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教學園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方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教師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195-02
教育實習是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途徑,是師范生將所學專業知識、技能與教學實際密切結合的重要過程,其效果將直接影響未來教師培養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教育的質量。[1]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物學基礎教育的日益重視,對高師院校的生物學教師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地方高師院校作為我國師范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其生物學教育實習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鑒于此,本研究以衡陽師范學院生物學教育實習為例,對其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地方高師院校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以期為同類院校有效開展教育實習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生物學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
1.實習時間安排存在沖突,實習時間短。與全國大多數地方高師院校一樣,衡陽師范學院生物學教育實習統一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實習時間為10周。如此安排存在諸多缺陷,一方面,第七學期恰恰是學生就業、考研和考公務員的關鍵時期。隨著近幾年師范生就業壓力增大,特別是在地方高師院校在教育資源及社會影響力不具備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實習安排在這一學期開展,勢必會導致部分實習生態度不端正,進而影響教育實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10周的實習時間除去見習、熟悉學校環境等工作,真正參與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時間還不到5周,導致實習生剛剛進入狀態甚至尚未進入狀態教育實習就匆匆結束。因此,實習生在如此短時間內得到較大幅度提升的機會不多。
2.教學法研究滯后,缺乏相關師資。隨著高校擴招,地方高師院校師資矛盾日益突出,高師院校的教師需要承擔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加之在我國師范教育“重學術,輕師范”的辦學思想長期影響下,許多地方高師院校教師無力或無心從事教學法研究。因此,地方高師院校派出的實習指導老師大多不是從事教學法研究的教師。然而,中小學正持續推進教學改革,生物學基礎教育從課程體系到教學方法都處于不斷革新的過程中,在這一背景下,“地方師范學院教師不知道地方基礎教育的現狀,不熟悉課程變革的實踐,不了解中小學教材”也就成了常態。[2]其結果是教育理論教學與教育實踐雙薄弱[3],很難說能培養出優秀的生物學基礎教育教師。
3.實習基地少,與實習基地關系松散。地方高師院校在實習基地建設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于教育實習經費投入緊張,又很難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我校固定的生物學教育實習基地主要是城區或是離城區較近的幾所中學,但隨著近年生物科學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增多,現有的實習基地很難滿足教育實習需要。其次,由于地方高師院校與實習基地關系松散,未建立經常聯系的長效機制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使得實習學校認為在幫助地方高師院校完成教育實習工作的同時不僅沒有得到“實惠”,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負擔。例如,實習學校不僅需為實習生安排指導教師,還需為實習生提供住宿等方面的保障;一些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特別是名校、重點中學甚至認為實習生的到來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這無形中給中學造成額外壓力,因此實習基地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不高。
4.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隨意性大。目前,我校生物學教育實習主要是借鑒其他專業的評分辦法,由實習基地指導老師評分和學院指導老師評分按一定比例共同對實習成績進行評價,綜合成績90分以上者評為優秀,且優秀率不超過實習生總人數的30%。其中,實習基地指導老師主要負責對實習生實習期間表現情況,如教學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水平進行評價;學院指導老師則根據終結性的文字材料如實結(或體會)、班主任工作材料、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等給出成績。由于實習基地指導老師負責對實習生進行具體指導,學院指導老師一般不會對實習基地指導教師的評分加以干涉,所以在評分時,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往往將感情因素放在第一位,給自己指導的學生以高分。以2014年生物學教育實習為例,實習基地指導老師給實習生成績絕大多數在95分以上。而高校指導老師因考慮到實習生評優評先、獲得獎學金以及將來就業等情況,也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因此,現行的評價方式仍存在弊端:一是不夠全面,很難體現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的各個階段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二則會打擊那些對待實習態度認真、工作負責同學的積極性,并使那些態度原本不夠端正同學更加放松對自己要求。
