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經濟發展的類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發展的類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發展的類型

    第1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 產業發展模式 特色產業

    縣級行政單位作為基層行政組織,可自主支配的資源要素相對有限,但縣域經濟依然發揮了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截止到2010年,我國90%的國土由縣級政府管轄,縣域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還多,但只貢獻了少量的GDP,農民收入不足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發展產業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產業興衰直接決定縣域經濟的強弱。因此,縣級政府要在深入了解本縣實情的基礎上,積極促進產業發展謀求產業發展優勢,這是當前縣級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的不二選擇。

    一、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性

    支柱產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縣域經濟具有規模小、結構相對單一的特點,同省、地一級區域經濟相比,縣城行政區域面積較小,區域內經濟資源不多,政策性資源也比較稀缺,這些都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決定了縣域經濟獨特的發展道路。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本區域內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建立適合本土實情的地方產業結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經濟聚集效應。在已發展起來的產業基礎上,橫向拓展相關產業領域,最終打造結構合理、橫、縱向交錯的產業體系,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效益。

    縣域經濟受限于區域界線,在資源開發、生產要素供給等方面受到諸多影響因素限制,因此,其發展水平與當地產業結構和成熟度密切相關,地區產業體系的現狀和發展潛力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梢哉f,產業發展水平不僅是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也是一個縣未來發展方向的主導因素。因此,必須充分重視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要努力通過打造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二、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

    本文在前面已對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進行了相關介紹,根據縣域經濟特點,可將其產業發展模式分為四種主要類型:即特色農業型、工業主導型、第三產業主導型與混合產業型。

    (一)特色農業型

    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鏈,不僅要追求糧食產量的高增長、高總量和高效益,而且更加要注重與農產品市場的聯系,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規劃,培育集生產、精細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特色農業產品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打造本地優勢農業產品品牌,最終實現以農業促進工業發展的目標。

    (二)工業主導型

    工業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較高水平的工業化,能夠創造眾多就業機會,順利吸收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從而加速城市化進程,同時切實提高社會生產效益,最終實現通過發展工業帶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立足于工業,以發展工業促進縣域經濟總體發展,是大多數縣城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以工業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農村地區逐漸開始向工業化過度,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涌出,工業產值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三)服務業主導型

    一般而言,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崗位多、涉及面廣以及經營門檻低的特點,能夠為區域帶來量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在現代經濟格局之下,服務業被眾多經濟人士一致認為是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在許多政府工作報告中,服務業的占比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來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成為地方政府的不二抉擇。以服務也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重點是要發揮服務行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四)混合產業型

    在混合產業型模式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受到不止一種的產業促進,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不斷下降,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提高,此時縣域經濟得到全面的發展,擁有比較合理的產業結構,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經濟事業得到均衡提高,二三產業從業人數不斷增長,GDP占比逐漸提高。

    三、縣域經濟產業發展的路徑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發力點,因此,采取何種經濟發展模式來不斷增強區域經濟實力,提高區域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和基礎設施,利用 SWOT方法來分析縣域經濟發展,從而制定精確的產業發展方向,例如發展旅游產業、外來加工、貼牌生產、農產品深加工等;其次,確定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的具體路徑,扶持現有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或者吸引外資成立新興產業以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條路徑其實就是地方特色資源發展道路。對于縣域經濟而言,特色是最重要的主線,只有特色才能彌補縣域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和短板, 才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可持續發展道路,重視在發展區域經濟過程中,保證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保證經濟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從內在聯系上看,特色與可持續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緊密聯系的。唯有特色才能夠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證產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除此之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注重創新的作用,積極打造適合縣域經濟發展要求的投資環境;突出地方特色產業的輻射力;打造地方品牌,提高地方產業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 課題組.縣域產業結構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9-63.

    第2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典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112

    從理論上說,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是對各國經濟發展戰略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具體體現的抽象,它一般包含了發展動力、發展機制及發展特征等三方面的內容,核心是經濟的基本增長方式。由此,要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就必須從經濟發展源泉、經濟發展體制和經濟發展特征等方面對已有典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基準模式”進行分析,并著重歸納和分析其中實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較為成功國家的經驗,通過比較探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方向和具體路徑,從而為我國經濟選擇健康的發展方式和實現快速增長提供有益的經驗啟示。

    對于我國而言,有三類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最有借鑒意義:一是先發國家和地區;二是曾經與我國經歷類似經濟發展過程的后發國家和地區;三是與我國采取不同發展方式的后發國家和地區。其中,第一類包括美國等歐美發達國家;第二類是以東亞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第三類主要包括拉美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由此,本文將從經濟發展源泉、經濟發展體制和經濟發展特征等三個方面,根據經濟發展方式本身具有典型特征和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借鑒意義的原則,重點總結東亞、拉美、印度、歐洲和美國等四種基本經濟發展方式。

    一、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出口導向模式

    主流經濟學界認為,“東亞模式”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亞洲國家采取的經濟發展方式。世界銀行(2003)以及Gill、Kharas和Bhattasali(2007)認為,這種模式的開拓者是日本,該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了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開拓;其后的上世紀80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成功地復制了這一模式;而東盟10國和中國大陸也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踐行了與之類似的經濟發展方式?!皷|亞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趕超模式,其核心是“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

    (一)經濟發展源泉

    作為趕超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了解決包括資金、市場和技術在內的“經濟增長約束瓶頸”,“東亞模式”主要依靠外部資本引入和產品出口導向實現工業化,其增長本質是要素投入和市場規模驅動的增長。具體而言,實施“東亞模式”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和過度引進資金,普遍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業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進步以及由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的道路。相關研究顯示(World Bank,2003),1970-1990年的20年間,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10%,而同期美國為53%,相去甚遠。從理論上來說,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運用了傳統的“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式,即通過資本快速形成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從外部市場驅動來看,其經濟增長也屬于依靠勞動分工和市場規模擴大所推動的“斯密型增長”,而并非由必要的技術創新所引發的“熊彼特型增長”或“庫茲涅茨型增長”。

    (二)經濟發展體制

    作為后發國家,亞洲國家普遍存在市場結構殘缺、市場主體發育不全、生產要素缺乏流動、經濟發展滯后等特點。與西方自發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機制不同,亞洲國家從經濟起飛的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國家的職能,同時尊重市場規律,通過政府干預提高市場的效率。“東亞模式”經濟發展體制的核心是“政府主導”。政府主導作用的涵義即政府以較高的“政府強度”及政府能力,實現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和緩解隨之而產生的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壓力的制度創新、制度供給,并且以較高的“政府質量”,有效地確保了各種制度安排的順利實施,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東亞經濟異乎尋常的高速增長,不僅來自政府主導機制下實現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高速積累,而且還得益于市場化改革和有效的政策干預。“東亞奇跡”的形成和發展,2/3的功勞應歸于投資水平提高和人力資本積累等要素投入,另外1/3應歸功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此,“東亞模式”的經濟發展機制是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有機結合,也可稱為“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

    (三)經濟發展特征

    “東亞模式”的經濟發展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秉承“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式,通過加快資本形成和增加資本投入促進經濟增長;二是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提升現代經濟部門的總體水平;三是利用國外市場助推國內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由此,踐行“東亞模式”的國家,其經濟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首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出口增長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帶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95年,韓國的儲蓄率為36%,臺灣地區27%,香港地區32%,新加坡高達50.8%。在上世紀80年代,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曾經出現了高速經濟增長,其儲蓄率也相當高,如,在1992年,泰國36.2%,馬來西亞37.2%(Gill、Kharas和Bhattasali,2007))。其次,通過外部資源和市場推進國內工業化進程是“東亞模式”的一個核心戰略,這導致各國內部產業部門的結構轉換具有跨越性特點。具體表現為,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二產業中的新興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陡然上升,產品高度面向出口,第三產業超前性跨越性發展,并向國際化、信息化迅速邁進。與此同時,東亞國家由于共同采取了“出口導向型”的戰略,踐行“東亞模式”的國家長期保持了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展、較大的貿易順差和較為充足的外匯儲備。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亞洲四小龍”出口急劇擴張,臺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出口擴張導致了各國順差規模不斷擴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和新加坡的貿易順差較之上世紀7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在順差擴張的影響下,各國的外匯儲備也普遍增加,如臺灣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22億美元增至1990年的784億美元,增加了近35倍。

    二、拉美經濟發展模式:進口替代模式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30年代,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基本遵循了“出口導向型”的模式,但與“東亞模式”不同,拉美國家的“出口導向”的顯著特征是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然而,上世紀30年代的

    世界經濟危機讓以出口初級產品為增長動力的拉美國家陷入了經濟困境,同時在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拉美國家開始長期實行“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模式??梢哉f,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拉美模式”其戰略核心是進口替代。

