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綿城市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以芽袍衣殼蛋白為分子載體,通過芽袍表而展示技術將外源目的蛋白展示在重組枯草芽袍桿菌芽袍表而,制備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組芽袍抗體和酶制劑已成為人們研究和關注的熱點。芽袍的結構相當復雜,中心部位為核芯,含有原生質體,被芽袍膜包裹;核芯外而為皮層,成分為肚聚糖,再往外是一層或者數層蛋白質組成的芽袍殼,最表而為芽袍壁。B. subhfis芽袍中約包含25種衣殼蛋白,而本研究前期已利用CotC為載體成功將海藻糖合酶展示在芽袍表而。但是由于芽袍易受萌發劑刺激而萌發,當芽袍萌發時首先會釋放2,6-毗咤一梭酸鈣CCaz+-dipicolinicacid Caz+-DPA)和大量離子,然后袍子皮層內的肚聚糖被水解,皮層水解會逐漸補充袍子核內的水分,最后芽袍恢復酶活力,導致衣殼蛋白被降解脫落,而海藻糖合酶相應脫落后也會被一些蛋白酶類降解,因此不僅失去了固定化酶的目的,還降低了海藻糖合酶酶活,加大其回收難度。所以,弱化芽袍萌發,鈍化芽袍對外界環境刺激的感知變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選擇枯草芽袍桿菌芽袍萌發中的兩個關鍵皮層溶解酶基因cwlJ和、IeB基因作為敲除對象,實現抑制芽袍萌發的目的,構建芽袍表而穩定展示海藻糖合酶的工程菌,提高芽袍的穩定性和利用率,更加高效穩定的表而展示海藻糖合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含有海藻糖合酶基因的枯草芽袍桿菌168(以下簡稱B. subtifis 168-Tres):本實驗室保藏;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質柳PIC9研口含有博來霉素抗性基因的質粒pPICZaA:杭州寶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限制性內切酶:日本TakaRa寶生物公司;卡那霉素、博來霉素、Ezup柱式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SanPrep柱式DNA膠回收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高純度質粒小量快速提取試劑盒:艾德萊生物公司;其他試劑均屬于國產分析純。實驗所涉及引物見表1所示。
LB培養基:酵母浸粉5 g/L、蛋白胨10 g/L,氯化鈉10 g/L,pH 7.0-7.4 。
發酵培養基:葡萄糖10 g/L、玉米漿10 g/L,酵4浸粉3 g/L, NaCI 6 g/L, K2HP04 3 g/L, MnS04 0.3 g/L, MgS042.4 g/L, pH7.0-7.4 。
菌體增殖培養基:酵母浸粉5 g/L、蛋白陳10 g/L,氯化鈉10 g/L、山梨醇91 g/L o
電轉緩沖液:甘露醇91 g/L、山梨醇91 g/L、甘油100 g/10
菌體復蘇培養基:酵母浸粉5 g/L、蛋白陳10 g/L,氯化鈉10 g/L、甘露醇69 g/L、山梨醇91 g/L。
葡萄糖需在高壓蒸汽滅菌鍋中115℃滅菌20 min其他培養基均121 ℃滅菌20 min。
1.2 儀器與設備
SW – CJ - 2FD型雙人單而凈化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有限公司;WFJ 7200型可見分光光度計: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5 804 R型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438℃型電轉儀:德國Eppendorf公司;GNP - 9080型隔水式恒溫培養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梯度PCR儀: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MD2000核酸超微量分光光度計:美國BioFuture公司;ZQYZ - CS型恒溫振蕩培養箱:上海知楚儀器有限公司。
1.3 實驗方法
1.3.1重組同源性片段sleBl-kmr, cwIJ1-zeor的制備
用Ezup柱式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取B. subtilis168-Tres菌體的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se nucleic acidDNA),并以此為模板,sleB F1和sleB R1為引物進行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ise chain reaction PCR)擴增,獲得長度為592 bp用于敲除sleB基因的同源臂sleBl;使用高純度質粒小量快速提取試劑盒提取pPIC9k質粒,以此為模板,sleB F2和sleB R2為引物進行PCR擴增,獲得長度為1 502 bp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km`;使用SanPrep柱式DNA膠回收試劑盒膠回收所得的sleB 1片段與kmr片段為模板,sleB F1和sleB R2為引物進行重疊延伸PCR, PCR擴增條件為:(1)95 ℃預變性5 min; 94 ℃變性30 sec, 57 ℃退火30s,72℃延伸3.5 min, 5個循環;72 ℃延伸2 min; (2) 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4.5 min, 30個循環;72℃延伸10 min , 4℃保存,擴增得到長度為2 094 bp的同源重組片段sleBl -kmr,并使用SanPrep柱式DNA膠回收試劑盒進行膠回收,保存于-20℃備用。cwlJl長度為451 bp博來霉素抗性基因片段為1 205 bp,cwlJl-zeor片段制備方法同上。Bacillus subtifis 168-TresOsleBΔcwIJ工程菌構建流程見圖1。
1.3.2 回收產物的酶切及濃縮
用限制性內切酶BamH I酶切sleB 1-kmr和 cwLll -zeor基因片段,并向酶切產物中加入1/10體積3 mol/L醋酸鈉和2.5倍體積的無水乙醇,置于-20℃冰箱冷卻20 min,然后12 000 r/min離心5 min得沉淀;加入300 μL體積分數為75%乙醇重懸沉淀,12 000 r/min離心5 min后除去乙醇,37℃風干30 min最后加入15-20 μLddHZO重懸DNA。使用核酸超微量分光光度計測定回收DNA質量濃度,并最終獲得質量濃度在200-500 ng/μL之間的DNA溶液。
1.3.3 電轉感受態細胞的制備
挑取新鮮LB固體培養基表而的B. subtifis 168-Tres單菌落,接種于10 mL菌體增殖培養基中,37 ℃,220 r/min培養12h;將上述菌液轉接到50 mL菌體增殖培養基中至菌液初始OD600mm = 0.2,然后37 ℃,220 r/min培養菌體至OD600mm = 1.0;將菌液轉移到100 mL離心管,冰浴10--15 min后,4 ℃ ,8 000 r/min離心5 min,收集菌體;離心后的菌體用預冷的電轉緩沖液洗滌2--3次,并使用1 mL電轉緩沖液重懸菌體,制成枯草芽袍桿菌電轉化感受態[mo;將制備好的感受態細胞每管分裝100 μL,-80℃保存備用。B. subtilis 168-TresasleB感受態的制備方法同上。
1.3.4 電轉化
將回收片段sleBl-kmr與B. subtifis 168-Tres感受態混合均勻,然后加到2 mm電轉杯中預冷5 min,并使用電轉儀在2 000 V,5 ms條件下電轉化,電轉完成后立即加入500 μL菌體復蘇培養基,37 ℃,180 r/min復蘇培養3h后涂布在含卡那霉素(25 μg/mL)的LB 固體培養基中,于3 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1-2 d,篩選出抗卡那霉素的菌株。將cwlJl-zeor與B. subtifis 168-TresΔsleB感受態電轉后,篩選出抗卡那霉素和博來霉素的菌株。
1.3.5 陽性重組菌株的鑒定及傳代培養
挑取陽性轉化子接種到含卡那霉素抗性的液體LB培養基中,37℃培養過夜后8 000 r/min離心并收集菌體,提取重組菌DNA,并以獲得的基因組為模板,sleB FZ和sleB凡為引物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驗PCR產物,獲得陽性重組菌株B. subtilis 168-TresΔsleBo重組菌B. subtilis168-TresΔsleBΔcwIJ的獲得方法同上。用LB液體培養基將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3 7 ℃ , 200 r/min的培養條件下傳代15次,做菌落PCR驗證。
1.3.6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芽抱形成檢測
將原始菌株B. subtilis 168-Tre對口重組菌株B. subtilis168-TresΔsleBΔcwIJ以1%的接種量分別接種在發酵培養基中,置于37 ℃ , 200 r/min的恒溫振蕩培養箱中培養48 h,每隔4h取樣,同時利用芽袍染色法對芽袍染色,置油鏡觀察,芽袍呈綠色,菌體成紅色。觀察10個視野的營養細菌與芽袍數,產芽袍率=芽袍數/(芽袍數+營養細胞數)x100%。
1.3.7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LB培養基中芽抱萌發驗證
分別將發酵48 h后的重組菌與原始菌菌液80℃水浴20 min,立即冰浴,將菌體稀釋后涂布在LB固體培養基中,放置在3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30 h,用平板計數法記錄芽袍萌發結果。
1.3.8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芽抱萌發驗證
分別取5 mL發酵48 h后的重組菌與原始菌菌液80 ℃水浴20 min,立即冰浴,與10 mL pH 7.5的磷酸鹽緩沖液配制的終濃度30%的麥芽糖漿混勻后制備成海藻糖合酶的反應體系。將此反應體系置于25 ℃恒溫水浴振蕩搖床中反應12h,每隔4h取樣涂布在LB培養基中,放置在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30 h,用平板計數法記錄芽袍萌發結果。
1.3.9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海藻糖合酶酶活檢測
分別將發酵48 h后的重組菌與原始菌發酵液8 000 r/min離心20 min,棄上清,用去離子水洗滌沉淀2次后并懸浮,加入溶菌酶使其終質量濃度為2 mg/mL后T-37℃放置30 min破壞營養細胞,后經8 000 r/min離心10 min,烘干,稱量干菌體質量,最后用去離子水懸浮制得芽袍懸浮液,將5 mL芽袍懸浮液與10 mL pH 7.5的磷酸鹽緩沖液配制的終濃度為30%的麥芽糖漿混勻,制備成海藻糖合酶的反應體系。將此反應體系置于25 ℃'恒溫水浴振蕩搖床中反應12h后,室溫,1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進行高效液相色譜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檢測轉化體系中海藻糖。
HPLC測定色譜條件:Hypersil NHZ色譜柱(300 mmx4.6 mm 、5 μm);流動相(乙睛冰=3:1,V/功;流速1.0 mL/min;示差折光檢測器:波}}589.3nm;進樣量10 μL;柱溫:40℃。
海藻糖合酶活力定義:在25 ℃ , pH 7.5條件下,每分鐘生成1 μmol海藻糖所需的酶量為一個酶活單位(U)。
2結果與分析
2.1基因敲除片段sleB 1-kmrb勺構建、電轉化及鑒定
