦推出的AppUP應用商店,目前已包含數千個應用程序,其中不乏在蘋果iOS、谷歌Android平臺上名噪一時的憤怒的小鳥等游戲。詹睿妮表示,AppuP將支持多操作系統,包括微軟的Windows、英特爾的MeeGo,乃至谷歌的Android。未來APPUp還將進一步擴展,以支持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消費電子產品等。

    英特爾還與諸多本土廠商在應用服務上進行了合作。如與騰訊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專注于三網融合與多屏移動平臺技術,該實驗室目前擁有大約60名來自英特爾和騰訊的工程師,未來預計將增加至200名。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稱,雙方的合作不局限于平板電腦,車載系統、智能電視等領域也是發展方向。

    同時,英特爾的MeeGo系統自然少不了本地應用提供商的支持,目前,新浪微博、騰訊游戲中心、搜狗拼音、人人網、開心網、暴風影音等應用已在MeeGo系統上實現。

    廣泛互聯計算+個性化計算

    英特爾希望推進從硬件、平臺到軟件和服務全面的計算解決方案,將計算的智能擴展到更廣闊領域,促進個性化“互聯計算”體驗的普及。

    “當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個性化互聯網時代,這將從根本上改變IT公司提品、內容和服務的方式,從而帶來產業形態和軟、硬件創新模式 根本的變革,”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表示,“英特爾致力于創新和擴展計算技術,連接世界上每一個人。”

    去年初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英特爾公司總裁兼CEO保羅?歐德寧闡述了個性化計算如何從PC擴展到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從而改變英特爾和整個產業。保羅-歐德寧最近也表示,搭配英特爾芯片的智能手機將于今年年底前面市。然而,與PC市場不同,智能手機擁有大量的芯片供應商。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高通、德州儀器和三星處于領先地位,市場份額合計為87%,其中高通份額最大。缺乏移動市場經驗的英特爾,目前很難與這些廠商一較高下。

    “智能設備,演繹個性化計算未來”這是道格?戴維斯對于個性化計算的論斷。同時,戴維斯在主題演講中探討了包括上網本、平板電腦及其它便攜式計算設備通過個性化、移動、互聯的體驗。他介紹,英特爾在未來三年將以超越摩爾定律的速度開發和生產凌動產品線,以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更高的性能和全新的計算特性,實現更卓越的用戶體驗。

    戴維斯還宣布了人們期待已久的英特爾凌動Z670處理器和英特爾s M35Express芯片組平臺,并介紹了一系列創新的平板電腦和其它新設備。這些由領先廠商從5月開始陸續推出的設備,可支持多種操作系統,包括Android、Windows 7和MeeGo。

    生死競速

    英特爾急切超越PC的任務,讓其承擔了極大的心理壓力。PC世界里稱王的英特爾,由于wintel聯盟的瓦解,變得孤立無助。微軟選擇用戶諾基亞更讓英特而爾措手不及,自己兩個“盟友”,卻背著撇開自己,做了歷史性的握手。

    英特爾仍然持有一個渴望制定標準的霸主心態,然而在超越了PC之外的世界制定標準,顯然困難不少。英特爾要學習IBM,超越IT硬件的束縛,因為如今的移動互聯時代中,IT硬件廠商的生存之道早已發生了變化。

    MeeGo操作系統和應用商店都是英特爾企圖跨越硬件束縛的舉措,但曾被十分看好MeeGo卻在一推再推的背景下,光彩漸失。并且MeeGo的延遲,也直接波及到英特爾在嵌入式上的進展。

    應用商店方面,業內人士指出,“在操作系統和應用商店上,蘋果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英特爾要叫板蘋果,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可以說,今年的IDF上,英特爾的轉型是遲緩的、倉促的。脫離了PC領域競爭優勢的英特爾,變成了一個“學徒”。當移動互聯的市場已經被高通、ARM、英偉達、聯發科等廠商深度占領之時,英特爾將如何跨界?