    (一)經濟發展源泉

    “進口替代”仍然是一種以“趕超”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后發國家普遍存在資本短缺的困境。在這種情形下,拉美國家依靠政府力量,在資金配置的過程中有意傾向于制造業部門,并以此推動工業化進程,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工業化過程。由此,從經濟發展源泉的角度分析,“拉美模式”的實質是通過要素積累和要素投入的擴展實現工業化進程,并以此推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拉美模式”仍然具有比較典型的“要素投入驅動型”的特點,依靠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而不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來實現經濟的擴張。

    霍夫曼對拉美8個主要國家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對整個GDP增長的貢獻情況分析發現,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三者各占比例為22%、38%和40%;上世紀80年代分別為34%、31%和35%;上世紀90年代又變為30%、31%和39%。也就是說,上世紀40年代以后拉美的技術進步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的;甚至在“進口替代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逐步減弱。而與之相對的,是同期發達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在GDP中所占的貢獻為60%左右。要素投入的增長是“拉美模式”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經濟粗放發展的特征比較明顯。

    (二)經濟發展體制

    拉美國家實施以“進口替代”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主要路徑是加強對“幼稚工業”的保護,以在最短時間內建立起國內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跨越式發展的實現必須有市場以外的制度因素引導資源要素向工業體系和“幼稚工業”集中,這就決定了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拉美國家政府在國家經濟活動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拉美模式”經濟發展機制的主要特征是國家對市場的深度干預和嚴格控制。

    具體來說,拉美國家政府深度干預經濟的發展機制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的政策來理解。第一,大部分拉美國家實施了比較明顯的貿易保護政策;第二,拉美國家忽視私人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效用,強調國家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第三,拉美國家政府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希望通過借助本地區周邊國家的市場來擴大本國制成品的出口;第四,拉美國家政府直接為“幼稚工業”發展提供了刺激性的優惠政策;第五,各國通過政府力量努力引進外資,以外部資金彌補國內資金不足的“短板”;第六,政府加快改善基礎設施,為國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基礎條件。

    可見,政府在拉美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絕對強勢地位,這雖然在短期內刺激了拉美工業的大發展,但從長期來看,它使得拉美的市場體系扭曲嚴重,市場機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三)經濟發展特征

    作為“趕超型”經濟發展方式,拉美國家采用的“進口替代”戰略經濟發展特征與大部分后發經濟體具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其獨特的經濟現象??傮w來看,“拉美模式”的經濟發展特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第一,拉美國家儲蓄率高于發達國家,卻低于一般“后發國家”。其原因在于,在“進口替代”戰略下,資本價格、勞動力價格和商品價格等諸多價格的扭曲,阻礙了儲蓄率和投資率的提高。196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國內儲蓄率為19.0%,1980年略有增長,達20.4%;而投資率也從1950年的16%上升到了1980年的24.3%。第二,大部分國家工業制造產業發展極為迅速,制造業出口大幅增長。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拉美國家制造業的年增長率達到6.5%,明顯高于世界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5.5%),拉美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額從1955年的0_8%提高到了1975年的1.3%。第三,利用外部儲蓄來彌補國內儲蓄不足是拉美國家實行的一大戰略,因此拉美各國對外負債率普遍較高。1982年,拉美償債率(債務償付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41%,負債率(債務總額與同期出口總額的比率)高達331%。第四,由于“拉美模式”使用大量的政府補貼扶持工業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該區域內多數國家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54年以前,拉美國家平均通脹率保持在1位數之內;1955~1974年在10%~30%之間波動;1975―1979年從37%曲折上升到51%。而在1980年以后更是急劇飚升,全地區平均通脹率從1980年的54.8%上升到1990年的四位數。

    三、印度經濟發展模式:非平衡模式

    從1980年開始,印度實施了“親企業政策”(Pro business);而之后的1990年,印度開始了“親市場”(Pro-market)的自有化改革。這兩個“分水嶺”結束了二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計劃經濟與“許可證”經濟的基本模式,確定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發展模式的基調?!坝《饶J健钡谋举|是主要依靠市場力量,依靠市場機制和私人部門的“自然選擇”把資源配置到高生產率部門,促進經濟發展,使得社會呈現出“非平衡發展”的結果。

    (一)經濟發展源泉

    從要素投入層面分析,“印度模式”仍然是依靠要素投入的數量增加來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1990年之后,印度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年均增長達到了5%以上,在2000年之后甚至超過了8%的水平。但是,在同時期,印度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卻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水平,低于同時期的主要發達國家,也低于中國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從結構上來看,“印度模式”所呈現出的“數量擴張型”發展方式與其他趕超國家相比,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首先,雖然印度整體全要素生產率處于偏低水平,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服務業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穩定在3.5%左右,大大超過了同時期新興市場國家1%左右的水平(其中,中國服務業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為0.9%)。其次,從服務業部門增長的結構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達到了近50%,人力資本投資是該部門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從需求結構上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大于投資的拉動。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06年,居民消費對印度GDP增長影響較大,邊際產出為1.1699,即居民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1.1699個單位。

    由此可見,“印度模式”的增長源泉在于服務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內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從增長的結構上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說明印度的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其經濟不同于過分依賴國外市場需求的其他趕超國家,而是內外需結合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二)經濟發展體制

    20世紀之前,印度的基本經濟發展體制基本上是以計劃體制為主。在這一時期,政府通過對市場的干預,為印度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但1980年之后,為了尋找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印度開始了長達30年的“漸進式改革”,其目標是建立起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機制。

    從總體上看,印度經濟發展機制的特征是市場主導資源配置,其核心是分權經濟模式,本質是給予微觀企業更多的自,減少政府對市場行為的過度干預。具體來說,印度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印度政府積極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其次,印度政府秉承自由市場貿易的原則,實行自由對外開放的政策;最后,印度提倡資金由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并由此不斷完善國內金融體系和法律制度。

    印度的改革實踐表明,其漸進的改革進程既是政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基礎的過程,也是政府淡出市場、減少干預、培育真正市場主體的過程。印度正是通過自由化經濟改革,極大地消除了經濟發展瓶頸,刺激了市場主體活力,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和企業競爭力。印度經驗表明,適當和漸進的制度安排能有效地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并有助于培育自由競爭的市場。

    (三)經濟發展特征

    與許多后發國家一樣,印度的“非平衡”發展模式的實質是通過將資源配置到高效率的部門,提高經濟的實際產出,從而實現國內的經濟現代化進程,最終實現經濟總量的擴張。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經濟呈現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首先,由于政府對服務業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印度的服務產業發展最為迅速。1981年,印度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22%,1991年為32.34%,2001年為40.92%,2007年度達到54.74%。從勞動力的部門構成來看,第三產業在印度經濟中的比重從1951年的17.2%上升到1991年的20.5%;1997年之后,這一比例上升為23%以上,2002年之后上升為25%以上;近年來,這一比例維持在30%以上。

    其次,由于印度擁有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其資金使用效率相對較高,加之國內經濟需求結構中消費比重較大,因而呈現出投資和儲蓄率較低、消費率較高的特征。上世紀90年代之前,印度儲蓄率基本上長期保持在20%以下;此后,印度儲蓄率雖然有所上升,但最高也僅約為25%。與此相對,印度的消費率一直比較高。1980年,印度的消費率達70%以上,雖然之后由于國內投資的增加,消費率有所下降,但穩定維持在65%的水平,與大多數發達國家持平,大大高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再次,由于印度重視經濟發展中國內市場的作用,因此相對于其他后發國家而言,其對外依存度較低。1951--1991年,出口總額在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從10%下降到6%。目前,這一數值也僅略高于10%,大大低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印度對外資金依存度也較低。1980年之后,外援在印度公營部門計劃支出中的比例保持在10%以下。

    此外,由于印度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分強調市場的配置功能,忽視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公平”的重要作用,印度經濟呈現出典型“非均衡”發展的特征,其具體表現便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最窮的邦和最富的邦人均收入的差距從1980年的2倍左右上升至近年的4倍以上。從城鄉二元化來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營部門的工資年均增長為5%,而農業部門工資年均增長僅為2.5%。至今,印度國內還有將近2.7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

    四、美國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型模式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發展主題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出現,美國進入了“新經濟”時代。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經濟連年實現高速增長,失業率下降,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年份比較溫和,經濟達到了二戰之后的最好水平。從經濟發展機制上來說,美國的“新經濟”是在市場全球化的基礎上,通過提升知識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來消除長期資本邊際收益遞增,同時培育基于創新的競爭優勢和網絡化的企業組織結構,并通過刺激國內消費引導技術和金融創新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經濟發展源泉

    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在于創新,通過人力資本投資以及科技創新,快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同時,通過強大的創新和生產能力以及美元的國際權威地位,充分挖掘國內居民消費,啟動國內的有效需求,其經濟增長具有“信貸消費驅動型”的特點,消費在其經濟增長需求結構中占有主導地位。