以B. subtilis 168-Tres菌體的基因組為模板,sleB F,和sleB R,為引物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2a。由圖2a可知,在6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度5 92 bp相符,表明已成功獲得同源臂sleBl;以質粒pPIC9k為模板,sleB F2和sleB R2為引物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2b。由圖2b可知,在1 5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度1 502 bp相符,表明成功獲得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kmr;以膠回收制得的sleBl片段與kmr片段為模板,sleB F,和sleB R2為引物進行重疊延伸PCR,得基因敲除片段sleBl-kmr, 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物,結果見圖2c。由圖2c可知,在2 0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度2 094 bp相符,表明基因敲除片段sleBl -kmr構建成功。
通過乙醇沉淀法濃縮酶切片段后,測得DNA質量濃度為395.63 ng/μL。將10 μL回收片段與100 N.,L B. subtifis168-Tres感受態細胞混合并電轉,用引物sleB F2和sleB R2對含卡那霉素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基因組進行驗證,結果如圖2d所示,表明sleBl-kmr與sleB發生同源重組,完成sleB基因的敲除,獲得B. subtifis 168-TresΔsleB重組菌。
2.2基因敲除片段cwlJl-zeor的構建、電轉化及鑒定
以B. subtilis 168-Tres菌體的基因組為模板,cw1J F1和cw1J R1為引物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3a。由圖3a可知,在5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451 bp相符,表明已成功獲得同源臂cwlJl;以質粒pPICZaA為模板,使用引物cw1J F2和cw1J R2進行PCR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3b。由圖3b可知,在12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度1 205 bp相符,表明成功獲得博來霉素抗性基因片段zeor;以膠回收制得的cwlJl片段和zeor片段為模板,cw1J F1和cw1J R2為引物進行重疊延伸PCR,得基因敲除片段cwlJl-zeor, 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驗結果見圖3c。由圖3c可知,PCR產物,發現在1 700 bp左右出現特異性條帶,與理論長度1 656 bp相符,表明基因敲除片段cwlJl-zeor構建成功。
通過乙醇沉淀法濃縮酶切片段后,測得DNA質量濃度為378.26 ng/μL。將10 μL回收片段與100 N.,L B. subtilis168-TresasleB感受態細胞混合并電轉,用引物cw1J F2和cw1J凡對含km和zeo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基因組進行驗證,結果如圖3d所示,表明cwLll-zeor與cwlJ發生同源重組,完成cwlJ纂因的敲除,獲得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
2.3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傳代培養驗證結果
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第5,10,15次傳代后的菌落PCR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見圖40由圖4可知,第5,10,15次傳代在1 500 bp和1 200 bp都有條帶產生,與Icm和zeor的理論值相符,表明重組菌的遺傳穩定性并未發生變化。
2.4 sleB, cwlJ基因雙敲除后對芽袍形成的影響
通過顯微鏡計數法計算原始菌株B. subtilis 168-Tres與重組菌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芽袍率,結果見圖5.由圖5可知,重組菌株比原始菌株生長遲緩約4 h,但兩株菌在48 h后的芽袍形成率都約為88%,證明敲除sleB和cwlJ基因后會使菌體生長時間延遲,但芽袍形成率未發生變化。
2.5 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LB培養基中芽袍萌發驗證
通過平板計數法對原始菌株和重組菌株芽袍萌況進行比較,結果見圖6。由圖6可知,B. subtifis 168-Tres芽袍萌發數為4.9x10 CFU/mL,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芽袍萌發數為5.3 x104 CFU/mL, B. subtilis 168-TresΔcwlJ芽袍萌發數為2.1x107 CFU/mL, 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芽袍未見萌發。
2.6 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芽袍萌發驗證
通過平板計數法對原始菌株B. subtifis 168-Tres和重組菌株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的芽袍萌況進行比較,結果見圖7。由圖7可知,原始菌株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轉化4h,8h,12h,16h后的芽袍萌發數都為4.8x108CFU/mL左右,而重組菌株芽袍在各個時段一直未見萌發。
2.7 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在麥芽糖轉化體系中海藻糖合酶酶活檢測
為了證實B. subtif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海藻糖合酶酶活是否有所提高,利用HPLC對重組菌芽袍懸浮液進行海藻糖合酶檢測,結果見圖8。由圖8可知,用B. subtifis168-Tres原始菌芽袍轉化測得的海藻糖合酶酶活為5.83 U}用B. subtilis 168-TresΔsleBΔcwIJ重組菌芽袍轉化測得的海藻糖合酶酶活為10.42 U}重組菌比原始菌酶活提高了78.7%,這表明敲除、IeB和cwlJ基因后弱化了芽袍萌發,成功提高了芽袍表而展示海藻糖合酶的穩定性。
3 結論
【關鍵詞】:蘇州市;綠化建設;海綿城市
1、海綿城市在蘇州市相城區綠化建設的展示區域
1.1相城大道南段綠化景觀提升工程。
相城大道南段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建設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為原有綠化景觀的提升建設,工程于2015年10月開始建設,2016年3月竣工完成,在工程建設的潤元路至古元路西側改造提升時,原有綠地中有一條廢棄的取土溝,該取土溝是原有綠化造型取土后留下的,由于處于林帶之中,且水系不通,形成了較深的淤泥溝,提升改造伊始,準備運用海綿城市的理念讓水系溝通,設計時設計師首先對原有的溝渠進行清淤,清淤后對水溝邊緣進行修整,并在北側改造部分駁岸,使得水系可以溝通,讓溝不再成為“死溝”,同時在溝中放置卵石和種植水生植物,凈化水質,在苗木灌溉時可以就地取水,減少人工的同時也可以低碳環保。端頭的水適當的時候可以人工截留,低水位時的下雨期間也能在溝內保持流水,從建成的效果來看,達到了設計的目的,配合周邊的慢行步道穿梭而過的景觀橋和夜間的燈光,不僅體現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也充分的展示了景觀建設的效果。
1.2中環快速路景觀綠化建設工程
中環快速路景觀綠化建設工程總長約15公里,主要為快速路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建設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分為田園景觀段、公園景觀段、城市景觀段、工業景觀段以及水鄉景觀段,工程于2015年10月開始建設,2016年5月全面竣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貫穿在整個景觀綠化中。首先田園景觀段,利用道路邊側地形改造時的斜坡自然出水,水流引入至綠化建設區域中,部分引入水池用于灌溉,部分引入地形較低的耐濕綠化中,循環利用;公園景觀段毗鄰荷塘月色濕地公園和蘇州中國花卉植物園,工程建設中采用部分就地取土的方式將雨水引入至兩個公園的水生植物池塘中;城市景觀段和工業景觀段利用原有道路取土留下的廢池連接成為小河浜,成為綠化灌溉的水源,使得該區域不再需要灑水車;水鄉景觀段則利用地形改造后的水系匯集引入到周邊的農田水系中,最大可能的利用產生的雨水。
2、即將建設的海綿城市綠化工程
2.1書香公園建設工程。
書香公園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元和街道,建設面積約23萬平方米,預計2017年5月啟動一期工程建設,工程建設主要配合蘇州第二圖書館的建設,同時也是我區綠化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板工程,工程建設除了書香文化建設外,海綿城市也是公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建設環節,書香公園建設中不但利用地形起伏來進行雨水收集,還利用園路邊的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水循環,可以留住水和運用水,同時利用水滲透的原理將水與植物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生態調節可以將水分散,不造成積水也可以對水積極利用,同時在公園內的園路材質上采用彩色透水混泥土,更加強調生態,利于雨水收集。公園內的廁所采用綠色建筑標準,對廢水收集和循環,可重復利用的盡量重復利用,二期建設中還將綠化海綿城市建設與第二圖書館的周邊設施海綿城市建設相融合,打造蘇州市相城區綠化工程海綿城市的樣板工程。
2.2主要道路出入口綠化景觀提升。
根據蘇州市的統一要求,蘇州市相城區將在2017-2018年度對主要的道路出入口進行綠化景觀提升,其中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是提升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計劃2017年度將對227省道白蕩湖出入口和齊門北大街出入口進行提升改造。227省道白蕩湖出入口中根據設計方案,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在中側分帶的雨水收集和兩側的綠化溝通,由于中側分帶雨季容易積水,且部分區域地勢較高,設計中結合道路改造修復,將中分帶與兩側綠化聯通,利用下穿相銜接,接入兩側綠化的排水溝,兩側綠化在靠近河流區域設置大型的積水池,水位過高自動排入河流之中,平時積水作為綠化灌溉使用;齊門北大街出入口改造則為建設半下層式的城市街心公園,設計方案為利用半下層式的廣場收集雨水,將雨水引入至放置的石籠景墻,再經過卵石水系后開始循環利用。其他的出入口提升改造中也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
3、海綿城市在蘇州市相城區綠化建設運用的不足
3.1海綿城市目前在蘇州市相城區的運用還比較初級,主要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當中主要是靠綠化地形的起伏和自然落水,雨水收集的效率還比較低。
3.2在雨水再利用上主要為綠化苗木的灌溉,雨水的B透和在收集上比較薄弱,不能覆蓋到大部分的綠化區域。
3.3海綿城市的技術上還比較原始,主要還是在原有綠化建設形態上稍加改變,沒有加入新的技術和手法。
4、今后需要改進的方向
4.1增強綠化建設中海綿城市理念運用方式的多樣性,不局限于雨水的收集和綠化苗木的灌溉,要多手法、多理念的將綠化建設與市政道路周邊建筑的海綿城市相結合,打造立體化的海綿城市建設。
4.2需要多研究、多學習,不能局限于自身取得的成果,要走出去,多看成功的案例,將好的方法與自身相集合,形成最適合當地建設的海綿城市理念與建設手法,同時也要多請專家,開闊視野,做好海綿城市建設這項工作。
關鍵詞:臨沂市;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
中圖分類號:TV2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138-03