二、地方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思考
1.延長實習時間,豐富實習內容。英美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實習環節,教育實習時間較為充足。如,英國師范生教育實習時間平均為20周,美國教育實習時間普遍也在15周左右。我國教育部于2007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也明確規定教育實習時間為18周。因此,為有效延長教育實習時間,有必要變過去時間上集中的突擊式的實習為逐步的漸進式的實習模式。大一到大三期間在不影響中學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依據就近原則,固定時間分批到附近中學聽課,并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部分班主任工作,以初步了解中學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環節。在校內,還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講課、說課、模擬教學、模擬班主任等活動提前體驗“教師”角色,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師范素質。第7學期全期則全面開展教育實習工作。對于有考研和考公務員需求的同學,實習時間則可根據實際情況延后至第8學期開展。這樣教師技能培養將不僅僅局限于實習階段,還可以提供充足的實習時間,使實習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積累經驗,以快速適應教師崗位對他們提出的要求。
2.加強教學法師資隊伍建設,增強實習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指導教師的質量對實習生師范素質的提高具有制約作用。地方高師院校應轉變觀念,回歸教師教育的本位。首先,在擴充教師隊伍時,應考慮引進適當比例生物學教學論專業人才。其次,選派業務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的教師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并對實習指導教師在生活工作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以增強教師實習指導的積極性。再次,定期組織高校教師與中學生物學骨干教師座談或舉辦講座,了解當前中學生物學教學現狀;最后,鼓勵高校教師到中學兼職,以深入了解生物學基礎教育,提高生物學教學理論及實習指導水平。
3.建立與實習基地的密切聯系,切實為地方基礎教育服務。教育實習成功最重要的保證是實習基地建設。鑒于此,高師院校應該加大教育實習經費投入,創立更多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相聯系的實習平臺。考慮到地方高師院校畢竟經費來源相對單一,因此還須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爭取地方政府投入。在實習基地的選擇上,因地方高師院校具有地方性,承擔著為當地城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三大職能[4],所以實習基地不應局限于城區中學,可在有條件縣級或鄉鎮中學建立實習基地,這樣既解決了當前實習基地不足的矛盾,又可使學生了解基層中學生物教學實際。此外,地方高師院校還須主動與實習基地建立長期穩固的聯系,利用高等學校在科研、教學理論研究和硬件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以教育實習為突破口,為實習基地在課題申報、教師職后培訓及教學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以調動實習基地參與教育實習工作的積極性。
4.加強實習管理,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實習評價是對實習生實習質量的全面歸納和總結,也是教育實習的重要環節。[5]準確、全面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為達到上述目標,高師院校首先應加強實習管理,實習指導教師應深入教育實習過程,通過定期訪談、座談等方式對實習生在實習各個階段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評價過程中,由高師院校指導教師、基地指導教師、各實習小組成員等評價主體按不同權重共同參與實習成績評價,評價時還應注意克服個人因素干擾。同時,應把實習生的自我總結作為重點,因為只有經過系統的反思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充分發揮實習的作用,促進實習生的發展。
總之,教育實習是師范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于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對其進行檢驗和修正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地方高師院校應緊緊抓住“教師教育”這一特色不放,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外部環境,為實習生提供良好實習條件,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水平生物學基礎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哲.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以A校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陳修梅.地方師范學院教育實習:問題與出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3,32(5):149-152.
[3]吳春雷,金曉棠,賈相華,等.影響地方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效果的問題分析及改革建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6):80-81.