    首先,要素投入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強勁增長,1995--2008年全要素生產率拉動經濟1.4個百分點,其對經濟增長貢獻達45%以上,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研發投資和人力資本積累。1994~2000年的5年是美國研發投入經費增長最快的5年,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平均真實年增長率高達6%,大大超出同期真實GDP增長率。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的拉動也十分有效。1990年以來,美國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大致保持在占國民收入總值的17%~25%的水平。1973~1995年,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的增長率僅為1.4%,而1997~2008年提高到了3.1%。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不僅推動了GDP的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提高了居民的真實收入、抑制了通貨膨脹,而且對政府平衡預算和股市的不斷上漲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同時,從經濟需求結構上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較強。1990年以來,美國的消費率從60%左右上升到70%以上,不論從上升速度還是從絕對值來看,在世界所有國家中都排名第一。美國居民消費增速更高于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以上??梢钥吹剑M在美國經濟增長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依靠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通過提供多樣化消費產品以及消費融資模式促使消費需求高漲,是美國經濟發展模式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特征。由此,消費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源泉。

    (二)經濟發展體制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實行了“加強競爭和開放市場”的新經濟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基本上確定了美國“創新型”發展模式的基本經濟體制。美國經濟發展體制的特征在于’放松對產品和勞務價格、企業經營范圍和企業進出口的限制,以打破壟斷,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鼓勵企業競爭和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美國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企業制度。與西方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其經濟自由的特點尤為突出,自由企業制度成為美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核心。美國所謂的經濟自由,實際上就是經濟資源私有,企業自由生產,消費者自由選擇購買,每個經濟行為

    主體的利己之心,構成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每個行為主體的決策是高度分散的,它們依靠市場價格信號進行協調。

    其次,遵循平等競爭原則。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偨Y美國市場競爭機制,可以發現它既有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共性,又有美國市場競爭的個性。共性表現在它具備市場競爭的三大基本內容,即爭奪內部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和跨國競爭。就市場競爭的個性而言,美國市場競爭的突出特點就是政府的干預程度很低,市場競爭的自由化程度較高。

    再次,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關于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一是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二是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管理。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美國市場經濟模式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后,政府干預程度相對較低。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的作用歸根結底表現在如何充分刺激和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美國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對大公司和中小企業區別不同的情況實行不同的激勵機制。在壟斷產生以前,政府主要是不斷創造并完善企業自由競爭機制。當壟斷產生以后,政府則對它們加以控制,只允許它們獲得“合理的”利潤,限制它們牟取暴利。

    (三)經濟發展特征

    美國“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創新驅動、自由市場和對外開放的特點,這些特征決定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發展路徑。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美國“創新型”經濟的內在經濟特征:

    首先,美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較高的消費率,同時儲蓄率和投資率較低。上世紀80年代,美國儲蓄率維持在19%左右的水平;隨著美國“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上世紀90年代,美國儲蓄率平均下降到5.5%左右;而自2000年以來,儲蓄率持續走低,歷年平均更是降至2_8%左右的低水平。與之對應的是美國投資率的急劇下降,從上世紀80年代的25%以上的水平,下跌到2000年之后15%的水平。與此相對,美國的消費率卻是節節攀升。上世紀80年代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為64.3%,上世紀90年代上升到67%,而2000~2008年這一比重竟接近70%,高于歐盟27國近12個百分點,高于日本13個百分點。

    第3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以2000、2007、2009年為研究樣本,對廣東省21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分析與評估,并得出以下結論: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且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特征;按照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可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差四種類型,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份其類型有所變化,但大部分類型變化不大;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和增長強度大小可將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演化類型分為穩步增長型、快速增長型、潛在增長型、緩慢增長型四種。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動態分析 演化類型

    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歷來就是政府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問題,研究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對明確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與戰略、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方面,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較廣泛。

    馬力等(2006)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與比較研究。惠俊剛等(2007)運用系統聚類分析法對陜西省十個地級市及楊凌示范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聚類分析。徐新等(2008)運用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方法對2007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原因作了分析。王曄等(2009)運用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方法對甘肅省14個市(州)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區域劃分和評價研究。

    已有文獻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是靜態的評價,側重于某個年份橫截面的發展水平的對比,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特征,缺乏對某段時間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變動情況的研究。另外,有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面真實狀況。

    本文試圖以廣東省21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不同時段的同類數據源,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時序動態評價方法對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綜合評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類型劃分并分析其類型變動情況,以期得到有益的政策啟示?;舅悸肥窍冗x擇2000、2007、2009年作斷面分析,然后通過3個時間段之間的變化作動態分析。主要數據源自《廣東省統計年鑒2001,2008,2010》。

    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

    指標體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范疇,不僅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而且還表現為該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因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應能綜合反映該區現有的經濟力量和經濟發展前景。為此,根據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則,本文構建出由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和經濟外向度四個層次的12項指標構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總量、經濟增長、經濟效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評價模型與程序。本研究選取主成分分析法來評價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個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其評價具體過程為:一是構造樣本矩陣Xij。其中i代表城市,總數為21個;j為評價指標,總數為12個。二是樣本矩陣無量綱化處理,得到標準化后矩陣X’ij。三是求協方差陣Rjk。四是利用雅可比法求解主成分。由Rjk解特征值λj及相應特征向量Ijk并得方差貢獻率。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確定主成分數,然后計算第k個成分的載荷Pkj。五是計算各城市不同年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值Vi即。運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計算出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值,然后計算出各時間段綜合評分值的變化,最后結合評價結果及相關背景進行分析。

    評價結果與分析

    按照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要求選取主成分,然后計算每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值,并將綜合評分值進行歸一(見表2)。其具體計算過程由統計軟件SPSS13.0完成。

    (一)綜合評估

    根據表2結果并結合相關背景材料分析可知:第一,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2000年, 2007年,2009年的評價結果都表現出這一特點。超過80分的城市2000年沒有,2007年有1個,2009年有2個;超過60分的城市2000年沒有,2007年有2個,2009年有3個;超過40分的城市2000年有2個 ,2007年有6個,2009年有7個;40分以下的2000年有19個,2007年有15個,2009年有14個。可見,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任務還相當艱巨但前景樂觀。第二,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特征。排名靠前的基本上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得分靠后的城市基本上居于粵東、粵西和粵北。3年的排名盡管有變化,但這一格局沒有變。這種差異性還表現在絕對發展水平的差距上,排名第一和最后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于懸殊。

    (二)等級劃分及變化

    為了進一步分析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類型及其變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對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類型劃分并分析了類型變動情況。具體方法過程如下:首先是對各年數據做主成分分析,獲得各年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各主成分得分。其次根據主成分分析中得到的主成分對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層聚類,聚類方法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距離測度采用Euclidean distance,分別計算并建立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歐氏聚類系數矩陣表(因表格較大,省略)及聚類譜系圖(因圖幅較大,省略)。第三是根據上述結果歸納總結出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類型及異動情況(見表3)。前兩步運用SPSS軟件由計算機自動得出結果。

    根據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優秀類。這類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優勢突出。第二類為良好類。這類地區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優勢明顯,潛力和后勁大。第三類為中等地區。這類地區經濟實力居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勢明顯、問題突出。第四類為差等地區。這類地區經濟實力較差,區域經濟發展任務比較艱巨。比較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級類型的變化,可以發現以下特點:廣州、深圳是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良且比較穩定的地區,而韶關、梅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云浮等在廣東省各城市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且多年變化不大,其它城市則處在較大變化之中。

    (三)演化類型

    為了從動態的角度揭示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本文設計了兩個指標來分析。一個指標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用某城市某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除全部城市同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平均值來計算,一般以考察現狀年為本底。另一個指標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增長強度(Y),用某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某時段綜合評分增加值除全部城市同時段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平均增加值來計算。把這兩個指標結合起來考慮的目的在于以現狀為基礎考察其動態變化軌跡。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分別選擇本底年和參照年,計算出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和增長強度(Y)。以相對強度(X)為橫軸、增長強度(Y)為縱軸、(1,1)為原點建立坐標系。根據坐標圖分析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類型。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大小將廣東省21個城市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1),第二類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

    據此,可將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演化類型分為四種類型(見表4):第一種為快速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也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區域經濟基礎良好,且目前建設力度很大的城市。處于第一象限。第二種為穩步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實力雄厚的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良。處于第四象限。第三種為潛在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區域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目前雖然存在明顯問題,但發展潛力較大。處于第二象限。第四種為緩慢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也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這類地區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任務比較艱巨。處于第三象限。

    參考文獻:

    1.馬力,史錦鳳.15個副省級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12)

    2.惠俊剛,衛海燕,郎玉泉.陜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7(1)

    3.徐新,相麗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7)