1 引言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指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1]。近些年來,臨沂市在保障城市生態安全、防治城市內澇污染、改善城市水質等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2]。但仍存在一些技術性問題尚未解決,如排水基礎建設目標單一、凈水標準不高、排水系統不全等,這使得初期雨水地表徑流污染、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等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3]。臨沂市進行海綿化建設和改造刻不容緩,于2015年順利成為山東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省級示范市。
通過調研臨沂市開工建設的新東關棚戶區改造項目、北城二期道路改造工程、魯商中心雨水收集利用項目、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改造項目等海綿項目,分析了臨沂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和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可優化的建設策略。這不僅為臨沂市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提供可行性方案,還為建設具有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自然積存功能的海綿城市提供理論依據。
2 臨沂海綿城市建設整體分析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南部,降水量豐富,受季風影響顯著,夏季多暴雨,且地勢相對低平,故夏季是造成臨沂市“逢雨必澇、旱澇急轉”局面的高發季節[3]。臨沂市的城市建設模式傳統,排水設施也主要是泵站、灌渠等“灰色”設施,配以“末端集中、快速排除”控制的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更加劇了這種矛盾局面。
2014年10月,以實現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協調為目標,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能力的“綠色”海綿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臨沂市成為2015年山東省確定的5個設區市、3個縣(市)的省級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試點之一。
臨沂市于2015年12月啟動海綿城市規劃和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共計4個海綿城市項目開工建設: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改造項目、新東關棚戶區改造項目、魯商中心雨水收集利用項目、北城二期道路改造工程,初步確定將火車站片區作為海綿城市示范區。初步預測,到2018年底城市海綿化面積完成71.75 km2;到2020年,臨沂市將有25% 以上的面積實現海綿城市改造。
3 臨沂海綿城市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火車站片區
火車站片區屬于老城區,建筑密度高,人流量大,車輛流通頻繁,是臨沂重要的交通運輸中心,但該片區仍采取“快速排除,末端集中”設計理念的傳統排水系統,大雨天氣仍存在嚴重內澇,對城市交通以及居民出行造成嚴重影響。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火車站片區在海綿城市建設的諸多問題,未能發揮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彈性”作用。
(1)火車站廣場兩側建有小面積綠地,綠地鋪設孔狀透水磚,喬木根部鋪設鵝卵石,但由于采用傳統綠地設計模式,透水鋪裝率低,綠地高于四周路面,在雨天吸水、滲水、蓄水作用較弱,源頭分散效果差,遭遇暴雨急雨時緩排作用微弱,未能發揮“海綿體”應有的作用。
(2)火車站地勢差異大,在北高階梯處設有排水口,能夠一定程度緩解北高處的雨水積存。但片區排水口位置分布設計不科學,未考慮實際地勢。多數排水口分布在片區地勢較高區域,導致低洼處在雨停數天后仍存在積水現象。
(3)片區內排水口數量少且分布范圍有限,排水設施目標單一,設備老舊,排水管道標準偏低,排水口徑小,排水效率差,在城市遭遇暴雨急雨時無法實現“快速排水”,易導致內澇。
3.2 國際雕塑公園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在規劃建設中堅持“滲、滯、蓄、凈、用、排”宗旨,以打造成為“海綿公園”。目前公園內有4個蓄水池,其中有1個在建,有1個處于改造提升階段,蓄水能力達到1.8萬m3。雕塑公園中各類景觀與“海綿”元素有機結合,利用自然力量排水、蓄水、滲水,實現“緩排緩釋、源頭分散”理念,發揮“海綿體”作用。公園地勢總體呈四周高、中間低,中間最為低洼區域為林下區,使園區整體形成了自然排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凈化的良性循環;園區部分人行道路兩側鋪設有下凹形大理石雨水溝,引導徑流匯流;園區地下安裝了作為雨水回用管道的PE管道,總長度達5.2 km,直徑為160 mm,收集來的雨水進行園內植物澆灌。
但臨沂國際雕塑公園在諸多方面仍存在“海綿化”不徹底的問題。
(1)園區透水路面鋪設率較低,硬質人行道路面比例大,路面以大理石、瀝青為主要材料,滲水較差;
(2)園區雨水蓄水池、收集井數量較少,地勢較低區域蓄水性利用差;
(3)園區雨水回用系統利用率不高,大片的綠地澆灌仍以自來水澆灌為主。
3.3 新關東棚戶區改造項目
東風東關片區不僅是臨沂最古老的歷史文化核心區,人口密度大,同時也是濱水景觀居住區,總建筑面積達51萬m2。新東關棚戶區建設提升改造過程,將“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其中。為保障75%降雨不外排,逐步實現城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在對現狀水系、綠地、管網等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該片區改造項目按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進行工程建設,制定了合理的下墊面徑流系數、透水鋪裝率、下沉式綠地率、綠色屋頂覆蓋率等規劃目標(表1)。
3.4 魯商中心雨水收集項目
魯商中心雨水收集利用項目是指對該片區的房屋屋頂進行海綿化改造,屋頂增設排放雨水的管道(圖1),地下建一個大約150 m3的蓄水池。屋頂有多個棄流井,溢流、棄流雨水經過棄流井進入下游雨水管線。經過初期處理的潔凈雨水進入屋面雨水收集管線,流向地下的蓄水池。這樣既能最大程度地蓄存利用雨水,也能保證收集的雨水的清潔度。經過初級過濾、全自動紫外線殺菌之后的雨水,達到相關水質標準后,用水泵打到用水點,用于道路澆灑、景觀用水、綠地灌溉等。為了提高二次利用的雨水的潔凈度,使用的雨水收集箱采用模塊化設計,系統會反向沖刷摻在雨水中的淤泥,然后通過底部的排水口排出淤泥。
3.5 北城二期道路改造工程
作為臨沂海綿城市建設的首要推進區,臨沂市北城新區二期引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形成“一心、三帶、三廊、多點”的綠地結構。初步進行了大面積道路人行道滲水性改造工程,涉及北城新區長沙路等六條交通干道,人行道用具有透水性的耐火磚替換了混凝土磚,總工程量5.9萬 m2。
對兩種磚體進行模擬降水的對比試驗,發現普通混凝土磚人行道在遭遇降水時,磚塊本身無滲水能力,水體完全依靠磚塊之間的鋪設形成的縫隙完成下滲,下滲速度慢,下滲率低,且磚面易出現雨水積存現象;透水性耐火磚人行道在遭遇降水時,磚塊之間縫隙大,磚塊本身也具有吸水性,水體下滲速率快,且磚面不會出現雨水積存現象。
但該項目目前僅進行了人行道滲水材料鋪設,遭遇急雨暴雨天氣時,雨水經人行道滲水材料進入地下后僅靠土壤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因此蓄水、凈水能力差,效率低,周期長。
4 臨沂海綿城市建設的建議和思考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4~6],在對臨沂海綿城市建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可行的建議。
4.1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改造項目
在臨沂國際雕塑公園地理位置、生態基礎以及海綿項目改造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園區進一步實現“海綿公園”建設目標提出建議。新規劃主要針對該園區四個區在“海綿化”過程中不徹底的方面進行重新規劃設計,進一步將雕塑公園建設成“海綿公園”。
(1)入口區:將以滲水性較強的“海綿道路”代替以大理石為主要材料的硬質路面,增強入口區滲水能力,同時增大入口區綠化比例,將綠色植物與“海綿體”有機結合。
(2)林下區:重點強化該區內的雨水調蓄能力,實現雨水調蓄池功能多元化、運作高效化,將其打造成集儲水、凈水、雨水再利用于一體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使其能夠解決園區內70%以上的綠化灌溉、景觀水等用水。
(3)現代園區:結合該區域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特點,計劃將該區域西南最低洼綠地改造為地下雨水調蓄池,主要承擔現代園區的雨水排水、蓄水,解決現代園區排水成本高,海綿項目覆蓋率低的問題。
(4)雕塑園區:該園區人文因素豐富,布局較多雕塑,規劃建設中將海綿項目細化,對該區景觀花池、大型喬木和游客休閑座椅等進行“海綿化”改造,使其能夠發揮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
4.2 新關東棚戶區改造項目――新型透水孔
調研發現,新東關社區“透水孔”的滲水、蓄水功能主要由自然力量承擔,滲水、蓄水效果較差,無法應對暴雨急雨等天氣,更無法實現雨水的再利用。對此,針對透水孔技術進行改造,提出新型透水孔設計方案(圖2)。新型透水孔路面采用四層鋪設,最下層(第四層)為排水層,在建設土基中鋪設滲水管;第三層是由30 cm厚的大顆粒石子組成為石子層;第二層為持力層,澆筑15 cm厚的混凝土,并鉆出直徑為15 cm的規整透水孔,每個透水孔間隔40 cm;最上層(第一層)按“人字形”豎鋪滲水磚。相比第一代透水孔,新型透水孔大大提高了道路滲水效率,同時與雨水回收利用技術有機結合。
5 結語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實現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綜合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另一方面使徑流污染得到有效削減,進而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緩解的目標。同時又能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水體、建筑、道路等基礎設施對雨水的吸納、蓄存、凈化和緩釋等作用,實現雨水的二次利用。建成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現代科技為手段的多元化城市雨水管理系統,以解決臨沂市雨澇災害和水污染管理兩大核心問題,從而平衡城市建設與水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袁 弘 等.“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39(6):26~36.
[2]陳向軍. 臨沂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優化配置實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5(3):141~142.
[3]張鳳美.臨沂市水資源承載力及其提升措施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2(3):129~131.
