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區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設計;空間布局;創新設計
一項目現狀與資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規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個陵墓群面積約305萬平方米,據史料記載有墓葬二十二座,現僅存十六座,能確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邊有一座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贊干布祠廟,內供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烏德欽寺及其遺址
該片區包含日烏德欽寺及其遺址、瓊結宗遺址、金城公主墓、烽火臺遺址、運水隧道等。
日烏德欽寺雄踞青瓦達孜山腰,其遺址遺跡的斷壁殘垣具獨特的歷史風情和觀賞價值,更因其具有青瓦達孜宮遺址的可能性,文化保護力度有待升級。
3、瓊潔雪古村落
瓊結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歷史碎片與現實載體、一個未開發的寧靜村落。古都格局猶存且獨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動風景。
4、地形地貌
規劃區內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組成。藏王墓群和瓊結雪古村落均位于瓊結河谷的平原地帶。青瓦達孜山西南半坡,東邊坡度較陡,西邊坡度較緩,山坡上平緩地塊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氣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響,規劃區內平原地帶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則多為的黃土,整體植被覆蓋率較低。藏王陵墓周邊的農田,種植有青稞、小麥等農作物;沿河地塊的植被主要是楊、柳等林木。
二、定位與戰略
1、定位
以尊重歷史為原則,以歷史記憶復原為主導,保護歷史遺跡遺址,修復瓊結瓊潔雪古村落街巷格局與建筑肌理,再現歷史原貌,活化歷史文化,增進歷史的現實感,重建世界對吐蕃古都的歷史記憶,讓吐蕃古都活起來。在景觀營造方面,處處傳播和弘揚的是吐蕃建筑、園林、廣場、道路等景觀營造手法;在規劃分區方面,體現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區、商業區、休閑區、觀光區等的自然分隔與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顯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劃吐蕃古都的歷史文化追憶產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產品、美食文化產品、商業手工業文明產品、衣俗婚俗喪俗節俗和藝術,以頂尖設計、精品包裝、個性化打造、高端品質滿足現代人追古懷舊的情結。
2、景村一體戰略
將藏王墓、青瓦達孜山日烏德欽寺及其遺址、瓊結雪古村落捆綁為一個吐蕃古都。
3、保留與發展戰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體搬遷措施,留住部分居民從而使古都文化脈絡得以傳承,以免導致文化空間破壞,缺少古都應有的生活氣息;吸引原住地及周邊的居民進入旅游區休閑、購物、就餐,形成本地人與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區內商鋪經營財氣,優先安排原住地及周邊居民就業,通過建設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質、美化生活環境、帶動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業,打造一種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區開發模式。
三、空間布局
1、有機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則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資源,通過調整點、線、面等結構要素的配置關系,使整個旅游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形成主題清晰、功能互補的功能分區和旅游線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動的有序進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與融合各功能區
分區規劃要求體現和再現吐蕃古都的歷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與現有人文史跡中。以自然手法分隔與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區、商業區、休閑區、觀光區等,盡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邊界,區隔休閑區的靜與商業區的動;用古村落阡陌交織的古街老巷道路網絡系統融合居住區、商業區的繁華便利;用以生態游步道串聯觀光片區,烘托滄桑歷史與優美風光。
四、重點項目設計與創新
1、古村落的“保留”設計
1)創意思路
就如何提煉瓊潔雪古村落個性上,它關系到整個吐蕃古都旅游區的個性氣質,瓊潔雪古村落,它的規模和格局,根據布達拉宮壁畫記載,傳承了吐蕃古都的輪廓形態,可以通過人工再現手法,重塑古都的歷史意境。實地考察中,瓊潔雪古村落的錯落街巷、過街騎樓和陽臺、院落盛開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種誤入歐洲鮮花小鎮之感,因此我們將瓊潔雪古村落作為吐蕃古都游憩區來打造,讓瓊潔雪古村落做為吐蕃古都的核心載體,打造成歐洲中古世紀的鮮花小鎮一樣具有美學氣質和休閑氣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來、駐足、寄情于古,這里通過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鮮花工程、重點項目示范工程這三大工程來實現構想,前兩個工程顧名思義,通過環境和景觀修繕再現一個歷史殘垣與浪漫色彩交織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體搬遷措施,留住部分居民從而使古都文化脈絡得以傳承,留住文化空間,保住古都應有的生活氣息。
2)規劃范圍
瓊潔雪古村落,占地面積210000平方米。
2、的園林-獨特的“林卡”
1)創意思路
林卡”是藏語的音譯,泛指樹茂草盛、風景優美的地方,吐蕃時代,貴族上層、官家、寺院、莊園大多擁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則更是藏王處理政務、舉行典禮、消夏避暑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該區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幾代贊普分別在此建立宮殿,建設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與歷史依據。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與天然樹林景觀,建設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園林,為規劃區的林卡賦予吐蕃王室園林的色彩,成為吐蕃王室休閑生活的體驗地。
2)規劃范圍
瓊結河東南昌嘎村蘋果園,規劃面積44000平方米,該區塊毗鄰瓊結河,水資源豐富,且有大面積的蘋果林林,環境優良,昌嘎村還是瓊結鄉村旅游示范點,有生態觀光園一座,種植草莓有機蔬菜。
3)林卡的設計