    另一方面,由于沒能完好解決能耗這個關鍵要素。業內人士分析,英特爾依舊難以在短期內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凌動Z670處理器平臺采用的是45納米技術,在能耗上還是遜于ARM,目前主流PC廠商的平板電腦主要還是采用ARM的芯片。專家指出,如果采用30納米制程的新產品遲遲不出,英特爾無法在能耗上與ARM展開正面競爭。

    第7篇:醫療設備市場研究范文

    馬來西亞PCB企業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檳城州、雪蘭莪州、柔佛州。

    原馬來西亞PCB的品種以單、雙面PCB為主,

    近幾年在HDI板(包括部分的IC封裝基板)、撓性PCB、金屬基PCB得到較快的發展。

    (接上期)

    3 馬來西亞

    3.1 馬來西亞PCB產業發展總述

    馬來西亞現有人口約2900萬,其中馬來族占54.6%、華人占24.6%、其它為印度人、其他民族(以上為2012年估計的資料)。國土面積為33萬平方公里。正在向亞洲“第五小龍”沖刺的馬來西亞,加快發展高科技,并以高科技推動新一輪產業升級。

    馬來西亞從8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到80年代末期,電子產業初具規模, 半導體出口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同時還加速發展電腦、航天業、汽車工業和生物工程等產業。

    1996年1月13日,馬來西亞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通訊衛星,使其成為世界上又一個在太空擁有自己衛星的國家。此外,馬來西亞還加大航空工業投資,實施本國“信息高速公路”和“超級多媒體走廊”計劃。為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府決定將投資50億林吉特(貨幣)創辦科技學府和多媒體大學,以培養馬來西亞所需的高科技人才。

    馬來西亞的PCB制造業在整個國家的制造業銷售額中所占比例很高,其比例僅次于汽車設備制造業,居第二位。根據(2012年6月)有關機構統計公布的數據,馬來西亞制造業銷售額各領域比例為:汽車設備制造業占25.4%;電子管及電路板制造22.5%;棕油精煉產品20.1%、鋼鐵制造業9.5%和半導體設備制造業5.6%。馬來西亞是第二大的東南亞PCB生產國家。從其PCB產業未來發展壯大的趨勢上看,它強于現處于萎縮的新加坡。

    據Prismark調查統計馬來西亞在2011年的PCB銷售額達到4.44億美元,預測2016年將達到6.99億美元(見圖11)。2011~2016年的年平均增長率(CAAGR)為9.5%。馬來西亞的這一CAAGR,在亞洲各國/地區(包括日本、中國內地、韓國、臺灣、印度等)PCB業的2011~2016年CAAGR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越南(CAAGR為12.3%)。

    在馬來西亞PCB企業中,有較大數量比例是日資企業。日資在這個國家投資PCB及其PCB材料業,主要是經歷兩個投資熱潮時期。

    第一個投資PCB熱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初中期(1989~1996年)。在此期間有七家日資在該國投資建立PCB工廠。

    即CMK馬來西亞工廠(1989年投建);コスモ電子公司FPC后期加工廠(1992年投建,2006年該母公司已退出FPC業,此廠已撤離);丸和的雪蘭莪工廠(1993年投建,工廠試作及量產FPC,現仍存在);三河精機雪蘭莪工廠(1994年投建,此FPC生產廠現在已轉為馬來西亞內資廠);日本Elna的檳城州工廠(1996年投建,與臺企業合資);日本發條在馬來西亞的金屬基PCB生產廠(1995年投建完成,2012年又進一步投資擴產)。

    日本PCB企業在馬來西亞第二個的投資熱潮,在2008年~2011年期間。主要是日本Ibiden公司于2008年在檳城州投建HDI板生產企業,以及它在2011年進一步投建企業的第二工廠。另外,還有在此時期中,日本三井金屬在吉隆坡銅箔工廠的擴建工程啟動。目前在馬來西亞共有5家日資PCB企業,另還有一家日資的電解銅箔企業。在馬來西亞PCB業中的本地資本企業主要有QDOS(生產撓性PCB)、GUH(生產剛性單、雙面PCB)、PNE(生產剛性單、雙面PCB)等。另外還有美資的Sanmina-SCI Kuching(設在古晉)、新加坡MFS科技公司投資的FPC工廠(設在馬六甲)。