【關鍵詞】學科建設;地理學;經濟學;對策
長期以來,我國地理學科建設定量研究相對較少。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學嚴重缺位,加之,我國經濟學本身發展存在偏重政治經濟學等問題。相關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經濟學訓練,無力進行定量研究和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地理學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對地理學科中經濟學教育的需求持續增長,認真研究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勢在必行。
一、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常見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集聚區等規劃項目或選題越來越多,區域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等地理學科,對經濟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中存在下列問題暴露和凸顯出來:
(一)經濟學教育邊緣化。學科專業設置以地理類為主,經濟學專業大多為新設置,基礎比較弱,發展條件差。在師資、經費、設備、職稱、學術交流等方面,經濟學教學受關注少,發展慢,影響了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建設和發展,最終也影響地理學發展。
(二)經濟學教育“淺化”。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學中,開設了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課程。但是,學習時間有限,經濟學類課程的學時被壓縮,難以系統開設經濟學課程,經濟學教學質量不高,也影響地理學教學。
(三)經濟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經濟學是重視實踐應用的學科。但目前,地理學科往往沒有專門的經濟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即使有也是從經濟學或管理學教師隊伍抽調或招聘經濟類畢業生,一般沒有地理學科理論聯系實踐的經歷和過程,在教學科研中相對關注經濟學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數據分析,使經濟學與地理學科不能形成合力。
(四)經濟學教育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受現行制度影響,高校老師的福利待遇與職稱掛鉤,往往取決于學術研究水平而非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受諸如此類激勵制度刺激,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視教學工作,造成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影響了地理學科中經濟學教育的發展。
二、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教育模式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出版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經濟學著作《國富論》,標志著經濟學開始與哲學分離。此后,經濟學逐漸成為獨立科學,號稱“經邦濟世”之學,成為顯學之一。
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模式:英國模式。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為代表,注重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讓學生脫穎而出。但沒有系統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法國模式。強調系統訓練,尤其是數學訓練要求嚴格,畢業生技術能力強,但缺少觀察能力和想象力。美國模式。介于上述兩種模式之間,既側重數學、理論、方法論的系統訓練,又創設環境,培養學生觀察力、創造力和批評力。
三、我國高等院校加強地理學科建設中經濟學教育的對策
為加強我國高等院校地理學科建設中的經濟學教育,借鑒西方經濟學教育模式,結合國情,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重視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一方面加強了地理類專業師生的經濟學思維,促進地理專業的綜合化,另一方面,促進地理專業的特色化建設,使畢業生滿足社會和市場需要,提高院校聲譽。為此,有關部門須在師資、經費、設備等方面,應給予經濟學更多的支持,加強經濟學學科專業的建設,改善經濟學發展基礎弱、條件差的狀況,促進地理學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科學合理,符合地理學科的發展需要。在保證基本規格的前提下,應該根據地理學科的需要來體現自己的特色,注意人才培養的綜合化、復合化使得地理學人才具有經濟學素養,可以更好地適應地理學科的需求。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參與規劃等項目的實務。教學應該強化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訓練,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經濟學教師參與實際業務項目。聘請一些專業水平較高的實務人員講授實務課程,將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四)加強思維與技能的結合。在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中,就必須開設一些課程用以具體的專門技能的學習,開設一些工具性課程,如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
(五)加強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國所處的特殊階段和中國經濟學的對象決定了中國經濟學的理論源泉應該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主動汲取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成果。地理學要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就需要吸收、繼承和發展優秀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運用經濟學工具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發展地理學科中的經濟學教學的關鍵和難點問題是如何把經濟學和地理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并融入地理學教學內容體系。對此,應初步構建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以適合目前高校地理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
Study Abroad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has flourished. Thousands of schloars and students have gone to foreign countries to study. Many people are sparing no effort in applying for going abroad.
Attending schools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place,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can act as mediators between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econdly, we can learn much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rdly, we can enjoy the contact with new and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our own culture. Fourthly, we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quickly.