    4.王曄,何啟明,景履貞.甘肅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09(3)

    5.甄江紅,趙明,周瑞平等.內蒙古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2005(5)

    第4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吉林??;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4-0290-02

    0 引言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是人類社會大系統中對立統一的兩個矛盾體,二者既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探究如何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有關地區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協調度分析研究也越來越多[1-3]。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也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吉林省資源環境受到較大壓力,引發了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資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因而分析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對吉林省經濟——環境協調狀況進行分析,探討吉林省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演變態勢,對于整個區域資源環境的優化配置、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指標選取 結合吉林省實際的資源環境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選取能夠反映該區資源環境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指標選取遵循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具體評價指標見表1。

    1.2 評價方法 根據指標對評價結果的作用方向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關于耦合關系的評判模型很多,各種模型各有不同的特點,本文采用廖重斌[4]提出的耦合模型進行評價。耦合協調度評判標準見表2。

    按上述方法計算,可以得到吉林省1986年以來協調發展狀況變化。

    2 結果與分析

    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對吉林省1986-2008年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進行評判和分析,具體結果見圖1。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從0.490變化為0.702,表明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的耦合協調度是呈上升趨勢的,根據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評判標準,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從1986年社會經濟落后于資源環境的瀕臨失調衰退類型演變為2008年資源環境發展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中級協調發展類型,表明吉林省社會經濟取得了一系列發展,同時吉林省也付出了一定程度的資源環境為代價,吉林省逐漸重視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促進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影響,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也存在較明顯的波動性,2005年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達到各年份最高值0.789,1986年耦合協調度D(x,y)0.490則為所有年份中最低值。

    3 結論

    1986-2008年吉林省資源環境指標波動性較為明顯,并有下降趨勢,社會經濟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需進一完善發展質量。研究時段內資源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從資源環境指數大于社會經濟發展指數的瀕臨失調衰退類型演變為資源環境發展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中級協調發展類型,表明二者總體耦合程度是不斷上升的,但協調度則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趨勢,表明近年來吉林省社會經濟發展給資源環境發展帶來較大壓力,吉林省相對較好的協調發展程度仍存在不可持續性,可能會出現下滑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李輝,闞興龍,于瀟.珠海市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分析.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28(06):495-497,507.

    [2]黃一綏,邱健斌.廈門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15-119.

    第5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微型企業 生態系統 社會作用 社會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種類劃分中增加了一個新類型――微型企業。它是一種企業雇員人數小于10人、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產品(服務)種類單一、規模細小的企業組織。其實以個體戶形式存在的微型企業早已出現,但是卻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視。微型企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2011年7月出臺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明確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三種類型。

    一、微型企業的理論研究述評

    國外對微型企業的理論研究都集中于下面的問題,即從微型企業與大中型企業之間的關系入手,探究微型企業能否存在與如何發展的問題。這些研究歷經了主張限制微型企業發展“微型企業淘汰論”,主張物競天擇的“共生進化論”,強調大型企業和原有的微型企業互補作用的“原有產業振興論”,生存于大型企業力所不及之處的“市場縫隙論”和由微型企業聚合產生整體競爭優勢的“企業集群論”。微型企業的存在形態與發展趨勢決定于微型企業如何有效發揮其固有的社會功能,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探討微型企業對社會的作用需要把它放入一個社會經濟的生態系統之中,探討其功能如何有效的得到發揮。

    二、微型企業的社會作用

    微型企業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依靠團隊力量,會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擾動可以通過系統的加乘作用放大。微型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態系統中的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微型企業雖然組織結構松散,不規范,似乎與大型企業相比缺乏競爭力。但是其游離于大中型企業之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根據社會需求變化而迅速轉變。并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多樣性,而且它最能夠體現自由競爭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抑制壟斷力量。微型企業結成的產銷網絡能夠有效的滲透到社會組織細胞中去,微型企業串聯成的網絡系統甚至能夠與大中企業相匹敵。數量眾多的微型企業能夠充分發揮出其長尾效應,積極的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

    微型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劑。我們可將大中型企業看作社會經濟系統中有序的結構,而微型企業則相對處于無序的狀態。一部機器可能由齒輪杠桿等有序的力學系統構成,但是劑等無序的結構卻對其正常運行并保證這種有序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型企業對社會經濟起到的這種作用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并能夠保證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的預測與控制能力。

    微型企業的發展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隨著國際金融形勢日趨嚴峻、歐債危機不斷擴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驅動力要逐步由外向型轉向內向型。如何擴大內需則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微型企業的發展則能夠調動多方面的需求。它不但能夠將公民的儲蓄用于投資生產,增加貨幣內部的流動性,而網絡上創辦的微型企業能夠打開地區間的隔閡,增加物流量,從而推動各種社會需求的產生。更重要的是微型企業能夠實現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就像大樹的根深深扎入泥土當中,這樣才能保證風吹不倒,我們的經濟才能有力的對抗外來的沖擊。微型企業能夠對社會經濟產生穩定的調節作用使得政府的有形的手和市場的無形的手有效的結合,穩步持續的發展經濟。

    三、微型企業的社會功能

    小型微型企業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是科技創新重要力量。因此微型企業具有扶助貧困、擴大就業、培育企業家、提供經濟發展動力、促進社會穩定等重要功能。扶貧與就業是其基本的功能;而代表新思想、新理念的科技創新性微型企業則有可能發展為大中型企業,從而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大類型:第一大類型是減少貧困,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的功能;第二大類型是培育未來的企業家、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的功能。

    微型企業的第一類功能中的減少貧困、擴大就業與穩定社會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最低的生活水平的滿足是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失業就難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實現,因此會導致或加劇貧困程度。這是微型企業的基本功能。

    微型企業的第二類功能培養未來企業家并未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是微型企業的高級社會功能。微軟、惠普等巨型企業都是發源于微型企業。微型企業也為平民看到了發展的未來,提供了自我實現的社會機會。微型企業的創新功能不可小覷。例如上世紀90年代后,美國新生企業中有90%為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有人甚至將美國新經濟視為創新型小企業經濟。經濟發達的國家對微型企業的重視彰顯出微型企業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

    我們不妨把主要發揮第一大類功能的微型企業稱作保障型常規微型企業;第二大類成為發展型創新微型企業。在失業人群中具有性質不相同的兩類人。一類是早已經步入社會的農民和失業工人而另一類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大致而言,第一種類型適合于農民和失業工人創業;而第二種類型適合大學生創業。他們既具有相對性,又能夠相互轉換。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我們要適時地調整這兩種類型的微型企業,必要時要促進它們之間的轉變。

    第6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物流業;交通運輸經濟;機制分析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9-0132-02

    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物流產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足以說明物流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根據資本循環公式G―W―G`可知:在國民資本稀缺狀況下,通過物流業來提升資本循環的速度,實則放大了稀缺資本的使用價值。伴隨著近10年的發展,我國物流業在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同時,仍存在著諸多缺陷。最主要的還在于,與交通運輸經濟聯動發展的態勢還未形成。

    考察“交通運輸經濟”可以理解為:我國流通類型的市場經濟主體,所構成的產業結構以及對國民財富創造的支撐。由此可見,物流企業作為流通類型市場經濟主體之一,卻在各自的市場范圍內分散發展。這種分割的發展態勢,不僅無法構建起產業集群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還將與交通運輸經濟的整體發展要求相違背。這樣一來,在缺少外部能量交換的背景下,物流業將維持著低水平的發展路徑。綜上所述,針對我國物流業目前的發展狀況,本文將就二者聯動發展機制展開分析,并給出結論。

    1 目前物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過度無序競爭

    根據SCP模型可得:當物流市場缺少必要的退出機制時,其必然形成過度與無序競爭的市場結構;在此結構類型下,物流企業將通過價格策略或其他方式提升市場勢力;最終,在低利潤的情形下展開低水平營運。由此可見,這一邏輯遞進關系,不僅抑制了物流業本身的創利能力,還因業界整體頹勢影響到交通運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運作功能分離

    不難理解,物流支撐著商流的流通,而商流的流通方向又受到目標市場的牽引。從而,物流業在建構供應鏈環節時,須在成本約束下滿足綜合物流功能的實現。綜合物流功能包括:綜合運輸模式、倉儲、流通加工等。目前,諸多中小物流企業在資本與戰略目標的約束下,難以滿足綜合功能的實施。并且,在市場分散環境下,各互補型物流企業也難以形成戰略聯盟。

    由此可見,上述問題在困擾著“十二五”時期物流業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對交通運輸經濟的健康發展敲響警鐘。

    2 以上問題對于交通運輸經濟的影響

    2.1 影響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

    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交通運輸而言,消費者的需求偏好是業內各行業的發展方向。考察目前消費者對物流需求的偏好可知:消費者逐漸對于物流企業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傳統的速度、貨損率要求外,更加關注物流服務的靈活性和品質。然而,受到物流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結構推動,其經營行為必然存在粗放型特征。在此基礎上,必然影響了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