[4]肖 明,白強林.建設海綿城市的舉措與啟示[J].綠色科技,2016(8):164~166.
[5]李運杰,張 弛,冷祥陽,等.智慧化海綿城市的探討與展望[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6(1):161~164.
[6]應 君,張青萍.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透水性鋪裝的應用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6(7):41~46.
[7]廖朝軒,高愛國,黃恩浩.國外雨水管理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J].水資源保護,2016(1):42~45,50.
[8]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1):79~97.
[9]崔廣柏,張其成,湛忠宇.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2):1~4.
[10]張 旺,龐靖鵬.海綿城市建設應作為新時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內容[J].水利發展研究,2014(9):5~7.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建檔案;重要性
一、加強城建檔案中聲像檔案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海綿城市的認知
聲像檔案是城建檔案的一部分,通過聲像檔案的宣傳能更好的讓市民了解和感知海綿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從而能夠積極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多個方面的改造和建設,新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運行評估以及對城市排水管道,花壇,人行道鋪裝,公園綠化,小區改造等設施的建設勢必或多或少對城市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干擾居民的正常生活,避免不了因為市民的不了解而發出抱怨甚至抵抗情緒,成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障礙。所以,通過城建聲像檔案的宣傳,利用報刊,圖片,視頻和專題片等形式,讓市民對海綿城市建設有更深的了解,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真正內涵,將這項惠民工程深入民意,得民心,更好推進城市海綿建設順利進行。
二、加強城建檔案的利用,確保海綿城市建設各項目的工程質量
海綿城市建設大部分為隱蔽工程建設,地下管網錯綜復雜,而海綿城市建設將進行雨污分流,對現有的地下管網必將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原有的地下設施必然會被重新設計規劃,這就需要對地下原有管網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城建檔案能準確的反應原有地下管網的施工細節,建設過程,少走彎路,保證這些隱蔽工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強化對城市徑流雨量的排放控制和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三、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海綿城市建設是近幾年來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提出的新概念,是解決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進程均衡的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在瑞士,美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有完善的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統,而在我們國家,還是一個新興起的事物,正進行試點改造,逐步推廣。因此,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檔案收集整理工作,對其他城市的建設起推廣復制做借鑒,新技術,新措施,新材料,新工藝,新思路,新概念都將成為其他海綿城市建設可利用的財富。要做好海綿城市建設的檔案收集整理工作有一下幾點建議。(一)領導要重視城建檔案建設,各部門積極配合,團結合作城建檔案是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有關活動中形成并歸檔的科學技術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構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線的各項建設的真實記錄。這就要求領導重視,加強與各部門的聯系,檔案工作者加入施工組織中,及時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熱點和施工進度,有超前的介入意識,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施工檔案的收集工作,主動與各部門建立溝通聯絡,信息互通。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一的一個或者一批工程,它是一種理念,是系統工程。為此,領導需多次召開海綿城市建設專題會議,明確工作目標,并將海綿城市建設檔案收集工作落實到人,為海綿城市建設匯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二)規范海綿城市建設的檔案管理檔案工作是一種嚴謹細致的工作,檔案資料是在施工過程所形成的文字記錄,包括圖紙,表格,音像,隱蔽工程記錄等等,是工程進行檢查,維護,管理使用改建和擴建的依據。海綿城市建設初期本著“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原則,結合《城建檔案業務服務規范》,根據實際情況,編制《海綿城市建設檔案編制指南》從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圖紙會審,技術交底記錄,施工試驗報告,施工記錄,竣工圖等等多個方面進行跟蹤整理,形成完整有價值的檔案資料,為全系統管理和高效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依據。(三)做好海綿城市建設檔案工作人才的培養收集海綿城市建設檔案資料是城建檔案部門的職責所在,要做好海綿城市建設的檔案工作,本著檔案資料從城市建設中來,又服務于城市建設的原則,就需要有了解和掌握一定海綿城市建設專業知識和檔案工作的人才,兩者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完善海綿城市建設資料的收集。所以,檔案工作者要多學習專業的施工知識,避免隔行如隔山的窘況,從多渠道進行知識的積累,為自己充電,做到既懂工程建設,又懂檔案管理的高效率高質量的兩棲人才。總之,海綿城市建設目標是為了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利用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城建檔案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浪潮中,保駕護航,有機耦合,相輔而成。海綿城市建設中檔案的收集利用,不僅符合城建檔案的發展要求,同時也給城建檔案工作帶來挑戰。在今后的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建檔案必將發揮新鮮活力,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
5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指大漲近百點,究其原因就是MSCI將A股納入實現概率極大,海外資金不斷流入市場;另外養老金入市數月后可明朗。前期建議關注行情來臨的2個特征:量增價漲+賺錢效應,目前賺錢效應是有,但是量能仍需觀察。一旦滬指放量,站上60日均線3個交易日以上,則可確認樂觀。目前看創業板和中小板成指放量效果相對較好,賺錢效應明顯,表明大盤搭臺,中小市值唱戲是目前的顯著特征。綜合當前的熱點,建議關注以下3個領域:
一、可量產的科技類股。如近期電子科技類板塊走勢特別強勢,蘋果產業鏈未來用的玻璃,OLED顯示替代液晶顯示是未來發展趨勢,OLED的應用普及必將帶動上游功能材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我們可以看到以星星科技為代表的個股強勢走強;另外,特拉斯產業鏈相關的個股,包括稀土永磁、石墨烯類都是很強勢。這些板塊和個股產品都是可以規模化生產和運用的。具體,如OLED和特斯拉集合于一身的長信科技(300088),與OLED和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如水晶光電(002273),而石墨烯可關注中泰化學(002092)等。
二、體育板塊:上期筆者已經從體育行業發展的國際經驗、政策扶持,資本驅動,以及賽事驅動方面進行了分析。從盤面看,體育板塊在逐步獲得市場關注。目前各大券商也開始逐步關注這一主題,紛紛出不少相關報告。事實上,2016年就是體育大年,100周年紀念的美洲杯在6月3日至6月26日在美國舉行;4年一度的歐洲足球杯賽在端午節后就開始,即美東時間201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在法國舉行;接下來,2016里約奧運會在8月5日-21日在巴西舉行。9月份中國隊參加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12強。應該說,體育板塊的機會較大。而加上賽事競猜狂歡,以及互聯網和彩票行業必然結合的趨勢看,體育+彩票的結合可以關注。建議關注業績預增的。具體相關體育賽事運營、營銷、版權、經紀類如:雷曼股份(300162)、當代明誠(600136)、萊茵體育(000558)、體育B(150308)等;彩票類:天音控股(000829)、人民網(603000)等。
三、基建類:海綿城市和環保類。觀察可知身邊的事情,中國的主汛期在陸續到來。中國國家防總信息顯示,從6月1日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主汛期,目前多條江河水位已經超過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動進入到戰時狀態。如央視報道,從6月1日起,湖南進入長達三個月的主汛期,其中6月及7月上旬為雨水集中期。另據媒體報道,湖北、湖南、江西、廣州等地,以及后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將迎來考驗。完全可以預期,后期可以看到各種“在城市看海”的報道,管道是城市的良心,海綿城市建設必然基建剛需。另外,“土十條”也出臺,提出了40多項節點性的指標任務,相關的土壤修復PPP有望需求增大,環保個股也值得關注。具體海綿城市如:永高股份(002641)、龍泉股份(002671)等;環保:永清環保(300187)、環保B(150185)等。
關鍵詞: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現狀;對策
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塑造城市地方特色、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古典園林還是現代景觀,其設計靈感的源泉大都來源于自然,而自然的景觀,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季節的變換、草木的榮枯、河流的盈涸……往往使得自然景觀最美的一刻稍縱即逝。古典園林對此基本上只能是“順其自然”而已。現代景觀設計則可利用眾多的技術手段將之“定格”下來,以令“好景常在”。下面將闡述城市景觀園林建設的重要作用及設計對策。
1城市景觀園林建設的重要作用