    馬來西亞PCB企業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檳城州、雪蘭莪州、柔佛州。其中檳城州地區的PCB業發展得更興盛些。位于馬來西亞半島西北的海岸邊的檳城(又名喬治城),不僅是最如詩如畫及最浪漫的旅游城市,還是亞洲經濟發展中的一顆明珠,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

    檳城也是在馬來西亞國內的創PCB產值最高的地區。生產剛性單、雙面PCB、多層板、撓性PCB,以及IC封裝基板等各種PCB的海內外企業群聚于此。座落在檳城州“科學園區”內的Ibiden馬來西亞公司,屬世界尖端的IC封裝基板大型生產企業工廠之一。此地區PCB發展昌盛,與當地的具有企業經營意識、水平較高的華人比例很高相關。

    柔佛州位于馬來西亞西部(馬來西亞半島)的最南端。它是馬來西亞本國PCB業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有三四家本地資本的PCB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都集中在這里建立了PCB生產廠(當時主要生產單面PCB),到90年代中后期,又有CMK等日資企業在這個地區投建PCB企業,并發展至今。

    原馬來西亞PCB的品種以單、雙面PCB為主,近幾年在HDI板(包括部分的IC封裝基板)、撓性PCB、金屬基PCB得到較快的發展。世界PCB產業、市場研究的資深專家中原捷雄近期經對馬來西亞PCB業進行實地考察,得到對該國PCB業這樣一個印象:“由于Ibiden的率先投入(Ibiden也將為IC載板建設另外一座工廠)及Elia的新工廠設置,馬來西亞的電路板產值將會在幾年內翻漲一倍。”

    3.2 位于檳城州地區的PCB企業

    (1)馬來西亞內資的第一家撓性PCB企業――QDOS公司

    馬來西亞的QDOS公司(Quality Dutstanding Services,在中國內地慣稱為“瑞華集團”)成立于1993年。并幾乎同時,該公司在檳城建立了馬來西亞的第一家撓性PCB企業,即QDOS馬來西亞廠。

    位于檳城州 (Bayan Lepas)的“自由工業區(Free Industrial Zone)”的這家工廠于1994年建成、投產。它初期創建的資金,來自馬來西亞當地大財團的資助。著名的美國Motorola公司成為了此工廠所生產FPC產品的第一個大客戶。該工廠最早的技術,來自幾位從美資FPC生產企業脫離出來的新加坡籍工程師。

    之后,QDOS的FPC事業不斷發展:1999年QDOS馬來西亞廠為擴大產能,增加了馬來西亞的新FPC廠。2000年QDOS公司總投資2000萬美元在廈門建成它在海外的第一家生產企業瑞華高科技電子工業園(廈門)有限公司,2001年建立了QDOS印度研發中心 。

    2006年QDOS開始生產醫療設備使用FPC的IPC6013三級;并且在2006 年實現了六層FPC及剛-撓PCB的大量生產;2008年多層板Camera Module Rigid開始大量生產;2009年裝聯BGA&IC的Multi-touch module FPC模塊開始量產。2010年QDOS一次性通過TS16949的審核,向汽車FPC市場邁進。目前QDOS擁有許多世界著名的電子產品企業構成的客戶群,它們包括:Motorola、Jabil、三星、AVAGO、Agilent Techologies、佳能、松下、Minebea等。目前,QDOS的創FPC產值能力約有6000萬美元,它一半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QDOS馬來西亞工廠,另外一半是QDOS在中國廈門的投資廠所貢獻。