    2.2 影響交通運輸關聯行業的經濟發展

    從中觀層面來考察交通運輸經濟的發展,其仍然須追求“范圍經濟”效應。即通過行業間的互補來實現運營成本的降低,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受到我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職能分工,以及物流市場狀況影響,物流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與關聯企業的交叉彈性仍然很低(0.6左右)。這就意味著,在該弱彈性狀況下難以帶動關聯企業的發展,或者理解為難以促使交通運輸業獲得范圍經濟效應。

    2.3 影響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資源節約

    低碳經濟的提出,不僅要求交通運輸企業實現環境保護目標,還要求企業能滿足資源節約型經營的目標。然而,上文指出的諸多問題,都抑制了后一目標的實現。

    3 二者聯動發展的機制分析

    3.1 物流業的正常發展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保障

    不難知曉,物流業隸屬于交通運輸產業,并且物流業是交通運輸產業的主體。在此關系下,物流業的正常發展便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保障。因此,政府應通過產業政策引導,進一步規范物流行業市場。在引入嚴格的入市標準,以及建立低成本的退市機制,不斷增進在位物流企業的服務意識與質量。同時,建立卡特爾式的企業聯盟,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物流需求。唯有這樣,才能推進我國交通運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 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平臺

    考察“交通運輸經濟發展”,不難發現,其實則是從價值層面來理解交通運輸業的運作狀態。盡管物流業隸屬于交通運輸產業。但是,沒有該產業的經濟發展,物流業也難以實現自身的經濟目標。由此可見,各級地方政府應配合國家的流通經濟產業政策。努力消除地區性貿易壁壘,來為物流業的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綜上所述,二者聯動機制的形成,將在互動共生狀態下實現大、小流通系統的發展。

    4 結 論

    物流企業作為流通類型市場經濟主體之一,卻在各自的市場范圍內分散發展。這種分割的發展態勢,不僅無法構建起產業集群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還將與交通運輸經濟的整體發展要求相違背。具體表現在:影響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影響交通運輸關聯行業的經濟發展;影響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資源節約。因此,物流業的正常發展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保障;交通運輸經濟發展則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唯有形成二者的聯動機制,才能在互動共生狀態下實現大、小流通系統的發展。

    不可否認,理論探討總需建立在實踐之前,而實踐過程中又將面臨新挑戰、新問題。但是,只要將“二者聯動”作為出發點,將能有效增進我國交通運輸經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奕凌.我國物流業集群式建構的動力機制分析與路徑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

    [2]金懋.運輸經濟理論研究評述[J].生產力研究,2010(9).

    第7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實際上,從廣義范圍來講,所有有助于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F實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從理論角度而言,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如果要按要素投入劃分,可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功能作用劃分,可分為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可分為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另外,從數量與質量的關系角度看,可以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如果要做兩個極端的歸類,傳統的、舊的增長方式指的是一組增長方式的集合:資本密集型的;勞動密集型的;政府驅動型的;外需拉動型的;投資驅動型的;出口帶動型的;外延粗放型的?,F代的、新的增長方式是另外的一組集合:技術密集型的;市場導向型的;內需驅動型的;消費驅動型的;內涵集約型的。但是辯證地看,增長方式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劃分只是一種相對的劃分。不同類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有著不同的形成條件,相互之間并不是孤立、對立的,往往存在著交叉重疊、主輔互補作用,并因此而產生相應的結果。

    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需要我們明白的是,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時出現。因此可以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拋開經濟數量的增加,只是談經濟結構的優化時不現實、不客觀的。另外,以上對各種經濟類型的劃分實際上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在非專業的環境下,這二者有時是可以互換的。

    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存在,本身并無價值好壞的判斷,它具有綜合條件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特征。當一種增長方式的綜合條件沒有被新的條件打破核替代時,如果只是人為想讓這種方式退出或消失時不客觀不現實的。這樣大家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為何直至今日依然沒有徹底轉變過來。

    第8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 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16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7

    縣域作為基本的行政單元,承擔著承上啟下、溝通城鄉、固本強基和總攬農村全局的重要作用[1]。近年來學者們對縣域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等方面,僅有少數學者對縣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2]。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促進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模型

    1.1 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全面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相對獨立性等原則[2]。

    根據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3],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的主要社會指標體系,本文構建了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指標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分別為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領域層、子領域層和指標層,見表1。

    1.2 評價模型

    設系統f(x)、g(y)在時點t的發展水平的量度函數分別為f(t,x)和g(t,y)(其中x、y分別為系統f(x)、g(y)的特征向量)。f(x)、g(y)協調意味著f(t,x)與g(t,y)的相對離差即離差系數越小越協調,所以定義社會與經濟在時刻t的協調度為:

    B(t)=f(t,x)•g(t,y)f(t,x)+g(t,y)2 2 k(1)

    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當系統f(x)與g(y)發展到一定水平(f(x)+g(y)=c)時, f(x)•g(y)最大。從數學分析的角度講,只有當f(x)=g(y)時, f(x)•g(y)達到最大值,表明系統f(x)與g(y)為最協調。協調度反映了系統的協調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統f(x)與g(y)當時所處的發展水平。為此,我們將協調度與系統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表示系統的協調發展度,用D(t)表示[4]。

    D(t)=B(t)•f(t,x) θ•g(t,y) δ(2)

    式中:θ、δ為待定系數,且θ+δ=1?;谝陨蠈τ谏鐣徒洕鷧f調發展度的理解,采用協調發展度D作為度量尺度。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發展度;α、β為待定權數,在計算過程中,鑒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二者權重相等,即α、 β均為0.5[5]。f(x)與g(y)分別指經濟綜合指數和社會綜合指數。通過均方差方法求權重,然后采用加權求和法求出綜合指數。

    2 綜合指數分析

    2.1 社會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2009年山東縣域社會綜合指數,見表2。從社會綜合指數計算結果來看, 出現膠東強于魯中,魯中強于魯南(魯東南和魯西南)和魯北、魯西北的特征 ①,山東的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社會發展發達的縣市集中在膠東地區和魯中東部地區。如社會高度發達的12個縣市全部位于膠東地區(7個)和魯中地區(5個);社會較發達和中等發達的36個縣市中,膠東8個,魯中11個,魯北7個、魯南6個,魯西北4個;社會欠發達的縣市共有17個,膠東1個,魯中2個,魯北2個,魯南6個,魯西北6個;在26個社會不發達縣市中,魯中1個,魯西北7個,魯南18個,其中魯西南13個。

    2.2 經濟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山東縣域經濟綜合指數,見表2。從絕對差異看,榮成經濟綜合指數最高達0.745 8,最低的惠民低至0.214 9,榮成是惠民的3.5倍,說明山東縣域經濟發展水

    平存在較大差異。通過表2可以總結看出:首先,經濟高度發達的縣市大多位于膠東地區,其中東部沿??h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內陸縣市。其次,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地區,同時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發展水平與中心城市規模正相關。再次,重要鐵路、公路沿線縣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最后,以兗州、滕州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從相對差異來看,山東91個縣市經濟綜合指數的均值為0.384 4,其中29個縣市超過平均值:14個膠東縣市,8個魯中縣市,4個魯北縣市,3個魯南縣市。低于平均值的62個縣市中魯北(25個)、魯南(27個)分別占總量的40.3%,41.5%。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類似,山東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

    3 協調發展格局分析

    根據公式(3)、(4),計算得出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度、發展度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見表2。

    3.1 協調發展水平

    對于縣域來講,經濟和社會具有較高的同步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參照相關研究以及根據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將0.9的作為臨界值,大于0.9的為協調型,小于0.9的為相對失調型。從協調度看,只有昌樂、臨朐、平邑、金鄉等9個縣市協調度低于0.9,其余82個縣市的協調度都達到了0.9,91個縣市協調度平均值達到0.955 9,山東整體社會和經濟的協調性很高。

    由于協調度高只能反映經濟綜合指數f(x)與社會綜合指數g(y)之間的離差較小,不能反映91個縣市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平。依據山東省平均發展度(本文以全省平均經濟和社會綜合指數為基礎,求出全省平均發展度)分布,將社會指數和經濟指數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縣市作為高發展度高的地區,這樣全省共有27個縣市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京滬鐵路沿線地區。從發展的維度看,榮成(0.731 0)是最高的,樂陵(0.276 2)是最低的,均值為0.433 6,變異系數為0.262 9,這說明山東縣域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從協調發展度來看,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整體較高,最高的是榮成(0.854 6),最低的是惠民(0.504 6),均值為0.638 7,變異系數為0.137 3,其中低于均值的縣市達到58個,占全部縣市的63.7%,說明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在整體水平較高的同時,地區差異依然明顯。