1.1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城市景觀園林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園林的內涵和形式往往由當前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來決定;另一方面,城市景觀園林又能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極大地提高物質文明和豐富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很多地區通過如火如荼的城市景觀園林建設,改善城市原有面貌,為城市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總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了城市景觀園林建設步伐,而和諧生態的環境又促使經濟和文化走向更加繁榮。
1.2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氣體、汽車尾氣等排放的加劇,空氣污染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重大難題,如何有效美化環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市民幸福指數,成為城市景觀園林建設最迫切的任務。城市景觀園林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一方面,通過大面積種植綠色植物,吸收環境中的有害氣體,釋放氧氣,達到凈化空氣、調節溫度、降低噪音等目的,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另一方面,城市景觀園林合理布局、精美建筑、有序運轉、完善管理等,使置身于綠茵遍地、和諧生態環境城市中的人們,身體更加健康、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由此可見,城市景觀園林建設對城市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狀態具有重要的影響,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1.3展現城市文化內涵
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其創造元素往往取材于當地的生活習慣、民俗文化、人文建筑、特色景觀等,這些元素通過提煉升華,以鋪裝、雕塑、假山、水景、園林建筑、小品等景觀布局手法和形式呈現在廣大民眾視線,容易引起居民心理上的共鳴,增強居民的城市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時從側面也向外展示了城市特色文化,以城市名片形式對外傳播,為提升城市形象打下基礎。
2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現狀分析
2.1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研究不深
在我國,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這一新興學科專業尚處研究、教育、實踐的萌芽初期。傳統園林學一統天下的格局已松解,風景園林、環境藝術、旅游游憩3者在分爭天下,現階段還難以做到重組統一。以視覺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是環境藝術專業的強項;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園林專業最為擅長;游憩娛樂學這一專業在中國名義上沒有,但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快速產生一個旅游游憩分支專業。不管是哪種,均涉及到研究怎樣的環境為人們所接受,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等。
2.2觀念目標陳舊僵化
當前我國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在形象問題上,雖然引進、吸收、消化是促進發展的動力,但是個性鮮明、耐人回味的創新性作品很少,很多都在照搬模仿,其根本是忘記了中國元素的魅力所在。
環境綠化設計中從屬不清。大多數設計者,往往側重于構成景觀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綠地林蔭一類的軟質觀。各類缸磚、花崗巖、石料、不銹鋼等金屬材料所占比例過大,相比之下,綠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體則往往處于從屬地位。場地意識淡薄更是景觀園林規劃設計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2.3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針對剛剛起步、眾說紛紜、觀點各異的我國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的實際,要在實踐中做到不斷創新,就必須借助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理論。
首先依據以人為本的游憩規劃設計為要素,研究制定以環境為主導的景觀資源籌劃和評價體系;其次要從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操作落實著手,研究各類景觀的活動項目空間,時間分布規律,以及相應的規劃設計元素組的構成。
3園林規劃設計的發展規劃建議
3.1園林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大城市景觀空間的主體,任何的空間環境設計都應是圍繞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并體現出對人們的關懷,根據人們的區別劃分,來分析人們的各種行為心理特點,以此來滿足其各自需要的不同空間。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以及行為方式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城市中的景觀設計也應適應性地做出變化。
3.2以生態為核心,加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生態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使人們普遍認識到將各種生物聯系起來的各種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而言,所有的景觀元素也都相互關聯。設計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樣,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選擇不當,嫁接就很難成功。這類設計手法對于非自然環境而言,造成的后果不是很嚴重,只不過是原有景觀類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對于以生物為核心的自然環境來說,風景園林設計方案就會造成破壞自然的惡果,而且設計本身也難以獲得成功,強行實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價昂貴。
3.3園林規劃設計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
園林規劃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城市的發展,園林規劃設計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城市規劃中要充分地考慮園林規劃設計。而園林規劃設計也要配合城市的規劃,與城市規劃發展方向一致,促進城市的發展。例如我國自2015年起在全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已有16個城市進入試點范圍,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中,融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3.4園林規劃設計應與環境藝術相結合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們生存環境的逐步惡化,園林規劃在改善人們生活環境質量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園林規劃設計與環境藝術相結合成為將來園林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園林規劃與環境藝術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并且通過與藝術相結合,能夠提升人們審美,增強對人們情操的陶冶。
3.5園林規劃要充分融入當地風俗
一個優質的園林規劃要充分地體現當地的特色與風俗風貌,人們通過園林規劃就能體會出當地的風俗人情。現代社會越來越追求體現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園林規劃設計上,更加注重融入地方特色。
【關鍵詞】海綿城市 低影響開發 綠色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 C912.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1.005
自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了河流、湖泊、綠地等生態環境不同程度地受損,如地面不透水硬化面積增加,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水文特征。城市開發建設后,原本可以大量滲入地下的雨水在短時間內形成徑流,經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快速排放,往往造成排水系統不堪重負而發生內澇,大量雨水不能入滲和有效利用。在傳統的雨水“快排”模式中,除蒸發和少量的下滲外,徑流的排放量超過80%,造成了雨水資源的大量流失和城市內澇,帶來了城市洪澇和缺水的雙重問題。我國的城市普遍存在內澇、水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流失、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海綿城市建設是實現城市雨水可持續管理的重要途徑,首先是保護和恢復城鄉重要海綿體,如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域;保護水源涵養地、林地、草地等具有較高雨水調蓄能力的綠地要素,維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是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并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促進雨水的滲透、儲存和凈化,最大限度地維持或恢復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實現城市雨水的可持續管理。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氣候適應性城市、韌性城市等發展模式有機結合,營造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領域研究與實踐始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性的理論和實踐包括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綠色基礎設施(GI)和低影響開發(LID)德國的自然開放式排水系統(NDS),英國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歐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重視雨水徑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統污染控制的研究,以改善水質環境。