主要為贊蒙湖,林卡王宮建筑,特色帳篷及園林綠化組成。
3.1贊蒙湖
建設要點
a) 林卡內開鑿出一個線性人工湖,豐富林卡景觀,同時也是為休閑業態營造環境。
b) 該湖泊命名為“贊蒙湖”,與贊普林卡的名稱對應。
c) 杜撰文成公主經常在湖邊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與宮女湖邊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舊如舊方式建設一座古亭或擺放休閑茶座,作為游客休憩的場所。
e) 區內酒店、餐廳等可沿水系分布,增進住宿就餐環境的優美感。
3.2林卡王宮建筑與帳篷
建設吐蕃王宮主題酒店,并取名為“林卡王宮”,集餐飲、住宿、文化表演于一體。在本林卡區規劃林卡王宮酒店,一則土蕃王宮的居住文化體驗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達孜山青瓦達孜宮遺址已不存在,且青瓦達孜山遺址片區以保護為主和地勢高給排水難度問題,不適合開發建設住宿項目,二則規避了過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讓游客在樹林環繞的優美環境中體驗土蕃王族休閑生活,對游客居民開發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選擇。
3.3建設要點
a) 依托贊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與移動帳篷相結合,靈活應對客流變化,同時豐富游客體驗。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體部分采用石木結構的藏式碉樓形建筑,融合吐蕃宮殿建筑特點。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設計,盡可能的呈現林卡景觀,增強室內外的通透感,增強采光。
帳篷是吐蕃時代藏族最常見的居住方式,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愛情故事為主題打造蜜月帳篷酒店,將豪華帳篷營造出野奢之感;帳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質平臺上,由杉木板路連成一體,或隱匿在河邊綠蔭中,或坐落在山坡樹林間。白色羊毛氈帳篷配備特大號床和大號坐臥兩用沙發床,洗浴設施齊全,恒溫控制臥房,古香古色的梳妝臺和茶幾、華麗的吐蕃地毯、油燈、珍貴的瓷器和銀飾以及無數盞蠟燭營造出完美氛圍,和帳篷外粗獷叢林形成鮮明對比。
3.4帳篷是吐蕃時代藏族最常見的居住方式,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愛情故事為主題打造蜜月帳篷酒店,將豪華帳篷營造出野奢之感;帳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質平臺上,由杉木板路連成一體,或隱匿在河邊綠蔭中,或坐落在山坡樹林間。白色羊毛氈帳篷配備特大號床和大號坐臥兩用沙發床,洗浴設施齊全,恒溫控制臥房,古香古色的梳妝臺和茶幾、華麗的吐蕃地毯、油燈、珍貴的瓷器和銀飾以及無數盞蠟燭營造出完美氛圍,和帳篷外粗獷叢林形成鮮明對比。
3.5綠化設計主要以現有的果木植被為基礎,廣泛種植楊樹、藏青楊和漢柳,而人工湖周邊則主要以種植柳樹為主。
4)史跡的保護與設計
4.1規劃思路:烏德欽寺遺址現僅存寺廟墻體輪廓,地上藏傳佛教仍清晰可見;瓊結宗遺址僅存地基;青瓦達孜宮的城墻和石砌碉堡現在該遺址區仍有殘存。
深挖本區作為吐蕃王朝歷代贊普宮殿青瓦達孜宮遺址所在地的歷史價值,以“保護先行合理規劃”理念對遺址進行保護,增進廢墟歷史傳承,提升觀光價值。
4.2主要內容:日烏德欽寺遺址修繕工程
對該片區以保護為主,旨在通過自然修繕手法,如日烏德欽寺遺址的墻體固化、邊坡綠化、野生花卉種植、道路鋪裝做舊與改善等綠色保護措施,增進斷壁殘垣的觀賞性。為保護和防止游客踩踏新開挖出的遺址地基,在不對遺址因施工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遺址遺跡上空覆蓋玻璃保護屏障,游客僅通過玻璃屏觀光地下部分。
① 墻壁固化
采用專業古建施工單位,用藏區特有原生態建材對日烏德欽寺遺址墻體進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態鋪裝
對遺址地面過多的碎石、亂石、晃動壘石進行清理,以大小規整的卵石加嵌草鋪裝出一條游步道,引導游客沿游步道參觀遺址,其余地面則覆蓋草皮,通過自然修繕法進行綠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邊坡綠化與野生花卉種植
選擇適應本區海拔和氣候條件的四季常青草種和低矮野生花卉對遺址周邊大面積的邊坡進行生態綠化,以鮮艷的植物色彩烘托遺址斷壁殘垣的歷史滄桑感,提升吐蕃史跡的觀光價值。
④ 烽火臺修復
雄踞山上的青瓦達孜宮及其烽火臺,因其易守難攻的軍事優勢,而使吐蕃王國在數次戰爭中勝利,烽火臺是吐蕃王宮建筑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圖片記載以及青瓦達孜山遺存的城墻堡壘,原址恢復該烽火臺一座及其相連城墻,并將該烽火臺開發為休閑觀景臺,也是旅游區獨特的風景。
⑤ 運水隧道修復
該隧道不僅是吐蕃時期往山上青瓦達孜宮送水的運水隧道,還是吐蕃王宮的軍事防御設施,它作為吐蕃王宮山上與山下的唯一內部通道,具有易守難攻的軍事優勢,是吐蕃王宮建筑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復該運水隧道與山下泉水;在修復隧道的技術層面,應防止隧道爆破帶來的坍塌問題、隧道內壁的加固問題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舊卵石或石板自然圍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麗傳說,水邊樹立吐蕃運水工具等景觀小品。
5)特色集市與廣場的設計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項目選址:五世達賴故居前干部居民樓所在地、縣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贊干布路兩岸沿街建筑。
建設要點:村落式購物街區,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瓊潔雪古村街巷,吐蕃時期商業手工業文明體驗地。模擬瓊潔雪古村落的建筑風格與街巷肌理來設計本購物街區,既有臨街商鋪,也有隱于鬧市中的院落式商鋪;購物街與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廣場
項目選址:位于瓊潔雪古村落入口前北側,松贊干布路以西,對角線地塊為本規劃入口服務區的游客中心和停車場。
建設要點:選擇本土風干羊皮紙為景觀素材,以丙烯或油畫顏料在羊皮紙上繪畫,畫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證畫面不易剝落;主體景觀考慮尺寸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畫卷前后裝裱透明亞克力,外框為木材做畫框,以亞克力畫框的形式規避日曬雨淋造成的損毀和修繕。
廣場特色迎賓演出:瓊結白面藏戲、吐蕃宮廷樂舞、古鼓舞、土風舞、擬獸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結束語
民俗風景旅游區顯著的地域差異、濃厚的歷史氛圍、鮮明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景觀形態,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世界的瑰寶,對于現在的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風景旅游區的景觀規劃和設計是探索民俗景觀的一個鮮明的案例,民俗景觀設計還需要設計行業者不斷的完善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陪秀.試論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民俗文化特征[J]. 藝術百家. 2006(05).