    3.2 協調發展類型

    由于協調發展度包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數,因此可以依據協調發展度對山東省91縣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程度進行分類。按照表3的分類和判定標準,將91個縣市劃分為3個大類、8個亞型,見表4。

    從山東縣域經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亞型看,經濟滯后

    占絕大多數,91個縣市單元有81個屬于這類型,其中膠東11個,魯中18個,魯北6個,魯西北17個,魯南29個。協調發展類、亞協調發展類以及失調衰退類中均有社會滯后類型,但情況不一。通過比較發現,屬于社會滯后亞型的榮成、龍口、即墨、章丘等縣市其經濟綜合指數排名與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排名相當,充分說明當前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社會發展滯后已現端倪。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落后,社會發展的落后性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不能說明其社會發展水平已到較高水平。

    4 社會經濟發展對策

    4.1 協調發展類

    屬于協調發展類型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很高,但從協調發展的角度可分為6個社會滯后型和9個經濟滯后型縣市。

    以榮成、龍口、膠州等為代表的6個縣市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社會滯后型。對這6個縣市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這兩項指標上得分較低,因此在確保經濟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其次,這6個縣市在社會系統中人口發展質量領域得分也比較低,主要體現在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除了龍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5個縣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中心城鎮缺乏足夠的規模,難以形成強大的帶動作用,成為縣域經濟繼續發展的障礙。因此,要膨脹上述城市的規模,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文登、膠南、招遠等為代表的9個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社會發展水平,屬于經濟滯后型。第二、第三產業增長率、第三產業比重較低是影響該類縣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除去第二產業基數較大,致使增長率較低外,這些縣市工業主要以資源和資源加工型為主,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發展質量也亟待提高。未來應逐步淘汰比重較大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產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裝備制造業,實現第二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同時該類縣市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4.2 亞協調發展類

    亞協調發展類中初級協調發展亞類共有11個縣市,其中3個屬于社會滯后型,8個屬于經濟滯后型。章丘、滕州和平度3個縣市人口均超過一百萬,導致大多數人均社會指標值偏低。除此之外,城鎮化水平、生態環境指數低也是影響3市社會綜合指數較低的原因。2009年3市城鎮化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而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3市處于經濟的上升期,隨著地方政府以降低環境門檻為優惠條件,大舉實行招商引資,一些污染重的工業企業紛紛向農村地區轉移,導致環境狀況惡化。對于這類城市要堅決制止以污染環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8個經濟落后型的縣市主要表現為

    三產比重和增速較低,除了萊西、高密外經濟的外向性都較差。三產比重偏低和增速緩慢與上述縣市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如兗州、鄒城、肥城、青州都是山東重要的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偏重;而其它4市經濟總量相對偏低。因此該類型城市要抓住我國新一輪沿?;陌l展機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從政策、制度上鼓勵和引導企業真正從提升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的發展。

    勉強協調發展類和瀕臨失調衰退類共21個縣市,均屬于經濟滯后型。從這21個縣市經濟發展看,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地方財政收入總量較低是這類城市經濟滯后的主要因素。這類城市突出的表現為三產結構相對均衡,工業的主導地位不突出。該類型的東部縣市要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膨脹經濟規模。西部內陸城市區位較差,經濟基礎薄弱,要繼續加強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西部縣市的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的區域分配比例,協調區際利益,促進共同發展。

    4.3 失調衰退發展類

    這類區域包括34個經濟滯后型和1個社會滯后型。34個社會經濟滯后大多分布在魯南、魯西北地區,長期以來是山東省經濟落后地區。該類縣市大多數經濟指標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具體表現為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較低等方面。為了使社會經濟發展對策更具有分類指導意義,在這里將魯西北、魯南地區該類型縣市分開討論。對于魯西北縣市,嚴重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是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出口總額等指標,因此該類縣市應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此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市場,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該區域外向型產業基礎較弱,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外向型產業。對于魯南縣市,其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工業總產值、工業企業利稅總額、農民人均收入等指標數值較低。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規模大是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該類縣市應該制定相應產業政策,將人口過多的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地方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將地方工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同時,這35個縣市不但經濟水平落后,社會發展水平也較低,如城鎮化水平、科教發展水平等。因此,要積極推進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把產業發展、資源配置的調整和優化與土地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的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動態的結合起來。要通過統籌文化科學發展來促進經濟發展,在文化發展中轉變思想和觀念,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以調整和帶動本地資源開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曹縣是目前失調衰退類中唯一的社會滯后型縣市,其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相差不大,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由于人均教育事業性費用支出、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三項指標過低,導致其成為區域社會發展低于其經濟發展。因此,該地區必須加大教育投入,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毛漢英.縣域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理學報,1991,46(4):385 - 395. [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1991,46(4):385 - 395.]

    [2]車冰清,朱傳耿.江蘇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格局及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7):1074-1079.[Che Bingqing, Zhu Chuangeng. 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7):1074-1079.]

    [3]張真.關于全面小康社會的統計評析[J].統計與決策,2004,2:22-25. [Zhang Zhen. Statistic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Well off Society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4,2:22-25.]

    [4]熊鷹,曾光明,等.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確定性定量評價:以長沙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7,62(4):398-402.[Xiong Ying,Ceng Guangming,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7, 62(4):398-402.]

    [5]劉承良,熊劍平,等.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性評價[J].經濟地理,2009,29(10):1650-1654.[Liu Cheng liang,Xiong Jianping, et 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0):1650 - 1654.]

    [6]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山東省統計局. 2010年山東省城鎮化發展報告 [M].鄭州:黃河出版社,2010. [Repor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b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M]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Press, 2010.]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Tao

    (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第9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

    谷秀蘭,黃朝明,欒喬林,韋仕川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70228)

    摘要:為科學分析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程度,基于土地利用數量結構特征和區域實際建立定量測度指標體系,以??谑?011 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及相應時點社會經濟數據為基礎數據,對??谑型恋亻_發利用程度、集約程度和綜合效益、組合類型、多樣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區位指數等6 個指標進行測度。結果表明指標測度分析結果與區域實際一致,不同測度指標結果相互驗證,說明基于區域土地利用特點建立的測度指標體系是合理的。研究發現,根據海口市各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及各區土地利用組合類型結果,??谑杏蚩梢愿鶕恋乩孟嗨魄闆r劃分建設用地集中及集約利用區、土地類型多樣及適度發展區、土地類型集中區等3 個綜合區。

    關鍵詞 :??冢煌恋乩媒Y構;指標測度;分析;評價

    中圖分類號:U412.1+4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504001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土地利用規劃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基礎性作用研究”(G031202);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定量評價及耕地保護模式研究—以??谑袨槔?20154186);海南大學青年基金項目“海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定量評價及耕地保護模式研究”(qnjj1440)。

    第一作者簡介:谷秀蘭,女,1978 年出生,山東兗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 海南省??谑腥嗣翊蟮?8號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guxiulan2009@qq.com。

    通訊作者:黃朝明,男,1973 年出生,廣西百色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規劃與估價方面教學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 海南省??谑腥嗣翊蟮?8號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787560679@qq.com。

    收稿日期:2015-04-17,修回日期:2015-05-21。

    0 引言

    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差異性的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利用方式,便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結構。區域土地利用變化反映了人類在一定時間范圍和空間區域內對土地的利用與使用方式的改變[1]。土地利用結構是區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在質、量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和格局,進而影響到該區域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性的評價是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的基礎[3],在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實現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引導產業結構轉移和協調區域土地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土地資源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對其質和量進行多指標、多目標的研究[4-8],或從研究方法[9-12]、驅動機制[13-16]等分別對土地利用結構變化、驅動機制、信息熵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是針對海南省各市縣的研究文獻較為少見,尤其是省會??诘南嚓P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筆者以??谑?011 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數據,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對??谑型恋乩媒Y構建立測度指標體系,并基于測度結果對海口市土地利用結構進行空間聚類和區域土地利用的分析評價,對??谑型恋乩脭盗拷Y構進行分析評價,以期為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供依據。

    1 研究背景

    1.1 自然地理條件

    ??谑凶鳛槭鞘?,同時也是海南國際旅游島瓊北組團中心城市,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于海南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華南經濟板塊連接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節點,海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尤其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以來,海口市社會經濟實現了突破式發展。

    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口市地處北緯19°32′—20°05′,東經110°10′—110°41′,屬瓊北地區,北臨瓊州海峽,東、南、西側分別與文昌、定安、澄邁相鄰。根據2008年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海口市面積2284 km2,呈長心型;從東端的大致坡老村到西緣的西秀鎮撥南村約60.6 km;最南端的大坡鎮五車上村到北側海岸線約62.5 km。