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最佳管理措施”即雨水管理技術體系,首次被引用在1972年通過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Amendment)中,并在1987年的《清潔水法修正案》(the amendment to the Clean Water Act, CWA)中制定了促進全美范圍內關于非典源污染控制的條款,自1970年代以后成為歐美地區城市開發、暴雨管理、排水減災等相關措施的主要依據原則。美國環保局(EPA)將BMPs定義為“在特定條件下用于控制雨水徑流量并改善雨水徑流水質的技術、措施和工程設施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①1997年,美國國會頒布新的《清潔水法修正案》,為管理水污染物確立了基本框架,包括設計暴雨的洪峰流量控制和水質控制。1998年,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將“可持續的城市水資源系統”定義為“其設計和管理可以滿足現在和將來社會的需要,同時也可以維持他們生態、環境和水文循環的完整性”。同時,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的能源和環境設計先鋒獎(LEED)中也規定了和暴雨管理規劃相關的標準。例如,當地表不透水面積小于50%時,必須實施暴雨管理規劃,以保證開發后的洪峰流量和水量不超過開發前的標準(1~2年一遇24小時);而不透水面積大于50%時,開發后的洪水徑流總量比開發前的總量少25%(2年一遇24小時)。上述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的目的即為促進和監督BMPs的實施和應用②。BMPs既是暴雨暴雨徑流控制、沉積物控制、土壤侵蝕控制技術,也是防止和減少非典源污染的管理決策。其目標除了抑制暴雨地表徑流洪峰流量之外,還可以增加水資源的利用并且改善暴雨期間水質污染。減少洪水損害、最小化徑流、減少土壤的侵蝕、保持地下水補給、減少面源污染、保證生物多樣性和河道的完整性,減少污染徑流,提高水體的服務功能,保障公共安全。BMPs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加雨徑流的控制來緩解城市建設與水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為了實現此目標,美國對城市雨水徑流控制的要求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通用的計算方法(SCS方法、合理化公式、改善的合理化公式)。在區域和城市尺度,新澤西雨水管理手冊提出了RSWMP規劃流程和導則(Region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Plans, RSWMP),包括規劃委員會的建立、水資源和環境規劃部門的組織與協調、規劃的制定與評估等步驟。
自然開放式排水系統(Natural Drainage System, NDS)。20世紀80年代,德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雨洪利用的行業標準與管理條例。1989年,德國出臺《雨水利用設施標準》,標志著雨水利用技術的初步成熟。自然開放式排水系統(Natural Drainage System, NDS)作為一種設計策略,其目標是針對城市水生態環境的問題,降低雨水徑流的量,聯通雨水設施廊道,削減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首先,NDS對于徑流流量的控制所采用的常用方法是徑流的暫時性滯留,以推遲洪峰徑流,并使排放到雨水管網的徑流流速在可控制的范圍內(與開發前的徑流速率相當)。其次,為保護河流等水系廊道的完整性,保護區域及緩沖區域的范圍、長度及保護的等級需要明確。最后,考慮到降雨量、水質和環境舒適度等環境因素,德國規劃管理部門針對不同用地類型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環保政策、依據和保障及設計標準。例如,對于商業區,德國聯邦及各州法律規定受污染的降雨徑流經處理達標后才允許排放,而新建成區域則需要考慮雨水的回收與利用問題,減少雨水排放量,以減免雨水排放的費用。NDS系統在德國的城市社區尺度實踐案例眾多,例如位于漢諾威的康斯伯格社區(Kronsberg, Hannover)即為雨洪管理工程措施和風景園林設計相互結合的典型實踐案例。該社區在雨水收集上采用了過濾式沉淀槽、滲透型地面、植被滲透淺溝、雨水花園、人工濕地等多種方式收集和調蓄雨水。建成后的康斯伯格社區的徑流量(19mm/年)接近未開發前的自然狀態(14mm/年),僅僅為傳統社區徑流量(165mm/年)的1/9。
可持續城市水資源系統(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上世紀末,英國牛津的羅伯特?布雷(Robert Brey)開啟了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的研究、設計和應用,代表了英國針對城市內澇等環境問題提出的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關鍵性技術包括源頭控制設施、滲透性鋪裝、雨水滯留池、雨水滲透溝渠和綠地屋頂、過濾植被帶、地下儲水設施等③,其目標是:1)保護和改善水質,城市水資源管理的重心由“利用”轉為“控制”;2)協調社區的居民需求與水環境之間的關系;3)利用城市水系統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4)鼓勵地下水的自然性回灌等。SUDS的設計目的是促進雨水滲入地下,或者在源頭控制雨水進入雨水設施,以模仿自然式的排水方式。近十年已在英國及歐洲多個城市應用。2004年,英國規劃與環境部門合作發行了SUDS建設指南,并在2009年進行了更新,該建設指南中的地方標準包括康沃爾郡、臨界流域、地區、高速公路等多個尺度中SUDS設施。康沃爾郡SUDS建設指南則將所有可達的公共開放空間和城鄉綠地均納入到可持續排水系統之內④。
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1999年8月,美國保護基金會(The Conservation Fund)和農業部林務局(The USDA Forest Service)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的定義,即綠色基礎設施是國家自然生命保障系統,是一個由多要素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網絡,這些要素包括:1)水系、濕地、林地、野生生物棲息地及自然區;2)綠色通道、公園及自然環境保護區;3)農場、牧場和森林;3)荒野和其他支持本土物種生存的空間;它們共同維護自然生態進程,長期保持清潔的空氣和水資源,并有助于社區和人群提高健康狀態和生活質量。⑤綠色基礎設施理念認為城市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土地開發和保護戰略對生態系統乃至社會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強調從產生實際問題的源頭開始實施管理,并應用一系列的生態技術以消減問題的嚴重性。
2008年美國環境保護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USEPA)在《2008綠色基礎設施行動策略》中將GI定義為“利用和模仿自然的進程來滲透、通過植物或蒸騰作用重新讓水返回環境或者是在暴雨、地表徑流等產生的地方重新利用它們”。至此,GI將作為“基礎設施”的本意解釋,即一系列結合自然系統和工程系統的產品、技術和措施,突出模仿自然水系統過程,從而達到改善環境質量和提供公共設施服務的目的,它應該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一樣,能夠引導城市發展⑥。塞巴斯蒂安?莫法特(Sebastian Moffatt)編寫了加拿大《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導則》(A Guide to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Canadian Municipalities);沃姆斯利(Walmsley)結合美國新澤西州的案例,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的5個設計標準。
2011年,美國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總體規劃(NYC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YC and NYCDEP 2011)在城市雨水徑流方面提出了新的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并提出了傳統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之間關系及如何有效銜接。其初衷是由于現代城市擴張迅速,大量土地由林地、農地等自然、半自然類型轉變為建設開發用地,自然空間的大面積消失和破碎化,綠地空間的生態服務功能嚴重退化,使原本以郊野和自然區域為基質、以城市為斑塊的格局出現了關系反轉。而應對這一轉變的途徑是將破碎的綠地斑塊通過廊道連接成為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基礎設施”。
2011年,紐約市政府了2030年紐約城市的新規劃(Greener Greater New York),對城市雨洪管理體系進行了分類,其中2項目標與城市水資源的管理相關:其一是將用于休閑娛樂的景觀水體比例由48%提升至90%;其二是提升城市社區、自然系統和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推廣綠色基礎設施和雨水管理設施,并實施灰色基礎設施的升級(抵御10年一遇標準降雨的目標),如擴建管網或者修建控制合流溢流(CSO)污染的控制設施,以達到灰色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的耦合⑦。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20世紀90年代,基于BMPs最佳管理措施的理論和技術,美國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Prince George's County)及西北地區的西雅圖(Seattle)和波特蘭(Portland)共同提出了新的雨水管理、控制和利用技術綜合體系⑧,即低影響開發,一種以模擬自然排水方式為核心的雨洪管理技術⑨。2000年,美國國會修訂了《清潔法案》,并對城市雨水污染的評價與監測、雨水資源管理和雨水徑流污染控制的技術體系,以及合流制排水系統和雨水處理技術等作了規定,其中就包括雨污分流系統、合流制儲存設施和實施低影響開發技術,以減少暴雨徑流流入排水系統等灰色基礎設施的負荷。LID措施有效補充了BMPs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BMPs體系的缺陷。LID作為一種場地設計策略和城市土地保護及發展戰略,是一種基于微觀尺度控制措施發展而來的雨水管理技術,其原理是通過分散性的、均勻分布的、小規模的基礎設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源頭控制,并通過滲透、過濾、存儲、蒸發及徑流截取等設計技術,實現對暴雨徑流及污染的控制,緩解或修復開發所造成的難以避免的水文擾動,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地開發對城市水文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2003年,美國西雅圖市的高點社區(High Point,面積約53hm2)開始了為期6年的重建工程,引入了低影響開發LID的多項措施,以自然開放式的排水系統(ND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的設計手法使具有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間在人居、休憩、環境改善、徑流控制和雨水利用等多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獲得2007年美國城市土地學會ULI全球卓越獎。