關鍵詞:原生態景觀;旅游景區;應用
1 原生態景觀在旅游景區應用的意義
1.1 更好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從當前旅游景區發展情狀看,做好對原生態景觀在旅游景區設計中的有效應用刻不容緩。以原生態景觀為基礎的旅游景區設計能夠實現對喬木、灌木及草本等原生態景觀的保護。通過景觀設計師的設計,原生態景觀能夠融入到整個旅游景區的景觀中,這不僅能夠達到旅游景區的景觀性標準,還能夠促進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1.2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以原生態景觀為基礎的旅游景觀設計,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景觀設計師會在充分遵循生態理念與原則基礎上,結合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求而進行旅游景區設計,不僅能滿足當代社會對旅游景區景觀觀賞性與功能性的需求,還能從人類長遠發展利益考慮,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傳統景觀設計相比,以原生態景觀為基礎的旅游景觀設計,不僅實現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而且還能實現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增強旅游景區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這是旅游景區設計的必然選擇,也是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 原生態景觀在旅游景區的應用方法
2.1 保留與再利用
保留與再利用是目前旅游景區設計的主要方法。在“人工造景”興起之時,大量的原生態景觀被破壞,單純依靠科技手段所營造出的所謂“景觀”,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為了能夠迎合游客對景區景觀設計需求與自然生態發展規律,景區要對景觀進行重新設計,很多已經建成但景觀性較差的景觀有可能被拆除。在這些景觀被拆除前,景區可以通過對已有景觀的保留與再利用,使其與原生態景觀有效融合,構建生態性旅游景觀。
2.2 生態發展優先
在對旅游景區設計時,設計師想要實現對原生態景觀的有效應用,就要堅持生態發展優先原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生態景觀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還能夠為生態環境的發展作貢獻。如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園在景觀設計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較適宜茶花、杜鵑花等花卉生長的優勢,在林中空地上新建設80hm2的茶花園及100hm2的杜鵑花園,既保護了生態,又增添了自然景觀,每年春節前后,姹紫嫣紅的花兒競相綻放,與周圍茂密蒼翠的森林一起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紫溪山森林公園的景觀設計不僅滿足了游客對生態環境的需求,還在保護景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遵循了生態發展優先的原則,在旅游景區原生態景觀設計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2.3 遵循自然規律
遵循自然規律是保證原生態景觀自然狀態的基本要求。在旅游景區設計中,景區要實現對原生態景觀的利用,就必須遵循原生態景觀的自然發展規律,使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得以發揮。從景區的效益角度分析,遵循自然規律能夠大大節約景區在恢復自身生態環境狀態方面的成本。以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園里的“萬松林”和“茶花園”2個景點為例:“萬松林”只在原有生態景觀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細微、有效的調整,使原本性質單一的松樹變成了景觀群落,同時又不破壞松樹的生長環境。而“茶花園”的建設是因勢造景,沒有采伐景區周圍的林木,只在林中空地見縫插針地定植上相應的茶花苗木,使其與周圍環境協調。這2處景點的景觀設計遵循了自然規律,提升了紫溪山的旅游價值,這一景觀設計理念值得借鑒。
2.4 借助科技手段
從當前的旅游景區設計需求看,適當借助科學手段,有利于把景區的生態環境展示給游客。近年來,在科學技術與生態景區建設共同發展的背景下,兩者之間實現了較好的融合,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如楚雄祿豐世界恐龍谷景區,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恐龍化石及發現地原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地為游客展示了恐龍生活時代的情景及滅絕的原因,使游客身臨其境,在游玩中學到了知識,感受到快樂。此外,一些生態材質及低耗能技術在該景區的應用,為景區增添了新的亮點,類似科技手段的融入,提升了景觀效果及質量,使景區倍受游客青睞。
關鍵詞:景觀生態; 旅游景區; 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緣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上。景區斑塊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業化的濃重氣息破壞自然保護區各種景觀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更應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而在對自然風景區進行斑塊設計時,除了考慮其旅游美學功能外,對于負有保護物種的功能區域,應該注意保留一定面積的斑塊,避免因生境面積過小而造成物種滅絕。對于廊道,斑塊內廊道的設計要以林間小路、河岸、滑雪道等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強化其在輸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設計,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充分利用自然現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關鍵詞:高職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 現狀 需求 建議
課 題:本論文得到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資助,并受教育部高職高專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職高專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基本要求》(重大課題)支持(項目編號:GLJZDXM2008005)。
截至2011年,我國已有各類旅游景區2萬多家,其中4A級旅游景區超過2000家,并且產生了120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29個,國家森林公園730處,國家地質公園182個,世界遺產41項。旅游景區已成為繼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飯店后旅游業的又一支柱行業。
盡管我國旅游景區數量迅速增加,但旅游者對景區服務、接待設施及管理水平的評價卻不盡如人意。調查顯示,城鎮居民對國內旅游景區(點)服務質量評價“很好”與“好”的占調查總人數的53.2%,入境旅游者對我國景區(點)服務質量評價為4分和5分(總分為5分)的只占調查總人數的56%。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客觀上形成了對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旅游人才素質的高低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旅游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政府、旅游組織對旅游專業教育應高度重視。
一、高職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建設現狀
1.專業發展規格不斷提升
在我國,旅游專業教育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而快速成長起來的。旅游業的飛躍大大促進了旅游教育的發展。旅游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和社會實踐第一線的實用人才。隨著旅游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隨著國內外旅游市場的不斷開拓,會展旅游、生態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產品的不斷開發,旅游業將成為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也逐漸成為旅游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專業發展起步較晚
從市場需求來分析,我國旅游景區管理、景區項目開發人才缺口很大。數據表明,被調查的旅游景區人才中,擁有旅游專業背景的僅為18.3%。景區需要一大批專業的人才,特別是一些懂得景區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的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從2000年開始,一些院校陸續開設了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或其他與景區相關的專業,相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行業的需求,以及旅游學科其他專業的發展,景區專業的發展是較為滯后的。
3.專業發展規模較小
從目前國內高校旅游教育情況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與旅行社管理等專業逐漸成熟,而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的發展還非常薄弱,具體表現為“兩個少”,即開設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及其相關專業的院校數量少,且培養景區相應專業的學生數量少。截止到課題結題,全國高校開設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的有44所,其中高職院校有37所,累計在校生人數15580人,累計畢業生人數3394人。
4.專業發展地區分布不均
從開設景區專業院校的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占27.27%,中部地區占43.18%,西部地區占29.55%。中部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旅游景區帶動下的旅游產業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部崛起中充當著較為重要的角色,相對而言更加重視景區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東部地區的旅游管理偏重于旅行社、酒店等商業運作能力較強較成熟的行業,景區方向比較薄弱;西部地區還未進入景區大規模開發的成熟階段,目前對景區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及中部地區。
而從專業畢業生去向來看,東部地區占63.51%,中部地區占4.67%,西部地區占31.82%。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往東部經濟發達大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流動的傾向。
二、景區行業人力資源和人才需求分析
據《旅游調研》資料,目前全國旅游業從業人員為600萬人,而實際需要專業旅游人才800萬人以上,人才市場需求“缺口”很大。這些數據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還在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又據河北省100個旅游度假區調查,景區人力資源配置中,大專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資源開發和相關專業人才不足3%。從以上資料足見我國旅游景區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景區人才市場需求潛力很大,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