    ??谑械靥幠隙山掠魏涌诘貛Ш铜偙被鹕娇诘貛В匦蔚孛苍谖?、中、東部分別以熔巖臺地、沿江階地及濱海平原為主,最高海拔為馬鞍嶺222.2 m,東北部海拔高度在10 m以下,區域內部地勢無明顯起伏。從緯度位置來看,海口地處北熱帶,氣候屬于季風性熱帶海洋氣候,年均溫23.8℃,年均降水量1664 mm,年均日照時數2000 h以上,終年無霜,因屬季風區,有明顯干濕季。地表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南渡江、五源河、美舍河、那博溪、那甲河等,并有地下熱礦泉水分布。土壤類型主要是磚紅壤、水稻土、菜園土、濱海鹽土等,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鳥類和海洋魚類等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資源條件十分優越。

    1.2 社會經濟條件

    近年來,海口市經濟發展迅速,《2014 年??谑袊窠洕蜕鐣l展統計公報》數據表明,2014 年末??谑谐W∪丝?20.07 萬人,戶籍人口165.31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6.51 萬人,非農業人口98.8 萬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05.51 億元,比上年增長9.2%,3 次產業比例為5.5:21.4:73.1,人均GDP 46000 元。

    建設國際旅游島以來,為適應新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要求,海口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重點發展領域,??谑新糜螛I轉型升級,獲得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2014 年接待國內外過夜游客1130.68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42.02 億元,相較2013 年的增幅分別為8.3%和18.2%。房地產業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出現調整,全年完成投資298.97 億元,增幅為16.6%。會展經濟快速發展,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品牌會展城市獎。

    1.3 土地利用結構基本格局

    1.3.1 尚處城市化進程加速期,土地利用結構以農用地為主根據2011 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海口市域土地總面積2284.27 km2,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積分別為1622.69、485.88、175.70 km2,分別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1.04%、21.27%和7.69%。其中耕地面積為697.22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0.52%,是二級地類中占比最大的用地,其次是園地(19.87%)、林地(18.21%)和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6.85%),耕地、園地和林地三類用地面積總計1567.10 km2,占??谑型恋乜偯娣e的68.60%。

    1.3.2 市轄四區土地面積相差大,土地利用結構差異較大 雖然耕地在市轄四區土地利用結構同樣是主要用地類型,但在其他地類比重統計中表現出較大差異。其中龍華區、秀英區用地結構較為相似,以耕地、林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為主,其中耕地所占比重均超過30%,林地比重均超過2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占比也在20%以上,兩者的差異主要在園地方面,龍華區園地占比只有2.42%,而秀英區園地則近10%。市轄四區中園地比重最高的是瓊山區,占到全區土地的35.43%,明顯高于其他三區,相應的其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所占比例則只有10.88%,是比重最低的區。水域用地則是以美蘭區最為突出,占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達到17.21%,而其他三區的比例均不到5%。

    1.3.3 土地利用結構與所處區位、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劃定位密切相關 土地利用結構與各區所處區位、發展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海口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確定了??谑小俺擎偞寮?,田林水和諧”的南北分異土地利用格局,促進建設用地和農用地集聚高效發展。從各區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結構中可以看出,秀英區、龍華區以城市用地為主,其中龍華區城市用地占比近50%,而瓊山區則主要以村莊用地為主,占全區土地的比例為38.97%,美蘭區在四區用地結構中較為平衡,城市、建制鎮和村莊用地比例大致相同(表3)。從4 個區的各項社會經濟指標(表4)來看,龍華區是海口市的經濟重心,瓊山區則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相對于其人口數量來講各項經濟占比相對較低。

    2 ??谑型恋乩媒Y構的測度指標分析

    2.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通過分析相應時點不同地類之間的數量關系,基于指標測度結構對區域用地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評價是國內很多學者在分析土地利用數量結構時較多采用的方法。測度指標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選擇,筆者結合??谑型恋乩矛F狀,選擇了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集約程度和綜合效益、組合類型、多樣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區位指數等6 個指標進行測度,以??谑?011 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及2011、2012 年《海口市統計年鑒》[17]統計數據為基礎數據,對其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分析評價。

    2.2 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

    2.2.1 開發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即土地利用強度,可以從土地利用率、土地墾殖率、土地農業利用率、土地建設利用率、森林覆蓋率等進行分析,各指標計算方法見表5。

    2.2.2 集約程度和綜合效益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是從經濟的角度衡量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通過單位土地的投入產出情況判斷區域土地是否滿足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和綜合效益是否合理。結合土地利用方式分別從人口、投入和產出3 個方面進行指標選擇,人口方面選擇了人口密度指標,投入方面選擇了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和地均房地產開發投資2 項指標,產出方面選擇了地均GDP和地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 個指標。

    2.2.3 多樣化程度分析分析區域土地利用地類的齊全程度或是多樣化程度可以通過計算該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結構多樣化指數作為衡量指標。計算多樣化指數的方法較多采用吉布斯-馬丁多樣化指數公式[3],見公式(1)。

    式中,GM為區域土地利用多樣化指數,mi是區域內第i 種地類面積。指數越小,說明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性程度越低,反之則說明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性程度越高。

    2.2.4 組合類型 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組合反映了區域土地利用方向和區域功能,通過對土地利用現狀中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數量關系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區域土地組合類型特征和主要類型。通常采用威弗-托馬斯組合系數公式來對土地利用空間結構進行分析[18]?;静襟E為:(1)將區域土地類型按面積相對比例由大到小排列;(2)構建地類假設面積比例矩陣,即按照將全部土地面積分別平均分配給1、2……,7 種類型;(3)計算組合系數即計算每種分配方案的假設分布與實際分布之差的平方再加和;(4)確定區域土地組合類型即找到區域最小組合系數所對應的組合類型。

    威弗-托馬斯組合系數公式見式(2)。

    式中:N表示組合系數,Tij為假設分布百分比,tij為實際土地分布百分比。

    2.2.5 集中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反映了區域土地利用集中化水平,通常采用集中化指數作為衡量指標,指數越小,說明區域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集中化指數的計算見公式(3)[19]。

    式中:I 為區域土地集中化指數,A 為區域各種土地類型累計百分比之和,M為土地集中分布時累計百分比之和,R 為上一級區域各種土地類型的累計百分比之和,以R為衡量集中化程度的標準。

    2.2.6 區位意義 本層次區域相對于高層次區域的土地利用聚集程度可以通過計算區位指數進行比較分析,對土地的區位意義進行研究。計算區位指數時,通常采用區域地類面積數據進行統計,一般采用的公式[20]見式(4)。

    式中,Qi表示某區域區位指數,mi表示第i 種地類面積,Mi表示高層次區域內第i 種地類面積。Qi>1,則表示該種地類具有區位意義,Qi<1,則表示該種地類不具有區位意義。

    2.3 指標測度結果及分析

    對??谑型恋乩媒Y構的定量測度基礎數據為2011 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及相應時點社會經濟指標統計數據,數據來源海口市國土環境資源局與??谑薪y計局。根據基礎數據及測度指標計算得到相應指標數據。

    2.3.1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分析 從表6 中數據來看,海口市土地利用率為92.31%,屬于較高水平,4 個區中最高值為瓊山區(96.11%),最低的為美蘭區(81.62%),這是因為瓊山區農業用地分布較多,而??谒幍乩砦恢眉皻夂驐l件也為農業生產提供較好的條件,因此其土地農業利用率也最高(81.15%),未利用地所占比例較低,而美蘭區因水域用地所占比例為17.21%,為海口市主要的水域用地區。土地墾殖率、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龍華區,分別為37.60%和27.47%。秀英區、龍華區和美蘭區三區的土地建設利用率相近,而瓊山的土地建設利用率只有14.97%,這與瓊山區81.15%的土地農業利用率是相對應的,瓊山區是??谑兄匾霓r業區。

    2.3.2 集約程度和綜合效益分析 海口市人口密度為918 人/km2,四區中人口密度最高的為龍華區,是海口市人口最為密集的區,最小的為瓊山區,前者約為后者的4 倍,市區內人口分布差異明顯(表7)。

    從經濟指標上來看,投資方面的2 個指標即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和地均房地產開發投資最高的為龍華區和秀英區,2 個指標最低的均為瓊山區。龍華區是??谑兄匾纳虡I區,地均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值最高,秀英區是近年來??诜康禺a開發和投資最為集中的區域,地均房地產開發投資指標值最高;而瓊山區作為較為靠近城市邊緣的農業區,2 個指標明顯低于其他三區,尤其是地均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只相當于龍華區的1/12,差距很大。產出方面的2 個指標即地均GDP和地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最高的均是龍華區,最低的則依舊是瓊山區,同樣與兩者的區域發展地位與發展現狀有著密切的關系,反映出來的就是地均GDP瓊山區只有不到龍華區的1/16,地均工業產值更是只有龍華區的1/31,區域差異表現的尤其明顯。