    (2)馬來西亞內資的單、雙面PCB企業――GUH Circuit Industry 公司

    馬來西亞大展控股有限公司(“GUH”)目前是馬來西亞吉隆坡股票市場主板的上市公司。該公司最早是以生產PCB為主業起家。之后拓展了房地產業務,棕櫚油種植業務,并在柬埔寨投資了一個37.1MW發電廠等。GUH的PCB工廠(稱為GUH Circuit Industry公司)位于馬來西亞的檳城。以生產單面PCB為主。目前這家GUH 檳城廠具有 20萬m2的單面板、3萬m2雙面板,以及小規模的4~6層多層板的生產能力。

    世界著名PCB市場專家中原捷雄先生于2012年4月曾到位于馬來西亞檳城的GUH Circuit Industry公司實地調查。他通過訪問談到了對此工廠PCB生產經營現況的感想:“如同所有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電路板廠現象一樣,他們的單面板廠業務都相當差,主要的原因是平板電視的生產量降低了。比較有趣值得了解的是,位于檳城的QDOS與GUH Circuit Industry 兩家公司都是由馬來西亞的華人所管理。檳城的華人比例超過了60%,這也是為何外資會強力在檳城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0年初,GUH Circuit Industry 公司在蘇州建立了一家生產PCB的分公司(這是它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PCB工廠)。這家GUH海外工廠離臺灣廠商金像電子公司的在蘇州的PCB工廠很近。

    GUH蘇州廠的主要生產單面板與銀漿貫孔板,具有 200,000m2單面板、10,000m2銀漿貫孔板、40,000m2的2~6層板月產能。GUH 的“檳城(Penang)”廠也有200,000m2的單面板、30,000m2雙面板、4~6層多層板的月產能。在 2011 年其蘇州廠的年產值約略在四千八百萬美元,而“檳城(Penang)”廠則約為四千五百萬美元,或者說是整體產值為九千三百萬美元。

    2012年5月,馬來西亞GUH總公司報告了其2011年收入3.113億令吉(約合9888萬美元)。相比2010年的3.093億令吉(9825萬美元)有些許提高。盡管收入增加了,但該公司錄得稅前利潤是4390萬馬幣(約合1394萬美元),總體有所下降。2011年,GUH的PCB業務占公司總收入的86%,同時擴大了它的雙面印刷電路板的產能,產量比上年提高了31%。電子部實現了馬幣2.6764億令吉(約合8501.5萬美元)的營業額,再上年的數字是2.7894億(約合8860萬美元)。

    GUH公司在它的網站公示的2011年經營業績的文中分析到:“主要材料價格上升是削弱該集團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生產PCB的電子部。客戶們紛紛在價格上施壓,同時美國美元和歐元區債務危機造成的貨幣風險,全球不確定性的壓力也會影響今年2012年的表現。 ”

    GUH公司表示:“為了克服這些挑戰,PCB部將不斷重新調整其業務采購戰略,針對新的和不斷增長的細分市場,從而達到更好的利潤率。這些市場包括更小的,更高密度和更復雜的電路板。”目前在GUH公司馬來西亞和中國兩個PCB工廠,實施了增強現有能力的計劃,以進一步提高運營效率。PCB部分將增加產品品種,增加其雙面及多層電路板的能力和獲得新的生產技術,以提高其技術能力。此外,近期該集團投資增加了嚴格的控制和監測的設備,以減少產品缺陷。兩家工廠集中采購原材料可以更好進行成本控制。

    (3)日臺合資的單、雙面PCB企業――ELNA. PCB馬來西亞公司

    ELMA PCB馬來西亞公司(ELNA PCB(M)SDN.BHD.)是日本ELNA株式會社與臺灣立隆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資建立的PCB廠。