1.景區人力資源發展方向
(1)提升景區從業人員學歷。目前我國旅游景區從業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和旅游專業畢業生所占比例低的“三低”現象。
目前景區工作人員的學歷在專科及以下水平的,占到總人數的97%,本科生只有6.2%。總體上看,自然風景區、植物園和主題公園未來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需要高職高專畢業生較多,而紅色旅游景區對人才需求量較小,但對人才的需求層次較高,需要部分研究型人才。
(2)提高景區員工專業技能。旅游產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化,景區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專業化,如對度假管理、營銷策劃、生態維護、探險與漂流等專項人才的需求。
我國現有不少旅游景區因規劃專業人才缺乏,導致規劃設計不科學、管理不到位、營銷無成效。由于缺少專業人士指導,一些地區的資源在開發中被破壞。一些景區在開發過程中,不按照規劃進行,隨意性嚴重,出現重復建設,造成巨大浪費。有些景區由于缺少景區營銷策劃人才,經營效益不佳。還有些景區由于缺乏戰略人才,導致景區開發定位失誤。因此,提高景區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是今后景區良性經營管理的重要保障。
2.景區人力資源的素質要求
從對人才能力的需求上來說,景區需要具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較高動手操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能力的技術人員,他們既能夠按流程做重復性的勞動,還能按實際需要適時地應變、與他人較好地合作,同時還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對企業起碼的忠誠度、專業操守以及較高的個人素養。
旅游景區對景區類專業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多體現在景區策劃與設計、景區管理、景區營銷和景區導游解說等方面。不容忽視的是,一些“特殊景區”需要培養一些“特別人才”,如上海野生動物園需要動物醫學和綠化養護方面的人才,廣東一些高爾夫球會需要高爾夫球陪練方面的人才,深圳錦繡中華和中國民俗文化村需要茶藝師和舞蹈演員,還有一些景區需要素質拓展教練等。
筆者就景區目標崗位群對人才的素質、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進行了總結,見表1。
由此看來,培養旅游景區一線管理、營銷和導游以及游客接待方面的人才是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的主要目標。而針對一些特殊景區培養相應人才也是該專業發展應考慮的一個方向。
三、高職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景區專業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市場的需求和行業的發展,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景區人才市場需求的對接,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體系無法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的教學課程開發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課程體系必須與教學要求、發展目標及畢業生就業要求相吻合,使學生在能夠承受的學習壓力下,獲取知識和職業能力。
目前很多高職高專院校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套用本科旅游專業的“三段式”(即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設置體系。從教學安排的順序上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公共基礎課,其次是專業理論課,位于頂部的是實踐課。
這種課程體系反映出傳統的“三段式”課程設置模式存在孤立性,使不同類型課程之間,尤其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幾乎形成了一種互不聯系、各自獨立的狀況,而沒有形成相互滲透和有機融合的關系。這種課程模式以及在這種課程模式影響下的教學模式,是無法實現高職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的。
2.課程內容開發相對保守
近幾年來,雖然在設置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課程方面有增加具有學科交叉性的課程或綜合性內容的趨勢,但從創新和教學內容引領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上著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必修課程的學習,選修課的量不僅小,而且覆蓋面窄,忽視了對學生行業素質的培養。多數景區專業的選修課涉及的學科僅僅是人文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選修課非常少。
景區專業會涉及多領域知識的學習,但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廣度,而不注重深度。該專業的課程應該加重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比例,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3.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教育的必備條件是師資、教材和教學設施,其中教師是靈魂、核心,只有具備高素質的專業教師,教學所需要的教材、設施、設備等問題才能逐一得到解決。
目前高職院校景區類專業教師的數量欠缺,資歷不深。從職稱上看,講師級別的占到了被調查者的52%;從年齡上看,教師年齡主要集中在26-35歲;從學歷上看,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占到了92%。這些專業教師大多從高校畢業后就直接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缺乏旅游專業教學和旅游行業的實踐經驗。既有教學素養又有旅游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所占的比例不足,使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行業現實結合不足,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夠,不能充分體現旅游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
4.實訓基地建設需要加強
景區類專業教學的實訓基地,就是圍繞著教學發展目標,按照景區類相關行業或崗位的技能要求而設立的系統的技能訓練場所。
景區類專業的實訓基地主要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兩大系統。在高職院校景區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一些學校認為景區類專業人數不多,在實訓方面,無需像酒店管理專業那樣高要求,因而很多實訓基地的規模小、設施設備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建立起長期的、相對固定的、適合學生訓練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主要靠實訓教師個人及學生自己聯系,缺乏穩定性和可控性。
各高職院校景區類專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眼界開闊、高質量的專業師資較為缺乏。大多數教師沒有經過國內外景區工作實踐的磨練。雙師型教師在教師總數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從而影響了實訓效果。
在實訓環境方面,很多實訓基地缺乏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沒有反映專業實訓要求且能嚴格執行的實訓計劃、實訓大綱、實訓規章等教學管理文件,同時學校也缺乏完善的實訓教學考核體系。
四、對高職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發展的建議
1.找準專業辦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景區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堅持以行業發展為導向、以社會服務為宗旨、產學研結合的方針,同時還應立足高等教育層次,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
高職高專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應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備較扎實的景區服務與管理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景區服務與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有較強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具有旅游服務技能、旅游市場營銷策劃能力,知識面寬、適應性強、具有一定開拓能力的景區服務與管理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強化師資隊伍提升,增強與行業的交流
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的比例,幫助教師向雙師型轉變。創造教師的國外交流學習機會,鼓勵教師參加并主持各級各類應用研究課題,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和職稱晉升步伐,加強雙語教師培養,評比出教學能手和科技標兵,完善專業教師定期赴旅游景區和政府部門掛職或任職制度。通過外引內培,提升高級職稱教師所占的比例。擴大兼職教師規模,增加景區、高校及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兼教的數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3.廣泛吸納先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應將理論教學與校外實訓教學、校內模擬訓練與景區現場教學、校內教師講授與景區專家業務指導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將案例教學、景區現場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靈活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所有課程均應建有電子教案和電子講稿,還可以建立網站、開設論壇和課程QQ群,方便作業分發上交和網上主題討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4.積極推進工學結合,拓展優化實訓和實習基地
新建實訓室時,結合現代旅游服務與經營管理發展趨勢,引進業界先進設施、設備與技術,支撐和引導專業課程改革與高技能職業人才培養。在實訓教學設計中,根據景區業務流程,合理劃分實訓模塊,模擬或仿真設計實訓活動,細分實訓項目流程,最終形成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對客服務為主線、以實訓項目為主體的實訓教學模式。
加強校企合作,適時引進景區優質資源,拓展基地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功能。擴大校外實訓基地的地域空間和類型,有選擇地建立省內外知名景區作為實訓研修基地,加強與民營景區、在線旅游企業的合作,將更多優質、新興旅游企業納入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行列。
參考文獻:
[1]黃月明.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28(3).
[2]吳國清,葉欣梁.旅游人才培養與高等旅游教育的職業化發展[J].旅游學刊(人力資源與教育教學特刊),2004(S1).
[3]王虹,吳桐.校企合作:打通高職旅游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渠道[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1).