    2.3.3 組合類型分析 根據基礎數據和組合系數公式,計算得到海口市各區土地利用結構組合系數及組合類型,見表8。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看到海口市區土地利用類型組合為5 種組合,秀英區和龍華區為3 種組合類型,各區均有的為耕地和建設用地,美蘭區是海口市水域分布最多的區,因此其土地利用類型中水域占較為重要的位置,瓊山區是??谑兄匾氖卟朔N植基地,因此園地是其重要的組合類型。從各區的土地利用組合類型可以看出,區域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定位、經濟發展等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但總體來說??谑心酥粮蠈拥暮D鲜∫廊皇寝r業發展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轉型。

    2.3.4 多樣化程度分析 按照計算公式及2011 年??谑型恋乩脭祿嬎愠龈鲄^土地利用多樣化指數,根據??谑兄笖涤嬎憬Y果及其他地域研究成果,將??谑卸鄻踊笖祫澐? 個等級,0.74~0.77 為多樣化程度低,0.78~0.81 為多樣化程度中,0.82 以上表示多樣性程度高。

    計算結果及等級劃分如表9。

    計算結果表明,??谑型恋乩枚鄻踊潭葹橹屑壦?,多樣化程度一般,其中位于市中心的龍華區和位于郊區的瓊山區多樣化程度較低,而美蘭區土地利用多樣化程度最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說明該區內土地利用類型最為齊全,這與美蘭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功能定位有一定關系。

    2.3.5 集中化程度分析 根據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計算??谑懈鲄^集中化指數時,M取值700,??谑型恋乩妙愋屠塾嫲俜直葹?40.19,即為R 值。根據集中化指數計算公式,??谑懈鲄^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數見表10。

    表中數據表明,??谑屑谢笖捣秶鸀?0.08~0.25 之間,指數最小的為美蘭區,最大的為龍華區,這個結果與2.3.4 所計算的多樣化指數正好是對應,兩者計算結果是負相關,即土地利用多樣化程度高的區,其集中化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集中化指數前兩位的龍華區和瓊山區是多樣性等級里面最低等級。從中可以看出多樣性指數和集中化指數可以相互驗證的關系在??谑兴膮^相應指標中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2.3.6 區位意義分析 根據區位指數計算公式和研究區域基礎數據,計算得出海口市各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的區位指數結果,如表11所示。

    從計算出的各區相應地類的區位指數結果可以看出,秀英區、龍華區和美蘭區的建設用地具有區位意義,3 個區內建設用地占區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分別是26.54%、23.44%和25.91%;耕地則是在秀英區、龍華區和瓊山區具有意義,所占比重均在30%以上;秀英區和龍華區的林地所占比重在23%以上,計算出的區位指數也大于1,說明在這兩個區中林地具有區位意義;園地只有瓊山區指數大于1,且遠大于其他3 個區,說明該地類在瓊山區具有明顯區位意義,最低的龍華區指數只有0.12,園地在區內的比重也只有2.42%,區位意義較低;草地在秀英區和龍華區具有區位意義,與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因南渡江等河流主要流經美蘭區,因此該區水域所占比重高達17.21%,區位指數也高達2.43,水域用地在美蘭區具有極高的區位意義,而在其他三區區位意義則相對較低,區位指數只有0.60 左右,其他土地在龍華區和美蘭區具有區位意義,其中美蘭區的區位指數為1.91,具有進一步開發的空間。

    3 基于指標測度結果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空間聚類與分區評價

    3.1 聚類分析方法及指標選擇

    上述測度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特征,為了更好的說明??谑型恋乩玫目傮w特征及各區土地利用結構差異性、相似性,這里選擇了基于spss 19.0 的聚類分析法來對??谑型恋乩梅謪^進行研究。結合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的特征,選取了多樣化指數、集中化指數、地均GDP、區位指數等作為??谑型恋乩每臻g聚類分析的基礎。相關指標數據見表12。

    3.2 計算結果和分析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海口市四區可以初步合并成3 個大的土地利用類似區,第一類為瓊山區,第二類為龍華區,第三類為秀英區和美蘭區(表13,圖1)。根據??谑懈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及各區土地利用組合類型結果,海口市域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相似情況劃分3 個綜合區,其類型特征見表14。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建立測度指標體系對??谑型恋乩媒Y構進行定量分析,結論如下。

    (1)基于測度指標體系所得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結構測度結果表明,區內各區在各個指標表現出差異性,單區不同測度指標結果也相互驗證,顯示出了各區差異性的土地利用結構特征;目前市域土地利用組合類型為耕地+建設用地+園地+林地+水域,土地利用結構還是以農用地為主,顯示出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區域內各區用地結構差異較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也較為明顯,今后還需從發揮各區優勢出發,協調區域發展是今后海口在土地利用結構調整中需要關注的問題。一方面,??谑袊窠洕l展已經進入穩步上升發展階段,相對于省內及環北部灣其他城市,??诔尸F出更快的經濟發展態勢;另一方面,作為省內中心城市,還承擔著引導其他市縣發展的區域責任,基于其功能定位,海口土地利用結構還會進行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重新調整。研究成果為??谑猩鐣洕l展過程中的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依據。

    (2)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關系密切,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本文針對海口市域四區的分析結果充分說明了土地利用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同時也是建設用地占比和經濟指標較高的,同樣指標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則明顯較低,且差異明顯。對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趤碚f,在今后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如何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非阻力。在區域發展過程中,要確保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既要實現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還要保證農業發展對土地資源需求量的要求,避免因過多的農轉用而導致農業發展瓶頸,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土地利用結構研究重點在于測度指標的選擇,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選擇的研究區域是省份城市及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心城市之一,因此在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充分考慮了區域差異型,通過選取與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相關的指標建立測度指標體系,并選擇相應的測度方法,嘗試通過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數量結構及社會經濟指標等相互關聯性出發,對??谑型恋乩媒Y構進行定量分析和相互驗證,充分證明了定量分析的可行性。通過定量分析方法較為全面的揭示了研究區域內土地利用結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聚類分析和分區評價,對于研究區域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

    (4)土地利用結構的內涵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多變,導致不同研究成果無法比較??紤]到定量研究的需要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的指標都是可以量化的,對指標也進行了篩選。但在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因素中還存在著大量難以量化的指標,如政策因素、環境因素等,這也是本研究所沒有涉及的。在后續研究中,將會在此基礎上,增加政策類等非量化指標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期更為完整的反映土地利用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

    參考文獻

    [1] 郭洪峰,許月卿,田媛.張家口市土地利用結構特征及其動態變化[J].水土保持通報,2013(6):259-264.

    [2] 方琳娜,宋金平,岳曉燕.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結構分析[J].生態經濟,2009(10):329-333.

    [3] 楊東,鄭鳳娟,潘竟虎,等.改進的TOPSIS 法在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性評價中的應用[J].土壤通報,2012(2):120-124.

    [4] 陳其春,呂成文,李碧成,全斌.縣級尺度土地利用結構特征定量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9(1):223-231.

    [5] 潘竟虎,任浩晨,趙軍.甘肅省土地利用狀況的計量地理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7(8):377-381.

    [6] 張海兵,鞠正山,張鳳榮.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7(4):12-17.

    [7] 王建英.李江鳳.張麗琴.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土地利用結構預測[J].農業工程學報,2012(4):221-226.

    [8] 嚴金明.簡論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與模型設計[J].中國土地科學,2002(4):20-25.

    [9] 羅昀,黃賢金,濮勵杰.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以江蘇省原錫山市為例[J].土壤,2003,35(4):286-291.

    [10] 張明,朱會義,何書金.典型相關分析在土地利用結構研究中的應用-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1,20(6):762-767.

    [11] 馮健.杭州城市形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時空演化[J].地理學報,2003,58(3):343-353.

    [12] 趙銳鋒,姜朋輝,陳亞寧,等.塔里木河干流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地理科學,2012(2):244-250.

    [13] 史培軍,陳晉,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J].地理學報,2000(2):151-160.

    [14] 劉耀彬,劉衛東,譚術魁.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性評判研究-以舟山市定海區為例[J].人文地理,2008(3):45-48.

    [15] 曾偉瑤,雷軍,張小雷.北疆鐵路沿線城鎮土地利用集約度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12(1):47-53.

    [16] 林珍銘,夏斌,董武娟.基于信息熵的廣東省土地利用結構時空變化分析[J].熱帶地理,2011(3):266-271.

    [17] ??谑薪y計局.??谑薪y計年鑒(2011—2012)[M].???海口市統計局:80-155.

    [18] 武曉峰,李婷.基于PPI 的土地利用優化研究[J].環境科學,2012(3):971-9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免费在线成人网|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影视|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a人片|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欧美成人18性|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a级成人毛片免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