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20世紀末,澳大利亞政府及管理機構提出了水敏感性城市設計的理念,并先后于2000年和2007年召開以“水敏性城市設計”為主題的城市發展會議。水敏感性城市設計是澳大利亞對傳統城市開發措施的改進,其強調通過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綜合分析來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水循環的負面影響,并保護水生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旨在城市開發設計過程中控制和管理開發后的水體循環,以保護水環境的自然狀態及可持續發展,同時將雨洪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實現城市防洪、雨水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利用、水環境生態保護、城市景觀綜合效益提升等。
WSUD體系將城市水循環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力圖實現雨洪管理、飲用水供應和污水管理的一體化。該體系認為城市的灰色基礎設施和建筑形式應當與場地的自然特征相一致,并將自然降雨和城市污水視為一種可以利用的資源。其關鍵性的原則包括:1)保護現有的自然特征和生態環境;2)維持集水區的自然水文條件;3)保護地表和地下水水質;4)降低供水管網系統和雨水管網的負荷;5)減少排放到自然環境中的污水;6)將雨水和污水的收集、凈化、利用與風景園林相結合,以提升美學、社會、文化和生態價值。
WSUD反映了面對城市內澇等環境危機時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根本性的策略轉變,使雨水及污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由傳統的單一排放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循環和控制模式。WSUD水敏性城市設計在澳大利亞應用廣泛,如應用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東南約35公里的林恩布魯克房地產項目(Lynbrook Estate)。
歐盟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2000年底,歐盟開始實施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是歐洲國家第一份正式的系統性的關于城市水資源平衡及可持續利用的官方文件,作為一個強有力的規章制度,歐盟水框架指令為英國、德國等歐洲多個國家水規劃和管理提供了參考標準。近10年來較新的水管理策略還包括《滲透標準區域水法》(Regulation for Infiltration in regional water law)及2010年出臺新的《暴雨管理方法》(Stormwater Act)等。
這些規章頒布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和改善河流、湖泊、地下水及沿海的水資源,在整個歐洲實施綜合流域管理,以達到保護水生態環境的目標,并且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使自然水資源得以可持續的開發和利用。其基本目標是:1)保護和增強水生生態環境系統;2)在有效的水資源保護的基礎上,推進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3)為平衡、平等、持續的水資源利用提供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4)為保護和改善水生生態環境,減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5)減少旱澇和水澇災害;6)保護陸地和海域水體;7)建立保護區域和生物棲息地。
為確保國家內部及國際合作,成員國必須在行政安排、排放標準、環保技術、經濟措施、管理機構等方面均做出適當的協調⑩。EUWFD規定,每個流域建立的措施和方案均必須保證地下水的供給平衡,并將水域保護和污染控制緊密結合,將河流和湖泊等水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監測,而非根據行政范圍實施。
2004年,法國將《歐盟水框架指令》轉換為國內立法,并確立了水資源管理的4個基本目標,即恢復水體的良好生態狀況、減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質的排放、在保障政策制定和監督過程中引入公眾的參與、考慮關于用水服務的成本補償原則。為此,法國制定了詳細的執行進展和時間計劃,以明確目標和可操作的方案。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雨水管理經驗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
英、美、澳、德、日等國家針對城市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內澇頻發、徑流污染加劇、水資源流失、水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分別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續發展和管理體系,相應的措施和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和實踐應用。其雨水管控方法、理論體系、法律法規和實踐效果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異性。
我們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雨水管理措施,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基于我國現有雨水管理法律法規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場激勵機制缺乏、技術力量薄弱及公眾意識薄弱等現狀,筆者對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有如下思考和建議:
建立健全的雨水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將海綿城市建設和低影響開發理念融入規范性文件,確定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以雨洪管控、削減污染為主要目標,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均應進行低影響開發技術的設計和建設,并增加降雨徑流總量控制性目標的相關規定。新建區域應進行雨水綜合調控規劃和工程設計,且城鄉綠地功能提升、低影響技術應用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和投入使用。
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中增加關于雨水管理的鼓勵或懲罰性規定。在低影響開發技術推廣初期,建議制定雨水管理激勵機制,將應用低影響開發技術區域的面積按照相應比例換算為綠化面積,間接提升該區域的容積率;也可根據該區域對徑流總量控制的效果對業主給予相應補貼,鼓勵開發商的環境友好行為。在低影響開發技術推廣后期,建議制定雨水排放違規收費辦法,當該區域的徑流總量控制率未達到相應的控制目標時,有關執法部門應結合其實際徑流總量以及該區域面積等,收取相應的雨水排放費用。建立海綿城市建設評價體系,嚴格按照海綿城市建設、雨水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技術導則的詳細內容進行評分,并與相應的激勵、懲罰機制掛鉤。
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雨水管控工作。城市雨水管理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包括水務部門、環保部門、規劃部門、市容綠化部門及國土資源部門等相關部門。建議在進行雨水管理和海綿城市建設時,確定組織和負責部門,并形成聯動工作機制,成立由生態專家、水文專家、風景園林師、建筑師等組成的專家工作組,協助相關部門開展雨水管理工作。
加強雨水管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廣。針對各城市的區域氣候特點和環境狀況,從中心城區、城郊區域、衛星城及鄉村地區的城鄉梯度,老城區、新城區和新建區的時間梯度,商務區、居住區、工業區、農業區等功能類型,研究不同梯度和功能類型的場地特征、環境狀況,研發上述類型中各類綠地適用的雨水低影響開發的技術體系和模式,包括雨洪管控的綠地空間規劃設計技術體系,雨水花園、生態植草溝、下凹綠地等技術優化和集成,綠地中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空間耦合技術,綠地空間雨洪調控功能增效提能技術,等等。
強化公眾的雨水管理和利用意識。當前,群眾對于雨水管理、綠色基礎設施、低影響開發等理論缺乏認知和重視度,應結合低影響開發示范工程,創建海綿城市示范教育基地,加強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綠色基礎設施等理論和實踐措施的宣傳。科研單位和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發表文章、項目展示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政府也可通過頒布雨水管理最佳試點等獎勵方式,鼓勵業主重視海綿城市建設;配合試點推廣活動,編印相關的宣傳手冊、環保購物袋等宣傳品,免費向公眾發放;通過電視臺、網站和報紙等媒體,及時宣傳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動態和成果。
注釋
Edward,T.McMaho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Commissioners Journal, 2000(37): pp.32-45.
New Construction Version 2-2 Reference Guide, Second Edition, September 2006, USGBC LEED.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Fact Sheet: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nd Other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Washington, DC, 2006.
Sivertun, A.K. and Prange, L., "Non-point source critical area analysis in the Gisselo-watershed using GIS," Environment Model Software, 2003,18(10):pp.887-898.
Mark A Benedict, Edward T McMahon, "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th Century," US, Renewable Resources Journal, 2002(20):pp.12-17.
Liu Bin-Yi, "Leading the growth of the city based o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46th world IFLA Congress, Rio De Janeiro, Brazil: IFLA, Associacao Brasileira de Arquitetos Paisagistas, 2009.
張曉昕、郭祺忠、馬洪濤:《美國城市雨水徑流管理概況》,《給水排水》,2014年第40期。
Prince Goerge's Country, Mary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Design Strategies, June, 1999.