[4]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
關鍵詞:功能定位;交通量預測;景觀設計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U412.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金壇市地處江蘇省南部,古跡眾多,風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巒起伏,綿延百里,是聞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譽“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位于茅山東麓,規劃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方山森林公園為中心,打造一個集生態游憩、宗教觀光、康體養生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樂園(圖1)。
為配合景區開發建設,金壇茅山風景區規劃建成以“五橫三縱”為主骨架的風景旅游道路網,輻射各旅游景點,服務景區內各居民安置點。(五橫: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張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縱: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內部道路系統,在 圖1
滿足各功能區基本要求和組織景觀的前提下,分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個等級(圖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區與周邊道路相銜接、景區內部各功能單元之間相相銜接的主要道路,構成旅游區的路網骨架,以機動交通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區內各功能單元內部、與主要道路之間聯系的道路,通向或連接主要景點,以人行和機動車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區各功能單元內各游賞景點的聯系道路,是旅游景區深入每個景點的游覽線,以人行為主,部分路段考慮游覽車和消防車通行。
2、交通量預測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由于歷史、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景區開發比較滯后,現有景點少,景區內道路基本以三級公路以下的鄉村公路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預測常用的以現狀OD資料為基礎的四階段法,由于相關小區和路網資料的缺乏,將導致預測結果失真。
考慮到作為景區內的風景旅游道路,未來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的游客人數和周邊旅游景點的開發 圖2
強度,因此采用未來游客人數結合沿線景點開發的方法進行預測(圖2):把金壇茅山風景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根據未來特征年景區的預測游客總人次,以景區未來的路網規劃和主要景點的區位確定游客在風景旅游區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徑和分布,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確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結合該道路沿線居民的出行數量,最終確定其未來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為例,計劃于2012年建成通車,交通量按15年預測,遠景年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 游客人數預測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茅山風景旅游區到2012年,接待游客規模約為250萬人,2020年游客接待規模約為520萬人,根據插值法和考慮未來的游客增長率,確定未來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數分別為680萬人次和730萬人次。考慮到未來日游客人數與本項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關,而風景旅游區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數變化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來計算日游客人數會造成投資的浪費或降低道路的運行的質量,參照一般風景旅游區的經驗,全年可游天數(日)按200天計算,具體數據如下表: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可以分為南北兩片(圖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園游賞區,北部片區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北部片區的縱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網中間,沿線主要為生態觀光園、休閑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東側,其東側為揚溧高速,西側主要為觀光農業區;茅山旅游路位于西側,沿線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結合景區內四個主要游覽區和規劃路網,確定四個游覽區游客吸引量。圖3
未來年各主要游覽區游客總量預測表(萬人)
按游客在旅游區平均每天出行次數為2.5,計算各主要游覽區各特征年出行次數:
根據新浮公路沿線景點規劃、與對外公路的銜接狀況,結合相關調查數據,確定新浮公路分擔的游客出行次數為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和茅東旅游度假區出行次數總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數見下表。
未來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數預測表
② 車型比例預測
新浮公路主要服務于旅游區游客,客運占主要比例。因此,進行旅游區游客交通量預測時將車型比例分為小客車、中客及大客四類,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點。
根據項目區域路網歷年交通構成分析,車種的比例變化與GDP有著良好的相關性。車型預測采用指數模型,與GDP回歸預測,同時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如杭州龍井山等相關景區),對預測結果進行適當修正。
式中:Y:交通量; X:GDP;α、β:回歸參數。
車型比例預測結果
③ 游客交通量
根據車型比例預測,按小客車平均載客3人,中巴為15人,大巴為30人考慮,計算出未來各年由景區游客產生的客車出行數量。
未來各年游客交通量預測結果
(2)沿線內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聯系薛埠鎮區,沿線兼有致和安置點,具有服務沿線和鎮區居民出行的功能,貨車主要服務于沿線度假區、休閑社區以及生態農業基地的物資運輸,具有一定的比例,參考一般經驗數值,沿線內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預測結果
綜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來路段流量見下表:
未來年流量增長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時小汽車的普及也會不斷增加景區的游客人數,進而使本項目在這一階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區發展趨于平緩,增長率逐漸降低,流量穩步提升。
3、道路景觀設計
風景旅游道路景觀設計既要使道路本身成為可供游覽的景觀,又要讓道路融入整個景區,成分景區的組成部分,不能對景區產生明顯的分隔作用。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道路景觀設計以整個茅山道教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主線,通過對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結合不同道路沿線銜接的不同景點,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營造各自的氛圍。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線主要經過乾元觀坤道文化保護區、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覽區(元陽觀、崇壽觀)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觀宇,因而將其定位為人文景觀路,旨在讓游客感受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慮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開闊地設置道教文化景墻、三清道尊像等元素與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道教文化符號詮釋其景觀特色,凸顯道教文化特點(圖4)。金沙公路沿線主要經過旅游度假村、民族風情度假園、茶園、苗圃等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因而將其定位為生態景觀路,通過節點設置景石圖騰柱、景石與花卉組合詮釋其景觀特色,營造路在景中的氛圍(圖4)。
在此基礎上,道路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設計,配合景觀總體設計要求,主要體現在:
(1)線位布設順應丘陵區的地形走勢,不改變區域固有的地勢特點。盡量繞避生態敏感區(植被茂盛區、物種分布連續區以及獨特珍惜物種分布區),盡量減少破環和切斷生態鏈。路線布設把握與景觀的空間關系:對于規模宏大的景觀,路線布設適當遠離,給觀賞者提供足夠的視野;對于點式景觀,線位適當靠近,便于游覽。
(2)邊坡防護以自然植被為底,配以景觀樹種、山體開挖石頭形成景觀小品,削弱道路的獨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體挖方邊坡,篆刻道家經書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畫作,增添道路的景觀文化。
圖4
(3)道路排水邊溝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時減小邊溝寬度、加大深度,以減少圬工敞口面影響景觀視覺。
4、結論
(1)根據風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組成特征,提出將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為因游客產生的流量及因沿線內部出行產生的流量兩大部分,并均以景區未來游客人數預測為基礎的方法。繼而以金壇茅山風景區內的新浮公路為例,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為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預測方法提供借鑒。
(2)道路景觀設計以金壇茅山風景區的道教文化基礎為背景,結合不同道路沿線人文、生態景觀差異,賦予每條道路不同的景觀設計主旨,做到統而有別、形散而神不散。同時道路路線、排水、防護等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服務于道路景觀要求。