    它的主導產品是單、雙面PCB。這家工廠坐落在馬來西亞的檳城。目前PCB年產值能力為4500萬美元。而該公司股東之一的臺灣立隆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Lelon Electronics Corp.)于1976年創立。開始以手工制造小型電解電容器。1991年立隆電子與日本TOWA公司技術合作,并為TOWAOEM生產電解電容器。1995年立隆電子與日本ELNA公司合資設立ELNA PCB馬來西亞公司,生產印刷電路板。2001年獲臺灣證券交易所核準掛牌轉上市。它是臺灣最早的一家在馬來西亞投資PCB的企業。

    (4)日資Ibiden的高端HDI多層板工廠――IEM公司

    日本Ibiden公司(中文慣稱揖斐電公司)是世界超大型PCB企業,也是日本最大的PCB生產企業。它的PCB銷售額在2008~2011年連續四年居于世界PCB企業排名第四位。2011年它的PCB銷售額實現21.26億美元。

    位于馬來西亞檳城州的“科學園區”內的Ibiden馬來西亞公司,稱為“IBIDEN Electronics Malaysia Sdn.Bhd”(簡稱IEM)。它是Ibiden公司于2008年5月開始動工建設的IC封裝基板生產企業。在建設過程中曾因世界金融危機而被迫停滯。最后歷經近三年后,此工廠于2011年4月建設完成,投入使用。

    已投入IC封裝基板及HDI多層板生產的馬來西亞Ibiden工廠具有月產3萬m2能力。

    就在2011年4月的Ibiden 馬來西亞第一工廠竣工典禮上,日本Ibiden公司高層領導同時還舉行了同在檳城的Ibiden 馬來西亞第二工廠建設開工儀式(日語稱“入鍬”儀式)。Ibiden公司又于2011年投資300億日元(約合3.7億美元),啟動建設IEM工廠的第2期工程。此項工程計劃在2012年夏完工。

    即將建設完工的IEM公司的2期工廠,計劃所生產的PCB主導產品,是面向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用的FC-CSP封裝基板。這種FC-PCB封裝基板(薄型化、無內芯層的HDI多層板),原來一直只在Ibiden公司的日本國內工廠(設日本的歧阜縣大垣市的河間事業廠,封裝基板現月產能在1.1萬m2)所生產,2011年以來,該公司轉變了海外工廠生產PCB品種的布局戰略,將這類高端封裝基板也同時在海外工廠進行生產(除馬來西亞的IEM工廠外,該公司現還考慮擴大到在Ibiden菲律賓工廠的生產)。IEM公司的2期工廠竣工投產后,馬來西亞的IEM工廠的PCB月產能將達到4萬m2,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高端HDI多層板大型工廠之一。

    3.3 位于雪蘭莪州地區的PCB 企業

    (1)馬來西亞內資控股FPC工廠――Innovation TS Flex-Technology (M) Sdn. Bhd.

    馬來西亞內資控股FPC工廠――Innovation TS Flex-Technology (M) Sdn. Bhd.(簡稱:TS Flex)原由日本三河精機(Inflex)于1994年10月在馬來西亞的雪蘭莪(Selangor Darul Ehsan )投資建立了一座撓性PCB企業。工廠建立初期,只進行由FPC的沖壓到表面貼裝工程的加工。2000年新工廠建立,進行全工序的生產FPC,并完成FPC上的元器部件的組裝(SMT)。

    2003年6月,公司名稱改為Innovation TS Flex-Technology (M) Sdn Bhd.。同時設立工程技術事業部,開始接受試產訂單。

    該公司在2004年8月,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業務擴大,增加了多條FPC生產線,并在2005年正式引入鍍金、無鉛焊錫電鍍及通孔電鍍生產設備。該公司分別在2003年10月與2005年在香港、中國珠海建立了海外業務據點。其中香港(Inflex (Hong Kong) Limited)業務據點,主要承擔FPC及其STM的銷售業務;中國珠海業務據點除承接FPC業務外,還擔負FPC的后期檢查業務工作。

    目前馬來西亞的TS Flex公司的股權情況為:榮敏行(馬來西亞人)占81.53%;日資的東京兼(香港)有限公司(TOKYO BYOKANE CO., (HONG KONG)LTD)占18.47%。目前有5.41 百萬美元資本金,員工有250人。

    (2)日資丸和的FPC企業――Denshi Maruma Industries(M) sdn.bhd.