Low-impact Development Center,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A Literature Review. Washington, 2000, EPA/841/B-00/005.
一、工作目標
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分解落實責任,推進城建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二、工作范圍
縣2016年城建重大工程項目(詳見附件)。
三、組織機構
(一)指揮部組織機構
為加強城建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組織保障,建立分工明確、科學高效、統籌推進的機制,成立住建系統城建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
指揮:
副指揮:
成員:
指揮部內設綜合辦公室,下設規劃編制及城建項目招商推介、市政設施及亮化建設、區域供水項目、園林綠化、保障性安居項目、老城區改造及村莊整治改造項目、區域功能性項目等7個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同志兼任綜合辦公室主任,負責縣“一主四輔”新型城鎮化及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的統籌協調,具體指揮住建系統城建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2016年城建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同志負責綜合辦公室日常事務工作。
(二)各領導小組組織機構
1、規劃編制及城建項目招商推介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主要負責14項規劃編制及城建項目招商推介工作。同志負責牽頭負責縣城管網綜合專項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金馬高速出入口城市設計、特校地塊方案及施工圖深化設計、“心里程”項目方案及施工圖深化設計等項目編制;同志牽頭負責老城區人醫地塊、油化廠地塊等城建項目推介工作。
2、市政設施及亮化建設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21項市政工程項目及8項亮化工程項目建設。重點實施建設路、人民路改造工程(斷面改造、路面黑色化、雨污水管道及美化亮化),新建清河路、淮河西路等3條道路工程,改造工園路、昌盛路等6條道路工程;實施路、建設路、健康路、人民路等9條污水管網工程,啟動縣污水處理廠擴建及污泥干化廠建設工程,完成金蓮紙業宿舍區污水管網工程。實施平安路、高寶路、育才路(大興路-海晏路)、城南干道路燈工程(人民南路-園林南路)等路燈亮化工程。
3、區域供水項目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14項區域供水工程建設。重點實施城鄉區域供水并網運行、二水廠一期深度處理、二水廠二期擴建工程,建成公司中心二級化驗室,規劃建設城鄉供水調度中心,推進鄉鎮二三級管網提標升級,提標改造城區老舊二次供水設施,鋪設城區輸水管道20千米。
4、園林綠化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25項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建設。重點實施利農河B節點、三里橋北岸(小客廳)、印象雕塑工程等3項續建工程和新建金蓮紙業公司氧化塘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綠道起點公園、淮河西路景觀綠化、新建河兩側景觀綠化、新建河北側(理士人才公寓段)綠化、衡陽南路西側景觀綠化、理士大道兩側景觀帶工程(淮金線~上灣路)、淮河東路(竹園路~大橋)、新建河(人民路-園林路兩側)、神華大道(風華假日酒店-淮金線兩側)等22項綠化工程。
5、保障性安居項目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9項保障性安居項目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九里農民公寓、戴樓萬頃良田安置小區、陳橋萬頃良田安置小區項目續建工程,新建新都花園、徐梁三期、牌樓三期、特校地塊安置小區、新華巷安置小區等項目。
6、老城區改造及村莊整治改造項目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老舊小區、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同志牽頭負責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即實施改造農校宿舍樓、食品公司宿舍區、富興花園、富源機械、玻璃儀器廠宿舍、供電宿舍區、滾輪體廠宿舍樓、龍港花園、新城公寓、國土小區、教師公寓、金石人才公寓、職中宿舍區等13個老舊小區;同志牽頭負責棚戶區改造,即主要實施改造油化廠和閘東二期棚戶區,做好新華巷棚戶區改造掃尾工作;同志牽頭負責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即實施鄉鎮農村危房改造600戶,進行村莊環境整治全面提檔升級及長效管護工作。
7、區域功能性項目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牽頭負責人:
主要負責金馬高速入口片區、城南新區、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同志配合做好縣金馬高速入口片區建設相關事項,按照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定位,建好金馬高速入口景觀工程,會同其他部門綜合開發東、西海水庫;同志配合做好縣城南新區建設相關事項,整體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具體負責城南文化藝術中心項目建設(建設大劇院、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完成智慧城市的云計算中心、數據交換共享平臺、電子政務平臺等3個子項目建設,開展海綿城市前期調研、規劃編制設計。
四、工作措施與要求
(一)建立工作責任制度。各項目領導小組要在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增強建設好重大工程項目的責任心,制定具體推進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工作要求、責任單位、責任人、工作完成時限等,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確保各項目建設推進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強組織協調力度。一是全力做好向上銜接、溝通和匯報,爭取許可、資金、核準等工作。二是組織協調好項目建設主體和相關部門各方關系,推進項目建設工作。三是根據工作情況和上級意見,需要縣政府或其他單位部門配合的,協調相關部門積極主動配合項目建設。四是需要上級領導出面協調的重大事項,由指揮部帶隊匯報爭取。
(三)建立工作報告制度。各項目領導小組確定一名聯絡工作人員,于每月5日、25日前報告重大項目進展情況,項目建設存在問題及相關建議,綜合辦公室匯總后,及時向指揮部報告重大項目實施情況,指揮部及時掌握項目建設推進信息,有效協調處理項目建設存在問題,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如今肆虐的洪水淹沒了首都與皇宮,洪水在泰國持續超過3個月,導致了500多人死亡、1 200萬人受到洪水圍困,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5%,泰國20名議員聯名建議遷都。什么原因使泰國議員們出此下策?造成這次50年一遇大洪水的發生有自然原因,還有更多的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1)地勢低洼――沼澤地上的城市。泰國的首都曼谷實際上建在沼澤地上,地跨湄南河兩岸,地勢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容易被洪水淹沒;泰國地形復雜,東部是高原,西北是山區,中部是平原,南部是半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受東南季風的影響,來自海洋上的水汽在迎風坡成云致雨,泰國的降水量充沛,使處于迎風坡的沿海地區累積大量的雨水無法迅速流走,引發洪水;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平原上,肆虐的洪水進入湄南河平原,流速變緩,造成湄南河水位高于海平面2.6米,比城市的防洪墻還高,出現了溢堤潰壩現象。
(2)雨量集中,氣候異常。當地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約占全年的85%,雨水過于集中;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2011年北方冷空氣來得偏早,但沒有把南方暖濕的氣流壓回到海上,所以降水比平常早來1~2個月,降水量集中且時間過長;熱帶氣旋頻繁登陸,在持續連綿暴雨情況下,還有來自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先后有“洛坦”、“海棠”和“納沙”的造訪,給泰國的北部和東北部帶來了豪雨,使泰國洪災“雪上加霜”。
(3)海潮的頂托。2011年海洋上出現季節性漲潮,由于曼谷位于泰國灣,它是一個喇叭口形的海灣,再加上受到風暴潮的影響,海潮兇猛上溯,使得河水無法正常排出,甚至出現海水倒灌,形成了“慢海嘯”。
2.人為因素
(1)毀林開荒、圍湖造田。20世紀初,泰國森林覆蓋率高達70%,70年代末期,由于經濟的發展,亂砍濫伐,毀林開荒,使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到了1995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2.8%。大批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有的地方形成“石化”,地表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遇到持續不斷的暴雨,容易造成山洪爆發、山體滑坡等災害。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塞河道、填平湖泊、降低水流速度,使河道排泄能力不暢,容易出現河水泛濫成災;在平原地區圍湖造田,加上泥沙淤塞了湖泊,使湖泊面積減少,調洪能力大大減弱。
(2)地面下沉。①“樓升”而“地降”。湄南河三角洲是河流沖積平原,軟土層地表具有含水量大、空隙大及壓縮性大三大特征,就像海綿一樣,富有彈性,如果受到壓力過大,土層中的水就會溢出,同時也會變形,隨著曼谷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不斷拔起的高層建筑物鱗次櫛比,這些高層建筑物群對地質環境影響非常明顯,所以形成了“樓升”而“ 地降”。②過度抽取地下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口急劇膨脹,人們的生活、生產需要大量淡水資源,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引發了地面沉降。據測算,目前地面下陷的速度每年1~3厘米,專家們最悲觀的預測為泰國首都將于2030年被海水淹沒。
(3)水網破壞。隨著城市大規模的開發,湖泊、濕地和沼澤地等有蓄水能力的自然地表被水泥地、城市建筑物等所取代,同時填埋了多條運河,使其變成寬廣的馬路和街道,導致河網排泄能力大大減弱。據預測,這次自北向南流經曼谷的洪水已經超過了4萬米3/天,而曼谷全市最大排水量僅為3 000米3/天,大量的洪水勢必滯留在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