參考文獻:
(1)《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2008-2020),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5;
風景園林設計專業課程
核心課程
《園林美術》、《園林制圖》、《園林材料》、《園林建筑》、《園林植物和花卉》、《園林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學》、《室內環境設計》、《AutoCAD》。
園林樹木花卉學、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園林工程設計、園林工程計價、園林工程施工等。
實習實訓
在校內進行小型綠地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工程設計等實訓。
風景園林設計專業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主要設計就業單位包括園林局、設計院、苗圃、園林設計公司、旅游規劃設計公司、風景旅游區、房地產公司、大中專院校教師以及其他建筑與環境工程、市政園林、公用事業、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等相關的行業、部門機構。本科畢業生也可繼續攻讀園林、景觀、建筑、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專業類的碩士學位。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建筑、房地產、廣告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產;
3 廣告;
4 環保;
5 農/林/牧/漁;
6 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7 其他行業;
8 家居/室內設計/裝潢。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景觀設計師、方案設計師、園林設計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景觀設計師;
2 景觀方案設計師;
3 景觀施工圖設計師;
4 方案設計師;
5 施工圖設計師;
6 植物設計師;
7 園林景觀設計師助理;
8 景觀設計師。
拓展閱讀:風景園林設計專業就業前景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國際社會上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漸出現在世界城市排名榜上,國內的城市建設也在穩定而高速的發展中,社會對各類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
其中景觀建設已經成為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園林景觀設計師相關設計建筑類職業就業前景還是十分可觀的。
關鍵詞:旅游地;景觀設計;場所依賴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鑒于當前旅游地景觀設計的研究成果多蘊含在景觀生態學中,本文運用景觀生態學已有的概念體系。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景觀指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它由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相互作用的斑塊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在廣泛和一般意義上可把景觀理解為地質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水、植被、動物及人類活動的完整組合而形成的空間異質性的自然綜合體。旅游地景觀設計(或稱為旅游地景觀規劃)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上的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地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進行的一種規劃。
1 場所依賴的基本概念
某些地方與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客觀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場所依賴的反映。圍繞著場所依賴,在研究過程中產生了3個概念:1)戀地情結是人與場所之間形成的感情聯系,這種感情聯系是人對地方的關系、感知、態度、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總和;2)場所感知是人與自然以某種美妙的體驗為中心的結合,這種感知和意識往往集中于某些地點的特別設施,帶著強大的情緒和心理聯系,深刻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使得在該地點所進行的所有活動似乎都充滿了意義;3)場所依賴是人與場所之間基于感情(情緒、感覺)、認知(思想、知識、信仰)和實踐(行動、行為)的一種聯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從概念的描述進行分析,3個概念基本一致,包含的基本內容可以總結為:描述的是人與地的關系,強調這種關系是人與地的感情聯系,強調這種感情聯系的來源,如價值觀、認知等。
2 基于場所依賴的旅游地景觀設計
2.1 旅游地景觀設計應考慮場所依賴
對某個場所產生依賴的人會對這個場所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場所依賴是產生重游的主要動機;場所認同的增加會減少休閑者付費使用資源的反感,會增進對該場所管理費用支出的認同。因此,旅游地景觀設計所營造的景觀場如果能夠使游客產生場所依賴,或者能夠進一步加強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游客將會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并產生重游動機;同時,推行門票提價和維修改造部分區域也會得到他們的支持。反之,如果景觀設計不能使游客形成場所依賴,則不能吸引游客重游;如果景觀設計降低了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則會導致游客的反感。在這種情況下,普通游客會選擇另覓游憩之所;對于已經形成較強場所依賴的游客,原有旅游地的變化會使其感到憤怒,甚至會組織起來對旅游地的維修改造進行抵制。旅游地景觀設計營造的場所依賴與游客忠誠度的關系。
同理,對于旅游地的社區居民,更應該考慮到他們對長期生活地區的場所依賴,謹慎設計,以獲得社區的支持。因此,不管是待開發的處女地,還是已經成型的旅游景區,景觀設計一定要考慮場所依賴。
2.2 以場所依賴理論指導旅游地景觀設計
2.2.1 將場所依賴理念融入景觀設計指導思想
在景觀設計前,應先完成前期策劃,確立項目的主題和完成市場定位分析,只有確立了項目的定位和主題,才能確定景觀設計的思路和方向,才能進行項目景觀的概念設計和后續工作。項目景觀設計的總體風格以及景觀設計指導思想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場所依賴。對于新開發的旅游目的地,應充分考慮社區已有的場所依賴,使其開發不受抵制;同時,應考慮如何才能使將來的游客形成場所依賴,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此外,對于擬進行維修的旅游地,應充分考慮已經形成場所依賴的社區居民和游客的感受,使維修工作能順利進行;同時也要考慮景觀設計吸引新游客的程度。在適應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景觀需與建筑、場所融為一體,使建筑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同時景觀可增加建筑的品位與內涵,建筑和景觀等人工符號加深場所感知,逐漸形成場所認同,進而使游客形成場所依賴。
2.2.2 前期調查工作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調查 在傳統的景觀設計流程中,景觀設計之前有前期調查階段,設計方應做好以下工作:了解土地自然特性、發展因素和策劃營銷報告,總結景觀設計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這些工作是搞好景區景觀設計的前提。引入場所依賴理念后,前期調查中需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評估項目,具體包括社區居民的場所依賴水平、歷史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和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只有充分了解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場所依賴水平,才能使景觀設計方案得以順利實施并帶來預期的收益。
2.2.3 具體設計工作考慮場所依賴
景觀設計要塑造場所依賴,首先必須進行場地分析,即在景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旅游景區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地脈,指地形、氣候、植被、水土等自然要素)與人文環境(人脈,指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第二,進行主題定位,即在場地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旅游景區所在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提煉出一個鮮明的文化主題,此主題就是旅游景區景觀場營造的依據。第三,進行功能分區,旅游景區功能分區涉及兩個層次,一是游覽區和旅游服務接待區的劃分,二是游覽區和旅游服務區內部的細分。第四,景觀要素規劃設計。在場地分析時,要評估旅游地的地脈和人脈中對哪些游客具有場所依賴以及場所依賴的強度;在主題定位時,要確定能增加游客對旅游地場所依賴的主題;在功能分區時,要根據旅游地內場所認同、場所依賴各自強度的不同;景觀要素規劃時,虛實景觀要素的布局也要考慮場所依賴強度的差異。總之,在上述4個過程中,要始終考慮如何利用已有的場所依賴以及如何形成新的場所依賴,把場所依賴作為具體設計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2.2.4 對場所依賴水平進行整體評估
景觀設計完成后,還要對其進行評估。當前場所依賴的研究成果中已經存在場所依賴水平的評估手段。很多測量方法都可用于場所依賴水平的整體評估,即對指導思想具體設計施工、景觀設計之前景觀設計之后的狀況進行評估。根據整體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確保不斷強化游客對旅游地的場所依賴。
3 結語
遵從自然、因地制宜、源于文化、考慮市場、適度設計、注重社區和人性設計等旅游地景觀設計理念已被廣泛運用于各類旅游地景觀設計實踐中。隨著景觀設計新問題的不斷出現,景觀設計研究也不斷進步,應該將場所依賴這一新理念引入旅游地景觀設計全過程。這就要求將場所依賴理念融入景觀設計指導思想,前期調查工作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調查,景觀設計實施注重塑造場所依賴,進行場所依賴水平整體評估。只有這樣才能將場所依賴的基本理論運用于旅游地景觀設計,提高游客重游率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1] 張琴.旅游景觀設計及其文化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06.2-3.