    Denshi Maruma Industries(M) SDN BHD是由日本丸和制造所株式會社(MARUMA)于1993年5月開始投資建設,并于1994年4月竣工投產的撓性PCB生產企業。

    公司注冊資金1935萬元(馬幣)。它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不同的地方有兩個工廠,一個稱為主工廠,一個為電鍍加工工廠。主工廠占地面積為21500m2,建筑面積9000m2。電鍍工廠占地面積為1500m2,建筑面積1500m2。整個公司目前有職工260名(含4名日本人)。

    目前的Denshi Maruma Industries(M)的股東構成為三方:Maruwa Corporation (丸和)(日)、Ryoka Sangyo Co., Ltd. (Japan)和Akira Koizumi先生(馬來西亞人)。第一股東丸和制造所株式會社在海內外有三家FPC工廠,它們是在日本國內的宮城縣的宮城工廠、在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工廠和在印度尼西亞的撓性PCB工廠。

    3.4 位于柔佛州地區的PCB企業

    (1)日資CMK的金屬基PCB企業――CMK馬來西亞公司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最大的單面PCB的企業――是日本CMK 株式會社于1989年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州(Johor)建立的單、雙面PCB生產企業(稱為CMKS (MALAYSIA) SDN. BHD.)。這是日本PCB業界中最早在馬來西亞投資PCB工廠的企業。現在,CMK公司已對這個馬來西亞的PCB老廠所生產的PCB進行了產品結構的大調整,放棄了原來生產的紙基單面PCB及雙面銀漿貫孔型PCB品種,改換生產金屬基PCB。 2010年間CMK公司又對該廠再投資5億日元,新建PCB生產線專門生產金屬基PCB,以適應迅速擴大的LED TV及家庭LED照明產品對LED基板市場需求。所投建新線的金屬基PCB的月產能達到2萬m2。

    (2)內資的單面PCB企業――PNE PCB Bhd公司

    馬來西亞PNE公司(Print N Etch Pte Ltd)于1976年開始從事PCB業。并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建立的單面PCB企業。目前柔佛州PNE廠的單面板月產能達15萬m2。PNE于1997 年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板上市。2003年PNE公司在廣東東莞建立的PCB新工廠完工。

    (3)內資的單面PCB企業――Ronnie公司

    RONNIE電子(柔佛)公司(RONNIE ELECTRONICS (Johor) Sdn. Bhd)是馬來西亞本地資本投資創建的PCB企業。它成立于1988年6月,工廠位于柔佛州。主要生產單、雙面PCB,目前其月產能為20萬m2。所制作的PCB品種主要有:單面電調諧器板、單面碳膜板、單面及雙面主板、單面及雙面電源基板。近兩三年在承接單面鋁金屬基基板、雙面LED基板、單面導熱型CEM-3基板制造業務方面,在不斷擴大。

    (4)內資的PCB企業――GG電路工業有限公司

    GG電路工業有限公司(GG Circuits Industries Sdn. Bhd.)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馬來西亞內資的PCB企業。它位于柔佛州首府新山Gembira工業園區。該公司生產單、雙面PCB,以及多層板(4~6層為主)。它目前擁有的PCB加工設備水平及齊全程度在幾家馬來西亞內資PCB企業可居上乘。它在馬來西亞國內可算一家從事PCB業較早的老企業。

    3.5 位于其它地區的PCB企業

    (1)日資Sanmina-SCI的Sanmina-SCI古晉工廠

    美資Sanmina-SCI公司的馬來西亞Kuching工廠(古晉工廠),原來是由美國的公司Zycon所設立,之后被Hadco并購,接著又被Sanmina-SCI所并購。以生產PCB為主業的馬來西亞古晉工廠,1996年由美國的Zycon所設立,之后被美國Hadco并購,接著在2000年又被美國Sanmina-SCI所并購。