However, studying abroad may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fore getting a scholarship.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greatly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attend schools abroad
客
——選修教材《中國小說欣賞》第七單元“情系鄉土”之《平凡的世界》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文段,從“人物”和“環境”兩個方面,感受文中“鄉土情懷”。
2.通過閱讀經典,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與認知,感悟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重點難點】
1.從“人物”和“環境”兩個方面,感受文中“鄉土情懷”。
2.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與認知,感悟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
情境法
【課前準備】
1.閱讀《平凡的世界》,了解路遙及其創作情懷,完成閱讀札記簡表。
2.熟讀課文,梳理詞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完成學案。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反饋
1.給下列選項中字音和字形全對的一項(
)
A.驚蟄(zhé)
镢頭(jué)
甕聲甕氣(wèng)
父子兩
桃紅柳綠
B.一瞥(piě)
屏息(bǐng)
曲高和寡(hè)
瞎轉悠
世外桃園
C.耿直(gěng)
苞蕾(lěi)
一曝十寒(pù)
難為情
頭暈眼花
D.熾熱(chì)
揶揄(yé)(yú)
少不更事(gèng)
高粱面
不知所錯
解析:
2.閱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人物+事件)
二、悅讀分享
文中善良、質樸、親切的人物形象,充滿泥土氣息的生活場景,無不流露出作者濃濃的“鄉土情懷”。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圍繞“鄉土情懷”找出感觸最深的文字并和大家分享體會。
1.我感觸最深的文字:
2.我來朗讀:
3.我的理由:
三、研讀拓展
結合原著,聯系所學,談談你對文學作品中“鄉土情懷”
的理解和認識。
四、課堂小結
“關于‘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
——茅
盾
五、課后作業
推薦閱讀:
1、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2、賈平凹《秦腔》
3、莫言《紅高粱》
4、韓少功《馬橋詞典》
5、汪曾祺《大淖記事》
做
客
板書:
路遙
情節:農村生活,平實自然
厚重深刻
人物:淳樸勤勞,頑強堅韌
鄉土情懷
環境:地方特色,泥土氣息
附:
從《平凡的世界》看路遙的黃土地情懷(節選)
黃土地成就了路遙,路遙又把黃土地賜予自己的才華和情感回報給了黃土地,他的小說都寄托著他深沉的黃土地情懷。以《平凡的世界》為例來看路遙作品中的黃土地情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特有的黃土地語言
“語言民俗主要表現在方言用土語中,負載著民俗文化因子和種種深刻意義的方言土語不僅是民俗學家的考察對象,也是作家極感興趣的東西,它們時常被作家當作創作素材,納入小說之中。”趙樹理寫的山西味的普通話,老舍的北京味的小說,都是作家成功運用方言土語的例子。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把他對黃土地的愛戀都轉化為筆下的黃土地特有的語言,這種語言的運用使小說有一種溫馨感、親切感,就好像在聽一個平凡而又動人的故事。路遙在描寫陜北農村時,就用“圪嶗”、“山峁峁”、“塄坎”等方言詞來反應陜北的山川地貌;用“門樓”、“鹼畔”來反映陜北的村舍院落;用“腳地”、“灶火”、“旮旯”來反映陜北窯洞的特征。他在形容家庭貧困生活窘迫時運用了“?惶”、“爛包”等一些方言詞。小說中還有一些通俗而形象的方言口語詞“壓茬”、“犟牛頂墻”、“歪好”、“爬熊”等,這些詞是陜北人對一些能感知東西進行描繪時所創造的特種方言,有濃重的黃土地味。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還運用了黃土地特有的民歌和信天游、鏈子嘴來抒發人物的情懷。陜北民歌《凍冰歌》在小說《平凡的世界》中先后出現五次,成為小說中一個精彩的有機組成部分。當潤葉懷著愛情的渴望從城里回到雙水村找少安時,突然從田地對面的山梁飄來了田萬有的歌聲,唱的就是信天游:“說下個日子呀你來不來,鹼畔上跑爛我的十雙鞋。墻頭上騎馬呀還嫌低,面對面坐下還想你。山丹丹花兒背洼洼開,有什么心事慢慢價來……。”
大量的方言和陜北民歌的運用無不深刻地表現出路遙對陜北黃土地的深沉的愛,他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口語化,會不會引起讀者的抵觸,只是一味地將自己的黃土地情懷全部形之于筆端。
2.