關鍵詞:海洋文化;濱海地區;濱海景觀設計
1 我國濱海地區海洋文化的內涵
我國的海洋文化具有農業性、商業性、開放性、外向性等特征,而我國濱海城市的靈魂在于城市海洋文化的傳承和特色塑造,因此在濱海城市景觀設計時必須注重傳承并體現我國海洋文化特征,進而營造出更加人性、生態的濱海景觀形象,使沿海城市居民和游客們享受更加和諧均衡、自然美好的生活。
2 濱海環境景觀設計的組成要素
2.1 城市設計觀
城市設計是通過自然和人文景觀體現出來的城市傳統文化、現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環境特征,體現多學科、多方位、多元化,因此設計者在進行濱海地區景觀規劃時必須具備自然觀、人本觀、可持續發展觀和整合環境的設計觀等觀念。在濱海城市規劃中必須做到城市布局與濱海地區特有環境的相互輝映,進而凸顯城市特色;以實現人們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建設標準;不僅需注重自然景觀的保護,更應加強對人文資源、人文歷史的保護,實現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運用整合環境的設計理念去把握濱海環境規劃,體現濱海城市景觀獨有的特色。
2.2 自然景觀要素
濱海地區自然景觀要素對沿海城市影響較大,海岸線、沙灘、島嶼、礁石、氣象等是濱海城市環境規劃所需考慮的主要自然因素。常見的自然景觀主要有以下幾個形式:首先,岸灘景觀分為巖岸和沙岸景觀,巖岸景觀多以海水沖刷形成的海蝕崖、斷層崖、海蝕洞等為主,如山東長島的九丈崖、山東榮成的成山頭等。沙岸景觀顧名思義是指沙灘景觀,如中國夏威夷、河北黃金海岸等。第二,水體景觀。海水潮汐和波浪所形成的動態景觀,對游客有著極大吸引力。隨著近年來科技的進步,海底景觀游覽也逐漸成為旅游熱點。第三,氣象所產生的奇特景觀,比如海洋特殊氣象形成的海市蜃樓,我國的山東蓬萊為海市蜃樓多發區,如夢如幻的海上云霧也是一大景觀等等。濱海地區環境規劃可充分利用自然景觀的特殊性創建利于游客游玩的環境,彰顯沿海城市的景觀特色。
2.3 歷史人文要素
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傳承和氛圍,所有文化形態都蘊含著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沉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我國多數城市都是在傳統城鎮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在城市結構與城市肌理中都能找到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與軌跡。濱海地區景觀規劃時應著力保護這種傳統文化痕跡,比如歷史性的建筑、街道等,找尋新老環境空間的結合,使二者相互融合,進而保護并發揚原始的歷史遺產。
3 以海洋文化為傳承和特色的濱海地區景觀規劃
3.1 表現海洋文化的濱海景觀設計目標
(1)加強濱海旅游區景觀視廊的保護。海景是濱海城市的特色,因此濱海城市環境規劃應著力突顯海景這一特色,防止阻擋通向水邊的視線走廊。在設計建造過程中降低濱海旅游區的建筑密度,調整臨海建筑群和街道的走向及建筑色調,注意濱海區建筑群高度的劃分,保證海景觀賞的視覺流暢性,控制沿岸建筑群與海洋的距離,設置連續性的沿岸步行道和綠化帶等。(2)注重濱海旅游區交通道路的設計。區內實行人車分流,實行步行優先的標準;盡力創造并提高濱海區對外交通的可達性,實現旅游交通路線的通暢性、便利性等;還可創造一些富有特色的沿路景觀,加深游客對城市的美好印象。(3)設立大量的公共空間。濱海環境使人們更加接近自然,親近自然。因此利用濱海城市所特有的優勢,建設盡可能多的與水相關的活動與設施,在人們觀賞風景的同時,還能進行其他與水相關的娛樂游玩活動,比如:潛水、水上滑行、游泳、釣魚等。(4)保護歷史建筑進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我國城市多數有著傳統的歷史文化色彩和各自獨特的風俗文化,濱海城市環境規劃時應將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建筑融入到城市規劃中,并努力使其成為當地環境品質的核心。不僅提升了濱海城市的文化氛圍,同時體現了當地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增強了城市吸引力。
3.2 表現海洋文化的濱海景觀設計原則
(1)審美性、整體性原則。濱海旅游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它展示了海洋的風采與韻味。因此在濱海地區景觀創新設計時必須體現其獨到的審美意境,不能為求良好的經濟效益而降低濱海城區的藝術品位。整體性原則要求在全市的整體規劃過程中,必須對景觀進行一個宏觀的把握,避免只關注建筑外型,但卻與濱海環境整體風格不相符的建筑。(2)時代性原則。濱海城市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地區,具有面向國內外的一種外向性。設計時需綜合把握并借鑒國內外著名的濱海旅游的休閑性和娛樂性的流行趨勢,進而適應并滿足國內外新生代的旅游消費需求,對于那些傳統文化氛圍不足的地區不能一味的追求表現城市的文化品位,盲目的花費大量財力資源仿建古建筑,而應實事求是以歷史文化為主線,保持原有輕松優美的自然環境。(3)再利用原則。濱海城市多數有著悠久的歷史,濱海城市規劃都是在曾經被開發利用過的狀態下進行的,再一次改造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原有建筑的合理再利用,保存其原有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樣不僅節約了費用,還能在有效改造后獲到意想不到的收效。比如舊船廠的改造再利用,不僅保留了船廠原貌,使其擁有船文化的歷史氣息,同時還能拓展新的商業旅游空間。(4)生態性原則。濱海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為追求生產力和觀賞性而打破生態系統,比如對濱海沿岸已經遭受破壞的防護林體系,應限制游客進入,對其實施適當保護,維持其長期有效的綠化功效。
3.3 表現海洋文化的濱海景觀設計方法
在當今世界各地建筑風格趨同的大環境下,注重保持城市的歷史、地域文化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源泉。濱海城市形象塑造中,必須以濱海資源為基礎,突出城市主題,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濱海城市特色。(1)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塑造城市特色。濱海城市有其獨特的地質地貌、藍天碧海及周邊的民俗風情、棧橋等人文、人造景觀。在此類城市設計中,依據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充分挖掘其特點,進而創造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濱海城市。(2)挖掘人文環境中的個性。現代化、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城市的標志。作為濱海城市,大海藍天、沙灘礁石是其所特有的城市特色,因此濱海城市特色必須與海文化相連接;不僅如此,對歷史發展遺留的舊建筑也應充分加以利用,比如新加坡船艇碼頭改建時保留了有東方特色的建筑等。(3)依靠科技,治理污染,注重濱海區環保。濱海城區規劃改造時可依靠先進技術盡力采用環保材料,注重生態平衡。同時在改造過程中對原有被污染海域積極治理,盡力恢復其原有的碧海藍天景觀。不僅如此,在設計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到避難場所的建設,以應對緊急情況發生等等。
參考文獻:
[1] 陳清,趙洋.融入海洋文化理念的濱海城市景觀特色塑造——以泉州市為例[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
關鍵詞:公路景觀 現狀 公路景觀設計的技巧
在世界經濟發展迅猛的今天,旅游公路作為連接城市及景區間的通道,它的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其蓬勃建設對景區觀光旅游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同時,由于公路的走向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要求一定的線形標準,以保證車輛安全高速行駛的技術要求,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高填深挖路段,這樣對道路景觀建設往往只提出大的綠化框架,多在道路景觀建設中采取人工建植植被的技術,即播撒草種、移植樹木等方法,難以構建自然生態植物群落,類似的景觀建設技術往往投入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學也不經濟。造成這種狀況正是對公路景觀建設沒有進行總體的、科學的規劃,沒有采取完善的景觀建設技術,所以通過研究制定旅游風景區的道路景觀建設技術,指導道路景觀設計和建設,成了公路建設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國外的公路建設歷史長,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道路景觀美學的技術研究,尤其對位于風景區和具有人文特色區域的道路,技術經驗豐富,有著成熟的道路建設技術體系,其中對于道路景觀建設技術以保護和修復自然植被為主要技術指標要求,綜合考慮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處關系,運用自然的、恢復的綠化來緩解道路與環境的交集,彌補公路對生物自身生活環境的破壞,其經驗主要是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公路使用者和公路沿線居民的視覺美感度、注重景區公路景觀規劃設計中文化價值的體現和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注重環境以及區域生態敏感動物的保護、為用路者創造欣賞自然風景和娛樂休憩的條件。概括來講,就是“注重公路與自然和諧”,讓公路與自然協調共生技術。
在德國,景觀建設技術與公路的總體建設有機地協調,使其周圍原有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程度。從道路規劃、道路設計、自然系統和人文景觀現狀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采取回避、減緩、補償的景觀保護技術。然后是景觀建設規劃,確定了景觀建設技術所開展的具體工作,從景觀、動物、植物、水等自然系統的角度分析,針對公路建設中的各種情況采取相應的景觀建設技術。只要碰到敏感的生態環境問題,從設計階段開始,就必須保證各方面的利益,權衡考慮自然和景觀問題。如遇到成片林地無法避讓時,建設中將考慮濕地補償的技術原則,以求做到公路建設中占多少林地,補償多少林地的措施。當公路建設中的廢棄土方運到指定地方堆放后,馬上進行土地整治,緊接著就進行景觀恢復工程。
在美國,旅游公路景觀建設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與自然和諧共存。對公路美學綜合計劃、公路不同區域綠化栽植標準、自然景觀保護、景觀美化與公路設施的協調以及植物種類的選擇、配置、栽培和養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詳細的技術要求。美國黃石公園景區道路就是成功典范之一,黃石公園在長期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始終遵循著“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的原則,提倡在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護,實施中最小限度地破壞,且最大限度地恢復自然環境。全過程貫徹落實環境友好的建設技術理念,真正實現了對自然資源最大程度的保護。同時,注重路內景觀的整理和營造,強調線形的流暢、標線的清晰、構筑物的隱蔽和自然等,努力為游客提供了最優質的公路環境景觀。
在眾多道路景觀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旅游公路的景觀建設也有新的突破,已經建成通車的川九路、思小線就是其中的代表。
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是一條位于高海拔地區的旅游公路,公路兩側植被覆蓋度較高,自然景觀優美,但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將很難恢復原狀。為了落實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 “安全、舒適、環保、示范”的方針,在川九路進行景區軟、硬件建設過程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通往景區的旅游公路進行生態景觀建設技術上:景觀建設技術上堅持“露、透、封、誘” 相結合的原則。近景好的讓其“露”出來;遠景好的讓其“透”出來,不種植高大喬木遮擋視線;景色不好的通過綠化“封”;景色不好又無法“封”的則設法“誘”開視線;采用常規和創新的景觀生態恢復技術,使路基平臺、取棄土場,拌合場,施工營地和邊坡均得到綠化,為國內旅游區公路建設和生態脆弱區項目建設生態保護提供了景觀建設技術的模板,走出了一條高標化建設生態旅游公路的新路子。
思小高速公路在整體設計上引入了“寧橋勿填、寧隧勿挖”的理念,使橋梁和隧道服從和配合線路,盡量減少了開挖,保護了周邊環境。景觀建設技術中堅持“保護自然、回歸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思路,在人文景觀技術中,把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符號融入到工程中,以展現當地的文化底蘊;在景觀恢復技術中,充分利用邊坡生物恢復課題研究成果,從140多種本地植物中篩選出49種植物作為思小高速公路的景觀植物,保證了物種的本土化和多樣化;景觀建設技術中加大對周邊環境的保護,采用人工挖孔,保護了橋下林木景觀面積達10萬平方米。
我國旅游公路景觀建設技術,通過參考國內外先進的公路景觀理念及景觀建設成功經驗,“保護、恢復、自然”是目前常用的公路景觀建設方法。其中“保護和恢復”側重對環境的尊重,并且應努力貫徹“先保護、再恢復”的工程建設理念,“自然”則側重景觀設計的技術手段。但是普遍缺少根據旅游公路自身特點對其所在區域進行針對性研究, 大量存在著喪失地域個性和就道路景觀論道路景觀的現象,以至于依據此規劃景觀建設技術的旅游公路, 沒有形成與所在景區相呼應的獨特景觀, 也給一些地區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 且對地方人文景觀造成了沖擊, 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 尋求解決旅游公路的自身景觀、兩側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協調的景觀建設技術顯得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張艷民.淺談道路線形設計與景觀設計的協調[J].山西建筑,2007,33(31):288-289.
[2]白成玉 道路景觀設計研究綜述[J]. 科技信息,2010(17):342,360.
[3]張陽.公路景觀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