    Sanmina-SC(中文稱為新美亞電子制造服務公司,在中國大陸還慣稱“森米納-四海”)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硅谷是美國的一個歷史較悠久的電子產品企業,是世界500強企業。它的PCB業在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期很強大。曾經在2000年銷售額實現15.5億美元,成為世界PCB銷售額排名第一位。到2011年Sanmina-SCI的產值達到3.66億美元,世界排名為41名,為美國PCB業中的第五大企業。近年Sanmina-SCI的PCB業務的發展重點放在亞洲(馬來西亞、新加坡的PCB工廠)。

    Sanmina-SCI 的Kuching工廠設在馬來西亞古晉地區。古晉 (Kuching) 為馬來語,意為“貓”,是馬來西亞沙撈越州首府。它是東馬歷史上最久、最大的城市、工商業中心與港口。該公司全稱“Sanmina -sci Corporation (Malaysia) Sdn. Bhd.”。Sanmina-SCI 的古晉工廠中現擁有很好的設備,可生產高精密、高多層PCB(可制造高達40層的多層板)。

    (2)新加坡MFS科技的FPC生產企業――MFSM馬六甲工廠

    成立于1989年的新加坡KFS科技有限公司(于2000年更名為MFS科技,中國大陸慣稱“維勝科技”)在1998年撓性PCB把業務擴展到了馬來西亞。它收購了維信集團下屬的馬來西亞子公司使其成為公司的全資控股子公司,公司全稱MFS Technology (M) Sdn Bhd,簡稱MFSM)。

    開始階段主要為在馬來西亞檳城的跨國公司客戶提供設計和市場服務。在當年著手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州投資建立了FPC生產工廠――MFSM馬六甲工廠。1999年該工廠建設完成,并開始生產。它是新加坡KFS公司繼在1996年在本國建立第一座FPC工廠之后,在海外投建的首家FPC生產企業。創建初期,它還享受到馬來西亞工業發展局給予的投資稅務方面優惠政策獎勵。

    新加坡MFS科技有限公司的PCB產品生產由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工廠和中國湖南工廠完成,新加坡總部主要是從事元器件的組裝服務和模塊級集成。MFSM馬六甲工廠產出產品,主要是完成在新加坡MFS公司的訂單。開始它主要為磁盤驅動器和消費類電子產品配套,近年又擴大到生產許多汽車電子用FPC。MFSM馬六甲工廠目前土地面積為250,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積85,000平方英尺。它所在的馬六甲州(Malacca),位于馬來半島西海岸,介于森美蘭及柔佛之間。這座歷史城是馬來西亞早期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曾經吸引來自中東、中國及印度的貿易商來此進行貿易活動。在馬來西亞的PCB產業中,不像同在東南亞地區的泰國、越南那樣有多家FPC企業,在馬來西亞的十幾家PCB企業中生產FPC產品的可能僅此一家。

    2011年,MFS科技公司在MFSM馬六甲工廠啟動了新工廠的擴建工程。這項工程計劃到2012年將完成40,000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積建設,以增加PCB產能。MFSM馬六甲工廠目前主要生產高密度互連(HDI)撓性PCB,高容量的單、雙面及多層PCB,剛-撓性PCB。FPC制作線路可微細到100微米間距。工廠具有24小時運作的PCB加工能力,產能每月20萬平方英尺。

    (3)日資的金屬基PCB生產企業――NHK芙蓉工廠

    日本發條株式會社于1994年在馬來西亞的森美蘭州首府芙蓉市的新那旺(Senawang)工業區投建PCB企業。此企業稱為“NHK Manufacturing (M) Sdn. Bhd.(NHK制造(馬來西亞)有限公司),簡稱為“NHK芙蓉廠”。”1995年8月,建成投產。該工廠主要是生產金屬基PCB。它具備較先進水平的PCB制造設備,以及良好的生產環境條件,產品品質優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3d成人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