黃土地的地域文化
黃土高原飽經了滄桑與苦難,自秦漢以來,這里就是邊關重地、軍事要沖。北方匈奴政權和秦漢政權長期對峙,發生沖突,導致這一片土苦難異常,成為農業定居民和游牧民族相互爭奪的要地。由此形成了陜北獨特的性格特點:男性多壯實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男性多倔強剛毅,女性多心靈手巧;男性外靜內熱、厚重木訥,女性情真意切、熱烈似火。這是陜北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氣度,是數千年來在社會和自然雙重磨蝕下來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就閃耀著陜北人的光輝,男的倔強剛毅、內斂木訥,女的情真意切、熱烈似火。孫少安在十三歲就開始逐漸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供養著父母和弟妹,弟弟妹妹都在讀書,家里勞力只有他和他的年邁父親,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的凄苦,經常是吃不飽,沒東西吃。而且少安年紀輕輕還要在外面承受著村支書田福堂的處處刁難和打擊。但是少安并未輕言放棄,毅然的挑起了這幅沉重的擔子,克服了生活的苦難,使家里的光景越過越好。孫少平在上學時期經歷著饑餓的折磨,后來他又為了擺脫命運,使自己真正的成長不依賴別人,他選擇進城做小工,盡管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卻反而為擁有生活成長的自由而高興,從未放棄他的理想。他們身上有著陜北男子的倔強和剛毅,敢打敢沖,不言放棄。他們在面臨愛情的時候又展現出陜北男子的內斂木訥的一面,比如少安,少安在面對潤葉時雖然心里也是充滿著愛意,卻一直不敢表露,也不敢正面的承認。少平也是如此,剛開始對田曉霞就不敢表露出太多的欣賞和愛意,是逐漸在交往中才有所表現。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顯然就如陜北的女子一樣,情真意切,對待感情非常的認真,而且面對自己所愛的人也敢于表露愛意,熱烈似火。田曉霞和田潤葉在小說中就是敢于坦承自己的心意,而且非常執著,潤葉是即使嫁給了李向前也依然愛著少安,曉霞是不顧一切的愛著少平即使兩人的家庭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小說中的黃土地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和具有黃土地人性格的主人公都從另一個側面顯現出路遙的黃土地的情懷。
3.
對黃土地和農民的熱愛和贊美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的黃土地的情結還表現在對土地和農民的贊美,充滿了激人奮進的力量。在這部小說中他更傾向于展示農民的美德(善良、勤奮、忍受苦難的韌性、對命運不去的抗爭),這并不是說路遙不知道農民所在的劣根性,而是他把這些可愛的親人們塑造成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并把他所有的愛都灌注在這群雕像上,因此,他從內心深處就不愿去擊碎它們,可見這份愛之深沉。正如艾青頌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也正是路遙的真實寫照,他用一行行樸素的文字,一句句深情的敘述,表現了對陜北農民的熱愛和贊美。路遙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農民(孫玉厚、孫少安)、干部(田福軍)還是青年知識分子(孫少平)都對這片黃土地有著一種原始的堅定信念。在這部小說中孫少安是一個變革浪潮中的最先覺醒者,但是他還是不愿離開土地半步。他總是這樣說:“咱們是農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們的土地上。”
以及“在土地上產生一種藝術創作般的激情……”
。又比如孫少平,他最后放棄了進省城工作的機會,最后還是回到了黃土地上的煤礦做工人。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黃土地上養出來的人,盡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淺,但精人和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樣稠密。在這個世界里,自有另一種復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另一種行為的偉大。”
這已經足夠說明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無論他走到哪里,根總留在家鄉、留在黃土地。這又何嘗不是路遙內心世界的外顯呢?而且路遙在這部小說里,則直接發出“睡吧,親愛的大地,我們疲勞過度的母親……”
“像土地一樣樸素和深厚的母親啊”等對黃土地的靈魂直白。
作者充分的展現出他對黃土地及農民的深厚而復雜的情感,正如有論者指出的:“在作品中,對黃土地、對農民,他灌注的濃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構成他創作的一個顯著特色。這種濃烈的情感色調貫穿在他的幾乎全部創作活動之中,是沸騰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黃土地的情懷再次展現的淋漓盡致。
“正如任何一種文學現象或文化心理的滋生都有其內在的因素和外在條件一樣,路遙的黃土地情結也不是憑空產生的。”